跋涉者的问候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纪实文学 > 跋涉者的问候

出版社:合肥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65007576

作者简介

  《跋涉者的问候》讲述了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阿什贡国家 地质公园。秋风中暮霭将沉稳与厚重的 阿什贡国家地质公园涂抹上了一层深邃 典雅的黛色。此刻的丹霞地貌仿佛电影 片段中的蒙太奇,舞台与高天旷远相契 合,辉映着长长红毯上的闪烁群星。这 一刻,在中国西部的天空,在大美青海 的舞台上,将再一次展示中国电影的盛世:这一刻,将经历历史的荣耀,见证 群星的诞生。 一曲青海花儿,仿佛是一个悠悠打开了的画轴,掀起了青海这块72万平 方公里神奇土地的一角,以立体、鲜明 而富有动感的音乐元素形态展示了青藏 高原的特色文化、自然资源和壮美景 观。阿什贡国家地质公园多姿多彩的峰 林地貌,惟妙惟肖的麻吾峡风蚀景观,黄河谷地的神秘诱惑,宛如一场文化虚境里的实地探索。

书籍目录

序·卷首语·新春,献上我们一瓣心香·通讯·沉重艰难的奉献风潮迭起话公交医疗事故:“幽灵”何时远离患者红色警示:火!火!火!承诺——优质文明服务在这里延伸养老保险,世纪末的焦点寿险,在海东开启的绿色工程防洪避患当早谋国有客运,何时登上时代的客船化肥市场:虽凉犹热雪域,雪域建筑质量——“安居”的保障追赶潮头的“共和国长子”站在地狱的入口处走进高原——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医疗服务博士团赴青海义诊纪事神勇擒凶魔追逃凶犯的十一个日日夜夜中藏药:民族医药的朝阳产业“一会两站”:让农牧民能在家门口维权甘当聚财人乐为助推器·特写·“赶驴车”的军人送奶人跋涉者的问候翘首“新大陆”悠悠绿茵情高原雪莲花人间正道是沧桑——记丹玛·江永慈诚和他的《雪域博史》真诚的回报巧手剪出新生活为了共同的明天让母语回归澳门好人,让警徽为你送行一位兼职律师的情怀渴望朱元顺素描“花卉门诊”里的“护花使者”桑占云的心愿愿做一粒铺路石的铁路工人江泽海流淌的生命之河静如止水的淡然与宁静足球能给我们带来什么荒原上那一片青杨打工的美容师伴着绿色成长逆境成就的职业经理人央金的心愿王师傅的创意空间李荣的追求生活与命运的双重对话源于诗歌并超越诗歌的感受哈岩:勇闯市场写人生自主创业的雕刻师许新国:青海吐蕃考古的开拓者山地纪录片凝聚关注的激情王凯:大羽自有凌霄志三江源作证党旗在巴塘草原新民居上空飘扬青海:一个正在崛起的文化产业高地青海高大陆:文化事业发展充满活力青海民族文化展现世界舞台青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再上台阶青藏线深处跳动的音符·侧记·蔚蓝色的挑战“秦池人”的追求新花重重情谊深秦腔·秦韵景在长岭为民排忧解难——省检察院检察长、省法院院长接待日侧记撼人心魄的《红岩魂》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万人承诺签名活动现场实录讲文明——从我家做起——泰宁社区“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侧记规范+特色——“文明校园”胜利路小学德育教学一瞥琴韵缤纷真情民政人霓裳竞秀靓盛世历史变迁的忠实见证者和谐家园花儿更红唱响文化大戏绘制文化产业图景青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之地——青海国际“水与生命”音乐之旅主题音乐会侧记藏娘唐卡:民族文化的瑰宝感受诗歌的心跳——高原之夜诗歌朗诵会侧记从大地的根上发出的声音让自然与生命的旋律在黄河岸边跃动众人盛赞昆仑山音乐会与镜头一起分享精彩月圆玉树为了灾区道路畅通西部文化发展的“炫”舞台流动的“创意”灵感光影中的笑脸——“4·14”玉树地震一周年美术书法摄影展北京展速写凝聚力量的记忆《镜·像》幻彩空间——《此岸·彼岸——与河共舞》彩排现场素描舒缓灵动的《镜·像》艺术画卷——第四届青海国际水与生命音乐之旅主题晚会侧记穿越边界的吟哦相约红毯星空璀璨

编辑推荐

  《跋涉者的问候》这个集子主要以篇幅短小精悍的通讯、特写、侧记为载体,以一位女性新颖的视角、细腻的笔触、独特的风格,解读事理、咀嚼生活、感悟人生,是一部富蕴哲理、富有教益、富含激情的佳作和一个个大众生活万花筒的缩影。这部文集除有少数散文和言论以外,大部分是以新闻为体裁的文章,萌芽于她对生活的审视,写作于工作的间隙,然后见诸报端。许多作品都是用新闻事实说话,并紧紧把握时代脉搏,以一个新闻工作者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用她犀利的笔触,吹响新青海改革开放的号角,记录新青海建设和发展的瞬间,关注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揭露假丑恶,弘扬真善美。

前言

  二十七年前,我刚来青海之时,就与琼瑶父亲王立青先生相识,我们 是安徽同乡,也闻知其有一个女儿叫王琼瑶,但从未谋面。多年来,读过 她的很多作品,尤其是如诗如画行走徽州的文章。一次偶然,见到真人, 话语投机。于是她请我为其即将出版的文集作序。再三推辞无果,只好 应允。 琼瑶的这个集子主要以篇幅短小精悍的通讯、特写、侧记为载体,以 一位女性新颖的视角、细腻的笔触、独特的风格,解读事理、咀嚼生活、 感悟人生,是一部富蕴哲理、富有教益、富含激情的佳作和一个个大众生 活万花筒的缩影。这部文集除有少数散文和言论以外,大部分是以新闻为 体裁的文章,萌芽于她对生活的审视,写作于工作的间隙,然后见诸报 端。许多作品都是用新闻事实说话,并紧紧把握时代脉搏,以一个新闻工 作者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用她犀利的笔触,吹响新青海改革开放的号 角,记录新青海建设和发展的瞬间,关注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揭露假丑 恶,弘扬真善美。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愿这些用心血写成的篇章能为更多的新闻工 作者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养分,也希望这部集子能得到众多读者的关注。是 为序。 杨自沿 2012年5月8日

内容概要

  王琼瑶,女,汉族,笔名槲叶,安徽歙县人,毕业于青海师范大学,曾从事教师工作。自1989年开始写作,青海省作家协会会员,现为《青海日报》社编辑、记者。

章节摘录

  防洪避患当早谋 1997年8月5日凌晨3点52分,冷暖空气交汇生成的一片强降雨云团 在西宁市的上空炸响了一声声惊雷,顿时,沉寂的夜空仿佛豁开了一条口 子,大雨倾盆而下。 只听得一声轰隆隆巨响,巨大的洪峰率先冲过瓦窑沟涵洞口,翻滚着 涌向路面,冲开下水井盖,向七一路、建国路咆哮而去…… 在一颗印新村,奔涌的洪水挟裹着磨盘大的羊脑石顺路而下…… 顷刻间,围墙坍塌,楼院淹没,庄稼被冲毁,人们的哭声、喊声、叫 声很快被气势汹汹的泥石流所吞没…… 这场降水量达58.2mm的雷阵暴雨接近西宁市历史最高值(62mm), 使西宁地区险象环生,小寺沟、瓦窑沟、傅家寨等局部地区山洪暴发,山 体滑坡,堤围毁决。 截至8月7日,从统计数字看,西宁地区损失惨重: 5人死亡,1人受伤。 倒塌房屋230余间,造成危房200余间,80余家单位、30余间沿街铺 面的660余户1300平方米居民房屋进水,围墙倒塌近300米。 淹没农田5540余亩,冲毁田地50余亩。 损坏主要公路6条。 约10家砖瓦厂不同程度进水,其中2个砖瓦厂被迫停产,损坏砖坯近 100万块…… 此次突降暴雨,主要集中在西宁及海东地区。透过洪灾,我们不仅看 到了西宁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薄弱与落后,也看到了防汛工作中由于“人 祸”所造成的“人造洪灾”。 西宁市地处高原,位于湟水河、北川河、南川河、沙塘川河“三川一 水”的交汇处。四周山高坡陡,相对高差600米以上,植被差,多为荒山 秃岭。鉴于此,暴雨形成的洪水、泥石流灾害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据记 载,从1732—1979年这247年中,基本上是15年发生一次较大洪灾,两 年发生一次较小洪灾。在1970—1989年20年问,因暴雨、洪水形成的较 大灾害共8次。 洪水不止一次地光顾过我们的城市,而每次洪灾过后,我们都要研究 预防的措施,实施的方案。然而,可悲的是我们总是在与洪水的一次次的 较量中重复着过去的错误。 洪水于我们已不再陌生,也不再可怕,可怕的倒是我们自己。 面对洪灾,我们在痛失家园的同时,是否应该扪心自问:灾难,该由 谁来负责? 不必再一次次地历数惨重代价,我们只需将思索的目光投向3年前的 那一场“7·5”洪灾,记忆的空间便会被悲恸填满。 1994年7月5日晚8时,西宁市北部地区突降暴雨约20分钟,降雨量 达32ram。大寺沟至西杏园沿线出现罕见的洪水泥石流,造成9人死亡, 595间房屋倒塌,1028间房屋进水,9个村、56个单位共11000余人受灾, 冲毁电灌站9座,损坏水利设施ll处,冲毁道路、水渠等81处,农田受 灾面积4530亩,经济损失达1602万元。 一些在洪灾前被政府强制搬迁的群众至今还在劫后余生中为自己当初 的谩骂、打人而羞愧难当。但是,一旦再让他们搬迁时,他们便想不通: “大雨没来,就让我们折腾。”甚至还谩骂、扔石头追打动员他们搬迁的工 作人员。 较之于洪灾,这种普遍存在的较差的水患意识更令人悲凉。 正是这种淡薄的水患意识,才造成今天的任意毁坏、侵占河道,与洪 水争地的“人祸”。 君不见,“人造洪灾”已使我们时时在危机中挣扎么? 河道泥沙淤积,植被被人为地破坏,绿色蓄水功能削弱,水土流失严 重…… 今天的家园便如此,明天的家园将又会怎样? 每当洪水来临,采取的应急措施是筑坝垒堤,加高堤岸来堵。而这只 能暂时挡住水患,却不能通过疏浚河道从根本上解决泄洪问题。 众所周知,自解放以来,西宁市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有了较大的发 展,但城市防洪工程建设却远远落后于其他市政设施的建设。按照城市总 体规划,“三川一水”流经市区的长度为56公里,河道需要设防的河段有 112公里,但目前西宁市仅拥有18.4公里的防洪堤,占规划总长度的 16.4%。市区较大的23条山洪沟基本上没有设防。 这样一个基础设施欠账多、质量差、投入少的城市,58.2mm的降雨 量如何能够承受! 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西宁市自1995年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以来,结合防汛工作,拆除了 大量违章建筑,设立了盐庄住宅搬迁安置小区,先后搬迁了大寺沟、朝 阳、“珍宝岛”、一颗印等危险地段的35余户居民。 拆除违章建筑,河道、排洪沟清淤和清除杂物始终是西宁市防汛工作 的重要内容。 “八五”期间,西宁市共拆除违章建筑95834.43平方米,河道清淤 44527立方米,投人防汛资金2313.5万元。 1996年超出违章建筑6.4万平方米,清淤4万立方米。 尽管如此,西宁市的防汛工作中仍存在很大的隐患。 瓦窑沟,既是西宁市的防汛重点,也是防汛工作的心头大患。 瓦窑沟发源于西宁市区以南的南酉山龙峰壁分水岭,流向北东,贯穿 城东区,于建国路桥下游汇入湟水河,全长8公里,其中流经市区长3.8 公里,与南滩渠和解放渠两大引渠交叉,流域汇水面积为9.15平方公里。 瓦窑沟百年一遇洪水流量为28.5立方米秒,因山高坡陡,土质松软,植 被稀少,一遇暴雨,极易形成山洪,甚至发生泥石流。 瓦窑沟的现状令人担忧,不仅在于排洪沟渠曲折多弯,过水段面小, 还在于沟内剧增的建筑数量。 据调查,沟内现有住户750余户(多为返城户、临时住户),4800余 人,房屋4100余间。由于人多拥挤,年复一年,河道成为住户丢弃垃圾的 天然垃圾箱,致使沟内淤积物繁杂,部分沟段填埋严重,沟边坡塌落,沟 道几乎和路面平齐。 瓦窑沟是防汛中多年的积患,治理瓦窑沟也是一项迫在眉睫的系统 工程。 省、市领导对瓦窑沟的防洪问题一直十分重视。1994年8月,由西宁 市防汛指挥部聘请有关专家和领导对瓦窑沟防洪治理工程方案进行了论 证、评审。 1995年11月,组织有关地质专家对瓦窑沟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又进行 了科学论证。 然而,这项治理工程终因2600万元的资金无法落实而搁浅。 财政拮据使西宁市在灾前不能有效地预防,灾后又不能很快地得以恢 复。加之每年清淤不彻底,一到汛期,便让人提心吊胆。 记者在现场看到,目前虽然投入12万人次390台车辆,已清理道路5 万平方米,清理淤泥5万立方米,但清淤除障的后续工作仍十分繁重。苦 水沟内2米深的淤泥安之若素;一颗印巷道内堆积着石块泥沙,一片狼藉; 傅家寨路面积水,被淹的房屋墙塌屋陷,人声阒寂……相比之下,10万元 的清淤资金只能是杯水车薪。 《管子·度地篇》曰:“水,一害也;旱,一害也;风雾雹霜,一害 也;厉,一害也;虫,一害也。此为五害。五害之属,水为最大。” 一次次的洪灾使我们更加确信一点:救灾避患,尤当早谋!  ……

图书封面


 跋涉者的问候下载



发布书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