蚤满华袍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4-1
ISBN:9787549550609
作者:伊北
页数:236页

作者简介

本书是伊北推出的”民国传记三部曲“中的第三部。讲述张爱玲后半生隐秘故事,细密还原一个写作者的朝圣路。《蚤满华袍》破天荒地把张爱玲的形象聚焦在”写作者“身份上,突出张爱玲对于写作的“执著”,褪去了早年成名的光环,张爱玲朴素的后半生,尽管纷扰多艰,但她仍然依旧屹立,手持一支笔,书写心中的爱与痛。她从未要改变世界,只是不想被世界改变,也许有时候,唯有舍弃,才能坚守。

书籍目录

出走:知己知彼之态
爱缺:半生半世之约
往来:人山人海之惧
祓禊:无穷无尽之念
推翻:自言自语之魅
张看:有声有色之行
梦魇:难舍难弃之执
精怪:独来独往之伤
迫近:隔山隔海之窘
用度:一分一毫之利
描画:半新半旧之变
附录
失落者:张爱玲与毛姆
孤独心:张爱玲与嘉宝
樱花刑:张爱玲与日本
梦堡垒:张爱玲与安徽

内容概要

伊北,作家,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作品:长篇小说“时代三部曲”《被结婚》《北京浮生记》《熟年》,短篇小说集《臭伉俪》,传记 “民国三部曲”《你若盛开清风自来:那些人遇见的林徽因》《半生素衣:陆小曼传》《蚤满华袍:张爱玲后半生》等。伊北的长篇小说,多以都市题材为主,平朴真实又犀利幽默,始终关怀都市男女的精神状况;短篇小说则蹊跷诡异,始终有一种南方湿润的氤氲味道;随笔作品,多以历史题材为主,回肠荡气又不吝表达主观爱恨,有明确的价值导向,同时又注重书写传奇。


 蚤满华袍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9条)

  •     这是怎样的一位女性!这是怎样的一个人生!如果把张爱玲的人生倒过来看,兴许她会一直满怀激情。张爱玲说过,出名要趁早。1943年,也即张爱玲23岁时,她在《紫罗兰》上发表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一炮打响。然而经过年轻时的走红后,接下来的便是与饱受苛责的胡兰成结合,再接下来又是远走香港,后又转道美国。本来想在美国打下一片英文写作的天地,结果迟迟难以开花,连基本生活都成了问题。与异域过气文人赖雅的结合,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寻找到了她年轻时的足迹,无奈这个男人年事已高、生活窘迫且病痛连连,能给予她的支持少之又少,索取的反倒多之又多。张爱玲的重新崛起则是赖雅去世后、皇冠社1976年推出《张爱玲全集》之后。张爱玲可能自己也未曾料到,促其重回巅峰的不是英语社会,而是母语地区的台湾和香港。作为一个长期将自己封闭起来的女性知名作家,张爱玲的文字细腻得有些尖刻,本书作者伊北的文字平缓但充满力量,似乎是对张爱玲那缺乏温暖文字的一种弥补。伊北除了在诸多材料中找寻张爱玲的人生足迹,还读文识人,着力从张爱玲笔下的那些作品中,通过文字构筑的这条幽深小径,走进张爱玲早就将自己圈起来的内心世界。他懂得张爱玲一直是个要强的女性,所以坚决要当面返还母亲的“二两黄金”;知道她渴望通过文字的精雕细琢以便获得读者的认可,除了文字,她没有尝试过别的营生,哪怕生活只能靠淘那些便宜的旧货勉强度日;明白她一直希望寻找到一个可以欣赏激励自己的文人,所以才会有胡兰成和赖雅,哪怕中间横亘着巨大的年龄差距,哪怕最终遍体鳞伤。伊北的文字,就像是向读者缓缓地讲述一个他所熟识的故人,讲她的写作,她的爱好,她的感情,她的亲情,包括她最痛恨的跳蚤。本书又像是一部温润的人物评传,虽然伊北忍不住流露出许多评述,但又不忍去伤害张爱玲,哪怕可能产生一丝的其它联想。在伊北看来,或是因为未成年前的心灵创伤,看似要强的张爱玲其实最怕伤害。她与亲情的交恶,其实是幼年内心渴望温存的折射。她将亲情一个个自以为巧妙地安插进作品中,然后用文字的方式,让他们一个个接受读者的批判。其实这并非她对别人的主观刻薄,《小团圆》中,化身为九莉的她,一样被自己生生地抛向了读者。晚年的张爱玲,正因为精神状态出了问题,所以她的生活中才会频频出现跳蚤。虽然文学地位重新回归,无可奈何花落去:她的亲情冰冷,爱情熄灭,虽然她努力在衣食等少数方面保持一些世俗的东西,但仍旧难掩内心深处反感世俗间的那些令她烦不胜烦的“跳蚤”现象。她用了大半辈子的光阴,像她后来花上一两百美元购买10瓶特效除蚤药一样,当她试图努力去解决这些烦心事时,但就像是掉进沼泽——越努力陷得越深。她试图以“AA”制来厘清与朋友的关系,结果朋友越发稀少,学生时代最好的朋友炎樱赴日后感情一路走淡,后来最好的友人(宋淇夫妇)也只能远隔重洋。她与友人尽可能保持着距离,书信成为她与外界沟通最多的桥梁。她曾试图让自己世俗起来,想学习一些理财方面的知识,显而易见,这只是她的转瞬之念。张爱玲命中注定不是“凡夫俗子”。她的脖子又细又长,她喜欢穿更能彰显东方女性曲线的旗袍,她喜欢拍一些艺术照,但她的那些留世照片总会给人一种冷艳的孤傲。这种孤傲或是她不屑世俗的某种写照。她笃信自己就是为文字而生,无论再如何艰难,她都不曾舍弃。她渴望生活在写作的世界,她反感一切与写作无关的纠缠,哪怕付出再昂贵的代价。因为张爱玲长期将自己封闭于一个逼仄的空间,所以文字是了解张爱玲内心世界的不多路径之一。在“张爱玲热”中,曾出现过几本同样以张爱玲生平为主旨的传记,如余斌、于青和张均等均曾推出过《张爱玲传》。余斌版的《张爱玲传》突出了张爱玲的三重身份,即作家、怪人和异人。前面两个身份还好理解,“异人”显然是余斌独有的解读。“异人”不仅是不同于常人,还是不同于时代,而在伊北的笔下,显然又归结于不甘世俗;于青则突出张爱玲那“苍凉的人生,美丽的作品”。这样最简单的“二元”写照,也是张爱玲外表给人的直观印象。事实上,若刨掉为读者所熟知的曲折人生不谈,张爱玲的文学创作经历了一个“U”形曲线,所以对张爱玲的作品有必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张均则是从唯美主义角度去阐释张爱玲,这有点像是张爱玲在《传奇》里所写的那样,“在传奇里找普通人,在普通人里找传奇”。张爱玲确有唯美的一面,但鲜为人知的是她支离破碎的背面,包括内心。这些传记各有千秋,一千个观众眼里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张爱玲更是如此。其实,无论从哪种视角解读,都无法忽视张爱玲逃离世俗的内心本真。对于世俗,张爱玲其实一直在抗争,只不过用的是一种文字的方式。她也不曾料到,当自己真正在现实中远离世俗的时候,却又无法拒绝精神的世俗——总有那么几只世俗的“跳蚤”,努力钻进她的生活。原作者:禾刀原载于:鹰潭日报
  •     此前看到有关张爱玲的传记作品,大多是女性的笔墨,文艺范儿十足,不过美中不足的是,对张爱玲后半生着墨较少。《蚤满华袍》让人期待的地方在于,一、它是文艺男眼中的张爱玲,视角独特,有别于大多数文艺女的相关作品;二、它专注于张爱玲的后半生,既有可能写得深刻,同时说明作者对张爱玲传记作品本身有了解和研究,在这基础上才选择了大家并不熟知的部门来进行书写;三、仅从标题来看,该作品应该说不会像白落梅系列的名人传记——“代入感”太强!白的文字简直就是“以他人之酒杯,浇心中之块垒”,完全无视传主的中心地位,而降自己对人生的了解强行加在作品当中,脂粉气太重,也没有让人对传主本身有更为深入的了解。这种过于抒情的作品实在是令人难以忍受。不过,究竟《蚤满华袍》会不会超越过于抒情化的路数,还是让我们看了作品之后再细作评判吧。
  •     《扬子晚报》20140528http://epaper.yzwb.net/html_t/2014-05/28/content_160058.htm?div=-1华人世界里,没听说过张爱玲的恐怕少之又少,但世人所念兹在兹的,大抵应该是“张胡之恋”和其煊赫家声。真正拜读并了解其作品的,又有几人?每个人,更别提文学青年,聊天时不提上几嘴张爱玲,那是很丢份儿的事儿。正如夏志清在名满天下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中,也必须为张爱玲专辟一章,并足足赋予其42页的篇幅,这样才算圆满,否则,这历史链条就是断了的。于是,在热衷于将大旗当虎皮的年代,《传奇》、《流言》这些如雷贯耳的书名,成为文青们的口头禅,就丝毫不足为奇了。但,与其说这是对张爱玲的热爱,毋宁说是对一个早期时尚、炫目,后来孤寂、“凋敝”的一个传奇人物频频送出的注目礼而已。很多人,为张爱玲的一句“成名要趁早”而三更灯火五更鸡,但无人懂得,张的小说里那一挥而就的天赋良筹!很多人,为张爱玲在纽约公寓孤独仙去而惊诧莫名,但却同时觉得,这必定是一枚早晚要逝去的烟花!时尚吗?炫目吗?英名20年,无非是缪斯女神把运气压缩后泼给了年轻的你!你看,你看,后来你完蛋了吧!越写越差,《小团圆》是个什么?就像个自言自语的烂剧本!1986年张爱玲重回大陆视野,人们在惊艳中草草读完其早期名作《倾城之恋》、《沉香屑》,而自上世纪90年代以降,“江郎才尽”、“咸鱼硬挺”等随口而出的词汇,就开始一股脑涌向了此时在大洋彼岸孤独打坐的张爱玲!连著名女作家亦舒都撰文批道:“也是上了年纪的人,究竟是为什么?……世界原属于早上七八点钟的太阳,这是不变的定律。”只关注她的显赫家世和恋爱八卦,却没耐心品读她作品里的声声叹息;只略读了她的早期作品,却完全不知道张爱玲后来的创作内容;只看到了她字面上的光鲜亮丽,却看不到她四十三年后半生的困苦奔波;只懂得从某佳句、某章节拾遗张爱玲的奇思妙想,却丝毫理解不了那漫长的孤寂生涯里她为重建中国爱情小说主流源头所作的不世之功!对一个小说家来说,还有比这更让人郁闷的吗?斯人已去,张爱玲所谓的“因为懂得,所以慈悲”,难道,真地成了她永恒的、不甘的、谶言般的梦呓,成为她璀璨一生外罩着的浓重阴霾?幸好,伊北在这个时候,湛湛心血写就这样一部奇书,让张迷们尽览张爱玲用四十三年之面壁遮蔽起来的真容,让热爱其小说的人们洞见其丰富无比的内心世界,更让我们清晰地看到,“我张某人志不在小!”燕雀焉知鸿鹄之志哉!伊北,你如何就读懂了张爱玲?!没错,懂张爱玲的人实在是太少了---这是我读完《蚤满华袍---张爱玲后半生》后的最大感想。看一个个繁华时的友人渐行渐远,甚至,连其家人也与其渺隔天涯,亲人、爱人、情人、友人,张爱玲的后半生,就是一个逐渐抛离前半生繁杂讯息的孤独的背影。如果说,前半生的张爱玲,难舍难弃盛名之累、男女之欢,是一曲高潮不断的欢乐华尔兹,那么,她的后半生,就是以独来独往之身、行无穷无尽之梦的黄钟大吕!伊北用丰富详实的史料、直抵胜境的剖析,更兼曼妙细腻的心思、轻灵雅致的笔触,为我们展示了张爱玲---一个天神般的才女繁华背后的苍凉、神秘背后的质朴、柔弱背后的强势!张爱玲三改《海上花》、五详《红楼梦》的苦心孤诣和方家之笔,世人谁解其中味?读懂伊北这部妙文版张爱玲传记,也就同时读懂了张爱玲!我们对张爱玲在其后半生,也就是伊北所言---从1952年以36岁嘉年华离开大陆直至1995年寂寞陨灭其间的发奋写作,将会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奔波、逃离、隔绝于世,这都是外在的,并非张爱玲踽踽独行的宗旨,内心的强大和丰富,才是张爱玲区别于小女人的显著标签。在困窘时追梦仍不辍,在优渥时简单到极致,这烟尘辗转的四十三年,是作为作家而不是作为名人的张爱玲的凤凰涅槃之旅。尽管,这种涅槃在世人眼里并不算成功,但张爱玲是骄傲的,因为她努力过了,并且是用其整整的四十三年后半生努力着,仅此一点,已足以让我们感动。

精彩短评 (总计20条)

  •     张爱玲在中国文学史中的形象似乎永远是昂首穿着旗袍不食人间烟火的模样,她的部分作品在文青的眼里早已烂熟。然而,若抛开家世和爱情,或抛开繁华和盛名,谁真正了解她呢?这本书里张爱玲不是女神,而且一个为文学奔命、为生活所困的作家。所谓“蚤满华袍”,就是还原了一个写作者最朴素的形象。
  •     不曾深入了解过的那段时光
  •     3星,给作者的文笔;1星,给他写的张爱玲。
  •     只愿意读史实部分,作者乱发议论造作文笔真心受不了
  •     为什么评价这么高?读了几页就看不下去来,作者无病呻吟,除了用一些华丽的辞藻之外,实在看不出此书到底在写什么?既写不出张爱玲的深刻凌厉也没写出她的极端。即使人生走到最后,她还是那个很倔不服输不低头在面子爱情面前一路绝尘到底的人物好不?倒是作者无病呻吟那个劲 实在让我受不了 起了一地鸡皮疙
  •     他们都没有错,只是脾性不合,所以注定无法走得更远。一个不说,一个不懂,这就是距离。
  •     每一篇都有精彩之处,通过书写张爱玲的经历道出了普遍的人生。
  •     二星半,一般般。
  •     还原一个真实的张爱玲。从她的内心读懂写出文字的缘由。过早成名后的张爱玲,在美国的凄惨,也有性格使然。看后唏嘘,但明知这的确就是那个原本的张爱玲,真是因为孤独和不合群,才造就那些个华丽丽的文字。
  •     我发现我读的张爱玲的传记比读她的作品还多,虽然我并不喜欢她的作品。
  •     读完更爱张爱玲了!
  •     这书写得还不错,文字也很美
  •     很喜欢伊北的文笔,站在不同角度来解读张爱玲,让我对张爱玲又有了新的认识。
  •     关于张爱玲,它让我看得更饱满。
  •     每个人都为不同的东西而活着,感情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能在人最低落的时候给予信心和鼓励。生命的精彩,以一种无法想象的形式展现出来,我们只能描摹。所以如果有一种缘不可抗拒,逃也逃不掉,那小说便是张爱玲的皈依,即使有一天感情背叛了她,文学永远是张爱玲的红灯照,陪她一起抵抗错愕流年。历史像个花瓶,一瞬间就已破碎,每个人捡起一块碎片,做自己的解释,红尘情爱,在时温暖,别后锐痛。
  •     伊北的文字,就像是向读者缓缓地讲述一个他所熟识的故人,讲她的写作,她的爱好,她的感情,她的亲情,包括她最痛恨的跳蚤。
  •     最近翻了好几个传记,想看看语言之外的生活。却很失望,传记作家大多从自己的角度来理解别人的生活,最后写出的不是真实的生活,只是二流的语言描述的失真映像。我只能从这些失真的镜像中,努力寻找生活原来的痕迹。
  •     从这本书我才真正开始懂得张爱玲
  •     文字优美,内容详实!采用章回体的结构,回顾了张爱玲的后半生:出走、爱缺、往来、推翻......每一章都自成一个主题,每一段情节基本都是完整的。将张爱玲的人生经历与其所涉及的人与事层层叠叠地铺陈开来,让故事淹没在生活的细节当中,人物和故事自然地流淌,从立体的角度勾勒出一个更为丰富、更为真实的张爱玲。
  •     垃圾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