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前文明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中国文化 > 中国史前文明

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
ISBN:9787503432507
作者:令平
页数:366页

作者简介

《中国史前文明》主要内容简介:中华民族是怎样形成的?从原始族群发展到华夏民族,从氏族部落演化到酋邦联合制王朝,其间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在这一过程中哪些因素发挥了作用?中华文明的基因是什么?她为什么不同于西方文明?她又是怎样形成的?这些问题可能是许多读者关心的问题,但不一定是了解的问题。《中国史前文明》正是这样一部帮助广大读者深入了解中国史前文明的著作!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今天,文化的复兴当是最核心的任务之一。文明史是一个民族的发展史,要理解一个文明的现在,莫若理解她的过去;而要理解一个文明的过去,则莫若溯寻她的源头。

书籍目录

序言
一个人,一本书
中华一万年
第一章 总述
 第一节 人类的起源
  一、各国神话传说中的人类起源
  二、生物进化论的创立与发展
  三、考古发现与人类的进化
  四、华夏祖先的来源
 第二节 原始先民共同创造了早期的中华文明
  一、对文明源头的争论
  二、原始文明是土生土长发展起来的
  三、原始文明是由不同氏族部落共同创造的
 第三节 气候环境对史前人类生存发展的影响
  一、气候变迁与古人类的迁徒
  二、中华原始文明从华南地区起步
 第四节 研究原始文明的一些问题
  一、方式方法问题
  二、关于史前历史的纪年单位问题
  三、以伏羲时代作为史前文明坐标点的问题
  四、学术术语及几个重要概念的辨析
  五、史前文明中的“星空现象”问题
  六、原始人物、事件和生活时间的问题
  七、考古学文化与原始部落族群的关系问题
  八、文献记载与神话传说
  九、原始文化的传播问题
  十、原始社会的发展动力
  十一、对原始社会研究的两大误区
 第五节 史前社会不同阶段的划分
  一、群伙阶段(从旧石器时代一直延续到距今1万年前)
  二、氏族阶段(距今10000~8000年,相当于女娲时代)
  三、部落阶段(距今8000~6500年,相当于伏羲时代,为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的过渡阶段)
  四、酋邦阶段(距今6500~4500年,相当于炎黄时代后期,已经过渡到父系社会)
  五、方国阶段(距今4500~4000年,相当于尧舜阶段)
第二章 “前三皇"时代——文明的前夜期
 第一节 概述
  一、“三皇”之谓
  二、考古情况
  三、社会生活情况
  四、“前三皇”是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缔造者
 第二节 群伙阶段的燧人氏时代
  一、史料对燧人氏的记载
  二、燧人氏的生活年代
  三、燧人氏的生活区域
  四、燧人氏时代的生活情况
  五、燧人氏对文明的贡献
 第三节 由洞居走向构房时代的有巢氏时代
  一、文献记载
第三章 “后三皇”时代——原始经济文化的大发展时期
第四章 炎黄时代——部落的扩张与华夏酋邦的形成
第五章 尧舜禹时代——兼并战争与联邦制王朝的建立
第六章 光辉灿烂的史前文化
后记
附表

编辑推荐

  一段不能不知的民族史前历史,一本不可不读的文化百科全书!

内容概要

  令平,男,汉族,甘肃天水人,现生活工作于兰州,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长期从事新闻工作并担任领导职务,有机会到全国各地考察了解山川地理和风物人情,致力于对史前文明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现为中国岩画研究中心研究员,甘肃史前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有上百万字的各类文字散见于报刊杂志和网络。

媒体关注与评论

  本书是一部系统介绍中华史前文明的著作,作者以史料记载与考古发现互相参照、比对,结合了诸多最新的学科成果,全新架构了中国史前文明发展的宏大历史画面,是近年来难得一见的介绍史前文明的著作。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毛峰)    史前文明研究是一个非常棘手的课题,本书作者迎难而上,用详实的考古发现为依据,把中国文明上溯到一万年前,对我们了解祖先那段没有文字记载的发展历程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窗口。  ——中国岩画研究中心主任、三峡大学副教授(杨超博士)    探寻文明之根,追溯民族之源、索诸子之要,成一家之言。  ——甘肃社会科学院(郑本法研究员)    在我们血液中已经少有先祖们精神遗有的时代,务实的学术研究,因不合时宜更显难能可贵。以先民般的坚韧和执着,作者实实在在地做了件掷地有声的狠事。  ——当代艺术家、西北民族大学副教授(马奇志)    本书涉及面极为广阔,横跨多个领域,是一部关于史前文明探索的百科全书式著作。  ——华东师范大学(朱媛博士)    本书依据现代考古成果,结合分子生物学、体质人类学、气候环境学等诸多现代学科,精绘了一幅华夏史前文明的发展演化图,是一部正本溯源的探索性作品。  ——中国史前文明书丛主编(孟霖)

章节摘录

  蚩尤见之正史,载于《史记.五帝本纪》黄帝纪,因其与黄帝争战失败的经历而闻名。蚩尤是与炎黄同时代的一个农耕部落,《逸周书·尝麦解》中有“命蚩尤于宇少吴”之语,意思是说蚩尤部落曾被安排在少昊部落的边陲居住,当时少吴部落居地以曲阜为中心,蚩尤在少吴部落的西面。《山海经》中对蚩尤也有较多记载。  蚩尤部落中后期活跃在今山东西部、山西及河北一带,传说蚩尤部落擅长金属冶炼和制造兵器,是一个强大的部落集团。裴驷撰《史记集解》引应劭曰,“蚩尤,古天子”,可见其具有与炎黄一样的地位。传蚩尤为九黎族部落酋长,有81个兄弟,则从侧面反映了蚩尤集团加盟部落的众多和实力的强大。  在古代神话传说中,蚩尤的影响很大,相关的古代文献资料也很多,但是蚩尤却没有进入任何一种“三皇”、“五帝”序列,主要在于蚩尤与炎帝相争、与黄帝相战,是个反面人物,故不被中原正统历史编入“三皇五帝”,表现出古人明显的民族倾向性。  蚩尤部落对应的主要考古文化系统我们与仰韶文化的后冈类型和大汶口文化部分类型作比对,后冈类型上接北辛文化,华夏集团形成后,发展成为龙山文化。它主要分布于山东省及其相邻的安徽、江苏和河北等部分地区。  后冈类型的起始年代也是距今约6500年①,蚩尤部落是与炎帝部落同时代发展起来的。  后冈类型以安阳后冈遗址下层为代表。主要分布在河南北部、河北南部。经发掘的遗址还有河北磁县界段营和下潘汪、正定南阳庄等。典型陶器有“红顶”碗、敛口圆底或平底钵、圆腹罐形柱足鼎、长颈壶、小口肩耳壶、敛口小平底罐、圆底缸、灶等。纹饰与半坡类型略同。彩陶花纹较简单,多红彩,也有黑彩,有宽带纹、曲折线和横竖平行线组成的带纹、平行斜线组成的正倒相间三角形纹、菱形网纹。  ……

图书封面


 中国史前文明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由中国文史出版社推出的《中国史前文明》一书近日正式出版发行。《中国史前文明》作者令平,甘肃天水人,中国岩画研究中心研究员、银川世界岩画馆特约馆员、甘肃史前文明研究中心主任,长期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史前文明的研究。《中国史前文明》全书36万字,是目前国内第一本系统介绍中国史前文明的著作,作者以史料记载与考古发现互相参照、比对,结合了诸多最新的学科成果,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经,古气候环境的变迁为纬,对原始部落的形成、迁徙、扩张以及华夏民族、其他少数民族的形成做了真实可信的描述。该书推出后受到众多知名学者的关注和好评。(2012.2.15日《甘肃日报》报道)
  •     序 言一中华民族是怎样形成的?从原始族群发展到华夏民族,从氏族部落演化到酋邦联合制王朝,期间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在这一过程中哪些因素发挥了作用?中华文明的基因是什么?她为什么不同于西方文明?她又是怎样形成的?这些问题可能是许多读者关心的问题,但不一定是了解的问题。本书正是这样一部系统介绍中国史前文明的著作!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今天,文化的复兴当是最核心的任务之一。文明史是一个民族的发展史,要理解一个文明的现在,莫若理解她的过去;而要理解一个文明的过去,则莫若溯寻她的源头。中华文明是世界六大文明之一,也是唯一不曾中断、延绵至今的文明。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过程,揭示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探讨其发展的路径、特点,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发展,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而且对于提高全民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社会地全面进步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的中国考古,在新中国成立后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一些的新的重大考古发现不断被公布,目前,全国仅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就发现数千处,被发掘的上百处,此外,随着放射性碳十四同位素测年等断代技术手段的引入和不断提高,对出土文物时间的确定越来越精准,而分子生物学、体质人类学、古植物、古动物、古环境、古人类食性分析、化学成分分析、物理结构分析等大量自然科学技术的应用,古文字学、人类学、神话学、民俗学、古岩画学等诸多学科研究的成果,都无疑对文明的探源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中国学术界就开始全面探讨中华文明的起源问题,“九五”期间,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顺利实施,开创了采取国家工程的形式,以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研究重大人文社会科学课题的工作模式。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是继“夏商周断代工程”之后又一项由国家支持的多学科结合研究中国历史与古代文化的重大科研项目,目前已经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由国家主导的文明探源工程无疑有其无可比拟的优势,但是,作为个体的研究和独特的视角同样不容小觑!令平先生的《中国史前文明》正是一部积个人多年心血与研究写就的一本系统介绍中华史前文明的著作,作者以史料记载与考古发现互相参照、比对,结合了诸多最新的学科成果,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经,古气候环境的变迁为纬,对原始部落的形成、迁徙、扩张以及华夏民族、其它少数民族的形成做了真实可信的描述,全新架构了中国史前文明发展的宏大历史画面,是近年来难得一见的介绍史前文明的著作。二 关于本书,作者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一、书中提出了一些全新的观点,如中华先民南方起源说、史前文化中的“星空现象”、黄帝是一方霸主而非一代帝王等,同时引入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概念和术语,如酋邦、方国、王朝等。已故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在上世纪90年代提出的中华文明起源“满天星斗”说,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同,但是,无论辽西的红山文化,甘青交界的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还是中原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东海之滨的大汶口文化、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都已经是相当发达的原始文化,这些文化之前应该还有源头,那么,中华先民们最初又是从哪儿发展起来的?有没有一个起源点的问题?作者依据最新的体质人类学、分子生物学、考古学、古气候环境学的研究成果,提出的中华先民南方起源说,无论观点确凿与否,都具有创新的意义。史前文化中的“星空现象”,是作者提出的另外一个重要学术概念,对研究史前文明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我们目前套用的氏族、部落、联盟、国家等概念都是从国外输入的,它们在社会进化方面的表述上有许多长处,但并不一定都适合我国史前文明发展的实际,作者在书中使用了中国特有的酋邦、方国、王朝等概念,既具有中国文化特色,也更能准确的表述文明的发展实际,值得肯定与推介。二、确立了一个史前文明的坐标点。在研究史前历史中,因为没有确切的文字记载,时间的确定就成为最大的问题,史前上万年的原始文明历史,许多时候只能用“古时候”、“很久以前”这样的言语来概括,没有具体的时间,导致许多史前人物和事件混在一起,真假难辨,让所有的研究都成了一种推测和估算。所以,即便我们目前还无法对史料记载中的每一个人物和事件都考证出一个准确的时间,但划定一个大致的时间范围也是十分必要的。因此,确定一个史前文明发展的时间坐标点,就成为研究史前文明的重要课题。本书中,作者以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的一期时间8000~7000年作为史前文明的坐标点,并与史载记载中的伏羲时代作为比对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三、把史料记载与科学考古做比对与参照性研究,即避免了生搬硬套的拉郎配做法,也解决了对史前文明研究无从下手,信马由缰任意发挥的局面。没有历史文献支撑的考古学就成了纯科学的考古,失去了其本质意义,同样,没有考古学的支持,史前文明永远都只是神话传说,缺乏根基与基础,把考古学与史料记载相割裂,只能使史前历史的研究陷入各自为阵的无休止争论,反过来,把考古学文化与史料记载强行拉郎配,一一对号入座,则又犯了机械教条主义的错误。本书中作者通过对每一种考古文化存在的时间、地域、兴衰、特点等研究,与史料记载中的“三皇五帝”等人物进行比对性研究,不失为一种科学的做法。三令先生本是学汉语言文学出身,按其自述,“自小就乐而好古”,痴迷于史前文明的探索,曾考过先秦文学和文献学方面的研究生,最终因为英语水平过不了关而先后落榜,但兴趣爱好不改,博览群书,积累了丰富的人文历史方面的知识,毕业后又长期从事新闻工作并担任过领导职务,工作的便利加上对史前文明的浓厚兴趣,让他跑了全国许多地方实地考察了解各地的山川地理和风物人情,使其成为一个非常博学之人,尽管他自称“杂家”,但在许多领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和专业的水准,为其撰写本书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我跟令先生是在一次有关史前岩画的学术研讨会上认识,之后双方通过电话和“伊妹儿”时有联系,本书完成后,他第一时间把初稿发给我,希望提出批评与指导意见,并嘱托在著作出版时我能写几句话作为序言,因为教务繁重,也没有来不及对书稿进行详细研读,仅以粗读所感,写下以上文字忝列于此,是为序。
  •     上帝造人说,讲解我们的来源,衍生出宗教,我们的女娲造人我们从来也不当真,既然这么不在乎我们的来源,又何必那么深究呢,我们认祖归宗,只需要知道三皇五帝就行了,又何必执着于过去如何呢,我们也从来不需要让过去和现在有多么深的远远,过去都是一样的,只需要这样想就行了,既然史书上记载的是什么,那就是什么,我们不是个需要质疑精神的民族,对于国计民生相差甚远的东西我们也很少能够有所尊重,又何必去关注那些不能当做历史记载的历史呢。我们不是为了昨天不是为了未来,只是一个苟且于当下的民族

精彩短评 (总计10条)

  •     这本书对中国史前历史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语言生活,值得一看!~
  •     不错,值得阅读.
  •     学术性强,不是那种很生动的有悬念的文章,看了一部分,等以后再继续读。
  •     把古史传说与考古学文化结合在一起。
  •       序 言
      
      一
       中华民族是怎样形成的?从原始族群发展到华夏民族,从氏族部落演化到酋邦联合制王朝,期间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在这一过程中哪些因素发挥了作用?中华文明的基因是什么?她为什么不同于西方文明?她又是怎样形成的?
       这些问题可能是许多读者关心的问题,但不一定是了解的问题。本书正是这样一部系统介绍中国史前文明的著作!
       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今天,文化的复兴当是最核心的任务之一。文明史是一个民族的发展史,要理解一个文明的现在,莫若理解她的过去;而要理解一个文明的过去,则莫若溯寻她的源头。
       中华文明是世界六大文明之一,也是唯一不曾中断、延绵至今的文明。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过程,揭示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探讨其发展的路径、特点,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发展,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而且对于提高全民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社会地全面进步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的中国考古,在新中国成立后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一些的新的重大考古发现不断被公布,目前,全国仅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就发现数千处,被发掘的上百处,此外,随着放射性碳十四同位素测年等断代技术手段的引入和不断提高,对出土文物时间的确定越来越精准,而分子生物学、体质人类学、古植物、古动物、古环境、古人类食性分析、化学成分分析、物理结构分析等大量自然科学技术的应用,古文字学、人类学、神话学、民俗学、古岩画学等诸多学科研究的成果,都无疑对文明的探源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中国学术界就开始全面探讨中华文明的起源问题,“九五”期间,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顺利实施,开创了采取国家工程的形式,以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研究重大人文社会科学课题的工作模式。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是继“夏商周断代工程”之后又一项由国家支持的多学科结合研究中国历史与古代文化的重大科研项目,目前已经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
       由国家主导的文明探源工程无疑有其无可比拟的优势,但是,作为个体的研究和独特的视角同样不容小觑!令平先生的《中国史前文明》正是一部积个人多年心血与研究写就的一本系统介绍中华史前文明的著作,作者以史料记载与考古发现互相参照、比对,结合了诸多最新的学科成果,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经,古气候环境的变迁为纬,对原始部落的形成、迁徙、扩张以及华夏民族、其它少数民族的形成做了真实可信的描述,全新架构了中国史前文明发展的宏大历史画面,是近年来难得一见的介绍史前文明的著作。
      二
       关于本书,作者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
       一、书中提出了一些全新的观点,如中华先民南方起源说、史前文化中的“星空现象”、黄帝是一方霸主而非一代帝王等,同时引入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概念和术语,如酋邦、方国、王朝等。
       已故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在上世纪90年代提出的中华文明起源“满天星斗”说,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同,但是,无论辽西的红山文化,甘青交界的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还是中原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东海之滨的大汶口文化、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都已经是相当发达的原始文化,这些文化之前应该还有源头,那么,中华先民们最初又是从哪儿发展起来的?有没有一个起源点的问题?作者依据最新的体质人类学、分子生物学、考古学、古气候环境学的研究成果,提出的中华先民南方起源说,无论观点确凿与否,都具有创新的意义。
       史前文化中的“星空现象”,是作者提出的另外一个重要学术概念,对研究史前文明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我们目前套用的氏族、部落、联盟、国家等概念都是从国外输入的,它们在社会进化方面的表述上有许多长处,但并不一定都适合我国史前文明发展的实际,作者在书中使用了中国特有的酋邦、方国、王朝等概念,既具有中国文化特色,也更能准确的表述文明的发展实际,值得肯定与推介。
       二、确立了一个史前文明的坐标点。
       在研究史前历史中,因为没有确切的文字记载,时间的确定就成为最大的问题,史前上万年的原始文明历史,许多时候只能用“古时候”、“很久以前”这样的言语来概括,没有具体的时间,导致许多史前人物和事件混在一起,真假难辨,让所有的研究都成了一种推测和估算。所以,即便我们目前还无法对史料记载中的每一个人物和事件都考证出一个准确的时间,但划定一个大致的时间范围也是十分必要的。因此,确定一个史前文明发展的时间坐标点,就成为研究史前文明的重要课题。本书中,作者以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的一期时间8000~7000年作为史前文明的坐标点,并与史载记载中的伏羲时代作为比对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三、把史料记载与科学考古做比对与参照性研究,即避免了生搬硬套的拉郎配做法,也解决了对史前文明研究无从下手,信马由缰任意发挥的局面。
       没有历史文献支撑的考古学就成了纯科学的考古,失去了其本质意义,同样,没有考古学的支持,史前文明永远都只是神话传说,缺乏根基与基础,把考古学与史料记载相割裂,只能使史前历史的研究陷入各自为阵的无休止争论,反过来,把考古学文化与史料记载强行拉郎配,一一对号入座,则又犯了机械教条主义的错误。本书中作者通过对每一种考古文化存在的时间、地域、兴衰、特点等研究,与史料记载中的“三皇五帝”等人物进行比对性研究,不失为一种科学的做法。
       三
       令先生本是学汉语言文学出身,按其自述,“自小就乐而好古”,痴迷于史前文明的探索,曾考过先秦文学和文献学方面的研究生,最终因为英语水平过不了关而先后落榜,但兴趣爱好不改,博览群书,积累了丰富的人文历史方面的知识,毕业后又长期从事新闻工作并担任过领导职务,工作的便利加上对史前文明的浓厚兴趣,让他跑了全国许多地方实地考察了解各地的山川地理和风物人情,使其成为一个非常博学之人,尽管他自称“杂家”,但在许多领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和专业的水准,为其撰写本书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我跟令先生是在一次有关史前岩画的学术研讨会上认识,之后双方通过电话和“伊妹儿”时有联系,本书完成后,他第一时间把初稿发给我,希望提出批评与指导意见,并嘱托在著作出版时我能写几句话作为序言,因为教务繁重,也没有来不及对书稿进行详细研读,仅以粗读所感,写下以上文字忝列于此,是为序。
      
      
  •     刚看,因为无意中在报纸上看到的说这说只最好的最新的之类,迫不及待的买了一本,正在看,感觉还是可以的~
  •     我等好多天,你不降价,刚收到书,你这一下降了5块钱!
  •     速度快,书的质量好,两三天就到了
  •     替同事带的,听说还不错。
  •       由中国文史出版社推出的《中国史前文明》一书近日正式出版发行。《中国史前文明》作者令平,甘肃天水人,中国岩画研究中心研究员、银川世界岩画馆特约馆员、甘肃史前文明研究中心主任,长期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史前文明的研究。《中国史前文明》全书36万字,是目前国内第一本系统介绍中国史前文明的著作,作者以史料记载与考古发现互相参照、比对,结合了诸多最新的学科成果,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经,古气候环境的变迁为纬,对原始部落的形成、迁徙、扩张以及华夏民族、其他少数民族的形成做了真实可信的描述。该书推出后受到众多知名学者的关注和好评。(2012.2.15日《甘肃日报》报道)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