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在上,美国在这儿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3-8-15
ISBN:9787542641298
作者:talich(华建平)
页数:426页

作者简介

1861 年,现代史上第一场毁灭性战争爆发,为解放四百万黑奴,南北战争竟导致八十万美国人战死沙场。四年浴血,气喘未定,1876 年,全国又有43座城市串连暴动,为争取工人权益,竟在短短数日,付出数千人员伤亡。
这就是所谓的“美国梦”,这个梦被锻造出来的道路上,处处尸骨 横陈。好莱坞向全球输送了太多梦幻泡影, 自由、民主、平等、法制、机遇,自治,冠冕堂皇的信条背后,是叫人不忍卒睹的美国历史。
1869 年,无数华工以血汗打通贯穿北美大陆的铁路,不值人尊敬,却迎来了美国国民深恶痛绝,催生出排华法案和边境巡逻队 。1917年,美国实施了人类史上从未见过的禁酒令,目的只在打赢一次世界大战。1950年,方才打赢轴心国赢了世界,美国却输给自己,麦卡锡主义横 行,举国陷入白色恐怖。1955年,高院宣布种族隔离制度非法时,上百名国会议员联名抗议,藉此更让恐怖的3K党死灰复燃。1972 年,追求男女平权的修宪运动无疾而终,反对最力者,就是美国妇女……
今日美国,极难复制,只因美国的一切,都其来有自,而且代价高昂。这个国家并不矛盾,也不叫人费解,前提是要找见正确理解它的办法。解谜的过程,再是叫你瞠目结舌,但美国之所以成为美国,总有它坚实的理由。
美国,不相信有人间天堂。这本书,就是要告诉你,你不能不知道的,美国真相。

书籍目录




美国人的自由梦3
山间之城11
难出的报纸19
为什么要当奴隶27
党是个什么东西35
一分钱革命41
文化战争52
通向南北战争之路62
一个行业的双重生命77
盎格鲁—撒克逊84
骆驼穿针眼90
当工人战胜了资本家97
罪与罚104



穿越镀金时代117
政治机器125
以毒攻毒132
心与脑141
美国式整风151
低俗的胜利158
一票难求165
五一效忠日175
移民的大门188
美国梦197
麦卡锡207
纸老虎的胜利216



从天而降的世纪审判239
自由钟声250
立法风暴271
黑色骄傲283
漫长的十年307
南方和西部324
明星政治336
里根革命344
老墨的逆袭353
每天都是狂欢节361
后记(兼前言)372
自由阅读地图417
主要参考文献419
致谢422

内容概要

talich,网友,影迷。自新世纪以来,曾相继混迹于新浪影视论坛,小熊影视论坛,大杂院论坛等地,最近游荡于知乎。以低调著称,喜欢 道听途说,收集整理资料性文字,在网上网下和同好分享,也偶为报纸杂志写稿。后因儿子不配合,观影时间无限趋近零,于是改为听书看书,尤其好美国文化历史 故事,换作在论坛博客上的闲侃谈资。


 天堂在上,美国在这儿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在为《2012美国大选观摩日记》一书所写序言中说道:“美国与中国是不同的世界,在中国极度贫困的时候,美国的一切都代表了“天堂”的标准。然而中国快速发展,逐渐有了一些自信和审视西方的能力。过去中国对美国一味批判,但那种批判式对自己脆弱国家的保护,那里面没有什么思考的含量,就是把美国骂得远点,防止它影响了我们自己。如今中国部那么容易被颠覆了,因此可以从容、客观地看这个国家。”这种从“天堂”到“这儿”的视角,正是当下中国人看待美国、看待欧洲的一种悄然无息的转变,也让我们更加客观地看待外部的世界。正式地、自发地、自愿地学习英语开始,我便被首先告知一个道理,学习英语不是为了通过考试,也不仅仅是为了展现自己英语讲得多顺溜、掌握了多少词汇、外语文章写得如何好,关键是通过英语掌握最新资讯,因为,世界上百分之九十的资讯是用英语写就的,咱们中文,在现在的信息社会中,因为后起发展缘故占据的江山并不多,因此要获得最新的政治、经济、科技、教育信息,关键渠道就是阅读英语来获得。而现在,信息咨询也是一种生产力,也意味着巨大的财富,意味着别人的成功经验很快可以在我们身上得以复制创造奇迹。林毅夫说,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经济发展成绩就是一个借鉴了西方发达国家发展经验的明证。而所谓的“世界上百分之九十的资讯是用英语写就的”,说白了,就是世界上百分之九十的资讯是美国人创造出来的,因为它是目前世界唯一的超级强国,一个资讯最尖端、最发达的国家,而英语正是它的母语。因此,抛开为了考试而学英文,选择通过学习英语来研究美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在我,这也是一种兴趣,研究美国的兴趣,因为,正如胡锡进说的那样,美国在我们这种农村子弟眼中,就是带着神秘感的“天堂”,朦胧中,凡是带着“美国的”字样的东西都是好的,例如我所接触到的美元、美国华裔青年、美国电影和电视剧等等,关键是在我求学生涯中接触到的成绩斐然的学者,大都是留学美国,这更让我们平添了些许对“天堂”的仰慕。当然也都对美国仇恨的时候,比如说1999年对美国轰炸我南斯拉夫大使馆愤而上街游行,2000年美国在南海撞下我侦察机和侦查员愤而对其破口大骂,2001年美国世贸中心被撞时兴高采烈,等等。现在看来,其实就是胡锡进主编所说的弱国心态。无论是崇拜还是仇恨,其实说到底都是一种无知。其实吧,活在中国大地上,从事着和美国完全无关的工作(一开始工作还必须解除一下一些美国华裔),其实和美国没啥屁关系,了解不了解美国对我来说纯粹是无意义的话题。后来,完全是因为兴趣,再次萌生了学习英语的年头,便考了个研究生,研究法律翻译,才再次接触美国。研究英语法律,必然绕不开美国。美国的法律太发达,法律资源太丰富,输入中国的法律思想、学说、案例多如牛毛,特别是美国人的民主、自由、宪政、司法审查等制度一下子涌入中国。在这种风气下,我好歹也认真研读过托克维尔的《论美国的民主》、《联邦论》等等大作,也读过咱中国学者编写的《影响美国宪政的二十五个案件》等类图书,感觉对美国法律有些入门了,但细细思量,却又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关键是,我所读过的这些书籍,已经被大家读烂了,思想认识跟着别人的路子走,论调也是陈腐的,对美国的诠释肯能还留在上个世纪80年代,完全没自己的新鲜感。所以看到《天堂在上,美国在这儿》,第一个感觉是有新鲜感。以话题的形式,对美国的民主、党派、立法、种族隔离、文化战争、民权运动等等话题作历史方法下的条分缕析,作者对美国历史烂熟于心,信手拈来,深谙读者的关注焦点,对美国做了别有一番滋味的解读。像作者谈美国梦,讲的不是美国的自由民主价值观,而是谈美国在白人主宰的世界向多人种社会融合转变的过程中,人们怎样争取自由,怎样自力更生,怎样不知不觉达致社会的自治。作者谈到,“美国白人新教徒自古笃信自治的人生目标,所以为人打工挣工资,只是人生中积攒资本、拓展人脉的重要阶段。最终,一个人在社会获得独立的成功标志,是成为业主,经营自己的生意”。这才是对美国梦的鲜活解读。当然,作者在谈美国梦的时候,讲得更多的还是美国梦碎,毕竟,“美国人自诩为一个平等自由的国度,任何人都能通过自身的奋斗,获得经济上的成功,跻身中产阶级乃至上流社会,实现所谓的美国梦。但现实是,绝对的自由,平等的机会是不存在的。美国人所推崇的这种自我实现的信念,引以自豪的自由精神,不会因为生在这里而从天而降,而是由所处的环境决定的。普通人其实对自己的命运所能够把握的甚少,他们不能决定自己生于谁家,长于哪里,过什么样的生活,这些都直接间接地影响到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信念,并决定了他们的成就。甚至对于那些从小就在隔离和奴役中长大的人们,什么自由什么美国梦,这些思想都根本不会有机会出现在他们的意识里,更不要说去实现。诚然,鞥恶人都是不同的,但也是相同的,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反射出周遭社会的现实”。另外,美国的民主是所有人都感兴趣的话题,但作者并没有粗浅地停留在介绍美国民主制度,而是将民主背后的利益斗争娓娓道来。美国并不是一开始就将民主的,甚至建国初是专制的。民主是为美国国家利益服务的,只有当国家觉得民主有利时,民主才被发展。因此,美国的民主观实际上是被利用的民主,或者说带着功利性的民主。再比如美国的立法,作者说到,立法者必须“深谙美国的游戏规则、斗争的策略、立法的诀窍”,说到“法律不能一下子改变人心”,说到了两党斗争往往不是为了国家,而是为了各自所代表的利益集团而抗争。美国党派其实是非常松散的组织,只能说是某种类型利益集团的结合体,而不是捆绑非常紧密的集体,它的出现只不过是为了更好的施行国家治理,提高政府工作的效率,而不致让国家掌权者的政府陷入混乱、低效、羸弱的管理局面。于是今天你是民主党,明天你也可以选择退党而加入共和党。于是美国的正当也经历了多次调整,才发展到目前的两党制,即自由派和保守派的两大阵营。于是如今的大选便是两党之间烧钱的政治游戏。两外,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名声满天下,是世界各地司法价值观的输出源,然而,联邦高法历史上的辉煌也掩饰不住它的诸多败笔,掩饰不住诸多肮脏政治交易,掩饰不住诸多的媚俗与自甘堕落。再如美国的奴隶抗争史,作者首先分析美国的白人至上种族主义产生历史,指出现代意义上的美国白人其实是到二战和其后的这段时期才真正出现的,这其实说明了,二战之前的种族歧视还是比较温和的,只能说到处存在不成文的社会传统和偏见,而没有太赤裸裸的种族对抗。种族矛盾冲突最厉害的时刻发生在二战之后。虽然美国北方没有种族隔离,但是种族歧视不仅存在,而且相当普遍。1954年,高院作出了史上最重要的判决之一,在《布朗诉托皮卡教育局案》中判定种族隔离违宪,民权运动也随之开始。于是便有了黑人的非暴力争权运动。作者指出,对于马丁•路德•金来说,非暴力不只是一种政治斗争的方法,更是一种生活信仰,它代表着另一种社会关系。种族主义本身,就是一种暴力。因此,马丁•路德•金希望的是按白人的规则来证明自身的优越性。但到了20实际70年代,黑人民权运动转向了证明自身的优越性,即黑权运动。所谓黑权,就是开始强调黑人自身的力量。作者用了拳王阿里、短跑名将刘易斯的故事,说明了民权运动整个微观的动态过程。从这些侧面,我们都可以窥视美国民主背后真实的一面,让我们更客观的理解美国式民主,让我们不必敬畏,更不必崇拜,也不必妄自菲薄地轻易否定,而是学习人家民主进程中的追求进步的态度和机制。如此而已。(完)
  •     美国是一个特殊的国家,从它诞生之初就是如此。可以说,这是一个乌托邦国家:它的人民是受某种梦想和使命的驱使汇聚到一起,而不是因为他们祖祖辈辈生长于这片土地之上。远在北美殖民地独立之前,清教徒的“新英格兰”就已立志成为一个模范社群,一个人间的新以色列,将上帝的“山巅之城”展示给腐败的英国看。从这一意义上说,它从来不是一个“国家”,而是一个梦想。美国真正的力量向来根植于这一整套象征的吸引力之中:只要它在世人眼中仍是进步、自由和机会的象征,它就能源源不断地获得力量。这种象征召唤着人们,使他们坚信自己能在这片全然不同的新大陆上将自己的梦想变成现实,这一点几乎塑造了美国历史的整个进程。理解这一点十分关键:虽然整个美洲对欧洲而言都是“新大陆”,但很长时间里,却只有美国才被大多数人视为机会与梦想的新世界,它不仅没有殖民地对母国的依赖性,还宣示自身比腐败没落的旧大陆更加优越,由此,一个新的空间就被神圣化为有待实现的乌托邦。正如《认同伦理学》中所言,美国独立时所宣称的人们不言自明地拥有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不可剥夺的权利时,他们实际上是“试图让它变为真的”,在此之前,从未有哪个国家曾如此宣告。因此,“天堂”与“美国”就成了一组相对应的形象,因为人们是按照着那一抽象的意识形态来建造这个现实中的“国家”的。但又正因它自认不同于任何世上已有的国度,它从许多角度看都不像一个“正常”的国家。独立之初的美国,注重的是一群模范社群的自治和个人自由,“国家”简直是一个异质的怪物,顶多只是“必要之恶”,在托马斯•杰斐逊看来,甚至连总统都是多余而不可信任的。在这样缺乏单一最高权威的广阔新天地上,一个自由的美国自发生长起来。并不意外,既然它自居在意识形态上优越于旧大陆,就要处处显示出比它更进步、更自由而更能将梦想变为现实,又因为它是一个新国家,也就不存在欧洲国家内部的那么多行会和关卡之类的壁垒。然而理念与现实不免也会发生冲突,对美国历史冲击最大的一次,就是因奴隶制问题爆发的南北战争,这次战争的进程与结果众所周知,在我看来,它真正重要的,是统一和厘清了美国人对建国原则的认识,从而将一个进步而自由的美国形象继续向前推进。或许可以这么说:美国,尤其是南北战争之后的美国,是人类史上一个空前巨大的试验场,它比苏联更早地容许人们将一种意识形态付诸实践,看看它的种子能否在新世界中开出比旧世界更美的花朵;但这种意识形态的力量主要在于它的象征与召唤,而不在于强制。因此,一如书中所呈现的,美国在那个时代最典型的特征是自由与竞争——尽管这似乎也带来了混乱、无序和浪费,但这却真正激发了无限的自发动力。在美国,很自然地,这些自发的新事物常常比法律和政治的变革快一拍,每每都是在社会出现了新情况之后,最高法院的释法,以及政治体制的变革才随之跟进。书中许多案例都指明了这一点,例如美国中央政府一直很弱,直到19世纪末才开始变化,因为“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很多都是地方政府无力对付的”。更多时候,社会出现新变化时,是社会本身,而非政府首先作出应对:尤其是在文化和道德等领域。关于这种种变迁,本书几乎从美国建国之初一直写到当下,在后记中,作者自称这是一份“历史游记”:“就像逛公园一样,并没有特定的游览顺序”。他似乎只是想深入体察诸多细节以更好的触及历史的脉络,因为“历史就像一个异邦国度,现代人就像远来的游客,赶来看个热闹”,但“其实,当人静下来细细体验一下当时人的生活,就会发现其中自然的道理”。确实,这本书的写法似乎偏重于知识性,然而游记也并不易写,既要平易晓畅又要有所洞见,并非那么容易驾驭。尽管书中几乎每一篇谈的都是美国的种种“变”,但这个国家也始终有某些“不变”的东西,这也是为何美国这个国家特别注重自己的建国神话,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尤其是在社会出现重大变迁或严重问题时,都会有人回溯到五月花号的契约精神或建国诸杰的立法精神上去,与之重新展开对话和阐释。我们自然可以说,这每一次对话实质上都是顺应时代精神变化的重新阐释,就像最高法院也一直都在重新阐释宪法——否则也不会有那么多条修正案了——然而它也确实维持了某种稳定的框架,使整个国家在猛烈变化的同时又能不至于倾覆。正如一个非洲传说中所说的,所谓传统,就像一条木船,每年更换掉它将朽坏的一块船板,十数年后,旧的木板或许被尽数替换,但它仍是那条木船。回头来看,在经历了这么多现代历程的激荡之后,美国能一步步稳定地成长,不能不说正是因为它具备一套稳固而富有弹性的体制。即便在今日,它仍是一个不同于其它正常国家的异端。1976年,在它建国二百年之际,《纽约时报》刊文宣称:“世界可能跟随我们也可能不跟随我们,但我们要领导世界,因为我们的整个历史说我们必须如此。”这种自信或傲慢(取决于你如何看待它)正根植于最初的那种美利坚式信念:它是居于万邦之上的模范社群,是世间各国的榜样,是上帝的山巅之城。这也是为何美国具有根深蒂固的“美国例外论”——美国自成一类,别的国家另归一类,“我们和所有其他国家都不一样”。美国不是一个固定的事物,它一直在不断趋近于自己理想中的那个形象——或者说,一直在试图接近天堂,接近自己的乌托邦,正如Longston Hughes在诗歌《让美国重新成为美国》中所言:“美国从不是美国/对我来说/然而我发誓——它会/成为美国。”这也是一个“美国梦”,而那个个人奋斗以实现梦想的美国梦,正是奠基于其上的。虽然它从未真正实现,但这个国家想要世人相信,那不只是一个梦。这个看似虚幻的天堂,从来比地上的美国更为重要。p.s.一处小疵:《难出的报纸》一篇中,“作为一个新教国家里的天主教徒,约克公爵自然懂得宽容的重要”:此处提及的约克公爵,即New York以之命名的约克公爵、后来的英国国王詹姆士二世,但其人并非“懂得宽容的重要”,相反在宗教问题上相当固执,因而最后才被逐出英国,法王路易十四一度对此颇不以为然,称他是“为了一台弥撒而抛弃三个王国的傻瓜”,因路易的祖先亨利四世原也是新教徒,为成为法王而皈依天主教,并称“为了巴黎值得做弥撒”。
  •     讲美国的书有很多,其中大部分在回答“美国是怎样的”。Talich的这本《天堂在上,美国在这儿》回答的是“美国为什么会是这样”以及“美国为什么没有成为别的样子”。这两个问题当然不是同一个问题。按照书中的说法,美国的建国者们,希望建造一座山顶之城,成为全世界的灯塔,但因为现实和理想的差距,最终这座城只能建到山腰,值得庆幸的是,这座建设过程中危机四伏的城堡,至今屹立。如果把刚才两个问题换一个说法,就相当于,美国这座理想之城为何无法建到山顶?以及,是什么保护了它没有土崩瓦解?这本书提供了它的解释。  对南北战争和民权运动的多角度解读是这本书的特点。南北战争爆发,是因为南方允许蓄奴,但奴隶是怎么来的呢?作者谈到了一个有意思的角度。其实养奴隶一开始并不划算,雇用契约佣仆是更划算的方式。但因为经济原因导致暴动,而且人口死亡率下降,再加上黑人拥有抵抗疟疾的基因,导致蓄养黑人奴隶成为最有效的经济手段。而黑白对立的概念只不过是政府想用人种差异代替社会地位差异,从而扼制低收入人群造反可能的一种策略。  南北战争又何以爆发呢?共和党候选人林肯当选总统当然是直接原因之一,但是他的得票率非常之低,北方只有一半人选他,南方几乎没人选他。可见还有其他原因。作者先介绍了美国建国之初对待奴隶制的矛盾态度,废奴派默许其存在,但尽量限制它的发展,指望市场经济将奴隶制自然淘汰。不料轧棉机出现,改变了南方的产业结构,让奴隶制度一下稳定下来,并且越来越难以改变。这时出现了第二次大觉醒的背景,北美清教徒的基本宗教观念发生巨变,开始积极面对社会上的罪,例如奴隶制,他们相信社会要通过废除这种罪恶制度来实现自我救赎,这种想法渐渐成为北方主流。南方和北方的分歧一日比一日激烈,在19世纪四五十年代相继出现几个重大案件,依次将国会、最高法院、全民公决解决奴隶制的道路堵死,断送了所有希望,让1860年大选成为南北决战象征意义上的前奏,即使林肯是一个法律上承认奴隶制的北方温和派,南方也难以再信任他。所以他的当选,就意味着战争。  再说上世纪风起云涌的民权运动。虽然南北战争的结局是北方胜利,南方失败。但南方通过战后的“密西西比计划”将大部分黑人的政治权利都取消了,并建立起种族隔离制度,这种做法甚至得到了高院的认可。黑人争取权益的过程实在是漫长而艰辛,在几十年中他们打了大量的官司,一小步一小步地积累自己的胜利,才在“布朗诉皮卡教育局案”,让高院认定种族隔离政策是违宪的。但是,法律上的承认往往领先于社会习俗和人们内心的承认,黑人要做的还有更多,于是首先有了罗莎·帕克斯的拒不让座事件。作者介绍,这其实是一次“精心策划的意外”,即使帕克斯没有遇到那天的事件,类似的非暴力抗议活动,或迟或早也会爆发。  马丁·路德·金作为这场伟大的民权运动的领袖,提出了一整套有效的战术,他提倡和平谈判,及以非暴力行为来冲击不平等制度,并保持己方的道德优势,取得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同情。同样是非暴力活动,黑人民权运动无法做到甘地那样使之成为一种信仰,但他们有幸生在电视蓬勃发展的时代,是这种威力无穷的视觉媒体让所有人再也无法对板上钉钉的不公事实装聋作哑。国际冷战局势也对美国政府十分不利,为了和苏联竞争国际形象并赢得刚刚独立的第三世界前殖民地国家的信任,当时的总统肯尼迪也不得不联手国会,将高院的判决精神付诸实施,最终在极短的时间内,通过了几百项保障民权的法案。  本书在纵论历史大事的同时,从一些非常新奇的角度切入了美国文化的断面。譬如其中一个章节,通过一个英国莎剧演员和一个美国莎剧演员之间发生的粉丝拆台事件(跟我们今天见证的同类事件没有任何区别)告诉读者,在美国,剧院是如何成为整个社会的缩影。因为不同阶层汇聚一堂,不分高雅低俗,使得美国大众对文化作品形成了一种有别于欧洲的平视态度。但是,一视同仁的乌托邦终究是不存在的,慢慢地占有更多财富的阶层就分离出来成了所谓上流社会,他们更欣赏来自英国的代表欧洲正统的严肃艺术,于是和下里巴人分道扬镳,两方互相敌视,渐成水火,终于酿成一场轰动的文化战争,文化消费市场也由此一分为二。  作者在叙述美国这三百多年的历史时,并未按照重大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也未按照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的门类分法,而是信手拈来,随意组织,但在读者眼中,仿佛每件事之间无一不存在联系,因果井然,浑然一体。打个比方,就像我们带着立体眼镜看3D电影,明明身在其外,但又如身临其境,每个故事都不再是历史书上沉睡的呆板文字,而是像电影一样活了起来。更令我非常佩服的是,作者———如果把他比作这部3D影片的导演———谨守和写作对象之间的安全距离,只谈逻辑,只做分析,不加任何多余的价值判断,因为,那是读者的工作。(Magasa)

精彩短评 (总计47条)

  •     轻松涨姿势
  •     筚路蓝缕,台湾人如斯说...看看这本书就知道了..美国人也是不容易的...
  •     喜欢这本书,感觉还会再读。纸质书就是不爽,要花整块时间认真看。10月5号买的花了一周看完80%,然后一忙起来剩下的20%就拖到现在才看。。刚好一个月看完噢~
  •     我觉得这本书好的原因是作者能把他了解到的东西全部串起来。如果能找到一条线,能够把平时所记所知全都连起来,那立说著书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做人,不也是花一辈子的时间找这条线吗?
  •     把在论坛贴吧写的货色糊一起就可以出版?怪不得作者连名都不敢留
  •     有些懂,但是还有许多没有社会实践怎么破。
  •     开读十页,暂且搁置
  •     咦,他在支糊上没有这么傻逼啊。
  •     就是历史游记,看看扫盲
  •     缺点明显,作者对主题驾驭能力弱,论证说理给人间断感,部分语句读着不顺溜,且有逻辑不通的地方。章节名取巧但是不能凸显主题。 优点就是,我读讲美国历史文化的书较少,这本书在一定程度是增加我对美国的了解。尤其增加我对美国移民政策,民权运动的理解。
  •     不错
  •     美国之所以成为美国,有他坚实的理由。
  •     standard left-wing propaganda.
  •     对美国社会现象的背后逻辑做了分析。 #DayOne#
  •     13年的书都被挖出来了
  •     我挺喜欢最后那篇后记兼前言的,最精彩的东西是里头的内在逻辑
  •     扫盲书,从立法角度出发,没有任何废话和不良情绪
  •     火车一路读完,可惜不够深入
  •     清样读完,八月面市。本书筹备一年多,终于瓜熟蒂落。认识蛋塔博士十多年,每次读他的长文http://t.cn/zOi5nf6 ,都是教益和享受。塔哥文笔上佳,他与叶南是两种极好文风的代表,叶南能将复杂事物写得玲珑剔透,塔哥则可以化繁复以条理,且暗含波澜,以及那了不起的幽默感。
  •     力荐Talich这本书,关于美国历史和美国文化的随笔集。除了电影,我跟Talich在知识兴趣上有过两次相遇,一次是写论文是研究美国西部历史,一次是写黑帮研究美国近现代史,从他的文章中获得很多信息和知识。
  •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     知乎红人,支那傻逼视角
  •     刷一星向来是不用真.读过的。
  •     非常不错的了解美国历史和现状的书
  •     挺有意思的一本扫盲书,后半部分关于美国民权运动的描述比较深入,如果能沿着这个方向写得更细致一些就更好了。
  •     呵呵
  •     买来一年才看完。最初看了talich在知乎上的回答错以为这本书是讲当代美国的,看完之后才发现比起当代我们看到的波澜不惊,200多年的历史是何等壮阔。这本书中对很多历史发展的讲述也印证了《美国的本质》中所述新教在美国社会发展中的主导地位。
  •     坐下来喝杯茶
  •     挺喜欢这本书的,真的很长知识!还会再读几次的...
  •     有来一起刷一星的旁友吗
  •     略微有点乱,对我来说可读性略差,需要耐着性子读完。
  •     了解美国历史
  •     这本书让我惊呼原来我以为的历史都不是那个样子,原来背后都有着人为的操控和利益的博弈。谁也不是圣人,没有谁是正义的一方。两个例子:一个是美国南北战争, 孰是孰非还待深究;另一个是黑人反歧视运动,公交车上的不让座不是一个人的单独行为,是一场有组织有安排的宣传活动。
  •     这本书没有前言···导致在看书时很多头绪摸不着,只能说是作者的读书笔记,不够系统,不能以此作为了解美国文化的书籍。
  •     一个多元的美国;一个已经失去了共识,但又在寻找共识的美国。
  •     言之有物,逻辑清晰
  •     在知乎看到过作者关于南北战争的精彩回答,但此书写的有点味同嚼蜡
  •     美国历史的“游记”
  •     文字机械,内功深厚
  •     美国小史
  •     假期嘛,读本不痛不痒的书吧
  •     上海三联书店出版……艹了
  •     支那傻逼的视角
  •     当作感受美国的一部散文集
  •     之前打分打高了,改一下。就酱。
  •     真不错。
  •     非常易读也很有趣的美国历史读本,事件陈述之外更注重原因的分析。社会和人需要不停地进步,进步产生新的问题,在冲突与妥协中缝缝补补,在体制内进步。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