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德国人的故事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纪实文学 > 一个德国人的故事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1
ISBN:9787536057722
作者:赛巴斯提安·哈夫纳
页数:261页

后记

读者们想必已经注意到,本书的结尾部分并未履行一开始所做的承诺。书中收笔部分引用贺德龄的文字,描绘出尚未发生的灾难及一时的欢乐。可是如此表达出来的氛围,却很难解释成“最后他如何还是必须终止战斗……必须把战斗转移到另外一个层次”。这本书显然并没有写完。因此有必要在此解释一下,它当初为什么会被搁置下来,以及为何过了这么多年以后,却又突然浮上台面,而且还被付梓公之于世。现在本人设法尽己所知,在后记的部分对这些疑问做出答复。家父赛巴斯提安·哈夫纳去世之后,我在遗物中发现了这份手稿。起初我并不清楚它的来由以及完成的时间。先父于晚年对自己的作品持保留态度,并以批判的眼光看待初抵英伦那几年所撰写的文字。他生前从未向我透露任何有关本手稿的讯息。他固然经常谈论自己青年时代草拟的小说,也提及1941年前后开始为《观察家报》撰述的文字,可是当他谈起此前发表的书籍时,却会略露窘态。如此一来,起先我只能凭借手稿内容来推断其完成的年份。本书初版之后,各界人士纷纷向我提供相关资讯,它们殊途同归,均证实本人当初所做的推断:手稿完成于1939年。其中最主要的参考资料之一,就是尤塔·克鲁格女士的硕士论文。此外还有先父母致先妣的前夫——哈洛德·兰卓利先生——之信函。二者皆非常有助于重建这份文稿的来龙去脉。

作者简介

本书是20世纪德国最著名的政论家与历史专论作家赛巴斯提安·哈夫纳对自己青年时代的回忆录。作为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成长的那代普通德国人,作者生动逼真、详尽细致地描绘了他那代人的成长过程、心理状态和社会变迁。同时他以小人物的观点、生活化的方式来挖掘德国之所以会成为滋生法西斯纳粹主义温床的原因,告诉我们纳粹的“世界观”是如何渗入每个德国人的私人生活领域,最后演变成千古悲剧的。

书籍目录

第一部 序幕
1.哑谜
2.历史事件的不同强度
3.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4.一场国家大戏
5.十一月革命与德皇退位
6.革命的破坏者与“义勇军”
7.内战的“战火洗礼”
8.卡普政变
9.拉特瑙部长遇刺身亡
10.群魔乱舞的1923年
11.平淡的史特雷斯曼时代
12.“体育病”
13.史特雷斯曼之猝逝——末日的开端
14.严峻的布吕宁时代
15.准备就绪
第二部 革命
16.我的父亲——普鲁士清教徒
17.假革命(1933年2月)
18.柏林的嘉年华舞会
19.国会大厦纵火案
20.“第三帝国”的诞生(1933年3月)
21.生活正常如昔
22.真革命
23.柏林高等法院的沉沦(1933年3月31日)
24.查莉——两段奇特的插曲
25.抵制犹太人的行动与法朗克·兰道之流亡
第三部 告别
26.什么是真正的历史事件?
27.与狼共嗥(1933年4月)
28.旧世界的解体:
29.三种“置身事外”的诱惑
30.一群朋友的分崩离析与“科佩尼克大屠杀
31.自己祖国之内的流亡者
32.异族统治是否胜过纳粹统治?
33.不真实的夏天
34.泰蒂重返柏林
35.你怕我,我怕你——“第三帝国”的精髓
36.抵达裕特堡候补文官营区
37.裕特堡的“世界观教育”
38.“我”而今安在?
39.被“同志化”的德国人
40.两个狂欢晚会
后记
年表

编辑推荐

《一个德国人的故事:哈夫纳1914~1933回忆录》是由花城出版社出版的。

内容概要

法学博士,1938年移居英国,在《观察家报》担任记者。1954年返回德国后,曾先后为《世界报》及《明星周刊》撰稿,成为德国著名政论家。哈夫纳著有一系列历史题材的畅销书,其中包括《丘吉尔》、《希特勒》、《不含传说的普鲁士》、《历史变奏曲》、《从俾斯麦到希特勒》等。

媒体关注与评论

《一个德国人的故事》与歌德的《浮士德》及《少年维特的烦恼》、卡夫卡的《审判》及《短篇小说集》、马丁·路德翻译的《马太福音》、托马斯·曼的《威尼斯之死》、施笃姆的《白马骑士》等书都应列入学生必读的50本书籍之林。  ——德国《时代报》这本大师之作……娓娓道出希特勒帝国难解的重重谜团,几乎令现代探讨同一主题的长篇大论均瞠乎其后。  ——美国《评论月刊》哈夫纳让人明白,希特勒为何能够上台。  ——德国《法兰克福通论报》这本青年时代的回忆录,以难得一见的方式,精确而深刻地描绘出纳粹主义崛起的时代氛围。  ——中部德国广播电台哈夫纳撰写伟大历史论述并将读者如身历其境般带入当时日常生活之能力,令人叹为观止。这是一本非凡的……每个人都必须一读的著作。  ——新西兰旺格努衣图书馆

章节摘录

我们很难想象,假使拉特瑙享有足够时间来执行自己的政策的话,他将会把德国和欧洲带往何方?如同众人所晓得的,他并没有太多时间,因为他上任半年以后即遇刺身亡。前面曾经提到过,拉特瑙已经激起了真正的爱慕与真正的恨意。其中的恨意非常狂野和非理性,那是一种已经无以言喻的原始仇恨。继他之后也唯有希特勒曾经如此被别人深恶痛绝过。但可以理解的是,仇视拉特瑙的人和仇视希特勒的人,正与他们所仇视的对象一样,彼此之间有着天壤之别。“那头猪必须被宰掉”,这是仇视拉特瑙的人早就讲过的话。可是当某一天的日报简明扼要刊出了“拉特瑙部长已遭谋害”之标题,而且未做更进一步报道的时候,人们还是深受震撼,感觉自己脚下的土地好像已经塌陷一般。而当人们后来读到,暗杀行动竟是如此轻而易举,发生得简直就像是理所当然一般,那种惊吓的感觉就变得益发强烈。拉特瑙每天早上都在固定的时刻离开位于格鲁那瓦德的寓所,驱车前往“威廉街”上班。某天早晨另一辆汽车在幽静的“别墅街”窥伺,一等到这位部长的座车抵达此地便尾随在后,然后趁机超前。车上的三名年轻乘客利用超车的机会,同时以左轮手枪在近距离内朝着他的头部和胸部射击。接着他们立刻加大马力全速驶离(今天甚至还在事发地点为那几个人竖立了一块纪念碑)。从某种角度来看,这件事原来就和“哥伦布的鸡蛋”一样简单。事情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柏林-格鲁那瓦德,而非远在南美洲的卡拉卡斯或蒙特维多。只要去现场实地参观一下即可看得出来,该处与其他的郊区街道并无不同。大家很快就晓得,那些刺客都是和我们一样的年轻人,其中有一个还是中学生。而我们问班的同学里面不是才刚刚有人说过:“……必须被宰掉”吗?

图书封面


 一个德国人的故事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每节小标题为录入者所加。原书试阅之一:一个人与他的国家的决斗-----------------------------------------------------第一章 序幕即将在此讲述的故事,具有一种“决斗”的性质。那是介于两个实力悬殊对手之间的决斗,一方是强而有力且肆无忌惮的国家,另一方则是一个既渺小又名不见经传的平民。这场决斗未曾在习称的“政治角力场”上进行,而且那位平民既未投身政治,更绝非“谋反者”或“国家公敌”之流的人物。他始终居于绝对的守势,除了捍卫其敝帚自珍的己身人格、生命与荣誉之外,别无所求。可是他必须与之朝夕为伍的国家却用尽极端粗暴,甚至有些笨拙的手段,不断对这一切进行攻击。那个国家运用恐怖的威胁,勒令该平民舍弃自己的男女朋友、抛开自己的想法来采纳官方的论点。并要求他以自己不习惯的方法来行礼、按照自己不喜欢的模式来吃喝、把闲暇时间用于令自己深恶痛绝的活动、献身于自己所抗拒的冒险行为,更进而逼迫他否定过去与自我。尤有甚者,他必须不断为上述事项公开表达狂热的兴奋与感激之意。这一切都是那位平民所完全无法接受的。他虽然身为受害者,却没有做好太多反击的准备。他绝非天生的英雄或殉道者,而只是一个具有许多弱点的普通人,更何况他还是一个危险时代的产物。但他不愿如此忍气吞声下去,于是走上了决斗之路——心中既无激情,甚至带着几分无奈,却默默有着绝不退让的决心。他的实力当然遥遥落于对手之后,但在行动上可以比较灵活。人们将会看见,他如何采取迂回运动,时而闪避、时而蓦然重返;以及他如何稳住身子,在千钧一发之际拨开重击。人们将会承认,对于一个不具特别英雄色彩或殉道者风格的普通人而言,他的表现可谓非常顽强。可是人们也将看见,最后他无论如何还是必须终止战斗。如果有人愿意的话,也可以换个说法来表示,那就是他必须把战斗转移到另外一个层次。那个国家是第三帝国,那位平民正是在下。……

精彩短评 (总计39条)

  •     要在时代的洪流中坚持住个人原则,即便它那么弱不禁风、微不足道。
  •     翻译加分
  •     融合了對時代的深刻洞見與個人化的悲憫和冷嘲的好書……其分析可與《昨日的世界》對一戰的描寫相提並論。(我果然還是喜歡這類將個人敘事與歷史合二為一的書。)
  •     一个德国人青年时期的回忆录,关于二战的记忆,前因后果,还涉及到了当时社会的一些状况。推荐对二战这段历史感兴趣的人阅读。
  •     不喜欢作者的态度
  •     從雅利安人的角度看待二戰德國,並不都是偏頗的。這本小書對我莫名其妙地影響很大,或者是扭轉了我從前的一部份偏見,並且寫得也實在是真實。
  •     看过太多书和些许电影,看完这本后第一想买的还是我的奋斗。有人问我其实吸引你的是什么,太多了,是那个我们没有经历的年代和无法感同身受的心情。德国人、犹太人、外国人甚至是纳粹人的心理究竟是什么。除了二战本身,我想联想当今。大多数事无关是非,只是不同。
  •     体验时代的变迁,感受德国人的心境
  •     “他就是有辦法解決別人束手無策的問題”
  •     同时推荐他写的 从俾斯麦到希特勒
  •     不错的书,对理解二战的历史有帮助
  •     一战、魏玛共和国到纳粹执政初期的德国
  •     纳粹为什么能够上台:制造恐怖、庆典和鼓动、背信弃义、精神错乱。
  •     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
    总体来说,作者的叙述很真实,让我们对于德国当时的现状能够有所了解。更重要的是,是从一个平民的角度来看问题。历史不是英雄领袖之前的斗争,人民也是其中的主角。
    作者告诉我们,当时的德国人并不喜欢希特勒,可是他们竟然多次对这个未来的独裁暴君的行为视而不见,正是德国人民的不作为,导致了世界的大悲剧。
    中国新闻周刊的新书介绍里这样写道:人民的崩溃。
    的确是这样。作者告诉我们,作为一个普通人,对于国家,社会的责任。纳粹上台,每个德国人都是元凶之一。
    也有缺点。这是一本不够完整的作品,是作者的回忆录,生前打算出书,后来放弃了。他的后人在遗稿中整理出版的。所以整体上来看不是很圆满。历史也稍嫌短了,从作者作为一个儿童经历一战开始,直到纳粹上台不久,全书就终止了。后面的故事好想看,但是没有了。
  •     因为是个普通人,因为充满个人色彩,才具有代表性。 大概每一个德国人都具有着或多或少的哲学家气质。
  •     像是《昨日的世界》的少年版,又或是茨威格这样大资对应的小资版。
  •     原作生动的描绘配上译者流畅的翻译,读完唏嘘不已。唯一的遗憾是作品没有写完。
  •     二战前年轻人们所处的世界被真实的勾勒出来,历史不光是几个人在棋盘上对弈,而是所有涉及其中人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
  •     能堂而皇之说出不喜欢作者态度之人,大抵是足够幸运,不需自己做出残酷的选择。
  •     夏伊勒、费舍、克肖和哈夫纳都在各自著作中提到第三帝国秩序井然的外衣下隐藏的乃是混乱和无序,回忆录即以私人视角和感性经验印证此一判断,尤其序幕一章表明在希特勒崛起前整个德国都因经济和政治上的失序而弥漫着末世、焦虑的扭曲情绪,在魏玛时期已将民族命运托付政治强人,希特勒出现实乃顺理成章
  •     从知识分子生活/观念变化感受历史,其实那时德国和我们现在蛮像的.印象最深刻是"每个脚踏实地的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总是最合适这个刚刚结束的时代"
  •     一秒变哈夫纳粉
  •     哈夫纳是大萌神!越看越有这种感觉。另外当初看不含传说的普鲁士,有时候单是摸着封面就能热泪盈眶,这本也是。总之很喜欢,很喜欢。
  •     这就是德国
  •     6.没有老爷爷后期的书有感觉
  •     传记类一定要这么。。。故事性么。。。
  •     1914-1933年的德国;在纳粹统治下的生活 让人想到杨绛在集体生活中如何保存自我 保存自由的人格和精神;另:周全翻译的真好!台湾文人的文字功底不一般!
  •     还行吧,但是没有我料想的有用....我就想看看他们那一代德国人的真实心态,哈夫纳却避而不提,让我很郁闷...我的科研项目啊。
  •     内容生动,翻译流畅。一切都有原因,不会完全偶然
  •     才发现哈夫纳挺毒舌的,相较于他,更认同他父亲的某些观点。
  •     越看越熟悉呢。
  •     狗屁不通、鬼话连篇、稀烂的翻译。。。。 但内容很值得一读。
  •     這是一本沒有寫完的書,本來只能打四星,加一星是因為我和哈夫納的思想居然如此相似
  •     除了黑瓦格纳之外都极好,以及爱莫扎特也算对得起自己的姓氏,又及作者竟然听过富特文格勒的现场,妒忌!PS 翻译不错,校友真·长脸【就是个别译法不符合大陆通译
  •     站在不同的角度,换成不同的角色,看待这荒唐滑稽而又沉重的人生
  •     2016年 第四季度书单
  •     数段类小说的文风,但是所要表现的站在德国民间知识分子的独到角度很值得一读。不能说全面、深度、严肃或学术性,但一个德国知识分子在回忆周边的亲身经历的真切态度,纯站在民间来记录自身对时局变化的反应而不故作高深,记录当时的发生而非回顾过去甚至加以后续主观整理所透露的客观的诚实,是最大的价值点。
  •     作者是个很有魅力的人,富有来自生活和丰富知识的洞察力,文笔深沉大气。比同类的茨威格回忆录好得多,强力推荐。
  •     读好多书都无法完全了解的一个民族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