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文化与社会十五讲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世界文化 > 美国文化与社会十五讲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06
ISBN:9787301067147
作者:袁明
页数:293页

作者简介

中国人要真正懂美国,可能需要迈出比托克维尔多得多的步伐,去走近西方人的精神家园。 美国是一个有鲜明特色的国家,这是由其独特的历史、地理位置和民情造成的。本书深入涉及了美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介绍了美国特色,堪为“中国人看美国”提供一个全面新颖的视角。

书籍目录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总序
前言
第一讲 中国人看美国/袁明
一 中美交往的历史遗产
二 观察美国
三 美国的特色
四 美国的难题
第二讲 美国历史概览/董正华
一 为什么要了解美国历史
二 美国历史的地理因素
三 美国社会多样性和种族问题的历史根源
四 美国的独立与“建国”问题
五 两条发展道路之争
六 社会批判与社会改革的历史
第三讲 美国的种族与少数族群问题/马戎
一 美国种族、民族问题的由来
二 当前美国人口的种族、民族构成
三 美国社会各民族群体之间的结构性不平等
四 美国种族、民族发展的三个阶段
五 美国现产社会中的种族、民族关系
第四讲 美国宪法的价值探讨/王锡锌
第五讲 美国的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海闻
第六讲 漫淡美国政治制度/金灿荣
第七讲 美国的高等教育/闵维方
第八讲 美国文学的特点/陶洁
第九讲 美国媒体与社会/李琨
第十讲 好莱坞传统与美国电影新格局/戴行铖
第十一讲 美国的政党/李永辉
第十二讲 美国宗教纵横谈/苻晓
第十三讲 美国外交思想与实践/贾庆国
第十四讲 美国与东亚/张小明
第十五讲 探寻美国文化之路――美国的图书馆/侯颍丽

编辑推荐

《美国文化与社会十五讲》为《名家通识讲座书系》之一,在中国现代化的道路上,美国因素具有全方位的影响。深入了解美国,成了一代代为中华崛起而奋斗之士的无法回避的课题。了解美国,是为了中国的将来。

内容概要

袁明,女,1945年8月生于中国上海。 现任职: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国际关系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1962年进入北京大学西语系英语专业学习,1968年毕业后到河北、陕西等地工作。1979年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攻读国际法专业研究生,1982年获法学硕士学位,留校任教。1983年至1985年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作访问学者。回国后担任北京大学国际关系研究所副所长。1989年至1990年赴英国牛津大学作高级访问学者。现任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委员,兼任亚太安全合作理事会中国委员会委员,外经贸部中美顾问小组成员,中国人民外交学会理事。国际上兼任美国纽约“亚洲协会”董事会董事。
主要著作有:《中美关系史上沉重的一页》、《跨世纪的挑战:中国国际关系学科的发展》、《国际关系史》等,另撰写几十篇国际问题论文。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本系列教材符合教学的基本要求,讲求知识的相对稳定性,有一定的系统,重点突出,内容和章节明晰,深入浅出,又能适当接触学科前沿,引发不同专业学生的跨学科思考和学习的兴趣。     本系列教材大都有意采用“讲术讲座”的风格,适当保留讲课的口气和生动的文风,有“讲”的现场感,比较亲切、有趣,有可读性,更适合通识教学,同时也更能吸引社会上的一般读者。     本系列教材有明确的定位,那就是适应新世纪的大学生所要求的“通识”。这是为配合高校推进素质教育和学分制改革而设计的,是大学本科的教科书;同时又是高品位的学科普及读物,能够满足社会上各类读者获取知识与提高素养的需求。   

章节摘录

版权页:   1831年,法国政治思想家托克维尔赴美国考察,1835年,其成名作《论美国的民主》(Democracy in America)问世。这本书在西方世界引起了轰动,仅法文版就出了17版,另还有英、德、荷、匈、意、丹、俄、西班牙、瑞典、塞尔维亚等译本。日本明治维新后,这本书亦很快被翻译介绍。 《论美国的民主》是一本政治理论著作。它在美国大受欢迎。在美国著名大学的政治系中,这本书无一例外地被指定为必读书。一些政治人物甚至与它终身相伴。一位身居高位的美国政界人士曾告诉我,他每隔一段时间便要仔细研读一遍《论美国的民主》,在他看来,这本书几乎与《圣经》一样重要。 为什么一本由法国人所撰写的关于美国的著作会引起美国人这么强烈的认同呢?我们不妨较为具体地来看一下。在最重要的绪论部分,托克维尔开宗明义地说:“我在合众国逗留期间见到一些新鲜事物,其中最引我注意的,莫过于身份平等。我没有费力就发现这件大事对社会的进展发生的重大影响。它赋予舆论以一定的方向,法律以一定的方针,执政者以新的箴言,被治者以特有的习惯。”在观察美国并回顾了法国及欧洲的历史之后,托克维尔看到了浩浩荡荡的世界潮流,即:“平等的逐渐发展,是事所必至,天意使然。这种发展具有的主要特征是:它是普遍的和持久的,它每时每刻都能摆脱人力的阻挠,所有的事和所有的人都在帮助它前进。” 《论美国的民主》完成了一种有机的结合:总结欧洲思想的美国实践。它揭示了世界历史在基督教世界中的一段进程:欧洲人曾用战争手段去推动社会的变革,但美国人却主要依靠非战争手段实现了欧洲的理想。“十七世纪初在美洲定居下来的移民,从他们在欧洲旧社会所反对的一切原则中析出民主原则,独自把它移植到新大陆的海岸上。在这里,民主原则得到自由成长,并在同民情的一并前进中和平地发展成为法律。”欧洲思想的美国实践是世界历史在基督教世界中的一段加速和升华。这是美国人对此由衷认同的根本理由。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美国人对托克维尔所表现出来的宗教使命感亦由衷认同。托克维尔考察美国,但他真正关心的是法国的前途和整个基督教世界。他认为,“宣称在上帝面前一律平等的基督教,不会反对全体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他呼吁“对民主加以引导,如有可能,重新唤起对民主的宗教信仰”。 目前在美国,从喧闹的首都华盛顿到中西部安静的乡村,对上帝的敬畏再次成为人们共同遵守的自我约束和戒律。即便在总统布什的工作会议开始之前,他也要带领全体内阁成员对上帝祈祷。他们的信仰和一百多年前托克维尔所阐明的一样:“我不太清楚上帝的意图,但我不能因为自己无法深知而就不相信它,我宁肯怀疑自己的智慧而不愿意怀疑上帝的公正。”

图书封面


 美国文化与社会十五讲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1.政制。宪政,联邦,分权,利益集团。2.族类。多种族,多族群,多宗教,多元。3.外交。孤立,多边,单边。4.文化。图书馆,自由主义的文化力量。
  •     最喜歡的是第四講,美國憲法的價值探討。對於美國憲法思想的闡釋真是相當精彩。文中指出的美國憲法關於自由與平等的爭論頗引人深思。“更進一步,條件平等的問題實際上涉及到憲法上一個更敏感的問題。如果要實現條件平等的話,就必須有一個十分強大的政府來進行調控,因為每個人與生俱來的條件是不平等的。”也許在大洋的另一岸,我們更多強調社會的平等性,自由而今反而成了一個敏感的詞彙。但平等的實現相比自由的實現是否更有難度,並且更無標準可言呢?而在自由的條件下實現平等成本是不是相對小些呢?
  •     身在美国,时时感觉到自身与社会与人的格格不入。所以被每本书的标题所吸引,希望能借此更好地观察美国社会。书中所写,凡是较好地融入了美国社会的移民民族,都是或多或少地放弃了一部分民族自身的特色和坚持,从而变成了“非此非彼”的群体。就我的观察而言,美国人对于不同的民族或是来自不同国家的人没有特别大的偏见。但凡是真正在美国生活的中国人,却的的确确有着类似于美国人的思维方式。一旦涉及到有关契约与利益的问题,美国社会需要你变得强硬会争辩。就书中提到的黑人问题,我问了我的美国同事。他以“It is a genetic thing”来回答了有关黑人白人智商的问题。他是拉丁裔的移民,并非是真正的盎格鲁萨克逊系的美国“纯种”白人。这样的自然反应让我感受到了美国社会阶层的待遇分别和隐形的障碍。美国城市中,人种和民族之间互不混居是由来已久的。而黑人与白人所受教育水平也是大不相同。我想有机会应该更深入地了解这方面的题材和文学作品。

精彩短评 (总计89条)

  •     比较散
  •     教科书= =。。好莱坞那一讲亮瞎了,也不晓得这么狗血的东东是什么神人写的。其他的算是科普,勉强能看。
  •     大三下 美国文化与社会。能再虐点么 胡core好强@@
  •     看了觉得受益匪浅,呵呵,真的很值
  •     文章内容是大家写的,不错!
  •     推荐《光荣与梦想 1932-1972年美国社会实录(上下册)》。
  •     毕业论文
  •     深入浅出,这个系列都很不错的。
  •     “孤立主义是美国独立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不意味着自我孤立,也不意味着拒绝关心外部事物,而是指美国在推动对外经济关系的同时,重视并强调美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政治上的独立性”
  •     章节涵盖较全面,但讲法有点儿呆 = =!
  •     美国为什么这样,我们为什么这样
  •     匪汝之为美……Thank you for the last present.
  •     了解世界的多元,有助于我们理解世界。
  •     很浅很通俗。作者风格各异,对严谨性的把握差异也很大。像是课堂讲稿的集合,而且侧重于泛泛介绍。当然,篇幅所限,大概也确实展不开。
  •     名家之作,获益匪浅!珍藏版!
  •     本书围绕美国文化为主,结合美国社会,为我们展现了真实的美国生活
  •     从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介绍美国,内容全面,对年轻人从更深层面了解美国很有助益。“师夷之长以制夷”,“拿来主义”,“学而时习之”万岁!
  •     这本书写得很好,很全面,语言生动。
  •     内容还没看完
    这个纸略显薄了啊
  •     缺点:作者不同,感觉功力也不同,章与章之间体例不同,水平也层次不齐;优点:仍不失为一本迅速了解美国的优秀读物。
  •     The Boston News-Letter was the first continuously published newspaper in early America, publishing its first issue on April 24, 1704.
    i'm sorry , it is 1704
  •     2011 spring
  •     质量很好,值得一读.
  •     印刷很好,内容有点深
  •     通识书籍,让我对美国的各个方面有了初步的了解,不错
  •     这一系列都很好看,毕竟北大出版社的书。
  •     想了解世界,就得了解美国的文化和社会,才更清楚自己国家。
  •        这是一本广泛但浅显的引入书籍,可以链接许多另外的书,对美国社会的构成有一个全面的视角,这已足够,要了解更多的深入的东西,可以顺着文献去找。
       多个学者,不同领域,一人一讲。我以为袁明的总论是思想性最强的一篇,就是第一篇,力荐。以下我基本记下了所有对我新的知识,包括系统的归纳,这篇笔记很丰富,花了较长时间来记。
      
      以下为部分书摘:
      
      中国人看美国
      
      《论美国的民主》完成了一种有机结合:总结欧洲思想的美国实践。托尔维克呼吁,对民族加以引导,如有可能,重新唤起对民主的宗教信仰。
      梁启超在《新大陆游记》中批判中国人国民性中的弱点,即:有族民资格,而无市民资格;有村落思想,而无国家思想;只能受专制,不能享自由;无高尚之目的。
      费孝通:“我们要认识到美国,不在他外表的耸天高楼,而是在他们早年的乡村里。”
      创新在美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
      在微观层面上,制度创新主要体现在美式企业管理模式上,依靠高科技,重视教育和培训,实现数字化管理,以法律合同为基础。
      “新保守主义者”在美国的影响如日中天。
      
      
      美国历史概览
      
      最早从宗主国独立出来的殖民地;宣布了第一个人权宣言;第一步资产阶级成文宪法。
      “西进”是美国历史上最重要的运动。
      教友会Quakers 门诺派Mennonites 长老派Presbyterian 循道宗Wesleyan or Methodist 浸礼派Baptist 再洗礼派Anabaptist 艾米什Amish 摩门教Mormenism
      1704,北美首份报纸Boston Newsletter问世。
      1776年《独立宣言》The Unanimous Declaration of the Thirteen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完整译名应为《联合在一起的十三个美利坚邦的一致宣言》诉诸洛克的自然法、天赋人权和社会契约思想、政府为保障人民的权利而建的人民主权思想。
      经过六年半的浴血奋战,1783年签署巴黎停战协定与和平协定,英国放弃对殖民地的一切权利。正式承认北美13个殖民地是“自由、民主、独立的国家”(free, sovereign & independent states)承认个邦拥有各自独立的主权。各邦因联合而成有主权的邦联,各自的主权不能单独存在。
      “谢司起义”促使“国父”们重新考虑政体设计,这才有了联邦制和联邦宪法。
      “联邦党人”(Federalists)和“反联邦党人”(Anti-federalists)
      两条发展道路。汉密尔顿的思想归根结底是以工商立国,仿照英国再建一个工商业繁荣的新国家。杰斐逊想要在新生的北美打破欧洲的旧制度,走独立自耕农的农业发展道路,建立和平、安宁、民主的世外桃源式的理想国。
      追求实际利益效果而不必顾及抽象原则的“实用主义”(pragmatism),是美国有史以来两党政治乃至美国文化的基本特点。
      后来的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和社会转型时期遇到的问题,美国当年都遇到了。
      “新政”——美国历史上最全面的社会和经济改革。“新政”以国家调节和干预的方式,给传统的“自由”增添了“免于匮乏的自由”和“免于恐怖的自由”两项新义,把社会公正确定为一项原则。
      
      
      美国的种族与少数族群问题
      
       移民特点:1 在不同历史时期,移民的主体来自不同的国家。2 移民数量大。3 移民种类多。4 移民在教育和专业技能上一般具有较高的素质。“人才掠夺”。5 有大量的非法移民。6 新移民的居住地域相对集中。
      “上嫁”(marry up),指白人女子凭借肤色通过婚姻提高了自己的地位和收入。
      现代化的进程,通常也是社会劳动力大量地从农村向制造业、再向服务业转移的过程。分析个族群在各个产业领域的分布情况,可以反映出各个群族介入国家现代化进程的程度。
      华盛顿是唯一的一个黑人占总数人口半数以上的城市。洛杉矶成了出墨西哥城之外世界上最大的墨西哥裔居住地。
      这使得黑人构成城市贫民的主体,并使种族冲突主要发生在城市地区。
      收入的绝对水平和相对差距是社会分层的重要指标。比较各个群族“贫困人口”的比例,是群族分析收入差距的另一个指标。
      美国群族关系发展的三个阶段:
      1 自英国向北美移民开始,直至20世纪初。盎格鲁-撒克逊文化。
      2 20世纪初-20世纪五六十年代。大熔炉(The Melting Pot)。
      3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至今。民族融合现象的同时,许多民族差异依旧顽固地保持了下来。“文化多元”并没有保留具有真正独立意义的“文化群体”,只是允许在接受“共同文化”的前提下保留了原有传统文化某些特点的各个“亚文化群体”的存在。
      三K党。
      谨慎发展的亚洲人:
      1882年的《排华法案》和其他法律,禁止华人成为美国公民。由于受到各种法律的限制,华人在美国的发展十分艰难。新的移民政策实施之后,华人才有可能迁入美国定居。日本移民都是经过日本政府挑选的青壮年,他们在美国的权益得到了日本政府的保护。在今天的美国政坛上,日益是最成功和最有影响力的亚裔族群。华裔、日裔和韩裔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十分重视子女的教育,这也许与儒家文化传统有关。
      美国西南部的农场主年复一年的需要季节性廉价的墨西哥劳工,承认他们是支撑美国农业的重要基石,但是又绝对不希望他们留居美国,这种纯粹为剥削廉价劳动力的思考方式是墨西哥非法移民问题的主要来源。
      美国的“平等”指的是“机会的均等”和“公平竞争”。这个原则如要真正公平,必须充分考虑各种前提条件,历史上几个世纪所造成的学习基础的不平等,不是单靠给予“平等的准考资格”就可以立刻消除的。
      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之间的平等问题,提出了“法律上的平等”和“事实上的平等”两个范畴。在法律上废除种族和民族歧视,实现民主的平等权利;使所有的民族族群在社会的竞争中都能站在一条起跑线上,才能实行真正的公平竞争,并发展到“事实上的平等”。
      美国的各个亚洲族群都在呼吁内部的团结,并在努力与黑人族群、拉丁美洲族群进行沟通和协作。
      
      美国宪法的价值探讨
      
      从来没有一种绝对理想的政府制度和生活方式,而只有某种“比较好”的选择。
      《独立宣言》把天赋人权和社会契约的思想确立为一种现实的政治原则和制度,从而是一种新的政治方式和实践成为可能。
      1781年通过的《联邦条款》,核心就是要解决各州之间的关系以及州与“同盟”的关系问题。但是殖民地的这些人很害怕一个强大的政府,另一方面,为了对抗英国、保护共同利益,他们又需要某种形式的联合。“既爱又恨”情结。
      联邦是一个联盟性质的正式实体,其权利来自于各州的让与,其基本的构成单位是各州;而联邦是拥有独立主权的统一民族国家,其权利来自于人民,是又公民组成的政治共同体。
      分权与制衡制的选择,表明人们在基本制度的安排上开始愿意面对人心中的弱点。
      如果说美国独立战争是一次革命的话,制定宪法完全可以被理解为美国的“第二次革命”。
      表达自由的价值在于能让我们发现真理,表达自有其本身就具有价值的“自足性”。
      人类最稀缺的资源实际上是“具有革命性的观念”(the revolutionary ideas)。
      权利应该优先于宪法和法律——不是因为制定了宪法我们才获得了权利,而是因为我们有权利并且要保障这些权利所以才需要制定宪法。
      《独立宣言》宣告“人人生而平等”(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但是这样的宣告主要是政治性的“煽情”(inspirational),并没有体现为宪法上的制度性保障(institutional)。
      
      美国的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
      
      确认一种经济体制的时候,通常以以下四个指标:一、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是个人拥有还是公共拥有(包括国有);二、企业的生产决策是独立分散的还是政府统一制定的;三、资源的配置是通过市场形成的还是计划决定的;四、社会收入分配是按所有的要素投入还是仅仅给予劳动工资。以公有制为基础实行中央计划和按劳分配的被称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以私有产权为基础,通过市场调节按资源分配收益的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美国的企业组织主要有三种类型:个体业主制(proprietorship)、合伙制(partnership)、公司制(corporation)。公司制企业是美国经济中的中流砥柱。
      竞争程度将市场结构分成四类: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垄断。
      反垄断机构:联邦贸易委员会。
      美国的金融市场主要有三类: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货币市场。
      
      美国高等教育
      
      德国前总理施密特说,当德国的大学是世界上最好的大学的时候,德国的国势也是世界上最强的。
      
      美国文学的特点
      
      美国文学的一个永恒主题——“美国梦”就是从殖民时期开始的。
      美国文学中另一个写的比较多的主题是寻找自我——探索人的本质、人性的善恶、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在宇宙中的作用、人在社会中的作用等。
      在美国,少数族裔的人民想要成功,前提都是首先放弃自我。
      美国文学的一个常见形式——少年成长的教育故事。
      爱默生甚至批判旅行,说“旅行是傻瓜的天堂。你以为别的地方会解决你的问题,其实你的问题朝阳存在。”
      作家的批判是非革命性的,批判的目的也不是在于推翻这个社会,而是一种恨铁不成钢的心态。
      
      美国媒体与社会
      
      美国媒体有三种所有制:私营、公营和国营。
      
      好莱坞传统与美国电影新格局
      
      类型片大致可以分为以下12类:西部片、歌舞片、科幻片、犯罪片、喜剧片、战争片、爱情片、伦理片、惊险动作片、灾难片、儿童片、恐怖片。
      八家大公司:迪士尼、华纳兄弟、派拉蒙、20世纪福克斯、环球、哥伦比亚、米高梅和梦工厂。
      给影片起名时做到直奔主题。不少美国商业片在文化内涵商业趋向中性化,美式镜头大幅度减少。
      
      美国的政党
      
      党派party 宗派 faction 共和党 民主党 辉格党
      政党的功能:连接政府与公众的桥梁;利益的整合与表达;政治整合与政治社会化;动员选民;组织政府与制定政策;竞选服务。
      政党制度的特点:两党制;组织的松散与权力的分散;政党组织的复杂性;独特的宪法功能;若有若无的第三党和独立候选人。美国的两大政党都是选举型的政党,选举是政党日常工作的核心,赢得选举是正当工作的基本目标;美国的两大政党都是群众性政党,为了吸引选民,往往走中间路线。
      两党在根本利益一直的前提下存在着一下差别:“主义”之争,民主党的自由主义与共和党的保守主义;政治理念的分歧,民主党主张大政府,共和党警惕联邦政府的膨胀;两党的社会基础不尽相同,民主党的支持者主要是中低收入阶层、黑人、犹太人及其他少数族裔。共和党的支持者这主要是中高收入阶层、白人新教及企业界。在地域上,民主党在东北部、中西部和西部的太平洋沿岸影响较大,共和党在南部和内西部占优势。施政重点的差别,民主党比较重视经济和人权的问题,共和党比较重视社会和安全问题;政党文化的差异,J.史蒂文.奥特认为“文化之于组织,犹如个性之于个人,是一种提供意义、方向和动员的隐秘而又促进统一的主题;作为政党核心的骨干的两党精英的不同;两党在组织构成上的差异;两党在政党改革和对本党候选人的资助方面表现不同。
      
      美国宗教纵横谈
      
      犹太-基督教人代表了美国社会的主流宗教信仰。在美国人的头脑中,基督教往往只是指新教和天主教,因为东正教尚未融入美国文化的主流。WASP表示白人-盎格鲁-萨克逊-新教徒的文化。新交主要有浸礼会、卫斯理会、长老会、圣公会、公理会、路德会等。
      马尔科姆被看成是仅次于马丁路德金的美国黑人民权运动的第二号领导人物,但他不幸于1965年遭到暗杀。
      美国宗教的特点:多元化、世俗化。美国的神职人员不把人的视线引向和固定于来世,而是让心更多的注意现世。这种世俗化的宗教无疑是扩大了宗教生存的社会基础。
      美元上印有“我们信仰上帝“不仅表明美国人的信仰,而且表明美国人以上帝的名义起誓,证明钞票的信用。
      
      探寻美国文化之路
      
      1984年,美国第一家免费的、公众的、由税收支持的波士顿公共图书馆正式开放。
      
      
      
  •     当年几乎整个背下,直接4.0了
  •     入門知識合集
  •     一本书通识美国社会文化,很值。对于知道的内容是个巩固;面对新的知识,欣然接受。
  •     我觉得不管是写成一本书还是开成一门课,这个题目都是有点失败的。即使只是通选,我也觉得讲得可以更系统一些。当然,老师都非常好,说得粗俗一些,袁明老师真的是我见过的最女神的人之一。
  •     录音稿整理...
  •     宪法这章很精彩。美国宪法之所以具有一定的活力,乃是因为在个体自由与全体平等以及秩序之间,宪法始终愿意面对现实,寻找一种妥协。宪法是妥协和学习如何妥协的产物。
  •     三言两语,面面观。不错的通识入门书籍~准备继续搜该系列看看~
  •     本书由不同的作者写,风格稍不统一。
  •     我觉得你的笔记做的非常非常棒,但这本书不好,如果用别的书,以你的热情和努力,你也许更有收获。
  •     可以对美国有个大体了解
  •     第一篇袁明主编写的比较大气,其他算是写的入门介绍类的,宗教,政党,文化,经济……如数几章,入门还行,但也比较枯燥
  •     有人说它写的很杂。窃以为其实应该叫全面--将构成“美国”这个概念的各方面都有论及。
  •     比较全面,中规中矩
  •     美国确实值得研究,实事求是地说,美国是人类社会的新生事物,当然美国有他的不足,但哪个国家是十全十美的呢?抛弃意识形态之争,人类文明有其共性,而美国当前为全世界、为全人类提供了,较好的可资借鉴的发展版本之一,谁也别看不起谁,谁也别崇拜谁,有优点大家都来学吧,有不足你我也可避免一下,相互学习总比互相敌视好吧
  •     new york times founded in 1871, how come the first newspaper in na founded in 1904?????????
  •     十多位作者,分15个话题,以讲堂讲座的方式,对美国整体社会作了一个大致轮廓的描述,不是很专业,也不是很精密,全书也没有特别的联系。本科生可以看看。如果对美国文化或社会稍有了解,再读这个书,就会觉得它不能完全满足你的期待。
  •     可以比较综合地对美利坚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分了15个小专题,每个专题的范围都不大,易于理解,内容相互有交叉
  •     作者太多没什么好处。
  •     复试参考书
  •     内容比较粗略概括,对于研究有一定帮助。
  •     研究好美国,非常关键。喜欢北大出版社的书,这个书系很好的将北大日常教学中的内容公诸于世,让很多没有机会坐到高等学府的人享受到了世界的认知,支持多出版。
  •     挺概括的。上这课的时候,听袁明老师轻描淡写地说“我的朋友基辛格”的时候还是觉得很激动的。
  •     very good.you can read.
  •     挺有趣。
  •     感觉是十五讲中比较差的一本,胡乱拼凑起来的,著者态度不认真,个人感觉世界现代化那本比较好。
  •        美国宪法的价值探讨:
      
       宪政实际上是一种通过和平理性的方式而讨论公共问题,并且在寻求合意的基础上做出妥协的制度安排。宪法本身也是公众就政府存在之目的、公共权力之来源、政府组织与运行方式、个体权利与国家权力之关系等一系列问题进行讨论与妥协的结果。通过讨论,政治变成了一种公共财产、公共责任和公共活动。
      
       宪法和宪政体现了人类对人性中弱点的承认,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进行的改造和遏制这弱点的努力。这一努力的过程若要获得成功,除了人们富于理想,更重要的必须是妥协的结果。例如,对于美国老百姓来讲,政府是一个必要的罪恶,所以大家都是以对政府的高度怀疑作为生活方式的一个基础,单政府又是安定性和社会秩序的保障,政府应该拥有多大权力,应该如何运转,个体如何通过行使权利而限制政府等制度安排,都是一种两难之间的妥协。美国宪法之所以具有一定的活力,乃是因为在个体自由与全体平等以及秩序之间,宪法始终愿意面对现实,寻找一种妥协。宪法是妥协和学习如何妥协的产物。
      
       洛克认为,社会契约的建立过程,本质上自然权利转换为“公民自由”和“公民权利”的过程。直接民主,可能导致多数人的暴政。用私利去制约私利,用权力去制约权力。每个人都可能怀有私利,他们都会为自己的利益去考虑问题和采取行动。防止私利的唯一有效的方法不是进行道德上的说教,不是去进行思想上的教育,而是利用他们之间的相互利益来进行制衡。
      
       立宪主义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政府必须遵守法律。政府在法律之下,是必须负责任的。对于法治或宪政主义来说,最本质的不是语言问题,而是在这个体制下政府权力有没有得到有效的实质上的制约,个体自由是否得到尊重和保障的问题。权利应该优先于宪法和法律,法律因为保障权利所以才被制定出来!
      
       美国政治文化最基本的内容:
      
       1、自由,不接受政府或法律限制的自由。2、个人主义,承认个人的努力或成就。3、平等,强调机会平等而不是结果平等。4、法治,反对个人或政府的独断专行。5、公务义务,要求公民履行投票义务,重视社区和公民事务。
      
       美国意识形态,强调以下几点:
      
       1、强烈的宗教信仰,以及由此而来的对人权的崇拜。2、自由主义传统而来的对言论多样性、社会多元化等的强调。3、向全世界推广“美国生活方式”的天顶命运论。4、对公民社会的推崇与对政府权力的怀疑。
      
       美国宪法的政治原则:
      
       1、人民主权原则。2、限制政府权力原则。3、权力的分离与制衡原则。4、联邦与州分权的原则。5、文官控制军队的原则。美国宪法的精髓就是限制政府权力原则。
      
       鉴于美国比较落后,见《美国是一个没有开发的大农村》一文,而且本周一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大名鼎鼎的斯蒂格利茨正呼吁美国政府向中国学习如何管理经济,所以摘录来供大家严正批判,呵呵!
      
      
  •     了解中国文化而后再深入研究,此系列图书起到带头作用
  •     对这套书的印象不错,通识教育很重要
  •     临上火车前要找本书带着看,翻到了这本蹭课的时候翻过几讲后来就没碰过的书,在火车上看了三分之二,下车之后补了剩下的三分之一。差不多十年前的教材了,怎么着也该出个修订版了。
  •     刚收到,没细看,整体不错
  •     深邃的思维,丰富的知识,经典作品
  •     这本书可以和欧洲文明十五讲对比读。还可以和林达写美国的书对比。
  •     谢谢楼上
  •     一般
  •     很好的书籍,对了解美国很有裨益
  •     还没有开始看,应该不错,毕竟是名家名作。
  •     大部分都忘了
  •     每个章节讨论一个主题,由不同的导师主讲。各人的风格和侧重点不同,但都是一个极好的能够宏观把握大方向的通识读本。看完以后能够挑选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深入了解。
  •     究竟什么是自由,什么是平等?如何能在法律平等的条件下,追求事实上的平等呢?本书广泛地介绍了美国社会与文化的演变过程,仅借此管中窥豹了。
  •     多视觉看美国的同时还可以起到启蒙的作用。
  •     非常赞,不愧为大家所撰,值得大家认真品读!
  •     还行
  •     非常好的入门书
  •     买了,后悔了,文章编排得太乱,没有体系,写得也很浅显,有些写得不光很浅显而且还很枯燥。
  •     标题很有趣但写的像屎一样拿来当教科书都觉得弱爆了
  •     考完了,七选五论述题的结果就是手抽筋。不好不坏的一门通选吧,很喜欢朱文莉、马戎、王辑思和汤超四位老师。以及袁明奶奶是真女神,是只有那个年代过来的才会有的女神。
  •     中美差异客观存在,并且体现在方方面面。
  •     感想之一:如果事物从基础到框架都截然不同,那么只透过结果,甚至是阶段性成果来检验优劣,是不公平的。感想之二:横向对比某一历史阶段的问题与纵向考量其产生的根源于发展前途,做到务实,同时尊重历史。
  •     有幸在上学期选修了这门课,教授当堂讲课的魅力远打过书本的文字,当然,这本书也是很不错的。
  •     多位老师写的15个小专题。战前有关的部分比较好玩儿。
  •     老师写的,还好
  •     【宗教篇】
  •     东西讲得比较浅,但是对于了解美国政治格局,社会格局的形成很有帮助。当然这类的选编水平参差不齐是很正常的,其中几位老师不过就是把自己的论文贴上来了,很没有可读性。但是有几位老师确实还是很不错。总体而言,北大这个书系对于普及常识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     重读
  •     还没哟哟看,书的质量还是很不错的
  •     本书选择十五个专题介绍了美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作者都是北京大学的教授。这些主题包括:中国人看美国;美国历史概览;种族与少数族群问题;美国宪法的价值探讨;经济体制与经济结构;政治制度;高等教育;文学;媒体与社会;好莱坞传统与美国电影新格局;政党;宗教;外交思想与实践;美国与东亚;图书馆。
  •     上过同名课程,每个老师讲一个专题,有些甚是无聊,有些滥竽充数,剩下觉得有意思的其实已经不多。书本的话只是浅尝辄止,并没有太大的意思。
  •     纠正了自己的几个知识错误
  •     多个作者合写的通识课讲义稿,个别章节意识形态倾向性太强,太多内容和冷眼向洋的保持一致了,不知出的新版改了哪些内容~
  •     只觉得文学、法律这两章较好。
  •     感觉质量比之前系列里的美国十五讲差远了。给个面子打三星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