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明天的唯一道路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化随笔 > 通往明天的唯一道路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05
ISBN:9787563345335
作者:安・兰德
页数:200页

作者简介

安·兰德作品系列。
安·兰德以卓越的才能奠定了她作为作家和哲学家的历史地位。她在思想上对世人的影响正日益彰显。她的作品每年在全世界范围销售三十万册。在她逝世后,她的信件、日记和录音讲话被相继公开,使其过去未发表的一些作品和思想得以面世。在她逝世后的十五年里,安·兰德(和她的客观主义哲学)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电影,文章和哲学讨论中。
本书收集了她1962年中每周一次为《洛杉矶时报》撰写的专栏文章,在这些文章里,她对当时的新闻和文化事件作出了精辟的分析,充分展示了她的才能。

书籍目录

什么是客观主义
战争与和平
是进步还是牺牲
“铁面无私”的新敌
知识政变
国内冷战
恫吓的政府
别管我们!
只是假设
是谁杀了玛丽莲·梦露
致读者的一封公开信
米基·斯皮兰
柏林垂死的受害者
《九三年》
盲目的混乱
绝对不是因为爱
陈词滥调满天飞
我们的竞争对手
英国的“民族社会主义”
国家主义和国际主义的对立
古巴危机
1962年的反思
如何削弱一个民族的士气
言论自由
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慕尼黑事件?
艺术的破坏者
关于美国主义的问答
法西斯主义者的“新边疆政策”
现代管理
通往明天的唯一道路
第一修正案和“象征言语”
圣诞节的世俗意义
我喜欢的作家
关于《颂歌》的问答
我为什么喜欢集邮
索引

内容概要

安・兰德(1905-1982)俄裔美国作家、哲学家。青年时代流亡美国,在好莱坞编写剧本,并以小说闻名于世。第一部小说《根源》为她赢得了声名和金钱,此后的《地球的震栗》又成为仅次于《圣经》的第二大畅销书,被誉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小说。 安・兰德推崇理性,认为人的最高美德便是推理的能力;她不顾传统舆论的偏见,力介个人主义,认为不能使个人利益得到最大的伸张的社会,就不是我们想要的社会。 她的客观主义哲学自20世纪50年代起风靡美国校园,直到70年代末,安・兰德仍然是美国的校园偶像。安・兰德一生著术百余种,根据她的生平摄的记录片和故事片曾获奥斯卡奖。 在美国,至今仍有很多个安・兰德的书迷会以及专门研究安・兰德思想的机构和刊物。 章艳,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上海外国语大学翻译学博士生,曾发表、出版论文及译数篇(本)。

章节摘录

  在一个自由民主的社会里,动用武力是非法的,因为人们都达成了人权不可剥夺的共识。法律限制了政府的权力,使之充当警察的角色来保护人民的利益,并使用武力来对付那些首先动武的人。这就是自由资本主义的基本政治原则,这是唯一将武力从人类关系中驱逐出去的社会制度。  读一读《生活》上的那篇文章,看一看这种仇恨是怎样表现出来的,又是怎样吞噬她的:  她是一个热情的孩子,但因为热情她常常被训斥——“有时我的养父母会很担心,因为我常常开心地大笑,我想他们觉得这是歇斯底里。”  她是一个成功的明星,可是她的老板却不断提醒她:“记住你不是明星。”他们如此不遗余力,显然是不想让她发现自己的重要性。  她是一个极富天分的演员,可是所谓的权威、好莱坞和媒体都告诉她,你不会演戏。  她是一个演员,一个满腔热情投身艺术的演员——“我五岁的时候,那应该是我开始想当演员的时候,我已经爱上了演戏。我不喜欢我周围的世界,因为它太冷酷了。我喜欢过家家的游戏,因为那是我自己的世界。”她费尽艰辛要营造一个自己的世界,把自己心目中阳光明媚的世界展示给人们。“这就好像你有自己的一些秘密,在你表演的时候,你让全世界在某个瞬间分享了它们。”可是因为想要扮演严肃的角色,她受到了恶意的讥讽。  这样一个女人,唯一的一个女人,她在银幕上展示了一个耀眼的、充满性别魅力的形象,她是那样纯洁,仿佛来自一个从来没有邪恶的星球。但是,她却发现自己被当作淫秽庸俗的象征,即使这样,她还是勇敢地站起来:“感谢上帝,我们生来就是有性别的,遗憾的是,很多人竟然鄙视并且破坏这份上帝恩赐的礼物。”  她本是一个快乐无忧的孩子,要把自己的成就奉献给这个世界,她的心因为这种成就感而由衷地骄傲,就像一只把捕获的猎物放在主人脚边的小猫一样。可是她却发现人们对她群起而攻之,否定、诋毁、侮辱甚至破坏她的成就。更让她想不到的是,她之所以受到惩罚,是出于她身上那些最好的东西,而不是相反。在无助的恐惧中,她只能隐隐感觉到,她面对的是一种无法言传的邪恶。  在这种邪恶面前,你认为人类还能支撑多久?  对于价值的仇恨一直存在于某些人当中,不论是在什么时代什么文化。但是一百年前,人们还会有意隐瞒这样的仇恨,而现在,它无处不在: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风格和时尚。  痛苦的灵魂怎样才能从中得到解脱?  文化现象中的邪恶是那些身处这种文化中的人共同酿造的。  ……

图书封面


 通往明天的唯一道路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8条)

  •     人类和文明面临的最大威胁是集权主义哲学的传播,助长这种传播的不是集权主义信徒的耿耿忠心,而是其反对者的茫然无知。要想与集权主义作斗争,我们首先要理解它的本质。集权主义是一种集体主义。集体主义意味着个人对集体——种族、阶级或国家——的服从。集体主义认为,人应该为了所谓的“公共利益”而受制于集体行动和集体思想。从古至今,历史上所有的独裁者都是以代表“公共利益”的名义统治人民的。人们为了自己的个人利益想都不敢想的可怕行径,“利他主义者”却以“公共利益”为名目堂而皇之地肆意妄为。没有一个独裁者可以单凭武力长治久安,人们主要是被精神武器所奴役的。精神武器中最有力的是“公共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集体主义信条。如果人们坚信自己拥有任何人以任何理由都无法剥夺的权利,如果他们坚信自己的权利是至高无上的,那么任何独裁者都无法维持自己的统治。个人主义者认为,人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社会中以平等的身份进行自愿自由的交换,拥有追求个人幸福的权利,并且不可被剥夺。美国的制度是建立在个人主义之上的。如果这个制度要生存下去,我们就必须理解个人主义的原则,并把它们作为我们处理任何公共事务的准绳。我们必须拥有积极的信条、明确而持久的信仰。我们必须彻底摈弃“公共利益高于个人权利”的错误观点。普遍的幸福不可能来源于普遍的痛苦和自我牺牲。快乐的社会是由快乐的个人组成的,枯枝烂叶不可能组成一片健康翠绿的森林。社会的力量应该永远受到个人不可剥夺的基本权利的限制,这正是我们的建国者们当初倡导的思想,他们把个人权利置于一切集体主义的主张之上。自由权是指个人享有个人行动、个人选择、个人创制并拥有个人财产的权利。失去了拥有个人财产的权利,独立行动就无法得到保障。追求幸福的权利是指个人有权为了自己生活,选择自己的个人幸福并为实现这样的幸福而努力。在这种选择中,每个个人都是唯一和最终的决定者,任何他人都无权决定他的幸福。这些权利是每个人无条件的私有财产,是与生俱来的,不需要任何外来的许可。有史以来,两大敌人始终针锋相对,他们是两种截然相反的人:主动者和被动者。主动者是生产者,是创造者,是发明者,是个人主义者。他们的根本需要是独立—— 为了思考和工作。他既不需要也不追求控制他人的权力,他也不会在任何压力下工作。任何有益于人类的工作——从堆砌砖瓦到创作交响乐,都是由主动者来完成的。人的才能有高有低,但他们的基本原则是一致的;人的独立性和创造力发挥的程度决定了他作为劳动者的才能以及作为一个人的价值。被动者在社会各阶层随处可见,不论是在贫民窟还是在豪宅别墅,这种人的标志是他对独立的恐惧。他是寄生虫,希望被别人照顾,希望别人给他指令让他服从。他喜欢集体主义,因为集体主义为他排除了任何需要自主思考或行动的机会。如果社会以被动者的需要为根本,主动者就会毁灭,可是主动者毁灭之后,被动者也无法生存。如果社会以主动者的需要为根本,主动者就会凭借自己的能量与被动者携手同行,让他们和自己和整个社会共同进步。这就是所有人类进步的模式。有些人道主义出于对无能者或被动者的怜悯,要求建立集体主义的政权。为了这些被动者,他们希望束缚主动者。但是,被束缚的主动者无法发挥效能,一旦他被消灭,被动者也随之灭亡。如果怜悯是人道主义考虑的第一要素,那么就算是看在怜悯的份上,为了帮助被动者,他们也应该把自由交还给主动者。除此之外,再无帮助被动者的方法。不幸的是,在集体主义社会里,主动者已经灭绝了。人类的历史就是主动者和被动者斗争的历史,是个人和集体斗争的历史。在那些诞生过最幸福的人、最高生活水平和最伟大文化的国家里,集体的权力——政府和国家的权力都是受到限制的,人们都被赋予了独立行动的自由。例如:罗马的兴起得益于以公民权利为本、凌驾于当时集体主义野蛮行径之上的法律;英国的兴起利益于建立在大宪章之上的政府体制, 同样,这样的体制也是凌驾于集体主义野蛮行径之上的;美国的兴起达到了史无前例的高度,这完全归功于宪法赋予每个公民的与集体抗衡的自由和独立。当人们正为文明兴衰的根源苦思冥想的时候,历史的每一页都在告诉我们,人类的进步只有一个源泉:独立行动的个人。集体主义是野蛮人的原则。野蛮人的生存是公有的,受到其部落法规的约束。文明是把人从其他人那里解放出来的过程。我们现在正面临一个抉择:是前进还是后退?集体主义不是“明天的新秩序”,它存在于黑暗的昨天。但是明天的新秩序确实存在着,它属于独立的个人——人类明天的唯一创造者。
  •     与以往的认知差异很大,阅读中总觉得哪里不对,可是细细想来,又觉得作者的观点好像是正确的.也会反思自己是否过于想当然的享受提供给我的福利,甚至会反思,个人做出的贡献是否有权利获得自己想要的,往往有能力的人更多的应该依靠自己,只有没有能力的loser才不断不断要求别人供给自己优待...
  •     一、发现《通往明天的唯一道路》昨天看完了从国家图书馆借来的安•兰德专栏集萃《通往明天的唯一道路》。这本书去年看过一遍,之所以借了又读,是因为个人的读书宗旨:好书需要一看再看。去年读安•兰德之前,没接触过任何关于她的评论。当时在国家图书馆第二外借处打算借一本关于思维的书。不经意间发现了《通往明天的唯一道路》。引起我兴趣的首先是封面设计和书名。封面封底黑色,衬托出白字的书名格外醒目耀眼。书名“通往明天的唯一道路”又让我想起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通往明天的唯一道路》收集的是安•兰德1962年每周一次为《洛杉矶时报》撰写的专栏文章,文体属于新闻评论,然而比起时下我们所见到的新闻时评,显然不在一个档次——安•兰德的文章具有反复阅读、永不过时的魅力。她的文风让我想起蔡尚思和李敖,一样的干净利落、简洁有力。二、这本书让读者灵魂深处爆发革命回到正文。为什么这篇文章名为“与国际接轨必得从阅读安•兰德开始”?因为安•兰德这本书中所有文章贯穿其中的主体思想指明了人类社会前进的方向。这么说,难免会有人以为夸大其词。然而,如果认真读过此书,我想读者灵魂深处都会爆发革命。安•兰德文章表达的思想可以简单归结为两条:信奉自由主义,反对集权主义;主张个人主义,反对利他主义(集体主义)。前一条是有关政治方面的,在今天似乎没有讨论必要,因为实践已证明何种主义有利于社会发展和人民幸福。而后一条对大多数人而言都是具有相当震栗性的。不单是我们从小接受“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教育的中国人难以认同,即便是在西方社会,安•兰德这一主张,也不是为大多数人百分百接受。然而,安•兰德向我们阐明:不反对利他主义(集体主义),视利他主义为做人最高境界,这样下去产生的后果,极可能被集权主义者打着公共利益之名而行剥夺个人权利之实的理论洗脑。进而会拥抱“好的独裁者”,歌颂“一切为了人民利益”的“人民政府”,而完全忽略对方干下了多少恣意侵犯人民利益的事实。这方面的例证,可举希特勒和斯大林。当年希特勒处处宣扬“德意志优先”,结果搞得素来以理性著称的德国人集体疯狂,齐心协力屠杀了600万犹太人!而斯大林在上世纪30年代搞得整肃运动,把成批老布尔什维克及部分老红军战士或秘密杀戮或发配往西伯利亚,打的旗号不正是“为了人民利益”吗?三、利他主义导致自我牺牲或牺牲他人安•兰德在《关于美国主义的问答》(该书第116页)中强调:“个人主义认为,每个人都拥有不可剥夺的权利,任何他人或集体都不得剥夺其权利,所以,每个人都有生存的权利,并且是为了自己而生存,而不是为了集体的利益生存。”此处可见——个人权利不得剥夺,个人利益时刻优先——无论他人或集体打着何种冠冕堂皇的口号。在对我们所习惯的“公共利益高于个人利益”或曰“集体利益高于一切”观念,安•兰德的意见是:“从古至今,历史上所有的独裁者都是以代表‘公共利益’的名义统治人民的。人们为了自己的个人利益想都不敢想的可怕行径,‘利他主义者’却以‘公共利益’为名目堂而皇之地肆意妄为。”想想昨天,看看今天,不能不为安•兰德的意见折服。或许有人以为,独裁者可能假冒“利他主义”损公肥私,而在生活中的普通人,践行“利他主义”,不是很高尚的行径吗?对此疑问,安•兰德也有论述:“很多人相信,利他主义意味着善良、仁慈或尊重他人的权利。”“而事实上正相反”,“它倡导自我牺牲,也倡导为了某种不知名的‘公共需求’而牺牲他人,它把人当作祭祀的牲口。”征诸现实,不能不对安•兰德的见解表示认同。“为了某种不知名的‘公共需求’而牺牲他人”,这种行径当然必须反对,即便是以利他主义为高尚,以自我牺牲为高尚的行径,其结果也往往会导致两败俱伤,需要加以杜绝。因为,最清楚自己需求的当然是每个人自己,我们出于好心,甚至不惜压抑自己、牺牲自己为他人做事,往往自己难有收获,对方也会得不偿失——对方未受益,你的牺牲白费了,你的利益受到损伤;对方受益了,成为其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他的往后日子不好过,他的利益受到损伤。四、尊重个人权利——中国人亟需补的一课比如前段时间发生的儿子杀老子事件,起因就是父亲处处替儿子着想,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利人”到“独断专行”地步,结果儿子不堪其扰,挥刀把他解决了事。针对这一事件,大多数人习惯性指责儿子不对——再怎么说你也不能杀你爹呀。其实这正是此类悲剧上演并且难保以后复发的关键所在。父子关系当然不容回避,然而处于个人意识觉醒的今天(此处单指中国),首先要摆正人与人的关系。要首先承认尊重个人的权利,其次才涉及到个体在家庭社会中的身份定位,不能只强调一个人的社会身份、家庭身份,而漠视、剥夺他作为一个人,一个个体的神圣权利。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父母,亟需补这一课。然而,生活中我们却特别推崇这样的父母,即他们为了儿女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朝也想,晚也盼,为儿女操碎了心,一辈子没享过什么福,只在死后获得了个风光体面的葬礼。许多父母都向这样的榜样看齐。看过安•兰德文章,更坚定了我以往的想法:各位中国父母(当然包括我的父母),你们醒醒吧!学会为自己活吧,不知道(或曰不注重)为自己活,而把整个心思寄托在儿女身上,双方面过得都不尽兴。儿女不尽兴,因为一想到白发双亲日夜操劳的身影,总感觉自己活得眉飞色舞,形同没心没肺,所以时时要忧父忧母一番;父母当然更缺乏追求乐趣的生活抱负了,年轻时为儿女成长尽心尽力,年老时又开始为儿女前途或儿女的儿女的成长发挥余热。一辈子活着都是为了他人,为了奉献,为了自我牺牲,结果却是社会每一成员都活得无比沉重。这就是以利他主义为追求带来的弊端。相反,我们看西方人,每个人都重视自己的个人利益,每个人都懂得:个人不发达,国家如何发达?个人不快乐,社会如何有生机?结果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西方社会价值观念不动声色向世界各地扩散,无论伊斯兰教,还是什么“儒教”,都难以阻止其步伐的场面。五、“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观念的正当性话题再收回来。在论述利他主义导致“不良后果”的例子时,安•兰德还提到了欧•亨利的小说《麦淇的礼物》。《麦淇的礼物》说的是要过圣诞节了,一对贫穷的小夫妻都想给对方一个惊喜——送一份圣诞礼物。因为没钱,女主人偷偷把自己一头美丽的金发卖了,买了一条表链——丈夫有一枚金表,可是没有表链。互送礼物时,双方呆住了:女主人送表链给丈夫,可是丈夫的金表没有了,哪去了?卖了,买了一套梳妆用具,要送给妻子,结果看到的是,妻子的一头金发不见了。普通人看这篇小说,都会感动得热泪盈眶,而哲学家安•兰德却发掘出了小说的另一层含义:一厢情愿的利他主义(或曰自我牺牲)带来的往往是“残忍”结局。此处插播一下李小龙的人生观。李小龙曾表示,每个人活着的最大目的是充分表达自我,完善自我。对照安•兰德的生存主张,异曲同工。最后转述一个小故事加强“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观念的正当性,就此结束本文。一对父女卖艺为生,表演的节目好像是父亲以背着地,双脚蹬着几把椅子,而女儿站在椅子上顶碗。一次父亲长吁短叹地对女儿说:“孩子啊,我每天都过得战战兢兢。时刻都替你担心。你想啊,我们就靠着这个为生,万一你有个三长两短,或者我有个两短三长,剩下的一个人都无法生存。”对于父亲这种替别人牵肠挂肚的利他主义思想,女儿的回答是:“父亲啊,正因为我们相依为命,才更应该过得快快乐乐,千万不要去替对方提心吊胆,应该这样想:我每一天过得快快乐乐,精神饱满表演,时刻要求自己不出错,才可保证节目精彩。只要我们各自照顾好自己,不去为对方操心,我们的日子就一定会好起来的。”

精彩短评 (总计63条)

  •     "别老把大众当傻瓜"
  •     人——每一个人本身就是目的,而不是别人达到目的的手段。他应该为自己而活,既不为了别人而牺牲自己,也不为了自己而牺牲别人。追求自己合理的个人利益和幸福,是每个人最高的道德目标。
  •     这些绝好的短文,现在喜欢读的人也不多了罢。由现在的状况来看,这类文字的生命力长着呢,咳
  •     这是一本很思想的书,对我的启发很大,虽然我现在基本上不记得她的观点啦,但总感觉那是一种很有冲刺力量的表达和叙述。
  •     有点轻飘飘的感觉,不断的用各种“主义”来说事,却有些不知所云,杂乱无章,只是一味的高论着,却让人感觉非常空洞
  •     追求>反抗或逃避。一党大选获胜不代表民众多支持他们,而代表了有多反对另一方。没有意识形态的民众只是乌合之众。
  •     翻翻
  •     兰德入门书,很喜欢。我们的竞争对手一文剖析的很棒
  •     启蒙小书儿 不完全赞同 但值得一读 这女的真是简短有力!
  •     不懂 寡淡
  •     买了过去,送给乡村图书馆,孩子们很喜欢。
  •     友人处得到的惊艳的pdf
  •     兰德的文章不用介绍了,自然是通俗易懂深刻而实用的哲学。重点是翻译质量很好。推荐。
  •     自私是一个人的德性?这没什么不好。
  •     所读的第一本安兰德作品,一本时评专栏集,基本上属于启蒙范畴……嗯,顺带着,看来肯尼迪那几句名言确实没什么可辩护的地方,被批社会主义者也活该……
  •     开始怀疑集体主义了。
  •     读一部分还好,接受一点新观点,但要是读完全书有点枯燥,内容很雷同。
  •     精华:《什么是客观主义》《关于美国主义的问答》《法西斯主义者的新边疆政策》
  •     书还是要在合适的时间读掉,过了这个时间再读就觉得口味淡了,收获不多了。内容很好,适合初步启蒙。
  •     很多地方一知半解,且心存疑虑。不过,确实受到了冲击,主要是她强势的语言风格,善恶分明的道德观,以及对集体主义的深恶痛绝。总觉得那种清晰的、不容置疑的表达观点的方式,不是出自于哗众取宠。她所探讨并且表明观点的内容,都是以某种特定的视角去观察,她能从几乎所有的问题中看到利他主义的弊病,一个集中火力攻击一点的女战士。但是,这种强势的风格,始终与我的偏好不合,我的混沌也是她批判的重点。
  •     是一本杂文集,讲了比较多政治哲学,观点很精练,没有兰德的小说读起来过瘾,有点畅销时评的意思,不过还是给5星。
  •     简短而不简单,考虑到写作时间更是如此。
  •     她斩钉截铁,比男人更干净利落,激进是她进攻的武器,不完美,也不失为一种美德,她让我意识到自己是个坚定的无神论者和利己主义者,仅这点,就该跟随她。
  •     作者的个人主义观点在我这个长在红旗下的青年看来,还真是蛮震惊的,毕竟之前没有接触过真正宣扬个人主义的书,里面有些观点非常有意思,也有一定的道理,但用的来说有一两个地方不够严谨(当然我不是说集体主义就严谨了,这里单就作者的思想而言),会读更多书籍了解作者的观点的,同时也燃起了我读其他关于意识形态的书籍的兴趣,总的来说是本好书来着。
  •     半个世纪前的文字。反对集权主义,倡导个人主义。
  •     不好看,且看不懂。
  •     狂热的个人主义者
  •     兰德教母的专栏集,围绕着“个人主义”与“利他主义”进行阐述,毫不掩饰地宣扬理性个人主义。
  •     浓浓的安兰德风
  •     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和超验性 提出的许多论证具有相对性 不够客观 冷战时期 意识形态的较量 英文何时好到能读原著 翻译太寒碜
  •     为对匪类的态度加一星
  •     兰德的书让人明智、明理,正常地去思考。
  •     导致窝彻底、不可逆地成为右狗的文章,2011年上半年偶然一次看到,瞬间就把持不住地一篇篇看下去,30多篇一口气看完。酣畅淋漓,几乎篇篇直击左逼最爱撸的道德制高点和价值判断,顿时疑惑大解。2年多过去了,意识到这些毕竟文宣的成分更大,对于“客观主义”和“自然权利说”也有了不一样的看法,但其文字中震撼人心的力量永远也不会忘,那是属于右狗的直率与一针见血。
  •     翻译的有点烂,或许是专栏文字的缘故,感觉特生硬,有些地方有词不达意的感觉
  •     作者从苏联流亡美国的经历使得她对任何可能妨碍自由的微小因素都感到惊心动魄,像被突然碰到痒痒肉一样。限于文章的篇幅,作者更多的是进行普及性的介绍,论证不够。但是对于当下的中国来说,足够充当震耳欲聋的一声“炸雷”
  •     中国人都该读读。知道一下儿自个儿到底是活在一种什么样儿的社会里。
  •     自由主义
  •     有的观点不完全同意,但是这依旧是一本很解惑的书。。。
  •     这是一本收集作者在报纸上的专栏文章集合,我们不了解每一篇文章针对的是什么事件,不了解那个时代特定的环境,所以很难理解作者想表达什么,评论什么,我勉强看了几篇后,就放弃了.
  •     三年前我给了它五星,三年后 改为三星
  •     道路”唯一“通往明天的译者有点保守
  •     她的言论和观念让我非常不舒服,不仅极其偏颇地理解所谓集体主义,还乐此不疲而且歹毒地攻击她想象中的集体主义。显然美国热爱她那种哲学,而当今美国会成为世界罪恶之源,谁又能否认就是有安兰德一类的自私无耻的公知推波助澜的呢?但作为中国人,敬谢不敏。另外,她的书由广师大出版社出版,真是一点也不奇怪。报类有南方系,出版社有广师大,恶心。(好吧,应该考虑到这些文章写于六十年代……)
  •     如果个人是一粒沙的话,那么整个国家就是聚沙成塔的堡垒。倡导利己主义,其实也是在为更良善的国家主义和集体主义张本。可惜我们搞错了这两者之间的顺序。安兰德的哲学还是来源于19世纪那批德国人,太多康德和雅斯贝斯的影子。
  •     哇哦~居然上首页了,豆瓣真神奇~我大学那会儿超迷她 她和阿伦特都属于特别接地气的哲学家,在美国红是有道理的 而且激情澎湃啊
  •     还没读!
  •     文集性质的,要是对兰德有所了解的,可以读读。
  •     个人主义者,骂起集体主义来不是一般的犀利。
  •     : B712.59/8122
  •     不错,还是一贯的安兰德风格。说到此书居然可以出版,不容易啊。说了敏感的话呀。说到恐怖分子正好对照最近发生的巴黎事件,哎,也就1960年代的事情,历史一再重演。
  •     主要觉得《关于美国主义的12个问答》比价好,让人拍案叫绝。在读这篇之前,我其实不太清楚自己在中国寻找什么。是民主呢?还是自由呢?还是平等呢?中国也有所谓的『民主』,小红粉还是会为『民主集中制』辩护;中国也有自由,但是是受制者的自由,不是自由人的自由,我们甚至没有很多宪法中写明的自由,但小红粉还是会辩称有自由;中国也有平等,这种平等叫做有钱有权就能比别人更平等,对于既得利益者来说,它还是一种平等。但看完这篇,并且对比两个相抗衡的『梦』(中国梦和美国梦)之后,我终于明白中美的对立,到底是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对立,民主畸形不畸形、自由是不是作为最高价值、平等是不是上帝、法律前的人人平等,都能由这对立的两者导出。我要找的,也是个人主义意义上的成功,而非集体主义的成功。
  •     美国人的道德文章,不过对作者的评价过高了。
  •     讲道理的功夫安教主比阿伦特老师逊多了,翻来覆去讲的也就是那个理,还是看小说酣畅淋漓些。她的小说就是传说中的伟大,但是不完美。这个评论集,感觉就是在重申很多已经说过的道理,也没论证过程,比较单调乏味。其实我很想看她和罗尔斯以及阿伦特的PK~
  •     为个人主义的合理性做论证,但论证过分诉诸于感性。
  •     书名不错,但是书不好,就讲了反对独裁,但是很没有思路,要命的是作者没什么天赋,更要命的是连学术功底也不牢,那时代哗众取宠还行,现在不好使了。关于反托拉斯问题的观点也根本就是一个错误。就一个字,垃圾。
  •     个人主义的赞歌,凌厉又洗炼的文字,不遗余力揭露利他主义的虚伪,多一个人读安兰德,自由变多了一份保障。
  •     人格塑造期读读挺好
  •     介于美苏冷战开始的时期,美国的懈怠和退缩,安在这个问题是对的,美国必须捍卫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传统;但是安把政治,经济的合理的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扩大化解释一切事情的时候就不是科学和包容的态度了,利他主义的政治,经济错误并不代表社会、宗教团体的行为对历史没有促进。真理前进一小步有时就是谬误。
  •     非常好听的书名,实在是诱惑人.可是作者是彻头彻尾的个人主义者,言论实在是过于偏激.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可是这样文笔,实在让人厌恶,还是比较后悔买了这本书,随便翻翻吧.
  •     我不想控制任何人的生活,也不想让任何人控制我的生活。我不想统治,也不想被统治。我不想作主人,也不想作奴隶。我不愿为任何人牺牲自己,也不愿任何人为我牺牲。
  •     感觉不错。Ayn Rand结合当时美国情状,将肯尼迪"Ask not what your country can do for you — ask what you can do for your country."之利他-集体主义的背后逻辑,以及肯尼迪扩权、增税与自由资本主义的道德冲突,前苏联及东德设立柏林墙,枪口不肯“抬高一厘米”杀死逃亡西德的东德小男孩等事体的缜密分析,令人信服!政府只能是守夜人与交通警察,是为保护包括民众的财产权在内的人权而设立的。利他主义准则是不合道德的,人不是动物式的献祭,人应为自己而活,不是别人达到目的的手段,既不为别人而牺牲自己,也不为自己而牺牲别人……
  •     安兰德不遗余力地抨击JFK当局“新边疆政策”背后的“献祭主义”,后者反“加勒比海危机”政策的失败在于诉诸国际主义,而非国家主义。
  •     我挺赞同安兰德的利己主义和人权为主的出发点 政府以推行奉献和集体主义为控制手段 现在出现的各种现象都有集权统治的趋势 可惜还是不现实也不适合国情~
  •     自由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