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三统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中国文化 > 通三统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07-12
ISBN:9787108028440
作者:甘阳
页数:151页

作者简介

本书体现了作者近年的主要关切即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文明自主性问题,认为唯有自觉地立足于中国历史文明的连续统中,方有可能在全球化时代挺拔中国文明的主体性。为此,本书上篇提出了“新时代的通三统”问题,强调孔夫子的传统,毛泽东的传统,邓小平的传统,是同一个中国历史文明连续统;中篇则提出,全球化加速带来的所谓“空间化”和“当代性”导致文明空洞化和庸俗化的危险,对此必须自觉地拉长时间和历史的长度来强化文明的厚度和深度;下篇论述了以经典阅读为中心的通识教育主张,认为中国大学通识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成中国人的文化自觉即中国文明主体性意识。

书籍目录

自序 关于“通三统”
上篇 新时代的“通三统”——中国三种传统的融会
当代中国三种传统的并存
何谓“中国文化问题”
熟知不是真知
重新认识中国
中国经济改革成功的内在逻辑
传统中国与现代中国
结语
评论
中篇 “中西绘画,要拉开距离”
评论
下篇 大学之道与文明自觉
打造中国的精英
大学的文化之根
哈钦斯的大学理念与芝加哥大学的转型
哈佛三校长与哈佛红皮书
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的五个阶段
哥伦比亚模式
芝加哥模式
斯坦福模式
所谓哈佛模式的误导
我国大学的通识教育之路
问答录

内容概要

甘阳,三联书店“现代西方学术文库”主编、“西学源流”丛书主编,译有《人论》、著有《八十年代文化意识》、《中国改革的政治经济学》(与崔之元合编)、《古今中西之争》等。本书是作者所写的随笔文章结集,分八辑,近一百六十余篇。

图书封面


 通三统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2条)

  •     我想甘阳的《通三统》是试图回答这些问题的,或者说甘阳的文章是起源于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即在全球化的时代,我们何以为中国人?我们的身份认同、文化认同、根在哪?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从哪里找?我们现在走在一条什么路上,中国的现代化转型之路又会往何处去?而要回答这些问题,首先应该研究清楚当前中国人的思想状况、生活方式受哪些影响;当代中国的思想状况或者脉络是哪样的。用甘阳的概念,就是传统,中国现存并在发挥巨大影响的有哪些传统。厘清了这些,或许可以明确中国的转型之路该往何处去,而中国人又该从哪里重拾文化自信,建立中国人的文化自觉。正如社会学家回答社会往哪里走时,首先会去分析社会阶层和结构,出身外国哲学背景的甘阳则选择了文化,他所谓的“传统”。甘阳认为这些问题的答案要从我们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和历史中去寻找,因此要续接传统,而不能让传统中断。同时他强调当代中国主要存在孔夫子的儒家传统,毛泽东的革命传统,邓小平的市场传统,而这三种传统是同一个中国历史文明连续统,都是在中国历史文明框架内的。它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基础。他希望达成新时代的“通三统”。而许多人由于对当前“中国文化问题”的认知,对当代中国的理解都存在错误和偏差(“何谓‘中国文化问题’?”和“熟知不是真知”两节),因此需要重新认识中国。新的认识应该有一种全球的视角,比较的视野,着重突出强调中国文明的独特性(《重新认识中国》一节),比如其连续性,凝聚力,以及与其它古老文明相比,几乎完全独立于西方。而正是近千年独特的中华文明形态才构成了我们之所以是中国人的基础,也形成了中国人的文化认同。甘阳重新认识的结果之一就是他从孔夫子——毛泽东——邓小平的脉络中勾勒出一个中国历史文明的未曾中断的连续的中国历史文明传统,即他所谓的“通三统”,并以此“传统”来奠定现代中国的基础。为了论证这些传统在当代中国的存在并在中国经济改革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甘阳借鉴国外两个学者两本书(《中国经济改革的政治逻辑》by谢淑丽Susan Shirk、《共产主义中国的意识形态和组织》by弗朗茨•舒曼)中的观点,将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功归结为毛泽东不断打破苏联的中央计划经济体制,“地方分权化”,动员群众,走所谓“延安道路”,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这一政治逻辑。那么孔夫子的传统在哪呢?他举出了华裔在改革开放后大量回国投资,促进了改革的成功,认为这与中国传统文明强调乡土意识、落叶归根有关系。而印度在外虽也有大规模印度裔,却无此现象。第40页甘阳写到:“中国传统文明本身就是中国经济改革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重新认识到中国改革成功于毛泽东时代的联系和连续性,重新认识到中国传统历史文明对现代中国的奠基性,甘阳更坚定地认为应该挖掘中国历史文明,探讨其独特性,从中寻找中国转型的思想资源,寻找到中国人的根,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并以此建立文化自信。而“这种文化自信根本上来源于对中国文明的充分自信”。中国的历史文明传统并没有被“五四”等简单地否定,而是一直连续着,并发挥着积极作用,这本就证明了其巨大价值,能够担当起引导中国转型,实现中国人文化自觉的重任。由于对中国历史文明传统的连续性、独特性的认识和某种强烈的中国文明危机意识,甘阳不赞同“中西融合论”,而是主张“中西距离论”,这种观点借由中篇即作者再一次美术研讨会上的发言提出来。主要原因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融合论”变质——从把西方东西融合进来到自己“被融合”——其背后已经没有“对于中国文明自主性的坚持”。甘主张中国的思想文化学术界应当“中西拉开距离,中西两端深入”,即拉长时间长度和历史视野抵消全球化的空间缩小以及当代性同质化,建立自己的学术共同体,恢复经典文本阅读,建立“成年人的文化”。而这些最终都是为了实现对中国文明的文化自觉,实现文化主体性的建构。为了建立起全球化时代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形成对中国文明的文化自觉,即文化主体性的构建,甘阳还致力于在中国大学中借鉴美国开展通识教育,以此愈合传统的断裂和经典教育的断裂,使“中国大学牢牢植根于中国文明最深处”。他认为美国也曾经在“最初经历了传统的断裂和经典教育的断裂”,但美国通过建立大学本科通识教育体制接续上了这个断裂,“自觉地植根于西方文明深处”。以上我对甘阳的《通三统》的主要内容和观点进行了介绍。但笔者不认同作者观点的地方很多:作者认为孔夫子传统、毛泽东传统和邓小平传统是一个历史文明连续统。这很奇怪。毛泽东是一个什么传统?是地道的中国传统,是中国文明根基或者传统之一吗?其也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的融合物,本身也是中外融合的产物,并不是中国文明的独特产物,而是中西文明接触的结果,更谈不上中国历史文明的根基之一。当然,如果把毛泽东看成是一个农民起义领袖,造反农民,他的确是中国历朝历代造反传统的产物,这种传统不要也罢。而邓小平的市场传统就更不是中国历史文明传统之一了,是外来的东西。中国历史传统中从来就没有发展起来一个市场传统的东西。但甘非要把它们绑架在一起成为一个历史文明连续统。我尤其不赞同甘阳为了论证所谓的“通三统”,即孔夫子传统、毛泽东传统和邓小平传统构成的中国历史文明连续统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而提出的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功源于毛泽东的“创造性破坏”和中国传统文明的乡土意识、儒家教化。如果说毛泽东有所贡献,只能说把中国弄得一塌糊涂,乱到极点。说他没有建立苏联的相对稳定的中央计划经济体制,不如说他什么都没建立,实质上整个是一个瘫痪和停滞状态。所以改革没有遭遇太多官僚体制、既有体制的惯性障碍;邓小平可以说是在一个烂摊子上改革的,基本有破罐子破摔的心理,任何的对旧有体制的变动都能带来进步,因为旧有的已经差到极致了。从最开始的整顿,到拨乱反正,再到市场化方向的渐进改革,方向是慢慢找到的。甘的逻辑是这样:感谢毛泽东使中国瘫痪和停滞,因为否则中国就会建立苏联的中央计划经济体制,那么接下来的改革就会遭遇巨大的既有体制的阻力,就不会成功。但按照经济学的机会成本的来考虑,这30年其实可以用来做出更好的成绩的。还有关于中国经济改革和东欧以及苏联的比较,金雁有过很多研究文章可以一读。东欧的改革是否失败了?在甘阳那里似乎是失败了,至少没有中国成功。但实际情况是这样吗?实际上东欧很多改革是成功的,没有发生流血顺利过渡到市场体制,经济发展,尤其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均GDP增长,如波兰。甘阳强调说要从中国角度、立足中国文明本身来思考,结果主要引用的两本书是老外观察中国的,观点也是人家的。作者缺少他自己从社会科学角度的研究和判断。而且作者对经济改革成功与否的衡量标准缺乏一个“人”的标准,而是国家、民族至少。只看GDP、综合国力、国际地位,而不看改革中是否流血,改革前后个人的幸福指数,而这种幸福指数又关系到切实的生活水平、财富增长、政治权利、言论自由等等。如果从“人”的标准来衡量,很难说东欧一些国家的经济改革是不成功的。甘阳说:“我们中国人有我们中国人自己的逻辑,比如中国的经济改革,可以用中国的文明传统的东西来解释。”但,中国文明传统的东西真的解释中国当前的状况吗?离开了理性、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我们解释得了当代中国吗?我同意书中朱苏力对甘阳的挑战:“我觉得我们需要尊重人文学科,尊重文史哲的传统和中国的传统文化,但要解释它,可能还是需要更多的社会科学。”传统的儒家东西基本是一套伦理教条,要解释现代的中国,还是要依靠科学的眼光。甘阳对于中国人自己的东西、自己的逻辑等等所谓中国文明独特性的强调有其意义,只是在强调这种差异性、“中国人所以是中国人的”基础上,不能忽视中国人作为人,与全体人类有很多大致相同的诉求,即有所谓普适于人的价值。如果说中国的传统连人的最基本的诉求都不能满足,不要也罢,为什么一定要回到它呢。一切终究以每个人的个体福利为宗旨的,而非国家、集体、文明至上。个人不存,要文明干嘛?但又会有人批评说,你又要说人权、民主、自由那一套是吧?那是西方话语,要去解构它,它不适合中国传统、中国国情。这是一个很荒谬的逻辑,如果人权、民主、自由是带有全人类普适性的东西,那么当然应该是改变传统、改造国情是适应普世价值,而不是排斥普世价值。事实上,对自由、民主、宪政可以有理解的偏差,但是总有共通的地方,应该有一些基本东西是大家都认同的,比如对生命权的重视、财产权的尊重、个人追求自己幸福的权利的保障等。全书都在强调中国的独特文明,弥漫着一股文明至上主义。但文明是什么?似乎在作者那里是一种集体主义至上,他不是由每个个人构成的,而更多地是一些经典、文化形式、政治文化传统等。它并不以个人为中心,所以也并不去评价哪种文明状况下,人的生存状况的好坏。作者不认为文明应该以生活其中的个人为本位,而是觉得某种文明的存在和延续至高无上,超越于个体。似乎没有了人,文明也能存在,也有价值。的确也有价值,是历史价值,如玛雅文明,但支撑这个文明的人都死光了。从甘阳的书中,我还感受到一种颇为狭隘的民族主义和文明主义立场。中国历史文明历来是兼收并蓄的,是不断融合其他文明和文化的产物。然而,在新的西方文明或者说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他担心中国会被同化,完全西化,失去中国人所以为中国人的文化特质,所以他强调中国到现在都是一个独特的文明,其传统并未中断,而是从孔夫子到毛泽东到邓小平有一个历史连续统。而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和文化主体性的建构应该回到中国历史文明的传统中去。表面上看这很有道理,但其实恰恰反映了对中国兼收并蓄的文明传统的最大不自信。甘的文明至上或者说对中国历史文明传统的强调还遭遇另一个困境,即中国历史文明从来都不是铁板一块的。甘所强调的从孔夫子到邓小平的中国历史文明传统更多的只是汉族的历史文明传统,而并非国内56个民族的统一的传统。在大谈西方文明的强势和霸权以至中国人丧失文化自信,所以要续接传统并从中国历史文明传统中建构文化自觉的时候,甘并没有意识到他所谓的中国历史文明传统对国内其他少数民族也是一种文化霸权。那么,他们是不是也应该回归到他们的历史传统去呢,也从他们的民族传统中去建构文化自觉呢?我想甘是不愿意的,有分裂中国文明,分裂中国之嫌。解决的方案似乎还是在宪政基础上,在法治原则下,在自由主义的框架下,实现选举和自治,各地各民族自由选择,把选择道路的权利交给他们自己。他们可选择发展自己的独特文化,延续自己的传统,并相互交融和创新,也可以选择快速融入现代社会或者汉族文明。这是一条可行的道路,加拿大魁北克在这种框架下不闹独立了,因为在联邦之下自治和独立出去差不多,他们同样拥有充分自由和权利选择其道路。中国历史文明传统最大的传统不是孔夫子的传统,而是兼收并蓄,有容乃大的传统。要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勇于吸收其它各种文明的长处。离了这种态度,谈文化自信的建立都是虚的,越谈只能越说明其不自信。孔夫子只是其中之一并或许占据了主流,而且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吸收融合,不断调整。要有一种盛唐的气象和自信,让各种各样的文化都进来。盛唐有佛教,有儒、道,还有西域的各种文化,按现在的标准还有一堆老外把持着朝政。现在为什么不可以?让各种文化、各种文明都进来,自由竞争,取长补短,如果对中国历史文明传统真的自信,就应该相信它完全能够整合出一种新的适合中国本身的现代文明。新的现代文明不是被培养和设计出来的,只要给予适当的自由空间,让各种影响都进来,让每个人自由创造、自由传播、自由选择,在这个“熔炉”里终究能够能够渐成一种新一点的文明,与当下、与传统、与西方都不同的文明。因为既然当下的人都深受这三种传统的影响,以及各种传统的影响,甚至深入骨髓,那么其影响自然而然就会渗透到每个人所从事的建设和表达上,而不必去担心某一种传统的消失。
  •     光是名字就给人一种宏大的感觉。书分三部分。上篇就讲打通孔子、毛、邓三种传统,揭示其连续性,很有独到的见解。讲得浅显,道理微妙,这个演讲还只是开了个头,指引人们一条崭新的思路去梳理20世纪的中国史,相信已经有研究者走得更深更远了。中篇讲国画,把主题上升到拉开中国与西方的距离,算是日前声势看涨的一种潮流。下篇说的便是通识教育了,说的挺多的,重复讲了两遍美国的通识教育发展史。其中也夹杂着对中国现今通选课的批评,很有意思。书中说道:现在大学的通选课多不以经典阅读为核心,而改以某某学概论的名头,随便教教,随便学学。我回想自己上过的通选课,竟也是一堆某某学概论,尚且上得很带劲。读到此处不免哑然,莫非这大学,真的就只能“大概学学”?通识教育的改革,不知还要等到猴年马月啊。本书是演讲实录,所以还会有些名人评述,没有什么价值。大家或相互吹捧,或各自表述,不读也罢。
  •     这是老师布置的课堂作业,老师给出了四本书,让从中挑一本书,读后写一篇评论。这本书实际上是三个演讲的合集,在我看来,与本书书名《通三统》直接相关的只有第一篇演讲。但是第一篇演讲确实给我提供了另外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在以前看到各种评论,资料,文献中,大家对毛发起的“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看法几乎一边倒。大家都认为,毛虽然领导全中国人民翻身做了主人,但是应当看到毛晚期确实犯了一些错误致使中国至少倒退了十年。但是,却很少有人去思考,他犯的错误无意中给中国带来了什么有利的地方。甘阳的第一篇演讲,着重讲了邓小平传统对毛泽东传统的继承性。在甘阳看来,或者是在甘阳以为非常了解中国的美国记者看来,邓小平改革开放的成功,是毛泽东在不经意间或者无意识打好的基础,尤其是行政分权或者叫做地方分权化。谢淑丽指出“中国之所以成功而苏联之所以失败,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由于毛泽东的大跃进和他的文化大革命,使得中国的计划经济从来没有真正建立过。他创造性地创造了中国经济体制:不是中央高度集权,而是高度地方分权。”这种想法和思考角度是我以前从来都不知道的。甘阳提出的新三统是孔夫子传统——传统文化儒家文化,如高度注重人情乡情毛泽东传统——平等、正义邓小平传统——市场、自由、权利有些学者提出疑问说:孔夫子传统和毛泽东传统之中少了一个时代,即民国时代。确实,孔夫子传统时代的结束应该以1912年民国政府成立清帝退位为标志。 毛时代传统的开始以1921年共产党的建立为标志,这中间差了十年。即民国时代。我想,毛时代并不能单算毛掌权的时代,而要看这个时代的显著特征所经历的时代。毛打江山追求的是平等正义,这也是民时代所追求的东西(民族、民权、民生)。所以,也让可以把民国时期归类到毛时代。而邓时代,追求的是“市场、自由、权利”,我们目前仍可以归类到灯时代。但是,我还是认为,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单纯地以人名来归类一种传统是不合适的,时代性太强,属于流行的东西,会被历史洪流带走。真正的三统仍然还是与有几千年历史的春秋大一统相关,即第一统:以往风俗各异的先民们在长期交往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共同的文化认同;第二统:政治统一性,一个政治统一体必须有统一的最高主权,不能有两个以上的主权;第三统:历史文明具有高度的历史连续性,即每一个后起的时代能够自觉地承继融会前代的文化传统。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人话都不会说的书呆子傻逼被捅三下
  •     上篇扯淡,以一本书的观点就想证明毛“创造性”地破坏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虽然新颖但孤证不立;下篇说得挺在理,作者对通识教育的担忧,一一在暨大变成了现实。
  •     其实就是甘阳谈自己的理想,不过我很讨厌这种求正统的行为
  •     作者阐述了中华传统、毛泽东传统、邓小平传统的继承和发扬,讨论了中国人的根脉所系与现实发展的关系,作为一种对寻求当下中国社会共同价值的尝试,启人思维,读之受益匪浅。
  •     甘阳先生在书中提出了再建传统的方案,虽有工程师只说,仍给人以一种思路。
  •     这个出版社都出好书!
  •     漂浮无根基,不过相比今天学术界逐渐自说自话,那时候还是强得多。
  •     甘阳的书不错的
  •     熬夜看完。
  •     有争议的书一定要自己去看,我倒是挺认同。甘阳和汪晖关于毛的处理大概都不出梅斯纳的论断?
  •     甘阳的问题意识超出一般学者太多,尽管论证上有一些问题,但读完全书依然让人醍醐灌顶。上篇主要论述阐述通三统的理念,中篇讨论实践原则,下篇阐述作为一种实践方法的通识教育,虽是三篇不同场合的演讲稿,但内在理路是一致的:重建中国的文化主体性。
  •     甘阳再努力一点可以成为一代大师
  •     除去三统,其他可以一看
  •     书十分的好,收获不少。
  •     当下的中国社会,太需要大批的学者重新审视中国自己的文明了,不要一味的想西方看齐
  •     内容水了点,单就核心主题说,的确提出了一个有影响力的命题
  •     内容丰富,作者的思路很清晰,也比较容易读懂
  •     这本书虽然收集了三篇演讲,事实上主题只有两部分,第一部分的关于中国三种传统的融汇,第三部分通识教育的精髓。

    我是冲着通识教育买得这本书,受益匪浅。明白了现在我们所搞的很多所谓通识教育的东西大多华而不实,详细了解了美国大学通识教育发展的历史,明白了通识教育就是阅读经典。

    第一部分是关于政治的,读来有些吃力。看过两遍之后似有些体悟,然后开始觉得之前的那些盲目的偏见显得有些幼稚无聊。很多东西是我们看不到的,既然不能直接看到,还是不要妄加评论,多听多思考才是。

    这本书装帧精良,很有质感。内容不多,却很有分量。感谢甘阳先生的作品,以后还会多看几遍,期望有新的发现。
  •     舔菊之作
  •     值得购买,虽然其中一部分已经在其他地方阅读!!!
  •     好好看一看,有收获
  •     研究生那会读的,非常开拓眼界
  •     甘老师的书,好!希望甘老师多写些,不要总是演讲材料。
  •     只能略微认同通识教育那部分...其它的都tm 扯淡
  •     现今时代,需要我们从中国文化中理出一个传统,增强自己的文化自信,才能立于世界。这本小册子就是做了这样的尝试,作者娓娓道来,不温不火。
  •     内心系统,透彻!
  •     甘阳先生言论的优点是高屋建瓴,直击要害,但总是见识有余,论证不足,缺乏进一步的解释。本书中用“通三统”打通古今虽然有其苦心与意图,但总让人觉得找错了靶子,也把“通三统”这样一个精深的话语给说浅了。当然,在通识教育方面的主张可以说是深刻到位,对当代中国大学教育善莫大焉!
  •     薄薄一本,看起来不费劲,读完能有些思索,尤其是大学教育的。甚好
  •     甘阳先生的这本书非常棒,应该仔细阅读
  •     rushang
  •     很多观念都已经十分熟悉且认同 但是说到底觉得通识教育仍是非常奢侈的事情。当我深处这个国家最好的大学的理工科生中,以及所谓的top law firm的实习生中的,我深刻地感受到柏拉图和施密特彻骨的孤独。:)
  •     甘阳此书,学理极其粗鄙(举凡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分析大多犹如民间巫师,更无基本的人道关怀),但却又准确地把握住了历史的脉搏:在甘阳勾画出来的传统文化(孔夫子)、平等(毛泽东)和自由/市场(邓小平)三统连续体,呈现了对共同体自主性的强烈关注。这种对自主共同体的关注,其实也是自由主义应该面对的:如何获得自由主义原则得以实践的前提条件——自由主义共同体?也就是说如何无中生有的塑造自由的共同体。其实自由主义是没有答案的。不是说甘阳有答案,而是他更深切地认识到:撇开那些学院的规范争论,国运其实已经进入了历史的不确定性之中,而甘阳在此决断了国族自主——虽然这很可能是国族崇拜的邪路。但或许既然精英们已经献身为祭,恐怕我们终归是要接受历史的审判的。
  •     玑衡 2011-01-29 很多地方言之有理,可是作者并没有像他所说的那样了解美国通识教育,或者,他所了解的那个严格通识教育的年代已经过去了。我所体验到的通识教育只是看幻灯片不看原著的简单导论课,我很难想象有谁在通识教育中真正认真读过希罗多德或尼采。
  •     重读,加一星,重点看通识教育一篇。那篇演讲中洞见颇多,也有一以贯之的思路,有借鉴意义。不过,或许是限于演讲篇幅,或许是有意回避,甘阳充满激情的论述里依然没有对一些关键性的问题作正面回应。专业课程和通识课程之间如何平衡?哪里去为每所学校每门课寻找符合标准的老师?如何保障质量?这些都未曾提及。十年之前谈通识教育可以理念先行,十年后真要付诸实践依然发现困难重重,后来者无疑必须思考这些以前曾一度被略过的问题。在一些基本的问题尚未想清楚之前贸贸然启动通识改革,备课又草草了事,则难免画虎不成反类犬。以上这些文字当然有其一时一地之具体所指,也通用于一切后来者。此书大旨不外乎确立文明自觉与自信,而在这之前首先就该对己方有清醒的认识,如若为通识而通识、为改革而改革,就成了另一种形式的自我否定,岂不谬乎?
  •     看了第一页,已经开始头疼了。有一些书,绝没有开卷有益的益处。毛左
  •     只记住了“通三统”
  •     很不错。其实不用呼吁,社会自己就在调节,少儿读经已经铺天盖地,虽然也是问题多多,但是方向总是转过来了。
  •     读了本书,扩充了我的视野,很好
  •     包裹的表面没有写清楚收件人的联系地址和手机,搞得我们公司负责派送的同事找了好久才把东西送到我手上。
  •     读了甘阳别的著述,便找了这本来看。

    书很不错,很多观点独到而富有启迪,唯一的缺憾是容量少了些,薄薄的一本,不过瘾哪。
  •     扯吧……
  •     奇谈怪论,一家之言。
  •     人文社科的通识教育问题很有启发性,打通毛邓的部分也比较有见地,相比之下涉及传统文化的那些内容就有些老生常谈了,难怪左半边认为甘阳本质上更接近保守主义者。
  •     书的内容和文明国家大学有重复
  •     第一次在当当上面买书,因为是帮朋友代购,所以对收到的书质量检查格外仔细,也没发现有什么大毛病,总的来说很不错了。
    物流配送同志服务态度好,而且很有耐心,希望继续保持。
  •     大致翻了一下,不错。
  •     通俗易懂,发人深省
  •     WHAT? WHY? HOW? WHAT EFFECT? 只回答了第一个问题。模糊的解释了第二个问题。至于后两个提都没提。 还有一个要问的,马克思主义在哪?
  •     这书我还真读过,只是现在我也明白,领袖人物不是人人都能做的,需要掂量自己有几斤几两,还是做一些更具体的工作现实些。
  •     当今圣天子临朝,汝等跪安吧。
  •     内容精致细腻,好书。
  •     八十年代有理想有激情,谈文化的人也多,那是知识分子热衷于思考和出书的年代。但是也就像许纪霖先生坦诚的说过的,那时的人写东西很快,可是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留下来的东西不多。甘阳老师那会也许也不过是个刚毕业没多久的年青才俊,却有足够的眼光、胆识和才华,编辑出版那套影响并成为八十年代标志的丛书,虽然不一定是自己写下的书,却一定是自己想说的话。终于留洋归来后,这会说的,便就是写的,通三统就这么来的吧。还不难看到先生八十年代的影子,只是谈论的话语不知道变没变。留过洋的人果然更能冷眼向洋,没留过的却还有多少眼巴巴的想出去,只是现在的年青才俊,出去的动机又有几分是先生当年的初衷,时代早就变了,我们也都老了。八十年代,离我们究竟多远了,莫说是通三统,还有多少人记得哪怕一统,不少年轻学者都统到美国自由主义和资本主义那一统去了吧。
  •     通三统的思考可能有其价值,可是我更倾向于反过来看。关于通识教育,甘阳所提倡的阅读经典很有道理,他对当前大学通识教育的批评也很到位,但是他提出的方案仍然不切实际。
  •     真的给我很大的惊讶,爱不释手。
    作者从三种传统讲述了中国文化的去处,很是独到。
  •     被扇巴掌的傻X需要通便吧,哈哈哈哈
  •     很好,喜欢,正在慢慢研读
  •     书很好,发货快,包装好,态度好!
  •     但就《通三统》这一篇而言,意图在于:1,回答改革开放经济成就与中国旧传统以及毛时代传统之关系;2,弥合知识界左右两派的争执。这篇主要侧重经济,其余两篇侧重文化。
  •     以前看过甘阳的其他作品,一直觉得不错,这本《通三统》仍然没有让我失望。
  •     被江绪林读过的书都绕道走,不然,怕怕哦
  •     甘阳野心蛮大,此书虽薄但却是是甘阳少数的精品,他没有刘小枫扎实、没有汪晖博学,奈何他组织能力蛮强,里面提出的三个传统,足见其野心。
  •     书比想象的要小、要薄,主要是由几篇演讲构成的,但是作者还是比较有见解,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大学教育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值得一看。
  •     中国在高速的发展中几近迷失了自己,一个有着三千年历史的国家应该找回自己的灵魂
  •     非常有独立思考的一本书
  •     偶像的书,支持!
  •     听说很好,期待
  •     书生议政。浪费时间。
  •     甘阳老师在《通三统》里提到的儒家、毛时代、邓时代三个不同传统的内在传承联系以及他们对中国近现代发展的作用,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丰富了视角,不在局限于批判或者歌颂,而是更为直观地去论述事实的东西
  •     书很薄,但非常好,思想非常深刻而又启发性。
  •     关于美国通识教育的介绍,很有借鉴意义
  •     写毕业论文时参考过得,不错!
  •     新左派。前段时间刚被“打脸”,反而成了一次文化事件。演讲中提到“文革是破坏性创造”,这一思路还比较入味。
  •     吔屎啦!
  •     这也能出书= =
  •     要仔细和反复读的书,他们是时代重要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     “通三统”这个说法最早是在《读书》上看到的,觉得观点很特别,所以买了一册图书。
  •     对文化和通识教育的演讲集。感觉更多是粗浅的论述,并没有读到什么东西。
  •     三篇演讲,快速浏览
  •     无需多说,三联版,一直信赖加喜欢
  •     九年前毛左的书,当年一度觉得某些说法挺新鲜,倒行逆施的年代也可以拿来映照现实,如今的学痞学阀还是没达到作者当年的水平。
  •     牵强的投机文
  •     演讲辑录 庞老师推荐的书还是很有深度的,明白很多讲座的意义所在,就是观点冲击。 原来文革和之后中国经济腾飞如此相关,许多人批判权利下放到地方的文革大生产,然而机智的毛爷爷早就看穿了一切。深深佩服其远见卓识,或许为避免走老大哥命运的良药也在此。 包括引用公羊传中三统学说,论述当今中国大学之教育和美国通识化精英教育之情势,深感在当今中国自我教育之必要,国际化视野,历史中西视野之必要。
  •     理念不错,尤其是教育。。。就是太正。
  •     这本书看完之后给我的印象远不如想象,最初出于对这3个字的书名的好奇而买下,但读后只有三篇讲座式的文章,颇感不值,更重要的是其中大多观点还是略显单薄。虽然他有一种情怀和立场,但这种支持的东西更多是大家的共识,观点和材料佐证还是有问题。现在居然一口气看完了,可能也是自己心智上有成长。
  •     应板着脸笑一声。
  •     只是我们历史老师推荐的书值得一看
  •     在中山大学博雅学院,祝他成功,祝所有进入此学院的精英成功。
  •     这都能行
  •     像读天涯社区的贴子。
  •     中国通识教育的纲领
  •     这本书的观点很独特,很新颖。看过之后会让你对中国的文化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书很薄,但内容充实!借用朋友的话:“大爱此书!”
  •     是听同学推荐的,对中国的教育别有一番见解,对丰富我们的学识应该很有启发吧,期待中
  •     重温甘大师著作,依然感人,在此标记
  •     三个核心点: 1.相比于工业化程度与人民受教育程度更高的苏联,中国经济改革成功的原因 2.西方中心主义为主流思想下,怎样对待中西文明差异 3.中国搞通识教育的必要性以及其途径:回归国学经典,重回中文语境下思考问题
  •     全球文化浪潮中的自我民族意识,文化传承意识可以让年轻人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自定。
  •     胡说八道的一本正经,威武大甘阳。
  •     提议倒是不错,但是如何具体落实却是个大难题。
  •     该书为甘阳在有关大学做的讲演录。正因为是讲演,所以有些论点感觉下的太匆忙,论证过程稍显突兀,不过“通三统”的提法还是蛮不错的,有启发意义,值得一读。
  •     书很好。有些受启发的观点。物美价廉。
  •     中国的一切发展源自中国的根
  •     春秋三统:文化、政权、连续。 当代中国三统:改革、平等、人情。香港无平等,美国没人情。 说实在的,没看进去,枯燥。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