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反叛的年代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化评述 > 1968年:反叛的年代

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2
ISBN:9787806037058
作者:[英] 塔里克·阿里,苏珊·沃特金斯
页数:265页

作者简介

1968年,激进的抗议浪潮席卷全球。从华盛顿到伦敦,从巴黎到西贡,从柏林到布拉格,从芝加哥到墨西哥城,受压迫的人们纷纷走上街头,要求解放和自由。

1968年,是反抗的一年:越南民族解放阵线发动的
“春节攻势”,打垮了美国的军事自信,改变了历史进程。美国黑人青年反抗种族歧视的斗争,催生了全美的黑人权利运动;受压迫者的普遍抗争,鼓舞了西方现代妇女运动向全球的蔓延。

1968年,是革命的一年:在法国,学生以街垒路障与警察对峙,工人罢工并占领工厂;在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之春”春潮涌动;在巴基斯坦,由流血事件引发的全国性起义推倒了军人独裁政权。

书籍目录

引言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参考资料
图片来源
致谢

内容概要

塔里克·阿里,作家兼制片人。1968年席卷全球五大洲的抗议和反叛运动的领袖人物之一。写有四部小说和十多部有关世界历史和政治的著作。曾经是《新左派评论》的编辑,是《新侏儒》刊物的创办者之一。现居伦敦。
苏珊·沃特金斯,自由撰稿人。著有《女性主义入门:妇女的权力》、《截止目前的情况》和历史小说《马克思的恋爱》。现居伦敦。

图书封面


 1968年:反叛的年代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7条)

  •     本来以为看不到这本书了,因为当当和卓越上都没有了。没想到在上海居然让我偶然淘到了,嘿嘿,暗自窃喜,自己还是个很有书缘的人。前段时间看到龙应台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文章:不会闹事的一代――给大学生。现在20年过去了,不会闹事的更不会闹了,而曾经闹事不但自己不闹,他们的后代不闹,甚至更加变本加厉去压制那些想闹事的,这才是最大的讽刺和悲剧――他们最后变成了自己所反对的人。 我对于上个世纪60年代是非常痴迷的,那个时代真的是红旗飘飘,全球的革命小将们在力图打破旧世界,去创造一个新世界,而在这个砸烂一个旧世界的风雨变化中,各种文化浪潮汹涌而起,法国的新浪潮电影,美国的摇滚乐和伍德斯托克音乐节,波普艺术的发展,苏联的载人飞行和美国的登月计划。各方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肯尼迪,马丁。路德。金,切。格瓦拉,胡志明,毛泽东。各种斗争接连不断,从古巴导弹危机,到越南战争,从第三世界国家的独立运动到古巴革命。我之所以着迷就是我的母亲,也是这个运动中的一员――她参加了中国的知青下乡,并结识了我父亲。因为我母亲过去的故事,让我步她的后尘,去云南参加助学工作,并改变了我的后半生-从此踏入NGO一行。这本书,通过整理并按月份编纂了1968发生在世界各地的运动:越南战争,5月风暴,反战运动,布拉格之春,民权运动,女权运动等等事件,让我们得以对于上个世纪轰轰烈烈的革命和文化运动一瞥。当龙女士发出大学生不会闹事的感叹时,让我们通过此书,可以看,到那会的青年人和大学生是如何积极投身闹事中,去参与,去表达,去斗争,去争取,乃至牺牲和流血。垮掉的一代人是二战后的产物;二战结束后成长60年代在“世界是你们,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号召中,天真而又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改造自己和世界的洪流中。而60年代20年后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和世界,也兴起了一场运动,但是方向却相反。60年代主要是左派思想主导着那场运动;80年代则是右派思想了,从经济上的自由经济主义,苏联的解体,对应美国的越南战争失败,这次是华约的破产,东欧发生了民主革命。在80年代,在华语世界,特别是音乐界,60年代出生的人借助音乐来表示反抗,1985年龙英台写出《不会闹事的一代――给大学生》,而黄舒俊在1988年,唱出《寻找抗议青年》时,来对60年进行的凭吊。我们只能仰望,膜拜,怀旧,却无力去超越,街舞取代了游行,IPHONE里面是MP3和好莱坞大片,而不是切,胡志明和毛泽东的头像;罗大佑早在1983年写的《未来主人翁》歌里描述的电脑少年,如今成为现实,我们的主人翁沉迷在网吧和网络游戏的杀戮中。80后的20年,什么都没有了。既没有左,也没有右,大家都是一门心思投入到GDP中。消费主义成了新的旗帜,主导了一切文化运动。革命者和闹事者转变成了消费者。公民社会虽然在兴起,但是在物质主义的强大广告攻势前,公民运动也走得举步为艰,这点从西方社会投票率日益下降就可以得到证明。物质主义下的消费思想成功地绑架了年轻人的理想,轻易就缴了年轻人的械,钞票比选票更重要,奋斗不再是对生命、正义和公平的呐喊,而是进入了成功学的词汇库,年轻人从小被灌输成功学,人生的目标就是房子票子车子,“只有流行,没有音乐”,愚乐频道充斥着各种电视节目,革命和理想都成为消费品和消费符号,我们消费青春,消费追求,消费自己。
  •     68年对于我来说,熟悉又陌生,熟悉是从很小的时候,就知道68年都发生了着什么,陌生是一直到现在,它代表的真正含义,对我来说仍然是很模糊的.我大概可以很随便说出那个年代的特征,激进人物,但是,这场运动可以怎么归类,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我却始终了解不多.所以我不能对这场运动评价什么,只能对这本书本身说点什么.整本书是资料性的书籍,言语上像编年史的传单,它不是冷静过后的分析,而是身处当时状态的亢奋呼吁,所以,不能作为一个解读历史的读物,不过可以比较直观的体味到当时氛围.不能作为解读资料意味着它一面倒的倾向,所以从这本书里得不到客观分析,倒是不缺乏激情.法国发生的事情暂且不论,单单就中国这部分内容,只要稍微对文革有点了解的人,也会看到对于这场浩劫,作者了解得未免过于片面,由此得出的结论也未免过于简单.还是那句话,这是要人激情的宣传资料,而不是冷静后的分析.读这本书很难不被那种全球性质的激情打动,意识到我们这个年代似乎与40年前奇怪的脱离了.并不遥远的过去,却有着两重天的差别.现在是否还会有一群人----普遍地理想化,普遍的勇敢,普遍的热情?然后,为着这种热情,共同去做一件事情.不管事情是好是坏,是糊涂是真诚,是对是错,大家在一起,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那种感觉一定是很好的.
  •     1968年5月3日,下午五点半,一个头发肮脏、“脚穿克拉克牌皮鞋”、“衣领皱巴巴”的青年,捡起一块铺路石向不远处的一部雪铁龙警车掷去。瞬间之后,车窗玻璃碎片横飞,警察队长克-布律内应声倒下。这一块石头,点燃了“红五月”。   这一年,整个世界被首次几乎染上了同一种颜色:红色。   从北京到巴黎,从芝加哥到西贡,世界上每一个角落的年轻人,都在狂躁和不安,激情与恐慌中燃烧着自己。   重庆,重庆大学电机系四年级学生黄顺义和他的同学们正试图打倒原宜宾地委书记刘结挺和原宜宾市委书记张西挺夫妇,却错谔地听到来自北京的声音:反“刘张”错了!   波士顿,希拉里·罗德姆,也就是后来的希拉里·克林顿,正在韦尔斯利女子学院上大三,她还是一个“迷茫、温和、有趣并且有一些怪异念头的女孩”。她和同学们一起,抗议维多利亚时代沿袭下来的夜间熄灯和鸣钟制,要求减少课业负担,支持不留级制度,甚至要求废黜韦尔斯利百年来不许男生进出女生宿舍的禁令。   墨西哥城,数千名大学生走上街头,要求政府放宽对民主制度的限制。   布拉格,绝望的捷克斯洛伐克青年袒露着胸膛,抵挡苏军的坦克。   萨特和波伏瓦也去了布拉格,参加那里《苍蝇》和《肮脏的手》首演式。在《苍蝇》一剧中,朱庇特说:“一旦自由在人类心中爆发,神灵再也没法干什么不利于人的勾当!” 年轻人们对那些“神灵”们已忍无可忍了——父母的权威,政府的专制,意识形态的一统,前辈留下来的规矩与可见的未来。他们用自己狂热的青春,反叛一切可以反叛的内容。用言语、用行动、用政治手段、用暴力方法、也用自己的身体。   这也是血色的一年。   马丁·路德金倒在了孟斐斯;罗伯特·肯尼迪倒在了洛杉矶;数百名学生倒在墨西哥城特拉特洛尔科区“三种文化广场”;到那时,估计有上千名学生和工人倒在重庆的武斗中;更不用说,已有两万名美国大兵倒了越南的稻田里。没过多久,在布拉格瓦茨拉夫广场,查理大学哲学院学生帕拉赫点燃了自己,以抗议苏军的到来,在遗书中:他自称为“火炬一号”。   世界由此断裂成两个,一边代表传统,一边代表未来。“不要相信任何超过30岁的人”美国的年轻人们说。《时代周刊》则说,“1968年像一把刀,切断了过去与未来”。   希拉里谈到这一年时说:“当时感觉在国际上和美国都正在发生巨大的变革,深深地影响了我对事物的看法。”   在这个夏天,希拉里和朋友很认真地探讨在美国发生革命的可能性,尽管结论是否定的,但希拉里已经认定,要改造这个社会,就必须进入体制,掌握权力。   但实际上,等到大地震动引发的尘埃慢慢落到地上,青年人才发现,什么都没有改变,变的只有自己。   很快,历史进入了70年代。中国的知青们下了乡,美国的嬉皮士中产了,摇滚乐、爵士乐以及摇摆舞,渐渐成为正常的娱乐,没有人还认为这是叛逆的象征。与此同时,西装多少有些没落了,一群群青年走出校园、成为新的中产阶级后,他们更喜欢休闲装、夹克衫。长途旅行、野外运动、倾听和自己不同的观点……渐渐成为新的时代风尚。   青春的热情很容易被现实冷却,那些大时代里的年轻人,在浪潮平息后,很快就融进了茫茫人海。   40年后,当年的愤怒青年已经差不多60岁了,他们经由了“中产”而进入了成功人士阶层,现实而稳健。同样生于1946年的比尔·克林顿和乔治·沃克·布什先后成为了美国总统,布拉格之春的灵魂人物哈维尔成为了捷克总统,希拉里也正在实践自己的想法:进入体制,掌握权力。   与此同时,他们当年胯下的哈雷摩托,也与他们一道成长为中产阶级的奢侈品。现在,头盔上不再有压抑不住的长发的大麻味,而是成功人士的白发和皱纹。   “红五月”的狂欢,渐渐地化为记忆了。然而,红五月的余音并没有终结。在此后的40年,它的影响无处不在。那些身体的动作、标语的狂欢、思想的盛宴与青年的呐喊,渐渐汇流而成今天的世界。1968年是旧世界的葬礼,新世界的胎动日。 H

精彩短评 (总计51条)

  •     至少,记录了一个西方人眼中的时代
  •     有趣
  •     1968,让人怀念的年代,我总觉得今天的中国需要一次1968式的激情来洗礼...
  •     don't you know you'd better run run run run run run run run...
  •     送给V了
  •     第二本1968相关。以史料整理为主,中规中矩的时间和国别顺序,观点是少了些。更多还是流于现象。没有像《撞击世界之年》那样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分析和辩证看待。不过巴黎学生对"技术"的抵触,占领剧场,丢钟表当路障还是hin有趣的。
  •     以前再发生的事,现在还在发生,未来仍会有。就算鹅卵石路面变成了彩砖人行道,我们依然可以带上锤子,把彩砖敲烂!
  •     4星,能把“燃烧弹”翻译成火焰炸弹扣1星
  •     每个青年都应该阅读的书!向革命致敬!
  •     1968年,是文革开始后的第三年,以前看国内写那时的情况,正如封底的那句:“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不过,当时自己家已经混乱不堪,“五洲”怎么个激荡法,多半也只存在于夸张的宣传画里,用臆想的别人的革命,来给自己鼓劲。很长时间,我都以为,那么狂热的情绪,只在中国那一代人身上才会有,但实际上,没有什么是封闭环境中产生的异端。1968年的世界,都发生了什么?越南战争正将美国拖入泥淖;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遇刺身亡;捷克斯洛伐克在迎来民主气息的“布拉格之春”后,带来的后果是苏联坦克入侵;还有世界各地的学潮和工人运动,切.格瓦拉虽然已于1967年被害,但他仍是那个年代的英雄,所有革命者的精神支柱。书是以日期来排列的,甚至精确到日。每个月一章,每天发生了什么事情,值得写的都会写。除了革命,也还有大野洋子拍的电影上映一类消息。用了很多很多照片,黑白的,有时就是占据了一整页,突兀醒目地立在那里,让你的眼光无所遁逃。我经常会仔细研究那一大群里,每个人的样子,他们即使疲惫,眼睛里也发着刺目的光。对着警察挑衅地竖着手指抗议越战的男学生,还有他旁边美丽的女友;被美军拘捕,高举双手穿着血衣的越南游击战士;以书本为武器对抗军警的意大利学生......这一年的世界,好似没有一天是平静的。尽管当时没有互联网,很多时候信息的传递只能靠收音机,可是依然有那么多人,隔着千山万水以同样的激情在做同样的事情,而且互相声援。无分国界,无分制度,流血牺牲也阻挡不了。“早在‘全球化’成为自由市场的政治文化中的时髦语之前,作为要永远改变人类生活状况的斗争的一部分,1968年的事件就已使政治激进主义全球化了。”(《引言质疑权威的年代》)。美国,日本,西德,伦敦......人们一次次上街游行反对越战,他们都一遍遍高喊着:“胡,胡,胡志明......”你相信吗,这一年越南游击队发起的春节攻势,占领了美国大使馆数小时,他们的胜利正是通过收音机,鼓舞了莫桑比克的游击队员和巴基斯坦反对军事独裁的诗人,越南民族解放阵线的旗帜居然在巴黎大学图书馆上空飘扬。并非只是简单的政治日历和大事记,对于一些事件,作者也会不吝笔墨,详尽说明。比如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详尽到杜布契克和勃列日涅夫会谈时的陈设。比如巴黎学生运动的“街垒之夜”,引用了大量当事人的传记、新闻报道。序言很值得一读(虽然我一般不大爱看序和后记),是解释为什么要写这一年,以及为什么这一年会发生这些事的原因。二战削弱了欧洲原有的社会结构,产生了社会动荡,以及左派力量的形成;二战后的改革导致了教育界文化觉悟的提高,在社会上产生了一个新的中间层,新一代大学生和工人,他们对社会提出的种种问题而传统的政治家们(比如法国戴高乐)未能做出适当的反应,等等。这本书的作者是塔里克.阿里和苏珊.沃特金斯,前者还曾在1968年直接参加在西柏林自由大学举行的“越南问题国际大会”并做演讲,是那个时代的参与者之一。他做记者和编辑的经历,也的确使各章节看起来更象是新闻体,紧凑,严整,信息量大。在序言中他最后写道:“对于今天读这段历史的人们来说,那时的世界似乎是一个沉沦的大陆。然而令我们难以相信的是,在我们今天生活的这个世界,希望已是一去不复返;自我反省和利已主义已取代了人人平等的信仰。”时间过去了快40年,但是信仰这个问题,仿佛越来越糟糕。没有了明目张胆的种族岐视,可是我们还有其他岐视(比如地域岐视,财富岐视);再要想占领别国的资源,也不一定用侵略这种手段;这一年轰轰烈烈开始的妇女解放运动,虽然作者说它是对世界的影响最为持久的运动,但我看到派特.麦纳尔蒂写的《家务的政治学》,用来对比如今21世纪的职业女性依然适用。国会议员奥德瑞.怀兹在参加妇女争取同工同酬集会后回忆说:“我能想像这些妇女在家里所说的话:‘我要去伦敦参加集会,但我拿什么做盘缠呢?我走了谁来做饭和照顾孩子?’而换作是一个男人,他只要说一句:‘我要去参加游行了。’我从台下望去,看见几千名妇女撑着雨伞在听演讲。她们如饥似渴地倾听着每一个字。我不禁想到,在那个星期天该有多少家庭没人做晚餐。”现在,我们没有信仰,连激情也没有了,正如作者所说,利已主义取代了这一切。所以我要知道,在那个我还没有来到的世界上,是否事情就本来如此。
  •     让我们记住人类历史上有这样一年
  •     彭湃年代
  •     “一个害怕聆听不满的制度往往鼓励人们远离那种人人都能分享的政治。这种方式播下了绝望的种子,开辟了一块以‘追求差异的文化’为基础的土地,使仇恨在上面生长。”——“追求差异”、“追求平等”,这真的仅仅是说辞的不同。
  •     我是塔里克忠实粉
  •     有几个翻译小错误,雷诺翻成热诺,小野洋子翻成大野,还有年龄错误~~
  •     1968反叛的年代
  •     那个反叛的年代,令我神往。
  •     其实西贡和巴黎一样值得被尊敬。
  •     欧洲的文革
  •     第三世界的知识分子发现,传统文化作为已经部分毁坏了的文化制度的产物,无论保留了怎样的要素,都不可能作为新文化的基础。
  •     我那篇写了半个月的世界史论文活该得75分
  •     五
  •     看完此书,觉得我们现在的时代简直太无趣了..浑浑噩噩的..我想回到1968年,参加革命..为了人类的理想..人活的总该为点高尚的目的吧..你们可能有,.我没有..我过的很垃圾...
  •     我们生活在认为乌托邦是不着边际的幻想的时代 生活在为恬不知耻的投机主义所窒息的文化氛围之中
  •     2010-05-04购于淘宝¥20.00(含6元邮费)
  •     我们有过这么多的教训,却没能从其中任何一起稍有借鉴意义的成功或惨败中获知一些对现实更谨慎的理解。作者在写部分片段时显得激进过头,使用了不少感情化而激烈的形容词,不过整体而言尚属中肯。
  •     月份记录这1968这年发生过的一切,法国的五月风暴,街垒之夜;巴基斯坦和南斯拉夫的解体,各地工人阶级和学生为了利益的游行,同防爆警察之间的对抗。当然不能忘了美国历史的耻辱,越南之战。最后就是女人争取权利和美国黑人直至今日还在为自己的权利而斗争!
  •     : D55/7261
  •     初二,切死亡的照片让我动容
  •     条理杂乱,内容无章,除了零星碎片,无法很好地将故事展现给读者。
  •     通过这本书可以了解1968年那些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他们所关心的是什么,所渴望的是什么。也可以了解即便是米国的民主制度也不是一天建成的,这个过程中还是会流血。。
  •     呵呵 其实无论民主还是不民主都是那么回事情
  •     超级喜欢的一本
  •     尽最大努力想象
  •     死磕青年这书还是毒贩子小宇哥送我的
  •     “一种文化如果没有一些坚定的,永远在质疑的异端和一群无情批判和充满激情的浪漫主义者,那么这种文化注定要产生出桑丘这样的人物来”。垮掉的一代,同样也是伟大的一代
  •     怀念一下戴的课. 被最后的图和跋感动了.
  •     看的还是很爽的。。。不过作者有点夸大其辞,有些事情发生有巧合。。。而且东西方发生在一起摩擦作用很小。。。
  •     极左的60s造就了一大批嬉皮士无政府主义者。
  •     蛮好,就是想不明白设计原理课推荐这书干嘛,以及那老师和女博士乱搞似乎也不是没有思想基础了。
  •     真是一本叛乱大书。淘宝上购了二手的。难得售书网店统统缺货。直接禁掉岂不干脆。
  •     很不错的书
  •     我在寻找比我们八十年代更早的相似情结
  •     68年也是一个转折点、对于我而言
  •     断烂朝报。人物、地点译名惨不忍睹。但能把戈达尔黑成琼·露琪·戈达德,我很满意。
  •     回到哪个激情的年代!
  •     战争,暴动,示威,游行,罢工…… 狂乱的时代,让人窒息的生活状态……
  •     不算是学术文献,适合用来建立大框架。翻译实在有点粗糙,不过大致可以靠猜读下去。
  •     只是简单的年代历史叙述
  •     真是满载理想和狂妄的年代。其实更加感动的是参与感,人人相信新世界,相信地平线上升起一个红色明天,相信自己的手切实地有着捍卫和开创的力量,他们声讨,发言,反叛,激战,高歌猛进,仿佛搭载了仲裁世界的承重。你发现这样一种纪实性客观叙述也可以很煽情,那旧时光触而不及,封存入纸页。
  •     纯粹依据时光的流逝记录,显得过于肤浅、杂乱。1968年是特殊的一年,但这本书不值得推荐。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