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门开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化评述 > 城门开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0-9
ISBN:9787108035295
作者:北岛
页数:197页

作者简介

生于北京,长于北京的作者,阔别家乡十三年后重回北京,发现他在自己的故乡成了异乡人,仿佛到了一座陌生的城市。于是他便要“重建我的北京”——用他文字召回北京消失的气味儿、声音和光影,恢复被拆除的四合院、胡同和庙宇的原貌,让瓦顶排浪般涌向低低天际线的景象重现,让鸽哨响彻蓝天的清脆回到人们耳边……同时,作者也把我们带回到他儿时的游戏中,带回到他的读书生活中,带回到他的母校,带回的“大串联”的旅途……他重建了这座“孩子们熟知四季变化,居民们胸有方向感”的城池,打开城门,欢迎四海漂泊的游子,欢迎无家可归的孤魂,欢迎所有好奇的客人们。

书籍目录

序:我的北京
光与影
味儿
声音
玩具与游戏
家具
唱片
钓鱼
游泳
养兔子
三不老胡同1号
钱阿姨
读书
去上海
小学
北京十三中
北京四中
大串联
父亲

编辑推荐

《城门开》写的是北岛记忆中的北京,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写作缘起于2001年父亲病重时北岛在阔别多年后的第一次回乡之旅。飞机降落,万家灯火涌进舷舱,滴溜溜儿转,“我着实吃了一惊,北京就像一个被放大了的足球场。”这片生育过他的土地,如今陌生得连家门都找不到。在故乡,他发现自己成了异乡人。“我要用文字重建一座城市,重建我的北京——用我的北京否认如今的北京。”于是有了《城门开》这本书,“在我的城市里,时间倒流,枯木逢春,消失的气味儿、声音和光线被召回,被拆除的四合院、胡同和寺庙恢复原貌……我打开城门,欢迎四海漂泊的游子,欢迎无家可归的孤魂。”在新书序言《我的北京》中,他幻想自己是城门内的主人。

内容概要

北岛,原名赵振开,一九四九年生于北京,现居香港。一九七八年与朋友创办《今天》文学杂志并任主编至今,作品被译成三十多种文字。

章节摘录

插图:针先要穿过尘世般喧闹的噪音区再进入辉煌的主题。短促的停顿。康成用手势加强语气,开始阐释第二乐章:“黎明时分,一小队旅游者穿过古罗马的废墟……”夜深了,曲终人不散,东倒西歪睡去,而唱针在乐曲结尾处吱啦吱啦地不停滑动。一凡在家洗照片,红灯及曝光被误以为特务信号,引来警察搜查,倒霉的是所有唱片被没收,包括《意大利随想曲》。那小队旅行者进入暗夜般的档案,永世不得翻身。第三张是帕格尼尼第四小提琴协奏曲。这张33转密纹的德意志唱片公司的唱片,是我姑夫出国演出时带回来的。他一直在中央乐团吹长笛,直到前几年退休。一说起那次在欧洲巡回演出的经历,他不禁手舞足蹈。特别是中国古装戏法把维也纳镇了:魔术师先从长袍马褂里变出一舞台的火盆鸽子鲜花彩带,最后灵机一动,翻了个跟头,把闲置在一边的京戏大鼓给变了出来。静默片刻,全场掌声雷动。而这段趣闻,由于叙述与联想的错位,让我把帕格尼尼的唱片跟中国古装戏法连在一起,好像也是魔术的一部分。“文革”期间他下干校,那几张好唱片总让我惦记,自然包括这张帕格尼尼,特别是封套上标明的“立体声”让人肃然起敬,那时谁家也没有立体声设备。毫无疑问,单声道的音响造就了单声道的耳朵,而单声道的耳朵又构成我们独特的倾听世界的方式。

图书封面


 城门开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62条)

  •     在广州某个炎热的冬季,我跟顾问去图书城准备给客户买点儿生日小礼物。大门口,有个告示,说周末有北岛《城门开》的书友会。顾问怂恿我去装13。我心冷笑,还用装么,哥哥早就爱看北岛的散文啦有个高中女同学,有次上几何课,老师是胶东人,用当下的语言来回想,他老人家骨子里很牛叉。经常“欺负”一些弱势同学--用问题的方式难倒,然后损一下。不幸,这位同学中招。“地瓜!你来回答这个问题。”我当时正走神,咦,班上哪来的地瓜? 惊悚中,背后的座椅哗啦叮当作响,这位同学起立。我虽然表情很酷,内心乐翻啦:这个外号真棒捏!从此,这位同学就成了“地瓜”。我得承认,地瓜很浪漫,我们70后的女同学都很浪漫。有次上英文,每个人都得造句,很像钱钟书大爷在围城里面写的场景,什么i am your husbend,we are all your husbend等等,挺没劲的。我这位同学来了句(记不清了,大概啊):the night gives me an dark eyes,but i will find brightness with it!我当时大概也在走神,或者在努力听,但是我承认,我崩溃了。心里暗骂:神马玩意?!后来一解释,和老师一勾兑,说是顾城的一首诗: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但我却用他寻找光明“。正在钦佩中,英文老师补充了一句:not a good person(不是个好鸟)。我同桌是女生,才女那种,我立马请教,后来告诉我,顾城拿斧头把老婆砍死了!-- 还好那年头没有电锯惊魂,我还感受不到这种暴力的血腥感。我知道看到这里您就开骂了,绕了半天,北岛呢? 今天早上同事来电话凌晨6:40,说他还没到家,儿子出生了!我恭喜弄得自己也很兴奋,就睡不着,就开始在博客里胡诌。难得兴致好,您别着急,我还有呢...高三那年功课紧张,每天晚上都得上晚自习的。下午放学,我们在学校附近的地方吃饭,豹哥是老食堂,带我去山师大的教职员工食堂,经常供应甜的发腻的炸面包圈,回想起来就没食欲。糊弄一下肚子,没事儿就溜达回去上自习。路上当时有个书店,那是1994年的秋天,高大的白杨树大把大把掉着树叶,倾诉深秋的苦闷。门面很小的书店门口摆着新书的宣传,印象很深刻,一个裸女的背影配上巨大棕榈叶的覆盖,居然忘了书名. 哎,今天还真想不起来了。作者就是顾城...刚刚查过顾城的资料,那本书叫“英儿", 我开始理解我的英语老师老太太为什么说顾城不是好鸟了;只是我现在并不能用好鸟和坏鸟来评判一个人。顾城的资料像1994年济南阴郁的冬天,让我不禁想洗洗睡了。妈的,北岛呢? 这就来了哦!10年后冬天的一个午后,大学毕业5年了,在两家不同风格但都不咋地的本地公司混过,有点心情黯淡前途渺茫的心境。去书店逛逛,那是济南洪楼附近的新华书店。一楼大厅的畅销书看着就恶心,骗钱的,讲官场的,讲女人的,讲成功的,在光线昏暗和臃肿衣衫的攒动下,让我这刻意装13的很难接受。上到最后一层,老远看见一本叫什么《失败之书》的,觉得好玩。满大街是笑贫不笑娼,这里还有个失败之书,呵呵。北岛? 北岛是谁?看着书皮,犹豫着,没啥名气哦,写的好么? 翻来看看,文字很流畅,都是写些他的诗人朋友和经历的;现在回想起来,有一句让我下定决心买下来,“白云在山间追问寂静”...回家就看,不知觉抬头已经凌晨1点。从书中我感受到89年他们那一代人被迫远走他乡的苦闷和绝望,我今年34,希望在我有生之年能够看到世人和历史给他们,他们那个年代一个公允的评价。89年,我上小学六年级,电视的新闻联播从30分钟最多能延到90分钟,新闻里人头攒动,电视里牛鬼蛇神,我小我头晕。而几年后,我开始相信和不信且有了自己的政治观。从当前的形式来看,我辈有希望。从那以后,在《失败之书》的感召下,我成了粉丝。定期搜索他的散文,甚至诗。《蓝房子》和《午夜之门》的大部分作品都收录在《失败之书》,我当时也没注意傻呵呵以为是新作呢。不过没关系,好东西不怕浪费。有年在深圳出差,在公路上看到深圳图书城的标识牌,决定去看看。还真不小,无心搜索了一下北岛新作,有呢!《青灯》,满心欢喜的买了。凭心而论,青灯不是写不好,北岛的文字已经不用去证明什么,但是反应出来的作者的心境已经与《失败之书》有了差异,就像北岛在《失败之书》描述美国垮掉一代的“金堡斯” --- 被主流社会收编,感觉他不再是个落魄的异乡文化流浪者,更像是大学里安逸的教授了--据悉,北岛已经在香港中文大学任教。作为粉丝,我替他老人家高兴,这种高兴更像是同学聚会,你想拿出当年的sb劲头,却又不好意思的藏在假面里,哈哈哈,哈哈哈,自己和时间一起失落。城门开,真好看! 北岛在序言里要重建一座城,看着就来劲,老北京啊。虽然我是济南人,从小受北京文化的影响很深,前几天我还跟山东来的兄弟侃大山,说起骂人来了。全国人民都在说SB! 其实不是的,至少我小时候的济南,骂人男人可都用的生猛,SD!为了加深感情,用"大SD!"。去年来广州和本地人踢球,我就好高兴的,他们喜欢用“丢咦唔”,我就“CAO",差异带来的美感无处不在。刚毕业工作在北京出差,复杂繁复的立交桥旁边层层进进老建筑,看得我索然,甚至有些伤感,我不知道,我觉得这不好。看《城门开》让我与《刺客信条 2》建立了联系,打开书文字带给我的影像感,和《刺客信条2》中每个章节”哗啦啦“给15世纪的威尼斯城市重新建模来到很贴切。看了1.5遍之后,我觉的《城门开》写的不是北京,是一代人成长的记忆。留给我70后一代理解父辈,我想可以留给我儿子00后读懂中国的这一段历史。
  •     听过北岛这个名字,听说以作诗而闻名。他的诗我是没读过的,不过这本散文集《城门开》已经让我见识到了北岛的功力。这本书不是正襟危坐时看的。睡觉前,火车上,旅途中,睡不着而赖在床上时。当然这也依靠那扣人心弦的文字和绘声绘色的描写。我很佩服北岛的记忆力和想象力,对于我来说,儿时的场景已经只剩一幅幅画面。味道,声音,色彩完全是空白。也许这就是作家所特有的天赋吧。童年:高考结束那一年的夏天,我的思绪像脱缰的野马,回忆像挣脱了束缚一样,儿时的点点滴滴开始萦牵梦绕。白天的时候想,晚上做梦也想,儿时的玩伴,一束阳光,外婆家的被褥,胡同中的追逐,逗蚂蚁,爬屋顶,偷东西,打电动,下象棋,爬山,裸浴,被打,踢足球,玩三国志,扔大便,扔水球,欺负女同学,听收音机,躺屋顶上看星星,学骑车,吃比萨,写日记,背古诗,看黄色小说,玩仙剑,被石头砸,鼻子歪了,考100分,学唱歌,做间谍,学作文,暗恋女生,玩放大镜,埋宝物,集邮,刻木雕,游泳。。。我也开始佩服我的记忆力,能一下子写出那么多事情。如今想想已经逝去的日子,发现而今的一点挫折是那么的不值一提。这本书如同那本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勾起了我童年的无限回忆。我已经决定买个录音机将所有的旧磁带翻录收藏起来,找一个大段的时间写下我的童年而已经逝去的往事。如北岛所说:在我的城市里,时间倒流,枯木逢春,消失的气味儿、声音和光线被召回,被拆除的四合院、胡同和寺庙恢复原貌,瓦顶排浪般涌向低低的天际线,鸽哨响彻深深地蓝天,孩子们熟知四季的变化,居民们胸有方向感。我打开城门,欢迎四海漂泊的游子,欢迎无家可归的孤魂,欢迎所有好奇的客人们。记忆带有选择性,模糊性及排他性,并长期处于冬眠状态。而写作正是唤醒记忆的过程–在记忆的迷宫,一条通道引导另一条通道,一扇门开向另一下扇门。童年、青少年在人的一生中如此重要,甚至可以说,后来的一切几乎都是在那时候形成或被决定的。回溯生命的源头相当于某种史前探险,伴随着发现的快乐与悲哀。如果说远离和回归是一条路的两端,走得越远,往往离童年越近;也正是这最初的动力,把我推向天涯海角。文革:文革是一段充满血腥的记忆,所有的价值观被打破,所有的权威被打倒。这个时候你会发现人民的劣根性,人性中丑恶的一面。所以也就有了以后一见动乱便惶恐的那一年。中国人何时可以理智的面对,也许那个时候才能真正的走向民主与自由。龙应台说过:什么样的民众,决定了什么样的政府。文革时期,北岛正是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懵懂的在那个动乱浮躁的年代中,戏谑的嘲笑以及推波助澜。红卫兵成了当时的权威,写大字报,游行,批斗,大串联,上山下乡。也许只有那个年代的人和我这种人能够了解那个年代的状况,虽然还有很多人不愿意提及那段过去。多少人被迫害,多少人自杀,多少人无书可读。政治是统治者的工具,在一个民众觉悟还不高的社会,更尤甚。罢了,读书人少谈政治。记得九岁那年春天,父亲带我去北海公园玩。回家的路上,暮色四起,略带解冻的寒意。沿湖边徐行,离公园后门两三百米处,父亲放慢脚步,环顾游人,突然对我说:“这里所有的人,一百年后都不在了,包括我们。”我愣住,抬头看父亲,他镜片闪光,隐隐露出一丝嘲笑。是的,一百年后所有的人都将归于永恒,唯有那点封存的记忆和这文字可以长流,谁知道有没有人关心我们这些糟老头。人类就这样繁衍生息,一代代的走向死亡。古今多少人为此伤忧为此感慨。孔子云: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最有体会的一句话是他们家三不老胡同“。。往前溯40年,太湖石运往军事博物馆,往前300年,郑和站在那儿看鸟归巢,万物归寂”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他笔下的文字能开出优美的花朵,还能重建一座城市,勾勒出一个故乡。
  •     你还回来吗?不了
  •     果然是写诗的啊,文字好有想象力
  •     阔别十三载回到故土北京,竟成了异乡人,故乡已面目全非。作者努力搜寻记忆中的老北京,“瓦顶排浪般涌向低低的天际线,鸽哨响彻深深的蓝天。”它的光与影,它的味与声,当然更少不了少时的玩伴。随着岁月逐增,作者一齐被带入疯狂的1966年。身处漩涡,亲历血雨腥风,一家人飘散各地。那时的生活无需多言,各人有各人的劫数,每家有每家的不幸。
    书中最后一篇《父亲》,父亲身患重病,自知来日不多,看着即将离去的儿子,“舌头在口中用力翻卷,居然吐出几个清晰的字:‘我爱你。’我冲动地搂住他:‘爸爸,我也爱你。'”我的眼泪瞬间滑落。全书就此结束。
    意犹未尽。
  •     《城门开》(北岛 著)
    北岛想找回童年时代的北京,让时间倒流,他用文字重建了北京——那个早已经不存在的城市。我的快乐童年也是在北京度过的,同北岛一样,我也十分怀念儿时的北京,也试图寻找童年记忆中那些永恒的痕迹,... ... 感谢北岛的书,唤起了我许多童年美好的记忆,也让我又一次地享受了童年时代北京人的生活。
  •     很难把北岛对北京的记忆和今天很现代的北京联系起来,很勾起对那个时代的种种回忆,虽沉重但很真
  •     往事如烟
  •     北岛先生的回忆之作,对北京,对逝去的年华。真切,感人
  •     一周内读了两本回忆录,不约而同,wg的影响是巨大的。“当一个小人物冲向大时代,有多少伤害埋伏左右。”百年之后,再回顾当下的大时代,偏安一隅大概只是年少迷梦。
  •     文字很质朴但是非常吸引人。补下没看完的部分竟让我震惊不已,击中心底
  •     文革部分和父亲写得好
  •     曾去北京,却没有书中那样深切的,北京的感觉。唯有在胡同里吃着油条,喝着豆浆的时候,才有了些许时历的厚重感。
    北岛的文字就和午后的阳光一样温暖而柔和。前面的光与影,到最后的父亲,看得我满眼是泪。有些话,说出来的不一定是最好的。
  •     与诗歌不同的,虚无的意象突然变成了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透过先生的文字,对生活的描写真的历历在目,原来这个老先生,也有我们普通人的童年,淘气的他,彷徨的他,少年的模样。对于北京和亲人的怀念真是直击心底,最后与父亲的诀别…第二天就要返回美国了,彼此都知道这是最后的时刻,再也见不到了,父亲。文词平实,却感人至深,令人真切地触摸时光流逝的滋味,逝去的青春与逝去的北京,都是一去不复返的。
  •     如果只是不停的拆房子盖房子,能叫城市吗。北岛重建了记忆中的心灵之城,令人震感。
  •     故乡历来都是个文化价值大于地理价值的一个载体,如果你愿意,恰好你又离开故乡许多年,那么你尽可以在其中从容甚或恣意地填补想象,来慰藉你无穷的乡愁,或者如北岛那样思考故乡的变化与人的变化之间的关系。北岛的重心不在过去的北京是如何的美好,不在“瓦顶排浪般涌向低低的地平线,鸽哨响彻深深的蓝天……”,而在于“发现的快乐与悲哀”。他像本雅明那样,将回忆的铁锨“伸向每一个新的地方,在旧的地方则向纵深层挖掘。”“挖掘者的铁锨,既指向深不可测的过去,也指向遥不可及的未来;既指向宏大叙事的民族国家想象,也指向私人叙事的日常生活细节。”(陈平原《记忆北京与北京记忆》)这种挖掘对读者来说必定是有益的,但对作者“太复杂太沉重”。北岛承认有许多篇章的写作“需要克服心理障碍”,有的甚至当做“忏悔录”来写。
  •     平淡叙事的末尾总是透露着无奈,来自于时代的困境和无法自省的困惑。北岛生存的年代很沮丧,或者是在为此感到沮丧,连暴力都显得软弱。
  •     北岛 被盗 再重回北京 已然物是人非 故乡 童年 不一样的记忆里的不一样的北京
  •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这应该是北岛最出名的句子了。

    但是我更喜欢的还是写散文的北岛,失败之书、青灯、午夜之门、蓝房子,虽有重复,篇篇百读不厌。

    万圣书园对城门开的介绍是:我要用文字重建一座城市,重建我的北京——用我的北京否认如今的北京。在我的城市里,时间倒流,枯木逢春,消失的气味儿、声音和光线被召回,被拆除的四合院、胡同和寺庙恢复原貌,瓦顶排浪般涌向低低的天际线,鸽哨响彻深深的蓝天,孩子们熟知四季的变化,居民们胸有方向感。我打开城门,欢迎四海飘泊的游子,欢迎无家可归的孤魂,欢迎所有好奇的客人们。

    虽然这本书里的作品一如既往的让我喜欢,但是从我内心的感觉来说,北岛在本书中重建北京的意图并没有得到实现,对我而言,北岛的北京跟现在的北京一样,都是如此模糊、如此遥远。要重建北京,一本十几万的书是远远不够的,但愿北岛还有更多类似的作品。
  •     写评论语言就好多了
  •     北岛是我崇拜的诗人
    他的散文也独具魅力
    看《城门开》,看北岛讲真话,忆童年,青春岁月
    该书值得珍藏
  •     从小就觉得老北京有很多的东西很特殊。但是就是没有用语言能形容的。看北岛的这本书仿佛让我回到了小时候那个特殊的年代。让我一下子变得伤感和怀旧起来。喜欢他的文字和讲故事的方式。很喜欢。
  •     诗样的散文,平和真实的情感。
  •     北岛其实很想回北京。
  •     不是平民百姓
  •     我一不留神连他写在序言里的话都背会了我要用文字重建一座城市重建一个北京用我的北京否认如今的北京——在我的城市里时光倒流枯木逢春消失的气味声音和光线被召回被拆除的四合院胡同寺庙恢复原貌瓦顶排浪般。。。。
  •     很喜欢北岛写的东西,这本书将60、70后带回了童年的记忆,很不错。
  •     好看
  •     北岛试图要用文字重建一座北京,不过不是我原先理解中的北京,而准确的说是他的北京。书中记述了作者自己青少年时期的生活,从一个侧面描绘了那个动荡年代作者身边的北京、身边的人以及身边的生活。总体上我是喜欢的,虽然我不是北京人,更不是那个时代的北京人。
  •     不知对于真正的异乡客而言,城的意义是不是正如北岛书中的北京一般随着空间的延伸和记忆的沉淀缓缓坍塌而去。
    18岁的时候,我疯狂的迷恋着这个和我父亲同一年代的背井之人,和那时陷入弑神狂热的中国摇滚乐一起,沉醉于口号的快感,在我尚不能分辨卑鄙和高尚的年纪就已将通行证和墓志铭高高的举上双肩。当每一个平凡的小板凳都渐渐归位之后,我已不能理解那些雕像反面的诗句在当年是否真的曾打动过我,又或者那倔强的我不相信之下是否真的没有自我的怀疑。这些年每次见到父亲,总觉得他老了很多,我想时光无情,耳顺之年的北岛是否也想起了眼泪?
    我们将所有的经验无限放大,阅读过天下和亘古之后,最终无非回到了襁褓中的小情绪,这小情绪,只属于个人,书中缓缓流走的北京,也只曾存在于北岛的漂泊之舟。
  •     我们也需要打开心中的城门,感谢北岛
  •     几年过去了,北岛写他当年坐在教室里望向窗外时那一幕仍记忆犹新,恍若眼前。
  •     当年靠11路就能闯到郊外,没事儿去海子里溜冰游泳,给兔子找食儿都会被“乡下”孩子追赶的那个地方,真的是现在仍然存在在那里的那个庞然大物么?
  •     一个孩子的眼光 有温度有味道的记忆 美丽的北京
  •     都说我写的东西乱七八糟 哦 原来是像北岛[表脸] 讲话的调调儿喜欢的无以复加~
  •     记忆中的故乡支离破碎,故乡人变成异乡人——漂泊仅仅是远离,这个词本身就带着落叶归根的渴望,时代的断裂才将一个人从故土上连根拔起。
  •     北岛重建了他的北京,我们走进去,也好像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     唤起感觉。
  •     北岛的言论边界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体制的尺度。他的城门其实只开了一半,就已让我们大开眼界了。何时能全部打开而不再遮遮掩掩呢?那将标志着中国社会的大进步。
  •     北岛的新作,用诗性文字还原了一个记忆中的北京!很棒的书!
  •     买这本书之前一直考虑要不要买牛津大学版,收到后感觉大可不必。这个版本还是不错的。这是读北岛的第一本书。所以并没有诗人老去的感觉。他的确构筑了一个北岛的北京,也让人想起了自己小时候的家乡。在现在快餐文化充斥的今天,北岛适合静静读
  •     我们都化不开的哀愁。看短评发现我下的只有前半本
  •     失眠睡不着看完全书。书中满是对故土的眷恋,对父亲的爱,摘注了“每个中国男人心中都有一个小暴君,且角色复杂”这段。
  •     北岛先生写此书为表对老北京历史感的乡愁,同时也是对存在尚未被剥离的、人尚未脱离自然的时代的消逝感到惋惜。本书前半部分专注于旧时北京剪影,后半部分着墨于人。
  •     读《城门开》之前对北岛知之甚少,印象中该是个悲观、略微愤世的诗人,没成想被其一篇篇忆往昔的散文所打动。北岛幼时为顽童,处于昔日政治漩涡的中央,在政治运动中对人生产生了众多感悟,但本书并未以此切入,而巧妙地借写北京城的变迁忆往事、故人。最令我落泪的是末篇《我的父亲》,赵父由解放前保险局职员至解放后民进组织部副部长,至浪潮时期的下放劳动,始终保有对生活的乐趣,从原先的电影、唱片、黑白电视到晚年的彩电、摄影乃至电脑。但是身处漩涡,难免担忧一家人的安全,故北岛成长中与父亲产生了很多冲突,读来让人感慨动荡年代对人性、家庭留下的伤痕。读到收卷北岛与病父离别的字句,不尽潸然泪下,飞机起飞告别了父亲,告别了北京城。
  •     第一次读北岛的著作,老北京的影像历历在目。
  •     从未看过北岛的书,到货当天一口气读完。
    作者早年北京生活的回忆录,娓娓道来,让你触摸到一个久已远去的时代,留下点点滴滴的感动与无尽的沉思。
  •     读北岛是大学时代,但我本人是更喜欢读散文的,

    今次在国外看到当当网北岛先生的散文打折,就一口气买了几本。

    回国来捧读,不忍释卷。一道城门大开,那种质朴和回归的感觉非常亲切感人。

    不能算是极具灵性和优美的散文,但却如经久可口的家常菜,哪天不需要呢?

    真正的慰藉莫过于此。
  •     你悄悄地,在那个有惊雷的日子里转身离开,顺带携走了一片星光。 重构的回忆模糊了你的背影,也模糊了有你的岁月。 于是,城门禁闭。
  •     我特别喜欢回忆类的文学。城南旧事讲的的是一个小女孩的童年,而城门开这是一个小男孩的自述。孩童总是用奇特的视角观察者成长的周遭,但与其说是奇特,不如说因为我们长大了就看不清了许多。
  •     是回忆自己也是见证时代,最喜欢父亲篇。
  •     北岛,“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城门开,打开是记忆的城门,才知道我们走的太远,
  •     在刚刚过去的2011年里,我和往年一样,读了很多书,甚至比以往还要更多一些。这些书良莠不齐,有的读完能让我记住一辈子,有的读完了却让我恨不得指着编辑鼻子去骂娘。毫无疑问,《城门开》算作前者。这本我在2011年最后读完的书就像新年礼物一般带给我无限惊喜,但与礼物不同,这惊喜背后藏匿更多的却是忧愁与苍凉。
       去年早些时候我曾在三联书店看见过《城门开》,没记错的话在当时它还在三联书店销售排行榜上占据了前几名的好位置,因此那本书理所当然的被营业员放置在门口的架子上,有机会区别开其他苦命的兄弟得以把真面目更好的展示给人看。封面上满目朱红,却因用纸的缘故显得挺皱巴,白色的书名和“门环”也好像掉了漆,一点儿不亮堂。怎么看怎么一副满目疮痍的沧桑感。拿起来翻翻方知道是北岛先生写的,书不厚,字不多,可价钱不便宜。在一番感叹之余,我把书放了回去,心说着回头网上买,便宜,可这一回头便到了年底。年底还好,时间不长,没准有些事我们嘴里念叨回头再做,这一回头恐怕我们头发都要白掉了。时间是个最没人情味儿的东西。
       去年年底时候,我给自己列了个购书单,洋洋洒洒的写了一堆自己想买的书。等写完了一算,好几十本,金额将近一千大洋,这数字看得我直发愁,不是发愁花钱,而是发愁这么多书没有地方放,思来想去觉得还是分批买比较好。购买顺序的挑选完全没有标准,纯粹主观意识下的随机行为,但这随机买的第一批书却有《城门开》。有时候,缘分这东西你不信不行。
       “翻开这本书,我就不愿再放下”,这大概是读者评价一本书内容优秀最直白的表达方式,可能文气点儿的人更愿意说这叫爱不释手,甭管怎么拽文,意思都一样。能让我读出来这种感觉的书少之又少,《城门开》偏偏算一本。
       北岛先生写这本书的初衷是由于他在2001年回国时候发现北京和他童年记忆里的那个城市已然不一样了。不仅不一样,而且面目全非,完全成了异乡,而他自己也成了在故乡的异乡人。想到这里,北岛先生打算用他的文字重新建造一座“北京城”,那个城市里有他不可磨灭的记忆,那是属于他,或是他们那个年代所有人的共同记忆,那是他们的“老北京”。
       全书从上世纪50年代写到70年代,大部分记录的是北岛先生上学时候的故事。我没有在那个年代生活过,偶尔从父母那里零散着能听到一些当时的社会状况,但我依旧无法想象那到底是个怎样的年代,它对我来说,就好像是个遥远的地方,任凭我这个后辈怎么使劲向它奔跑,也终究到不了那里。不是我不能,而是有的人不让。
       北岛先生整本书里写的全是小时候的“杂事”,从游泳、钓鱼、养兔子到小学、中学、参加“文革运动”,没一件可歌可泣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而且当时那个年代,同龄人都干什么他就干什么,同龄人玩什么他也玩什么,整本书似乎就在告诉人们,他和别人其实没两样。确实没两样,因为那个年代就是如此。
       不得不折服在北岛先生的文字当中,书中每一处用词都极为精准,再换一个词就绝对没那么传神,这是多少年的功力。《城门开》又让我见识了一回类似“京味儿”的写作,可能是记录那个年代老北京的需要,书里到处充斥着“京腔儿”,跟他描写的那些人和物搭配起来,听着是那么舒服,让人恨不得穿越回去瞧瞧那老北京的模样。嬉笑怒骂也体会一回那年月的人间百态,世态炎凉,更何况北岛先生写的不乏逗人一笑的料子也不少,一切的一切隐约都在告诉人们,看吧,这就是那个年代的北京城,或许与今天相比它就是一片灰白,显得那么枯燥与乏味甚至有些诞与离奇,但,那个年代,我们心怀理想。
       书里写了那个年月北岛先生身边的一切,按他自己的心愿,老北京的一切从这本书里我们都可以寻找得见,小到孩子斗蛐蛐,大到文革时期全国大串联,应有尽有。按说读到这儿,我也就过足了读这本书的瘾,老北京什么样我也算知道了。
       可我偏偏被这些以外的东西吸引住了,那些以外的东西北岛先生没有用任何一句话去提及,而那些以外的东西却若即若离的落在了我的心头,不能忘却。在北岛先生故事的背后,我看到了只属于那个年代的荒诞、恐怖、愚昧、讽刺,看到这些,我明白,时隔多年,北岛先生依旧不能从那个年代走出来;但我同时也看到了那时候的激情、理想、纯真、美好,这又似乎是北岛先生不愿走出来的原因。读到这些,觉得与其说这本书是写那个年代的北京城倒不如说他写的是北京城的那个年代。
       我没有经历过那些不堪回首的岁月,只凭那些来自于前辈人口中的资料不足以让我对它进行评述,我只是一直都在默默的感叹:幸好该过去的早已过去,但愿不要再有类似那样的年月到来。
       文章只写到70年代就戛然而止,文革结束到他出国前的那段岁月北岛先生只字不提,我想那更是没有办法公然去讲的。我曾有次想办法查到了那时候的一些真相,我佩服于当时年轻人的思想,他们对理想的追求与付出是我们今天年轻人早已不具备的东西;而我又愤慨于当时一些人的蛮横与暴力,他们对权利的渴望与控制在今后还将继续上演。但从那次以后,那批年轻人放弃了,再往后,几乎所有的年轻人都放弃了,或主动或被动,我们失去了应有的思想,行尸走肉般的混迹于世,任人摆布。在我们心里,只剩下那些人人都在追求的车子房子,空闲时间是用来看令人作呕的电视节目和玩惊险刺激的网络游戏的。读书能读来什么,理想在这个年代又价值几许?更别提那崇高的信仰,这年月从谁嘴里说出这几个字眼儿来,一定会被人们扣上“装逼犯”的大帽子,恨不得给他拴上链子牵着去游街。总听人说,我们出生在80年代,赶上好时候了,但这好时候总是让人觉得心里空落落的,像是把魂儿丢了。
       我没办法用语言来描述想到这些事情的感受,不是随便一句话就能总结的。就如同我读完北岛先生的书,我想表达些什么,欲言又止,心里却总不是个滋味。书里最后一篇文章是《父亲》,记录了几篇北岛先生父亲年轻时候写的日记,我足能看出老爷子对北岛的疼爱与期望。每个人总会有那么一段时间心理逆反,跟自己父母过不去,这时间有长有短,没个标准,什么时候回归不好说,有的是几年,有的能持续一辈子。北岛先生后来也与他的父亲有些许摩擦,爷儿俩也是动不动的吵得不可开交,直到北岛先生出走国外也没改变多少。书中插图有几张北岛先生父亲的照片,前面几张很年轻,英姿勃发的小伙子;最后一张是在美国照的,一个满脸皱纹老头子。前后翻翻这几张照片,总有些莫名的伤感。文章最后写到2001年,北岛先生父亲病危,而身处国外的北岛先生不得自由回国,每次回来只能留一个月又必须返回美国,老爷子硬是坚持着等了他一次又一次。最后他话也说不了,只能用手在北岛先生手心上比划着写字,把想说的话告诉儿子,然而就在北岛先生不得不再次因时间限制出走国外之前,老爷子用尽全身力气对北岛喊了句:我爱你!
       读完那本书已经是凌晨三点多,看到最后,我想起如今早已两鬓斑白,含辛茹苦把我养育成人的父亲,我呆坐在沙发上,脑子里面已然没有了之前的那些理想与追求,只想快些赶到假期回家看望爸妈。在那个寒冷的夜晚,不知不觉间,我泪流满面。
  •     庆祝在1989年被迫流亡海外的北岛先生于2017年在豆瓣开讲诗歌:)
  •     北京,我童年生活的地方。北岛的文字又把我带回难忘的胡同、城门楼、四合院,飘香的火烧、豆腐脑,北海上划船,胡同里跳皮筋,仿佛就是昨天的事。你们评分的星星太难操作了,我想打5分,它只能打1分,还修改不了。
  •     “曾经,这个世界没有机器、报纸、街道、钟表,而它依旧运转。”曾经,北京没有雾霾、没有高楼大厦,春夏秋冬的次序如人心意般依次到来,那是北岛生活的北京,那是我爱的北京,那是我们再也回不去的北京。
  •     离开后才发现北京是个让人多么怀念的都市...

    通过北岛先生的记忆缓缓而牢固地抓好不放我对此空间的美好时刻.

    或许因生活繁忙及北京的变化太快,我们是否该留念的都流逝...
  •     北岛对自己北京的回忆,让我想起自己的故乡
  •     本科的时候在现当代文学课上了解到北岛,读了他的一些诗,也知道了八九年春夏之交的那场风波给他的人生带来了不小的影响。虽然他的作品在国际上已经很具有影响了,但在国内并不能轻易的读到,即使到了三十年后的今天,我们也很难读到他所创办的《今天》。所以最初知道《城门开》的出版,我一度以为这确实是城门开的一个信号。 书一拿到手就觉得很有质感,封面设计非常干净,没有半点冗杂之处,书的纸张摸起格外的细腻,书的价格不便宜可能一方面是因为北岛出书不易,另一方面装帧和印刷的价格成本不低。还有一点很显眼之处就是,北岛的书没有用书衣来加上一大群名人作推荐的话语。这自然就划清了与一大堆畅销书的界线。真正的实力派绝对无需任何的粉饰,这跟一个人浓妆艳抹往往是出于对自身的不自信是一样的道理。 从书的序言部分就可以明显地感觉到书名《城门开》与现实的城门开没有半点联系,反而让人强烈觉察到的是,在依旧的同时,北岛并没有认为这片土地的现在与未来有多大的希望。正是因为这样一种不确定感,所以他才将过去确定的记忆之中片段汇聚起来雕砌成为一座城,并用这其中的方向感来欢迎四海漂泊的游子。对于常年旅居他乡的北岛来说,可能只有这些才能让他找到存在感,新北京城里千篇一律类累赘重复的建筑可能充其量就只能算成是没有灵魂的石头。 这不免让人担心,北岛这一代人还有着这些若隐若现却又意味深长的记忆片段来支撑他们,让他们可以对过去进行重塑并将许多情感寄托于其中,那我们这一代人之后的孩子,他们的童年没有太多值得记忆的符号,难道他们老去之后就只能怀念小时候在双语幼儿园和其他小朋友Say Hello吗?他们用什么来筑造记忆之城呢?
  •     流亡海外的北岛,细细地回味老北京,值得一读!
  •     六十年代初的北京,静的像个大村庄。 八十年代是连接两个黑夜的白色走廊
  •     随着下课的铃声,春天到了。房檐吸附过多的水分,由白变黑;天空弯下来,被无数枝头染绿:蜜蜂牵动阳光,嗡嗡作响;女孩奔跑中的影子如风筝,谁也抓不到那线头;柳絮纷纷扬扬,让人心烦。 如今春日北京,只有北岛《城门开》那最后一句了。 “幸好我还没睡。”男朋友说。
  •     那个时候的老北京,那个时候的北岛,还有多少人能看见
  •     从书面的颜色,到城门开几个像是涂改液涂成的书名,到书本正当中珍贵的赵振开先生儿时的照片,当然,还有一如既往好的北岛的文字,那些他的有关北京的记忆,叫人如何让不动心呢。
  •     北岛是我们这代人的偶像。许久没有读他的诗了。这次翻开《城门开》,记忆之城被瞬间打开,是的,是我的童年,是我的感触......或许人真的老了,老到可以回忆了.....
  •     我觉得北岛先生的文字十分富有感染力,简单易懂,而且比喻十分贴切又新颖。
    文笔上来看,能够从细小事物重建一座城,是不错的构想。
    思想上来看,情感线、印象线来跑。
    喜欢,推荐!
  •     一本浪子的书;
    一颗流浪的心。。。。

    但北岛真的老了。。。

    非诗;
    非散文。。

    但就只开篇那一句“我在自己的故乡成了异乡人”,就已经足够让人心伤不已。。

    “兰苑未空,行人已老,归来事事堪嗟!”
  •     老北京
  •     能用文字表达自我的人是幸运的,每个人都有童年和家乡,并且不乏那些记忆中的亮点或是特别之处,可是大多数人日后并不能传递这些记忆,张开口却发现无法说出,仅仅把它们埋藏心底,带进坟墓。
      近三十年来,中国城市以一种魔幻般的速度变革,生活在都市中的人群没有根,注定一辈子都是漂泊者。回到小时候所熟悉的地方,一切都已经不同,山岳化为楼宇,河流变成城市主干道,记忆的承载物被建筑机械敲得粉碎,甚至连语言也被侵袭得面目全非。于是,他们成为自乌有之乡而来的一群,带着莫可名状的怀旧感,痛苦不堪。
      北岛没有让我们失望,他的文字为我们重构了早已消逝得杳无踪影的北京城。诗人比历史学家更真实,在大写历史和被社科术语包裹中永远只能付之阙如的元素:个人的奇幻体验,那些似乎来自另一个世界的声音,味道,光与影,一一被诗人的笔召回,归位。墨水把钢筋水泥筑成的现代城市撕裂推倒,然后推开古老的半掩着的城门,扑面而来的是低矮的房,衰颓的墙,昏黄的灯光,以及阵阵槐香。
      童年的经验,在成年后常常只会以一种隐蔽的方式左右人们的思维和行事方式,而具体的事实则被压抑在记忆深处,被社会规范和理性原则改头换面,可是在北岛笔下,那些溢出理性之外的水滴被收集聚拢,它们所折射的斑斓光线也一一发散出来。1958年,小学生赵振开在课堂上走神冥想,在夏天走到街道的阳面,大汗淋漓,用一支冰棍犒劳自己。在家中的阁楼里翻看禁书,通过革命小说里阶级敌人变态性欲和残暴行为接受性启蒙,并为此怀有罪恶感。拒绝同学递过来的涂着鼻涕的馒头,明白了地下权力的法则:乞求保护,就会丧失尊严。人和人相处,从来就有一种奇怪的权力和支配的关系,却很难说清楚因果。
      1963年,初中生赵振开在化学课上背诵话剧《伊索寓言》里的句子以回答老师关于水的分子式的提问,被认为精神不正常而找父母谈话。到颐和园游泳,头一次体验死亡。在食堂的包子里吃出了蟑螂,到管理员处抗争失败后,少年赵振开明白了权力是不讲理的:蟑螂就是海米,一点也不稀奇。
      1965年秋,赵振开成为名校北京四中的学生,充满自豪,但随即被难度加大数理化困扰,第二年六月,革命呼啸而至。那年夏天,狂欢节来临,他骑着一辆锈迹斑斑辐条少的自行车在公路上人仰马翻,和全市红卫兵走过天安门,记住了红色海洋中的几个绿点。然后坐上火车,四方串联,西去,南下,顺江东下。回来之后,却感到凄然,偌大的京城,从喧闹逐渐冷寂,人们离去,下乡,干校,人去楼空。而赵振开的童年也就此而终结,之后数年,便是我们所认识的北岛,经过七零年代的酝酿,穿过八十年代那个“连接两个夜晚的白色走廊”,喊出“我不相信”。再后来,远走异国,用文字构筑逝去的家国。时间也慢慢溜走,少年赵振开转眼成了老年,回忆起九岁那年出游,他父亲对他说的:“一百年后,这里所有的人都将不存在,包括你我。”不知道一百年后,是否还有人用文字为我们打开城门。但是,至少在当下,那个“大门口的陌生人,正砸响门环。”
    (转自豆瓣)
  •     很多关于儿时的记忆都模糊了,读了北岛,那些画面又渐渐清晰起来。虽然不认识赵振开,但他就曾在我的身边。谢谢北岛。
  •     北京变了,北岛没变
  •     北岛是一座桥,是一叶小舟,是一涓溪泉。读他的书,像是在和楼下报亭的大叔谈天,他曾经的不羁外化成眼角细微的纹,深藏历史的谜底。
  •     在厦门图书馆碰见的书,介绍老北京风土。印象最深刻的是北岛写的前言,好让人鼓舞激动!
  •     充满了诗意的回忆,充满了诗意的散文。北岛写散文一点不比诗差,同样描述北京,描述那个黑暗的年代,比王小波写得好得多,朴实无华,但不是平淡无奇,该缓缓,该急急,透着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平静,将经历,记忆和人生和谐串联,读来不磕磕绊绊,一路可以到底。读罢才知北岛出身并不简单,才知北岛祖上竟是湖州,才知我们走过的上海多伦路曾经住着他的外祖父。曾几何时,我们也是那么近。
  •     童年趣事,政治风云,诗人写得很生动
  •     北岛近些年的文字愈发内敛了,如果有一两句奇崛或沉重的话,就显得突出。这些话像不肯合作的异端分子,打乱了文字的气氛,使回忆甘中转苦,五味杂陈。于是,白炽灯泡下的女孩、结伴的远足、北京的颜色与气味、上学和游戏等等,读来便如古人所言“忆童稚时,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北岛的“物外之趣”,就是书中越往后就越明显的时代特征。
  •     《城门开》走进北岛的城

    转眼间八十年代就成为了历史,诗歌和青春一样也成为了历史。诗人和青春一起老去,打开北岛的书,走进的是一座北岛的城——那是北岛生活着的北京。

    北岛已经六十多岁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出国,生活在国外二十年以后,回到自己的北京,就发现他的北京已经消失了,变成了一个陌生的城市,一切都找不到了。于是北岛开始用自己的文字去构建自己的北京城。

    北岛带我们回到的不仅仅是过去了的北京,而且是过去的那个时代,其实那个时代里,北京和别的地方并没有什么大的区别,只是一个大一些的村庄,除了一些和生活没什么相干的古建筑和一些离老百姓很远的名人,北京的生活和当时中国的每个角落都差不太多。

    只是我们没有诗人那么敏锐的感觉,很多东西都已经被我遗忘,在北岛的城中,我也一样一样找了回来。

    书的第一篇写的是灯,的确那时候的城市并没有什么灯,即便有几盏路灯,也是昏暗得只能照到灯下面的一点点。其余就几乎是黑色的海洋,那时候最适合玩藏猫猫,躲进黑暗中,什么都看不到。那时候走夜路特别害怕,四面八方都是黑暗,更可怕的是上楼,楼洞里面没有声控灯,有的是每家门前各种各样的杂七杂八的东西,上楼就好象是一次探险。回自己家还好说,毕竟熟门熟路,那个楼角里埋伏着什么都一清二楚,要是去别人家,那就坏了,连下多少个楼梯才能够到底都不知道,所以当时家家都有手电筒,那是晚上出门的必须品。到别人家串门,要送你一直送到楼下。

    说到味,冬天的大白菜,那是铺天盖地,从买白菜开始,家门口,走廊上,楼下,煤棚,放眼望去,到处都是白菜,那时候一家买上千斤的白菜都不稀奇,对于孩子来说每天倒菜更是累得要命。等到开饭了,白菜的味道又从屋外传到了屋里,冬天的饭桌上面,离不开白菜,记得妈妈有句话,说一百天不吃白菜中毒,因为怕中毒所以吃下去了很多白菜。
    看着北岛的书,回想起来的自己的历史,那段岁月因为年代的久远而变得温馨而浪漫了起来。那种感觉就是童年的感觉,无论是光线还是味道,是游戏还是故事,都变得那么美好。
  •     父亲一章尤为感到。
  •     刚被打动再看两行又略感匠气 优越感还不时冒个头
  •     以前看过北岛的散文和诗歌,感觉不错。尤其这本书写的相当好,对老北京的刻画如此细微逼真。对过去的点点滴滴的描述让人感慨回味。
  •     好像看了第三遍,最喜欢钱阿姨和我的父亲这两篇,但初识这篇文章却是北京四中那一篇
  •     看北岛写鼓楼地安门德胜门实在太亲切了,仿佛和家住在一起的小伙伴儿聊天,希望北岛笔下宁静的老北京。后半部分关于文革描写偏多,但是因为比较偏叙事,并没有特别的伤痕文学。
  •     书中写的小时候的玩意大抵都玩过呢,当下的小孩可能好多都玩不到咯。书的背景跨大饥荒、文化大革命,惊心动魄的时期,写的这么坦然有趣,喜欢。下的电子版看到养兔子没了,有点可惜了。。
  •     关于文革的故事,我从前一无所知,一边读一边揪着心。我想这是一代人的共同回忆吧。
  •     后半本太沉重
  •     比呼兰河传差得太远。写故乡还是不适用白描手法的。怎么能呢?
  •     这本书是北岛阔别中文写作世界十几年来的回归之作,单凭这一点便足以吊起所有关心文学之人的胃口啦,文字简单,笔墨清闲,心境平静,语言幽默,情绪悠远,总之被盗的散文给人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值得品读!
  •     看这本书之前,我对北岛的认识仅仅只停留在他是名气很大的诗人。

    我本人很爱看书也爱写,可偏偏对诗人不感冒,仅公只含停留在对诗句的欣赏。北岛的诗是从来都没看过的。没想到这次忍不住被《城门开》的书名吸引了,因为我特别爱《北京一夜》这首歌,里面就有,城门开。

    于是我忍不住想想诗人北岛笔下的城门开会出现什么,没想到真让我惊艳。

    那种京味看似简单,却有着悠远的意味,让人回味。有些短篇,比如《养兔子》我就拿来读给孩子听,让他也学习一下,语言不是那种优雅的美,而是那种浓浓的生活气息,让你忍不住要笑,要沉浸在那样的生活中去。

    好的散文。推荐。
  •     原来北岛也家世不凡啊……
  •     北岛的文字,不知缘何,读来总像总含着一丝对逝去的东西无助的挽留。可以说不够大气吗?
  •     读完有种怅然若失的感觉。。写得太好了 小时候曾在北京呆过一点时间 陌生的熟悉 夹杂着感动
  •     很喜欢北岛的《城门开》,感觉读到又一个《城南旧事》。因为作者写的背景离我们的距离更近些,感觉更亲切,北京这城市正一步步向我们敞开,70、80年代的生活风貌又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虽然贫乏但又是那么的令人回望!
  •     最近看的 北岛的书比较多,《青灯》、《城门开》、《时间的玫瑰》、《蓝房子》,诗人写散文果然不同凡响!死对诗人是容易的,所以相较于顾城,海子,我更喜欢北岛,喜欢他坚强地活着!
  •     将记忆诉诸文字,将时间留给青史
  •     很有味道的一本小说
  •     再一次寻回已有的记意。北岛是我在大学时期就非常熟悉的作家,他的朦胧诗我看过无数首,也朗诵过无数次,怀着这样的情感去看他的作品,又一次回到了年青时的情景,倍感亲切,又带有一点点的感伤,是温馨,是伤情,还是别的什么, 我也说不清楚,也许青春就是那样,令人猜测不透,那么我们现在是怎么过来的,我愿意看北岛的作品,也愿意重回过去......
  •     同一个中国 同一个童年呀~看到别人小时候也有那么多若有似无的苦恼跟小秘密 我也就放心啦。喜欢这个名字呢 城门微开 瞥见小时候。
  •     也许是我浅薄,只觉得缘份很奇妙,中间有一丝差池,北岛的爸爸就不会跟北岛的妈妈在一起。
  •     看北岛写北京,读起来很亲切
  •     北岛笔下的北京温润亲切接地气,让我爱不释手!
  •     喜欢北岛,从“一切”开始:
    一切都是命运
    一切都是烟云
    一切都是没有结局的开始
    一切都是稍纵即逝的追寻
    一切欢乐都没有微笑
    一切苦难都没有泪痕
    一切语言都是重复
    一切交往都是初逢
    一切爱情都在心里....

    虽然和北岛生活的时代不一样,但那蝉鸣,那胡同,那小豆红果冰棍,记忆的拼图在书中一点点找寻。想起了爸爸哼着歌骑着28车带着我走街串巷;想起了写着写着作业突然停电,爸妈四处找蜡烛;想起了管爸妈要2毛钱去买小豆冰棍,走在并不宽敞的街道上舔着甜甜的冰棍;想起了暑假住在奶奶家的平房,想睡个午觉,可窗外的蝉鸣不止。
    如同那些年少的时光永远也找不回,那个安静、古老、悠然自得的北京城永远也找不回了。
  •     读不下去,三分之一放弃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