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新世界》书评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6
ISBN:9787536671805
作者:[英] 阿道司·赫胥黎
页数:255页

看不懂

和《月亮与六便士》一样,又是一本读之前就被剧透得差不多的书。实在太经典,于是常常被人引用。介绍我读这本书的是我老板,说这本书描写了一种未来社会,婴儿都在试管中培育,出来一模一样的人。尽管我不喜欢读科幻书,在老板的极力推荐下我还是读了。幸好,读的是中文版,如果是英文版我是不可能读得下去的。即使是中文版,我也是快速地略读完的。实在不喜欢这种科幻到容易走神的书,书中的许多对话我都看不明白,似乎是毫无意义的,却又占了很大篇幅。唯一还能记得的情节就是刚开始的介绍,通过电击让婴儿对书和音乐产生厌恶的条件反射,于是这批婴儿便再也不会去尝试接触书和音乐,他们只能活在他们应该活的阶层。又比如在睡梦中对人类进行洗脑,不停地跟他们说一个事情,他们醒来之后就会相信。就是这两条,如果要引用来写作文的话,记住这两条似乎已经足够,因为在读别人的引用时,也都在借用这两个例子。读的时候是非常心酸的,人类似乎变成了某种工具。至于后面写的什么,就已经看不进去了,看到几个人一直飞来飞去,一直吃唆麻,不知道是在干嘛。这本书和1984还有另外一本书一起被称为《反乌托邦三部曲》,看来1984我也是不用看的。实在看不下去这类型的貌似很高深的书。等何年何月我再读起这本书,有另外的感想,再来更新吧。

“制约”的生命体

美丽新世界,是和谐的和平的,没有痛苦,没有战争。并非胎生的人类,自然的胎生,爸爸妈妈成了人类的禁语。社会很好的将社会人分成了五种人,甚至安全很科学的将五种人的外形和思想都安排妥当。这是一种催眠,每一个人都过得很幸福,所以没有痛苦,“英雄”是不需要的词语。

奴隶的自由

这本书是著名的乌托邦三部曲之一,在我的书单上已经排列很久了,今天终于看完了。作者描绘了一个机械的共产主义社会,人都是试管婴儿,都是由瓶中诞生。他们的命运在出生以前就已经被决定,如同印度的种姓制度。不同的是,这一切不仅来自你的姓氏,也根植于你的思想之中,因为你在瓶中就受到催眠,并且在出生后的孩提时代得到不断的刺激和加强,所以这是你无法挣脱的枷锁。长为成人之后,你的职业和社会地位都是固定的,思维也是固定,音乐和书籍是被禁止的,美的东西是被设定为会带来痛苦的,人们有电影和其他娱乐活动,但都是被特别设计和固定的。人们可以享受假期,可以享受唆麻——一种毒品,麻痹你的神经,让你处在虚幻的快乐中,从而忘记一切。控制是完美,但基因是变异的,总有一些意外产生,比如赫姆霍尔兹和伯纳,他们会感觉到自己与大众的不同,没有办法过虚假的生活,因此感到痛苦和孤独。伯纳在去印第安保留地度假的时候意外发现控制中心主任当年留下来的旧情人琳达和私生子约翰——这种自然的生育方式已经被所谓的文明社会所遗弃和鄙夷。作为一种威胁,伯纳把琳达和约翰带回文明社会,主任因此羞愧辞职,伯纳得以继任并且因为约翰而成为名人,享受荣誉和特权。可是,习惯了印第安人生活的约翰在文明社会中只感到窒息,他无法接受自己所爱的人向自己直接求欢,他希望以苦行的方式赢得对方的爱情,明明深爱着对方却要辱骂和赶走对方。他受不了母亲终日沉溺在唆麻中最后死去,受不了千面一首如同蛆一样没有灵魂的多生子,受不了文明社会的空虚。没有人懂得或者读过莎士比亚,只有他,美的东西是没有用的,也是最有用的。在和一手设计了文明社会的总统的一番对话后,赫姆霍尔兹和伯纳选择被流放到冰岛(冰岛人一定很郁闷),约翰选择了放弃一切文明社会的福利和资源隐居在山林。可是文明社会并没有遗忘他这样一个特别的标本,就像看望动物园里的大猩猩一样看望他。故事的结局当然也必然是一个悲剧,又或者,毁灭对约翰来说是一个最好的结局,因为他不可能和这个社会达成任何妥协。那么,什么是自由?当然不是书中所描绘的文明社会,可也不可能是约翰,约翰也要受到印第安文化的制约和影响,受到他母亲的误导以为外面的世界就是完美的美丽新世界。可是,我们难道就是自由的吗?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受到来自遗传基因、家庭背景、教育环境、社会环境、道德观点(尽管不一定正确)、个人经历等等的影响和制约。我们有时候做出了不得以的选择,有时候我们以为自己做出了自由的选择,其实我们的选择都是受到制约的,只是我们不知道或者没有认识到而已。从来就没有什么自由意志,自由只是相对的,我们不过是自由的奴隶而已。我们的潜意识里面深埋着一切的决定因素,综合起来决定了我们的选择和我们最终要走的路。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经历,体会,并且感恩。

没有质疑的世界并非美丽新世界

最近重读了Huxley的《美丽新世界》,虽然成书于20世纪30年代,现在读起来有点土土的感觉,但其所揭示的道理却一点也不过时。书中提到一种教育方法,叫“巴普洛夫睡眠教育”,就是在小孩睡着的时候不断地灌输所谓的真理:“人人彼此相属”、“现在每个人都很幸福”、“今朝有乐今朝享”、“即使是Epsilons也是有用的”……在“下午2点到4点半,每周2次,每次重复200遍”的睡眠教育之后,每个人的思想观念变得高度的统一,没有了哲学的思辨,也没有了政治的分歧,更没有邻里的纠纷,大家共尊Henry Ford为帝,满面共产主义春光。是啊,人类社会所发展的最终目标,不就是物资极大丰富、医疗极大进步、科技极大发达、人民生活水平和幸福程度极大提高么?我们回过头来看看美丽新世界,这一切的一切都已经实现,那么,有什么问题么?似乎完美无缺,真正实现了人类理想中的世界的样子。“它只有一个小小的缺陷”,刘瑜@drunkpiano 在《你还要些什么》里说:“在那里,幸福的人们全都是“被幸福”的。”被幸福,被统治者的洗脑教育和幸福药丸嗦麻的刺激下幸福。抛弃了爱情、艺术、哲学、思辨、婚姻、子女,只因被告知幸福而幸福。不用去思考的世界当然轻松,不用思考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只要接受已经安排好的“设定”,每天过着肉欲和物欲横流的日子,不去反对,不去质疑,因为新世界本身就已经足够好。回过头来看看当下这个糟糕的世界,人们生老病死,为爱情而痛苦,为活着而苟且,为子女而忧愁,为不同于自己理念的观点而义愤填膺。这是个多么糟糕的世界。然而在这个糟糕的世界里,我们至少没有被完全洗脑,至少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如果一个人连思考的能力都失去,那么他/她和机器或禽兽有何不同?当别人告诉你你应该做什么的时候,你不是被动接受,而是问一句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要读书,为什么要工作,为什么要结婚,为什么要生小孩,为什么要遵循所有人的指示,为什么要和他们一样,为什么要和他们不一样。当把一切想明白,而不是人云亦云的时候,那么你就可以成为你自己。美丽新世界固然很好,然而失去了自由选择的能力,失去了质疑的能力,失去了人之所以为人的能力。真是“人间失格”了呢(讪)。最近下班早,回家常看新闻,发现央视新闻最大的一个特点是:只给结论,不给原因。举个例子,美国控枪事件——这段时间又因总统选举而被炒得沸沸扬扬,央视也跟风进行了报道,大力批判了美国枪支管控的种种弊端,然而整个新闻看下来,只字没提美国人之所以能合法持有枪支的根本原因——那就是脱胎于《独立宣言》的美国宪法之中的规定:管理良好的民兵是保障自由州安全所必需的,人民持有和携带武器的权利不受侵犯。而这条规定最初是为了独立战争,积极发动群众抗争英国的殖民统治,后来是为了保障民众有捍卫自身自由和推翻政府的权利的。所以,在美国想要禁枪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除非修宪。而美国宪法,大家都知道,用了两百多年也没变过,只加了27条修正案。洗脑教育久了之后,大家都只相信结论,不相信逻辑推理的过程了。别人说什么,自己也跟着说什么。所以,不妨多想想,多思考,多问为什么,多质疑。你会发现,世界跟你听见的不一样。

快乐的傻子

一开始看这本书,是真的看不下去,开头就是一段冗长的描述新世界规则的介绍,字里行间夹杂着一些再明白不过的讽刺,或许是因为感觉和自己生活的世界远得多,几乎失去了兴趣。中间夹了一次读书小组的讨论,听到了一些不同的声音。一开始我认为的反乌托邦是纯虚构,读者作者都知道不能实现的世界,创作出来的唯一意义也只是警醒世人,讽刺时事等。但是小组讨论的时候发现有人是很喜欢这个“美丽新世界”的,甚至想住进这个世界。一开始感到实在不能接受这样的想法,怎么可能有人喜欢美丽新世界?没有亲情爱情的世界,没有独立思想,个性思维的世界。我当时给出的理由是:1、不能接受没有亲情;2、不能接受没有独立思想,个人思维完全受控制。而喜欢美丽新世界的人给出的理由是:愿意当一个快乐的傻子,只要不让自己知道真相。然后回去接着看这本书,看到伯纳德去原始部落开始,小说情节有了冲突,戏剧性,我开始感了兴趣。特别是当原始人约翰来到文明世界之后的种种表现,一开始的新奇,后来的迷茫不知所措,最后的清醒与抵抗。后来我想了一下,我不接受美丽新世界的原因,差不多也就是处于约翰刚刚接触文明世界的新奇阶段,对新世界有一定程度上的新鲜感,但是说如果要呆在新世界可能就是完全的排斥。而约翰则在一开始的新鲜感之后,又经历了一段适应新世界的迷茫,到后来发现自己与这个世界完全不相容的抗争,这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书中也有对约翰的描写。如果现在再问我现在世界与新世界会选哪一个,可能要先将自己处于一个第三视角来看待,我一开始的回答还是拘于现实世界的思维的。至于人物方面,看到最后我是认为约翰是主角,在他身上有原始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冲突,有抉择的痛苦。相对来说,伯纳德是配角。但是,奇怪的是,本书其实一直到快一半才出现约翰这个人物,还是伯纳德发现的,不过就权当前半本是新世界的铺垫吧(其实我感觉新世界规则的介绍可以混在故事情节发展中,这样会跟有意思一点)。而亥姆霍兹这个人物,作为和伯纳德的比较,我觉得亥姆霍兹显得正常一点,也更清楚自己和这个世界是有问题的。穆斯塔法——新世界的元首,是与亥姆霍兹和伯纳德这对朋友对比的,两方都是这个知晓一切的人,而做出了不同选择。耐人寻味的是约翰的结局,因为元首想要拿他做实验,所以并没有被允许送到某个小岛上,而是留在了新世界——以一个极度排斥新世界的身份的人,天真地以为自己可以断绝与外界联系,赎罪过完这一生,但是依然被蜂拥而至的人群逼疯,上吊自杀死去。这也算是知晓一切的人的结局之一。其实元首想要做的实验应该是:一个人知晓了这个新世界的秘密后,在内心排斥或接受新世界的两种态度下,做出留下或者离开的选择的最终结果是怎样?第一种人:接受新世界,那么其实不存在离开的选择,留下的例子就是元首穆斯塔法。第二种人:排斥新世界,做出离开选择的比如亥姆霍兹和伯纳德(我也不能明白伯纳德为什么就是排斥新世界并且选择离开的人了,种种迹象让我认为他是适应这个世界的,只是因为外貌上的缺陷,一直选择与这个世界保持对抗),做出留下选择(被迫)的比如约翰,被压迫最终自杀。现在回过来想想,当一个快乐的傻子还是挺不错的。

可算是读过了……

我相信每个人都有一些知道很多年但就是没读过的书。在那漫长的没读过的时间里,也逐渐了解了书的作者国别年代剧情梗概影响意义,甚至可以闲聊时提起并且参与一些并不很浅薄的讨论,就仿佛自己真的读过一样……《美丽新世界》对我来说大概就是如此。以至于我两个月前终于老老实实在豆瓣对本书点了个“想读”来暴露自己从未读过的时候,居然还收到了两个赞,我油然升起一种要“洗心革面从新做人”的悲怆。提到《美丽新世界》不得不提到《娱乐至死》和《1984》,《娱》一书将《美》和《1984》做了非常细腻的对比,从传播学到社会学,也许还包括心理学与政治学,这两本小说都是可以互相参考的。有相当多的人,是看了《娱》之后去看这两个又荒诞又不敢将之当作荒诞的小说。又或者是读过两本让人如鲠在喉的小说之后,通过《娱》的梳理才慢慢咽下。我的顺序相对例外,是中学时就看了《1984》,至今记得后背升起的寒意,而后大学时好几门课的老师都提到《娱乐至死》,也去借来看了,读的时候各种迟疑。对于《美丽新世界》,我因为《娱》屡屡提及而有了读的兴趣,同样因为《娱》似乎把该说都说了约等于剧透过度而没了读的动力,故此一拖许久,不是看着那两个赞,我估计下不了狠心开始“在读”。艾玛我可算是读过了……幸好没读过的时候参与的讨论也没有信口雌黄(欣慰脸)……在没有老大哥集权的情况,人类依旧那么容易失去灵魂。欲望啊欲望,老大哥是对安全的欲望和而本书是对欢愉的欲望。然而,对自由对崇高,又何尝不是欲望。只不过按照马斯洛的理论,这个欲望比较高级。看了这本书,我该思考的依旧思考,该犹豫的依旧犹豫,该困惑的依旧困惑。唯一的好处大概是我可以心安理得语重心长地教育母上大人,诚然早睡早起是很好的事,但是不早睡早起的自由是更好的事……以前娘亲说我鬼扯我也拿不出paper,现在好歹可以把本书奉上……

人人属于人人

《美丽新世界》是一部反乌托邦主义的小说,它与乔治·奥威尔的《1984》、扎米亚京的《我们》并称为“反乌托邦”的三大经典。“世界国”是个虚构的新世界,社会格言是“共有,统一,稳定”,社会安定压倒一切。世界大同,没有语言文化宗教情绪的差异,好像通天塔就耸立在云端中。还有那句经典的“人人属于人人”,所以他们无需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没有任何贞操观可言,因为“人人属于人人”,所以没有“放荡”一说。人们失去了爱情,失去了欢乐、悲伤、痛苦的本能,一片无副作用的“唆麻”便可带走一切烦恼。www.lgfkns.com本书引用了广博的生物学、心理学知识,做出大胆而准确的预测,带我们来到一个“美丽新世界”。“美丽新世界”不只是对那种社会的先进、繁荣与和-谐的一种表面的描述,也是人类对科技文明发展的一种赞叹。

和谐社会是不容易出现的啊

一个社会也许必须要存在着不同意识的阶级,并且每个阶级都安于现在,这样的一个乌托邦才会存在。但是这也就是矛盾之所在,人人都是欲望的动物,而且那种欲望不像单纯的动物,是毫无止境的。

反乌托邦4本(动物庄园、1984、我们、美丽新世界)

这4本连着看的,最先看了《动物庄园》,讽刺意义很强,因为差不多同时间看了两部电影,《分歧者》和《移动迷宫》,在意起了“反乌托邦”这几个字,于是百度到了反乌托邦三部曲。《1984》是读的第一本,前面一部分有些无趣,后面读起来会觉得很残忍,很庆幸自己没有生活在几十年前的革命时代。接着读《我们》,不知道是翻译的问题还是文字本身描写就不太好,带入感不强,虽然据说这本是反乌托邦的祖宗。《美丽新世界》是最后看的一本,也是最喜欢的一本。1984的年代已经过去,用这本的描述来吐槽现在的制度似乎要贴切的多。三本书有些相同的关键点,比如爱情成为了人物或者事情发展转折的主要原因,比如反乌托邦最后都以失败告终。这种不给人希望的结局会让人有些恐惧,会庸俗的觉得,也许最好的生活状态就是大众的生活状态,只要不是“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那样就很好了,怎么都会习惯的吧?!=======================摘录=================================动物农场==========1. 只有老本杰明表示自己漫长一生的每一个细节他都记得起来,也知道事情从来没有、也永远不会大大好于过去或大大不如过去——反正饥饿、辛苦和失望是生活的不变法则,他如是说。2. 极权主义的宣传能够多么轻易地控制民主国家开明人民的舆论。==========1984==========1.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不举行审讯,不报道逮捕消息,人就是这么销声匿迹了,而且总是在夜里。你的名字从登记册上除掉了,你做过的一切事情的记录都除掉 了,你的一度存在也给否定了,接着被遗忘了。你被取消,消灭了:通常用的字眼是化为乌有(vaporized)。2. 必须捍卫显而易见、 简单真实的东西。不言自明的一些道理是正确的,必须坚持!客观世界存在,它的规律不变。3. 所谓自由就是可以说二加二等于四的自由。承认这一点,其他一切就迎刃而解。4. 新话中对此有个专门的词, 叫孤生(ownlife),这意味着个人主义和性格孤癖。5. 在战场上,在刑房里,在沉船上,你要为之奋斗的原则,往往被忘掉了,因为身体膨胀起来,充满了宇宙,即使你没有吓得瘫痪不动或者痛得大声号叫,生命也不过是对饥饿、寒冷、失眠,对肚子痛或牙齿痛的一场暂时的斗争。6. 正是由于他处于极端危险的状态,却使他失去了采取行动的毅力。他想到碰到危急状态,你要对借的从来不是那个外部的敌人,而是自已的身体。7. 看到了我爱你(I love you)三字以后,他要活下去的欲望猛然高涨,为一些小事担风险太不划算了。8. 显然,我们要尽量把死推迟。但是没有什么不同。只要人仍保持人性,死与生是一回事。”9. 那只是因为我赞成积极的事情,不赞成消极的事情。 在我们参加的这场比赛里,我们是无法取胜的。只不过有几种失败比别几种失败好一些,就此而已。10. 思想罪不会带来死亡:思想罪本身就是死亡。11. 现在他既然认识到自已是已死的人,那么尽量长久地活着就是一件重要的事。12. 谁控制现在就控制过去。13. 生活的需要才使人感到它的压力,那就是吃饭喝水的需要,住房穿衣的需要,避免误喝毒药或失足掉下高楼等等的需要。14. 以前的专制 暴政的告诫是‘你干不得’。集权主义的告诫是‘你得干’。我 们则是‘你得是’。15. 权力不是手段,权力是目的。建立专政不是为了保卫革命;反过来进行革命是为了建立专政。迫害的目的是迫害。拷打的目的是拷打。权力的目的是权力。16. 一个人在单独和自由的时候总是要被打败的。所以必然如此,是因为人都必死,这是最大的失败。17. 把文明建筑在恐惧、仇恨和残酷上。这种文明永远不能持久。”18. 你如果要保持秘密,必须也对自己保密。19. 千篇一律的时代,孤独的时代,老大哥的时代,双重思想的时代,向未来,向过去,向一个思想自由、人们各不相同、但并不孤独生活的时代——向一个真理存在、做过的事不能抹掉的时代致敬!==========我们==========1. 人类犯罪的本能竟如此有生命力。我称它为“犯罪的本能”是有道理的:自由和犯罪紧密不可分地相联系着……就像飞船的飞行和它的速度。飞船速度等于零,那它就不能飞。人的自由等于零,那么他就不会去犯罪。这是很明白的。2. 要使人不去犯罪,惟一的办法,就是把人从自由中解放出来。3. 有一架天平秤,当你在一个称盘里放上过多的重量,以后任凭你再放多少,指针反正也不再会移动了……4. 幻想的要害是位于瓦罗里①桥部位的一个不起眼的脑神经结。用X射线对神经结作三次烧灼手术,就可以根治幻想——永不复发!5. 要爱,就不能手软,不能姑息。6. 幸福是什么?愿望都是令人痛苦的,对吗?显而易见,当你没有任何愿望,连一点要求也没有的时候,你就是幸福的。我们直到现在还给幸福打正号,这是多大的错误,多么荒唐的偏见;应该给绝对幸福打上负号——神圣的负号! 7. 人生下来就开始祈祷,幻想,折磨自己。他企求什么呢?他所希望的,就是能有个人来告诉他一个永恒的真理:什么是幸福,并用锁链把他和幸福拴在一起。我们现在做的不就是这件事吗?古人曾幻想进天堂……您回忆一下吧,在天堂任何人都不知道什么是愿望,什么是怜悯,什么是爱。天堂里的天使是幸福的,他们被摘除了幻想(正因为如此他们才幸福),是上帝的奴隶……我们已经追赶上了幻想,已经把它这样抓住了(他的手紧紧攥住了——如果他手里捏着块石头,大概会从石头里挤出水来)……==========美丽新世界==========1. “而幸福与德行的诀窍,”主任像说格言一样道,“是爱好你非干不可的事。一切条件设置的目标都是:让人们喜欢他们无法逃避的社会命运。”2. 由于有母亲,有情人,由于他们没有被设定要服从一些禁条,由于诱惑和寂寞的悔恨,由于种种疾病和无穷的孤独所造成的痛苦,由于前途未卜和贫穷,他们不可能不产生强烈的感情。感情既然强烈(何况是孑然一身,处于没有希望的孤独里的感情!),他们怎么可能稳定呢!3. 既以局外人自居,他的行为举止也就像个局外人了。这就更加深了别人对他的偏见,加剧了他身体缺陷所引起的轻蔑和敌意,从而又反过来加深了他的局外感和孤独感。4. 生理上的缺陷可能造成一种心理上的过分负担。那过程似乎也能够逆反。心理上的过分负担为了它自身的目的也可能蓄意孤立自己,从而造成自觉的盲目和聋聩,人为地产生禁欲主义的性无能。5. 日子一天天过去,成功在伯纳的脑袋里嘶嘶地响,让他跟那个他一向不满的世界和解了,其效果有如一切美酒。只要这个社会承认他是个重要人物,一切秩序都是好的。但是尽管他的成功使他和解,他仍然拒绝放弃对现存秩序的批判,因为批判行为提高了他的重要感,让他觉得自己伟大多了。何况他还真正感到有些东西应当批判(同时他也确实喜欢做个成功的人,得到想得到的姑娘)。他在因为野蛮人而讨好他的人面前总想摆出一副离经叛道者的挑剔形象。人家当面有礼貌地听着,背后却摇头。“那小青年没有好下场。”他们说,同时很有把握地预言,他们早晚会见到他倒霉的。“那时他就再也找不到第二个野蛮人帮助他脱离危险了,”他们说。不过,第一个野蛮人还在,他们还得客气。而他则因为他们的客气老觉得自己确实伟大。同时快活得飘飘然,比空气还轻。6. 生活的目的不是维护福利,而是深入意识及扩大知识。这话很可能不错,总统想道,但在目前的环境里决不能容许。他再次拿起笔,在“不予发表”下面画上了第二道线,比头一根还要粗黑。然后叹了一口气,“如果人不必考虑幸福的话,”他想,“哪会多么有趣!”7. 朋友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我们想施加而无法施加于敌人的惩罚,他们能够以一种较为温和也较为象征性的形式接受。8. 有一类卑微的工作是用艰苦卓绝的精神忍受的,最低贱的事往往指向最崇高的目标。我想用艰苦卓绝的精神忍受一些压力。你明白吗?9. 用心灵来超越外表的美丑。因为心灵再生的速度超过了血液的衰老。10. 但是跟受苦受难的太高代价比起来,现实的幸福看起来往往相当廉价。而且,稳定当然远远不如动乱那么热闹;心满意足也不如跟不幸做殊死斗争那么动人;也不如抗拒引诱,或是抗拒为激情和怀疑所颠倒那么引人入胜。幸福从来就不伟大。11. 你必须有理由耐心地承担一切和鼓起勇气做事。这,我在印第安人身上看见过。

人类正朝着你前进

我想,我不太喜欢《美丽新世界》的原因是因为赫胥黎把那个野蛮世界描绘得太野蛮了。虽然这样更能突出野蛮世界和文明世界的对比,可平心而论,谁愿意回到一个没人洗澡,满身跳蚤,对外来人极其排斥,随便性交、完全动物化的原始社会?只不过美丽新世界里的科学听起来如此熟悉,让人不得不联想到所谓的能增加蛋白含量的饲料添加剂,俗称三聚氰胺。联想到为了GDP,一夜间可以拆掉一个村,一夜间又能建起一座厂的经济发展奇迹。只不过美丽新世界里的科技更加高明,所以他们把这一切手段运用到造人上来。事实上,我对这些动物能被称之为人感到很疑惑,没有母亲的十月怀胎,从试管里催大的物种,像游戏里的宝宝一样,还未出身便有各种属性、各种值将一生确定的物种,到底叫游戏宝宝好,还是人好。最要命的是,我总认为这种“让各类人具有本类人所拥有的某种专长”只是工业大革命的延续和深化。还记得卓别林饰演的那个流水线上的工人吗?工业大革命改变了人类生活的节奏,也改变了人的发展方向。把农业社会中动物干的事变成了人干的事。虽然从前的人可能一个月才能做出一件衣服,但每个人都会做衣服,而工业革命剥夺了人的这种资格,尽管几个人几天能做出很多件衣服,但是,他们真的还会做衣服吗?有的人会钉纽扣,有的人会裁裤腿,有的人会缝衣领,可,就是没有一个人会做一件完整的衣服。而美丽新世界,只不过是给胚胎动了点手脚,让钉纽扣的人钉的更快,裁裤腿的人手脚更麻利罢了。这种分工合作,让我们的世界物质更丰富,却让人变得越来越狭窄,可是,横流的物欲将让我们这些享受到工业大生产带来好处的人完全忘记了这些职业所带来的伤害。再也没有人像卓别林一样,关心那些日复一日重复同一动作的流水线工人。美丽的新世界啊,人类正朝着你前进!

孤独与思考

搁置了许久才敲起键盘,究其原因还是没有时间去思考梳理。毕竟夜深人静的时刻还是比较奢侈的,“美丽新世界”这里没有疾病、衰老和痛苦。也许这也就是大部分人所追求的生活吧,一天八小时工作制,每星期一到两天的休息日,空余时间打打高尔夫度个假,毫无节制的性交。但这一切却缺失了所谓的爱,没有了亲情,转化为国家机器定制出来的人类的花朵,从细胞胚胎开始就已经分门别类的生产出去,打造成他们所需要的人才,没有了爱情,只是机械的性交,不知疲倦的活塞运动。你也不用在去思考,不用在想“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这样的哲学问题,你只要坐着躺着好好享受,当凡事不顺时,嗑上一两片唆麻,去度个假,一切又幸福快乐了。相较于”1984“那个黑暗残暴的社会,我想“美丽新世界”幸福多了。但是他们两者同样 限制着个人的思想,“大洋国”将你的生活安排的满满当当,工作-社团活动-工作-社团活动,到处都是电幕窃听器,监视着你的一举一动,在你有任何苗头时把你抹掉。同样,亲爱的福帝也好不到哪去,在你是细胞时已经将你的思想扼杀了。孤独的思考是多么难能可贵的事情,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一盏台灯照亮桌子上的书本,也照亮着脑中的那团思维的火花。正如笛卡尔所说我思,故我在。

我们和这个世界的全部

自从读完1984之后就一直想读这本书,因为我想在1984那么残酷的世界里面,那再乌托邦哪种美好的社会会是什么样子的。百度中乌托邦(Utopia)本意为“没有的地方”或者“好地方”。延伸为还有理想,不可能完成的好事情,其中文翻译也可以理解为“乌”是没有,“托”是寄托,“邦”是国家,“乌托邦”三个字合起来的意思即为“空想的国家”。而反乌托邦:与乌托邦(无)相对,指充满丑恶与不幸之地。再说我眼中的乌托邦吧,我一直觉得乌托邦是一个构建起来的社会,世界,里面的环境,人类,发展都有其设定模式,然后我们作为旁观的人来看待,那就是乌托邦。我看过很多动漫,里面构建的魔法世界,游戏世界,超能力世界,黑暗的世界,统治的世界各种,我觉得动漫能表达的比电影多的多,主题也不只是喜洋洋和灰太狼那样的,大多剖析人性或者远比书籍或者电影还来得深沉和透析因为就像今敏说的,动画里面的画面都是画出来的,没有什么画面没有意义的,都包含着那个时候作者的思考思想所想表达出来的意思。看过1984之后对里面的那种社会都心有余悸,至少有光。但是看过新世界之后我当中居然被洗脑了, 我至少觉得这个世界还不错。只是不能接受的还是最开始的那几章,人们按照自己想法给这些人设定条件,然后铺好命运的路让他们接受,洗脑,特别是花儿刺激那段,觉得人就是刻意造就的,看到前面的书评,人类从小也是在环境映照中长大,这里学一点哪里学一点,然后接触不同学习不同造就不同人类,所以我们也是各种拼凑起来成为现在的我们。少有人走的路里面也这样说过。新世界里面的孩子的环境被设定一致,所以性格虽然不一样,但是因为设定条件一样的,所以那些睡眠教育下,很多规则就被潜移默化的隐藏在脑海中,就像听到母亲觉得就是多么丑恶的词啊,那是哪个世界的审美观,就像我们现在的世界听到SHI一样觉得恶心的东西,所以也不是不能理解。起先我看到伯纳的时候,我以为他和1984里面哪个人一样,因为是阿尔法人类,所以会对自己的生存价值提出疑问,想的太多,智商太高的通病吧,然后出现一系列与社会格格不入的事情,然后像动画里永远死不了的主人公,不停的用几句单薄的话【我不会放弃,你打不到我,然后众人为他小强般的信念所折服,我都是为了保护我爱的人啊!我不会放弃!我一定会保护XXX】然后引起社会轩然大波,然后人类开始思考到底想得到什么,最后愿意变化的人走出去,走到新世界,不愿意的人继续生活,然后公元XXX年,人类世界......后来伯纳反叛也就那一时间,为了引出野蛮之地,然后带回来的野蛮人,我以为那会是一颗石头,掉入水中引起一圈圈涟漪,我当时一直在想,为什么总统不杀掉这个隐患呢,你看1984是抹杀掉一切可能反动反党的人,不是有个说法是一群蛇活在一个山谷中还是什么里面,然后知道真相的都死了,所以他们永远也不知道真相,还以为现在社会就是这个样子,结果出乎意料的是,总统并没有派人杀死他, 还让他从野蛮社会回来,然后给他介绍这个新世界,他回来之后,就如我们看书一样,看到这个荒谬的乌托邦社会,他的言行也让我们更有代入感,我们能感觉到那就是我们,提出我们的所想的问题他爱上了列宁娜,变得如此斯歇底里,变成如此一个疯狂的人,或许有人说了,这才是人啊,虽然他野蛮,暴力,但是他有情绪的权利,恋爱的权利,痛苦的权利,这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啊,那些新世界的人不是人,虽然他们幸福,可是他们并不是我们眼中活生生的啊,他们丧失了爱情,激情,欲望,疯狂,不野蛮,也不暴力,他们是什么,他们明明就是机器!我这段时间看了好些书和电影之类,我看书封面都写着XXX书直击人心,人类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书籍,最深刻的爱恋,最恐怖 人性,把人类社会剖析的淋漓尽致,最让人心痛的小说,让我们反复思考人生,人存在的意义之类的介绍各种都是。我以前觉得这样的书肯定很好看!能让我懂的更多人的思想,后来发现我居然也信了。随着年纪的增长,阅历越多,我越觉得人是奇妙的生物,为什么人性会被彻底剖析呢,明明人都不一样,我这两天在看一部老番叫海猫鸣泣之时,日本的文学都是这样,不把人最丑陋的一面给你看你就感受不但震撼【大概我们越来越麻木的原因吧】,里面的从一个魔女的游戏开始,里面的人类内心阴影和暴力,在最痛苦的事情面前【1984的101号房间,出卖自己最亲的人,保全自己,然后在恐惧面前,自我构建的一切被摧毁,和寒蝉鸣泣之时一样。还有日本非常热衷的漫画,游戏世界,就是真实人类到【游戏世界,虚构世界,死亡=人类世界死亡,或者流放到一个岛屿,比如自杀岛,惊爆游戏之类,记录的地平线之类】或者被选中相亲相爱的几个人互相残杀最后只剩一个人能活着出来【舞H-hime一类】或者被选中的人互相残杀最后一个人能实现愿望【fate。。】很多,然后通过构建这样一个条件,然后探查人类的反应,制造游戏的人说有趣,好有趣,参加游戏的人说残忍,太残忍【比如饥饿游戏,移动迷宫】我不知道我们人类是不是上天的玩具,因为不知道,所以所有的自以为是都尤其可笑,就像那些实验的小白鼠,谁能说我们这个世界不是一个巨大的试验场呢?就像银河里面说的一样,我们只是为了运算出终极所设定的游戏程序而已。然后我们又虚拟出一个环境来探查我们自己所处的社会,然后自得的得到结论,然后深刻的观察人类在绝境中会怎么样,然后那些观察我们的人一定会笑着,有趣,真有趣文明是什么,我们所说的古代文明,现代文明,是一种历史沉淀的总和,就像人类,我也无法定义人类是什么,我们这样有血有肉有灵魂的被人称作人类把,不然只是一句行尸走肉?就像末日的丧尸已经不能被称为人类所以被一枪爆头有灵魂是什么个状态,就是有自我意识,自我情感,新世界里面的人有自我意识吗?有,有自我情感吗?如果幸福能被称为情感的话,那就是有,低级的伊普西龙有吗、他们也可以玩性游戏,可以幸福,他们觉得工作和吸食麻药就是生活所必须的,享受生活,那他们从小就被阉割感受痛苦的权利,欲望的权利,激情的权利等各种,所以只能定义为那样是残缺的人类。我们现在的人类社会,我们也不可能是完整的把,每个人所残缺的都不一样,所以参差不齐,所以我们觉得那样的社会荒谬可笑,只是残缺的东西不一样,我们用一个社会的眼光去看待他们,如果是一个人呢?如果我们只接触过他们其中的一个人呢?我们会觉得,这个人是处女座吧,有神经病吧,大概是不正常,或许是生活环境和我们的不同,等等等我个人觉得总统还是比较人性的,因为伊普西龙明明可以用机器人代替,创造食物也可以用科技代替,但是他选择的是人类,人类工作,阶级,所以这个社会就算不是那种非常高科技的,至少人人都觉得活得理所应得,没有觉得不公平,就不会产生阶级斗争,不产生阶级斗争这个社会就稳定,我从开篇的时候看到觉得这样对人类太残忍,因为设定好了啊,哪些明明可以健康成长的胚胎却因为人为的因素变成那样的伊普西龙,哈哈我又想到那句,我明明没有错,错的是世界,错的是你们!!我们觉得残忍,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把自己的角色带入其中了,我们那一瞬间可定想过,那样的人好悲哀,明明是别人的问题,却让他们一生这样过,如果发生在我身上,那就实在是太恐怖了!但是这个问题与之相等的是,就像我们走在路上,坐在家里,被人撞死,被小偷捅死,明明我什么都没做啊我就走个路你用得着杀掉我吗?什么?你不小心?不是故意的?我他妈没错啊你不是故意的我就死了?凭什么!这不公平!!!于是我也就妥协了,在我们吃鸡鸭鱼肉的时候,我们没有想过那是我们同类啊,形态不一样,可以吃掉在我们发现有人在吃人的时候,啊那是我们同类啊,形态一样=下一个人说不定我也会被吃掉!然后产生恐惧感,害怕,痛苦,控制不住的摧毁一切的欲望后来野蛮人在新世界所做的一切居然我当时看起来很愤怒,大多数人也许对这样的社会会感到愤怒,因为那个社会剥夺了我们的很多权利和情感,所以我们愤怒【回到自己身上思考】我倒是对这个社会不那么愤怒,我至少觉得虽然乌托邦,虽然荒谬,但是总统说的话我很认同,不过很有趣的是引用莎士比亚,我虽然不看,但是还是觉得非常美妙,虽然作者也说了野蛮人从流放之地回来,就看过一些莎士比亚应该没有这么透彻的问题,但是与其纠结这点点的不合理,但是至少那个社会把我说的很信服,那样美好的社会,那样幸福的社会,我看遇见未知的自己的时候,人类所追求的就是内心的喜悦,幸福感,那个社会已经实现幸福感了内心的喜悦了,而且所有伟大的情感,包括保护别人,欲望,激情,哪些美好,悲剧,都是有相对意义上的东西来说的,有光的地方就一定有黑暗这样,总统觉得追求最美好的东西,一定是要有苦难,一定要有牺牲,可是,一个人的牺牲会得到美好,但是一个社会那么多人,总有那么多人得不到,会颓废,会变成害群之马,会扰乱社会【当然另一种说法就是物竞天择,这都是命中注定哈哈哈】然后总统选了一个折中的方式,那就幸福吧,没有苦难,也就没有极致的美好,并不是每个人都要追求啊,地球上那么多人,还不是大多数人碌碌无为生活过一生,这样的社会可能你不需要,但是对于很多人来说却是必要的,我们说着每个人的命运,也许在你出生那一刻就订好了,可是哪些一模一样的伊普西龙呢,上天哪里有那么多空闲了为一模一样的人设置不一样的人生就像我们一样,如果希望渺茫,那就不要想把,扼杀在摇篮里不过一点希望就能引发奇迹呢,所以我不在那个社会里面。那个社会固然有存在的道理,我也觉得存在即是合理,我到时觉得挺好的,有可能就是没发生在我身上吧野蛮人死了,当时他扰乱那个社会的时候我就很愤怒了,也许他渴求苦难,也就渴求极致,对于我们这种生活在21世界的人来说,可能做不到吧,安于生活,安于现状,我说的意思并不是碌碌无为或者平庸,只要在自己眼里自己是不平庸的,因为我们不是那个注定解救世界的人,我们可能只是在英雄拯救世界的时候我们从他背后经过的路人甲我们追求大同社会,路不拾遗,我今天走在路上还听到两个女生说,要是有大同社会,我们有花不完的钱,想买什么就买什么,大家都幸福快乐没有痛苦的事儿就好了,当下就想到这个故事了,真的吗?那个新世界的人是自己觉得很幸福的,我们不能否认这一点,如果受不了的话就去海岛呀,哪里有和你同样的人类,所以留在这个社会的人类基本也是物以类聚吧,如果上天注定你不属于这里你是不会留到这个地方的。不过很多人说1984是不存在的,你看朝鲜,就好像是1984里面的缩影呢。有斗争,朝代更替才有世界的发展,那把改变世界拯救世界推动世界的事儿交给别人吧,我只要活在当下就行了2015/3/17/20:31

1984&美丽新世界

你的《1984》终将过去,我的《美丽新世界》定会取而代之。好吧,我只看了书评。-------------------------------------抱歉,我的评论太短了

如果没有信仰(而信仰又是什么?)

如果全世界都睡了,你必不能醒着,因为焦灼会让你疯狂。如果所有人都疯了,你决不能正常,因为孤独是何等煎熬。如果没有信仰,生存就没有参照。可信仰又是什么?一切皆有可能,一切无有对错……

看这个书,我突然想起骇客帝国里的第一代matrix

虽然骇客帝国里没有详细描述,只是说,第一代matrix是一个完美的世界,但由于太过完美,以至于人类无法适应,大批的人类死去。这个完美新世界,恐怕就是第一代matrix的模型了吧——所有人都没有任何苦恼,完美得太可怕了。

被迫搬运

假如未来生物技术发展迅速并且有这样促进卵细胞分裂的技术,并且世界不禁止的话,才有可能实现。我觉得更有可能的还是《1984》里面的场景,不过正如娱乐至死里面所说,我们并不是被人欺,而是自欺罢了。 的确社会需要和谐,但是不仅仅是表面上的和谐,正如情侣之前需要信任,却互相在暗地里调查,这是真正的信任吗? 希望这种乌托邦不要成真吧,理想的模型一涉及人这种生物就是shit。

世界的真相

这是一本揭露世界真相的书,。调侃,但字字见血;反讽,直到深入骨髓。在作者惊人的洞察力下,我们看到这个世界空虚的本质和动荡的根源。在深刻的悲哀中,我们发现,人类世界纷繁芜杂的图景下,我们无非是一群群的a, β,γ, δ, ε..... 在不同的条件设置下,我们产生了世界观、价值观,我们形成了爱憎和偏见,看似荒谬的描述下,其实是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世界秩序一针见血的理解。在基于稳定的诉求下,政治家的需求其实是平衡、是稳定压倒一切、是创造一种表面和谐的大同景象,美妙的乌托邦下,一切人爱他们所从事的,而且恰恰他们又只具备相应的头脑和心智。。。。他们的生命美满,没有死生的困扰,没有病痛的折磨,只需要一片唆麻,就能轻易获得廉价的快乐和逃离,一切都轻飘飘的,没有重量,所以不再有宗教的需求,不再需要沉重的思考,务须头脑,聪明过分和奇思异想一样值得警惕,最终只能有流放的命运。我们悲哀的发现,我们其实多多少少生活在并不美妙的美丽新世界里面。永远欢乐的喜闻联播、一片祥和的课本,老师们喜欢听话的孩子,官方创造出一种秩序,在这种秩序里,每一个人都不用去考虑秩序本身的对错,大家只用在秩序内向前即可。学区房、高考、升迁、搓麻、肥皂剧、我是歌手。。。。在这样不完美的世界里,却处处飘荡着美妙新世界的影子和种种虚幻的努力和廉价的满足。所以 老子早在两千年就说:絶圣弃智,民利百倍;不相争,故莫能与之争…… 美妙新世界固然刺穿了乌托邦的虚妄,但更大的可能是,他也同时揭穿了生活的虚妄,其实渴望自由并得到自由的人和深陷其中的人又有什么差别呢,痛苦带来的也并没有稳固的踏实和幸福,也许只有宗教那里去勉力寻找真正的宁静。。。。。

为梦想,为希望~

美丽新世界反乌托邦文学的代表作。用高端的社科技技术将人类分为五种阶层。人们都从试管婴儿培育起来。通过睡眠疗法将高等人进行思维定势化,同时用电刺激等方式将下等人弱智化只能做劳工。作者通过设定野蛮人这个角色来进行对乌托邦社会的批判。这也是我所赞同的。如果人生来就是被固定的命运,如果人生来就有着规定的轨迹,那么人生是多么的枯燥无味。有的人喜欢预知未来,却孰不知正是有我们现在的对未来的无知和好奇,才有奋斗,才有希望有梦想。我们应该感激现在的未知的生活,为了我们充满希望的未来,奋斗!

不安定的力量

我一向很喜欢这种脑洞很大的设定作为反乌托邦三本书之一(据说有一本写的很不不好读就放弃了),跟1984的最大区别就是1984是靠着三个大国间进行着永无休止的战争来保持平衡,而美丽新世界则是靠对人类天性的阉割完成完美的社会金字塔来保证社会的稳定。乍看之下美丽新世界会更不稳定一些。即使剥去外界因素的影响,由于人类的天性,也无法做到让一个社会稳定地永续下去。美丽新世界通过切断血缘,给低等级人类以天赋限制,以及激发人类对于感官刺激的要求,来达到社会均衡的目的。其中文中对于性需求的描述倒是颇为诱人。这个诱人并不是指的这种酒池肉林的生活的诱人,而是在剥离了生殖造成的威胁(生育后台对女性的代价),性对于双方来说是难得的双赢的事务。做一件事情满足两边的需求,这样的好事多,社会才难更稳定。其实除了性,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吧。社会中资源的稀缺,和本身必然的金字塔结构,导致了掌权者总需要把大家的注意力吸引到别的地方。消费是个好东西,诗和远方也是个好东西。一潭死水的世俗总是难以忍耐的,有中二的年轻人总是好的。不安定,是好的。

反乌托邦不是几个名词就说的清楚的!

我非常不喜欢把反极权反科技的东西简化为一些简单的名词或者白痴样的故事,这样实在是幼稚又偷懒。如同≪1984≫一样,极权不是窃听器和老大哥,它远比这些复杂,它甚至可以在家长制里就充分体现…而体现方式甚至是不起眼的小事,我想因此去构筑一个世界去描述,我不认为一般人有这样的能力。这本书也同样不能把反乌托邦简单表现成流水线和非母体繁殖。这样做是非常偷懒和恶心的。我对这样直白简单粗暴而且2B的表达方式实在实在是欣赏无能啊( ´ ▽ ` )ノ

明天会更好?

一个晚上生吞活剥了《美丽新世界》。与《一九八四》并称为反乌托邦经典的小说,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却是:所谓朋友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我们能将想施加而无法施加于敌人的惩罚加在他们身上,而他们却能平静的用一种较为象征性的形式来接受。嗯,比较靠谱的印象是,单纯的乐观历史进化论是靠不住的;即明天不一定会更好,也有可能变得很糟。其次,人是不是都有点哲人王的心理,总想或多或少的设计他人的生活,或者制定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规则?这种心理是不是源自对自己有限才能的过分相信呢?另一方面,残酷而更真实的情况是,很多人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像《苏菲的世界》里的比喻,潜伏在兔子的皮毛深处,并且视之为幸福。在这种情形下,自由变得那么动荡,危险,甚至下流和荒谬。除了反乌托邦之外,《美丽新世界》更重头的部分是工业文明批判。人是由胚胎中心统一批量生产,以福特作为纪元并且开口必称“我主福特呀!”其中描写的严格阶级划分和家庭的消弭当然源自《理想国》,不过感觉上倒更像是针对种族主义的。整部书的风格乖戾而冰冷。但也许对于作者要表达的东西来说,这样的语气还算不上强烈。

沦丧

九分之一的人在上,九分之八的人在下,极少数人倚靠极权和生物控制技术维持着一个所谓稳定幸福的人类社会,基因垄断公司利用波坎诺夫斯基化大批量生产胚胎,催眠教育师将人培养成阿尔法、比塔、伽玛、德尔塔、埃扑塞隆五个等级,等级内又以加减区分优劣,世界总统独掌法律,拥有法律的最终解释权,支配人的生与死。社会发展到如此程度,不是生产力水平达到高标准,相反地是科学的滥用、道德的沦丧和人性的幻灭。人类低级到令人难堪的境地:激情来自随手可得的性,高贵与英勇只能从动乱的回忆中找寻,害怕、痛苦、悲伤种种消极情绪只受一种名叫唆麻的精神麻醉药控制,血液因代血剂使人年轻,人之为人的本能逐渐丧失,人的意志力变得薄弱……总之,人类面对高度发达的科技却变得脆弱。更甚的是,众人以身体发肤受诸父母为耻、为羞,约翰去到胚胎培养室找生父福瑞特主任的那一幕,足以令人毛骨悚然。爱情沦为粗犷赤裸的摧残人肉体精神的性,友情黯淡无华,眼泪价值连城无需发自真情的悲伤和怜悯。不要求新世界美丽,媲美乌托邦,但愿富于创造与想象的智人超越粗鲁的冲动、一己之私,构筑平衡、协调、和谐的生态与社会。

我们正在从1984走入美丽新世界

在知乎看到《美丽新世界》和《1984》区别,神回复:我们原来过得是1984的生活,现在是美丽新世界。我说说共通之处:1.社会阶级非常严格 2.大多数人非常适应当时的社会环境,对那种社会模式狂热推崇 3.都严格洗脑 4.都把过去的东西销毁所有人都是open relationship, 属于彼此。以固定的感情关系为羞愧。我很喜欢该姆霍兹,他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他有选择权。我觉得有选择和没有选择的人,在气场上完全不一样。比如他和马克思的气质和气场完全不同。有选择人,懂得拒绝。可能承受的起自己选择的后果。我很欣赏元首,感觉他是真正的睿智的人,洞察一切。他也是一个有选择,且能接受自己选择后果的人。《美丽新世界》、《1984》反乌托邦的小说,《人类简史》最近很火的书,《雪国列车》、《极乐世界》、《时间规划局》这种架空类电影,以上作品都将社会阶级描写的更严格,不同阶级之间的流动越来越难,差距越来越大。我现在涉世未深,我不知道未来的社会如何。搞笑的话:哲学——为天生相信的东西找到蹩脚的解释写于第一版读《美丽新世界》b后

科幻的成分多些

《娱乐至死》一书中将他和《1984》相对比,说人类会在沉溺在感官的享乐中,像温水煮青蛙一样把人煮死,而1984证明了那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当时觉得还蛮有道理,就找来看了。看完觉得,文笔真的没有奥威尔的好(虽然翻译本根本就看不出来什么文笔),思维也不算缜密,代血剂,阿尔法贝塔神马的真是很科幻啊!

我们离“美丽新世界”有多远?

Aldous Huxley在他1932年的小说《美丽新世界》(Brave New World)中描绘了这样一个文明的未来:新的人类是在试管中被批量生产的,出生前他们就被分为了5个等(Alpha,Beta,Gamma,Delta和Epsilon);人类不用再承担生育的责任,父母的概念消失;性成为自由的娱乐,爱情的概念消失;无目的的娱乐成了消磨时间的唯一方式,下午你可以打电磁高尔夫,晚上你可以看“感官电影”;如果你仍然感到痛苦,soma这种心理药剂能让你在美妙虚无的假期后忘掉一切;社会在所有人的协同下稳定地前进......读完这部小说,我不清楚有多少人会认为这样的世界真的美丽。我想大部分人会和我一样感到深深的不安(disturbing!)。这种不安最初步的来源一定是因为人类在新世界里变成了快乐但毫无生活意义的机器。我们有理由感到不安,因为Huxley是把小说当作未来的预言来写的。在30多年后的Brave New World Revisited里,Huxley认为世界正在以比他预想更惊人的速度向“美丽新世界”进发,而文化批评家Postman在《娱乐至死》也表示相同的担忧(事实我是从这本书知道《美丽新世界》的)。我们离“美丽新世界”到底有多远?或者说我们的世界和“美丽新世界”有多少不同?我觉得不妨考虑这个问题。性:性在美丽新世界中开放的程度是让人瞠目结舌的。只要阶级差异不大,双方多少看得上眼(如果没理解错的话,高级的人都是相对聪明漂亮的,低级的人都是相对愚笨平庸的),后面的事就快速而自然地发生。那里的价值观是长期只和一个异性上床是不道德的,有害社会稳定的。小说中女主角Lenina就曾因此受到质疑。看似荒谬的情节在新世界的“现代”生育方式下却是自然而合理的。由于性的繁衍后代的功能消失,剩下的便只有表面的娱乐功能,那么和谁打打牌搓搓麻将岂不一样?而爱情,如果我们把它看成是性吸引和维护一夫一妻制社会的文化力量结合的产物的话(当然,它后来也许包含更多的东西),那么所剩下的也只能是第一个成分。Huxley关于性的寓言似乎在变为现实,至少60年代大规模的性解放运动就是例证。在避孕技术发达、堕胎合法化(当然只是某些国家)的今天,生育的压力已然在减小。如果说今天性解放仍有可能危害社会稳定的化,那么当其生育功能被取代时,性解放只会促进稳定。关于性,最后我想到了共产主义的按需分配。性作为人最基本的需求之一,它该如何按需分配呢?“美丽新世界”是否是一个讽刺?自由意志:没有自由,这是看过小说的人以及新世界中的叛逆者对新世界的共识。然而,单就自由意志而言,我们现在的世界真比新世界更自由吗?首先说出生,新世界里的新生命被孕育在试管里,基因是确定好的,培育方式是确定好的,阶级也是确定好的,新生儿是没有任何选择的。那现实世界的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父母,国籍,性别,先天智力程度等等。我们无不是被抛到了这个世界上,所有初始状态都被设定好。再说恶名昭彰的条件设置(Conditioning),简单的比喻它就是新世界对人洗脑的手段。但是条件学习本来就是现代学习理论的重要部分,人类的诸多行为无不是通过强化得到的。且不说意识形态教育,父母对幼儿的奖惩、媒体中的信息、学校的课程,其核心原理无不和新世界的睡眠学习相同,只是不会极端到在你睡觉时把一个观点对你重复千百遍。而事实上,按心理学的观点,新世界中的许多做法是多余了,很多行为的习得仅需寥寥几次强化即可。行为主义者华生曾经说过,给他一打新生儿,他能把他们培养成科学家,演员,小偷或者骗子。30年代是行为主义盛行的年代,Huxley本人一定也深受启发。但似乎他还不是一个完全的环境决定论者,因为在小说里先天的因素(生物基因)也起到了作用。无论如何,不管是环境决定论、生物决定论还是文化决定论,亦或者三者的综合(现代主流观点),都不会给个体的自由意志留下任何的空间。简单地说,你在某时某地有或没有向某个女生表白,这是由当时的环境、你的人格(遗传和后天学习形成)、情绪动机等因素所决定的,你并没任何选择的空间。人有无自由意志是哲学史、科学史和心理学史中争论不休的话题,而现代科学心理学(人本主义和存在主义除外)是否认自由意志的,至少出于研究的目的。否认自由意志对个体的打击无疑是毁灭性的,自由意志的缺失让人生毫无意义。William James就曾深受此问题所困并长期陷于抑郁。最后,他的妥协是,自由意志必须存在,然而为了科学研究我们必须假定其不存在。享乐主义:美丽新世界里的极端享乐主义在许多人看来也许是空虚和愚昧的。其实,享乐主义是哲学史很早就有的观点,而且是对于人最基本动机的观点,那就是追求快乐、回避痛苦。许多哲学家,如Hobbes,Locke,Bentham,James Mill,Hartley,Helvétius和Spinoza等都持有类似的观点。其中Bentham更是指出最好的政府应该是能给最多的人以快乐的政府。按照这样的定义,Huxley的新世界不就是最美丽的吗?显然,给予否定的答案必须首先否认追求快乐是人生最大的意义。历史上也的确有很多重要的人给出了这样的判断: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认为享乐主义是动物的或者人最低等的追求,而高等的追求应该是理性的思考。现代的存在主义和人本主义哲学也为人在享乐至上给出了其他生存的意义,伦理、宗教、自我实现等等(例如Kierkegaard和Maslow)。新世界为人所诟病的一点正是人似乎失去了思考的能力,科学、艺术、宗教都在堕落。思考的缺失一方面是来自条件设置的教育,另一方面则似乎是从根本上失去了思考的必要。如果我的所有欲望都能满足,我还需要思考吗?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科学和艺术都是性欲得不到满足的变向升华,那么不存在这个问题的新世界自然不会有科学和艺术的土壤。更广义的讲,抛开了欲望和痛苦,科学和艺术会怎样?技术与自然:对于我个人而言,新世界最可怕的地方并非以上三点,而是技术的统治性地位。自然的(也可以说是野蛮的)生育方式被废弃,情绪和性欲靠药物来调节,大概我唯一不反感的是合成器音乐。对于技术,人类的反应似乎永远是渴望和恐惧交集。我对于新世界的恐惧在某些方面也许和几个世纪以前的人想象所有人每天对着一个盒子办公时的恐惧一样。对于遥远的科技更多的是恐惧,而对于眼下的新科技我们又充满了期待。而这正是技术的可怕之处,因为新世界也许就像这样缓慢地到来,而我们全然不知。很奇怪的,作为Human Technology Interactions的学生,我对技术的悲观总是更多。例如,一门课的必读书籍Natural Born Cyborg也让我不安。和Huxley表现技术对于整个社会的影响不同,Andy Clark在书中展望了技术如何将人转化成增强的、非全自然的电子人并阐述了这种转化来源于人的天性。当然,Clark是个极端的技术乐观主义者,他对计算机在未来可能带来的一切欢欣鼓舞。某种意义上而言,信息技术的影响正像新世界中的睡眠学习,它是潜移默化的,又是形之有效的。整天暴露于网络的我们都在接受信息本身和交互方式带来的思想的改变,一种通过内隐学习(Implicit Learning)的改变。信息从未像今天这样被传播和接受地如此之快,甚至不经思考。最后举个足球的例子,为何很巴萨的人如此之多?对于成天接受网络信息的人,我想即使是中立球迷甚至是巴萨球迷在做内隐联想测试(IAT)时,将巴萨与表演这样的词联系起来也会很快吧。

未完而弃

一部具有前瞻性的科幻小说,就赫胥黎其才华和学识来说,没有文理兼修的火候写不出如此功底的小说,赫胥黎在这小说里展望了未来的科技生活下的社会,安定统一有序的口号充满了反讽寓意,不过小说的剧情和故事让人难以终读,一方面是翻译问题,另一方面原文剧情也是欠缺了些。未读完而弃

受不了的美丽

观念的水位里提到这本书,觉得很合我胃口。很短的故事,两个晚上读完。老实说结尾没看懂。野人约翰最后到底怎么了?如果想要孤独,那就干脆躲的更偏僻一点,或者直接回印第安人那边去不行么?其实感觉野蛮部落这个内容本身就比较突兀,总觉得跟整个故事有点格格不入。故事中其他人的结局也写的模模糊糊的,列宁娜,伯纳,总统,赫姆霍尔兹。。。抛开这些,故事的其他部分都超喜欢。觉得未来的世界很可能就是这样的,科技高度发达,人类长生不老,青春永驻,小孩都是从试管里出来的。受不了的就是睡眠教育和多生子,搞得所有人都是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一点自我都没有。人生来就分好等级了,从阿尔法到爱扑塞隆,把特定的知识全部灌到他们的脑袋里,长大后规规矩矩的生活在各自的等级里。在这个福帝纪元的世界里,每个人都很幸福(每天晚上听一百五十遍)。还有烦恼?没关系,度唆麻假去呗。故事中的几个异类,貌似对新世界没什么冲击,伯纳,总统,赫姆霍尔兹,野人,都反抗过,但最终还是屈服于现实。美丽的新世界仍旧一如既往的欣欣向荣,人人幸福。我在想如果自己是新世界的公民,我会发现自我么?很可能浑浑噩噩规规矩矩的当我的奴隶吧,每天都很幸福。但愿未来的新世界不要这么美丽。

三大反乌托邦小说后的认知

我是先读《我们》,然后《1984》,最后《美丽新世界》。可以说这些小说描绘的世界都是很有共性的:1、阶级固化性。号民们各司其职,内党员外党员和群众的差异,α、β等不同层次的民众。2、拿性开刷。《1984》的性生活是最严格的,至少对党员来说是这样。群众在这方面还是比较“自由”的。《美丽新世界》是最自由的,从小就开始性交,这是作为人生之乐的一部分。《我们》里的性交比起另两个世界比较折中,可以随便跟谁性交,但需要作登记。3、把当事人认为幸福作为社会稳固(或者说维系统治)的重要手段。他们的手段多种多样,但我单单看重当事人认为幸福这个手段,是因为正因为这个手段,我们无法反驳这三种世界的存在。我们可以说三种世界的当事人幸福都是强加的,虚幻的,比如《我们》里通过手术,《1984》里通过对个人内心情感的征服,《美丽新世界》直接从出生前就开始训练,幼儿时还要做条件设置。但我们拿我们现在的社会基础和常规观念来看待那三种世界(如果那三种世界确实将会存在,那其实三中世界都是有其自身的基础性和合理性,存在即是合乎理性),似乎是缺乏人性没有创造性没有做人的乐趣,但他们从内心觉得幸福,《美丽新世界》里的人们甚至没有对死亡的害怕,物质极大丰富,一定程度上来说甚至没有集权(当然也没有民主,社会阶级固化了)。也许看待他们就像看待奴隶社会一样让我们害怕,但如果反过来说,奴隶社会的人们用他们的观念来看待我们的社会,也会觉得非常可怕。其实我们都是“铁屋子里叫不醒的人”。三本书都描绘了与我们的观念格格不入的世界,说是反苏联也好,说是对整个人类发展敲响警钟也罢,历经了千万年的发展,人类社会确实在一步步走向大乌托邦的怀抱。就拿文化和文明的多样性来说,从前有千千万万种文化与文明,到现在我们都在向着西化的单种文化而迈进。我们口口声声喊着平等与自由,然后继续任由奴役,用网络、消费主义等等来来占据我们的休息时间,这不就是《美丽新世界》里的场景么?其实不必过分害怕。我们对社会的发展是无能为力的。社会的基础性的改变不会因为一场运动或是一场战争而改变,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就像《1984》里所认为的,世界上的权力争夺只在中层和统治阶层之间展开,下层群众永远都在被奴役。赵皓阳先生在《生而贫穷》一文里戳破了这个世界的幻想,当做了去幻想手术之后,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活在当下。就像当年国党被共党推翻,我们认为进入了社会主义国家,但实际上经过几十年的尝试,依然回到了基础性所能决定的样式:权贵、资本,中国和资本社会融合后那原本的样式。我一点不怀疑这三种世界的出现,或者其他“哲学家想都不敢想”的世界的出现。但,现在与我何干?

我们想要的幸福II

书中讲述了这样一个世界:人生而不平等,不同等级的人有不同的身高体重,不同的外貌特征,不同的智力水平,不同的知识背景,不同颜色的衣服,从事不同的工作。这些都是在胚胎时候就安排好了的。忘了说了,这里的人们不是由母亲——在他们的文明社会,母亲是一个淫秽的词——生下来的,而是是由工人在孵化中心批量地从瓶子里面生产出来的,以至于他们最受欢迎的歌是《世界上没有哪个小瓶子,能比得上我那个可爱的小瓶子》这样一首古老名曲!不同的胚胎针对不同的职业进行针对性的条件设定,采用不同加工方式来培养。最低等级的人甚至连思想都是没有的,只是一种由一个卵子通过复杂方法分裂成的几十个甚至几千个被称为半傻子的侏儒,而最高等级的人,则是由一个卵子培养成一个独立的个体,接受良好的教育,将来会担任一定的职位,能承担相应的责任。大家长成人之后就开始早先定好了的工作,每天准点上下班,按时按量领取唆麻——一种集各种毒品的好处于一身,却没有一点不好的类似于致幻剂的好东西。下班可以用唆麻治疗自己的愤怒、忧伤、烦闷等,可以和不同的异性约会——但是你不能长期和一个异性交往,更不能产生持久的感情,可以看体验真实的体感电影,没有孤独——因为每一个人都是属于他身边的每一个人的,没有压迫,没有不开心,人们虽然不能长生不老,但是都能青春永驻,一切都那么美好富足,完美无缺。一个孤僻不合群的研究员从保留区——资源匮乏,不值得被文明化的地区——带回一个野蛮人约翰。约翰的母亲琳达是孵化室的员工,由于一次意外跌入该保留区,并在那里生下了他。约翰的父亲是该孵化室所属的孵化及控制中心的现任主管。在保留区,约翰被当作外来者而不被接纳,不能和同龄人玩耍和成长,还经常被欺负。来到文明社会,他又被这里的世界观和价值取向所困扰。约翰的到来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带他回来的研究员伯纳德因而名声大噪,跻身名流,伯纳德在不断膨胀的虚荣心的驱使下跟这个社会讲和,并乐在其中。在文明社会各种观念的冲击下,作为野蛮人的约翰开始拒绝见人,致使刚刚扬眉吐气的伯纳德瞬间身败名裂,回归从前。恰逢琳达病危,约翰赶到医院,在目睹了文明社会的死亡教育、琳达的逝世、医院员工的麻木不仁之后,他彻底崩溃并开始暴发。反抗招致他及朋友伯纳德和亥姆霍兹补捕。最后伯纳德和亥姆霍兹分别被发配边远岛屿,约翰选择离群索居以求净化自己身心,却在多事的记者和好奇的民众的夹击下自缢身亡。文明社会一切如故。读完全书心里久久难平。这样的幸福不要也罢,这样的秩序和稳定不要也罢。但是它也给我这样的启示:凡事总是有代价的,幸福、平等和自由都是妥协的结果。没有限制和制约,就没有稳定的社会和繁荣的发展,但是太多的限制又会导致自由的丧失。但是幸福,则是一种很主观的个人感受,任何制度下——比如书中文明社会,人们就很幸福,虽然在我看来,他们付出的代价未免太大——都有幸福的人,也都有不幸的人,主要在于我们的思想和追求。

爱幸福还是爱真理?

有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没有胎生、父母,所有的人类都是人工繁殖,在孵化中心析出。一只卵子最多可析出上万个孩子。孵化中心不光负责人工繁殖,还会预先确定人的命运和生存状态,出生前就划分阶级,通过条件反射实验控制人的偏好,让真实世界更符合人类控制的期望。出生后的人们的生活中充满了阶级歧视,但在出生后的各个年龄段都必须接受不同的睡眠教育,所以虽然有阶级但大家都接受自己的阶级并没有什么不满,睡眠教育让他们有着惊人一致的观念和认知。固定的命运和工作,稳定一致的认知,不需要思考,也没有痛苦、没有衰老、没有疾病、自由性爱,一切不愉快的事儿都被消灭而不用忍受。如果你痛苦就服用唆麻;如果暴乱就被服唆麻;唆麻就是新世界的统治工具。这样一个充满黑科技的世界,你喜欢吗?小说最后揭秘,福帝为什么要创造这样的新世界,福帝说为了幸福。让人类幸福,让社会稳定总是要有代价的,所有这些设定都是在经历了上百个社会实验样本而试验出来的较好社会状态。有些设定会造成社会动乱,严重的甚至遭到毁灭。而美丽新世界里的设定让社会达到了平衡态。虽然人们不再追求真相和真理,但总归可以幸福下去。不能忍受这种“文明”态的只是另外一个文明世界的人类。看到最后,我的价值观也碎了一地。虽然我们明显可以看出作者的反讽倾向,但如果这两个世界让你选一个,你就一定会选择那个真实世界吗?现实中的一大波文明人追求的不就只是幸福吗?你不能用一个存在世界的准则去衡量另外一个世界或者说另外一种文明。何况这个真实的世界你以为你就是自由意志?可以自由抉择吗?你听说过基因决定论、地理决定论吗?如果让你选,你会去哪个世界呢?如果你喜欢我,请关注“一片文心”:

《1984》与《美丽新世界》

曾经有幸参加过一次读书会,主题乔治奥威尔,不外乎是谈《动物庄园》与《1984》。当时在场的更多人是更喜欢《动物庄园》,而我对那本书却没什么很深刻的感觉,只很喜欢《1984》。当然《1984》也是有不少讨论的,一片引申,而我却只在旁听与发呆,基本没有发言。只是现在回想起来,讨论《1984》竟然没人提到《美丽新世界》,实在是很值得诧异的一件事情。而我的确是想到过讲讲《美丽新世界》的,结果却给忘掉了,只略说了几句对《1984》的看法,也迅疾被淹没在别人的发言里了。现在仍记得那天确实听到了不少不同的人很有意思的观点,而且以后大约也不会再有机会去参加那个活动了,那应该于我是很值得怀念的一天,虽然而今实际上已经记不得具体是哪天了。扯远了。话说《1984》与《美丽新世界》,以及《我们》,并称“三大反乌托邦小说”,《我们》一直想也看了,其实也有看,但一直没有看完,期望将来某个时候能补上吧。只说《1984》与《美丽新世界》。依然清楚记得刚看完《1984》的时候那种震撼与毛骨悚然的感觉,原来人类社会竟然有可能演化到如此可怕的一种状态;而后看了《美丽新世界》,却以为相比于《1984》,这本书描写的世界反而要更有意思的多,也更有可能出现的多。《1984》里,统治是通过恐怖与高压,饥饿与劳累完成的,一个人表明权力,是“通过叫旁人受苦”。而且,书最后主人公的转变,仍然还是突兀,诚然,在那个社会里除了被洗脑就是死去,但对主人公的洗脑,还是有点牵强。相比于《美丽新世界》,《1984》还是落于下乘了。因为《美丽新世界》里的统治,与《1984》的制造痛苦截然相反,是通过消除全部痛苦来实现的。人一生下来(生产出来)就被分定了alpha,beta,gamma....epsilon诸个等级,然后通过各种技术上的手段以及小广播的洗脑灌输,条件反射式的限定学习等等界定了各个阶级的一切。alpha生来是高等阶级,所以会受到最好的培养,而epsilon,生来就是掏阴沟的,所以不需要智慧,把他们的供氧量设为70%,就可以生产大脑发育不健全的低等侏儒。同时每个人从小会受到阶级意识的灌输,比如beta会被灌输做alpha太累、而gamma太蠢,只有我beta是最好最幸福的;再比如epsilon会通过条件反射来培养其对于鲜花和书本的厌恶。。。每个阶级每个人都是幸福的,完全而彻底地幸福没有痛苦,如果还有烦恼,还有一种叫唆麻的麻醉药物让你忘掉一切。然后看到一篇评论说这里是为了幸福舍弃了自由,我不这么认为,相比《1984》,《美丽新世界》无疑要自由的多。很有意思的一个情节是,这里可以享受完全自由而无任何拘束的性爱,比之《1984》里的彻底压抑,甚至比之现在的诸多道德约束,只有一个伴侣竟是很羞耻的一件事情(想到了三体二里那个未来社会,这个方面还是很像的)。在这个世界,你实际上可以选择做任何事情不受限制,比如那个野蛮人,他并没有被消灭或者怎么样,总统其实给了他所想要的,因为一个异端其实并不能给这个世界以任何影响。所以,《美丽新世界》是一个完全彻底的稳态,而《1984》还只是处于亚稳态,是可以被扰动的,因此《1984》必须采取各种手段来找出来异端并彻底洗脑或者消灭掉。而且,美丽新世界里实际上还存在着那么一群不同追求的人,被放逐在了海岛上,可以做任何他们想做的事,那个总统就可以自由地选择是去海岛上继续做他的科学研究还是留下做总统,只是他选择了后者。所以,美丽新世界实际上是自由的,我以为。因此,未来的人们真的有可能,为了那种幸福,去自由地选择了去那个美丽新世界。而之所以《美丽新世界》会被认为不自由,那是因为,他的自由,是一种“被自由”,他的幸福,是“被幸福”。这就得说到“洗脑”。《美丽新世界》的洗脑显然比《1984》高明的多,因为他是通过技术上的手段,彻底而有效,而《1984》仍不过是通过不断重复谎言与高压手段,一如某些大家喜闻乐道的某XXX采取的手段。所以这也是大家更喜欢《1984》的原因,影射更明显,但其实大家也看到了,效果并不见得多好。如果全世界真的只剩下大洋、欧亚、东亚三国,这无疑是很稳定的;但是如果在此之外还有那么一些采取不同方式的别的国家,你就不好使了,因为别人的国民明显比你更幸福。所以,《1984》可以被打破,而且看来是不可能会出现了,但《美丽新世界》不同。《美丽新世界》里,给你幸福,给你自由,给你你想要的一切,因为你所能想到要的一切,在你出生的时候,就已经完全被限定了。这就是真正厉害的洗脑的可怕之处,你的脑子里,除了他想给你的,根本就没有别的东西。其实说到洗脑,我以为,人生来就是被洗脑的。一个人从刚生下来一张白纸,到接受各种教育,接受各种价值观的冲击,最后形成自己的那一套固定观念,再也很难被改变,不就是被洗脑的过程么。比如现在网上热闹无比的自己是自干美或者自俸五,而对方却是死拿钱的五毛与五美分,也不过就是被不同的价值观洗了脑,而无法接受对方截然相反的价值观罢了,其实也不见得谁比谁绝对的高明。当然,所谓的普世价值或许有吧,可能一种确实比另一种更适合于当前人类社会,是主流,但,社会学意义上像1+1=2那样的绝对的对错,从来不觉得真正存在。《美丽新世界》里,就是把这么一个过程给技术化、流程化了,同时对统治阶级来说,大大地有效化了,想给你洗成什么样就什么样,你没有接受与不接受的选择。但这里,不禁要问,一个人,以及人类社会,其所追求的,到底是什么呢?显然,对于统治者来说,(统治的)稳定,是最重要的,《1984》与《美丽新世界》都是这么做的,只是采取了截然相反的手段。区别在于,《1984》里给个人以痛苦,而这与普通个人的追求是相背的,应该没有人喜欢追求痛苦而讨厌幸福,即便是被虐狂,他也是从痛苦中感到快意吧。那么,对于个体来说,幸福就是其追求么?或者说,一种满足感或者别的什么形容词?只是问题在于,不同的人对于所谓幸福的定义是很不同的,因为他们接受的可能是完全不一样的洗脑,这也就导致了不同的人对这个世界的看法、追求都完全不同。比如讨论《1984》,大家看到了极权,统治与被统治,洗脑与压迫,但每个人的侧重点都不会相同,甚至有人只看到了其中的感情和人性,好吧,作为一本重口味的社会科幻小说,我表示真心不理解为何会只从中注意到了感情和人性,大约这是文科生津津乐道的永恒话题吧。而我看小说,喜欢关注人类社会的未来种种可能性,对于单个个体的命运,何至于那么揪心,不过是小说而已。所以这也许是我喜欢看科幻小说的缘故吧, 也是科幻小说家们被诟病于人物刻画单薄的缘故,我猜。而《美丽新世界》做的,就是把不同人的不同追求统一起来。你们各有各的要求,实在太难满足了,那么最好的做法,就是大家都只有同一种追求,那就是我所给定的幸福,只要处在这个框架下,其实什么平等啊、自由啊都可以谈。我曾经设想过一个美丽新世界2.0,以现在可以想见的技术,其实作者把人类分级的做法并不见得必要,epsilon的活计机器完全可以代劳了,只要物质足够丰富,一个自由、平等、全民幸福的社会并不见得不能存在。当然,以我们来看,那并不是个共产主义大同社会,但这只是因为以我们被洗脑了的价值观,追求的并不是美丽新世界所给予的幸福。但是,对于身在其中的人来说,甚至对于将来有可能可以选择身在其中的人来说,那不见得是个坏选择。但,美丽新世界,依然很可怕,甚于《1984》。《1984》只满足了统治者的要求,稳定,普通人身在其中,虽然很难,但如有机会,还是可能反抗的。而《美丽新世界》同时满足了两者的要求,稳定且幸福,置身其中的所有人,都没有要做改变的需求。问题在于我问过的问题,人类社会整体,作为一个存在,追求的是什么呢?就这样一代一代繁衍下去吗?老实说,我不知道答案,但我知道,那不会是1984,也不应该是美丽新世界。我们经过亿万年的进化,发展,才站在了地球的最顶端,形成这样一个文明,一个社会,总不能只是为了成为那样一成不变的万年死水吧。所以,稳定,才是人类社会的最大敌人,只有不断地发展、变化,或者,引用某很喜欢的影评,唯有进步,值得信仰。

美丽新世界是一个巨大的讽刺。
赫胥黎在创作了几年后写道:“人类被给予的自由意志不过是让他们在混沌和疯狂之间进行选择。”
生理上的缺陷可能造成生理上的过分负担,那过程可能逆反。
伯纳和赫姆霍尔兹便是这样。一个生理上的缺陷令他自卑,敏感虚荣,说着追求自由,自由到来却又逃避,靠唆麻麻痹自己。一个太过聪明,却真正意义上触碰到了自由。
他们失去了自己的个性,每个人仿佛流水线上的产品,千人一面。无限制地满足欲望,一生都已经被规定好了。
看似很好,但是他们不是牲口,他们是人。人应当拥有自由意志,拥有感受苦难的权力。他们如此苍白浅薄无力,混混沌沌,仿若行尸走肉。
列宁娜与琳达是一类人,相似的虚荣庸俗无聊浅薄。
别的人应该过自由的生活,应该让世界美丽。约翰其实做的是无用功,他们不知道什么是自由,甚至不知道什么是人。他们被安排好的生活适用于每一个人。他们在一个瓶子里度过了一生,没有人感受到边缘,亦没有人发出疑问。
消灭了所有不利因素,世界美满幸福啊,和平快活啊。可是都是一样的美满幸福,一样的快活。
这是一个比一九八四的世界更令人胆寒的世界。我感到惧怕,却好似无能为力,无法避免啊。

幸福是什么

姑且不从整个社会的高度来讨论这套体制是否合理,把注意力集中到个人。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可是对不同的人来说,幸福的定义是不同的。谈到低种姓的人,总统说“可怕?他们并不觉得可怕。相反倒很喜欢。因为清闲呀,简单得像小孩的玩意。不用训练头脑和肌肉。七个小时半不算繁重的劳动,然后有定量的嗦麻、游戏、不受限制的性交和感官电影。他们还会有什么要求?”其实不仅是低种姓的人,其他人也是这样的。“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是在一种瓶子里度过的。可我们如果幸而成了阿尔法,我们的瓶子相对而言比较广阔。把我们关在狭窄的空间里我们就会非常痛苦。”可是两者并没有实质的差别,福帝的人民属于自己的思考的权利。简单的归纳,有两种幸福。一种是舒服,倾向于感官的快乐。一种是精神的快乐,“我不需要舒服。我需要上帝,需要诗,需要真正的危险,需要自由,需要善,需要罪恶”。——但是看起来着两种都属于酒神精神。这几段讨论让我想起《苏菲的世界》里面关于兔子的著名句子。我们身上都有这两种倾向的存在,只是不同的人比例不同。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事实上,我并不相信真正这样一个世界能长期存在。我们每个人都有自毁的冲动,由群体构成的社会也同样有。这样一个完全稳定的系统还不如像Matrix一样,设定程序让不稳定的情绪周期性爆发。

人不是机器

作为三大反乌托邦小说之一,读者经常将美丽新世界与1984做对比。尽管我觉得美丽新世界无论在对人物的刻画上,还是对世界观的描绘中都胜过美丽新世界,我依然觉得美丽新世界比1984要更为精彩。原因很简单,1984中除去主角在故事的最后发生了改变,整个故事中仅有的几个人物似乎性格在根本上没有改变。而美丽新世界中的每个相对重要的角色,随着故事的发展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人不是机器,所以人会随着周围的环境以及身边其他人的态度而发生转变。这一点赫胥黎在他的作品里很漂亮地展现在了读者面前。个人建议将美丽新世界与1984放在一起去读,对比两个故事,两个世界和两个世界中的人。

《美丽新世界》

赫胥犁的小说。很值得一读。中译本的序中,将《美丽新世界》与《1984》相提并论,我觉得并不准确。同为通过思想控制实现社会控制,《1984》表达对专政体制的强烈疑惧,侧重于政治形态;《美丽新世界》表达对实用科学压制形而上学的极度厌恶,侧重于哲学思辩。书中的大多数观点,我都无条件赞同。只是稍许疑惑——假如情欲满足如同朋友吃饭,与道德无干,是否人真的会少许多痛苦,也并不牺牲幸福?

[转载]《美丽新世界》读后感

《美丽新世界》读后感转自:http://www.ruanyifeng.com/blog/2011/03/brave_new_world.html版权声明:自由转载-非商用-非衍生-保持署名 | Creative Commons BY-NC-ND 3.0作者: 阮一峰日期: 2011年3月28日最近,我在整理以前的旧文章。突然想起来,十年前,我曾经写过一篇英国小说《美丽新世界》的书评,还未发表过。现在就把这篇旧文章贴出来,内容似乎一点没有过时。==============================================《美丽新世界》读后感作者:阮一峰 / 2001.12.71931年,欧洲一片混乱。大萧条处在高峰期,到处是找不到工作的穷人,中产阶级面临破产,各国政府摇摇欲坠,极左或极右的思潮纷纷出笼。为了对抗危机,越来越多的人相信一个集权的政府将是必要的。这种想法让一个37岁的英国人很担忧。他从飞速发展的汽车工业身上,预感到一旦集权的政府上台,未来的国家机器将不再用警察和军队来维持统治,取而代之的是各种高科技手段。统治的目标将是经济繁荣,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人类也将被改造。他写了一本预言小说,提醒人们关注这种危险。这本薄薄的十多万字的小说,一经发表,就轰动了世界。随着时间的流逝,其中的预言不仅没有过时,反而历久弥新,变得更有现实意义了。这个英国人就是小说家阿道斯·赫胥黎(Aldous Huxley,1894--1963),这本小说就是著名的《美丽新世界》(Brave New World)。小说中的"美丽新世界"有高度的物质文明,所有一切都是自动化的。人们不愁吃穿,享受着最舒适的生活,每天下班以后,可以乘坐私人的超音速飞机,去世界各地度假旅行。经济繁荣和享受生活成为整个社会唯一的哲学理念,也是唯一的宗教。第一个采用流水线生产的亨利·福特被视为新的上帝,他生产出第一辆"福特"T型车的1908年被采纳为新的纪元元年(小说的故事就发生在福特632年,也就是公元2540年)。阿道斯·赫胥黎这样推理:人类认识到了科学带来的巨大生产力,享受了流水线生产出来的丰富的物质产品,也同时发现了这种生活模式的脆弱性。人类社会中的种种不稳定因素----大到战争动乱,小到失恋生病----都会影响到物质生产,进而在不同程度上使人类社会发生混乱和倒退。于是,为了保证社会的稳定和繁荣,保证各种物质能够源源不断的生产出来,实现人类的幸福,就有必要消灭这些不稳定因素。"美丽新世界"的设计者认识到,改造社会的基础在于改造人。以前诸次社会革命,之所以成果不大,就在于它们对人的改造还不彻底。"美丽新世界"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四个方面彻底改造人。(1)杜绝有先天缺陷的婴儿,建立万无一失的优生体系。人的生产采用标准化的工业过程。人类的出生地不再是医院妇产科,而是类似高级养殖场的"人类孵化中心"。为了防止父母的不良基因遗传给新生儿,胎生被取消,人是直接在孵化车间里被创造的,身上只含有优良的基因,所有对社会稳定繁荣不利的基因都将被去除。(2)并不是所有的工作都需要高质量的人来完成的。如果让有才干的人去干低级工作,他势必会感到非常痛苦,这就为社会不安定埋下了隐患。低等人的活只能让低等人去干,因为他们不会觉得在做牺牲。所以对人进行识别和分类是免不了的,识别工作从胚胎时期就开始了,不同等级的胚胎将接受不同的培养,并且用各种手段强化胚胎之间的差别,以便适应将来不同岗位的需要。比如,在胚胎发育的后期,等级越低的胚胎就供氧越少,最早受到影响的是头脑,然后是骨骼,这样就确保了这些胚胎无论在智力和体力上都是低人一等的。(3)只给人分类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让每个人安心接受自己的等级,热爱自己的等级,忠于自己的等级,这样才能避免等级之间的冲突。这必须靠宣传和教育来实现。在"美丽新世界"里,每个人从婴儿期开始就接受精心安排的说教,哪怕睡眠的时候,都会有一只喇叭对着你的耳朵,低声细语,反复灌输各种教条。一旦人在思想上接受了社会现实,认为发生的一切都是合理的,就不会有自觉的动力去改进社会,那么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就消除了一大半。(4)人在日常生活中还是会产生很多烦恼和痛苦,必须找到办法来消除它们。最常见的烦恼有两种,一种是性压抑,另一种是衰老。性压抑是人类社会稳定的大敌。为了使每个人性欲都能得到充分的满足释放,"美丽新世界"提倡性的泛交,男女之间不再有夫妻关系,而只有性交关系。至于征服衰老,这"并不是因为要保证老年人的健康,而是因为老年人总喜欢消极退却,相信宗教,靠读书和思考混日子。他们会思考",这是对社会稳定的潜在威胁。所以必须"给他们保健,不让他们生病,人工维持他们的内分泌,像年轻人一样,给他们输入年轻人的血液,保证他们的新陈代谢永远活跃。因此他们就不会老。"除此以外,"美丽新世界"还提供一种安全的麻醉药,叫做"唆麻"(soma),这种麻醉药"具有基督教和酒精的一切好处,却没有两者的坏处",一旦产生了各种烦恼,只要服了这种药,就会立刻昏昏大睡,醒来以后所有不愉快都会忘得一干二净。"美丽新世界"的设计者明白,社会稳定的关键在于控制人的思想。思想自由是最大的威胁。新思潮的出现,往往是社会革命的前奏。允许一个人自由思考,接触各种思潮,将是极具有破坏力的。于是,"新世界"里不允许思想自由,因为这种自由的副作用实在太大,将有可能将人类幸幸苦苦创造的物质毁于一旦。在"美丽新世界"里,各种有害思想都象病菌一样被排除在外。人们不再需要宗教,因为没有什么可祝福和祈祷的,人们也不再信仰上帝,而转而信仰亨利·福特。国家用快乐和消遣作为思想的替代品,思想的空白被各种各样的娱乐和感官上的刺激所填补。写到这里,"美丽新世界"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大家也就一目了然了。这是个极度繁华的世界,又是个人地位极度卑微的世界。人丧失了思想的功能,只是作为社会的附庸而存在,社会财富不仅是人享受的对象,更成为了人为之服务的主人。幸福本来是人生追求的一种目的,现在却反过来成为人的枷锁,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赫胥黎写作这篇小说的时代,二十世纪的科学大爆炸才刚刚开始。七十年过去了,小说中的许多预言已经实现(比如克隆技术),而且人类社会的某些发展似乎也正朝着小说中的方向前进。也许现在我们还说不上来,理想的社会应该是什么样,但至少《美丽新世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反例,不理想的社会可能是什么样。对于这样的社会,尽管它有那么多的好处,我们的回答也仍然象书中"野蛮人"(指来自"美丽新世界"以外的人)的回答一样:"我不需要舒服。我需要上帝,需要诗,需要真正的危险,需要自由,需要善,需要罪恶。""实际上你要求的是受苦受难的权利。""那好,"野蛮人挑战地说,"我现在就要求受苦受难的权利。""你还没说要求衰老、丑陋和阳痿的权利;要求害梅毒和癌症的权利;要求食物匮乏的权利;讨人厌烦的权利;要求总是战战兢兢害怕明天会发生的事的权利。要求害伤寒的权利;要求受到种种难以描述的痛苦折磨的权利。"良久的沉默。"这一切我都要求。"野蛮人终于说道。文档信息版权声明:自由转载-非商用-非衍生-保持署名 | Creative Commons BY-NC-ND 3.0原文网址:http://www.ruanyifeng.com/blog/2011/03/brave_new_world.html最后修改时间:2011年4月 6日 15:12

稳定真是个坏词儿——《美丽新世界》

读美丽新世界,满心惊悚。伟大的作品有着惊人的穿越时空的力量,这本1932年发表的书到现在看似乎越来越真实。这是一个完全人工化的社会。从出生开始就被控制的社会,所有人都是人工培育而来,阶级出生时提前分好,从a到e,每个人从婴儿时期就接受适合自己阶级的洗脑,认同自己的命运和这个社会的规则。E阶级的人被设定为讨厌书籍和自然,身体发育不完善,以适应最下层的劳动和消费。A阶级的人则最为聪明和优秀,从事最高层次的脑力劳动。人工阶级分层,人工决定命运,人工控制思想。这是一个享乐到极致的社会。感官享受被极大地鼓励,性和毒品是完全开放且无副作用的。性行为在儿童时代就受到鼓励,不存在男女关系,而是一种叫SOMA的麻醉剂可以让人轻松至幻,让人忘记一切忧愁(如果还有忧愁的话)。电影院播放的都是轻松愉悦的感官电影。这是一个丧失感情的社会。胎生,父母,血缘关系被视为可耻,任何剧烈的情感都被视为反社会,是潜在的需要消除的威胁。没有爱情,因为人人可爱。没有痛苦,因为所有的痛苦都会在吞食SOMA后消逝。没有其他类型的情感,因为根本没有思考,没有自省,大脑是一片混沌。这样的社会,稳定到极致,某种意义上也是和谐到极致。也许身在其中也会很快乐,也会发自内心地觉得美好。想起了最近奇葩说人工智能那一期,黄执中提到了黑客帝国中人被插上一个管子,接入一个美丽新世界。为什么一定要把管子拔掉呢?沉浸在快乐之中不好吗?因为人,在意真假,在意自由意志,在意选择,在意奋斗和改变。我们依旧珍视这个珍视而混乱的世界,好过一个乌托邦,一个梦境,不仅因为那些可享受的犬马声色,更是因为它让我们心生牵挂和情感,那些甜蜜的,忧伤的,痛苦的,悔恨的,才是生活最宝贵的内核。我们也在意在这个不完美的世界上,我们还拥有的一点点可能的不确定的自由抉择的空间。

“美麗”新世界

讀完英國作家阿道斯·雷歐那德·赫胥黎於1931年創作的反烏托邦“科幻”小說《美麗新世界》(Brave New World),不知不覺出一身冷汗。這比任何驚悚小說都嚇人,一種從毛孔滲入到心底的恐怖,讓每一個腦細胞都在不禁的顫動!每個人在形成胚胎之前,就已經被劃分為阿爾法(α)、貝塔(β)、伽瑪(γ)、德爾塔(δ)、愛普西隆(ε)五個階層。阿爾法和貝塔是金字塔的尖頂和中部(官二代?富二代?),天生就是爲了成為重要人物的;伽瑪就是金字塔的底部(平民百姓?),負責過著庸庸無為的略高於溫飽的生活;德爾塔和愛普西隆就是金字塔的地基(民工?農民?礦工?),只能做最低級的體力勞動,而其中爲了確保愛普西隆任勞任怨,在胚胎成長過程中人為降低血氧,讓大腦無法全面生長,不懂思想,只會機械聽話地做一切被安排做的事情……從出生伊始–錯了,是從胚胎開始–人的命運就被“科學”地確定下來,也就是說你的出生決定了你一輩子的道路!沒有上升!沒有下降!不會左偏!不會右移!而胚胎培育過程中的人為干預,加上嬰兒時期的“睡眠療法”“巴甫洛夫條件反射”教育,每個人都是按照模具定型,ISO標準出廠!爲了確保不會有空閒時間去思考人生,“娛樂至上”“感觀刺激”“濫交”被灌輸到潛意識每一個層次,工作的意義就是爲了確保有錢去消費!消費!消費!如果有了不良情緒,馬上吞下“索麻”(一種無副作用的毒品),讓它們統統滾到一邊去!!……我不想說這和現實社會是多麼的相似,赫胥黎寫的不是小說,而是預言書!書中一再重複的社會箴言“共有、統一、安定”,這多麼的耳熟!而通過洗腦“睡眠教育”長大的孩子,沒有人會對此提出質疑。假如某天某人異想天開,馬上就有旁人來指出“錯誤”,世俗的壓力和誘惑就足以摧毀你所有懷疑的萌芽!一個避孕失敗“不小心”在“野蠻人保留地”出生的“野蠻人”陰差陽錯“回到”這個世界,沒有接受胚胎定型和睡眠教育的他,驚訝地看著這個荒唐的“新世界”。母親吞“索麻”死亡讓他對這個世界徹底的失望,他嘗試反抗,在一次“索麻分派會”上嘗試喚醒麻木不仁的低級勞動群體德爾塔們,但是他們對索麻的追求遠遠高於自由。自由?自由是什麽?對於已經被洗腦接受定型思維的人,自由到底是什麽?能值多少克索麻?能帶來什麽感官上的刺激?野蠻人對著這群不會思考的奴隸,猶如困獸在高牆里,無論往哪個方向沖去,都給硬生生的頂回來……總統在觀察野蠻人那麼久后,終於召見了他。他們之間的對話,關於宗教,關於科學,關於發展,字字珠璣,針針見血,刺到我本已麻木不仁的大腦陣陣發疼:個性是影響社會穩定的最大因素,所以爲了社會和諧,必須消滅個人的獨立意識,所有所有的一切措施,都是爲了磨滅個人的棱角,標準程序生產出來的螺絲,自然可以“完美”地鑲嵌入社會大機器里……以卵擊石,能有什麽結果?!蓋上書本,我腦海裡一片恐怖的虛無空白,只剩下“野蠻人”自殺上吊后懸空的雙腳:“緩慢地,非常緩慢地,像慢條斯理的圓規的腳,那兩條腿向右邊轉了過來,向北、東北。東、東南、南。西南轉了過去,停住,懸了一會兒,又同樣緩慢地向左邊轉了回去。西南、南、東南、東……”參考文獻:http://zh.wikipedia.org/wiki/%E7%BE%8E%E9%BA%97%E6%96%B0%E4%B8%96%E7%95%8C

越少完美,越多自由

一直没有看到过这本书的中文版,也许是托了去年那本《娱乐至死》的福,重庆出版社在新近推出的一套名为经典重现的丛书中,收录了这本书的中译本。这套丛书还收录了一些在西方读者心目中地位甚高,但编者认为被中国读者忽略的文学作品,比如已出的《秘密花园》和《华氏451》,待出的《我们》、《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亨利和琼》等,其中很多都已经被改编成了比原著更出名的电影。《娱乐至死》在前言中写道,在两本著名的反乌托邦小说中,人们忧心忡忡的1984并没有如期而至,而赫胥黎预言的美丽新世界却在日渐成为现实。在赫胥黎精心构想的这个美丽新世界里,社会稳定被视为最重要的目标,而这种稳定是通过消除全部痛苦的来源实现的。比如在消除由于社会地位而引起的痛苦上,人类被分为了阿尔法、贝塔、伽玛、德尔塔、爱普西隆五个阶级,在胚胎时期开始即通过胚胎培养技术及自婴幼年期开始的各种制约学习来界定阶级及未来行为、职业、爱好,乃及命运。《阶级意识大纲》是他们每一个人从小都要接受的教育,地位类似于中产阶级的贝塔阶层会被灌输做阿尔法阶层太辛苦,做伽玛、德尔塔又太愚蠢的理念,而从事低级体力劳动的爱普西隆阶层接受的则是做前四种高种姓阶层都太辛苦的教育,而且会通过条件反射来培育对书本和鲜花的厌恶,以免消磨工作意志。每个阶级的人都会各安其命,国家还会发放一种名叫唆麻的精神麻醉药物来让人忘记不愉快的事情。总而言之,感官享受得到充分满足,如果还有烦恼,唆麻将是最后的解决方案。这是一个由于享乐而丧失自由的未来世界,赫胥黎在相隔20多年后发表的《重访美丽新世界》中阐释道,那些随时准备反抗独裁的自由意志论者忽视了人们对于娱乐的无尽欲望。有兴趣的人可以去看看这本书,书中对现实社会一些预言的贴切令人惊骇。在前几年的《黑客帝国》里,我们看到叛徒塞佛被一段名流的生活程序收买,在Matrix和Zion之间选择了不真实的Matrix,塞佛的选择决不会是少数。同样也是在《黑客帝国》里,多愁善感的特工史密斯面对Matrix的壮丽景色对孟非斯发表了一段讲演:“你有没有好好看过Matrix?去惊叹它的美丽与神奇,几十亿人民生活在里面,完全无知。第一个Matrix是被设计师成完美的人类世界,在那里,没有人遭受苦难,每个人都十分快乐,但那是个灾难,没有人接受这种程序。”也许正如波底叶夫所说的,“越少完美,越多自由”,这句话听着有点像是“不完美社会”的一段广告词。除了位列三大反乌托邦小说之外,这本书还有一个有意思的地方,即它是最早描绘LSD体验的书之一,也就是书中的唆麻。阿道司·赫胥黎是著名生物学家赫胥黎的孙子,曾投入过对迷幻类药物的研究,后来他又写了一本书叫《众妙之门》(《The Doors of Perception》,著名的The Doors乐队即得名于此书),是研究LSD的经典。赫胥黎死于1963年11月22日,与肯尼迪遇刺同一天。死亡来临之际,他虚弱得说不出话,于是在纸上写了一行字——LSD try intramuscular 100mmg(肌肉注射100毫克LSD),他的夫人亲手替他完成了最后一次注射。

舊世界和新世界

Aldous Huxley的Brave New World文中提出一個問題,是要文明還是自由?生活在文明世界中的人們,幸福,生活安定,但是每個人都千篇一律,這個社會用一成不變的藥劑代替變化多端的藝術。藝術和文中給人帶來幸福的藥劑相比,無論從作用方式上看,還是從結果上看,都是相似的,只不過後者更為廉價有效。但是現在的人們并不喜歡簡單廉價的藥劑,而喜歡精緻昂貴的藝術。文中提到了莎士比亞,作為舊世界幸福的代表,而新世界幸福的代表自然是被稱為梭麻的藥劑。Huxley確實是個預言家。文中的梭麻正映射了今日的娛樂業。我們今日的社會在先輩們看來是墮落而單調的。壹崇高的事物,強大,會使人感受到恐懼,使人從內心去贊美,鼓舞人去超越。死亡給人帶來審美的享受,但是是否有人愿意為此而製造死亡?舊世界的人寧願壯烈地死,也不愿像新世界的人那樣茍活於世。貳不論作者有意無意,這小說也是政治文。西方世界政治文的高明之處就在於它不明說自己是政治文。整個世界不可避免的社會主義傾向是如此的令人感到不安。

美丽的机器人

追寻幸福的过程和幸福本身哪个更重要?如果在看这本书之前,我会选择后者,但现在我宁愿选择前者。一个把幸福拔刺剥皮后生生摆在面前只等你享用的世界,一个无时无刻不充斥这莫名快乐的世界,一个美丽的,机械的,空洞的世界,让人不寒而栗。乌托邦的光芒之所以在数千年无法暗淡是因为其累积了人类社会中所有最完美的梦想,让人心向往之。但毕竟人类辗转溯流几千年,大同社会还是如同空中楼阁,无根无据,就像一个美丽的梦,一戳即破。佛教的极乐世界,儒家的大同社会,陶渊明的世外桃源,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无不是代表当时社会的终极形态,体现出了巨大的煽动性。现在,站在的历史的肩上来评价当初的理论,我宁愿承认这些都是政治的骗局。毕竟虽然我们现在未必还信仰共产主义,但前人却也早已为我们戳破了这个本来遥不可及的梦想,《1984》和《美丽新世界》就是那无数尖刺中最锋利的两根。但与我看《1984》时不同的是,在《美丽新世界》中,我最大的感受不是对集权,对政治的种种理论化的认识。我看到的,是人性,人性的丧失。悲哀吗?恐怖吗?《1984》里人无时无刻不在电幕的监视下,不能说出自己的思想,被洗脑,被管制,被审讯,甚至被死亡,如奴如仆。但,这还不够。因为最大的不自由往往不是外界强加给你的,而是你自己选择的。在《美丽新世界》中,人们活在享受中,失去了自我,失去了自由,失去了人性,和机器人毫无二致。奴隶尚且有一丝丝思想,一丝丝希望,尽管渺茫,但毕竟温斯顿说过,希望在无产者身上。而机器人却是毫无思考的能力,一切不过仅能归结为一个“条件设置”而已,这才是真真正正,渗入骨髓的绝望。更值得人警醒的是,1984年离现在已经有二十余年了,无论那个社会曾经存在或现在存在,不过已是强弩之末,终将消逝。虽然不能机械的将历史终会向前的理论普遍套用,(事实上很多时候是站不住脚的)但就历史乐观主义来看,对于这种社会的忧虑是没有更多必要的,毕竟欧亚大陆上幅员最大,历史上独裁最深的两个国家早已积累了深刻的经验。相信少有有勇气会重蹈覆辙的。但另外一个更恐怖的预言却初现端倪。在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中谈到奥威尔和赫胥黎的时候他写下了下面的言论。奥威尔害怕的是那些强行禁书的人,赫胥黎担心的是失去任何禁书的理由,因为再也没有人愿意读书;奥威尔害怕的是那些剥夺我们信息的人,赫胥黎担心的是人们在汪洋如海的信息中日益变得冲动和自私;奥威尔害怕的是真理被隐瞒,赫胥黎担心的是真理被淹没在无聊烦琐的世事中;奥威尔害怕的是我们的文化成为受制文化,赫胥黎担心的是我们的文化成为充满感官刺激、欲望和无规则游戏的庸俗文化。正如赫胥黎在《重访美丽新世界》里提到的,那些随时准备反搞独裁的自由意志论者和唯理论者“完全忽视了人们对于娱乐的无尽欲望”。在《一九八四》中,人们受制于痛苦,而在《美丽新世界》中,人们由于享乐失去了自由。简而言之,奥威尔担心我们憎恨的东西会毁掉我们,而赫胥黎担心的是,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这本书想告诉大家的是,可能成为现实的,是赫胥黎的预言,而不是奥威尔的预言。(选自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尼尔波兹曼说到《美丽新世界》和《1984》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预言,这点我并不认同。虽然在世界的构建上,这两个世界是完全反向的,但是从根本上来说,他们并不矛盾,因为两本书都是告诉我们,有一种力量会让你失去思考的权利,失去自由的权利,我们要时刻警醒。事实上波兹曼的原句是“Huxley and Orwell did not prophesy the same thing.”实际意思是赫胥黎和波兹曼预言的情形并不相同。原文翻译成截然不同我认为是十分不妥的,原因前文我也提到了。波兹曼的概括是精确的。但我的感受却不止于此。前文我提到了人性,是的,《美丽新世界》中将人性分解的支离破碎,没有感情。爱情?不需要,因为满足性欲是最主要的。亲情?不需要,人类都是胚胎繁殖的,听到母亲都会感到耻辱。友情?不需要,人自一出生就是不平等的,没有交往的必要。于此相伴的是,这个“美丽”的世界更没有伦理观,道德观,社会观,这决然是人性的沦丧。我们奋斗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享乐吗?不是,奋斗本身对于人类来说比奋斗的结果更有意义,人之所以活着,是因为我们要体会追求幸福本身的这个过程。但正如赫胥黎所预料的,我们现在正走在那条路上。越来越多的人在娱乐享乐中失去了思考的权利。我们整天看着电视,上着网,看着网上电视上漫天娱乐化的信息,确不曾看看书,静下来思考一下。我们在网上聊着天,发着状态,现实中的人际确十分淡漠。我们接受了现在丰富的物质条件的同时,确忘却了自己动手的能力。看《1984》我会庆幸,庆幸我已经过了那个黑暗的年代,而看《美丽新世界》我会忧虑,我会怕哪一个我们都在这个“美丽”的社会中迷失了自我,变成一个毫无思想的机器人,没有自由,没有人性,更可怕的是身处地狱而不自知,以之为天堂。我难以抵抗,只能但愿这个“美丽”的世界不要来得太早。

你还要些什么

2503年,一个婴儿养育室里。护士们在地板上摆了一堆图书和鲜花,然后把一群长得一摸一样的、8个月大的婴儿放到了地板上。婴儿们看到图书和鲜花,飞快地爬过去,拿起来玩耍。这时候,长官一声令下,护士长启动电路装置,一时间,刺耳的警报响起,地板被通上了电,触电的婴儿们在痛苦中痉挛并尖叫不已。过了一会儿,护士长关上了电闸。“这样的试验大约重复200次左右,”长官微笑着对参观者说:“这些孩子们就会对图书和花朵形成本能的憎恨,他们的条件反射就这样被限定了。”“限定”,大约是《Brave New World》一书中的最关键词汇。在Aldous Huxley笔下的那个美好盛世里,人从受精开始就被“限定”了。精子和卵子在试管里被调制好,不健康的胚胎被“限定”出局,健康胎儿在孵化器里长大。然后从婴儿养育室开始,孩子们一路被“限定”得厌恶书籍和自然、厌恶独处、厌恶家庭、厌恶宗教和艺术,同时被“限定”得热爱集体、热爱消费、热爱滥交。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人被限定的方式都一样。美好新世界里,人类被分成了五级,Alpha、Beta、Gamma、Delta以及Epsilon——Alpha被限定得聪明漂亮,而Gamma以下的人不但被限定得矮小愚钝,还批量生产。不过没关系,虽然在那个世界里人有等级贵贱,但是他们都一样幸福——因为无论哪个等级,其接受的“睡梦教育”都会告诉他,他所在的等级最美好最幸运。这样的世界,有什么问题吗?美好新世界的首长Mustapha,问质疑者“野人”John。有什么人类跋山涉水追求了几千年的东西,新世界里没有呢?经济发展?新世界里如此富足,上至Alphas下至Epsilons,人们不愁吃穿。健康?生物学家们早就把人类限定得不再有疾病。青春?这里人们青春永驻,直到突然死亡。美女帅哥的青睐?这个更不用担心,因为新世界里“每个人都属于他人”,滥交是最大的美德,你要是长期只跟一个美女上床,会成为该世界里骇人的丑闻。不错,这个世界里没有艺术、诗歌、撕心裂肺的爱情、没有毕加索或者莎士比亚,但是,当你每天都幸福得晕眩时,为什么还会需要毕加索或者莎士比亚?文学艺术往往是为了表达冲突超越痛苦,那么,在一个冲突和痛苦根本不存在的世界里,文学艺术也就变成了社会的阑尾。更不要说“爱情”,那简直是高速公路上突然蹦出来的一头羚羊,如此危险,通通地,限定了之。所以,这样的世界,有什么问题吗?柏拉图估计不会觉得有什么问题,因为新世界里政治家和科学家就是智慧非凡的哲学王。老子估计也不会觉得有什么问题,“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在这个桃花源里被充分实施。希特勒更是会欣喜若狂,因为将人类的未来当作一个巨大的生物工程来建设,简直是他的毕生追求。还有斯大林,荡漾在新世界人们脸上的微笑,与沉浸在丰收喜悦里的社会主义农民如出一辙,而新世界的“睡梦教育”,简直可以说是对苏式灌输教育赤裸裸的抄袭。所有那些信奉“精英治国”、信奉“稳定高于一切”、信奉“老百姓无非就是关心吃饱穿暖”的人,都会是“美好新世界”的热情粉丝。这个新世界如此美好,它只有一个小小的缺陷——在那里,幸福的人们全都是“被幸福”的。就是说,在那里,人们的幸福是政治家和科学家呕心沥血的科研成果,与每个个体自己的创造力、情感体验能力、审美能力都毫无关系。 民众只需像儿童那样,系上围兜,张口吞下哲学王或者先锋队一勺一勺送过来的食物,就乘坐直升电梯抵达了极乐世界。而精英们为了民众,制作食物既考虑营养,又考虑消化,可以说是殚精竭虑。有如此鞠躬尽瘁的统治者,民众的个体自由意志完全是多此一举。 如果说奥威尔的《1984》里,人们为失去自由而痛苦,那么Huxley的《勇敢新世界》里,人们则为摆脱了自由的重负而狂喜。真的,如果政治家科学家给民众带来如此丰盛的快乐,民众何必要自己去斗争?就像如果你可以从父亲那里继承一大笔遗产,何必要自己去辛苦挣钱?除非——你认为得到的过程比得到本身更有意义。除非你不识抬举地认为,通过个体努力去争取幸福比“被幸福”更体现生命的价值。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在一切精英治国观里读到的是对生命的藐视。当统治者的恩赐被视为民众幸福的源泉时,统治者越高大,民众就越渺小。对有些人来说,幸福如此简单,无非是对着送过来的汤勺不断张嘴,而对另一些人来说,它如此复杂,需要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由于运气和能力,也许耕耘未必能带来收获,但是恩赐来的幸福和捕猎来的痛苦之间,你选什么呢?在幸福药丸soma和跌宕起伏的莎士比亚之间,野人John选择了莎士比亚。但是当然,对于美好新世界里的绝大多数人,这根本不是一个问题。他们从来没有选择的权利,无处不在的幸福不由分说,一把把他们给罩住,他们只能躺在幸福的牙缝里,被咀嚼,然后变成一堆残渣,被气势磅礴地给吐出来。

小记

没有眼泪的世界,一个自我意识消失弥敦的社会,当每一个人都开始习以为常流程似的出生和死亡,都相当乐意的寻求麻醉的快乐,都永无止尽的沉溺于无底线的性解放,这是不是一个很美丽的世界?当大家都开始鄙夷有眼泪,有自我思想的异教徒,并将他和他的世界视为一个滑稽的世界,这样的世界也就慢慢的沦为了当权者肆意挥霍的资本。       之前读过村上春树的《IQ84》,知道村上是为了致敬与《1984》才作此书,便开始留心于《1984》,然在不经意间,朋友的推荐,才知道与赫胥黎的《美》同列为“反乌托邦”系列,并更甚于前者,这才迫不及待的翻阅了《美》,至于后来问朋友,他的来源则源自于《娱乐至上》,殊途同归。       好的作品来源于作者惊人的预见性,传统文学的衰落,性解放,电影的娱乐化和浅薄化,消费社会……       记得最后一个片段,大意是,在一个空洞的楼梯向上,远远的看见了一双脚,脚在那转着,像左,向右……不停歇的转动着。沁入心脾的凉……

快乐必定美丽?

啊!真壮观啊!这里有这么多貌似天仙的人啊!人类多么美丽啊!啊!美丽的新世界。——莎士比亚作品《暴风雨》《美丽新世界》的名称便是来源以上这段台词。《暴风雨》中的米兰达被引荐给聚会者,这是米兰达在看到聚会盛况时发出的感慨。然而,恰是在华丽的外装包裹下藏着祸心。这也用来隐喻新世界表面上祥和快乐,实质上丑恶无比,肮脏透顶。《美丽新世界》描绘的是在机械高度发达的社会,人类按等级被批量生产,人们各司其职,看似毫无痛苦的美妙社会。在这样别致、较温和的极权社会中,人通过生物工程、试管婴儿以及睡眠教育达到绝对的一致,看似稳定和幸福的社会下,实则是以非残忍暴行的方式剥夺了人们选择的权力:人生来则被限制——社会阶层、选择的自由、思考的自由等等;为了促进生产倡导无节制的消费;为了摆脱挫折而乱交,让人感觉瞬间快乐异常和飘飘然的“舒麻”,还有群体性的集体狂欢,“新世界”俨然成为了幻想中的乌托邦。在如此美丽的新世界中,本质是人性被剥夺殆尽的异化社会,人就像流水线上的一道产品,严格遵循生产程序,被灌输相应的“程序”,一旦“程序”出错,则会被处理出局。在美丽的新世界,思考和选择被限制,从出身开始,身份被设定,痛苦被弱化,不能独处,人们失去创造力和思考能力。相比乔治·奥威尔《1984》,可直观感受到极权渗透的可怖,《美丽新世界》则是祥和而又快乐的,然而,也正是这样华丽的外表下,裹挟着对思想和自由选择的控制,更具隐蔽性和欺骗性,这也是《美丽新世界》的高明之处,以迷恋、以幻想让人们满足于其中,控制人于无形当中,相比与在柏林墙被推倒之前的《1984》,《美丽新世界》则更像是1989年以后的世界,而这种前瞻性和预见性,颇让人不寒而粟。生而为人,被限制在一个无形的瓶子中,永远无法得以突破自己的局限性——不去看书,失去了独处和感受痛苦的能力,这样没有思辨性和创造性的人生,终究似木偶般被人操作,不反抗反倒是依赖这种生存体制,行尸走肉不知价值为何物?没有痛苦,只有快乐,人们快乐祥和,这不正是我们所向往的世界吗?然而,吊诡的是,我们并没有选择要何种幸福的权利,我们一直被幸福着。

已经活得很惨了,你怎么忍心让自己更惨

这本书之前看完之后大概两三天都处于一个比较郁闷的状态,感觉到如今正步步走向那个世界,自己就像一粒沙,而且还不知道是可以用来建造艺术宫殿的优等沙,还是用来铺路的劣质沙。其实本书升华以及总结性的内容就在最后野蛮人与总统的谈话里。主要想谈谈看完这本书的感受。在那个美丽的世界里,人被分为三六九等,然后各司所职,当然每一类人都很重要,不论缺少哪类人社会都无法正常运行。活着的人,一切在还没出生就已经被定义,出生了又加以驯化和调教;没有思想,没有感情,人在孤独的时候最容易瞎想,所以封杀一切独处机会,反之塞满大量的娱乐、聚会活动,畅享这个美丽的世界。再者没有伤痛就不会有思考,每日定量服用麻醉剂,麻痹神经,稍有不适也习惯服用,畅游在虚幻的世界里,药物告诉自己生活太美好了。没有廉耻之心,不能和同一个异性相处过多时间,爱随便做,随便享受,每个人都属于大家,没有占有欲没有控制欲,不会产生不安全感,一切都无需担忧;这点让我想到了亚当偷吃禁果后有了羞耻之心,不知道是否大概意思是一样。人活着似乎就是为了上班,为了让这个世界持续运转下去,下班了以后就是无尽的娱乐和享受,看似很美好,却也不过是这个大世界齿轮的一颗螺丝钉。看完之后开始会思考如今的肥皂剧、电影各种娱乐方式甚至是上网,不过就是为了填补没事干的空缺。想到一句话,人一无聊没事干就会找事干,也就会生事端,也许现在很多不好的事情,比如各种烦恼,说白了就是太无聊瞎想苦闷。就像我曾经有一段时间只要闲下来就会感觉特别空虚和焦虑,为了缓解这样的状态以及暂时逃避这个世界以及要做的工作就不停的玩三国杀,三国杀把那些会自责会瞎想的时间都占用了,内心也舒畅多了。不一样的是我选择逃避的方式是游戏,而非毒品,但功效却是一样的。不过当然也会有好的事情出现,某一部分无聊的人就去找有聊的事情做,也做出一番好东西。只是那个世界早已为你安排好这空挡的时间该何去何从。为了提高你生活的幸福感,同时也为了控制你。我觉得那个世界另外一个很重要的维系点是对号入座,各司其职。就像里面描述的一个实验,当一个世界全是阿尔法人(统一等级,统一智商)时候,我不比别人差为什么他能当领导,我却只能去修机器,这个时候冲突来了,争权夺利就开始了,每个人都为了自己明争暗斗,虽然最终会有获胜的一方,但是这样的社会是无法生存下去的,没有了和谐,没有了社会主义的美丽世界。这会让我想到一个问题,虽然说着要扩大教育层面,但其实存在从政治的角度会刻意去拉低这样一个速度,有些人注定是接受不了高等教育,有些人注定只能上到初中甚至小学,因为我们需要农民工、搬运工、清洁工,如果所有人都有大学教授的思想,会是怎样一个局面?或者说像外国的教育,根据自己的喜好,就想当个酒保活的简简单单生活就足够就不会去上大学,想进一步深造研究更深就上大学。只是这各个level的人到底是早已注定,还是真的靠自我选择?其中大概的一个观点非常触及到自己,大概的意思,也是我自己理解的意思:精英永远只会是少部分人,这些精英只需喂食好那些自以为是精英的人、自以为很有思想的人,让他们卖力干活就好。虽然嘴上不说,但心里一直都认为自己还是很有思想的人,殊不知也许已经被拴上了木偶的线,背后一直在被操纵着。权利还是永远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你永远都看不清这个世界吗?看完这本书也好多天了,心情也大致恢复平静,日子还是得照样过。一直很想去探寻这个世界,此书也只是看世界的另外一个角度,切不可入戏太深,那不是自找中毒么= =。况且这个世界,谁能真的看得清,谁又知道世界是个什么样子呢?即使真的被操纵着,那又能怎样?已经活的够悲惨了,怎能还如此行尸走肉般,让自己活得更悲惨呢?还不抓紧时间去找寻自己真正享受的所爱的东西,也许所谓的追求在上一level的人看来可笑甚至不算个追求,但相对于目前的自己更能找到自我的一丝价值吧,能在自我的周遭世界里更幸福吧。爱自己,请找寻自己。

从心所欲,不逾矩

如果每个人都这样快乐,如婴孩般简单而满足地享受着感官上的快乐,我们的世界会不会更美好,还是说,进入神经质般的癫狂。智君曾经问我,是会选择快乐而无脑的活着,还是必然伴随痛苦的思考。我回答:当然是后者。或许当时的答案是无意中给出的,但过了这许多时间后的今天,我还会给出同样的答案。感官上的快乐并非一无是处,但永远沉溺其中直至生活的乐趣和意义完全被它取代,我们在某种程度上也便丧失了人性,丧失了感情,丧失了选择的权利——选择快乐和选择不快乐的权利。看1984,记忆犹新的是Big brother is watching you.而本书则不同,统治阶级并不崇尚虐待哲学,相反,较为温和而又无所作为。但这种在快乐之中渐渐将人性抹杀却令人心惊胆战——一切幸福都可以调控,正如每一个人都是流水线的作品。人们拒绝思考,沉溺于感觉,在这一系列的完美控制之下,找到舒服的活着的方式,却丝毫不感到失去和悲哀——或者说,不可能感到,人们潜意识里的固化造就了无意识的顺从,每一个人都欣然为之。从心所欲,不逾矩。无意识的可怕。却也是无意识的幸福。但这种幸福,你敢要吗?自由和快乐不可兼得。当社会环境趋于快速而流于表面,对人们感官的刺激显得愈发重要。我们醉心于眼花缭乱的娱乐方式,也渐渐在其中忘记了自我的存在——思考很累,无法穷尽的思考也伴随着永无止境的痛苦,但倘若从未找寻过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又何以谈及超脱世间羁绊的自由呢?没有自由做保障的快乐,又是付出了多少代价后的结果呢?迷失自我之后的快乐,又还是属于我的快乐吗?娱乐至死的时代,以思考去对付无意识的洪流,为自由找到一个可能的位置吧。【可读性来讲不及1984,但按照小说的设定也的确该如此发展——人物鲜有典型的自己的个性,故事情节也没有太大波澜,但小说所预言的状态的确在我们面前若隐若现。身为这个时代的一员,也必须要知道,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我们可能到达一个怎样的尽头。】【想写的太多,实在是语无伦次了…】【拿孔夫子的话当标题不知道合不合适…】

未来的阴暗世界

在经历了无数次武装镇压之后,“总统们意识到使用武力并不是办法,于是采取了缓慢但是绝对可靠的人工生殖、新巴甫洛夫条件设置法和睡眠教育法„„”于是新世界由此诞生。welcome to Brave New World!未来的世界,一切都是机器安排好的,整个政治系统被现金的科技和system固定下来。男女甚至不会再有交媾,也不会生育,所有的小孩都是用人工抚育的方法在罐里养大的;男女之间的性关系、性游戏也被程序化,有专门的教程指导。——这一切,使得整个社会更加稳定;只不过,有时候,人们好像忘了什么是手段,什么是目的了。“我想知道什么是激情,”她听见他说,“我想要产生强烈的感受。”“个人一动感情,社会就难稳定。”列宁娜断定未来会有人造的快乐:唆麻,可以让神经系统兴奋产生幸福的眩晕感,以此来代替人的本质缺失——语言大量灭绝、家庭消失、情感泯灭——造成的失落感。诶,这样的新世界看起来是多么令人艳羡啊!!!可惜我们还是野蛮人,用落后的子宫生育进行种群的繁衍。。。自卑了!不过本书我却没太读得懂,这种高深卖弄哲学的黑色幽默实在太无趣了,既没有精彩的故事情节,也没有鲜明的人物刻画,当然更不可能有犀利的语言风格的(这是洋鬼子写的!!我的英文还没好到那个程度)。年岁俞增,个人喜欢的纯文学作品差不多已经固化了,更偏好语言风格独特一些的。对翻译的文学,从高中慕名读莎士比亚、托尔斯泰、巴尔扎克、雨果,大学读马尔克斯等等,从来没有真正feel touched过;反而是一本小人书印象特别深刻,《格列佛游记》,简直爱不释手,收到同样感触的还有一些情节突出的、人物鲜明的,如司汤达(《红与黑》)、福楼拜、契诃夫、马克吐温、莫泊桑、都德、哈代、小仲马,大作家简直是兴趣的坟墓,我是不会给我学生推荐诸如:狄更斯、列夫托尔斯泰、莎士比亚这些的,欧亨利、杰克伦敦倒是可以。

一个人的战争

这些天,痛苦一遍遍地翻腾。在放纵心灵和等待麻木的过程中,我读到了《美丽新世界》。那不一定是想象中的救赎,但至少带来了安慰。不想讨论它的反乌托邦涵义和显而易见的政治讽喻,我只知道老赫胥黎穿越74年的时光让我明白孤独和痛苦意味着激情未泯,灵魂仍然品尝得到渴望的芳醇。像野蛮人约翰,愿意用苦难去换取自由与平静。像a伯纳与华生,愿意离开“美丽世界”,只为清醒地面对现实世界。这是最坏的时光,也是最好的时光,我注定要为此做些什么。上世纪30年代的赫胥黎,怀着宗教般的热情所坚守的那些信仰,被如今的人们以解构为乐。他在那个时候似乎已有所察觉,所以会在小说里用优美又忧伤的笔调描绘“野蛮人保留地”里的一派生机——他们的血性,赤裸的欲望与恐惧,被神圣化了的爱情,以及有尊严的死亡。文明人只有唆麻——那是我的虚荣、伪善、妥协和胆怯。既然不肯认命,为什么不选择逃离我的“美丽世界”?在和外部世界抗争之前,我要先赢得这场“一个人的战争”。没有谁能救我,除了我自己。

美丽新世界

《美丽新世界》的创作无疑是高明的,它用强烈的对比展现了压制人性的文明世界与落后原始的传统世界间的差异。作者没有用现代的社会与小说中的文明社会做对比,而是选择了印第安人的传统社会,或许这样起到了明显的放大镜的作用。读完此书,有一个疑问一直没有解开:随着社会化分工的程度越来越高,人与人之间的依赖性越来越高,会不会有一天人真的会像小说中那样,思想和个性被压抑,被幸福,“人人相属”……或许,作者之所以不选用当代社会作为对照组,是因为我们已经在路上了……

没有看过此书可以评论吗?

话说那种统治阶级在上看着下面的人作为玩偶的社会,真的有。目前的社会就不存在阶级了吗? 不照样是上面的人活的自在而下面的人水深火热?不得不说,反乌托邦描述的社会是灭绝人性的,人作为高等动物,不必像美丽新世界这样生活,举个比较好的例子,蚂蚁王国就类似于美丽新世界,倒不像那个世界需要从人是婴儿的时候就进行各种条件反射的刺激。蚂蚁生来就分工明确,可以说,那是基因决定的,比用手段来控制人先进的多,高端的多,因为那么的世界比较小,必须通过明确分工来维持体系的生存,这也是适应环境。但是你再看看人类,人类已经长出来复杂的大脑了,怎么可能用各种弱智的手段来统治他们呢? 希特勒不也是灭亡了吗? 单单的靠汽车摩托车明星就可以让人不具备判断力?如果想培育这样的人类,你必须从人种开始培育,你必须控制别人是否生育,但是这样的极权社会在普世价值为主流的社会中是很难存在的。极权社会需要首先发展超过非极权社会,在这个科技就是竞争力的世界仅仅靠几个科学家就做到超越其他社会,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所以这种世界只能够想想,写本书,人生活在这个世界里,作为智力发达的物种,必须思考上帝出的难题:你是谁?

“集权主义”

新闻学原理讲媒介四种理论,威权主义这部分的作业是书评,希望老师能给个好看的分数。逻辑不好,想到哪里是哪里,大致的架构是威权主义理论的哲学依据:1.人的性质:社会一员2.社会与国家的关系3.人与国家的关系4.基本哲学问题:真理与知识《美丽新世界》随感有人说,《1984》和《美丽新世界》描绘的是两个相反的未来,书中建构出两种截然不同的乌托邦,但若仔细想来,并非如此。向内探寻,奥威尔和赫胥黎笔下的社会都由精英统治,即所谓的Authority,在高度的集权主义统治之下,异化的社会得以维持稳定。前者运用的是铁腕专制,后者则在心理层面悄悄地改造了人的意识形态。《美丽新世界》开篇即为对孵化室的描写,以流水线操作生产新生婴儿,带着几分科幻色彩,不由使人怀疑未来的多少年后,人将为科技所奴役,失去主体性。集权主义即Authoritarianism,而媒介的威权主义理论亦为Authoritarianism of the Press,这样看来,二者同源。在美丽新世界中,人是社会的一员,在社会中有着既定的位置,个人的才能和创造力不被强调,而服务于社会这一点则反复地被提及。他们的一生从出生便已决定:人类被分为五个等级,Alpha、Beta、Gamma、Delta以及Epsilon——Alpha被限定得聪明漂亮,而Gamma以下的人被限定得矮小愚钝、批量生产。人们信仰新的科技之神福特,将福特汽车诞生之年作为新纪元,表面上看似可笑,但实则是后工业时代的噩梦,是一个隐喻。集权统治之下,人类失去对文学、艺术、宗教的热情,他们不再具有欣赏美的能力,生活之中随处可见的是高科技的痕迹,而从古希腊时代流传至今的美学与爱则灰飞烟灭,人的大脑经由改造后变得与机器无异。知识和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作为非特权阶级的社会普通成员根本没有接触的机会,他们工作、滥交,无聊时服用使人快乐的毒品。美丽新世界里,从胚胎时期便开始的教化,使人性逐渐丧失,威权如同降下的黑幕,将人类的双眼蒙蔽,智性和理性日渐丧失,当全社会都没有了思想,便不会有人发现背后的黑暗集权,更不用说触发反抗和革命了。尼尔•波兹曼作为媒介环境学派的领军人物,对于后现代工业社会有着深刻预见和尖锐的批评,他所说的娱乐至死,大抵就是美丽新世界的景象。哈耶克曾说过:“所有通往地狱之路,原先都是准备到天堂去的。”用技术的手段更隐秘地维持专制,或许专制从未消亡,它只是从封建的中世纪社会变成了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从前知识掌握在神职者手中,而到了新世界,知识和真理掌握在福特背后的统治者手里,千百年来,控制从来都存在。每一个科学发明都有潜在的颠覆性,有时科学正是人类潜在的敌人。新世界里,人类可以滥交,服用索麻以获得感官上的欢愉享受,自我麻醉,没有痛苦悲伤,专制之下的幸福,成了向民众兜售的廉价商品。如果说《1984》想表达的是集权统治下对于自由的渴望,那么《美丽新世界》则表现为人类对于放弃自由的渴望。一个自由意志被抹杀掉,可物质生活丰富且井然有序的社会,是否高于一个允许自由思想但附带着痛苦和贫穷的社会要好?我想起书中写到的,新世界的人重返“人间”,对于亲情和满地滋生的疾病同样地嗤之以鼻。反思我们眼下的生活,物质条件越发优越,人情疏离,不断追求更好的物质享受,若按照这个方式发展下去,那么《美丽新世界》将不仅仅是一个政治寓言,或许,将成为一个政治预言。精英政治的核心,就是由聪明的少数人统治平凡的多数人,这是人类社会亘古未变的组织形式。而高度分化的社会产生了孤独和缺少正常联系的个人,这实则是集权主义统治的土壤,孕育了一批驯化、安于现状的子民,身上带有奴性的印记。这样的社会,稳定、高效、各就其位,但是人的思想得不到重视,集权自然有其优越性,但在价值选择的问题上,是自由思想更重要还是稳定统治更重要,这仍值得探讨。我想起苏格拉底的观点:“宁可做痛苦的人,也不做快乐的猪。”怠惰并非天生,是经验的产物,生之为人,我不愿意如同新世界子民一样,交出自己的灵魂去换取生活的安逸享乐。回到集权主义的话题上来,我认为人生而具有理性,这是人区别于动物的表现,也是对抗集权主义最好的武器。赫拉巴尔说:“最糟糕的事情与污血、脏点无关,最糟的事是人看起来十分愚钝且毫不在意。”思考,保持独立,抵制蛊惑,无论个人多么脆弱,集结起来也会成为一股反向的力量。即便生产高度发达的共产主义社会有朝一日到来,也未必是“乌托邦”。

未来会变怎样?赫胥黎的预测对么?

这也是很久前看的,一起来写些感受看1984和美丽新世界之前,是因为网上曾有段评价,说赫胥黎和奥威尔谁预测的未来更对,坦白的说,我是看到那组漫画才开始准备看这两本书的,以前从不知道。还好这个漫画勾起了我看这两本书的兴趣。刚找了下,这组漫画还能搜到,还挺发人深省。http://tieba.baidu.com/p/1824981934这组漫画有点意思~奥威尔和赫胥黎对未来的不同预测从书的可读性易读性角度,1984好一些,但赫胥黎得书里描写的场景:α,β,γ人。。。。各种人工合成,这尼玛不是黑客帝国吗?黑客帝国的那两兄弟应该看过这本书吧。未来会变怎样?赫胥黎的预测对么?从现在这个信息时代看,垃圾信息的堆砌,我们人类真的会毁灭于自己喜欢的东西身上吗?

不能承受之轻(?)

对《1984》,我还能写下长篇大论表达我巨大的恐惧,但是看完《美丽新世界》的瞬间,我一个字的反驳都想不出来。那个世界不合理吗?不,那个世界是合理的极致,是人类所能实现的最合理的世界。如果文艺复兴时的人们看到,定会赞一声“多么伟大的理性!”;如果启蒙思想家们看到,定会惊叹于“理性王国”的实现。它实现了物质的富足、精神的愉快,人们因为“喜欢”而劳动,每个人都骄傲于自己的价值。人生来就被赋予了他的职责,生来就热爱并且擅长自己的工作,生来就懂得消费——源源不断的生产和消费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人们彼此需要,永远年轻、活力,不惧怕死亡(他们会在美丽的梦中死去),不会寂寞,没有烦恼(任何欲望都被满足)。它懂得节制与舍弃才能获得幸福。社会分工、劳动时间等一切社会制度无不是充分实验的产物——不分等级,世界就会陷入混乱和毁灭;劳动过多,人不会幸福,劳动过少,人也不会幸福。人们将自己限制在一定的生活轨道里,从而获得物质的自由(各种享乐)和精神的自由(唆麻)。世上没有两全其美,为了获得必须有所舍弃。所以抛弃家庭,选择自由;限制科学,选择稳定;摈除古代文化,选择轻松愉快;消灭痛苦,选择平静;告别上帝,选择幸福。它没有战争没有饥饿,稳定繁荣,使人幸福——这难道不是美丽新世界吗?我微弱的反驳仅仅由于我不属于那个世界,因为我曾担负过沉重的痛苦,所以才感到那个世界有那么一点点异样——我感到那里的一切都太“轻”了。爱、恨、责任、希望、痛苦、快乐、自我……一切都轻飘飘地浮在空中,像一个个五光十色的肥皂泡泡,美丽,但一触即溃。那里没有等待,高效与速食是社会的主旋律;那里没有真实与虚幻的界限,我很奇怪竟然没有人疯掉;那里没有深刻——他们消解崇高、消解古老、消解神秘,将一切都诉诸于感官的享乐。他们面对主人公的痛苦,哈哈大笑,因为他们一生中所接触到的所有“痛苦”都是以消费品的形式出现的。我经历过痛苦(它赋予我重量),所以离开痛苦,我也将不能获得幸福。可是没有经历过痛苦的后代们呢?在那样一个“美丽新世界”中,他们是否会幸福?我想是会的。如果有一件奢侈品,你和你周围的人都买不起,但是大家都说它根本没有用。时间长了,你也跟着打心底里觉得你完全不需要它,你不再想买它了。这个时候,你会幸福。瞎子的国度怎么会需要灯呢?那个社会的正常运作和长治久安,根本不用像《1984》那样靠什么老大哥、真理部、秘密警察去强制维持。人们生而甘愿过那样的生活,他们认为本该如此,他们自以为拥有自由,他们确实感到幸福(你说嗑药?几乎没有副作用的药也叫药?╮(╯▽╰)╭)。这无疑就是我们不远的未来。今天,有多少人正过着“美丽新世界”式的生活?多少人忙于彼此周旋,忙于享受感官刺激,没有时间留给自己?多少人憎恨孤独?“孤独的人是可耻的”,如果有一天全世界达成了这样的共识,又有多少人愿意为了孤独的权利付出一切?有多少人相信世界需要痛苦、需要年老、需要神。要四十年的衰老还是二十年的青春?要真实的几个小时痛苦还是虚幻的几天幸福?这是多么难以回答的问题啊。和《1984》相比,《美丽新世界》才是真正的绝望。尽管它没有思想警察,不会把“异端分子”送进毒气室,但是它没有希望。因为那个世界的每个人都认为生活充满了希望。而我们的社会正向着美丽新世界阔步走去。•FIN•

美丽的一九八四

奥威尔担心我们憎恨的东西会毁掉我们,而赫胥黎担心的是,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尼尔·波兹曼我的身边有很多这样的同学,整天打英雄联盟,饿了吃饭,困了睡觉。我们的课程中有很多这样不得不去学习的课程,思想品德、马克思主义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原理。有的时候我就会想,那些无聊的课程和迷人的游戏其实是代表着中国和美国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对中国青年的禁锢,就像奥威尔的《一九八四》和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这两本书中描述的那样。《一九八四》这本书的大名早就如雷贯耳,苹果公司在1984年播出的麦金塔电脑的广告和近几年村上春树的作品《1Q84》都是向这本书致敬的产物。书里描述了一个等级森严的弥漫着恐怖气息的极权社会,读完之后,“老大哥在看着你”、“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双重思想”、“犯罪停止”、“新话”此类触目惊心的词汇在脑海里回旋个不停。在这个社会中,公民除基本生存外的一切权利都被剥夺殆尽,不允许吃上优质的事物,不允许闲逛,不允许性爱,甚至不允许独立地思考。唯一被允许的就是对元首的崇拜,国家的一切行为都成为了权力的附庸。极权主义是令人胆寒和厌恶的,而它真正的可怕之处在于它的多变性。除了奥威尔的可怕预言外,还有另外一个同样让人毛骨悚然的版本,虽然这个版本年代稍稍久远一些,而且也不那么广为人知。这就是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我是在读完《一九八四》之后才听说的这本书,读罢之后略有失望。这本书并不如《一九八四》那般好看,人物苍白无力,情节不够曲折。而这本书让人细思恐极之处正在于此,不是因为作者的写作功力差,而是在这个人人皆“幸福”的新世界中,每个人就是如此的符号般的苍白,他们的生活就是如此的单调以至于根本没有机会发生冲突,作者只不过是对这个未来世界中的众生百态进行了真实的白描。之所以把这两本书放在一起比较,是因为只有把它们在放一起,才能碰撞出最奇妙的火花。《美丽新世界》成书早于《一九八四》,赫胥黎还是奥威尔在伊顿公学的老师。在赫胥黎给奥威尔的信中,他阐述道,《一九八四》所写的乃是发生在《美丽新世界》之前的事情。也就是说,“一九八四”只是人类历史的某一个阶段,“美丽新世界”才具有终极的意义。而如今的现状也似乎正在印证着赫胥黎的预言。一个老人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作出了比年轻人在十多年之后更久远的预言,不得不赞叹赫胥黎的真知灼见。而最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奥威尔和赫胥黎描绘了两个截然相反的世界,却殊途同归,都走向了极权主义的末路。两个世界都是极权社会,统治者构建它们的原因却不同。“一九八四”中的极权是源于对权力的贪恋。核心党员为了永远保有权力,故意保持着低下的生产效率,并且通过战争消耗着多余的资源,以便让平民们永远处在极低的生活水平上,让他们没有多余的精力去接受教育、去觉醒、去造反。奥威尔在书中借用奥勃良之口赤裸裸地揭露了这个社会的本质,“党要当权完全是为了自己。我们对别人的好处并没有兴趣,我们只对权力感兴趣。……没有人会为了废除权力而夺取权力。权力不是手段,权力是目的。建立专政不是为了保护革命;反过来进行革命是为了建立专政。”而“美丽新世界”产生的原因却是因为对效率的盲目崇拜。科技的进步催生了人工繁育和睡眠教育,以保证让不同等级的人都对自己的生活十分满足;“嗦吗”迷幻药的发明使人类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保证重新回到愉悦的状态,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激发人类最大的生产力。“人们只顾追求着高效,个人的自由和创造性却荡然无存。”这也就是为什么在“一九八四”中,我们还能看到善恶斗争,而在“美丽新世界”中这种斗争却已无从谈起,因为“一九八四”中人尚且为人,人的本性尚且存在,只不过是被统治者所蒙蔽和压制;而在“美丽新世界”中,人类只不过是科技的产物,效率的奴仆。我一直都觉得“美丽新世界”是“一九八四”矫枉过正的产物,人们惧怕“一九八四”中自己因为生活资料匮乏而造成的无知与被压迫,于是开始拼命地发展经济,却陷入了另一个怪圈——效率高于一切。人类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对“一九八四”的恐惧造就了“美丽新世界”。极权原因的不同,也导致了两者极权手段的不同。“一九八四”的统治者的统治方式简单粗暴却见效快,他们依赖着棍棒、酷刑和集中营给庶民带来的痛苦与恐惧保护着自己的权力。“美丽新世界”中的统治者却不屑于这种效率低下且充满危险的方式,他们依赖科技带来的快感以让人们自愿服从,而这恰恰是另一种集中营,一种没有痛苦的集中营。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精辟地指出,“有两种方法可以让精神文化枯萎,一种是奥威尔式的——让文化成为一座监狱,另一座是赫胥黎式的——让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于是我们可以发现,奥威尔预言的世界比赫胥黎预言的世界更容易辨认,也更有理由去反对。正如文章开篇所举的事例,我们可以找到一千种理由不去上政治课,却找不出一种理由拒绝电脑游戏的诱惑。我们的生活经历已经能让我们认识到,在监狱大门关闭的时候我们要奋起反抗,但是对于一个因为纵欲过度而体力衰竭的文明,我们能有什么救命良方?有人说,多一个人读奥威尔,就多一份自由的保障,这话我信;但如果有人说,多一个人读赫胥黎,就多一份自由的保障,这话我却深表怀疑。对抗奥威尔的世界,我们只需要激发自己作为人的本性即可,对饱暖、性爱和自由的欲望可以轻而易举地被激发;而对抗赫胥黎的世界,却需要我们用深刻的理性去对抗浅薄的本性,这比前者要痛苦和困难得多。我们有什么理由阻止人们及时行乐呢?赫胥黎在写完《美丽新世界》后反思道,“一个社会,如果多数成员不能保持清醒,不在乎当下,不关心近在咫尺的未来,而把多数时间花在其他的地方——只关心无关紧要的运动和肥皂剧——那么这个社会很难抵御操控着的入侵。”“一九八四”的时代在人们的抗争中即将过去,“美丽新世界”的时代却伴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正在悄然而至,也许手里拿着的智能手机就是野心家的帮凶。我们不能做什么,除了保持警惕,警惕好奇心和求知欲的衰减;警惕权力对自由的剥夺,哪怕是追求痛苦和不幸的自由。

选择or被选择?还是看论坛第一篇吧

看书评不如看论坛第一篇的讨论。昨晚看完这本书以后,应该说是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心里头就有一个想法——这个虚拟中的文明社会其实很美好啊,我甚至心生向往。对比书中两个描绘的世界,一个是美丽、新的世界,这里每一个人没有父母没有束缚,他们各有所长在自己的阶层中各有分工。他们快乐,因为他们抵御了所以痛苦的源泉——疾病、战争、贫穷,从源头上消灭了这一切。在这个社会当中,你只需要享受,甚至不纵情欢乐都是罪过。反观另一个世界,就是那片保留地中的“野蛮”世界。里面肮脏,血腥,一点也不“文明”。他们提倡禁欲,这体现在“野蛮人”对丽英娜的爱上。这两个社会是人类社会的两个极端。前者是高度发达社会最终形式的乌托邦,而后者是人类最原始最“低级”的原始社会。我曾经读到过一句让我印象很深的鲁迅先生的话。我记不清原文,大概的意思是,最痛苦的事情不是死,而是别人告诉你,你要死了而你一秒秒地看着自己死去。我反复地想这句话,时常想到,如果一个人不知道自己处于痛苦的局面,他会不会过得快乐一点?人活得太清醒,太把斗争、革命当回事,大喊自由、民主,会不会到最后反而因为不可得或不可为而更加辛苦?在现当代的我们穷其此生,不就是为了保一时安稳吗,如果自己能在自己的格局中活得舒服活得惬意,尽管这不过是假象,那这一生在闭上眼睛的时候不也是微笑的吗?可那位“野蛮人”先生却不是这样想的。我从他与总统先生的对话中读到,他认为有血有泪的人生才是真正的人生。你活过人世的这一遭,没有忍受过痛苦,没有经历过孤独,没有可悲的事情做陪衬,都不算活过。这样的想法错吗?其实也没什么不妥吧,可能在我们现代人中比照他们两种人,也许就像有些人选择了做公务员,有些人选择了去创业,这本是两种人生路途的选择不同而已。无所谓对错,不过是选择。可有人总觉得被人操控的一生各种不爽。可是反过来想想,我们的一生不也是被一个叫做“命运”或者叫“上帝”的物体控制着吗?当然你大可说现在科学家没发现是不是真的有上帝,又或者用唯心主义神马地来说我,可是,你说得准吗?你的这个角色,难道就没有生下来就命定的可能吗?不过是现在的你不知道,所以你以为你在发力你改变了你的命运,可是说不定冥冥中一切自由定数呢?你自以为逃出一个圈,殊不知只是掉进另一个圈中。既然是这样子的话,关心自我的感受不对吗?我想快乐一点,想陶醉在幸福中,真善美于我有何用处呢?不过是a+人精力过剩后自我矛盾的无聊的消遣,我们感受与否对自己有什么改变吗?……这样一番思虑下来,我不禁对这样的世界倍有好感了。虽然他的手法看起来是如此地拙劣,如此地让人不爽,但是结果是每个人都能快乐。看论坛上的争执点就是如此吧。反乌托邦的人认为那些生活在文明社会的人缺失的是选择。命定的快乐,是没有选择的,是后天灌输的。我们现当代的人对于自己的事业或者其他都还能有自己选择,而在他们的年代,从你为何出生就已经是被选择的。这个问题只能用书里总统先生的话来回答了。在那段“野蛮人”与总统先生的对话中,蕴含了太多冲突,而最重要的是,最后“野蛮人”败了。无论是因为最后的强制围观,还是他的族类困在了保留地,都直白地说着原始社会的终结。在控制下的他们,何尝不是另外一种命中注定地被选择?

路是人走的

以前看多了科幻题材的电影,经常忍不住的幻想未来的地球、未来的人类是什么样子?星际航行会不会成真?人们可以自由选择居住的星球?或者说干脆就是一个大爆炸、地球毁灭、人类消失?后来读了《三体》,觉得刘慈欣的黑暗森林理论说的挺好,宇宙这么大,拥有舒适生存环境的星球肯定不多,外星人怎么可能友善?殖民倒是有可能,我也就不想什么太空移居、各星球人民互通有无友好交往的未来了……13年底,读了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读完时正好是晚上九点多,我记得自己当时拿kindle的手都在抖,写笔记的时候差点哭出来。那一晚,我想着如果我们的每个人独立的理性思考的能力,在稍稍萌芽甚至还未萌芽时就被这些简单快消的感官娱乐信息下被洗劫一空,那可怎么办?我甚至想着以后远离娱乐节目远离废话连篇的社交软件!当晚我就在空间里面发了条《娱乐至死》读后感悟的一句话,然后被朋友推荐去看豆瓣叶子风的书评,觉得我貌似太过激动太易被同化,很多电视节目、移动设备的目的就是为了娱乐,你非得在苹果身上去吃出榴莲的味道,这本身就有问题。娱乐就是娱乐,重要的是你怎么选,甚至你是怎么被引导到这些东西上面而放弃思考。尼尔波兹曼一直在书里推崇赫胥黎《美丽新世界》对人类未来的预言,其实我之前在图书馆文学书库扫到过这本书,当时觉得书名好假,该不会是什么奇怪虚伪的赞歌似的小说吧!后来在《娱乐至死》读了一半的时候我同时开始看这本《美丽新世界》,读着读着就觉得写的挺不错,想到自己之前毫无依据的偏见又鄙视了自己一把。“2503年,一个婴儿养育室里。护士们在地板上摆了一堆图书和鲜花,然后把一群长得一摸一样的、8个月大的婴儿放到了地板上。婴儿们看到图书和鲜花,飞快地爬过去,拿起来玩耍。这时候,长官一声令下,护士长启动电路装置,一时间,刺耳的警报响起,地板被通上了电,触电的婴儿们在痛苦中痉挛并尖叫不已。过了一会儿,护士长关上了电闸。”【1】我当时是当做科幻小说来看的,也觉得新奇有趣。赫胥黎在书里引用了广博的生物学、心理学知识,为我们描绘了虚构的福特纪元632年即公元2532年的社会。 这是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都受着控制的社会。在这个“美丽新世界”里,由于社会与生物控制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沦为垄断基因公司和政治人物手中的玩偶。这种统治甚至从基因和胎儿阶段就开始了。这是一个有阶级、有社会分工的社会,没有家庭的存在,“妈妈”是一个让人羞耻的存在,人类经基因控制孵化,被分为五个阶级,分别从事劳心、劳力、创造、统治等不同性质的社会活动。人们习惯于自己从事的任何工作,视恶劣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与极高的工作强度为幸福。因此,这是,一个快乐的社会,人们从不读书,这种快乐还有别的措施保障,比如睡眠教学,催眠术被广泛用来校正人的思维,国家还发放叫做“唆麻”的精神麻醉药物让人忘掉不愉快的事情,。正是在这个“美丽新世界”里,人们失去了个人情感,失去了爱情——性代替了爱,失去了痛苦、激情和经历危险的感觉。最可怕的是,人们失去了思考的权利,失去了创造力。【2】尼尔波兹曼在提到《美丽新世界》时说“赫胥黎试图说明的是,在一个科技发达的时代里,造成精神毁灭的敌人更可能是一个满面笑容的人,而不是那种一眼看上去就让人心生怀疑和仇恨的人。”他让你“心甘情愿的一直注视着他”,而无需什么监视束缚!看到这里,我突然想起《美丽新世界》里对于婴儿教育的一个情节,孩子们从小就被灌输东西如果坏了你要买新的、衣服破了你要买新的,总之,就是教导每个人不断消费、追求更新的产品才是人生大义。我个人觉得追求完美的产品并不能被苛责,但是如果已经演变成狂热的追新,甚至不觉得这是浪费的时候,才真的出问题了,而“新世界”里这种极端遍地可见。难道会被关注叫好的都是这种惊悚极端的预言?我当时抄了一段《娱乐至死》在笔记里:如果一个民族分心与繁杂琐事,如果文化生活被重新定义为娱乐的周而复始,如果严肃的公众对话变成了幼稚的婴儿语言,总而言之,如果人民蜕化为被动的受众,而一切公共事务形成杂耍,那么这个民族就会发现自己危在旦夕,文化灭顶的命运就在劫难逃。【3】13年底的那个晚上,我读完《娱乐至死》产生了比读悲剧小说蔓延更深的窒息感,当天的日记里我写着诸如“溺水之幻、颤抖、抑郁、忍不住流泪的哀伤”之类的字眼。一年多以后,我依然觉得这本书和《美丽新世界》一样都值得再读,可却没有初读时的那份恐惧和震撼。大部分的人都有着一样的喜新厌旧、一样的趋利避害、甚至一样的贪生怕死。一本经典好书和一部最新好莱坞科幻大片搁在眼前,你怎么选?我会选更加直接获得视觉快感的电影,我知道我的选择一点儿都不孤独,从萧瑟的书店和爆满的影院就知道了。可是让你天天大片、美女帅哥左右,无休无止,所有的快感都从感官获得,你会每时每刻都开心吗?这明显不可能啊。本来想拿我自己做例子,我看综艺看宫斗也刷微博,但是我也看书也思考,虽然蠢笨,但至少我接着阅读和互联网也在学习变智慧些,可是又一想我自己只能算是个案,不能以一概全,这样子跟扯淡的成功学案例有什么区别?(我不是成功学案例,没房没车没工作,在此只是比喻。)尽管我写不出可以支撑我“人类不会放任自己娱乐至死”观点的依据,但是我依然坚持未来的路不会尽如尼尔波兹曼和阿道斯赫胥黎对的担忧和预言这般极端。【1】阿道斯.赫胥黎,美丽新世界,大致前几章的话【2】《美丽新世界》内容简介,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321789/,豆瓣读书【3】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倒数第二章

自由算什么?!

这样去勾画未来社会,确实很BT。但⋯⋯我所憧憬的“理想世界”更多的是一个人的世界,我不喜欢统治、管理,即使这样看起来很“雄霸天下”。但现在,我更欣赏书中所描绘的世界。书中描写的世界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反对呢?是真的因为他们感到自己失去了自由了吗?这么说的人一定不懂得什么叫做自由。稍稍幻想一下吧:每日的生活是固定的模式,看上去很无聊,但实际上,这固定的模式中有多少现实中永远无法尝试到的有趣呢?首先,假如我是阿尔法:我可以无限制的做爱,和任何一个女性;我可以自由操控直升飞机;我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专业;我可以不用体会衰老和疾病;实在是寂寞了,还有唆麻可以麻痹自己。即使是最下等的人,我也不会担心:毕竟那时候自己已经没了自己的想法,到底自己是在被虐待还是无限制地做苦力,都无所谓,毕竟我不知道啊!要了解,生活中一切苦难的源头都是因为痴心妄想!在这样的世界里,欲望可以随处满足,福利真正地优越到了“从精子到骨灰”,如果人没有灵魂,这不正式全世界最好的归宿吗?人们各司其职,谁都不会鄙视谁,谁都不会感到自己在人群中的特殊地位,这不正是全世界始终追求的“和平、平等”的社会吗?也许没有爱与自由这些奢侈品吧?有的人会发出这样的疑问。但在生命安全没有保障的前提下,这些只不过是井底之蛙遥望的那片天空!现在的欧美很多国家我感觉就已经达到了这种程度:苦力工人都是外籍人员,自己公民从小到死始终享受着“社会福利”的待遇,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只要不反政府。大家羡慕吗?如果说是,那么“自由”又算得了什么呢??

最接近真实的乌托邦

反乌托邦三部曲里面,《1984》离现实生活最近,《美丽新世界》离人类的未来可能最近,而《我们》虽然更早,但其内容更像是二者的结合体。1984是离我们的生活最近的,或许这就是这本书在三部曲里最出名的原因。1984里的高压统治是为了在落后贫穷的状态下保持专制,或者说是为了保持专制而维持落后贫穷。这在我们亲爱的邻居老金家还能看到许多现实中的写照。即便是在我国,如果不是因为当年那一碗要命的蛋炒饭,现在恐怕还真是难说。美丽新世界中,我自己不得不承认新世界的确太美了,一个物资充足,娱乐至上的新世界,以快乐为导向的社会,男女关系随便的搞……但是作者对技术发展的想象力有限,比如除alpha外,从beta开始到delta和epsilon存在的意义都是做低端工作,其实这部分工作可以被机器人替代(书中经过改造的beta以下,严格来说已经不能算人类,尤其是多生子),人类本身可以在不接受基因改造的前提下进行基因筛选,然后通过医学手段达到智力和体力的平等,即一个全alpha社会,以机器人劳动力为支撑,这几乎就是人类未来的景象。因此,1984中预言的富裕必将打破专制和新世界中幸福必须付出自由代价的预言都是在技术无法代替人工的落后情况下才能成立的。新世界中最为诱人的地方是,反抗者只是被流放而已,而且仍能保持富裕的生活,同时还能保持自己的精神自由。新世界其实给了异端自己选择的权利,其中一个异端穆斯塔法最后还做了总统。这就让在这种情况下追求自由的野蛮人先生,显得有一点受虐狂的心理。约翰野蛮人先生代表了我们社会中一部分自以为获得了真理的高端分子,他们自己觉得人应该是自己这个高尚的样子,就以为所有人都应该和自己一样,却忘记了在他追求的人应该有的种种自由的权利中,恰好还有保持愚昧的自由。这种想把自己的意志覆盖全球的想法,和在殖民地盖学校传教的文明人一样,都是自以为是的傲慢想法。新世界中安于享乐的人们,正是明天人类社会中的大多数。安于享乐的人,就应该有权利安于享乐,这没什么不好。喜欢独立思考鞭打自己的人,就应该独立思考,鞭打自己。自己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好了,对别人灌输自由的观念和对别人灌输只顾享乐的观念是一样的,都是试图控制别人的思想,五十步笑百步嘛。

一点点剧透,但扯得比较远了

本书前半部分谈了大量条件设置,及催眠教育。我想这一部分一定是大部分人感到恶心。想吐。但如果本书仅仅是一部阐述严格种姓制度下的集权、洗脑教育,然后所有的公民在这些教育下,乐呵呵的享受着美好人生。。然后每天高喊我主福特万岁之类的屁话,那就和普通的政治隐喻小说一样毫无意义了。最后部分总统的一席话,道出其实原来有过一部分α种群自由建立一个新的社会。但最后变得一团糟,不得不诉诸于旧有的“秩序”方能解决混乱。。我们不禁想到人类的文明不就是各自为政的不同价值观的碰撞下才建立起来的秩序吗,但碰撞的最极端形式就是战争。于是有人会说,我们可以有议会这种东西,那就不需要战争了。即使这一观点成立,我们还要面对许多其他痛苦,生老病死,失去亲人,失去恋人,理想不得实现是一种痛苦,理想实现了就觉得无聊,又是痛苦,恩,人生有八苦,看来何止八苦啊。还有一种怕,才是最大的可怕。以往让我们感到害怕的东西都有对象,但没有对象的可怕才叫可怕,那就是未知,和我们直面的是“无”,革命烈士拥有信仰,所以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无所畏惧、视死如归,能够直面“无”才是最大的勇气。这个问题暂时打住,再接下去就要离题了。既然人生如此痛苦,为何不设定好条件设置,再来个唆麻假期。恩,既然自由使我如此痛苦,它是我无福消受的东西,我愿意交出自由,获得快乐。此时,你是否有一种将灵魂出卖给魔鬼的感觉。我们似乎面对了浮士德的困境。当然这个比喻不太恰当,因为浮士德不是个享乐主义者。这里有一个很古老的问题。。自愿成为奴隶,是否是自由的。。诺奇克认为,答案是肯定的,因为“自由契约”原则。但我是不同意的,一种制度如果使人的可能的选择变少了,那恐怕是种对自由的限制,即使这种制度,是出于自愿原则。的确,对于一个关在笼子里禁欲主义者,他的内心却是是自由的,但他的选择却是少的可怜,这是一种形而上学层面上的自由,却不是政治意义上的自由。。真正的社会契约,应当保证,设立一种最低程度的限制,以保证每个人的自由选择不会因为他人的干涉而减少。。这才是文明的意义。。你没看错,这是以赛亚伯林的“消极自由”。。。不过,似乎还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即便免除了人为的限制,那么面对自然的限制,人本身的限制,我们的自由选择又该如何可能呢?恩,这个问题,还是不回答比较好。。。不过在小说中,我们看到“野蛮人”最终选择了痛苦和孤独。

三部乌托邦小说最弱的一部

三部乌托邦小说最弱的一部,当然,作者写的时候最早对,对专制社会还没那么深认识。但纯从文字角度,我还是更喜欢1984。话说回来,作者对克隆人的描述怕是影响了如黑客帝国般的伟大作品,透着知识分子对科技进步深深的忧虑情怀,似乎当下不太见到了,对自己有了信心?

初读震惊,再读繁琐无味

一直觊觎,由于它的名气,乔治·奥威尔的1984,动物庄园,美丽新世界,重返美丽新世界,视为反乌托邦3部曲。刚开始读到这种本,感觉打开一扇思维的窗,震惊气氛的睡不着觉。第二天竟不敢打开,像是黑客帝国里不想承认自己是在虚伪世界一样,浑浑噩噩的活着是轻松,天呐,现在想想,是自己在一直喂食自己索玛。作者认识是新颖的,但越往后边读,就没有想看下去的欲望了,感觉全篇都是一个意思嘛,没有任何的曲折动荡,一直在重复相同的观点,相同的困惑。也许,我是读的不认真,速度的结果可能就是浅显的认识,希望哪天有充足的时间,再想向自己敲个醒钟的时候再细读吧。

幸福的代价

如果说人人都应该拥有追求幸福的权利,那么是不是暗含着幸福就应该是每个人的生存目标之一,而并非每个人都能够达到这个目标,所以才如此强调。如果这个假设成立,那么幸福之所以是珍贵的,那是因为幸福是有代价的。这个代价便是承受着与幸福相对应的苦恼、焦虑、痛苦与不幸。正因为新世界里的每一个人都幸福,这种幸福才不伟大。如果幸福的代价便是对人性的多样性的否定,认为人应该在稳定的、各司其职的环境下被设定成工蚁的一个工种,那么这只是动物性的幸福罢了。人只能遵循着跟动物无异的原欲,反射性的借soma回避”设置好“的厌恶与痛苦,那么人之于动物的区别便不再存在。记得在《一个》上看到过一句话:”正因为痛苦难以回避,你更要在它来时仔细端详“看完Brave New World,我觉得这句话应该改为”正因为痛苦让幸福有了价值,你更要在它来时仔细端详。“After all,happiness doesn't lie in happiness,but in the achievement of it.

反乌托邦的反面是什么

和《动物庄园》相似,《美丽新世界》有着明显的讽刺现实的意味,读者很容易从书中的情节设定联想到在自己社会的对应。尽管两个都是极权社会,维持其各自运行的,前者是恐惧,后者是欲望,尽管前者中更多展现政府统治人民、镇压异见的种种冷酷、无情、欺骗的手段,而后者更着墨于个体的困惑、矛盾、挣扎甚至救赎,和小说内容类似的戏码,每天在现实生活都在上演。所以,小说对现实的影射多少会引起读者不安,读者能意识到“这样是不好的。”并对现实报以警觉而怀疑的态度。一直以来我都认为,阅读其中一个伟大的作用就是能够给读者一个很好的机会,从作为大部分人柴米油盐的生活抽离,从其他角度审视这个社会并更深的了解这个社会。所以在我看来,反乌托邦式小说能起到这样的作用是很好的。但是问题来了,通过这样的阅读,既然读者知道这样的社会是不好的,那好的社会是怎样的?更具体一点,这样的社会该怎样进行实际运作?其实,我作为读者,多少还是希望作者对这个问题做出自己的解答,解答出他们批判的对象的对立面是什么,尽管作者没有解答的义务,何况这也不是一个一劳永逸的问题。毕竟反乌托邦式的小说观带着强烈政治意味,我想这样的小说很大程度上对于读者的最终目的,是改变社会,而不仅仅满足于了解问题并且批判。何况知道永远不等于行动,也不必然导致行动。但若真的行动,怎样做才是尽可能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呢?我想这是一个很值得深思的问题。

那是个美丽的新世界

如果有唆麻,富士康的那些年轻人应该不会选择跳楼,本该在心中的热血也就不会白白涂在地上。如果有唆麻,也不会有人选择去幼儿园砍小孩。如果有唆麻,也不会有人选择以自焚抗拒政府。如果有唆麻,也不会有人选择倾家荡产上访最后“被精神病”。如果有唆麻,我可能就不会在这里写博客。吞服1克唆麻,和谐的欢快立即降临,一切叫人稍有不爽的想法烟消云散。唆麻真牛逼。这是赫胥黎在《美丽新世界》里设想出的一种高科技产品,出现在并不算太遥远的二十五世纪。它的功能很简单,也很复杂,人只要吃了一点,一切有碍于内心欢愉的想法都彻底消失,一个可以满足一切欲望的虚幻世界出现在你面前,“美丽新世界”中称之为“度唆麻假”。可以说,唆麻就是“美丽新世界”的象征,从生理出发,满足欲望,消灭思想,让一切归于平和——也就是“和谐稳定”。《美丽新世界》被奉为“反面乌托邦”经典,在美国现代图书馆评出的20世纪百本最佳英文小说中,位居第五。赫胥黎在书中构建的未来极权世界向来被看作对极权主义的“无情批判和嘲讽”。但是,我觉得,如此立场坚定地给此书定性过于武断。“美丽新世界”是一个高度技术理性统治的世界,统治者以严谨的技术手段控制着全局,甚至约束着技术本身,几近完美。生活在美丽新世界里的“人”,事实上已完全成为生物制品,他们被高效率地批量生产,从胚胎时期便开始接受各种条件设置,并像流水线上的产品一样被严格分等级,预定命运。在生长过程中,这些“多生子”反复接受睡眠教育等理念灌输。快速成人之后,他们成为标准化的“人”,被放在理应所在的地方,理所当然地做该做的事,上班时像机器一样不知疲倦地忙活,下班后去欢快地“度唆麻假”或看场感官电影,当然也可以随便找个异性满足需求。温饱淫欲,一切都可满足,言行举止,一切有条不紊。我们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断定,这种极端的技术理性和完美有序践踏了人道,因为活在其中的人被磨灭了情感、个性和思想。但这依然是在“人道至上”的基础上去批判,若是讨论的对象已经超出了“人”的范围,这还算是种“践踏”吗?与《1984》和《我们》相比,《美丽新世界》中的极权社会更可能成为现实,因为它不仅仅事关权力,也不仅仅是“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对抗。它是科技与权力溶为一体的极端统治,是自个体内部诱发出的对人性的否定,或许也可以说是超越。稳定压倒一切——你一定很熟悉这句话。这也正是“美丽新世界”这个大工厂运作的宗旨。在小说中,总统这样教育新一代:“没有社会的稳定,就不会有人类灿烂的文明,没有社会的稳定,就不会有我们的安居乐业。”这样的话我们也很熟悉,那么你是相信呢?还是不相信呢?如果你在犹豫,那美丽新世界就有机会成为现实。如何才能换得全局的稳定?消灭个体冲动。“我们不辞劳苦地组织你们产生情感冲动,就是最大限度地减轻你们被生活中的一切情感折磨。”个体服从集体——你也熟悉这句话。这也正是“美丽新世界”达到稳定状态的一大关键措施:消灭个体。来看一下新世界里的“团结礼拜日”仪式。“人们轮流传递着草莓冰欺凌唆麻的爱之杯,依`我为我的消灭干杯'的公式干杯12次。然后伴着合成乐队的节奏唱起了团结圣歌的第一章………爱之杯的第二次传递,这次的口号是`我为更大的存在干杯'。”消灭了个体冲动,进而消灭了个体,就无从有“自我”的存在,也便无从有“自由”的概念。当伯纳向丽英娜质问“难道你不希望自己能自由自在吗?”丽英娜惊呆了:“我不明白你的意思,我本来就是自由的,有尽情玩的自由。现在每个人都很幸福。”和丽英娜比起来,意识到“自由”意义的伯纳显得很痛苦。这就是现实,自我意识的存在必然导致抹不去的隔阂与孤独,自由的也必定是孤独的。在人人的内心深处,都有逃避自由的冲动。在美丽新世界,另一种必须被消灭的东西是历史。历史总会唤醒人们的好奇和疑问,甚至情感,因此必须消灭,消灭不了就重塑。这一点不必赘述,因为我们太熟悉重塑和消灭历史的运作手法。当然,在科技高度发达的新世界,可以从胚胎时期就灌输“有益身心健康”的理念,让人对历史的一切感到恶心,根本不想去碰。就像不知结婚生育为何物的新世界的文明人听到“父母”一词,便羞愧难当。利用技术手段,从根源上解决一切不稳定因素,以达到完美的极权。这就是“美丽新世界”的运作理念。事实上,在研究《美丽新世界》的“批判和嘲讽”意义的同时,这样的运作理念也早已成为统治者的学习资料。和谐幸福的美丽新世界是诸多政权的追求,也是潜伏在人人内心的渴求。它不仅仅是虚幻的。或许,我是严重误读了《美丽新世界》。或许,一切只因为,我感到自己如今活在一个比纯粹极权世界更糟糕的世界里。

在1984年娱乐至死

看《美丽新世界》之前,看了《1984》,看到专制与独裁下的不幸,又看了《娱乐至死》,感受作者对泛滥成灾的无脑娱乐对智力的摧残,而在1984年全民娱乐至死则是另一个故事,那就是《美丽新世界》。看完这个故事,得出了几点启示:其一,舒适的环境往往是最大的陷阱,而挣扎,痛苦地挣扎和为摆脱残酷现实所进行的种种努力才是人类进步的必经之路。各种例子信手拈来,人类为了克服地理的广袤与物理的分散发明了快捷的交通工具,为了克服交流的隔阂与信息的迟滞发明了迅捷的通讯工具。总是先有令人不得不欲先除之而后快的现实不满,并为其苦苦挣扎,再有改善再有增益再有前进。人也是这样,人的欲望或称之为理想总是在名为自身能力的干瘪外壳里处处摩擦砥砺才能生出发力的肌肉,丰满自己的躯壳。其二,劳绩与诗意的总和才是人的较为完满的状态。在我眼里,美丽新世界是一本用反语写成的故事,读来处处是讽刺与尖刻的字句。然而明明是与事实完全相反的情况,却常常如水中镜像一样从不可思议的角度反映出现实,也为读者提出警示。因此,当新世界被塑造成一个没有历史,没有神话,没有诗歌,没有戏曲的世界时,我深信这些是残酷而引人入胜的现实必不可缺的要素。然而我并没有资格对世界指手画脚,因此只能提醒自己尽量去摄取这些,来使自己的灵魂轻盈而丰满,澄净而剔透。其三,人的角色的稳定性是保证社会稳定的条件,但它也常常是一种桎梏,限制人的发展,因此需要偶尔从心灵的各种犄角处搜刮出一些狂狷之气去冲破那些桎梏。大学里太乖的学生时常留有些缺憾,或是让人感到一些无趣。实不相瞒,本人就属于上述学生,时常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翘个课都要担惊受怕半天,然而虽然是这样的学生,我却又常常在内心唾弃自己,想要把自己个性中谨小慎微的部分大刀阔斧地劈出去,横眉冷对千夫指。所谓的狂狷就像旧世界的野人狂啸:“可是我不要舒服。我要神,我要诗,我要真正的危险,我要自由,我要至善。我要罪行。事实上,你在要求这不快乐的权利。不消说,还有变老,变丑和性无能的权利;罹患梅毒和癌症的权利;三餐不继的权利,龌龊的权利;时时为着不可知的明日而忧虑的权利;感染伤寒的权利;被各种难言的痛楚折磨的权利。” 希望看过新世界,却无法领略其美丽的人都从中汲取面对旧世界的勇气与力量!2015年9月9日 摘录:1. P025玫瑰花和电击,德塔的卡其服和阿魏胶的气味——在孩童牙牙学语之前已经牢不可分了。但是不用语言的制约是粗浅而笼统的;不能使孩童感觉较精细的特质,不能教诲更复杂的行为课程。所以一定要用语言,但必得是无理性的话。简言之,就是催眠教学。感想:在婴儿期,人类思维混沌尚未成型时强制注入观念,形成一种偏见,成长起来的人少有外界纠正的机会,也没有内在自省的能力,就形成了一种催眠。只是被催眠者常常自得其乐,清醒的人才坐立不安。2. P038我想你们都记得:吾主福特那句美丽而灵智的格言:历史是空话。他挥挥手;就像拿着个无形的羽毛掸帚,扫走了一些灰尘,这些灰尘就是哈拉帕、迦勒底的乌尔;又扫走了些蜘蛛网,那是底比斯、巴比伦、克诺索斯和迈锡尼。扫啊,扫啊——奥德修斯、约伯、朱庇特、如来佛、耶稣、都到哪里去了?扫啊——那些古代的污斑,名叫雅典、罗马、耶路撒冷、中国——全都不见了。扫啊——意大利过去的所在已成一片空白。扫去教堂、扫去李尔王、扫去巴斯噶的思想。扫去热情;扫去安魂曲;扫去交响乐;扫去……感想:美丽新世界里的人类社会是没有过去和未来的,所以没有历史和希望,历史被抹去了,未来不受人的期待,因为现在的享乐就代表了所有。然后时间就失去了意义,一天一天的累积只有量的累加却无法形成质的变化,因此人类没有艺术,没有兴衰,没有文明,没有科学,什么都没有。到底是赋予时间以生命还是赋予生命以时间?3. P084“我宁可做我自己,”他说。“虽然我自己很不高明,也不要作别人,即使那很快乐。”4. P089在工作和认知的时候是个成人,涉及感觉和欲望时则是个婴孩。感想:其实前半句也难以成立,充其量是有一定工作和认知能力的婴孩,而这些得益于先天的设定。5. P147永恒存在于我们的嘴唇与眼睛之中。感想:反语。6. P150日子一天天过去,成功冲昏了伯纳的头,使他跟这个世界完全重归于好,正如同任何一个自我陶醉的人一样;而这个世界,是才在不久之前还令他十分不满的。事物的秩序既然承认他的重要性,便该是好的了。但是,他虽未成功而心满意足,却仍然拒绝放弃批评这些秩序的特权。因为批评的行为能提高他的重要感,使觉得更伟大。……伯纳感觉无比——伟大,而同时又趾高气扬得轻飘飘的,比空气还轻。感想:反过来说,讨厌一件事也许是因为做不好它,当你做的越来越好你就会积累信心变得喜欢。7. P170可是一旦你开始容许用目的论的观点来作解释时——你就料不到会有怎样的结果了。这是一种容易使高阶层中较不稳定的心灵消除制约的观念——会使他们失去自己把快乐当作“至善”的信心,转而相信最终目标是在超越其外的什么地方,在现今人类世界之外的某个地方;相信生命的目的不是在于幸福的保持,而是在于一些意识的增强和锻炼,一些知识的扩大。8. P215没有钢铁你就造不出汽车——同理,没有不安定的社会你就造不出悲剧。今天的世界是安定的。人们很快乐,他们要什么就会得到什么,而他们永远不会要他们得不到的。他们富有;他们安全;他们永不生病;他们不惧死亡;他幸运地对激情和老迈一无所知;他们没有父亲或者母亲来麻烦;他们没有妻子、孩子或者情人来给自己强烈的感觉,他们受的制约使他们身不由己地实实在在在行其所当之行。9. P216真实的快乐,比起对悲苦过度补偿的快乐来,往往显得十分污秽,而且,当然啦,安定似乎及不上不安定那么悲壮。心满意足就没有了狠战不幸的那份迷人,也没有了抗拒诱惑。抗拒被热情或疑惧颠覆致命的那份快乐。快乐永不伟大。10. P217只有一个埃普西隆才会做埃普西隆的牺牲,理由很充分:对于他来说那些工作并不是牺牲,那些工作是他们最不在乎的。他的制约已经为他铺设轨道,他必得沿着走去。他是不由自主的,他是被命定了的。即使倾注之后,他仍然是在一个瓶子里——一个无形的、婴儿期和胚胎固定的瓶子。当然,我们每个人都是在一个瓶子里过了一生。可是如果我们碰巧是阿尔法,我们的瓶子相对来说便是很大的了。11. P218最合适的人口分配是像冰山那样——九分之八在水线之下,九分之一在上面。12. P231这里根本就没有分崩离析,你深受制约,你不由自主地做你所该做的。而你所该做的事全部愉快无比,许多自然的的冲动都被容许着自由发泄,实在没有什么诱惑要去抗拒。万一不幸居然发生了什么不愉快的事,永远有索麻让你远离现实度过假日。也永远有着索麻来平抑你的忿怒,使你与你的仇敌重归于好,使你有耐心又坚忍。13. P234可是我不要舒服。我要神,我要诗,我要真正的危险,我要自由,我要至善。我要罪行。事实上,你在要求这不快乐的权利。不消说,还有变老,变丑和性无能的权利;罹患梅毒和癌症的权利;三餐不继的权利,龌龊的权利;时时为着不可知的明日而忧虑的权利;感染伤寒的权利;被各种难言的痛楚折磨的权利。

不要乌托邦,以及我们要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曾经,反思基督教压抑人性,抹杀自由的经典文学比比皆是;曾经,悲悯物质贫的乏困苦,将发现突如其来的财富、机遇、掘金热潮奉为改变命运希望的文章也受人追捧;曾经,忧患社会失范,人心涣散,缺乏理想和目标的文章也引起过社会的反思。难道我们不需要一种社会理想并被赋予韦伯所说的天职观?难道我们不需要涂尔干苦苦追寻,发挥强大凝聚力的社会宗教?难道我们不可以像辛格在《实践伦理学》中所说,认为贫穷与苦难是一种恶?我们要不要让自己的欲望得到满足,寻求集体的归属感,减少内心的波澜如同现代心理学的论断和佛陀的教诲?这样看来,美丽的新世界确实没有做错什么。我们人类一直认为自己是自由的,那是因为我们自认为不受人的支配。楚门在他的世界中活了廿余载也未觉察不自由,但假如世人也是这样呢?难道世人有真实的自由吗?是不是这种不自知的囚禁反而带着一种人文的关怀?更能让人们达到自由的状态呢?我们经常提到现代社会给人们以社会流动的希冀,晓之以理论上的可能性。然而由于家庭社会环境、经济实力、社会化背景种种先于人出生就已经决定好了的条件,社会流动是艰难的,某种程度上是缺乏可能的。之所以现代社会的矛盾重重,不能说与人们抱有流动性的期待然而无法得到相应的满足有关。这样,我们很难从社会地位的谋求中得到满足和传统意义上的幸福。那么,美丽新世界中的人们将兴趣点集中到日常的琐碎事,物质的欣赏中,放弃信仰追求、道德追求,专注审美追求,其实就是现实社会中人们谋求的排遣出口。尤其中国走过改革开放的30余年,社会贫富差距已经拉大,富二代、官二代、穷二代等词语层出不穷,充分表现了人们对于“先赋地位”难以改变之现实的无奈。小清新、恋物癖,执着于时尚潮流和平凡人际互动的新一代年轻人已经认清甚至妥协于身处的社会阶级,失去了努力的动力。这与书中描写的贝塔阶级如出一辙,别无二致。这无疑是一种社会的悲哀,是人性的悲哀,但并不能说是人的悲哀,而是某种“治理理念”、某种“科学精神”造成了悲哀。我们这个社会为什么不同于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人物——不向自己的命运妥协而奋力的抗争,反而完全对命运的悲剧色彩采取漠视和否定的态度?因为从经济基础上来说,人们已经不能脱离这个社会,而是充分了解了自己对这个社会的依赖和自我价值只能通过社会来认可的事实。所以我们不能期待在这样的人与人从生存开始就 “彼此所属”的社会中,生长出抗争他所依赖的社会的灵魂和精神。精神“彼此所属”是下一步身体“彼此所属”的前奏和充分条件。所以那句“世界上没有圣人,到处是相濡以沫的贱人”把众生刻画得入木三分。各种文学评论家都习惯把这种合作批判为“顺从”和“妥协”,其实用今天社会主流的话语体系来评论,“社会责任”、“集体意识”、“感恩”才是主流舆论最常用来描述这样现象的词汇。悲观的人性,英雄主义的情结要么是无关痛痒的个人惆怅,要么被划归 “精神疾病”的管辖范畴。但我们总是习惯认为有些词语的普遍含义和普遍呼吁是理所当然、有普遍范式的。比如什么是幸福、什么是成功、什么是健康、什么是生活。产生过劳死案例的群体用在生命换取这些虚幻幻象的成真。但没人发现物质的威逼也可以让人践踏生命这种惊悚的事实。除了一些自欺欺人的执念,稍加反思,我们就可以发现没有人真正的按上面这些词汇存在。物质和概念从不为人服务。西美尔还把货币当做一座通向意义的桥梁,而如今,彼岸也变成了幽冥的桥梁,没有尽头。我们从来忽视自己的感受和灵魂,不安时就用妄念和胡思乱想来否定自己。乌托邦里生活的人只是比我们现实世界中的乌托邦夸张一些,但并不如我们荒诞。不单只中国,社会学中冲突理论早就将西方的看似自由的文凭社会体系和白领生活彻底批判。1835年,《论美国的民主》中,托克维尔的预测是这样的,“我举目环顾一下这伙既无超群者又无落后者的在许多方面都一样的众生,真为这种普遍划一的情景感到悲怆和心寒,并为这里已不复有社会而遗憾。…… 我认为是衰退的东西,在上帝看来都是进步的东西;我感到不快的事物,他却喜爱。平等也许并不怎么崇高,但它却是非常正义的,它的正义性使它变得伟大和美 丽。 我要努力达到上帝的这个观点,并试图用这个观点去考察和判断世间的事物。”(xiongchunwen)而这也正《美丽新世界》中每个人的生活。即便没有明显的阶级的控制,乌托邦也有可能实现,1932年的赫胥黎要思考的是,如何避免它的实现,以及我们到底想要个什么样的世界。而2012的我们要思考的是,如何以另一种方式回到过去,以及,我们到底要个什么样的世界。

tips

1、遗传与优生的老师在课上说,我的专业告诉我,其实每一个流产或者面临流产危险的胚胎,都有或多或少的缺陷,严格地说都不应该出生。但是非常矛盾的是,我的爱人就是习惯性流产,可是我们还是选择了生下来。2、高尔顿的种族优生学虽然犯了很多错,引起很多问题,但是不得不说它在很多方面确实有道理。3、口腔医学老师说,现代人的食物越来越精细,需要咀嚼与研磨的场合越来越少,毫无疑问,大家的牙齿都是在退化的。4、现在做个酒窝简直太简单了,只需要把笑肌挑出来,扎根线,让他随时保持肌紧张就好了,唯一的缺陷大概就是不笑的时候也有,不太自然而已。5、现在的种植牙技术发展得很好,钛制的底座能和细胞完美融合,因为没有牙周膜反而更加稳固,从某种层面来说种植牙是要比原生牙更好的。不信看看众位的第一恒磨牙,百分之八十都补过了吧?6书中的野蛮人不停拿鞭子鞭打自己,这让我想起 “乩童”,他们在宗教仪式中用刀砍背,坐钉椅,踩炭火,上刀梯,传闻能够毫发无损,然而在我看的视频里,哪个不是鲜血淋漓。7、稳定即使不好,落后也未必值得怀念。人类一直执着于自身的定位,研究出许许多多磨磨唧唧的玩意儿,然而,借用前两天那篇文章的话,"船是被浪打翻的,但当浪太大,把船灌满水以后,船就成为河流的一部分,就不会翻了,你反而安全了,“因为河不可能把自己翻过来”".

我们的另一面

看到书名的时候绝对想不到这是本科幻小说,更加想不到内容是这样的:未来绝大部分人类都通过试管制造,从小在催眠与洗脑中长大,生活在早已被安排好的、没有道德、只有纵欲的世界里。剩下的一小部分人要么被视为原始的野蛮人,要么了解真相、成为其他人命运的安排者。看的时候有种不寒而栗的感觉,虽然我认为这个构想出来的世界还有着很多漏洞,不过还是很佩服作者,能够将人类的欲望、惰性和科学发展至极再交融在一起。书的结局,或者说整本书吧,都可以算作一个悲剧,尽管大部分人都似乎生活在快乐中,最悲剧的是进入了这个世界的野蛮人,对这个结局我感到很迷惑,也许是一种绝望的表示吧。说实话,在这样一个世界里,不知道人们的生活有什么目标,没有目标的话,不要说进步,要维持也很困难了吧。有一点点小庆幸的是,在那个世界里,仍然有那么一小撮人对世界有着怀疑和探究的态度。

所谓和谐

他们如是说:思考本身就是痛苦 思想本身就是死亡。既然如此,那别思考了。至少让多数人不思考。为达到这个目的,赫胥黎还真能想。从人的生理上保证了这一点,比舆论压制厉害多了。其实没什么不好。或许社会永远如此。永远如同冰山。九分之一在上,九分之八在下。还是让那九分之一的少数人痛苦去吧。他们不下地狱,谁下地狱?!

其实一般

你愿意承受痛苦以换取你想要的所谓的自由和幸福么?你承受的痛苦有意义和有必要么?根据自身的条件设置取得自己的幸福,真的就那么不可饶恕么?俗语说的“让你死的明白”明白还不是一样要去死么?此时明白与不明白其实死一样的,明白的失去并不意味着你时候的灵魂得到了解脱。对比你现实的生活,无非也是一种知道原因的苦难,甚至还没有那些低种姓的嗦麻可以安慰。

人自身的缺陷 - 原始欲望vs自由意志

人之所以创造不出乌托邦,是因为人本身就不完美。人们所说的乌托邦大概可以看成同时满足人类原始欲望和自由意志的世界。但这两种条件又不可能同时满足。所以人们一直都在寻找两者之间的平衡。为什么不能同时满足?要获得自由的意志,必须要承担相对的责任。而责任又会使我们的原始欲望无法满足。原始欲望vs自由意志电影里面的英雄都被赋予了自由意志。因为那看起来很好,很正义无私。 事实上这是不可能应用在大部分人身上的。社会是由一群自私的人组成,包括我在内。 同理,大部分人愿意渴望完美,抛弃自由 —— 有了幸福,要自由干什么呢?我们要自由的原因不就是 不让别人帮你做 会让自己不幸福的决定 吗?那么现在被人都帮你幸福了,要自由干什么呢? 这就是这本书《美丽新世界》的世界观。

为什么要自由

开头几章几乎是我无聊时候幻想过的场景,人为控制的性格,长相,喜好,既定的命运。大概两三年前翻《文艺风象》看到落落写过一句话,大致也是描述这样一个世界,当时还没有看过这本书,只觉得落落写的那句很棒。我觉得本书讨论的重点,一个是幸福,一个是自由。“按照冰山模式——九分之八在水下,九分之一在水上”“水下的人会幸福吗”“比水上的人幸福”其实可以这样理解,两个大山里的小孩,已得知这辈子都无法离开大山,一个孩子聪慧,通过各种渠道知道了外面的世界,一个愚笨,以为这山就是全世界。在没有办法改变现状时,后者会比前者过的幸福。幸福是欲望得以满足,有欲望的前提是得知欲望的存在,就像是新世界中的人对于不受限制的性交有欲望,而前一段时间新闻爆出的一对以为躺在一张床上就能生小孩的博士夫妇就不会有这样的欲望。那么,为了维护某些形态的稳定,保育院(大概是这个名字)实施的睡眠教育确实是神来之笔。在幼儿时便告诉人们“欢快呀淋漓”告诉人们死亡并不令人恐惧,让艾普赛隆对自己的种姓和工作自豪。在欲望萌发之前便谋杀欲望,比已有欲望之后再强迫他做到无欲无求要容易的多。何况,新世界并未限制人们对娱乐的欲望,不需要大脑的感官电影,轻松的音乐,没有父母,子女,伴侣等关系牵绊,不需要恪守一夫一妻制度·等等而限制的,是 希望拜托既定命运 的欲望,对现状不满足,渴望拥有更多的欲望。而自由和幸福似乎只能两者取其一。约翰在小公园里对领唆麻的人发出号召,要求他们去找寻自由。然而当不知道自由是什么的时候,又该如何找寻自由?就像是和天生的盲人说世界上有光一样。没有见过,对光额渴望远远小于那些中途失明的人。本书末尾约翰和总统谈到“我要的不是正阳的舒服。我需要上帝!诗!真正的冒险!自由!善!甚至是恶!”“实际上你是在要求受苦受难的权利”这权利似乎便是新世界里人们没有的自由,来到孤岛的约翰得到了自由,可自虐的生活方式以及处于对某些情感的崇敬而拒绝了女神带来的都是痛苦。痛苦让人们感到自由?我想也不是。在85年以前作者似乎就在为今天的我们做出了预言,文中的大部分都可以在今天得到证实。碎片化阅读,浅白的娱乐,更高层对舆论的导向作用就像是新世界中的睡眠教育,在不知情时就接受了一个想法。就像是前一段时间闹的沸沸扬扬的赵薇改国籍,用台独艺人事件。事情的发酵便是在微博天涯等各大论坛,而当事情闹大之后各大论坛开始控制言论,微博热搜硬生生没有了赵薇的名字。这其实不也是一种睡眠教育吗,只提供给人以及塞选过了的信息,以后的人不会再意识到这件事,她作为艺人仍然在抛头露面。放大来想想,无论是微博还是天涯知乎豆瓣贴吧,人们第一眼看到的大多是置顶的消息,当某些消息被人为的删除或者放到众多消息下面时候,无论是什么事情,大多会因此石沉大海。这与新世界的总统因为人民读不懂莎士比亚而禁止人们阅读似乎恰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所处的世界跟《奥赛罗》是完全不同的。要知道没有钢,你不可能造出汽车,同样的道理,没有社会的动荡不安,你也就写不出那样的悲剧。”

孤独、夜以及月光下的苍白石塬、悬崖

在琳达死去之后,目睹了新世界“惨象”的野蛮人愤怒达到了最高点,于是采取了肉体上的反抗——毁掉嗦麻。然而他的力量实在太小太微不足道,很快就被警察所制服。被押送到与总统穆斯塔法·蒙德见面,于是他跟总统的一番谈话便可视作其精神上的抗争。野蛮人的观点:上帝可是不会变的。总统:但是人会变的,人在少年的时候,以为一切事物能按照他们的想法及方式做,不必依靠任何人,但也必然会跟别人一样发现,独立状态在一定时间内也许可能,却无法使我们平安到达目的地。宗教情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的,当感官世界中生命和魅力的东西已经流失掉,我们就需要依靠一种永恒的东西,一种永恒的真理——上帝。因为这种宗教情绪的本质是如此纯洁,可以弥补我们在其他方面的所有损失。可是我们并没有需要弥补的损失。野蛮人:感到上帝的存在是很自然的。总统:一个人相信什么是由他的条件设置决定的,找出些蹩脚理由为自己因别的蹩脚理由而相信的东西辩护——那就是哲学。人们相信上帝,因为他们的条件设置使他们相信。野蛮人:掌握万物的上帝会奖善惩恶。总统:诸神无疑是公正的,但是他们的法律归根到底却是由社会的组织者口授的;神的意志是由人指引的。野蛮人:上的是一切高贵、善良和英勇的源泉。总统:文明绝对不需要什么高贵和英雄主义,这类东西都是没有政治效率的征候。野蛮人:我不需要舒服。我需要上帝,需要诗,需要真正的危险,需要自由,需要友善,需要罪恶。总统:实际上你要求的是受难者的权利,你还没有说要求衰老、丑陋和阳痿的权利;要求害梅毒和癌症的权利;要求食物匮乏的权利;要求讨人厌烦的权利;要求总是战战兢兢、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些什么的权利;要求害伤寒的权利;要求受到种种难以描述的痛苦折磨的权利。野蛮人:这一切我都要求。

难以选择的乌托邦

《美丽新世界》中的元首还算善良,比《1984》《我们》甚至《动物农场》的猪们善良多了。在这个标准化的过程中,《美丽新世界》的元首也被标准化了,而不是传统的独裁,从这种角度来说,《美丽新世界》的最高统治者反而是标准化的产物,这种定义,个人感觉比其他三本书更加深刻。在人人平等的社会主义中,难免会有统治阶级因为公平分配产生的腐败和愚民行为,这种基本是不可避免的,那么常人透析此,必然会觉得这种是一个恶毒的乌托邦,是个人意愿或者说“内党”凌驾于社会的一种不平等的社会主义,显然是一针见血的让人无法接受。所以对于其他三本书来说,普通读者对结论是显而易见的:因为我们不想被愚弄,不想被统治,我们有个人意愿,所以我们反对这种所谓的乌托邦。然而,《美丽新世界》和他们稍稍有点区别,这种区别是整个体制,从上到下都是标准化的,元首也是被制造出来的,书中的统治阶级的腐败和愚民只有较少的提及,从这种方式上,更深刻的指出了我们的选择障碍:到底我们需要什么?简而言之:我们找了个女神,发现自己喜当爹了,然后开始骂娘,说我们不喜欢女神,可是《美丽新世界》说,我给你个女神,不让你喜当爹,那你喜不喜欢呢?所以其他三本书提供的女神的方式我们很容易选择,因为我们不喜欢“喜当爹”而不喜欢女神。可是《美丽新世界》的女神,是一个完美的,或者说 客观上完美的女神,我们的选择更深刻,我们到底喜不喜欢这个新世界?如果我们不喜欢这个新世界,那么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我们不喜欢这种完美。从这种角度来说,《美丽新世界》更让人难以选择。就好像我们不会吃一个带蟑螂的面包,我们可能是讨厌蟑螂,也有可能是讨厌面包,《美丽新世界》剔除了蟑螂,只给你一块面包,你要么?《美丽新世界》中,体制的统治阶级是从出生注定的,也为了整个体系做了很多事情,比如实验都是:A+的人放到一个岛上,结果注定失败了,最后找到一种各司其职,各得其乐的方法。这种科学的方法保证了社会的稳定。那么,我们想不想要呢?再举一个极端的例子,以现在的世界为例,可能有10%的人因为贫穷,饥饿等对现行体制不满意,当我们进入《美丽新世界》时,可能只有5%的人因为一种人性的冲动而反对这种乌托邦。那么我们该选择那一种世界呢?我很难选择。

传播学经典小说

英剧《黑镜》中就刻画的是这个美妙的新世界。人们穿着相同的衣服,生活在高科技的虚拟房间里,每天通过踩单车换取点数,除了踩单车外,人们就只呆在房间里,用虚拟货币收看电视,更换自己的虚拟形象,这简直就是《娱乐至死》和《美妙新世界》的结合体。回到《美妙新世界》,全书就是描绘了莫尔的乌托邦式的世界。这里的世界没有了胎生,如果说出“父母”这类地词都会是人们感到羞耻。这里全是人工繁殖,每个人都像是一颗番茄,在一个个瓶子中培育成长的。而且在培养过程中,通过人工进行种族划分,分为α,β,γ,δ,ε五个大种姓,每个种姓又分为加和减。α在这个种姓金字塔顶端,从事高级工作,而低种姓的人只负责简单的体力劳动。在这个世界里,人的命运在还是个受精卵是就被确定了,科技已经代替了上帝。每个人,从外貌、工作、住所、服饰,甚至他们读的报刊读物,都是被限定的。可怕的是,每个人都满足于他们的生活,安于自己的地位,因为在幼儿时期,他们就被一遍又一遍的睡眠教育使他们对自己的认知已经根深蒂固。科技高度发达,欲望最大限度的被满足。在这里,出租飞机取代了出租车,鼓励人们消费,工作轻松简单,每天工作后就可以随意安排,自由观看“感官电影”,男人和女人彼此相属,自由享有彼此的肉体,没有固定的关系,如果有了不开心的是,就去吃片唆麻,度个唆麻假期,便可忘却一切不愉快。这里关闭了博物馆,指挥了所有标志性建筑,消灭了所有福帝纪元(既2058年)前的所有书籍,没有了莎士比亚,没有了《圣经》,科学成为了唯一的宗教。按照那个世界的规则,有了以上基础,社会就稳定了,人生就美妙了。这的确是个和谐的社会,没有勾心斗角,没有战争,因为有唆麻让人平静;没有疾病,因为大部分疾病都被消灭了;没有对死亡的恐怖,因为这个世界里人们通过药物可以获得更长久的寿命。可是,和谐是否真的意味着美妙。Brave new world的真正意义是:a situation or society that changes in a way that is meant to improve people’s lives but is often a source of extra problems。本欲改善人们的生活,实则带来了预想不到的问题。低种姓的人在细胞分裂阶段被不断复制,即使个人有着同一个面孔,穿着统一的服装,他们是优秀的努力,因为睡眠教育的限制他们永远不会反抗。高种姓的人的日子似乎也不怎么样。美妙的列宁娜不过是个交际花,终究无法得到她爱的人。原本在“文明世界”生活的琳达,在唆麻带来的幻觉世界中死去。身为最优秀品种的伯纳也无法逃过被远送海盗的命运。渴望自由的赫姆霍尔兹,悲壮的选择了去气候最恶劣的地方。所有种姓的人,虽然每个人都有差异,命运却出奇的相同,在集权主义统治的世界里,从灵魂到肉体都不过是作为统治者的奴隶的存在。赫胥黎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所写的,不是幻想,而是预言。这个乌托邦世界似乎正在实现。人们安分守己地工作,在工作之余,用永无止尽的睡眠和娱乐填充自己的时间。机械取代了钢笔,使我们提笔忘字。SNS的出现,使我们更适合在虚拟世界中的沟通。与朋友聚餐,一桌人坐下,十个人有八个拿出了手机,饭桌上的聊天变得可有可无。不知是否多年以后,iPad20是否会取代报纸杂志书本绘画甚至草稿纸。新事物的出现,虽然增加了我们的选择,可与此同时,我们的生活也会因此改变。我们只会关注新事物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却对新事物赶走了什么视而不见。我们像第一次看到人类的米兰达一样赞叹“啊!美妙的新世界!”,忘情地投入它的怀抱,然后把柏拉图、莎士比亚丢在一边,幸福地生活在美妙新世界中,如赫胥黎描述的一样。看来,我们只好像书的开篇所说的那样,快点返回非乌托邦的社会,因为“那儿并非那么‘完美’,却更自由”。

这是孩子给我的最后一张书单里的书,一周后,他死了

我还没来得及仔细看这本书的内容,今天才发现,它也在我给孩子买的书里面。同时寄到的,应该还有一本---马丁’伊登。那天,我因为上当当给他同时选购了一套衣服还有运动鞋,以及我自己的专业书,所以都没来得及看一下这些书的内容是什么。在此之前,她要我购买的书单,都是一些政治哲学经济学之类的大题材的书,所以我没注意到这是两本色彩灰暗的小说,就是这两本书把我的孩子最后推向了死亡?高三的紧张复习,学校的严格管理,让他对未来社会角色的恐惧?总之,孩子,他就那样想不开,跳楼自杀了!留下无尽的懊悔让我在余生独自自责。

转载:刘瑜《民意与伪民意》

在我听到的各种为大跃进辩护的言论中,有一类是这样的:当时人民的积极性很高啊,大炼钢铁一拥而上,人民公社热火朝天,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那是民意!对,还有人在给大跃进辩护,话说这是21世纪。同理当然也可以运用于反右,文革等。如果我们能穿越时空隧道,跑到1957年10月的中国做一个民意测验,问民众要不要引蛇出洞揭批反动右派,测验结果多半说是“要”。或者穿越到1967年1月去做一个民意测验,问民众应该不应该修理 “走资派”,给他们戴高帽游街批斗,估计民意也会万众一心地说:应该!岂止“应该”,他们还会在调查表里找有没有“再踏上一万只脚”这一选项。不奇怪。1936年到苏联去,大清洗也是民意。1939到德国去,打波兰也是民意。现在,假设我们是一场选美大赛中的裁判。主持人指着台上光芒四射的美女宣布:“你们有三个选择:你可以选择A,或者A,或者A。”哇,琳琅满目耶。什么?你想选择B?好的,谢谢你选择A。什么?你想选择B?好的,谢谢你选择A。有一种民意叫伪民意。在一个多元意见、选择自由不可能的环境里,民意只能被认作是伪民意。即使它是真民意,你也无从知道它是不是真民意。伪民意未必是假民意。它未必是数据舞弊,比如把35%的支持率用橡皮擦擦掉,改成95%。它也未必全然是政治恐吓的产物,虽然恐吓往往是其要素之一。在特定时刻,人们可能是真心地想要大炼钢铁、搞人民公社、支持大清洗、支持军国主义。1958年,当公社社员坐在堆出来的麦地上拍丰收卫星的照片时,观察他们脸上的笑容,笑得那可是货真价实。1966年,当红卫兵们将皮鞭抽向地富反坏右时,他们眼里的熊熊怒火,肯定也不是伪劣产品。鉴定民意的真伪,标准不在于民众选择的那一刻是不是真诚,而在于他们在形成意见时讨论是否自由、观念可否多元、信息是否充分。没有自由讨论基础的民意,就象一年四季只吹西北风的树,长歪了毫不奇怪。如果美女A盛装在镁光灯下从观众面前惊艳地飘过,而美女B只能带着口罩站在舞台后方黑漆漆的角落里。就是百分之百的观众百分之百真诚地选择了美女A为选美冠军,那能说明什么呢?说明那个镁光灯质量不错,以及那个口罩还挺严实。最近我读到一篇关于“中国人民主观”的文章,就给我这种印象。这篇文章告诉我们,调查显示,中国人的民主观是“家长式”的,而不是“自由式”的。也就是说,在中国人看来,领导为老百姓着想,那就是民主了,民众自己犯不着参与到政治决策过程当中去。民众自己参与到决策过程中去,那是“自由式”民主,咱们不吃那一套。既然是民意调查的结果,那数据肯定错不了。问题在于,如果被调查者天天生活在家长式民主里,每天听到的都是家长如何可亲可信可敬,却从未见过其它式民主长什么样,信息不对称不充分,这样的调查能说明什么呢?你说,让你选你爱吃猪肉还是爱吃恐龙肉,你怎么选呢?小说《美丽新世界》里,福特纪元的统治者发明了一种“睡梦教育”,就是在本国人民睡着时不断地向他们广播重复信息。比如,“苹果是个坏东西”、“苹果是个坏东西”、“苹果是个坏东西”……等睡梦中的人们醒过来时,他们会伸着懒腰揉着双眼,喃喃自语:苹果是个坏东西。当然制造伪民意不仅仅依靠宣传,还可以依靠贿赂:凡是选择A的,可以得到夏威夷浪漫之旅机票两张哦。还有煽情也很重要:从前,有一个美女叫A,她来自于一个贫苦家庭,而另一个丑女叫B,她的爸爸叫李刚……1953年9月的政协会议上,梁漱溟发言批评政府的农村政策,说工业化大刀阔斧,农村却被忽视,毛主席听了很不高兴,说梁是野心家、伪君子、以及“用笔杀人的杀人犯”。不知好歹的梁漱溟较起真了,非要把事情讲清楚,说要看看毛主席有没有把话听完的雅量。毛主席还没彻底表态呢,台下群众不答应了:民主权利不给反动分子!梁漱溟滚下台来!停止他的胡言乱语!……梁漱溟赖着不走,不肯下台去,固执地跟毛主席要“雅量”。最后,会议只好用举手表决的方式来决定他是否有说下去的权利。表决结果是什么呢?给大家一个提示:建国前三年,大约有两百万反革命分子给咔嚓了,在此次政协会议以前,有过镇反运动,三反运动,五反运动,批武训运动,土改中的批斗运动和诉苦运动,延安整风中的思想改造运动以及抢救运动,苏区的镇反运动。现在,你们猜,这次表决结果会是什么呢?

乌托邦社会是会实现的

乌托邦是会实现的,生活正向乌托邦前进。一个新的世纪也许可能开始,那时知识分子和有教养的阶层会梦想以种种方式逃避乌托邦,返回非乌托邦的社会——那儿并非那么“完美”,却更自由。这是一本云里雾里的书,也许是版本的原因,孙法理先生的翻译是很不错的,但是读着还是稍觉枯燥,而恰恰是这样的书,给人更多的思考。

性爱不是交配

性爱(重点是爱,爱,爱)不是交配。《1984》与《美丽新世界》的差别在于,一个禁止愉悦,一个只允许动物性愉悦,但不允许爱上某一个人。喜欢一个人,就无法同等看待其他人,偏爱造就小圈子,小圈子造就隐私,造就圈子与圈子之间的矛盾,造就圈子对专制的抵制。从这个角度,有性自由(性自由不是滥交!),就无法同时存在暴政、隐私剥夺等所有黑暗的东西。相对来说,我们已经生活在一个最美好的时代了:虽然没有绝对自由,但当我们选择性或不性、与“不应该”的人上床、选择是否拥有多与性伴侣等等所有离经叛道的事情的时候,最多受一受舆论的谴责,但不用害怕性命之忧。关键不在于使用什么样的游戏规则,而在于多样化,在于可以选择任一种游戏规则,而不用害怕掉脑袋。从这个角度,真心觉得现在立足的这片土地是美好的。1984与美丽新世界的相同点在于,只允许一种游戏规则。不管是抵制专情或抵制滥性,都是画圈圈的行为,将圈圈之外的人们统统视作非人(推荐阅读《非人》、《父性》)。北朝的专制很容易理解,所有人都听BB的;日不落的民粹看起来是绝对自由,实则是另一种专制:阅读《乌合之众》、《影响力》之后会更容易理解,民众是极易被愚弄的,只需要一丁点儿宣传,一丁点儿情绪性的渲染,很容易就可以人为造就“万众一心”,一边卖掉自己的灵魂,一边帮人贩子数钱。以下来自:如何区分性自由、性开放、纵欲、淫乱、滥交? 性开放:以包容的心态去看待所有与性有关的事情,视性事为一种高雅艺术,有品位,对他人的任何思维行为都不仰视或俯视,自己则会选择某种让自己更舒服的方式(一般情况下,拥有一名志趣相投的伴侣会让人得到最大的满足感,在个体成长到一定阶段后,一般会对某一个人产生深厚的情感依赖并心甘情愿对之忠诚,但不排除一些人会在阅尽繁华后选择独身或N人共处,不管最后作何选择,只要对世事是持包容心态,不把自己当作圣人或反之,都算是性开放)。****来个栗子:我是一个非常开放的人,我可以与一个赌徒聊天喝茶,听他讲他的故事,在交流过程中体现出无条件接纳,我会理解,但未必认同,更不会因为“接纳”就去做他所做过的一切事情。****食使个体得以存在,色使种群得以存在。多数战争几乎都只是这样简单的目的:抢食物(或者其他与生存有关的资源);抢女人(性资源)。性带来生育问题,生育涉及利益再分配。性开放、性自由可能带来阶层流动,影响既得利益者的地位,这算是守旧派不敢让大家放纵自己生殖器的重要原因。另外,“开放”也意味着大胆去接受自己、接受自己真实感受(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等问题,在财富分配不够好的时候,当大家都去追求“为爱远走高飞”,养老会成为重大问题。

地方太大稍微写点乱七八糟的感想

赞美孤独又痛恨孤独,同时在一个人身上出现,实在是最正常不过。在赫胥黎笔下的世界里,只要不是孤独者,确实是活得很好的吧。(这个世界比起1984当然是不让人讨厌得多了,在精英主义者看来应该不错——这个世界的砖和现象都是颇有道理的……)可是,评价一个群体理念的优劣,还是要看它怎么对待异己者,会不会在局外人眼中看来是有着无法跨越的鸿沟。我会觉得自由好,就是因为这方面因素。集体主义通过自己与他人的不可分的联系,抹杀个体,就像最后约翰的个体也被抹杀一样。而真正的个人主义却是无权以社会的福利之名将自己的意志加给他人的,就如约翰努力把母亲唤醒到现实中一样,最后也算是自食其果。不过不管怎样,美丽新世界还是一个充满着人性(即各种缺点)的世界,就连总统也是充满人味——只有人的培养过程走上了科学之路,这让我有一种分裂的感觉。书里提到越补越穷对经济学略打脸,提到为了社会的福利也对经济学打了脸。其实我想论幸福度的话现在的人未必会超过以前。如若真以福利而论的话,追求对世界的改进什么的,可能真的只是年轻人不经过深思熟虑的游戏罢了。最后想说,书里描写的恋爱荒唐尽显,大概这也是人类恋爱的本色?——仅仅因为对方的外表魅力而钟情,仅仅因为禁欲而产生爱,惯于自欺欺人,又无法控制欲望而覆灭。(到底是真黑还是在我看起来黑呢w书里警句很多,像『道德教育从来是和理性无关的』之类。(老实说,觉得发人深省的同时,又觉得有点乱诶)我觉得最触动我的还是对于孤独内蕴的暗示。我赞美孤独,又痛恨孤独。谁喜欢孤独,请从我这里取走它。

不在理想状态下的新世界

社会 本分 稳定人的自由分为消极的自由和积极的自由。消极的自由是指自己想要做啥就能做啥,不被限制;而积极的自由指的是想要控制他人,让别人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的自由。这一对矛盾的自由也驳斥了人人都能完全自由的理想状态。书最初的画面是孵化与条件设置中心,给出的基调就是荒凉与苍白。“工人穿的大褂是白色的,手上戴的橡胶手套死尸般煞白。光纤冻住了,冻死了,成了幽灵,只有在显微镜黄色的镜头下,才找到了某种丰腴的有生命的物质。” 在这个世界里,没有父母,没有胎生,那些让人痛苦让人欢喜的羁绊被科技所斩断,人们从受精卵开始就被规划好了自己那稳定的没有波澜与危害的人生。在新世界里,它的基石和目的就是稳定。利用条件设置,让人们安于现状,消灭激情和人伦等一系列危害社会稳定的因素。但是世事总有例外,就像很多物理题目一样,开头都要加以“在理想状态下”,说明总是会有瑕疵的出现,危害到社会的稳定。书中的几个主人公或多或少都偏离了稳稳的幸福,如列宁娜、伯纳.马克思、赫姆.霍尔兹。亦或是如主任般曾经偏离过。或者干脆就如琳坦和野蛮人约翰般激烈。人人属于彼此,从小玩性游戏的人们对身体的需要会立刻满足。不拖延,不期待,也就没了激情这类危险的东西。列宁娜曾经因为不想和其他人一起而感到不安,觉得不正常,但是骨子里还是被教育成了一个“婊子”,爱慕野蛮人而得不到他的身体,在说出自己的爱,了解到约翰也是爱她时,忍不住的就开始宽衣解带。而在那个想为她不利用科技而靠勇猛杀死一头狮子的表示爱意的野蛮人心中,她是那么的有灵气,宛如处女。矛盾激发出了悲剧。而她对于列宁娜的爱恋让他在夜晚鞭笞着自己的肉体,被记着排成了电影公诸于众。不理解的世人们对这种娱乐方式崇拜至极,围观党们开始了追星。狂欢世界的唆麻让约翰失去了贞操,让他想不开,让他离开了人世。没错,列宁娜只是个有”灵气“的肉体,美味的羊排一样。如果她”爱上“的是一个新世界的人,很简单的就得到了,事后那轻易得到的”爱“也就会消散。伯纳.马克思因为某些条件的错误导致了自己的成长出现了些许偏差,长成了我们眼中较正常的人。会因为矮小被歧视,会因接触到大人物们而沾沾自喜,会因野蛮人不合作导致的失误而惶恐,会因怕被发配而瑟瑟发抖跪地求饶。他会孤独,会排斥唆麻,约会时只想要聊聊而不是立马就上床。虽然给出的形象不让人讨喜,但却像是一个活生生的”正常人“。怀孕的琳坦遗落在了野蛮的地区,发现世界完全的不同,衣服不是”越缝越穷“,不是人人都属于彼此,没有唆麻,没有干净的环境。在这个充满”疯病“的世界里,她的乳房开始下垂,她的皮肤开始松垮,她整个人开始新世界中没有的衰老。她恐惧与自己生下来的东西,恐惧与母亲与儿子这不能理解的关系。她在约翰亲近她时会下意识的打他,但是,朝夕相处的关系也让她产生了母性,最后又自发的搂住约翰,亲吻他。直到她碰到了游玩的伯纳和列宁娜,终于回到了新世界,她开始要把那些年错过的唆麻补回来,在那幸福的世界里,慢慢的失去了生命。通过历史的教训构建出来的新世界,不论其好坏,仍旧没有达到理想状态,会引起小范围的不稳定。不知道它是会被渐渐改善,还是会被那些”被发配边疆“追求自由的人们所推翻。

思想是美丽新世界的唯一缺点

一个靠科技武装起来的集权主义乌托邦还有什么缺点呢?它能以最大效率实现一个目标,如发展经济,城市建设,星际探索等等,它甚至能保证每一个人的幸福。然而,有一件事情是它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那就是发展一种思想。美丽新世界中的社会结构是永恒不变的(至少是不以社会/中下阶层的人的意志为改变的),意识形态更是如此,它改变的只是外部世界。如果说要发展一种思想,那么在这样的社会中,思想只可能出现在精英阶层,并且只能作为艺术品束之高阁,不能应用在社会中。但是,哲学是把握在思想中的时代,一个一成不变的时代孕育不出一种有生命力的思想,精英阶层在象牙塔中发展起来的思想就像是一具被抽干了鲜血的死尸,而这鲜血,必须是由人民、由时代注入的。因此,反对美丽新世界不是因为别的,就是因为崇尚思想的价值。

英国是个未雨绸缪的国家

看这本书的初衷是由于《一九八四》效应,但是看过以后不得不承认作者赫胥黎Aldous Huxley的反极权预见比Orwell更为准确,也更多的被事实证明。例如里面提到的LSD(lysergic acid diethylamide)在精神控制方面的强大功效,(当然要归功于Huxley的生物学世家背景,其祖父就是高中历史书上学到的严复翻译的《天演论》的作者,先天条件太好了);还有那个在LSD控制之下的“幸福社会”,人们一出生就被设置了不同的等级和种型(跟印度古人倒是挺像的),并且通过睡眠教育使之自然地接受这一划分,防止其日后被歹人教唆而揭竿而起。总之很复杂的一套体系,原理基本也就是我们老祖宗说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只不过通过LSD的控制,“治于人者”宁愿为刀下鱼肉罢了。英国是个未雨绸缪的国家,至少英国的作家很大部分都是这样的心态。英国的自由派作家的作品也是我读过的最好的作品。“反乌托邦”三书,其中两本的作者是英国人。这也反过来说明了这个国家的国民都有强烈的自我权利意识。以前看过一个关于自由派的描述:所谓自由派,就是那些成天有着国家之类的机器要来侵犯他的权利的幻想症的人。是夸张了点,但是若一国的国民都普遍有这样的心态,那么“老大哥”大概也很难出来搞这样或那样的阴谋了吧。

不太认可这本书的乌托邦设置,不如《1984》的设定令我信服

我理解的这本书的主题是未来我们为了解决人的欲望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问题提出了两个approach,一是通过早期设定限制人的认知和欲望,二是通过富足的物质和精神享受来满足人的欲望和解决人之间的矛盾。第一种方式的方法包括人工生殖,无家庭概念,种姓制度,睡眠教育。第二种方式包括完美运行的商品、娱乐供给链,健康保障制度,精神的药物麻醉,性欲的完全满足。但是这种未来社会构思有很大的缺陷,那就是这个社会是以人类有抵御各种灾难和完全控制人的欲望的预设。文中说那个社会贬低科学,可是灾难和一些问题是必须依靠科学才能解决的,完全没有看到文中有应对突发灾难或者危机的备用方案,所以这是个难以维持下去的社会。人的欲望能被完全限制吗?在当时的作者看来,每个人都可以想fuck谁,就fuck谁,大家都有各自的娱乐活动,不会抱怨,大家都健健康康、漂漂亮亮地活着,但真的到了那个时候,人的欲望说不定就变了,就会超过文中所满足的欲望。不过文中所说的种姓制度的社会不公平性的安排,我比较认可。

不完美的幸福

佩迪特的《共和主义》才刚刚读完,就碰巧看了赫青黎的《美丽新世界》,翻译的很糟糕的语言——除了高中时读过的至今已然记忆模糊的沙翁的诗句,然而还是硬着头皮花了数个打着应急灯的晚上读完了。此刻被Coph Nia的《Flowers Made Of Snow》里首曲《The Oath》仿佛圣喻似的庄严所包围,没有“索麻”的世界注定充满了疼痛和残酷,即便华森能骄傲的思索到自由的命题,他也仍然被制约得对“母亲”一词感到猥亵,而野人约翰只有在鞭邢下才能感受到的存在——感谢上帝,上帝在那时还在——让制约的人们触目惊心的同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快感,上帝,我们身边充满了这样看戏的人群。无支配的自由的意义在于非控制的,即有选择自由和不自由的“自由”,而非将自由强制给予,无干涉的自由则是绝对不允许的,它带来一个无政府主义的错乱和癫狂的状态,这通常不是一个有效的结果。而无支配的自由所带来的不安定——人们通常不满于现状——则由于科技的进步会带来更大的不确定性,原始社会的个人犯罪通常不会给集体带来毁灭性的打击,而很难想象在或许可控核聚变发展到民用阶段时由于个人犯罪会带来如何恐怖的结局。“这是一个由于享乐而丧失自由的未来世界”,20年前的预言在中国那么轻易的就变成了让人不寒而栗的现实,尽管我在大部分时候都认同有“约束的自由”在现代社会是无可奈何的手段——毋宁说这是一种为了使得游戏继续进行的必要手段,然而也少不得为大多数人——无论年轻的还是年老的——在逐渐放弃思考的权力而无奈,在被给予选择放弃思考还是保持思考的自由时,人们通常选择了放弃,昆得拉将捷克的著名寓言“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发扬到极致的时候人们其实忘记了自己所应得的那部分自由。不过“越少完美,越多自由”却突然映和了我最近的一些想法,即“不完美的幸福”,无论我是1个多么的不苛求完美的人,我也突然能将那种无论如何也无法获取完美状态(理想状态)的状态与苛求完美的人达到一个和谐的“同情”的心理,我突然理解了他们在选择时所遭遇的种种的痛苦或者无可奈何,而作为讨厌选择的我而言,虽然理解——甚至感同身受,却还是无法深层次的来影响自己,“不完美”如同“无支配的自由”,而“无干涉的自由”则如同完美,“福特”纪元比“marix”要完美的多——而且稳定,不易破坏,赫青黎笔下这个完整而庞大的世界就非常完善的描述了这个世界,所有的不安定因素可以通过消除——索麻、隔离——发配到边疆地区——等等来解决,即消除由于技术本身所产生的不稳定因素。结合前几天看的《慕遥东南飞》,其实粗糙生涩的拍摄并无所谓,也就是说穷苦破落的生活其实无所谓,影片本身给人的快乐远大于糟糕的表现所带来影响,就如同阅读“美丽新世界”时糟糕的翻译一般,这并不影响阅读本身——不完美没有关系,这并不影响幸福本身。

思考归纳

1.人类如果要一直存在下去,就需要稳定的发展,就需要解决几大问题:人口问题,阶级问题,幸福问题。2.人口问题:用科技统一造人,消除人口过多或者过少的隐患,稳定了人口数量,会引发很多相关现象改变。书中着重描写了“家庭”的消失,因为长久以来个人发展都是以家庭为基础,也许作者在想象这种模式消失后可能出现的情况。3.阶级问题:利用生物条件反射和潜意识“洗脑”,让各个阶级安于自己的社会地位,消除了阶级流动引发的影响人类整体发展的可能性。4.幸福问题:这个是从个人微观角度出发,考虑到的每个个体对其从事的工作、感情与性等现有生活的满足感和认同程度。书中利用睡眠教育、暗示教育等手段控制并且限制人的思考,让每个人都接受并且满足现状,这消除了影响社会发展的思维异端人存在的可能性。5.主要问题:对于国家而言,“控制”是最主要的问题。对于大多数低等级的群众,作者没有描写他们的烦恼。对于几个关键人物,首先,列宁娜烦恼的问题是“爱人的唯一性”,可以看出作者对“爱情与性”的思考,可能他是倾向于爱情的排他性。伯纳的主要问题是由于外形缺陷而无法良好融世,从而产生的孤独感,也因此开始关注真实自我。但这其实是一种被动的隔离,伯纳内心是希望融世的,所以他提升了地位后便停止了思考,这是他与赫姆霍尔滋华生最大的不同。华生是一个“智力超群”的人,他主动探索内心,跳出现实世界的框架去思考,思想上跳出了圈子而生活无法逃离,由此引发的孤独感。亨利福斯特是造人基地的骨干,他的工作让他意识到了在这个世界里“人生的不可预测性”被扼杀了,他认为这的确是一种遗憾,但不是不可或缺的,因为新世界里每个人都是幸福的,即使被限定了人生。而作者让野蛮人存在是为了质疑美丽新世界,但是野蛮人受固有价值观太深,无法跳出原有圈子去和总统辩论,这样就趋于劣势。新世界的总统曾经是个物理学家,他真正的兴趣是探究纯科学,而不是让科学成为操纵国家统治的工具。但是最后他选择走上总统之路,因为他后来明白“真与美是很好,但是无法带来幸福和稳定”。6.总结:《三体》里主张“给岁月以文明”,文中新世界贯彻“给文明以岁月”。作者让两种生命存在形式进行了一场辩论,但是没有胜负之分,生命究竟以何种方式发展下去是没有答案的,连概念都没有。就像《银河系漫游指南》里苦苦追寻的生命终极答案42一样不可预知——“你首先得知道终极问题是什么,才能获得答案”。

一场完美的梦

如果让你感受不到痛苦,但失去认识美的能力。你愿意接受吗?我想新世界给了我们思考生命的另一个角度。凡人活一世,所求不过金玉满堂,长命富贵。而这所有的一切皆是物质的享受,物质的享受唤醒人内心的愉悦,我们就继续成为了物质的奴隶。这甚至还不如那个美丽的新世界,那里的人们也是物质的奴隶,但是他们能永远满足着。人就像一台仪器,程序已被这个世界设置好,人再怎么折腾也逃不出程序的掌控。我们所做的一切不过是激发一个又一个隐藏的程序,从房间的这头走到那头,永远走不出屋子,但我们正为了又多走了一段路而沾沾自喜。世界的真实究竟在哪里?如今的我们正像新世界中吸食毒品而不自知的人们,物欲是我们最大的毒药。那里有智者找到了真实,我们的真实在哪里?

困惑:什么是文明

“美丽新世界”当马伯纳邀请在保留区的约翰同回文明世界时,约翰欢喜异常:“多么美妙的新世界啊”他满怀热情的期待着。无论是在文明世界还是保留地中,都有着自己的群体和标准。在马伯纳所处的伦敦文明区,他是甲等人,在这个人种区分对待的社会中,这表示最高的种族,拥有着最多的特权和自由,同时承担着最多的责任。因为有着最大的思考与创造能力,故而也拥有最大的破坏社会稳定的能力。各种姓的人有着不同的身体特征,其中之一是身高。马伯纳,在体型方面,“略有残疾”,他的身高似乎未达标。这样一来,尽管他智力和社会地位高于乙丙丁戊,,社会上关于他的话题之一,就是在瓶子时期,他被注入了酒精,以致如此。所以,在他的社会中,他始终觉得有些异类,相对而言,他对群体的运动游戏的爱好都是那么的不热衷,在他看来,他有些被排斥,他有些孤独,渴望着他人的关注与认可。约翰是个漂亮的年轻人,命运有些曲折。他有“爸爸”、“妈妈”,他的爸爸是个甲等人,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中心的主任,妈妈至少是个乙等人吧,(请原谅我不记得书中的描述了)。但他是个难以描述的羞耻!在父母的社会中,是没有爸爸妈妈的,所有的人,都是在实验室里研发量产出来的,所有人都是试管婴儿,而且这些人的成长过程,都是社会控制的,没有所谓的父母,也没有所谓的父母的参与。不孕女与能怀孕,也都是控制筛选的。所以,在文明社会里,约翰是不可能这么出生的。因为甲等人的权力,他的“父母”申请到墨西哥保留地中度假,意外的发生使得母亲受伤失踪最后为保留地中的印第安人所救,因为发现自己意外的怀上了孩子,且无法堕胎,生子,因而失去了回到文明社会的资格,因为这是极为羞耻的。而那个偶然成为他父亲的人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回到了原来的生活中。说他意外,其实跟现在社会意外怀孕是一样的,却又不同。之前不是说了文明社会的人都不是胎生的嘛。在他们的教育中,父母是可耻的。而“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是稳定的观念之一。所有的男男女女都不是属于一个人的,就是说“但求一人心,白首不相移”这是一个奇怪的、与社会伦理相违背的观念。在文明社会中,你可以也应该跟其他的所有异性睡觉,但没有婚姻这种关系,也没有固定伴侣这种关系,有的只是辗转于不同的床边。对于性,从儿时起,就是一种游戏,一种只要有了这个想法就应该马上付诸行动的一种社会约定。否则,就是反社会。如果爱,那就是想得到对方,那么,那具肉体马上就能也应该满足你。在保留区内生活的琳达,也就是约翰的母亲,过得十分困惑。她为生下了约翰而感到无比的羞耻,但在这种生存环境中,却又成为她唯一的安慰。文明社会教育她,衣服破了就扔掉,买新的,这是为了促进社会领导者规定的引导社会发展的必要消费。可是在保留地,破了就补,她不会。她的工作与胚胎有关,此外,一窍不通。文明社会就是如此安排的,每个人做好本职的工作,这个社会干净、卫生、本分、稳定,提供给你需要的一切。于是,除了自己的穿着破破烂烂,约翰也是个破烂儿。她受困此地的时候,不过二十来岁,如此年轻的健康的身体有着自然的性需求,于是,本着文明社会的观念,她与保留地里几乎所有的男人自然的交往,当然是性交往,得到的是女人的控诉。因为她在破坏别人的家庭!保留地里,是一夫一妻的家庭制观念,母亲哺育抚养孩子长大!她受到了女人的身体暴力和语言暴力,在一片痛苦和不解中,她渴望得到“解忧丸”以平复不解、疑惑、愤怒等情绪,可这个社会没有这种东西,所以,她只能继续痛苦着。约翰的成长也自然的很曲折。琳达依旧哺育他,但绝不允许叫妈妈,她会给他将文明社会的种种美好,那是他最渴望的故事生活。在保留地里,他接受着印第安人的社会观念,她的母亲只能描述自己的文明社会,却无法教育他,因为教育人这是整个文明社会所做的事情,她不可能会!约翰渴望融入印第安社会,但他们可以让他们在其中生活,却拒绝接受他,因为他不是这个族群的人。所以,当马伯纳答应申请带他回到文明社会时,他满心高兴的赞颂着“美丽的新世界”。“野蛮人先生”文明的对立自然是野蛮,“先生”是文明社会的一种称呼形式。“野蛮人先生”,多么生动的表达,因为我们是文明人,所以无论如何我们都应当称呼您为“先生”;但是呢,多么可笑,您是胎生的,多么古老多么原始多么无耻呀,那您说您是不是野蛮人?先生!马伯纳自然是“野蛮人先生”在文明社会的合法监护人,所有想见到这位奇特生物的文明人都得征询马伯纳的意见,当然马伯纳也得征询“野蛮人先生”的意见。于是,虽然知道这是一种虚荣,但却是满足了马伯纳的心理需求,你们都得好好地看着我,好好地跟我说话,于是他的交往圈里是一溜长长的要人、名人名单。一时间,风景这边独好。另一边,他的这些贵客们,之前嘲笑他的人,一边巴结讨好他,一边在心里理智的说“看你还能嚣张多久,等着栽跟头吧”某日,在十分要紧的一名上上甲等人要求会见“野蛮人先生”的时候,马伯纳先生请不出来:“虽然我之前每次都有应你的要求见这些人,但这并不表示我就得一定要见,总之不见”这个意见,很对。他完美的驳斥了归纳法:你见的第一只天鹅是白色,不是黑色;第二只,也不是黑色的;你之前所有的人见到的天鹅也没有黑色的,你同时代的人见到的天鹅也没有黑色,迄今为止还是没有黑色的,于是你骄傲的宣称“天下的所有天鹅都不是黑色的”不,“野蛮人先生”说,我只是之前没有拒绝你。然后,马伯纳先生失势了,继续孤独,回到了那个刚见到约翰时的那个约翰了解的马伯纳。“野蛮人先生”有一件密宝:一本破旧的《莎士比亚全集》,这是文明社会的禁书,大家都知道。琳达给他用来识字的,有趣吧。在经济原则的指导下,我们会选择相较而言最好的选择,古老的中国智慧叫它“中庸”: “执其两端而用之”。因为没有识字工具,在得到这本书后,尽管是毒瘤,两害相较取其轻,还是给约翰识字用吧,反正琳达是不会看的,她渴望的是“解忧丸”。于是,《罗密欧与朱丽叶》教会了他爱情,他知道了痛苦和争取得来的快乐,他渴望痛苦,渴望的是文明社会只能给予的舒服以外的“痛苦”来对抗自己的孤独。后来,琳达死了。天哪,死!你知道吗,文明社会有一种麻木,叫做无惧死亡!死亡,就是焚烧炉里回收磷,无论甲乙丙丁戊等人,回收相差无几的多少克磷,继续为这个社会服务。嗯啦,反正也无父母,不愁儿女,何惧?况且,这个社会给你如此多的好处,继续回馈,理应乐之!可是“野蛮人先生”不知,他表现出的对琳达的依恋在文明人看来颇是有趣。“野蛮人先生”再多重压迫困惑下愤怒了,造成了小小的骚乱,很快被平息了,于是有幸,他见到了社会的领导者主宰。主宰是一个职位,有一定的继承机制,我也不懂。总之,主宰的特权很大,书架上都是社会的出发点“福帝”先生思想的书,保险箱里都是危险的禁书,因为他的职责之一,就是判定甲等人的思想是否会破坏社会稳定,并研究让社会继续稳定发展的路子。自然,他是有资格有机会看这些的。所以除了“野蛮人先生”和主宰进行一番思想上较为平等的交流后,(是的,只有这两人的见识和思想最为接近,虽然期间的差距不止一箭之地)“野蛮人先生”选择了疾病、痛苦,离开了文明社会。但是却是离不开的。别忘了,他造就了马伯纳先生的流星名声,自然文明世界是关注他的。他的隐居生活,嗯,我看就是“苦行僧”、禁欲主义的修道士生活,自然成了文明人的绝佳娱乐看点。然后成就了一部非法的感官影片,就是比现在的imax还要更加逼真的电影。然后,这个猴子有些奇怪的死去了。这引出了我最后一个问题:不是说文明社会是崇尚舒服的,拒绝激情,因为这个会让人有不恰当的欲望,造成社会的不稳定,那么为何拍成那部影片的人会自己“在一棵伪装橡树的树洞里坐了三天,在石南丛里爬了三夜,把麦克风埋藏在金雀花丛中,把电线埋在灰色的软沙里。七十二小时里他备尝了艰辛”,以成就自己的?

新羊群故事

越之西子,善毁者不能闭其美;齐之无盐,善美者不能掩其丑。作为一只绵羊,排在一群相互挨着,羊头攒动的羊群后面,喜嘉嘉跃跃欲试,眼看自己前方的绵羊越来越少——快轮到它了!!它的热情沿着向外跃张的羊毛辐射,抖动着身子,浑身发热,集中精力,摈弃了其它一切杂念,只为了——效仿羊教主的光荣使命。虽然喜嘉嘉并不知道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排到悬崖边上了,喜嘉嘉看着那令人眩晕的谷底,脑子顿时一片空白,我该怎么跳呢?前空翻,还是后空翻,还是侧着倒下去?是蜷缩着抱着膝盖像一个棉球,还是从羊角到羊蹄绷直伸长像一根烤全羊棒,或是,如果幸运地看到的是我的背面——一个椭圆形的棉花糖,哪一种姿势比较符合羊先祖——那完成了 起始 一跳的教主的要求?喜嘉嘉不禁焦虑了起来,到底是哪一种呢?它掏出iphone,输入搜索“绵羊跳法大全”,在这里,喜嘉嘉看到了比它之前所想象的,更多的更全的跳法精解。它满意地点点头,很沉浸地研究起这一跳到底该怎么实践。旁边的羊一只只跳下去,各种姿势的都有,喜嘉嘉嘲讽地看着它们——哈,这群笨蛋,这样跳怎么可以美其言是实践羊祖的光荣使命,这怎么可以称作,不,这根本不能称作,如我心中神圣的一般——向羊祖致敬。“向后翻腾两周半抱膝”,“向前翻腾一周半直体”,“臂立转体向前翻腾三周屈体”……该死,哪个才是我应该采取的动作呢?喜嘉嘉陷入进一步的焦虑中……眼前,向下坠落的绵羊的咩叫声(既像是一种胜利的宣誓,又如一种任务完成的解脱);身旁,羊蹄扬起石子的声音(与那时的喜嘉嘉一样,饱含激情,充满向前辈致敬的决心);身后,微弱的抱怨声——这来自队伍后面的年轻的绵羊(这些在羊爸爸妈妈教导下走向光荣之路的羊羔们,稚气却貌似决绝)。到底该什么动作呢?我的羊祖啊,要是羊祖年代有iphone就好了——它可以把叫个帮手把自己的动作录下来。嗨,这该死的乔布斯怎么不生在苏格拉底时代呢!这万羊网(WYW)上全是些在iphone发布之后(大概是西元2010年吧)的蠢蛋们视频,怎么值得效仿!正无头绪,它突然想起了为了缓解排队的枯燥而准备的Huxley的<Brave new world>。(但事实是,排队时它更多的时间给了‘三羊杀’)既然还不知道该怎么跳,那么,先来看两页儿小说吧……………………………………看完书,已是黄昏。喜嘉嘉的脑子像被蹄子踢过般,疯羊般地跪倒在悬崖边上,向着苍天咩啸——原来我期待的美丽新世界是这样的!这鬼东西!这骗人的东西!它没有勇气效仿野人,呼喊着羊群不要再向前。更没有决心以野人的方式,向伟大的、万能的神献出生命,来嘲讽这个美丽新世界。它只是个伯纳,被催眠疗法制约却因育胎期误加了酒精而具有反叛精神的伯纳,一个不纯粹的反叛者和遵从者。它厌恶这里的制度,却仍然渴望在此制度内获得并享受和炫耀成功。它想逃离,但又显得不够勇敢和绝决。这该死的伯纳,他该去冰岛!虽然如此,喜嘉嘉还是感谢名字给了它一些特别,让它与那一打叫鼠鼠鼠、牛牛牛、羊羊羊的绵羊区分开来。也许是给它起名字的牧场主少给第一个字写了个“力“,鬼知道呢。夜幕降临,孤独,悲伤,无助涌上心头。这时候,喜嘉嘉想,也许它需要一本——莎士比亚全集。“相信生命的目的不在于幸福的保持,而在于一些意识的增强和锤炼,一些知识的扩充。”——野人

Brave new world

这部书是“反乌托邦”三部曲之一。看完《1984》感觉很乌黑,看完《美丽新世界》却杂然了。试想:你出生在一支配置好的试管里,是精子和卵子在实验室合成的产物之一,"父亲"和"母亲"被当作可笑甚至可耻的名号。你的周围是无数和自己相貌一样的婴童,并分为外形和心智不同的四个等级,大家睡前每日听不断回放几百遍的相同广播,如我们的人种是高级的;扔掉再买好过缝补;快活是人生的信条;永远保持宽容与平静,信仰福特……六岁以后,你就开始体验初级性爱游戏,并在今后的人生中以此为每日必需的活动,辅之以性激素口香糖、大部分人不育的先天机能和能够切肤体验感官快乐的感官电影。你不会变老,没有疾病,永远健美,同时,热爱并忠诚于自己的工作,每天上班时愉快得进行简单工作,下班后有无限的娱乐和极度舒适的浴室与大床,年老时没有人记得、无牵无挂地带着年轻的身体自然死去。你喜欢并被要求不断地更换伴侣,忠诚被视为可怕的象征,三个月以上的交往被认为可耻,男男女女,遍享人间肉身和交际。最后,当你一不小心感到难过或愤怒时,还有每天发放的几颗索麻,用于麻痹神经,把自己交给无限美好的太虚幻境。当然,如果你索取自由、信仰、思想和英雄主义理想,那么就会被放逐到最远的小岛,体会疾病的折磨、松弛的皮肤、精神的痛苦、亲友的背离和良心的拷问。就像书中最后的野人,他唾弃美丽新世界中的一切虚幻的美好,自我放逐,并鞭打自己以惩罚对性欲的渴望和对已逝母亲的须臾遗忘。最终,在人们的围观和嘲笑中崩溃。这个故事,写得不是很精致,也不是很细密,但它提供给你一种生活方式。曾经是乌托邦、如今却越来越走向写实的生活方式:每个人要求个人欲望的满足、对工作的安于现状、追求自身的美貌和健康、伴之以娱乐至死的生活态度。政治高度严厉统一、工业科技飞速发展、个人以小我为安。这是文化工业时代的狂欢。我也向文中的野人一样,极度警惕地对此持批判态度。但最近,我整天沉迷于《康熙来了》的批量笑声中,冷落了身边的书……工业文明能以快活的方式如此轻易地让人丢盔卸甲。文明人和野人,究竟何处更好?

美丽新世界也并没有那么差

假如把书中的伊普西龙换成机器人,梭麻变成虚拟现实,那样一个世界又如何呢?一个只由阿尔法加组成的社会,底层的工作由机器完成,通过基因调整过的人们只从事他们感到兴趣的工作,那样的一个世界又如何呢?站在现在去幻想未来没有什么问题,但是把这样的幻想当成指导现在的经验那就大有问题。老实说,以现在人类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来纠结未来人类的社会未免有些杞人忧天。也许未来人都不能称之为人,现在的我们不能接受,但是未来的人类习以为常。那些千百年来流传至今的所谓美好善良伟大的东西是否一定要继续传承下去?我们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限定当中,活在所谓人的概念当中,但是这样的概念不是不变,而是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当中。想想80、90、00之间的争论和代沟,只因话语权在谁手中才有了对错与否,在现在这样一个飞速发展的社会即使10年而已人们的观念就已经天差地别,未来会怎样我们谁都不知道。约翰只是一个环境造就的悲剧,在两个世界都无法接受,即无法融入到保留区的生活之中,又无法从传统的观念当中跳脱出来,最终自杀而死。在我看来总统反而是整部书中最为理智和正常的人。如果说《1984》是对于集权主义的讽刺,那么《美丽新世界》在我看来只是幻想而已。虽然我一直以来都认为生物的自利本性根本无法达到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乌托邦社会,个人自由与社会秩序之间的平衡才是最好的状态。

极权的反义词

英国盛产乌托邦和反乌托邦作品。看过《1984》和《美丽新世界》,Brave New World刚刚看完。非常主观地,我觉得1984写得更和我的口味。压抑,但那种有些人、甚至每个人心中鼓动的狂热、预谋已久的反叛就像就要窒息得就将要死去的时候一大口纯氧送到你肺叶深处,到毛细血管,弥漫全身的感觉简直叫喜闻乐见- -b。本来很难看下去,女主角出人意外的表白点亮全场。1984对我来说是余味悠长,有时候我也不知道,如果我是温斯顿,我能不能不真正的出卖自己,不出卖你。你看那个世界,每个人掩藏的那么好,装作温良,连有快感都是对老大哥最彻底的背叛,背叛不过局限在腰部以下。《美丽新世界》扼杀了背叛的可能,因为社会的绝对稳态。每个人没有苦痛,全部幸福,你难道能否认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吗?对,我也不能,可是谁都觉得少了什么,“稳定远远不如动乱那么热闹,心满意足也不如跟不幸做殊死斗争那么动人,也不如抗拒引诱或是为激情和怀疑所颠倒那么引人入胜”。你找不到极权的反义词。分权吗,但是可能再想想又会觉得好笑。自由吗,囚徒效应让你的自由或者他的自由走上集权。其实所谓战争所谓变革,都是对执有权利的攻防战。但是《美丽新世界》让我思考的是到底什么是人类文明的终点,有人的书评写得好,人类文明的意义根本不在于稳定。

最让人恐惧的事情,并非来源于恐惧本身

为了一世快乐幸福的机会,你准备用什么代价去交换?比如自由?比1.彼岸君是个从小就脑洞很大的孩子,时常思考自己为什么会存在,怀疑自己有某项未被触动的超能力,进而尝试各种姿势组合--期望会让自己飞起来。在某些建筑的拐角,常常梦想一个神仙突然现身(这个来源有可能是阿拉丁之类),声称能满足一个愿望。为了防备这种情况突然出现时候会惊慌失措而错失了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彼岸君在心里面演练了无数回--无论神仙出现得怎样突然,都可以瞬间速度大声说出:我要幸福。时至今日,彼岸君已经没有办法完整记起,在小孩子脑海中,抽象的“幸福”概念究竟以怎样一种具体化的面貌出现。但可以肯定的是,一定不是《美丽新世界》里的这一种。《美丽新世界》[英] 阿道司·赫胥黎《美丽新世界》写就于1932年,令人惊异的是,一本古董式的小说会在众多被人熟知的著作里不断被提及,它究竟为何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在这个被虚构的2532年的未来社会中,人类已经被批量孵化并在出生前就被决定了其社会阶级和社会角色。只有最高阶层alpha才由一个完整的卵子孵化并由此享受独特的外貌和人格,而最低等的epsilon则是由同一个卵子进一步分裂后(书中叫做”波坎诺夫斯基化”)的1/72产生的--而这个卵子也可能是复制品。所有依赖同样来源出生的人,享有同样的个性,体征,外貌和爱好。不仅是先天的部分,人的命运也是被设计好的--为了“制造”一批可以适应热带气候的工人,在他们还是婴儿的时候就加入了这种“条件设置”,而杀死他们个性和爱好的方法则更为残酷和直接--只要在小婴儿亲近小动物和鲜花的时候加以电击,他们就永远会成为动物和坚定的憎恶者了。最让人毛骨悚然的是,所有被设计的人,他们都很快乐。“而幸福与德行的诀窍,”主任像说格言一样道,“是爱好你非干不可的事。一切条件设置的目标都是:让人们喜欢他们无法逃避的社会命运。”你的笑是代表快乐,还是你的本能反应?快乐等于快感吗?生物学家可能会给出肯定的答复--已经被充分论证过的是,无穷的金钱和权力带来的满足感,并不能和多巴胺相媲美。我们把快乐想象得基于太多现实的存在,却几乎忘了它是人生化系统反应的本质。也就是说,谁能够操纵这些物质产生的生化机制,谁就握到了通向终极快乐的钥匙。在《美丽新世界》里,赫胥黎提供的解决方案是“索麻(soma)”。在这个世界中,任何出现的一点点不适和烦恼,都是可以通过嗑“索麻”解决的。”索麻”不是毒品,它不会让人丧失生产力和影响工作,它只解决它应该解决的部分。即使是生活在最底层的epsilon们,幸福感绝不比任何一个阶层的人差,他们的工作“简单得像小孩的玩意”,每日都有“不用训练头脑和肌肉。七个小时半不算繁重的劳动,然后有定量的索麻、游戏、不受限制的性交和感官电影”,他们还会有什么其它的要求?世界是最幸福和稳定的世界,科学,文学和艺术被当成颠覆的因素,以最舒服的方式被“安乐死”了。虽然付出了“一点点”自由的代价,但是却不用承担责任,每个人的瓶子都刚刚好能装下自己的欲望,每个人都以最自觉的方式,给自己套上笼头,拴上链子。可怕吗?如果你生活在这样的世界里,并不会觉得这个世界有什么不对。单纯的娱乐,是不用带脑子的并非为了耸人听闻,如果说《美丽新世界》里的预言,已经部分实现了呢?彼岸君对近些年来娱乐业发展的最大感受是,它的强大真的超乎想象,越来越能够直击你的痛点。娱乐业大佬们不但善于发掘观众的需求,还最善于诱导观众的需求。你喜欢看《康熙来了》里小s飞扑男明星?那就整一个整集小s都处于飞扑状态的节目。你喜欢看王宝强马蓉的撕x过程堪比连续剧?那就真当部连续剧每天狂轰乱炸演给你看。在这个注意力是最稀缺资源的时代,人们却都选择用最无用的信息充塞着自己的时间和大脑,以期达到最短暂的娱乐感受。尼尔·波兹曼在他的《娱乐至死》一书中这样传达《美丽新世界》的主旨:“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

人类生命的本原

“你吃了什么不受用的东西?”伯纳问。野蛮人点点头,“我吃了文明”。假使作为一个人,没有家庭、婚姻、父母、儿女、情人以及由此做为纽带联接起来的各种各样责任、情感,及其为之以终生为代价的艰辛努力乃至奋斗,人活着是不是会轻松甚至幸福一些?这是以福特(代表现代工业的开端)为纪元的未来新世界给我留下的一个印象。在网络上搜看过相关评论,居多的是将其作为反乌托邦小说中的经典,颂扬了作者于人类社会工业化开端不久便以暗喻的手法对人类的未来表达出的那份忧心冲冲和天才的预见性。这种颂扬当然在意料之中,因为打开书本之时,在这顶反乌托邦的桂冠衬耀之下,我便多少可以想见作者将会是以怎样一种态度和讲述,向我们展现他对人类未来的心中图绘。但是,正如郝胥黎自己所言,对美丽新世界我们似乎只能接受,因为一个人能够抵御痛苦,但却不能抵御幸福。我想,也许这样将其仅作为反乌托邦作品来看待,或许真得只是抵御痛苦而已,而如何抵御幸福便多少都有些失语了。如果从这层意义上讲,我反而觉得这样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未来新世界,其对人类生命本原意义的探究,更甚于人类社会的未来存在形式,因而,我也觉得唯此,这个作者笔下的“美丽新世界”对我们现在来说,才更深刻更有意义一些。在我看来,这个“美丽新世界”更给我震撼的,不是极@权社会对人的愚昧统治,而是对人类一直以来赖以生存发展的生命谱系的一种颠覆。比如,在我未看到此书之前(或许许多人也是如此),一直便以为亲情、血缘以及男女之间的爱情,是一种可以穿越时间的普@世价值,无论何时何地何人都应当将其作为无尚美好的事物加以坚持,这看起来是铁板钉钉毫无疑问之事,似乎也是人之所以为人而区别于其他动物、作为万物之灵的标志和图腾。但在那个五百多年之后的“美丽新世界”里,这种所谓的普@世价值、万物之灵的标志与图腾,不过已经变成了远远堕落于那时文明之外的愚昧、落后和野蛮行径。因为,到了那时,人不再会有父母(就象现在大规模孵化小鸡一样,那时每个人都是从人类孵化中心的婴儿瓶里经过人工授精后出生的),人也不再会压迫或者被压迫,不再需要奋斗、努力,也不会想到游手好闲(在人被孵化出来之前,就已经被设定好条件、规定好命运,你是属于哪个阶层、该干什么事,而且通过无数重复的睡眠教育,每个人出生之前就已经深深地认同了自己的命运,也认同了他人的命运,因此不会有更多的思想而感到所谓的压迫、不公,或者什么奋斗努力和偷懒),而且即使在这个严格设定命运的社会里偶尔出现了一些偏差,导致有个别人在其中某个时间感受到某些痛苦或者不安,国家会定期地发放“唆麻”----以我们现时的理解来看,就是一种神经麻醉药品,甚至说它是毒品也不为过----让生活于这个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可以度“唆麻”假,于是一切在某些偏差或者失误中带来的痛苦与不安便都烟消云散,而且性得到了最大的解放,因为每个人都是属于其他人的,与人上床上得频繁越高就越可以得到社会的认可和羡慕;人也不会衰老,永葆青春,没有疾病。。。。。。总而言之,一切痛苦、压抑、不平、辛劳、担忧、责任、压力、纠葛等等都不会在这个美丽新世界里出现,每个人都心甘情愿地做着自己的事情,尔后幸福、娱乐至死。试想,你能抵御住这样丝毫不需要责任与压力、不需要努力艰辛奋斗、不用去思想思考或者担忧,而人的本能欲望能够得到最大满足的幸福么?正如这新世界里的总统所说的,这个社会把人从这个人的肉体囚笼里解放了出来,而人类社会的发展史表明,人类之所以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社会与自然科学,不过就是为了把人从人的肉体囚笼里解放出来,而现在既然已经解放出来了,那么还需要人们再来掌握那些曾经的社会与自然科学么?于是,作为人类曾经的精神财富象征的莎士比亚,在这个美丽新世界里,人们是毫无所闻的;人们不知道“爸爸”、“妈妈”是什么意思,如果听到女人生小孩那是一种十分荒淫下流之事,“母亲”是一个猥亵、羞耻之词,因为生儿育女那是野蛮人才干的事,在文明社会里人类早已不用再去做这样的事了。。。。。在这个新世界里,人除了按照命运设定的轨道前行之外,只剩下一种事,那就是永远地属于全社会,并享受全社会带给你的幸福。正如文中所言,莎士比亚不过是人类痛苦的产物,人类不痛苦便不会有思想,而人类一思想,痛苦便会接踵而来,所以,一个人人幸福的世界,是不需要思想的世界。如果人类能够勘破这一点,似乎也可以真正找到生命本原的真正意义。我想,这比人类社会以何种形态存在似乎更重要一些。

幸福在于无知

对于大多数人来讲,幸福在于无知。你是要无知地幸福着,还是清醒地痛苦着?这个抉择,在于自己本身。至于本来就无知地幸福着,突然有一天清醒了,带来的痛苦是剧烈的。大多数人都是生活在情绪里的动物,痛苦了,来一片唆麻吧,让它带你上死后才能上的天堂。不是每个人的意志都那么坚强的,软弱的意志也是意志的表现形式之一,为何要嘲笑他人弱小,人作为婴儿出生时也是脆弱的,即使你是超人。只是,希望自己能够找到心灵的平静,悦纳自我,这就是幸福了,幸福不在于伟大,幸福是心灵的平静。暂且扯到这。

我不喜欢它 是因为返人性

美妙新世界,初读后的震撼没有1984大,但是后劲确是大的可怕。看了几篇书评,有人说我们之所以厌恶这个世界是因为它没有自由,人们被幸福,也有人认为这种人人各司其职被幸福的状态很好。首先什么是自由呢,如何判定被幸福就是不对的呢。这是个哲学问题了,我没有那么高的学识,只能从自己的感悟中得出些想法。人们对自由的渴望可能来自于超脱束缚的原始欲望。希望自己的头顶上没有可以控制自己的那个master。但是无论何种社会都是没有绝对自由的,只是在某些条件的基础上,我们有自由选择的权利。重点是为什么想要自由?在现世想来是为了经历,为了感觉自我的命运不是被锁死的,是为了希望,是为了未来有一张空白页满足自己的各种念想欲望。但是新世界是从设定上改变了人类的原始欲望,这些人他们的世界里没有想要品尝痛苦的新奇欲望,他们唯一的不自由是生的不自由,是生的时候他们{被}设定了。但是现世人们就生的自由吗。我们不也是通过遗传被各种设定了吗。即使你给了新世界人类选择的自由,他们也不会改变,因为他们的设定里没有这种需求。另外被幸福,当你说他们被幸福的时候是处于我们现在的角度看的。他们会感觉自己被幸福吗?他们从胚胎开始就被设定了,这属于先天性“被幸福”,就像自闭症,同性恋,我们应该尊重,所以对他们来说这种幸福不是被。但是新世界依然让人觉得害怕。书中的几个主人公,竟也觉得哪里有些不对劲。那里唯一不对的恐怕就是对人性的扭曲吧。即使新世界的人并不知道那到底是什么,但是依然觉得生活缺少点什么。这里不得不提一句,新世界最伟大的武器不是胚胎设定,高度发达的一切,而是唆嘛,当你觉得哪里不对劲开始思考产生烦恼及所有负面情绪时,来片唆嘛吧所有问题全消失。这是社会稳定的关键钥匙。试想一个只有幸福的社会,所有物质和欲望都能被及时满足,没有对快乐的对比,这种幸福极快便会被人们厌恶,虚无和集体恐慌会随即蔓延,但是有了唆嘛和那个肾上腺刺激激素,这问题被解决了。人们只需要沉浸在无尽物质和欲望满足中,所有不稳定都被剔除了,亲情、爱情、独处、反思、对死亡的恐惧,所有给予人类精神世界的食粮都被剔除了个干净。唯有这样社会才能永久稳定。但是这样的人类已经是非人类了,是福特T型车流水线上生产出的东西。没有精神世界,没有人性的人,是空有物质欲望的行尸走肉。这才是害怕美丽新世界成为现实的本质原因,我们不想要这种返人性的未来,这无异于文明的自杀。《娱乐至死》这本书说,我们的未来极有可能成为《美丽新世界》而非《1984》。我现在每日的生活,也让我时时感受到这种潜伏的危险。一天繁重的工作后谁还想要动脑子,简单直白的欢乐是最好的消遣方式,还有狂轰滥炸的图像信息正在侵蚀文字带来的思维逻辑...最后,感谢《美丽新世界》,让我开始反思人生到底是为了什么而活。追求过意义,发现一些皆是虚无,转而追求幸福快乐时,发现快乐也并非真谛。《美丽新世界》所描述的幸福快乐,对追求活在当下也敲响了警钟。但是究根结底物质和欲望的满足并非真的快乐,因为我们不可能也寻找唆嘛来逃避空虚的内心。人该追求幸福快乐,但是这一切是来自自我内心真正的强大,而不是被粉饰太平的生活,要面对而非逃避。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也永远不该被抛弃,哪怕为此放弃些物质和欲望,感受些痛苦和悲伤。我们需要疾病,痛苦,悲伤,磨难,衰老来成为一个人。

理想国

大概是对大一修的《理想国》印象深刻。贤人政治,真实的屏蔽,永远的稳定。这些特征都出现在“美丽的新世界”里。最好的国度必定是稳定的国度,就像函数的极值。它不会改变,因为如果改变是好的,它不会是最好的,如果改变是不好的,那说明这个世界在堕落。在这个世界里,人们稳定地生活,没有情感,不知道真实,不知道自由。这是赫胥黎的“理想国”。理想的国度里真理只掌握在贤人手中,于是有了种姓的划分,有了知道真相和知道故事的人。睡眠教育、条件反射刺激,或许就是对现在填鸭式教育的影射。欲望,无限制地性生活,就是那些decaf,除去欲望所有的不利的方面,只留下好的,殊不知人类丰富的情感才是有别于牲畜之处。割断过去,历史带来骄傲、仇恨、唏嘘,引发情感的不稳定,这是必须要去掉的,人们只有满足于现状,才能保持稳定。唆麻,最后一剂终极武器,万事如有不平,便由唆麻摆平。科学被屏蔽,种姓制度被建立,真相只能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这是赫胥黎的六种革命。更可悲的是,我们正在往赫胥黎的假想中发展。感观电影,在我看来就是立体电影向后发展的产物。抛弃历史,越来越多地人喜欢花时间在SNS上。审查制度,舆论导向,使人们越来越远离真实。核武器,科学是中性的,邪恶的科学会毁灭这个世界,所以应该被禁止。人们有了网络,便不再孤独。我们是愿意活在痛苦的真实中,还是活在幸福的理想中?

嗨,我不是在笑你,而是笑自己。

八十年前,当阿道司·赫胥黎写完《美丽新世界》的时候,所有人都以不能完全理解的方式完成了阅读。有人说他哗众取宠,有人说他信口开河,虽然此书一出版便引起轩然大波,但是面对赫胥黎深刻又忧虑的思考,人们仍是不以为然,认为那些玄而又玄的东西太危言耸听,不切实际。然而事实说明一切。赫胥黎对社会本质的理解已经触摸到了历史的血液。三十年后,垮掉一代、披头士们以及无数厌倦了战争动荡的青年们提出了大胆的口号,喧起了一个称之为性解放的运动。约翰·列侬用宁愿性爱也不愿越战的行动来以此反抗,耸然成为青年一代的偶像。当自由和理想主义开始泛滥的时候,大麻、滥交也开始流行。从此,人类的伦理之门开始打开。赫胥黎在他的《美丽新世界》中对此早有预见。在那个道德闭塞的年代,赫胥黎所构建的世界在如今看来也可以称为疯狂。感情如此感性的东西早已被理智取代,家庭这么复杂而又难以完全控制的事物也被所谓更高级更稳固的大集体取代。由于生物技术的高度发达,婴儿的产生早已实现的工业化,人的天资不再是不可确定的因素,由于生物工厂里对胚胎生长环境的微妙控制已经决定了一个婴儿的未来。而谈之色变的性,已然沦落成所有人夜间娱乐的方式。由于社会的阶级性已然在婴儿时代解决,所以社会的矛盾便不在存在。或许你难以理解,但事实却是如此。马克思难以回答的具体细节已然被赫胥黎完美的解决。 许多人认为,赫胥黎在创作这本充满科幻气息的反乌托邦小说时是以一种自嘲反讽的心态完成的。当今人们的理解也是如此,因而书名为《美丽新世界》,而许多人的都觉得这样的美丽来的太恐怖,太灰暗。人类从来都是如此,因为固有的思想形态而不能理性的看清事物的本来面目。即使是一厢情愿,也仍死心不改。而那些难以接受的,不过是自欺欺人的幻想吧。所以当赫胥黎运用了大量生物学、物理学以及心理学理论为我们推导出一个骇人耸听的美丽社会时,我们的内心仍然在集体沉默着。看着《美丽新世界》,突然让我想起了去年看过的《盗梦空间》,它们间异曲同工在于如果我们从始至终都生活在幸福之中,而在局外人眼里,这种快乐无疑是最大的痛苦,那么,我们到底是生活在幸福中,还是生活在痛苦里?快乐和痛苦本来极主观的东西,然而问题在于我们需要一个客观的评价体系,这如同物理学中的测不准原理在哲学中的应用。其实,问题的关键,只有一个词,它在《美丽新世界》和《盗梦空间》里都已回答——稳定性。是的,你没有听错。主观世界的稳定性。在《美丽新世界》中,“大人物”的一切行为都是在为维持美丽社会的稳定性而服务的,不论是阿尔法、贝塔、伽马的种姓制度,不论是幸福药剂的广泛使用,不论是统一的意识形态,都是为此而诞生的。在阿尔法们眼中,易普塞隆们无疑是最低贱的生物。他们如同蚂蚁一样广泛的遍布于社会的各个角落,他们由于胎盘时期的微调控注定一生的智障(小说中他们只能说简单的词语,不会思考负责的问题)他们从事着最繁重的体力劳动,享受最卑微的社会福利。然而在易普塞隆眼中,他们无疑是最幸福的人。他们从胎盘时期就被教育劳动是最快乐的事情,因而他们不会为繁重的体力劳动感到任何不安,他们郁闷了可以去吃一两克的梭麻(既幸福药剂,小说中生物学家通过四百年的不断努力终于研制出一种类似香烟,但完全没有副作用,效果却如同大麻一样的东西),然后一下又变的幸福。幸福只是种感觉。与物质的丰盈没有任何的关系。赫胥黎对此理解的亦非同常人的深刻,因此,当阶级对比的差距感被梭麻这种东西完美解决的时候,表面上人们再没有任何苦恼。而《在盗梦空间》中,克里斯托弗·诺兰来的更加直接。一个持久的完美的梦,解决现实社会的一切烦恼。所以,在梭麻这种虚构的事物没有完全实现的时候,《美丽新世界》,也终逃不过乌托邦的命运的。赫胥黎的可怕之处在于,他在书中的许多预言,在2502年还没有到来的时候,于相对落后的21世纪,已经有隐隐实现的征兆了。道德伦理的颓势在三十年前相对封闭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中国来说,简直就是天方夜谭。然而,正如中国谚语中的富而思淫,三十年高速发展的经济所带来的思想界的支离破碎是难以避免的问题。当道德不再有,当信仰不在有,我们的生活在何方。答案只会比赫胥黎的描述更可怕。2011年,人们说,哦,他们没有真正的自由,他们没有真正的信仰,那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啊。2502年,人们说,哦,他们没有真正的自由,他们没有真正的信仰,那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啊。我想,如果赫胥黎听到这些话,他会说,哦,我不在笑你,我在笑自己。2011.5.24 夜何以默为什么习惯喧哗的人都选择沉默。

伯纳和野蛮人

伯纳是一个阿尔法,因为在胚胎时期出了点问题,伯纳比一般的阿尔法要“弱”一些:个子不高,长相略差。形象上的不佳,导致了伯纳心理的失衡:敏感,孤独,偏执,懦弱。觉得自己弱势的伯纳想要证明自己的强大,比一般阿尔法要强大的东西,于是他另辟蹊径:有了不同于美丽新世界的想法,不稳定的,想要改变的想法。他拒绝唆麻,拒绝享乐,去野蛮人的栖息地,寻找着什么东西,能让自己变得更强大的东西。是的,最后他带回来一个让别人对他刮目相看的“东西”-野蛮人。因为野蛮人的特别,大家开始讨好伯纳,伯纳也飘飘然,觉得自己老牛X了,自己得到了周围人的尊重,大家不再以一种“低等的阿尔法”的眼光看着自己。伯纳开始自大,自我感觉良好。但随着野蛮人不配合伯纳的想法,伯纳的地位也开始一落千丈,伯纳又回到了以前的那中状态,甚至多了几样东西:自私,虚伪。为了让自己回到以前那种“低等的阿尔法”地位,甚至不惜出卖朋友。最后,阿尔法的梦醒了,他去了极寒之地,不知道在那个个个都是独立的,自由的人的地方,伯纳是否还会认为自己比一般人更深沉。毫无疑问,伯纳是很聪明的,违背boss的命令,去保留地,回来之后在boss意图开除自己的劣势下,利用boss的丑闻,斗倒了boss。让我困惑的是,伯纳到底想要什么。一开始也许伯纳想要的,是想象新世界的人们证明自己,自己并不比一般的阿尔法差,甚至比阿尔法要厉害,自己的思想更为先进,于是拒绝着新世界人们的活法,想要通过什么东西证明自己。但是最后证明的不过是,他依然是新世界的阿尔法,他的想法他的活法和新世界其他的人没什么两样,他并不比别人高明多少,甚至,他做了这么多都是证明了自己的愚蠢。最后他也为他的愚蠢付出了代价。生活中很多人都是伯纳,与同类人相比自以为不一样的伯纳,想要证明自己比别人厉害,比社会的人拥有更清醒的头脑,更深刻的思想,兜兜转转,最后发现,自己早就被同化了,怎么跳,都跳不出这个怪圈。也许伯纳最后会变化,变成另外一个赫姆霍兹。野蛮人是个喜剧。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无论是在野蛮人的保留地还是在美妙的新世界,他都是个喜剧。大家都把他看做异类,不被人承认的 异类。在保留地里因为母亲的放荡,自己出身来历不明,他不能参加部落的祭祀大会(不大记得);在新世界里,因为他思想的“离经叛道”,苦行僧式的生活方式,被大家当做joke一样看待。我看到最后,感觉是他疯了。一个人难以抵挡社会的冲击,最后,他自我放逐。却没想到,最后是他死了,通过死亡来捍卫自己的内心不被腐蚀。其实野蛮人和伯纳 一样,都在寻找证明自己的东西。只不过由于背景不一样,野蛮人寻找的东西更为珍贵,我想,也许是爱。野蛮人希望他的母亲琳达能爱自己,希望列宁娜能爱自己,像保留地里其他印第安人爱亲人,爱妻子一样爱自己。可惜,最后这两人都让他失望了。得不到爱,野蛮人选择了死亡。我想,他的死亡是希望自己对自己的爱不要消失,他不希望自己最后变成新世界里的人,变成一个没有烦恼的“快乐人”。看到最后,野蛮人说要离开这个地方,我以为他会回到保留地里。没想到他依然留在的新世界里,找到一个偏僻的地方生活,想通过艰苦的生活向总统证明:苦难亦能让人快乐。也许是新世界无处不在的舒适,也许是新世界人们的打扰,最后野蛮人的希望落空了。当不能超脱所在的社会,要么被社会同化,要么死去。美妙的新世界和落后的保留地里,哪一个才是野蛮人的归宿呢?野蛮人死在了新世界。在保留地里也许他能很好的活着,和他的上帝。通过作者对保留地理生活的描述,我略微感到不适应,觉得那里的生活水平很落后,也许我已经被新世界的舒适给同化了吧。无论是新世界还是保留地,在作者的心中,都不是净土。那么什么是理想的世界?作者把这个问题留给了读者。PS: 最后,作者描述的世界很荒诞,很真实。整个世界的活法有逻辑可言。我想到了看过的科幻片《黑客帝国》、《超人归来》,里面人类,超人的繁殖方式很类似。

1

有这么一个世界:人类的繁衍靠试管,婴儿诞生的那一刹那就被分成不同阶层,从小这些婴儿从还是卵子就开始一群吊吊的阿尔发加点:它让你丫只觉得撸串好吃,就一定让你觉得火锅是一坨屎一样的东西;让你觉得羽毛球好玩,就一定说打篮球的都是特么的屌丝;他们甚至可以决定你的身高体重和外貌,你是男神还是女神或者是屌丝loser从你是个卵子的时候就已经被规划好了,而且你还挺喜欢这种规划。阿尔法们开飞机,贝尔塔们坐出租车,西塔们乘轻轨,哎不喜木们蹬自行车,大家带着各自的属性生存在这个美丽世界上。辅助们包鸡包眼不会去抢大哥的资源,大哥们刷线不爽还让辅助去拉野。但是一切都是和谐的,一切都很完美为了天辉嘛。没有人有怨言,因为每个人都很幸福,偶尔有情绪,来磕个药,一药解千仇。这样的一个完美的世界,看不到破绽也看不到存在的意义。因为人类只是为了这样的一代代繁衍下去这是没什么意思。“人生因为有美,所以最后一定是悲剧”王尔德这样说过。想要变成喜剧,那就得舍弃美。大总统为了舒适和幸福摒弃了美和真理;也摒弃了宗教摒弃了内心的信仰。这些是人必须要的吗?只有有了这些人才之所以称为人吗?“可是我们并没有需要弥补的损失;宗教情绪是多余的东西。既然青年时期的欲望全都可以满足,为什么还要寻求那欲望的代用品呢?既然我们能从自古以来的种种胡闹活动获得尽情的享受,为什么还要追求那类娱乐的代用品呢?既然我们的身心都能在活动中不断获得愉悦,为什么还要休息呢?既然我们有了嗦麻,为什么还要安慰呢?既然我们已经获得了社会秩序,为什么还要追求永恒呢?”大总统说的这句话,我开始看的时候觉得无懈可击,没毛病。但那样人还是人吗,自由的定义到底又是个什么。1.人生的意义到底何在,如果仅是追求快乐,那么这个世界满足人的最高追求。人类的欲望得到满足,而不是个人的欲望得到满足,这时候人类将怎么走下去

野蛮人的痛苦和文明人的幸福

美丽新世界 我们和1984是反乌托邦三部曲——王蒙 一开始,就让我知道伦敦已经成为乌托邦世界,那些照着程序生活的人们 失去了个人的情感,失去了爱情,——性代替了爱,失去了痛苦,激情和经历危险的感觉。最可怕的是,人们失去了思考的权利,失去了创造力。最后总统和野蛮人对话非常有意思,如果说总统设计的乌托邦世界是文明社会,那么我们现在的社会就是野蛮人社会了。在那个乌托邦的世界里,没有任何感觉,人人都属于社会,不属于彼此,没有自己的情感,也不能有。甚至于有了不好的情感,都会被认为这是极度恐怖的事情,唆麻可以让这种感觉消失。保留地里的习俗、现实的肮脏都让他们无法接受,认为这是个不可理喻的未开化世界。唆麻,一直在逃避……与其成为拥有行尸走肉的幸福的文明人,不如做一个鞭打有血有痛的野蛮人。

哈,我们的福特新纪元

在百无聊赖的办公室里,终于看完了《美丽新世界》。我要向它的作者,英国人阿道司.赫胥黎(Aldous Huxley)表示崇高的敬意,他的这部经典小说被当作反乌托邦文学的标志性作品,其实就像我们小时候被要求写的《我们的2020年》一样,可以被说成一部五颜六色的童话。虽然评论家们认为这部作品描写的世界很可怕,因为“人们失去了个人情感,失去了爱情——性代替了爱,失去了痛苦、激情和经历危险的感觉,最可怕的是人们失去了思考的权利,失去了创造力。”但是说实在的,我不觉得失去这些有什么可怕的,常常听见朋友们说宁愿生活得简单一些,我想那是人们已经开始有了“文明疲倦症”。虽然思考的权利和创造力最好不要失去,但是其它的,失去又何妨?呵呵。说实在的,有的时候,我还真想去过简单机械的生活哪!对了,那个念作“伽玛”的符号,在美丽新世界的五个阶层里是居中的一个,这不正跟俺现在的位置有类似之处么?有意思啊有意思。

光亮与否

光亮与否?照在你身上的光线,是不是足够呢?足够到你能够曝光够呢?当然我们都需要话语权,露脸权。既然露脸了,为何不能将我们脸上的光多上一点呢?处在阴暗之中采访我们才不要呢!这样也不够美了。你说这是全民娱乐的时代,被娱乐裹挟。到底我们有没有话语权呢?还是仅仅我们的话都被媒体说完了呢,或者说媒体带领我们说出了我们想说的话?我们当然不能拒绝娱乐,我们不是什么精英人物,对待娱乐时代的到来,欣然接受,能给我们带来欢乐的东西为什么不要呢?《瓦力》还是什么电影,里面的人,吃着同样的东西,看着同一个媒体,身体发胖,安然自足,还有力气谈场不必离开自己座位的恋爱。这样不是很好?我们都被控制住?统一管理,统一伙食,统一思想。生老病死,生来世上走一遭,应该说是享受一遭。要是社会能够尽快发展,不必像《美丽新世界》一样把人们分为阿尔法,贝塔,伽马。这样多好呢?想想看就算被分级的话,也未尝不是好事,只要做到足够的教育,就可以让大家在各个岗位上面踏踏实实,就像最底层的人们,就是喜欢在炼钢炉前,他们喜欢耐受高温,对于凉快他们可能反而不适应。我们还要回归1984,重新拾起被废弃的国际语。创立一种简单的,直白的,不带有情感的,没有变通余地的标准新话。这样哪有什么异端思想,哪来的诗篇,哪来的小说。ORDER,简洁的ORDER。

美丽新世界

这是一个美妙的世界,女人不再需要妊娠,生命靠人工合成、分裂,成长靠瓶子、代血剂,教育靠睡觉状态的批量呢喃,享乐靠随意的性交、感官电影、唆麻片。从受精卵状态开始,人,便由机械化地操作分成了N等,无论是上层还是底层,都被流水线锻造为听天由命、乐在其中。伯纳,一个胚胎期的代血剂中不小心多了酒精的家伙,对现状略有不满,闯入了所谓的野蛮世界。他回来了,带着一个走失的福帝世界的女人和她的儿子约翰。在没有爸爸、妈妈这样的称呼,没有任何责任,只有享受的世界里,约翰的幸福感,甚至没有维系一个月。他,无法逃离福帝世界,只有在福帝世界不被注目的角落选择苦行僧式的生活。然而,却一不小心成为福帝世界感官电影的主角。那些批量生产的人,蚂蚁一般天上地下地涌来,夜晚,似乎成了赎罪的狂欢。约翰在阳光中醒来,发现自己仍就没有逃离唆麻与肉欲的放纵。这已经是一个没有上帝的世界,如此美丽,他,却只能选择死亡。福帝的总统穆斯塔法蒙德说:“既然青年时期的欲望全都可以满足,为什么还要寻求那欲望的代用品呢?既然我们能够从自古以来的种种胡闹活动获得尽情的享受,为什么还要追求那类娱乐的代用品呢?既然我们的身心都能在活动中不断获得愉悦,为什么还要休息呢?既然我们有唆麻,为什么还需要安慰呢?既然我们已经获得了社会秩序,为什么还需要追求永恒呢?” 赫胥黎在预言——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包括欲望、享乐、庸俗文化。

【2016读书记】008 科技,自然与集体

1.刚刚看完,这本更注重科技在发展中的力量。和前两部差别巨大。西方人反对科技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从上帝把巴别塔推倒的那天算起,也有段年月了。开头那么认真讲了从现在算起半个世纪之后的时代,描述的相当细致,尤其是用了老师带学生的方式。相比于前边两部的集权,我完全没想到这本书最后选了印度人民的种姓制作为政治基础,实在始料未及,好歹给共产大同留条路好嘛。于是我就以为这本书接下去就像新时代说明书一样,做好看说明书的心理准备,结果!我就知道!出现了野蛮人与文明人的对立!作为一个坚定支持科技发展的人类,请让我扶额休息一下。最后野蛮人同学还自杀了,手动再见。中间还是一堆人性讨论,夹杂了我并没有那么喜欢的大段莎士比亚选段,以前觉得有趣,现在看着有点累心,像弃妇一样自怨自艾呢。大量的隐喻影射。至于文体和写作方式上没有太多突破,开头惊艳,后来实在乏力。2.当然还是有很多批判意义的。种姓制首屈一指。那个毒品一样的玩意儿排名第二。命运预定局这个名字排名第三。3.其实我还真想看那个感官电影。捂脸逃走。

不完美的才是世界

把三部曲都读完了。三本书描述了一个有共同特征的世界,我不知道作者有怎样实力才能描述出这样世界,我光是读,就觉得难以接受了。从小,看到故事(小说、漫画、电视、电影)几乎都有正反两派,有点水平的最多就是反派人物反派得也是有原因的。于是,似乎人类的最终目标似乎就是不断打击邪恶,消灭反派一样。小到自己身边,每天为各种各样的矛盾烦心。但是,难道人类奋斗就是为了创造出三部曲中所描述的世界吗?我最近遇到了一些挫折,又刚好看到了几句话,于是就忽然明白了,不完美的才是我们的世界啊。李开复说:不是因为在学校的象牙塔中,才说出我爱世界这样的话,是知道外面的黑,脏,丑陋之后,还要说出这样的话。普京说:全部生活都是由矛盾构成的,哪里没有矛盾了,哪里就将是一片荒芜。于是,对于这个世界的理解,终究还是一句话最经典:活着就是折腾。

才看了几页就感觉翻译实在有问题

看到明显逻辑不通的地方,去看了看英文原文。第6页:如果同一个男子的精子从同一个卵子生产出足够多批量的...英文:From the same ovary and with gametes of the same male to manufacture as many batches of ...前面说到一个受精卵最多分裂成96个胚胎,还怎么足够多批量?原文 ovary 是指卵巢。这才解释得通,是同一卵巢产生的卵子和同一男子的精子结合。之后更是说到一万多的结果,明显与96个的极限相矛盾,翻译还是写卵子啊。不知道是不是应该去读英文原文了...另,同一页,原文中与新加坡和蒙巴萨对比“产量”,不知为何蒙巴萨被避开不翻译。另,也许我语文太差,“萌蘖”之前没见过,查了查,是植物长出新芽的意思。不知道能否用在动物胚胎上,自己感觉和原文bud的意思有出入,很明显,译者用了bud的萌蘖的意思,而这里不应该用这个。按高中生物的知识,应该是出芽分裂,或者出芽生殖。可能对整体情节影响不大,只是态度可见一斑。

透视当下的人类世界

美丽的新世界,没有感情,没有痛苦,没有孤寂,没有思想,没有衰老,只有工作,只有唆麻,只有享受。书中描述的一切似乎是在预示着人类的未来。当代社会,在名利的驱使下,感情变得越来越淡(亲情靠利益关系来维持,历来被歌颂的爱情在名利面前也显得脆弱不堪,成为被追捧的明星炒作的工具,而友情的获得量却与身价的高低成正比)。人际关系的紧张让人处处谨慎小心,让人变得像心有余悸的小狗一样不敢再在人类面前大声叫唤。冷漠成了人们保护自己的唯一砝码,更成了现代人不可丢弃的传统,冷漠让人更孤独寂寞,更烦躁不安,更无所适从,更盲目痛苦。科技的发达让知识和精英成为时代的先锋,精英崇拜一直魅力未减,财富成为身份的象征,而身份则意味着尊严。对人的自私的攻击就是对人的尊严的攻击,每个人内心里都有自私在不安分的跳动,所以人们在积极地追求着提高自身尊严的同时也会对自身的身份产生怀疑和焦虑,消除这种怀疑和焦虑的唯一方法就是拥有财富。在种种压力之下,我们就看到了今天在名利场挣扎的人们,在财富的迷宫里丢失了自己灵魂的木头人。《美丽新世界》里,人们安分守己的做自己的工作,对人生思考会产生恐惧,对父母之情会感到羞愧可耻。在对财富和享受的追求路上,他们丢掉了思想,丢掉了感情,只是在享受高科技带来的快感,这样的“文明”人类让人望而生畏。这也是作者在警戒人们对自身需要的不准确定位,书中的几个重要角色也是现代人的典型。伯纳,文明人视为有缺陷的人,没有像其他人一样整天碌碌无为,他有自己的思想和苦恼,极大的苦恼背后是深深的虚伪,但这些都是他的缺陷所带来的,如果他和他的同类一样正常,很难说他会不会像其他人一样混沌。正因为他没有得到该有的尊重,所以极力想得到尊重;正因为他没有得到正常的性发泄,所以极力藐视和嫉妒他的同类在这方面的天赋。后来,他终于有机会得到这一切——野蛮人约翰,他成功的法宝。他得到了他想要的一切,于是他和别人一样开始炫耀,开始飘飘然,直到有一天——约翰不听话了。华生,一个文明时代的诗人,有自己的思想,有高度的才华,有令女人疯癫的相貌,但是,他毕竟是文明人,他已经被文明化,他有诗人的情怀和才华,却没有诗人的痛苦和淡然。他的苦恼是被文明化的结果,但他却不知道苦恼的根源,所以只能一直的苦恼。他嘲笑朱丽叶的含蓄和痛楚,因为他不知道含蓄和痛楚的美妙,所以,他是诗人,却是一个没有根的诗人。丽英娜,本应成为一个富有灵性的女人,在性欲和超级享受面前,她被打败了,她的爱情建立在虚荣和性欲之上,面对痛苦,只能求助唆麻,在无享受之余仅存的那一点点苦恼也被唆麻消除的一干二净。她,成为了一个肉体。在后来对约翰产生的“爱情”里,肉欲超越一切。约翰,被文明人称之为野蛮人,因为他有思想,心存父母之情,在文明人的社会里,父亲和母亲是相当可耻的两个名词(与当代社会最被歌颂的父爱和母爱背道而驰,形成鲜明的对比色彩)。他能够理解莎士比亚和奥德赛,他所接受和理解的所有东西在文明人的社会里被极度排斥。他的父母都是文明人,他因为是被生下来的而被耻笑,因为文明人都是试管婴儿。在童年时,母亲为他描绘的文明社会,他高度向往的极乐世界,在亲临其境时,他厌恶不堪。对基督的信仰,使他在诱惑面前维持了一个真实的自我,而来自文明人的讥讽和愚蠢又使他不得安宁。唆麻,在文明人社会里是一种必需品,用它来消除烦躁不安和痛苦恐惧,而在现代社会里又何尝不存在唆麻,《七宗罪》里的七种罪恶(傲慢 (Pride),嫉妒(Envy),暴怒(Wrath),懒惰(Sloth),贪婪(Greed),饕餮(Gluttony),以及欲望(Lust))正是现代人的唆麻,人们被吸引在了这些罪恶里,不能自拔、迷失自我、痛苦不堪,其实质和文明人的纵情享受、没有思想、没有痛苦是一样的,只适用不同的形式表现了同一种本质。书中的四个人是现实生活中的四种类型的人的典型写照:伯纳,苦闷而虚伪;华生,苦恼而迷茫;丽英娜,物欲与情欲;约翰,痛苦但真实。唆麻,就是当今世界的各种诱惑。故事的结局是好的,伯纳、华生和约翰拥有了野蛮人才能理解的友谊。美丽的新世界,不是在预测将来的美好,而是在揭示现代的丑恶。

打败你的不是风霜,而是温床

在微博上看到别人分享的一个关于对比“1984”和“美丽新世界”对于未来预测的一个图片,觉得美丽新世界对于现在的预测还是蛮准的。现在这个社会越来越是一个娱乐至死的年代了,也许你前几秒钟刚刚看到一个令你思考人生的消息或新闻,但是你还没有来得及好好想一想,马上又有大量的各种消息向你扑来,信息量太大了,来不及思考,别的东西一下子又充实了你的眼球和大脑,就像书中说到的嗦麻一样吧?我一直很奇怪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去看各种选秀节目?难道这样是某些“总统”统治人们精神世界的手段之一,然而大部分人都是很贱的,面对这样的诱惑,不能像野蛮人面对列宁娜的诱惑那样坚决,因为我们也不相信这是令人恶心的一件事。作者的预测确实很准确,我隐隐的感觉到未来我们确实就会朝那个方向发展,面对这么美好的一个世界,我为什么感到那么的可怕呢?

几个关键词:我读《美丽新世界》

美丽新世界,温柔乡,乌托邦。无悲无痛,无爱无情。满世界奔跑的是孵化的胚胎,满世界填塞着美丽先进的“代XX”产品——人工自动化产品的美永胜自然,满世界充斥着文明,满世界是预设与条件设置:这样的美丽新世界,是否将是人类的归宿?宇宙国的格言社会、本分、安定。你不需有任何异样、古怪的思考,你不需有任何乖张无忌的怀疑,你也不需有丝毫情愫。你不需要,也不被允许。你所要做的就是本分,安分守纪,不僭越,不偷窥。人人都属于彼此。这样的社会契约下,人与人不再两两私属,没有父母,没有爱人,没有朋友,这些带有感情倾向的名词集合均是空集,但是你有全世界的“同性路伴”。你们的性质完全一致,你们彼此相似却不相爱,你们是外在的设定契约连结的结果,你们只是在归赴毁灭的路上偶尔的路伴,你们可以交流,但你们的话语毫无感情,毫无语气,干瘪无力。若是厌倦,你们可以选择唆麻来忘却现世的痛苦,任自己的灵魂在虚幻中遨游。这样的社会,是大同:人人生而平等,即使有阶级之别,但ε也丝毫不因α比自己高级聪颖而起义抗争,冰山模式下的人口,水上与水下的人们本本分分,安居乐业,个谋其事。九分之八的水下人没有仰望没有诅咒,他们全盘接受这样的现状——因为他们一直都是如此。惯性让他们相信这个社会平等、自由、博爱。他们做着不费力的工作,虽然等级更低。他们的习惯与历史告诉他们,当下没什么不好,他们很幸福。或许偶尔撞上乌蝇般坑洼沟槽,他们仍然不悲不喜——他们还有唆麻。就是这样的一个社会:欣欣向荣、人才济济的社会,本分、安定的水面喜爱又律动着怎样的世界?他们没有水下,睡眠只是一面镜子,水下的世界和水上别无二致,水下的世界只是水上世界的倒影、复制、粘贴。满宇宙国堆满异化的人却毫不自知,仍慨叹我国威武的光辉业绩,接受当下,否认历史,不言未来(未来也只是当下的延展,毫无变化的延展)。历史都是废话。无用即必须淘汰、遗忘。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野蛮地的可怖在混乱、纷扰,宇宙国的迷人在安定、本分。野蛮人撕心裂肺的嘶吼:“我需要上帝!诗!真正的冒险!自由!善!甚至是罪恶!”当一个人在乞求罪恶时,世界怎么了?所求必为所缺,安定的世界只有孵化、一般的性游戏、唆麻、睡眠教育、感官电影。还有什么?没有政体,没有国家机构。只有一人主宰的总统。你见或者不见,他都在那里,不增不减。上帝VS福特上帝被驱逐,福特是永恒。福特在,天下和。宇宙国在2532年——福特纪元632年——里,仍然有一个神,福特。在野蛮人的世界,神只有一个——上帝——他无名无相,主宰万物,既空虚又充实。宇宙国里的人们同野蛮人又有何异?野蛮地里的人们,生来即是被动地存在着,生命非自己所创,到世上走一遭也本非自己的抉择,一生的路均是由最初的那个男女合作的结果铺就。毫无主动权的存在,便需有个方向。上帝便是方向。宇宙国里的人们,更有何主动可言。生来即被人在瓶上贴上自己的种姓、自己的命运设置、自己的条件许可。但福特不是他们的方向,福特只是作为神样的存在,毫无用意。没有上帝的警言,没有上帝的佑助。福特只是被架空的虚无,毫无内容而言。人们始终被动存在,他们没有方向,也不需方向。因为在那样的年代、社会里,任何方向不需要自己寻找,瓶上的标签已预设一切。福特毫无用处。既然无用,那么就应淘汰、被遗忘。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宇宙国的格言。为何福特却被视为永恒?因为他们一直都是这样,过去、历史、睡眠教育里就这样告诉孩子们:福特是我们的神。几百年、几千年的睡眠教育与毫不怀疑的精神告诉大家,福特就是永恒,不管他有用与否,尽管实用主义是我朝的格言。唆麻与幸福没有眼泪的基督教还是危害灵魂和身体的毒品?唆麻假的可贵在哪?再大的苦难在唆麻的微醺下只是虚幻。幸福是一种常态,唆麻是回归常态的唯一方式。没有选择面对,只是逃避,逃避到唆麻假的虚幻中,遨游恣肆,醒来一如既往,万事太平,现世安稳。宇宙国里的人们,从不选择解决问题,而是与问题同在。现在社会安定,人民生活幸福,应有尽有,若是得不到的他们也决不强求。他们是富裕的,安全的,而且他们也从不生病,也不怕死。他们每天快活似神仙,不知道激情和衰老为何物,也不存在着父母的问题让他们担忧,更没有妻室儿女和情人所带来的激情,他们都按固定的条件从一而终。幸福拒绝——机器、艺术、科学、上帝,所以为了幸福,这些他们谈谈拒之门外。他们认为他们幸福,是因为他们的状态一直如此——此在的状态便是幸福。爱与性这是一个无爱的世界。所谓家,就是几个小房子,一个男人,一个准备受孕的女人和一群不同年龄的孩子生活在一起,拥挤不堪,没有空气,没有空间,是一个消毒彻底不干净的牢房,昏暗、疾病、恶臭。而家不仅是个在物质上肮脏,而且在心理上也肮脏的地方。物质上是一个兔子洞,是粪堆好多好多人挤在一起,摩擦生热,动着感情,那亲密关系简直让人透不过气来,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又是多么危险,多么疯狂,多么猥亵。男男女女变成了干枯的排列组合,女人可以享受多个男人,没有人来阻止或非议——因为他们一直都是如此;男男女女自小便开始玩一般的性游戏,属于娱乐,也是一种消遣。当男女之间荡涤去了至纯的爱意只剩下赤裸裸的性,这个世界是怎么了。当人们以享受性快感为日常琐事,当人们可以随意去排列自己的“男友”,和他们一起去欣赏刺激的感官电影,这个世界怎么了?这是个美丽新世界。这是个新世界,她先进、文明,香气馥郁,没有痛苦折磨,没有生老病死。每个人都是富裕的、幸福的,不必担心贞操所带来的激情与神经衰弱。这样的生命(如果还称之为生命),更像萨特的自在的存在,这样的新世界,是否就是工业化时代最终的归宿?人人都是异化而不自知,人人都认为自己是幸福的,因为他根本不知真正的幸福为何意。人人以为自己是自由的,因为他们可以乘飞机任意飞翔。爱的反面不是恨,而是冷漠。人类的尽头不是毁灭,而是无爱。

野蛮人痛苦地吃了文明

因为读《1984》进而知道了《美丽新世界》,对书里一开始描述的与其说是“新世界”不如说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新秩序和游戏规则时,心理上有所准备。我不停地暗示自己,这是虚构的环境,要以一个旁观者的心态来理解这个美丽新世界。故事有这么几个很重要的人物,列宁娜,伯纳,赫姆霍尔,约翰(野蛮人),野蛮人的母亲琳坦和这个新世界的总统穆斯塔法。除此之外,其他人都只是一张张像蛆虫一般恶心的面孔。这几个人物之所以是关键,是因为每个人在某种层面上都在故事的某一个时刻得到了“开化”,即听到了内心的声音并“勇敢”地做出了反应甚至具有实际意义的行动,虽然最终的结局都是得到了不同程度上的惩戒,因为这些开化的行为都在这个幸福的新世界里发生,而在这个新世界里,除了他们之外的其他人都只想遵守“秩序”以获得“稳定”的“幸福”,所以这些行为必须被消灭——“既然我们已经获得了社会秩序,为什么还需要追求永恒?”让我逐渐进入故事,深入人物心理的第一人就是伯纳,他是第一个感到“孤独”的人。伯纳因为生理缺陷而陷入自我怀疑进而深感孤独,背后被别人嘲笑,被孤立。孤独感产生的心理反应最直接的则是希望被理解,被爱,于是有了列宁娜的出现。列宁娜尽管多情,十足的属于新世界的人,却热衷于寻找新奇,主动吸引她觉得神秘的男人,伯纳就是其中之一。伯纳知道列宁娜的风姿和魅力,非常渴望要得到,并且生理上的缺陷和性格的孤僻更让他将这种欲望升华成一种占有欲。孤独感的另一极端便是占有欲,疯狂的去占有,唯一的去占有。两人的交汇,看似偶然却也必然。列宁娜还不懂得“占有”,她只享受众星拱月的快感,所以她一开始体会不到来自伯纳情感上的呼唤,所以她才渴望去感受来自伯纳神秘的呐喊,所以才打开了他们进入野蛮世界的大门。列宁娜对伯纳身上的怪异和神秘既新奇又恐惧,才一步一步地跟着伯纳接触了野蛮社会的种种奇异仪式——阴暗,恐怖和“不文明”的人事。伯纳的占有欲一点点得到满足,他的智力和求知欲也在没有唆麻的环境里占据主导,最后他们认识了改变一生的野蛮人,约翰。伯纳心理若隐若现的“开化”促使他打开了“不文明”的大门。约翰的母亲琳坦可以被看作一个野蛮社会和新世界冲突与融合的不太成功的试验体。她和主任有了孩子,主任知道这违背了新世界的规则因而把她抛弃在野蛮社会,在这个残酷和危险的野蛮社会里,她生下了这个孩子,这个罪孽。但就是在这个没有唆麻的世界里,一切事物开始显现它的意义,人的本能包括快乐和痛苦,尤其是痛苦开始显现,去抚慰痛苦的方式不再是用嗦麻去迷幻和去梦境里逃避,而是需要自我主动寻找安慰和疗伤的办法,这说到底,就是寻找一种爱与被爱的方式,也是琳坦其中一种疗伤的方式,照顾孩子。可惜这其实方式之一,从她还没出生就强行设置好条件的意识和曾经的回忆并不会消失,所以她还需要波培,需要时不时靠幻觉这种最直接的方式来逃避痛苦。所以在情欲和本能的爱相互冲撞的时候,她会在孩子面前挣扎,又在波培面前软弱不堪,摆脱痛苦的方式反而成为了更加痛苦的一件事,所以当她回到新世界后想做的第一件事便是重新过上以前无忧无虑的像梦境般的生活,这是后话。但一切约翰都看在眼里,恨在心中,他是从野蛮社会中成长起来的,眼看母亲被其他女人鞭打的痛,被族群其他孩子歧视的痛,不理解母亲和其他男人厮混却依旧享受的痛,他都记在心里。赫姆霍尔的孤独在于意识到自己的“过分能干”,这是心智上的孤独。孤独的表现形式可以有很多种,但孤独感是相通的。心智上的孤独,他的相反面则是创造欲。在这个稳定为先的社会,哪能允许除了照本宣科的睡眠教材外的其他思想存在呢?何况连现在这个社会,标新立异和奇思异想的人在刚开始总是受到人们的奚落,尽管我们口口声声总在表示欢迎。所以莎士比亚的《奥赛罗》和圣经才会对这个过度聪明的人是醍醐灌顶的馈赠,所以他才会与约翰一拍即合,好像多年未见的好友。注意,这里对伯纳的侧面描写非常关键。伯纳嫉妒了,妒嫉可以包含两层感情,一层是在故事里,他由于被约翰在一次重要场合上的拒绝而感到受辱,第二层则是在这里诞生了另一种未曾认真出现的情感——友情。尽管伯纳在回到新世界后是在利用约翰来继续弥补自己的孤独感和无限膨胀的虚荣心,但最初结识约翰所产生的同情和友情并没有消失,尽管他对赫姆霍尔的感情在故事描述中也算不上友情,但正是这个插曲的出现让这颗友情的种子开始在他们三个人的脑海里发芽,否则也不会有故事最后那句“因为他们的痛苦象征了他们对彼此的爱。”而在此处,列宁娜对约翰的感情也开始“独特”和“不文明”起来。列宁娜相信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情感,仿佛是爱情,因为她开始渴望占有约翰,她“只希望”和约翰待在一起。她的逐渐“开化”让我以为将是一段美好故事的开始,但我却忘了列宁娜本身属于哪里,她诞生于新世界,所以她以为通过新世界的方式与约翰接触——床事——是表达这一份新感情的正确途径。可惜到最后她还是不能理解她到底错在哪里,爱情为什么也不能如此表达。尽管两情相悦,约翰,这个来自于野蛮社会的人在最后关头悬崖勒马,理智在最后时刻驱走了情欲——新世界的唯一感情——最后与列宁娜分道扬镳。爱,是幸福与痛苦的并存。而凌驾于这两种感受之上的则是选择爱的方式。我最喜欢的几章就是他们在大闹医院后被带进总统房间里的那几段对话,进一步说我觉得故事的真正主角并不是约翰,而是这个新世界的总统,这个经历过九年战争和在被放逐小岛和回归“文明”社会之间做出抉择的这个人。我一直认为总统尽管成为了新世界的总统,但他是个至少是半个“野蛮人”,他说,“这儿的法律既然是我制定的,我当然可以不遵守,我有豁免权...”。 你可以说他经历了“九年战争”看到了由于不受控制的科学创造还有对个性的包容所造成了那个“受苦受难”的旧社会,也可以说他经历了由于过去自己“不务正业”的科学创造而险遭被流放到小岛上的痛苦选择,但别忘了,本能尤其是早期被激发出来的本能所刻在内心的印记是永远抹灭不掉的,就像约翰永远是个野蛮人,就像琳坦永远是个新世界的人。这个新世界所做的无论是从胚胎开始就进行的药剂注射,睡眠教程还是集体狂欢,都只是改变,无论是改变潜意识还是意识,都无法改变作为一个人所具有的本能。否则赫姆霍尔为什么不把那些圣经,莎士比亚文集统统付之一炬,为什么还要热切地与约翰进行热烈的交流,甚至在讨论到往事不感到一丝羞愧?他说,他“曾经太善良”,那些“真正的科学实验”导致他差点被送到小岛上。在自己所热爱的“真理”和服务于别人的“幸福”中,他选择了后者,并深刻地体会到了——痛苦。如他所说,“我的代价是,为幸福服务。为别人的幸福,不是为我自己的幸福服务。”,我仿佛能体会到他的痛苦,那种痛苦不仅来自对曾经真理的执着之爱,更是在割舍真理时的不舍之爱。而这一切的幸福和痛苦,就像那些过去没有用的历史书一样,被紧紧锁进了他办公室的深柜里。所以,本能是什么?本能的根源是爱。爱会产生强烈的感情,会破坏最初的平衡,带来幸福的同时也会带来痛苦。于是,这种幸福是不稳定的,痛苦是深刻的。但于此同时,在经历了不稳定和恐怖后,我们却能获取更多的爱,这些爱可以来自于自身更可能来自于他人,尽管与之到来的是可能更多的幸福和痛苦。如果面前有一个野蛮社会,一个“文明”社会,你会如何选择?“我吃了文明。”,这是《美丽新世界》里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吃了“文明”,这好像是一件好事,但从约翰嘴里说出,这意味着他的宣战,就如吃了蛆虫一般,恶心之极,恨不得要从内到外清洗一次。而全文最温暖的一段却是在这之后,伯纳,赫姆霍尔和约翰的短暂相聚和告别,“他们的痛苦象征了他们对彼此的爱”,对,痛苦有时候看似是一个人所经历,但对于相爱的两个人,一些人,它还可以被分享,痛苦之后是收获爱。约翰之死。我不认为这是对“文明”社会的妥协。相反,这是一种抗争。其实在约翰决定孤独前行,过着与文明社会相反的隐居生活开始,我就隐隐感到这样一个结局。在一个既不是远离新世界又隔岸相望的灰色地带,往往人的身心最敏感且最容易遭到来自主流世界的挑衅而受伤。于是,本书的最后一个关键群体,媒体,在最后关头扮演了野蛮人的刽子手。他代表了美丽新世界的主流媒介,群众意识,也可以衍生为一种社会,一个国家,一片土壤。我试图想象,约翰在“明白了一切”的时候到底想了些什么,我想这“一切”不仅仅是在那天晚上他与那些围观者的疯狂和发现自己在这迷醉中竟然用了唆麻,而是突然间意识到自己是无法在这新世界中独善其身的,这是一个无法妥协无法逃避的选择,to be or not to be,要么随波逐流,要么粉身碎骨。这是个残酷而真实的世界,这是面对爱的选择时我们必须意识到的事实。这时候的美丽新世界一眨眼之间变成了当今世界,面对发自内心的爱,面对热爱的事物我们选择爱的方式,面对由爱带来的痛苦我们选择处理的方式,何尝有什么不同?可怕的是,当我们真正意识到并且错过了可以选择的时候,我们很可能已走到了尽头。

苏格拉底?猪?

记得原来与人讨论过做痛苦的苏格拉底,还是做快乐的猪的问题。如今要是连选择的权力都没有了呢?生而为猪,连苏格拉底是什么都不可知。看完Brave New World,不能不与Nineteen Eighty-four进行比较。两个世界,本质在我看来是一样的:严密而稳定的等级制度,少数精英和大多数愚昧民众的金字塔构型,停滞不前的社会状态,拒绝科技或者任何进步,保持现状是首要目标。少数清醒着的人控制着人类的走向,大多数沉睡着的人推动着社会匀速稳定地前进。不同在于对于民众的思想管理,一个基于完美监视体制的恐怖政策,另一个是从人之初就开始的彻底洗脑。在洗脑面前,恐怖又算得了什么?洗过脑了,恐怖是什么也不知道了。在没有自己思想之前,不断地被灌输外部意志,竟然还是发展出了自我,Bernard和Helmholtz的的确确是两个另类,但我以为,他们,还有Mr.Savage的力量是极其有限的,也许仅能保持自己的清醒状态,想唤醒其他人无异于痴人说梦。不是我悲观,任何人在面临选择苏格拉底还是猪的时候,都需要痛苦地争扎。放弃物质上的享受,放弃精神上的安逸(即便它是无比的虚幻),那一个个没有独立人格的克隆人怎么可能做得到?一切的烦恼一克soma都可以解决,自找麻烦又是何必?诚然,Brave New World里的各等公民被剥夺了选择权,这不是他们的错,少数觉得事态不对的Alphas终究也成不了气候。但如今的我们,面对这道题时,是有选择权的。如何抉择?在这个浮躁而功利的年代,逃避是个不错的第三选项。反正人生苦短。突然觉得,两个世界里都没有所谓反派,也无关人性的恶,只不过人类和人的冲突总是悲剧性的。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

可以说,这是一本反对乌托邦式的社会的小说,是对一种可能存在的社会的讽刺。可以说,这或许也是对现存社会的讽刺。作为一本反乌托邦的小说,它详尽地描写了在一个“愚民”的集权社会里,人们的生活和对社会的剖析。但这也是对任何社会的形态的沉重警告。我们,作为新世界的一份子,并不知道自己是否就是那个没有智商的艾普希龙,在自己愚昧的大脑的支配下,任由阿尔法支配。即使作为阿尔法,也是经过胚胎教育和各种化学制品调剂出来的奇怪的生物。总统是唯一清醒和社会的唯一统治者。同时,他也是唯一不幸福的人。这个美丽的新世界真的很幸福。人们拥有他们一切想要的事物。每个人都是幸福的,一种无知的幸福。我曾试图给生命的意义定义为享受幸福,现在看来,幸福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令人向往。我们随时可以很幸福,只要我们放弃对周围的批判,把自己击晕,变成开心的傻瓜。所以我们到底想要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社会呢?约翰想要痛苦,想要不轻易获得的幸福;总统想要社会安定;挨普希龙,伽马,德塔想要唆麻的快感;列尔塔想要约翰。每个人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不同,自然向往的未来就不一样。说到底,作为一个个自由的个体,人类或许根本不存在什么一致的渴望,一样的价值观。是我们所处的环境帮我们决定了自己“与生俱来的渴望”。而同样环境下的人的价值观可能又很相近,让人误以为这就是人类本性了。人类有没有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本性呢?美丽新世界里人类完全丧失了我们现代社会强调的自由,毫无自由意志可言。他们都是人类产品,仅仅有人类的思想却没有自由的灵魂。他们依旧可以生存下去,而且生活的很好。人的可塑性很强,而根基却很弱。我们总可以适应不同的环境,代价就是改变了自己的性情。一开始看美丽新世界,我还对这个世界的格言感到万分不屑:社会,本分,稳定。我还嘲笑那些学生对权威的敬畏和崇拜。越看越发现自己的狭隘的思维。这不是单纯对极权社会的批判;而是对社会本质和人性的探究,一个有趣的思维实验。孰对孰错?没有定论。哪个世界能真正让人实现人的价值?人类是否有这样一种价值。我们不知道。

最近反乌托邦很红火

最近反乌托邦很红火,书价都被炒起来了。六年前读过1984,那种阅读时强烈的时刻处于崩溃边缘的感觉一直让我难忘,并且在没有其他的书给过我这样的感觉(除了平凡的世界)。这两天一个人在学校,思想上自由的让我害怕,害怕今后再没有如此自由独立悠然的时刻。于是用阅读填补了忧愁......哎呀,又矫情了,其实我想说时隔六年我终于看了另外两本反乌托邦!!《1984》是一整本的绝望、《我们》是一整本的荒诞。《美丽新世界》则是200页的荒诞+30页的思辨+20页的绝望。这本才是反乌托邦的巅峰之作,和《1984》《我们》不是一个套路的。建议阅读顺序我们、1984、美丽新世界。艾玛,全新的阅读体验啊~

可怖的异化

美丽新世界需要的人,稳定的人格(每个人像机器人一般)一切目地是为了让人变得像机械人一般。机械人稳定 而人类多样而不稳定。不稳定有:每个人的个性不一样人的成熟周期长人与工作的场合不一定匹配人有情绪的波动 所以会影响生产 人类对现实的不满(个人一动感情,社会就有分裂的可能)一是源于思考,会思考类似人生意义的问题,新人类不需要这种智商,所以通过催熟来弱化智力的发展二是源于情感 家庭~爱情~友情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这种情感在生产中将是不定的波动三是源于本能 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热爱资本主义社会关键一方面在于生产者的扩大生产,不断地造更大的饼,而另一方面是消费者的消费,无休止地消费遏制的办法包括,通过细胞分裂产生更多类似的胚胎,通过条件选择来培养适合工种的特性,从小通过正负反馈教育来建立条件反射,扼杀人的多样性,使人与职业之间建立牢不可破的关系。如果有情绪问题,那就服用永远幸福快乐的药丸。唆麻”soma问题在于,为什么要鼓励早期的性行为?为了使性与爱在早期就分离?使性变成一种普通的行为而已?从而减少人与人之间的社交联结?联结就意味着內聚力能量,不论是家庭的还是朋友的,一旦强行将至分离必然会产生巨大的能量,不论这种能量是好是坏,这都是不稳定的因素。适合于生产的理想社会关系应该是,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人,没有相互靠近的倾向,这就意味着否认家庭,否认爱人的唯一,那么同时和好多的人交往也就不难理解了,没有什么波动的情绪,人与人的关系贬低为本能的性爱。埋下的两个伏笔,也就是自身意识和位置的错位,伯纳是向下错位,华生是向上错位,必然是爆发点伯纳与其他人都不同,预设的设置在他身上没有生效,他不喜欢人群,不喜欢无意义的消费,反而追求的是内心的宁静,他希望的是交流,例如建议去湖边走一走“做一个讨人嫌的自己,也不当别人,无论他们有多么快乐。”满足感:可能是一种幻想一样的东西,满足取决于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应该不平衡所以不满足。所以教育会告诉别人,当一颗小钉子也很好,知足就能长乐,当然,一直留在自己的的COMFORT ZONE,也就很满足了吧 自卑感:自卑感会驱使人离开原来的位置向心中更高的位置金发,在出发点的时候,他有可能对于更高的位置有很多的不屑之词,但是当他到达这个位置的时候,很多可能也恰恰变成他原来所讨厌的那种人,他的愤慨,他的不满,其实都源自于他没有拥有这些东西,他并没有完整的价值观,那就不难理解当他“成功”的时候,他内心的自卑被满足,自然活的方式也随之改变了。低能的人无力摆脱生存、机械的异化控制,高能的人却被低级的、肤浅的消遣娱乐填充(一夜情、无聊的消遣游戏、乏味的喜剧),最后整个社会掉入到资本主义商业社会的陷阱中。

美丽新世界:瓶子里的世界

在福帝元年,科技已经发达到可以生产和设定幸福的地步。婴儿在瓶子里培育,正常的胎生被视为污秽的事,我在努力理解这种感觉,只能类比到人类在得知自己是动物的一种时候的震惊。瓶子里面的胎儿在各类生产条件下被设定,参照了因为行为主义心理学那一套理论,用几乎是条件反射般的设定让意识层面的东西深入到潜意识,形成本能,典型就是睡眠教育。然后,瓶子里的婴儿长大了。无论他们处于社会的哪个层级,他们都会觉得天然地幸福,自己很喜欢这样的事,刚好自己也在做这样的事。事实的真相是,因为他们要做这样的工作,所以他们被设定为喜欢这样的事。whatever他们就是获得了快乐,由心而发的快乐,他们不必理会其他的世界,因为这个小世界足以供给他们足够的快乐。这样看来,他们与婴儿期并无二样,都是生活在一个小小的瓶子里的世界,自得其乐。瓶子的隐喻,没有变化,稳定,设定好的,像瓶子一样的狭小世界。甚至这个世界,本身也是一个大瓶子,等级森严,并没有人想着越界之事,那些一线工人的渴望无非是下班后去领一点唆麻,而那些统治者想着的就是完美的稳定。作者想要回答的第一个问题是,完美无二的稳定和幸福,能否带来真的幸福。野蛮人John是作为这个世界的变量而被引入的,他是一个文明人意外胎生的孩子。他不懂得瓶子的世界,他在自由的环境长大,他那文明人出身的妈妈并不懂得教育和爱,因为这个美丽新世界中,已经没有爱了,没有了生物的神圣功能加身,似乎连爱的存在也变的多余。爱退化了,性交只为了片刻的欢愉。野蛮人和妈妈的感情很复杂,他们相互依恋,但是他却因为小时候目睹太多次妈妈和别的男子ML的场景而仇视他的母亲,这种天然的强烈的感觉最终毁灭了列宁娜,儿时的阴影注定了John无法收获正常的亲密关系。而说来有趣,他的母亲坦琳最终却不是被这种情感所毁灭,她是被对美丽新世界的贪恋所毁灭,服用了过量的唆麻,甚至临死前也对床边的john不太在意,反而心心念念的是她的床第欢愉对象。坦琳是被设定得极其标准的新世界文明人,不知感情为何物,醉心在感官的欢愉。列宁娜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列宁娜是个美丽的尤物,最开始她与新世界的人们无异,像个肉体,是伯纳对她的评价,但是遇到john之后,她内心的情感被唤醒了,她渐渐有一种不在控制之下的微妙感觉涌现,jonh没能出现在聚餐晚会的时候,列宁娜以为是他拒绝自己的方式,由此列宁娜突然有了一种一般只在受到强烈的代动情素处理时才有的感觉 ―― 一种可怕的空虚感,一种叫人喘不过气来的恐惧感,恶心感。她的心脏仿佛停止了跳动。这应该是她人生的第一次。列宁娜是个悲剧性的人物,她爱上了john,却因为john儿时造成的心理阴影无法和他正常接触,被他折磨到最后。野蛮人改变的不止是她,还有另外两个男人,华生和伯纳,伯纳是未完成形态,霍姆赫尔兹是进行时态,野蛮人是完成时态,野蛮人有着充沛的感情,他来到美丽新世界后,思考了很多问题,他发现这里的幸福显得虚妄,由此引出作者的第二问,真实的丑陋和虚妄的美好,选哪个。这个疑问在坦琳死时得到强化,野蛮人沉浸在坦琳死亡的神秘肃穆氛围里,沉浸在巨大悲伤里,却遇见了一群没心没肺唧唧呱呱的孩子,在这里做死亡条件设置。他们像蛆虫一样在琳妲死亡的神秘里亵渎地拱来拱去。现在他面前又是蛆虫,只是大多了,长成了人。现在他们正在他的忧伤和悔恨上爬来爬去。他停住脚,用迷惑、恐怖的眼光盯着周围那群穿咔叽的暴民。他此刻正站在他们之间,比他们高出了足足一头。“这儿有多少美好的生灵!一”那歌声嘲弄着他。“人类是多么美丽!啊,美妙的新世界 ……”坦琳的死让野蛮人彻底认清了幸福新世界。如果百分百的美好与虚伪的结合,宁愿选择一半美好一半真实的组合。正如死亡不是可以通过条件设置来美化的事,它庄严肃穆让人忧伤。接受现实,保持真实,比追求虚妄的完美更重要。他选择反抗,最终被流放到荒岛。在荒岛上他努力进行着思考和反省,努力逼近着生与死这样的古老哲学话题,努力与剧烈的感情做抗争,但是他最终再次被打扰。野蛮人象征着反省与沉思的自我鞭挞,在文明人眼里不过是游戏而已,鞭子功一样的可笑东西。结局第一次没看懂,后来去百度了一下,才知道那是上吊了。对于他来说,这是唯一的出路,这个新世界连一片思考的净土也不留给他。而作者发出的问题,至少明确了一个,整齐划一的,人们密不可分的,廉价到唾手可得的幸福,并不是真的幸福。怎样才是幸福的?这个问题,或许要给所有人足够的空间与自由,让他们去探求,每个人的幸福或许一样,或许不一样,但是绝对不应该是被国家或组织来设定的。自由,是幸福的第一步,没有自由,无法企及幸福。正如瓶子里的世界,纵使美好,仍是虚妄。附:精彩片段1.“极其有灵气,”但是伯纳的眼里却是痛苦的表情,“像个肉体。”他想。  “无懈可击。”他大声说。心里却想,“她自以为是,并不在乎当一个肉体。”  列宁娜胜利地笑了。但是她满意得太早。2.列宁娜突然有了一种一般只在受到强烈的代动情素处理时才有的感觉 ―― 一种可怕的空虚感,一种叫人喘不过气来的恐惧感,恶心感。她的心脏仿佛停止了跳动。3.让他们对体现最高的“善”的幸福失去信心,转而相信幸福之外还有着存在于当前人类社会以外的目的,从而相信生活的目的不是维护福利,而是深入意识及扩大知识。4.回到恐怖的现在,可怕的现实里来 ―― 而因为使得这一切都可怕的死亡即将到来,那现实又显得崇高,深刻,无比的重要。“你不认识我了吗,琳妲?”5.他向四面看了看,明白了他眼前是些什么 ―― 他是带着一种坠落的恐怖和厌恶明白过来的。他厌恶那日日夜夜反复出现的热病,那些拥来拥去千篇一律的面孔所造成的梦魔。多生子,多生子 …… 他们像蛆虫一样在琳妲死亡的神秘里亵渎地拱来拱去。现在他面前又是蛆虫,只是大多了,长成了人。现在他们正在他的忧伤和悔恨上爬来爬去。他停住脚,用迷惑、恐怖的眼光盯着周围那群穿咔叽的暴民。他此刻正站在他们之间,比他们高出了足足一头。“这儿有多少美好的生灵!一”那歌声嘲弄着他。“人类是多么美丽!啊,美妙的新世界 ……”6.”米兰达在宣布获得美好的可能,甚至噩梦也可能变成美好高贵的东西。“啊,美妙的新世界!”那是一种挑战,一种命令。7.琳妲做过奴隶,琳妲已经死去。别的人却应该过自由的生活,应该让世界美丽。那是补救,是一种责任。突然一片光明闪现,仿佛是升起了百叶窗,拉开了窗帘,野蛮人明白了自己该怎么办。8.“可是,你们愿意做奴隶吗?”他俩走进医院时野蛮人正在说话。他满脸通红,眼里闪耀着热情和义愤的光。“你们喜欢做小娃娃吗?是的,哇哇叫,还吐奶的娃娃。”他说下去。他对他想拯救的人畜生一样的愚昧感到烦恼,不禁使用难听的话骂他们,可他的咒骂撞在对方厚重的蒙昧的甲壳上,又蹦了回来。那些人盯着他,目光茫然,表现了迟钝而阴沉的仇恨。“是的,吐奶!”他理直气壮地叫道。现在他把伤心、悔恨、同情和责任全忘光了,这种连禽兽也不如的怪物所引起的难以抑制的憎恨似乎左右了他。“你们就不想自由,不想做人吗?你们就连什么叫人。什么叫自由都不知道吗?”愤怒使他流畅起来,话语滔滔不绝。“不知道吗?”他再问了一句,可是得不到回答。“那好,”他严厉地说,“我就来给你们自由,不管你们要不要。”他推开了一扇朝向医院内部庭院的窗户,把那些装唆麻片的小盒子一把一把扔了下去。9.伯纳在战斗的边缘犹豫了,“他们完了,”他叫。突然一阵冲动支配了他,扑上去想救他们俩,可回头一想,又停了步,随即觉得难为情了,又扑上去;再是念头一转,又站在那儿犹豫了,同时痛苦地感到可耻 ―― 他想到如果自己不去帮助,他俩可能被杀死;而如果去帮助,自己又会有生命危险。正在此时,谢谢福帝!戴着鼓眼睛猪鼻子的防毒面具的警察跑了进来。10.突然,一个声音在合成音乐音箱里说起话来。那是理智的声音,善意的声音。合成音乐录音带正在播放二号(中等强度)反骚乱演说。是从一个不存在的心灵的深处直接发出来的。11. “当然可怕。但是跟受苦受难的太高代价比起来,现实的幸福看起来往往相当廉价。而且,稳定当然远远不如动乱那么热闹;心满意足也不如跟不幸做殊死斗争那么动人;也不如抗拒引诱,或是抗拒为激情和怀疑所颠倒那么引人入胜。幸福从来就不伟大。”12. “那是荒谬的。硬叫按阿尔法标准换瓶和按阿尔法条件设置的人干爱扑塞隆半白痴的工作,他是会发疯的 ―― 发疯,否则他就会砸东西。阿尔法是可以完全社会化的 ―― 但是有个条件:你得让他们干阿尔法的活。爱扑塞隆式的牺牲只能由爱扑塞隆来做。有个很好的理由,爱扑塞隆们并不觉得在做牺牲。他们是抵抗力最小的一群。他们的条件设置给他们铺好了轨道,让他们非沿着轨道跑下可,他们早就命定了要倒霉,情不自禁要跑。即使换了瓶他们仍然在瓶子里 ―― 他们被一种看不见的瓶子像婴儿一样、胚胎一样固定。当然,我们每个人的一生,”总统沉思地说,“都是在一种瓶子里度过的。可我们如果幸而成了阿尔法,我们的瓶子就相对而言比较广阔。把我们关在狭窄的空间里我们就会非常痛苦。理论上很明显,你不能把高种姓的代香摈加过低种姓的瓶子里。而在实践上,也已经得到了证明。塞浦路斯实验的结果是很有说服力的。”13.“人家还以为要割他的喉咙了呢,”门关上时总统说,“不过他如果有一点点头脑也会明白,这种处分其实是一种弥补。他要被送到一个岛子上去,那就是说他要被送到一个他可以遇见世界上最有趣的男男女女的地方去。那些人都是因为某种原因而特别自觉地独行其是的,他们跟社会生活格格不入,对正统不满,有自己的独立思想。总而言之都算得个角色。我几乎要妒忌你呢,华生先生。”14.他沉吟了一会,又说,“读一读我主福帝时代的人所写的关于科学进步的文章是很有意思的,”他停了一下又说,那时候的人似乎想象科学是可以肆无忌惮、无限制地进行下去的,知识是最高的善,真理是最高的价值,其他的一切都是次要的,从属的。不错,甚至在那时候观念就已经开始改变。我主福帝就曾经做过极大的努力,要把强调真与美转轨为强调舒适和幸福。大规模生产需要这种转轨。众人的幸福能让轮子稳定地运转;而真与美不行。而且,当然,只要是群众掌握了政权,重要的就会是幸福而不是真与美。但是,尽管如此,那时还是允许无限制地进行科学研究的。人们还在谈着真与美,仿佛它们就是最高的善,直谈到九年战争之前。是那场战争让他们彻底改变了调子。炭疽杆菌炸弹在你周围爆炸,真呀美呀知识呀对你还有什么意思?就从那时开始科学第一次受到了控制 ―― 九年战争之后,那时候人们还准备好了连裤带都勒紧呢。为了安定的生活什么都是可以放弃的。我们进行了控制。当然,那对真理不算太好,对幸福却大有好处。有所得必须有所失嘛,获得幸福是要付出代价的。你就要付出代价了,华生先生 ―― 因为对美的兴趣太浓而付出代价。我曾经对真理的兴趣太浓,我也曾经付出过代价。”

一部禁书 实至名归

“一幢灰白色的大楼,矮矮的,只有三十四层。门口大书:中央伦敦孵化与条件设置中心,盾式的图案上是世界国的格言:共有、统一、安定。”——开篇就注定了的禁书总的来说本书相当具有大屠杀潜质攻击面相当的广从乌托邦系列、弗洛伊德系列、马克思系列及福特系列到试管培植、条件制约、催眠、睡眠疗法、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及至种姓制度、社会阶级制度、愚民制度、集权制度以及和谐制度杀很大确实杀很大...因而也就不敢多讨论了吧毕竟我不大喜欢喝茶也没本钱喝唯一能说的是本书最有趣的地方不在于它的情节有多荒诞而在于他构想的可行性有多么惊人当然这不仅仅停留在科技层面很多1931年看起来荒谬不经的奇谈怪论已就成为今日习以为常的家常便饭相反的诸多1931年听上去天经地义的道德箴言却已沦为当今人神共愤的异端邪说究竟这是部“讽刺小说”?是部“科幻著作”?还是部“预言书”?曾经的鸿沟早已被时光消磨的越来越淡当然书本身的缺陷也是有的尤其是在书籍的最后“野蛮人”约翰(有趣的名字 施洗者约翰?颇有殉道的意味)与总统的对话分明是作者的独白可惜语气愈谈就愈相近完全忽略了人物本身的本性层级所谓的对话最终完全演化为作者的自问自答从这个角度讲这部小说是有写作问题的而约翰性格的过于怪异以及突然深化的极端倾向性格过于剧烈的加速波动使得最后的隐居和自杀显得多少有些突兀让故事的发展出现了设计上的问题当然考虑到这个青年身上背负的诸多历史性符号我也只能说作者尽力了无可厚非总的来说是很不错的书建议提前阅读乌托邦、弗洛伊德心理学以及各个版本的思想道德修养书籍以备参考加深共鸣

给那些在温水中愉快享受的青蛙们

看到对《1984》的评论,让我想起另一本书《美丽新世界》。对1984里描述的令人窒息的独裁场景我已不担心,因为从上个世纪末开始,我们这一代人已经开始翻过那沉重的一页,中国人正头也不回地掠过《1984》的阴影。这本书在二十年前对国人会有振聋发聩的作用,但在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这本书预言似的描述看起来更象是对往昔痛苦的追忆。而<<美丽新世界>>无疑是<<>1984>>最大的反动,即: 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尼尔波兹曼一样,我其实更担心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BRAVE NEW WORLD),即当下的我们会象被慢慢煮熟的青蛙,于不知不觉中心甘情愿地死于"娱乐至死"的商业消费文化。 1984中的人类必还有恐惧、挣扎求生的本能,他们还有期待改变的权利。但在现在的"美丽新世界",人类开始放弃经历痛苦和严肃思考的愿望和生活,倾向于将所有的崇高讥为虚伪,将所有的真诚讽为造作,让一切建构人类精神殿堂的标杆和支柱在无聊几近无耻的娱乐化语境中倒掉。所有的思想、话语和生活方式完全被奔腾的物欲绑架,捆在时代的战车上飞奔。这就是当下我们所处的感官异常发达、精神极度萎糜的美丽新世界!尽管在这欲望刚刚可以自由释放的年代,我们那些纯真的期待显得那么不合时宜,但我对未来一点也不绝望,因为我由衷地相信人类的理性,会在某个临界点上、在付出足够的代价后让我们幡然省悟,继续在以正直、刚健、人本铺就的精神地基上昂然前行。

追求苦痛

苦痛、苦痛,又是这个名词。人们总是渴求着它的到来,仿佛这样便能够得到自由。越是受苦信仰便愈加坚定,内心便愈加狂喜,主啊上帝啊,我在您的面前匍匐下去鞭笞自己,这样便能够得到您的垂怜,我也能获得平静和自由!野蛮人在旷野里哭泣,未经设定的出生条件令他无法耽于文明的甜蜜睡眠,科学与文艺都是妨碍稳定的种子,而只有无知的囚徒才能够满足于安逸的摇篮。思考必然会带来不安,甚至毁灭。而这样的异端必然不能容于文明的和谐社会之中。想要控制社会的,必先征服爱情和饥饿。人生来怎么可能是平等。虚假的稳定自然能够令社会运转,人人幸福高枕无忧,所有的烦恼都被梭麻烟消云散,而只有多余的思考才会令人堕入深渊。思考是无谓的痛苦,同时驱使人们去寻求更多的苦痛。不付出相当代价的苦痛,人又怎么能够匹配上他的自由。而又需要怎样的苦痛,才足以匹配他的自由!“我需要上帝,需要诗,需要真正的危险,需要自由,需要善,需要罪恶。”野蛮人要求。“你还没有说要求衰老、丑陋和阳痿的权利;要求害梅毒和癌症的权利;要求食物匮乏的权利;讨人厌烦的权利;要求总是战战兢兢害怕明天会发生的事的权利;要求害伤寒的权利;要求受到种种难以描述的痛苦折磨的权利。”总统的智慧是无与伦比的。他明白思想的毒害以及令人沉迷,也知晓维持社会稳定运转的条件,于是他便完美的成为了这个角色。将所有的苦痛威胁消除的社会,以及充满了激情的理想主义者。于是野蛮人逃离人群寻求他的苦痛、他的自由。当然注定是破灭的结局。所以我喜爱这部作品。当理想主义者沉迷于群体之间,连苦痛也成为疯狂的激情与欢乐时,麻醉性的高潮过去,再怎样的苦痛也无法弥补他的罪恶。死亡是最好的解脱。

是否无解

学了三年的新闻传播学,媒介批评新闻评论之类的接触了不少。也开始学着找到靶子,分析问题,给出建议,当然,这里面很重要的一点是客观,或者貌似客观。评价人是不行的,因为不得不涉及到“动机”,“心理”等等词语,会有人攻击“这是推测”,那么便不够客观。于是制度是最乖的替罪羊,因为制度不会说话,不会反驳,于是什么毛病,只要一归结到“制度问题”,作者便可以长舒一口气。好像制度问题解决了,世界就圆满了。好像真有那么一套完美的社会规则似的。赫胥黎看到的,是后者之后的世界。一切的运行都趋近于完美了。从婴儿到老去,所有人都可以过着快乐幸福的日子,再也没有贫穷,没有疾病,没有动乱,没有污染,没有饥饿,没有现代社会的一切弊病。世界彻底地清净了下来。可是,这个世界又是那么寂寞。人们不再喜悦,不再难过,不再悲伤,不再愤怒,不再憎恨,不再有深沉的思考,不再……去爱。因为在美丽新世界里,这些都被认为是反社会的,会威胁到完美的社会制度,既然科技和制度给了所有我们现代人想要的东西,舒适的物质条件和愉悦的精神生活,我们为什么还要想着去改变它?我们为什么费神去思考,为什么控制自己的欲望,为什么有所追求。首脑问道。从出生开始,每个人的命运都被设定好了,一切都按部就班,绝无差错。安定而有序,一个人能享受这样的一生,难道不够吗?这样的一生,真的够了吗。那么生命从一段黑暗到另一段黑暗,中间经过短暂的光明,这是为了什么。造物主是想告诉我们什么,才让我们在悲伤中体会喜悦,在失败中体会成功,在痛苦中体会爱与被爱。我们孜孜以求的,真的是这样一个美丽新世界吗?

所谓“文明”

一开始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本以为又是一部对美好的未来世界的畅想录,抱着随便翻翻的心情结果被内容的反乌托邦震住了。在这本书中,赫胥黎描述了一个与我们所处的现实生活截然不同的世界,一个人们视为“文明”的世界。在这个“文明”世界中,繁衍通过机器孵化来完成。人们视胎生为肮脏,视父母亲为污秽,家对于他们来说意味着黑暗、疾病与臭气,感情与亲密关系更是让他们深恐避之不及。人们从孩子阶段开始就把性交作为一种必行义务般的游戏,且对象完全不受约束,甚至只有一个行交往对象都被视为不正常甚至可怕。在他们受到的教育中,人人属于彼此,而不是属于任何个人。在这个“文明”世界中,“社会、稳定、本分”是他们的宗旨。每个人被生产出来之前就注定了他的属性,每个人根据不同的种性有不同的条件设置。根据这些不同的种性与条件设置,每个人该做什么工作就这样确定了。每个人与生产所决定好的条件设置分毫不差得生活着。由于感情就意味着不安定,他们没有自己的思想,没有自由,只是不断得接受着所谓“睡眠教育”的洗脑,从中坚固种姓偏见和感情禁令。他们日夜服唆麻以抑制情绪,时刻念“福帝”来压制冲动。在这个“文明”世界中,人们不通过读书、散步、看日升日落潮起潮落来消遣娱乐,而是通过玩磁场高尔夫、看感官电影来放纵自己。书籍被认为是旧而无用、无法促进消费的落后之物。就在这样一个“文明”世界中,有一天却来了一个“野蛮人”。他感情充沛,喜欢读书,信仰上帝,重视自由,更珍视爱情。他不可自拔的爱上一个“文明”世界里的姑娘,却因为接受不了她对贞操及婚姻的全然不知而果断放弃。他不懂,在这个世界中所谓的“文明”究竟为何物。他不能理解,感情和专一为何被视为另类,而毫无感情的滥交却被广泛提倡。他不明白,与母亲的亲情为何被看做猥亵淫秽。他无法想象,人们为何会毫无羞耻得享受感官电影,而对看书那样嗤之以鼻。所以,尽管他满怀期待得来到这个所谓“文明”的世界,却因为这个世界荒唐的“文明”,而选择孤独离开。在这样一个世界,所谓“文明”,其实是真正的野蛮。

完全不可能成真的荒唐的设想

《美丽新世界》绝对不可能实现,至少在中国不可能。中国人自己再穷困潦倒也会寄希望于教育甚至是运气和菩萨让后代飞黄腾达,像《美丽新世界》里面那种人为的制造种姓是中国人的基因里不能容忍的,那相当于掐死了中国人在现实生活中忍受一切不平等和艰难困苦的希望。“今亡亦死,举大事亦死,等死,死国可乎?”这是慷慨版“就反了他娘的,杀一个够本,杀两个赚一个”这是本能版所以,在我看来《1984》比《美丽新世界》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未来社会什么样子?

《美丽新世界》三星半未来到底什么样?会实现真正的理想国么?这本就是三大反乌托邦小说之一。1984看完之后就下载好了这本的电子书,但是一直搁置到现在才看完。未来社会不再有家庭和婚姻,可以和任何想要的人上床,孩子由培育中心生产,高度分工,从出生起就决定了每个人的工作和阶级,通过条件设置和催眠让每个人都热爱自己的工作,闲暇时间大家不停的看感官片,旅行和游戏,书籍和宗教被禁止,烦恼和忧愁可以用药片解决。再没人思考,每个人都忙碌,每个人都幸福。跟现在的时代有很多相似呢!细思恐极

因为你不是既得利益者

如果不是伯纳因为莫名的原因发育不良。本书的故事也无从说起。一个身材矮小的α+,倒彻底成了一个局外人。既无法好好的享受α的生活又无法如δ那样自然地认为自己尽管身材矮小智力不高但是自己要比其他种姓的人都好。伯纳不是体制设计出来的人,他自然开始批判不适合他的秩序。所以他愤怒,孤独,与众不同。他有许多异于常人的想法。然而一切都在他“成功”之后改变了。他有了上不完的女人后他也成为了那种只把女人当做“肉体”的人。还到处炫耀。他依旧批评秩序,只是为了通过这样表现得自己高人一等。实际上他乐在其中。让我想起黑镜子ep2里面的那个黑人。当他进入到了体制内成为冰山那冰面上的十分之一时。怎么都突然毫无怨言了。尽管他本来或许想一死以对这种秩序抗争,结果当上层的人向他抛出橄榄枝时,他还是被招安了。这样确实,现实得多。黑镜子和这本书给我另一个震动是对现实的映射,感觉好像。真想刨开脑袋一条一条地看自己被灌输了多少不经思考就接受的观点。想想是在哪里,在书本上还是哪个权威催眠似地把这么多东西塞到你的脑袋里。可能是家教不重视吧,家长并没有在小时候教会我书是甜的。学校的教育却让很多人,包括我都认为书就是无聊乏味的教科书。上课不想听下课巴不得扔掉的书。近乎一种阴谋我觉得。想到自己就像被预设了不爱读书的ε就觉得。。。。

我喜欢这样的世界

越看到后面越觉得,我TM的就是喜欢这样的世界!什么唧唧歪歪的爱情,什么庸人自扰的思考,要它做甚!!

乌托邦永远是个幻想

人人都希望在现在纷杂的社会上创造出一个独立于他人的乌托邦,那么没有烦恼,没有限制,有的是自由和欲望。可是从来都没有人想过,在自由的背后,孕育的却是一个更可怕的,残忍到破碎的孤单。阿道司•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就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未来的乌托邦世界,这个看似自由,性欲纵横,人们天天沉浸于其中的醉生梦死的世界,也许正是现代大多数人在疲惫堪杂的年代所想得到的天堂的光芒。可是光芒永远不会独立于黑暗出现,并且,光芒越大,留给黑暗侵入的空隙也会随之绽裂。这本书表面上给了我们一个美丽的世界,可是相信大多数人在看第一章的时候,应该就会有不寒而栗之感。单一的精子和卵子的萌蘖,孕育出来了无数个长相一样的婴儿,而未来的人们,却以此为荣。他们骄傲,那么多的人可以活在特定的条件设置下,活在既定的幸福命运里;他们骄傲,人们在死了以后,也可以化为化学物质,为将来的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他们骄傲,人们在这样的世界,从来都不知道悲伤,烦恼是何物,他们只会有欲望所激发的激情,然而这种孩子气的激情,却可以在瞬间得到了满足。这个世界的一切都是多么的美妙,都是多么符合所有人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私欲。在这个T字的年代,如果人们遇到了让自己心灵矛盾的情绪,他们可以立刻用一种叫做唆麻的东西来麻醉自己,让自己沉浸于心灵的幻想。电影、文化、艺术,所有的这一切都成为了感官满足的道具,低俗不堪,留下的是空白的直线思考。性欲又是多么容易得到的满足,就像空气,人们触手可及,可是一旦失去,却又痛苦万分。就在人们纵情于这样的享受的同时,与他们相对的野蛮人出现了,并且野蛮人用自己的信仰抵抗着这虚伪的一切,敢于用自己的勇气回到眼前的事实上来。书中的野蛮人其实就是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可是书中刚开始却用未来人的眼光看待我们,将我们比作荒蛮的人,没有文明,没有科学,可耻的人。甚至我们所谓怀孕的现象,亲情之间的关系,也被视为是可耻的,因为在未来,每个人隶属于对方,却同时有着最大的自由,不用被家庭或是亲情所约束。所以书中野蛮人的出现,正是现代社会各种复杂分子的交杂和未来那个看似发达,文明社会的强烈对比和抗争。也许我们的社会存在着肮脏的思想和行为,也许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独立于其他人,得到自己狂妄的满足,可是至少我们有着自己的思想,我们不是那些命运被设定的人们,我们有着一刻跳动的心,并且实实在在的活着,至少我们可是和自己的心灵对话,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和命运做抗争。在我们这个年代里面,没有一个人有着既定的命运,所有的一切都是靠自己。“实际上你是在要求受苦受难的权利。”这是未来总统给与那个野蛮人的回答。是的,未来的世界是一个充满甜梦的世界。可是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应该在对比中彰显自己的魅力。未来的人们,他们一生都在快乐中度过,没有人知道孤独,悲伤。可是正因为现在的我们是在苦难和幸福的漩涡中走了过来,才能够感受到,雨后的唇边的幸福,没有人可以剥夺并且会显得更加可贵。未来的世界,可怕到极致的理由是,每一个人都必须在属于自己的框架中生活。社会规定人们不需思考,社会的结构必须是一种冰山理论,即九分之八的群众在水下,九分之一的精英在上面统治人们的生活,甚至人们的思想。人们不必感到孤独,因为孤独可能会产生永恒的破坏力,将这个社会卷入黑暗。所以在这本书里面,仍然存在着敢于面对现实的人们。伯纳虽然胆小并且没有尊严,可是他意识到这个社会太容易得到满足,这个社会充满着秩序中的混乱,他孤独,因为他的思想和外貌与别人的不一样,他想改变,却胆怯。华生,最成功的社会人物,可是他却一直想摆脱自己的命运,他不想去重复他人的思想,失去自我,他孤独,他想离开这个虚伪的,靠药物维持幸福的社会,直面现实的美丽。最可悲的人物就是那个从野蛮地来到文明地的野蛮人约翰。约翰对那个文明的世界充满着期待,约翰对自己的爱情,未来的人生充满着想象和憧憬。可是现实仍然是残酷的影子,约翰目睹了母亲麻醉的最后人生,约翰对爱情的梦被对方用大胆的性欲和无耻的要求,暴露的思想所击碎,约翰对这个没有思想,没有冲动,没有自我的社会大失所望,并且被这个社会的丑陋笑声和言语逼近疯狂。他有明确的信仰,他相信,自己可以靠着这些努力和自我的存在意识让自己在这个污浊的社会得到净化。可是就像一切是那么的自然,人们永远都不会独立于这个世界,当约翰发现自己的行为不在纯洁了,他毅然决然的走向了死亡的道路。在这条黑暗的道路里,他是孤单的,他被大多数人所不理解。可是在寻找自我的道路上,他是自由的,他是幸福的,他知道在这个世界上,谁,叫做约翰。可是这种孤单永远不会找到剩余的那些残缺的拼块,拼出一个美丽的乌托邦。因为,这个世界上,从来都不会出现乌托邦。人只有战胜自己,才能看到一点微弱的曙光。

社会、本分、安定

长久以来人们一直在研究《1984》式的黑暗,却忽视了我们真正在追求的或许正是要使我们远离自己精神家园。而这,正是《美丽新世界》的价值。《1984》的描写虽然恐怖,但真正要实现起来可能性会很低。按照美国批评家欧文·豪对于极权主义社会阶段的划分来看,第一阶段,由狂热的乌托邦理想支撑;第二,通过血腥的政治运动进行清洗和镇压;第三,使人民玩世不恭,看透一切,用纵情声色的犬儒主义来消磨人民的意志。 1984恰好是描述的大洋国的第二阶段,人类的自然决定人是必定追求更优越的生活,人类长期处于极端贫苦的环境是会产生对造成贫苦环境的反思。这就注定《1984》式的极权不能得以长久,相反,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所描绘的,正是目前我们正在经历或者是即将经历的社会,不管是东西方哪种政治制度,犬儒正在蔓延,都正朝着那个看似物质文化极其丰富的社会前进,专制极权主义需要传播犬儒主义维持稳定;民主社会里,对于民意的畸形迎合,对于科技不计伦理道德的追求,同样也会产生了犬儒主义。 犬儒主义蔓延的后果必然是,个人失去情感,失去痛苦、激情和经历危险的感觉。最可怕的是,人们失去了思考的权利,失去了创造力。人类在群体中的趋同性,在这个信息交流异常广泛彻底的社会,使得个性越来越使人恐惧,而把人的某一种或几种自由无限放大,掩饰住更大范围内的控制也会导致人丧失反思的能力。《美丽新世界》最恐怖的不在于是人民认可了并幸福地追求这个看似自由的极权体制。而且揭示出了我们社会在生产力发展的每一步都有可能造成极权的产生。

科技的权力意志

——权力意志是一切事物存在的始基,也是从最神圣的艺术品到最可怕的罪恶的所有人类创造物的原动力(尼采)——当技术胜利之时,自然被玷污和破坏。技术谋杀生命,并逐步消除由自然确立的限度(恩斯特•尼基施)未来的brave new world,完美、和谐而稳定。在《1984》这个恐怖的集权世界中,统治者维稳的手段是监视,是无所不在的媒体和思想警察,是强硬的洗脑,通过对肉体和灵魂的摧残来矫正独立于大众思想的异端思想;而在完美的《美丽新世界》中,赫胥黎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畸形而恐怖的“完美世界”,这个世界没有对死亡的恐惧,没有疾病的威胁,没有孤独的侵袭,没有伦理关系(父母、兄弟、妻子)的牵绊,甚至没有短暂的焦虑、困惑与不安(可以用一种叫嗦麻的药物消除),这些在今天人性中固有的东西统统用药物和科技彻底被根除了,高科技从而改变了伦理观念、道德体系,改变了对生命和时空的认知,从这个意义上讲,以伦理关系为本的儒家等学说的确具有一定的历史条件,当“父母”的称呼会本能地唤起人类在生理上的反感而不是一种温暖的归属时,孔孟之学将成为历史中的邪教。人们不再感到痛苦,当然也就没有幸福感,“一种至深的幸福,痛苦和阴郁在其中并非作为对立面,而是条件和产物”(尼采)。人们不再畏惧死亡了,宗教、哲学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人在试管中成长,伦理关系就变得多余可憎;人在营养液中被划分为五个阶层,在童年阶段如同机器一样被按需设置培养,成年后在社会中各安其位,享受着属于自己的那个智力和感情设置层次的幸福,社会阶层绝不会流动,相互之间绝不会产生矛盾和动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剩下上下级的同事关系、同性伙伴关系、异性间有性无爱的男女关系,他们进行着劳动、管理、统治的不同的分工,每个位置的人都能够达到本该属于他的最大的幸福——一种拥有持续的感官上的满足的存在感。世间所有的生命都是克隆人,正像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千方百计禁止后来者一样,已经成为生命的,也会千方百计地限制其他生命的等级和自由。人人天生不平等,不平等便是合理,便是道德,“满足”、“舒心”是所有被统治者最大的价值取向,“稳定”是统治者的最高目的。于是我们要问,这样一个试图通过技术消除“矛盾”的世界本来就是妄想,它存在的意义是什么,统治者既然可以通过技术将社会组织的井然有序,芸芸众生如同驯顺的绵羊,整个人类甚至像一部巨大的机器不断地无性繁衍,有厄运与毁灭吗?好像没有,无死何生呢?只要统治者不自我毁灭就没有毁灭的危险,所以,唯一的答案就是那与人性孪生的矛盾在下层大众中已经被清扫干净,而在权力核心的高处,在整套体制的中枢中,还保留着“人性”,而“非人性社会”的创造,正是“人性”的杰作,是人性中“权力”的杰作,是整套异化了的体制大厦中“权力”的鬼斧神工。 有不安的因素,那就是“独立思想”。有自我否定和批判功能的高等级的人种,他们中有力图追求自由和自己喜欢的事的异类,另外,更有文明的弃儿——野蛮人还有着与今天的我们一样的悲喜、道德感、羞耻心、对死亡的恐惧和对生的憧憬,以及对信仰(上帝)与生命的敬畏。所以,他们必然是美丽新世界中的牺牲品,前者被流放,后者被迫隐居,总统不怕他们污染大众的思想,九比一的大众与精英的设置给了总体稳定的保障。所以,唯一需要提防的就是天生的高层,那些开始觉醒追求自由的异类,他们的设置消灭了大众的思想,却为自己保留了“自我批判”以及“设置自我批判”的理性的可能,保留了独立思想的真空地带,大众无缘获得。当然,他们精心设计出庞杂的社会工厂,是既得利益——无上的权力、最高的物质享受、信仰的自慰、最前沿科技的掌控——给了他们代代维稳的驱动,以致永恒。社会发展了吗?还是退步了,退步到奴隶、封建社会的集权时代吗?难道是我们的历史在权力的作用下做着轮回般的戏法?马氏的唯物史观历史阶段分类法终于在权力轮回面前失去了意义,历史本来就不是线性的矢量。2300多年,只要永恒的权力存在,只要制度和科技掌握在一部分精英手中,他们就很可能在某一天把科技用于更加完美更加无形的统治中。古代民众还能在痛苦中追求幸福,在批判的理性中意识到被压迫,并在压迫中起身反抗,后来,经过权力洗礼的科技消灭了人性,消灭了道德,最后消灭了绝望与危险,并连同着希望与未来一起消灭了——大众终于成为真正的行尸走肉,不会思想的生物机器,在一生的感官满足中麻木的被奴役而不自知。羊群失去了狼群就缺少了直面人生的积极态度,过去狼群存在的时候,羊群是悲剧的主人,悲剧的远离使得羊群成为了幸福的奴隶。技术是有价值观的,机器是有思想的,他们不是中性的工具。机器的思想就是为统治者服务,成为创造它并掌控它的人的鹰犬,它们是当权者的同谋,机器中的电路和汽油中流淌着的便是当权者的意志,机械零件的咬合和大工厂隆隆的声响就是权力意志在技术中的热烈的自我讴歌。就像今天的ipad已经让人性渐渐变得廉价而冷漠,自大而麻木,变得娱乐至死,成人和儿童的鸿沟渐渐被填平,我们变得懒于思考,我们看不到科技崇拜和商品拜物教光辉背后的深渊,看不到当今种种所谓民主、自由、平等之思想,盛世、进步、幸福之表象后那万古不朽的为宇宙立法的权力意志,以及在它逻辑运行之下的宿命。乌托邦告诉我们,全体人类在等待着一个真正自由平等的时代的到来,而《美丽新世界》告诉我们,什么是乌托邦?这就是。相对于真愚的人民,美丽新世界中的统治集团还是拥有批判理性的,他们装愚。其实,处于所谓变化、进步的那一部分,最终获得民主、自由的那一部分永远是绝大多数大众,当权者永远保留着永恒、顽固的人性中那对权力的追捧和信仰,集权、专制才是真实。其实,权力意志不是单单属于人类,它属于宇宙,它是万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它是超越一切的法则。“权力意志”不过是人类内部自觉后进行自我交流的抽象表达,它等同于狼群对羊群的追逐和杀戮,等同于海啸的狂怒和破坏,等同于照亮大地的金色太阳。权力永远不会运用权力消灭自己,没有事物会为了废除权力而获得权力,权力绝不是手段,它本身就是目的。

热爱这苦乐人生

“我不需要舒服。我需要上帝,需要诗,需要真正的危险,需要自由,需要善,需要罪恶。”“实际上你要求的是受苦受难的权利。”“那好”野蛮人挑战地说,“我现在就要求受苦受难的权利。”“你还没有说要求衰老、丑陋和阳痿的权利;要求害梅毒和癌症的权利;要求食物匮乏的权利;讨人厌烦的权利;要求总是战战兢兢害怕明天会发生事的权利;要求害伤寒的权利;要求受到种种难以描述的痛苦折磨的权利。”良久的沉默。“这一切我都要求。”野蛮人终于说道。不知为何,看到这段时我哭了。那时,我感觉我对这苦乐人生的热爱,我热爱这个有着各种不完美,无秩序,充满各种限制、丑恶、不公和缺憾,会让人挫折、痛苦、受伤害,充满爱和恨,伟大和卑微,善良和罪恶,自有其深刻意义的现实人生,胜过平静幸福的天堂般新世界。

模式化了的自由

之前看的版本因为侵权改成了其他书,书评般这边来。其实一开始是看不懂的,后来细细的看,发现也还不错。在未来的高科技下,人都活的很好了,一切似乎都心满意足了。可是相对的科学的超前却也制造了森严的等级制度。一切都在批量的生产,包括人。于是在“自由”的未来社会,人都放弃了思考,全都安享当下,而科学、进步,也全都被荒芜了,如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有思想的书全给禁止了。同时也有没有没“文明”给吞噬的部落,于是保留了人类最原始的爱,于是“野蛮人”进入“文明社会”,格格不入。终究也只剩下虚无。社会的文明,到了止步不前。

一切井井有条,一切了无意义

在三部曲里,这是我读的第一本书,也是最喜欢的一本。《美丽新世界》遥指了一条发展道路,初看时荒诞不经,细想却又难以辨驳。“上帝与机械 、科学制药和普遍幸福是不相容的。”若一个世界上都是A,那世界一定无法稳定。当人从事着远低于自己智力和能力水平的工作,对于权利的争夺,现实的不满必定引发混乱。既然工作的难易,工作的重要程度差异必然存在,那对人智力差异的需求也就必然存在。《我们》中说到,“理想社会 (自然地 )是一种什么意外事件都不会发生的状态 。”对这本书也同样适用。一切井井有条,一切了无意义。

简短的摘抄

“跟受苦受难的太高代价比起来,现实的幸福看起来往往相当廉价......幸福从来就不伟大。”“那多出来的三个半小时空闲远远不足以成为幸福的根源,却使得他们不得不度唆麻假。拿过多的余暇折磨他们简直就是残酷。”“跟幸福格格不入的不光是艺术,还有科学。科学是危险的,我们得给它小心翼翼地套上龙头,拴上链子。”

这的确是美丽的新世界

是会有人对这本书的幸福抛出“被幸福”这一观念。但有一句老话说得好:在一个每个人都长两只手的世界,一个三只手的人无疑是怪物;在一个每个人都长三只手的世界,一个两只手的人无疑是怪物。熟读莎士比亚全集,具备“读者"的价值观的约翰,就是那个三只手的怪物。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文化是经济政治在思想上的反应。当一个三只手的人,非要以自己的世界观看待两只手人的世界时,是会觉得整个世界都是不正常的。但问题是,当整个世界只有他一个三只手的人时,不正常的恰恰是他自己。我们这些读者长着”两只手”或“三只手”,认为新世界是娱乐至死,是被幸福,但其实就是在做约翰做的事。当我们以“另一个世界”的价值观,去评判“另一个世界”的世界观时,不管怎么说,其实都是错的。就好比,如果把程朱理学时代的人扔到21世纪,照样也会认为现在的世界是地狱,并感慨“程朱不在”。进一步说,当春秋向战国国度时,旧世界的人也在感叹“礼乐崩坏”,但从世界整体局势来看,这种崩坏恰恰是正常的。反乌托邦意味着充满丑恶与不幸之地,表面上充满和平,但内在却充斥着无法控制的各种弊病,物质文明泛滥并高于精神文明,精神依赖极受控于物质,人类的精神在高度发达的技术社会并没有真正的自由。但这都是以我们这些“非反乌托邦”的人的目光来看待的。《1984》是绝对的反乌托邦,因为它自己的臣民也确实是感到压抑的。如果有人来拯救他们,他们绝对会奋起反抗当前社会,如《饥饿游戏》。但在《美丽新世界》里,人们却是幸福的。虽然“我们”会认为他们的幸福是被幸福,是不好的,但他们若是听了,也只会抛出这样一句话:“你们算老几?”我们评价新世界不好,就等于古代人说21世纪不好。的确,我们承认,在古代人眼里,21世纪的很多事都是不好的,但那句话就来了:“老子活在古代吗?”一个世界,一个世界观,一个价值观,幸福的标准也是在不断变化的。拿着旧世界的观念评价新世界不好,就等于一个长着三只、两只手的人来到一个充满两只、三只手的人的社会,说大家都是怪物一样。谁都不是怪物,只是你生错了地方。最后再吐槽一点,作者显然夸大莎士比亚的威力了。文学都是基于写作年代的社会创作出的,就算约翰没生活在新世界的核心圈里,但也不是生活在莎士比亚的时代。捧着几本书瞧瞧就能被洗脑成这样也是醉了,信奉上帝到那种程度也是奇葩了,这其实就是作者直接搬一个现代人去和新世界的人进行思想交锋,本身的逻辑是不靠谱的。本评论作者是英语专业学生,当老师给我们放《哈姆雷特》电影时,根本就是看喜剧片的效果,“生存还是毁灭”那篇演讲开始时更是全场笑倒。一个中二青年手舞足蹈的朗诵抒情诗,真的是一点悲剧感都没有,但对于几百年前的欧洲人来说,却反而是泪点。这就是时代的差距,人类历史上第一部电影播放时,不过是黑白无声片的一辆火车进站,就能让全咖啡馆的人吓尿,放到现在,根本就是个笑话。

围绕《美丽新世界》的问与答

最初了解到《美丽新世界》,是在初中时读的《科幻世界》。后来读《娱乐至死》,波兹曼不止一次提到本书,促成了我对其阅读的机会。第一次阅读本书是在大学时代,距今也7、8年了。当时的震撼至今难忘,但也留下了诸多困惑和不解。在那时写下的书评最后,我曾写下一连串疑问:
“整部作品所给出的是一幅触目惊心、令人作呕的图景。然而仔细思索,却又令人迷惘:到底这个新世界错在何处?是人工胚胎培育技术的错吗?这样止于单纯的科技恐慌论的观点显然不能令人满意。那么是划分阶级的错吗?可是文中也提到,如果社会全部由高阶层人组成,反而会造成动荡不安。是篡改道德观的过失?可是伦理道德本来就是特定时空下的价值观,环境改变了,道德自然会变。是盲目生产,盲目消费的观念错误?可如果资源再生利用问题解决了,这又有什么问题?是因为人们沉溺于婴儿化的欲望满足,不再思考?但人的本质不就是满足自己的欲望,既然原欲已经满足,那由此衍生的文学和思想又有什么必要保留?约翰之所以陷于疯狂,是因为社会的疯狂,还是因为他自己迂腐的道德面具和柏拉图式的爱情幻想?然而,不再思考而只是服从社会价值观的人,真的能被称为完整意义的人吗?”
可以说,这些困惑和问题,一直贯穿我今后的阅读和思考。而如今,我想至少已经能够对其中的一些给出令自己信服的解答。在此记下,也算是对自我思想发展的一个注脚。当然,思索的过程没有止境,也许再过十年或更久,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又会不同,到时候回过头来看此文,又会是什么心境?不得而知,也不必顾虑。
《美丽新世界》是“反乌托邦三部曲”之一,这三部作品,构建的都是科技高度发展下的扭曲社会,然而本书还是和另外两本有所不同。书中并没有一个“老大哥”般的集权存在,也没有以恐怖和监视贯彻意志的国家机器。相反,“新世界”中的人们自觉幸福美满,和乐融融,“美丽新世界”的称谓,由此而来,这也是本书描绘情景令人困惑之缘由:既然身处社会之中的人的主观感受满足,客观条件也堪称进步,我们有什么理由去否定这个社会的合理性?那么我们就来对此一一作答吧。
这是胚胎培养技术所代表的科技进步的错吗?
其实,科学技术的进步本身不是错,科技恐慌论者自己也未必抛弃科技。但是科技进步也并不必然代表着社会的进步。“反乌托邦”的预言已经明白告诉我们,科技进步也一样会造就桎梏人性、摧残人性的工具。如果将来社会当真朝“美丽新世界”的方向发展,那么那也绝非人类的进步,而是人类的倒退,因为其是一个病态的,不义的社会。
用什么来判定社会是“义”还是“不义”,是道德吗?但是道德本身难道不是世易时移?
也许,如果只是以“维持社会运转”来定义道德,那么其的确会随社会变化而变化。但如果是从“人”的角度,从道德是肯定人而不是否定人的角度来看,那么只要“人”还存在,就应该有不变的“普遍道德”,来作为判定社会的准绳。
“新世界”满足了人的各种欲望,又如何是“非人性”的?
因为其所满足的只是人的基本欲望,而否认了人本应具有更高需求,扼杀了人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完善之道。人依靠“原欲”而存在,但绝不仅仅只是欲望的生理容器,这是弗洛伊德不曾指出的。文明和思想,也绝不是欲望的简单转移或宣泄,而是真正的升华。如果否认这一点,那么就是否认人之区别于动物。
人不是动物吗?
从生理意义上来说人也是动物界的一员,是灵长目的“裸猿”。但是在社会意义上,人之不同于动物也是不容辩驳的。迄今也唯有人类,不仅仅是被动适应这个世界,而是主动认识世界、抽象概括世界、能动地改造世界。人的目标,就是脱离自然母体束缚,全面发展自己的理性认知和创造力,使自己成为健全的存在,而不是沉溺于婴儿式的欲望满足,只知服从于社会的价值观。
是盲目生产,盲目消费的观念错误?
盲目消费的观念,只是表面的错误,关键在于“新世界”中,人与物的关系颠倒,不是物为了满足人的需求而创造,而是人为了消费物而存在。人被物所异化,失去了理性思考和批判社会的能力,成为唯命是从的傀儡,“单向度的人”,也就不再是完整意义的人。
这个社会是“美丽”的吗?
表面上看似乎如此,然而这只是其篡改人们自我意识,粉饰太平的结果。梭麻毒品的存在,恰恰暴露了社会中被压抑的大量焦虑不安的负面情绪。其所做的不过是提供各种逃避途径,以缓和矛盾而已。表面上看,“美丽新世界”中没有“一九八四”式的恐怖权威,但是身处其中的人们,观念行为无不受到操纵。违背之人则只能面临野蛮人约翰的下场。“匿名的权威”通过改造的道德、常识、观念,无时无刻不施加着影响。“新世界”依旧是极权社会,即使这个社会中没有永远监视着你的“老大哥”,而是有无处不在的“自由”和让人迷醉的“安乐”。但是,这种安乐与舒适的获得,却是以失去自我意志与灵魂为代价。
野蛮人约翰的疯狂,是因为他的道德陈腐,还是他的柏拉图式爱情幻想?
显然不是。约翰之所以疯狂,是因为他所保留的独立思考和爱人的能力不能见容于这个扭曲的社会,唯有以疯狂来作为保留自我的最后反抗。诚如弗洛姆所说:“在病态社会中,精神病人才是真正健康的人。”
问答综上。不过,即使可以为困惑找到答案,新世界的曙光也仍然不曾消散。赫胥黎的不凡,就在于他对于如今社会的预言。“美丽新世界”离我们并不遥远,甚至就在身边。面对如此世界,你又能做什么?无能为力,随波逐流?这恐怕是相当部分人的答案,难怪“猪的生存哲学”大行于世。不过,既然还有阅读本书的读者存在,对这个世界也许就还不至绝望。

麻木的空虚

当物质世界得到了大满足,精神世界的空虚才显现出其致命的后果摆脱书本和花朵,社会就得到了所谓的“稳定”匆匆一翻,有空需细细阅读。

美丽新世界

奥威尔害怕的是那些强行禁书的人,赫胥黎担心的是失去任何禁书的理由,因为再也没有人愿意读书;奥威尔害怕的是那些剥夺我们信息的人,赫胥黎担心的是人们在汪洋如海的信息中日益变得被动和自私;奥威尔害怕的是真理被隐瞒,赫胥黎担心的是真理被淹没在无聊烦琐的世事中;奥威尔害怕的是我们的文化成为受制文化,赫胥黎担心的是我们的文化成为充满感官刺激、欲望和无规则游戏的庸俗文化。   ——尼尔·波兹曼

反乌托邦三部曲之一

颇多启发式的对话“人口构成的最佳比例是,按照冰山模式——九分之八在水下,九分之一在水上。”“过多的闲暇对他们只是一种折磨”“科学的每个发现都有着潜在的颠覆性,科学有时也不得不被看作可能的敌人”。。。。。。。。把福特设定为文明世界人们片刻不离口的“上帝”,而最后约翰苦行僧般的抽打并不停念叨上帝(基督)这样的冲突安排太高明了。人们怎么能不感谢发明流水线生产的福特呢,因为他们就是从流水线上生长!而非母亲的阴道!连“爸爸”“妈妈”的称呼都是令人厌恶的,呵呵,太有意思了

Happiness or Freedom?

“I am glad that I am a Beta. Alphas are too tired because they have to do lots of mental work. Gammas and Deltas are too silly. Betas are the happiest and the luckiest……”You are in the fetus education room of the Brave New World, 2503. Before birth, all people here are divided into five hierarchies: Alpha, Beta, Gamma, Delta and Epsilon. They receive dream education to accept what they are made to believe and to be happy with it. They are made to loathe books and flowers, and love collectivity and purchase. You may find it crazy, but this brave new world gives what you actually crave for a lifetime---- Happiness. In this world where technology is immensely developed, you have enough to eat, enough to wear, enough health, enough sensation movies, and enough sex. Your brain is made to love what you do. By taking a Soma pill, all the stress would vanish, and you are taken to a beautiful fantasy. However, all these are at the cost of discarding personality, family, art, history and even tragedy---- all this are crucial to the Freedom of humanity. You would not have your own values thoughts and opinions. You would not devotedly love another people and build your friendship. You would not know the truth of art and history---- and you would not even want to; all you crave for is simply another sensation movie. You can regard this as the most successful brainwash ever: based on superior technology and aimed at the absolute stability of the society, no one knows that she/he has been brainwashed; people in the brave new world even find them realized all the “freedom” they deserve.Which world would you rather choose to live: The world of Happiness, or the world of Freedom?I have thrown this question to several people around me. According to my mother, she would be happy living in the brave new world, because everyone, to some extent, pursuit happiness and comfort. With all these in the new world, you are happy with who you are and what you do----in our contemporary society, too many people are unsatisfied with their lives and work. But when it comes to one of my teachers, the answer is opposite. He breaks the happiness fantasy by confirming that every human being, no matter in which corner of the world, has some way to obtain some message of freedom, and as soon as she/he got it, she/he would spare no effort to fight for freedom. You see, even North Korea has converters, and even the brave new world has people like John.Personally, I tend to agree with the latter idea, but I still managed to figure out some possible reasons for those who believe in the former one, which may not be true: People of the same age as my parents, had a tough childhood. Food and clothing were scarce, and there were political movements consequently. My mother’s biggest wish then was to find a job and earn money as early as possible, so that she and her family could have some meat to improve their living standards. When Deng Xiaoping came out with the idea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strong desire for a better materialistic life and a stable society prevailed over other demands. Then came the slogan of “Stability overrides everything” and the bloody military suppression 24 years ago. Seeing their peers dying on the square simply for the demand of freedom and democracy, they would pay no more attention to their ballots---- They have too much bread to earn.As far as I can see, the 1960s and 1970s in Mainland China were like what was written in <1984>, while the years after 1989 were like the Brave New World. After reading articles and posts about democracy all day, I went to the nearby supermarket, indulging myself into countless items and choices, and persuading myself that what you were worrying about are completely nonsense. This is the real world we live in: As long as you transfer some of your crucial freedoms such as the freedom of speech and independent thinking, you can have the “freedom” of fully entertain yourself. Nevertheless, this is not the Brave New World after all. As long as you are unwilling to fight for your rights you deserve, millions of children of your motherland would suffer from the loss of freedom---- even happiness.Freedom and happiness, is never an either-or. Those who value happiness over freedom would get neither; while those who value freedom over happiness would get both. Be thankful for all the mischief, for they remind you of the value of happiness and freedom.

我思故我在

这个未来的美丽新世界是以福特第一辆T型车上市那一年作为纪元的。在这个世界里,科学成为控制思考、泯灭人性的工具,而人本身也成为工业文明的工具。这是一个高度文明的社会,衣食无忧、不再有肮脏、疾病和衰老,,人们工作有保障,生活富裕、社会安定、环境安全,人口得到控制,可以坐着超音速飞机去世界各处旅行度假,世界如此安定和平,所有人都感觉那么幸福。然而为了这样的幸福,我们付出了如此高昂的代价。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完美的公司化的国家,人是分级别分批量生产的试管婴儿,没有个性,只有共性。每个人从婴儿期开始就接受精心安排的说教,哪怕睡眠的时候,都会有一只喇叭对着你的耳朵,低声细语,反复灌输各种教条。为了消灭人类的激情,这里没有家,没有亲人,也没有爱人,爸爸和妈妈被认为是最羞辱的词汇,所谓的人人彼此相属,只是满足动物本能的性交的借口。“这里禁止阅读历史书和文学作品,因为这些书会让人们产生激动、难过等等不“快乐”的情绪。人们看这类书,还会萌发种种想法和个人意识,从而造成社会的不安定。这里没有衰老,“因为老年人总喜欢消极退却,相信宗教,靠读书和思考混日子。他们会思考",这是对社会稳定的潜在威胁。所以必须"给他们保健,不让他们生病,人工维持他们的内分泌,像年轻人一样,给他们输入年轻人的血液,保证他们的新陈代谢永远活跃。为了以防万一,这里还有一种叫做"唆麻"的麻醉药,只要吃下去,任何烦恼都会被抛到九霄云外。在这个没有莎士比亚、没有奥赛罗、没有上帝也没有耶稣的世界,感官享受成为了生活的全部意义,消费、性交和幻想填补了思想的空虚。这里没有痛苦,幸福唾手可得。看一部没有内涵的感官电影、吃几克"唆麻",就能得到最完美的幸福。这让我想起在“天生丽质的韩国帅哥美女们”营造的虚幻世界里找乐子的韩迷们。2002年,韩国杰出的电影导演林汉泽来到了青瓦台官邸,叩响了卢武铉的办公室门,献出了一条别出心裁的计策:让中国人看韩剧,永远失去在东北亚地区思考的能力。韩国电影教父级人物李汉泽利用“剧情影响思维能力”的获得性传播现象,给中国人呈现了一部又一部荒诞不经的韩剧,缺乏逻辑、缺乏合理性的所谓最浪漫、最催泪韩剧,不正是"唆麻"吗?我们边吃边娱乐,在幸福中退化了合理思考的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变成脑残的大众。 如果意味着文明除了高度发达、高度有序的物质世界以外一无所有,如果推动社会前进的不是智者的思考,而是冰冷的轮轴,我们听得到机器发动的声音,人云亦云的欢呼与满足,却听不到独立的思想之声,争辩质疑的声音,那这样在幸福稳定的文明社会里,个体的存在又有什么意义?这里人人看起来那么平等,没有人有机会表现高贵或英勇,因为这里的文明绝对不需要什么高贵和英雄主义,你是被复制的千千万万之一,你的死亡不会引起任何人甚至自己的悲伤和眼泪,你死之后又会有无数个你在瓶子里出现,一切的一切都是被设定好的程序而已,人是流水线上不同分工的机器。 如果幸福只是感官上舒服的享受,那正如书中野蛮人约翰说的“我不需要舒服。我需要上帝,需要诗,需要真正的危险,需要自由,需要善,需要罪恶。”真正的人是不能在设定好程序的温室里成长出来的,真正的幸福也不是来着于药物和感官。文明,请你给与我受苦受难的权利,即使意味着疾病、衰老、死亡,意味着伤心、失望和悔恨,因为唯有在苦难中,才能明白什么是自由与幸福。文明,请给与我自由思考的权利,因为“真正让人感到痛苦的不是用笑声取代了思考, 而是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失去了思考,失去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对人类社会的思考,对人性的思考,我们的头脑就成了别人思想的跑马场。最后,还是笛卡兒那句话:“我思故我在。”你存在吗?  

感官的满足不是引诱人堕落的原罪,除非改变人的结构

平时可以看感官电影消遣;有性欲可以随意与姑娘们性交;工作时间要求缩短就能缩短;实在是愤怒和不安了,还可以去度一个唆麻假;可想而知,一个只追求肉体满足的社会,只能是一个奴隶社会,每个人除了面貌是一样的以外,甚至连想法、兴趣、爱好都是一样的,统治者可以追求绝对的社会稳定,这是一件多么悲哀的事情。当长期的感官刺激成为习惯以后,人类失去了自己最基本的怜悯之心,失去了思想的独立与自由。为了社会的稳定,甚至连自己写诗的权利都被剥夺,这是多么悲哀的事情。但是,这样的社会真的会实现吗?按照人的需求金字塔,当人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之后,接下来是安全,接下来是爱和归属感,尊重,最后就是自我实现。就是说,如果所有的感官刺激都被满足了,人应该追求更高的目标才对。如果让人整天沉浸在娱乐和舒适当中,不去追求更好的可能性或者去思考生活:生活安稳如当今的大学生也会发现,这样的生活是极度空虚。如果这样的社会真要实现,那就得从头改变人的构成和思维方式。小说里的试管婴儿和睡眠教育则提供了这么一个假设,如果这些都能被人所控制,人是否就不为人了呢?最重要的,应该不是人的感官能不能得到满足而使人堕落,关键是,能不能把人的需求都改变了,让人从此只安于伊甸园般的欢乐呢?我们要警惕的,应该是科学给人的冲击,而不是警惕自身感官满足使人堕落的可能性。如果一个人变成了像最后围观野蛮人那样的人群的话,这个社会就没救了。

美丽新世界——未竟的争论

首先说,看这本书来自neil.postman的《娱乐至死》,后来才知道其与奥威尔的《1984》,扎米亚京的《我们》并称为反乌托邦三部曲,在postman看来《美丽新世界》和《1984》描绘的是两个相反的未来,而在读过此书后,我觉得这种相反反而只是表面上的。内在来看,他们描绘的都是又精英统治的所谓稳定社会模式,所不同的只是一个来自于强权和控制,另一个来自于异化——从无意识领域影响人的意识形态,而这种方式正是利用了人的原始欲望。在这部书中我至少看到了以下几点:科幻世界在很多年前翻译了雷.布拉德伯里的一篇短篇《内部世界(world inside)》,现在想来其结构和内核带有强烈《美丽新世界》的影子:技术支撑的完美社会——以超级摩天大楼组成城市,精英主义的阶级分层——不同的阶级住在不同的楼层从事不同的分工,性解放最大限度满足人的原始欲望——实行走夜制度,麻醉剂——对精神失常的人进行疏解,消除不良个体——送进滑道成为发电的原料,不良个体的反叛——出逃,进入原始社会——接触现实的制度和行为模式,最后反叛失败——城市继续运行。这个套路基本上和《美》是一样的,看来以后的科幻作品在这个问题上也很难比《美》走的更远,足见其经典的意义所在。关于自由意志和原始欲望,这是一个永恒的问题,我觉得赫胥黎在书中也并没有完全给出答案,就像有人提到《黑客帝国》中当叛徒的那个人,甘愿投入原始欲望带来的满足感而放弃了真实残酷的zion。所以说人类必然会寻求自由意志么?还是本来人就是有区别的,有被欲望驱使的一般大众,也有理性独立的精英??接着就是下一个问题,社会成立的基础是什么?我想这个是赫胥黎最困惑的问题了,种种证据显示,一个社会能够运转而不至于崩溃,一个前提就是“冰山组成”,既人口构成的最佳比例,九分之八在水下——娱乐的大众,九分之一在水上——作为管理者的精英。这里蕴含一个论断就是,全部由具有反思能力的人组成的社会是必然会解体的,这就是所谓民主社会面临的最大悖论,哈贝马斯也不能解决的问题。绝大多数人似乎天生就是甘愿被统治的,就像曼海姆说的“永恒的对于孤立的恐惧感”导致了法西斯统治。所以这不仅仅是个社会和政治问题,更是一个心理学问题,人类还远远没有清楚的认识自身。人们追求稳定,同时又厌恶稳定带来的乏味——越少完美,越多自由??最后我想说,经典的作品在于作者惊人的预见性,传统文学的衰落,性解放,电影的娱乐化和浅薄化,消费社会……好像都在他老人家的了如指掌中,好的作品,好的知识份子,应当是如此。以下是一些摘要,写的是在是太好了,尤其是最后和总统的对话:“我们所处的世界跟《奥赛罗》是完全不同的。要知道没有钢,你不可能造出汽车,同样的道理,没有社会的动荡不安,你也就写不出那样的悲剧。”“在人们心里,稳定不如动乱热闹;心想事成也不如曲折离奇来的动人,更不如抵抗诱惑或是为了抗拒激情和怀疑来的引人入胜。幸福从来就不会显得伟大。”“过多的余暇对于劳动者只是一种折磨”“科学的每个发现都有着潜在的颠覆性,科学有时也不得不被看作可能的敌人。”“跟幸福相对的不只是艺术,还有科学。”“上帝是永恒的,但人在变”“人未必是生而独立的——独立状态不是一种自然状态。独立也许存在于你人生的某个阶段,但肯定无法伴我们始终”“我要的不是正阳的舒服。我需要上帝!诗!真正的冒险!自由!善!甚至是恶!”“实际上你是在要求受苦受难的权利”

当我把“美丽新世界”与我的世界不由自主匹配时……

一本好的小说的魅力就在于,让我码那么多字还不手疼……“美丽新世界”是一个经历完颠覆人类历史革命之后的社会。真正的革命,不是经由外在世界,而是在人类的灵魂与肉躯之内达成的。统治美丽新世界的人,目的是社会的稳定。为了达到这种稳定,他们用科学的方法实施了最终的、人身的、真正的革命性的革命。社会人的身体从此以后成为全体的共有性财产,它们的心智也丧失了一切自然的廉耻、一切传统文明好不容易才建起的种种禁戒。你可能会赞赏赫胥黎的奇思妙想,但继续读下去,就会不由自主地将我们所生活的这个社会与“美丽新世界”进行着特点匹配,而后,背脊是一身冷汗。标准造人——独立的磨灭最令人毛骨悚然的,是美丽新世界中的这套根据优生学系统开展的标准化造人工程与随之产生的分层等级。阿尔法、贝塔、甘玛、徳塔、埃普西隆……将每个人分配到他在社会和经济等级中合适的位置上去,他们为社会需要而被造,环顾四周,甚至有一大批与自己长、衣着、工作、喜好一模一样的人存在。面对不坚定的叛逆者伯纳痛哭恳求不要被遣送到“可怕的冰岛”上时,元首的一番话,道出了真相。“其实,只要他稍稍懂事一点,他就会明白:他的惩罚实在是个褒赏。他将会被送到一个地方,在哪里他会遇见世界上最有趣的一群男女,所有在那里的人,由于种种原因,都是太过个人自我意识了,以致无法适应团体生活。一切不满正统的人,一切又他们自己独立观念的人。一句话:每个人都是个人物。”我们也与野人有一样的感受,他在马培斯,因为人们将他屏除于村落的社团活动之外而痛苦不堪,在文明的伦敦,他却因无法逃避那些社团活动、无法全然独处而痛苦。如今的人们已经太缺乏孤独,这意味这独立个性的磨灭,而当一个社会普遍缺乏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时,极权时代便已经悄然而至了。催眠技术——意识的灌输美丽新世界中,每个人从婴儿时期开始,就被施加以催眠教学的方式。哪怕是最荒谬的理念,在几千几万次的重复之后皆变为了“颠扑不破的真理”。人们熟练到在日常谈话中,信手拈来、脱口而出、运用自如了。你很难解释重复的魔力,但人总趋向于相信熟悉的东西,对语句的熟悉也能带来潜意识认知上的接受。台湾人将意识形态(ideology)翻译成“意底牢结”,除了巧妙地移植了发音,还传神地揭示了这个概念的本质,即“埋在人们头脑、意志、情感深处的,不被发觉的,不由自主就表露出来的理念。”正如美丽新世界中的这些公民,连自己都不知道什么时候被灌输了这些思想,也从来不会去怀疑“真理”的可靠性。娱乐快感——思想的摧毁琳达返回美丽新世界后的生活状态,成为美丽新世界中的典型生活写照:躺在床上,收音机和电视成天开着,广藿香龙头涓滴不断,索麻药片伸手可及。琳达的感官无疑得到的是极大的快感,于是她便一直在太虚幻境里度假:收音机播出的音乐在那儿成了一座有声有色的仙宫;电视中舞蹈着的影响在那儿城了甜美得无可形容的歌唱感觉电影;涓滴的广藿香幻化成太阳,又似上百万的萨克斯风,无穷无尽。人们观看粗制滥造的“感觉电影”、吟诵嬉笑浅薄的白水诗歌、读没有思想精髓的教科书……当野人质问首脑为什么要扼杀精致的艺术时,元首回答:“必得在快乐和从前所谓的的高级艺术之间作选择,我们牺牲了高级艺术,但那是我们用来偿付安定所需的代价。”极权统治者坚持着这样的原则——普遍的快乐将会保持着轮轴稳定地转动,真与美却不能。两性杂交——自由的出口小说中另外一个刻画得很极端的地方,就是婚姻家庭的消灭与两性杂交。或许没有人想过,把“性解放”“性自由”与极权统治两个看似矛盾的取向联想在一起。然而,通过《美丽新世界》你就能够明白统治者的手段:随着政治和经济自由的减少,性自由势必补偿性地增加,而要实现独裁,就必须乐于鼓励这种自由。性自由加上由麻醉品、电影和收音机所支配的作白日梦的自由,统治者会更容易使他的臣民顺从于自己的奴隶命运。、极权社会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样全面的禁锢,而是由关键问题上的“收”与非关键问题上的“放”组合而成的。必然要寻找一个减压阀,让人们感受到自己的“自由”,才能屈从于政治、经济、社会层面上的极权。而毫无疑问的,“性自由”成为统治者眼中最无伤大雅,也是最奏效的“自由幌子”与“减压出口”。吞服索麻——信仰的麻醉索麻,是贯穿故事始终的麻醉品,人们随身携带,随时服用。赫胥黎自己这样解释:无论现实是多么乌托邦,人们也会感到时常需要度假的需要,危害较小,乐趣较大的东西。然而索麻还远没有那么简单,书中借元首之口,更深地解释了索麻的实质:“没有眼泪的基督教——那就是索麻。”在极权者眼中,文明绝对不需要高贵,这是政治缺乏效能的症状。因为,在一个被统治得“井然有序”的社会里,没有人有任何机会表现高贵或者英雄。必得有战争,有分崩离析,有必得去抗拒的诱惑,有值得去爱、去为止奋斗或者保卫的对象,高贵和英雄主义显然才具有意义。然而统治者们尽了最大的力量,防止人们去过分爱任何一个人,没有分崩离析,许多冲动都被容许着自由发泄,没有什么诱惑要去抗拒。“万一不幸居然发生了什么不愉快的事,永远有索麻让你远离现实度个假日,平抑你的忿怒,使你与你的仇敌重归于好,使你有耐心又坚忍。在过去,你只有奋尽全力经过许多年的艰苦的道德训练,才能臻于此境。如今,你只消吞下两三片半克量的药片,你就做到了。现在任何人都能做到深具美德。”极权者会极力让人们相信,信仰是多余的,人们是可以离开上帝而独立生存的。他们的理由是——用一个瓶子就能随身携带至少一半的德行,年轻而得志得活过一辈子,还能知道生命的终点。总而言之,一个真正有效率的极权国家应该是这样的:大权在握的政治老板们和他们的经理部队,控制着一群奴隶人口,这些奴隶不须强制,因为它们心甘情愿。

这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设想这样一个世界,它里面的一切都是由执政者安排好的,人们没有任何选择的可能性。人们被安排出生,繁殖,热爱工作,热爱福帝(一个不知是否存在的big brother),热爱滥交,热爱唆麻。人们没有痛苦,没有烦恼,没有召唤,没有人性。这样的世界问题在哪里?你也许会说:人生若如此不亦美好?我们有的是物质,我们不需要感情。欲望尽能满足,幸福感源源而来。可是,被忽略的是人类最美妙的一种情感:爱。他们滥交是欲望所趋,却对爱人毫无关怀;他们吸食唆麻排解痛苦,殊不知没有痛苦就永远没有爱,没有思索,没有一切。从前一直对福山说的共产主义就是最高形态的奴隶制不解,此时恍然:这样的世界不就是我们梦寐以求的共产主义社会吗?貌似它带给人们的是满足,是幸福,但正如刘瑜老师书评中说的,这种幸福是‘被幸福’,是沉沦。人人犬儒的社会里,做一个野蛮人都成了一种奢求。我爱约翰,他就是Winston,他俩的结局又何曾相似!并且我相信,历史必将终结,人们终会觉醒。正式因为有约翰和Winston,才让我们对这个世界有多了一份希望。如此,也许brave new word指的实际上就是约翰生活的世界罢。为了到达那个新世界,我们需要勇敢。

温和而自知的亚稳态

其一是这有偷换概念之嫌,我并不认为弱化父母、婚姻和家庭的观念,向着共产共妻或者母系氏族的方向发展有什么不好,实际上这样才是贯彻“价值不能够凭私心的爱憎决定”这一理念的有效途径之一,因为它不占有,所以不会有私心。而这个美丽新世界里虽然达成了每个人都属于每个人这一点,却一开始就令人们失去了自由意志,而这是无法容忍的。换一种说法,虽然我认为人啊生不带来死不带去,除了自己的心灵没办法占有也不应该占有什么,更不应该被占有,因此所有试图占有我心灵的关系啊情感啊都很恼人,但倘若这个世界压根不允许发展自己的心灵,其他的一切又有什么意义?反乌托邦的并不是乌托邦本身,而是误探了的实现乌托邦的途径,或者说是错把途径当做最终目的了。另外,说起意义,我一贯秉持万物的存在或不存在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意义本身就没有意义,这时候如何自处实际上是一个相当艰难而且有趣的问题,美丽新世界这种人类的自处的方法显然相当蹩脚(如果不是最蹩脚的话),实在太拿自己当回事儿了。其二是,自打知道了亚稳态这个概念后我就对此爱不释手,因此实际上这种不顾一切追求稳定的社会最终一定会停滞,一定会走向热寂,一定会消逝。即便意义有意义的话这种作为也毫无意义。当然,这几个“一定”的前提是我的世界观对此的认知还是确切的、热力学第二定律是可以被如此理解的。其三是,我希望我可以被他人基于自愿地尊重和理解,如果不能理解的话至少不怀有恶意,因此我愿意认为其他的人也都应当被尊重被理解。像“我们所有的昨天,不过是替傻子们照亮了到死亡的土壤中去的路”这样的话,即便它再有力量再有诗意,即便我再喜欢这本书,也十分不高兴看到。话又说回来了,我高不高兴其实也没有什么关系。正是不同观念之间的摩擦才让这个世界比较可爱,才带来了心灵的成长,同质化尤其是强制性的同质化比摩擦、碰撞、孤独和沉郁还要痛苦一万倍,这可不是几克唆麻能解除的。其四,回到正题,约翰和列宁娜代表了两个极端,极其原始vs.极其秩序,然后呢,可笑的是,他们被彼此的肉体吸引了。身为一个对肉欲持有偏见的人,我不知道该如何吐槽这一点。最后,我准备形容一下我理想中完美的人格:温和,自由意志,亚稳态。太激进容易失去方向,自由意志意味着自我选择和承担,不完全稳定才能够不断蜕变。约翰太冲动,伯纳缺乏自知和承担,赫姆霍尔兹和总统比较可爱一点。

我们为什么不能总唆麻

1飞行员我生活在一群飞行员当中。我最爱的爷们娘们都爱飞。“飞起来,然后你会忘记所有的事。你感到空虚时,它让你充实;你感到难过时,它让你快乐;你感到快乐时,他让你更快乐。”我知道他们说的是真的,可是我对飞行还是保持着冷静。对于数次飞行未遂的我而言,飞行是一种体验。而对于很多人来说,飞行已是生活的一部分。面对痛苦空虚,他们已经习惯了用一克去逃避。仿佛这样,这些东西就不再属于他们。然而,这种快乐时多么虚假。他们抽离了我们本有的自我意识,让我们有了美丽的错觉。他们说飞行可以让他们到达他们想要去的地方,飞行让他们自由。可是,那些想法那些自由只是我们剥离自身体验后的虚假情绪。飞行着的我们从来就不是自由的,因为飞,不是来自我们自己,只是来自于药物的效力。2感官世界我相信不止一个人(未完,待续)

幸福从哪儿来

我只是觉得我像伯纳。我看到了那些有关我自己的、有关我周围的人的不正常的令人厌恶的地方,我以为我有勇气做出什么改变,挑战一下权威,然而真正到了紧要关头,却突然觉得,诶呦,唆麻真是个好东西。而一觉醒来之后,却会带来一种自我厌恶。为懦弱厌恶,为有能力思考却没能力行动而厌恶。我记得那一天ZX自修课的时候跑过来,小声地告诉我,她说服了教务处的老师把我放在了传说中的第一梯队里。我先觉得奇怪:我又从来没有表达过这样的愿望。然后感到可笑:原来真的有第一梯队这样的东西存在。再然后我感到高兴:看来我还没因为N次的意外被放弃。最后我感到恐慌:就是这种笨重的、只教会人怎么考试而不是怎么思考的教育,我一直以来为之感到恶心的制度,居然给我带来了快乐,我居然在不经意间表达了对它的喜欢,而且,仔细思索之后,发现我已经深谙其道并且也算得上如鱼得水。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能力没错,资源应该优化配置也没错。只不过,就像那些接受了睡眠教育的α一样,当我有能力看到弊病的时候,却因为自身的惰性而什么都做不了,岂不是很可悲、很令人失望吗。虽然如此,我还是觉得,能体会到“衰老、丑陋、阳痿(大概很难,除非我变性)、梅毒、癌症、饥饿、伤病这些丑陋的东西”,总是希望明天有不可预知的事情发生,还有遭受苦难的权力,这样之后,便能感受到自己的幸福了吧。

幸福是个贬义词

不靠唆麻地面对人性和自我情感的困扰是一些人在“美丽的新世界”里保持自我肯定的主要方法,但用一本书的长度来讲明就显得罗嗦了。就像画像里众神头上姿态不一的halo一样道出人造诸神的黑色幽默一样,书中屡次提到的Shakespere的著作一样道出了乌托邦只能是不同文化的各自想象,也许,阻止乌托邦实现的不是一些正面价值观诸如幸福的独大,也不是多元价值观无法统一,而是人性中的恶的一面使人无法步入“美丽的新世界”,所以一个开放的社会,也必将能宽容多元的加值观(在对立的价值观的人看来是恶的必要?)

美丽的让人毛骨悚然的世界

看完之后整个人三观崩塌了,想了很多东西,但现在下笔,却又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其实说真的,国情复杂的国家几乎都有一个合适的角度代入,无论是历史还是地域。其实每个人都知道,毒品与肉欲,对于很多人来说无疑是巨大诱惑,但却有关贞操节操廉耻等等方面的问题,好吧至少外国人很多都是这样。但新世界真的好吗?在我看来其实就算是一个阿尔法加加能熟悉相对论,但毋庸置疑他是无知的。这个荒谬的世界唯一所谓的信仰貌似是福帝,或干脆就是唆麻。所谓的brave new world,依然是有极为明显的种姓制度,还有人们受限的知识获取范围。即使在那个时候科技是那么发达——这无疑也是zf牵制国民的一种手段,同时也是导致人类退化的前提。各种各样奇奇怪怪的人工合成材料出现在生活中,其实说真的有些时候想想就不寒而栗。而在书中描写几百个一模一样麻木无比的伽马德尔塔艾普塞隆在大街上走着的繁华场景,真是想起来就觉得可怕。好吧其实每个人都知道,真正的公平永远只存在于想象之中,只不过有时候痛苦也是无比美妙的。【第一次写长评。

关于幼态,关于《美丽新世界》

写的是关于《美丽新世界》,但我实际说的,也许是《红色皇后》。在小说中,人类的情感被限定在幼年状态,所以永远不会长大,永远不会反抗,永远天真烂漫。这是什么?这就是驯化。狗,就是情感永远被锁定在幼态的狼,人类挑选、驯化狗的过程,就是运用情感锁定最成功的的范例,所以狗终其一生只会卖萌。那么,人呢?《红色皇后》给人做了一个定义,人就是一种自我驯化的猿。人的驯化程度比狗有过之无不及。人,集成社会,迈出离开非洲的脚步的时候,就不断在剔除那些人群中有着暴力倾向的野性基因,人被认为挑选,人的长相像幼猿,人的大脑发育远远比任何猿类来的迟缓——而这恰恰就是人类的智力得以飞速提高的关键——人类有漫长的童年期。那么,结果就出来了,人之所以有高度发达的智力,人之所以成为人,就是因为人成功的把自己锁定在幼态,在这个状态,大脑不断发育,不断学习,而成年动物的攻击性则被消除了——人类文明就此产生。所以,只想对《美丽新世界》的幼态锁定说说一句:这不是人类的悲剧,这恰恰就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原因。人,就是永远也长不大的猿。

一切制约的目的皆在于:使得人们喜欢他们无可逃避的社会命运

新世界里没有不幸与痛苦,这里全都是美好与快乐。书中描述的新世界,实际上是对人类未来的畅想,到那个时候人已经算不上是真正的人了,这里每个人的出生都被严格计算,没有胎生没有双亲,每个人都是在孵育中心出生长大,接受“制约”的洗礼。人被分为 Alpha、Beta、Gamma、Delta、Epsilon 五个等级,同一等级中每个人的差别都被精细地控制。每个等级的人会接受不同的限制,让他们满足自己的等级 —— Beta 庆幸自己是个 Beta,不像低等级的人那么愚蠢,不像 Alpha 一样拥有太多智慧过得太过辛苦。每个等级都在沾沾自喜,接受了自己无可逃避的社会命运,活在快乐中。当人遭遇不幸时,新世界里有让人快乐的药物 SOMA,当出现病痛衰老时,新世界里有各种药物可供治疗。人类把所有讨厌的事赶尽杀绝,而不是学着去容忍它们。这里的人从诞生之时就确定下了自己的社会命运,来到这个世界只要享受快乐,成为齿轮足以。个人意志以及真理,在选择快乐地时候就已经被牺牲了。但是他们并不是“被选择”幸福,而是为了永恒的幸福为现在的自己以及未来的人类选择了牺牲真理,留下幸福。“普遍的快乐保持着轮轴稳定地转动,真和美却不能。而且,当然的,当大众控制住政治权力时,所关心的就是快乐,而非真与美了。”新世界里不需要真理,只需要快乐。放弃真理,这是人类付出的代价。假如这个新世界也发生在我们身上呢?虽然我们不是被精确计算出来的人类,没有接受催眠和点击如此确定的限制训练,但我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自己的设定,接受了自己无可逃避的社会命运,我们或许迟疑,或许彷徨,看似做出了选择,但实际上,做出选择的是社会既定模式。

清冷时候被忆起的旧世界 真理请自觉的孤立着吧

如果不是周末意外的早起,我不会想起爸爸旧书柜里的那本很老很老的书。薄薄的一册,被来不及完成阅读作业的我视为救命稻草。十年就这么过去了,还记得当时看书的想法。可爱而又被现在的我崇拜,那么简单、故意的复杂,可爱的深沉。少年的希望或是沉沦。依稀记得那个不愿做本能游戏的小男孩,当时心中那种反抗的、正义性的甚至还有激进意味的拯救以及被孤立真理的认定,一切都还活生生的在记忆中。只是现在的我,最终将其抛弃了,认定了本能的回归,认定了不再愚昧的愚昧,死局的自我压抑。选择孤独的痛苦远远大于被孤独选择,唯一的好处是死寂的心不必承受无边黑暗的幽恐。我坚信新必不是一直美丽,但美丽必然是新的。真理属于少数人,它必然属于少数人的痛苦与煎熬,因为它不美丽。无论在无比的黑暗中看到了什么我们都会幸福的惊呼,但习惯了黑暗的我们是否已经遗忘其实我们一直活在黑暗中。我不喜欢变态压抑后的快感,虽然极致,但不仅偏执而且极端。如果当个故事读,那么故事不够精彩。如果去读,又是找虐。可我们不是一直寻找着这种被作者虐待的幸福吗……

这是一本看了很让人生气的书——读《美丽新世界》

小说名为《美丽新世界》,却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有着绝对的等级制度和完全扼杀个人情感、思维的极权国家。在这个未来世界,人在还没有出生就已经被规定好了自己所属的阶层,甚至他们应该长什么样子、穿什么衣服、有什么爱好都已经被设定好了。身份最高的阿尔法穿灰色衣服,贝塔的地位次之,伽马穿绿色衣服,德塔穿咔叽色衣服,伊浦西龙们则长相丑陋、也不需要智慧,“它”只是为维持上层人基本生活的劳动力,形同蝼蚁。这个世界不允许最底层的人喜欢书和大自然,因为那会浪费他们工作的时间,利用条件反射让火箭飞机工程师喜欢倒立而非直立,“高种姓”会歧视“低种族”的人。这里的人们没有思想和独立意识,只有掌权者在他们未出生之前就已经灌输给他们的潜意识;人们没有感情,以为混乱的性关系就是和谐而无私的大爱;他们也没有精神生活,只能通过吸毒来获得所谓的“幸福”快感;他们不再有家庭的概念,甚至视“母亲”这个词为最大的耻辱。在这里,人不再是人,而是运转社会这个大机器的无感情的零件。而这一点的最终体现,就是每个低种族的人都有几十个和自己长得一模一样的人,社会对他们从心灵到肉体都进行了统一规划,就像批量生产零件一样。而这样根本不能称之为人的“人”,却全然以为自己是世界的主宰者。就像丽英娜那样自信地以为自己“富有灵气”,而实际上,她在伯纳心中只“像个肉体”。这个世界的主旨是“社会、本分、安定”,目的是能让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位置上得到最大的发挥、获得最大的幸福感。可是,这样的所谓幸福难道不是建立在剥夺个人思考的权利之上吗?与代表文明和高级的科技相比,已经落后的神明尚且允许人们有选择的权利:命运女神让阿喀琉斯在平庸的长寿与辉煌的夭折之间选择,上帝也准许我们有信仰与否的权利。而在这个“美丽的新世界”里,人们是没有选择的权利的,甚至连生病、老化的权利都没有。如果不考虑这种所谓的幸福其实是建立在剥夺人思考的权利上的话,我们或许会认为这样的社会是非常公正且公平的。然而实际上,却也不是这样。大多数的人依然只能对同类保持尊重,而对异类却仍然采取排挤、甚至是侮辱的态度。他们厌恶伯纳•麦克斯,因为他虽然是阿尔法却没有阿尔法那般出众的美貌;他们也不喜欢何姆霍尔茨•华生,因为他的智慧和思想已经超越了自己所处的世界;而他们对约翰,更是抱着一种看猴子的感觉,嘲笑他、侮辱他(而实际上,这三人不都比他们中的任何一个要善良、优秀吗)。尤其是小说最后约翰的遭遇让我们看到,无论当权者用什么手段来确保社会的“本分”和“安定”,用什么方法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但人的丑陋人性却永远无法消失。社会的稳定其实是建立在消灭异类的前提上的。正如主任所说:“比起离经叛道来,一切错误都算不了什么。谋杀只会死个别的人,而个别的人,说到底,算不了什么。”他们所注重的,不是组成社会的个人,而是有了人之后才有的社会。这难道不是本末倒置吗?个人的价值在哪里?小说中提到的三个主人公里,伯纳的性格最接近普通人,他懦弱,自卑又自负,有时会耍点小把戏。和他相比,华生勇敢理智,从未用过唆麻,虽然是情绪工程师,但却勇于反抗当局。约翰则最有戏剧性和浪漫色彩。他的身体里流淌着“文明人”的血,但他所生活的环境却是相信神灵和巫术的部落社会,同时他本人又从小熟读莎士比亚的全部作品。母亲告诉他,人是从瓶子里出生的,长老却说婴儿是神灵播撒下的种子。至于另外一个印象深刻的人物——总统,他曾向往真正的科学,也曾被流放异地,但最终还是选择了妥协,只能留下几本神学禁书来怀念曾经的自己了。所以故事到了最后,伯纳和华生被流放到冰岛,这样的结局对他们这样特立独行的人而言,才是能逐渐实现自己价值的好选择。至于约翰,如果不离开“文明世界”,恐怕是永无安宁之日了。其实我在看前两章的时候非常气愤,真的特别想杀了这个制造如此世界的人(可一想它其实只是作者虚构的出来的,又变得特别佩服作者)!这个世界的高科技是先进得如此不真实,可它所推崇的思想却一直徘徊在人类历史上。不过我对于小说中提到的一种观念倒是非常赞同:即社会是否进步不应该以科技为标准,而应该是人的幸福感。当然,是要有人权的幸福感。

美丽的新世界啊!

一直以为写这书的赫胥黎和天演论的赫胥黎是同一个人呢,竟然不是| | | |还挺好看,但并不是震撼如《1984》,好吧,我觉得我们这些人,还是对专制比较有切肤感如此一来,反乌托邦三部曲就看完鸟,我还是喜欢《1984》印象比较深的几点1、但凡乌托邦但凡专制(不管是武力还是娱乐专制)都是要把人搞的晕晕乎乎忙忙碌碌的过着一种说不上开心也说不上不开心的晕乎生活~因为人一闲就要思考,一思考就往哲学政治那去了,然后就要坏事列宁娜说“聊聊?可是聊什么呀?用散步聊天来消磨下午时光是一种奇怪的生活方式。”,这句话还蛮惊悚的!其实即使不在美丽新世界里,在今天,聊天儿散步,仿佛也是越来越少了,大家更热衷于娱乐,一群人嗡到某个地方去娱乐可是并不在感受内心的体验,也不在感受身边人真不好,我觉得~我还是喜欢散步聊天儿,什么也不做,就是散步聊天儿2、用处究竟是什么?伯纳高喊,我只想变成我自己,不完全属于别人,不光是社会集体细胞,我真恨不得没有用处在开始看到这句还是震了一下的,毕竟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他自身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是他区别于别人的重要之处也就是存在的意义可是类,如果过于自由和不需承担用处,会不会有种太过轻逸的感觉,又成了“生命不能承受之轻”鸟?想了半天,我觉得这个用处可以这么圆:人活于世,很该有用处,但这用处不是纯物质层面创造什么,而是精神上,能成为他人的依靠,为他人提供关心和呵护,同时他人也需要和感激这种关心和呵护。。。。3、娱乐“如果我们的年轻人需要消遣,可以到感官影院去。我们不鼓励他们耽溺于孤独的娱乐。”简直就是现实的写照,上映的大片们,太多都是纯感官的片子吧?孤独的娱乐,渐渐远去这真是商业社会的阴谋啊~野蛮人说,在孤独的夜里,我们思考死亡的时候,就想起上帝,可是福特说“我们把他们制造得仇恨孤独;我们为他们安排的生活使他们几乎不可能孤独。”不可能孤独,听起来不错,可是为什么会让人有点毛骨悚然的意思?哎,孤独,聚众娱乐,感官电影,怎么才更好?也许都有一点都不多,比较好?4、贞操“但是贞操意味着激情,意味着产生神经衰弱而激情和神经衰弱却意味着不安定;从而意味着文明的毁灭。”“他说,“别以为我跟那姑娘有什么不正当的关系。我们没有感情,没有拖泥带水,完全是健康的,正常的。””没有感情只有性,在美丽新世界里是正当的,因为感情具有摧毁一切的可能性对于约翰来说,没有什么可以用来证明爱,因为美丽新世界里什么都有,而且只要他愿意,他随时可以得到列宁娜的身体,于是他很崩溃鸟,因为没有东西来证明胸口涌动的爱,其实也蛮让人抓狂的啊。。。。至于贞操,排除掉封建道德因素之外,我想,是和爱连在一起的吧,爱天然具有的排他性和占有欲吧在什么都有的世界里,除了身体,还有什么能给对方,若是身体也是随便给和随便得到的,那么拿什么证明这是有爱的,拿什么证明你与别人不同?日常的关心,患难时候的真情虽然是一种证明法,可是劈腿高手给与若干个情人日常关心大约并不困难,而患难时候则很多人一生也不会碰到吧?放浪惯了,也许会丧失爱的能力?充满无力感。。。而且也许这是个不可逆的过程?可是爱原是很让人痛苦的东西,它有什么好?想来想去,觉得爱虽然有巨大的痛苦,它能带来的喜悦也是别的所有的一切都不能代替的吧,这份喜悦太大太大,大到自有人甘愿拥有吧~5、消费和保留地消费不是因为需要而是因为社会各种商品的顺利生产,为了商业社会的稳定不光是美丽新世界,就是现实世界,也差不多是这样了吧?保留地这里我不是很看懂,为啥赫胥黎要把保留地塑造得如此混乱肮脏,难道意欲在说明即使这样的原始社会也好过于看似美轮美奂的美丽新世界?另外,后来福特和野蛮人的对话仿佛一下子不小说了。。。小论文似的。。。汗再添上一句很惊的:“两个极端,总统说,终于走到了一起。没有错,因为两个极端天生就是会走到一起的。说得是恐惧带来的专制和娱乐带来的专制吧?啊。。。。天气一好就想更新的蜗牛爬过

人自身的缺陷 - 原始欲望vs自由意志

人之所以创造不出乌托邦,是因为人本身就不完美。人们所说的乌托邦大概可以看成同时满足人类原始欲望和自由意志的世界。但这两种条件又不可能同时满足。所以人们一直都在寻找两者之间的平衡。为什么不能同时满足?要获得自由的意志,必须要承担相对的责任。而责任又会使我们的原始欲望无法满足。原始欲望vs自由意志电影里面的英雄都被赋予了自由意志。因为那看起来很好,很正义无私。 事实上这是不可能应用在大部分人身上的。社会是由一群自私的人组成,包括我在内。 同理,大部分人愿意渴望完美,抛弃自由 —— 有了幸福,要自由干什么呢?我们要自由的原因不就是 不让别人帮你做 会让自己不幸福的决定 吗?那么现在被人都帮你幸福了,要自由干什么呢? 这就是这本书《美丽新世界》的世界观。

《美丽新世界》读后感

实在没想到会是如此致郁的一本书,全书描述的是作者构建的一个乌托邦世界,到底怎么样的世界称得上是理想的世界呢。在这个世界里,几乎所有人都非胎生,而是通过瓶子涉及灌注成不同类别的婴儿;而在成长的过程中这些小朋友会被灌输各种新世界的理念,主要让他们能够享受自己所在的类别,也可称之为阶层,让他们深信能成为他们自己真好;接着,长大后社会也会让他们各种本能得到满足,保持健康并直到生命终结也不会有衰老的问题,同时还配之索麻确保他们能够在任何时候都能感受到快乐满足,索麻大概可以理解成现在社会判定的毒品。通篇看下来,会对这样的世界感到不适,但或许只是因为与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实在大不相同,几乎颠覆了我们现在视之为常识的一切。虽然会觉得不适,但是却也说不出这样的美丽世界有什么不好,毕竟在里面的人时时刻刻分分秒秒几乎都是在快乐和满足中的。如果真的可以实现这样的世界,其实有什么好拒绝的呢?在我看来这本书最精彩的部分是后段野人和首长的对话。先交代下背景,野人是美丽新世界的一个意外产物,这个本不该出现的胎生儿意外诞生在了新世界之外的蛮夷之地,而后又被人接了回来,而这个首长则可以简单理解成新世界里面的一位掌权之人吧。野人像是代表读者心声般向首长控诉着他对新世界的不理解,而首长字字铿锵地逐一反驳。确实,若人最终追求的是快乐,那么美丽新世界确实满足了,而野人也不得不承认其实他想要的是不快乐的权利,他说着:我不要舒服,我要神,我要诗,我要真正的危险,我要自由,我要至善,我要罪孽。但,到底为什么要不快乐呢?归根要评价美丽新世界,还是取决于每个人不同的那套评价标准。它为每个成员带来了自始而终的快乐,尽管科技、创造力等任何有害于这套体系的稳定因素都受到了无限压制,但如果所有人类都已经拥有快乐了为什么还要它们呢?面对这些问题,我竟无言以对。这个乌托邦系列丛书有三本《一九八四》、《美丽新世界》、《我们》,还剩一本没看,但愿看完之后会能找到一些答案。

美丑不分

美丽还是不美丽?读了《1984》,读了《娱乐至死》,读了《美丽新世界》。未来是什么样子的,大概没人能说的清楚,总有人担心,会描述出一种看起来并不美好的未来。什么是好,什么是坏,区分的标准是什么?我不知道,也想不出来。以现在的观点看,一个没有痛苦,只有享乐的世界也是疯狂的吧。可转念又一想,现代人的生活的观念和理念,其实也是社会演化过程中加给人们,和更古老的人的观念也肯定非常的不同。这样的差异,谈不上对和错的问题吧。要不就是我对社会的认知太幼稚。呵呵。人总是倾向逃避痛苦,追逐快乐,只要给他们快乐,就什么都可以不用想了。赫胥黎的世界,比奥威尔的世界更加简单易实现。现实世界看起来也是这样吧,可是又有多少人关心呢。我们有电视机,我们有娱乐,我们“娱乐至死”。

在通向美丽的路上

1、Alpha、Beta、Gamma、Delta、Epsilon的等级划分;2、精彩部分为总统与野蛮人的讨论;幸福到底是要什么?蹩脚累赘的故事与要揭示的深刻主体不太相称。稳定、本分。当下正在路上;

人类生命的本原

“你吃了什么不受用的东西?”伯纳问。野蛮人点点头,“我吃了文明”。假使作为一个人,没有家庭、婚姻、父母、儿女、情人以及由此做为纽带联接起来的各种各样责任、情感,及其为之以终生为代价的艰辛努力乃至奋斗,人活着是不是会轻松甚至幸福一些?这是以福特(代表现代工业的开端)为纪元的未来新世界给我留下的一个印象。在网络上搜看过相关评论,居多的是将其作为反乌托邦小说中的经典,颂扬了作者于人类社会工业化开端不久便以暗喻的手法对人类的未来表达出的那份忧心冲冲和天才的预见性。这种颂扬当然在意料之中,因为打开书本之时,在这顶反乌托邦的桂冠衬耀之下,我便多少可以想见作者将会是以怎样一种态度和讲述,向我们展现他对人类未来的心中图绘。但是,正如郝胥黎自己所言,对美丽新世界我们似乎只能接受,因为一个人能够抵御痛苦,但却不能抵御幸福。我想,也许这样将其仅作为反乌托邦作品来看待,或许真得只是抵御痛苦而已,而如何抵御幸福便多少都有些失语了。如果从这层意义上讲,我反而觉得这样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未来新世界,其对人类生命本原意义的探究,更甚于人类社会的未来存在形式,因而,我也觉得唯此,这个作者笔下的“美丽新世界”对我们现在来说,才更深刻更有意义一些。在我看来,这个“美丽新世界”更给我震撼的,不是极@权社会对人的愚昧统治,而是对人类一直以来赖以生存发展的生命谱系的一种颠覆。比如,在我未看到此书之前(或许许多人也是如此),一直便以为亲情、血缘以及男女之间的爱情,是一种可以穿越时间的普@世价值,无论何时何地何人都应当将其作为无尚美好的事物加以坚持,这看起来是铁板钉钉毫无疑问之事,似乎也是人之所以为人而区别于其他动物、作为万物之灵的标志和图腾。但在那个五百多年之后的“美丽新世界”里,这种所谓的普@世价值、万物之灵的标志与图腾,不过已经变成了远远堕落于那时文明之外的愚昧、落后和野蛮行径。因为,到了那时,人不再会有父母(就象现在大规模孵化小鸡一样,那时每个人都是从人类孵化中心的婴儿瓶里经过人工授精后出生的),人也不再会压迫或者被压迫,不再需要奋斗、努力,也不会想到游手好闲(在人被孵化出来之前,就已经被设定好条件、规定好命运,你是属于哪个阶层、该干什么事,而且通过无数重复的睡眠教育,每个人出生之前就已经深深地认同了自己的命运,也认同了他人的命运,因此不会有更多的思想而感到所谓的压迫、不公,或者什么奋斗努力和偷懒),而且即使在这个严格设定命运的社会里偶尔出现了一些偏差,导致有个别人在其中某个时间感受到某些痛苦或者不安,国家会定期地发放“唆麻”----以我们现时的理解来看,就是一种神经麻醉药品,甚至说它是毒品也不为过----让生活于这个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可以度“唆麻”假,于是一切在某些偏差或者失误中带来的痛苦与不安便都烟消云散,而且性得到了最大的解放,因为每个人都是属于其他人的,与人上床上得频繁越高就越可以得到社会的认可和羡慕;人也不会衰老,永葆青春,没有疾病。。。。。。总而言之,一切痛苦、压抑、不平、辛劳、担忧、责任、压力、纠葛等等都不会在这个美丽新世界里出现,每个人都心甘情愿地做着自己的事情,尔后幸福、娱乐至死。试想,你能抵御住这样丝毫不需要责任与压力、不需要努力艰辛奋斗、不用去思想思考或者担忧,而人的本能欲望能够得到最大满足的幸福么?正如这新世界里的总统所说的,这个社会把人从这个人的肉体囚笼里解放了出来,而人类社会的发展史表明,人类之所以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社会与自然科学,不过就是为了把人从人的肉体囚笼里解放出来,而现在既然已经解放出来了,那么还需要人们再来掌握那些曾经的社会与自然科学么?于是,作为人类曾经的精神财富象征的莎士比亚,在这个美丽新世界里,人们是毫无所闻的;人们不知道“爸爸”、“妈妈”是什么意思,如果听到女人生小孩那是一种十分荒淫下流之事,“母亲”是一个猥亵、羞耻之词,因为生儿育女那是野蛮人才干的事,在文明社会里人类早已不用再去做这样的事了。。。。。在这个新世界里,人除了按照命运设定的轨道前行之外,只剩下一种事,那就是永远地属于全社会,并享受全社会带给你的幸福。正如文中所言,莎士比亚不过是人类痛苦的产物,人类不痛苦便不会有思想,而人类一思想,痛苦便会接踵而来,所以,一个人人幸福的世界,是不需要思想的世界。如果人类能够勘破这一点,似乎也可以真正找到生命本原的真正意义。我想,这比人类社会以何种形态存在似乎更重要一些。

这也是未来的一种可能。

你要舒服吗?为了真与美过着艰辛的日子,正如现在或者未来我们即将体验的生活状态一样,或者,为了快乐放弃上者,每个人属于每个人,没有家庭爱人等传统道德的制约(比如社会性的性自由),不再思考哲学不再思想,取而代之的是快乐对生活的无限充斥,那么,你的选择又是什么,在舒服和不快乐之间,(人们很容易做出自己的选择)。而现在我们可以明白的看到这个世界正在往这个方向发展着,所以不得不说,阿道司.赫胥黎的预言正在实现之中,《美丽新世界》好像根本不是一个反乌托邦小说而是一个大众的乌托邦,是《1984》之后的最终的世界,我都不想反对这个世界,从某种程度上这是一个更大的更好的由体制而不是个人决定的西比拉系统,高超的优生科技决定了整个社会的安定稳定与............幸福(本质上是快乐),人与人之间充满友爱(同阶级之间,不同阶级间也没有太大矛盾),所以,这更像人类的社会的最终形式,虽然美丽新世界是个非人世界,人不再有其作为个体的意义,但它却仿佛根植在人性中,更像是我们发自内心的对未来的一种期待,1984 形成源于权利,美丽新世界形成源于.........我们自己的愿望。问题来了,这到底是乌托邦,还是赛博朋克呢?里面的人认为它是乌托邦,外面的人,也许认为还是个乌托邦,也许不是(大概吧)。

差异的美好

如果身处 赫胥黎的 “美丽新世界” 我们是否真的会心甘情愿 如果社会真的进入一个只有安享欢乐 刺激 甚至连悲哀情绪都可以设定程序 的境界 我们真的会想逃离吗? 依现在的眼光和标准看 那个世界是无趣和恐怖的 但里面的人 乐在其中 不管承认与否 人性中趋利避害的因子从未消失 一些人追求精神上的满足而鄙视那些享受物质的人 这两者的区别只是 享乐的目的和方式不同 就把人分为"高" “低”两个层次 或相对的两大阵营 但是总有一些追求精神的去嘲笑追求物质的人 低层次 动物性 后者又看不起前者的 装模作样 附庸风雅 我们给人下不同的定义 去区别于动物 这种定义 在不同的时代的语境下有不同的含义 甚至在每个时间节点上横轴上所存在的人 对于 人的 定义也不尽相同 由于定义不同产生的差异 构成了千千万万个独一无二的人 而如果一些人以相同的面貌做同样的事情 他们还能称之为严格意义上的人吗 但是 他们 仍认为自己是幸福的 人 黑客帝国 中的matrix 这样一个虚拟的乌托邦也算是人 自由选择的结果吧 我想这就是 美丽新世界 于我们看来恐怖的地方吧 我真诚的接受并且热爱 由差异性所来的丰富的体验 这种不同的 不乏味的生活才是活下去最大的幸福吧

当一切都这么美好,我们还剩下什么

《美丽新世界》这是一个极端幸福,美丽的世界,这是一个每个人都能享受一切的世界;但,这是一个没有艺术,科学,宗教的世界。因为胚胎培育,失去了亲情;因为生活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就没有了苦难与挫折;因为失去了更多的这些,艺术就失去了它应有的土壤。人们无法理解,也看不懂艺术。“他们对激情和衰老一无所知。没有父亲、母亲的烦恼事,没有妻子、孩子或爱人让他们产生强烈的情感”如果生活中的确有事情让他们感到不满,未等到艺术的种子发芽,嗦麻就能让一切烦恼清光。是的,科学是美好的,是有用的,但是我们应当限制其发展,为他选择正确得方向。“我们不能让科学破坏自己的成果,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谨慎限制科学研究的范围。我们不能让科学来解决所有问题,只能让它解决当下最迫切的问题”稳定意味着美好,幸福。而科学所带来的每一次变革都将破坏这种稳定,将世界带入一次又一次的混乱,因此为了大多数人的幸福生活,科学被限制了,被禁锢了。而宗教,更是不值一提。人们在迷茫,在苦难,在感觉自身无力,愚昧无知时,向某个未知的,万能的存在乞求,希望摆脱困境。然后,在这个美丽新世界里面,上述的一切都不复存在,物质满足了一切,精神被嗦麻麻痹。如果说《1984》是对极权统治下人们对自由的向往,那么《美丽新世界》就是对乌托邦中人们精神荒漠的描述。当人们殿堂中的三大支柱轰然倒下,我不知道我们还剩下什么。当一切都变得极为方便时,极为舒服的时候,我们曾经苦苦追求的不舒服,不方便究竟意味的什么。用原文的最后一句话结尾“我不喜欢舒服。我要上帝,我要诗歌,我要真正的危险,我要自由,我要善良,我要罪恶。”

一枚单面的硬币

单面的硬币——《美丽新世界》读书笔记平凡的你,是否曾因为自己的其貌不扬感到过沮丧?是否曾因为为追求某个男孩不得而感到悲伤?是否曾因为没有生在富裕人家感到不平?是否因自己平庸的智力感到无力?是否曾因为某个无谓的流言感到愤怒?是否曾因疾病折磨感到痛苦?是否曾因为全力准备却依旧迎面扑来的失败感到过心灰意冷?是否曾因自己的渺小而深深嫉妒他人的优秀?是否曾因至亲的离去而伤心欲绝?这么多这么多的负面情绪,这么多这么多的痛苦与失落、愤怒与沮丧、嫉妒与憎恨,这么多生而为人就逃不掉的苦难与折磨,充斥自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控制着我们每天的状态,你是否也在某个瞬间,跟我一样幻想过一个乌托邦,在那里没有苦难、没有折磨、没有攀比、没有失败、没有求而不得,在那里每个人都可以做自己爱做的事情,每个人都属于彼此,都爱着彼此,永远健康,永远幸福。这个世界,就存在于《美丽新世界》。在赫胥黎笔下的这个世界里,一切苦痛都被人工定义下的命运与睡眠教育设定的道德所消解。人人生而平等?笑话,一个稳定的国家必定要有居高位的劳心者(负责人工授精胚胎培育等大局规划),也定要有低贱愚笨从事最简单工作的劳力者。只是他们牢牢遵循着命运设定的轨迹而活,踏踏实实地做自己分内工作,勤勤恳恳地走完一生。『人人生而平等』这种话,早就是禁书中的语言,说出来都是一种耻辱。有比较就有苦痛?笑话,美丽新世界中的每个人,都早已在幼时就被洗了脑。那还未产生记忆的千千万万个夜里,不断重复的『我们的阶级最幸福』早就根治在脑子里、心脏里、骨髓里。位高者不会因低贱者从事的苦劳力而心生同情,卑微者也不会为上等人的华服盛宴而心生嫉妒。因为,每个人都在自己所属的阶级中,一模一样的生活着,alfa可以云鬓飘香地去打撞球障碍高尔夫,apslon也可以靠着半片soma度过无聊的漫漫长夜。求而不得会失落?天大的笑话,完美的世界每个人的所有需要都会得到百分百的满足。那些不能被满足的,通通称为不该存在的需求,如鲜花、书籍、跨越阶层的渴望,都将被牢牢扼杀于摇篮中,一丝一毫冒头的机会也不会有。失去至亲会伤心?这更是让人笑掉大牙,至亲是那些无比肮脏的、通过胎生培育后代的原始落后族群才会有的概念啊,一夫一妻制简直就是对社会稳定最大的危害,而胎生以及其带来的无限后患都是多么的罪恶与淫秽啊!只有在胚胎培育室,从培养皿、培养瓶中诞生的生命才是纯洁美好的,才是符合社会需要的。这个能解决一切苦痛的『美丽新世界』,简直就是梦中的天堂,无比完美的存在啊,难道这不就是人类应当奋斗的方向,可以预见到的理想未来么?然而,美丽新世界,真的是我们梦寐的理想国么?失去了苦痛的幸福,失去了挫折的成功,失去了黑的白,真的还有存在的意义么?这世上,真的会有单面的硬币存在么?

什么都有了 什么都没有

看完这本,心里有点堵。书里的 美丽新世界 是个超文明的社会,一个只有快乐的社会,一个公民什么都有的社会,却是一个公民什么都没有的社会。这个美丽新世界里的人,只是一个个的复制品,没有了个性,没有了自我的概念, 所谓的"大同"。这里的人实则称不上"人"了吧,成了一堆堆的听话的"肉"!何其悲凉!科技发展到后来的"荒原"景象。这种社会都觉得没有了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作为一个个体的存在,我们实在需要思考,需要艺术,需要自由,需要痛苦,需要知道为什么而活着。

你我的乌托邦

一个神奇的乌托邦——没有恐惧,痛苦,狂热,没有极端的思想或是轰动的发明——一切都那么井然有序,一切冲动都会立刻得以满足,每一个人属于任何人,社会就是每个人的家,幸福是那么简单和自然。起初,一切都看似荒谬。不受限制的欲望如何给社会带来秩序呢?作者用一本书的时间回答了我的问题。的确,没有忠诚的概念,没有宗教,没有书本,没有创新的科学,人类也能生存。从某种意义上来看,似乎活得更宁静、更无忧无虑。然而,野蛮人约翰的出现终于让我在作者设下的文字魔障中得以重回清醒。约翰和生活中的我们一样,有家庭,有对知识的渴望,对音乐和爱情的崇尚,以及对神秘宗教的信仰。他就如每一位读者的缩影,被无助地放在这乌托邦世界中,格格不入。一切起初都是新鲜的,直到思想观念的不统一终将约翰送上绝路。我不禁思考,为何这美丽新世界不得以成真?或许是因为人类的发散性和不可控性。超脱其他物种的人类大脑赋予我们将理性与感性结合的能力。除了单纯的满足生理欲望及心灵的幸福满足感外,人类的思维触角遍布五湖四海。有时很多事即使不带来任何快乐或满足,人还是会义无反顾的去做。这现象无法解释,或有时可归于“义务”。除此以外,人只有少数时间可勉强称之为群居动物。若非利益驱使,或是情感支撑,人们早就各奔东西。显然,根据作者的设定,流水线般的生产及机械化的管理需要将人们限定在同一区域,来获得有效的管控。一个尝过自由滋味的人,怎会甘愿被折断翅膀呢?一个没有烦恼的极乐世界,仍是令人心生向往的。这一世,好好去爱,去恨,去受罪,去感受生命的变化,去承担。下一辈子的事,让我们以后再说。

新世界太美,我不敢看

自黄遵宪凭借着其外交官身份,先后去国内外进行考察,得出“中国必变从西法”的切实思想,并在文学创造中提倡“我手写吾口,古岂能拘牵”的思潮,并将大量西方景物入诗,使得中国文化界发动了一次语言的大革命。而且他也是最早将达尔文进化论和卢梭民约论等一系列西方进步思想带进中国本土,可谓是晚清东西方文化接壤之第一人。此外还有两个人物需要提及,一个是中国翻译的第一人林纾,其虽然不懂外文,根据几位好友粗略地翻译加之自己的古文造诣,使得外国小说第一次通行于中国大地。另一位则是略小林琴南几岁的严复,也同样在林琴南翻译出《巴黎卖花女遗事》后的第八年,严复为启迪民智,完成了托马斯•赫胥黎《天演论》的翻译工作,将达尔文主义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等理论介绍给中国学界,也就此成为中国现代自然科学里程碑式的象征。以上这一段只是为了引出一个人——托马斯•赫胥黎。作为达尔文主义的“斗犬”(赫胥黎自比),他不仅是发扬和奠定达尔文主义的重要人物之一,同样影响了如黄遵宪、严复、胡适等在清末民初支持新文化运动的一批大师级人物。胡适有云:“我的思想受两个人的影响最大。一个是赫胥黎,一个是杜威先生。赫胥黎教我怎么样怀疑,教我不信任一切没有充分证据的东西。杜威先生交我怎么样思想,教我处处顾到当前的问题,教我把一切学理想到思想的结果。这两个人事我明了科学方法的性质与功用,故我选前三篇介绍这两位大师给我的少年朋友。”如果需要探究赫胥黎是如何教授胡适怀疑的话,似乎我们可以从一段故事中探出赫胥黎谨慎态度。当年赫胥黎作为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支持者之一,与保守派及教派的论战中,他总是以理性严谨地方式反驳那些反对者的先验主义论调。他说道:“我要重复地断言,一个人有人猿为他的祖先,这并不是可羞耻的事。可羞耻的倒是这样一种人:他惯于信口雌黄,并且不满足于他自己活动范围里的那些令人怀疑的成就,还要粗暴地干涉他根本不理解的科学问题。所以他只能避开辩论的焦点,用花言巧语和诡辩的辞令来转移听众的注意力,企图煽动一部分人的宗教偏见来压制别人,这才是真正的羞耻啊!”虽然现在达尔文主义以及科学主义也时常受到学术界常规的质疑,并且有不少学者已经承认了此理论的局限性,(当然这并不是我这篇文章想要诉说的重点内容。)但在承认科学主义和达尔文主义的局限性上,似乎那些反对者拒绝接受个人的丰富性,并只承认其单一的学说会将人拖向极端主义深渊的倾向更为严重。其实赫胥黎并没有那么单纯,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他孙子阿道司·赫胥黎 与乔治•奥威尔的《1984》、扎米亚京的《我们》并称为“反乌托邦”的《美丽新世界》一书中,了解到赫胥黎对于科学、技术主义对人性、思想以及灵魂扼杀的担忧和预判。 阿道司·赫胥黎继承了赫胥黎家族的全部衣钵。《美丽新世界》的故事其实并不复杂,甚至让鄙人觉得有些过于单线条发展,因此也有不少读者读完这本书后与奥威尔的《1984》相比,对情节总是有种选择性的遗忘。作为一部预言性或者说狭义的科幻小说,《美丽新世界》的叙述套路似乎成为了现今许多科幻电影的最初脚本。比如《500年后》、比如伊万主演的《逃出克隆岛》、又比如我最近看过的一部叫做《老雷斯的故事》的动画片,在这些影视作品中,都能非常轻松地看到《美丽新世界》的影子或者整体的框架结构。似乎美丽新世界中种种关于思维的爱情、性爱、宗教都随之成为了与技术和科学相对抗的基本属性。这点上正好应征了法国哲学家利奥塔德对于后现代主义也就是技术主义时代,社会、未来世界、科技、进步、幸福等将会发生如何的病态症候和危机。他认为:随着电脑霸权的形成,一种特殊的逻辑应运而生。知识者过去由心灵和智慧的训练获知的方法已经式微,现今的知识者以一种彻底的“外在化”、符号化的方式,淡漠道德灵魂之维的修养而奉行商品世界那冷冰冰的操作伦理。后现代知识不再以知识本身为最高目的。知识失去了传统的价值而成为商品化的重要领域。但与利奥塔德的其他解释相反,《美丽新世界》并没有将科学真理作为多种话语中的一种“话语”来看,而且显然有摒弃人文科学“话语”的嫌疑。将亨利•福特作为另一个“上帝”,追求福特汽车的流水线化生产模式,并形成具体的意识形态来约束思想的形成,稳定整个社会个“零部件”的长治久安。笔者不想在这里和大家多聊这本书的过多内容,生怕大家会因为故事本身的单线条而失去了对这部作品的阅读兴趣。同样相对于奥威尔的《1984》,《美丽新世界》更多的与政治无关,而是超越了政治形态来预言更加深层次的人类未来生态学。显然在这样一部一而再地被优秀和低劣的影视剧作品拿来翻拍或复制的作品,多少也证明了它在科学界和文艺界的不朽地位。面对书中这样一个充满宿命论调、靠药物麻痹精神、毫无羞耻感以及技术集体至上的“残酷”世界里,《美丽新世界》和《1984》一样探讨了个人在集体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其创造力对意识形态的破坏力与纠正。当然再这样扯下去,就离自•由和民•主的站点不远了,而这个站点是本人最不想停靠的。如同我一开始所言,作为达尔文主义主将的孙子, 阿道司·赫胥黎在继承了祖父托马斯·赫胥黎的科学精神的同时,也更多采用人文关怀地去探讨并预言了技术时代来临对于人类思维及生态模式的改变和怀疑。显然赫胥黎家族影响了胡适一生的“怀疑”视角,也并没有让怀疑本身成为怀疑的对象,用胡适本人的话所言:大胆假设、小心求证,重点放在“求证”上。如果要比较《1984》和《美丽新世界》两部作品对于人类的贡献,笔者认为前者将让我们再次反思几十年前的历史以及一切意识形态所给予的个体扼杀的行为,作为一个文字版的参照物;后者则会告诉我们,在这个越来越无法离开汽车、信息技术的流水线时代,玩了几个小时电脑、看了一天的手机后,读一读莎士比亚的戏剧集可能会觉得自己更像个大写的人,而不是其他。

“乌托邦”

赫胥黎笔下的世界,确实是一个乌托邦没错。这里的人们,或者说肉体,早在成熟之前就被捆绑于种姓制度之下而接受不同的条件设置,用经济学的观点来说,就是强行定义了各个类群的效用函数,从而规范了其未来的个人行为。在这样的背景下,乌托邦是成立的,所有的肉体都能够按照社会给自己定义的幸福获取幸福,虽然模式无法选择。虽然心有余悸,但我不断的反问自己,他们是不能自己体会这种悲凉的吧,因为在他们的眼中,我们才是应该怜悯的“可怜人”,野蛮人先生。相比于奥威尔笔下1984中的依靠强权与高压维护的“乌托邦”,美丽新世界无疑是诱人但更具毒性的,前者没有扼杀人性,而是压抑人性,还存在反抗和推翻的可能,而后者,希望则在侏儒仆人们呆滞无神的眼光中消失殆尽。

人到底要什么

人类一直有各种苦恼,为激情和冲动困扰,为物质的不充裕而苦恼,为命运的不确定而苦恼,为各种冲突战争而困扰,为各种自然灾害而困扰,因而人类有了丰富、伟大、精彩的情感、哲学、宗教、文学,人类一直渴望解决这些困扰,实现幸福,获得稳定。在美丽新世界,人类的困扰都没了,都解决了,因而作为上层建筑的情感、哲学、宗教文学也变化了,莎士比亚、奥德赛都过时了。应该说人们达到了幸福的状态,想要的都有了,社会井井有条,和平祥和。但要幸福就要达到一个稳定和平的社会,幸好科技够发达,可以达到,书中的世界是个物质高度发达的世界,人们衣食无忧,要什么有什么,性生活可以随意进行,立体黄片随便看,有很多运动和娱乐,足够消遣时间,而且还有大量毒品梭麻供应,用一点就没有任何遇到烦心事,而且还有很多养生技术保证青春不老的外表。总之,就是衣食无忧,没有烦恼,不会有痛苦和疾病,还有心理冲动的困扰。人人都是互相友爱,稳定和平。人都是统一试管出来的,作者写书时估计基因方面的知识还不发达,所以没有基因改良的记载,只是让受精软不断分裂,生出几百个多胞胎,在胚胎生长过程中施加不同的刺激,形成了智力和体力不同的各个种姓。虽然人生来有了等级,但每个等级都很幸福,高种姓自然不用说,有智慧,干着脑力劳动,低种姓干体力活智力低下,但有劳动和各种娱乐、物质、梭麻来填充,更重要的是他们智商低,加上睡眠教育,他们不知道别的生活选择,将自己的生活视为唯一的天经地义理所当然,也很幸福。但幸福从来不会显得伟大,它很平淡,不刺激,人都有冲动和追求刺激。但一个高度精密复杂而稳定的社会是容不得冲动的人的,它太庞大太复杂太精密,要稳定的如机器般的细胞--个人来维持这个庞大的社会系统,于是有了试管婴儿和人造的种姓,大家井井有条各安其位。每个人都按着设定好的路径幸福的生活着,并用各种技术消灭转移人们的冲动和好奇。于是社会就有序循环运转下去了。人在这里不是作为个体生存的,是作为社会的零件生存的,它追求的是社会总体的生存。可有个阿尔法种姓,他们智商高,就如同现在的人,会有各种想法和刺激,总会出现不安于安排好的路径的人。他们是离经叛道者,想法太多会不满足于平淡的幸福,而超出设定好的路径就会威胁整个社会,所以,要维护集体,打击异端,社会精密到了脆弱,不允许任何破坏稳定的,因为人类一直追求的就是幸福和稳定,所以按此,必须牺牲一点自由。于是,人对自由的追求和对幸福的追求冲突了。自由的人组成的社会是不可能达到稳定的幸福的,每个人都会有各种困扰。那个野蛮人原本向往物质高度发达的新世界,都是听他妈说的,可真去了,他却很讨厌,两种文化发生了碰撞,一种是对自由的向往,一种是对幸福稳定的向往,当看到人蛆冒犯他妈时,他愤怒了,冲突到了顶点,物质是很发达,人们要什么有什么无忧无虑,但这是一种空虚的幸福和不自由的幸福。他宁可要各种不幸福也不忍受不了这样一个新世界。中国人物质贫乏十分苦难,追求幸福和稳定;西方人已经很发达了,开始写高度工业化侵犯自由;以后中国人也会开始思考这些。好了,从书中的逻辑,既然幸福和自由两者似乎看来是不可兼得的,人类到底该追求什么呢?其实,应该是“可自由选择的幸福”,因为书中写了,有头脑的人不想要那种安排好的没有选择的幸福,那答案就只有“可以自由选择的幸福”了,不过这个是什么东西?我也不知道,人都是自由有选择了就不是安分的螺丝钉了,就不会是“完美”的了。所以,永远不会有答案,永远都是围城和相对论,穷的时候想安定,安定了想自由,书中美丽新世界也是在炭疽和九年战争之后开始逐步实现的。一切只能具体而论,不可偏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话好像又是什么也没说。

这个世界会好吗?

在看这本书的时候脑海中一直有个声音在问:“这个世界会好吗?”如果说一年多前看《1984》时还胆战心惊,那么现在就平静地多了。我丝毫不怀疑未来世界会发展成《美丽新世界》中的样子,这种可能性比成为《1984》中的高度集权社会大多了。科技真的让人类的生活更美好了吗?安定平稳、没有情感、没有痛苦就是幸福吗?每个人都活在嗦麻制作的幻想世界里享受自以为是的快乐,舒舒服服地生活,失去受苦受难的权力。于是社会安稳,歌舞升平。如果说高压统治让每个人都活得战战兢兢,总有人会想起反抗。而从胚胎时就设定了基因条件,用快乐来校正人的思维,显然要比让人痛苦来得更容易。但是,一切都已被限定好了的人生,活下去的意义在哪里?对未知的探索和恐惧,对磨难的经历和感悟,对选择的自由和权力。丧失的这一切,仅仅是幸福就能满足的吗?就如狄更斯在《双城记》中所写,我们生活在最好的时代,同样也是最坏的时代。我们享受着科学发展带来的种种益处,同时必须吞下其伴随的种种恶果。我们为了生存奔波,为了活着痛苦,但引起困扰的总是最琐碎、最微不足道的东西。我们被娱乐,我们被洗脑,我们为了消费而消费,我们成为某些人、某些集团利益的牺牲品,我们被剥夺了思考和创造的权力,我们没有自由。我们从来不曾真正接近生命的内核,不曾见过世界的真面目。我是个悲观主义者,我不确定这个世界会变好。社会若按照现在的轨迹发展下去,很有可能会变成“美丽新世界“。

生活在美丽的新世界里

这本书在今天看来,不得不让人感慨。书中不少“预言“都已经在今天实现了。我们人类是否真的离本性越来越远呢?这本书可读性很强,可惜故事本身的也有诸多缺点。故事中的悲剧完全是由于乌托邦的社会系统中出现的错误所导致,但是作为一个完美的乌托邦,岂能容忍“不完美”的事情发生?所以我认为该书对人们宣传反乌托邦的概念说服性不够。今天的我们被后现代主义思想俘虏,读了这本书之后能让我们对当今的生活方式,思想和哲学产生质疑(这也就是该书最宝贵的地方)。我们还是人类吗?

看过了《1984》,就顺便看看《美丽新世界》吧

我第一次听到《美丽新世界》这本书,是在《娱乐致死》里面,与《1984》参照用的。如果说《1984》告诉我们极端的禁欲主义和政府专制所代表的世界末日,那么《美丽新世界》就告诉我们,就算享乐,也要有节制,否则会通往另一个世界末日。很惭愧,我在小学和中学时,很长一段时间就是抱着书中政府的想法,我当时觉得如果一个人生下来就按照其智商和身体素质来对其培养,这样无疑是开放人类智力的最好方式。很久以后我才体会到,体会生活中的种种,是自由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如果一切都被计划好了,那人和机器就没有区别了。

Brave New World

刚看完了《美丽新世界》,想起了奥威尔的《1984》,两者都有着令人震撼的预见性。同为反乌托邦三部曲之一,《1984》更为中国读者所知,概因它所描绘的内容我们的父辈祖辈所经历。但是更为重要的是,《美丽新世界》正在逼近,或者说正在我们身边发生。两者相较, 《1984》中的人们虽在统治的威压下,却依然保留着人性的希望。而美丽新世界中的人类在梭麻的迷幻下醉生梦死,为了社会的稳定幸福,被抹杀掉“人”性。胚胎培育、条件设置、睡眠教育、新巴普洛夫条件法和对胎生、爱、性、家庭、情感、宗教、死亡.....的否定,令人毛骨悚然。科学的进步时刻在改变着这个世界,却是对这个星球威胁最大的所在。上个世纪人们似乎想象科学是可以肆无忌惮,无限制地进行下去的。“知识是最高的善,真理是最高的价值,其他的一切都是次要的从属的。”然而两颗原子弹的爆炸唤起了人们最原始的恐惧,the power of science让人类感到了自身的渺小。炭疽杆菌、基因工程,带来在刀锋跳舞的颤栗。在未来小说中,人类的生存状况会是怎么样的?在《美丽新世界》中,人分五等。尽管生产力极端富余,人类依然需要从事农业生产,为了社会的稳定,总得给他们找点事情做做。性游戏、梭麻、感官电影,青春不老......美丽的新世界给你梦想中的一切,只需要拿走一样事物——人性。有趣的是,我看过不少的粗劣的网络小说对未来社会有着这样的设定:为了安置富余的劳动力,国家和政府研发出虚拟游戏来满足民众的生活需求。想来好玩,我高中时还写一个短篇小说。大致内容是老师在课堂上教各种游戏的玩法,每天布置的家庭作业就是通关10次打20只BOSS,而主人公“我”和小伙伴们渴求真知,偷偷地学习英语单词和二次函数。哈哈哈我当时真是有病。电影《时间规划局》里的未来设定倒是挺好玩的。社会的流通货币就是时间——人类的寿命。富有的人拥有数百万年的生命,而社会底层的人,每天为了可怜的十几个小时的报酬奔波劳碌。可惜最后男主和女主化身雌雄大盗,劫富济贫,落了个烂尾的结局。不过对于一个爱情片倒也不能苛刻太多。额,怎么扯远了,让我们回到《美丽新世界》。历史的车轮滚滚,正如赫胥黎说的那样——"你的1984终将过去,我的美丽新世界总会到来。"

三部曲,还剩下本《我们》没看了。。

我为什么看不太出来什么门道呢。。像是在看科幻小说。。野蛮人跟文明人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野蛮人有着很多烦恼,有着真实的生活,有着生老病死,有悲伤有喜悦,有寂寞有郁闷。文明人什么都不缺,什么都是秩序井然的预先设定好了,也许他们没有什么太多的自己的个性和人格,但是,每个文明人都很快乐。。我想真的会有很多绝望的人,愿意去到那个美丽新世界吧,尤其那些失恋的人们。我嘛?容我再多想想吧。。

绝望的新世界

这是一本发人深省的小说。书中描绘的旧世界与新世界又是那样的令人绝望,一个脏乱不堪,一个麻醉冷漠。如作者所说,找到第三条路,保持一定程度的独立的清醒是面对这个世界最完美的状态。

SALUTE

SALUTE!作者简直是先知!!!清醒是痛苦的,特立独行是怪异的,当整个世界都吸了毒之后,清醒的人该怎么办?世界大同,真的展示了一幅大同的画面在我们面前,为什么会如此毛骨悚然?信念,信仰……我们的主义……

曾经有个时代,大家认为未来是这个样子

高科技基因改造无处不在的监管独 裁政 府从婴儿开始的洗脑教育人从出生便被决定将做什么没有战争,世界只剩下一个国家……==============================回头来看,所有“乌托邦”式的预言终究只是一场乌托邦,我们到底要庆幸,无论现代社会在穿凿附会下如何符合了上述的某一个细节,我们都没有落到那个我们曾经恐惧的完美世界里去。我始终坚信,1984是科幻小说,动物庄园才是现实主义。与其说这些小说成功预言了现实,倒不如说它们为现代西方社会创造了未来世界的想像模板。那些缺乏创新的,一遍又一遍重复上述元素的科幻小说便是明证。我们不妨回想一下,这些写在上个世纪初期的小说们,他们诞生的背景到底是什么:全球化科技高速发展大萧条战争置身又一场危机的我们,是否感受到了和当年那些作者们一样的忧虑?

给你全部全部全部自由

假设可以让你生活在这样一个世界:它特别的自由,美好,每个毛孔都充满着干净清洁的气息,秩序井然。你不用担心爸妈叨逼叨,因为在这个世界里没有家庭的概念——所有的孩子都是从试管里出生成长的,人们以“父亲母亲”这样的概念为耻,把生小孩当做特别不洁又落后的事情。你不用读书,做着正常的工作就好,你还可以每天体验到High到极致的状态,因为毒品是必需品。科学家和清洁工幸福指数一样高。最重要的一点是,每个人都属于其他所有人,也就是说,你再也不用担心前女友找你麻烦前男友要跟你复合了,这个世界的性爱原则其实就是滥交,但是它披着自由的光芒,痛苦和纠结的情感没有存在的必要。怎么样?你动心了吗?我觉得有的人大概会皱着眉头拒绝,而有的人,特别是最近痛别快播的人,他们会张开双臂拥抱这个自由的新世界,没有张开双臂的那些,在这个世界的定义当中,就是肮脏的野蛮人。我所说的是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很奇怪怎么到现在才读这本书,建议它应该对照着奥威尔的《一九八四》一起来看,然后就会明白为什么波茨曼《娱乐至死》的开头会反复地说:《一九八四》提醒我们不要死于我们所憎恶的事物,《美丽新世界》则告诉我们要警惕那些我们热爱的东西。这个娱乐化的时代往往指向后者,就像《美丽新世界》的结尾,“野蛮人”受不了这些文明的规则,刻板又固执地隐居在山林中,成了一个真正的野蛮人,可他偏偏又成为机器时代里干净自由的文明人所“观看”的对象,就像欣赏小猫小狗那样带着无比新奇又娱乐的姿态。我觉得我已经没什么好评论的了,因为刘瑜姐姐——再给我十年时间可能都练不出她的文笔和思维——她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这个世界的不合理之处:人们从生下来就被强迫着自由幸福,他们没有丝毫自己选择的权利。自由和幸福自然是好的,前提是你接受这样一个特别平坦而又稳定的世界,科学家出生的时候就被定为上等人,清洁工就是下等人,他们日日被催眠着这样的定义,他们欣喜地接受这样的游戏规则,没有人想挑破这种平坦,没有人像现在我们这个社会一样挤破了头往上爬。更何况他们可以跟自己等级的任何姑娘上床,他们能坐飞机旅行,能吸毒作为休息。对于伯纳德这样的人来说,他的不幸在于世界远在他出生之前已经足够完善了,他要么接受要么反抗。那么他,这个胚胎中不小心混入了酒精的怪胎,选择了反抗吗?既然他这么厌恶这种规则?赫胥黎没有让他成为《一九八四》似的绝决的反叛,他让马克思•伯纳德带着周末情人列宁娜去野蛮人的聚居地玩了一圈,带回了被人生下来的野蛮人约翰。看完你就会明白,伯纳德的不满和抗拒有一部分是因为他在这个世界里是个怪胎,当他因为约翰的出现成了美丽新世界的名人之后,他也欣欣然接受了别人的瞩目以及,睡不完的姑娘。大概反抗只是因为不被主流所承认,因此要报复。赫胥黎很悲观又很冷静地指出,人就是这么贱,你给他足够的甜头,他就能和一个之前在他接受范围之外的世界和解。至于那些仍然不满的人,只是因为规则给他的甜头不够大而已。然而我在想,既然人这么贱,又这么作,如果不给他们自己贱和作的自由,那算什么美丽新世界呢?我是自由的个体,我没有家庭的负担,可是万一我想要一个其乐融融或者怒目相视的大家庭呢?我可以睡所有的姑娘,我可以不用属于任何一个男人,那万一我遇到了一个想跟他试一试所谓“永远”的人呢?我本来可以没有任何痛苦的情感或者揪心的等待,可是如果我偏偏想要体验一下这些不好的不幸福的呢?我不用读书,按照规则去工作就行,那万一我心血来潮想知道以前野蛮人们读的莎士比亚和圣经为何物呢?或者干脆有一天我想走了,不想跟你们一起吸着唆麻看着感官电影,我就想像粗鄙的哲学家一样寻求一下灵魂的意义呢?这些有贱又作吃饱了没事干提出的要求没有办法被满足,那还叫什么“我给你全部全部全部自由呢?”这自由一眼就可以望到边了,除了空洞的幸福就是平坦的赞美与满足。或者说这是盛大的、没有选择余地的一场集体催眠。读完《美丽新世界》之后我并没有对自由有什么更深层次的理解,我和大家想的应该都差不多。值得注意的应该还有这么几个悖论:第一,个人的自由和集体主义。在这个世界里你不孤单,只有和大家在一起才能得到自由;第二,为了“稳稳的幸福”,美和科学只能被封禁,你相信的只能是幸福,美和科学会带来不自由,科学最大的用处是现实性的而非探索性的。这些我解释不了,正如以前和某逗逼讨论过的:你不相信爱情,那你相信什么?他曰:真善美。然后我就想,什么是真善美?什么事情都一定要真善美才是好的吗?我想自由应该至少像野蛮人约翰所说的那样:“可是我不想要舒适,我想要上帝,我想要诗歌,我想要真实的危险,我想要自由,我想要善良,我想要罪恶。”“我就是在要求不开心的权力。”所以自由并不一定就是那么好的,但至少,它应该有着不自由所无法比拟的真实感,或者说,自由就该包括“想要不自由的自由”。以前我老觉得作为一个年轻人本本分分按部就班是特别可怜的事,我们就该闯出去享受自由,环球旅行,做些疯狂的事(当然去西藏现在也变成特别恶俗的事情之一了),可是我却忽略了即便是我这个年纪的人,也有些想要“不自由”,他们就爱稳定踏实的东西,他们偏不想趁着年轻周游全世界,以前我可怜这些人,而现在如果我还有这种想法的话那么我可怜我自己。因为最终极的意义就在于:你凭什么要强迫别人自由啊?怎么样?会不会觉得,我们以往认为的那些定义为好的、真理性的东西,好像也不全是那么回事?它很模糊地存在于心,真正思考的时候根本极端不起来。最近的亲身感受也有,在某网站实习当管理员,就是传说中万恶的删帖人,刚开始的一周我还兴冲冲地跟leader王叔叔说,我觉得自己特别像一个独裁者。有天下午脑袋有点秀逗,盯住一个淘宝广告的帖子不放,他发一次我就删一次,后来把对方逼急了他在小组新发了一条帖子说:你们谁能告诉我管理员删帖子的要求是什么?为什么大把的广告贴不删只盯住我了?我心里觉得特别好笑,差点就想给他回一句:看老娘心情啊。又觉得这完全是想要滚蛋的自杀行为遂作罢。之后就没再这么秀逗过,很简单,规则摆在那里,而我不能以自己的原则超越规则之上,妨碍别人的自由。有一天遇到一个黑五月天的帖子,看得我真是分分钟想要骂娘,但是我只能在心里骂一句你大爷,然后面无表情地给他点了通过。我不能对我讨厌的人做我觉得讨厌的违背原则的事。网站的或者是社会的规则在我看来如果是我认同的底线,那么我就不能在规则之上加我自己的筹码,那些讨厌五月天张悬黑我缺爷的人,和如此喜欢他们的我有一样的权利,我心里骂一百句你大爷也不能阻止他们的存在。因为阻止了他们就等同于打了自己一个耳光。阿信不是说么,如果你要一朵花我就给你一朵花,如果你要一场雪我就给你一场雪,如果你要自由我会对你说,我给你自由。我给你全部全部全部自由。我当然不觉得这世界上有什么“全部”的自由,但至少在我看来,人和人都是有相交部分的圆,在那个相对的部分里,我们只能商量着,为了最大程度上的自由,做出一点让步,“和世界和解”。我也解释不清到底自由是怎么一回事,对于我这么一个普通人来说,有权利喜欢值得喜欢的人,能看到想看的书和明星,能选择自己想要的方向而不太受限制,即便做一个别人眼中的怪胎但是世界还不忘温柔待我。如果“美丽新世界”能多那么一点点选择自由的权利和权力,它就真的是个美丽新世界了。

科技的权力意志

科技的权力意志      ——权力意志是一切事物存在的始基,也是从最神圣的艺术品到最可怕的罪恶的所有人类创造物的原动力(尼采)      ——当技术胜利之时,自然被玷污和破坏。技术谋杀生命,并逐步消除由自然确立的限度(恩斯特•尼基施)      未来的brave new world,完美、和谐而稳定。      在《1984》这个恐怖的集权世界中,统治者维稳的手段是监视,是无所不在的媒体和思想警察,是强硬的洗脑,通过对肉体和灵魂的摧残来矫正独立于大众思想的异端思想;而在完美的《美丽新世界》中,赫胥黎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畸形而恐怖的“完美世界”,这个世界没有对死亡的恐惧,没有疾病的威胁,没有孤独的侵袭,没有伦理关系(父母、兄弟、妻子)的牵绊,甚至没有短暂的焦虑、困惑与不安(可以用一种叫嗦麻的药物消除),这些在今天人性中固有的东西统统用药物和科技彻底被根除了,高科技从而改变了伦理观念、道德体系,改变了对生命和时空的认知,从这个意义上讲,以伦理关系为本的儒家等学说的确具有一定的历史条件,当“父母”的称呼会本能地唤起人类在生理上的反感而不是一种温暖的归属时,孔孟之学将成为历史中的邪教。      人们不再感到痛苦,当然也就没有幸福感,“一种至深的幸福,痛苦和阴郁在其中并非作为对立面,而是条件和产物”(尼采)。人们不再畏惧死亡了,宗教、哲学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人在试管中成长,伦理关系就变得多余可憎;人在营养液中被划分为五个阶层,在童年阶段如同机器一样被按需设置培养,成年后在社会中各安其位,享受着属于自己的那个智力和感情设置层次的幸福,社会阶层绝不会流动,相互之间绝不会产生矛盾和动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剩下上下级的同事关系、同性伙伴关系、异性间有性无爱的男女关系,他们进行着劳动、管理、统治的不同的分工,每个位置的人都能够达到本该属于他的最大的幸福——一种拥有持续的感官上的满足的存在感。      世间所有的生命都是克隆人,正像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千方百计禁止后来者一样,已经成为生命的,也会千方百计地限制其他生命的等级和自由。人人天生不平等,不平等便是合理,便是道德,“满足”、“舒心”是所有被统治者最大的价值取向,“稳定”是统治者的最高目的。于是我们要问,这样一个试图通过技术消除“矛盾”的世界本来就是妄想,它存在的意义是什么,统治者既然可以通过技术将社会组织的井然有序,芸芸众生如同驯顺的绵羊,整个人类甚至像一部巨大的机器不断地无性繁衍,有厄运与毁灭吗?好像没有,无死何生呢?只要统治者不自我毁灭就没有毁灭的危险,所以,唯一的答案就是那与人性孪生的矛盾在下层大众中已经被清扫干净,而在权力核心的高处,在整套体制的中枢中,还保留着“人性”,而“非人性社会”的创造,正是“人性”的杰作,是人性中“权力”的杰作,是整套异化了的体制大厦中“权力”的鬼斧神工。      有不安的因素,那就是“独立思想”。有自我否定和批判功能的高等级的人种,他们中有力图追求自由和自己喜欢的事的异类,另外,更有文明的弃儿——野蛮人还有着与今天的我们一样的悲喜、道德感、羞耻心、对死亡的恐惧和对生的憧憬,以及对信仰(上帝)与生命的敬畏。所以,他们必然是美丽新世界中的牺牲品,前者被流放,后者被迫隐居,总统不怕他们污染大众的思想,九比一的大众与精英的设置给了总体稳定的保障。所以,唯一需要提防的就是天生的高层,那些开始觉醒追求自由的异类,他们的设置消灭了大众的思想,却为自己保留了“自我批判”以及“设置自我批判”的理性的可能,保留了独立思想的真空地带,大众无缘获得。当然,他们精心设计出庞杂的社会工厂,是既得利益——无上的权力、最高的物质享受、信仰的自慰、最前沿科技的掌控——给了他们代代维稳的驱动,以致永恒。      社会发展了吗?还是退步了,退步到奴隶、封建社会的集权时代吗?难道是我们的历史在权力的作用下做着轮回般的戏法?马氏的唯物史观历史阶段分类法终于在权力轮回面前失去了意义,历史本来就不是线性的矢量。      2300多年,只要永恒的权力存在,只要制度和科技掌握在一部分精英手中,他们就很可能在某一天把科技用于更加完美更加无形的统治中。古代民众还能在痛苦中追求幸福,在批判的理性中意识到被压迫,并在压迫中起身反抗,后来,经过权力洗礼的科技消灭了人性,消灭了道德,最后消灭了绝望与危险,并连同着希望与未来一起消灭了——大众终于成为真正的行尸走肉,不会思想的生物机器,在一生的感官满足中麻木的被奴役而不自知。羊群失去了狼群就缺少了直面人生的积极态度,过去狼群存在的时候,羊群是悲剧的主人,悲剧的远离使得羊群成为了幸福的奴隶。      技术是有价值观的,机器是有思想的,他们不是中性的工具。机器的思想就是为统治者服务,成为创造它并掌控它的人的鹰犬,它们是当权者的同谋,机器中的电路和汽油中流淌着的便是当权者的意志,机械零件的咬合和大工厂隆隆的声响就是权力意志在技术中的热烈的自我讴歌。      就像今天的ipad已经让人性渐渐变得廉价而冷漠,自大而麻木,变得娱乐至死,成人和儿童的鸿沟渐渐被填平,我们变得懒于思考,我们看不到科技崇拜和商品拜物教光辉背后的深渊,看不到当今种种所谓民主、自由、平等之思想,盛世、进步、幸福之表象后那万古不朽的为宇宙立法的权力意志,以及在它逻辑运行之下的宿命。      乌托邦告诉我们,全体人类在等待着一个真正自由平等的时代的到来,而《美丽新世界》告诉我们,什么是乌托邦?这就是。      相对于真愚的人民,美丽新世界中的统治集团还是拥有批判理性的,他们装愚。其实,处于所谓变化、进步的那一部分,最终获得民主、自由的那一部分永远是绝大多数大众,当权者永远保留着永恒、顽固的人性中那对权力的追捧和信仰,集权、专制才是真实。      其实,权力意志不是单单属于人类,它属于宇宙,它是万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它是超越一切的法则。“权力意志”不过是人类内部自觉后进行自我交流的抽象表达,它等同于狼群对羊群的追逐和杀戮,等同于海啸的狂怒和破坏,等同于照亮大地的金色太阳。      权力永远不会运用权力消灭自己,没有事物会为了废除权力而获得权力,权力绝不是手段,它本身就是目的。   

我们正在经历《1984》《动物农场》《美丽新世界》

人类被给与自由意志,就是在疯狂和浑浊中选择?大概是这么说的?《1984》《动物农场》《美丽新世界》。不能说全部,但确实是部分地实现了。要不是技术不行,我估计胚胎选择已经开始实行了。还有现在拼命让你干活赚钱却什么也买不起,不就是维稳的手段么。


 美丽新世界下载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