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故人情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中国文化 > 世故人情

出版社:复旦大学
出版日期:2005-5
ISBN:9787309044744
作者:钱理群
页数:156页

作者简介

"世故人情"主要是一种人生智慧与政治智慧,从侧面凸现了一个神采飞扬的年代。本书节选了现当代文学史上很有名气的大家如鲁迅、巴金、郁达夫、老舍、叶圣陶等的散文和小品文,向读者展现了一个个鲜活而又充满情趣的精神世界。

  《世故人情》这个题目是从朱自清先生那儿“偷”来的:据朱先生在《语文影及其他》序言里说,他原先计划着将“及其他”这部分写成一本书,就想命名为《世情书》。所谓“世情”,顾名思义,就是“世故人情”的意思。讲“世故人情”而能变成“及其他”,这本身就很有点“意思”。记得在“文革”中,报纸上在报道出席会议的一大堆要人显贵名单之后,往往带上“还有某某某”这样一句;这“还有”就是“及其他”,大概含有“附带”、“不入流”、“排不上座次”之类的意思。如此说来,“世故人情”恐怕就是“不入”正经(正式)文章之“流”的,但因此也获得了一种特殊价值:它可是“侃大山”的好材料。细细想来,也确乎如此,三五好友,难得一聚,天南海北,胡吹乱侃一通,除了“聊天(气)”之外,可不就要“谈世情”。这类话题,于人生阅历之外,往往透着几分智慧,还能逗人忍俊不禁,———就象人们一听到“还有”或“及其他”,就不免微微一笑。按朱自清先生的说法,这背后,甚至还暗含着“冷眼”看“人生”的“玩世的味儿”。这就进入了一种“境界”,我们不妨把它叫作“散文的境界”或“小品文的境界”———实在说,散文(小品)本来就是“侃大山”的产物;闲谈絮语中的智慧、风趣,连同那轻松自如的心态,都构成了散文(小品)的基本要素,并且是显示其本质的。五四时期,人们给深受英国随笔影响的小品文下定义时,即是强调“小品文是用轻松的文笔,随随便便地来谈人生”(梁遇春:《小品文选·序》)。把这层意思化为正儿八经的学术语言,我们可以说,“对于中国现代社会日常生活中的‘世故人情’的发微,开掘,剖析,构成了中国现代小品文与作家所生活的现实人生的基本联系方式之一;自然,这是一种艺术的联系:不仅决定着艺术表现的内容,而且决定着艺术表现的形式”。———您瞧,经过这一番学术化处理,“世情书”竟成了散文(小品)的“正宗”,“不入流”转化为“入流”:两者之间,本也没有严格的不可逾越的鸿沟。
  “世故人情”主要是一种人生智慧与政治智慧。这可是咱们中国人的“特长”。有人说,中国这个民族不长于思辨,艺术想象力也不发达,却最懂世故人情,这大概是有道理的。我们通常对人的评价,很少论及有否哲学头脑,想象力如何,而说某甲“不通世故”,某乙“洞达人情”,都是以对“世情”的把握与应对能力,也即人生智慧、政治智慧的高低作为标准的。中国传统文化,无论是孔孟儒学,还是法家、道家,对“世故人情”体察之精微、独到,都足以使世人心折。郭沫若在《十批判书》里,就曾经赞叹韩非《说难》、《难言》那些文章“对于人情世故的心理分析是怎样的精密”,以为“他那样的分析手腕,出现在二千多年前,总不能不说是一个惊异”。鲁迅在研究中国小说史时,也从中国明、清两代小说中,发掘出了“人情小说”这一种小说类型(流派)。他评价说,这类小说常“描摹世态,见其炎凉,故或亦谓之‘世情书’也”———朱自清先生所谓“世情书”或许就源出于鲁迅也说不定。当然,也不妨说,这是“英雄所见略同”:整整一代人都同时注意到(或者说努力发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智慧与人生智慧,这个事实本身就是发人深思的。先哲早已说过,中国历史就是一部“相斫史”,由此而结晶出传统文化中的“世故人情”;历史进入本世纪,急剧的社会改革导致人心大变,纵横捭阖的政治斗争的风云变幻,更是逼得人们必须深谙人情世故。天真幼稚,思维方式的简单化,直线化,认识与现实的脱节,甚至可能带来灭顶之灾。著名散文家孙犁在收入本书的《谈迂》一文中,就说到“文化革命”中由于“不谙世情”怎样备受磨难。这是一个毋庸回避的事实:中华民族是在血的浸泡中学会懂得“世故人情”的。因此,如果有人因为中国人富有政治智慧、人生智慧而洋洋自得,无妨请他先想一想我们民族为此付出的代价:“世情书”背后的血的惊心与泪的沉重是不应该忘记的。
  但如果因此而走向极端:时时、处处念念不忘,沾滞于兹,无以解脱,也不会有“世情书”的产生。朱自清先生曾说,《左传》、《战国策》与《世说新语》是中国传统中“三部说话的经典”。应该说,《左传》与《战国策》里都包含有十分丰富的人生智慧与政治智慧,但它们“一是外交辞令,一是纵横家言”,都不是我们所说的“世情书”。真正称得上的只有表现了魏晋“清谈”风的《世说新语》。这里的关键显然在“说话人”(作者)主体的胸怀,气质,心态,观照态度。鲁迅尝说“魏晋风度”于“清峻”之外尚有“通脱”的一面。“通脱”即是“随便”;如果说“玩世”嫌不好听,那么也可以说是“豁达”。所谓“豁达”,就是“看透”以后的“彻悟”。这既是彻底的清醒,又是一种超越,另有一番清明、洒脱的气度。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幽默”———这是更高层次的智慧,也是更高层次的人生的审美的境界。在我看来,真正达到了这一境界的,魏晋文人之外,唯有五四那一代。当然,两者文化背景的不同是自不待言的: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深受西方理性主义精神的影响,科学民主的现代观念已经内化为自身的生存要求,但他们却又身处于中国传统习俗的包围之中,内心要求与现实环境的强烈反差,使他们不仅在感情、心理上不能适应,觉得象穿一件潮湿的内衣一样,浑身不自在;而且时时、处处都会产生荒诞感。这在某种意义上,是对自我(及民族)生存方式的荒诞性的清醒的自觉意识,因此,它是刻骨铭心的;说出来时又是尽量轻松的。但敏感的读者自会从那哭笑不得、无可奈何的语气中体会到,作者一面在嘲笑,甚至鞭挞中国文化与中国国民性的某些弱点,一面却又在进行着自我调侃:而恰恰是后者,使这类散文的“批判”不似青年人的火气十足,锋芒毕露,而别具“婉而多讽”的风致,这又在另一面与中国传统的美学风格相接近了。读者只要读一读收入本集的丰子恺的《作客者言》,林语堂的《冬至之晨杀人记》,梁实秋的《客》,就不难体味到,五四这一代作家笔下的“世情书”中的幽默感,产生于现代“理性之光”对中国传统“世相”的映照,其“现代性”是十分明显的。“幽默”里本来也多少含有点“玩世”的味道———在参悟人情世故之后,似乎也必然如此。但这里好象也有个“线”,“玩世”过了头,就会变成“帮闲”以至“帮凶”。这在中国,倒也是有“传统”的;鲁迅早就指出过,只讲金圣叹的“幽默”,未免将屠夫的凶残化为一笑;“从血泊中寻出闲适”,是根本不足取的。也还是鲁迅说得对,“人世间真是难处的地方,说一个人‘不通世故’固然不是好话,但说他‘深入世故’也不是好话。‘世故’似乎也象‘革命之不可不革,而亦不可太革’一样,不可不通,而亦不可太通的”。“世情书”中的幽默,正在于恰到好处地掌握了“世故”“不可不通,亦不可太通”之间的“分寸”,也即是“适度”。从人生态度上说,则是既看透人生,不抱一切不合实际的幻想,又积极进取认真,保存一颗赤子之心。在“玩世不恭”的调侃语调底下内蕴着几分愤激与执著,形成了这类现代“世情书”丰厚的韵味,其耐读处也在于此。读这样的散文,不管作者怎样放冷箭,说俏皮话,你都能触摸到那颗热烈的心,感受着那股“叫真”劲儿,这也是构成了本世纪以来中国知识分子与文学的时代“个性”的。

书籍目录

鲁迅   小杂感    反“漫谈”    查旧帐    说“面子”    牺牲谟   世故三昧   爬和撞    几乎无事的悲剧 唐弢   “混”柯 灵   凑热闹聂绀弩   论拍马 孙犁    谈妒 秦牧    贪婪生下的一群儿女 老 舍   写信    小病    相片丰子恺   作客者言 王了一   劝菜   忙    说话梁实秋   客   握林语堂   冬至之晨杀人记李健吾   送礼 叶圣陶   骨牌声夏 尊   命相家 张爱玲   必也正名乎 刘半农   “作揖主义” 郁达夫   给一位文学青年的公开状 周作人   与友人论性道德书    中年    三礼赞   沉默朱自清   沉默林语堂   祝土匪老 舍   新年醉话聂绀弩   乡下人的风趣 夏 尊   幽默的叫卖声梁实秋   谦让   送行丰子恺   口中剿匪记 老 舍   有声电影 贾平凹   五味巷杨 绛   学圃记闲 孙 犁   谈迂萧 乾   座位巴 金   小狗包弟

图书封面


 世故人情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这本书第一次读是从学校图书馆借来看的,没有读完,就忍不住又买了一本。看到豆瓣上几乎没有人读这本书,这套书,很惊讶。我一向认为豆瓣是不会淹没任何一部出色的作品的,哪怕这是一部选编的丛书。这一套书每一册的名字都很有个性,从没有见过这样的一套涉及中国文化最深层实质的现代文选。《男男女女》,《父父子子》,《读书读书》,《闲情乐事》,《乡风市声》,《说东道西》,《生生死死》,《佛佛道道》,《神神鬼鬼》。仅仅看这些有个性的书名,难道还引不起兴趣从书架上抽下来看一看吗?拿下来你就会看到刺眼的黄色配上黑色的字与版画,这样简洁明了的图书封面还不够鼓励你翻一翻吗?翻开目录,映入眼帘的都是些现代文大家的名字,鲁迅聂绀弩孙犁老舍林语堂朱自清……可是目光再稍稍集中一些,看看这些入选文章的名字,才发现大部分都是些名不见经传的作品,或是一些仅仅听说过但是很少入选***集的小品文。但却都是些能强烈激起我(不知道是否能对你有相同的作用?)阅读兴趣的名字——鲁迅的小杂感,聂绀弩的论拍马,老舍的相片,丰子恺的作客者言,郁达夫的给一位文学青年的公开状(这个文学青年也就是后来威震文坛的沈从文),林语堂的祝土匪……  这样都没办法让你感兴趣吗?  那我只好用陈平原先生在92年为此套丛书写下的前言中的一段结束本文了——  让读者自己品味这些很少“写景”也不怎么“抒情”的“闲话”,远比给出一个我们认为准确的“散文”定义更有价值。……  不敢保证好文章都入选,只是入选者必须是好文章,因为这毕竟不是以艺术成就高低为唯一取舍标准的散文选。

精彩短评 (总计37条)

  •     书不错,就是当当的送货速度有待加强。
  •     了解中国的文坛,势必要读一点这样的书。
  •     老学究论人情世故,有点黑色幽默。
  •     好久没好好读书,这种年代文学有点读不出味道了。
  •     还行的速度和质量。
  •     谁能告诉我,到现在为止,公元2009年7月25日上午11点38分,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书啊?肯定没人知道,要知道的,也是类似于模糊数学,大概浩如烟海。人类的书籍还在不断地增多,知识也在不断地积累,而我们呢?作为个体的生命,其时间长短自然不能和人类书籍的累积形式相比比拼,书籍可以不断积累,我们的生命的时间一积累多了,就晚了完了。我们无法无限制的积累下去。所以,我们的学习也就需要选择。虽然开卷总是有益,而且选择的方式也是不一而足的,如:大师指点、朋友推荐、偶然相遇、和没有选择的选择。人生活在自己特定的环境里,含地理、物质、经济和文化。不了解自己生存环境的文化,也难生存得好。所以,要阅读,要在人的指导下读。我觉得读这套《漫说文化丛书》好:1、是有文化,可以指导人看书的人编的,钱理群、陈平原、和黄子平。下次可以查查他们的学术履历。2、都是有文化人的文章,这些人对中国文化,熟悉、钻研、掌握的材料多,当从不同的角度结合文化在现实中的种种表现时,生出很多有见识的解释和文字。3、文章短小精悍、方便阅读。多了长了,难读。先讲这几条,我儿子要来了,就打住了。
  •     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     凑数之作
  •     这一系列的书 编撰者全是我喜欢的大师级人物 而且从内容来看 的确都是精华中的精华!
  •     原来是一套书啊,感觉这几个人选文很有一套嘛233,看完这一套大概可以开几个假冒的作者微博号经营一下
  •     可以学到不少东西。
  •     最近开始扫家里的书~这套散文集我都有兴趣~喜欢这种非“写景”非“抒情”的“闲话”;喜欢这种“看似容易成缺难”的文体;喜欢这种“遗珠遗贤”的合集。虽然并不想懂世故人情,但是只有参透其中奥秘,才能真正置身事外吧~
  •     学文盆友的推荐~(哈欠~)
  •     还在看还在看
  •     一套很好的书,有文化味,选编者有自己的考量,所选文章精益求精。不错。
  •     选得真好,趣味盎然,常常忍俊不禁,读此书可知人心不古矣。
  •     雅致小语,三两成文,忍俊不禁,发人深省。
  •     帮别人买的,听说非常满意。
  •     老舍《相片》、丰子恺《作客者言》、张爱玲《必也正名乎》
  •     还是最喜欢老舍和丰子恺的。
  •     买了三本漫说文化,这本是我最最喜欢的,讲了很多民间的琐碎之事,是八零后的我们能够更多的了解到世事变化。推荐
  •     很……挺好的吧
  •     闲来读读一百年前的人人日志。
  •     为着功力目的选购了此书,没能想会有意外之喜。不知道世故的我在细读了这本书后会有什么样的体悟。如果有,一定会回来和您分享。
  •     本书属于大家小书,选文短小精炼,意旨深远,语言幽默,是诸多大家人生经验的凝练总结,把长时期的思考琢磨融铸成智慧隽语,给人启发。真诚,不做作。
  •     挺一般 没期待的那么好
  •     收到货物后当面付款,这一点很好。
  •     这套小书很有趣哇....买来收藏倒不错
  •     最爱还是大周的犀利和老舍的幽默
  •     闲时读读
    这套书,买了四五本,出差在外时,在家闲坐时,翻来读读,颇有些意味~~
  •     几十年前的日记
  •     时代不同,世故人情差不太多。
  •     推荐这套漫话文化丛书。很好看。
  •     “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那间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对面是弄孩子。楼上有两人狂笑;还有打牌声。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鲁迅)”读到这里第一次觉得灵魂震颤了一下。
  •     2012 很好读的小册子 老舍的《写信》最逗 2016 风雨故人来
  •     先翻了翻,有点失望,跟我想象中的不太一样。不过这种书需要细看的,说不定哪天就看进去了
  •     可以了解一些文化知识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