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与刀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世界文化 > 菊与刀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07-11-1
ISBN:9787542626301
作者:(美)露丝·本尼狄克特
页数:533页

作者简介

揭示日本人的性格隐秘,了解日本文化的最好读本。

书籍目录

致谢第一章 任务:研究日本第二章 战争中的日本人第三章 各就其位第四章 明治维新第五章 历史和社会的债务人第六章 报恩于万一第七章 “最难承受”是报答第八章 洗清名声第九章 人之常情第十章 美德:进退两难第十一章 自我修养第十二章 童蒙第十三章 投降后的日本人

编辑推荐

  揭示日本人的性格隐秘,了解日本文化的最好读本。

章节摘录

   第一章 任务:日本研究   美国曾与日本发生全面战争,发现日军与自己迥然不同。在与其他任何强敌的战争中,从来没必要考虑其如此截然不同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和沙皇俄国在我们之前(1905年)所遭遇的一样,我们与之战斗的日本是一个全民皆兵且训练有素的国家,这不属于欧洲的文化传统。西方国家业已接受的符合实际人性的那些战争惯例,对日本人而言,显然不存在。这使太平洋上的美日战争不仅仅是一系列岛屿滩头的登陆,或无法克服的后勤补给问题。我们得明白他们的行为方式,从而对付他们。   这很难。自从日本封闭的大门被打开,至今已有75年,在此期间,人们描写日本人时用的是“但是”和“也”之类的词汇;当这些词汇被用来描写其他任何国家时,会显得荒谬无比。一个严肃的观察家在描写其他民族而不是日本民族时,在说了他们前所未有地彬彬有礼之后,不会再加上这样一句,“可是,也很傲慢、专横。”当他说某个国家的人在为人处世上无比顽固后,不会再加上这样一句,“但是他们乐意调整自己,去适应极端的革新。”当他说某个民族温顺时,不会同时解释说,可他们不服上级的控制。当他说,他们忠诚和宽厚时,他不会声称,“但他们也有背叛和怨恨。”当他说他们生来勇敢时,他不会又细数他稠的胆怯。当他说他们做事不考虑别人的意见时,他不会继而说,他们的心胸真宽广。当他描写他们的军队如何像机器一样时,不会继而描写那支军队的士兵如何像马咬着嚼子一样不服管救,甚至反抗上司。当他描写一个民族如何满怀激情地投入西方学术时。他不会夸大他们狂热的保守主义。当他写书论述一个国家具有普遍的审美崇拜,这种崇拜给予演员和艺术家很高的荣誉,国民在菊花栽培的技艺上愿意费时费力;一般而言,他不会另写一书补充说,那个民族也崇拜刀,并把最高的声望献他武士。   ……

图书封面


 菊与刀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6条)

  •     收拾旧文档,看到这篇大一的作业,写的什么自己都不记得了,贴出来留个纪念吧~~《菊与刀》读书报告阅读书籍 《菊与刀》 露丝﹒本尼迪克特 著 上海三联书店 2007年11月版一、作者及其学术生涯简介  1.作者生平  露丝﹒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是美国当代著名文化人类学家、民族学家、诗人,对文化人类学有着深入的研究。其著作以《菊与刀》(Chrysanthemum and S word)和《文化模式》(Patterns of Culture)为代表,除此之外还有《种族:科学与政治》、《祖尼印第安人的神话学》等。     露丝﹒本尼迪克特1887年6月5日生于纽约,1909年毕业于瓦萨尔学院,大学时期主修英国文学,获文学学士学位。1919年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师从美国文化人类学之父博亚斯专攻文化人类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之后留校任教,历任讲师、副教授和教授,从1936年起任该校人类学系代理主任。1927年研究印第安部落的文化,写成《文化的类型(Patterns of Culture,1934年出版)一书。1940年著《种族:科学与政治》(Race:Science and Politics),批判种族歧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对罗马尼亚、荷兰、德国、泰国等国民族性的研究,而以对日本的研究,即《菊与刀》一书成就最大。战后,她继续在哥伦比亚大学参加“当代文化研究”,于1948年9月病逝,享年61岁。    本尼迪克特与美国人类学家M.米德一起,结合心理学的研究,形成博厄斯学派中的一个支派,即心理学派或民族心理学派,又称文化心理学派、种族心理学派。该派认为,人类文化各有其不同的价值体系和特征,呈现出多样性。文化模式是文化中的支配力量,是给人们的各种行为以意义,并将各种行为统合于文化整体之中的法则。文化之所以具有一定的模式,是因为各种文化有其不同的主旋律即民族精神。人们的行为是受文化制约的,在任何一种文化中,人们的行为都只能有一小部分得到发挥和受到重视,而其他部分则受到压抑。因此,文化研究应把重点放在探索和把握各种行动和思考方式的内在联系,即文化的整体结构上,重视文化对人格形成的影响。2. 代表作简介   露丝﹒本尼迪克特的著作以《菊与刀》和《文化模式》为代表。在《文化模式》一书中,作者对“文化模式”这一概念给出了自己的理解。文化模式这一概念,有各种不同的用途和意思,不同的文化人类学家对文化模式的理解也不同。本尼迪克特认为,文化模式是相对于个体行为来说的。她认为,人类行为的方式有多种多样的可能,这种可能是无穷的。但是一个部族、一种文化在这样的无穷的可能性里,只能选择其中的一些,而这种选择有自身的社会价值趋向。选择的行为方式,包括对待人之生死、青春期、婚姻的方式,以至在经济、政治、社会交往等领域的各种规矩、习俗,并通过形式化的方式,演成风俗、礼仪,从而结台成一个部落或部族的文化模式。   而在《菊与刀》一书中,作者则剖析了日本文化的重要特征。此书最初是其奉美国政府之命,为分析、研究日本社会和日本民族性所做的调查分析报告,旨在指导美国如何管制战败后的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德日败局已定,美国需要根据日本的情况制定具体的政策,于是本尼迪克特在1944年,受命于美国政府,收集各项资料,完成了这份报告,并在报告中阐述自己的推断。1946年,由于美国政府的对日政策以及日本整个局势的发展基本上与这份报告的主旨一致,于是作者就在原报告的基础上增写了关于研究任务和方法以及日本投降以后的日本人的前后两章,以《菊花与刀——日本文化的诸模式》在1946年正式出版,1949年出版日文版,在美国、日本等引起强烈反响。      本篇读书报告即尝试分析各章内容,并选取第六章、第十二章作为具体分析的对象,记述读书心得。   二、 章节大意      1. 框架分析      本书共分十三章,框架大体可分为五个部分。  (一)提出问题以及研究问题的方法(第一、二章)   (二)基本视点(第三、四章)   (三)有关日本文化核心内容的论述(第五至九章)  (四)总结日本文化、日本人性格的特性并剖析形成原因(第十至十二章)  (五)补充论述及对于未来出路的探索(第十三章)    2. 各章大意     (一)提出问题以及研究问题的方法     第一章,提出问题,指出为什么要研究日本,以及研究日本的人类学方法。  本章首先说明研究日本人文化的必要性,并提出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进行考察。但由于身处战时,作者无法前往日本,于是她采取其他手段,通过与研究对象进行接触,搜集书面、影视材料进行研究,站在文化相对主义的立场上,关注文化之间的差异。并且,作者认为在关注整体的系统的研究的同时,也应当观察日本人生活中的琐碎细节,从中了解隐藏其后的决定其行为的先入之见,把握日本之所以成为日本人的国家的原因。    第二章,记叙战争中的日本人,从文化比较的角度展现日本文化的特殊之处。  在进入深入分析之前,作者简介了日本在战争之中的状态,反映其文化传统。在本章中,作者认为由于日本对于等级制有着强烈的信仰和信任,所以其发动战争后,其全民族就易于被煽动而积极地投入战争之中。同时,作者也揭示了日本文化中的反物质主义,他们认为精神可以战胜物质,精神是一切、而且是永久的,物质的东西只是次要的,并且会渐行渐灭。然后攫出反物质、重精神的思维方式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因素,天皇,并转入写日本人对于天皇的愚忠。日本人对天皇的这种态度是一把双刃剑。在战争中,其所体现出的是无条件、无限制地服从命令和死不投降主义;而在天皇转向,承认战败之后,整个国家也会从一条道路走向截然相反的另一条道路。本书所要探讨的便是这一结果产生的原因。  在本章中,作者开始较多地运用文化比较的方法。如,在是否投降的问题上,日本人与美国人的态度形成了鲜明对比,前者死不投降,而后者则会保全自身、甚至在日本人看来美国人不知羞耻。这所反映的便是两个文化体系下价值观、追求价值实现的方式不同。  最后,又点出部分日本战俘在180°转向后对美军的绝对忠诚,引发人们对日本问题的思考,究竟是什么决定了日本人如此特殊的生活方式。   (二)基本视点    第三章是全书的基本视点之一,其中的各就其位、各得其所,指出日本人对于等级制的信仰与依赖,而区分生活范围、遵循等级制的规定的理念则贯穿了本书其后数章的论述。  本章是作者带领我们了解日本文化的一个基础,它指出,日本所依赖的基础是秩序与等级制,与西方所信赖的自由与平等的观念截然不同。日本人对他们的世界的规范始终指向等级制。各就其位,其本质便是等级制意识,它要求人们在各自的职能范围内、在不同的生活范围内,遵循规则,不可越雷池一步。由此,衍生出整个日本文化的特征,即将社会凌驾于个人之上,要求个人遵循社会的规则,满足社会的需要。而在看待国际关系问题与国内关系问题上,日本人同样采用了等机制的眼光,在天皇诏书中阐述的“万邦各就其位,兆民悉乐其业”的理念,即反映了日本希望成为世界霸主的愿望,他们不甘成为他国的从属,希望突破原有的世界框架,建立起新的等级制下的世界体系,而让日本成为这一新体系的核心。  因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于是作者由剖析日本家庭之内的等级制开始,扩展到其日常生活中的等级制意识。在日本,家庭管理模式与社会管理模式相似,都是一个自上而下的严密系统,将每个人都纳入其中,以共同忠诚的名义要求人们服从,以普遍的约束力使人们遵循这其中的规则而不会反抗。此后,又追溯到封建时代,继续考察等级制的发展历程。在封建时代,日本人明确自己的定位,从而构建起完整的等级制度,将其作为维护秩序与安全的保障。但与此同时,等级制又具有一定的变通性,这最终使得商人阶层与武士阶层走到一起,完成了推翻幕府的任务,使日本进入明治维新的时代。    第四章,承接第三章,逐步过渡到对明治维新的评析,并以明治维新为例,说明了等级制意识在日本社会中所起的作用。  本章先从明治维新的背景谈起,涉及当时的政治环境与人们对于这场运动的认识。而后深入剖析明治维新的措施,从政治、宗教、经济三个方面揭示其中所体现的等级森严、各就其位的观念,以等级制将人们纳入其中。作者说:“无论是政治还是宗教还是经济,在所有活动领域,明治政治家们都按照各就其位的原则,在国家和国民之间分派职责。”最后作者写到日本在输出“安全”公式这一行为上所遭遇的失败,指出等级制意识只是日本这样一个特定社会中的产物,在其中形成并深入人心,根深蒂固,使人们都遵循这一原则。但这不能适合于别的地方的人们,日本人的想当然的想法使他们最终遭遇了惨败。     (三)有关日本文化核心内容的论述      从第五章开始至第九章,都是对日本文化、日本社会的具体论述,涉及了恩、义务、情意、人情等概念,这些都是对日本在等级制意识笼罩下的道德伦理体系的深入描述,揭示日本人生活方式极端的原因。      第五章,由日本人内心对于历史和社会的欠债感说起,分析日本人产生敏感的病态心理的原因。   作者首先提出,西方人意识中将自己定位为历史的继承人,而东方人则将自己定位为历史的债务人。在东方社会中,人们对过去的一切感到负债累累,不仅负债于过去,而且负债于现时,并且负债感在日复一日的与人交往中加强,最终使得负债感成为人们日常决定和行为的根源。作者由此深入,剖析日本人的欠债意识,以及由此产生的报恩意识。恩的概念其实是一种无形的律条,联系起施恩者与受恩者,从而确立了整个社会的行为规范。但日本人在长期的施恩与报恩的循环中,感到了厌倦。由于无休止的施恩、报恩,日本人对此越来越谨慎,作者说:“他们极其谨慎,以防自己卷入恩情”。因为一旦其中施受双方的认同感被动摇,他们便可能深陷其中而不得自拔。作者说:“这些认同感一旦消散,恩就会成为一种烦人的痛楚”。在这一点上,日本人显得过分敏感、痛苦、易受伤害。夏目漱石的小说《哥儿》即很好地表现了这一特点。   而这些是由日本人特殊的文化心理结构造成的,一方面他们想要去摆脱无休止的施恩、报恩,但是另一方面,社会推崇报恩的美德,这又成了不得不接受的规则,日本人在其间游走,往往偏于极端,也有着人格分裂的倾向,这也使得日本人在具体的行为中流露出虚伪与自卑的心理。总而言之,报恩的心理往往伴随着复杂的心情,日本人的努力报恩,是为了还清人情债,是为了不再背负这样一种人情债。即说,在日本社会中,奉献必然带有附加条件,一旦接受恩情,便会欠上一笔人情债。于是,日本人说:“受恩要有天生的慷慨”。     第六章,则对恩进行细致剖析,阐释仁的观念被抛弃的原因,并对从属于恩的、又独立于恩之外的忠孝观念进行评析。(详后)    第七章,则区分义务与情义,突出情义的概念,指出对社会承担的情义是源自对他人的好意所产生的精神上的负恩感,情义的实质是强大的社会约束力。  本章首先指出情义涉及对姻亲家属的所有义务,范围是姻亲乃至远亲,是家庭关系中的一种约束;而义务只涉及自己这方的直系亲属。作者说:“日本人的婚姻当然是家庭之间的契约关系,他们一辈子都要向对方家庭履行这种契约关系所带来的义务,这叫做为情义出力。”其次,主从之间的情义、扈从对主君的情义、扈从对战友的情义,在古代日本社会被一再宣扬,被等同于武士的美德。作者举出了源义经、弁庆的故事说明了古代日本人对于情义的理解,在这样的故事中,情义是发自内心的,是丝毫不受怨恨污染的。但是,现今的情义却由心甘情愿变成了不情愿背负的负担,人们为情义所迫,不得不去履行这种义务。“因为如果你不履行,人们就会称你为一个不懂情义的人,你就会羞于面对世人。”  同时,日本人所设定的情义是有限的,作者以“礼”解释了这一现象。礼是作为情义的物质载体出现的,礼的轻重都不是最重要的,正如前文所说,在美国人看来日本人的报恩与他们原先所受的恩惠完全不成比例。日本人之所以忌讳还礼大于送礼,可以用中国的古语来解释,礼轻情义重,礼只不过是形式,人们看重的或者说不得不遵守的是这背后的情义。这是日本人所遵循的另一重要规则。    第八章,指出对于名誉的情义来自于对他人的恶意、轻蔑的敏感,日本人认为对此怨恨乃至复仇是一种美德,他们通过这些手段来洗刷恶名。  本章的洗清名声所谈论的是对自己名声的情义。情义具有两重性,作者说:“在日本伦理中,情义具有双重含义,一是家臣至死都要忠于主子,二是当家臣自觉受到主子的侮辱,就会转而成为不共戴天的敌人。”这便是日本人所具有的思维方式,将报恩与报仇统一在同一个情义圈内。报复是一种特殊情况下所可能涉及的一种行为,它是作为一种美德而被推崇的。其后,作者分析了日本人对自己名声的情义的另一要求,即一个人的生活应该跟他在社会上的地位保持一致。这也是等级制意识深入人心的体现,人们唯有遵循这一规则,才可能获得安全感,找到自己的自重。而在复仇这一概念逐渐淡出历史舞台之后,日本人由于压力过大,产生病态心理,乃至于向内进行自虐,最终可能采用极端的方式如自杀来解决问题。作者说:“日本人很容易因为失败、受辱和被排斥而受伤,这使他们动不动就折磨自己,而不是迁怒他人”。  而自杀这一行为,古与今有着本质不同。武士的自杀是一种体面的死法,他是为了避免毫无容光的死刑,如果他没有接到命其自杀的命令或万不得已的境遇,他们不会轻易用这种方式解决问题。而在现代,在复仇逐渐转为向内的抑郁、自虐之后,人们所承受的压力,无论是社会的还是自身的,都过大,这使得他们感到厌烦,想通过死亡、自我毁灭的方式来求得解脱、维护自己的名誉。  最后,作者说道:“日本人的典型心态是左右摇摆,从强烈的奉献到同样强烈的厌倦”。这使得日本人拥抱民族主义的目标,将矛盾转移,来化解内心的厌倦,这便解释了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的原因,作者还以情义的两重性解释了他们最终投降的原因,可以说,日本人对自己名声的情义总是随机应变、令人捉摸不定的。    第九章,则指出看似与义务、情义不相容的人之常情,同样在日本社会中得到认可;但一旦后者与前者发生、冲突,后者必须被舍弃,因为义务、情义是人生要务,而人之常情只处于次要地位。  日本人是强调义务的,甚至将欲望作为罪孽,但他们却允许、甚至提倡感官上的享乐,并沉迷于精细艺术的况味。作者首先以洗澡、睡眠、吃饭等说明,人之常情的对立面与人之常情融为一体,正如义务与享乐融为一体一样,日本人忽略物质而独看重精神。但他们的目的是为了在尽情享乐之后,为义务献身。他们不将享乐作为人生要务,只是给予人之常情一个次要位置。这一如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状态,人们在社会被安排、找到自己的位置,而在每一个人的人生中,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安排。即,人之常情绝不应该侵犯人生要务。  此后,作者又通过对于爱情、同性恋、酗酒等现象的分析,进一步阐述了日本人将人之常情包括其各个部分规定在一定范围之内的习惯,他们允许事情在其所承认的范围内发展。而日本人关于人之常情的理念又产生了另一些重要影响。他们认为灵与肉的关系并非是不可调和的,只需要将之规定在一定范围之内。而在善与恶的问题上,他们也拒绝把恶的问题当作一种人生观,他们认为人有温和和粗暴两个灵魂,但这二者都是善的,没有善恶之分。他们相信,没有任何恶是人类灵魂所固有的,人之常情是人类不应该谴责的事情。但与此同时,日本人又将自己人生的最高任务定义为圆满完成自己的各项义务,他们完全赞同报恩意味着牺牲个人的欲望与享乐。他们推崇的是强大的意志力,这为第十一章的论述埋下伏笔。    (四)总结日本文化、日本人性格的特性并剖析形成原因     第十章,揭示出道德的窘境,揭示出真诚与耻感两个概念,这一系列的美德使日本人在生活中承受了过重的道德负担,而一旦这些美德脱离了日本社会,它便难以生存,即便是出国之后的日本人也难以再应对以前的严厉规矩。  日本人的人生观中植根着很多看似矛盾的因素,但其中有一致的因素,只是与西方人的一致不同。他们不抓邪恶问题,只注重如何平衡数个圈子之间的义务关系,强调不能放纵人之常情,否则便会陷入诸种均为善的义务的冲突之中。而当这种冲突变得无法解决时,人们往往只能主动地、残忍地让自己走向自杀。作者即用《四十七士》的故事来表现义务与情义之间的冲突,而最终以自杀来使忠孝两全。而义务与情义之间的冲突主题也是其他许多故事和电影的基础,这正是社会问题在其中的投影。但近年来,义务与人之常情的冲突逐渐变成了一个主要话题。人们要求强大的自制力,要求为了履行义务、情义,不惜一切代价。但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其本质没有变,都是不同圈子之间的冲突以及如何平衡其间关系的问题,也没有彻底解决这一问题。  作者点出:“在近代,日本人自己表明,强调对如此沉重的道德规则、对不同层次不同圈子的规则要加以区别对待,是不能令人满意的。”于是,面对有着过多冲突的生活,日本政治家们区分大节与小节,选取忠来统摄其他所有的情义与义务,并把忠的对象固定为天皇。但忠并没能完全超越所有的圈子,日本的伦理体系也没有被轻易简化,从而引出另一概念:真诚。真诚,如作者所说,指去热诚地遵循一条道路,那条道路是由日本的规则和精神标志。诚则长久,诚则无往不胜。在进一步剖析日本人对于自重的理解,将日本文化确定为耻感文化的一种,在日本,只有当一个人在遵循准则时,他才能有效地做事,并避免冲突;在日本,人们做事,首先看重的也是羞耻,是公众对自己的行为可能的评价。当所有人都按照这同一规则来“进行游戏”并互相支持时,日本人就会玩得轻松愉快;更进一步,当他们感到那是一种让他们履行国家使命的“游戏”时,他们就会狂热地去玩。  但本章的标题是美德:进退两难,它所要表现的道德的窘境是针对以上现象而发的,即日本的道德体系只能生存在日本社会之中,一旦失去环境的依托,当日本人深入另一文化体系、如美国自由宽松的文化时,他们便在也无法照原有的方式生存、不得不加以改变,而改变之后,他们便会觉察到以前日本社会中规矩的严厉程度,而无法再应付这些要求,践行这些“美德”。作者总结说:“他们体验到了日本道德的窘境,而且是这种窘境表现最激烈的形式。”     第十一章,自我修炼,一方面是能力的修炼,一方面是心智的修炼,而最终的目标便是无我、去智,达到圆通、自由的境界。在这个境界之中,日本人便可以消除自我监督、自我监视,消除恐惧与审慎,从而达到最佳的生活状态。  日本人的自我修炼不同于美国人的技能,是依赖于泛化的技术之上的自控与自治。日本人的自我修炼是为了提高自己生活的能力,并进而品尝到人生的滋味。其一,是为了提升自己的能力,以满足社会要求为目的的,作者以去锈作为比喻来进行阐释,并为十二章解释刀的含义作下铺垫。其二,是以圆通境界作为目的的自我修炼,人们通过身体训练与心智训练,追求无我与去智的状态,达到自由的境界。在这一章中,作者比较了印度瑜伽与日本佛教的不同,并重点分析了日本禅宗所描述的境界。其中,日本佛教的本土化也体现了其文化体系开放性与封闭性的并存。如,在日本佛教中,是否定涅槃轮回,否定灵与肉的冲突、恶的存在,否定神秘主义倾向的,这是因为它们与日本文化固有的理念发生了冲突,与“仁”的理念被抛弃是相似的。  日本人强调虽生犹死,这是因为在其中,他们可以消除自我监督与自我监视的负担,消除恐惧与审慎,从而以最佳的状态去生活。所以说,日本人是有着一个超越冲突的需求的,当他们把羞耻指派给观我时,观我便会对自我产生强大的压力,而只有通过自我修炼,才能够摆脱对羞耻的自我审查,摆脱其与自我意识的矛盾冲突。    第十二章,从童蒙的角度考查日本人人格形成的原因,并贯穿起全书的重要概念,做出结论。在日本人的孩提时代,他们上有一定自由,但是长大成人之后,就会完全步入另一套严密的社会规则、等级规定之中。而日本文化的类型也便是“伪装的意志自由”与“对自我负责的态度”,即菊与刀的结合。(详后)     (五)补充论述及对于未来出路的探索     第十三章,与第二章呼应,为全书补充相关论点。评价美国对于日本的占领政策,并对日本未来的出路进行探索。  作者提出,民族性格即国民性由文化决定。在战后对日问题上,美国人解决问题的方式应当取决于日本人的性格以及日本社会的传统秩序。由此,推导出日本政府会投降,美国不能直接统治日本,需要保存并利用日本的原有行政机构,包括天皇的结论。最后预测日本未来的走向,指出在经济上其致力于经济发展可能取得的巨大成果、成为东方商贸体系中不可或缺的角色,而美国也可能从中获益;而在政治上日本可能无法建立一个完全自由、民主的国家,因为日本社会的压力对个人要求总是太多、太难以改变,而其最终的选择需要根据世界的格局来判断,因为日本人是变化莫测的,更准确地说,日本人是随机应变的现实主义者的代表。     三、 第六章、第十二章心得      1. 第六章心得 报恩于万一    第六章,报恩于万一,作者首先便由恩切入。日本社会是一个强制性的、无条件的、义务型的社会,恩是作为被动接受的,而要求报恩是主动的行为。生存在日本社会中的人们,生来背负义务、还债报恩,并将报恩树立为极端的美德。这是由于被动的恩与主动的报恩之间的关系显然是不平衡的,日本人需要努力标榜报恩来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日本人如是说道,受恩不是美德,而报恩是,美德始于全力以赴的感激行为。  其后,将中日两国对于忠孝的理念进行比较。日本人将美德极端化,将中国人所确立的仁的观念抛弃了。日本人从未接受中国这一基本伦理准则。日本学者朝河贯一说到:“在日本,因为这些观念与天皇制明显不相容,所以一直没有被全面接受,哪怕仅仅作为理论也没被接受。”日本人的美德是无条件的,而中国人则将仁假定为超越一切的美德,将之作为忠孝的条件,以仁作为人际关系的试金石。而在日本,由于其内心中根植的等级制观念,使得他们贬低仁、去除条件,而仅取忠孝作为无条件的美德。这所反映的是日本的文化系统,是开放性与保守性并存的,它在非原则问题上十分开放,积极向外来文化学习,但其内部实则有一个坚固的堡垒,向外的学习实则是在加固这一堡垒。  在表面上看,大化改新是完全中化,明治维新是完全西化,但实际上,日本人在学习时有着自己的文化核心,维持着等机制的观念,他们内心的思想观念并没有因为外在的改变而改变。这也正是日本人的一大特点。  此后,再分析了忠孝两大观念,它们是由中国观念而被日本化了的,成为了日本社会两大无条件的义务。可以说,忠孝要远远大于其他一切,是避免不了的、必须承担的义务。  孝道这一观念,作为家庭的纽带,其意义并不同于中国已宗族为基础的孝道,其最重要意义在于它对活人中的尽孝义务进行了限制。作者说:“日本的家庭是高度组织化的,具有很大的限制;这使人们尽义务的对象的数量受到了严格的限制。”这里的组织化,其实便是等级化,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是社会的缩影。其所反映的便是如下的状态:要求人们履行义务,但要求的也是有限的义务。二者并不矛盾,正在于它们都要求责任明确,一如在社会中人们都被要求各就其位。但在以孝道为纽带的家庭关系中,因为其强制性,成员之间也可能产生怨恨情绪,最大的反感发生在婆媳之间。这是由于,日本社会中,年长者总是以孝、以义务来强制家庭成员,压制他们的行为,所以怨恨情绪的产生时在所难免的。  而在以忠为纽带的家国关系中,日本人将超越了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人际关系,以之来统一起整个国家、人民。在封建时代,忠往往是以关系的亲密程度来定,关系越近,忠的程度越高,反之,程度越低。而则在明治维新之后,这一现象有了彻底的改变,日本的政治家们将天皇作为最大的忠的对象,使日本人在精神上团结一致。天皇站在等级制的顶端,其象征性的特点使得他可以发挥永久性的作用,这也正是他们所宣扬的天皇是超阶级而存在的。  于是,忠是作为最高准则而存在的,而天皇成为了忠的化身。政治家们认识到忠的利用价值,最终使之附着在有形的天皇身上,使之可以统一起日本这个民族。正如作者所说:“日本文化的根基完全是人际关系”,人们正是以人际关系(包括不同等级关系、同级关系)以及忠孝、情义等观念来完成社会的构建的。也因此,日本最终成为了一个强调各就其位、倾向于人而非倾向于法的社会。      2. 第十二章心得 童蒙     在第十一章的结尾,作者如是说道:“如果不研究一个国家中孩子被抚养长大的方式,外人就几乎不能理解那个国家生活中的重要事情。”于是,作者专门开辟童蒙一章,来使在前面十一章我们所获得的对于日本的理解更为清晰,并为全书作下结论。  首先,作者将美日两国人们的人生曲线作了比较,指出日本人U型曲线所反映出的人生态度,允许幼儿、老年人享有最大的程度的自由,而成年人则需要背负起沉重的负担、承受生活的压力;同时,对于成年人而言,在履行义务、担当情义之外,他们也被允许在人之常情的范围中享受娱乐。我想,这也是日本人的方式,他们并不否定自由与任性,但他们会为自由划定范围,规定自由的空间与时间,并最终把这些内化到每一个日本人身上,形成特殊的“伪装的意志自由”。  其后,作者具体剖析了日本儿童有关嘲笑与耻辱的理念,在生活中,家庭将这些观念逐渐灌输给孩子,而在孩子不断成长的过程中,加以深化,使最终成为他们所需要遵循的社会规则。在童年时期,家长所谆谆教诲的,要受到同伴的认可,这一点很重要;在成年时期,这便引申成为了要求求得社会的认可。耻辱感与此相近,在此不赘述。  而日本人世界观的两面性,也可以从儿童教育的不连贯性得到解释。可以说,贯穿日本人生活童年、成年、老年三个阶段的主要矛盾便是如何平衡自由生活领域与严肃生活领域的关系以及这两个领域各自内部关系的问题,日本人并不轻易否定其中的任一方面,但他们会为之划定范围,划定时间与空间。以自由生活领域与严肃生活领域而言,在童年与老年时期,自由生活占主导,但在童年时期严肃生活的观念开始渗入,成年时期,它便占据了主导地位,而在老年时期,它才淡出,这也便是作者所说的U型曲线的含义。而在日本人的心理中,还存在着本初的自我,象征着自由与圆通;也存在成长阶段、进入社会之后逐渐形成的观我概念,这便代表着社会规则的约束。而他们的最终目标便是不断修炼,驱除观我,以找回早年的率真。这便将前面数章的内容贯通起来,所以本章所论述的不仅仅是童蒙问题,更是对全书进行总结,得出日本文化具有菊与刀的双重特性的结论。    而关于菊与刀的理解,在我所见到的诸多内容介绍中,大都有如下论述:“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双重特性,如爱美而黩武、尚礼而好斗、喜新而顽固、服从而不驯等。”但这仅仅只是作者在第一章所做的引入论述,而并非菊与刀的真正含义,在读完第十二章后,才能完全明晰菊与刀的含义。   在第十二章的结尾,作者引用了杉本夫人在《武士家的女儿》一书中对于按自己所喜欢的方式种植草木一事的记述,随后分析到,“这块人工制造出来的荒地之于杉本夫人,就犹如自己以前一直所被灌输的要将自己的自由意志伪装起来的教育一样。”被伪装的自由意志,并不等同于着社会约束;也不意味着美国人意识中的出自个人的纯粹的自由意志。它是建立在日本思维模式之上的一个概念。   日本人是有意志自由的,否则他们不会在不受情义或义务约束时,顺从自己内心的需求,以人之常情来生活,这不仅表现在上层社会,连一般民众也都拥有高雅的情趣。但在有情义或义务的约束时,如果按美国人对于意志自由的定义,日本人当然不拥有意志自由,因为他们处处受到社会的约束。不过,美国人定义的意志自由是与平等相连的,而在日本,平等不是其社会的产物,植根于日本人意识中的是等级制的观念,他们对此有着强烈的信仰与极大的依赖。在日本社会中,日本人需要遵从社会的规则,需要得到他人的认可,他们从来不认为“可以去思考与别人完全不同的事情”的想法有很高的价值,他们的态度总是以意志自由受到约束为前提的。这使得他们不得不把将意志自由作为人格的最终依托这一想法隐藏起来,形成了日本思维模式上的意志自由,即被伪装的意志自由。   作者描述说:“因此,菊花生长在花罐里,是为全日本举行的一年一度的花展准备的,每一片完美的花瓣都单独由栽培者布置好,其位置往往用一根看不见的丝线固定,那丝线就插在活生生的鲜花里。”这象征的正是日本人的生存状态,菊花本有自然状态、能得到纯粹的快乐(即意志自由),但是它们存在于小花罐中,不得不由人小心摆弄,服从社会的规范,将自己的本真状态隐藏起来(即伪装的意志自由)。   而刀的象征意义则更为明确,作者说:“其中一种传统美德是自我负责,他们把它解释为对我身体里的锈负责,这个比喻把一个人的身体比作一把刀。正如佩刀者要对刀的闪闪发光负责,一个人必须对他的行为的结果负责。”这在第十章中已有论述。由此作者所要指出的是,刀并不是进攻的象征,而是理想化的对自我负责的人的一个比喻,是一种保持美德的象征。   而作者对此的意见是,希望能将两者各有取舍,调和起来,达到新的平衡。作者说:“在新时代,在日本的日本人也建立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这种方式不需要像旧的生活方式那样要求约束个人没有丝线的缠绕,菊花可能更漂亮。”小结  美国人类学者克里福德﹒基亚兹在《文化的解读方法/书写方法》一书中说:“美国人在开始阅读时,认为日本人是与自己做过战的敌人中最难以揣摩其性情的对手,在阅读过程中有不知不觉地感到,原本自己头脑中非常明晰的西方世界的意识结构却渐行渐远了,当读完了本书的时候,他们的结论是:日本是自己战胜过的对手中最捉摸不定的国家。”这指出了东西方两种文化所产生的思维方式的巨大差异,而本书所要揭示的也便是这些差异所产生的原因,和日本文化的特性。  尽管作者本人一次也没有到过日本,但她搜集了诸多的重要事实,并依据这些事实栩栩如生地描绘了日本人的社会生活、行为方式和文化的全貌,推导出了日本文化的具有决定意义的诸特征。作者的这种深刻而又敏锐的分析能力也令人赞叹不已,特别是在当时日美两国处于交战状态的情况下,她基于文化相对主义的立场,坚持用客观冷静的态度看待日本文化,这种坚韧不拔、宽宏大量的精神,保证了研究结果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也使《菊与刀》成为了一部不朽的名著。    日人森贞彦曾对《菊与刀》在中国社会的热销有过以下的评述:“欣闻近年在中国对露思﹒贝尼迪克特所著的《菊与刀》日益引起关注,我想这正是人们希望更深地了解日本的心愿的一种体现。即使这一关注的背后隐藏着二十世纪前期日本军阀在中国大规模军事侵略行动这一难以抹杀的记忆,我依然认为它反映出为了解日本而关注《菊与刀》的中国民众的务实态度。这也许是中国人珍惜古老事物的传统性格使他们觉察到不应该放弃《菊与刀》吧。”  这段话,较为允当地评价了眼前的《菊与刀》的热销,一方面,中国人开始更为关注日本,希望深入了解这一与我们“两千年玉帛,一百载干戈”的邻国,希望能够继续和平共处,在新世纪中共同把握发展机遇,互惠互利;另一方面,森贞彦提及的中国人对于日本人侵略的惨痛记忆,加上近年来日本国内右翼势力沉渣泛起,叫嚣军国主义,也使得到而今仍必须临深履薄、小心翼翼,深入剖析日本人的文化心理结构,了解其作出决定的原因,为应对突发问题做好准备。  而这也正是露丝﹒本尼迪克特当初写作本书的目的之一。在本书的末尾,作者做出了这样的描述:“目前,日本人知道,军国主义是一盏已然熄灭的灯。他们将关注,它是否也会在别的国家熄灭。如果它不熄,那么日本人就有可能重新点燃他们的好战热情,炫耀出他们能做出巨大的贡献。如果它熄了,那么日本人就有可能调整自己,以证明自己已经很好地吸收了教训:天皇帝国的美梦不是通向荣誉的康庄大道。”  这与日本当下的状态有着很大的相似性,如果从本质上加以分析,这就是有关在战后的日本究竟选择哪一条道路的问题,这至今没有一个定论,所以虽然世殊事异,但问题的关键依旧悬而未决。  日本人的多变性、随机应变的特点在此点上体现无遗,也因此,他们的决定甚至不能让人相信。比如面对战争的失败,西方人认为他们会负隅顽抗而至死,但是他们最终作出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转弯,欢迎盟军的占领,这使得西方人感到困惑。而对于日本人产生让人捉摸不定这一印象的原因,在于我们都没有用日本的思维方式去理解日本,一旦我们深入了日本文化的核心,就能理解何以日本人如此让人捉摸不定,这是由于他们的文化中存在着这种多变性的根源,例如教育的不连贯性等,也存在着引导多变性的不变性,比如正是因为忠于天皇,他们可以瞬间弃械投降,欢迎盟军。  而我想,这些便是《菊与刀》一书的最重要的意义所在,它所讲述的、分析的是历史、是过去,而其指导意义却是指向将来的,将会历久而弥新。
  •     美国人站在自己的角度去写日本这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然后用以中国人的语法习惯翻译成中文,高的整本书生涩难懂,读一遍是不会明白其中蕴含的深意。还有这里有大量社会学人类学和哲学的东西,建议读书时保持清净,心无旁骛,好好推敲作者的逻辑
  •     菊花代表的是日本的天皇制度,刀代表的是日本武士,这两样东西,都是日本文化最具代表性的东西。作者是美国人,以一个局外人的视角来观察日本,把日本、日本文化以及日本人剖析的很到位。对于一个想要了解日本文化的人来说,这是一本很好的书。从书中可以知道日本这个民族对精神的追求是远远高于物质的,天皇是整个日本的精神支柱,是至高无上的,所有人都必须服从天皇。书中可以看出日本严肃的等级制度,每个人的等级观念都非常的严重。而武士阶级的地位仅次于天皇,属于上层社会。只有武士能够配刀,他们不用工作,以农、工、商的侍奉生活,日本也是一个追求神道的国家,他们把“恩”,“忠”,“情义”看的很重,他们对自己的名声也看得很重。如果受到侮辱他们发泄的方法是折磨自己也许这就是日本自杀率高的原因吧!他们相信这种方式可以洗清自己的耻辱。这是一个以“圆通”为至高无上的境界的社会,一个人达到“圆通”更有利于他的成功,这是耻辱型社会造成的。我倒觉得,我如果能学习“圆通”,也是一种很好的事情。日本是一个神奇而伟大的民族需要慢慢的发现。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感受不是很深刻,对日本的了解还不多,很多事无法与现实产生联想,对人类学了解也不足。以后可以再读,多次读。
  •     日本真是个神奇的国度……
  •     翻译有些别扭,但很有见解的。比较文化差异真有意思。是的,如果多些中日对比会更有意思。
  •     是二战后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的力作,深刻揭示了日本的民族性。温柔与暴力的双重矛盾性格使得在日本成为一个好战却讲礼貌的国家。专业课老师推荐的,分析得很有力度,值得一读。
  •     买过一力文库的几套书,总体感觉还行。一直想买别的版本的《菊与刀》,但最终还是下决心买了这个版本,因为有英文版本赠送。希望能译者能译得好。
  •     书的内容不错,不亏是描写日本精神的经典之作,很多其他的写日本精神的书都会引用本书的内容,可见其影响力。

    翻译还行,送英文版,所以不存在读不到真谛的问题,价格便宜,值得推荐!
  •     在我妹结婚那天送亲过后发现她家书架上的,我妹说,当初少年不懂事你拿去看嘛。源于日本人的“耻”恩不能,负不能,一切都是“耻”。
  •     上日本文学的时候老师提过这本书,之后就一直挂念着,买一赠一,挺不错的
  •     真切且深刻的让我感受到日本人的那种武士道精神,伟大却又矛盾,映像最深的是一旦被打服,就比汉奸还汉奸的作风……如此无畏却又矛盾。但是研究是二战时期的了,过去已太久远,而且是战争时期的人性研究,或许早就过时了吧。看看可以,涨涨见识,但要安到现在的日本人身上或许会有偏差吧……
  •     #补#东方想象一种。
  •     读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仅凭读一个人,读一本书,明显是不够的—— by#想去日本看一看,走一走#
  •     买一送一很好,而且这本书反映的日本人的性格是非常好的。
  •     这本书放在家里快十年了,然后就一直没看完。外文书不能贪便宜是真的。
  •     我们因为战争对日本人总是存在着很多~怎么说呢~有仇恨也有偏见~虽然这是外国人写的书~但是也正因为是外国人站在那种不带仇恨和愤怒的感情去看待的日本人~才更加的比较客观一些吧~如果你真的很仇视日本人我觉得还是不要买的好~我纯粹的想了解这本书所以我买了~并且我没有那种偏激的仇视~看这本书能发现很多东西~
  •     这是一本写日本文化的书,是美国人写的。当时,美国人对日本人不了解,但是由于战争的需要,他们开始对日本文化进行研究。虽然作者没有到过日本,但是对日本人的文化写的还是很到位的。日本人其实就是菊与刀的双重人格!
  •     2016.11.09 ~ 2016.11.23 内容不错,翻译挺糟。
  •     以这个价格来看,我没有过多地期待书的质量,所以很惊喜包装的完善,书页也并不想想象中劣质。
    在学日语,所以想了解些日本文化。这本书可堪经典。
    至于翻译,确有不成熟之处,但可以看英文版。中文版也并不影响阅读。
  •     “菊”是日本皇室家徽 “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 从日本人生活方式和典型事件入手,于生动的叙述中进行有力论析,语言富有智慧和幽默感。读之既启人深思,又引人入胜,是了解日本民族绕不过的经典读本。
    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用“菊”与“刀”来揭示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如爱美而黩武、尚礼而好斗、喜新而顽固、服从而不驯等)由此入手,进而分析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及有关习俗,并指出日本幼儿教养和成人教养的不连续性是形成双重性格的重要因素。
  •     日本耻感文化在军事经济的失败压力下开始逐渐改变,他们准备去掉这沉重的包袱,承认失败是变革的第一步,日本是个善变灵活的国家。各安其份的等级、恩情、忠、佛教等传统类似中国文化,但他们对性是开放合法的。
  •     看过很多关于日本的电影、漫画、电视剧、书,总是觉得日本人怎么这么罗尼啰嗦?叫个名字都脸红半天,实在让我等中国人忍不下去。看了这本书,终于对两国的文化差异有了很深的了解。即使是情义,大家都有不同的理解。即使都是等级制的国家,大家的等级观念还是不同。
  •     我买之前看过这本书的部分,也在当当上面找到我曾经看的版本,鉴于本人对出版社比较挑剔,所以还是选择了这家。
    这本书适合人群:一,和我一样喜欢看点社科历史类读物的读者,有一定文化层次,平时会深入想问题的;二,纯粹崇拜日本的人(推荐我看这本书的人就是如此),他们喜欢日本的所有,并且原因花上较多时间去研究日本,看如此学术的一本书。
    话说回来,里面的东西并不是那么难懂,阅读相对轻松的,至少我曾经看过一本书看得我实在累死了。。。
  •     写的挺基础的,容易理解,但是价值不能说是太高。
  •     买这本书,只是因为想更多的了解日本这个与我们有莫大关联的国家。不负所望,写得很好!还有一个原因是有英文版,两相比较顺便学学英语,O(∩_∩)O哈哈~
  •     作为一个一衣带水的邻邦,是抱着对日本文化的不解去看这本书的,看完后清晰了很多,又徒增额外的困惑……类似于孔子的“有序”思想,在公共的既定秩序下,个体显得分外渺小,久受秩序束缚个体的外在谦谦表现与内在不堪负重的疲惫……在这样一个弱流动性的社会中,任何激进思想诱发的对外宣泄终将一发而不可收拾……
  •     菊与刀这本书对于日本的国民性格进行了分析,认为其既有热爱自然的高贵品格,又有残忍的一面,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值得一读。
  •     是一部通览日本文化、解读其矛盾性格的惊世之作,是全世界公认的现代“日本学”开山之源,行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我们了解日本不得不读的经典著作。
  •     很早前看的一册、早到内容已经有所遗忘。当然、不该为不用功复习找借口。而为何只打三星、是因依稀记得坠入小说的自己、当时、颇不喜书籍的措辞、人、有时是过去的动物。
  •     书如其名,从一个美国人的眼中,看待二战前后日本人的文化历史以及行为,揭示其文化以及根性中存在的矛盾性,对于了解日本人以及日本的文化,有一定的作用,虽然可能具有一定的时间局限性。
  •     看了《日本改变中国之后》,也改变了我之前对日本的看法。先通过一个美国人的眼睛,大致了解一下日本的文化。就这个价格买一送一来说,已经是物超所值了。
  •     露丝,本尼迪克特的书,绝对的经典,研究文化的必读书目之一,其另一本《文化模式》也是经典。特有买附赠的英文版看的,大陆出版的中文版本太多了,五花八门,特别瞧瞧英文版是怎么说的。不得不说,很多翻译,烂的不是一点半点,想读好书的人,还是学好英语,读原著吧。
  •     能够解释许多我们无法理解的日本人的性格与行为,但有几个地方总觉得怪怪的,还是有些小缺陷(・-・*)
  •     生性好斗而又温和谦让;穷兵黩武而又崇尚美感;桀骜自大而又彬彬有礼,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勇敢而又怯弱。
  •     很多不了解日本的人对日本的了解可能来自本书
  •     三观不同的有点看不下去了
  •     过几天去日本,翻出这本书,感觉书中的日本人与我现在认知中的日本人有些差距。
  •     没找到我读的版本。。随便标记吧
  •     这本书对于二十世纪中叶以前日本人人性最深处的规律进行了探讨,从他们的“各就其位”的观点,到从“负债”的视角来面对人生,最后描述了他们是如何从小养成这样特殊的性格的。看着书的时候,发现作者描述的有一些日本或美国人的想法在自己身上都有体现。这也许能从两方面来解释:1.时代的变化使本来鲜明的民族特征有了融合,我们这一代的青年身上带有不同的特色,想要那么明确的区分不同区块人的想法已经不那么容易了;2.当时的作者或所引文章的作者在一定程度上是带着有色眼镜去观察问题的(即便已经比某些学者客观许多了),其实当时人们的思想并没有那么大的隔阂?不管怎么样,我都觉得作者笔下书写的这个民族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民族,她所描绘的是一个我很少见到的日本。最后,这本书的翻译有时候有些别扭。
  •     收到之后感慨买一送一的书这么好本书对于想要了解日本文化以及日本人民中根深蒂固的两极情结非常有帮助
  •     了解到日本文化的一面,挺好的,而且还有英文版的,it is very good!!
  •     一直对日本的武士道怀有很深的兴趣,作者从人类文化学的视角阐述了日本人的文化及其心理,让我受益匪浅!
  •     可以了解到日本人到底有多神奇,这是一个有信仰的民族,虽然一些根深蒂固的信仰让他们走向了massacre,但也毋庸置疑他们身上有很多需要我们学习的地方。整本书有些关于日本人品行的描述重复出现太多次,稍显冗杂,不够简洁。
  •     日本人即好斗又和善,即尚武又爱美,即蛮横又有礼,即顽固又能适应,即驯顺又恼怒于被人推来推去,即忠诚又背叛,即勇敢又懦怯,既保守又好新。这些特点全都有极端的表现。他们十分在乎别人对自己行为的看法,但是,当别人对他们的劣迹一无所知时,他们又会被罪恶所征服。他们的士兵即被彻底驯服,也会反抗上级。
  •     很好啊。。。很喜欢这种以一个局外人的视角写的东西。。。感觉从另一种层面上认识了一遍日本。。。
  •     一本美国人眼中的日本人性格的书。对我们思考日本人和中国人的共性和差异有所启发,同时也能让我们感知到美国人的不同文化和思维方式。个人认为值得一读!
    书的质量也不错。
  •     本书解开了我很多的疑惑,关于社会学,关于日本人,呵呵,而且买中文送英文。。。只是英文的被闲置了。。。o(╯□╰)o
  •     买一送一 很便宜 介绍日本文化的好书 不错 值得推举
  •     性价比非常高,买一赠一。同时是了解日本文化的好书
  •     了解日本文化,和一些奇怪的点,比如负罪感比如物哀。
  •     可以了解下日本底蕴,不过美国人写的还差一把火,理论派还是比不上实践派
  •     人类学研究的经典著作,总算比较完整的看了一遍,一方面更清晰地认识了二战前后日本人的各方面特征(当然是基于本尼迪克特一个美国人类学家的视野);另一方面也提供了一种极为朴实的人类学研究方法,力荐
  •     很好,包装也不错,推荐购买。一直想买的书,对日本文化很感兴趣。
  •     日本文化有双重性,就像菊花与刀。菊花是日本皇家家徽,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征。日本人爱美而又黩武,尚礼而又好斗,喜新而又顽固,服从而又不驯,忠贞而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懦弱,保守而又求新。
  •     好乱=_=
  •     《菊与刀》一本描述日本人的书,让人真正看清了日本,看清了这个民族。区区效果精油如此之大的影响力,不容小觑,同时她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隔靴搔痒,隔岸观火。
  •     首先,就书本身的质量来说,谈不上精美,但已经对得起自己的价格,其封面(中文版)尤其让人喜欢,简洁,大气,如此才是一本研究专著应有的风格,相比之下,英文版的封面就不合我的口味了,甚至看起来不像是一本书,当然这是个人审美观的问题。就内容而言,由于水平所限,英文版尚无能力流畅阅读,仅谈谈中文版,说实话,虽则久闻此书大名,可开始阅读时却始终心存偏见,以为西方人研究东方人难免带着有色眼镜,对于他们是否能真正读懂东方人心存怀疑,读完以后思想大为改观,书中虽偶尔流露出不易察觉的优越感,但整体而言,其内容之严谨客观可谓同类著作中少有,其对日本国民性分析之深刻让人叹为观止,绝对是了解日本国民性必不可少的优秀研究专著,让人无法想象其出自一位从未到过日本的西方人之手,在这本书中我甚至看到了我们国民性的影子,感触很深啊,相较而言,作为一衣带水的邻邦,作为对日本影响甚深,受日本伤害最深的我们,对日本的研究真要说声惭愧了,因为我们对日本的研究才应该是最深刻最权威的,同胞们要努力啊!近日订购了蒋百里先生与戴季陶先生合著的《日本人与日本论》,打算互为印证,看看东西方看问题的眼光会有何差异。也希望对日本的认识会更上一层楼
  •     一直想看这本书,这次终于买到了,很超值,刚看完中文版,觉得看完这本书所有描写日本文化的书都是多余了!
  •     静与动的交锋,文与武的融合,善与恶的争辩。“菊与刀”简简单单的三个字承载着太多大和民族的特性,充分概括了日本这个民族的矛盾性。
    本尼迪克特的一句话最能完整的概括日本:“日本人是既生性好斗而又温和谦让;既穷兵黩武而又崇尚美感;既桀骜自大而又彬彬有礼;既顽固不化而又能伸能屈;既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既忠贞而又心存叛逆;既勇敢而又懦怯;既保守而又敢于接受新的生活方式。菊和刀正好象征了这种矛盾。”
  •     美国人眼中的日本,名气很大的一本书,连日本人自己都承认这是一本关于大和民族文化影响最大的一本书。
  •     从专业角度,这本书是人类学很不成熟的作品。大概唯一的作用就是向其他人证明,人类学是多么的有用
  •     太多的时代局限性,边看边查现代日本人的文化特点,看得真心累。。。看到一半果断弃。如果读菊与刀不自己去思考求证,讲真还不如不看,只会培养助长傲慢偏见啊
  •     这本书描写了日本的文化,从而评述了为什么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的侵略扩张,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日本人的为人与处事的方式与其他民族有与众不同之处,给我们提供一个更好地了解日本文化的机会
  •     我只看了英文版的,中文翻译的还没看,不清楚语言文字质量怎么样。。。。。英文版的就是有的词打错了,还有拆成两个词的。。。。。不过不影响理解学日语,了解日本人的话这本书还是很好的,老师推荐的,就是可能觉得有点过时了不过历史文化这种东西一时间也不会有太大变化,毕竟是长时间已留下来的。。。。。再推荐几本书。。。张纯如的《南京大屠杀》最好也看英文原版的,如果有能力的话还有《刹那樱花》,从心理语言文化等等方面分析中日,美日,法日,还有具体的对比实例,不会很枯燥。就行说这些,书还是很好的,又不搞什么可言,能看懂就好,还有双版~~~~非常喜欢
  •     很赞的《菊与刀》终于到手了!中英两本买一赠一,前一天早上下单,隔一天中午到手!从来没这么快!很高兴!真心喜欢当当!只是在这买的艾格咋还没到?
  •     好久没读到这么足份足量的书了,跟这个一比,我以前看的关于剖析日本的书都是拼音版儿童读物,看完这个真的能比较彻底的理解日本人的价值观和她们的所作所为。我买的是这个版本,贪便宜,中文的还不错,英文版印刷和纸张都很差,讲究的就别买这个版本了。还剩两个半月,只剩下两本中文书,看来带比较晦涩的书的决定是正确的,这本书薄薄的,但是看了一个月,因为想省着看,也因为难懂
  •     美国人人类学本币迪克特的力作,对日本文化的人类学研究,爱好人类学的朋友,关注日本文化的朋友,推荐一读。
  •     我没读完这本书……绝对是因为这个译本的太烂了QAQ 不是我的锅!
  •     这本书很出名,很久以前就想买。这个是中英双语的,可以对照看,很好。这本书是一个美国人写的,很好的剖析了日本人的性格,以菊与刀来说明其性格双重性,很赞!
  •     菊与刀以人类学角度考察一个民族的固有性格,警示着我们。失落的文明让我们体会海洋文明的美丽英语六级练习不错哦
  •     对于日本人,不能仅仅成为小日本,我也不赞成仅仅去通过辱骂来增加对自己国家的荣耀感。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荣耀感,以及自己的历史。如果想在全方位做的比亚洲对手日本做的更好,就要好好的了解日本文化,以及其在面对不同的问题时可能出现的对策。
  •     中英版都有,适合参照阅读,了解下日本文化,值得购买
  •     非正统人类学
  •     日本的忠、孝、仁义的理解及对人之常情的把握的确难让外围人所认知。
  •     语言有些乏味
  •     相对别的出版社出版的《菊与刀》,这本显得更有针对性,因为毕竟是中英文双语的,我一般都是先看英文版的,再看翻译,觉得翻译得还算不错,大部分都是按照原著来的,不过原著更显得随意,毕竟作者是个女人,翻译的话就比较严谨了些,也许是出于对作者人文社会学家这一称号的考虑吧。
  •     菊与刀是研究日本文化和社会的经典读物。没想到当当卖这么便宜,中英文两本才十块钱,真是白菜价。只是封皮有点丑,其他都OK,上海三联的书总体让人放心满意~
  •     美国人的日本认识。 有一些民族性的地方 隐隐能体会到吧。
  •     翻译得不尽人意 但作品很全面
  •     是一本了解日本人的好书,还送英文版,可以提高英语,真是一举两获!
  •     不具时效性,但重在民族的内核。
  •     看完后对日本的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然而现在的日本文化较之作者写书的年代已发生了许多变化。
  •     很早以前就买了的,中文版和英文版的纸质书。
  •     史纲推荐读物,读起来还是很有趣的
  •     这次一定要读到最后一页!
  •     读于2015年3月29-30日。很早就听老师说过这本书,读过之后对日本和日本人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     让你了解一个真正的日本,还送英文版,对于英语学习很有帮助,不错
  •     作者是一名美国文化人类学家,但其中立而宽容的了解日本,尊重他们的态度、信仰还有极富争议的“等级制”,为我们描述了一个真实的日本,许多地方会顿时豁然开朗于从前的不理解。日本有些地方的情感认同与我们中国人很相似,比如说感恩的心,甚至更胜于我们。
    非常好的书,值得阅读,推荐推荐。
  •     所读露丝.本尼迪克特的第二本书,断断续续,终于读了一边。一年之前买过一本纸质,读了几页就放架子上了,今天总算断断续续的读完了。有理有据,对于作者并未实地调研而能写成此书,敬佩之至。
  •     让我了解了许多日本人的特性,他们的文化。
  •     n年前看的 早已记不得是哪个版本 冲着名气来看本书的读者注意了 此书是二战时期对日本的调查报告 放在几十年前当然读着不错但几十年后。。。。
  •     双语买一赠一,很划算,但是英文版还没看。
    看完书,我顿觉,其实不止日本人,我们每个人都有双面性。不是吗?
  •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套书,双语阅读和文化学习在这里融为一体。对于那些想了解日本的人来说,这是可以看看的书,从这里你可以知道一些日本人的性格。对于那些要学习英语的人来说,这是纯正的学术性的英语,可以学到很正宗的表达方式。对于对社会学、人类学感兴趣的人来说,这又是不可以错过的经典原著。所以强烈推荐阅读。
  •     美国人眼中的矛盾大和民族
  •     菊和刀象征着他们的文化:崇尚暴力又热爱美学,既蛮横又文雅,既刻板教条又进取变革,既忠诚不二又背信弃义。就算你说得再富丽堂皇,你还是你,那个曾经侵略者。
  •     对日本人性格的经典解读!
  •     翻译有点怪怪的……读了四个月终于断断续续把这本书看完了……理智坦率极致而高度的尊严和羞耻心,虽然有点极端,但意外地觉得都是很有道理的三观呢……
  •     这本书绝对是文化哲学意义的好书,立意非常之高,对日本的“耻辱”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进而明白了美国统治日本采用了最正确的方法,理解了保留天皇的重要性,而不是羞辱日本人。这本书对比了美国,日本,中国三个国家的人的不同文化观念,发现中美有更多文化上的共同点,而日本对于性,对于自重都有如此不同的,看过这本书的中国人,一定会明白中国人和日本人结婚有多么大的先天缺陷。中文版已经读完了,我不确定我还有没有兴趣去读一读英文版的。
  •     此书阐述了日本人的矛盾性,两面性,彻底的了解日本人性格和行为的特点。
  •     日本是一个与中国有着深远渊源的国度,一度师从中华,而如今历史轮回,我们也有许多需要向日本学习。他们的严谨,认真,好学,都是值得称道的,这本书揭示了大和民族的性格,同时启迪我们也要探索中国人的性格,这在现在也是至关重要的。
  •     很值得一看日本人性格研究。
  •     感觉作者的观点过于绝对 持保留态度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