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与刀(插图评注版)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世界各国文化 > 菊与刀(插图评注版)

出版社:当代世界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1-1
ISBN:9787509002841
作者:鲁思·本尼迪克特
页数:480页

作者简介

《菊与刀》最初是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奉美国政府之命,为分析、研究日本社会和日本民族性所做的调查分析报告,旨在指导美国如何管制战败后的日本。1946年正式出版,1949年出版日文版,在美国、日本等引起强烈反响。金克木先生特别推荐此书,肯定了这位女学者的研究成果。事实上,美国政府战后对日本的政策和日本相应的反应与本书的分析基本一致。可谓是美国改造日本、分析日本的指导书。这本书也被认为是研究日本民族性的必读书,是社会科学研究直接运用于政治实际操作的杰出例证。
本次重新出版,除了在翻译上修订错讹,通畅语言,最重要的是加入萨苏先生的评注和提供的插图。萨苏先生是在日本工作的一名中国工程师,也有在美国生活工作的经验,因此利用了自己对两国的切实了解,对原文所涉及的历史、民俗、地理等各种读者不易理解的难点都做了评注,语言生动翔实,意思准确明了,为读者理解作者的意图扫清障碍。萨苏先生又从多年来收藏中,精选出进百余幅与文字内容相关的珍贵图片作为本书插图,很多都是国内首次刊发,既提高了本书的可读性、收藏性,又更方便读者的理解、体会。

书籍目录

第一章 任务——了解日本
第二章 交战中的日本人
第三章 各安其位
第四章 明治维新
第五章 历史和世界的负恩者
第六章 回报万分之一的恩情
第七章 情义“最难承受”
第八章 维护名誉
第九章 人情世故
第十章 道德的困境
第十一章 自我修炼
第十二章 儿童教育
第十三章 投降后的日本人

编辑推荐

日本为可要发动侵略战争?什么是日本精神的实质?  美国政府研究报告 揭示面具后的日本人  拨开迷雾昭示真相“三国”演绎《菊与刀》“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用“菊”与“刀”来揭示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如爱美而黩武、尚礼而好斗、喜新而顽固、服从而不驯等)……由此入手,进而分析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及有关习俗,并指出日本幼儿教养和成人教养的不连续性是形成双重性格的重要因素。在美国全力以赴与之作战的所有敌人当中,日本人是最让人感到费解的对手。因为与这个强大的对手在思维和行为方式上的差异巨大,所以我们必须认真考虑如何对付它。西方国家认为,即使是在战争中,也应该遵循一些符合基本人性的战争惯例,但在日本人眼里却没有这些概念。在这种情况下,了解敌人的本性就成了一个核心问题。要与日本作战,我们必须了解日本人的行为方式。

前言

“菊与刀"和“三国演义” 其实,《菊与刀》这本书和《三国演义》一点儿关系都没有,只是美国人写的一本关于日本人的书,再加上一点中国人的评论,却正是可以凑齐三国了。第一次看《菊与刀》,是七年前去日本工作的时候。那时候忽然发现,对日本这个东邻,实际上我们相当陌生。由于七十年前那场战争的影响,像我这样的普通中国人对日本的感情不会太好,这自然减少了我们了解这个国家的兴趣。结果意外地发现,凡是日本人正儿八经介绍自己国家的书,都对我有极好的催眠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我只好求教于朋友们,看看有什么好的作品可以推荐。于是,我惊讶地发现几乎所有的人都在向我推荐《菊与刀》这本书— —当时的书名是直接从英文翻译成的,叫做《菊与剑》。他们说,这本书对日本人的性格、对日本国家的描述如此到位,以至于和日军作战的美军受益极深。这本书的大部分章节在二战结束前就已经发表,而战争结束后,它对于美国怎样占领和控制日本,依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也正是补充了有关战后的内容,这本书才最后完成。这让我感到颇为纳罕——第一,这本书的作者居然是一个美国女性作家,也就是说公认把日本人描述得最成功的,居然是一个日本人眼里的外国人;第二,这个书名太古怪,好像从来没听说日本人对剑有什么造诣的,就我的了解,他们的传统武器分明是刀。当我带着满腹狐疑打开这本书的时候,老实说我的怀疑只有更为深重 ——我看到的章节里面,作者描述从中国传来的道教占据了日本宗教的主要地位。这让我感到十分困惑,因为实在无法想象在日本有一大群道士招摇过市。在仔细琢磨之后,我忽然恍然大悟,原来作者是把中国的道教和日本的神道教当做一回事了。但是,很快我就不得不合上书了。因为我要用两只手给这位叫做本尼迪克特的老太太鼓掌。老太太真是了不起。说实话,她的研究条件颇为艰难。就像前面描述的道教问题,本尼迪克特对于东方的文化并不是很熟悉,而她的研究对象,则或是胜海舟这样的历史人物,或是衫本女士这样长期生活在美国的日本人。其中最接近真实日本人的,也不过是日军战俘而已。说起来,历史人物的传记和他们的真容是否相符在任何时代都是扑朔迷离的事情。长期生活在美国的日本人,直到今天在日本社会还是离奇的另类。而试图从日军战俘身上看清日本社会的本质,如同专心研究动物园的老虎就能弄清老虎在山林中的生活一样南辕北辙——他们都是在不正常的生活状态中。尽管面临如此的困难,老太太依然敏锐地对日本人、日本社会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她的结论,对照我在日本多年接触的情况而言,大部分是正确的,而且触及了问题的实质。本尼迪克特老太太一定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因为不是每一个人都能面对这一大堆似是而非的东西并从中找出真正有用的线索。本尼迪克特的结论至今值得我们深思。比如,她注意到日本人在失败后表现出对强者异乎寻常的恭顺——这一点,我们的很多朋友也从小就听说过:对日本人要硬不要软,你硬,他就软了。然而,本尼迪克特却更深一步地给出了我们常常忽略的内容——要让日本人承认失败是非常不容易的,只有你确确实实打得他上天无路,入地无门,他才会真心屈服。在这之前,日本人的抵抗将非常顽强,甚至超越人类的极限。所以,一定要看到击败日本人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而不能只看到日本人被击败后的恭顺。日本人屈服于强者,但并不是屈服于强硬者。没有这样的认识,我们就难以理解在对日问题上什么是最重要的,那肯定不是态度,而是实力。走在日本街头的时候,经常会有脚着木屐身穿和服的日本人从你身边走过,有老有少。我第一次租房的时候,房东告诉我他家的土地是几百年前某位将军封赏给先祖的。未经历过革命的日本,其实改变并不是太多、太快,所以,本尼迪克特的这本书,对于了解今天的日本依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读这本书,我又有另外的体会。比如,本尼迪克特写的“日本道士”或者根本不理解刀与剑在东方有多大差别和象征意义,是否只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笑料呢?换一个角度,也许我们就会想到——其实本尼迪克特对中国、对日本的不熟悉,作为一个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美国人是很正常的事情。对于美国人来说,中国、日本,都是遥远而不需要了解的事情。本尼迪克特曾经在文中写道:日本的文化受太平洋土人的影响最大,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很多。当然我们作为中国人知道老太太肯定是搞错了,因为日本文化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是远远大于任何一个太平洋土著部落的,日本从来没有正眼瞧过那些未开化的部族。这里面,除了表现出了作者对东方的不熟悉,还更进一步表现出了一个美国人的视野问题——其实,在美国人看来,波利尼西亚的土人是比中国人更靠近“文明世界”的人。美国人的“文明世界”是以大西洋而不是太平洋为中心的。这样的例子在文中比比皆是,所以,《菊与刀》,不但可以作为一本读日本的书,也可以是一本通过本尼迪克特来读美国的书。由于业务关系,我曾经在美国工作过两年,又在日本生活了七年,对这两个国家的近距离接触,常常使我感到需要对自己的认识加以修正。比如,我曾经很佩服日本学生冬天依然穿短裙、短裤的习惯,并且觉得这是顽强的象征,是对意志品质的培养。然而,到了日本以后,却发现日本街头的老人中,患有关节炎和痛风类疾病的比例远远超过我到过的世界其他地方。他们的病症,很多来自于年轻时对身体缺乏爱护,包括这种穿着习惯。显然,即便日本人依靠精神维护着顽强的传统,生理上却无法违反自然规律。这是一个好的习惯呢?还是一个坏的习惯呢?我不得不说,迷惘。再比如,我印象中的美国人都是不爱国的,因为他们对自己的总统或者政府部门总是有着千般抱怨。然而,当我走在美国的土地上,却发现这里最常见的就是美国国旗,在公园里迎风招展,在某个居民的家门前猎猎飘扬。这种强烈的爱国心让我有些吃惊,认为自己陷入了自相矛盾之中。然而和美国人相处多了就明白——美国人的爱国和爱政府根本不是一个概念。他们的观念中对政府就像防贼一样,用自己的警惕来保证它为民服务;而他们的爱国,是出于对这片给了他们美好生活的土地的自然眷恋。所以,作为一个旁观者,从《菊与刀》里面读出日本人和美国人的真实,大有一种旁观者清的感觉,而得出的结论,大约又会让我们感叹世界的复杂。正是这种复杂让世界更加绚丽和丰富。特别是,假如这个旁观者是中国人,那么他的感触还要有趣些。凭借一个中国人的感受,他会觉得中、美、日简直就是现代“三国演义”,因为从文化角度来说,这三个国家有着奇妙的关系,它们之间的相似和不同有着强烈的戏剧性。以这种“三国演义”的心态看完《菊与刀》,我们会发现在很多问题上,中国和日本是站在一边的,因为我们同属东方国家和东方文化,日本的哲学、文字的渊源都与中国息息相关。于是,当美国人对日本家庭中的家长制表示深深不解的时候,我们却可以替日本的这种制度找出充分的存在理由。因为我们的历史上,也有过长时间的家长制时代。这一点,中日文化隐隐相通。可是,我们又很容易发现,中国和日本在本质上并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接近。有时候,中国和美国更接近些。比如,在对待不同文化的宽容上,中国和美国都比日本宽容得多。其原因也很简单——中国和美国都是多民族形成的大陆国家,经历过大规模的民族融合,对于“我家炖肉你家吃斋”的事情习以为常。而日本是单一民族,海岛国家,它自古就是一个民族,一种道德,一种风俗(各地区别很小),所以日本人中比较激烈的人对不同文化的态度就是要么你顺我,要么我顺你,而无法理解不同文化之间怎样能相互共存。同样,我们有时候又发现日本和美国如此相似,而中国和他们两国都格格不入。比如,中国人很难理解二战中日本为何有那么强烈的侵略欲望,同样不太好理解美国兵毫不在意远涉重洋和异国作战。原因呢,我的看法,美国和日本的传统利益都是全球性的,美国是处于世界经济政治霸主的地位,日本是因为原料和市场都要依赖海外。所以,他们的利益在全球是网状的,越扩张,网越大越密。而中国自古有些“自闭症”,“攘外必先安内”,重视内部斗争,而对外的侵略性较弱,中国的利益是球形的,向外扩张一点点,都要有比原来多得多的内容来填充。所以,越扩张,动力越小。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的发展不会像日本和美国那样对世界构成威胁。通过这个“三国演义”,从全新的角度看自己,很吸引人,也吸引我利用自己在日、美两国生活中的所得作为参照,为这一版《菊与刀》做一点评注的工作。可惜自己这方面的专业知识不足,不当之处,还请广大读者不吝赐教。顺便说一下,我个人对这次的版本翻译工作十分欣赏。翻译这本书的朋友真正遵循了“信,达,雅”的原则,经他翻译的文章,对照原文可以看出其所下功力。我先前所读的版本,虽然也做到了尊重原著,但文字颇为晦涩,迫使我需要不断查看原文,才能够理解书中含义。而这次的翻译就显得远为流畅。比如,文中曾经出现一个日语词“羲理”,我当年看的版本中,被干脆地从日语直译成中文汉字就算翻译完成。结果这个词让人如坠云雾中。这次的版本中,很高兴看到译者把它贴切地意译为“情义” ,这样,全文就好理解多了。也希望译者的辛勤劳动能够让我们的读者从这本书中获得更多的启迪。萨苏 2007年10月于日本伊丹

内容概要

鲁思.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美国当代著名文化人类学家,1887年生于纽约,1948年病逝。1909年毕业于瓦萨尔学院,获文学学士学位;1923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获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
萨苏,本名弓云,汉族,祖籍燕赵,生于北京。1992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家学渊源,敏古勤思,虽十数年来一直从事电脑工作,却在文字创作中多有建树。现旅居日本。
刘峰,毕业于西安外国语学院,现供职于某军事院校,主要翻译作品有《美国能源法案》、《北京的胡同》等。

媒体关注与评论

前言  其实,《菊与刀》这本书和《三国演义》一点儿关系都没有,只是美国人写的一本关于日本人的书,再加上一点中国人的评论,却正是可以凑齐三国了。   第一次看《菊与刀》,是七年前去日本工作的时候。那时候忽然发现,对日本这个东邻,实际上我们相当陌生。由于七十年前那场战争的影响,像我这样的普通中国人对日本的感情不会太好,这自然减少了我们了解这个国家的兴趣。结果意外地发现,凡是日本人正儿八经介绍自己国家的书,都对我有极好的催眠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我只好求教于朋友们,看看有什么好的作品可以推荐。   于是,我惊讶地发现几乎所有的人都在向我推荐《菊与刀》这本书——当时的书名是直接从英文翻译成的,叫做《菊与剑》。他们说,这本书对日本人的性格、对日本国家的描述如此到位,以至于和日军作战的美军受益极深。这本书的大部分章节在二战结束前就已经发表,而战争结束后,它对于美国怎样占领和控制日本,依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也正是补充了有关战后的内容,这本书才最后完成。   这让我感到颇为纳罕——第一,这本书的作者居然是一个美国女性作家,也就是说公认把日本人描述得最成功的,居然是一个日本人眼里的外国人;第二,这个书名太古怪,好像从来没听说日本人对剑有什么造诣的,就我的了解,他们的传统武器分明是刀。   当我带着满腹狐疑打开这本书的时候,老实说我的怀疑只有更为深重——我看到的章节里面,作者描述从中国传来的道教占据了日本宗教的主要地位。这让我感到十分困惑,因为实在无法想象在日本有一大群道士招摇过市。在仔细琢磨之后,我忽然恍然大悟,原来作者 是把中国的道教和日本的神道教当做一回事了。   但是,很快我就不得不合上书了。   因为我要用两只手给这位叫做本尼迪克特的老太太鼓掌。   老太太真是了不起。说实话,她的研究条件颇为艰难。就像前面描述的道教问题,本尼迪克特对于东方的文化并不是很熟悉,而她的研究对象,则或是胜海舟这样的历史人物,或是衫本女士这样长期生活在美国的日本人。其中最接近真实日本人的,也不过是日军战俘而已。说起来,历史人物的传记和他们的真容是否相符在任何时代都是扑朔迷离的事情。长期生活在美国的日本人,直到今天在日本社会还是离奇的另类。而试图从日军战俘身上看清日本社会的本质,如同专心研究动物园的老虎就能弄清老虎在山林中的生活一样南辕北辙——他们都是在不正常的生活状态中。尽管面临如此的困难,老太太依然敏锐地对日本人、日本社会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她的结论,对照我在日本多年接触的情况而言,大部分是正确而且触及了问题的实质。本尼迪克特老太太一定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因为不是每一个人都能面对这一大堆似是而非的东西并从中找出真正有用的线索。   本尼迪克特的结论至今值得我们深思。比如,她注意到日本人在失败后表现出对强者异乎寻常的恭顺——这一点,我们的很多朋友也从小就听说过:对日本人要硬不要软,你硬,他就软了。然而,本尼迪克特却更深一步地给出了我们常常忽略的内容——要让日本人承认失败是非常不容易的,只有你确确实实打得他上天无路,入地无门,他才会真心屈服。在这之前,日本人的抵抗将非常顽强,甚至超越人类的极限。所以,一定要看到击败日本人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而不能只看到日本人被击败后的恭顺。日本人屈服于强者,但并不是屈服于强硬者。   没有这样的认识,我们就难以理解在对日问题上什么是最重要的,那肯定不是态度,而是实力。   走在日本街头的时候,经常会有脚着木屐身穿和服的日本人从你身边走过,有老有少。我第一次租房的时候,房东告诉我他家的土地是几百年前某位将军封赏给先祖的。未经历过革命的日本,其实改变并不是太多、太快,所以,本尼迪克特的这本书,对于了解今天的日本依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然而,读这本书,我又有另外的体会。比如,本尼迪克特写的“日本道士”或者根本不理解刀与剑在东方有多大差别和象征意义,是否只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笑料呢?换一个角度,也许我们就会想到——其实本尼迪克特对中国、对日本的不熟悉,作为一个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美国人是很正常的事情。对于美国人来说,中国、日本,都是遥远而不需要了解的事情。本尼迪克特曾经在文中写道:日本的文化受太平洋土人的影响最大,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很多。当然我们作为中国人知道老太太肯定是搞错了,因为日本文化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是远远大于任何一个太平洋土著部落的,日本从来没有正眼瞧过那些未开化的部族。这里面,除了表现出了作者对东方的不熟悉,还更进一步表现出了一个美国人的视野问题——其实,在美国人看来,波利尼西亚的土人是比中国人更靠近“文明世界”的人。美国人的“文明世界”是以大西洋而不是太平洋为中心的。   这样的例子在文中比比皆是,所以,《菊与刀》,不但可以作为一本读日本的书,也可以是一本通过本尼迪克特来读美国的书。   由于业务关系,我曾经在美国工作过两年,又在日本生活了七年,对这两个国家的近距离接触,常常使我感到需要对自己的认识加以修正。   比如,我曾经很佩服日本学生冬天依然穿短裙、短裤的习惯,并且觉得这是顽强的象征,是对意志品质的培养。然而,到了日本以后,却发现日本街头的老人中,患有关节炎和痛风类疾病的比例远远超过我到过的世界其他地方。他们的病症,很多来自于年轻时对身体缺乏爱护,包括这种穿着习惯。显然,即便日本人依靠精神维护着顽强的传统,生理上却无法违反自然规律。这是一个好的习惯呢?还是一个坏的习惯呢?我不得不说,迷惘。   再比如,我印象中的美国人都是不爱国的,因为他们对自己的总统或者政府部门总是有着千般抱怨。然而,当我走在美国的土地上,却发现这里最常见的就是美国国旗,在公园里迎风招展,在某个居民的家门前猎猎飘扬。这种强烈的爱国心让我有些吃惊,认为自己陷入了自相矛盾之中。然而和美国人相处多了就明白——美国人的爱国和爱政府根本不是一个概念。他们的观念中对政府就像防贼一样,用自己的警惕来保证它为民服务;而他们的爱国,是出于对这片给了他们美好生活的土地的自然眷恋。   所以,作为一个旁观者,从《菊与刀》里面读出日本人和美国人的真实,大有一种旁观者清的感觉,而得出的结论,大约又会让我们感叹世界的复杂。正是这种复杂让世界更加绚丽和丰富。   特别是,假如这个旁观者是中国人,那么他的感触还要有趣些。   凭借一个中国人的感受,他会觉得中、美、日简直就是现代“三国演义”,因为从文化角度来说,这三个国家有着奇妙的关系,它们之间的相似和不同有着强烈的戏剧性。   以这种“三国演义”的心态看完《菊与刀》,我们会发现在很多问题上,中国和日本是站在一边的,因为我们同属东方国家和东方文化,日本的哲学、文字的渊源都与中国息息相关。于是,当美国人对日本家庭中的家长制表示深深不解的时候,我们却可以替日本的这种制度找出充分的存在理由。因为我们的历史上,也有过长时间的家长制时代。这一点,中日文化隐隐相通。   可是,我们又很容易发现,中国和日本在本质上并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接近。有时候,中国和美国更接近些。比如,在对待不同文化的宽容上,中国和美国都比日本宽容得多。其原因也很简单—中国和美国都是多民族形成的大陆国家,经历过大规模的民族融合,对于“我家炖肉你家吃斋”的事情习以为常。而日本是单一民族,海岛国家,它自古就是一个民族,一种道德,一种风俗(各地区别很小),所以日本人中比较激烈的人对不同文化的态度就是要么你顺我,要么我顺你,而无法理解不同文化之间怎样能相互共存。   同样,我们有时候又发现日本和美国如此相似,而中国和他们两国都格格不入。比如,中国人很难理解二战中日本为何有那么强烈的侵略欲望,同样不太好理解美国兵毫不在意远涉重洋和异国作战。原因呢,我的看法,美国和日本的传统利益都是全球性的,美国是处于世界经济政治霸主的地位,日本是因为原料和市场都要依赖海外。所以,他们的利益在全球是网状的,越扩张,网越大越密。而中国自古有些“自闭症”,“攘外必先安内”,重视内部斗争,而对外的侵略性较弱,中国的利益是球形的,向外扩张一点点,都要有比原来多得多的内容来填充。所以,越扩张,动力越小。   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的发展不会像日本和美国那样对世界构成威胁。   通过这个“三国演义”,从全新的角度看自己,很吸引人,也吸引我利用自己在日、美两国生活中的所得作为参照,为这一版《菊与刀》做一点评注的工作。可惜自己这方面的专业知识不足,不当之处,还请广大读者不吝赐教。   顺便说一下,我个人对这次的版本翻译工作十分欣赏。翻译这本书的朋友真正遵循了“信,达,雅”的原则,经他翻译的文章,对照原文可以看出其所下功力。我先前所读的版本,虽然也做到了尊重原著,但文字颇为晦涩,迫使我需要不断查看原文,才能够理解书中含义。而这次的翻译就显得远为流畅。比如,文中曾经出现一个日语词“义理”,我当年看的版本中,被干脆地从日语直译成中文汉字就算翻译完成。结果这个词让人如坠云雾中。这次的版本中,很高兴看到译者把它贴切地意译为“情义”,这样,全文就好理解多了。也希望译者的辛勤劳动能够让我们的读者从这本书中获得更多的启迪。                                              萨 苏2007年10月于日本伊丹           

章节摘录

插图

图书封面


 菊与刀(插图评注版)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9条)

  •     之前看过一次这本书,不过当时看到一半就放弃了,这次重温了一下,感觉萨苏的评注在某种程度上比原文更加精彩,而且省去了很多读者用来查阅书中引申的人物事件的时间,萨苏的评注让此书原本晦涩难懂,读起来生硬的部分也变得游刃有余,并且很多读者难以琢磨透的地方经其评述也变得豁然开朗由于作者写这本书的时代、背景、取材、环境等多方面的限制,导致此书在某种程度上局限性太大。虽然此书分为十三章来阐述作者对于日本人的理解,但是大部分都在讨论日本人所谓的“耻”、“情义”、“道”、“等级制度”等等,但是话题的深度也不够,更不提话题的广度了。而且对于本人而言,关于儿童教育的那一章读起来真的有种莫名其妙的感觉,不知道作者想要说些什么的感觉。此外,作者对于日本人的父子关系、家庭生活、行为准则等等也有很多地方和中国搞混,萨苏的评论中都有提及。或许在作者眼里日本人和中国人应该差不多吧。由于时间的原因,书中所讲述的一些东西到现在也消失不见了。不过这本书之所以能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认同,还是有很多可取之处。首先作者的研究态度就很值得学习,并没有像美国政府那样总是把所谓的美国人的价值观强迫于人,而是认真的去研究日本特殊的环境和独特的性格;其次,在没有在日本生活过和接触的大部分都是日裔美国人的情况下,作者对于日本人的描述在某种程度上入木三分,实则不易。时至今日,书中所讲诉的很多东西依然有很重要的参考意义和研究价值。不过个人还是感觉此书也就是三星的水平,有了萨苏的点睛评论可以为四星,但是还称不上让人深思吧。个人感觉在彼得海勒斯的寻路中国三部曲中,海勒斯对于中国人的描述才是真正的让人骨子里感到寒冷,让人感觉他恐怖到比中国人更了解中国人。相对于海勒斯的一针见血,还是觉得菊与刀与自己想象中的有一点区别
  •     没有评注的话,就会觉得原书有很多不好理解的地方,会觉得作者有点混乱,不理解甚么的。有评注,就有点事后回头,特别清楚的感觉。所以觉得有评注不错,也不是全看。全书也是看个大概印象就好,还是说了挺多我不知道的事儿的。一般不喜欢看人家的评价的,这次看了,看到很多说炒冷饭的,让我觉得很不爽。看到这种贬低自己欣赏的东西的冷漠口气,特受不了这委屈。又不愿意辩解,各有所见,就算真有个对错也没意思。喜欢就看,不喜欢就算。只长嘴巴不长耳朵不知道对不对。不过,要批评他人见解的人,还是要先长耳朵再长嘴巴才好。
  •     上半部分看完。算是半个囫囵吞枣地模糊读完,比较深刻的有这样几点:1、日本人对等级制度的绝对认可和服从2、日本人因地域狭小,对外封闭,资源贫乏而导致的国民性中,对强者天生崇拜学习,对弱者天生凌辱压迫的气质,他们认为是理所当然。3、日本人是这个蓝色星球上最孤单的种族之一。4、对天皇家族有着自然神化。5、做事精致谨慎,某些时候到了斤斤计较的地步。礼尚往来的感觉也较为刻意守礼。6、天性中的服从让某些时候的管理及教化都能顺利完成,而这种顺从和国民性中的情义恩礼表面上看有矛盾,实际上是融合相通的。这种时候就感觉日本人有点“一根筋”。7、菊是最柔软的,刀是最锋利的,这是日本人个性物化外化的体现,在他们身上合二为一。通过目录,我在书中发现了几点自己忘记的东西,其中需要记录的是他们“各得其所,各安其位”的思想。日本的等级社会很难被改变,国民们习惯在社会中作为螺丝钉般存在并且感到自豪。这种社会状态在中国无法实现。我想原因一是中国人口众多,人多导致社会无法像日本那般便于管辖;二是在历史上中国经历过三十六个王朝的改朝换代,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我们把社会阶层的大洗牌当成理所当然而且阶层固化并没那么严重,并且底层人有向上攀爬改变阶层的愿景。对于当代中国社会来说,真正的贵族不复存在。或者说异常低调。三是做事做人方面中国人比日本人更为灵活。这种灵活带来的结果有好有坏,比如说针对个人利益中国人就会更为自己着想而不顾道义礼法;日本人相对更为固执单纯,对于认定的概念观念不容易像中国人这般容易改变,因而从做事中体现得就更为极端。打一个不恰当的比方,如果说中国的人情社会是灰色,那么日本的灰色中间白色和黑色更多,他们的棱角也更为分明。下部的主要内容有:1、 维护名誉2、 人情世故3、 道德的困境4、 自我修炼5、 儿童教育6、 投降后的日本人日本人对名誉很是看重。对强者崇拜和对弱者调笑的传统让他们的名誉在这两个基础状态之下的家庭,公司,朋友聚会等场合之中夹缝生存。他们既想在层级社会中得到别人的认同,又不愿接受比自己强的人的羞辱。他们把侮辱当成激励,把维护名誉当成一种奋斗目标来做。所以日本人不喜欢消沉,他们永远处于激励状态,积极,前进,向上。但是这种状态又极易导致厌倦疲乏的心理状态,所以日本人又有着极高的自杀率。因为他们总过于极端,爱把自己逼到死胡同。他们文化中的精致夸张也延伸到了维护名誉的方面,所以自杀死亡,包括交流中的毕恭毕敬,不能说是完全出于心声,但是也体现了他们民族性中根深蒂固的服从。人情世故写得很少。也许正是因为日本狭小,所以不需要花费太多精力来研究日本的人际关系。本书中的人情世故大概在说他的市面文化。日本人有着极端的放纵和极度的克制。他们的生活爱好之一是泡澡。泡澡之后喝喝清酒,有条件地去艺妓馆喝喝清酒,有钱的人再和艺妓一度春宵。在日本,性事非常开放。对性欲的放纵催生了日本傲视天下的情色事业,并且日本社会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作为日本人的妻子其实是很苦逼的,丈夫在外面花钱买妓甚至包养情人对于妻子来说完全是正常的事情,如果妻子反对或者有不满都会被视为不贤惠不体贴。而对于女孩们来说,从小就限制和异性接触,嫁做人妇后更是要克制自己的情绪欲望,和丈夫做爱都应有所克制,更别说在家之外的地方有性解放了。女孩最美好的时光大概是豆蔻至十七八岁之间,短短几年的自由之前之后都是被压制的人生。服从,付出,完全作为依附和工具般的存在。作者写这本书的时间距离现代已经有几十年之久,不知日本社会变化如何,但是我想骨子里东西很难在短短几十年间有大变化,额,也不一定啊看中国改革开放之后……。但是根据萨苏的点评,日本人的国民性在几十年间变化确实不大,书中有错误的研究结论也在点评中被指出来了。日本人的道德观和中国人不一样,所谓什么情义自重都是高于一切的精神力量,违背了这最高法则那么这个人就会受到社会的鄙视排挤。有时候这种道德的认知会让他们自愿自豪地自杀以祈求得到一个“求仁得仁”的结果。所以这就不难理解靖国神社及甲级战犯为什么在日本没有其他亚洲国家这么敏感的原因了。他们是为了情义和国家集体死去的,他们死得其所,死刑对战犯来说不是为了维护正义做出的结果,而是他们求仁得仁,为了国家而做出的牺牲。日本人很看重集体。在集体之外被认可的人更能得到集体之内的尊重,被集体之外质疑攻击的人会受到集体的保护。所以日本人的集体观念对我来说感觉很是新奇。感觉有些矛盾,又有些在情理之中。日本人很害怕被群体所抛弃。这大概源于他们从小接收到的教育,父母亲友会在许多小事上故意吓唬他们,如果小孩不听话,或者做事不符合社会常态的处事规则那么就会受到父母的言语恫吓,例如不要你啦,把你扔啦,诸如此类更吓人的话。那么这样就会在小孩心中留下阴影,以此来达到规范行为的目的,附带地从小儿童从心理上对集体就有一种恋母般的依附情感存在。这种对于集体的依附大概和对强者的崇拜服从是共通的。都是一种寄托,一种目标。所以当日本战后被美国占领,日本人完全服从完全配合并且充满崇拜的反应除了让美国人大吃一惊外,也为美国扶植代理人的统治带来极大便利。这些内容不再赘述,我只以萨苏对美国人民主精神的解释来结尾:一、美国人的自由民主不可动摇;二、美国人民的利益最重要,之后再考虑其他国家人民的自由民主。

精彩短评 (总计85条)

  •     人类学著作 兼及中国文化 萨苏的评论宜后读 否则混在一起了 有儿童养育一章 有争议
  •     看了之后,随着对日本的进一步认识,更加讨厌这个民族了。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日本人有一种迷之自信,然后又喜欢自欺欺人,既然日本只会臣服于强者,那么对付它,只有一条路,那就是比他强大。
  •     从他们的民族精神了解小日本
  •     不知道日本的事情可能会是一个遗憾,作为我们的近邻日本确实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借鉴
  •     经典!值得收藏!
  •     凡是译本总会有语言的问题,假如有能力的话,还是读原版书好。《菊与刀》作为研究日本的书籍,可以说堪称经典的存在。虽然由于成书的年代距离我们已经有了五六十年的跨度。但在今天也仍有参考价值。
  •     作者是个神人,译者是个…嘛…诚如一贯的原则,我十分厌烦译者手法拙劣地掺私货
  •     我认为评论好看
  •     书很精彩,评注更精彩。如果要打败敌人,就要先了解敌人。相比日本对中国的研究,我们对日本的了解还远远不够,盲目地崇拜或者轻蔑地不以为然都是危险的,这本书确实了解日本人性格特点的一个窗口。
  •     如上,纸质,印刷,插图,译文都不错哦,值得推荐
  •     2016.5.18 断断续续粗略读完,美国人写日本人的书,中国人来评注,三种不同角度,有时候评注还会直接跳出来说美国人说的不对,总之是挺有意思的一个版本吧。不过还是有些地方看的糊里糊涂的。。囧rz
  •     一打开书吓我一跳,不知道谁写的个名字看半天没看清是啥字。我看书作者是美国人,名字翻译过来也不是这俩字,后来总算搞清除是萨苏的,呵呵。书不错,萨苏的评也很不错。就是插图质量差了点,很难看清楚。还没读完,慢慢品。
  •     菊与刀,看似水火不容,实则相依为命,对于菊与刀意象的把握,即是对于日本民族心灵史的挖掘。举起刀杀人或剖腹,放下刀赏菊或游冶——如此截然不同的意境,不过是日本民族性格的两面。
  •     不是我在书店看到的那种,书中的印刷有的很淡!!不推荐!
  •     因为刚开始学日语,所以也想多了解下日本的文化历史,偶然的机会,选择了菊与刀。应该说是很不错的一本书,深入浅出的感觉,而且每当所了解的某种东西和现实相撞时就会有一种莫名的感觉,很微妙。虽然萨苏的评注很好,但确实多少也影响了读者的个人判断。不过认真阅读,还是会有许多自己的看法的。特别是由于作者所处的时间与现在的距离的关系。
  •     只能说可以窥视日本人过去的性格,社会风貌,现在应该是二次元社会了。
  •     菊与刀是原本是学术书,里面很多知识点,历史、地理、人物的。老萨的这个评注本的特点是,让这些知识点明白简单,一目了然。加上老萨的写作风格,让阅读菊与刀成了悦读,成了享受。现在市场上菊与刀版本很多,不喜欢看评注的朋友,可以直接选其他版本嘛,没必要在此置喙。
  •     萨苏的评论看了一章就不想在看,时代不同,思维方式也不同,但过于主观的描述对阅读有非常不舒心的干扰
  •     15年12月
  •     首先本书翻译很尊重原文,所以能边看边脑补一个外国腔调的中文在念。其次作者毕竟是美国人,对日本的了解既有让人眼前一亮的部分也有让人哭笑不得的地方,她理解有误的地方感觉蛮多的。
  •     评注对阅读本书有很好的作用,毕竟一个西方人对东方的一些文化理解有不太准确的地方,而且几十年前的日本和如今的日本还是有很多区别的。读完整本书让人对日本人的性格和行为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     送货速度还好,书质量也不错,就是觉得萨苏的评论好多
  •     据说是外国人研究日本人最经典、最好的一本书,强烈推荐,看完了会对日本人的很多行为就理解了,中国人在民族仇恨的煽动下,失去对日本人真正的研究。
  •     日本人真是一个奇怪的民族。 民王的台词中说 政治是夹在情义和人情间的。因为看剧的时候正在看书,所以大概是懂了一点那个意思。看这本书某些地方会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不过想要了解一个民族的话确实太难了。
  •     翻译并不够好,萨苏其实外行
  •     这无疑是一本伟大的人类学著作,只需阅读第一章,作者严谨的治学精神就足以让人肃然起敬。个人认为,在这样一本具有世界地位的学术专著上,配上几乎同样篇幅的外行评论,也许能迎合一些通俗的读者,但这并不是我们对知识与学术应有态度。注评人对日本有所认识,注,是没问题的;但要说到评,对不起,至少我在那位先生身上看不到有任何的人类学与社会学功底。这种为评而评、不痛不痒、毫不专业的评论只会让人贻笑大方,同时也倒了无数读书人的胃口。
  •     70年了,这本书依然很具有参考意义。这几年看着安倍的各种嚣张言行,只能感叹日本人真是死性不改。书里的注释加得很好。
  •     看一个中国作家评美国文化学者对日本的研究真是挺有意思
  •     深刻,简单
  •     作者对日本人的品头论足既没有深究历史成因,也没有太多考虑时代在变日本社会也在改变,到头来给人的感觉是作者并不懂日本人。好在这个版本还有萨苏的评注,给本书增色不少。
  •     我最终还是放弃了这本书……做了很多笔记 大体了解了作者的研究方法以及一些人类学研究的原则 粗浅的了解了日本的等级观念和道德体系 这本书的批注我觉得多此一举 不看 看了上半本 真的看不下去了
  •     这书看得好伤神,不过这版的翻译水平不错,比商务印书馆那版强多了。评注的文字很难评论,因为不了解,但把原文打得支离破碎是个问题,阅读起来会有点不适。
  •     4.6。读过的正是这个版本,另有萨苏的旁注可供参考。参考旁注(如果靠得住的话——这么讲是因为萨苏有嘴里跑火车的黑历史)可以了解到本尼迪克特哪里写得有问题。本科时在每周回家的快线上读完了上下两册。
  •     通俗易懂,但作为文化人类学的研究著作,还是有很多以偏概全的地方。总而言之,开卷有益吧~读日本人写的日本文化的书,可能会更好些。P.S.萨苏的评注真心多余,写的很随意,而且字里行间洋溢着某种自负,还占据了整整一半的篇幅!无语。。
  •     一些解释性的评注还是对读者有帮助的的。但是毫无疑问,很多评注显得主观,充满猜测和拍脑袋的想当然。如果读者希望真心好好看看这本书,又无法抑制对评注的好奇,还是买其他版本比较好。亚马逊上这本书的选择不下十本。否则,无论是喜欢日本还是憎恶日本,还是以为普通的读者,都不建议读这个评注本。
  •     有些史料很有意思 但是他更多的话很多余 让我感觉看书的时候他在旁边不停的插嘴 什么著作都有作者主观的成分 每个人也都会带着自己的想法去看 他这么一评让人阅读起来很混乱 思考原作的观点还来不及 还得思考评注的我认为如果作评注 就只提供史实资料比较好以后再也不会买这种有评注的书了
  •     评注略不客观
  •     很有意思的事情是通过把一个群体的特征抽象化而提取出来的方法在很多情况下容易形成刻板印象,这样导致这个群体中每个个体的个性被认为抹除了;但另一方面,要对一个群体快速构成笼统直观印象,又需要这样抽象的提取。萨苏的评论很准确,实际上这本书向我们展示的是半个世纪之前的美国人如何看待日本人和日本文化的。今天,想从这本书中读懂日本是十分不现实的,一方面因为年代久远,各国文化与意识形态都经历了巨大变迁,另一方面作者本身取材时就有些许偏差。在今天,如果有人从新着手写作这样一本书,相信效果会好很多,毕竟网络帮助人们打破地理的隔绝,使得跨文化的比较研究更加容易,人们对于“异己”的包容和理解能力也更强了。这类文献头疼的地方在于,它与创作时的历史环境密不可分,而那种历史环境又是今天的人难以再现和体会的,隔阂不可避免
  •     感觉没有推荐的那么神
  •     菊与刀 版本多,这套书的好处在于:1、有了评注,扫清了原文中众多的知识点的障碍。比如,小泉八云。比如,日俄战争。2、图片好,不是一般的浮世绘或者什么艺术展览照片,而是和内文契合的历史图片。尤其是很多战争结束后的日本国内照片,非常有利于立即原文。3、还是萨苏的文字好。萨苏的文字幽默、简洁,有自己的观点。比如全书最后,他说,这就是一个美国人写的日本人,不是圣经。但是又引用了徐永昌将军的话,让大家都应该反省。这句话也是我觉得,读 菊与刀 的必要性。战争结束几十年了,我们为什么还要看这类书?了解别人,也是反省自己。如果九一八不是那么轻易的放弃东北,也许战争不会这么惨烈。以史为鉴。是我们应该做的,也是读书人的使命感。
  •     好书,深刻描述日本人本性的书。
  •     买电子书大意了,没看清是评注,好好一部书毁在评注上。评者的主观意断和自以为是加莫名奇妙跳跃性,给理解原著画蛇添足.
  •     萨苏的评注版
  •     萨苏的评注感觉更精彩耶!
  •     年代太久远,加上隔了一层晦涩的翻译,又有不断夹杂的评论,有些评论是作者本身局限或是时代的变化,有些却太过主观,三者合起来给人难读下去的感觉。插图不错,作为粗浅了解日本明治维新到战败的这一段历史还可以,比如当时的等级制度和社会背景,其他问题的分析流于表面,只能管中窥豹。
  •     该书翻译和点评都还不错,可惜原书读起来不流畅,读到后面味同嚼蜡,美国作者在所谓的道德概念上颠来颠去,让人发困;
  •     这本书比以往的译著多了一些评注.比较适合对历史缺乏研究而又渴望了解中日民族性的人阅读.我每去日本一次对此书的理解深入一次.
  •     在了解日本的所有书籍中,有这么一套书是绝对不可以回避的,就是这一套《菊与刀》要客观的了解一个国度,或者在美国人的视角去理解会更有新意。就像我一直有推荐一套书,日本人怎么写我们中国的历史 。这套书也是。
  •     评注比原著好看哈哈
  •     感谢萨苏的评注
  •     了解了一般日本人的情况
  •     这本书让我学会民族的尊重来自于了解。
  •     书本介绍的很详细,而且有评注,对日本的介绍听全面的
  •     2008-133-134
  •     萨苏的评注似乎更精彩,本尼迪克特的思想也可圈可点,
  •     发货很快 书很好
  •     一个美国人,时刻谨记自己是一位文化人类学家,写就了对和自己的民族、种族文化有着天壤之别的大和民族的认识,从这本书的传播之广以及对其评论来看,是同时被美国人和日本人认可的。萨苏的评论,显示了他在文化方面的狭隘思维,用一种被天朝洗脑后的无知来为一位大家做注解,在我看来他完全没有资格去评论这样一部著作,囿于他可怜的思想和不多的智商。这个版本的《菊与刀》,大家还是不要买了。
  •     没想到亚马逊也能卖盗版,而且价格比当当贵了一半。对此很是失望。
  •     泡澡享受去吧
  •     在书店选了很久的“菊与刀”,也看了多个版本,什么插图,精装,这本书的多版本真是好不热闹。质量参差不齐,一些插图版完全是图不对文,随便弄几幅浮世绘和二战的图,贴在文章旁白,完全是在侮辱文字。这个版本最好的一点就是“用心”,配图合题、评注对比整齐、印刷和字体都很舒服、书的大小也是非常时候随时随地阅读的。总之一句话,是我对比多番得出的最好的一版《菊与刀》
  •     这个版本,适合于很多历史军事方面不懂的人看书是一半对一半,左边评注,右边才是翻译内容评注里面有不少作者自己的观点,还有一些事件解析但是我个人感觉不需要,因为大部分事件我都略知一二,不需要这么多评注。而且评论太多,要不然一本书就出完了,完全不需要两本书早知道直接买翻译版的,看的挺累。但是适合很多都不了解的人看,这样不会有些地方看不懂。配图倒是还行,有点图片的书看的怎么都舒服一点算不上精装,普装吧,很想买本精装收藏,不知道哪本好。纸上柔光的,印刷还可以包装因为不是亚马逊配送,也不是自己的书,不敢恭维,配送速度,跟包装不解释,买了三本,有一本都给压皱了!
  •     最近事情太多,这本书读了两遍,算是用了一个月才真正的看完。对于日本这个国家,中国是怀有复杂感情的。过去的一衣带水,近代的深仇大恨,现在的摩擦不断。也许,只有从一个局外人的角度才能看清日本这个民族的性格,进而分析并预测它下一步的走向吧!
  •     大一上近现代外交史时曾被老师推荐过的书。已经看过挺多剖析日本文化的书了,所以肯定不如半个世纪以前的人们读到这本书时那么震撼。没记错的话本尼迪克特从未到过日本,写成这样的巨作实属不易。萨苏的评注很棒,给了这本纯写日本的书一个东西文化对比这样一层更为深刻的内涵。
  •     当时看的是萨苏的评论版本,可读性挺强,八年前读的,有空重读一遍
  •     书是好书,不过到手已经是旧书了!郁闷!卓越要检讨!
  •     不错,这是我所喜欢的几部介绍日本的好书,很可爱的老太太,能了解这么多,一定费了不少心,尽管有些观点不敢句同,但已经是相当了不起了。
  •     谈到一些东方文化现象,的确很值得探讨。
  •     那御宅族可不可以理解为在家工作,既然日本人视工作为生命,一闲下来就浑身痒痒。而且御宅族自称对某方面特别精通,大概是把御宅当作一件工作在对待。而别的民族或国家出现大批御宅族的现象不大可能?
  •     本来是美国人眼光看日本,我们本想通过这书了解日本,没想这里面的视角还露出美国的意识。萨苏的注释,分别书中,那些是日本的本相,哪些是美国的误看,而萨苏又是个中国人,有着自己或者说是中国底色的思想。 真是有趣的三国互析。打五星。
  •     萨苏写的比原著好看一点,哈哈。
  •     社科书看的累,评者不够中立,话多感情用事。
  •     大学时代在社会学老师推荐下读的,精辟深入富有时代感,对研究日本很有参考价值。
  •     个人其实还蛮喜欢萨苏的评注的。
  •     评注很好
  •     萨苏的评论没有我期望中精彩,不过仍然相当棒,我想,最准确的评价是,他使一本可能不够生动的书生动起来,读者的想像有了可以攀附之处。尽管,其实原作已经足够精彩。
  •     还可以的
  •     一直觉得日本是个奇葩的民族
  •     如果对比于日本,中国的宽容精神恰似流水。水和刀无法相比锋利,然而刀再利也不能断水。
  •     我订的是签名版!
    结果书到了翻来覆去也没有签名!!!
    书还可以
    以前看过
  •     我收到的书不是签名版
  •     老太太目光敏锐 分析鞭辟入里,仅从战俘的身上便深刻剖析了日本人的价值观 性格特点。这是一个严格遵守各司其职的民族 每个人的身份 行为都应按其应遵循标准进行 萨苏的评注也很到位 补充了大量细节
  •     美国人看日本。本书较为客观的提供了一种对日本深入研究调查后得出的结论。萨苏的评价恰到好处,可以弥补西方人视角的“先天不足”。推荐每个国人都去了解这个我们熟悉而又陌生的邻邦。
  •     大学时候买的,版本不好
  •     鲁思.本尼迪克特。文化概括,总感觉有些偏颇之处。
  •     貌似读懂点日本,还是很多困惑。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