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风俗通史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中国民俗 > 中国风俗通史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1-11
ISBN:9787532122561
作者:吴玉贵
页数:814页

作者简介

《中国风俗通史:隋唐五代卷》内容简介:关于《霓裳羽衣曲》的来源,大致有三种不同的说法,《杨太真外传》记叙了其中两种。一说玄宗登三乡驿.遥望女几山有感,归来作此曲。故刘禹锡诗有“三乡驿上望仙山,归作《霓裳羽衣曲》”句。一说据《逸史》,天宝初年,方士罗公远在八月十五夜,折桂枝化桥,侍玄宗往月宫赏月,有仙女舞于广庭,称为《霓裳羽衣》。

书籍目录

序导论第一章  饮食风俗  第一节  饮食结构  第二节  饮食方式  第三节  饮酒与饮茶风俗第二章  穿着风俗  第一节  隋唐五代的服制  第二节  服饰风俗  第三节  化妆风俗第三章  居住与建筑风俗  第一节  占宅与筑宅习俗  第二节  都市与宫殿建筑  第三节  住居建筑  第四节  住宅装饰与起居用具  第五节  园林建筑第四章  丝绸之路与行旅交通风俗  第一节  丝绸之路交通的发展  第二节  行旅方式  第三节  行旅风俗第五章  生育与养老保健风俗  第一节  生育风俗  第二节  教育风俗  第三节  医疗保健与敬老风俗  第四节  敬老风俗第六章  婚姻风俗  第一节  婚姻伦理与观念  第二节  婚姻形式  第三节  婚姻程序  第四节  离婚与再嫁  第五节  妇女婚姻面面观第七章  丧葬风俗  第一节  丧葬礼仪与观念  第二节  丧葬风俗  第三节  陵墓制度与葬埋风俗第八章  生产风俗第九章  信仰风俗第十章  节日风俗第十一章  音乐歌舞戏曲风俗第十二章  百戏与游艺风俗

编辑推荐

你了解隋唐五代的历史文化吗?你了解隋唐五代的风俗吗?请阅读《中国风俗通史:隋唐五代卷》,《中国风俗通史:隋唐五代卷》详细介绍了隋唐五代风俗的方方面面,在书中你会了解到隋唐五代的服饰、建筑、行旅、戏曲等风俗,读后你会对隋唐五代的社会、历史、文化有个全新的认识。

媒体关注与评论

序历经数载之艰苦努力,集众多专家学者的智慧与成就,这部《中国风俗通史》终于编纂完成了。在此之际,我们作为本书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深感欣慰。    风俗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作用,历代统治者和儒家士大夫往往将其提到安邦治国的高度。如西汉时的贾山,在《至言》中指出:"风行俗成,万世之基定。"(《汉书·贾山传》)应劭在《风俗通义》序中也说:"为政之要,辩风正俗。最其上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提倡移风易俗,强调教化和示范的作用。《荀子·乐论》日:"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说苑·政理》日:"圣人之举事也,可以移风易俗,而教道可以施于百姓。"《孝经》日:"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因此,研究中国风俗的历史,总结中国风俗的演变规律和经验教训,不仅有助于人们深入地了解中国历史文化,促进中国历史学、民俗学的建设,而且对于推进当前的两个文明建设,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于风俗的含义,古人多有解释,如东汉班固《汉书》卷二八下《地理志》云:"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好恶取舍,动静亡常,随君上之情欲,故谓之俗。"《新论·风俗篇》亦日:"风者气也,俗者习也。土地水泉,气有缓急,声有高下,谓之风焉;人居此地,习已成性,谓之俗焉。"从这些古人的论述中可以清楚地看出,"风"就是指因水土、气候、物产等自然条件不同而形成的风尚,而"俗"则是由社会生活条件不同而形成的社会行为习惯。两者相加,就是风俗,即:风俗是一个地区和民族长期形成的社会风尚和民众习惯的合称。它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而又非常独特的一种文化现象,像一面镜子,生动而具体地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具有地缘性、民族性、传承性、社会性和自发性的特征。    风俗的内涵极其广泛,涉及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诸多层面。历来有关研究著作论述的范围颇有出入。我们经过多次讨论,在认真吸取前人成果的基础之上,力求有所突破。按其内容和形式,将其分为饮食、服饰、居住、交通、婚姻、丧葬、寿诞、卫生保健、交际、经济生产、娱乐、宗教信仰等大项,并努力探讨各个时代风俗的基本特征及其演变规律。    从创意到全部书稿交付出版,历时数年。在此期间,虽然我们反复就全书编纂中的有关问题进行学术商讨,但因整套书的作者较多,编写的时间又比较仓促。故对全书框架的磨合及各卷的衔接以及其他一些具体问题的把握上仍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敬请方家和读者批评指正。    本书按时代划分,共分为原始社会、夏商、两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西夏、元、明、清、民国十二卷,力图全面系统地反映中国风俗发展的历史轨迹。至于各卷的章日设置,本着"求大同,存小异"的原则,力求反映各个时代的风俗特点。    本书的编纂和出版,得到了上海文艺出版社领导和有关同志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谨表谢忱。又,本书的编写除运用我们长期积累的资料和研究成果外,还参考和引用了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特在此一并向所有给本书提供借鉴的学人致以衷心的感谢!                                                              陈高华  徐吉军                                                                       2001.6

章节摘录

书摘  3.千古风流霓裳曲  唐代供奉乐曲名目众多,后世了解较多的是被誉为神仙曲的《霓裳羽衣曲》。    关于《霓裳羽衣曲》的来源,大致有三种不同的说法,《杨太真外传》记叙了其中两种。一说玄宗登三乡驿.遥望女几山有感,归来作此曲。故刘禹锡诗有“三乡驿上望仙山,归作《霓裳羽衣曲》”句。一说据《逸史》,天宝初年,方士罗公远在八月十五夜,折桂枝化桥,侍玄宗往月宫赏月,有仙女舞于广庭,称为《霓裳羽衣》。玄宗密记其声调,归来后“且谕令官,象其声调,作《霓裳羽衣曲》”③。此外,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是玄宗时由河西节度使杨敬述进献的天竺《婆罗门曲》易名而成④。一般认为,《霓裳羽衣曲》应该来源于天竺《婆罗门曲》,经河西传人唐朝宫廷,又在流传过程中增加了一些道教的成分。    通过白居易《霓裳羽衣歌》的描述,可知此曲的大致情况①。全曲“散序”六遍,“众乐不齐,惟金、石、丝、竹,次第发声。”即所谓“磐箫筝笛递相搀,击1*弹吹声逦迤”。“中序”十八遍,抒情的歌舞伴奏。破十二遍.节奏明快,急促跳跃,“繁音急节十二遍,跳珠撼玉何铿锵。”最后“唳鹤曲终长引声”,以悠长遐远的曲调结束全曲。    《霓裳羽衣曲》清雅飘逸,在唐朝乐坛事有盛誉。有一则很有名的故事说,有人面了一幅“奏乐圈”,著名诗人画家王维看了以后称“此足《霓裳羽农曲》第三叠第一拍。”或召集乐工演奏验看,果然不谬②。此曲流传之广可知。书摘1    前引唐初僧人义净称,唐人“鱼、菜多并生食”,以五天竺为主的“西国”在食用菜茹时,必须“烂煮”,并加以酥油及各种香料,方才食用。而且西国也不食“菹齑之类”的菜肴。揭示了“东夏”与“西国”食用蔬菜的最基本的区别。从本草类书籍中,约略可以对隋唐五代食用蔬菜的风俗有进一步的具体了解。    1.生菜种种    在唐代及之前,能够生食的菜似乎都可被统称作“生菜”。《唐本草注》称芹菜“并堪作菹及生菜”。《食疗本草》称香薷“又云香戎,去热风。生菜中食,不可多食。”而陶弘景则称这种菜,“家家有此,惟供生食。”结合陶弘景的话可知,《唐本草注》和《食疗本草》中提到的所谓“生菜”,意思就是“生食之菜”。《证类本草》在“冬葵”下进一步指出了生菜包含的大致种类:“生菜中又有胡荽、芸苔、白苣、邪蒿,并不可多食。”由此益可证实,当时凡是可以生食的菜都可称为生菜。有故事称,长安万年县尉袁守一性情卑下,为了升官,“乃于中书令宗楚客门饷生菜”,最后果然得到了提升。生菜竟然可以作为升迁的阶梯。    “生菜”这个概念,反映了当时饮食风俗中存在的生食蔬菜的现象。除了以上诸种蔬菜外,萝卜叶与荏子也可生食。《唐本草注》称“莱菔(即萝卜——引者),其嫩叶为生菜食之。大叶熟啖,消食和中。”《食疗本草》则记载,荏子“生食,止咳润肺。”    生食蔬菜的风俗,有时会因时间或地域的不同而有所差别。如《食疗本草》告诫在三月时,不能生食薤。《唐本草注》也称:“四季月食生葵,令饮食不消化,发宿疾。”孙思邈也从养生的角度指出:“十月、十一月、十二月勿食生薤,令人多涕唾。”除了节气的限制外,地域因素对这种风俗也有影响。如大致在今秦岭以南、长江上游以北的地区和长江下游地区的人民好生食蕺菜,而在关中地区则喜欢食腌制的蕺菜,甚至将蕺菜径称为“蒞菜”。通过以上例证,可以对义净记述的唐代生食蔬菜的饮食风俗有更具体的了解。    义净所称“菹齑之类”的饮食风俗,也是隋唐五代饮食风俗中的一个比较显著的特点。菹,即腌、泡的菜;齑,指切碎用酱调制的酱菜。上引唐人本草中称芹菜“堪作菹”,关中称蕺菜为“菹菜”,都是显例。另据《食疗本草》记载,河西出九英菘,可在“冬月作菹”,煮作羹食用。苜蓿也可以在煮后“和酱食之,作羹亦得。”莼菜则可与鲫鱼一起作羹食用。薄荷特别适宜与薤一起作菹。不同种类的酱菜的品质差别是很大的。文宗开成五年(公元840年)春天,日本僧人圆仁在莱州掖县潘村一潘姓人家吃饭,“就主人乞菜、酱、酢、盐,总不得。遂出茶一斤,买得酱菜,不堪吃。”这种无法下咽的酱菜,就是普通农民日常的食物。    2.外来蔬菜    这一时期食用蔬菜风俗的另一个特点是外来蔬菜品种的输入。仅仅是在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一年之内,经由泥婆罗国(今尼泊尔)输入的蔬菜至少就有菠稜菜、酢菜、胡芹、浑提葱等许多品种。此外,甜菜也在唐代经阿拉伯国家传入了中国。这时人们依照波斯文“gundar”的译音,将甜菜称作“莙荙”或“军荙”。又,唐代还有一种“新罗种”的茄子,形如鸡卵,颜色稍白。    外来调味品在唐朝也很时兴,其中最有名的是胡椒。苏恭傭本草》称:“胡椒生西戎,形如鼠李子,调食用之,味甚辛辣。”段成式更明确地指出,胡椒生于摩揭陀国,当地人呼为昧履支(merica)。并说“今人作胡盘肉食皆用之。”《唐本草》在谈到“西戎”以阿魏能去臭气,经常食用阿魏时,也说“戎人重此(即阿魏——引者),犹俗中贵胡椒”,可知唐朝人对胡椒是非常重视的。元载任宰相多年,“权倾四海,外方珍异,皆集其门,资货不可胜计。”当他败落后,朝廷籍没家中财物,仅胡椒一项就有九百石。    (六)果品    果品不是所有人都有能力消费的副食。李商隐将“果子皮”、“荔枝壳”作为“富贵相”的象征,表明食用水果主要是有钱有权势者的享受。唐人李直方曾仿照贡士的品第,对当时食用的水果进行了排名,“以绿李为首,楞梨为副,櫻桃为三,柑为四,蒲桃为五。”有人提议应包括荔枝,他认为荔枝应为“寄举之首”。又认为按照实际食用的情形,栗子大致也应在八九名之间。李直方其人是唐宗室后裔,曾任大理少卿,他主要是根据唐代长安的饮食风俗来进行排名的,其实这时人们食用的果品远不止以上几种,不同果品在不同地区的重要性也有很大的差别,但是这种排名毕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种水果在唐人饮食生活中的地位。    1.嘉庆李    李树南北各地都可栽种,且滋味甘美,被李直方评为第一。唐朝洛阳嘉庆坊出的李子最为有名。据唐人韦述《两京新记》称:“东都嘉庆坊有李树,其实甘鲜,为京城之美,故称嘉庆李。今人但言嘉庆子,盖称谓既熟,不加李。”    9世纪初年,嘉庆李已经传播到了遥远的四川。上文提到,著名诗人白居易在唐宪宗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任忠州(治临江,今四川忠县)刺史时,曾与万州(治南浦,今四川万县市)刺史杨归厚馈赠胡饼,诗歌唱和。白居易在《嘉庆李》诗中,记述了杨归厚寄赠“嘉庆李”的事。称:“东都绿李万州栽,君手封题我手开。把得欲尝先怅望,与渠同别故乡来。”感叹自己与嘉庆绿李一样,离别故土,从东都迢迢千里来到四川盆地。杜甫在成都时,也曾在果园坊觅取绿李果栽,计划在庭院里种植,“草堂少花今欲栽,不问绿李与黄梅。石笋街中却归去,果园坊里为求来。”最晚到五代时,陕西产的绿李也被冠上了“嘉庆李”的美名。钱易称:“秦中绿李美小,谓之嘉庆李,此坊名也。”似乎他对嘉庆李最初的来源已不甚了了。此外,唐代还有一种“东韦李,”广泛种植于今内蒙古南部和陕西北部一带。    2.哀家梨    长安“哀家梨”虽然没有像嘉庆李那样,在广大南北地区到处流播,但它也是长安富贵之家的美食。据钱易记载:“长安盛要,哀家梨最为清珍,谚谓‘愚者得哀家梨,必蒸吃。’今咸阳出水蜜梨,雩、杜间亦有之。父老或谓是哀家种。”从这段记载判断,梨主要是“蒸吃”的,但是优良品种如哀家梨,却不能蒸食。一般来说,除蒸食外,梨还可以烤食。唐肃宗时(公元756-762年),大臣李泌备受重用,李泌修炼辟谷,肃宗经常深夜亲自在地炉上为他烧梨。颍王恃宠,也要吃肃宗烧的梨,肃宗不许,“别命他果以赐之”。……插图

图书封面


 中国风俗通史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33条)

  •     很实用。要是再添些隋唐妇女的文化生活就更好了,只能买另一本书补充了。
  •     内容不错~~很全面~~
  •     字太小,看的不是很舒服,不过从另一反面来说分量很足。内容方面,感觉作者安排有点详略不当,反正我关心的地方他都没详讲(也许是我品味太特殊的缘故),大量引用古籍原文,也有点枯燥的感觉。在强调一下,分量很足!
  •     一开始对这本书期望不高,以为是拼凑之作。翻了一下,发现是一本颇为严谨的作品。内容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使用史料也很丰富。作为一个概貌似的了解颇为不错。
  •     书都烂掉了,封面上全是刮痕,内页的纸都粘在一起了!
  •     内容很详细,有图例说明,只不过很可惜有的图是黑白的,如果有彩图的话更好
    但是里面分门别类地介绍隋唐五代的风俗非常易读,不会给人很艰涩的感觉
    总之是很不错的一本书
  •     很喜欢,长见识了
  •     极力推荐这个系列的书,对风俗的描述很详尽而且很有意思,并且每一种都有详细的分类,查阅的时候也很方便。当工具书很好用,闲来做休闲阅读也很好。
  •     这是中国历史发展不可逾越的一个高峰,同时也是造就中国风俗的一个关键时刻。人们的视野伴随着帝国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因此在风俗上也在不断发展,融合,让世界看中国,让世界学中国是这个时代最大的特点。许多外来的文化在这里获得认可,并且被中原的文化所吸收,同化。人们是以一种平等的眼光来对待新鲜的事物。泱泱大国的风俗就应如此。
  •     以前简单的看看唐史 大多是大人物们的明争暗斗 这本书让我对唐朝人民的生活习性有了更多的了解 也让这个朝代的形象更具体二丰满的呈现在我面前 考据也注释的很清楚 就是对于我这种历史小白来说有的地方不是很懂 又不能随手就找到那些书 不过整体来说是本太好的书了~
  •     比之黄正建之《衣食住行》资料较为详实
  •     还没看。但是跟想象的不太一样。印刷的不太好,很厚,比较小
  •     研究唐史很有作用的一本书
  •     喜欢大爱这本书大家可以买回去看看!!历史外挂什么的!
  •     风俗入门书
  •     书的封面又脏又磨损严重,随意丢弃过程中灰尘、污痕太多,实在影响阅读心情
  •     很丰厚的一本书,知识涵盖量很足~慢慢地读来~
  •     虽然因为书比较厚封面容易有些脱胶,而且因为印刷出现了一些错字和错误但是瑕不掩瑜,内容很丰富全面对于隋唐五代各方面风俗情况都有比较细致的介绍,如果装订更好些就好了。
  •     还没看 在微博上看到推荐的 应该不错
  •     很详细,很有用,里面的只是讲解很独到。
  •     不错,很翔实。缺点是。。有些古文没有释义,看起来有点费劲。
  •     我同时买了清代卷、魏晋南北朝卷和隋唐卷,感觉隋唐卷最好看。这本书系统翔实、考据严谨,而且有非常多有趣的引证描写,生动处如展画卷,点滴可见作者用心,实在是精品中的精品。
  •     资料很全,断断续续磨了两年才看完。
  •     很长知识的一本书,有很多东西都是以前都没听说过的啊,但是有一点不好啊,有错别字,错别字是指的人物的名字,在前后两篇中,不是姓错了,就是名的字错了,因为在讲一件事,所以挺容易看出来。不太像正版啊,追求完美的,请慎重吧
  •     这套中国风俗通史,非常经典。一套12册,建议全部购买收藏学习。
  •     穿越必备,没它怎么融入当地社会。适合懒得去看很多古籍,懒得总结的人。打算再入一本魏晋南北朝的
  •     好的一塌糊涂
  •     这一套书里面,我最先买的是这一本。很扎实的一本书,没有那些哗众取宠的东西,尤其是插图很认真。
  •     正想弄清楚隋唐人是怎样生活的,这本书刚好很细致的进行了描述,所以觉得非常实用。
  •     当年写论文时的重要参考书之一。
  •     印刷字体较大,食物部分最为详细
  •     写史不是罗列材料,何况罗列都没罗列好。
  •     学术性,趣味性比较好,不足的是装祯实在是太次,看书的时候生怕把书脊弄坏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