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研究读本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文化研究读本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09
ISBN:9787500427346
作者:罗钢
页数:446页

作者简介

本书分什么是文化研究,文化研究的起源,差异政治与文化身份,大众文化的政治经济学,传媒研究等专题,收录了二十五篇刻写文化研究发展中最重要痕迹的论文。

书籍目录

前言 文化研究的历史、理论与方法
什么是文化研究
究竟什么是文化研究
文化研究:两种范式
文化研究的流通
文化研究的必要性:抵抗的知识分子和对立的公众
领域
置政策于文化研究之中
文化研究的起源
人民的“真实”世界:来自通俗艺术的例证
——《派格报》
文化分析
《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序言
差异政治与文化身份
新的差异文化政治
压抑性二分法:自然/文化之争
染料和玩具娃娃:跨文化的芭比和差异销售
规则
少数者话语和经典构成中的陷阱
文化身份与族裔散居
大众文化的政治经济学
大众经济
通俗文化:来自民粹主义的辩护
浪漫小说的机构形成
购物中心何为
走在城市里
如何才能做一个体育爱好者?
传媒研究
编码,解码
国际影像市场
《达拉斯》与大众文化意识形态
广告的双重言说和意识形态:教师手记
MTV:追逐(后现代)明星
摇滚霸权:西海岸摇滚乐与美国的越战

图书封面


 文化研究读本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传播学老师推荐的书,读起来不那么容易理解亚文化和大众文化,消费文化等等都有讲到我还在痛苦的阅读中,如果有老师指导起来,应该效果会更好
  •     首先,这本理论艰深的书我并没有读全和读透。在准备论文的初期,导师推荐了这本书作为对基础理论的了解。买到手之后,我用了三天时间才读完了40页前言,文化研究的历史、理论与方法。只有又零零碎碎读了大部分的内容。前言的详尽程度,绝对可以够一只文化研究菜鸟啃上几天。正如题目一样,序言用力甚猛。从二战结束后,斯图加特.霍尔与英国的工人阶级亚文化起源开始,到葛兰西振聋发聩的“文化霸权”“真正的调停”,再到当代越发得到关注的性别、种族、阶级亚文化和大众媒介的兴起带来的消费文化和大众文化,皆有所涉及。但是,文化研究与传播学相同,都是上世纪中后期逐渐兴起的新型学科(传播学甚至在二战中就有了雏形),在当代越发壮大成一门显学,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对其起源的追溯涉及到太多的政治学、社会学内容,尤其是涉及二战后英国的政治环境。整本书最让我喜爱的是最后一篇文章,约翰.斯托雷的《摇滚霸权:西海岸摇滚乐与美国的越战》。这篇文章"Music and Amerika's War in Vietnam"在1989年刊登在 Manchester Polytechnic的《Popular Music Society》。从时间上应该是斯托雷教授早年的一篇论文,现在他老人家任教于University of Sunderland.另一本经典之作是《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简明易懂,重点讲的是当代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界线消失和逐渐融合的趋势。《摇滚霸权:西海岸摇滚乐与美国的越战》让我着迷的原因很简单。第一次看完这篇论文时,顿时有种任督二脉被打通的激爽。一般来讲,论文都是很枯燥的。但是在短短几页的文字中,这篇文章很好的阐释了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的现实案例,在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西海岸,当局或者说一种文化的必然性怎样一步一步阉割和宰杀了嬉皮士、摇滚青年们掀起的一场壮阔的反文化运动。这种在资本主义体制下的挣扎,最终哺乳这一社会形态的讽刺,悲情和唏嘘在他的这篇文章是被表现的淋漓尽致。背景是上世界60年代自下而上发起于美国校园的“反文化”运动-----中产阶级的文化团体,嬉皮士,瘾君子,狂热分子,理想主义者,激进分子,在60到70年代,他们试图建立一个“非竞争性的,非主战的”别一的社会。这些人的集合自然令人联想起美国50年代的摇滚乐、吸毒、性反常、堕胎、裸奔等迷恋怪癖和追求荒诞的嬉皮文化,以及那场50万人在伍德斯托克的昼夜狂欢。反文化运动继承了“垮掉的一代”的所倡导的文化和生活方式。而站在他们理念中央的,就是核心的反战原则。斯托雷说,鲍勃.迪伦把乐器装上电子扩音器。西海岸的摇滚乐代表着不仅仅是音乐,而是看待世界和音乐的意义问题。音乐是另一种正是手段;听众和表演者无限的融合,力求属于一个别一的社区,而不属于娱乐业。但正相反,反文化运动的蓬勃发展,摇滚乐的蓬勃发展,迅速使得音乐成为旧金山的第四大产业。“高得令人难以置信的花朵。”就连最优秀的乐队也不能否认,没有大型娱乐公司的制作和包装,摇滚乐的影响力并不能如此声势浩大。但是,这就意味了音乐家们必须进入资本主义商业运作的链条,和资本主义打交道。更讽刺的是,乐队要灌制唱片,则需要不断带来利润,通过税收的流动,乐队实际无法控制利润的使用。“我们发现,而且不是许多年之后才发现,我们为得卡公司赚的钱都被装进黑箱子里,由美国空军轰炸机拿去轰炸北越了。真特么的,鬼才知道你帮他们杀了多少万人。而你却蒙在鼓里。”滚石的凯斯.理查德的一段话。这完全印证里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统治集团不可能绝对把从属集团吸纳到主导秩序中。但反文化运动依然植根于资本主义的美帝,虽然社会联系有时会断裂,但是张力迟早会平息,利润流淌出来,反文化就枯竭了。统治阶级不会愚蠢的直接打压对立集团,在一个特定的领域内,他们会实现真正的调停。然而这个领域依然隶属于统治阶级,服务于他。在反文化运动中,摇滚最后变成了营销。Woodstock是一场巨大的生意。作者认为,亚文化的最终走向有三:消失,彻底边缘化,或者合营于主流文化。而西海岸的摇滚乐是第三种。1968年,马丁路金和肯尼迪遇刺。1969年,征兵彩票上市了。反文化运动乱了阵脚。随着尼克松上任,美国结束越战。反文化运动以合营而宣告结束。文化霸权主义强调的是被统治者发于自愿的对统治阶级的维护。两者在对社会文化、道德思想的主导权和确立主流地位方面的斗争,虽然以统治阶级获胜而结束,但是新形成的文化和意识形态是一种包容某些对立阶级价值观的妥协形式。应该说,文化霸权相比于传播学的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传媒传播内容的体无完肤的批判,较客观。80年代,新的政治环境使得美国校园开始了着反文化运动的复兴。60年代的嬉皮士真的垮掉了吗?如今随着“垮掉的一代”这已经成为了一个符号意义的词。葛兰西所说的“双方的谈判”——这种回环和相互妥协在特定领域将会升降不断。
  •     文化研究的理论路径与福柯之间果然有着极大的相似之处。文化研究提出了一种通过“意识形态”来研究文化被社会收编并进而纳入到权力再生产过程中的理论。而福柯也提出,通过对“知识”的操控,权力弥漫到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以达到控制的效果。研究“知识”,既能够从中看出权力对社会的控制方式,也进而能够发现权力在社会中的再生产方式。所以文化研究中的“意识形态”与福柯的“知识社会学”之间有着很大的相似性。不过,差别在于,文化研究中的意识形态是一个复杂的接合概念。通过在意识形态角斗场中的弥合,不同的社会阶层之间关于文化的话语会最终达成一种妥协,而这一妥协的过程某种程度上既是反抗的成果,也是底层文化被巧妙收编的过程,其中充满了复杂的博弈和暧昧的妥协。而福柯的“知识社会学”则更加强调控制与反控制的过程。他认为,权力在产生控制的同时,便会带来反抗的反作用力,所以社会生活就在控制与反控制之间不断产生张力。不过总的来说,现代社会中,由于权力日益走向精致型,因而可供反抗的空间实质上正在变少,个体所受到的自然而然的控制越来越多,为此,他试图从某种越轨的激烈性爱中解放个性,以达到尼采式的撕裂主体性所带来的自由酒神状态。

精彩短评 (总计49条)

  •     文化研究的入门好书!
  •     我想说,我一点都没看懂,但是我能感觉到这是一本好书
  •     研究用的工具书
  •     我原来以为这本是罗岗编的,后来发现是罗刚编的。罗岗是华东师大中文系搞文化研究的,罗刚是清华中文系搞文化研究的。。。
  •     论文翻过。
  •     除了绪论部分,其他真的读不大懂啊,文化研究到底是什么?
  •     应该再读一遍的。老师推荐的很适合文化研究的学习
  •     文化研究的视角让人大开眼界,跟传播学的批判理论相比更抽象、宏观和复杂。性别研究、大众文化、亚文化、文化身份和跨文化传播都有涉及。导言用力过猛,啃下来之后内容会轻松多了。最有启发的是葛兰西与文化霸权。
  •     旗帜鲜明地反对本质主义、经验主义,这既是一种立场,也是一种方法。与此同时还需要坚持内部的反思,正如《通俗文化:来自民粹主义的辩护》一文所精彩地展示的那样,知识分子、学院建制恰恰正是造就高低之分的力量,价值与价值的评断绝非一种事实,而是一种历史现象,一种生产,一种编码与解码的碰撞。《达拉斯》一篇的研究方法十分有趣,算是另一种维度的民族志,但整体而言今天看来还是比较经典/老旧了。陈永国和马海良两位老师的译文还真是……时不时可以发现雷啊……
  •     新版已隆重再出
  •     好想以《达拉斯》为范本探讨一下B站弹幕党以及豆瓣差评党在烂片面前无法自拔地一脸嫌弃的吐槽心态 一定很欢乐www 《文化研究:两种范式》、《文化分析》、《大众经济》、《染料和玩具娃娃》、《如何成为一个体育爱好者》、《编码,解码》。罗老师的前言提纲挈领,值得好好吃透。此外虽说很能理解经典文学研究的窘迫处境和文化研究的意义所在,但果然对于我这种文本之外一无所有的人来说,文化研究还是太虚了……至于翻译,我就不吐槽某位老师了。
  •     看完之后还是有点云里雾里的。意识形态作用的强调与政治的突出,让文化研究的左翼色彩鲜明,也让我们在面对“文本”时多一种“文化研究”的视角。
  •     赶在图书馆扣钱超过一块之前把它读完了。
  •     痛苦的阅读过程……
  •     挺清楚明晰的入門讀物
  •     前言和霍尔写的都认真读过,尚可。看的太晚了,这本该是本科时就看的书么。其他人写的也扫了几篇,额,没看懂。
  •     被“再现”和“光头仔”活活逼疯,后面翻译简直难读哭了。
  •     文化研究的论文集,有几篇倒是很受用。
  •     水平有限,略感艰涩难读
  •     其实是一本对话录
  •     很不错的书,值得花时间细细品读
  •     消费社会的种种,恢复理性身份
  •     收罗几大文化研究领域主要文献译本,作英文原文辅助理解。
  •     文化研究的两种范式:文化主义&结构主义 斯图亚特·霍尔
  •     没有替代读本,将就。。。
  •     里面是各种经典的合集,很全,但看起来有些杂乱,如果之后对哪方面有具体需要的话,再回来翻阅吧。
  •     文化研究的入门读本,结合文化研究关键词,还是很有收获的
  •     神他妈翻译,传媒和部分其他章节能代入,其他实在看不懂+无法代入。
  •     别看介绍文化研究理论的读物汗牛充栋,真让学院派的讲师教授们提笔分析个文化现象就知道没几个能打的。文化批评也不是光有现实情怀就能做成的事。本书所收录的分析理论都比较独到又能深入文本,“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很难得。
  •     文化研究的手边书
  •     威廉斯、费斯克、洪美恩、MTV这几篇最喜欢
  •     口丁乙
  •     好难读。。。
  •     冲着前言部分也得给五星。
  •     草草翻了一遍,不是我的菜。
  •     没什么可说的,入门必读
  •     其实是本论文集,我读的是2000年版本中霍尔的《编码,解码》,翻译有一点问题,至少跟传播学有出入。文章篇幅不长,挺晦涩,基本能把我从符号分析带到话语分析。但是不好玩,我还是喜欢实证研究。
  •     这里的翻译可能有武器学家。。。
  •     对于想要系统而简单地了解文化研究的历史发展以及理论概况的人比较有帮助。
  •     部分阅读,都是节选,可以作为入门书来看,特别是序言。
  •     是文化研究里面的名篇,选得很好。就算不做研究的人,看看也是不错的选择。淘趣网上购物论坛suking
  •     这本论文集太难读了吧 晦涩难懂 光导言就够反反复复读几遍了 叹气
  •     读的是2000年的版本,些微生涩。(待补齐)
  •     学校指定的书 特别适合文化研究
  •     只读了前言部分,我觉得是一篇很好的文献综述。
  •     不给出书名、文章名、作者名等专有名词的英汉对照表是可耻的
  •     已经出了新版,有些有意思的文章,比如第二,四编,整体无聊,生涩乏味
  •     前言入门
  •     M最后一篇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