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库0801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化评述 > 读库0801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3
ISBN:9787802254534
作者:张立宪
页数:317页

作者简介

目录
耿谆的家与国 张 钧
“天地之大德曰生”
张謇和大生集团的命运 傅国涌
也是读书种子,也是江湖伶伦 解玺璋
胡同今昔 图、摄:况 晗
文:陆 元
用铅笔和推土机赛跑 丁 杨
祥德路二弄 达奇珍
经度之战 袁 越
割裂的真实 李树波
子年记忆 影像志
九十四岁的耿谆老人与“花冈”这个日本地名紧密相连。
抗战期间,耿谆被俘后在这里做过将近一年的劳工。1945年6月30日深夜,因不堪忍受欺辱虐待,身为大队长的耿谆率领七百多名中国劳工举行暴动。在日本军警的镇压下,暴动最终失败。抗战胜利后,这一事件的日本肇事者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罪,这是唯一一例被国际法庭判为战争犯罪的迫害中国劳工案件,也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日本本土发生的唯一一次中国劳工集体暴动。
花冈暴动五十年后,耿谆又与其他十一名花冈暴动幸存者一起,把当年迫害中国劳工的鹿岛组告上了日本东京地方法院。被中国媒体称为“中国民间对日索赔第一案”。经过长达五年多的诉讼,最后案件以鹿岛组与原告的庭外和解告终。因为和解中根本没有满足原告提出的“谢罪、建纪念馆和赔偿”三项要求,耿谆拒绝在和解书上签字,并拒绝领取鹿岛组发放的和解金。
如今,耿谆老人安详地生活在河南老家。
《耿谆的家与国》一文作者两度从北京赶赴河南襄城,却把目光的焦点有意投向了那些有影响事件的背后。对这位老人来说,在“花冈暴动”、“花冈索赔案”这些耀眼事件之外,还有着太漫长的幽暗岁月,它们默默地流淌在那些重大事件的光影里,静静地等待有人来涉足。
我们的目光过多地投射在政治人物、文化人物身上,却很少关注实业界人士。“在读史的过程中,我渐渐感到,我们以往几乎完全忽略了实业家对社会的贡献,和他们的情怀、追求。”傅国涌先生有感于此,萌生了一个新的念头,下工夫去追寻中国实业家的本土传统。
他想找到现代工商业真正的根,这个根不在辉煌一时的晋商、徽商身上,不在红顶商人胡雪岩身上,他们只是传统商人,这个根也不在盛宣怀、唐廷枢等人身上,他们或是官商,或是买办,这个根在开创出民营企业新天地的张謇及荣氏兄弟身上,在穆藕初、范旭东、卢作孚这些人身上,他们代表了近代的方向,他们留下了许多值得珍视的传统,哪怕是他们当年失败的教训,也为今天提供了很好的参照。
他的这一系列将陆续刊发在《读库》上,《张謇和大生集团的命运》是其第一篇。
提起翁偶虹,现在知道他的人恐怕不多。翁先生一生从事编剧生涯,据说,在当下经常上演的剧目中,翁剧超过了三分之一,如《红灯记》、《大闹天宫》、《将相和》、《野猪林》等,以及被剧界尊为经典的《锁麟囊》。
江青曾把翁先生称之为“旧式文人”。解玺璋先生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进《北京晚报》工作,编辑“五色土”副刊,得以与翁偶虹先生结识,便领略了他的“旧式文人”气派。
翁先生曾写过一篇《我的自志铭》,交给解玺璋在“五色土”副刊上发表:
也是读书种子,
也是江湖伶伦,
也曾粉墨涂面,
也曾朱墨为文。
甘做花虱于菊圃,
不厌蠹鱼于书林。
书破万卷,
只青一衿,
路行万里,
未薄层云。
宁俯首于花鸟,
不折腰于缙绅。
步汉卿而无珠帘之影,
仪笠翁而无玉堂之心。
看破实未破,
作几番闲中忙叟;
未归反有归,
为一代今之古人!
江西人况晗在南京上完大学,来到北京工作,喜欢上了北京的胡同。他用宽线条铅笔画为表现形式,一画就是十八年。为那些消失的胡同在纸上重新构筑了另一重安身之所。在老屋、木窗、石门墩、杂货店、蜂窝煤和爬山虎的斑驳光影中,关于胡同的碎片在铅笔线条的堆叠中昔日重现。
一条一条的胡同消失得太快,他用铅笔和推土机赛跑。
况晗老师在筹划出版他的一本新书,名曰《胡同今昔》,四处找出版社谋求出版。里面是他用铅笔画下的胡同的昔日情景,以及他最近又跑到曾画过的原址去拍的照片。为了对比鲜明,他在拍照片的角度上特别注意和画画的视角一致。
看到这本书的打印清样后,我求况晗老师允许在《读库》上撮其精要刊发。这一主题占据了《读库0801》将近七十页的篇幅。我还特地尝试了三折页的装订方式,想更好地展现其作品的风貌,但最终效果仍不让人满意。
就在《读库0801》付梓之际,我接到况晗老师电话。他说,原来与他接洽的出版社突然打消了出版意向,这本书的命运又成为遥遥无期的未知之数。
《胡同今昔》记录的是建筑的消失,街道的消失,风景的消失,而《祥德路二弄》一文,记录的则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消失。上海的弄堂生活,细致入微而又栩栩如生地浮现在达奇珍老师的笔下,更为难得的是,她记录的是那种生活被消灭的过程。
《经度之战》是袁越继刊发在《读库0702》上的《LSD简史》之后的又一力作。
无论是用指南针指南,还是测量天体高度,都能够测量出航行所在的纬度。而经度就不同了,没有任何天体能够用来直观地显示经度的差异,于是,古代的航海只能沿着海岸线走,否则等待船员的就是死亡。
两个几乎同时被提出来的方法开始了一场争夺经度的战争。这场战争过程曲折离奇,战况惊心动魄,不亚于任何一个优秀小说家编出来的惊险故事。这个故事背后折射出来的关于人类科技发展的经验教训,更是值得后人玩味。
“甲子”系列是中央电视台“见证·影像志”栏目制作的专题片,以农历纪年为时间线索,上溯前五个年度,于每年春节播出,计划用十二年时间,整合出近六十年的中国民生画卷。
如今这套专题片已完成了五辑,其中《戌年记忆》的文稿刊于《读库0602》,《亥年记忆》刊于《读库0701》,《申年记忆》和《酉年记忆》则整理发表在《读库0800》上。今年推出的《子年记忆》刊于本辑,屈指算来,该专题片已经回溯了四分之一世纪的光阴。
本辑藏书票由徐累先生绘制。

书籍目录

耿谆的家与国“天地之大德曰生”张謇和大生集团的命运也是读书种子,也是江湖伶伦 胡同今昔 用铅笔和推土机赛跑 祥德路二弄 经度之战 割裂的真实 子年记忆

编辑推荐

《读库(2008年第1期)》由新星出版社出版,2006年,命运多舛的文化刊物《万象》、《书城》在相继经历休刊复刊后,逐渐式微,更深入的走向精英知识分子小圈子趣味,一本由个人出资策划出版,以“有趣、有料、有种”为出发点的文化刊丛跃入我们的视野。《读库》就像一个青年知识分子的话语园地,它的实验性和新鲜感为读者提供珍贵罕见的文字标本和趣味盎然的阅读快感。内容而言,《读库》强调非学术,非虚构,追求趣味和品味的结合,探究人与事、细节与谈资,不探讨学术问题,不发表文学作品,所选书评影评等文体则强调趣味性,通过真实的表象给读者带来阅读快感和思想深度。

内容概要

张立宪(老六),河北汉子,60年代出生,80年代读大学,90年代初从中国人大新闻学院毕业以后,一直在新闻出版行业游走。出版个人专著《记忆碎片》。现代出版社原副总编,《大话西游宝典》和梦工厂系列丛书总策划,《读库》系列丛书主编。

章节摘录

插图:耿谆的家与国九十三岁的耿谆已经很少走出家门,二楼的书房兼客厅,和那问不大的卧室,差不多成了他活动的全部天地。每天早上,他七点钟起床,此时二儿媳已经为他准备好了早饭,通常是菜馍和蛋茶——两种在河南襄城最普通的吃食。吃罢早饭,他开始读书看报写毛笔字。由于视力下降,老人读书看报都要借助放大镜,惟有写字一项,他的精气神却一点不输常人。写字时,他一定要站起来,不仅毛笔在手里握得很稳,而且落笔时笔锋也是丝毫不抖。“眼神不好,只能写大字,而且写得也比以前少多了,只有别人要字的时候才会写。”耿谆一边说一边从抽屉里拿出一沓信,“有云南的、浙江的、安徽的、湖北的。”说这话时老人看上去很高兴。自从他的书法作品在《书法报》上刊登以后,求字的信就络绎不绝。老人的字写得好,又是名闻中外的老英雄,自然得到很多书法爱好者的青睐,而耿谆老人也是有求必应,写好后,他会亲自写信封,装好,然后叮嘱自己的孙子耀波尽快给人家寄去。在河南省襄城县干休所一栋普通的二层住宅里,耿谆老人平静地享受着自己的晚年生活。阳光会透过书桌前的窗户照射在他的脸上,照亮他的白发,照出他脸上的皱纹。与耿谆的名字如影随形的还有两个字:花冈。花冈町,如今已改名为大馆市,位于日本东北地区大馆盆地北端,是一个以铜矿山为中心形成的小镇。从1944年8月初到1945年6月,耿谆曾经在这里做过将近一年的劳工。不过让耿谆和花冈真正结下不解之缘的,还是1945年在这里发生的那场劳工暴动。1945年6月30日深夜,因不堪忍受欺辱虐待,身为大队长的耿谆率领七百多名中国劳工举行暴动,他们打死了四名日本监工和一名汉奸,逃出所住的集中营中山寮。在日本军警的镇压下,暴动最终失败。暴动的前前后后,有四百一十八名中国人被虐待致死,而这一事件的日本肇事者战后也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BC级)判罪,这是唯一一例被国际法庭判为战争犯罪的迫害中国劳工案件,也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日本本土发生的唯一一次中国劳工集体暴动。这一事件被称为“花冈惨案”或者“花冈暴动”。花冈暴动的领导者,这是历史赋予耿谆的第一个身份。再次把耿谆的名字和花冈联系到一起的重要事件,发生在花冈暴动五十年之后。1995年6月28日,耿谆与其他十一名花冈暴动幸存者一起,把当年迫害中国劳工的鹿岛组(现日本鹿岛建筑株式会社)告上了日本东京地方法院。这一事件后来被中国媒体称为“中国民间对日索赔第一案”。经过长达五年多的诉讼,最后案件以鹿岛组与原告的庭外和解告终。“花冈索赔案”的首席原告,这是历史赋予耿谆的第二个身份。因为由日本律师团代表中国劳工与鹿岛组达成的和解中根本没有满足原告提出的“谢罪、建纪念馆和赔偿”三项要求,耿谆拒绝在和解书上签字,并拒绝领取鹿岛组发放的和解金。为尊严而不妥协的老人,这是历史赋予耿谆的又一个身份。把这三重身份叠加在一起,耿谆的形象渐渐地在我的眼前清晰起来——这是一个时常身处大是大非的漩涡中而意志坚定的老人,无论是当年的暴动,还是后来的索赔,抑或是最后的抗争,耿谆始终处在整个历史事件最中心的位置上。网上搜寻是在我的困惑中结束的,在对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和纷繁复杂的历史细节的寻找中,我发现原来已经有那么多人向这个老人投去过了关注的目光:中日两国多家媒体都曾对耿谆进行过专访和报道;在中国和日本,出版的关于耿谆的传记、关于花冈暴动的长篇报告文学也都不止一本;在日本,有根据花冈暴动改编的舞台剧,在中国,有为花冈暴动专门拍摄、由大牌明星出演的电视剧和电影。2007年3月,我第一次见到了耿谆老人。与之前在网上见过的照片相比,老人的表情中少了些坚毅和凛然,而多了份慈祥和亲切。还有,他比照片上要老些,毕竟已经有两年没有怎么参加公众活动了,而那些照片,最早也是他两年前参加活动时留下的。尽管已经在大量的文字资料中对耿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第一次见面,他身上还是有一种气质强烈地吸引了我。眼前的老人,一举手,一投足,都会让我自然想起“旧式”或者“老派”中国人的样子。这种气质很难从我们的晚辈、同辈,甚至包括父辈的身上嗅到,而在耿谆老人的身上,我一下子就感到了它们的存在。被吸引之后是我的窃喜,因为我所看到的是网上那些关于耿谆的文字中没有的。这意味着我的写作空间出现了。面对重大历史事件,人们更喜欢陶醉在宏大的叙事中,更喜欢把重点放在对起伏迭宕的事件本身的描写上,而很少关注身处其中的个人。那一次见面,我们从上午八点一直谈到中午十二点,又从下午三点多谈到了将近七点。前前后后持续了六七个小时。怕老人疲惫,谈话中我曾几次对他说,您觉得累了随时可以停下来。老人说,你们从北京来一次不容易,还坐了一夜的火车。所以我尽量跟你们多说点。然后他又补充道:“你们想问什么就问什么,我都会尽量回答。”交谈的内容有时并不愉快,对自己当年的惨痛经历,耿谆叙述时也会激动,会停下来喘息,但是老人没有太多怨恨。相反他总会把自己同当年那些牺牲在战场上或把遗骨埋在异国他乡的同伴比较。“我很满足。”在交谈的过程中,这样的话,老人说了不止一遍。尽管从年龄上讲,我们都可以算是老人的孙辈了,但是无论是我们来,还是走,耿谆都会站在二楼的楼口,拄着手杖,身体直直的,目光随着我们。在交谈中,老人坚持用“先生”称呼我和我的同伴,不仅自己这么叫,还让他的儿子孙子也这么称呼我们。这种老派的品质显然已经成了耿家的家风:那天中午我们在耿家吃饭时,老人的大儿子耿石磊一直在招呼我们吃饭,而他自己却很少动筷子。同时,耿家的女人和孩子都没有出现在饭桌上,任凭我们怎么招呼也不上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我能想到的用来形容耿谆老人现在的精神气质最恰当的句子了。这种从容不迫是装不出来的,那来自老人九十三年不平凡的人生经历,也来自于他历经生死磨难后的大彻大悟。差不多和所有来访者一样,我们的话题也是从六十多年前的那场暴动开始的。对于当年暴动前后发生的事情,甚至包括很多细节,耿谆依然能够脉络清晰地讲述给我们。事实上,自从1985年耿谆与日本华侨、当年花冈暴动时他的部下刘智渠重新取得联系后,关于花冈暴动的事情,他就不知道给多少人讲过多少遍了。不管讲过多少遍,不管对谁讲,老人的认真和投入都是同样的,再说起来,依旧一丝不苟,字斟句酌。在耿谆老人对花冈暴动的讲述中,他说得即使再少,有三点也是一定不会遗漏的。在他心中,整个花冈暴动中这三件事是最重的,因为它们最能反映中国人的品行和骨气。 其一,薛同道事件。薛同道是耿谆的工友,在1945年6月上旬的某一天,被日本人活活打死,此事成为花冈暴动爆发的直接导火索。在打死薛同道的凶器中,除了木棍、皮带外,一条用公牛生殖器晒干做成的皮鞭引发了耿谆和工友们的怒火。“日本人用这东西打我劳工,他们这样做有辱我中华民族的尊严太甚。就是在那时候,我下定了暴动的决心,就是掉头,也义无反顾。”在薛同道事件之前,从三月份起,耿谆就一直被要不要暴动的念头折磨着,这大概是他一生中最难做出的一个决定了。“由于饥饿和繁重的体力劳动,那时每天都要死去四五个人,前前后后已经死去二百多人了,而躺倒不能动的还有几十名。但是如果一暴动,就把所有人都推到了死亡线上,我实在不忍心。所以虽然到了不能忍受的时刻,我们还是强忍着。因为暴动其实就是去送死。我是一个千人之长,事情的好坏与我有关,事情做好了算是我做对了,没做好是我有罪,对不起我的国家我的难友,所以我一定要做好。”当日本监工用手中公牛生殖器晒制成的鞭子抽在中国劳工薛同道的身上时,也终于抽碎了耿谆心中的犹豫。在他心中,士可杀不可辱,民族尊严是一条不能逾越的底线,是必须用生命去捍卫的。“这叫知耻而后勇。”老人总结道。其二,为两名同情中国劳工的日本监工更改暴动时间。在中山寮有一老一小两个日本监工,中国劳工背后管他们分别叫“老头儿太君”和“小孩儿太君”。这两个日本人对中国劳工比较同情。“‘小孩儿太君’年纪当时大约十九岁,曾经管过一段粮食,他心地比较善良,有时会偷出一点给饮事班,给饿病的中国劳工难友吃。而‘老头儿太君’带着劳工挖下水道时,会派人在远处放哨,看有其他日本监工来了,就让中国劳工干一会儿活,没人时就让大家歇着。”耿谆说。暴动最初定在6月27日,但后来大家发现那天这两名同情中国劳工的日本监工全都当班,耿谆斟酌再三,决定冒着泄露秘密的危险,把暴动时间向后推迟三天。不枉杀一个好人,这一点连后来审讯耿谆的日本人都非常佩服。“是咱中国人就该这样。”耿谆看着我说。其三,在暴动中约法三章。由于暴动中有日本监工逃脱,他们报警后整个花冈町警报不断,原来耿谆“全体劳工饱餐一顿后再出发”的计划被打乱了。但是就在大家饥饿中仓促整队出发前,耿谆还是给队伍提出了三点要求:一、不人民宅,即便口渴了也要由小队长去要水;二、不准擅自离队;三、不准扰民。耿谆对劳工们说:“老百姓没有罪,像小孩儿太君我们还去救他,我们不能杀一个好人,我们出去跟拿枪杆子的人拼一场。”在耿谆看来,冤有头债有主,跟无辜的百姓过不去实在不应该是中国人所为。“咱中国人就不能做这事。”老人说,眼睛依然直视着我。在讲述花冈暴动的过程中,“咱中国人”是耿谆用得最多的一个词。老人最满意的一点,就是这群长期吃不饱、面黄肌瘦的中国人,不仅在日本人的地盘上上演了一出以死抗争的大戏,而且在暴动过程中没有滥杀无辜、没有骚扰百姓。说到花冈暴动的失败,耿谆认为这是没有办法的事。因为在人家的地盘上想杀出一条生路几乎是不可能的。“暴动就是抱着必死的决心,就是为了维持中华民族的尊严,没有想着活着。日本四面环海,是跑不出去的。别说七百人,七千人也跑不出去。但是我们就是让他们知道,中国人不可辱。”耿谆说。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是孔圣人的性格,也是积淀在中国人血脉里的性格。在愤死与苟活的选择中,中国人的一点血性、一点执拗、一点慷慨赴死的气概在耿谆等人的身上迸发了出来。他们的计划也是自杀式的。“暴动的计划就是跑到海边集结,等着包围。等到日本人围上来,战死。”耿谆说,“没跑到海边,就被日本人抓回来了,算是第二次被俘。”审讯的时候,耿谆把所有的责任都揽到了自己的头上:“暴动是我策划的,指挥的,那些人也是我指使劳工去杀的。要杀你们就杀我好了。”审问耿谆的日本人怀疑他是中国的将官,是中国政府派到日本来搞颠覆活动的。后来他们把耿谆在花冈住的小屋搜了个遍,连地都刨了,也没找到他“勾结”中国政府的证据,但是他们怎么也不能相信区区七百个中国人就敢在日本暴动。一个看守耿谆的日本人对他说,你是英雄啊,居然暴动成功了。耿谆回答:“我不成功。要是我们在海边同你们恶战一场,慷慨赴死,那才叫成功。”当年暴动失败后,耿谆很坦然。在他被抓回警察署,日本警察审讯他之前,他竟然趁着空闲在被绑得结结实实的椅子上打起了盹。日本人来查号,看到这情景觉得很惊奇,对他说,你都马上要掉头了,还居然能睡着。“因为心里没有事了,我应该做的都做完了。人一放松,就睡着了。”耿谆对我说,说这话时他笑得很放松,仿佛又回到了当年的情境中。第一次到耿谆家里的时候,对于怎么来写这位老人,我还没有太多的想法,但是直觉告诉我,详细记述发生在老人身上的那些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不是我此行的目的。一方面,已经有太多关于花冈暴动的著作问世了,对其进行全面描述的任务已经被别人完成了;另一方面,对于勾勒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原貌来说,仅仅采访耿谆老人也是远远不够的,那实际上是一个要跨越中日两国,涉及几十、上百人的浩大工程,而以我个人的精力和能力来说,去完成这件事,短期内显然是不可能的。 所以从采访开始,我就把目光的焦点有意投向了那些有影响事件的背后。在简单地讲述了花冈暴动的经过后,我们开始聊他的家庭、聊他读书写字做买卖的经历、聊他被俘前长达十二年的军旅生涯。对这位九十多岁的老人来说,在“花冈暴动”、“花冈索赔案”这些耀眼事件之外,还有着太漫长的幽暗岁月,它们默默地流淌在那些重大事件的光影里,静静地等待有人来涉足。而当我们穿过这幽暗的岁月后,才惊奇地发现,原来那里才真正藏着耿谆的秘密——之所以成为那个三重身份集于一身、在大是大非的旋涡中意志坚定的老英雄耿谆的秘密。第一天谈话之后,老人执意要送给我们一行人每人一幅字。写字是伴随老人一生的爱好,也是他的待客之道。不管是日本政要还是普通的来访者,一生贫寒的耿谆送给的礼物都是一样的——他自己写的书法作品。第一个向耿谆求字的是个日本人,名字叫烟义春。那还是在1945年底。烟义舂原来是日本军队里面的军曹,在中国作战的时候因为有反战情绪,被送回国内,判了刑并关到秋田县监狱。在监狱里面他做杂工,干给其他犯人送饭一类的杂务。他很敬佩同在一个监狱里领导了花冈暴动的耿谆,认为这个中国人是个不怕死的英雄,在生活上有时候就会给耿谆一点照顾,一来二去两个人就熟悉起来。到1945年底,日本战败已经几个月,狱方不再敢把这些中国人当成犯人了。按照耿谆的要求,十二个中国劳工住到了一起,他们的伙食也得到很大的改善。不仅如此,他们还可以看书。送书的时候,烟义春会推着放满图书的小车,来到耿谆等人的面前,语言不通,他就拍拍书,意思是问他们要不要。给中国人准备的都是中文书,有中国出的,也有日文翻译成中文的。耿谆在那段时间读了不少书。五十多年后的今天,耿谆还清楚地记得其中有一本吉田松荫著的《攘夷论》,书中有一首诗和当时他在狱中的心境颇为相似:“自从入狱泉,悉却尘内烦。手中把书读,读倦枕书眠。”吉田松荫是日本幕府末年的维新志士,主张国家要开放通商,因为思想不为当权者所容,被判处死刑,后来死在了监狱里,死时只有三十多岁。“我当时在狱中心情很平静,也‘悉却’了‘尘内烦’。”耿谆回忆说。

图书封面


 读库0801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3条)

  •     清末南通有位秀才进出科场二十六年,四十二岁时终中状元。人生一过不惑,在他身上已看不出大喜大悲。这一年,甲午海战爆发,泱泱大国被东瀛小国所败,举国震惊。三十年前的鸦片战争敲响的不是清政府,而是邻国的警钟。三十年后,经历明治维新的日本轰开黄海大门,国人才幡然醒悟。次年,张之洞授意这位正守孝的状元在家筹办纱厂,开启近代民间实业救国步伐。后三十年,深知政府绝无希望的张謇在其可能范围内,从建纱厂,到办教育、垦荒、水利、慈善,完善当地基础建设,将南通彻底改造成现代城市。临死前还惦记着电厂未建成,不提家事,一生将以大生纱厂为中心建立起来的南通事业当成自己的使命,因后期市场走黑,大生陷入巨额债务中,牵连各方面资金乏匮,遗憾谢世。这一生,用他自己的话“独来独往,直起直落”形容再贴切不过。一介书生的他早期已有实业报国的念头,后因甲午年一天大雨,慈禧进宫,众臣齐跪深水中,轿子经过一位七八十岁的老臣身边,太后竟熟视无睹,这件事给他极大震撼。寒窗苦读三十载,有朝一日终得以致仕,换来的只是做磕头虫,更坚定了他要远离官场,实业救国的决心。很少有企业家像他那样,办实业是为了办教育。他向俾斯麦学习,要办教育,先从实业开始。最早他创办了南通师范,继而建立各类专科学校,小学、初中及女校。培养健全公民是他办教育的出发点,仅这一点,足以为后人钦佩。戊戌庚子后,他和汤寿潜在江南积极推行立宪运动,广泛网罗各界社会精英。实业家、教育家、政治家,每一个他都做得尽心尽力,状元身份的他,对于国家,更像一位承前启后的儒者。这位儒者始终认为国重于君,他对光绪帝有感恩之心,愿意做朝廷和民间的沟通桥梁,然而清政府在立宪态度上的敷衍,令他顺势做了孙中山临时国民政府经费的筹集人,很难想象当时羸弱的南京方面若无其鼎力相助如何支撑。早年他筹备纱厂集股极为艰辛,历时四年才正式开机,详细制定各项厂规。办师范到日本虚心考察学校课业,甚至丈量桌椅尺寸,又建博物苑(植物园、动物园、测候所)供学生识教。后建育婴堂、养老院、残废院、济良所、聋哑学校等慈善机构,教人种树筑堤开垦盐地,处处为民生着想。为人随和,开明勤俭,实在难得。他说:“天之生人,与草木无异。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故踊跃从公者,做一分便是一分,做一寸便是一寸。”得尺得寸,的确尽了可能之心。
  •     《读库》的主编是张立宪,北京文化界的达人,据说是他一个人操持了《读库》,而《读库》很得一些爱读书人的喜爱。漏鱼之网之前听过《读库》,差不多每两个月出一本,里面的文章都不是形而上的,更不是学究式的,所以,读《读库》不需要正襟危坐、一板一眼。但听说也就是听说罢了,直到前些日子漏鱼之网从卓越上买来4本08年《读库》,读了其中两篇,方觉得不错,这两篇是《耿谆的家与国》、《天地之大德曰生》。《耿谆的家与国》当然写的是耿谆。耿谆何许人?小人物一个。在历史的长河里,耿谆真的只能算是个小人物,最高军阶——上尉连长,国民党的;最高官阶——省政协委员,共产党的。这样的人物,在全国不会少于10万人吧。所以,耿谆无论如何,只能算是一个小人物。但这个小人物,却主演了一个不小的事件“花冈暴动”。花冈暴动是唯一一例被国际法庭判为战争犯罪的迫害中国劳工案件,也是二战期间在日本本土发生的唯一一次中国劳工暴动。《耿谆的家与国》没有简单复述花冈暴动,而是从人着手,全景勾勒了一个平凡而又不平凡的老人,把一个老人的家事与国事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了,文章不长,38页,但漏鱼之网想这篇文章其实可以扩展成一本很好的小说或是一部很好的电影,有人物、有故事、有历史、有战争、有家园、有沧桑、有爱情、有血性,该有的元素都有,而更重要的这些元素都是真实的。现在,耿谆在河南老家颐养天年,以读书、练字为乐,漏鱼之网见过几幅照片,老人家的字很有章法。老人家的二儿子赴日本十八年,终于拿到了文学博士,只是老人家担心专业、年龄等所限,二儿子回国可能不好找工作。《天地之大德曰生》共52页,写的是张謇和大生集团的命运,此篇文章的作者是傅国涌,名气不小。傅国涌认为中国现代工商业真正的根,不在晋商、徽商身上,不在胡雪岩身上,也不再盛宣怀、唐廷枢等人身上,而在张謇、荣氏兄弟、穆藕初、范旭东、卢作孚这些人身上,他们代表了近代的方向,留下了许多值得珍视的传统。傅国涌的这个判断,漏鱼之网表示赞同,但漏鱼之网以为,张謇其实只能算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虽然张謇曾经风光过,但他的身上承载了太多商业以外的东西。作为大清朝的状元,张謇内心深处还是想以实业促教育,以教育变风气,以风气争人心,以人心行政治。张謇的实业、教育、事业乃至政治实验,注定会在现代中国变换的大王旗下,被折腾得精疲力竭乃至烟消云散。张謇自己也说:“我知道我们政府,绝无希望,只有我自己在可能范围内,得尺得寸,尽可能的心而已。”历史何其相似,现实又何其悲哉!
  •     土摩托的文章在他的blog追着看完了,在书店一翻开0801发现有,就马上扔进框里,呵呵,回家再看两遍,以后留着教育我儿子,哈哈《胡同今昔》我也很喜欢,手绘的画和照片形成很好的对比,有空骑车去转转,可什么时候能有空呢。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这本里感兴趣的文章少
  •     p236-237的委拉斯凯兹《英诺森十世》和弗兰西斯 培根的《委拉斯凯兹的〈英诺森十世〉变体》超级好看!
  •     好几篇文章都很好看
  •     虽然当当不爱惜书,品相不好,但难掩读库内容的光芒。能从阅读中获得力量的书籍。
  •     读库让你突然发现你和这个大大的世界距离是如此的近
  •     好书,内容杂而不乱睡前一翻,cool
  •     张謇这篇很棒啊
  •     喜欢这套书的叙事风格,朴实
  •     带着书去走祥德路
  •     子年记忆勾起了多少回忆
  •     花冈暴动 张謇 胡同 经度之争
  •     最初接触读库是在飞机上,看到旁边一位拿了一本封面特简洁朴素的书,看的津津有味,立刻就觉得是本好书,于是就仔细看看,记住了书名,落地一口气网上定了06、07两年的,确实非常的有深度,尤其在这个喧嚣的世界,简朴显得尤为弥足珍贵。
  •     读库0801,张謇,胡同,经度之战可看,其余一般。
  •     一本很充实的书,内容很多,涉及面比较宽泛。写作手法很平实,但是不乏文采。很喜欢。
  •     看完了《闪开,让我们为八十年代歌唱》之后,上网买了2006年以来的每本《读库》(除了暂时缺货的)。这是第一本,用了一晚一晨看完了,绝没有让我失望!!一本书9篇文章,涉及古今中外,涉及名人、普通人,涉及怀念、憧憬、感慨、悲凉。之前看介绍说,《读库》在《收获》、《读书》、《读者文摘》等一系列成名期刊林中,自有独到之处。——名不虚传!
  •     2014.03.11 buy
  •     无论生活是否闲适,作为床头书,真是最好的享受。
  •     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送的书被折的很厉害,封面还有个大黑手印。读库的书装帧是一大亮点,最后弄成这样,真是大煞风景。。。。
  •     很喜欢“经度之战。”
  •     书编的是越来越不错,我很喜欢,但是就是可能知道的人太少了,真怕那一天这本书就做不下去了,老六加油啊,我支持你!!!!!
  •     发货很快 ,书很喜欢
  •     胡同今昔的铅笔画让我想画画啦
  •     我心痛不已,书回来时已经旧了,不复原貌,
  •     这一期很多题材不合个人口味啊。。。。
  •     读库发行的第二年才知道这套丛书,现在几乎收全了,还有三、四本新的没看,似乎舍不得一口气全读完,就像对待美食,要慢慢品尝,方知其中滋味。
    爱看读库!获益良多!!
  •     也是子年生人,也要留住子年记忆;也是读书之人,也要看看读书种子。
  •     子年记忆、大生集团都很有意思;胡同今夕有点太流水,但是画很有感觉;经度之战也很有趣,但是作者的一些观点无法苟同
  •     第一眼看到读库就知道老爸喜欢,挑了一套买来送给他,很受好评。感染我也看了看,果然不错,有欣喜的感觉,老公看了也很喜欢。
  •     现在考虑的是把以前没看的读库全部买齐
  •     每期都好,只得收藏。
  •     这期做得不错
  •     文章基本都很喜欢,其中最喜《经度之战》,——遗憾的是《子年记忆》比不上11年的《卯年记忆》……
  •     跳读《经度之战》,跟上篇《LSD简史》一样精彩。
  •     很多篇好文章
  •     张謇 大生纱厂
  •     正是借着这一本书,熬过了一坨屎在台上表演“国学”糟粕的可怕时光。
  •     0801很适合我的口味,喜欢经度之战,张骞的故事
  •     连续4年全年订户,朋友借走3本搬家遗失,来补。这本有点脏。。。
  •     简约的设计也很喜欢
  •     一本一本看下来,读库总会让我感动,感谢。谢谢老六,请加油。
  •     推荐里面的《祥德路二弄》
  •     割裂的真实;李树波;委拉斯凯兹
  •     四星比较矜持的样子。
  •     读库从第一期以来每期都买过,每天下班后阅读读库真是愉快的经历。
  •     喜欢,相当喜欢,喜欢里面的故事,喜欢描写的手法,我会坚持买下去的
  •     刚开始看真的很吃力呢可能没怎么看过这种类型的书断断续续看了我近一个多月但直到现在第一篇的里面提及的<拟古诗>我都印象深刻得能背出来很喜欢
  •     一贯的好
  •     因为这本书的一篇文章使我产生了对北京胡同深深地向往~
  •     选家眼光好,写家有高下
  •     经度之战很耐看
  •     不错的书,尤其是经度之战那篇。
  •     一直都喜欢的书。这一期中最喜欢介绍北京胡同的那一篇。
  •     休憩70th.普普通通的一期,乏善可陈,话说老六你个坛子脸这期的错字也太多了吧
  •     读库,值得收藏,值得阅读,值得购买!
  •     经度之战太精彩
  •     非常好的文章,值得回味!
  •     或许我吹毛求疵了,但麻烦工作人员稍微注意。这是书籍,不是草纸。我收到的书封面被折叠了压在里面,而且有很多粉末状的白灰。包装这一点上真的比**的感觉略粗糙一些。ps:不过你们很环保,塑料品用的比**少,赞。
  •     一直是读库的忠实读者,一家人都很喜欢这本书,也是我重点向别人推荐的书之一。
  •     还没看完,每天午睡前、晚上入梦前随便翻,耐看!
  •     1.天地之大德曰生,南通张謇一能人。2.耿谆的家与国,在日华工的花岗暴动。3.祥德路二弄,上海弄堂里的邻人命运,时代沉浮。
  •     傅国涌先生那篇好
  •     很多不错的文章!值得一读。长见识!很喜欢里面的插图,装桢简单独特,文字排版都不错!
  •     一起买了08年的1--4期,呵全部收到了。感觉质量很好。当当网的服务部错,书籍的质量我也很满意。老六出的书就是不一般。读库网上的书全,但是价格不打折只好在当当网上搜集啦。看完这四本,估计春节该到了。明年继续买05,06期的。等到06年和07年的降价了,就把所有的全买下好好享受下读书的乐趣
  •     这本书认真看了其中的几篇《为其他的百分之九十设计》深刻而沉重、《固执复制》让我们看到时光流逝的美与伤、《幸运之轮》,很喜欢一句话,“中国人,个个都是摸着石头过河的专家”、《贱客凯文》,非常有意思,另类导演《医海沉钩》,知识性很强,可以让我们一览医学的迅猛进步。不过,看这些文章都需要点耐心。
  •     品质依旧
  •     发自内心地喜欢,因为每期总有一些人一些事一些文字可以让心灵变得平静,让回忆的美好变得真实,让天边的学问变得亲切。
  •     割裂的真实;李树波;委拉斯维兹
  •     非常不错的书,里面有很多有关历史,经济,生活方面的故事,让人能够在每一篇文章背后触摸到真实鲜活的肉体,灵魂和时代
  •     符合小资生活的人们,闲暇时读一片,让人心旷神怡
  •     第一次在网上购书,0601-0801一次买齐,邮寄速度快且书完整,书的质量、风格、内容名不虚传,很好!
  •     喜欢读库,喜欢跟它有关的一切东西
  •     张謇大生集团 很不错,子年记忆影像志,有种会老友的感觉
  •     值得一读
  •     在单位图书馆偶然发现,因为里面有一篇写翁先生的文章所以借来看看。感觉这篇写得还行,就是有点短。写委拉斯凯兹的那篇很喜欢,越来越迷恋他的画,太有味道了。《经度之战》也很有意思。
  •     希望有更多的人知道读库,支持读库,购买读库
  •     读库,一直收藏挺好的。
  •     某人评价很中肯,这就是本高端版的《读者》。
  •     怀念民国。
  •     说它像书,其实它是一本期刊。它是江湖人称老六的家伙编的一本好看的书。选文的视角比较独特,文化氛围很浓厚。看了就喜欢了,并且誓要把它收全了。
  •     《经度之战》是好文字,现代科技的背后,曾经历了如此繁复的漫长历程。
  •     印象深刻文章是《「天地之大德曰生」》与《经度之战》,前者详细说了教科书上一段短短的文字形容的张謇背后的故事,后者描写了科学在刚刚成为科学的样子。
  •     从08年,文章篇幅变长,才真正践行老六讲的中篇,读库也开始有了独特的价值。《“天地之大德曰生”张謇和大生集团的命运》、《割裂的真实》
  •     2010 19.3购于当当
  •     《经度之战》。
  •     张謇那篇难看无趣捧臭脚,极恶。
  •     这是一本记录时代历史的书,其中不乏片面和偏激,但那始终是曾经存在过的事实!
  •     刚开始读,读库的文章都很喜欢
  •     大生纱厂,胡同,上海里弄,四个鼠年都喜欢,大生一个人做了一个国家该干的事,一如现在坐实业的犹如活雷锋,向实业家致敬!消失的胡同就不说了,有事八年过去了胡同还剩几何?上海里弄一帮上流人士的生活,做为一个第一代进城的屌丝来讲,我很羡慕你们的生活;我就是个属鼠的,感受历史上的鼠年!
  •     读过的第一本《读库》,我愿意向所有人推荐它
  •     最喜欢《子年记忆》:1960年11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立即开展大规模采集和制造代食品运动的紧急指示》成立以周恩来为组长的中央瓜菜代领导小组,主要任务是动员人们开发代食品。
  •     读库是一系列好书,自从在书店偶而翻了翻,就喜欢上了,所有迫不及待从网上订购了所有能够买到的其他各期,其中有一本当当没有,还是从**上买的,0600、0700因为没有正式出版,则花了我80大洋从出版者手中买的,呵呵,不错,以后每期恐不会错过的……
  •     知道读库的人自然是真喜欢的,不用多说,难得的好杂志
  •     今天在深圳图书馆看的,喜欢经度之战,以前定过09年全年,后来毕业奔波就没有续订了,改名的同时要把这个系列补齐~
  •     子年记忆挑选按时间顺序挑选国内国际发生的大事,像一幅幅剪影一样还原当年的完整的样子。作者的描述我觉得么,还是很客观的引用,没有杂入个人的主观因素。中国有一段漫长的黑暗年代,正常人都很难克制自己自己的一些主观想法,我很佩服作者居然能克制住自己。但是从叙述引用饿一些片段中,那种很正经严肃的描述那些时候荒诞离奇的事件,还是能隐隐透露出一些什么的。。尤其在一些热火朝天地叙述中,会突然出现一个稍微思考便觉得画风微变有些黑色幽默的叙述存在。
  •     读库的这些内容,很多并不常见于零散的报刊,尽管读起来都不那么令人畅快,大多是比较悲凉一些的,坚持看下来,会觉得知道一些东西,是好事。正像有人说过的,读这个需要一些耐心。
  •     最喜欢经度之战,钟表匠和天文学家之战精彩。子年记忆也不错。胡同今昔和上海花园等怀旧文章倒是一般。
  •     【子年记忆】,中间的某些片断看得眼热,如果不是在人群拥攘的公车上,或许会流下泪吧,感动的泪,为众多人的命运,为历史浩瀚的洪流……这种感觉,同晚会上看飞花掠影般的众人认真奋力表演歌舞一样。
  •     早上醒来。窗外细雨绵绵。躺在床上看书。那些过去的故事,和过去的人……顿觉,一日千年。
  •     很好,喜欢。涉及面广,长知识。
  •     如果有空闲的时间,每一本读库都值得细细品读。非主流的故事、非著名的人物,了解生活的百态和那些不为人知的事情。
  •     大跃进的时期有点印象。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