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良心的鼓声能走多远》书评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2
ISBN:9787506070829
作者:徐贲
页数:409页

《听良心的鼓声能走多远》:要有光,更要有方向

作为一本杂文集,《听良心的鼓声能走多远》收录了学者徐贲近年来发表的一系列专栏文章,内容基本围绕“良心”展开。书名取自亨利•梭罗名作《瓦尔登湖》,也恰如其分地点名了作者的用心:倘若多一个人与“良心”同行,或许我们的离“共善”的公民生活,也就更近了一步。按照文章表达的不同侧重点,集子共分为三部分:其一“个人良心与社会共善”,阐释了良心的具体含义与个人良心和社会共善之间的紧密联系;第二部分“幽暗人性与心智启蒙”则是从良心的负面——人性的缺陷角度,论证了心智启蒙的重要性,而启蒙的目的,还是要唤醒人们的良心;到了最后,作者则是从制度层面给出了成全个人良心普遍养成的方法,即以“宪政”引导“民德”,从而使达成理想的社会形态成为可能。简单地说,所谓“良心”,在作者看来是一种“使理智付诸实践”的动力。它首先,是个体自觉地生存于社会中的必要条件,因为一旦社会制度作恶,“个人良心往往就会被看成是一种可能的抵抗力”。只有保全了“良心”,个人人格才不至于沦陷,人心人性的心智才能始终“觉醒”。而一旦良心无法保全,甚至是良心“作恶”,一个社会必然会陷入混乱。毕竟是一本由不同时期发表的文章汇集而成的文集,作者无法在一个论题之下贡献成形的相关体系,但文章的融知识性与思辨性于一炉,既给普通读者带来了社会学前沿的理论成果,而这些“硬知识”由时事案例引出,作者一步步抽丝剥茧的分析,更是让读者在不觉间得到了有关思考方法的启发,隐约间看到了有关个人良知、群体公德、民主宪政、社会共善等原本陌生的概念间的交互与连结。客观上说,社会科学领域的尴尬,在于再严密的结论也仅仅是建立在逻辑演绎之上,无法如自然科学一般得到实证。这种尴尬既使得研究本身变得复杂,而“决定性因素”的缺失,也使得人为制造权威成为了可能。又因为人性本身存在的缺陷——盲目性、趋同性等等,使得相关研究很容易被绑架,升格为某种公共意志,从而引导人们的行为。而克服人们在心智上缺陷的重点,在于实现“启蒙”,使得“独立思考”成为共识,最终实现社会成员自觉的良性发展。而心智启蒙的核心,其实还是要依赖于良心的引导。因为理性往往不能决定自己的方向。尽管良心“人皆有之”,但要保证其不致在纷杂的社会环境中丧失,除了依靠引导唤醒自觉,必要的制度保障显然也必不可少。“宪政”的直接目的便在于限制“暴政”——既包括个人,更包括群体与社会。如何进行制度设计显然是一个意义深远又颇具难度的课题,但归根结底,好的制度总是要成全个体发展,个体繁荣才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引导的意义,远大于管制,而人的尊严,理应成为一切强制力的禁区。只有这样,人们才能对未来产生向往,而不是得过且过,忙于躲避时时的“生存之虞”。由于长期旅居美国,徐贲先生对美国社会的观察与分析都是十分到位的,这些结果出现在作品中,往往是给当下社会提供“模板”。于是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上,徐贲先生的想法总会有“理想化”的成分。这也许是作品中最宝贵的东西——理想才能驱动更好的未来。而对于个体而言,启蒙之光引来了理性,而良心却会告诉你路的方向。至于暗夜行路,要有光,更应该知道自己的心,应当何去何从。

共同敲响良心的鼓,一路前行

徐贲这本新书的名字叫《听良心的鼓声能走多远》,就是这个书名吸引了我,并令我感慨。美国作家亨利•梭罗在《瓦尔登湖》中写道:“如果一个人与他的同伴步伐不合,那也许是听到了一个不同的鼓手。不管这是怎样的鼓声,来自多么遥远的地方,他都会随着那音乐声前行。” 无疑,梭罗是一个听自己良心鼓声行进的人,但他的良心鼓声却并不能唤起同伴与他一起前行。徐贲则不然。他要倾听的是另一种良心鼓声,一种能让我们与他人同行的良心鼓声。想起以前读过他的《怀疑的时代需要怎样的信仰》这本书,更加坚定了他是“良心鼓手”这一判断。阅读《听良心的鼓声能走多远》这本书之后,忽然想说:共同敲响良心的鼓,一路前行。这个社会怎么了?人类的良心怎么了?你看:“坑爹”的年货、停车场女子被割喉、黄河浮尸、拒绝怜悯弱者(不让座、打老人等)、哄抢、某期《棒棒棒》节目粗鄙事件、秤砣打死瓜农……如此这般的欺骗、残忍、冷漠、贪婪、粗鄙、凶暴……人们的良心都去哪儿了?这个时代,除了信仰和政治之外,人们还需要怎样的良心?徐贲是怎样敲响良心的鼓呢?《听良心的鼓声能走多远》这本书有三部分,在第一部分《个人良心与社会共善》中,讨论的是个人良知和社会共善,以及这二者之间可能发生的矛盾和冲突。在第二部分《幽暗人性与心智启蒙》中,讨论的是人性自身的一些弱点、缺陷和幽暗意识,以及外力如何利用这些对人进行心理的和思想的操控。在第三部分《让宪政引导民德》中,讨论的是政治制度与民众德行的问题。徐贲探讨了良心:良心不只是人有什么情感、情绪或想法,而且是有与此相应的行为。没有行为和行动的良心只是空洞、模糊、暧昧的心理冲动,也会因此变得萎靡衰竭。不良私德常常也叫做“心术不正”或“坏良心”,在私人和群体生活中都是有害的,有的是损人利己,有的是损人不利己。《教育片论》讨论的“不良品质”包括吹毛求疵、挑剔、笨拙的羞怯、轻蔑、贪婪、野蛮、跋扈、轻率判断、伪善、怠惰、说谎、心怀恶意、粗心大意、鲁莽、怯弱害羞、顽固、胆小等等;而“优良品质”则包括彬彬有礼、仁爱之心、慷慨大方、荣誉、谦逊、勤奋、仁慈、爱学习、谦虚、有礼貌、谨慎、敬畏之心、自我控制、自我克制、自我抑制等等。我国历代文人中不乏“良心的鼓手”,他们都忧国忧民,为良心四处奔走: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林升的“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于谦的“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人心和良心的社会性决定了个人只有与他人一起,听良心的鼓声才有结伴远行的可能。远远地,听到了良心的鼓声。这个鼓声来自每个人的内心,但它并不孤独寂寞,因为我们能够互相听到来自他人的心灵回响。 那就共同敲响良心的鼓吧,一路前行。

又一部思想启蒙力作——《听良心的鼓声能走多远》

徐贲先生近来陆续推出了好几本思想启蒙方面的力作。2008年《人以什么理由来记忆》问世,让大陆读者见识了徐贲先生的风采。这本书当年被《南方周末》评为2008年度图书(非虚构类)。这引起了国人对这位在美国努力打拼的学者,2009年他推出了《人以什么理由来记忆》的姊妹文集《通往尊严的公共生活:全球正义和公民认同》,2010年推出了《在傻子和英雄之间:群众社会的两张面孔》,2011年又出版了《文化批评往何处去:80年代末后的中国文化讨论》和《什么是好的公共生活》,2013年由东方出版社一口气又出了两本:《怀疑的时代需要怎样的信仰》和《政治是每个人的副业》,引起读书界较大关注,不少读者对徐贲先生在公民政治和公民说理方面所做的思想启蒙工作深表赞同,这次又由东方出版社操刀,编辑出版了这本《听良心的鼓声能走多远》,是上述公共生活思想启蒙工作的延续和深化。这本书不是逻辑严密的论著,而是睿智的比较短小精悍的文章结集,书中的很多文章围绕着良心和心智启蒙等关键词来展开。良心是什么?每个人可能有所不同。在作者看来,良心是具有自由意志的人类用理智,而不是仅仅依靠直觉或本能来做的善恶、对错、是非判断,并因此有所行动。换句话说,良心不只是心理对良好行为的认知。或者说良心不只是人有什么情感、情绪或想法,而且是有与此相应的行为。没有良好的行为和行动的良心只是空洞、模糊、暧昧的心理冲动,跟真正的良心还是有距离的。良心是某种我们需要用行动来养育的东西,良心的自由只能在行动中才能得以实现。这本书第一部分讨论的是个人良知和社会共善的问题。这二者之间是可能发生矛盾和冲突的,这种矛盾和冲突在民主的公共生活中是经常发生的。矛盾和冲突时而发生并不可怕,但我们要经常听听我们自己内心的良心鼓声,因为个人良知是社会道德的宝贵资源,不能保护个人良知的社会不可能是真正道德的。良心并不只是个人的,而且还是一种人与人互相联系的方式,良心指的是一种由一些人分享的知识。这本书的第二部分探讨的是幽暗人性与心智启蒙的问题。人性自身的有一些弱点、缺陷和幽暗意识,容易被外力利用,更需要人的内心有良心的力量和心智启蒙的知识,不然难以抗拒自己和别人的恶行。作者写这样的文章,也是进行心智启蒙的一种努力。第三部分讨论的是政治制度与民众德行的问题。我们还是需要走宪政的道路,让宪政引导民德,走向更美好的生活。这本书的文辞优美,通俗易懂,而且说理透切,穿透力强,给人以深刻的启示。毫无疑问,这又是一本公共生活领域思想启蒙方面的好书。

期待更好的社会

在现代社会当中,似乎每月良心的人越来越多。有着越来越多的跌破人底线的事情发生。但是社会的道德底线在下滑似乎是一件确凿无疑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当如何看待良心这个词?如何让良心能够在中国社会中更加起到一个美好力量的来源?    在学者徐贲的新书中,作者对中国社会近年来的一些现象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分析。继续讨论一些比较深刻的问题。作者在感叹时事的同时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作者的风格冷静客观,没有当下很多公知的正义使者状,但是更加的体现了一位学者的担当和水平。    用公民社会和理性价值这把尺子一量,无疑美国是一个发育成熟的公民社会标杆。作者并没有一味的褒扬美国社会的所有方面,而是以学者的深刻思想和一个美国居民的平民视角来揭示出美国公民社会的方方面面。作者从一件件美国的平常时事中揭示出在美国仍然充满着各种问题,人们对于美国的发展也有着各种各样的困惑。但是美国有着容许异议存在的公共空间,有着对于信仰的尊重。在美国,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无神主义者成为总统是被认为可怀疑的,因为他没有对于终极力量的敬畏,因此也就没有可以遵循的底线。而反观中国,目前对于经济发展的狂热追求成为了全民最大的信仰,要从构建公民素质做起构建公民社会和理性的公共社会,中国还有着很长的路要走。     作者将建设理性的信仰希望寄托在了教育和文化上,毕竟社会是生生不息不断完善的。相比起几十年前的中国,中国社会在言论容许度和公共空间上已经大了很多。中国未来的年轻一代如何成长为更有公民素质和能够追求更好的幸福个人生活和公共生活的一代,就需要从孩提教育起普及对于理性的信仰和对优秀文化的追求,使人能够成为一个更加完整的能够追求人道和人的价值的人。我想这应该是作者的追求,也是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现实生活做到的。

良心的引路人——忧国忧民的文人情怀

人之所以要有良心,是因为人的本能使然。人的求生本能,使人趋向于餍足、安定和安全,因此与他人友好相待,相互扶持,以共同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下生存下去。然而,求生的本能又可能会导致人的贪婪欲望,趋使人为了比别人更多,更安全,而相互争夺食物、金钱、财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必然存在知足友好和贪婪敌对这两种情形。一种是寻求安稳和分享,是为良心;一种是寻求破环和占有,是为歹心。一个好的社会,要不断增加良心,并不断消除更多的歹心。只有社会安定才能持久,而破坏必将导致毁灭。良心之人与良心之人相互吸引,相互聚集,相互影响,这样结成良心的群体、良心的社会。并且,以此来团结地抵抗歹心之人。怎样做才能相互吸引,并聚集起来,再影响开去,使良心之人越来越多?徐贲老师的《听良心的鼓声能走多远》,就是从个人到群体,到制度,再到社会,呼吁人们个人从建立私德开始,到有关大众的公德,再由宪政法治引导人民,最终达到社会共善。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结伴同行,自我觉醒和启蒙他人,共同抵制恶行,抵制歹心之人,这样才可以凝聚更大的力量,达到最终持久的安定,也契合了人寻求安全和生存的本能。大概徐贲老师不会反对我们称他是一位社会批评人或者公知吧。“在社会中‘管闲事’”,“面对社会中不公正的事情,站出来仗义执言,往往会招致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而他是以心智启蒙者自居的。因为在这个社会中,“最初的人性可能是善良的,但一个人在与其他人交往中形成的各种习惯和品格,不可避免地带有社会、民族性格和制度教育的特征,甚至成为某种操纵或操控的牺牲品。它们常常带来一些不好的影响,扭曲人性最初的道德倾向。这些后天的习惯和品格足以形成第二天性,在人的性格中几乎如同最初的人性一样根深蒂固”。我想徐贲老师的“心智启蒙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揭示种种对人的心理、精神和行为的操控和操纵”。“一个人做学问并不是单纯的积累‘知识’,启蒙也不是单纯地把这样积累的知识写成文章告诉别人。启蒙需要知道为什么目标而启蒙,启蒙者的知识是为这个目标服务的。启蒙的目标是一种对特定社会、政治生态下现实需要的判断结果。今天的中国已经不是梁启超时代的中国,以今天中国的情况来看,人性、人心的启蒙与公民知识的启蒙具有相同的目标,那就是为在中国形成公民社会和民主生活秩序做一些必要的准备,这也是听良心的鼓声要走的路。”“许多不做好事或者做坏事和作恶的人,不是由于‘良心泯灭’或是‘没有良心’,而是因为存在着比良心更强大的左右他们行为的力量和权威。因此,心智启蒙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帮助人们了解这些权威及其力量的行使方式,让他们知道人为何会‘不由自主’地服从这些力量,这种服从又具有怎样的心理和认知特征。” 不要以为“人一旦掌握了知识或真理,就必然可以有所行动——‘知而不行’不就是一个人心的弱点吗?事实上,知识充其量只是行动的必要条件,而不是行动的充分条件,因为大多数的人在与自己利益不合,或者遭到外部胁迫时,即使自己觉得良心未泯,也不会有良心行为”。于是,应该听良心的鼓声,然后走出去,往前走,这就是行动。而且要坚持心智启蒙,坚持发出和听取良心的鼓声,坚持呐喊,坚持响应,坚持走,坚持行动。

心灵的“敲鼓人”

曾经读徐贲的《怀疑的时代需要怎样的信仰》一书,很受吸引,怀疑时代,信仰,信还是疑---这类一直困扰的问题在书中找到答案。虽然是谈信仰,但其实说了许多社会问题,教育、社会公正、共识等等公共事件。这些文章原本也是多年专栏文章的汇集,因而内容具体而针对性强,且行文言语中恳,贴近现实。相比《怀疑》一书《听良心的鼓声能走多远》则专注于良心、心智启蒙、民德及宪政,话题较为深入和专一。阅读起来,也会有理论性较强,心智启蒙的呼吁有些沉重和艰难之感----这也特别让我们读者感概作者选了一条多么难走的启蒙之路。亚里士多德曾说,“我们是因为行正义之事才变得正义的,是因为有所节制才有节制的,是因为做勇敢的事才成为勇敢的。”而良心,要么运用,要么失去。从人本性善恶的先贤哲人的探讨到近现代各种人性自由的讨论,作者将当下的“心智启蒙”确立为“以人的自由本性和自由心智为出发点的人心启蒙与公民知识启蒙有共同的目的,即让尽量多的普通人,而不是少数圣贤或精英,能够共同建立起一种诉诸自由而非压制、共好而非独善、德行而非强权、民主而非专制的公共生活。”启蒙不是行为指导,而是心灵开启,是教育。特别是公德与私德的教育。在对此观点的论述上,作者由良心这一含义的全面探讨,深入到人性和启蒙的必要和重要性,再到制度可能性。从内而外深入延展。作者对这种心灵启蒙充满希望,引用爱因斯坦名言“人有两种活法,一种是你活着,好像什么奇迹都没有;另一种是你活着,好像每一件事情都是一个奇迹”----其实也是希望我们每一个自由、独立的思考,不肓从,不偏信,再多一些理性,不在“人群效应”的作用下,随众地指望别人来帮我们创造奇迹。《乌合之众》一书中曾探讨了这样的群体无意识如何代替了个体的有意识行为。而徐贲则用数则鲜活的社会问题,展示这种无意识的伤害。作者分析:迫使广大公民不得不成为局外人的制度,那(愚民政策)本身就是一种愚蠢。因为“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世功改革的唯一希望在于让普通公民能够智识独立、道德投入、政治机敏、并成为国家事务的真正主体参与者。一个国家若要避免愚蠢之害,必须培育全体公民的思考能力和政治能力。唯如此,才是从根本上消除国家和集体愚蠢的聪明之举。”尽管作者将希望寄托于改革和教育之上,以心灵的“敲鼓人”先行者身份先行一步为我们敲响社会进步的前进方向,但将希望依旧寄托在“改革“和民众的“自我成长”上;虽然一路上也鼓励“政党的弊端会在充满希望的后现代得到解决”,但前景依旧不甚明朗。不过,因为“只有在黑暗中,你才能看到星星”(马丁.路德.金),但“希望也正透过历史的黑暗往事,向我们闪烁点点星光”,仍旧让人抱持民主公正、独立理智思考的乐观和希望。从《怀疑》到《良心》是从具体到抽象的深入思考过程,《良心》一书理论丰富,论证踏实,值得两本结合起来一起思考。

听听良心的声音《听良心的鼓声 能走多远》

听听良心的声音《听良心的鼓声 能走多远》书的名字叫《听良心的鼓声 能走多远》,好像有点不太通顺,不过意思谁都明白,就是跟着良心这位向导,我们能够走多远,从意思上看,好像作者对良心的作用不是那么坚定,不过在现代社会中,靠的更多的是民主和发自,良心的作用的确有限。作者的名字——徐贲以前见过,但是却不知道怎么读,百度一下“贲”的读音是(bì),徐贲和明代的一位画家重名,怪不得感觉看过这个名字。书作者徐贲复旦毕业,是马萨诸塞大学博士,曾任教苏州大学外文系,现在在美国加州圣玛丽学院任英文系教授。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能够在美国教英文,还当英文教授的确很牛。他的书也够厚的,文章也很西化,虽然是用中文写的,但是里面所举的案例和故事都是纯西方的,里面的逻辑关系也很西方,所以我们感觉书的题目有点怪,也就很正常了,作者是用西方的思维来写的。不过无论作者西化多么彻底,就好像他和中国的画家重名一样,本质上还是中国的,所以看他的书虽然有点困难,但还没有太多的隔膜,通过他的描述看到的西方的民主、自由、宗教、尊严,这些西方的价值观,的确值得我们学习,作者看中国也是采用这套价值观这套坐标来看的,当然也就看出了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问题。一说价值观我们很容易就产生抵触情绪,好像每个国家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价值观,你用别人的价值观看中国,就好像带上了有色眼镜一样。不过作者并不是枯燥的逻辑推理,里面更多的是细而微的介绍,当你看了详细的介绍以后,你就会明白,的确每个人的价值观,每个国家的价值观都是不同的,但是必须承认有些价值观的确值得我们去学习,去借鉴,价值观说到底是文明的一个体现。在通往民主科学和自由的路上,西方文明毕竟比我们走得更早,也走得更远。当我们还在凭着良心去摸索前行的时候,看看为什么西方文明会对良心的力量保持着怀疑警惕和警觉的态度,为什么他们更详细法律,更尊重法律,的确对我们有所启发和收获。呵呵,看多了连说话也有点别扭了,思维也发生了一点变化吧。书很厚,读起来也有点困难,但是你要是读进去了,你的收获也会很多很多。

鼓手徐贲与他的鼓声

徐贲的这本书《听良心的鼓声能走多远》在我心目中,堪于迈克尔•桑德尔的《公正》比肩(后者是引领我踏上哲学求索之路的启蒙之书)。此二者关心的都是现代社会最核心的道德与政治问题,但他们都不满足于抨击时事和唤起大众的注意,而是力图从最根本的原因入手,将问题逐层解构,并教授人们可能的思想进路,学会如何思考、解决问题,“授人以渔”才是他们的最终目的。这本书共分为三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各自的主题,第一部分从探讨良心延伸开去,第二部分揭示了幽暗人性的各种表现与危害,第三部分主要探讨了宪政与民德之间的关系。在每部的起始部分,他总要进行一番严谨而翔实的“科普”,从哲学、政治、宗教等多个角度阐释这一部分的核心词。在针对具体问题或论题进行分析、论述时,他对各类学科的各种著述进行了大量的引用,不仅使得分析、论述更加全面而深刻,更直接向读者提供了深入学习的方向。在读完这本书后,我的“待读清单”又增加了长长的一串书名。每个时代都有它独特的精神风貌与专属名词。“哲学”和“政治”这两个词曾在上个世纪的中国尘嚣甚上,伴随着新中国建立出生、成长的那一代中国人,他们的生活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和这两个词紧密相连。当时光流转到了二十一世纪,伴随着改革开放出生、成长起来的这一代中国人,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轰炸之下,已经将“哲学”看作是空洞、教条思想的代名词,而政治也成了权术的同义词。这个时代的专属名词成了“金钱”与“权力”。而且,越来越多的人将生活与思想压缩到只容纳 “钱、权”二字的境地,以此为核心如滚雪球一般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问题,遍布于中国公民的政治生活与社会生活之中。身边不乏心明眼亮,苦思解决之道的人,但却举步维艰,何故?首当其冲的原因是,我们的教育中根本没有“社会科学”这一项。马列毛邓的思想政治课只是单纯的概念灌输,产生的作用不仅是洗脑——将政治狭隘成“社会主义就是好”一句话,更是对政治、哲学的厌恶感与无用感——这几乎从根本上掐断了个人了解、研究政治与哲学的可能。高大上的政治、哲学一片空白,简单朴素的道德教育也简化成了口号与条例,它们在极为现实的物质与利益面前是如此苍白无力。我们缺的并不是发现问题的眼睛,许多人栗栗自危于生存的压力、道德的沦丧,忧心忡忡于环境的破坏、人心的阴暗,痛心疾首于官员的腐败、体制的僵化。也不是不愿去寻找解决办法,而是此时,已经完成了“教育”的我们,根本不知道该往哪里去寻找答案,就算给出了答案,却也被这“不可能的任务”吓退。于是,许多人便如歌中所唱的那般“这生活会把你的骨折断/这世界会将你的爱破灭/不如象一块石头一样的滚吧/不如让我们一起放任自流吧/反正象我们这样的人,生来彷徨”,陷入悲观的犬儒主义之中。不愿放弃的人们,也常因为缺乏系统而扎实的知识而走进思想的误区或死胡同。例如,我就曾苦苦思索一个问题而不可得:国民与政体之间,究竟是谁成就了谁?对于上面的这个问题,徐贲在第三部分“让宪政引导民德”的第十二篇《政治梦想与现实条件》中给出了令我茅塞顿开的回答:“是政体造就国民,还是国民造就政体,看似鸡生蛋,蛋生鸡,其实不然,政体主导论认为,不能等有了共和国民才进行政改,这就像一个课堂,不能等全体学生安静下来才上课。上课打铃就起着“静下来”的作用,政体的国民教育作用一定发生在政体建立之后。然而,国民素质越接近一个政体的要求,争取它的实现,也就相对越容易。” 徐贲坚持宪政法治、公民民主才是解决中国当代社会各种问题的根本方法,他不仅是一个理论家,更是不折不扣的实干家,这本呕心沥血的著述便是最好的例证。他的回答不仅解决了我的问题,更再次坚定了我学习并影响他人的决心。我们需要像他这样具有渊博知识,缜密逻辑,冷静头脑,条理阐释的学者,来开启民智,提高国民的政治素质,更需要比普通民众早一步踏上觉醒之路的人们以自己的力量影响身边的人,让原本“丢弃了自由,不能摆脱奴性的国民”放弃“自顾自地委曲求全、迁就现实”的生活方式,激发出他们的意愿和能力,“相互合作形成能与国家权力抗衡的有效的公民社会”,共同呼唤民主共和的来临。我相信,这是鼓手徐贲在敲响他鼓声时,心中的愿景。文/曹怀宁 2014.04.23


 听良心的鼓声能走多远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