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边的艺术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
ISBN:9787305122361
作者:[法] 保罗• 维利里奥 著
页数:90页

作者简介

本书为法国著名哲学家保罗•维利里奥(Paul Virilio)关于当代艺术的文集,共收入四篇文献:《等待意外》《过度的艺术》《博物馆之夜》《无边的艺术》。作者为我们分析了在一个视觉统治、电子媒介无处不在的加速世界里,艺术所面临的再现危机。
这里便有一个见证:如果观看和知晓是启蒙时期以来伦理和美学的重大疑问,那么观看与能够将是我们21世纪的重大疑问。诚然,如果说极权社会徒劳地想实现这种“全视角政治”的话,那么即将到来的全球化社会将拥有各种视听手段,以便实现这个社会,它所借助的正是这种现实的加速,“观看的艺术”就是加速的首个牺牲品。
在一个我们对世界的视像变得不再客观而是远程客观的时代,如何在生存中坚持下去?如何抵抗一个现实感消失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一切都是视觉,一切一经看到便被立刻遗忘?怎样在作品的真实空间中坚持下去,而实时的加速却在其进程中将一切带走?
走向电视图像的音乐未来的光线艺术,或是造型艺术的物质艺术,必须进行选择;必须在能动性和恐慌之间、在受控人群的兴奋或静态之间、在材料阻抗之间选择……如今正是在这里,而非其他任何地方,演绎着民主政治经济学的命运。

内容概要

保罗·维利里奥(Paul Viritio,1932—)是1970年代以降最富原创力的法国哲学家之一,同时也是著名的城市建筑家、随笔作家。1963年,维利里奥与建筑师克罗德·巴朗(Claude Parent)成立“建筑原则”(Architec-ture Principe)团体,并发行同名刊物,宣扬建筑的“倾斜功能”(水平与直角被彻底弃绝),曾先后完成两栋建筑作品。1973年起执教于巴黎建筑专业学校(ESA),直到1999年退休。维利里奥的哲学著作围绕着一系列以科技、速度、城市、虚拟、事件、意外及失序为核心的概念群,代表作有《领土的不安》《速度与政治》《消失的美学》《战争与电影》《解放的速度》《事件的风景》等。


 无边的艺术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对于艺术,如何恰切地安置自身于这个时代之中,恐怕是一个永远无法回避的问题。它如同一个凝聚的内核,必然会牵扯出众多的细节,驳杂的事实,以及一系列精彩纷呈的设问与答案。然而,至始至终,这也是一个关乎“距离”与“在场”的问题,它不断要求我们以一种谨慎的态度面对我们目之所及的“真实”。对此,维利里奥指出,身处一个技术的世纪,尤其当视听技术充斥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后,艺术再现的所有形式已被动摇,虚拟与真实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焦灼状态。在维利里奥看来,艺术作为一种媒介,重要的是能够在呈现时代的过程中,对人类的知觉经验有所保留。只有在对自身感知力有所把握的情况下,抓取和表现我们周围的现实,才显得有其意义与价值,因为在这里,艺术为我们创造了一个特殊的场域,好让我们重临现实。这种新且真切的亲历状态是艺术能够保持批判性的源泉,而其基础则建立在艺术对自身边界的持有之上。但事实是,艺术同时作为一种与技术相关的媒介,它的本质与表达已不可避免被裹挟在技术对人类认知经验的重塑中,比如维利里奥会说,飞机与火车的发明早已更新了我们的观视体验,因此,一种远程视像的夸大透视对艺术的先锋派特征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可这还不是我们处境的全部。维利里奥担心的是,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终有一天,我们赖以持存的“物”的世界会面临溶解,长久以来,艺术生存的真实时间和空间也会随之被推向数字化的抽象;以“碰触”为前提的人的感官系统必将遭遇技术的入侵,而呈现出一种虚假的“在场”状态,我们不再是什么真实事件的亲历者,这种现实感的丧失与感性模糊,使我们处在崩塌的无区别中,正是在这里,艺术失却了它的边界,变得永无止境,如同幻术一般。在《无边的艺术》中,维利里奥对当代艺术的所有批判都指向其自身的这种现实困境。艺术应该如何处理技术的渗透,而不是失去与技术对抗的能力,以便重新寻回本雅明所说的那片行将消逝的灵光?或许,我们需要做的不再是持续不断的解构和突破艺术的疆界,而是再次建立艺术伦理与美学的边界,在感知与技术,客观与非客观,虚拟与真相之间树立分明的区隔。一个真实的时空维度,一种面向实在的言说,一种及物性才是艺术表达的自由所在。

精彩短评 (总计34条)

  •     我们都闭上眼开始等待意外
  •     很是不懂啊
  •     感觉一个山寨版波德里亚和德波( ̄(工) ̄)
  •     鸟都没看懂
  •     差不多能体会“法国人不屑于写”这样的话了
  •     又是很好的。可以一篇一篇仔细读。拼命榨取。到那时候再来打星。
  •     翻译一星半
  •     只是看书籍装帧还可以就拿来看了。个别观点还是挺有意思的 艺术的逃窜。但是不知道是不是译本的原因 看得头很痛 语言组织太差了。
  •     现代性早已陷入过度挖掘,信息化更是让文明进入了掠夺状态,这种掠夺在很大程度上甚至是实时发生在个人与个人之间的。本书的忧虑及声讨集中在艺术的滥用上,如今的艺术过分地呈现了世界的原貌,最终令人以为那个丰盛的面貌就是世界的本质。根本上说,这就是对感官的虢夺,“人们不再会看”、人们不再听得到......
  •     还是不太习惯法国人的表达方式。虽然没有德国人那么抽象晦涩,但靠着情绪表达也不是好事。
  •     嗯,基本读不懂。
  •     翻译实在是太烂,极尽晦涩之能事。好在书里本身观点不错,虽然有堆砌学术之嫌,但毕竟启发了一种新的思路。
  •     艺术哲学
  •     怕与不怕 急与不急 思与不思 进与不进 激与不激 读起来死很多脑细胞的书。 20150317
  •     深刻怀疑译者本体是百度。
  •     艺术真是个取巧的词。翻译看得心累...
  •     作者用各种跨界类比说明了艺术在当前遇到的危机:随着科技和各种视听媒介的技术进步,人类的感知形式也在随之变化。在21世纪,现实感的消失、“远程客观”(从屏幕中认知到的客观现实)的图像快速更迭让视觉艺术失去了感知的有效性和在场感。因此,针对这一语境重新界定艺术的边界是维持艺术有效性的当务之急。书中还谈到了由此导致的政治危机,远程客观激发出的 大众的个人主义可能将导致民事问题的混乱与灾难,因此需要一种公共情绪的共产主义。
  •     翻译太差
  •     已阅
  •     法国人的东西+翻译读得哆嗦…… 零散的、碎片化、模糊不清的类比和类型化、一般形而上观念的杂糅……如果有艺术史清晰的叙述,会更好吧。 简直像是瞬间捕捉到的思维…… 南大社的装帧赛过内容,满足吾辈买椟还珠的13心理。 重读了一遍,赶脚好多了…… 物质的运动在速度中消逝,没有轨迹,只有速度的计算。艺术的滥用导致物性彻底丧失,这便是艺术的过度和无限。
  •     开本特殊的好,给五颗星。但是内容不是太懂,减去一颗。下次再加也可以。;-)
  •     渣翻译!
  •     太晦涩了,同时又很支离破碎,然而也因此莫名其妙地提供了一种解读的开放性,很适合无所事事的时候拿来摔角。不过我现在真的只能打“已阅”,以后再读吧。
  •     “速度透视”
  •     不太像一本艺术的书,像哲学书,两段有用的文字:“17世纪是数学的世纪,18世纪是物理学的世纪,而19世纪是生物学的世纪,我们20世纪则是害怕的世纪。”——阿尔贝`加缪;“更少就是更好”——建筑师密斯`凡德罗。(引申:少即是多,less is more)
  •     虽然过于偏激,但是其对当代艺术的预言现在看来已经开始有所实现,但是并不悲观
  •     我师叔读完之后,没有评分,评价只写了两个字——“已阅”。他这个评价,极大地干扰了我对这本书的认识,所以我决定效仿他——已阅。
  •     速度学。
  •     脑洞大开的一本书,不仅涉及文化艺术政治经济,还有航空航天宇宙物理,薄薄一册真有瞬间穿越外太空的赶脚。很多概念/说法也值得记一笔:冷恐慌,平民威慑状态,情绪共同体,公众情绪的共产主义,全民互动意识形态。
  •     选文编排好,翻译不够细。
  •     一个不用大词、不自造词语就会死的作者……航空技术的进步提升了人类的视角从而导致了艺术“上升的”膨胀。如今的艺术是共产主义式(或许也是今天的P.C.)的,不只要求被观看而是被所有人观看。好了在作品面前我们已经瞎了。
  •     几乎没看懂,语言过于晦涩,具体内容能力不及无法评论
  •     法国人的脑子是不怎么用逻辑的,亮点是用事实说话,在日常生活中看出艺术的自反性。
  •     高级知识分子愤青的脑洞从宇宙轨迹开到内心窥视 把摄影电影绘画音乐建筑航空神不知鬼不觉得和民主政治牵上 好可怕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