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前,请吃空冰箱》书评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3-15
ISBN:9787508643793
作者:李妙生
页数:216页

食物是世界上最有灵性的东西

前几天想买食谱,偶然翻到这本书,也刚好遇见当当活动,于是直接买下了。妈妈假期过来住,我说闲着没事,用这个食谱做饭吧。我就出门上班去了。下班到家,妈妈说,我看完了,但是我觉得凡事不能一口吃成个胖子,所以我今天学会了第一道,鸡蛋煎饼。我瞬间笑喷,可爱的妈咪,蛋饼我也会啊。其实哪里是真心让妈妈学做菜,二十多年里吃过最好吃的饭菜,还是妈妈做的。可是从家来到我身边的妈妈,在这个城市没有熟人,没有朋友,认识的路就是家门口的小菜场,我也就是希望她不会觉得日子无聊吧。没几天妈妈就回家了。走之前我又去上班了,到家打开冰箱,满满的家的味道,半熟食、熟食甚至连冰淇淋和水果都是满满当当的。于是我开始了一天三顿有饭吃的生活。上一周发现冰箱里什么吃的都没了,一个人去逛超市,走之前又翻出了这本书,看来看去,觉得还是自己随意买吧。于是看到火锅区,顺手就买了肥牛卷,豆腐,金针菇,平菇,接着买了点青菜。恩,想喝肥牛汤了。到家洗干净金针菇和平菇,放到清水里煮,菌类还蛮耐煮的,一股香气扑鼻之后,加进去青菜,豆腐。豆腐一定要不老不嫩的,有质感,然后迅速把肥牛卷和年糕下到锅里,加盐、鸡精、胡椒、还有耗油,整个厨房都弥漫着肥牛汤的味道,好像飞到了韩国。边喝汤边给妈妈发微信,自己一个人吃好喝好,妈妈才会放心吧。絮絮叨叨讲了这么多,回忆一拉开闸门就收不住了。从高中就开始自己在外面上学,太明白作者的心情。不过我一直都懒得做饭,几乎吃遍了学校周边的大小饭店。记得高中的时候,最怀念的就是离租的房子只有几道街的一个小饭馆,十来平米,连做饭都是在路边,但是做出来的面却有着家的味道。每次妈妈去看我,总会一起去这家吃,这么多年了,不知道还有没有这个小饭馆了。大学的时候,最馋的竟然不是什么大餐,而是食堂的包子。不知道是不是大学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包子?每次学校蒸包子都是早饭和晚餐,早起的时候要跑操,最大的动力就是食堂的新鲜包子,一口咬下去,鲜香的味道恨不得一口气吃完,但是刚出炉的热气让你左手换右手,右手换左手,连吹带跳的吞完。就是猪八戒吃人参果的样子啊。晚餐可以吃到包子,那就得靠运气了。首先下午不能有第三节课,其次你得和室友一起去奋斗。上完第三节课到了食堂,那就只剩下笼屉了,不和室友一起去,一个宿舍的包子你怎么带的回来?最多的一次,我竟然吃掉了4个包子。后来学校发展了宵夜,小火锅10块钱一锅,可以再加东西,那个时候我们马上就要毕业了。再后来,匆匆离校,挨个送走同学,宿舍空荡荡的高低床,一个一个翻过去,好像每一个人都在一样。转眼毕业几年了,回想起来,包子的香味还在鼻前游荡,好想再捧一下烫的自己抓耳挠腮的包子,好想再去教室坐一下,被点名,出去打水,一起早操,一起被罚,一起从几里外的小村庄走回来,一起大喊大叫大吵大闹大哭大笑。食物才是这个世界上最有灵性的东西,穿越你一生的每一段记忆,你会忘了为什么吵闹苦笑,却还记得当时味蕾触碰的味道。永远不可能忘记。

有那么一群人,视美食为信仰

虽然已经在网络上看过封面,但这本书拿到手的一瞬间还是感到和想象的有些不同:圆圆的书角,精巧的装订,不走大众流行的配色,怎么看似乎都不像一本书,更像一本厚厚墩墩的笔记本,拿在手上有些情不自禁的想把玩片刻,因此最近很多个午休之前,它都很难离手,不先读几个故事,都舍不得休息。我家先生不读美食书籍,但看到这本时难得的被书名吸引了一下,主动翻看起来,然后出于善意的有些疑问:那么,这本书的受众是?作为不关注美食的普通读者,他的心中美食书都有特定的对象,比如花样米饭卖给喜欢吃米的人,百变面条卖给喜欢吃面的人,荤菜、素菜、鱼肉菜,蒸菜、炒菜、家常菜,或者烘焙和西餐……总是都要针对市场需求定位的。这是一本有着可爱书名的、设计精巧的、美好的书,但是它的读者应该是谁呢?我很平静的告诉他,就是那些以美食为信仰的人啊。有那么一群人,一日三餐不仅是生存的必须,更是情感的表达,吃饭是用来填饱肚子,更是爱和信仰,他们通过食物找寻童年的记忆,还原家的味道,再带给如今的身边人温暖和光芒。妙生,显然就是这一种人。阅读妙生关于厨房的文字是有感情的,我承认更多的时候我不是在看菜谱,而是看她辗转五个不同厨房时生活的喜怒哀乐,温馨回忆,看这些生活的符号被一道道充满情感的食物串联起来,每一个有过异乡生活的孩子都难免会感同身受。某日的晚餐,我随手做了书中的“古早味”土豆片,先生并不知食谱出自这本书,不长时间,餐桌之上,一只空荡荡的盘子……其实这时,先生早已是妙生此书另一种形式的受众与读者。没有人面对食物时能够抵抗住诱惑,那是因为凡人心中或多或少都有对美味的追求,阅读这本书让你更深切的体会这种信仰的美好与力量,下一个烹制爱与温暖的,或许就是你的厨房。

流动厨房里不变的温柔

在读过许多有关美食记忆的感怀文章后,我常常以为自己已经很难被打动了,直到认识了李妙生。她并不刻意渲染情绪,只是真实记录自己在不同国家与城市生活时的故事,这些故事触动我游子的心,而厨房,是连接它们的中心线索。在厨房里用食物来与人们建立情感,这样维系起来的关系是能从胃口深入到心灵的。一个低调谦和的西北姑娘、五间不同城市的小小厨房、60个真情流露的生活片段、60则中西贯通的实用食谱——这是李妙生在流动厨房里不变的温柔。

不冤不乐

    《明天我要嫁给你吧》里这么讲:“要不是停电那一夜,才发现我寂寞空洞”。看书有时候也是如此。虽然打开一本新书不至于类似结婚这么严重如二次投胎,多少也有但凡有正经营生断不会如此自甘堕落的味道。  看书在我,就是安全的,不会被侧目的堕落。声色犬马,纸醉金迷。我所能想到所有危险却又诱人的欲望,都可以在书里,众目睽睽之下摊开来,譬如这本《离开前,请吃空冰箱》。话说打开一本新书,往往都是因为误解。那么我的误解是什么呢?是冰箱。  冰箱和衣橱都是很私密的东西,但无疑更为私密一点。你也许会很久不去翻衣橱的某些角落,但如果你从来没有打开过自己的冰箱?合租也不至于这么惨吧?君子或许远庖厨,但不会远冰箱。所以看到“吃空冰箱”这样的字眼,豪气顿生。然后看到“离开前”,顿生凄凉。有这样一个一进一出,我就有点想看的意思了。  我一直蛮喜欢和吃有关系的书,大致可以分这么几类:  其一:以前阔过,吃过不少。现在还阔,种种原因吃不到。唐鲁孙的大致就是如此,说着说着就会各种,落入贼人之手望洋兴叹云云;  其二:以前吃得好,是因为和谁一起吃。一般人吃不到,现在想想还是那些人肉的味道更好。赵珩算是比较严重的一个,一本书洋洋洒洒最得意洋洋的竟然是朱家溍给写的序言;  其三:不懂吃得好有什么可说的,和谁一起吃,对方的那种心思最为难得。王敦煌开篇就写桃花泛这种有什么好写的,写了竟然还有人看。但他说起张奶奶和玉爷却是絮絮叨叨,乐此不疲。这一种,我最喜欢。  其他的什么名家谈吃更是多如牛毛,汪曾祺、梁实秋……但凡你想得出会写字的都会有关于吃的口水滴下来,这边也是,那么也是。这就有老先生们谈学问只能高山仰止,上嘴唇碰下嘴唇谁不会呢?但这种看多了也乏,因为大部分也都是在夹枪带棒,你真为了吃斤斤计较,文艺青年就会鄙视地摊手:吃货就不懂弦外之音。这种沮丧直接导致了大家虽然都有一张嘴,喉咙以下就真的不一样太多了。  所以太有名的人写吃最不要看,因为都已经开始吃了,还要看各种准入,多倒胃口。这个作家好像没有什么名气,所以我准备看了就忘掉。看了就可以忘掉,这现在已经变成看书的大部分动力了。记忆太多,也要减肥。  书基本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在什么地方和谁一起吃,第二部分就是这道菜的吃法,大有理(工)科文科通吃的意思。既然是看书,第二部分基本直接忽略的。所谓内行看门道,我也很怀疑有内行真会去看这种菜谱的几钱几两。但这部分的重要性还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这些似乎真的发生过。写得那么详细,总是做过这道菜的,总是吃过的。这一点,其实现在已经是凤毛麟角。  欢乐是要自己品尝的,隔岸观花,火中取栗,要有多销魂,就只能要有多冒险。吃到肚里才知道滋味,念念不忘的最后都是和谁在一起吃,吃的时候发生过什么。  早上看到一句说自己母亲拎着斧子在厨房里剁排骨什么,大有别看现在文艺得周游世界,当年的那种期待和胆颤忘得了吗?忘不了,就说明那种味道已经扎进骨子里了,拔不出来了。  书不厚,一半都是靠图片在吊滋味。图片我也是都不看的,我还是喜欢看那些字,想着作者写的时候,多少东西就那么擦去了,多少东西却近乎执拗地一定要让陌生人知道。  这样想着想着,觉得再这么想下去上班要迟到了。  王敦煌的爸爸王世襄曾经在《锦灰堆》里提到一句:不冤不乐。我觉得所有的美食只有一个标准,愿意麻烦,愿意为一个曾经陌生的人烟熏火燎。描写美食的书,就是为了把那种油烟味还原成斑驳记忆,心底微凉。  看着一个人吃,会感动吗?感动的,就是天下第一等美食。

我多想为你一个人开家深夜食堂

拿到这本《离开前,请吃空冰箱》的时候,我没有意识到自己会想起你,一个正好身在伦敦的你,一个天然呆的工科男生。读着妙生孤独而温暖的文字,看着妙生的简易菜谱,欣赏着秀色可餐的一张张图片,感受着一个女生身处异乡时对美味的坚持,我总在想——你也是一个人在遥远的雾都伦敦,你又能否照顾好自己,能否按时三餐,而那里阴沉多云的天气会否折磨你的身体,长久的孤独与繁重的学业又会否消磨你纯粹而迟钝的心。你写邮件告诉我,你课业忙得没有时间做饭,只能吃简单的白粥配薯片。虽知道你过得并不轻松,可是听你说起白粥配薯片,这种诡异而带着中西结合意味的创新吃法,仍让我隔着八个小时的时差,于凌晨的被窝里没来由地觉得心酸。白粥对于南方人而言,是多么清新温暖的存在。一个早晨的精气神可以全靠着祖母熬出的那碗微甘香滑的白粥来提供,再佐以炸得香脆又裹着几颗盐粒的花生或是一碟咸菜炒豆子。那就是最日常的享受,一如书中随处可见的情感表达。我忽然想依靠着几乎就能飘出饭菜香的书,按着书上并不复杂但必然无比美味的菜谱,为你一个人开家深夜食堂,为你烹制每天都可以换花样的一人餐。女孩子,不一定非要为爱的人洗手作羹汤。作为你的挚友,我也很乐意为你效劳。当然,这也不是免费服务,我必得问你收一点小费,才能让你明白食物的珍贵,与我这份初心和温柔的不可辜负。就像书里说的:脱离了充满对爱情抱有各种幻想的少女时代之后,我对感情里“温柔时刻”的定义就变得抽象且松弛了许多。自然地淘汰掉太多戏剧化的渴望,这种一个屋檐下琐碎又平淡的日常生活片段反而更能被我划入“温柔时刻”的记忆库里。且不论我素来厨艺不精,那文字也终究是文字。于现实中,我确实无法打个飞的出现在你身边,在你的校舍旁租下一个深夜廉价小铺面,于每个深夜,推出一款今夜主打单人套餐,然后播放着治愈系的轻音乐等待完成作业的你出现。我可以沉默地看着你把盘子里的美食吃完,等你离开,然后很欣慰地打烊。如果这个专属深夜食堂真的可以存在,它一定会像妙生写的那样——成为深锁住你的安全感的地方。我相信这样的食物,尤其经我之手偶尔烹调出的美食,会让你觉得在那样一些没有星星的夜晚,你是被妥善照顾和保护起来的。你的味蕾会是敏感而诚实的,至少会比你慢三拍的天然呆性格更加好恶分明,更加讨喜。于是,你可以在食物里变得机智,而我也能在烹调中修炼自己。如若现实允许,那才是人生难得的幸运。我恨不能把这本书寄给你,叫你拥有这份对美食的追求。可转念一想,即便我把书寄给你,你也没有时间去做烹饪这件细琐的事情。于是,你的下厨水平还是只能停留在把食物弄熟的阶段,并以一个理科生的方式继续研究出诸如白粥配薯片般的“黑暗料理”。所以烦请你找一位可以为你烹调美食的姑娘,别将生活过成一种对肠胃的煎熬。如果很多年后,我们尚能在某处相遇,我定会热情地邀请你这个老友品尝我的手艺,即便那时我的厨艺可能依旧惨不忍睹,甚至还要捧着这本《离开前,请吃空冰箱》重新研究上面的每一道美食。只是,这样多好,我的朋友。美食与友谊,就此两全。

量多不贵,重在实惠,一本文艺菜谱。

看过了许多菜谱,做过了许多菜,其实中国菜一个人做一个味道。即使是相同的方子相同的配料因为火候或者天气阴沉又或者股市不好的原因做出的菜味道是真的不一样。说白了,中餐真是一个厨子一个样,同样的厨子每次做的也不一样。好吃不好吃完全可以有自己的口味进行改变。千百年万化,令人捉鸡。作为一个入门级的厨师的话掌握一个原则好的食材是成功烹饪的一半,我做菜有个坏习惯,喜欢放很多酱料和重口味的调料,这样出来的菜虽然下饭,但很多时候失去了食材本身的味道,调料的作用应该是提出食材的美味,而不是盖住,比如羊肉撒点自然,鱼汤放点白胡椒等等等。这不是一本传统意义的上的菜谱。作者也上豆瓣,所以这书柔和了文艺和美食,做一个菜,讲一个心情故事。好的照片就是成功的一半,用来形容很多豆瓣菜谱虽然是吐槽但确实说出了一个问题,豆瓣很多菜谱就是很明显的摆拍,或者用小脑想想那样的烧法或者材料能好吃真是鬼了。之前看到过一个菜谱叫泉水萝卜,做法就是那瓶农夫山泉把白萝卜片煮一煮,完事话五分钟做的菜用十分钟拍照,在用二十分钟修图。完了告诉读者这玩意好吃健康。我就呵呵了。这本书菜品比较新颖,不是像我的菜谱做的红烧肉小排这样的额土鳖菜,海鲜焗饭,变态烤翅。都是很新颖的菜品,其他的菜也都很接地气。传统的家常的,属于那种如果你今天不知道吃什么的话就随便翻看一页照着做都不会错的那种。口味涉及中国大江南北,甚至还有一些国外的菜品。饮料甜点,用的东西却并不是那种很稀少的香料或者食材,这对于新手来说还是很方便的。再有就是书都是全彩印刷,纸张很厚实,字也没撑的脑袋大的个。价格也不贵,手边一本全部黑白打印的书价格居然跟他一样。这本算是业界良心了。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你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他的?”女孩中间问起这个问题,一定会引发最广泛的共鸣。其中一个姑娘说,和他一起吃饭,并不饿,就在他问自己想吃什么时候说,随便跟你吃一口就好了。她看着他从自己的拌饭中挖出两勺米饭,放进一个小碗里,接着将各式各样的配菜都往小碗里填,仔细得有些过分,丰盛得有些过分。她说,就在那一刻,她觉得自己喜欢上了他。好吧,这种“一个朋友”“一个姑娘”开头的故事,其实讲的都是自己的故事。还是“一个姑娘”的故事。那一天,她在做腊肠炒西兰花,细细地将大朵的西兰花掰成小朵,正在切丁的时候他来电话了。其时,两人还是无话不说的朋友,虽然中间横亘着一段一年半的空白。开始只是闲聊,她做菜的手也并没有停下,切葱花剁蒜末,手机被亲昵地夹在脸和肩膀之间。不知为什么便聊到了那段两人都不愿提及的空白,她突然就不说话了,他执着地以为她在生气,其实她掉了眼泪——因为她在后悔。话筒里一直没有声音,他便道了再见放下电话,这边她一边炒菜一边放声大哭……事后,他们的关系急转直下,似乎再难回复到之前的亲密,而那一盘腊肠炒西兰花泪水腌制般的咸味却一直留在她的味蕾中。食物就是这样,常常被赋予超越其本身的更多的记忆和意义。于是看到《离开前,请吃空冰箱》时,很多有关美食细碎记忆透过纸页间涌出。比如,同样身处异乡时才会想到用锅铲击退寂寞,开始也许只是因为思念一口久违的家乡菜,慢慢却成了习惯。就像李妙生在《不为难的一人食》中细细地描述了她做炒面的过程。为什么是炒面?独自下厨,却准备出如此内容丰富的食物,这难道不是最上乘的寂寞吗?却在她笔下化为浅浅淡淡的闲适,就像她说:“最初,我是不经意地在厨房中学到了更多,这些可能远比厨艺来的有用,比如如何看待、控制和享受一个人的生活。被孤单侵袭是可怕的事,所幸我混混沌沌不知觉中就此免疫了。”书名《离开前,请吃空冰箱》怕是最无厘头的一种表达,没有对离别的感伤,没有过分憧憬未卜的前路,只是在每一段时间即将完结的瞬间通过食物做一个妥善的安排,或者说,是用这种方式在漂泊的生活中为自己寻得一方安定。就像那句已经被引用了无数遍的名言:“唯有美食与爱不可辜负”。上学的时候,曾对老师盛赞的《行行重行行》不以为然,总以为前面的天各一方、胡马越鸟、浮云蔽日种种驰骋的意象,收笔却在“努力加餐饭”,含蓄倒含蓄,余音也尚袅袅,可是总有些不甘心吧。多年后,就算没走过大风大浪,也消磨了一些时光,每每再回想起这精妙的结句,却都不禁思忖良久。也许,对于中国人来说,最醉人的情话并非关乎风月的“我爱你”,而是烟火气十足的“努力加餐饭”吧。能起早为他或煎或煮地备一餐早饭,能守着一锅腾腾的香气等他下班,这如果还不是宠溺,我真想不到更宠溺的方式了。

流动厨房里不变的温柔

  在读过许多有关美食记忆的感怀文章后,我常常以为自己已经很难被打动了,直到认识了李妙生。她并不刻意渲染情绪,只是真实记录自己在不同国家与城市生活时的故事,这些故事触动我游子的心,而厨房,是连接它们的中心线索。在厨房里用食物来与人们建立情感,这样维系起来的关系是能从胃口深入到心灵的。一个低调谦和的西北姑娘、五间不同城市的小小厨房、60个真情流露的生活片段、60则中西贯通的实用食谱——这是李妙生在流动厨房里不变的温柔。

流动的厨房与家的味道

每个人的厨房里,都有一段故事。这本书既是一本私人菜谱,也是作者厨房里的故事和心情记录。《离开前,请吃空冰箱》这样的书名感觉起来有点洒脱的酷劲,但也透露了书里的主人公没少搬家的事实。和大多在家吃父母、在校吃食堂,直到自己生活才开始下厨的姑娘一样,这本书的作者李妙生的流动厨房故事也是从离家独自面对生活开始,学会下厨做菜是照顾好自己的第一步,只不过远在英国,作者所做的饭菜里似乎总是飘着一缕浓浓的思乡味。从最初凭着记忆模仿姥姥的摊蛋饼,到提着篮子在伦敦东街菜式买来芦笋做上一道芦笋虾球,再到让这个兰州妹纸“想疯了”的牛肉面,……厨房不是万能之地,但在地球另一端的伦敦,它是一个异乡妹纸的温柔乡。当然,书里也有英式早餐的身影。之前我也有着英国菜要多难吃有多难吃的固有印象,不过作者给配的标题是“才不是黑暗料理”,冲着这略卖萌的标题,还是可以去尝试下的。后来一个人变成了两个人,作者的厨房故事里就少了“单身炒面”的孤单味道,多了份小女人的温柔甜蜜。比如两杯简单的自制草莓奶昔,陪伴着两人窝在家里看一起看电影的温馨时光;比如因为他喜欢,所以本来不喜欢吃番茄的她精心烹制番茄炖牛肉,“突然就可以吃番茄了”,然后在他的斯德哥尔摩的小厨房里,她看着他洗碗,平淡又幸福。当作者回兰州探亲,跟妈妈她发现自己做菜口味比妈妈的要清淡,同时也感觉到,这是“妈妈的厨房”。想要属于自己的厨房的感觉呼之欲出呢。我喜欢作者丛妈妈那里继承来的深夜炖肉的习惯,在她的描述下,我也觉得深夜似乎有一种神秘魔法,让那炖肉的香味更加浓郁诱人。做菜做得久了,作者的厨艺发展也就顺其自然逐渐走上了继承传统发扬创新之路。书里基本都是好吃常见的家常菜,都不算难做,但是看得出越来越考究,而且作者偶然起了兴致,还会做些让朋友们开心的尝试,比如少女心的长腿妹最喜欢的海鲜芝士焗饭,还有临近中秋手作现烤鲜肉月饼,因在伦敦取材不便而用黄油代替猪油,别有一番风味。有作者这样的朋友好幸福。在书的后记里,作者写道,她最初下厨做饭的原因很简单,一是馋,二是穷,后来变成做饭时让她感到踏实和快乐。在忙碌、压力大的现实社会,能够找到让自己感到纯粹的踏实和快乐的事情,实在值得珍惜和保护。最后,我也想分享两点我的关于下厨的小贴士:1.洗碗的时候可以一边洗碗一边打开平板或手机看康熙或者追剧,来填充无聊的机械劳动时间;2.头昏脑涨或心烦意乱的时候,我最喜欢翻出两块土豆,开始专心切土豆丝。因为不认真切会切到手,所以很容易进入心无旁骛的状态,切完之后整个人的精神就好多了,再烦心的事也忘了大半。只是切土豆丝这件事,不知道是不是和作者澥麻酱一样,也是厨房神经病的一种呢?:)

新手时差党料理入门

正式开始之前先说一下我是怎么读到这本书的,也算是凑凑字数,免得长评写得跟短评似的。自从豆瓣主页上没有了读书推荐,我读书基本就靠当友邻的斯托卡,偶尔也会点开读书页面,看看有没有什么推荐和书评。这本书就出现在豆瓣的推荐书评里。看到标题就觉得八九成又是个留学生的故事,吃空冰箱这种事,真是做得太多,没准看着看着就想起了自己的黑历史。后来有人邀我看这本书,一本书换个书评。以我这种成天海草跳绳的人,想反正能落本书看,也就应了。地理位置限制,我并没能看到实体书,看的是数字版,而且还是用受姬在上课的间隙里看的,所以只能想了一下铜版纸精印,脑补了一下实体书在手沉甸甸滑溜溜的感觉。想来实体书应该很华丽。内容部分照例的图多字疏。这也无可厚非,以菜谱书来说,字已经够多的了。排版干净,图片漂亮。把凉拌茄子和煎五花肉都能拍的那么小清新,真是让我这种摄影手残觉得好生羡慕。翻看内容果不其然,又是留学生的故事,搬家换厨房,做饭吃饭,以及关于食物的往昔回忆。文艺小清新我真的不会,就吐点槽回忆回忆黑历史好了。我知道的范围里留学生们大多都是会自己做饭的,大多都做得很好,做得上好的甚至优于某些专业厨师。当然,这就好像作者用厨房过滤交友圈一样,吃货总会互相交流。记得有个朋友说过,本来以为自己出国是上了新东方语言学校,出了国发现自己上的是新东方厨师学校。作者是辗转了伦敦、斯德哥尔摩、兰州、MK几家厨房。辗转厨房这事我算是感同身受。有那么两三年里我平均每半年就搬一次家,绕着不大点的小城绕了一个圈。厨房有的只有一个炉灶,有的厨具一应俱全,中式的西式的,小的仅容一人,大的宽敞得喊一嗓子都有回音。后来又转去他处,亏得是一路流转一直不肯购置太多东西,而要走时候十块钱一件买一送一都能变卖了百来块。标题里离开前吃空冰箱,既是对合同履行的义务,又是对自己银行卡余额的责任,当然也会给搬家减少负担。尤其对于我这种喜欢囤积各种食材的人,就算不搬家定期清冰箱是非常有必要的,否则多少东西烂在了里面只有发现时候才觉得可惜和心疼。正如后记所说,开始做饭只是穷和馋,而后来做饭却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进而变成了生活里踏实和快乐的来源。对于我也是这样,无论心情怎样,做饭总能帮我恢复平静。这一点,连我最爱的动画也未必做得来。做饭对我就像是一种玩乐,就像别人喜欢做运动有人喜欢谈恋爱一样。不一定真的要吃到口里,有时候根本不想吃东西,只是有闲情就做两道菜,不太开心弄点甜点,心情好了,目的也就达到了。有一段生活得颓废甚至到绝望,似乎就是靠着折腾这点米面油盐才生生没精神崩溃。正如《孤独的美食家》里所讲,“吃饭是一种不需要顾忌他人、不受时间和社会规范限制、享受自由自在的幸福是件的果腹行为”,是一种“至上的治愈”。说句老实话,早年我给李玉莹写的《食物的往昔追忆》才打了三星,却给这本打了四星。真的不是因为我白得了这书,而是这本书当新手做菜入门还挺靠谱。除了我不喜欢吃的内脏料理,绝大多数的菜我都做过,做法也都差不多,都属于简单好做速度快的菜。两个茄子菜谱里处理茄子的方法都很靠谱。茄子撒薄粉油炸的确是个好方法,但没有炸锅的情况下油炸还是很麻烦的。撒盐去水和蒸确实是简单易行的好办法,美中不足就是颜色不够鲜亮。给辣椒粉加料的部分看起来也很科学【我自己不喜欢吃辣,所以没有试验过】。最后有一篇推荐用米对新时差党也很有用,中国超市里台湾米和日本米偏贵,超市里黄的白的绿的一大排确实很迷惑,爱吃米的选米自然是个问题。当然以我个人经验,喜欢吃东北圆粒米的可以考虑土耳其米,喜欢长粒类似泰国米的可以考虑苏里南米。南非米硬又散,可以考虑做炒饭或者点心用。做苏式月饼酥皮的办法很经典,之前在我相册留言问怎么做酥皮的可以跟着分步图学。洋蓟的处理方法我和作者略有不同不过我觉得那东西还挺好吃的,放pizza上烤也不错……魔芋我一般都会按日式做法做成煮物,中式的做法就当做素鱿鱼。作为一本踏实的菜谱书,我推荐给刚刚开始学做饭的,尤其是刚开始学做饭的时差党小同学。之所以说时差党,整本书的食材选用和处理方法都是怎么在欧洲鼓捣出中餐的路数,就那么几样蔬菜怎么比得上天朝蔬果丰富。酥皮香肠煮豆子这种普通超市基本没得卖【当然你可以自己做】。奶酪和培根在一般超市买的基本很难吃,进口超市好吃的又贵的吓人,某些淘宝实体店卖的mozzarella硬度口感堪比gouda了,我也就没啥好说的了。另外烤箱在国内用的还比较少,难免遇到“首先你要有一个烤箱”这种问题。因为菜式和技巧都比较基础,所以厨艺已经到了一定水平的友邻们就没有必要看了。

有温度的美食,不凉也不烫,温度刚刚好

一本好书总是会让你看到比书里更多的东西。比如,说了无数次的热爱生活。作为一个上班族,教师的工作虽不是十分繁重,但正因为我校的特殊情况,以及自身的懒散,造就了我荒废光阴的恶习,坐在桌前东摸西摸消耗掉整个上午,还美其名曰:“工作”。日子有两部分,一部分工作,一部分生活。我一直这样以为,纯粹的生活应该是剔除工作之后的完全属于自己的在家时光。但是,因为有了假装的忙碌,回了家的懒散,也是另一种虚耗。从这个屋转到那个屋,看些无关痛痒的东西,或是丧心病狂的边吃零食边看电视,并不是说这样是错误,只是日日如此不免让人觉得自己真是一只废柴,一只废到生活都不会安排的废柴。生活,不就是吃喝拉撒睡组成的吗,有些人可以把这些事做得活色生香,花样百出,不得不说,生活,有时需要学习。边读妙生这本书,我开始反思自己。于是有了今晨的第一顿自己做的在家和先生一起吃的早餐。这真是一种陌生的感触。首先,为了节省时间,我在前一天晚上准备好第二天早晨要用的食材。从冰箱取出鸡蛋,切好香肠,准备出需要用的锅子。夜晚是放松的,也是令人松懈的,常常会想,算了吧,明天吧,现在都是一天的末尾了。但因为早餐,却将一天的末尾和第二天的清晨完美的串联,想到明天这些食材会变成一场温暖的开端,不免心里憧憬万分,睡觉也更为踏实些。其次,我发现对共同生活一年的先生了解太少。我不知道他早晨起床能否吃下饭,他喜欢吃什么,坚决不会吃什么,我在心里悄悄对他说抱歉。但是当我今天早晨,忐忐忑忑在桌前迎来他,看见他把他那一份心满意足的吃光,心里是多么高兴。先生一向粗枝大叶,我上午跑到六楼给他送书,看见他因为听到了我的脚步声,便盯住门口迎我进门,又递给我水,我顺其自然得想,有了好的开端,这一天果然很不同。做早餐的事,不知能够坚持多久,但是因为有了这一次全新的体验,我知道我与以前已经有了一丝不同。再比如,这本书勾起了我许多回忆。妈妈的炸酱面,去世已经第七个年头的奶奶常做的凉拌茄泥。妙生的文字真诚,菜谱温馨,忍不住想要一道一道去尝试,看着看着会觉得觉得,是与老友吃饭,听她将这道菜的点滴一一诉说。有温度的美食,不冷不热,刚刚好。

乡愁者的厨房诗

这本书,大大超过了我原本对它的预期。本来以为会是一本小女生的写食日记,美腻的图片配上文艺腔的日常独白,或者是那种饕餮客的狡黠食评,美食之旅里穿插着掉书袋和抖机灵的漂亮话儿。但当我读完这本书,我真心喜欢上李妙生这个素未谋面的女孩子,第一时间跑到豆瓣上找到她,因为美食书虽多,但一颗真正涌动着温柔和挚爱的心并不多。李妙生写的是自己的厨房故事,五个厨房,五个人生的不同阶段,家乡的牛肉面、妈妈的红烧肉、恋人的番茄炒蛋、朋友家的白灼菜心……咸甜苦辣酱醋盐,当时只道是寻常,而唯独在一个人漂泊的时候,那些最平实最普通的味道从脑海里升腾起,才知道原来身体的深处藏了那么巨大的思念和情感,就是从胃那个部位,一寸寸的,让人心里牵念地欲罢不能。记得《那个杀手不太冷》里有一幕,小女孩对莱昂表白,她说,我爱上你了。她摸着自己的肚子说,“因为,遇到你之后,我的胃再也不疼了。”书里说,唯有爱和食物能给人力量,李妙生将厨房比作自己的“自愈之地”,她的厨房宛如城堡,将她隔绝于孤独、质疑和空虚之外,毕竟,还有什么事情能比饱餐一顿更让人暂时心生满足的呢?爱、食物、温暖、安全感……终其一生,我们所寻找的,和初生的婴儿也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在异国他乡,李妙生成为了一个乡愁者,她和所有的年轻迷惘的我们一样,本能地想摸起身边的某种东西,来抵御呼啸而来的漂泊和孤独,如果她拿起的是笔,也许她会成为一个诗人,但她偏偏拿起的是锅子与炒勺,所以,厨房就成为了这样的一本诗集,真实细碎的手作是存在感强烈的内心独白,而那些丰盈而温暖的烟火气息,则萦绕成酝酿情感的浅唱低吟,富有节奏,层次分明,左顾右盼,高低徘徊,这是一道菜,也是一首诗,更是一个正在成长中女孩的情感和生活。“像吉本芭娜娜一样。在这个世界上,我最喜欢的地方就是厨房。我爱厨房的全部情绪。一点儿天赋,一丝紧张慌乱,转而镇静。下料的谨慎,漂浮的油烟和一颗想做好事情的心,那仿佛就是我的人生。”满心的喜欢,一点儿天赋,一颗想做好事情的心,还有一厚摞对成长的思考,性灵而优美,又满怀朴素的生活喜悦,她就是我心中“恰恰好”的那个女孩子。妙笔生花,也妙趣生活,越过洋洋洒洒的半个地球,仿佛看到了世界上的另外那个你。

还行

“像吉本芭娜娜一样。在这个世界上,我最喜欢的地方就是厨房。我爱厨房里的全部情绪。一点儿天赋,一丝紧张慌乱,转而镇静。下料的谨慎,飘浮的油烟和一颗想做好事情的心,那仿佛就是我的人生。”

我要理性加感性地给自己打几分?

在我想出“离开前吃完冰箱里所有的食物”这么一个略带神经质的名字以后,编辑尹丹说:“哎,这个不错啊”,并帮我修正成了现在这个更精炼的名字。这事来源于我日常生活中的一条提醒。喜欢上做饭这件事以后,我就很怕会浪费食物。前几年过得有些动荡,每一次长时间离开住处之前,我都会设定这条提醒,让自己不要忘记尽量吃完所有的食物。这可以被认为是串起我待过的不同厨房的一条线索。从第一次认真地思考做饭这件事开始,我就喜欢上了这种不同以往的表达方式。我在表达些什么呢?热爱生活或者热爱美食更或者是热爱分享和被赞?的确是,但又差了那么一些。这个问题我断断续续想了很久,最后我觉得,归根结底我是爱自己。我只是不想让自己受委屈。其他方面能力有限,说不上是否能保护自己,但在吃这个方面,特别是在无数个非得自己动手否则就吃不到的情景下,我觉得还是可以从懒中抽身,努力保护一下自己的。可能和大家想的不一样。我既不是厉害的达人,也不是勤奋和聪明的人,虽然辗转过生活过几个不同的地方,也仅限于过着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所以,我自己觉得这肯定是一本凡人之书,有生活但没奇观,有故事但没奇情。它也不是左右他人选择的心灵指南,更不在于要夸大家庭厨房的意义,我说了,自己的治愈,也未必是他人的治愈。那分享这些有什么价值呢?我对因缘际会还是抱有一种浪漫的想法,也许心灵相通的人会明白我想说的,如果这些想法能让读到的人寻找或坚定自己生活的重心,那就更棒了。不必一定是厨房,不必一定是食物,不必一定是普世意义中的成功。我的家庭厨房之路只是刚刚开始,很多事情做得还不够好。感谢信任我的朋友、下厨房和中信出版社帮助我做了一件这么值得纪念的事情。书中大部分食物照片几乎都是在英国拍摄的,摄影师是我的两个朋友:田漪和王天晔。我、田漪、王天晔以及他太太黄珊,不知道凭借这个高密度的工作获得了多少朋友间相处的快乐。我必须郑重感谢这三个好朋友。以上,希望你们能喜欢。ps.任何看上去光鲜的事情永远都不值得洋洋得意,我也提前为书中那些已知和未知的不完美表示惋惜和抱歉。大家请多指教!

一周之内吃空冰箱 不然停电会坏掉

眼馋这本书已经很久,也等了足够久。终于在昨天下班前从快递小哥那里拿到,没用五分钟,我就翻遍了所有彩页,已然按耐不住口水,即使这样我还是努力忍着放到今天早上仔细的看。事实上,最吸引我的也许不是妙生同学的手艺,而是热爱厨房的同样的心。一天二十四个小时,除去我待在办公室发呆的时间,睡觉的时间,几乎全在那个小厨房里度过了,一个人在距离就职地点5分钟路程的公寓住下来,40几平的小房子,厨房更是小得不像话,根本连两个人都挤不进,不过好在小却明亮。我不知道妙生的厨房什么样,我已经越来越喜欢我的小厨房了,刚开始工作,觉得孤单,不被了解,无聊又没有可以说话的朋友,下了班第一时间就会回家冲进厨房,洗菜洗肉,按我的口味搭配好午餐晚餐。整个过程让我觉得无比安心跟快乐,委屈的眼泪都随着下水管呼呼地淌走了,简直像是闷热的夏天洗完澡在空调房里吃冰的爽快的感觉。有问题也爱在厨房里想,油烟味很呛也喜欢,打个响亮的喷嚏,又重新振作起来了。生活里每个人都不免因为各种情绪变浮躁,那么大的空间里能安慰我的只有厨房,冒着青烟的油锅,翠绿的青菜,红亮的辣椒,油滋滋的五花肉,嫩黄的鸡蛋,每一样都是一百分的诱惑。我甘愿为这些琐碎喷香的小东西们花费所有的时间。有人说,那你干脆开个饭馆好了,那是万万不能的事,自己的斤两比别人再清楚不过,也许我对厨房跟食材的感情还不够纯粹,只是像书里讲的我更善于把孤独转化为一个人的三餐,让它们陪伴我而已,只有我更懂自己,爱吃辣还是甜,想哭还是笑,因为它们对我坦然简单,我怎么会觉得不幸福呢。不知道下次遇到这样对胃口的书还要多久,不过从这本书里的得到的共鸣与满足感已经足够安慰我很久很久了。马亮说早晚有一天做出好吃到单身都没有感觉的食物,请带上我吧。一个人更要好好吃饭,不浪费也绝不将就。其实最让我感到神奇的不论我开始有多烦躁,只要踏进厨房就会莫名其妙变温柔,期待以后能够遇到明白我对厨房热爱的同类,两个人甜蜜的吃饭。推荐这本书,就像在跟另一个自己愉快的交换思想,况且就算文字治愈不了你,还是能拿来当菜谱用的嘛,这年头像这么靠谱又可爱的书是不多了。

也说“努力加餐饭”

早上看到同事写的书评,有点讶异,竟然取了同样的名字,表达同样的主题。只能说明,吃,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只是吃那么简单,它是乱世飘萍中唯一的安慰,也唯有它,永不背叛。《离开前,请吃空冰箱》,还没来得及看,只是被简介吸引,翻出曾经写过的一篇剧评,贴在这里,异曲同工。待看过书后,再发新的感慨。《真相》之后,开始追看TVB的长篇剧集《谁家灶头无烟火》,看完了刀光剑影,法庭争锋,再来欣赏寻常人家的幸福生活,那种全家人一起其乐融融,共享一餐饭的乐趣,让人内心得到极大满足。 这部剧是短篇剧,一篇一个独立的故事。有一集叫《浓情》,讲的是食物背后的感情。晶晶和贝儿共同怀念飘香记的卤水汁,并非因为它有多么美味,而是那代表着童年时的亲情与回忆。看这一集也跟着演员一起热泪盈眶了,许多关于吃的片断,也一一浮现心头。小时候,每到夏天,姥姥就来我家小住,她会烧很软很甜的茄子,去皮,先切成片,过油煎得酥烂,起出锅,再开始烹炒,这中间一大秘诀是,放些甜面酱,在锅里焖好久,最后再撒上些香菜,盛到盘子里,香气四溢。还有绿豆汤,不是汤汤水水的那种,而是每颗豆子都煮爆开花,叫绿豆粥似乎更为恰当。粥里加些鲜百合,待绿豆煮得熟透放入锅里,添几粒冰糖,吃的时候感觉人顿时清雅起来。黄瓜西红柿炒鸡蛋是我家夏天的招牌菜,妈妈做的,几乎隔一天吃一次,永远吃不厌。其实再简单不过,但做的方法也大有讲究。包括西红柿要咕嘟烂了之后再放炒散的鸡蛋,之前还得淋少许酱油,最后菜快出锅时再放黄瓜片,这道菜必须拌着白米饭一起吃,有西红柿汁渗进米饭里,那一份津津有味,没齿难忘。夏天天气热,全家都搬到院子里吃饭,树下放个小方桌,几只板凳,二米饭(绿豆加大米),和着西红柿炒鸡蛋,把盘子中的汤全倒进碗里,甚至再贪婪地用馒头蘸着去抹干净。桌上照例还有黄瓜拌粉皮,芝麻酱和醋调成的,偶尔爸爸会买来我最爱吃的小河虾,炸得脆脆的,夹饼吃,胃口倒足。长大后,每到饭店吃饭,我总会点一个西红柿炒鸡蛋,或者肉片炒菜花,被同事笑个天翻地覆,他们永远猜不到,这些家常菜背后的欢乐与怀念。每逢食不知味,或者因心情不好惩罚自己饿肚子的时候,就会想起曾经的简单菜色带来的无限幸福,虽然此情不再,此味难寻,但终究都曾享受过。足矣。回忆总是苦乐参半,而回忆中占据大部分的,是童年。皆因那时不甚懂事,却拥有毫无理由的宠爱,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永远不劳而获。头疼脑热,立刻有人飞奔而至嘘寒问暖,小时候最盼望发烧,只要一发烧,妈妈就会买水果罐头给我吃,甜甜糖水,是这一生都无法复制的美味。入厨这回事,是会上瘾的,可能正因为自己不擅厨艺,对于会做饭的人,格外有种好感,简直恨不得顶礼膜拜。《古诗十九首》里有篇《行行重行行》,“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如此风雅浪漫的古诗,竟会以“努力加餐饭”这样的大白话结尾。我理解的诗意是,思念你令我变老,一年又一年,年纪越来越大,干耗着也没用,还是努力吃好点,吃饱点,养足精神,保重身体吧。这应该称得上古人的励志诗了,比起那“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的态度要有作为得多。现代人更要实际一点,令我们痛心的生离死别,复杂人事,都不必介怀,更无须理会闲杂人等的议论,因为支付水电房租的,不是他们。努力加餐饭,抹干眼泪,如常工作。

书架前三的美食书

一直觉得,打球有球品,玩牌有牌品,做人有人品,写书也有书品。这里说的书,得刨去封面、腰封、有时候甚至是书名这些来自或很有可能来自他人之手的事物,单指其中的字(删减过后的也算)。有些字,就像个胸已经掉出一半还硬要装纯情绿茶的妹子,多看几句都会让人觉得作恶;有些字呢,却像出门时正好碰到隔壁也正赶去公司遇上你的眼神不好意思地对你微微一笑的姑娘(如果还能有邻居这种生物的话),初见不惊艳却能好心情一天。这本《离开前,请吃空冰箱》给人的感觉类似第二种。所以@Pan小月 说,“我常常以为自己很难被打动了,直到认识了李妙生”。“打动”,用的就得是这个词。往细里再展一展的话,妙生写的感悟确实是来自于胸腔、肚腩,拿在手里会有重量,而不是像羽毛似的一松手就能飘在空中。比如,她说“对我而言,不论在哪里,守住厨房自然也就守住了一切”,又比如,她说“想征服世界的都去征服世界吧!我只想征服茄子!”,就让人觉得这姑娘又个性又可爱,在这地球上当真是独一无二的一个。带着只自己独有的标签活着,这活着的意义就有了一半呀。另一个不得不提的点是——这书里的食谱,不知道其他人读起来感觉如何,我这边是觉得每一道菜放在我面前都能立马消灭得一干二净!以及,非常希望能亲手做出来、填平自己和所爱之人的肚子!所以看其他美食类的书,都会认真看配文而对食谱部分只是粗粗过一遍,想的是等到以后真的实践的时候再认真研读好了;但是这本书却是把食谱部分也一个字一个字地读过、在脑海里想象过,恨不得就能马上去厨房搞起来!这里面很大一个原因是妙生的食谱可行性都非常高。看食谱我首先看的是配料,里面如果有太多的需要额外购买、不是普通厨房翻翻就能找到的东西,通常就怯了——为了这一份菜谱买来心血做一次菜,下次再用上就不知道是何年了,最终的结果通常是浪费;其次看复不复杂,有些一道菜得搞来搞去七八十个步骤的,我也会觉得看上去头就大。妙生的食谱用的材料就很简单,仔细打过勾,厨房里基本都有;步骤也简单,四五个步骤算多的了,真有十个步骤的,她也会把那种心情写得很尽致,比如说猪肉冻那个,看完就觉得再怎么复杂,这辈子还是要亲自做一次才不辜负。字皆诚食味美,这本美食书,可以在我的书架同类书里排前三啦。PS:这书的排版可以再检查检查,页眉上永远都是第一个厨房大象城堡好像不太合适呢。还有是,93页小贴士里的“称出咸香”是不是应该是“衬出咸香”?不过瑕不掩瑜,可忽略之。2014年4月5日@SR---------微信公众号:shaosling私人微信号:shawsling/个人微博:邵司令呀


 离开前,请吃空冰箱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