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固定的圣节

出版社:上海译文
出版日期:1999-12-1
ISBN:9787532722877
作者:海明威
页数:195页

作者简介

这是海明威晚年断断续续地写成的回忆录,写他和第一任妻子哈德莉·里查林婚后以加拿大《多伦多星报》记者身份赴巴黎定居,开始艰苦的写作生涯,时间为1921年至1927年。其间海明威通过美国女作家葛特鲁德·斯泰因的文学沙龙,结识乔伊斯、舍伍德·安德森等作家,对多愁善感的菲兹杰拉德有大段生动的描写。巴黎塞纳河滨的旧书摊、林荫大道上的露天咖啡馆、拉丁区文人雅士的交谈,构成一幅二十年代的巴黎风情画。

书籍目录

一  译者前记
1 序
2 说明
二 不固定的圣节
1 圣米歇尔广场的一家好咖啡馆
2 斯泰因小姐的教诲
3 “迷惘的一代”
4 莎士比亚图书公司


 不固定的圣节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7条)

  •     看海明威的《不固定的圣节》,体会他年轻时代在巴黎的生活。那时,他还没成名,带着妻子和年幼的儿子住在巴黎,靠给报纸写稿子养家。他们生活并不富裕,有一篇文章就叫“饥饿是很好的锻炼”,这个名字深深地打动了我。年轻的海明威时常被饥饿所围绕,饥饿让他更加努力工作,让他对美食更加有感觉,让他在自己的作品里极力抒写饮食,以“忘梅止渴”。甚至有时会在外面挨饿,回家却告诉妻子说朋友已经请他吃过饭了。饥饿的感觉是刻骨铭心的,想起自己的高中时代、大学时代。一个宿舍的男生每到晚上11、12点要入睡时都会有饥饿来侵袭,那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大多数家庭都不富裕的年代,那又是正值青春期长身体的年龄。记忆犹新的是有一年冬天,食堂把大白菜垛到我们的宿舍楼下,于是晚上有同学会去偷一棵白菜,放上辣酱,用电炉煮着吃。6个人喝着热辣辣的白菜汤,感觉滋味很美。好的时候会有同学去买一袋方便面加入,那味道就更好了。想到这些,我的眼里已有泪花。还记得一个朋友说,大学时代他几乎每天都被饥饿所困扰,说这话时,他已经读研究生,开始在报社兼职,每月有了不小的收入,不再挨饿。而现在,他在上海有自己的房子和汽车。但海明威是乐观的,他们并不为物质的贫困所惑,他们看书,散步,和作家朋友交流,去看赛马。他经常带着纸、笔去咖啡馆写作,写的顺利时,他会奖励自己,来一杯啤酒。如果不读书、写作,他的心里会感到空落落的,会更加感到“饥饿”(双重的)。他有个理解、支持他的好妻子,和他同甘共苦。想起导演李安,他同样有个理解他的妻子。在毕业之后沉寂了六年时间,没有人找他拍片子,他只能靠妻子工作养家,自己则在家里做饭、照顾小孩。妻子没有抱怨、逼他出去赚钱,更重要的是给他自由的空间。所以,在李安得奖的庆功会上,他的妻子说自己不是贤内助,而只是Let him alone(不管他,也是给他自由)。海明威有很多习惯和好的做法值得我们去学习。在文思枯竭之前就停笔。写不下去时就看各种不同的书,去散步,来调剂自己,酝酿新的灵感。“我已经学会决不要把我的写作之井汲空,而总要在井深处还留下一些水的时候停笔,并让给井供水的泉源在夜里把井重新灌满”。是呀,写作是一件愉快的事情,不要为其所累。海明威晚年回忆年青时代的巴黎经历,依然心怀感激和怀恋。他说,“巴黎永远是值得你去的,不管你带给了她什么,你总会得到回报”。在巴黎,总有书看读,有风景可看,有文人墨客同行,能不忆巴黎?
  •     海明威的圣洁我爱她(妻子),我并不爱别的任何女人,我们单独在一起时度过的是美好的令人着迷的时光,那段时光是我们还十分贫穷但也十分幸福的早年时代巴黎的情况-----海明威1晚年的海明威在古巴的家中写成了记叙早年在巴黎生活的《不固定的圣节》,中译本的序言中,译者汤永宽这样写道:译者也是在经历了九死一生的手术后才开始翻译海明威晚年的这一“巨制”,不尤得感概万千,《不固定的圣节》在海明威作品里占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在我看来不光是翻译者汤永宽先生对垂暮之年的翻译经历感概万千,每个读到本书的人也都会在每个字里感受到海明威的真挚,在描述过去的岁月时,他仿佛不再会写小说,每个细节他都如实的写出,海明威对早年的巴黎生活抱着最圣洁的回忆,在巴黎的日子里,他和第一任太太艰苦的靠稿费度日,但正是在那种贫乏的生活下,才使得海明威完成了《太阳照常升起》,这本日后被当作美国“迷惘一代”的代表作,在文学史上,它与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齐名。汤永宽的译笔到《不固定的圣节》里也显得十足老练流畅。很多时候都让人误以为是海明威的原文,因为翻译者的年龄和阅历正好与写此书时的海明威相似,正是这种心灵的共鸣才使得那些象形文字和罗马字母没有区别。当语感稀释了文化的差距,这正是翻译的最高境界。记得读汤永宽早年翻译的卡夫卡的《城堡》时,还会时不时的喘口气,造成读者不适应的原因一是《城堡》的原文就“稀奇古怪”,甚至和普鲁斯特一样喜欢来些冗长可怕的长句,然后就是翻译者的意译能力,如果意译不成熟,原文的感觉自然不能流畅的呈现出来。与《城堡》的生涩比起。汤永宽在晚年翻译的海明威是值得仔细阅读的。2海明威的小说特点是描写精辟到位,文笔苍劲,有十足的男人味。尤其在很多小说中,他都穿插写过自己最爱的斗牛,斗牛本来是很残忍的游戏,但到了《太阳照常升起》后却成为了小说主人翁命运的转折。斗牛在这群年轻人面前只是业余的消遣,这点日后海明威也在《不固定的圣节》中做了叙述,在巴黎的日子平时都是枯燥的写作,写小说。只有在放假期间,海明威才有时间与妻子玩玩,而他们的玩玩也就是看赛马和斗牛。不过后来海明威不再爱赛马,他在书里说:赛马是有钱人的节日,像我这样输不起的人还是早点戒掉为好。当时有的是坏天气,这是《不固定的圣节》开场对白。我最先在书店里就是被这句很有语感的话给吸引,回到家我仔细品读他与妻子在巴黎的生活,那的确是苦多于乐。半个世纪前的巴尔扎克曾在《幻灭》里描述过巴黎文艺工作者的艰辛,到了海明威这代依然如此,他与妻子住在最穷困的拉丁区,也就是后来被冠以作家天堂的左岸,塞纳河很有规则的将两岸隔开,右岸的纸醉金迷诱人神往,海明威在出名的渴望上像极了《幻灭》中的吕西安。但那段艰苦的日子又是如此美好,即使到了《不固定圣节》里的最后一章,海明威即将与妻子离婚的时候,他依然认为巴黎最先的日子是最迷人的,在新情人的“围堵”中他也不断回忆与妻子的美丽时光,一个个我依然可以感到的从句伤感的排在书的结尾前,让看的人唏嘘不已。海明威是个可爱的人,甚至有很大的孩子气需要关怀。这也许是每个作家的通病。在《不固定的圣节》里,无一不充满着和妻子的情意绵绵。那时的每天早上他会买报纸。然后悄悄的上楼,因为妻子和孩子还在熟睡。进了狭窄的房间后,他便坐到了书桌前开始工作,而在夜晚熟睡中,海明威感到妻子的存在,她丰腴温暖的肌肤贴着自己,让他觉得很踏实,这种踏实的幸福让他扫除了一切烦扰。除了和妻子幸福的时光外,海明威与左岸的作家朋友们也“臭味相投”的经常在丁香园咖啡馆谈论人生,文学。那是很惬意的时光,阳光那时撒在一个个洋伞上,下面坐着的人则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海明威在这里认识了菲茨杰拉德,以及日后资助自己的朋友,汤永宽在序言里尤其建议读者注意海明威与菲茨杰拉德的友谊。和所有的短命天才一般,海明威最初在丁香园邂逅他时,感到他有点别扭,但又风采万分。菲茨杰拉德天生充满焦虑,海明威这样记述着他的朋友:他验体温表足足弄了三次,第一次是我验的。他不相信。海明威说:菲茨杰拉德就像他的作品,横空出世的奇怪,但却令人赞叹。3只是时光最终抹杀了巴黎最先的美好时光,海明威在《不固定的圣节》里将遗失美好时光归结于:出名,但我感觉他也是像菲茨杰拉德陷入了恐慌和焦虑。他们没有名气时显得自然,一旦丧失了最宝贵的不拘谨和善良,一切就将变得不稳定。不过这样总结海明威的蜕变也显得太浮浅,但他离开深爱自己的妻子这点是什么也抹不了的,唯有他内心的负罪感说明了一切。他写道:我爱她(妻子),我并不爱别的任何女人,我们单独在一起时度过的是美好的令人着迷的时光那段时光是我们还十分贫穷但也十分幸福的早年时代巴黎的情况
  •     该庆幸今天的停电,使我得以脱离网络和电脑等所带来的一切分心的事物,得以慢慢地读这本《流动的圣节》。原来我依然可以快乐安静地读一上午的书,甚至不用打球的话再读一下午也可以。书中记录的是海明威和第一任妻子二十多岁时一起在巴黎生活的岁月,写作的时间却是在晚年;因此便同时有着赤子之心般的生活素材以及成熟练达的笔法了, 所生动还原出来的完完全全是一个年轻人认真思考的心境,在我这个年纪读这本文集或许是最最合适的吧。文中美妙的片段实在太多,我最喜爱的,要数他提及的关于赛马(或者说赌马)的一些情节:”赛马从未在我们之间造成过隔阂,只有人才能做成这样;但有很长一段时间它紧紧地待在我们心中,像一个要求极高的朋友。我,这么一个对别人及其破坏性一向持公正态度的人,能容忍这位最虚伪、最漂亮,最令人兴奋的邪恶而苛求的朋友,这是因为能从它那里获利。”。。。。。。我不再去赌马了,这使我感到高兴,但是它留下了一种空虚之感。那时我懂得了不论是好事还是坏事,一旦停止了,总会留下一种空虚之感。如果那是坏事,这种空虚之感就会自己填补起来。如果那是好事,你就只能找一个更好的来填补。。。。。。。凡是得下了注才能得到的刺激都是不值得一看的。” (《一项副业的终结》) “我原本却是心想去看赛马的,... 可这一切对于一个要供养一个妻子和孩子,又要在学习散文这种需要全天投入的活计中取得进展的年轻人来说,可不是正道。。。。。。那里我看到哈罗德.斯特恩斯,但是我避开了,因为我知道他准会跟我谈起赛马,而当时我正理直气壮、轻松愉快地想起的那些马儿,正是我不久前才发誓与之一刀两断的。那天傍晚,我怀着洁身自好的心情走过那群聚集在穹庐咖啡馆的人不顾,心中嘲笑他们的恶习和共同的本能。”(《和帕散在圆顶咖啡馆》)看着这些句子使我感到由衷的开心,仿佛作者那时的景色就像我们有时候下载了个好几个G的游戏玩得正high实在控制不了只好咬咬牙决断地删掉;又比如说明知道看电视剧就是堕落的开始,但又忍不住,只得看的时候不断地拖着进度条。为了使自己变成更好的人,我们都还在不断努力与原本任性的自己慢慢告别。还有他在《埃兹拉.庞德和他的“才智之士”》中说:”从道义上说,这件事像许多事情一样,结果都被我弄得很糟,因为那笔我专门留作把少校从银行里解脱出来的钱,我拿去了昂吉安赛马场,压在那些兴奋剂影响下进行跳栏赛的马身上了。在两次赛马会上,我下赌注的那些服用兴奋剂的马胜过了没有服用兴奋剂或者服用得不够的牲口,只有一次比赛中我们把想象力估计得过高,那马儿竟在起跑前就把骑师甩下鞍来,抢先跑了整整一圈障碍跑道,独自优美地跳过障碍,那样子就像你又是在梦里跳跃那样。等他被骑师逮住重被骑上马背,它一路领先,表现得很体面,正如法国赛马属于所说的那样,可是我终究赌输了。如果那笔赌注归入了“才智之士”,我也许会感到快活些,可是这个组织已不再存在了。我又安慰自己,要是我下的那些赌注赢了,我给“才智之士”的捐献就能大大超过我原本意欲捐献的数字了。“看这些文字,感受着25岁的他也曾如我们现在一样,抵制并享受着一些外界的诱惑,有时还会灵巧的找个让自己安心的借口;但无论如何都把它们作为一种经历去珍惜感激,并依然坚持不懈地反省并使自身变得更好。另外他在《饥饿是很好的锻炼》中写道:“我知道我必须写一部长篇小说。但这似乎是一件不可能做到的事,其原因是我在试着写一些将来可能成为一部长篇小说的精华部分的段落时遇到了极大困难。 现在必须写一些较长的短篇,就像你为参加一次长跑比赛而进行锻炼一样的”,这油然能让人产生共鸣,在遇到难题或困境时,我们不也总尝试着融会贯通这些简单的生活道理,赋予其暗喻的色彩,并借以给自己坚定的信念吗?除此之外实在还有太多有意思的片段,如他那个往上衣兜里摸摸兔子腿儿的以确认运气没跑掉的小习惯,关于Légitime和Régulière的说法, 初见刘易斯时毫无来由的错觉和偏见,和菲兹杰拉德之间的趣事,还有和斯坦恩小姐和毕加索等等人的恩怨,连起巴黎星落的咖啡馆林荫道沙龙画室,构成了那个最光辉闪亮的黄金年代。突然想起中午吃饭时候恰好碰到张院长和他的新女朋友,在聊天的时候我想告诉他我以前多爱上他的课,告诉他我还记得他说过的那些诙谐的话,告诉他我敬佩他现在这样在食堂吃饭的简单的生活状态,甚至告诉他我现在还持有着一只他四年前看好的股票。但我终究没有,我只是在他坐下的时候和他打了个招呼,在他起身离开前和我说再见时和他女朋友说这是我的学生、并问我是哪一届的时候,我说我是08届的我以前上过您的课然后就说再见了。也许他会了解我这简单由衷的敬意的吧。下午的时候还是去了练球,想想从三月末离职后到现在,一罐罐砰砰地被打开的史莱辛格数落着这段于我而言最愉快轻松的时光。周末就要比赛了,然后我终于亦要真正离开武汉,但我又想着,就如海姆所说的巴黎那样,其实用心经历过的每一个城市,每一段人事,那么此后一生中不论去到哪里,她们都如一个流动的圣节,与我们同在。这样想着,也就没什么好遗憾的了。14th Dec 2011

精彩短评 (总计54条)

  •     大佬可以对照读下《巴黎永无止境》,很有意思的互文小说。
  •     我读的版本是《流动的圣节》这个名字 相比他的小说我更喜欢这本回忆性的散文 很感人
  •     还没写, 这个书是今年看过的最好的小说之一,稍后写
  •     用3折的价钱淘来的 觉得自己占了大便宜
  •       
      
      
      哪个作家在年轻时,没有过在巴黎晃荡的经历,恐怕都是人生的缺憾。
      欧内斯特•海明威,埃兹拉•庞德,葛特鲁德•斯坦因,司各特•菲兹杰拉德,弗•马雅可夫斯基,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符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巴勃罗•聂鲁达,加西亚•马尔克斯……这些作家名单还可以开列很长,共通点是他们都曾浪迹巴黎,采访、侨居、写作,巴黎生涯对其一生产生过重要影响,在其作品中有着挥之不去的深深烙印;但与这些作家不同的是,海明威的巴黎记忆是被饥饿所包围的,所以他笔下时时不忘对各种食物深情地描摹一番。
      在海明威晚年撰写的巴黎回忆录《流动的盛宴》中,我们随处可以看到这种痕迹。在巴黎,你如果吃得不够饱,就会感到饥肠辘辘,因为所有的面包房在橱窗里都摆着各种美味的食物,人行道的桌子上随处散发着咖啡和小点的芳香。“当你二十五岁的时候,而且生就一副拳击手的身材,少吃一顿就能使你感到非常饥饿。”所以,海明威笔下的人物都有着强劲的胃口和对食物的极大欲望,这不能不说是他的巴黎后遗症。
      1922年,海明威听从斯泰因小姐的劝告,辞去了《多伦多星报》驻欧洲记者的工作,一心一意做专业作家。那时,他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还没有问世,他只有靠写些短篇小说来维生。
      早上,海明威往往在妻子哈德莉还在酣睡时就起来写作了。这时候,会有一个羊倌赶着一群奶羊从街上走来,海明威所在的大楼里会有一个女人拿着大壶去买现挤的羊奶,而她是这座大楼中唯一的顾客。海明威吃不起羊奶。
      上午,海明威习惯于去巴黎的业余爱好者咖啡馆或丁香园咖啡馆,叫上一杯牛奶咖啡,然后从口袋中取出笔记薄和铅笔,开始一天的写作。如果小说中的小伙子正在喝酒,海明威也会忍不住口渴,然后去要一杯圣詹姆斯朗姆酒,一边注视着窗边的姑娘,一边继续进入到小说情节中。中午,他会向侍者要一打葡萄酒牡蛎和半瓶干白葡萄酒,一边吃着带有强烈海腥味和淡淡金属味的牡蛎,一边呷着冰镇白葡萄酒,开始制定下一步的写作计划。
      偶尔,海明威会在天气晴朗之时,买上一升葡萄酒、一只面包和一些香肠,在塞纳河畔看人们钓鱼。这里能够钓到一种长得很肥壮、肉质鲜美超过沙丁鱼的鮈鱼。这种鱼在附近的露天餐厅就能够吃到,而最好吃的则是圣路易岛的油炸鮈鱼。
      当时,斯泰因小姐的工作室、埃兹拉•庞德的工作室和西尔维娅•比奇小姐开设的莎士比亚图书公司是侨居巴黎的英美作家的三个著名沙龙。一天,已快下午三点了,海明威还未吃午饭。他在莎士比亚图书公司附近遇到了西尔维娅•比奇,“你太瘦了,海明威,你吃得够饱吗?”接着,她请海明威到利普饭店,点了一客油煎土豆和半升啤酒;谁知,海明威馋相毕露,吃完一份,又要了一份油煎土豆和一客烟熏香肠,在又粗又大的法兰克福香肠上涂上厚厚的芥末酱,把它们一扫而光。席间,她与海明威探讨了短篇小说的刊登出路问题。这使得海明威坚定自己必须写一部长篇小说了。
      法国大餐是出名的美味,巴黎更是名餐馆密布,但这似乎离海明威很远。就在这时,美国《日晷》杂志的编辑沃尔什找到了他。《日晷》杂志是当时美国一份著名的文学季刊,每年颁发一项年度高达一千美元的奖金,用以奖励在文学创作上有杰出成就的撰稿人。这一千美元意味着什么?当时在欧洲,两个人只需一天花五块钱就能够生活得舒适美好,而且还有钱出外旅行。
      这天,沃尔什邀请海明威到巴黎圣米歇尔林荫大道一带最昂贵的餐馆吃饭。席间点了昂贵的扁形的微微带点紫铜色的马郎牡蛎,法式炸土豆条,加上一瓶微熏干白葡萄酒。海明威没有客气,他一次就点了两客腓力牛排,再加上一瓶“教皇新堡”红葡萄酒。沃尔什闪烁其词,告诉他:“你就要获奖了。”后来,海明威见到爱尔兰作家乔伊斯,乔伊斯问:“他许诺过授予你年度奖没有?”谁知,沃尔什不仅向乔伊斯许诺过,对庞德也说过同样的话。这个骗子!但不管怎样,海明威先美美地吃了一顿丰盛的午餐。
      当时,同样在巴黎生活在美国作家司各特•菲兹杰拉德已经出版了长篇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尽管销路不太理想,但也够他在巴黎租上一套带家具的套房,并拥有一辆雷诺牌轿车。然而,海明威对他发表在《邮报》上的类似“知音”体的故事很不感冒,觉得那无异于为赚钱而卖淫。一次,海明威夫妇接受菲兹杰拉德的邀请,一起去里昂旅行,午餐他记得很清楚,“吃着绝妙的菌块烤鸡、可口的面包和马空白葡萄酒”;晚餐呢,“又点了鲜美的蜗牛和弗勒利干红葡萄酒,用面包蘸着黄油、蒜泥和欧芹酱”。这是一次美食之旅。但菲兹杰拉德此时的心情并不好,因为他的妻子泽尔达已经爱上了一个法国飞行员,他们在旅行中充满了争吵。
      1925年,海明威夫妇又去奥地利的施伦斯地区滑雪,“我们总是感到很饿,每次进餐都是一件大事。我们喝淡啤或黑啤、新酿的葡萄酒。其他则是当地那个河谷酿制的樱桃白兰地和用山龙胆根蒸馏而成的烈酒。有时我们晚餐吃的是加上一种醇厚的红葡萄酒沙司的瓦罐焖野兔肉,有时则是加上栗子沙司的鹿肉。”在这里,海明威把他在六个星期内写成的《太阳正常升起》修改完毕,从此一举成名。
      但巴黎那十分贫困也十分幸福的日子,对海明威来说是一生不会忘怀的。“巴黎永远没有个完。巴黎永远是值得你去的,不管你带给了她什么,你总会得到回报。”海明威用最深情的笔调,为《流动的盛宴》画上了句号。
      
      
      
      
  •     如果你认为我爱上的是油画布,那么我明天用水彩画你。
  •       我是那么爱巴黎,纵然只在那里驻足过一个星期。
      喜欢巴黎的原因之一源自《流动的盛宴》里的那个名句——“假如你有幸年轻时在巴黎生活过,那么你此后一生中不论去到哪里她都与你同在,因为巴黎是一席流动的盛宴。”If you are lucky enough to have lived in Paris as a young man, then wherever you go for the rest of your life, it stays with you, for Paris is a moveable feast.
      我自然也略带虚荣的希望,巴黎的荣光、历史、文化情怀能在以后的岁月里与我同在。
      因此,难忘那段时光,沿着左岸,从阿拉伯中心步行至奥赛博物馆,途径圣日耳曼大道,走走停停。看马路上来往的车辆,看塞纳河上桥上的人们,感受水边漫步繁忙与惬意交织的愉悦。走到最后累了,拖着大马丁靴在奥赛博物馆门前台阶上坐个半天,听街头艺人吹奏优美的萨克斯风,和游人一起享受美好。我一个人。
      《流动的盛宴》里的一句话恰好地说出了这种感觉——“在巴黎,那时你几乎可以不用花什么钱就生活得很好,偶尔饿上一两顿饭,决不买任何新衣服,你就能省下钱来,拥有奢侈品。”In Paris, then, you could live very well on almost nothing and by skipping meals occasionally and never buying any new clothes, you could save and have luxuries.
      就是这样的感觉。如果是早上,面包店的香气混合着露水的清新,让工作通勤路途变得愉悦生动。所行之处咖啡馆比比皆是,老旧住宅的露台上总有盆花悠闲的开着。
      他人有他人的忙碌,而我有绿树装点的塞纳河。就像书中所写——“有了那些捕鱼人和塞纳河上的生活动态,还有在船上自有其自己的生活的漂亮驳船,那些烟囱可向后折叠以便从桥下通过的拖轮,拖曳着一长列驳船,还有河边石堤上高大的榆树、梧桐树,有些地方则是白杨,我沿河散步时就从不感到孤独。”With the fishermen and the life on the river, the beautiful barges with their own life on board, the tugs with their smoke-stacks that folded back to pass under the bridges, pulling a tow of barges, the great elms on the stone banks of the river, the plane trees, and in some places the poplars, I could never be lonely along the river.
      我那么爱巴黎,但从这本书的中译本中却看不出作者对巴黎热情歌颂的笔触,有的只是散淡的回忆——咖啡馆写作、看赛马,即使是和他人的交往,也只是零星片段的白描。
      但事实上,回看英文原文,作者对巴黎的深刻记忆力透纸背。纵然场景无甚波澜起伏,但句子富有节奏,用词并不繁琐却极具画面感。场景描述和作者观感交织,仅从这本书就能看出海明威高超的文字掌控能力,是英文学习者的典范。
      四十年后,海明威回看巴黎时光,确是那以巴黎为名的奢侈散淡生活。
  •     无论你走到哪里 都会想起这场圣节
  •     好饭不怕晚
  •     中国吃写的太多了,换一种视角
  •     哈哈,好。但是总觉得外国的吃跟我们上吃天文,下吃地理的传统没法比啊
  •       因为流动的盛宴这个说法早已臭名昭著,所以我对海明威的这本书一直不感冒。
      
      但最近的一部讲述海明威与其第三任妻子的电影,让我对海明威的生活竟然也关心起来,去书店找不到任何他私人的传记什么的,于是就看起这本以前不看的书来。
      
      流动的盛宴讲述的是海明威在巴黎的那些年的故事,这本在老年回忆年轻时代的故事集,读起来又像散文,又像小说。
      
      然而无论如何,海明威那时候还怎么说也是个屌丝,虽然是天才级别的。那个时候,大他几岁的女人爱上了他,于是他们在巴黎过上了虽然清苦却浪漫的生活,以至于最后还生了孩子。。
      
      但故事的结局总是这样,海明威终于通过一时段的写作出人头地,这里面既有自己的天才,也有贵人的相助,更有命运的眷顾,然而,这个时候,他和第一任妻子哈德利的婚姻走到了尽头,他爱上了第二个女人。
      
      如果从这样的角度看,那么巴黎的盛宴其实不过是他为第一位妻子所写的回忆录。如果说我们通过文字发现了这位妻子的完美,体贴,对海明威的欣赏,那么,谁知道这是不是海明威的美化,可以忘却,或者虚构呢。
      
      当然,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之所以让我们有这样的想法,本身就是因为海明威写得如此之好。
      
      除了给我们一个美好的妻子,一段美好的感情,海明威还给我们讲述了很多人的故事,包括开头部分的斯泰因,也当然包括后面大幅笔墨的菲茨杰拉德。后者的故事真是可歌可泣,菲茨杰拉德也真是一个多么美好的人。
      
      
      当然,巴黎是所有的所有的核心所在。巴黎是美好的,尽管海明威等在物质上遇到了问题,但对于年轻的他们来说,巴黎带给他们的精神财富是一种伟大的回忆。这种精神,在晚年想起时,更弥足珍贵。(正如作者在文末说,这乃是我们还十分贫穷但也十分幸福的早年时代巴黎的情况)
      
      这也很好理解,哪个老年人不会怀念起自己年轻的那些美好时光呢。我想,如果海明威年轻时待的不是巴黎,而是另外一个地方,则凭其妙笔,谁知道能否写出另外一种流动的盛宴呢。
      
      不过巴黎是有其独特性的。“巴黎什么都不简单”。正因为巴黎,才会有那么多年轻的人到这里来寻找写作的灵感与成功的可能。那时候的巴黎,是年轻文艺人的梦想。“巴黎是永远值得你去的”。
      
      
      虽然所谓流动的盛宴,早已成为恶俗的宣传,但这并不能毁坏本书的美。就像大街上都在用iphone,但iphone就从此变得不好了吗?
  •     哦司各特……
  •     流动的盛宴,可以体会到那种感觉,很美好,当时不这么觉得,呵呵。
  •     最后一句毫无遮掩的反映出,本文作者没出息,逼格低,骨头贱,求狠喷
  •       也许是因为译本的原因,书中写海明威与司各特那章,总感觉海明威对司各特有种特殊的感情,只是个人感觉,回头再看看原版!细腻的描写,还有那些无微不至的关心,这份感情貌似已经超越了同乡,同行,甚至知己。也可能是自己对海明威的文字还不够熟悉,所以得看看他其他的小说。
  •       人们总是把最好的一面说给人听。
      坏的永远被藏着。
      等要死了,不得不忏悔了,才痛哭流涕的拿出来说说。
      
      海明威最后怎么死的,大家都知道;
      他最后憋出来一篇《老人与海》,这个世界给了他一个名分,在他还没死的时候给了一个诺奖。
      然后他头上叮的一声,终于获得了“文学家”的成就,然后崩了自己。
      
      跟很多“脸上写着死亡”的艺术家一样。不虚此生。
      
      我对这个结局没有任何评价——完全是个人权利。
      
      读到这本书要感谢老话痨伍迪艾伦先生的《午夜巴黎》,还有杰拉茨菲尔德的盖茨比;顺道感谢Ford·Madox·Ford,不是他在这本小书里的龙套,我还看不到《Parade's End》。
      
      每个名人都有穷酸的时候,吃着第一任夫人软饭的海明威,当时正在巴黎认真学写作,瞪大眼睛好奇的看着这个文青蜂拥而至的小世界。当中有成功者,有瘾君子,有天才,有慈善家,也有穿着长长貂皮的美丽女子,是巴黎成就了当时的海明威,而海明威对于巴黎来说,只是一个吸取营养的过客,它太过于庞大,少了谁都行。
      
      至于后来海明威接了多少次婚,我也不想说;对于一个伟大的作家来说,这一点似乎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他走多多少城市,遇到过多少奇葩,见过多少场战争,这些才是写作的真正高质素材;而海明威一直冲在最前面,无论是在意大利、西班牙,甚至古巴空打德国潜艇的朗姆酒战场上。他无疑是勇敢的——自然凭借这一点,文学果儿们投怀送抱,他能睡很多女人,自然没法牢守坚贞——他也一定是这么给自己圆场的吧?
      
      其中包括盖尔霍恩,所以在新电影《海明威与盖尔霍恩》当中,导演毫不犹豫的黑了海明威一把,把妮可基德曼演的女神盖尔霍恩推了上去。人家霍恩的确是女神,要容貌有容貌要才华有才华,老了之后拼命酗酒,才华殆尽的海明威最后也是被抛弃的命运。说实话,了解过他本人的感情经历之后,你会给出两个字:“活该”
      
      当然,我们要承认还海明威对于写作的专注,对于行走观察的勇气,不过哪个圈子不都这样,你胆儿大,混得久了,不说是条龙,最少也是条虫,何况站在世界文艺巅峰的巴黎,谁去那儿住个一年半载,泡几次lily,flora咖啡厅,穿成不是黄色就是黑色,怎么都能压上些文艺范儿,您说对吧?更何况对于国内我们这种文艺极端缺乏的苦逼,简直就是福音呐,敢打赌,不是以前经济水平不够签证不方便,以后要真是条件敞开了,去巴黎容易了,能傍个金主混吃混喝了,中国式海明威还不是分分钟的事儿?
      
      如果有这种好事,我想说——请一定带上我%¥#@……
  •     流动的圣节 只要你最初是坚定的 饥饿困顿都算不上什么 看着那些人和事 然后形成自己的世界
  •       这本书写的很好,我有时候也在读英文版的书,有时候不懂的地方就看这本书来帮助理解。其实汤永宽的翻译方法我有点而不赞同,比如地名一些大多采用意译,习惯里地名是用音译的比较好。还有些中文的句子读的很生硬,我读英文原文的时候才能理解作者写作用意。我没有贬低翻译家的意思,那些难理解的句子我也不知道怎么翻译才通顺,而且这个译本还帮助我了解了很多生词。
      我最终决定了不买这本书,就是翻译没有到达我心中完美的程度。继续寻找看有没有更好的版本吧。
  •     翻译得太生硬,人倒是鲜活的。
  •     结尾笑喷了…我笑点滴…
  •     我觉得很好啊,正中我笑点
  •     这里面的吃真没啥可以谈的,但是我对海明威描述饥饿倒是印象很深……
  •     动人的回忆与想像……
  •     我是不是也在流浪
  •     我已经不会欣赏散文了么?…我想哭…我好喜欢菲茨杰拉德他太可爱了。
  •     男神年轻的时候真是又高又帅,感觉海德莉是个软软的女人,邦比先生塔迪和钦克都萌萌的。看到一半的时候看了午夜巴黎,后面三章讲斯考特的时候就没法避免要代入抖森的脸,要求量体温的时候真是太可爱了,一喝酒就变怪人的属性也——另外里头有些对食物的描写真的是food porn,葡萄酒啦生蚝啦牛排啦,反正我是觉得他大概波林跟海德莉都爱吧,但是最好的时光都在于和海德莉的七年婚姻了,爱与写作大于贫穷,多美好。
  •     海明威是因為在巴黎吃不起才來西班牙吃的嗎
  •     “流动的圣节”这个名字更好些吧~
  •     这是一个饱受疾病折磨的六十岁老人的回忆,回忆他在巴黎窘迫却快乐的青春时代。假如你有幸年轻时在巴黎生活过,那么你此后一生中不论去哪里她都与你同在,因为巴黎是一个流动的圣节。
  •     我觉得蔡静翻译得不错,外研社的
  •     喜欢海明威笔下巴黎的生活 这流动的盛宴 但这或许只是二十年代的巴黎的独特之处吧 今时今日 必定不同
  •     那本书的味道很好闻。哈哈
  •     《巴黎永无止境》恩里克·维拉-马塔斯写的么?没见你写评啊?
  •     环保涂料cj77.cn+gd3800.com+hijihd.com
  •     ”春天一到,即使是虚假的春天,一切忧虑随即消散。“这就是巴黎的味道
  •     老头子感动我了~
  •     有6星就好了
  •     菲茨杰拉德那段毁我三观
  •        文/刘璇Nancy
      
       那时年轻、贫穷,怀揣梦想,拥有爱情,生活真实、美好,彼此作伴、憧憬未来。
      
       那时求索、勤奋、笔耕不缀,忍饥挨饿,却能和唯一的爱人去旅行,全心全意,幸福满溢。
      
       那是最好的时光,青春的盛宴。
      
       那是在巴黎。
      
       58岁的海明威,已是垂垂老矣,两次飞机失事给他的身心造成巨大的创伤,记忆力也逐渐丧失,迟暮之年,他开始检视自己的一生,翻开那泛黄的书卷,似水年华,究竟哪一段最无法触碰,牵动一生情怀?这位老硬汉怀着深情,缓缓地揭开那段尘封的岁月,他虔诚而颤抖的手拂去记忆的尘土,那段年华,便如同被埋没的珍珠,逐步呈现出柔和温暖的光辉。
      
       也许,这算是他写给第一任妻子哈德莉一封迟来的情书,一封告白书,一封致歉书——那贫穷时的爱人,共有他青春梦想、伴随他葱茏岁月的美好的人儿,那时单纯、忠贞,那时.......
      
       1920年代,一战后的巴黎,20岁的海明威,经历战火,伤痕累累;28岁的哈德莉,体贴善良,单纯可爱。青春萌动,爱情迅速而强烈地击中了这对男女,情至浓处,如胶似漆,他们携手走入婚姻。
      
       当时的海明威是一个有理想、每日勤奋写作的青年,却也声名未起,前途未知。哈德莉义无反顾地嫁给了他。生活的柴米油盐,靠的是哈德莉的一笔遗产,教钢琴的收入,和海明威时而的一点稿费。偶尔甚至 “腹内空空,饿得发慌”,要靠在卢森堡公园的散步来排遣。
      
       年轻的爱人在一起,不离不弃,一起分享简单的美好;贫穷,却是彼此最温暖的陪伴、最信赖的朋友。《流动的盛宴》里,海明威记录下这么一个场景:一次无意间发现一家藏书丰富的书店,店主人友善热情,海明威回到家便迫不及待地和哈德莉分享,两人一起计划这一天余下的时光。
      
       "可是,塔迪,你一定要今天下午就去把押金付了。"她说。
       "我当然会这样做的,"我说。"我们俩都去。然后沿着塞纳河和码头去散步。"
       "我们可以沿塞纳河路散步去看所有的画廊和商店的橱窗。"(哈)
       "对,我们可以上任何地方散步,我们可以上一家新开的咖啡馆去待会儿,那儿我们谁也不认识,也没人认识我们,我们可以喝上一杯。"(海)
       "我们可以喝上两杯。"(哈)
       "然后我们可以找个地方吃饭。"(海)
       "不,别忘了我们还得付图书馆的押金呢。"(哈)
       "我们要回家来,在家里吃,我们要吃一顿很好的晚餐,喝合作社买来的博讷酒,你从那窗口就能看到橱窗上写着的博讷酒的价钱。随后我们读读书,然后上床做爱。"(海)
       "而且我们决不会爱任何其他人,只是彼此相爱。"(哈)
       "对,决不。"(海)[1]
      
       这样的闲谈,映射出两个人的小时光,生活如此单纯、自然。似乎世界只属于他们两个,十指相扣,双目相对,你我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就让时光停驻吧。
      
       还有在瑞士滑雪、西班牙看马术、在意大利爬山的记忆,一页页翻开,那时欢歌,如此动人,那时的青春年岁,在翻滚的波涛中闪现出粼粼的光辉,是玫瑰的色彩。
      
       能在最美的年华邂逅一个人,懂你、无条件地支持你、愿意和你一起去看世界,生活还能更美吗?爱情是否就是这么简单?爱是否已变成树,就算是有风也会平息?
      
       幸福的欢歌,一路坎坷地奏响:哈德莉弄丢海明威的手稿、儿子邦比出生,紧接而来的是海明威的名声渐起。与此同时,哈德莉生孩子后体型发胖,又无钱买时装和化妆品打扮自己,加上与海明威近8岁的年龄差距,她在他的眼里褪去了光彩。
      
       当一个男人开始显露出成熟的魅力,在事业上初露锋芒,他身后那把满腔的爱倾注于家庭的女人却开始失去年轻时的丰姿与身段。她爱了,便全情投入,想用所有的精力照顾她爱着的人,忘记了自己,以为这样才是守护爱最好的方式。却不知道,当你不再爱自己、投资自己的时候,男人也会开始远离一个不再美丽、优雅、让他惊喜的你。
      
       对哈德莉感情变淡,海明威开始频繁地出入社交场所,直至遇到婚外恋人、女记者波林,便一头扎进爱河,无法自拔。 善良包容的哈德莉,甚至曾经尝试过3个人的生活,可那唯一的爱,怎能与他人共享而假装若无其事。1926年,哈德莉终于提出离婚,结束了这七年的相守。将邦比抚养成人,六年后,哈德莉再婚,平静愉悦一直到老,正如她的性格。
      
       而海明威之后又有过三任妻子和数位情人。人到晚年,才发现在没有金钱、名声时,与哈德莉一起度过的简单、朴素、天真的生活,才是他最思念、最追悔的时光。当哈德莉淡出他的生活,便在他心里成为了理想的化身:爱,善良,包容,还有早年无数的甜蜜、甘苦相依的亲密,像是满天的星光,璀璨的烟火,再也抓不住,或许也并不愿意再抓住,于是只在想象里臻于完美。
      
       在《流动的盛宴》最后一页,海明威略去了真实的生活,把回忆放大:我爱她,我并不爱任何别的女人,我们单独在一起度过的是美好的令人着迷的时光。
      
       在自杀前,他悔意难当、酸楚交集,写道:“我多希望在还只爱她一个人的时候就死去。”[2]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在书的序言里,海明威深情满怀:"假如你有幸年轻时在巴黎生活过,那么你此后一生中不论去到哪里她都与你同在,因为巴黎是一席流动的盛宴。"
      
       如果没有哈德莉,巴黎这盛宴,于海明威而言,或许也早变得寡淡。
      
       "人生中一切美好的时刻,我们都无法留住。人人都生活在流变中,人人的生活都是流变。那么,一个人的生活是否精彩,就并不在于他有过多少想留而留不住的美好时刻、他留住了多少珍宝。而在于,正是这些时刻组成了他生活中流动的盛宴。"[3]
      
       注释:
      
      [1] 《流动的盛宴》p40
      [2] 出自海明威生前写就的最后一本书、回忆录《不固定的圣节》
      [3] 《内在的从容》周国平
      
      
      很美的配乐朗读版: by 芷萧 http://m.5sing.com/Song/Detail/fc/10032190?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     我想去巴黎了
  •     found this book in my room
  •     看了近三分之二,实再看不下去了.有些书看不了就是看不了.
  •       (一)
      时间所迫,我还有半个小时就要去赴约,随便说一说看这一本书的角度。
      
      女性的视角未免充斥必要不必要的同情。请收起对哈德利的同情或者赞颂。这甚至不足以充当适合的轶事来作为对本书的补足。选择只是在于,因为他是海明威。
      
      一些写作经验的总结或者叙述,一些所经历到平凡生活的种种场面,是构成此书的真正立面。它们经过回想开始流动,因为真实而没有泛滥。是平凡打的照面:它的用词小,句式简洁,“其零件就像货车的螺丝一样看得清清楚楚”,记住在冬天树岭中,因为逃跑而飞向山脊的雷鸟,记住厨房中女人踏着脚踏板梳理和编织羊毛,皆是因为它们本身毫不起眼,却又不被经历。那是对生和平凡的着迷,
      
      于是才有了笔记中的话,在此我赘述一次,
      
      “*黑色羊毛天然,也无去了羊脂。女人用它织的长围巾,在雪中绝不沾湿。米勒一生画农民,画黄昏时头低到谷穗中的晚祷,画中毫无骨刺,是梵高和农作的导引,库尔贝镜子里那张年轻又不逊的脸,到最后坦诚丑陋的阴道,还是比不上他之平凡,是以让我说出,“平凡的艺术,总是一道曙光”这样的话,这也像海明威笔下的巴黎,准确,简单,不淤洁。是故,平凡的艺术,高过平凡。它也许不能与戏剧还有悲剧相左,只是人伏于大地,便当感识,便当把它授领了去。”
      
      
      (二)
      书对我来说,还有另一个故事。在第一页上有莎士比亚书店的图章(里面也有一章是写这个在巴黎的英文书店),图章下面的字,系买书的人所留。
      Forse,
      Amore,
      Un giorno,
      Io sono qui.
      (亲爱的,
      或许,
      有一天,
      我会在这里。 )
      
      三个月之后我回到这里,照应着巴黎,书店,流动的盛宴,或者回忆,只是,你还在那里吗?
  •       本书是海明威回忆他和妻子旅居巴黎的5年中所见所闻的一些故事,主要以各种人、书店和咖啡厅为载体,拼出了一个上世纪20年代的巴黎浮世绘。是本散文集。
      我特别喜欢他在书扉页上写的那段话:“假如在你年轻的时候,有幸在巴黎生活过,那么在你此后的生涯里,不管你走到哪里,巴黎都会与你同在,因为她就是一席流动的飨宴。”流动的飨宴(A Moveable Feast)指的是这座世界艺术名都里人才荟萃,各种文化沙龙、歌台舞榭层出不穷。书中所描写的也主要是这些和海明威有过交往的人,比如乔伊斯、毕加索等,基本看不出他喜欢谁,除了免费借他小说看的莎士比亚图书公司的店员。论笔下人物的饱满,我决定还要属斯泰因小姐和菲茨杰拉德。
      斯泰因小姐是巴黎名媛,爱结交文艺界的朋友,和海明威交往了一段时间就疏远了,因为海明威骨子里看不起这种人,但作为一个穷作家他也只能小心翼翼的应酬着(文人的悲哀)。而这本书中篇幅最多的一篇名叫《司各特·菲茨杰拉德》(共有3篇与这个人有关),也是最有趣的一篇文章,很想在微博上转载一下,但是在网上没找到全文。海明威对菲茨杰拉德的印象并不好,甚至还不如一个棒球选手,文章开头的一段话特别概括,说他像粉蝶翅膀上的图案一样自然,但他对此并不比粉蝶所知更多。他在肯定菲茨杰拉德才华的同时,也把他描述成一个暴发户(给海明威展示自己收入的账目)、神经质(在酒店里疑神疑鬼以为自己病重)、不靠谱(约好一起旅行却没见到人),在文章的结尾他警告读者:千万不要跟不喜欢的人一起外出旅行。简直就是高端黑!当然他也十分同情这位同行,为他那被老婆摧残的才华感到惋惜。
      那时候的海明威贫穷,刚从加拿大来,放弃了和新闻写作有关的所有工作专攻小说。有时候也会骗家人说有朋友请客,然后自己在公园走一圈回来说吃饱了。饥饿促进写作,时常在塞纳河左岸(左岸派)的咖啡馆里流连。读完这本书,就特别想再看一遍伍迪·艾伦的《午夜巴黎》。
      巴黎永远没完。我也想再去一次。
  •     哦,我只是把里面的“吃”拎出来。。。
  •     你从图书馆借来的这书太无聊了 又脏 可是因为你手指停留在这藏蓝色封皮(因为版本久远,黑色书皮已经分离)上的样子 我连觉也没睡一口气看了一半
  •     我修筑了一座城堡,此后一生中不论去到哪里它都与我同在;如果它一直在给我快乐,why not?
  •     我想写一些外国名家著作中的“吃”,你见到哪些本写吃多的,可推荐给我。。。
  •     Ernest HEMINGWAY
  •     海明威爱哈德莉,他也爱菲兹杰拉德。饿着肚子写东西的他,置身巴黎的盛宴中,从来没有满足过。
  •     又译作‘流动的盛宴’。。。。
  •     我最喜欢的作家
  •     看到海明威在巴黎的挣扎,自我炼钢...斗奋!!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