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纪实文学 > 传承

出版社:邱力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8-11出版)
出版日期:2008-11
ISBN:9787220076985
页数:153页

后记

另眼看“传承”创意力量与践行实效颜勤“创意”这个字眼,乍看并不陌生,点子、金点子、好主意,似乎不能一一概说。一番揣摩、回味,却又无从下笔开释,姑且把它浅层次地理解为“思考的行为”。而究其字面,又不能不把“创造性的活动”与“创新性的思维”集合在其中。而大型系列报道《传承》的缘起、产生、推广,可以说是这三者的融会和践行吧。如果说同样是做“非遗”这道命题作文,《传承》能同题竞赛胜出或留下了一点儿如此这般的印象,我们以为这更应该归结为策划的对路和行为方法的有效实施。而这一切,都源于我们找到了一双“眼睛”。久居“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三千多年的建城史,使其历史文化璀璨绚丽。俯拾即是的遗迹、敦实丰厚的遗产,足以让传媒持续不断地聚焦、关注,由此也形成了这座城市持久的魅力。魅力在表,内涵是本。而在众多的文化“内涵”中,经典民间艺术发于民间、传于巷陌、承于人脉,历经风雨百年,一直根植在城市最深厚的土壤里,随处可见,或许它就是这个城市不可磨灭的灵魂吧。因之,它也正是我们这座城市最动人和最亮丽的“眼睛”。成都的媒体圈或多或少都接触过、零零碎碎报道过这些民间艺术和艺人,但系统描绘、清晰勾勒这双“眼睛”的,则乏善可陈。近年来,随着“世界遗产热”的兴起,经典民间艺术又有了一个别样的雅称:“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11月17日,成都市政府公布了成都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此前,蜀锦、蜀绣、成都漆艺、都江堰清明放水节还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12月,2006中国西部(四川·成都)文化产业博览会在成都召开,民间艺术也作为其中一大亮点在会上推出,紧接着2007年5月成都市举行了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种种迹象表明,这双最亮丽的“眼睛”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而此时,一些媒体已经把笔头或镜头瞄准了这双“眼睛”。报纸版面、电视荧屏处处可见各类精彩的“非遗”展示,一时间,宣传攻势紧锣密鼓起来。怎样聚焦?怎样看这双明亮的“眼睛”?这些问题也摆在了我们《成视新闻》电视团队的面前。一、找寻文眼制作一组系列报道来反映成都的“非遗”,这是我们最初的动议。方案的第一稿,落点只在展示。而团队在其后的论证中,了解到成都作为一个以文化旅游为主导产业的城市,保护民间艺术已迫在眉睫,简单展示只能流于表层。基于此,第一稿还没来得及交付实施,便被自我否决、推翻。在数次与“非遗”保护办官员(龙喻声、龚健)、文化专家(夏晓惠)的谈论后,再加以走访论证,我们艰难地调整了思路,明确了以普查民间艺术境况、拯救传承民间艺术为节目的主线,而第二落点应以报道的推出来引起社会的思考,从而达到研究和探索出一条保护民间艺术可行之路的目的。这便有了第二稿《传承:成都绝艺绝技全景实录》的由来。整个策划过程是一个让人欣喜而又痛苦的经历。面对各渠道反馈的信息,再梳理成意见,论证、修改,再策划、再论证、再修改,在艰难的抉择中甚至会怀疑自己迷失了方向。好在我们的视线从来没有偏离过直面“非遗”这双“眼睛”。第二稿,团队选择了“探访”的视角。但在方案成形交与采编人员实施时,从记者反馈的信息中,我们发现每一集四分钟的新闻容量难以研讨问题,更何谈深度分析。于是方案再次进行回炉打磨。这一次,我们选取了20个颇具代表性、影响力的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绝艺绝技绝活),以挖掘其传承人(领军人、带头人)的生活历程、艺术人生和执著追求为切入口,用故事化的手法展示曾经的辉煌、如今的境况,同时循着传承历史文脉、弘扬文化特色、积聚文化资源的思考,通过文博专家、文化学者的精妙点评,探寻出保护的重要性和发展的独到见解。这一经修正后的思路让我们的视野一下开阔了,逐渐,那双亮丽的“眼睛”离我们越来越近,也更加清晰了。兴奋的心情让我们迫切地要找寻到那画龙点睛的一笔,而这一笔就是大型故事化新闻调查报告的文眼。此时,用“传承”一词显得是如此的贴切,一切为表现“非遗”的创意冲动都归于平静,好似魔宝箱中找到了一把打开成功之门的金钥匙,让我们异常的惊喜。勾勒出主线、策划出框架,便只剩下有效执行了。二、勾勒眼眸眸,虽泛指眼睛,却本为瞳仁,这里指眼的核心。为了不偏不倚地直视“传承”的眸,团队在设计定形的文案里,甚至开列出长长的采购单,细化了对节目制作各个环节的精准要求。从每集内容设计到采编文笔风格;从确定以黄金色的“太阳神鸟”为主基调的片头符号,再到故事化讲述中报道点、侧重点,进而专家评述点的承接转进,团队均作了详尽的定制,绝不粗制滥造。标准化、统一化的制作理念让《传承》的品质得到有效保障。三、《传承》效应当然,这践行其间的感受可谓酸甜苦辣、五味杂存。作为《传承》的开篇之作,竹麻号子的采编制作突显了一种味儿:苦。制作小组往返于邛崃市平乐古镇五次之多,徒步深入山沟数公里,有时为了拍摄一个较佳的镜头,甚至会等上半天。而进入后期剪辑成样后,“竹麻号子”又成了团队评说的靶子,三番五次地改进、调整。这样的“折磨”从2006年11月一直持续到2007年的4月开播为止。好在主创人员把这样的“折磨”当成了一种快乐,而经过“折磨”的“竹麻号子”也赢得了头彩。观众不仅为这种人类最早的集体语言:雄浑的吼歌声所吸引,同时也为中医宋乐攀和农民杨祚钦一次次进入芦沟山区搜集和整理竹麻号子的执著而感动。这样的感动伴随着《传承》的播出,在2007年4月至5月的时间里一直弥漫着,尽管感动的意味各不相同。成都绣娘孟德芝的蜀绣技艺了得,观众为她这门针尖上的“舞蹈功夫”喝彩的同时,也与她为这门技艺就要断送在自己这一代人手中隐隐作痛的心而共鸣作响。任大爷的孔明灯,终于成为了政府指定销售的旅游产品。成都竹琴的传人谢惠仁为传承这门技术,加快了选收高徒的脚步,尽管想学、愿学、肯学的人很少,但谢惠仁并不气馁,仍然坚持,另外他还开始学芭蕾、学迪斯科,其实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要继承、发展、创新竹琴表演,让竹琴传继有人,传承有观众、有市场。故事讲述的方式与新闻调查的有效结合,让《传承》在一个多月的播出时间里,紧紧地抓住了观众的眼球。曾经当过县长、退休后折腾起闹年锣鼓的王兆雄,和志趣相投的锣鼓艺人们组建起了彭州市川剧协会联合会。让闹年锣鼓一代又一代地进行下去,被他视为了生命中最大的乐趣。而同样是为了传承,竹琴传人谢惠仁竟然“强迫”搞计算机的儿子放弃专业来学习竹琴。成都曲艺团团长张徐是金钱板的传承人,节目拍摄时他刚刚获得了牡丹奖,为了传承,他培养了大量的学生,目前这个门类在表演的舞台上十分活跃,这可以算是保护“非遗”的一个成功范例吧。当然,还有被称为天籁之音的青城山洞经古乐的神秘故事、新津火牛阵的恢弘气势等等,这些《传承》一经播出便让观众和各级文化部门的负责人津津乐道,啧啧称奇。因为“非遗”是世代相承、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所以《传承》在开初设计时,面对的是涵盖了民间音乐、舞蹈、文学、戏剧、曲艺、杂技、民俗等十大类的题材与内容,故而“非遗”和其人物的遴选力求做到种类的代表性、典型性。但在交付实施和操作时,一些不确定的因素影响了最初的设计。如:金堂县的高台狮子,一是因为传人年岁不饶人,已近80岁高龄,即便勉强登上高台,已心有余而力不足;二是因为作为核心人物,其传人迟迟未及确定,因此作为杂技和竞技种类的代表,高台狮子遗憾地在《传承》中没有留下影像记录。而开列在民俗类代表目录中的郫县望丛赛歌会一直让我们向往,但由于歌会的节庆时间和组织表演经费等问题,望丛赛歌会的热闹场面也没能收录在《传承》中。尽管有诸般的遗憾,但这并没有影响《传承》的制作、播出。也没影响我们用另一双“眼睛”(电视镜头)去描绘、勾勒我们这座城市最动人和最亮丽的那双“眼睛”。如果说真有几点遗憾,我想那就是描绘和勾勒出的“眼睛”还不够清晰,亮丽。但是,电视艺术本身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作为策划者、电视人,我们仍然可以自信地面对《传承》的遗憾而骄傲。

作者简介

《传承》除实录《传承》系列报道的播出文本以外,还加上记者手记和编导手记,披露系列报道的策划过程、采访过程和编导的理性思考;此外还有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些背景知识。《传承》既是整个大型系列报道策划操作过程的再现,更是成都这些濒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珍贵的影像及文本资料。为了迎接2007年5月23日在成都举办的首届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成视新闻》经过长达半年多的精心准备。在4月16日至5月22日期间,推出长达36集的《传承》系列报道,全景展现成都地区20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绝艺绝技。这组报道播出后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度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书籍目录

绪论  再记录——重大报道《成视》心得竹麻号子竹琴闹年锣鼓青城洞经古乐川剧变脸金钱板清音孔明灯蜀绣荷叶漆艺水井坊邛窑连萧瓷胎竹编糖画银花丝火牛阵清明放水节编后记  另眼看《传承》——创意力量与践行实效跋语

编辑推荐

《传承》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前言

践行媒体的责任成都市广播电视学会会长黄泗元《成视新闻》作为成都地区创办最早的电视新闻栏目,同时也是传达成都市委市政府声音的电视联播体新闻节目,我是了解的。这不仅是因为我曾经作为成都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主管过成都的舆论宣传工作,更因为我曾做过多年成都广播电视局局长兼成都电视台台长,主抓过《成视新闻》的改革与发展。目前,作为成都市委宣传部新闻月评组的成员,我也一直在关注着《成视新闻》。因此,当《成视新闻》的总制片人邱力给我打电话,说《成视新闻》将出版一本书,让我给做个序时,我欣然应允。这厚厚一叠图文并茂的书稿是基于《成视新闻》在2007年播出的、以反映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现状的36集系列报道《传承》所承载的内容编写的,已然超越了电视文稿本身。这本书在内容上除了包含《传承》报道的文稿以外,还包括了记者手记、编导手记以及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图片,可以说全景式地反映了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现状。从字里行间透出的《成视新闻》传媒人对于文化遗产的传承意识、责任意识的坚守,让我深深感动。成都是座具有2500多年历史的古城,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古往今来,人才荟萃,名家辈出。早在汉代,成都的经济和文化就很繁荣,有“文章冠天下”的美誉。悠久的历史、发达的文明,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光辉灿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杜甫名句“锦城丝管日纷纷,半人江风半人云”就是对这种胜景的生动写照。锦城自古传承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值得我们去继承、发掘,并发扬光大、传承下去。本乎此,《成视新闻》肩负时代的责任,做了件具有开创性、建设性的工作。长期以来,电视作为最具影响力的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是巨大的。然而近年来,面对波涛汹涌的商业化大潮,不少电视媒介被“万恶的收视率”牵着鼻子走,在媒介的市场化运营当中,电视媒体的产业功能被人为放大,社会责任则被忽略;特别是不少地方电视媒体,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社会责任缺失的问题。电视作为大众传播媒介,与其他大众媒介一样,应有“一种社会责任,即要对社会负责”,要做到“监视环境、守望社会、引导舆论、传承文化、关爱民生”。地方电视媒体作为贴近群众、贴近地方实际、在本地传播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媒体,在推进社会系统的全面和谐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有责任的电视媒介,必须传播和谐社会理念,促进社会的发展;应依法有序参与市场竞争,避免媚俗、格调低下;地方电视媒介还必须传承本土文化,引导民间舆论,有力配合当地党委和政府的中心工作,繁荣地方文化,推动社会各项事业的和谐发展。电视媒介的特点,决定了它在非物质文化传承中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有学者指出,众多景况不佳或濒临灭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影像模式,利用现代传媒无往不利、无坚不摧的强大视听手段予以包装、借以传播,从而期求得到保留和延续,似乎已然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下环境中一种最佳的选择。而《成视新闻》的记者和编导们,正以自己的行动践行着自己的责任。我也希望,作为大众传媒,在文化遗产的传承中,他们不是“孤独的守望者”。2008年10月14日于成都

章节摘录

青城洞经古乐记者手记这古乐,可以呼吸陆佩到青城山采访那天,远远的,就看见很多身着白衫的乐者端坐在山间的长亭里,还没有走近,他们便开始用音乐的方式欢迎我们的到来。萦绕在耳畔的音乐,犹如脱离了人世喧嚣的天籁之音。第一次聆听到洞经古乐,即便我这个“乐盲”也不由自主地在山间放慢了脚步,甚至慢慢地闭上眼睛,仰着头,去呼吸这种似乎是源自天上的音乐。呼吸,没错,是呼吸。我相信这流淌于青城山两百多年的乐曲,与青城山间流动的水、葱郁的树一样是有生命力的,而这样的生命力,一旦潜入我们的体内,便可以洗涤一个人内心世界所有的浮华与烦躁。青城山洞经古乐,从鼎盛到衰落、再到传人们的不懈努力,以及如今的再次奏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洞经古乐的传人始终坚持着祖辈的遗愿,想把这美妙的音乐长久地传承下去,但是他们既不懂简谱,也没有文化,更不知道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传承。恰在这时,一位民间音乐爱好者出现了。采访中,这位名为蒋纯勇的音乐收集者说过这样一句话:“这么美妙的洞经古乐,如果失传了,不仅是传人们的损失,更是都江堰的损失,是所有喜爱音乐的人的损失。”于是,这位与传人不沾亲不带故的音乐爱好者,在二十多年里,就凭着这样的信念,收集到了七八十支濒临失传的古乐,将以前只能哼唱的工尺谱写成了简谱,并且组织了更多的音乐爱好者一起在青城山间奏响洞经古乐。悠悠的古乐如今已经回到了我们身边。现在。每当我遇到什么烦心的事,便会仰着头、闭上眼,去呼吸记忆中青城洞经古乐的天籁之音。播出文本天籁之音洗涤尘世的浮华(上)【导语】成视新闻正在直播,继续来看《传承》。位于成都平原西部的青城山,风光秀丽。发源于青城山的洞经古乐更是天籁之音。【同期声】(古乐合奏,青城山风光加古乐声)【正文】走在幽幽的青城山间,如果这样的音乐能够随着青城山潺潺的溪水流到耳畔,那么,一个人内心所有的浮华想必都会被洗涤吧。难怪有人形容洞经古乐为“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同期声】(合奏)【正文】青城洞经古乐源于唐代。乐器以管弦、琴笛、笙、箫为主,伴以轻打击乐器。在两百多年前,这美妙的声音就出现在了青城山间,悠悠的古乐使青城山变得更有灵气,而青城山则使古乐有了魂。【字幕】(黑场+字幕+古乐)有着两百年历史的洞经古乐,远远超过了一般文化尊神的信仰,汇集佛教音乐、道教音乐、民间音乐和宫廷音乐诸元素于一身,飘逸似流水行云,轻陕如迎风起舞,低沉如喁喁细语,让听者宛如身临仙境。【正文】青城洞经古乐已经传承了13代。第13代传人宋凯文说,在解放前,青城山的梁氏家族和宋氏家族是仅有的两个洞经音乐世家,两个家族将洞经古乐世代相传。他的父亲宋瑞尧更是洞经音乐12代传人的掌门人,吹拉弹唱样样精通。【同期声】青城洞经古乐13代传人宋凯文我父亲在的时候,他就给我说这个音乐非常宝贵,失传了是非常可惜的。如果没有人继承,他的心愿就无法实现,我们当儿子的都有责任。【字幕】为了满足父亲的愿望,宋凯文兄弟俩开始向父亲学习洞经古乐,眼看着两人即将成为洞经古乐第13代传人的时候,父亲却病逝了。【正文】父亲的病逝给宋凯文兄弟俩的打击不小。父亲热爱古乐一生,最终却清贫离世,想着父亲的遗愿,兄弟俩既自责,又有些无能为力。【同期声】青城洞经古乐13代传人宋凯文2001年父亲去世,我们非常悲痛,也很失落和遗憾。感到失落是因为父亲在生前没有把这种很好的音乐全部整理出来,使它面临绝种;虽然在我这辈传下来了,但我们仅仅学了80%,没有学完全,这是一种遗憾。【正文】遗撼,让宋凯文兄弟俩感叹。要将洞经古乐世代相传,仿佛真的变成了有心无力。洞经古乐既没有曲谱,更没有文字,这无疑给文化水平都不高的兄弟俩出了一道难题。【字幕】洞经古乐的第13代传人倍感焦急,如天籁般的洞经古乐难道真的要在他们手里失传吗?明天请看《天籁之音:洗涤尘世的浮华》(下)。

图书封面


 传承下载



发布书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