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未曾有

出版日期:2014-6
ISBN:9787530213989
作者:庆山
页数:263页

作者简介

书中记录了她的长途旅行中与四个陌生人的相会:
一位爱作画也善于烹饪的厨子,倡导他的饮食方式;
一位回归农村的摄影师,与妻儿相伴山居,礼敬故乡和大自然;
一位年轻僧人,以诗歌以唐卡以修行以领悟,供奉信仰;
一位以古法弹奏的老琴人,年过八旬,心守一事。
种种不同的观点、不同的生活、不同的生命形态,以文字和图片的形式如实呈现,让读到的每一个人可以获取其中的价值和意义。

书籍目录

自序
拾花酿春
还乡记
渡过轮回梦海
古音 素琴 淡味
后来

内容概要

庆山,著名作家。70年代生人。曾用笔名安妮宝贝。已出版《告别薇安》《八月未央》《蔷薇岛屿》《清醒纪》《莲花》《素年锦时》《春宴》《眠空》等多部散文、小说作品,曾主编文学读物《大方》,在广大读者中深具影响力。


 得未曾有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88条)

  •     庆山 君 , 你这一次模仿得那么彻底 昂 连名字也改了 和你多年借鉴的 河川敷 交相辉映了 昂 ~~ 这本书更是赤果果的借鉴 了 4个人的 IDEA 昂 ~~~ 还用报告文学的方式 赤果果的严重的模仿 了 河川敷 的2013年的<叹息> 昂~~~ 还有你发布会的时候拿了个扇子 又是赤果果的模仿了 河大在 上海时装周的造型 昂~~ 庆山君
  •     书是高考之后买的。刚高中毕业,还未脱去稚气,说话为人仍有不足,尚不知自己的未来与憧憬的生活,容易被人牵引着走到别人的世界里去。开始看这书的时候,我已放假两月,看了几页便觉得真好,像是王维写的“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的心态,然后匆匆忙忙说与母亲:“这本书写的挺好的“就飞向大洋彼岸了。在国外一年半的日子里,我飞速地成长独立,开始建立自己的观念,开始思考人生。再次翻开这本书时,心境已大不同,遂发现并不是书里的每句话我都认同。书里采访了四名身份职业年代不同的人,总的归纳来,我觉得就两字,“无争“。每个人的心态都平和,遗世独立,与世无争。前两位分别是厨师与画家,庆山与他们一起讲些细细碎碎的平常事,再通过一起的谈话与生活发掘一些人生观。大部分我持以赞同态度,有些我不敢苟同,比如我从中得到的许多信息指向”城市是坏的,人类在倒退“,所以他们回到乡村,每日喝茶写字作画做菜。这场景我似乎在雪小禅的《在薄情的世界里深情地活着》见过,略微刻意,过于强调返璞归真反而失真。不是精通琴棋书画就可抛弃世间杂念,它们没有因果关系。生活在嘈杂的世界,欲望是上天给予的,本是人性的一部分,何必用力将其剜去,留的一滩血来向世人宣告:我已无欲。这是不对的。商人重利,这就是欲,可是若是无欲,那还谈何商品,交易与生活。乡村也是如此,若是心里清净,即便住在城市也没有什么不同,”大隐隐于市“即是佐证。所以,不必刻意,也不必崇尚农村,清心寡欲的神太少,唯有踏踏实实地生活才可做好凡人。我更偏爱后两人,一是桑济嘉措,僧人,一是叶名珮,古琴人。大概是年纪更接近,桑济的话我倒是觉得很中听。他觉得现代社会的浮躁与人们缺乏对于自己言行的责任感有关系,人们不在乎自己是否对别人产生伤害,但却憎恨伤害自己的人。不是对等的关系,就很难追求社会的平等。另外,做事之前也应该考虑后果,“最坏的结果是什么“,然后再决定去做与否。这与”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的观点类似,如果可避免最坏结果,就去做。这个基本法则在很多地方都适用,可以将自己的心渐渐弄大,变得没那么脆弱。总的看来,”善“这个字在桑济的心里应该是有很重要的位置,与人善,也是与自己善。我之前在网上有看见过弹奏古琴的视频,读叶名珮老师的这部分,我是听着她的《阳关三叠》读完的。古代的玩意儿都是自有妙处也有规则,如古琴有“五不弹“,”十四宜弹“及”操琴戒“。不得不说,古人是非常重视仪式感的,注重仪式感的人有敬畏之心。陈丹青曾说过,”民国随便哪个混蛋晃出去,回来也没啥成就,照片拍出来,派头对的“,不像现如今的留洋生,出次国十分容易可是拍张照片倒是土得吓人。所以说,仪式感是件很重要的东西。古人那么多讲究,能够流传至今,并非全无道理。有时候学习古代文化,倒不说学出什么名堂,单单放下包袱修身养性,已是足矣。摘些句子:他(醉庐主人)说,很多人号称自己是吃货,其实对于如何吃并不清楚。只是炫耀自己尝到了新菜,去到了某家特别的餐厅,却不知道什么样的食材是最好的,以及应该怎么样做出来是最好的。在无限的时空中,人的确是不算什么的。但表达出自己,完成自己,这是生命度过的方式。等待机缘,天地自会指引我。等种子自然发芽,不管最后有什么结果。早上比晚上空气中含的水分要多,光线柔和很多,也清澈。晚上就不一样了,经过一天的污浊,光线的微妙程度差远了。在房间里有自己一个人的世界,不觉得孤独。突然来了人会觉得孤独。与很多人在一起狂欢的时候,也有一种莫名其妙的虚无感,不知道为什么在做这件事。很多人还是空有想法,但缺少实践。光有好奇心,很容易幻灭。
  •     继《古书之美》之后,安妮继续了她的纪实写作,在《得未曾有》中记录了四段旅行,写下四个人的故事:“一个爱作画也善于烹饪的厨子”,一个“回归农村的摄影师”,一个修习藏传佛教的年轻僧人,一个沿承古法的琴人。他们或以琴音雅乐抒怀,或以笔墨丹青寄意,或以厨艺行天下,或以摄影归园田,而均亲慕传统,虚静自守,不役于物,过着某种意义上可称为退隐的生活,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竹林七贤、梅庄四友。这是一种巧合还是一种审美取向的流露?作者在序言中对于改名“庆山”有这样的描述:“以现在的状态和心境,可以有一个新的名字。”大概促成她与这些人发生关联,并写下他们的正是这“现在的状态和心境”吧。带着些王子猷夜访戴安道,“乘兴而来,尽兴而去”的率意,以及东坡夜游承天寺,“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的自得。四人中最引起我兴趣的不是追求返璞归真、知足克制的雅厨刘汉林,不是放下声名、逃离都市,不仅在作品中、更在现实生活中回归乡土的摄影家魏壁,也不是不为俗奏、一身风雅的琴人叶老师,而是那个修道未成年纪尚轻的藏传佛教僧人桑济嘉措。从小耳闻目见对藏地僧人怀有一种深深的成见。无论是小时候痴迷一时的电视剧《戏说乾隆》中的红衣喇嘛,还是后来彻夜阅读的金庸武侠小说中与藏传佛教颇有渊源的僧人如鸠摩智、金轮法王,都是一副世俗心未泯的肉身凡胎相,哪有半点出家人的样子?即使后来看了更多写实性的作品,被阿来、范稳、扎西达娃等笔下多种文化交汇、冲突、融合的神秘藏地引发更多兴趣,僧人们在我的阅读视野中也仅仅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他们的形象似乎从未有过改观。就算情诗被广为吟诵的仓央嘉措,也远不及 “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的苏曼殊更让我触动心弦。倒是《得未曾有》中对桑济的采访,多少修正了我的一些成见。一个二十四岁还在学习感悟中的年轻僧人,对这个世界充满了一切年轻人该有的好奇:他潜心修行、参加法会,也云游四方结识朋友,去酒吧体验不一样的世界;他打坐、画唐卡,也用手机,玩微薄,以文字记录他的哲学思考;他研修密法,学习梵文,也听雷鬼,看美剧;他没有有意强化宗教的神秘性,而试图寻找一些科学的关联……这离想象中法相庄严的得道高僧颇有一段距离,但就像听昆曲时看到前排坐着一溜出家人一样亲切,我反而有兴趣走近那个世界看个究竟。原来彼岸世界不是只有沦陷的少林,毁誉参半、真假难分的藏密,装神弄鬼的李一王林们,也还有这样一些脚踏实地的修行人,不以得道者自居,而“认为僧人和其他人,在作为人的本质上没有任何区别”,只是在以佛法寻求精神的解脱。这样地接地气儿和不强加于人。算是这部作品给我最大的收获吧。书评人止庵先生评价说,这本书不是普通意义上的社会评论,作者的写作看上去是从自身转向他人,但其实还是在寻找同类。这“寻找同类”确是的评,写作如此,读书何尝不是如此?一本书有一句话、一个观点、一段故事对了你的胃口,足矣。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我现在一读她的书就想削发为尼入佛门怎么办...
  •     热评第一比书更有共鸣。我恋旧,也关注潮流。崇尚传统工艺,但也热爱现代便利。
  •     抛弃矫揉造作的情爱 拥抱清冽直白的感悟 看似成长又确实成长了 看似风轻云淡仍旧拥抱着最为浮躁和虚伪的流行
  •     安妮宝贝的文风偶尔还是受得住,纯粹娓娓道来他人故事
  •     心很静的几个人
  •     安妮改名庆山后的第一本书。两年前就读过了。
  •     还是三星吧。打不了四星。
  •     一个下午把你至今写的书全买了,只花了三百块钱。但却是你十多年的表达。 这本书没太大意义,当然是于我而言。虽然也看完了,那是害怕错过任何美句。这本是讲的是你自己个人的事情,你的朋友、你遇见的人,画家、佛里的僧人和会弹琴的老太太,总之是与我无关的,唯一一点是对藏旅、佛教有了更稍微深刻一点的认识。
  •     读安妮宝贝的书一开始只是为了再次感受她文字的气息 缅怀下非主流的青春 结果发现三十岁的她的文字里有了很多真实的贴近生活的东西 虽然我并不认可描写的某些生活方式,觉得流于表面,太过于做作
  •     恩,庆山
  •     这本出人意料的好看
  •     读了近1/2 4个人物故事里,第一位厨师的看完了。最后一位苏州琴师,虽然看完但感觉写的浅。不像第一位。 喇嘛的只翻了下,阅读的情绪已经不对,开始分心。。。 最好的在开头
  •     很久以前读的书,具体细节忘记了,大概是讲述了四个人的故事,其中有个和尚。读起来透着淡淡的禅意,是能让人静下来的一本书。
  •     秉持生活质感 不轻易妥协 省身
  •     随手翻了翻,感觉非常可怕。有种我刚到县城实习时,在沙县小吃店被一群基督教传教老太太包围,拍着桌子道阿门的窒息感
  •     每个人都有权利去选择生活的方式,而千千万万的人,各有各的活法。书中描述了几种不同的生活方式,看完心中变得异常平静。昨日还在躁动不安的心,看到不紧不慢地做菜的厨子,以身作则想要去宣扬心中的理念,突然感到一阵安心。其实着急什么呢,所追求的繁琐,好似顿时有了答案,有时候不过是自己,把一切过得太复杂。倒不如,静下心,化繁为简。
  •     读了返乡记
  •     向内走并有所根本转变的第一本书 很平淡 有出离和寻求的东西 也算是和过去的自己短暂的告别 翻去一页 不知所然的开始
  •     一本让我意想不到的故事
  •     很深的感悟,一切的出现因为同频共振,里面的故事,刚刚好现在的我能够体会
  •     不是我最钟爱的那种安妮宝贝的味道了,也许安妮宝贝才属于青春,庆山已经是未来的世界了吧。
  •     采访集,是现阶段作品的代表
  •     舌尖上的安妮宝贝。这种毫无性欲的文字大抵也是读不进去。可能这辈子自己都无法皈依。只求倒头就睡一夜无梦自然醒。
  •     修饰是一种削弱
  •     渐渐喜欢看散文游记之类的书 能看到作者心里的世界 看完这本书 是无尽的静谧 很享受
  •     读安妮第八年,不变的恬淡的文字。
  •     不是很喜欢
  •     有肤浅和矫情的毛病,但也有其可读性
  •     每个人都有原本的生活
  •     四个人的故事,应该也是跟作者三观一致的人的故事。
  •     很好读的一本书。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     我说,你是想用自己的存在方式影响别人。他说,是的,即便自己或多或少有些片面。
  •     我也许是安妮宝贝忧郁或者有点神经质文风的爱好者 感觉这种风格的转换 也不错 但感觉有点肤浅 流于纸面的理义
  •     我们不在读年少时看的书,作者也不再写年轻时候的故事了。我不会用以前清澈的词汇了,写什么都像官方说明。我们在极度的办公环境里喝下午茶,并极度向往眼下的以外。
  •     所有的生活方式都应当顺其自然,刻意躲避俗世回归尘土的方式又何尝自然。古曾是今,今终是古。四个故事最喜欢最后一个古琴的,大概是因为喜欢苏州,喜欢古琴。
  •     平静却失了热血和灵性。况且里面的心境和场地也都经历过了。
  •     心境踊跃,无法看完
  •     读完这本书,感觉安静
  •     安妮还是安妮 现在成了庆山 却也仍是不在乎别人的眼光 议论 过自己的生活 写自己的文字 挺好
  •     4.5 不识安妮宝贝,只知庆山,所以没有比较。如其名,沉稳不浮躁,文字直白利落。与现世浮躁形成对比的是恬静悠然的自得其乐,所见之人也有趣有为。是本渐入佳境的书,前头略无趣,后来两篇有意思,也趋于平静和沉淀。尤其喜欢写桑济嘉措的那篇,年轻僧人只言片语间对修行的理解很有见地。我认为入世方能出世。
  •     详细的认真生活着的人们,好像都在发光
  •     已购--纸质
  •     蛮喜欢庆山笔下淡然、超脱、智慧而沉默的人,不再是那个纠结、拧巴、阴郁而晦涩的安妮宝贝,人间至味是清欢,只有狂欢后才会有真正安静下来的力量。
  •     看不下去...神神叨叨的
  •     整本读完大概在三天 这么多年过去安妮宝贝 对生活 对世界的想象 对自我追求认知 一次恰到好处的更新
  •     夙愿
  •     喜欢安妮宝贝的文字 ,清新脱俗,细腻有爱,满满的都是人生的思考,值得一读。
  •     值得逐字逐句细读
  •     喜欢这种由内而外的平静感,一直所追求的境界
  •     人生重在体验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