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瞬间逝去的风景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中国文化 > 胡同——瞬间逝去的风景

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9
ISBN:9787503421969
作者:翟鸿起
页数:292页

作者简介

若谈半个世纪前串胡同吹糖人、换取灯,混在闹市的小绺、白钱、耍骨头者,可就没文字资料、档案记载可查可考以至可抄,只能凭作者观察和记忆了。
经历过那段生活的未必对这些有研究,有研究而健在的人又未必有心、有力来写它……
这里所写、画的艺人、小贩、工匠及胡同里出售的应时小吃,都是我们幼时所居的街巷中亲眼所见。那些艺人的容貌,清晰可见;那小贩们的吆喝声,音犹在耳;那乞丐的哀告,不绝于闻……这一切都呼之即来。那时的街巷里,每天从早到晚,小贩们走马灯似的往来,而且一年中随着时令更迭而异。

书籍目录

街头巷尾尽乡情序自序浪迹街头的艺人 耍耗子 耍猴 耍猴傈子 耍狗熊 跑马卖解 捏江米人 瞽目艺人胡同京味小吃 “豌豆赵” 甑(zeng)儿糕 油酥萝卜丝饼 豌豆黄儿 炸回头、烫面炸糕 硬面饽饽 炸豆腐、豆面丸子、锅饼 莜面卷 扒糕凉粉 “活秧儿的——老玉米!” 小枣切糕 蛋卷、小人糕 老豆腐、豆腐脑 “馄饨开锅!” 爱窝窝 元宵摊 生熟豆汁、麻豆腐 “臭豆腐、酱豆腐!” 羊头肉 牛肝、牛肉、牛板筋 羊霜肠 “炸面筋哟!” 炒肝 “肥卤鸡!” “肥!——驴肉!” 煎灌肠 清煮油渣儿 “酪——喂!” 河鲜儿 芸豆饼、芸豆糕 “樱桃”、桑椹、粽子 冰盏儿 “冰核(hu)儿噢!” 刨冰、雪花酪 江米藕 糖炒栗子 茶汤、油茶、杏仁茶、藕粉 烤、蒸、烀白薯 “半空儿——多给!” 烂化蚕豆、铁蚕豆 炸花生豆 牛筋豌豆、成落花生 糖画 吹糖人 棉花糖 “葫芦冰糖!” 印帖梨膏糖 “萝卜赛梨哎——!” 辣菜 附:《北平旅行指南》“平民食品”打油诗12首沿街叫卖的小贩 “卖黄土噢!” 卖木炭 支炉、支锅瓦 打瓢的 大小绿瓷盆 “约(yao)干劈柴!” “卖布头儿咧!” “梳头油,买网子!” 刮头篦子 鸡毛掸子 毡面、鞋垫儿 稻草帘子、狗窝 卖花儿 卖画儿 耍货车 换茶壶茶碗 “换洋取灯儿!” 卖泥模子 卖皇历 卖耳挖勺 卖胡琴 大小金鱼 “蛤蟆骨朵,大田螺蛳!” 鲜货挑儿 青菜车子、大白菜 前门外两大怪 “低头斋”“过街烂” “买两块!卖两块!” 打鼓儿的 收买文玩字画 芝麻秸、松树枝 “送财神爷来啦!”走街串户的工匠 锔盆、锔碗、补漏锅 “磨剪子咧!戗菜刀!” 修理桌椅板凳 “焊洋铁壶噢!” “拾掇雨伞旱伞!” 修理皮鞋 剃头挑子 打竹帘子 箍桶 拴笼屉 窝脖儿 缝穷的 代写书信 换扇面 倒水车 修理搓板胡同里的“星相卜算” 黄鸟叼卦 盲人打卦 蓍草占课 奇门遁甲沿街讨要的乞丐 耍骨头 七块板、三块板 打金钱板 唱太平歌词 叫街擂砖 写贴乞讨 作画乞讨 掸尘讨钱 楔钉子的流窜闹市的小绺 白钱 黑钱 大轮 小轮附: 推车、拉小绊的 撒劝善帖的 摆棋式的

编辑推荐

在这种情况下,出了个翟鸿起,他写了《胡同:瞬间逝去的风景》!我想以老北京的身份喊一声:“好嘞您哪!”——中国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邓友梅若谈半个世纪前串胡同吹糖人、换取灯,混在闹市的小绺、白钱、耍骨头者,可就没文字资料、档案记载可查可考以至可抄,只能凭作者观察和记忆了。经历过那段生活的未必对这些有研究,有研究而健在的人又未必有心、有力来写它……翟鸿起先生用他那出神的妙笔把这逝去的生活场景记录下来,使它在北京历史长河中留下了珍贵的印记。这个记忆不是翟鸿起先生一个人的,是整个城市的记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会员、北京市文联副主席赵书

前言

我喜欢翟鸿起先生写的书,真实准确、生动细腻,文笔流畅、富有激情。我喜欢翟鸿起先生说话,语言朴实,诚恳热情,知识渊博,感染力极强。这本书的一些篇章,我早在20世纪90年代市政协《文史资料》50、52辑上就看到了,当时对这几篇文章反映就很强烈,认为是开辟了文史资料的新领域。翟鸿起先生写的文章是文史资料的珍品,因为他是以个人的亲身经历,写大众生活中的平常事,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善于倾听民众的心声,才会记叙民众的日常行动,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会把平常生活记述得如此细致。这是一部记述人民生活的断代史。从这些文字中,我抚摸到了翟鸿起先生那宽广的心胸,对生活的积极热情的态度。英雄人物好写,因为有起伏跌宕的事迹,平常人的事难写,因为容易被人忽略。为人民树碑立传,这是需要一种侠义的情怀、超凡的热情和细密的观察,并且有准确的文字表现能力。写这种文字被列为民俗学学者是近几年的事,这类文章在很长时期是不被人重视的。翟鸿起先生干的事补充了北京市关于民众生活记述资料的不足,为北京民俗研究方面提供了难得的实录般素材。本书得以充实再版,是因为我们的生活需要这种知识,需要翟鸿起先生这种治学精神。民俗是人们在潜移默化过程形式上的一种不怕重复、发自内心的公众风俗习惯,是人们存在的生活方式。民俗是一种伟大而又神秘的力量,它使人们在文化心理素质上得以认同,从而凝聚在一起。翟鸿起先生这本书之所以可贵,是他如实记载了近60年来老北京的生活变化。我们感谢翟鸿起先生用他那出神的妙笔把这逝去的生活场景记录了下来,使它在北京历史长河中留下了珍贵的印记。这个记忆不是翟鸿起先生一个人的,是整个城市的记忆。

内容概要

翟鸿起,1931年生人。现为北京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北京市民俗开发委员会理事、北京市民主促进会文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北京谜友联谊会会长、东城灯谜协会副会长等。
1994年以来,在《北京日报》《经济日报》《北京市政协文史资料》《诤友》《北京文史》《燕都》《北京工人日报》《大观园》《西城追忆》等报刊,发表有关老北京民俗文章数十篇。在京味书楼、京味茶馆、第十五中学、北京电视台、北京广播电台、首都图书馆、西城图书馆、师范大学、清华大学、中医中药大学、对外经贸大学等单位主讲老北京民俗讲座。电视片《老北京的讲究》主演之一。著有《老北京的街头巷尾》《老饕说吃》《老票说戏》《灯谜览胜》《中华灯谜大博览》《猜谜一窍通》《中学各科名词趣谜》《趣味京剧灯谜》《说谜》丛书等。

章节摘录

浪迹街头的艺人这里记叙的街头艺人,相当一部分是农村破产的农民,他们被生活所迫学得一技之长,在城市中浪迹街头,卖艺谋生,以求糊口。还有一部分人是失明的残疾人,生活无奈,只得拜师学艺,靠卖唱度日,所得甚微。他们是社会最底层的群体,终年流浪街巷闹市。他们当中有单独一人走街串巷,也有几个人合伙或夫妻、父女、师徒相依为命,形成了老北京城街头巷尾贫苦艺人队伍,百余年来,在北京的大街小巷中时有所见。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刊印的《燕京岁时记》“正月”的记叙中,有“耍耗子、耍猴儿、耍苟利子、跑旱船”一节。“京师谓鼠为耗子。耍耗子者,木箱之上缚以横架,将小鼠调熟,有汲水钻圈之技,均以锣声为起止。耍猴者,木箱之内藏有羽帽乌纱,猴手自启箱,戴而坐之,俨如官之排衙。耍猴人口唱俚歌,抑扬可听。古称沐猴而冠,殆指此也。其余扶犁跑,均能听人指挥。扶犁者,以犬代牛;跑马者,以羊易马。苟利子即傀儡子,乃一人在布帷之中,头顶小台,演唱打虎、跑马诸杂剧。……凡诸杂技皆京南人为之,正月最多。至农忙时则舍艺而归耕矣。”耍耗子当今的年轻人看见这个题目,可能认为是笑谈吧?可是六七十年前,北京城街巷胡同确实有驯鼠艺人。清富察敦崇写的《燕京岁时记》中也提到耍耗子的,那是100年前的实事。上溯到明朝,在京城就有耍耗子的下街卖艺了。艺人身背一只小木箱,箱内装着驯熟的小白老鼠和应用的道具,吹着唢呐沿街卖艺。孩子们听到唢呐声,便知道街上来了耍耗子的,蜂拥似的往街上跑。艺人吹过一阵唢呐之后,见胡同里围拥的人不少,场地又合适,便撂下木箱,做演出的准备。如果围观的不够他的指标,便吹着唢呐,往另一条胡同走去。这是孩子们最为扫兴的事了,有的孩子便跟在艺人后边。艺人打开木箱,取出一块一米见方的粗布,铺在地面。在布的边沿将一根镶有尖铁扦子的木棍揳入地面。木棍的顶端装有木制刷白漆的佛塔,塔肚正中有一个两面可通的小圆洞,塔下有几根与立棍交叉的平行“米”字形木杆。每根杆头,装有不同的道具。有西瓜、桃、金蟾蜍、鱼、用线吊着的小木桶等。这些道具都是木制的,每件涂有相应的彩色油漆,做工精细。碧绿的西瓜,表面有黑色条纹;歪嘴的木桃,粉白相间;蟾蜍背上的金线清晰可见。每件道具中央都有个可通的小洞。塔的顶端装有四周垂帘的平顶小圆伞,可以转动。在中间立杆两端拴上两条软梯,那软梯是短木棍排在一起,用小线拴得很牢固,软梯的另一端与地面钉牢,有一定的坡度。艺人安排妥当,又吹了一阵唢呐,希望再招一些人来。只见艺人从木箱内,取出一个个小木匣,拉开匣盖,请出第一个小“演员”,放在软梯前,艺人边唱边说。唱的故事内容是与道具相应的民间传说,如《刘全进瓜》、《姜太公钓鱼》、《刘海戏金蟾》、《李三娘打水•井台会》、《白猿偷桃》等。那艺人唱的小调,风趣入耳。“云蒙山倒有一个水帘洞,高山有洞,洞里有仙……”那一只只小白耗子,按照艺人唱的故事,一个个先后顺软梯爬到那相应的道具的小洞中,一动也不动。当时我很纳闷儿,那几个小白耗子怎么那么听话?最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一只小白耗子爬到吊桶处,还用它的两只前爪,提起那吊桶,而且还晃动两下。每演到这里,便招来孩子们的惊呼声。最后一个节目是艺人将一只小白耗子放到那平顶伞上,那耗子在原地跑动,带起那转动的小伞,伞边缀有一串小铜铃,发出叮叮咚咚的响声,孩子们鼓掌叫好,“噢——!”演出就结束了。演出中间还打一次钱,全场演出,也就不到半小时。使孩子们最高兴的是,一只小白耗子顺软梯爬到已有几只耗子的地方。我们就大声呼喊,“走错喽!走错喽!”那耗子便返回来。这是我们最开心的事了,因而久久不能忘记。听大人们讲,白耗子通人性,艺人须下很大的功夫才能驯好。当时有个孩子说:“赶明儿我也逮几只耗子,教给它们练玩意儿,准比他们耍的好。”又有一个孩子说:“不行!咱们家那灰耗子见人就跑!”不知是谁说:“还咬人哪!非得是白耗子才能学着练玩意儿哪!”艺人打钱时,孩子们很自然地拿出几个零钱给艺人。大人说了,他们练半天不容易。要是有哪个孩子看完了,人家打钱,你溜之大吉,北京人管这种行为叫做“看蹭儿”,招人笑话。而今耍耗子的恐已绝迹,故得竹枝词一首以示念想。软梯轻爬演艺忙,偷桃、进瓜、李三娘。太公、蛇仙与刘海,巧耍耗子走城乡。关于刘海的传说在我国流传很广。刘海是中国民间神话中的吉祥神。据说刘海为五代时道士,名刘玄英,道号“海蟾子”,人多称其为刘海蟾,后讹为刘海。其本名操,字招远,又字宗成,燕山(今北京)人。传说曾得吕洞宾所传秘法,得道成仙。被道教全真派奉为北五祖之一。又被元世祖忽必烈封为明悟弘道真君,至元武宗(1308-1311)时又加封为帝君。民间有刘海戏金蟾的传说,约始于明代,多见于民间年画,为一穿红披绿的胖小子,手提金钱串,笑逐颜开,足下蟾蜍为三足,民间以为稀罕物件。常于婚庆、春节时张贴,以取吉利祥瑞。湖南花鼓戏有《刘海砍樵》的爱情故事。耍猴艺人肩打一根拳头粗、约三米长的毛竹筒,距尖端一米处,绑一根约一米长的横竹竿,竿的两端各系一根粗绳子,一同往上系于毛竹的尖端,自然形成“伞”字形状;另背一只木箱,箱上坐一只用铁链拴着的小猴子。它瞪两只大眼东张西望,身体不时地往起一纵一纵的。艺人还牵一只哈巴狗,也有牵一只羊的。一路行来,一路筛锣,以招来观众。猴子演的节目有连续后空翻、倒立行走、钻罗圈、骑狗奔跑、羊拉车、猴坐车等。小猴上身穿一件红坎肩儿。在所有的节目中,以猴戴面具和盔头最吸引人了。艺人筛着锣,牵着猴子,绕场行走,念念有词,半唱半说地演唱民间故事。小猴自己打开木箱,取出一个少女的面具扣在自己脸上,艺人唱的是《昭君出塞》的故事。小猴绕场一周,将那少女的面具摘下来,又从箱子里拿出一个盔头,就是戏曲舞台上帝王将相戴的冠帽。做工相当精细,只是尺寸小了许多。小猴戴上一顶八棱的倒缨盔,双手握着一根小棍,横在颈后,这时艺人唱的是“负荆请罪”的故事。绕场一周,小猴摘去盔头,又从箱子里拿出一个花脸面具,往脸一扣,面具的内壳嘴处有一根横棍。小猴用嘴衔住横棍,透过面具的两个眼孔,看得见艺人的指挥。最使人发笑的是小猴过于紧张,将那面具头朝下扣在脸上,嘴衔着颌下的横棍,把脸几乎都露在外面,两只大眼呼扇呼扇地看着艺人手里拿的小鞭子。看到这个样子,全场人哈哈大笑,孩子们也高兴地呼叫。北京人根据这种场景,猴子一个个地换面具,编了一句歇后语,非常形象。“猴的帽子——戴不坏摘坏啦!”比喻一个物件没派上正经用场,就折腾坏了。最后一个节目是艺人让猴子爬到竹筒的顶端。那猴子龇牙咧嘴,说什也不往上爬。艺人拽绳子对猴子说:“刚才好好的,这会儿怎么不练啦?怎么碴儿?”那猴子眨眨眼,纵身一窜,扒在艺人的肩头,把嘴凑到艺人的耳边,像是说悄悄话。艺人连忙点头应声“噢,噢!”然后对观众说:“他说肚子饿啦,跟诸位讨个烧饼钱,吃饱喽再练。”于是艺人让猴拿着铜锣,翻过来绕场打钱。凡是有人给钱,听到锣里硬币的落声,艺人拽绳子,猴子抬起手往额头一举,像是行礼一般。不知是哪个淘气的孩子,从地下捡了一个小石子,往锣里扔去。那猴子听见哨地一声,立即举手敬礼,那个孩子乐得前仰后合。打完钱之后,艺人对猴子说:“这回有了烧饼吃了,该练了吧!”那猴子听了便快速爬到竹筒的顶端,抱住竹筒一动也不动,艺人双手握紧竹筒,底部戳地,将竹筒抡转起来,两三圈后便收场了,演出到此结束。艺人收拾完道具走去,有几个孩子依然跟在艺人后边,看样子是到另一场所再看一场。其中一个孩子用石子投向小猴,还喊着:“猴屁眼儿着火!”谁知把猴子招恼了,瞪起两眼,龇着牙,上身直晃,孩子一哄而散。类似这样开心的场合,差不多一两个月才遇到一次,所以孩子们一说起话来,那猴子便是最欢乐的话题,说起来眉飞色舞。即便是往锣里投石子讨嫌行动,也当作一件美事来炫耀。这种欢快的情绪少说也得持续两三天。要是哪个孩子没赶上看耍猴的,那才真叫后悔懊丧哪!如今年已七十有六,提笔写少年往事,感慨万端,特拟一首竹枝词。小小毛猴技艺博,身负荆杖效廉颇。骑羊、倒立、戴面具,斜挎小袢学推车。耍猴傈子这个名称在当时都是这么称呼,也有叫做“耍乌丢丢的”,这个名堂至今找不到出处和确切的字眼儿。有可能是根据艺人口里含的小哨,吹出来的声音嘀呜呜,这是拟声的叫法。前文的说法“苟利子”。说得确切些,就是如今被称做的“布袋木偶”古时的名称,又叫“手托傀儡”。这种木偶体形小,头部连在布袋上,外加服装。艺人表演时,用手伸入布袋,凭手指操纵木偶的动作。福建称做“布袋戏”,南昌称做“被窝戏”。老北京的“耍猴傈子”表演、情节比较简单,可是却极能吸引当时的孩子们。艺人担副担子,一端是一个三层屉的大圆笼,另一端是粗蓝布裹着一个木框子。演出之前艺人先筛一阵锣,像是把前街后巷的人都筛出来才可他的心。胡同里围观的人逐渐多起来。艺人认为可以演一场,便将担子靠边放好,打开那个大包袱。原来那是一个大口袋,口袋嘴连着一个四方的木框子,像一个二尺见方的镜框镶在口袋嘴上。木框有根横梁,中间有凿的铆孔。艺人在框上用几块木制的景片,如同搭积木那样。不大工夫,在木框上用几块板,搭成了一个小舞台,又像寺庙的佛殿。高一尺多,前面有两根明柱分为左右,那屋檐上有瓦垄,后幕布、出将、入相的上下场门,各挂一个小门帘,整齐干净,做工精细。最后艺人用扁担插入框架底部,往起一举,一座微型舞台背靠墙,稳稳当当立在观众面前了。艺人钻进口袋里,敲打着锣,吹着笛哨吱吱地响。这就算开台了。在我的记忆里,演出的节目仅有两出,《猪八戒背媳妇》和《王小二打老虎》,再也没有看过其他节目。一两个月重复看一场。我们这帮孩子仍聚精会神地仰头看着舞台,看得有滋有味,饶有兴趣,真可谓百看不厌。《王小二打老虎》演的是一个少年到山中砍柴,被老虎吃掉了,然后又复活的故事。木刻的小孩儿头,身穿蓝上衣,腰系搭包,身后掖一把斧头,手握扁担,看不见下身。上场后,边走圆场边唱。他唱的什么词,当时被那艺人吹的哨声遮住,根本听不清楚。极为好笑的是那木偶向后转身时,不是整个身子向后转,而是那个木制人头,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转弯,然后继续往前走,逗得我们哈哈大笑。这时听着后台一声吼,突然窜出一只猛虎。小孩儿一见大吃一惊,全身抖动,用扁担与老虎搏斗,最后小孩儿体力不支,被老虎一口一口地吞了下去。老虎便趴在舞台边上一动也不动。随后一个大人上场,像是找孩子来了。当他看到老虎,便知不好,立即用手中的棍子猛打那老虎的头,经过一番打斗,最终将老虎打得不动了。那人还用力踢那老虎,气喘吁吁,又把老虎的嘴掰开往里看,然后从老虎肚内用力往外拽,终于把孩子掏了出来,大人抱着孩子大哭。突然那孩子站起来,又活啦。看演出的一群孩子,鼓掌欢呼,这出戏就算演完了。艺人从口袋里钻出来,手拿一面锣,“求口饭吃,帮一把!”还不时地对孩子们说:“回家拿钱去,待会儿看下一出《猪八戒背媳妇》!”《猪八戒背媳妇》与现在木偶剧团演出差不多。八戒上场边走边唱,身后背着一位美貌女子,走过几步,突然全身一晃,台上空了。又看那台帘猛然一挑,上场的还是猪八戒,不过身后背的却是孙悟空。就这样连续变换三次。艺人在口袋里不停地敲着锣,一个人模仿三个人说话,粗细嗓来回变,倒也热闹。为了混口饭吃,真怪难为他的。清代浙江金华人方元鹍《都门杂咏》中,以竹枝词的形式,描述了京都耍傀儡的情形,也是在街头演出的。昆调秦腔换羽商,百戏随意坐伶场。闲来也趁街头鼓,冷眼看他傀儡忙。从这首竹枝词看,耍傀儡的在北京城,少说也有百余年的历史了。距今六七十年前,老北京街头巷尾表演的傀儡戏,竹枝词写了它的剧情内容。布袋上沿装舞台,手把木偶显艺才。猛虎吞下王小二,爹爹把他拽出来。耍狗熊耍狗熊是街巷里较大型的驯兽表演。艺人牵一只黑熊,沿街筛锣的艺人,边走边吆喝:“看看狗熊翻筋斗!”观众仍是一帮孩子,偶尔也有大人出来看。候观众有一定数量了,就开始表演。演出的节目比较简单,有狗熊扛叉、耍叉、倒立行走、打滚儿、摇虎撑、作揖等。狗熊体态拙笨,因而做出一些动作,颇能引人发笑。艺人打钱的时候,狗熊捧着锣,绕场向人行礼,鼻腔中还发出哼哧哼哧的声响,看那样子着实可乐。有人爱看狗熊行礼,就随手往锣里扔几个零钱。艺人一拽绳子,说:“谢谢!”狗熊就抬起爪子往额头一举,哼哼几声,人们哈哈大笑。艺人就在这笑声中,能挣几个钱,赖以糊口而已。黑熊可笑,特赋竹枝词以记实况。街巷艺人牵黑熊,体态可人哼哧哼。耍叉、敬礼惹人笑,抓举“虎撑”学郎中。虎撑,俗名“串铃”,是古时行医郎中所用的响器。用生铁铸成的镯形圆管,内装铁珠,套于手四指之上,摇动时发出“哗一铃”的连续响声,以示患者。虎撑之名南来于唐。名医孙思邈一日到山中为患者医病,下山时见一只猛虎卧于山道当中,口中发出哀号之声。孙思邈从虎的哀号中看出虎身中伤,在向人求医,并无伤人之意。孙走近虎旁,发现虎口不停地流出涎水,便用串铃撑住虎口,发觉虎齿缝中扎有一根长骨刺,孙思邈用钳子将骨刺拔出。老虎起身扑于地上不走,孙思邈走时,老虎行于身后,从此永不离开。孙将串铃改称作“虎撑”。至今各地的药王庙,孙思邈的塑像旁卧一老虎,即是孙思邈医好的那只老虎。

图书封面


 胡同——瞬间逝去的风景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3条)

  •     从老北京平民角度写老北京,跟遗老遗少不一样
  •     文章用词通俗易懂,包装用纸上乘,但是,书中的黑白画面使这部书失去了应有色彩
  •     有趣 翟鸿起笔下的北京有味儿
  •     挺好的,看着不错,没来得及看,很喜欢!
  •     介绍北京古文化的,印刷质量还行吧
  •     了解一下传统的东西,有的内容还是挺有趣的
  •     如果该书里面的图画用彩色印刷的话,再加上开本再大一些,我想会有更多的读者会喜欢
  •     不是老北京很难体会到书中的故事
  •     值得购买且收藏.喜欢美术的插图也很有艺术水准.绝了.
  •     喜欢民俗文化,这本书讲述了老北京的民俗,有一部分已经消失了的,包括吃喝玩乐,有点意思
  •     虽然是杂文段子但在大量有关北京民俗的书里这本儿也算是写的不错的,再加上侯长春老先生惟妙惟肖的风情画帮衬着读起来更颇有乐趣。
  •     打折,很实惠!再也找不到儿时胡同的感觉了!
  •     收到书后很开心,可是打开一看,里面内页不知是不是裁剪错误,页面边缘又被割开很厚一叠,倒是不长,也不影响阅读,但是心里还是觉得不爽。希望当当以后选书时认真些,不要再犯这种错误。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