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代人的怕和爱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1996-12
ISBN:9787108009135
作者:刘小枫
页数:241页

作者简介

《这一代人的怕和爱》在十年前(1996年)由北京三联书店刊行,世纪已经翻了一页。这次重新续集,添上了近十年来的部分文字,无论新文旧文,都满纸陈旧感。“我们这一代”的历史感觉,对编者来说,就像怀里揣着的一张纸色已然发黄的老照片。
时代进步、感觉进步、学术进步,编者的感觉却滞留在七十年代中期到八十年代中期的那个十年:那十年里,“编者们几个人”老在想,现代中国的前辈学人们想了些什么、为什么这样想;西方现代的思想者们想了些什么、为什么那样想……想来想去。不过想的是,“编者们”自己该做些什么、如何想。

书籍目录

前言
I
刹那的永恒
我们这一代人的怕和爱
重温《金蔷微》
苦难记忆
为奥斯维辛集中营解
放四十五周年而作
柏林墙的碎片
记恋冬妮娅

湖畔漫步者的身影
忆念宗白华教授
轻之沉重与沉重之轻
去往神学家卡尔・巴特
档案馆的路上
空山有人迹
读《中国文人的自然观》断想
我在的呢喃
张志扬的《门》与当代
汉语哲学的言路

“四五”一代的知识社会学思考札记
当代中国文学的景观转换
流亡话语与意识形态
现代性语境与知识分子的信仰形式
《读书》与读书人的变迁
写在《读书》刊行十五年之际
中国国家伦理资源的亏空

“文化”基督徒现象的社会学评注
“道”与“言”的神学和文化社会学
评注

内容概要

刘小枫,1956年生,四川重庆人。1978年入四川外语学院,获文学士学位;1982年入北京大学,获哲学硕士学位;1985年到深圳大学中文系任教;1989年入瑞士巴塞尔大学,获神学博士学位。 1993年起,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比较文化研究所兼任教授。现任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客座教授、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学术总监、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荣誉研究员。


 这一代人的怕和爱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作为学者的刘先生是引人关注的,所以我们开始疏漏这本小书《这一代人的怕和爱》。其实由一名地道的中国人而最终成长为一位神学家,他的思想路径是我们必须关注的。刘先生的基督徒心路历程在郑重的学术文本写作中至少是很难触摸的,所以我们必须借助大师的叙述来感受他心灵的喜悦和煎熬与我们少年时代的经历究竟有何不同。其实这本小书是刘先生所有著作的序言。
  •     一个在 文革的极端的岁月成长的孩子,还是能够保持 对于美对于 文学等的追求。不过这些回忆反思文字,还是很深重,不是像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那样刻意只是记录 温情的记忆。在那个时代,旧俄的小说的 人文关怀,或许也引导他后来皈依宗教。舍斯托夫 后来成为他偏爱的作家、神学家。他的文字也是类似的风格,不刻意经营 康德式的庞大体系,是用心灵,超越了头脑的思辨来写这本书。用生命去体验这本书更好,经历过那个时代的 心灵敏感者或许更加能够受到触动吧
  •     《这一代人的怕和爱》(刘小枫著·三联书店1996年第一版)我是在读了刘小枫的大著《走向十字架上的真》,才对此人大感兴趣,开始搜罗其著作。先后购得《这一代人的怕和爱》、《个体信仰与文化理论》、《拯救与逍遥》(修订版)、《沉重的肉身》、《儒家革命精神源流考》等。可能《这一代人的怕和爱》是刘小枫最通俗的一本书,但大家小品,仍然流露出作者的深刻之思。譬如“我们这一代人的怕与爱:重温《金蔷薇》”、“记恋冬妮娅”、“空山有人迹”等篇,不但文字优美,而且见识卓异,很能启发读者之思。至于“当代中国文学的景观转换”别开生面,探讨了汉语文学的普世性。“流亡话语与意识形态”一文则把目光聚焦再无根的话语。本土为根,流亡异国他乡,即为无根。作者点出“流亡话语是人之文化的原生现象,流亡是人的存在的一个生存论现象,流亡文化不过是其表达形式。”此文写于1990年3月,距离那场京师之变并不遥远。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学问宝书
  •     很好的哲学入门书,深入浅出
  •     先生博学。 看后懂得“敬畏”。
  •     一直觉得刘小枫把“怕”与“爱”这两个字放到一起是一件神奇却精妙的事
  •     读过一些,哈哈
  •     以深度思想勾画当代人的心灵
  •     从人性角度重新解读文学经典,还是那句话:万恶的教科书。
  •     冬妮娅……
  •     记恋冬妮娅
  •     矫情
  •     其实,后半本读不大懂的,关于哲学。
  •     稀饭
  •     书名好听哎 写的细腻,书小易捧易握。 再,我论文要写这样风,导师一定捅我。
  •     关于悲痛的共同记忆,写得真好……
  •     温暖人心
  •     很多人说,刘小枫写完这本书后,其实,其他一些书他是根本不用再写了。因为一来,之后没有哪本书超越这本书;二来,很多东西这本书其实已经说了,之后的书只是炒冷饭而已。
  •     喜欢写冬妮娅的那篇文章
  •     金蔷薇
  •     高二。对于那时候让人激动和感染的思想,以及有意独特的文字,都在那时候心里回荡不停。
  •     知识分子味太重~
  •     刘老师的文字太有力量了,今天看的我非常感动
  •     翻过
  •     impermanence
  •     大陆马克思后代爱上了基督教爷爷
  •     多篇文章与基督有关
  •     怀念冬妮娅有才情。刘的思想路径现在看来倒是意思不大了。
  •     布道哲人
  •     神学神学神学
  •     实在读不下去,大概是我个人素质不够。作者尝试着用神学去论证观点,导致读者看来很累,特别像我这种无神论者,以后对于宗教的书还是要保持谨慎的态度。
  •     电子版
  •     神学和哲学的东西读起来颇费力气
  •     同一个人所赠。貌似被弄丢?又在风入松抑或国林风购买同版本。记忆大不如前。
  •     大学时读的,有才情。
  •     读的是绿皮的增订版
  •     写的不错,有点深奥。
  •     不愧于人,无畏于天。夜一般的蓝色。
  •     "真正的理想是对苦难和不幸的下跪","我所说的怕与任何形式的畏惧和怯懦都不相干,而是与羞涩和虔敬相关".在你身上我找到了一个人的影子
  •     荡涤心灵
  •     《记恋冬妮娅》真是名篇。
  •     学习“怕与爱”的生活,向苦难和不幸下跪,生命应该有所畏惧,真正的理想高于历史理性的绝对命令,它们是永不会朽烂的什物。 怕:以羞涩和虔敬为质素的怕,乃是生命之灵魂进入荣耀圣神的虔信的意向体验形式。 爱:爱的实现与苦难必相联系,生命的意义在于将生命自身强力奉献于孱弱之爱,这就是十字架上的受难所显示的奇迹。 这一代人的怕与爱:隐含着俄罗斯特有的病恹恹的美和哀歌般的爱,与冷漠、荒凉、被弃、孤单的感觉。
  •     可以看出刘小枫的性情和趣味。
  •     对我是一本非常震撼的书,引领着后来我的阅读
  •     随便翻翻
  •     怀念冬妮娅
  •     刘老师最好的书。
  •     神学思想观照下的文化冲突与妥协
  •     “绝版小枫”
  •     以神性对抗历史理性,对上帝的羞涩和虔敬,苦难记忆,社会学和现代性的诸多分析,文化基督教. 总觉得,很多话真的非要用那种扭着脑神经的哲学话语表达么?(三联本和华夏出版社的本子差别很大.)
  •     没有读完,印象最深的是那篇《爱的碎片里的精神一瞥》
  •     其实俺读的不是这个版本,而是新版,大二的时候买的。(2011.1.16)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