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化评述 > 百家姓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1-30
ISBN:9787549503575
作者:杨葵
页数:184页

作者简介

作者说,活了四十多年,与多少人相遇。有的仅一面之缘,即成永久陌路;有的定期交集,却从未用心留意;有的以为相知甚深,细想却不尽然。某日一念及此,开始素描其中一二,不想一发不可收拾。
全书收录五十篇短文,速写貌似陌生的熟人,以及貌似熟悉的陌生人。只勾勒大模样,重神似,不强求齐备。其中或另有含义——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曾有这样一些人来过。

书籍目录

自序
辑一
3 乌老师
7 杨大姐
10 小张
13 小罗
17 小月
20 小郭
23 小奚
26 小童
29 小鞠
33 老钟
36 陈制片
40 茶人大林
43 老孟

辑二
49 小琴
52 小花
55 小黄
58 小丁
61 小侣
64 老林
67 老秦
70 老袁
73 老罗
76 赵老太太
79 老郑爹
82 老武
辑三
87 小顾
90 东子
93 小军
96 小冯
100 小蒋
103 小陈
106 小茹
109 小魏
112 姚大姐
116 老张
119 卫老
122 老唐
辑四
127 老狼
130 小强
133 小龙
136 英子
139 小毅
142 梅
145 卓玛
148 小连
151 小江
155 东东
158 麻雷子
161 豆腐
164 王老黑
后记

编辑推荐

  干净的文字,质朴的小书。五十篇短文,五十位人物,五十段人与人的交集,似雁渡寒潭,雁过而潭不留影,却终归有迹可循。

内容概要

杨葵,1968年出生。
长期从事文字编辑工作,业余写作。
作品有《过得去》《在黑夜抽筋成长》等。

章节摘录

  杨大姐  去年几个朋友合伙儿做善事,修缮京郊的一座古庙。为此招了几个工作人员,有看院子的,有管账的,有养花种草的,还有做饭的。  做饭的是位老大姐,姓杨,梳两根大辫子,已经有些花白。说话底气足,声若洪钟,步伐铿锵有力,完全不像一个快六十岁的人。  杨大姐是朋友介绍来的,来前通电话,我说这边属于公益性质的事,所以薪水微薄,请她好好考虑。电话那头干净利落脆的一口纯正京腔:不是个庙嘛!我喜欢!我就喜欢庙!明天你在么?我几点到合适?  第二天下雨,早早跑到庙里等杨大姐。下午四点了还没信儿。正琢磨着因为下雨,可能人家计划有变,人到了。甫一见面,全无初次相见的尴尬,杨大姐像老朋友一样说:“雨还真大,我从房山过来的,路远啊,等急了吧?”  杨大姐随身带个小包袱,随便一搁就要求带她在庙里转一圈:“熟习熟习情况,尽快投入工作。”我说不急,您先瞧瞧,满意了再来。杨大姐两眼一瞪,愕然的样子:“什么意思?你不是找我来做饭么,怕我做得不好吃啊?我之前在房山也是在庙里做饭,人吃人夸,不信你打听去。”我赶紧说,不是那意思,是要看您愿不愿意。杨大姐说:“没见我包袱都带来了!这么着,你先带我转一圈,回来我就做晚饭,反正也到点儿了,你吃吃看,要行,就给我安排个床,打今儿起我就住这儿。”  在庙里转悠时,杨大姐不停赞叹:好地方啊,清净啊,太喜欢了。转到后院,我指着一座塔说:史书记载这是华严宗某祖师塔。话音未落,杨大姐猛扑上前,咕咚就跪那儿磕了仨响头。站起身来,膝盖上两摊大水印。雨还没停呢。  那天晚上,杨大姐做了面筋青菜汤,炒了个蘑菇,外加一盘红烧豆腐,我们几人吃得碗净碟光,啧啧赞叹,心想难怪杨大姐那么自信。  我不常去庙里,偶尔去,甭管啥时候,都见杨大姐在忙乎,有时在厨房,有时在院里拣石子儿,归整草坪,给各种树修枝剪叶,一刻不闲。见了我必迎上来打招呼,若是逢上饭点前后就会问:吃了么?后院有种的小青菜,揪两颗给你下碗面?  一天傍晚,杨大姐手里择着菜,和我坐在院里聊天。话赶话儿地,聊起她的家世。地道北京人,一辈子心对口,口对心地活着,一件自私自利的事没做过。以前在个工厂上班,经济大潮来了,厂子倒闭了,她就到房山一座庙里做饭,一来为稻粱谋,二来也圆了自己的梦。她吃斋念佛几十年了。杨大姐总结自己,唯一毛病是脾气不好。之所以如此,她说因为自己是个老姑娘,一辈子未嫁。从小梳辫子,从未改过发型。说到这里,一向泼辣大器的她,一反常态突然娇羞起来:“老姑娘都会有点脾气,您别见怪。多亏天天念佛,天天吃素,要不脾气更大了。”  冬天头场雪后,杨大姐找我,简洁明快地说,侄儿媳妇要生小孩,让她去伺候月子,要离开我们了。说完又多解释了一句:我特喜欢你们这群人,特喜欢这地方,可是岁数大了,得为将来考虑,自己没孩子,真得指望这侄子啊……言至此处,杨大姐突然沉默,眼神复杂。  杨大姐又带着来时带的那个小包袱走了。送她的人说,临行前,她到庙里各个殿磕了三个头。  ……

图书封面


 百家姓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1条)

  •     这样写人的小文章,看过比较喜欢的是<俗世奇人>,那写的真是有汁水有嚼劲。这些人物其实难写的很,因为没有深交,简短的几次会面加上道听途说拼凑成一篇文章是够了,但感觉就像是热干面没有芝麻酱,欠滋味。像这本书里,年轻的必然是一番努力,小有成就,年老的无不喝茶书画读经,再不就是已经不再方内远离烟火,反正都是过的有条不紊,有滋有味,性格也是各样的好,看多了难免觉得脸谱化,肉包子香闻多了就是肉臭了。疑心这国泰民安岁月静好的,现实的艰难都一笔带过就好?少了底下的东西,说是写俗人俗事,其实也就是不接地气的空架子了。我总觉得写人写的好除了年岁的经历还要对生活深刻的关怀。这样的书好的是提醒我们去看周围的人事。读着读着就开始想若干年后自己和基友们喝酒,有怎样的段子可聊。我想这若干年最起码得二三十年吧。刚放暑假的一天我去小区对面的理发店剪头,老板忙着给一个年轻的姑娘染头发,顺口就招呼旁边一个中年师傅"老赵你来吧"我想,终于遇到剪头的名字不是Andy之类的了。老妈估计觉得我是容易吃亏上当的主,出门前特地嘱咐我要先问价钱。老板娘说十五。我准备好的抵挡劝我办会员卡或者拉直再搞个土豪金的说辞居然没用上,剪头的过程中老赵一直没有说话,只是不时用很凶的语气叫我抬头或者低头。他手上有块手表,我很少看见理发师戴手表。在我觉得脑袋已经满意的成型之后半小时老赵终于结束了工作。难得剪完之后觉得变萌了。"二十。"老板说。老妈你真是料事如神。为了不让老妈瞧不起我据理那个力争呀,老板就开始说老板娘不懂价钱呀,价格要对的起我们的劳动呀balabala。老赵拿着我给的二十沉默了好久,翻自己的口袋掏出五块钱,对老板说"就收她十五吧。""老赵。"店主把二十块钱抓过来往抽屉里一塞。我突然觉得为了五块钱很神烦。就扭头走了。暑假结束的时候老妈又催我去剪头,一进店老赵就看见了我。"你好久没来了。"他顿了一下。"这次收你十五啊。"我当时就有一种要把老赵这个人写下来的念头,又觉得接触太浅,何况我才活了多少岁数,吃饭的人写吃盐的人,就是写下来也太淡了。只好寒假再去剪头罢了。
  •     杨葵的《百家姓》是一本写人的书,是一本小书,开本就小,装帧淡雅,拿在手里稍一翻阅,不觉心喜,就想赶快读下去。因为书名起的好,立意很妙,让人一眼看到,就会想到这就是我想读的一类故事;这些人呢,也必然真的不得了。没错,这些“非虚构”的真人真事,可能更容易引起我们的共鸣。冯骥才写过《俗世奇人》,对于我们,那已经是老老年间的事了。而杨葵《百家姓》里写的,或许更贴近而今一些,贴近他四十年间的生活轨迹,也是我这样二十多岁的人亟待了解的过去和正在经历的现在。所谓典型环境中培养出来的典型性格,这五十个人,应该带着浓浓的社会和时代性格所沉淀下来的五味杂陈。开篇乌老师的故事,就很有典型性。乌老师是工农兵学员,等到八十年代恢复高考后第一批大学生走上讲台,立马没了他的位置,评级评优都自动落在人后,连几个人一起讲文学史,他都落得最了无趣味的一部分。不过他也明白自己的处境,心里头也佩服新时代的大学生有能耐,所以没有怨言,还默默学习以提高业务能力。他也想争取一下副教授的位置,不好意思地拉拢几位学生给他写推荐信,可惜最终还是失败了。文章的最后,写到乌老师来找已经在出版社工作的杨葵给解决一部书稿的出版,以抓住最后的机会,评上副教授。这自然是要有好处的,乌老师依然是那么腼腆,“又一次话未说完,脸红到脖子根儿,仓皇欲逃”。杨把钱硬塞回去,什么都没有说,这时“乌老师重重重重地叹了口气,脸上万般神情瞬间滑过”。之后他写做饭的杨大姐,理发师小张,琉璃厂卖纸的小罗,小时工小月,都是普普通通、靠给人打工做活为生的人,他们或许没有太多文化,只是靠一门手艺过活,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或者有各自生活的态度、为人处世的原则。这些可以说都是社会底层的人,杨葵与这些人的接触,恐怕也正如他所说“互为生命中最轻微的过客,有的仅是一两面之缘,即成永久陌路”。可是这些都是生活中最真实的细部,是挥之不去的鲜活影像,我们的生活里,不能没有他们。人到中年,杨葵的视线没有匆匆从他们身上掠过,而是有所记录,甚至留恋,这正是生活滋味最真实的写照吧。既然是写百家姓,写的就不是哪一两种人,杨葵在书中还写到了很多别的形象,有些是老同学,有些是新朋友,上司下属,旧雨新知,富贵贫贱,具具都有,可以看出杨葵生活中朋友很多,交际的圈子很广,只是都隐去了姓名,写进了书中。这里面必然有值得一写的人,有一些甚至是名人大腕,比如他写了歌手老狼的随和自得和骨子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可更多的,还是劳劳碌碌的普通人。有些人被杨葵写的很传神,往往只是一件小事,一两句话,就可以让人留下很深的印象。比如“小毅”一篇,写到杨大学时的同学小毅,很内向,毕业后多年不曾闻听消息,一次同学聚会,她也来了,穿得依旧朴素,不改当日面容。当大家纷纷说起人到中年有几番功名成就时,小毅却说了一件事,是她在部队时,一次坐地铁,门从身后关上,发现身边的人对她身后指指点点,转身去看,发现原来是有人在门外认出了她,“分别这么多年,她竟然从背影就认出了我”,她总结说。之后便是突然的冷场,因为“小毅的这番话和场上气氛完全不在一个层面”。在有些人的身上杨葵则体会到了生命的种种滋味。比如“小连”一篇,写到最后,作者有深深的感慨,“星移斗转,小连如今身在何处,忙些什么,音讯杳无。要说起来,这才是人世间的现实,相遇、分离全都猝不及防,所谓温暖,也是内心一层幻想而已。不过这层幻想比较隐秘,隐藏更深,因为不易察觉。”与作者的另一本书《过得去》相比,《百家姓》确实要平淡很多。但不是说人物故事非得多么传奇,可最起码要传神,也没有什么人事是非要写的,可既然写出来,就不能“清凉如水”吧?所谓“百家姓”,听着看着都像是有故事的人,甭管多小的际遇,都是经得起勾勒的轮廓鲜明的一张脸。而在《百家姓》所写的一些人中,就让人觉得写倒是可以写,却没有写出传神的故事来,没有勾勒出饱满动人的形象,反而显得是可有可无、淡然无味了。2012-1-18
  •     这些文章都很短,写的时间跨度却挺长,三四年了。三四年前某一天,我去理发。进了店,脱外套,小工接过去,换回一个存衣牌,拴在我手上。我坐到椅子上,小工替我围上围裙,我闭上眼睛。耳边是剪刀落发的嚓嚓声,周围三三两两聊天的南腔北调,还有店里循环播放的流行歌曲……这些声音浮在半空,若有若无如梦幻一般。那一刻忽然想到小张。就在这家店,小张给我理了好几年发。一个念头冲上来:我该写写小张。我是这么想的:活了四十年,遇到好多小张这样的人,我们互为生命中最轻微的过客,有的仅一两面之缘,即成永久陌路;有的如小张一样,多年定期交集,却从未专心留意。这些人很像那天店里的那些声音,浅浅地、飘飘地浮在生命的表层,很虚幻,可是定心一想,音容笑貌又宛现眼前。顺势就想到琉璃厂伙计小罗,我从他那儿买过几千张纸,可所有交谈加起来不超过十句话;想到小时工小月,帮我打扫卫生两年多,可我们之间只是不断重复相同的几句对话,我开门说来啦,她关门说再见。从那天起,我开始写这些人。不定期地写,不刻意地写,忽然想到某个人,就撒开思绪的缰绳,放任它多跑会儿,过后把想到的记下来。起先写貌似陌生的熟人,后来也写貌似熟悉的陌生人。很多以为相熟的朋友,以为全面了解,其实经不起细想,越想越不把稳,我们彼此真的很熟么?经常也只是一种习惯而已,习惯了当作熟人相处、相敬、相亲,甚至相爱。而实情是,人人孤苦熬世,所见所处,也无不零碎片面,哪有什么全盘知晓。都写不长,像人物速写,只勾勒个大模样,并不细摹。是有原因的:一是因为得到报纸副刊青睐,要逐篇发表;二是对自己笔力深浅有自知,生怕细摹露怯,因而有意藏拙。当然,这些是客气话,我多少有点态度在里头的。我想的是:现在人真能写,以致出书越来越厚,厚到原来大小适中的开本排不下,一时各种宏大开本遍布书市。书柜里从此“远近高低各不同”,想收拾整齐,成了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可那些文字,在我这个做编辑的看来水分太大。曾有个作者,送来一部三十万字的小说让我提意见。我看完劝他:不如删成三万字的小中篇,一定精彩。这作者从此不屑搭理我。别人管不了,就管管自己。我决定尽量写短句,写短文,有机会出书,也出得尽量薄一些,开本正常些。这年头,开本小些、文章短些、文字精练些的书其实不多,我想往这方向努力。更深一层的意思,我要引用巴伐利亚戏剧家Karl Valentin的一句话来表达。他说:“一切都已被说出来,但不是被所有人。”既然我没有自信说得更好,就选择了尽量不要喋喋不休。五十个人,却叫做“百家姓”,乍看驴唇不对马嘴,其实并无不妥。中国经典启蒙名著《百家姓》,也不是真只收录一百个姓氏,而是五百多个。叫“百家姓”只是取个方便。另外,多少也有激励自己继续写下去的意思。2011年元月 西坝河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匆匆过客的故事。
  •     后半部分不见得好看
  •     图书馆
  •     好看,看了过得去和这本,又追买了杨葵另两本
  •     “这样写人的小文章,看过比较喜欢的是<俗世奇人>,那写的真是有汁水有嚼劲。这些人物其实难写的很,因为没有深交,简短的几次会面加上道听途说拼凑成一篇文章是够了,但感觉就像是热干面没有芝麻酱,欠滋味。像这本书里,年轻的必然是一番努力,小有成就,年老的无不喝茶书画读经,再不就是已经不再方内远离烟火,反正都是过的有条不紊,有滋有味,性格也是各样的好,看多了难免觉得脸谱化,肉包子香闻多了就是肉臭了。疑心这国泰民安岁月静好的,现实的艰难都一笔带过就好?少了底下的东西,说是写俗人俗事,其实也就是不接地气的空架子了。  我总觉得写人写的好除了年岁的经历还要对生活深刻的关怀。这样的书好的是提醒我们去看周围的人事。”---豆瓣发条君
  •     文章短小,语言平实,刻画人物入木三分。赞
  •     先试一下能不能用~
  •     最喜欢这样的小册子了,很快就读完了,书中还提到了我最喜欢 的歌手老狼。
  •     ”我们互为生命中最轻微的过客,有的仅一两面之缘,即成永久陌路;有的如小张一样,多年定期交集,却从未专心留意。这些人很像那天店里的那些声音,浅浅地、飘飘地浮在生命的表层,很虚幻,可是定心一想,音容笑貌又宛现眼前。“
  •     身边人身边事啊,轻浅动人
  •     行文清爽干净,但感觉缺点滋味儿
  •     全文无华丽辞藻,但每一个故事却将人物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读起来生动有趣,好像每一个故事里的主角就切实生活在你周围。作为正餐后的一道甜点来读此书,着实有滋有味。
  •     遇见的人
  •     是送给朋友的,朋友说很不错,什么时候自己再买一本看看。
  •     儿子看到中央电视台读书节目里介绍过,所以要买的,原以为本书写百家姓的由来,但细看并不是,而是写了不同姓氏的人身上发生的事,一个个人物形象鲜明,就像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一样,值得一看。物流很给力,晚上下单,第二天就到了,非常赞!
  •     小人物之歌
  •     和《过得去》相比差多了,简直没办法看下去
  •     这是我第二次读杨葵的书。第一本是《过得去》。在读书这个事情上,我有“吃了鸡蛋,就想着下蛋母鸡”的癖好。在此,我表白,我非常喜欢杨葵的文字,也负责任的说,我灰常喜欢杨葵这样的“下蛋公鸡”。比起《过得去》,《百家姓》显得单薄弱小。小开本,168页,说是百家姓,但只写了50个人。篇名不是“小张”,便是“老李”。且不说他是否以素面更显其绝色的用心,就这样的表象足让太多见识了“拗造型”文字的人不屑一顾。进而有人担忧杨葵不做编辑,改做自由撰稿人以后是否面临着生活困难,因而急着出书,却创作能力跟不上等问题。
    这些评价是我从当当网客户评论上看来,非我臆造也。这样的评价让我这样的饭丝感到愤怒,但也有窃喜。因为我有着不为更多人所分享的幸福。在我看来,这本书比《过得去》要耐看得多。

    50篇短文,写了50个人物。作者说:“活了四十多年,与多少人相遇。有的仅一面之缘,即成永久陌路;有的定期交集,却从未用心留意;有的一位相知甚深,细想却不尽然.....只勾勒大模样,重神似,不强求齐备。其中或另有含义——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曾有这样一些人来过。”

    他写的50个人基本是小人物,行文隐其个人信息。以至于,我们读到的确实是“神似”的人。这些人不仅是作者本人的朋友,也是我们身边的人物,甚至是我们自己。在这样一个崇尚“八卦”的年代,写人物的文章大多有双窥探隐私的眼神,这种眼神《百家姓》里没有。
    豆瓣有篇文章说:他一定认定离别的必然,才写下此书。此言肯綮。肯为离别而写的文字,大多有斑斑泪痕。但杨葵却将他的叹息声都藏之于丹田,绝不做煽情之语。这种文字的简省,基于作者对文字重神韵的追求,也和本人的个性有关。喝茶、听琴、读经的杨葵依然生活在烟火红尘中,但内心繁华洗净,月色清明。
    这是本老少皆宜的书。不过,他在序言里也引用巴伐利亚戏剧大师Karl Valentin的话说过:“一切都已被说出来,但不是被所有人。”

    其实,一切都可以从这本书里看出来,但不是被所有人。
  •     如作者自己所说,都是干货,近年来少有这样不充水的小豆腐块文字。适于当人物描写教科书阅读。
  •     是一本很好的人物速写,情感真切,令人爱不释手。
  •     作者是写人高手,很轻松就读完了。
  •     刻意的清淡,实际在自恋。又是一本看了想打作者的书
  •     很小的一本,以前看作者的博客就很喜欢作者,现在看书也还行,就是书比想象中小多了~
  •     作者杨葵 用一篇篇简短的篇幅勾勒出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人儿,其中包括木讷的老师,爱折腾的发型师,阅人无数的墨宝店员等平凡的小人物,还有转型公益事业的奥运冠军,囤茶数顿视茶如命的大茶王。当然其中最让我动容的是走在时代前列的小陈,早年做券商,后落户北京,寻一公家单位结婚生子,四十不惑之年投入销售大潮,赚足盘缠扛起相机云游四方,后入道学医,颐养天年。 这样的人生好生让人羡慕。
  •     市井人物,精悍短文;人间万象,音容笑貌;千态万状,绰约多姿;细摹描画,精彩纷呈。
  •     一向是喜欢阅读散文,好的散文可以让人回味。这本书做到了。
  •     空有阅历,没有故事。白描无力,素面朝天。
  •     这是看过书中,最喜欢的了。文字简洁,没有多余的东西,却阐述的很到位。
  •     文章内容、文字一如既往的精炼
    体现出一个老编辑对自身文字残忍的苛刻

    印刷没的说,封面简洁素雅。
    但开本较小,出乎意料。
  •     杨大婶的文字很温润。即使是揶揄也是厚道的揶揄。
  •     很简单,很好
  •     內容與介紹相去甚遠,確實有寥寥幾篇精品,但占大多數的是貧嘴滑舌和流水賬,小失望。(另外我真的不能接受太口語化的文學啊,個人偏好很奇怪。。
  •     很喜欢很喜欢这样的一个个小故事,记录的全是身边的平凡人。小钟、小王、陈老……每一个人都有那么鲜活的形象,读别人的故事,却有一种熟悉的亲切感。 书的封面是作者自己临摹的一棵树,茂盛而有风骨,“而我写的这些人,正如这棵树上的条条分枝,各自独立地茂盛,又都来自同一根主干。这根主干,就是我们生存的这个时代。” 总之,特别特别喜欢,荐!
  •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楚卫,切糕蘸白糖~
  •     文字平白,但似乎连内容也过于平白;大概作者记下这些缘遇,也便了却心愿。 【相随 20131026-20131028 广西北海游】
  •     “人生如画,无无伴侣之人生”
  •     生活在这个世界,就是不断与人为伍又不断离散。杨葵一如既往,只是不如过得去写得那么完整。
  •     一个个小故事,平易近人,浅显易懂,看了非常感动,生活中我们每天都会遇到不同的人。
  •     小小的一本,浓缩了好多人物的篇章,慢慢看,细细品。
  •     喜欢这样的百家姓的故事
  •     耗在杭图的一个下午,转了一圈随手拿了四本书,最后却只看完杨葵老师这一本。由此想到自己人生中何尝没有出现那么多不可缺少却没用心经营关系的小*、老*……要是自己文笔和记性好一些,也想写一本~
  •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
  •     不知为什么那天在言几又摆出来的不是增订版。最近在西坝河附近上班,每天中午去吃饭,都会看两眼这条河。想起书中的几个人,想起几个过往。君子之交淡如水,来往不勤,但相互关注。大致看了下《坐久落花多》,似乎更感兴趣。
  •     书还没来得及看,应该不错,喜欢这样的故事.平凡之中见真情

    不过这次从显示已发货到收到竟然发了4天,而且每天都在显示配送在途!害得家里人一直呆在家里不敢出门,很过分,有木有!送货员说快递员不做了,现在是司机在代着工作.我们能理解司机的不容易,不想责备人家.但是当当能不能选择其他的快递公司来保证服务的质量?!

    真心希望当当能做的越来越好!
  •     很好读的小品,小品里也有大学问和大修养。不过说续借起民国范儿云云就太过了
  •     非常好读的一本小书,把几个小人物刻画的栩栩如生.
  •     看淡定的书 做淡定的人
  •     生命中的路过竟然再也忘不掉,温暖的文字述说着每一个普通人的不凡。
  •     文字淡,但是明显看出炼字功力,描摹身边人身边事,原来我们对身边的人和事那么的不关注
  •     相当好看不解释!
  •     平常的故事,却是生活的真实写照,人间百态显现其中~
  •     本子很小,很精,比起现如今,动不动就是砖头大小的书,这本书更让人有书的感觉。收到书之后,马上看了几篇,简短的文字,没有繁冗拖沓,刻画的每个人,都活灵活现。人物有司机,理发师,文学编辑,隐居者,艺术家-----,各色人等皆有。在人的一生当中,我们会碰上好多人,有的擦肩即过,有的相识却不曾对话,有的偶尔有交集,有的是相交多年的朋友,用心生活,生活都是有趣的。
  •     和前面看过的《归无计》差不多的风格。
  •     很有意思的一本小书,简朴却直达人心,平凡人的故事不平凡。
  •     最好是 小军 和 豆腐 两篇。
  •     平凡的人,平凡的事,但是,这就是人生啊
  •     书开本小,便于携带,印刷也好。内容适宜随意翻翻
  •     百家姓久负盛名,杨葵久负盛名,冲着这盛名买的书。应该说,没后悔。是中年之后的书。
  •     书还没看呢,现在的书太贵,几本好几十块钱。
  •     1. 采用四言体例,句句押韵,虽然它的内容没有文理,但读来顺口,易学好记; 2. 可以了解,但不具有实用价值
  •     没有什么触动心的故事,内容一般
  •     书的印刷很别致,封面透出一颗小树,好有文艺范。
  •     杨葵的文字读起来很清新
  •     非常喜欢他的编辑风格,文风也很好,很简单、不造作,但每个人都塑造的相当生动。
  •     非常喜欢!喜欢书的装帧,更喜欢书里的文字。
    之前在读库上看到杨大婶的文章,觉得不过瘾,看到有书就立马下单了。
    奇怪吗?看大婶的书,心里是一种明净清澈的感觉,像在洒满阳光的房间里,最舒服的坐或卧,听一个老朋友在那絮絮叨叨。
  •     孩子很喜欢,放假了在家多看看课外书,对提高写作水平有帮助,
  •     “这才是人世间的现实,相遇、分离全都猝不及防,所谓温暖,也是内心一层幻象而已。”
  •     《百家姓》,非经典启蒙名著《百家姓》,一听书名算是俗到家了,书的装帧也简单的要死,排版也极为紧凑,与 “潮流”相去甚远。薄薄不到200页,文字简朴、精炼。
    “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曾有这样一些人来过”,人的一生可以遇到很多人,可我们是否抽时间想念一下他们呢?文章描绘了50多位人物,各有性格特色。个人觉得开始几篇写的最不错,跌宕起伏。
  •     当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觉得太单薄,它不是我想象中那样的厚实。
    一个个的小故事,小人物。作者让你自己去读懂那些他要你知道的东西,也许我并不是一个有着很好的概括能力的人,总是喜欢人家什么都写的好好的给你看。
  •     一本很轻松的书,很亲民
  •     故事朴素真性情
  •     文艺小品,写写聊聊,走走看看。
  •     读到1/3 有点平淡 2/3还不错 细节抓得好 3/3各人各事其实是一个人的腔调
  •     有些篇目很好,有些无聊又俗气。读完之后和飞哥逛书店看到他新出的书,想了想还是没买。大概是不会再看他的其它书了。
  •     讲了很多有意思的小故事,写了很多有意思的人,包括一些名人的趣事,老狼,石康!
  •     和《过得去》相比,我觉得杨葵成精了!
  •     这本书前半段那些人物写的还不错,后面有些水
  •     同样的故事交给吴念真会讲的更好看
  •     该书以故事形式介绍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
  •     杨葵老师果然是中文系,写人写得活,不过人物过多,接连着看,有些审美疲劳,这种文章还是适合偶尔拿起看看,再放下,应该更有趣。
  •     小而精致的生活百态
  •     什么狗屁玩意儿。现在玩概念骗钱的书太多啦。
  •     现在背不全了。
  •     相当精简生动的众生相
  •     看这本书的目的是想以此为蓝本,写下《民情日记》。还是得好好研究下
  •     从这里,孩子学会了描写小人物。
  •     小百姓读“百家姓”,适合不过了,闲适心情对纷杂世界
  •     文笔好,对于我写文案是有益的。已经关注杨葵的微博了
  •     意图特别好
  •     很舒服的一本书
  •     生活中总会遇到很多的小人物,小故事。但是也是这些小人物和小故事,组成了我们的生活。淡淡的文字,却有慢慢的感动。
  •     书的装帧已经吸引我了,朴素的三个字,别无他物,但意味深长.而书的内容更是让人有如饮茶的感觉,淡淡的,值得回味.作者使用文字似乎很吝啬,但很贴切的形容,让你觉得真的再多一个字就罗嗦了.第一次读这位作者的书,读后,有乐,有感动,更多的是宁静.
  •     从此喜欢上了短文,从此喜欢上了暖文。
  •     第一个老师的故事印象较深 后面多是喜欢品茶 学佛及出版圈的人 居然还有老狼
  •     这是一本短小精悍的书,写的每人小人物都有着大胸怀,让我等浊世中人自叹不如啊!
  •     其實把小人物也寫得不錯,但人是個複雜體,大人物小人物皆如是,寥寥數語,求神似難,很多篇換個角度咂摸,無神,或失魂,或兩者皆備,蓋神魂二字,均欲求真,但世上最難的,莫過於求真一事。加之可能知識分子的底子在那,“和人民群眾打成一片”也不是多容易的事,所以有些部分顯得板,沒有《坐久落花多》那麼生動自然。
  •     采访备
  •     有意思的文学小品,闲暇时的枕边书
  •     从读库认识的作者
  •     适合作为枕边书,很好看!
  •     实在是喜欢杨葵平实又宽容的语言。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