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李白·少年游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1
ISBN:9787549549733
作者:张大春
页数:359页

作者简介

一个身为星宿、发为仙音,却只剩下名字的诗人;一个号称盛世,却以虚荣摧残着诗的时代
李白,改变了唐诗,却错过了时代;而整个大唐,又怎么错过了他?
作家张大春融历史、传记、小说、诗论于一体的浩瀚大作,2013年台湾《中国时报•开卷》十大好书
大唐,文治武功的极盛之世,一个以无比的自信和激昂风采拥抱世界的时代。原本最自由的诗,却被赋予格律的法度,成为改变命运的手段。
飘然不群的李白,心怀“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的理想,却为何没有科考资格,甚至隐瞒出身外出飘荡,注定与整个繁华世道错身而过?既然无从追随时代的格律,写诗恰是随意的他,又如何作出无人匹敌的诗句以达天听,成就“高力士脱靴,杨贵妃斟酒”的无上光荣?日后名满天下的他,何以还是迷失了最初的自我,以至千载以下,人们居然多只记得他的名字而已?
盛世背后、盛名之下,常常被忽略的,是自由的重负。后人所景仰、企羡、而追之不及的仙,不过是为俗世生涯所排挤在外的人;当现实的人生展开之际,诗句中的仙境,便也随着时代的种种前提、限制,一点一滴地凋零了。
李白,改变了唐诗,却错过了时代;而整个大唐,又怎么错过了他?
《大唐李白》系列是作家张大春现代小说技艺与古典文化素养之集大成作品,拟以百万字篇幅再造诗仙李白的一生、大唐盛世的兴衰。首部曲《少年游》透过梳理李白早年的萍踪游历,为读者解开诗人的身世、师从之谜,勾勒出盛唐时代的斑斓世相。作者在小说和历史之间捭阖出入,不仅以诗句推理出当时文人笔下心绪由来的内外世界,甚至大胆替李白“代笔”,对其诗作进行续补、改写。虚实难辨,却精彩叫绝,堪称理性和知识的完美狎戏。
我认为《大唐李白》这样的小说之所以迷人,不只是它用了许多“稗的、野的、不可信的历史”去编织李白这个传奇人物的周遭故事,还因为它用了诗这种朦胧的材料去逆推回当时的创作情境,并且试着让那个情境(时代的、社会的、个人的)重新活现,这毋宁对小说家来说是极大的挑战与满足。
因此这部书也可以说是一部考据、一部诗论、一部纪录片,当然还是一部新形式的、极度考验读者的小说。
——吴明益(小说家、台湾东华大学教授)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盛世张皇,侧映出的却是诗人的出处两难。仰天大笑,终成蓬蒿,李白之悲,不亚于杜甫。而盛世张皇,不如说盛世窘迫,张大春竟以豪气写出了这种窘迫。
——廖伟棠(香港作家、诗人)

书籍目录

代序  一首诗,能传几条街?
简体版序 于无可救药之地,疗人寂寞,是菩萨行
一 老对初芽意未凋
二 无人知所去
三 壮心惜暮年
四 少年游侠好经过
五 结客少年场
六 锈涩碎心人
七 青冥浩荡不见底
八 回崖沓障凌苍苍
九 我独不得出
一○ 出门迷所适
一一 别欲论交一片心
一二 琼草隐深谷
一三 一医医国任鹪鹩
一四 乃在淮南小山里
一五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一六 乐哉弦管客
一七 亦是當時絕世人
一八 长吟到五更
一九 天马来出月支窟
二○ 放马天山雪中草
二一 光辉歧路间
二二 焉能与群鸡
二三 乍向草中耿介死
二四 袅袅香风生佩环
二五 五色神仙尉
二六 天以震雷鼓群动
二七 卜式未必穷一经
二八 人尚古衣冠
二九 百鸟鸣花枝
三○ 胡为啄我葭下之紫鳞
三一 出则以平交王侯
三二 不忧社稷倾
三三 独守西山饿
三四 手携金策踏云梯
三五 贤人有素业
三六 岂是顾千金
三七 以此功德海
三八 匡山种杏田
三九 禅室无人开
四○ 有巴猿兮相哀
四一 功成身不退
四二 孤飞如坠霜
四三 君失臣兮龙为鱼
四四 罕遇真僧说空有
四五 傥逢骑羊子
四六 心亦不能为之哀
四七 相识如浮云
四八 何用还故乡
四九 千里不留行
五○ 日照锦城头
五一 雕虫丧天真
五二 无心济天下
五三 传得凤凰声
五四 了万法于真空
五五 秋浦猿夜愁
五六 归时还弄峨眉月
五七 归来看取明镜前
附录 小说家不穿制服──张大春对谈吴明益

内容概要

张大春,台湾作家,1957年出生,祖籍山东。 好故事,会说书,擅书法,爱赋诗。著作等身,曾获多项华语文学奖项。 《大唐李白》系列为其现代小说技艺与古典文化素养之集大成作品,拟以百万字篇幅再造诗仙李白的一生,重现大唐盛世的兴衰。首部曲《少年游》梳理李白早年的萍踪游历,剖析 诗人的身世、师从之谜,出版后即获评为《中国时报·开卷》十大好书、金石堂2013年度十大影响力好书、诚品金石堂博客来年度畅销中文书。 《凤凰台》为“大唐李白”系列四部曲之二,后续两部分别为《将进酒》《捉月歌》。


 大唐李白·少年游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8条)

  •     把古代甚至當代名人甚至偉人弄到小說裡來,表面上尊之又尊,實則侮弄已極,這是中國舊小說、舊文人的傳統。《西遊記》裡的唐三藏、《封神榜》裡的姜子牙都受害過。此書不過是給這迫害史新添一章,輪到李白倒楣而已。在這種傳統之下,李白演義當然只是名目。遊戲逞才、炫惑世人才是作者的真正意圖。可是這種寫作註定帶來巨大的寂寞。原因很簡單,對這些筆墨遊戲洞若觀火的人(理想讀者,所謂荒江老屋一二素心人等等),當然不會被炫惑;會被炫惑的人(普通讀者,麻瓜),則不懂這些遊戲。可是作者太貪心,兩樣都要,又想那人懂他,又想忽悠那人,結果當然一無所得。作者對這徒勞應該瞭解甚深。所以不斷嘗試新招險招,甚至奇招怪招。原因也很簡單,變招之後,至少有一部分前一輪的理想讀者就跟不上、讀不懂了。而在作者眼中,他們就降格成普通讀者,----事實上這些ex理想讀者可能被忽悠得比普通讀者還厲害----,於是作者從中得到暫時的、退而求其次的愉悅和滿足。如果覺得這些話說得太玄遠,那麼您把ex理想讀者換成王德威、黃錦樹這些評論家,就可以完全明白。張大春的舊詩詞畢竟是下了十年功夫練成的。王黃等人如果連平仄都分不清,在張眼裏豈有資格評論他寫的李白?但我覺得文學不只是遊戲;而真正的理想讀者根本懶得玩遊戲。我雖不是理想讀者,但拿此書翻一遍,翻到第292頁李白巧遇騎羊仙人那一段,瞧見作者為了把他自己的詩一字不改放到書中(給理想讀者欣賞),又不想教普通讀者失去興趣,可真費了好大的勁,幾十頁之前就佈下預言不說,仙人現身吟詩之後,還奉上一大段詩歌賞析來彌縫,等到仙人消失不見了,10多頁之後還不忘找個大和尚用《法華經‧譬喻品》的火宅喻給作者掃除痕跡;我真覺得作者有點儿忙不過來。忙了半天是很見功夫,但針腳線頭還是不齊整。比如李白幹嘛要在那段賞析中覺得「除了自己,從來沒有聽過任何一個人用這樣的語法、句式來吟詩」?把「除了自己」四個字刪去不更痛快?咱們都知道剩下的才是作者的真心話。又比如,何必提醒讀者此詩最後兩句「臨老見真章,平生欣然託」乃是「從陶靖節詩『眾鳥欣有託,吾亦愛吾廬』化來」?讀者經此提醒,難道不會接著追問詩中另一句「百年九死悔儒餐」又是從哪儿「化來」的麼?至於《法華經》火宅喻,那寫的是羊車(而且很可能只是裝載珍寶的小拖車),羊車和騎羊不是一回事,騎羊的仙人和尋車的癡兒又豈可相提並論?總之,拿羊車作解謎的鑰匙,這謎解得太不精巧,危險地傷害了虛構的信度,不論哪種讀者都不會滿意。藏經裡肯定存在其他和騎羊相關而更切合精巧的記載。就我所知,玄奘法師的傳記《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第五卷就記載了佛栗氏薩儻那國東北方大雪山裡頭:「嶺下有村,可百餘家,養羊畜。羊大如驢」。由此可知,在西域回唐的交通要道上,體大如驢而必定可騎的山羊根本不是稀罕物。李白生於西域,少年回唐,個性又好奇尚異,他肯定聽過,甚至就見過這西域山羊,說他就見過羊背上的人,甚至自己就騎過都不奇怪。總之,作者根本不需要另找一位大和尚為李白解開這騎羊之謎(不必在理想讀者面前耍把戲),給吳承恩糟蹋慘的唐三藏就是他最好的顧問。◎9月26日補記:見有網友批評此書把李白寫成了一個暗戀師娘的楞小子,又批評作者想把李白詩中的月亮附會成思念師娘的情感投射簡直無聊。這都是少見多怪之論。《月唐演義》裡的李隆基還妄想和嫦娥仙子要好呢。月唐演義既然能把盛唐的中衰歸因於皇帝對月姊的癡迷輕慢,那麼《大唐李白》當然也能把李白詩中之月緣起於少年對師娘的癡情。又有人說作者把師娘直接取名為「月娘」(在一些方言裡就是月亮)實在是太明顯刻意而俗氣。但古人(可能也包括李白自己)把他說成是太白星君的下凡化身,那不是更為刻意而俗氣?不過,仔細想想,兩書仍有差別。像月唐演義那種舊小說,雖然是虛構附會,它附會上的到底是古人信其實有的天上真仙。但是張大春附會上的,卻是一個他自創的師娘角色----虚構中的虛構。如此看來,這師娘角色真是太重要了,這角色要是不被今天世故的讀者接受,此書恐怕將如失去引力的地球,一切附著於其上的人物鳥獸甚至大氣都要飄走了,甚至月亮都要飄走了。沿著《月唐演義》的舊思路,則李白詩中之月究何所指,正有一個直接切近而合情合理的人選可供坐實。但我豈能說破?還是留給李隆基說吧。
  •     1、相识如浮云遇到神之前,我其实是不知道,何为浮云的2、“语至夜,甚奇之”萍水相逢,与你们几位,已经能做到,彻夜长聊3、亦是当时绝世人神仙雾列,用来形容别人,好像,也可以用来,自我嘉许彼此了4、百鸟鸣花枝“他一字不能道,十指不经心,连匕首都从鞘中滑落在地上”5、《笑歌行》有些分别,早就注定了,但还是,忘不了,不知为何,就是想写入那些诗句,即使看着不搭,即使你们都不懂,即使,我也不懂6、一约既定,重山无阻一约既定,万由无阻再见面,都已物是人非7、“既然是好纸,就凭神仙说长道短,尽用不妨。”既然就爱上自然万物如你,那凭这世上众生说长道短,但爱无妨8、···微生也不拦阻,只问了声:“何时复来?”妻答:“情不可忘者,思我便来。”···9、白能以诗赠人,我亦能,以心语寄人10、君子之毒11、“有其说,必有其情;只是人不能尽其力得之而已”换一句话说,就是“这世上没有不可思议的事,只存在可能存在之物,只发生可能发生之事。”12、那些在我稀微时刻,与我仁慈,放我一马的姚远们13、倘若有,彼此本性毕露,又能相伴,注目、欢笑、悲伤14、存在和虚无,都爱上了自然万物且看,未来,如何相守,走出怎样的光景15、“种”所遇合际会的“机”这些相遇,都必然是会发生的16、“青莲居士这仙人,酒肆藏名三十春。湖州司马何须问,金粟如来是后身”神仙女子何须问,我自虚无爱一身17、“我却去峨眉则甚?”“无所事,游历而已”“到何处?”“处处是”“几时回?”“回时便知”18、圣不耻于,栖于任何地19、“可是他不一样,他只是要让天地万物自来眼前,随遇而安罢了。”“他一迳敞向未知之人、未知之地、未知之造化”20、行万万里路21、别有天地,何必人间?22、“隐即隐耳,岂有去处?既示踪迹,何必曰隐?”笑了,既然做了这样的选择,又忍不住,找人述说23、凌霄之志24、第一次见师傅,被问那么多人生抱负,哪种好,或者做好一种但荒废了另一种,又如何。白答道:“亦佳!”25、即使必败的可能性极大,也要举刀,容貌严肃,问一句:“汝与某,还战否?”26、“何以吾不能是彼辈”27、何用还故乡28、千里不留行29、雕虫丧天真30、了万法于真空31、“作诗常咏何物?”“月”“何以是月?”“我从天上来。”32、听松入耳,忆旧如新让我想起,2010年的福州和我但其实不太像,因为那时,还在梦游中,另一种梦游 我知道,听松的日子,在未来,等着我33、“一心不静,万物皆知,岂赖言语?”34、“星君来此世界已近二十年,吾与汝便再订一二十年之约——汝心不死,我魂即生,后会可期”35、不忧社稷倾,少年游侠好经过36、春夏秋冬37、唐(堂),你在哪里?38、毅,你在哪里?你往何处去?39、那好,走过去看看,且看,是那仙境凋零,亦或,日常随性~p.s “哲童以粗狂的声音开口道:“四大分离向甚处去?”“甚处都不去!”京极堂回答。哲童将两人放在檐廊上,就这样消失在夜色之中。我宛如噩梦初醒,陷入一种不带现实感的眩晕。 ”——京极夏彦《铁鼠之槛》我的心中第一,由上面这段,让位给下面这段“来人从笠檐之下看了李白老半晌,不肯移动半步,猛可道:“士子!果耳开眼界了?”李白一眼不及认出,再打量时,才看清楚,却又都看模糊了。”——张大春《大唐李白·少年游》
  •     张大春是不是作家?他写,他写了很多书:《四喜忧国》、《公寓导游》、《小说稗类》……但是这些作品都很难被分类,没有人能用“文体”或者“类型”这样简单的概念去概括张大春的写作。它的写作时常超乎人们的认识,他的些作品甚至难以被界定为“写作”这个行为的“产物”。再者,比起写作,他显然还有大把的时间挥霍去别的地方:在台湾News98做了九年的电台主持,练习书法自成了一派“大春体”,闲时研读草药经书……世纪文景采访他时,他也嚼着榨菜、嘻嘻哈哈,不承认自己是学者。更“出格”的是,张大春最近还跑去给周华健填了一张专辑《江湖》,主打的词叫《泼墨》,词里从披麻皴到泥里拔钉皴,一口气列举了五十来种水墨画中“皴”法的具体名称。《江湖》的最后一首“后记”竟是张大春的自白,自嘲词写得太难,说:“这个不好唱?好,我改!”然后就听到周华健的声音唱:“骷髅皴、鬼皮皴、矾头皴、解锁皴,歌词呀张大春!”叫人啼笑不得。张大春穿不穿制服?张大春说,小说家和制服本质上是矛盾语。制服是什么?是统一的风格。毛尖有段俏皮的话讲张大春:“大春和小说,那是相见欢,你青春,我不老,恰是最好年纪的少年遇上最好年纪的姑娘。世界有多大,他们走多远。小说史上,写作版图的辽阔,大春是第一人,他打开了小说的可能性,小说则回馈了他用不完的好年华。”小说在张大春的笔下永远成不了一板一眼的事儿,从《公寓导游》开始,甚至更早,张大春就抛弃了小说的类型,或者说对于他而言根本没有“类型”这样的概念。牵强附会地,你可以说他的《墙》是意识流,他的《蛤蟆王》、《姜婆斗鬼》是传说,再往下?《公寓导游》就是八十年代的一颗炸弹,把整个文学世界炸开了口。他在《印巴兹共和国事件录》里用采访稿;在《天火备忘录》里罗列事件,在《写作百无聊赖的方法》里作实验……很多人觉得张大春繁琐、啰嗦,我也觉得张大春难读,看他的书要“啃”,第一就要数长篇。可他到底是不是欠缺说故事的本领?肯定不是的。《离魂》就讲得好。绘声绘色。一本薄薄的小本子叫你反复地看。要看张大春,《离魂》就是最好的入门,它至少教你一件事:张大春能说故事。作家,或者说“小说家”只可能是大众对张大春认识得最多的一种身份,也只可能是张大春生活中的一个部分。他跳脱于写作之外,免于文字的囿囚,他逢罡风而日夕更落,遇文学而解刀沽酒。我喜欢他这样不同于制服的“蓬头粗服”。我们问《大唐李白·少年游》算不算小说,或者说算不算虚构性的文学作品,答案是肯定的。“History is a believed legend.”即使文中大量引用了史料,在不少篇幅中都如同《红楼梦》一样直接讨论文学、政治、宗教,都不妨碍它作为一本“小说”的“本分”——《大唐李白·少年游》是重建的。它重建了少年李白这个人物,重建了李白的早期人生经历,其中围绕着“仕”与“不仕”的矛盾,夹杂的是儒、释、道的社会环境,使得李白、李白生活的时代重新活跃于读者面前。这些“重建”不同于“描写”,因而区别出了《大唐李白·少年游》这部作品既不是文学研究也不是史料堆叠的虚构性文学作品特征。以李白与薛稷相遇的一段情节举例。这段文字从《大唐李白·少年游》的第四十节“有巴猿兮相哀”开始一直写到了四十三节“君失臣兮龙为鱼”,整整三节,叙写了李白第一次出大匡山后与薛稷在新安阳驿所相遇,而后薛稷为李白作画,两人品道纵横的场景;其中更有一位狂客,端坐薛稷对面,饮醍醐出恣言,使得这一次相遇更富挑衅的意味。李白和薛稷的这一次相遇,史料记载上历来存在争议。《太平广记·卷二百一十·画》载:“薛稷……文章学术名冠当时……会旅游新安郡,遇李白,因流连……”日后《李太白全集》编者王琦按语却说:“薛稷本传,稷坐窦怀贞事赐死,开元元年七月中事也,是时太白年甫十五,未出蜀中,安得与稷相遇于新安郡?盖传闻之误也。”《宣和画谱》载:“李白有薛稷之画赞。”事实上薛稷在开元元年就被赐死了是真事,但是当时李白不是十五而是只有十二,但无论如何李白没有见过薛稷是定案。然而在《大唐李白·少年游》的写作中,李白和薛稷相遇了,薛稷“因流连”,而李白“得画赞”,更难得的是,在小说中薛稷已牵扯入李隆基穷治其党的乱局之中并对此暗喻以“踟蹰”一词侃侃而谈。从这三则史料就可以看出,张大春的写作是“直面”的,它直面了历史并且取材于历史,但又同时存在虚妄。存在于《大唐李白·少年游》中的,并非大众印象中小说家惯常把玩的想象与编织;相反,它和盘托出的只有“面对”:只有在扎扎实实面对人生的时候奋力从中抓出的这把“虚妄”。这也是张大春在《大唐李白·少年游》序言《于无可救药之地,疗人寂寞,是菩萨行》中所谈到的最重要的一点。有一次我尝试向别人解释《大唐李白·少年游》中李白的出场。李白的出场其有点“骇人”,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一句“指南,汝亦来此作甚!”这是一句惊叹,还带点指责,语气狂放,很合世人对李白的印象。可在《大唐李白·少年游》中更重要的不在于这句话,是李白这句话的情景。李白口中的“指南”指李白好友吴指南,两人少年结游,同在大明寺出家,这一夜李白与吴指南在林中相会恰是他们“真正”分别的时刻:李白将师从赵蕤,吴指南脱离俦侣云游四方,两人从此陌路。更更重要的也不在于李白与吴指南的分别,而在于这一夜李白同时遇见了他少年时的师傅赵蕤,赵蕤此时正端坐在密林中开阔空地处的一块巨石上,凭着当空的朗月读着虞世南所作《伯施咏》。再往前推溯,李蕤的这一卷《伯施咏》更有深意,深意在于其中的一首《结客少年场行》。李蕤之所以沉吟这首诗,缘由来自李白的父亲李客私下欲让李白追随赵蕤的嘱托,而日后李蕤作育李白之始,也是此诗。张大春甚至没有放过这一首《结客少年场行》的出场——李蕤在不知觉中吟出了一句“彼少年随时还复来”,于是李蕤的发妻月娘便从汉季陈思王曹植所作《结客篇》、沈佺期的《卿云歌行》、卢照邻的《幽忧子集》中的《结客少年场行》和虞世南的《伯施咏》中挑出了这一首:“韩魏多奇节,倜傥遗声利。共矜然诺心,各负纵横志。结交一言重,相期千里至。绿沉明月弦,金络浮云辔。吹箫入吴市,击筑游燕肆。寻源博望侯,结客远相求。少年怀一顾,长驱背陇头。焰焰戈霜动,耿耿剑虹浮天山冬夏雪,交河南北流。云起龙沙暗,木落雁门秋。轻生殉知己,非是为身谋。”李白的命运,隐隐约约在此便铺展了开来。张大春的写作可见一斑。他曾在电台节目中介绍过侦探小说家S.S.Van Dine。Van Dine在《格林家杀人事件》中曾经这样写道:“当一个案子没有了线索时——没有出发点,没有暴露内情的迹象——我们就有理由把每个东西都当作线索——或者更实际一点说,当作是破案拼图中的一片。”张大春被这段描述迷倒了,他也力行了。张大春作了一通案子,他的《大唐李白·少年游》是一副巨大的拼图,一个绞尽人脑汁的魔方。他给出一片,另外的每一片都和它紧密相连、环环相扣。尝试复述李白的出场便是这样。有人说李白出场这段写得好: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出场时金击铁鸣,吴指南与李白一清一浊,李白甚至还短袖出匕,节奏音乐兼具。可是这些重要吗?更不得不说的都在前头呢!吴指南、赵蕤、月娘、李客,甚至虞世南:李白的出场不是孤立的,它必须存在于一个连环中;李白也不是孤立的,他必须存在于盛唐中。张大春是这样妙,他不动神色,却告诉了你所有,当你回过头来看的时候原来你手中纂满了拼图!于是张大春发明了一种玩法:叫你用一片片拼图去拼凑小说的完整面貌,倒退他的“作案手法”你竟还能顺藤摸瓜!熟练的“张大春读者”读到赵蕤接见李客时便能得知李客对赵蕤的嘱托,从嘱托中便能得知赵蕤为李白而心乱,从心乱中便得得知赵蕤与李白夜半相遇,相遇后便能得知赵蕤为李白选的那一首《结客少年场行》对李白的影响。从前往后,从后往前,甚至跳跃穿插,这一部小说仍就存在成立的可能。读者第一次读到李白出场可能还不习惯,读到李白出大别山,读者便熟络出张大春写作的眉目。他是这样写的,从丹丘子为李颙植双桂不发写起,到绵州刺史李颙春日入戴天山见五彩飞禽,再写循迹见李蕤施法,最后才由李蕤点出垂立一旁的少年李白有出奇志。倒过来我们看整部书的开头,正是立春过后李颙欲作春游的引子!我读《大唐李白·少年游》觉得张大春是孔武有力的。张大春的小说粗看很砕,而且不着边际,但他的每个碎片“碎片”都带着着错综复杂的线索。容不得你质疑。他写给你的不是人物,不是小说,是活生生一个世界。更有趣的是,他把这种拼凑的乐趣全然留给了读者。一个熟练的张大春读者会发现,张大春在“怎么写小说”上花的功夫比张大春“写小说”大,读他的序言更比读他的小说本身过瘾;读他的小说,是读者与作者两相擂鼓。张大春说:“读我的小说是有要求的。”大概也是为了过瘾,杀杀双方傲气,才有了他的《小说稗类》。然而读《大唐李白·少年游》的方法也不是全无踪迹可循的,线索就在题目中——少年李白。有关李白的少年时代的记载本就甚少,李白自己也绝口不提,几乎对此讳莫如深,只在天宝十二载(753)所作《上安州裴长史书》一文,说少年时,曾“与逸人东岩子隐于岷山之阳,白巢居数年,不迹城市。养奇禽千计。呼皆就掌取食,了无惊猜。广汉太守闻而异之,诣庐亲睹,因举二以有道,并不起。此白养高忘机,不屈之迹也”。后来《新唐书•李白传》载:“十岁通诗书,既长,隐岷山。州举有道,不应。”“州举有道,不应。”一句不见来龙,更无去脉,血肉模糊,张大春正是借着这短短六字完成了百万字的小说《大唐李白·少年游》。“不应”无非就是“仕”与“不仕”的挣扎,在李白的身上则体现在他商人儿子的身份和立业的欲望,他身上儒、释、道精神的多重影响,以及整个唐代的社会结构与制度。张大春曾经借自己笔下的一个女小说家形象说:“文学脱离了人生就只有风花雪月、无病呻吟。如果不写人的故事,也就辜负了作为一个文学家的责任,也就辜负了上天赋予她的能力。可是如果完完全全照实写一个人的故事,那又使之平凡、琐屑、缺乏张力、没有创意、丧失戏剧性、不能吸引人。更重要的是我们不能让那些没有勇气面对自己错误和不幸的人又诽谤的借口。”那么这些繁复宏大的问题就都留给史学家去吧,在小说中,我们只管跟着张大春,破他那宗案、接他那根连锁连环,与他一起“笑入胡姬酒肆中”罢了。说回文章的开头。台湾做了很多把娱乐和文化相结合的事情,比如张大春给周华健填词,比如张艾嘉、李安拍移民文化,比如罗大佑把余光中的诗写进自己的歌里,比如李敖会和小S上微博吵架,更比如廖辉英在娱乐节目上大谈特谈两性话题。很多“文青”谈起台湾的娱乐文化都忙不迭踮着脚尖跳开,一副接近了名声不好的穷亲戚的表情。我却认为正是因为台湾更重态度与底蕴,才能不断自觉去尝试文化的最新形式,才孕育得出张大春这样为小说写作开拓了无限想象力的作家。说到底,台湾人再怎样“娱乐”文化,到底是穿着精心编制的“秀服”秉着尊重和敬畏的;而大陆,可能大半的人连“制服”都还没脱去,尊重娱乐本身都还没有学会。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4-.艰深,高超,看得要离魂。
  •     一翻而过,完全看不进去啊。本来就不喜欢看人物传记,只是因为是李白,所以借来一看。结果这本书还不是传记常见的写法,更是完全理不出头绪了。暂且标记,等以后再说吧。
  •     文笔不错,典故用的甚多,对我这种知识储备基本为零的人是个挑战。作为小说来看的话,倒显得是典故过多,而使故事情节不突出了。开头很像古典小说的做派,很长,千回百转写出主角来,但也略有失冗长。
  •     挺好的题材,写的不尽如人意。掉书袋的厉害。说是小说吧,其实故事情节不够紧凑精彩,基本没有节奏可言,多是在科普。但若说是论文,显然并不严谨,很多东西是作者个人揣测,而且随性的厉害,想起什么都能深聊进去。况且吧,可能还是我文盲,我觉得很多书里科普的点还不如维基和百度讲的明白。。
  •     本来是准备写几句评论的,但是发现神评论,“原来我古文已经退步到需要备一本字典来看这书了”~那我就没啥能补充的了哈哈哈哈
  •     一本并不通俗的历史+虚构的小说
  •     作者完全玩high了,肆无忌惮的秀自己的才华,自己写自己的书,把自己的积淀都展示出来,挺好的
  •     多情应笑我,学问不足。
  •     
  •     不一样的李白
  •     非常喜欢张大春,盛唐断代史,喜欢看他东拉西扯
  •     用小说讲述李白的一生,中间穿插介绍唐朝历史和文学常识,这种形式很好。但是有一个不是缺点仅仅是不对我个人胃口的地方:对历史和文学理论的介绍稍显冗长,如果精简些会更喜欢。
  •     写的什么鬼
  •     勉强读到四十八:何用还故乡,无法继续,因为枝枝蔓蔓太多,自己对李白毫无了解,对唐朝的基本历史也不了解,而且,张大春的小说,应该不适合在kindle上看,所以,只是暂弃,我会回来,带着中华书局的李太白全集,带着唐朝的历史书,带着一本字典,在枝枝蔓蔓中,结出更多的枝枝蔓蔓
  •     内容很丰富,作者考据详实严谨,语言文雅,颇有古风,能让人沉浸进去,可见作者功力深厚。但是有好多生僻字词啊什么的我也查了好多,真是收获很多。值得收藏。期待第二本~
  •     喜欢张大春的文笔,有古意、大气沧桑、不绮丽浮华。文中不时夹杂大量典故神话历史,洋洋洒洒一连三四页,有趣又令人发指。这是一部艰涩到有很多地方看不懂但是看懂之处又给人以趣味的小说,而且在思索一番后能明白其内涵让人乐在其中。李白尚是个桀骜不驯的少年,好奇他步入官场、垂垂老矣时又会如何。
  •     2017 Book 8th 觉得自己可以读完就很厉害 以为是大唐的李白 结果是大唐和李白 旁征博引脑洞奇大 文笔还是很好的
  •     不知道怎么打分,张大春的书适合慢慢品,就如我看城邦暴力团一样。所以他的书,可以好看,也可以非常难看,看时间,对象而已。
  •     这回真的读了假书,一半之后就没了。不过也整好不往下读了,因为:看不懂!读了这本书,才知道自己是文盲。不的信就试试
  •     the history is an agreeable legend
  •     登高丘 望远海 秦王汉武空相待。
  •     理想国的书,都很好看
  •     刚开始页页翻字典,读得艰苦卓绝。尤其到赵蕤唤百鸟时必须对照搜索引擎来看才找到趣味。后来放弃了逐字考究,不在诗句上过分停留。赵蕤刻意不让李白附庸科考,成就诗仙,也带给他迷惘。山前有丁零奴,山中有月娘,山外有无尽市侩的官场规则。少年游的结尾是重回故地睹物思人啊。
  •     厉害厉害,张大春简直是旁征博引,妙笔生花。而且行文亦如流水,吸引得人欲罢不能!
  •     开篇最是惹人爱
  •     小说与历史有些割裂,史料读起来如同翻阅史书,小说部分则为小说而小说。张大春强行掉书袋之作。
  •     作为小说,差点,但是东拉西扯的功力确实厉害
  •     很好看啊虽然很多篇幅说的是一些历史故事和当时风俗,知道了了解了更多那个时候的唐朝,和那个环境下的李白,很有趣的
  •     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     半文半白,东拉西扯,稗的野的……我实在是欣赏不来,看得难受死了。
  •     通篇写典故 讲莫名其妙的故事 请问李白呢?李白在做什么?
  •     心塞,好多字不认识,但是不妨碍我觉得他好牛逼啊……
  •     解构历史,却没什么意思。
  •     睡前读物,每每看几页必然酣然入睡。断断续续一个月才读完。 行文啰嗦,东拉西扯。幸好喜欢李白,才肯耐着性子看完。 而从此我世界观中的诗仙不再是2d,更多是个有过去现在未来的人。
  •     小说大陆简体版的校对是不是有问题啊,怎么保留了那么多单蹦儿个的繁体字……
  •     从这里开始阅读李白
  •     潇洒肆意的感觉
  •     炫技过了。
  •     也算是翻到了最后一页…能看懂的都看了 有人说这本书对读者有要求 果然没错…因为李白才看的 仰慕他的才华和心性 真的非常喜欢他 想要多了解他一点 然而这本书达到的效果只有预期中的百分之三十?前路漫漫 我还需努力
  •      好看。是做梦的好文本。每次入睡前读,都有好梦。 这本读了好些天。此前只知李白性豪侠,好酒,且诗情泛滥,却没有想过是何样的成长背景、经历和教育成就了一代诗仙。这本,完整地构建了李白的来处,他父兄都是谁,家族从哪儿来,少年时代他师从何人,如何成长……张大春以一己之力构建了少年李白的世界。这本写得有道家奇幻感,那些神奇的故事与景象是入夜做梦的好文本。
  •     既有精彩的故事,又有旖丽的文字,读起来觉得身轻如燕。
  •     引经据典忒多,这厢走着剧情呢,那厢又扯到另一头去了,作者的发散性思维令人佩服。不过能长不少见识,倒也无可厚非……
  •     喜欢张大春作品的,值得一看,喜欢李白的,必须要看,喜欢古典文学的,建议看看!读一页,你得翻其他资料很多页,没有一定的文学、历史方面的知识,这本书是不会写成这样的,思维的跳跃更能激发往下读的兴趣。
  •     好累啊看的。好不容易看完了发现后面还有两卷……放弃了。扯太远了,读的时候只有30%的时候在状态,感觉好奇怪。
  •     《李白和那些年错过的时代》,读起来有高质量纪录片感觉的小说~如果能重来你又是否愿意选李白呢?
  •     首先是在周遭机遇之中遇到 然后在云雾之中探索 本来只想一窥李白的生平 没想到打开一个完整的世界 认真读完这本书以后还会发现 书本知识这个东西 要敬重 但又不能盲信 还要给予足够的尊重-即反馈 以前读书时的许多潜意识的东西真是要不得的
  •     恍惚看到语文老师备课,但有点木有冲动看后两本了
  •     的确是不一样的李白,不是史书里的,也不是我想象中的,不能说失望,只是恍然,原来是这样的李白。
  •     媲美四大名著的旷世之作。
  •     大春先生的文风独特,料想不是每个读者能消受。故事是史料和想象的结合,比司马辽太郎的文风晦涩些,但值得有空时再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