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美利坚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世界各国文化 > 亲历美利坚

出版社: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0年7月出版
ISBN:9787108034519
作者:玛雅
页数:392页

作者简介

作者是中国人,先到澳大利亚学英文,后到美国学政治学。因为要租房子,她接触了美国的家庭;因为做“babysistter”,她接了解了美国的孩子和他们的家教;因为读书,她领教了美国的校园政治;因为到了“汽车轮子上的国家”,她与汽车结缘;因为是学政治学的,她注意观察美国总统……她站在中国人的角度去观察美国、感受美国,于是她感受到潜移默化的美国爱国主义教育,感受到美国民众在总统大选中的态度,感受到与“强权”与“平等”的师生关系,感受到美国警察的“服务”,感受到美国总统的特征、权势和限制;最大的感受那就是美国人眼中的中国观,以及中国人要做到的“铁打的规矩要守、流水的习俗当随,不败的人格必葆”!

书籍目录

走经他人,走向自己,走过三千大千世界锲而不舍艰难玉成家庭写真星条旗下小区总统大选日迪比的活法与死法和迈尔斯论战穷富人托比忘年交美式婚恋餐桌上的文化社会绘本上帝的土地车缘分塔玛拉的绿卡校园政治孩子带来的感悟“你知道吗,我是同性恋?”在美国“触法”保罗和他的女人们打工岁月中美文化光影下的爱默雷中文学校规矩、习俗和人格信手拈来美利坚政治影像结交卡特总统白宫主人花猫罗密欧与议长金里奇“愚人”小布什为大选抓狂忙着还情债的克林顿东山再起?中美恩怨中的里根里根,演员谢幕,赞骂不绝他们之为美国总统美国四总统笔下的邓小平卡特,在中国村民自治的路上真实韩丁卡玛:半生机缘一世寻百年演进——美国人的中国观

内容概要

  玛雅,生于南京,长于北京,籍贯湖南。当过兵,当过国家公务员。1990年赴澳大利亚学习英文,1992年转赴美国留学,获政治学博士学位。2002年加盟香港凤凰集团,任《凤凰周刊》副主编。著有《战略高度——中国思想界访谈录》、《当代中国思想界国是访谈录》(海外版),主编《聚焦当代中国价值观》、《人民共和国六十年与中国模式》,在美国出版英文论著《中国民主进程中的国家与社会》(State and in Chinas Democratic Transition, Routledge New York, 2003)。本书中文章系留学归国后所作,其中18篇为“亲历美利坚”系列,2003年刊登于《凤凰周刊》。

媒体关注与评论

  我跟玛雅说来还是西行道上的同路人,我们都曾留学美国。这本“寺历”属于归来后的回忆或回想,所述多为作者平日目所亲视、手所亲接、耳所亲聆的寻常人事景物。当然不仅于此,它还附加了一位异乡异客无剑不在的比较眼光,一位政治学者对文化、制度、历史、社会、国家、民族等重大问题的深入思考。  玛雅的文字,豪气兼有温情,健朗不失细腻——读成政治学、社会学一类博士居然还是女的,这不算奇闻也是佳话了。刚柔的结合,在文明是一种力量,在文章是一种境界,在人格是一种韧性。书里书外行走的玛雅,为这中华韧性提供了生动的写照。  ——黄纪苏  我曾多次极力说服玛雅,尽快将“亲历美利坚”文章结集成册出版,我觉得这样的经历和经验应该和更多的人分享。  除了个人奋斗打拼的经历外,玛雅的“亲历美利坚”还有很多让人兴趣盎然的内容,比如求学过程中的种种遭遇。至于作者在积极融入美国主流社会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在令人欣赏的娴熟文字和妙趣横生之余,也提供了一本难得的留学生指南。这本指南并不像其他一些介绍留学生活的书籍那样沉闷枯燥,它是活生生的,是触手可及的;是个案,也可视为通例。它既是作者本人亲历美利坚的记录,也是一本今天的年轻人值得一读的励志书。  ——杨锦麟

章节摘录

  “美国人对国家的忠诚,远远胜于对事实和真理的探求。正可谓,书本诚可贵,真理价更高;若为美国故,两者皆可抛。”这位教授说,“读书人尚且如此,普通老百姓就更不必说了。在美国,文化程度越低的人,爱国心越强烈。”  在这位教授看来,由于缺乏血脉传承、历史积淀和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美国不是一个真正的民族国家,而是一个政治国家,而且是一个极其意识形态化的政治国家。美国人之所以“天天雷打不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从娃娃抓起,是因为他们必须用“獾输型爱国主义”把人心聚合在一起,否则美利坚民族国将不国。  “法国如果散了,法国人还是法国人,美国要是散了,美国人就不是美国人了。”教授说。  西方有学者也指出,“美国在20世纪下半叶的大国中,是最具意识形态色彩的国家”。美国的民族主义“具有一个强大意识形态教条的所有特质:使命意识、历史必然性和布道狂热”。  当走向极端,美国民族宗教不可避免地具有负面效应。它形成一种氛围,使得违背社会主流思潮的观点和行为不被容忍和接受,因而损害公民的思想言论自由。

图书封面


 亲历美利坚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第一次在豆瓣写书评,为的是认识了八年却从为见面的玛雅阿姨,她是《凤凰周刊》的副主编,她是在美国攻下的政治学博士。说她犀利,实在是因为她眉宇间的那份逼人英气,偏偏她还喜欢黑白照片,于是更犀利了。况且她学的是政治学,又是博士。一个比我妈妈还要大的人,一出口就是什么中国的民主进程之类的话,你说能不犀利嘛。阿姨是海归,但和我身边那些留美的学生们可不一样,孩子们在国内时就是一口流利的英语,而玛雅阿姨出国时已身为人母,英语是从ABC学起的。在我心中,她一直是个坚韧而温情的女性,这本书记录的就是她留学的故事——和房东的故事、和同学的故事、和光怪陆离的美国社会中的美国人的故事......她坚韧,为学业求索,为生计奔波;她温情,在大洋彼岸发扬尊老爱幼的中华传统美德,用东方女性特有的智慧和包容在洋人心中烙下中国印。而在一灯如豆时对故乡的魂牵梦萦,她似乎总是轻描淡写。但我想,有意回避或不愿提及的,却恰恰是最触动我们的情愫。书是三联的,但装帧却像商务印书馆那般简朴,一如玛雅阿姨犀利的面孔与那颗温情的心的反差。拿着书我有些担心,封面实在是一点噱头都没有,连我这么单调的人都看不下去。然而后来想开了,书如人,有自己的命运,随缘吧,把这篇小文放在豆瓣,如果你是想留学的,或是喜欢政治的,或是常看《凤凰周刊》的,或是爱好随笔的,或者干脆是打酱油的,欢迎停下来和这本书结个缘。我觉得值得。犀利阿姨,有犀利时,就有温情时。似水流年,有被冲走的,就有沉淀下的。
  •     读了玛雅的《亲历美利坚》,个人的感受可以用:深入浅出,受益无穷。八个字来概括。除了十年留学生活的生动见闻体会,玛雅更以史实向读者剖析了美国的民主政治,但我想,玛雅最想从这些沉甸甸的文字资料中透露给中国读者的信息是:思考怎样做一个中国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玛雅面对一些“歇斯底里”的民主宪政的呼喊所采取的态度----“是为批判而批判”还是“为建设而批判”?而末了那一章引用他导师的一席话更让人深思:“中国现在需要的不是宪政,也不是民主,而是秩序和治安”。事情绝对不会只有它表面看上去的那么简单,我无法想象一个乱哄哄的民主在中国会演变成什么样子。在自由女神高举火炬照亮金色大门的民主美国尚且无法消除贪污腐化的行为,在任何一个社会都无法彻底消除。而中国社会的“素质”是否能承担这样一个民主宪政的体制呢?从街上随意吐痰和“勇猛”穿越公路围栏的行人就可见一斑了。贫穷是一切“罪恶”的根源,中国人因为贫穷而麻木冷漠,因为贫穷而忍气吞声。如果说“坚忍”是中国劳动人民的可贵品质,我们必须要加上一条-----身体里对自由平等的渴求还没有熄灭。我们今天读美国历史,读美国民主政治,除了羡慕别人更要看到自己的匮乏,而除了为自己的匮乏感到难受,更重要的是想到充实自己。如果一个国家人民的整体素质上不了正席,那么再完美的政治制度,也只是徒然。
  •     很多很好的评论都是因为作者引起了他们的共鸣,把作品当做代言来看,当然会有很好的评价,但是没有一样经历的人可能必须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本书。文字糟糕,思想很一般。另外,拜托不要再把这本书跟林达的近距离观察美国系列进行对比了,真的不是一个系统和层次,尤其是不要动不动就拿这本书说什么这才是真实的美国,林达只知道献媚之类的不着边际的话,这显得很搞笑。林达的书是可以作为宪政的启蒙教材来看的,在自信已经完成这种宪政启蒙之前,我个人认为我们连批评人家的资格都没有。

精彩短评 (总计30条)

  •     有些问题即便是旅美十年,念个政治学博士还是不能解决的,党妈妈的教育就是牛逼
  •     三联书店的品质,比较值得信赖
  •     美国生活日记吧,个人觉着一般 没看到想看的
  •     文笔较差,另外,拜托千万不要再拿这本书跟林达写的近距离观察美国系列对比了,真的不是一个体系
  •     中肯客观,深入浅出。
  •     不能和林达相提并论
  •     跟林达的美国系列对比看的话,这个果然是女性视角。
  •     挺喜欢这种时事评论的作品
  •     文章参差不齐 居然还很主旋律
  •     文中貌似对政治的内容涉及太多,不是我所希望看到的亲历
  •     书店中无意看到的一本好书,尤其作者又是凤凰的,特别喜欢凤凰的文章、节目以及记者和评论员、~读过还真有想留学的冲动 呵呵
  •     从文化和政治角度分析的美国社会,读来有趣又觉得受益匪浅。打算移民的人值得一看。
  •     虽然作者曾经是个官员,对美国现状很多批评,但是仍然可以发现很多美国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还有这本书是很多年前的美国,不是现在的美国。
  •     可以适当感受到美国的真实文化
  •     朴实细腻,可读性强。
  •     作者长得真漂亮啊!
  •     对作者的立场不能完全赞同,不过还是学了很多东西。
  •     一个下午读完的 效率蛮高哈!
  •     能以简单朴实的语言描述文化差异及成因,不枯燥
  •     18世纪30年代,法国学者、比较历史社会学之父托克维尔曾经这样描述美国人的自立精神:“他们不欠任何人任何东西,他们不期待从任何人那里得到任何东西。他们养成了一种习惯,总是视自己独自一人站在那里。他们习惯于这样想: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     还是让我初步认识了一下美国的,特别是他们的基层政治和基层政治状态。
  •     美国式的家长里短 八卦式的中美外交 很朴实 我看得懂
  •     全方位展现美国,很不错
  •     不记得了 还好保存了word读书笔记
  •     写生活那部分不错,后面的东西说的浅,不清楚
  •     一个女政治学博士 听起来犀利 但文字背后的细腻和性情 让人动容 看《凤凰周刊》八年了 玛雅老师在周刊也八年了 她的“亲历美利坚” 让我愿意相信一本时政杂志 原来也可以这般有情
  •     很水,里面的故事太老了。。。。
  •     四分一吧。。弃读。。
  •     中肯,客观,不失幽默。总之比林达的好太多。
  •     玛雅先谈她在澳洲以及美国时的房东邻居们的事儿,又谈了谈美国近40年总统们的事儿,最后把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美国的)拿来说说。很深入很真实地展现了一幅美国人日常生活的画卷。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