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盖茨比

当前位置:首页 > 童书 > 外国儿童文学 > 了不起的盖茨比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06
ISBN:9787020046089
作者:菲茨杰拉德
页数:192页

作者简介

盖茨比为了久久地抱着的一个梦而付出了很高的代价。他死后,尼克发觉是汤姆暗中挑拨威尔逊去杀死盖茨比。他感到东部鬼影幢幢,世态炎凉,便决定回中西部老家去。这是一个简单的故事,却有着极悲凉的人生况味。

书籍目录

了不起的盖茨比富家子弟

内容概要

《了不起的盖茨比》(名著名译插图本)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1896-1940),美国二十世纪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了不起的盖茨比》是他最著名的代表作。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美国,空气里弥漫着欢歌与纵饮的气息。一个偶然的机会,穷职员尼克闯入了挥金如土的大富翁盖茨比隐秘的世界,惊讶地发现,他内心惟一的牵绊竟是对河岸那盏小小的绿灯——灯影婆娑中,住着心爱的黛西。然而,冰冷的现实容不下缥缈的梦,到头来,盖茨比心中的女神只不过是凡尘俗世的物质女郎。当一切真相大白,盖茨比的悲剧人生亦如烟花般,璀璨只是一瞬,幻灭才是永恒。一阕华丽的“爵士时代”的挽歌,在菲茨杰拉德笔下,如诗如梦,在美国当代文学史上留下了墨色浓重的印痕。

图书封面


 了不起的盖茨比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44条)

  •     海明威在《流动的盛宴》中直言不讳地说,斯科特•菲兹杰拉德(F. Scott Fitzgerald)是被女人毁掉的。这话有失公允,女人成就了他,女人也毁了他。伟大的人总是被成就他的东西毁去,无一例外;而大部分人之所以默默无名,只是因为没有遇到所能成就他们的。姞内瓦反复恳求他:“请,别把我理想化了……”而他从十八岁的那场新年舞会起唯一能做的事就是把她供奉在最高不可攀的祭台上。十年后他给当年的自己取了个了不起的名字:杰•盖茨比(Jay Gatsby),而那些他与她相爱时走过的街道搭成了一架梯子,一直通向树顶上空一个秘密的地方——他可以攀登上去,如果他独自攀登的话,一登上去他就可以吮吸生命的浆液。然后,在最高不可攀的祭台上,“她洁白的脸贴近他自己的脸,他的心越跳越快。他知道他一跟这个姑娘亲吻,并把他那些无法形容的憧憬和她短暂的呼吸永远结合在一起,他的心灵就再也不会像上帝的心灵一样自由驰骋了。因此他等着,再倾听一会那已经在一颗星上敲响的音叉。然后他吻了她。经他的嘴唇一碰,她就像一朵鲜花一样为他开放,于是这个理想的化身就完成了。”[1] 盖茨比吻了黛西,菲兹杰拉德却从未吻过姞内瓦,正因为没有,她完美无暇。她不只是黛西,还是伊莎贝拉、罗斯林、吉斯敏、朱迪、米妮、婕瑟芬妮[2]。那些爱情故事里受着无上宠爱的女子,都是他幻想着的姞内瓦,而故事的扉页永远献给另一个女子,他的妻,“给珊尔达”、“再一次给珊尔达”。《了不起的盖茨比》里黛西伤心地对盖茨比说,“单独谈我也不能说我从来没爱过汤姆,那不会是真话。”[3] 同样的,就算菲兹杰拉德单独和姞内瓦谈,他也不能说他从来没爱过珊尔达。恰相反,他爱珊尔达远胜过姞内瓦,因为他娶了她,因为他眼看她变老,因为他恨她,因为他们彼此逼死了对方。一、“我只记录闪光的时刻。”他和她分手后互相要求对方毁去所有通信,她照做了,他没有。四十四岁时,他死于酗酒过度引发的心脏病,死时濒临破产,妻子关在疯人院。他时年19岁的独生女整理遗物,在一个标记为“绝对私密”的档案夹里找到了227页打印稿,全部是一位名叫姞内瓦•金(Ginevra King)的来信。他的独生女将信件寄还原主,姞内瓦•金早已为人妻人母,丈夫是芝加哥百货商店大亨。姞内娃将书信放进衣橱的角落,衣橱里挂满了华贵的晚礼服,每天晚上她都在这个衣橱中挑选一件,端庄美丽地出现在晚餐桌前,扮演与生俱来的皇后。在这等级森严的豪富家族,每一代只有最美丽的女子才被命名为姞内瓦,姞内瓦,语出达芬奇的名画Ginevra de'Benci,弗洛伦萨的贵族小姐,优美,纯洁,智慧。她的外祖母叫姞内瓦,她的母亲叫姞内瓦,她叫姞内瓦,她的女儿叫姞内瓦,她的外孙女中最美的一个也叫姞内瓦。又过了许多年,姞内瓦会问她同名的外祖母:“外婆,这箱子里锁着什么?”她盛装浓抹的外祖母神秘地摇摇头。直到她死的那一天,人们才发现了箱子里的227页书信,书信上压着一本日记,少女在热恋的晕眩中记的字句,日记的扉页上题着:“我只记录闪光的时刻。”姞内瓦的右手小指闪着光,是一只玫瑰金的戒指,戒指上刻着“Big Four 1914”。1914年,15岁的姞内瓦是芝加哥“四大金花”之冠,四个最美丽最富有最尚交际的少女。这并非纨绔子弟私下评选的花名,而是姞内瓦和她三个门第相当的好友自封的称号,她们煞有架势地专门定做戒指,又穿戴漂亮裙子合影留念。大概也只有身世最好容貌最美的女子能有这般自知和自信,而姞内瓦两者都有。她的父亲是成功的证券商,她的外祖父是建筑大亨。她通体圆润无骨,小而精致的手,长而瘦弱的腿,头发深而卷,深棕的眼睛永远闪着亮光。她的声音低沉沙哑,高声说话时不断变着调子,像在歌唱,“把每个字都唱出一种以前从未有过、以后也决不会再有的意义。”[4]1915年1月4日,在明尼苏达州圣保罗市的一场新年聚会上,十八岁的菲兹杰拉德见到了十六岁的姞内瓦。姞内瓦原是造访同学暂留圣保罗,人未到却早就芳名远播。当时就读普林斯顿大二的菲兹杰拉德回家过圣诞节,久闻姞内瓦的美名,别人问他1月4日的聚会去不去,他就在朋友圈子里放出话来,“如果姞内瓦去,我就去。”她去了,他去了,他在一大群少男少女中见到了她,前后说了不足几句话。而这几句匆忙的交谈已经俘获了他,他本该第二天乘火车返校,却决定推迟一天,好在第二天的舞会上和姞内瓦跳舞。1月5日晚上他们跳了一整夜的舞,十一点他要去赶火车,她送他到门口,四周都是熟人,出于害羞他们没有接吻,他们握着手,他说他会写信,她说她会回复。当夜的日记里她匆匆写下:“斯科特完美极了……他11点离开去普林斯顿——噢!”十八岁的斯科特•菲兹杰拉德完美极了,只要不提他的学业和他的父亲。他高中时就全校倒数第一,颇费了翻人情关系才进了普林斯顿,大一期末全部科目都为中差,他并非资质愚笨,只是懒于受人驱使。他的母亲的娘家本是极有钱的,可惜外祖父死得早,孩子又多,庞大的家产到菲兹杰拉德幼年时就所剩无多。他的父亲生意失败,靠在小舅子的公司做杂货销售商支撑家用。虽是温饱无虞,依照父亲的地位他本无缘进入上流子弟的交际圈,人家不过念在他外祖父的面子上,每每聚会都还叫上他一起玩。而只要不提学业和父亲,菲兹杰拉德完美极了。他长相极度英俊,脸部的轮廓甚至比女人更美,他嘴唇敏感又柔软,淡金色的头发从中间分开又小心地梳到后面。青春期的几年来,他已经自成一番风度,说话时既风趣又不失真诚。十年后他会在《了不起的盖茨比》里这样描述自己:“他心领神会地一笑——还不止心领神会。这极为罕见的笑容,其中含有永久的善意的表情,这你一辈子也不过能遇见二三次。它面对着——或者似乎面对着——整个永恒的世界一刹那,然后就凝注在你身上,对你表现出不可抗拒的偏爱。”[5]这诗意的描述自然是夸张的,却又恰如其分。多年后菲兹杰拉德和整个世界的所有朋友的都闹翻了,包括他的老友海明威、他的编辑麦克斯威尔‧柏金斯(Maxwell Perkins)……可所有这些朋友仍在回忆录里念叨着他浑然天成的风度和英气,而1915年1月5日的晚上姞内瓦也感觉到了那种面对着整个世界又凝注在她身上的偏爱。1月5日菲兹杰拉德回了普林斯顿,姞内瓦回了康涅狄格州Westover女校。1月7日他的第一封信特快专递送到姞内瓦的手上,落款是“暂时的忠实的你的”(Temporarily Devotedly Yrs.),1月11日她的第一封回信寄到了他手上,落款是“偶尔薄情的但现在忠实的你的”(Yours Fickely sometimes but Devotely at present…)那天起的两年间,他们交换了几百封书信。她的倾慕者众多,他的身边也不乏女伴,这本是一场你情我愿的游戏,把一叠叠书信炫耀给朋友看,显得自己如何如何受欢迎。可是不知哪天起谁开始动了真心:1月20日:“斯科特,几年前我因被称为‘快枪手’而高兴。当然这很疯狂可我那时太年轻,我现在也不过十六岁……所有人都说我固有一套,可我没有。我用很多心在讲话,可是没人相信……我们多相像啊,你知道我比其他人所谈论的我要多得多。”1月25日:“今晚我多愁善感了。我多希望我们现在已经回家了。噢,我多希望,斯科特,我就留在这样的情绪里,想着圣保罗的那天晚上。直到明天早晨。斯科特,别以为你不在我就把你忘了,我一直在想着你。”2月20日菲兹杰拉德决定去姞内瓦的学校看她。戒律森严的女校只有每周六下午四点到六点接受来客访问。菲兹杰拉德起个大早,由普林斯顿经纽约转火车去康涅狄格州,在临近的小镇下来,他又转了一部电车才到了女校。他被带进了一个四面玻璃的小房间,姞内瓦坐在里面,穿校服,不化妆,身边坐着负责监视的伴护。整个探访一个半小时,他们只是握着手说话,而姞内瓦在日记里满足地写,“噢再次见到他太高兴了。我疯狂地爱着他。”6月8日姞内瓦的母亲来接她回家过暑假,途径纽约时邀请菲兹杰拉德吃晚饭。菲兹杰拉德永远忘不了那顿在丽兹酒店顶楼花园的晚餐,多年后在散文中回忆说“姞内瓦掠过的身影把整个丽兹的屋顶照亮了……”[6] 姞内瓦曾在信里写:“我告诉你,我们总共见面正好十五个小时!”[7] 而她又不停幻想,“如果有完美的一小时,在某天,在某地,只有我们两个,那该多好。”[8]姞内瓦想用完美的一小时听他更甜蜜大胆的情话,菲兹杰拉德想用完美的一小时补上他的吻。可这一小时从未出现,他们不停地期待着,在不同地点匆匆相见,却每次身边都簇拥着过多监视的目光。渐渐地,他明白了完美的一小时只在虚构的世界存在,他开始写短篇故事,第一篇就叫“完美的一小时”,寄给姞内瓦逗她开心。一个月后姞内瓦回复了一个自己的故事,也叫“完美的一小时”,讲嫁入豪门却婚姻不幸的女主角几年后重见旧情人。女主角的名字叫姞内瓦•金,旧情人的名字叫斯科特•菲兹杰拉德。即使在热恋中,她都警醒地知道,他配不上她。他恐怕也知道,于是出于自嘲很爱姞内瓦的故事。他的一生中多次改写过这个故事,最后一次是十年后《了不起的盖茨比》,女主角的名字叫戴西•费伊,旧情人的名字叫杰•盖茨比。1916年8月他最后一次去姞内瓦的家,她的父亲告诉他:“穷小子休想娶富家千金。(Poor boys shouldn’t think of marrying rich girls)”这句话终结了这段感情,也带来了难以磨灭的耻辱。二、野蛮人的公主那年除了姞内瓦,还有更值得菲兹杰拉德担心的事。1915年秋季学期结束他因成绩过差而暂时退学。1915年圣诞节普林斯顿三角剧社(Triangle Club)照例在全美巡演,演出喜剧《邪恶之眼》(Evil Eye),剧本和歌词作者菲兹杰拉德却因成绩原因被禁止随团演出。在芝加哥的两场演出,“三百名年轻的小姐占着剧院的前排。演出结束时,她们站起来,向演员抛着花束。”那晚最该收到花束和赞美的菲兹杰拉德坐在阴冷的家里,失落愤懑之余开始写另一个关于姞内瓦的故事。1917年春,美国宣布参加一战,千万青年报名参军。菲兹杰拉德已停学一年,注定不能从普林斯顿毕业。他顺着人潮参了军,参军倒给他从普林斯顿正式退学找了个光荣的借口。他曾敏感地幻想自己会死在法国的战场上,而整个1917和1918年他不过是在不同的训练营受训,每晚在军官俱乐部写作第一篇长篇小说《浪漫主义自我主义者》(Romantic Egotist),还没等到被派上战场,一战结束了。对那一代美国青年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从头至尾都是多愁而无害的梦,鲜活的呐喊厮杀传到他们耳里已成旷远的回声,千万人倒下了——却从不是他们。东北部的上流青年被笔挺的军官制服和修长的佩剑装饰着,现在除了父辈的发迹史他们终于有了新的荣耀。他们被运到“野蛮的南部”受训,一切都那么新鲜:疯长的作物;赤裸的黑人;高耸的干草;无节制的酒烟。这片浑然天成的原始之中,十八岁的珊尔达•莎尔(Zelda Sayre)走进每个村庄每个城镇的舞池,就像野蛮人的公主。“如果珊尔达来,其他女孩子就直接回家了。”“她在,今晚别指望跳上舞了。” “最挺的鼻子,最坚决的小小的下巴。” “阿拉巴马和乔治亚最美的女孩。” 珊尔达•莎尔是一件精雕细琢的艺术品;在她家庭所给予的教育里,女性特质被当作了一件艺术品,又常常被误解为生活的全部意义。她生长在阿拉巴马州最舒适的家庭,是阿拉巴马最高法院法官的小女儿,倍受家人溺爱。荒蛮的外部世界滋养着她不羁的内心,正如舒适的家庭生活滋养着她惊人的美貌。最好的舞蹈老师教她芭蕾,最好的文法老师教她法语,她还被鼓励看书写诗。她在暮年回忆起少女时代,“我从未觉得一丝不如人或者羞涩或者怀疑,我也没有任何道德标准。”十八岁,她刚从高中毕业,是所有南部少年的梦中情人。甚至——不只是梦中情人,她胆大包天,和许多男人有非正式的婚约,虽然所有男人都得不到最终的诺言。她早就学会抽烟喝酒,把头发剪得像男孩一样短,她半开玩笑地说“曾吻过几千人,还准备再吻几千人。”1918年七月初,一等中尉菲兹杰拉德在阿拉巴马州蒙哥马利市的乡村舞会上邂逅了珊尔达,这几乎是个和姞内瓦一样的开始,公主的身边围绕着过多的爱慕者。在同年写成的《浪漫主义自我主义者》中,他会为假想的自己安排一个更私密的邂逅,在暴风雨的傍晚,在干草垛背后,他的公主在吟诵魏尔伦的《秋歌》,然后公主察觉到了他:“谁在那里!你是谁?曼弗莱德,圣克里斯多夫,还是维多利亚女王?”小说里的他高声地短促地说:“我是唐璜!”七月中旬他收到姞内瓦的信,她第二天就要和父亲生意伙伴的儿子订婚了,她兴奋地讲,“即使说我是世界上最快乐的女孩都显得太谦虚了!”过些日子他又收到了姞内瓦的婚礼邀请,他没有出席,可婚礼邀请信被他贴在一本永久珍藏的剪贴簿上,剪贴簿的第二页是芝加哥报纸对婚礼的报道,姞内瓦的侧面像占了报纸的一整版。1918年9月4日,姞内瓦•金结婚。1918年9月7日,菲兹杰拉德在笔记本上写,“7日,跌入爱情。”这一次,是和珊尔达。1918年末,一战结束,菲兹杰拉德回到纽约。他请求珊尔达和他订婚,她同意了,当然和她同意的其他许多婚约一样,只是非正式的。珊尔达反复强调,“物质毫无意义,”可过了不久她又说,“卑琐的单调的生存真可怕啊。”物质毫无意义,因为在她的生活里物质从未匮乏过;她能为浪漫牺牲物质,而她的浪漫就是无数的物质在合适的时机精确地进入她的生活。为了娶珊尔达,菲兹杰拉德还要赚很多很多钱,而成绩不佳的大学肄业生所能找到的唯一工作是在名不见经传的广告公司写谁都不当回事的广告词。1919年6月,远在阿拉巴马州的珊尔达失去耐心,终止了婚约。几天后,心灰意冷的菲兹杰拉德从公司辞职回到家乡圣保罗市。没有学位、没有工作、没有恋人。三、天堂的这一侧1919年夏天,在圣保罗市的父母家里,菲兹杰拉德唯一拥有的东西,是已经两次被斯克里布纳出版社(Scribners)退回的长篇自传小说《浪漫主义自我主义者》。出版社的老一辈编辑认为手稿结构混乱 、不知所云,而年轻的编辑麦克斯威尔‧柏金斯从中看到了作者的潜力,鼓励他改写,“现在这个故事没有实质性的结尾”,“主人公的经历和性格都没有把结尾推向高潮。”在家中闷热的阁楼里,菲兹杰拉德照着柏金斯的建议改写了小说,9月4日他把修改稿寄给了柏金斯,改名为《天堂的这一侧》(This Side of Paradise)[10],情节基于他的普林斯顿生活和两段恋情。这是他最后的赌注,他想要用这篇小说进入文坛、赢得名声、赚够钱、夺回珊尔达……恐怕所有人都会说,他想要的实在太多了。1919年9月16日他收到柏金斯的回信:“我十分高兴地告诉你,我们准备出版你的书。”1920年3月26日,《天堂的这一侧》出版,这是一本拼写错误百出的青春小说,却因跃动鲜活的时代感感染了读者。3月29日,第一版售罄。3月30日,菲兹杰拉德发电报给珊尔达,“书卖得好,速来纽约。”4月3日,菲兹杰拉德和珊尔达在纽约著名的圣帕特里克大教堂结婚。至1921年,《天堂的这一侧》再版十二次。一夜间菲兹杰拉德功成名就抱得美人归,一切如梦似幻。他在散文《爵士时代的回声》写到:“这是奇迹的时代,这是艺术的时代,这是富余的时代,这也是讽刺的时代。”[11] 因为这篇散文,美国历史上纸醉金迷的二十年代又被称为“爵士时代”。在接下去的十年里,菲兹杰拉德夫妇是爵士时代的绝对代言人,他的短篇小说卖到四千美元一篇,各类电影版权收益更高。珊尔达的相片和访谈常出现在各类小报上,永远美丽优雅,永远特立独行,更多的人赞美她,“一个女神”、“天生的皇后”。他们是所有派对的座上宾,是所有高级商店和酒吧的常客,是从不关上行李箱的疯狂旅行者。在纽约、巴黎、蔚蓝海岸,他们的别墅就像盖茨比的房子那样夜夜笙歌。《了不起的盖茨比》里有一段极抒情的情节:多年后,穷小子盖茨比功成名就,在纽约长岛戴西家别墅的对岸买了一栋巨大的豪宅。他不敢贸然拜访戴西,只是每天举办来者不拒的豪华派对,希望有一天能吸引戴西的注意,可是戴西总没有来。临近午夜,盖茨比从热闹的派对里走出来,望着戴西的家,“他朝着幽暗的海水把两只胳膊伸了出去,那样子真古怪,尽管我离他很远,我可以发誓他正在发抖。我也情不自禁地朝海上望去——什么都看不出来,除了一盏绿灯,又小又远,也许是一座码头的尽头。”[12] 不知在菲兹杰拉德奢华的派对上,他是否也这样无数次地幻想根本不存在的又小又远的绿灯,姞内瓦就在灯的后面,也许有一天真的会循着欢笑声出现在这些派对上……他一定经常想念她,因为他继续在所有的创作里怀念着她,用赚到的钱支持他和珊尔达放纵无度的生活。就让时间停留在这一刻吧,就让黄金时代的光晕永远留在他们年轻骄傲的脸上,因为这一刻梦幻得无以附加,这之后一切将可怕而残酷。这一刻他们多开心啊,他们在蜜月的酒店进口不停地玩旋转门,在酒店大堂里旁若无人地侧身翻,他们坐在出租车顶兜风,他们跳进了广场饭店的喷泉,又湿淋淋地站在桌子上跳舞,他们去剧院看喜剧,约定在最不好笑的地方放声大笑……然后疯狂的快乐越转越快,把快乐都甩走了,只有疯狂——她对文字有天生的灵感,他欣赏她的才能,鼓励她写作。然后——他说服她用他的名字发表短篇小说,因为这样报酬更高。他开始在小说里大段大段抄袭她的日记和信件,并丝毫不以为然。没几年他的酗酒恶习越陷越深,他常常夙夜不归,即使在家也是酩酊大醉。她的生活空虚无聊,开始重拾芭蕾,她已经二十七岁了,再也不可能成为职业芭蕾舞演员,可正是如此她更疯狂地训练自己,每天练舞八小时。1930年,高强度的芭蕾舞训练诱发精神崩溃,她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然后——1932年她完成她唯一一本小说,自传体的《最后的华尔兹》(Save Me the Waltz),菲兹杰拉德强迫她删掉与她精神病史有关的情节,并非因为他想保护隐私,而是他已经在自己将出版的小说《夜色温柔》(Tender Is the Night)里用了同样的情节。他曾当着精神病医生的面对珊尔达说:“省省吧,你这个三流的作家和三流的芭蕾舞演员。”然后——酗酒严重影响了他的创作,杂志和报社陆续中断了与他约稿。直到有一天,菲兹杰拉德在任何的书店都再也找不到自己的书,任何的书店营业员都表示没听说过这样一个作家。因为珊尔达的病,他们的婚姻自1933年起就名存实亡。没人相信珊尔达的病能够痊愈,她从一个精神病院搬到另一个精神病院,设施更差、房间更脏。1940年12月21日,年仅四十四岁的菲兹杰拉德死于酗酒引起的心脏病突发。他的葬礼和他十五年前小说里描述的盖茨比的葬礼一样寒酸简陋,他死前破产,遗嘱中要求“最便宜的葬礼”。他曾像盖茨比那样夜夜敞开大门办派对,却只有很少的亲友来参加葬礼:他的女儿、他的编辑柏金斯、还有好友女诗人多罗茜•帕克(Dorothy Parker)。珊尔达困在精神病院,无法参加葬礼,报纸介绍珊尔达为“他不合法的妻子”,尽管在死前两天他还写信给珊尔达聊女儿的情况。多罗茜•帕克在葬礼上失声痛哭:“这家伙真他妈的可怜。”(This poor son of a bitch.) 在盖茨比寂寞的葬礼上,一名出席者讲了一模一样的话[13]。1947年3月11日凌晨,珊尔达所在的精神病院失火,珊尔达困在顶楼,被活活烧死,年仅四十七岁。当年菲兹杰拉德从如日中天的二十年代每况愈下,文学圈里的朋友众口一词骂珊尔达毁了他。“珊尔达生活太铺张了,他不得不写那些不入流的小说糊口。”“珊尔达太古怪啦,太多变啦,他心肠真软。”六十年代菲兹杰拉德被评论界再发现,各类学术研究风生水起,女权主义者掀起了研究珊尔达热,珊尔达的书信日记一经公开,诸多女权主义者又异口同声:“是傲慢自私的菲兹杰拉德毁了一个天才的作家、画家、芭蕾舞演员。”他毁了她,她毁了他,可这远远不能说清他和她之间最深沉的理解和冲突。他控制不住把她灵光四溢的日记抄袭进自己的小说,她控制不住在作家的妻子之外为自己寻找其他的身份。他和她都困惑了,哪一部分的生活是自己的,哪一部分的生活是对方的。即使在她最疯狂最虚弱的日子他们还交换着炙热的情书。她对他:“月亮像失落的钱币掉进深山,草地阴沉而刺鼻,我想让你靠近,我触碰你,像秋天的平静,甚至带一点夏天最后的回声。”他对她:“你是我见过的最精致最可爱最温柔最美丽的人,即使这样也言犹不及。你所忍受的我没有其他人能忍受……”关于死亡,珊尔达在1919年春曾致未婚夫菲兹杰拉德:“今天我去了墓地——你知道的,那不是个公墓——我想去打开山那侧一座生锈的地下室的铁门。它被冲洗白了,覆盖着泪汪汪水汪汪的蓝色小花,小花也许是从死人眼睛里长出来的,碰上去粘乎乎的带着让人作呕的味道……为什么墓地非得让人感到空虚呢?关于这个论调我听得太多了,格雷先生的话也很有说服力,可是我怎么也不觉得任何曾经生长的东西是让人绝望的——所有断裂的石柱和紧握的手掌和鸽子和天使象征着浪漫然后一百年后我想让更年轻的人来猜猜我的眼睛是棕色的还是蓝色的——当然,两种颜色都不是——我希望我的墓看起来像已经有许多许多年头——多奇怪啊,那一排南部邦联士兵的墓,有两三个会让你觉得它们是死去的爱人或死去的爱情——它们看起来一模一样,甚至上面黄乎乎的苔藓也一样。古老的死亡真美——真真正正的美——我们会一起死——我知道——甜心——”他们没有一起死,不过他们葬在了一起,在他父亲的故乡马里兰州。他的初恋姞内瓦还要多活四十年,亲眼见证菲兹杰拉德的死后哀荣水涨船高,《了不起的盖茨比》一版再版,被奉为美国经典文学,可她毕生都把当年的情书和日记锁在衣橱的角落里,从未想过站出来说:“我就是那个戴西。”高门巨族的操守,如是而已。----------------------------------------------注:1. 语出《了不起的盖茨比》第六章。2. 英文原名为Daisy Buchanan, Isabelle Borge, Rosalind Connage, Kismine Washington, Judy Jones, Minnie Bibble, Josephine Perry.3. 语出《了不起的盖茨比》第七章。4. 语出《了不起的盖茨比》第五章。5. 语出《了不起的盖茨比》第三章。6. 语出菲兹杰拉德散文“My Lost City”。7. 1915年8月25日信。8. 1915年1月31日信。9. 语出《天堂的这一侧》第三章。10. This Side of Paradise中文又译作《人间天堂》。11. 原文“It was an age of miracles, it was an age of art, it was an age of excess, and it was an age of satire.”语出菲兹杰拉德散文“Echoes of the Jazz Age”。12. 语出《了不起的盖茨比》第一章。13.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此人名叫“戴猫头鹰眼睛的人”(Owl-eyes).参考资料普林斯顿档案馆菲兹杰拉德档案,含姞内瓦•金的书信菲兹杰拉德小说《天堂的这一侧》、《了不起的盖茨比》、《夜色温柔》Gross, John. The New Oxford Book of Literary Anecdote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Hemingway, Ernest. A Moveable Feast.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 1964.Hrtnett, Koula Svokos. Zelda Fitzgerald and the Failure of the American Dream for Women. New York: Peter Lang, 1991. Lanahan, Eleanor. Zelda An Illustrated Life: The Private World of Zelda Fitzgerald. New York: Harry N. Abrams, 1996.Mizener, Arthur. The Far Side of Paradise: A Biography of F. Scott Fitzgerald. Boston: The Riverside Press, 1965.Turnbull, Andrew. The Letters of F. Scott Fitzgerald.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 1963.West, James. The Perfect Hour: The Romance of F. Scott Fitzgerald and Ginevra King. New York: Random House, 2005.
  •     因此,我们逆流而上,尽管那倒退的潮流不断地把我们推向过去的岁月,我们仍将继续奋力向前!”这是大学读这本书时曾背过的结尾,很庆幸当时用个小本子摘抄了下来,现在再翻来读到的书翻译得并不让人满意,可惜忘记当初的译者。了不起的盖茨比、人都是要死的,一度是我大三读欧美文学时最钟爱的书。那时的我很欣赏盖茨比对爱情的执着,爱情就是他的信仰,他的一切。突然想起了张信哲的那首信仰,恰在当时正流行。甚至,正因这份执着,他的无辜的死却成了很有意义的一件事。希望这东西,总是得不到才最好,黛西对于他来说,只有青苹果时代的纯真值得念念不忘,却不再是今日这郁郁寡欢自私自利的少妇。也许,他在重逢黛西后意识到了这点;也许,他还在执迷。不过这个结局还真不错,如果他有朝一日和黛西生活在一起,却发现得到的远远落差于他所期望的一切,这将是怎样的失落和痛苦。读到盖茨比信仰这盏绿灯时,鼻子不由得酸了,可怜的人,为爱人背叛,为爱丧生。我隐隐觉得,那盏灯,还是离他越远越好,只要还在视野里,为何又要拼命去接近呢?往往,我们着力挽回的一切,是否还是我们挂念和想望中的当初呢?还是中国古人的话好,物是人非事事休。Things do not change, we change. 却再回不到当初。不如记住曾经,奋力向前,把手臂伸得更远……从前读时,羡慕盖茨比为爱情如此执着。如今再读,却觉得不值得,为何不向前,一定要回头看呢?倒是第一人称叙述故事的尼克,他的冷静却并不冷漠的性情,以及能客观看透一切的本领让我另眼相看。甚至他父亲对他的那句话,“每逢你想要批评任何人的时候,你要记得,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个个都有过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 在我看来是那样的有道理。而他和贝克,正因为是一类人,才不能走到一起。这是个有希望的人,因为他知道爱情是怎么一回事,他看得透却并不轻视爱情,终将得到属于他的。这点上,他还是胜过盖茨比迷乱的执着。但是,谁又能说,盖茨比多年来望着对面绿灯时体会到的,不是真正的甜蜜?爱情,原本就是自己给自己的,与别人无关。
  •     这两天新版《了不起的盖茨比》电影上映了,在微博上又一次成为热点话题,可见大家对它的关注程度。我本人也是对这部电影翘首以待了许久,从知道李奥纳多要演出新版盖茨比开始,就一直在关注其动态。今年五月份,《盖茨比》终于上映了,可惜只限于北美地区。于是接着等待,不知什么时候在大陆上映,不知会不会在大陆上映。如果上映了,我肯定会在首映的那天冲进电影院。在等待期间,网上已经有了抢先版。因为不能忍受劣质的画面、音效,感觉那是对偏爱的小说的亵渎,于是就一直忍住没看,只等高清版的出现。直到前几日有朋友说在网上已经可以看到完整版,这时才真正一睹其“芳容”,终遂了我心愿。两小时二十一分钟的电影使我感到非常满足,而且我一直在极力褒扬这部电影推荐这部电影——希望朋友们没有感到厌烦——当然,爱电影也只是源于爱那极致诡异生动扭曲变态戏剧化又极具真实感的原故事。这故事的情节既简单又不简单。以下是我第一次看完小说后留下的单纯印象:夫妻双方分别杀死了对方的情夫(妇)。可是,死的为什么非要是情夫(妇)不可呢?为什么单单是盖茨比和梅特尔威尔逊死了呢?忘记第一次知道这本书是在哪里,是从珠海的朋友那里呢还是在黄岛的新华书店里,具体真的忘记。可是第二次看到书名,很清楚的记得是在读《挪威的森林》的时候。村上春树以他独特的感染力影响了很多年轻人去翻阅这部小说,从而爱上这部小说。之后还有一些因缘际会吧,于是就买来看。我承认第一遍完全没有读懂,于是得出了以上那个单纯肤浅的结论。印象中只觉得作者构造故事的能力很强,整个故事的框架既精妙又合理,既出乎意料又符合逻辑,我却是决计想不出来的。在这次泛泛阅读之后,看了一些书评,加上自己的阅历也有所增加。而在今年新电影即将上映的催促感染下,再一次读了这本书,感悟又有所不同。菲茨杰拉德笔下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美国,农业社会逐渐败落,工业化城市化加强,而在这过程中,恶果逐渐显露。农民背井离乡,涌入东部大城市。在经济大发展的催促下,物欲横流、享乐至上、政治上趋向极端保守主义。黑帮猖獗,贩卖私酒,而盖茨比本人和他的领路者沃尔夫山姆先生,就是靠贩卖私酒聚敛到大量钱财的。拥有财富可以做什么呢?购置豪宅,但只限于西艾格(west egg)岛上;拥有水上飞机,找朋友一起去试飞;买豪华汽车,最后撞到人的就是这部车;拥有数不尽的仆人,包括那个半小时内在榨汁机按钮上按两百次,可以把两百只橙子榨成汁的管家;每个周末都举办一次大型豪华舞会,奢华糜烂,物欲横流;拥有数不尽的各式各样的衬衫,那些把黛西惹哭的漂亮的衬衫。这么富有了还缺什么呢?这么宽阔豪华的宅院,自己一个人住未免孤单,当然了,显然是还缺一个女主人了。在盖茨比还未拥有像现在这么多财富的时候,在他还是一个贫穷的军官的时候,他爱上了富家千金黛西。五年前,十八岁的黛西是中部城市路易斯维尔最出风头的姑娘,每个军官都迫不及待的要求能有幸同她独处。盖茨比是爱她的,他看她的神态是年轻姑娘们巴不得人家有时会这样看她们的神态。可是她是不是也爱盖茨比呢?显然是不的。在盖茨比去海外的第二年秋天,在失意了一些时日之后,黛西又像以前那样兴高采烈。停战后,她再次进入社交,二月,她与新奥尔良来的一个人订婚,六月,与芝加哥来的汤姆布坎南结婚,并且“痴迷地爱着他”。可是,盖茨比在全心全意地爱着黛西。与其说他爱她,不如说盖茨比编织了一场梦,他在编织这场梦的时候,把黛西也种了进去,而且种在梦的最中心的位置。当他第一次亲吻她的时候,她就像一朵鲜花一样为他绽放,于是,这个理想的化身就完成了。因为黛西,盖茨比的梦变得有血有肉起来。一位家财万贯的富人为什么会编织一场梦呢?这场梦的内容又是什么呢? 在十五年前,杰伊盖茨比还不存在,可能那时他已经存在了,只不过是在一个十七岁少年詹姆斯盖兹的心中。这个出生于美国中部的庄稼人的孩子从不承认自己的父母,在他的孩童时期,就给自己编织了一个博大的、世俗的、虚饰的梦,杰伊盖茨比就是这个梦的化身。住在西艾格岛上,是富家子弟并拥有离奇的身世,战时获得功勋奖章,上过牛津,被众人议论,开豪华派对,拥有豪宅、水上飞机、仆人及各式各样的衬衫。实际上,住在西艾格岛上的杰伊盖茨比是他自己柏拉图式理念的产物。杰伊盖茨比,是英语“Jesus,God’s boy”发音的变体,他把自己当做上帝之子。这份理想过于梦幻,是一种极致虚无和谐的美,从这一刻开始,就注定了他的人生悲剧。可是造成这注定了的人生悲剧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呢?让我们再次回到盖茨比和黛西身上。五年前盖茨比离开黛西,他在五年之中的历程,虽然书中没有明确示意,然而我们可以根据细节猜想他都做了些什么。在战时得到功勋奖章,也可能有杀过人,停战后去过牛津,只待了五个月,回美国后认识了沃尔夫山姆,做他的线人,以开药店的名义贩卖私酒,从此致富。而在这期间,黛西嫁给汤姆布坎南,从中部搬到纽约,住在传统富人居住区东艾格(east egg)岛上,他们的房子是英王乔治殖民地时期的深宅大院,有一个女儿。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幸福,汤姆布坎南在外面也有一个情妇,梅特尔威尔逊太太。然而盖茨比是从来都没有忘记黛西的,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她。为了更接近黛西,盖茨比在西艾格岛上购买的豪宅和黛西的房子隔海相望,他几乎每天晚上都从自己家里隔着海湾向黛西的房子望去,他的目光所及是一盏发出绿色光亮的海灯,渐渐的,这盏绿色光亮成了黛西的化身,成了美好未来的化身,成了那博大的梦的化身。盖茨比每个周六都在自己的宅院之内举办大型豪华派对,音乐不绝于耳,宾朋满座,极尽奢华之能事,所以使他名声大噪。而举办这些派对也只是为了有一天黛西听到他的名字他的事迹,或者她能够机缘巧合地来到他的派对上。盖茨比成功了,黛西来到了他的派对,可是她并不喜欢这些派对这些人,盖茨比也知觉到她不喜欢。灯红酒绿,奢华糜烂,人员繁杂,偶有打架斗殴事件,这是暴发户的风格,是黛西这种出身于显赫门第的大家闺秀所不能容忍的。她讨厌他的生活环境,所以令他辞退了他所有的仆人,理由是害怕他们搬弄是非。她讨厌西艾格,这个在长岛的一个渔村里繁衍出百老汇的一个没有先例的地方。黛西,这个理想的化身,从小说中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出来,她自私、虚伪、虚荣、利己主义,她会为那些漂亮的衬衫哭泣。最后,她和丈夫汤姆布坎南一起合谋,假借他人杀死了盖茨比。“作案”过程极为巧妙,黛西开车撞死了汤姆的情妇威尔逊太太,然后汤姆和黛西合谋,让情妇的老公威尔逊先生认为妻子是盖茨比的情妇,又被盖茨比杀了灭口,后唆使威尔逊先生杀死盖茨比。在菲茨杰拉德的描绘中,汤姆和黛西,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漫不经心、混乱不堪。他们都是满不在乎的人——他们砸了东西,毁了人,然后就退缩到自己的钱堆中去,退缩到麻木不仁、漫不经心、或者不管什么使他们维系在一起的东西中去,让别人去收拾他们的烂摊子。像孩子一样……麻木不仁,漫不经心,或者不管是什么能使他们维系在一起的东西。黛西和汤姆之间存在真的爱情吗?使他们维系在一起的是什么东西呢?门第显赫的大家族的后代,他们需要相互的名气以支撑门面,都是极为自私、虚荣又非常现实的人,麻木不仁,漫不经心,视别人的生命为儿戏。别人,不单单是别的人,是有指代的别人。为什么死的两个人偏偏是盖茨比和梅特尔威尔逊呢?阶级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只要人类社会存在一天,阶级就不会消失。只要存在着货币,这个世界上就分富人和穷人。阶级一直是不可磨灭的话题,贯穿在整部小说之中,或隐现或显现,却是最主要脉络。在小说中,有两个距离很近但却大相径庭的地方,东艾格(east egg)岛和西艾格(west egg)岛。东艾格是传统的富人区,岛上的豪宅如白色宫殿一般,气势非凡,而黛西和汤姆住的房子是英王乔治殖民地时期的建筑,面朝大海,俯瞰海湾。西艾格是后来开发的,是想从一个渔村中繁衍出百老汇的没有先例的地方,盖茨比购置的那座豪宅,先前是由一个暴发户建造和装饰的。黛西不喜欢西艾格,她在这种她所不了解的单纯之中看到了什么可怕的东西,是在表面的温文儒雅下隐藏的躁动还是突兀地引导它的居民沿着一条捷径白手起家、买空卖空呢,这些就不得而知了。梅特尔威尔逊在肉体上和汤姆布坎南交好,她恣意张扬,奔放洒脱,却不能叫黛西的名字,她挑衅地叫了“黛西”,被汤姆一巴掌过去把她的鼻子打出了血。有色人种和白人之间的矛盾也是上世纪二十年代的美国的最主要的问题之一。在尼克第一次到黛西家吃饭的时候,汤姆提到《有色帝国的崛起》一书——当然是菲茨杰拉德编纂的书名——似乎突然出现了与餐桌上的氛围不和谐的因素。在盖茨比载着尼克到纽约的途中,作者描写了一种不可能在真实生活中发生的情形,一辆高级轿车,开车的是个白人司机,里面坐着三个打扮入时的黑人,两男一女,带着一副蓄意较量一番的傲慢神气。菲茨杰拉德的讽刺手法不经意间就出现在文章之中,读来颇有趣味。在盖茨比对汤姆摊牌的那段情节中,汤姆反驳道“这年头人们开始对家庭生活和家庭制度冷嘲热讽,再下一步他们就该抛弃一切,搞黑人和白人通婚了。”在他们的心目中,黑人白人通婚是比婚外情严重的多的事情。除了整个故事的脉络和主旨,菲茨杰拉德的文笔也让人感到惊艳。他描写事物使用的比喻也如他一贯的风格,细腻精准又扭曲,挑战读者的想象极限。在描写灰土谷的时候,他这样写道:灰沙像麦子一样狂长,长成山脊、山丘和形成奇形怪状的园子;这里,灰沙筑成了房屋、烟囱和袅袅的炊烟;最后,这里还鬼使神差般堆造出一群土灰色的人。他们似乎在隐隐约约地走动,但尘土飞扬的空气快把他们肢解了。他形容盖茨比:他对人生的期待,灵敏的像一具最精密的地震仪,万里之外的微颤也测得出来。在尼克第一次见到盖茨比的时候,他对盖茨比的印象是:它所表现出的对你的理解的程度,恰恰是你想要被理解的程度。相信你如同你乐意相信你自己那样,并且让你相信他对你的印象不多不少正是你最得意时希望留给别人的印象。盖茨比那辆别具一格的豪华汽车,车子是浓重的乳白色,镀镍部分闪闪发亮,长长的车身上这儿那儿的鼓突出来,是内设的放置帽子、食品和工具的暗箱,别具一格。成阶梯状的挡风玻璃,折射出十几个太阳,扑朔迷离。……坐在层层的玻璃后面,置身在绿色皮革装饰的温室里一般……我之所以爱这篇小说,是因为它不论是在思想性还是在故事性文采方面都是难得一见的佳作,它在构造情节方面挑动了我的视听神经,在主旨上挑动我对人性对社会的思考和探寻,让我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人类理解人性。好的作家好的电影导演,经常去碰触挑战人类伦理底线的主题。对我来说这种题材的作品越多越好,因为我觉得人类被自己创造的社会规则束缚地太压抑太累了,偶尔被挑动一下底线,碰触一下那被隐藏的敏感的神经,才是正常的人类该有的行径。

精彩短评 (总计52条)

  •     看不进去.
  •     明明我离那个梦都那么近了
  •     孤独又执着的人 是最强者 也是最弱者。
  •     我已成为我曾经想成为的我,然而曾经要的爱已不在。
  •     这是一个追梦的过程,可是一个人不该成为另一人的梦。梦想不该寄生在人的身上。
  •     原谅我除了混乱的人物关系外看不出任何东西来,以后一定要重温一遍√
  •     盖茨比的一生始于虚荣,毁于执着。
  •     生活从一个单个的窗口去眺望毕竟显得成功得多。幸福被量化,是喧闹的舞会,是丝质的衣物,是高级的游艇。然而,物质的梦是易碎的。我们将顶住那不停地退回到过去的潮头奋力向前。
  •     我们奋力向前,宛如逆水行舟,与激流抗争勇进,直至淹没入岁月长河。
  •     非常好!!!!我喜欢这一系列的名著!如大卫科波菲尔
  •     在我想要生气的时候。总会想到这段话: 我年纪还轻,阅历不深的时候,我父亲教导过我一句话,我至今还念念不忘。 “每逢你想要批评任何人的时候,”他对我说,“要记住,这个世界上并非所有的人,都有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
  •     说句实话,这书我不配读,没看明白,盖茨比得到了一切都是为了黛西,可有什么意思呢?黛西这么个虚荣的女人值得吗?
  •     我喜欢这种叙述口吻;不过盖茨比最后的结局认识让人不爽啊!
  •     还是书更好看!
  •     人性的丑陋
  •     我觉得这本书最悲伤的地方是,盖茨比对感情是纯真的而黛西对感情是市侩的,感情才是痛苦的源头,只有感情的伤害是无尽无法衡量的
  •     这绝对是这部作品对现实的最大投射。盖茨比爱的并不是黛西那个人,他们一堆加起来都比不上你的,愚蠢待被挖掘的善良。人不爱人,唯爱自私地贪享这世界,汤姆是,黛西是,威尔逊是,盖茨比是,你我都是。
  •     没想到Gastby会这样死掉
  •     很匆忙地看完了,没什么太大的感受,真是你不死一死就不知道这世道多么薄情寡义,所以很多人才害怕午夜梦回吧,笑
  •     电影没看过,直接看的书,会让人思考的小说,虚荣是人生毒药,可有时候是毒死了别人,诶
  •     码头那盏小绿灯,是盖茨比最美的梦。可是梦中人不过是他想象中的影子,不要理想化你的爱人。为黛西而死,结局是她连你的葬礼都不愿意出席。纸醉金迷的宴会,富丽堂皇的别墅,车水马龙的街道,人走茶凉的悲哀,依靠着物质的友情,脆弱的不堪一击。金钱能给予人的,也能迅速收回去,会利用不迷恋,社会再浮躁,也要努力寻找真正有意义的生活状态。小说真的好看,想看英文原版。
  •     盖茨比是痴人,痴呆、痴迷、痴心妄想。
  •     空洞的繁华,金钱的爱情
  •     着了谜一样的迷恋自己的梦,误以为梦就是黛西。繁华过后的荒芜,是比一群人中的孤单更可怕的事情。你躺在那里,却不再孤独。
  •     。
  •     这本书是高中时候看的,看了很久之后才明白讲的什么,如果世界上曾经有那个人出现过,其他人都会变成将就!而盖茨比不愿意将就。
  •     可能我买的译版不好,听别人都说好看,但我看了很多次都没办法继续,实在看的人心烦
  •     据说这是一本美国文学史中必读的书籍,但在翻译过来之后,读过一遍,实在没有发觉其中记忆深刻的章节。
  •     没有人会在原地等你。你需要往前走,义无反顾。
  •     是黛西造就了他,也是黛西毁了他。他们不过是爱的不同罢了
  •     浮光掠影,整个美国都在做梦太多噪杂,老盖为那绿灯的奋斗,直到绿灯熄灭,一切都消失了。
  •     忧伤的萨克斯管吹落的一地玫瑰花瓣。
  •     这本书所讲的主要是美国梦的破灭,和励志半点关系都没有。一个穷困的军人小伙子通过摸爬滚打成为富翁,对旧情念念不忘,可是当初的那个人早已经变了他却还不知道。最终以悲剧收场,全篇弥漫着荒凉与寂寞。三星半。
  •     待
  •     青梅远去,从此我爱的人都像你
  •     并没看的很透~只是很喜欢这句“我们奋力前进,却如同逆水行舟,注定要不停地退回过去”……
  •     有人问我怎么还不努力。因为我看了 了不起的盖茨比。
  •     改变了我狭隘的人生观
  •     不去批判别人就是对别人怀有无限的希望。
  •     男朋友推荐的,果然经典
  •     盖茨比是爱情观是奉献和守望。
  •     书的最后一句话写得真好
  •     有时我们原以为的对别人深情,日久之后都不过成了自己放不下的初心,没有什么变得那么像当初,恰是我们奋力搏击,逆水行舟,回到了过去。也许我们也曾那么渴望过一些自以为的梦想,却到最后碎了一地的青春岁月与年少无知。
  •     旁观者的角度,慈悲又无情
  •     物欲横流的时代总有爱情为之倒戈,盖茨比为了爱情尽一生所能从平凡到伟大,到陨落,只期盼有情人终成眷属,不被世俗所打败
  •     语言描写很生动很细腻。只是可能年代有些久远又是外国文学作品,不是很有代入感。情节也总觉得不能让人释怀
  •     真搞不懂为什么大家对这本书推崇备至。那么高分,有得了啥奖,真是搞不懂?将近半本书都在描绘资本主义享乐的糜烂生活。为什么那么多人觉得很好很棒很了不起?还有那个盖茨比哪里了不起了?为一个不爱自己满肚子要害死自己的女人牺牲自己的性命,TMD哪门子了不起?
  •     好的书总要流芳百世才被发现。
  •     每次被别人问是不是比尔盖茨写的都很尴尬
  •     这是公认的文学经典了,前段时间改编后的同名电影上映也是惹来大家的追捧。
  •     最好的结束只在华厦轰塌之际
  •     汤姆开着盖茨比的车进城时因为感到对妻子与情妇都失去控制而飙车,那么出城时黛西会不会是因为相同的理由飙车撞人,在她眼里盖茨比可能与汤姆眼中的情妇差不多。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