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文化史(1-4卷)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世界各国文化 > 法国文化史(1-4卷)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7
ISBN:9787561747094
作者:(法)让-皮埃尔·里乌,让-弗朗索瓦·西里
页数:1634 pages页

作者简介

这部文化史是试图对人类进化的过程进行追踪寻迹,亦即我们的祖先为了更好地顺应或扭转这一进程而锤炼出的反映人类进货的种种表现形式的进展过程。这些人类的表现形式极富人情味,饱含着人性,总之,是完完全全渗透着人类精神的。这一重担今日以又落到了文化史家的身上,他们在人文科学大合唱中理应说出自己的看法,或许这也是对此所作出的一份功绩。洪流总是以同样奔放的激情卷走着现实和现实的幻象、存在和梦想、痛苦和希望、特质境况和力图超越这的愿望。
《法国文化史》,较之法国和欧洲及国内上进或编撰的同类著作,它是一部厚积薄发、完整系统的法国文化通史。它是图文并茂的文化通史,其中许多历史文物插图为法国首次刊载。它是一部在材料上具有原创性、在学术上具有前瞻性的文化史著作,它出自经院学者这后,无经院学人通常的学究气,文字精练流畅、清新可读。

书籍目录

法国文化史:第一卷 引言 第一部分 法兰克诸王统治下的文化遗产与革新  第一章 法兰克人文化意识的真实 情景和最初的神话  第二章 法语的起源  第三章 晚古时期的文化与蛮族高卢地区的基督教文化(5—7世纪)  第四章 加洛林王朝时代的文艺复兴与文化 第二部分 创造的时代(11—13世纪)  第五章 知识与社会  第六章 教会文化  第七章 高雅文化 第三部分 中世纪文化绚丽多彩的幕秋(14—15世纪)  第八章 教育领域中的蓬勃生机与难点  第九章 文化与国家的进步  第十章 社会文化的聚合、分解和联系  第十一章 文艺复兴的序幕 索引 参考目录法国文化史:第二卷 引言 第一部分 旧世界  第一章 一生的年龄段  第二章 人与环境  第三章 人与人之间  第四章 魔法的世界 第三部分 缓慢的革命  第五章 深入探索  第六章 文化模式与自主  第七章 由不同而排他 第三部分 还人之为人(约1580年—1660年)  第八章 从人的战斗到为上帝而战  第九章 传授知识  第十章 文明化  第十一章 自由空间 第四部分 古典主义时期?  第十二章 文化,从一种谐到另一种和谐  第十三章 路易十四时期法国的文化习俗  第十四章 世纪之交:分化和质疑 结束语 人名、地名和著作名索引 参考书目法国文化史:第三卷法国文化史:第四卷

内容概要

该书由法国教育部总监让-皮埃尔·里乌先生和巴黎政治研究所当代史教授让-弗朗索瓦·西里内里先生主持,执笔者集中了法国高等学府和国家科研机构研究法国文化史的知名学者。

图书封面


 法国文化史(1-4卷)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沉甸甸的四大卷《法国文化史》(华师大)终于面市。与岁末年关的热烈气氛相比,它的登场显得悄无声息。同是大部头的书,它的题目没有《西方的没落》惹眼,它的内容也没有《金枝》诡异。精致的包装与编排,以及理所当然的高价位,既让一般的读书爱好者望而生畏,也让专业的研究者将信将疑,因为过于精良的制作,反而使人对其产生华而不实之感。然而在重点阅读其中几章之后,我不得不兴奋地表达我对它的赞美,广阔的史学眼光与全新的思维视角,刺激着我的阅读快感。这种冲击,是极其难得的。也许是长期关注法国文化的缘故,阅读此书我找到的是种似曾相似的陌生感。它在进一步丰富我知识结构的同时,更唤醒了我那些藏匿已久的阅读记忆。因此,将这套《法国文化史》作为回顾06年法国书系的一把钥匙,再恰当不过。“中法文化年”的热闹早已消散,但中法两国的蜜月期似乎才刚刚开始。这种暧昧的甜蜜,不仅在于政治表层(希拉克称“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强国”,相应中国在热播的《大国崛起》中也给予了法国现政权以极高的赞誉),而且也在文化深层,关于革命文化的共同记忆,彼此间充满浪漫的诗性想象,以及民族心理上的趋同性(陈寅恪)都构成了中法两国文化层面的互适性。既然在法国能掀起“中国热”,那么,法兰西文化在近年来的中国走红也并不令人惊讶。据介绍,这套四卷本《法国文化史》的出版得到了法国外交部的赞助,此书在法国学界和读书界享有极高的声誉,它汇集了法国高等学府和国家科研机构研究法国文化史的知名学者。从法国专家的编写到中国学者的翻译,彼此相近的举国文化体制优势,似乎得到了又一次淋漓尽致的发挥。的确,法国是个文化的汇集之地。它既是精英们的思想圣地,也是小丑们的表演舞台。糅杂多元,是法国文化的特色。从哲学的深度上讲它不及德国。即便是声名显赫的“法国存在主义”,也不过是“一种吉卜赛式放浪不羁的纷扰”(威廉•巴雷特语),更何况是以价值虚无为快的当代解构哲学;同样,从政治实践说,它也不及英美。历史上三番五次的暴力政权更迭以及二十世纪以来时常突发的社会冲突,使其在更趋成熟稳定的英美体制面前显得相形见拙。“确保我们国家在世界上拥有霸权的是文学艺术,是小说,是历史。”(朱尔•克拉勒蒂)。的确,以文化的形式承载哲学与政治思考,的确是法国文人(后称知识分子)的典型习惯。近年来出版的法国书系基本反映了国人对法国文化的热忱。这种强烈的热忱主要集中在三个焦点上。其一、启蒙运动与大革命。继去年傅勒《思考法国大革命》推出之后,今年更加强了革命源头启蒙思想研究的引进力度,译林版的《孤独漫步者的遐想》(译林)首次部分译介卢梭的重要作品《卢梭评判让-雅克》,吉尔丁的《设计论证》(华夏)更有助于对卢梭原著的理解走向深入。此外,关于法国十九世纪公共知识界的形成,维诺克的《自由之声—19世纪法国公共知识界大观》(人大)无疑作了翔实精辟的论述。其二、德雷福斯事件也日益成为知识界关注的焦点。相比八十年代的“萨特热”,今天从德雷福斯这一政治事件理解法国公共知识分子的登台,以及其后的分裂与背叛,自然显得更为稳妥。如果说《法国与德雷福斯事件》(新星)的作者波恩斯更多地还原了这一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的话,米歇尔•维诺克厚厚三卷本的《法国知识分子的世纪》(新星)则以一种更加客观审慎的方式,以三个重要文人(巴雷斯、纪德与萨特)为核心,探讨了这一事件对法国知识分子价值选择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此作同样也是对朱立安•班达的回应,这个《知识分子的背叛》的作者曾经宣称,文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公开发表自己的政治倾向,否则就是背叛自己的身份与角色。维诺克所要做的则是如何恢复知识分子的声誉,让他们重新承担起对人类的责任来。这点上,雷蒙•阿隆无疑是个极好的榜样,“20世纪80年代初,萨特是个迷惘的知识分子,而阿隆则是一个从未犯过错误的清醒的知识分子。一个一辈子都在幻想不可能实现的事,另一个则被戴上了理解清醒的桂冠”。继国内引进《知识分子的鸦片》后,《雷蒙•阿隆回忆录:五十年的政治反思》(新星)又得到了重新出版。“阿隆的清醒使他进入了本世纪‘最大的圣贤’之列”,这是列维-斯特劳斯读完回忆录后所作的评价。其三、法国当代思想在大陆更为走红。继福柯、拉康、巴特、德里达之后梅洛-庞蒂、德勒兹和列维纳斯无疑成为新宠。从列维纳斯的《从存在到存在者》(新星)到《德勒兹论福柯》(新星),从他者理论到差异哲学,转型期的汉语思想总是急不可待地将一批批“后学”大师拥上前台,并跟着操练“权力话语”,“文化认同”。然而,法国知识分子似乎并未留给历史多少好的记忆,从卢梭与革命恐怖的关联,萨特对斯大林暴政的熟视无睹以及德里达式绝圣弃智的弥赛亚主义,法国文人的奇思异想一再地令人困惑,让人鄙视。难怪波兰诗人米沃什会愤怒的宣称:“即使法国知识分子承认他们犯了巨大的政治错误,我的态度也没什么两样。他们的错误程度使我不再相信任何后来的‘主义’,如果它们源自巴黎”。知识阶层有自己的观念文化,统治阶层有自己的政治文化,同样,民众阶层也有自己的文化。回头再看这四大卷的《法国文化史》,才令人豁然开朗。全书分为“Ⅰ中世纪”、“Ⅱ从文艺复兴到启蒙前夜”、“Ⅲ启蒙与自由: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以及“Ⅳ大众时代:二十世纪”四个板块。从这个整体的格局审视整个法国文化的历史演进我们才发现,被国内学界所津津乐道的法国思想主要集中于三、四两卷,尤其是第四卷的二十世纪部分,也并未给萨特、福柯以及列维纳斯们留出更多的篇幅。反过来,中世纪与文艺复兴后的近代法国,却更受重视。从此很容易见出国内学界视野的狭窄。显然,从文化史作者的通篇思路来看,文人的思想引领固然重要,但文化共享却更不容忽视。它不满足于描述高入云霄的抽象思想,相反,它将笔触伸向普罗大众的生活,走向日常,返回到微不足道但却更有意思的生活本身。它告诉我们,如何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探寻文化的结构,如何从历史遗留的零星痕迹中,重新去发现那个时代独有的世界观。大到城市的清污,中学课程的修订,小到一页书籍的目录的发掘,用食餐具的使用,都隐含着文明的差异与变迁。除了埃利亚斯《文明的进程》,今年备受热捧的《屠猫记:法国文化史钩沉》(新星),同样作为例子入选其中,尽管达恩顿的同事文化史家格尔茨不幸辞世,但他倡导的个案文化研究无疑会有更好的未来,它摆脱了过于宏大的抽象分析,使得文化研究显得更为有趣,富有生活的气息。今年商务出版的拉波特的《屎的历史》,尽管题名令人瞠目,但肯定不会是一本乏味的书。言外之意,这本书谈的就是“狗屁文明的历史”。文化的深度来自于人的心灵。法国文化的深度更多地体现于它的文学。大仲马终入先贤祠,昆德拉又一次对福楼拜赞不绝口。除了这些林林总总过去的经典,今年几国同步推出的《法兰西组曲》(人民)同样感人肺腑。作者伊莱娜•内米诺夫斯基系俄罗斯裔犹太女作家,37岁之时就被害于波兰奥斯维辛集中营,因此这部组曲是件半成品。小说选取了德国攻陷巴黎作为历史场景,生动描绘历史中人性的迷离与彷徨,正直与罪恶,幸福与感伤,它不是一次陈词滥调的控诉,而是一次娓娓道来的人性审视反思。沦邦丧国这一历史性的悲剧事件对几代法国人来说,有如梦魇。几十年来,他们多少回避着关于“法奸”、维希政权以及犹太人的话题,这样一部小说的推出无疑也出发了法国人更深刻地反省自身。〇四年获费米娜的小说《一个法国人的一生》(上海人民)提供的是历史的又一情境,尽管戴高乐让法国人重新回归祖国,拥抱自由。对于复杂的人性来说,战争时代虽然残酷,但未必缺乏温情,反过来,和平岁月之中人世的无聊与冷漠,反而是更大的残酷。系列片《大国的崛起》对戴高乐的评价甚高,认为他引领了法国真正崛起。殊不知“五月风暴”后的短短几年,他便黯然下台。国家的盛衰犹如潮起潮落,历史真正的面目迷离难辨。然而在这纷扰之中,唯有现实中挣扎的生命,依稀可辨。走出个体的生命困惑,归根到底要靠生命的自觉意识。大国的崛起,并不能打开人性的枷锁,让生命拥抱自由的大海。唯有文学艺术的理想主义精神,才给孤苦无告的人生以温暖的呵护。多元主义的时代,我们已无力宏大叙事。管中窥豹,无疑带着某种局限。说实话,在阅读《法国文化史》的过程中,我体验了那种久违了的气势磅礴。在它身上同样灌注了启蒙导师开创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正是在这一理想的激励下,思想文化才得到了最大的尊重。我很难想象在一个文化大一统的国度中,能够诞生这样的文化史著作。文化永远根基于不同的文化价值和多元的生活方式。文化史应该区别于政治史和思想史,它是跟生活走得最近的,是跟我们息息相关的。换而言之,一个国家的真正品质很大程度上就反映于它的文化史中。因此,一部文化史的意义,就在于它最终能够穿透一切矫饰,直指人性。

精彩短评 (总计25条)

  •     有点深度的文化史,有思考的文化史。
  •     书很好 精装本 非常漂亮 就是贵
  •     终于看完了
  •     建议想了解法国文化的人购买
  •     翻译略…难入口
  •     拖延症的后果就是,这本书我看了一年多。。。
  •     很多时候读这类书根本无从评价 如何评价史实?
  •     感谢我们学校的图书馆收了这套书。
  •     极棒
  •     翻译差评,西里奈利富有力道的文笔被毁得很惨。这部四卷本真的很费心力,法国人看来不太会写普及读物,这个大部头真是深得够可以,在它面前大批英语世界、汉语学界的论述都是小儿科了。期待重译。
  •     总结得不错。
  •     第四卷
  •     绝对不是入门级的科普读物,需要坚实的知识积累后再细细阅读。而且外国人的语言表达与逻辑和中国人太不同。要做读书笔记…
  •     看了两卷,有血有肉,不错!
  •     翻译的只能说是够呛啊
  •     这套书特别特别赞。其中所提供的史料涵盖了整个法国社会,不可能是全面,但至少从书中作者的叙述角度可以找到一个值得深入的角度研究。
  •     哪怕就冲里面配的图,也给五星,这些图国内可不容易找到...配上精装本显得更有底蕴...有人说翻译得不好,就第一卷来说,即使是翻译的语言,我也能感觉到原文的那种气味,法文版上佳。。。后两卷似乎翻译就一般了,而且配图质量也下降
  •        沉甸甸的四大卷《法国文化史》(华师大)终于面市。与岁末年关的热烈气氛相比,它的登场显得悄无声息。同是大部头的书,它的题目没有《西方的没落》惹眼,它的内容也没有《金枝》诡异。精致的包装与编排,以及理所当然的高价位,既让一般的读书爱好者望而生畏,也让专业的研究者将信将疑,因为过于精良的制作,反而使人对其产生华而不实之感。然而在重点阅读其中几章之后,我不得不兴奋地表达我对它的赞美,广阔的史学眼光与全新的思维视角,刺激着我的阅读快感。这种冲击,是极其难得的。也许是长期关注法国文化的缘故,阅读此书我找到的是种似曾相似的陌生感。它在进一步丰富我知识结构的同时,更唤醒了我那些藏匿已久的阅读记忆。因此,将这套《法国文化史》作为回顾06年法国书系的一把钥匙,再恰当不过。
      
       “中法文化年”的热闹早已消散,但中法两国的蜜月期似乎才刚刚开始。这种暧昧的甜蜜,不仅在于政治表层(希拉克称“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强国”,相应中国在热播的《大国崛起》中也给予了法国现政权以极高的赞誉),而且也在文化深层,关于革命文化的共同记忆,彼此间充满浪漫的诗性想象,以及民族心理上的趋同性(陈寅恪)都构成了中法两国文化层面的互适性。既然在法国能掀起“中国热”,那么,法兰西文化在近年来的中国走红也并不令人惊讶。据介绍,这套四卷本《法国文化史》的出版得到了法国外交部的赞助,此书在法国学界和读书界享有极高的声誉,它汇集了法国高等学府和国家科研机构研究法国文化史的知名学者。从法国专家的编写到中国学者的翻译,彼此相近的举国文化体制优势,似乎得到了又一次淋漓尽致的发挥。
      
       的确,法国是个文化的汇集之地。它既是精英们的思想圣地,也是小丑们的表演舞台。糅杂多元,是法国文化的特色。从哲学的深度上讲它不及德国。即便是声名显赫的“法国存在主义”,也不过是“一种吉卜赛式放浪不羁的纷扰”(威廉•巴雷特语),更何况是以价值虚无为快的当代解构哲学;同样,从政治实践说,它也不及英美。历史上三番五次的暴力政权更迭以及二十世纪以来时常突发的社会冲突,使其在更趋成熟稳定的英美体制面前显得相形见拙。“确保我们国家在世界上拥有霸权的是文学艺术,是小说,是历史。”(朱尔•克拉勒蒂)。的确,以文化的形式承载哲学与政治思考,的确是法国文人(后称知识分子)的典型习惯。
      
       近年来出版的法国书系基本反映了国人对法国文化的热忱。这种强烈的热忱主要集中在三个焦点上。其一、启蒙运动与大革命。继去年傅勒《思考法国大革命》推出之后,今年更加强了革命源头启蒙思想研究的引进力度,译林版的《孤独漫步者的遐想》(译林)首次部分译介卢梭的重要作品《卢梭评判让-雅克》,吉尔丁的《设计论证》(华夏)更有助于对卢梭原著的理解走向深入。此外,关于法国十九世纪公共知识界的形成,维诺克的《自由之声—19世纪法国公共知识界大观》(人大)无疑作了翔实精辟的论述。
      
      其二、德雷福斯事件也日益成为知识界关注的焦点。相比八十年代的“萨特热”,今天从德雷福斯这一政治事件理解法国公共知识分子的登台,以及其后的分裂与背叛,自然显得更为稳妥。如果说《法国与德雷福斯事件》(新星)的作者波恩斯更多地还原了这一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的话,米歇尔•维诺克厚厚三卷本的《法国知识分子的世纪》(新星)则以一种更加客观审慎的方式,以三个重要文人(巴雷斯、纪德与萨特)为核心,探讨了这一事件对法国知识分子价值选择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此作同样也是对朱立安•班达的回应,这个《知识分子的背叛》的作者曾经宣称,文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公开发表自己的政治倾向,否则就是背叛自己的身份与角色。维诺克所要做的则是如何恢复知识分子的声誉,让他们重新承担起对人类的责任来。这点上,雷蒙•阿隆无疑是个极好的榜样,“20世纪80年代初,萨特是个迷惘的知识分子,而阿隆则是一个从未犯过错误的清醒的知识分子。一个一辈子都在幻想不可能实现的事,另一个则被戴上了理解清醒的桂冠”。继国内引进《知识分子的鸦片》后,《雷蒙•阿隆回忆录:五十年的政治反思》(新星)又得到了重新出版。“阿隆的清醒使他进入了本世纪‘最大的圣贤’之列”,这是列维-斯特劳斯读完回忆录后所作的评价。
      
       其三、法国当代思想在大陆更为走红。继福柯、拉康、巴特、德里达之后梅洛-庞蒂、德勒兹和列维纳斯无疑成为新宠。从列维纳斯的《从存在到存在者》(新星)到《德勒兹论福柯》(新星),从他者理论到差异哲学,转型期的汉语思想总是急不可待地将一批批“后学”大师拥上前台,并跟着操练“权力话语”,“文化认同”。然而,法国知识分子似乎并未留给历史多少好的记忆,从卢梭与革命恐怖的关联,萨特对斯大林暴政的熟视无睹以及德里达式绝圣弃智的弥赛亚主义,法国文人的奇思异想一再地令人困惑,让人鄙视。难怪波兰诗人米沃什会愤怒的宣称:“即使法国知识分子承认他们犯了巨大的政治错误,我的态度也没什么两样。他们的错误程度使我不再相信任何后来的‘主义’,如果它们源自巴黎”。
      
      知识阶层有自己的观念文化,统治阶层有自己的政治文化,同样,民众阶层也有自己的文化。回头再看这四大卷的《法国文化史》,才令人豁然开朗。全书分为“Ⅰ中世纪”、“Ⅱ从文艺复兴到启蒙前夜”、“Ⅲ启蒙与自由: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以及“Ⅳ大众时代:二十世纪”四个板块。从这个整体的格局审视整个法国文化的历史演进我们才发现,被国内学界所津津乐道的法国思想主要集中于三、四两卷,尤其是第四卷的二十世纪部分,也并未给萨特、福柯以及列维纳斯们留出更多的篇幅。反过来,中世纪与文艺复兴后的近代法国,却更受重视。从此很容易见出国内学界视野的狭窄。显然,从文化史作者的通篇思路来看,文人的思想引领固然重要,但文化共享却更不容忽视。它不满足于描述高入云霄的抽象思想,相反,它将笔触伸向普罗大众的生活,走向日常,返回到微不足道但却更有意思的生活本身。
      它告诉我们,如何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探寻文化的结构,如何从历史遗留的零星痕迹中,重新去发现那个时代独有的世界观。大到城市的清污,中学课程的修订,小到一页书籍的目录的发掘,用食餐具的使用,都隐含着文明的差异与变迁。除了埃利亚斯《文明的进程》,今年备受热捧的《屠猫记:法国文化史钩沉》(新星),同样作为例子入选其中,尽管达恩顿的同事文化史家格尔茨不幸辞世,但他倡导的个案文化研究无疑会有更好的未来,它摆脱了过于宏大的抽象分析,使得文化研究显得更为有趣,富有生活的气息。今年商务出版的拉波特的《屎的历史》,尽管题名令人瞠目,但肯定不会是一本乏味的书。言外之意,这本书谈的就是“狗屁文明的历史”。
      
      文化的深度来自于人的心灵。法国文化的深度更多地体现于它的文学。大仲马终入先贤祠,昆德拉又一次对福楼拜赞不绝口。除了这些林林总总过去的经典,今年几国同步推出的《法兰西组曲》(人民)同样感人肺腑。作者伊莱娜•内米诺夫斯基系俄罗斯裔犹太女作家,37岁之时就被害于波兰奥斯维辛集中营,因此这部组曲是件半成品。小说选取了德国攻陷巴黎作为历史场景,生动描绘历史中人性的迷离与彷徨,正直与罪恶,幸福与感伤,它不是一次陈词滥调的控诉,而是一次娓娓道来的人性审视反思。沦邦丧国这一历史性的悲剧事件对几代法国人来说,有如梦魇。几十年来,他们多少回避着关于“法奸”、维希政权以及犹太人的话题,这样一部小说的推出无疑也出发了法国人更深刻地反省自身。〇四年获费米娜的小说《一个法国人的一生》(上海人民)提供的是历史的又一情境,尽管戴高乐让法国人重新回归祖国,拥抱自由。对于复杂的人性来说,战争时代虽然残酷,但未必缺乏温情,反过来,和平岁月之中人世的无聊与冷漠,反而是更大的残酷。
      
      系列片《大国的崛起》对戴高乐的评价甚高,认为他引领了法国真正崛起。殊不知“五月风暴”后的短短几年,他便黯然下台。国家的盛衰犹如潮起潮落,历史真正的面目迷离难辨。然而在这纷扰之中,唯有现实中挣扎的生命,依稀可辨。走出个体的生命困惑,归根到底要靠生命的自觉意识。大国的崛起,并不能打开人性的枷锁,让生命拥抱自由的大海。唯有文学艺术的理想主义精神,才给孤苦无告的人生以温暖的呵护。
      
      多元主义的时代,我们已无力宏大叙事。管中窥豹,无疑带着某种局限。说实话,在阅读《法国文化史》的过程中,我体验了那种久违了的气势磅礴。在它身上同样灌注了启蒙导师开创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正是在这一理想的激励下,思想文化才得到了最大的尊重。我很难想象在一个文化大一统的国度中,能够诞生这样的文化史著作。文化永远根基于不同的文化价值和多元的生活方式。文化史应该区别于政治史和思想史,它是跟生活走得最近的,是跟我们息息相关的。换而言之,一个国家的真正品质很大程度上就反映于它的文化史中。因此,一部文化史的意义,就在于它最终能够穿透一切矫饰,直指人性。
      
  •     书是好书。翻译有点糟糕
  •     早两年读过忘添加了。这套书真的很好 。别纠结翻译了,其实能引进就很好了。
  •     满分
  •     潜心阅读才行的书
  •     傅老师译的书,逻辑很清楚,不过太学术了读着好费力。。。
  •     相当需要功底的一本书,对法国历史没有一个很清楚的框架的话基本上是跟看天书没什么区别。书写的很有深度,很好。
  •     很好得书收益匪浅值得一读应该是正版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