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中的日本宗教》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 世界中的日本宗教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7
ISBN:9787220071966
作者:[日]梅原猛
页数:234页

读《世界中的日本宗教》——以日本人的彼世观为中心

《世界中的日本宗教》是日本哲学家梅原猛先生的大作,梅原猛是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的名誉教授,1999年获得“文化勋章”,受京都学派的影响,梅原猛在日本精神史、古代史、文学、宗教等领域展开独创性思索。他以佛教为中心,对日本人精神性所进行的独特研究,被称为“梅原日本学”。 《世界中的日本宗教》,梅原猛从日本人的彼世观入手,探索了日本佛教和神道的发展,并进一步说明在日本现代社会中,彼世观存在的痕迹。作为历史最为久远、分布最为普遍、影响最为深广的人类现象之一,宗教与人的世界紧密相联。“宗教是这个世界的总的理论,是它的包罗万象的纲领”(马克思),所以,想要了解日本人,要通过日本文化,而想要了解日本文化,则最佳的途径便是了解日本宗教。日本的宗教梅原猛认为日本宗教是很难理解的,原因在于:日本的传统信仰的宗教主要有两个,佛教和神道。而这两个宗教没有相当于基督教的《圣经》和伊斯兰教《古兰经》的那样的经典。他认为所谓日本的宗教,与其说是一种概念,不如说它已经变成一种习俗。日本的宗教并不是采取思想或经典的形式,而是溶化与风俗和习惯之中。(P4)一个国家吸收一种新文化时,必定是以其土著文化为基础来吸收的(P112).而日本之所以能接受佛教并且发展出自己的本土宗教肯定是因为在佛教和神道出现在日本之前,便有能够接受这些宗教思想的心灵热土,这是什么呢?梅原猛把这原因归结为日本人的彼世观。日本人的彼世观“彼世”即“那个世界”。是和我们所生存的世界隔海相望的另一个岸边的世界。世界上三大宗教都有“彼世”,佛教的“彼世”是极乐世界,基督教的彼世是天堂和地狱……但是日本人的彼世观却是独特的,有着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都来源于绳文时代。梅原猛认为,从考古学和人类学的角度来看,日本人的“彼世观”来源于绳文时代的原始宗教。日本的绳文时代以东日本为中心延续了一万年左右后,到了公元前三世纪前后才开始了弥生文化,也就是说,日本的农耕时代开始是很晚的,比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晚了八千年,比中国约晚四千年,所以,日本就农耕文明、城市文明这一点来说是落后与世界的,但是开出了高度的狩猎采集文明的花朵。(P19)绳文时代的文化载体主要在阿伊努人身上。那么,从绳文时代的祭祀等习俗来看,有些便是现代日本彼世观的来源,比如,“送熊”(将熊的肉吃完,将熊的灵魂送往天上)。这反映了阿伊努人不仅重视人的灵魂,也同样会将动物的灵魂送往彼世。冲绳人局的人死后应该去一个叫做“尼拉依卡奈伊”的地方,这个地方既不是极乐世界也不是地狱,是过着和现世一样的生活。去了尼拉依卡奈伊的灵魂还会回来,太阳的东升西落就是回来的象征。这就是“彼世”的存在和回归现世的原型。总结日本古代的彼世观:第一、相信有彼世的存在,但是彼世既不是天堂也不是地狱,是与现世生活状态基本相同的一个世界。第二、相信万物皆有灵魂,人死后灵魂脱离身体,会被神鸟通过柱子带去另一个世界。第三、认为一切人和物的灵魂都可以去彼世,极其凶恶的人也可以在有灵的人的祈愿下渡过现世和彼世的“河流”。第四、人死才会去彼世,去了彼世的人,有一天还会回来(善者会早回)。这种回归是一种家族式的回归,几年后(在彼世是几天),死去的家人还会回到新出生的家庭成员身上。第五、彼世和现世的时间和空间的关系是,现世的一年是彼世的一天。现世和彼世的空间是完全颠倒的。第六、也就是绳文文化最核心的信仰—森林崇拜。彼世观为中心的神道基础上出现的佛教尽管梅原猛承认道教是佛教传入日本以前就存在的土著宗教,所以神道比佛教的传统要悠久的多。应该首先从神道入手来研究日本的彼世观,但是,他还是在书中大篇幅的谈论佛教,认为佛教对彼世观的继承和发展的程度要远远高于神道。神道经过两次国家主义化,一次是国家律令神道建立的时候,另一个是明治时期的国家神道。这是国家利用宗教来实行国家权力的典范。而佛教却是日本继承外来文化而后进行本土化的典范。神道神道是多神教﹐日本人认为有八百多万的神﹐自然界的山川﹑森林﹑太阳﹑火﹑雷﹑动物(狐﹑蛇)﹑祖先的灵等都成为他们祭祀崇拜的对象﹐因此有山神﹑水神﹑海神﹑田神﹑地神﹑雷神﹑太阳神等等,这可以看成日本绳文文化中万物皆有灵性的思想的延续。佛教从7世纪圣德太子对其地位的奠基开始,通过最澄的天台宗(万物皆有佛性、戒律减少和内在化)和空海的真言宗(尊重自然、现实生活中可以成佛)的发展,12、13世纪法然(净土宗)、亲鸾(和尚修行无限制,可以喝酒娶妻)发展到高潮。在佛教的发展中,很多佛教思想都与日本传统彼世观有关,比如,对自然的尊敬、相信来生、万物皆佛性论、净土论、亲鸾的相还回向的思想等等,甚至发展亲鸾的净土教的阶段,日本的佛教已经与日本古代“彼世观”非常相似了(P111).二者区别在于,原始的往生是以家族为中心的回归,而佛教是为普度众生,往生是没有家庭的限制的。日本人为什么可以同时信奉两种宗教日本人同时信奉神道和佛教,这只能以这样的理由来说明:神道和佛教都是多神教,都不想基督教那样要求绝对崇拜,不反对和其他神或佛共存。本书中梅原猛针对这个问题做了更深刻的解读。日本人把过去彼世的事都委任与佛教,而从彼世回到现世,并作为现世的人而顺利成长,这类仪式都委任与神道。这种有关生死循环的事情本来都是由神道来掌管的。佛教传入以后,夺取了把人的灵魂送回彼世的仪式,而神道中是剩下由彼世回到现世的仪式。梅原猛认为这是由于如果佛教把这种仪式也夺过来会遭到神道的仇恨,佛教为了和神道共同生存,而把这回总仪式留给了神道。在日本,由于日本人的彼世观,日本人非常重视对亡灵的安慰,葬礼是一切宗教仪式的核心,把人准确无误的送往彼世成为最重要的宗教仪式,从神道中夺取这个仪式的是净土教。神道因为被夺取了死的仪式,所以对生的仪式特别致力。在这里梅原猛提出了一个可供人思考的地方,二战后柳田国男写过《先祖的话》这本书,书总也提到了这一点,日本人相信彼世的存在,但是道教和佛教中彼世的地点是不同的,究竟彼世是在不远处的山,还是在西方极乐世界。如果说日本葬礼都是基于日本佛教的教义,那么人死后应该去往极乐世界,但是日本每年的盂兰盆节等节日祖先是要回来探望的。如果真的去了极乐净土,祖先是不能回来了。日本人并没有明确的意识到这种暧昧性,也可能是认为应当允许这种暧昧性。日本人彼世观的现代意义梅原猛认为,彼世观中包含着两个重要的思想:第一、一切众生的同根性以其共存的关系的重要性。在日本的彼世观中,有一种'“草木国土、悉皆成佛”的意识,这是一种一切众生原本相同的一种平等意识。首先,众生并不是由一个人创造,生命本身都是在宇宙的运动中产生,这就说明,万物应该是平等而皆有生命灵性的。第二、生命永远持续或生命永远循环的思想。梅原猛认为这种意识和达尔文的现代生物进化论说的似乎是同一件事情,这就是所谓的自然法则。死去的祖母祖父的灵魂会到孩子身上,这种思想和现代科学不是吻合了吗?另外,日本人的自然观和这回总彼世思想有极大的关系。很明显,由于自然中皆有灵性,而且由于阿伊努人的森林崇拜等等,现在神社的周围也都有树木和柱子。这种原始的彼世观,为我们讲解了生命的意义,因为宇宙孕育众生,所以人类仅仅是宇宙中的一粒沙子,要顺应自然,尊重自然(日本人的共同体文化也应该有关,由于需要大篇幅论述,这里暂时先不谈这个问题)。用简单的话说,人不能没有畏惧,具体的说,人不能没有关于彼世的信仰,这样人便容易在现世中迷失。我认为这就是彼世观的最大意,就是尊重生命、相信万物皆循环、珍爱所有生灵。生命是一直在被淘汰还是在永恒循环的,柏拉图、尼采都讨论过类似的问题,梅原猛更是表明自己相信永恒回归的命题,他愿意晚年的时间来做去彼世的准备,也相信自己会再一次回来,为了回来能有一个更好的世界,所以他在现世要保护环境,努力为现在所生活的周围,做更多更好的事情。看来,尊重生命、相信万物皆循环、珍爱所有生灵,对自己和这个世界,甚至未来,并无坏处。

日本人眼中的极乐净土

读到1/3时是惊艳,掩卷后可谓爱不释手。梅原先生的语句相当平实,但脉络清晰,很好理解。翻出《日本文化的历史》对照着看,收获很大,许多之前模糊不清的问题顿觉照眼豁然。此书主要阐述了从绳文时代开始便深植于日本人内心的彼世观,由此引申而出的对待死者的态度,看待佛教与神道的眼光。从彼世观切入的角度很有意思,日本人的彼世既是极乐净土,亦是“山上”,是一种奇妙的混合体。神道主生,即当下的生存世界,佛教主死,即归后的彼世。因为个人兴味所致,我相当在意在中国式微却流行于平安末期的净土宗,以及为何秉持净土思想的宗派最终成为日本的主流佛教并绵延至今。此书也用了很多篇幅进行说明。打算之后再多读几遍。

一半一半

我不知道为什么这本书评价这么高。的确有很多让人学习了的地方,但整本书的编排实在有点奇怪。全书分三部分,日本的宗教,世界中的日本宗教,以及日本人的灵魂。虽然每篇都有不同着重,例如第一部分详细介绍了日本佛教的发展,最后一部分对原始宗教的一些习俗做了解释,但三部分实质上的内容大同小异。根据书上的注释,第一部分来源于梅原先生在金泽市的讲演记录,第二部分来源于88年梅原先生在一次国际研讨会上宣读的论文,第三部分书上没有详说,很可能是译自光文社92年出版的日本人の魂―あの世を観る。由此可见,本书其实是完全独立的三部分组成的,虽然内容互相关联,但逻辑上并没有连贯性。三部分是作者在对不同的受众阐述他自己的同一个观点,所以内容上有相当大篇幅的重复。以“彼世和现世是相反的”这一观点为例。三部分都讲到了这个观点,都说到了在现世是破碎的东西到彼世就会是完整的。第二和第三部分里还重复使用了同样的例子,即作者本人小时候把衣襟左右扣反被母亲骂说是死人穿衣服的方法。这后两部分甚至使用了同样的句子来阐述这一观点,即“现世是质子的世界,彼世则是反质子的世界,现世是反质子的世界,彼世则是质子的世界”。类似这样的重复在书中的三部分频频出现,如阿依努的送熊习俗,法然的“往相回向”和亲鸾的“还相回向”之间的差别,柱子是彼世与现世的通道等等。我在看第一部分时的津津有味到第二部分就被这种重复磨得所甚无几,第三部分很多地方几乎是直接扫过。这种重复不禁让人觉得这各部分似乎是被硬拉到一起的,只是为了塞满一本两百页的书而已。书中的观点当然还是非常值得学习的,翻译得也很流畅。最让人喜欢的是各种注释非常详细到位。最后还是要说到编辑的问题,书中的注释没有注明哪里是译注哪里是原注,因为有很多关于日本风俗的注解,我猜想大多数应该都是译注。那么原注到哪里去了呢?

一分为二读梅原

  读完后总的感受是啰嗦,一方面可能是作者(或日本人)讲话本来就喜欢啰嗦,一方面是有不少内容前后重复。在我看来,这本书并不能算是严谨的学术著作:第一部分是个演讲,第二部分是在研讨会上提交的论文(虽说是论文,行文风格也跟说话差不多),第三部分书中没有交待,但读起来感觉也像是面对听众讲话。这三部分罗列起来组成了本书,应该没有经过作者的审改,我怀疑这是编者单方面的行为,其实并没有与之相应的这么一本日文原著。  梅原猛先生关于阿伊努及冲绳等地残存的绳文时代以来的文化习俗、宗教信仰等研究读来令人信服,同时也颇有趣味,比如关于阿伊努人“送熊”的习俗。用这种古已有之的民间信仰来观照相关的日本文学作品,就会读出不一样的意味来,比如书中对《源氏物语》的解读就很给人以启发。  不过,梅原先生一讲到佛教我就难免生气,因为不少地方说得不靠谱(当然,这也不是他一个,要我说,把佛教当成学术课题来搞的人,他们写的书都不大靠谱),而且还有意无意地表现出日本佛教要高于印度及中国佛教的优越性来。比如他说净土宗在我国并不受重视,而是到日本后才成为一大宗派,我估计他没听过“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这句话;比如他说到“往相回向”“还相回向”二种回向时,给我感觉这是法然和亲鸾二位法师发明的一样,作为著名佛教学家,难道他不知道《往生论注》?还说什么佛教是多神教,难道他不知道佛教从来不搞神灵崇拜这一套的吗?  因为书不在手边,好些问题想不起来了;另外,何光沪先生在序言里也提出了一些不同的意见,所以我就先说这么多,留待日后再来补充、修改吧。  2016.9.29

看了以后深深震撼了,世界观价值观也更丰富了一层。

并非只是说平时提到的日本国家神道,而是从日本列岛的原始信仰入手娓娓道来,作为追寻日本人的精神之根是非常有意思的一本书,而且解释到让人“懂”了,而不是那种死板宗教教科书的形式,看了以后深深震撼了,世界观价值观也更丰富了一层。


 世界中的日本宗教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