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有的反思

出版日期:2015-6
ISBN:9787508647424
作者:葛剑雄
页数:572页

作者简介

本书为著名学者葛剑雄先生迄今最为精彩的思想随笔集。作者年近七十,直面问题,以省思和追问警醒国人;全书以编年的形式,精选三十余年间的最具代表性的文章,或学术前沿,或畅谈文化,或分析历史迷局,或探讨社会热点,无论何种文字,都带着强烈的思辨精神与深厚的人文关怀,从酣畅犀利中显出精神风范和学者情怀。

书籍目录

自序 / 七十而思
1978年
我的1978年
1980年
清朝全国地图的测绘
1981年
西汉人口考
1982年
略论我国封建社会人口增长的不平衡性
1983年
汉武帝徙民会稽说正误──兼论秦汉会稽丹阳地区的人口分布
1984年
西汉时期西北地区的人口迁移
1985年
我国部分省界形成的历史──政治因素举例
1986年
关于我国古代人口调查的几个问题
1987年
耕耘历史地理园地五十年的结晶──读谭其骧《长水集》
1988年
统一分裂与中国历史
1989年
论新文化在中国传播的政治机制
“炎黄子孙”不是中华民族、中国人民的同义词
1990年
中国移民史发凡
1991年
中国人口发展史•余论
1992年
秦汉时期的人口迁移与文化传播
全面正确地认识地理环境对历史和文化的影响
1993年
宋代人口新证
1994年
中国人口:21世纪的忧思和希望
论秦汉统一的地理基础
1995年
我们应有的反思
1996年
纳税人的义务和权利:社会公正的基础
开放观念与世界新文明
1997年
永恒的追求:真实的历史
1998年
邂逅霍金
寻访李约瑟
1999年
在历史与社会中认识家谱
2000年
面向新世纪的中国历史地理学
2001年
我亲历的南极
2002年
玄武门之变真相推测
2003年
有财未必富,开源胜节流
为何“太空见长城”的谬说会长期重复
2004年
人与自然:不仅是敬畏
从历史地理看西北城市化之路
2005年
河流伦理与人类文明的延续
得天下与治天下
2006年
中国历史地图:从传统向数字化和现代化的转变——“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的研制及其意义
惟有人文足千秋
2007年
利用、改造、普及代替不了保护
从历史地理看长时段环境变迁
2008年
中国古代为什么有重视历史的传统
建议以5月19日为全国哀悼日
2009年
改革开放与中国人观念的现代化
厕所:杂忆和现实
2010年
移民与都市文化
礼失求诸野
2011年
从中国历史地理认识郑和航海的意义
三峡大坝,责任谁负
2012年
地图上的中国与历史上的中国疆域
方言的“传”和“承”
2013年
中国的传统生存智慧与生态观
马孟龙《西汉侯国地理》序
2014年
中国的教育问题还是教育的中国问题
怀念侯仁之先生

内容概要

葛剑雄,祖籍浙江绍兴,1945年出生于湖州。1965年当中学教师,1978年考取复旦大学研究生,师从谭其骧教授,1983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1981年留复旦大学工作,历任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历史地理中心主任、图书馆馆长,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现任复旦大学资深教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历史学部委员。从事历史地理、中国史、人口史、移民史、文化史、环境史等方面研究,著有《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西汉人口地理》、《中国人口史》(主编,第1卷作者)、《中国移民史》(主编,第1、2卷作者)、《中国历代疆域变迁》、《未来生存空间▪自然空间》、《历史学是什么》、《葛剑雄文集》(1-7卷)等。


 我们应有的反思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胡适之先生觉得大家最好可以有只言片语来记录自己的人生的,而他也着实有过不少对自己人生的记录。对于自身文字的记录,不单单是对个体的往事的追溯,更多的也有着对社会的纪实。多年以后,回顾往事,或多或少会觉得有所遗憾或者对当下不安,然后,当看到原来早就这一切的并非自我的改变,而是社会格局的变动,大抵可以寻求出答案。在当下中国,在国史慢慢变成执政党纪事的时候,了解一个国家,另一种途径则是通过经历过历史的人的回忆和反思了。而葛剑雄先生的这本70而思的作品,给我们一个窥探过去漫长一段历史的管道,虽然“管中窥豹”,多少也是“可见一斑”。这本反思书从1978年始,终结于2014,期间走过了漫长的36年,期间共和国所发生的故事更是不可胜数。国家从地狱中喘息而出,盼到自由的曙光,却又因为政党政治陷入了另一种困境。国家经济体制的调整,带动整个社会的变迁。所有这些的变化,大抵可以从葛先生的文字中窥得一二。本书时间跨度较长,所涵盖的内容也极其丰富。既有对自身生活的追忆,也有学术文本的登载;既有对友人的追忆,也有对历史事件的反思。文章中既记录了一些日常之事,诸如被录用为研究生,论文完成交付出版社;也有些严肃的地理学和历史学的研究和历史事件的反思,比如他在面对抗日战争的反思中写道:与五十年前相比,中国和日本之间在物质基础上的差距显然更大了,但中国人的精神潜伏着更大的危险。他还写道:我们还没有值得陶醉的胜利,毫无盲目乐观的理由,只有深刻反思的责任。他用知识分子应有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呼吁我们形成更为成熟的个体,从而整个国家才会有更好的国民,才能越发强大。知识分子的职责不是给执政者拍掌或者是洗地,而是作为一名公民,站在高处,用自己的反思唤醒沉睡,与他人共同建立更好的社会。一名研究者,也不应该只是将自己全然不顾地投身研究世界,他的身外有着更为广阔的空间等待着他去发掘和理解。反思,是当下应有的姿态。葛剑雄先生所做的,所说的,是回顾之中的反思。而活在当下我们,亦应在生活中记录,反思。
  •     葛剑雄的三十年这本书是葛剑雄的三十年,是他的编年自选集。一本装帧很棒的书,硬皮纯装,比砖头还厚,作者葛剑雄是复旦大学的教授和博导,所以文字中的深度和厚度及知识点是很强大的。《我们应有的反思》是一本超值的书,从书中能看到葛剑雄三十年的经历,他早期的求学路并不顺畅,高中的时候因为肺结核,通不过体检而没有参加高考的资格;治疗了一年,在第二年参加高考体检的时候,仍然通不过……甚至无法保证再过一年,是否能通得过,不得已只能放弃高考上大学之路,去了一所中学当起了老师。1977年恢复高考之后,他想上大学的心又复苏的,第一年没敢参加,1978年的时候看到报考研究生没有学历门槛,他这种高中毕业的人也可以直接报考,于是小心一一的报考了,考进了复旦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又继续读了复旦的博士,梦想是开花结果了。作者的专业是地理和人口方面的,所以他的许多论文、学术著作我看得很浅,但是还是学到了不少东西。比如中国的地图测绘是走在世界前列的,康熙和乾隆做了两次成功的测绘,那时候的中国地图超过了千万平方公里,如此完整的测绘图,超过了世界先进水平,比别国早了很多年,在今天看来是一件很牛的事。我比较关心教育。所有作者的那篇《中国的教育问题还是教育的中国问题》我多看了几遍。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是: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值得所有中国人思索。中国的大学在发展,为什么就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大国多年都没有诺贝尔,好不容易莫言得了一个文学奖,可是科技方面仍然没有人问顶,有的是华裔,他们是在中国的大学毕业后到美国的大学继续深造后出来的。奥巴马都看好中国的教育,因为很多人才都到他那里发挥去了,所以作者认为这是一个社会问题,我们的社会机制没有给中国的教育和人才发展提供最合适的土壤。人们有理由报怨中国的高考制度。一个制度这么多年不变革,肯定不是最好的制度。一考定终身的说法有它的道理的,是的,可以选择复读重考,但那样的压力是巨大的,很多人很多家庭扛不起。考多次有必要么?绝对是有的。新东方的愈敏洪是考了三次才进北大的,如果他考一次就放弃的话,还会有今天的成功么?愈敏洪没有放弃,但是有没有这样的人放弃呢?那个放弃的人是不是中国人才的损失???我高考的分数是555(1997年),可是我的第一学历只能是个中专,那时候的中专也是极难考的,我去的大学在我们的地级市只招录1名。可是我拿到个中专毕业证有什么用,我毕业的时候已经取消分配工作了,我是最后一届学费几百元的一届,我后面的一届学费就一千多了,好像国家什么制度变化了。大学教育资源对于河南省来说极不平等,这么个人口大省211大学只有一所!真是天大的笑话。我姐家孩子今年想考复旦,孩子学习很刻苦,成绩最后几次摸底都是前三名,那是当地最好的重点高中,但是她高考发挥欠佳,她说英语和语文考得很好,但是强项数学没有发挥好,最后一道大题刚想到解法已经没时间了……今年的农村学生单招,特别坑爹的,她报了郑州大学,那个大学没有她喜欢的专业(她想学金融),因为想上重点大学还是报了并参加好单招考试,她考的很好。但是她说去参加单招考试的有四五千人,而学校只招录150人,坑爹啊,复杂的报名资料,又跑到大学考试,而结果基本无望。现在高考成绩还没出来,真希望葛教授看到这些内容,能给点小帮助哈。学生是个好学生,但是能去到哪个大学,真的很难说。
  •     葛剑雄先生,师从谭其骧教授,现任复旦大学资深教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历史学部委员。这本《我们应有的反思》收录了他自1978年至2014年每年1-2篇自选论文。展现了一名历史学者三十多年的思想历程。因一部分涉及学术论述,稍显枯燥,但葛教授丰富的阅历和学识都让人尊敬钦佩,值得阅读,受益良多。尤其难能可贵的,是葛教授的真诚。中国经历过严重限制言论空喊口号的特殊历史时期,催生出了一种虚伪矫饰的风气。虽现在说言论自由也是任重道远,但从他的文章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耿直的性情中人,直面指出国人普遍缺乏的一些常识问题。不会虚伪的惺惺作态,也不会高高在上,颐指气使。就拿《“炎黄子孙”不是中华民族、中国人民的同义词》这篇文章来说吧,大多数国人都为华夏,炎黄子孙这种词汇而沾沾自喜,凡事也喜欢拿天朝上国自居,但其实,用炎黄子孙这种提法来形容中国人,既不符合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和实际,而且不利于统一大业和国际友好。葛教授有理有据,娓娓道来。整本书读下来,不免让我一个新时代“爱读书”的“好”少年汗颜,因为葛老师说得很多史实常识,是真的不清楚,遑论作出合理判断了。从小父亲即对我说过,读史使人明智,我当时还以为是志向的志,完全没有想过是影响智商。所以长成到现在,只模糊得记得课本教材里面的一些不尽真实的历史,再其它就只能依靠各种神剧的科普了。但正是因为汗颜,又更坚定了我多读历史,多补常识的信念。我们经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但其实对于中华各民族的融合历史并不了解,甚至连自己家庭的发展史都不清楚,甚至不知道为什么都不曾好奇过。我一直根深蒂固得觉得父家是来自山东,母家是一直生活在东北的,去年不经意的问过父亲,他竟然说原来本家是云南的,再后来又搬到过四川,再后来才搬到山东,逃荒的时候跑到东北。再简要说说常识的重要性。什么是常识呢?简单来说,对人的尊重是底线,这就是常识。常识拒绝故作高深、跑题或者掩饰,也不是什么精英文化,可为什么还是如此普遍的缺乏呢?这个问题,个人觉得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在于知识与交流没有达到自由公开,以及心平气和。一上纲上线,就陷入了一种无谓的冲突和矛盾中,而忘却了交流的初心。二是获取知识的心态不佳,或浮燥,或虚荣,这都是以后要努力克服的毛病。刚巧前一阵子听朋友建议购入一套谭先生的《中国历史地理图集》,葛教授也经常有文章关于这套图集的,参考着葛教授的介绍,想来定能读出更多的东西来。

精彩短评 (总计12条)

  •     求真务实的史家!
  •     只有我一个人觉得有点儿枯燥吗?
  •     大家
  •     一出了历史地理和历史人口学领域,葛先生的文风就完全是典型的公共知识分子了。读后感觉,文集可读性不太强。
  •     譚其襄老師的 歷史地圖冊 果然背後有很多故事
  •     《玄武门之变真相推测》的开头,葛老师是故意的吧?“六月四日那天的真相,永远不得而知了。”
  •     这本书收录了葛剑雄1978年至2014年每年1-2篇自选文字,着重看了他学术论述的部分,不过多是随笔,系统地阅读还是要看他专门著作。有时候我想学者文字通晓明畅当然好,如果文笔上再下点功夫就更好了。
  •     不够sharp
  •     此书体现了作者求真的史观。人口、历史和地理的关系是本书的重点,作者敢于提出质疑,比如动乱往往与经济落后有关,而与人口稠密度关系不大。秦汉统一的基础一文中,提到了秦国水利作用的功能不宜过分夸大。知识分子,性情中人,作者还谈了自己的求学、为学经历,从中也透露出对人生、财富的看法。
  •     葛老师三十多年的学术思想和对社会关注的文章集成,浅显易懂又令人思考。
  •     时代与个人的进步都需要反思与自我反思,书中所有的内容直面问题,剖析自己的同时,也在警醒国人,从1978年开始,每一篇文章都直面社会热点以及文化前沿,文字带着深深地思辨精神,不过读的过程要跟上作者的观点,因道行太浅,着实费力!
  •     教育的反思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