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堂》书评

出版日期:2014
ISBN:9787532765385
作者:[英] 希拉里·曼特尔
页数:408页

《狼厅》和《提堂》带来“都铎旋风”(一)

(原载申江服务导报)http://newspaper.jfdaily.com/sjfwdb/html/2014-09/10/content_1183970.htm上个月刚结束的上海书展上,当代英语小说界重量级大奖布克奖2009年获奖小说《狼厅》的续集《提堂》中文版终于在一片期盼中露出了真容,为什么读者都在翘首以待?因为《提堂》神奇地在2012年同样获得了布克奖。这部小说作者希拉里·曼特尔在布克奖历史上还创造了几个第一——她是第一位凭借一部作品续集再次获得布克奖的作家,也是第一位两度获得布克奖的英国作家。都铎王朝的亨利八世和他的六位王后的故事,无论在英国历史上还是欧洲历史中,都是被无数次演绎和八卦的传奇。曼特尔把这一段耳熟能详的历史重新书写建构,最独特的地方在于她从克伦威尔的角度切入,透过托马斯·克伦威尔的眼睛,栩栩如生地描绘了都铎王朝亨利八世的宫廷生活和政治斗争。这次,编辑请来《狼厅》和《提堂》的责编、上海译文出版社编辑宋玲,说说曼特尔带来的“都铎旋风”。亨利八世和他的六位王后亨利八世(HenryⅧ)1509年4月22日-1547年1月28日在位。为了休妻另娶新皇后,他与当时的罗马教皇反目,推行宗教改革,并通过一些重要法案,容许自己另娶,使英国教会脱离罗马教廷,自己成为英格兰最高宗教领袖,英国王室的权力因此达到顶峰。亨利八世第一任王后:阿拉贡的凯瑟琳(Catherine ofAragon)结局:离婚,被幽禁。西班牙公主,曾是亨利八世的哥哥亚瑟之妻。与凯瑟琳结婚后4个月,亚瑟猝死。为继续保有与西班牙的联姻友好关系,亨利在父亲安排下和凯瑟琳正式结婚。凯瑟琳生下玛丽公主,也就是后来的玛丽一世。后被亨利八世宣告和她的婚姻无效。亨利八世第二任王后:安妮·博林(AnneBoleyn)结局:被处死。安妮·博林曾是凯瑟琳的侍女,她的姐姐玛丽·博林也曾是亨利八世的情妇。安妮在法国宫廷度过少女时期,归来后进入英国宫廷。亨利八世与她坠入爱河,为和她结婚还抛弃了原配凯瑟琳王后。安妮·博林生下女儿伊丽莎白,也就是后来的“童贞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同样是因为安妮没有生出儿子,亨利八世又移情安妮的侍女珍·西摩。1536年,安妮·博林被判与弟弟通奸,在伦敦塔被斩首。亨利八世第三任王后:·西摩(JaneSeymour)简结局:产后病故。曾是安妮博林的侍女。1536年5月30日,和亨利八世举行了婚礼,第二年终于生下了亨利八世唯一的儿子爱德华·都铎,就是后来的爱德华六世。然而,产后不久,她突发产褥热去世。她也是亨利八世最后在温莎堡与之合葬的王后。亨利八世第四任王后:克里维斯的安妮(Anne ofCleves)结局:离婚。出身德国贵族,据说亨利八世见到她后很失望,因为她不如画像上漂亮,因此从未和她圆房。安妮在亨利八世和她离婚一事上很顺从,亨利八世因此慷慨地赐给她大量房产和财富作为补偿,并给她“国王的爱妹(theKing’sBeloved Sister)”称号。

国王鞠躬,国王杀人

黄夏/文在希拉里•曼特尔之前,已有两位作家——彼德•凯里和J.M.库切——获得过两次布克奖。说起来,布克奖评审规则与不少国际电影奖有相似处,即最高大奖的归属通常跟着评委会主席的口味走。比如,2004年布克奖获奖作《美丽曲线》是一部同志小说,而该届的评委会主席也是一位“出柜”的同志。因此,最终的获奖作品可能在某一方面有特出之处,但未必代表真正高水平的杰作(《美丽曲线》就是如此)。也因此,一位作家获两次布克奖,也就意味着其作品在不同评委那里赢得了同等分量的赞赏,这对作家是一种巨大的肯定和鼓舞。希拉里•曼特尔藉《狼厅》(2009)续集《提堂》(2012)再获布克奖,当年为《狼厅》颁奖的评委会主席詹姆斯•诺蒂的赞辞,对《提堂》依然有效:“我们选择布克奖得主的依据在于参评作品的整体内容,包括该书的篇幅、叙述时潇洒驰骋的语言以及场景的设置等……而曼特尔在这些方面的表现非常出色,简直优秀得不可思议”。曼特尔这两本书写的是历史,但赞辞一个字也没有提到“历史”或者“历史小说”,这是耐人寻味的。因为曼特尔为自己打造的,并非一流的历史小说家,而是“一流的小说家”这个更高的名片。没错儿,《狼厅》和《提堂》的确以亨利八世的婚姻关系为圆心,通过主人公、廷臣托马斯•克伦威尔的视角,渐次扩展为一幅交织了16世纪上半叶欧洲政治、宗教、军事、经济、民商等在内的广阔历史图卷,有心的读者也的确会从中读出西欧封建主义崩溃、骑士制度瓦解、新教资本主义萌芽勃发的那层意思,但这只是小说的一个方面。而一个作家如果只着眼于这个方面,就会很快陷入“历史决定论”的悖谬,倒果为因地逆推历史人物的行为和心理动机。克伦威尔改革教会和政府,是为了日后的政治自由和解放吗?他扳倒凯瑟琳和安妮两位王后,是为了给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障碍吗?曼特尔告诉我们,不完全是,甚至可以说,完全不是。这里有必要先提一下政治思想家弗朗西斯•福山在其《政治秩序的起源》中说到过的一个观点。他说今天的政治民主和法治成就,很多来自古代帝王、君候、主教和雇佣兵统帅的私心杂念,他们的争权夺利在客观上造成若干权力多极化的空间,这些空间将会逼退、挤干、取消他们一心想要维护的利益,他们若想到的话,会很惊讶也会很坚决地表示反对。这是一个正确的观点。而一想到很多历史小说、戏剧、影视剧中的政治家们、改革家们,他们拖着长袍,戴着高帽,说着古话,思想却一路光速地穿越到了当代,我们就能明白曼特尔小说的好。克伦威尔干嘛改革?是为了通过给国王赚钱,也给自己赚钱,不仅为自己的子孙和门徒赚钱,更是为了长久地、安全地、尊严地赚钱。小民的私利就算不很高贵,但也不是罪恶,毕竟人类的幸福在于一身一家的丰裕,而况要比权贵间的杀伐经济节省得多。因此,曼特尔笔下的人物调子不会唱得老高,也不会想得很远,他们可能很粗俗,但你能体会到他们的实在。克伦威尔虽然权倾朝野,但他懂得丝绸的质地、蛋糕的品格、马掌的紧实,并能一口品出国王酒窖中的山寨货。这是一个很会过日子的人。《狼厅》和《提堂》很多场景发生在会计室和厨房,宫廷当然也多,半开半掩的门后、走廊、密室、旮旯,金钱和嚼舌头难分难解,国计民生在贵妇的樱唇上飘飞,而阴谋诡计则在觥筹交错中滋滋作响。既然破除了“历史决定论”,人物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言行将在历史上发挥一种怎样的作用,那么小说的写作如果仍用过去时,我们就无法体会历史细节的妙处。《狼厅》写克伦威尔帮助亨利八世废黜凯瑟琳并使安妮•博林上位,《提堂》写亨利八世处死安妮迎娶第三任王后简•西摩。这段历史人人皆知,也是无法改变的,但曼特尔却以取消逻辑也割裂事件前因后果的现在时,通过人物场景的自如切换、英式幽默的迂回冷峻、现实与虚拟的交相呼应,使这段铁板钉钉的历史呈现出各种悬疑、各种枝蔓、各种桥段,进而点燃读者头脑中的各种想象。而在具体写法上,曼特尔的行文颇具中国古籍《春秋》的特色。《春秋》主要记载春秋各国上层的政治事件,因有些人事贴近史官所处的当下,或者出于为尊者讳,史官往往以隐匿的写法处理这些敏感的题材。曼特尔当然不需要这样的曲笔,但使用这种手法会表现出某些别样的意味。在《狼厅》中,曼特尔描写克伦威尔的恩师、被国王贬谪的红衣大主教托马斯•沃尔西的结局,只有短短的一段,仿佛这位重要人物的一生,只配浓缩为“被解职、逮捕、生病、去世”。这段描写不动声色、也再好不过地表现了君王荣宠只在一时的薄情,和人生过眼云烟的无谓。如果说,曼特尔的这手“春秋”笔墨以极简的方式表现隐匿主题的话,那么,她还使用大量“冗笔”来侧面烘托、慢炖、提吊叙事上的气氛。《提堂》中有一章写道,亨利八世把克伦威尔晾在一旁,兀自跟法国大使和神圣罗马帝国大使讨价还价,过程中国王背叛了克伦威尔亲帝国远法国的政策,并且冲着克伦威尔大发雷霆。这段描写精彩就精彩在,曼特尔暗示我们这是一场外交戏,是演给两国大使看以达到待价而沽的目的,但她又隐蔽了这样一件事实,即这场戏很可能并非君臣联袂演绎,而是君王的一出独脚戏。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能明白克伦威尔老练,国王则更加老练,我们也就先克伦威尔一步听到了某个危险的信号:在他位极人臣的那一刻,君王冷不防伸出的“那些爪子,那些爪子,那些爪子”。而这,将成为克伦威尔永难释怀的噩梦。说到这里,我们要回过头来说一说作者希拉里•曼特尔,因为了解其本人,将有助于我们了解她对她笔下历史人物的理解和感受。曼特尔出生于1952年,从小接受严厉的天主教教育,这使她在12岁时彻底放弃了宗教信仰。大学时曼特尔研修法律,并成了一名社会主义者,毕业后,她做过社会福利工作和百货商店销售员。她很早就开始写作,但创作之路并不平坦,1974年动笔的以法国大革命为题材历史小说《一个更安全的地方》迟至1992年才出版。她的健康状况也一直堪忧,30岁上被查出子宫内膜异位,手术之后再也无法生育。正是这些人生历练,令曼特尔写作时注入了自己的情感。她从来没有让她小说的哪个角色,被化约为如曹操的奸诈、孔明的智慧、关羽的傲娇之类标签式的东西。她大笔书写的三个托马斯和一个国王,可谓尽显人性的深度、复杂和立体。红衣主教托马斯•沃尔西是历史上的大反派,是改革的对象和旧势力的帮凶,殊不知正是他点燃了改革的星星之火,并将之传给克伦威尔,而沃尔西的失败也再次证明既得利益集团即使有改革的雄心,也无从产生改革的动力;大法官托马斯•莫尔是名垂史册的学者、《乌托邦》的作者,他拒绝宣誓服从王权的“良心的自由”,历来为后人所称道,但曼特尔指出他正是宗教迫害的刽子手,他的“良心的自由”仅仅是对他而言的,并非延及“非我同类”;亨利八世先后娶过六位王后,两位离婚、两位处死,可谓残忍至极,但曼特尔怜悯他的失子之痛,她让国王的呐喊声声回响在《提堂》卷首:“难道我不是男人吗,就像其他男人一样?难道我不是吗?不是吗?”而曼特尔对克伦威尔的描摹更是用情至深,这个人物,表面冷漠、刻板,内心却极丰富、深沉。我们会看到他在扳倒安妮王后的前夜,手下的走卒一个个派去执行任务,而他坐在斗室中想起王后手中的丝带,与已逝的心爱妻子日日编织的丝带一般无二。关于亨利八世以通奸罪名处死第二任王后安妮•博林,历史一直众说纷纭,至今也无定论,曼特尔自然不会冒险到在小说中去追问其中的究竟。实际上,她倒是充分发挥了自己作为法学学士的优势,存而不论案件的真相,而是探讨“法庭认定的”的真相。也就是说,安妮本身有没有罪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将她推上死路的各种幕后推手:国王朝秦暮楚、王后不育男嗣、旧贵族落井下石,新贵族(以克伦威尔为首的商人)铲除壮大自身实力的障碍,以及欧洲整体的政治格局。一言以蔽之,一切以现实利益为考量,人的情感是在所不计的。总而言之,安妮•博林是不得不死的。日后,克伦威尔也将“不得不死”。克伦威尔通过改革议会、教会、政府基本解决了亨利八世的婚姻问题,一方面使国家实力大振,另一方面也使君主权力过于集中。后来克伦威尔会被国王斩首,百年之后,国王也将被他的一位后裔斩首。克伦威尔没有做到的事,子孙替他做到了。当然,这是后话,我们期待曼特尔在“都铎三部曲”终结篇《镜与灯》中,能够作出更加精彩的诠释。

在对话中杀死安妮·博林

文/严杰夫美国历史学家海登·怀特曾说,“我们并没有生活在故事中,即便我们是通过在回顾中赋予我们的生活以故事的形式,来给生活赋予意义”。作为两届“布克奖”得主,希拉里·曼特尔显然深谙这句话的精髓:真实的历史和故事是两回事,但我们却可以通过故事来赋予历史新的意义。这种观念在曼特尔的作品《提堂》中表现得格外明显。作为“克伦威尔三部曲”的第二部,《提堂》讲述的是1536年,亨利八世的第二任妻子安妮·博林失去宠幸,被投入监狱,最终被审判并遭到处决的故事。与大部分历史小说不同,《提堂》中的这场斗争并未表现出势均力敌的紧张感。或者,可以说,在曼特尔的笔下,安妮·博林尽管是个颇有手腕的王后,但是在国王和克伦威尔面前,她就同一只待宰羔羊,毫不挣扎地等待着宿命降临。这样一来,曼特尔似乎要给我们造成一种“错觉”——王后在她的对手克伦威尔面前毫无还手之力。事实上,造成这种“错觉”的原因,在于曼特尔是以克伦威尔的第三人称视角来叙述这场政治斗争的。正是这种视角让读者误以为,斗争的双方是安妮·博林和托马斯·克伦威尔。但如果仔细读下去,你能发现,克伦威尔只是被动地卷入了这场斗争。而他之所以从王后的支持者突然变为 “敌人”,是因为他认定王后会成为斗争中的失败方。当然,在曼特尔笔下,克伦威尔并不只是趋炎附势、随风飘摇的“墙头草”。如果没有他的存在,国王想要顺利解除与安妮的婚姻,乃至将她处死,都不是可以简单完成的事。可以说,正是克伦威尔的支持,让国王最终下定决心要摆脱安妮的阴影;也正是克伦威尔在各种势力间的合纵连横,才让王后成为“众叛亲离”的孤家寡人,最终不得不接受被处死的命运。这样的人物刻画,正是表现了曼特尔对克伦威尔这一历史人物的评价。在曼特尔眼里,克伦威尔是英国历史上的一代枭雄。出生于平民阶层的他,凭借着智慧和胆识,游走于各种政治势力之中,既躲过了敌对方的眀箭暗枪,又借助各种势力和资源,一步步攀登上政治权力的顶峰。在真实历史中,克伦威尔辅佐下的亨利八世,让英国迈进了一个历史转折期。这一时期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与罗马教会分裂、君主权力得到提升,将枢密院分离出宫廷而成为后世内阁的雏形,下院地位得到极大的提升也令英国议会朝着现代化发展,这些都在无意中让英国成为第一个掌握“现代化起飞”的钥匙的国家。亨利八世时代的这些变革,为此后伊丽莎白一世的英国迎来黄金时代奠定了基础,也为一个世纪以后爆发的“光荣革命”埋下了伏笔。正如布克奖评委会主席彼得·斯托萨德评价的那样,曼特尔打破了常规历史小说的写法。这种突破首先体现在她对叙事节奏的把握上。在《提堂》里,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剧情发展有着一种“前松后紧”的节奏。在这样的节奏下,曼特尔给予这个时间跨度仅有三周的故事的前半部分留足空间,以气定神闲地铺陈导致安妮悲惨结局的各方面原因,其中既有国王对王后看法慢慢转变这样的客观因素,也有克伦威尔联络各派势力和各种角色来给王后罗织罪名这种主观因素。等到万事俱备后,曼特尔突然加快节奏唤“东风”,故事情节急转直下,安妮的倒台也顺势呈现“呼啦啦如大厦倾”的景象,让人顿觉政治斗争背后的风云诡谲,读来酣畅淋漓。《提堂》文本上的另一个特色是,曼特尔在剧情推进上也颇有心得。不同于大部分历史小说,总是期望借力于离奇的情节,来增加冲突性,曼特尔大部分时候都是借助克伦威尔与各色人物的对话,来完成整个故事的讲述,来完成了对安妮·博林的“谋杀”。在《提堂》的结尾,上一个故事《狼厅》里的政治伙伴遭遇了迥然不同的结局:安妮·博林被处死,克伦威尔则爬上新的权力巅峰。然而,曼特尔并未大肆渲染主角胜利后的狂喜和激动,却刻意写出一种忐忑气氛,其中夹杂了太多对于未来的隐喻和暗示。正如曼特尔写道的,“‘不过’这个词就像藏在你椅子底下的一个小精灵……不存在所谓结局。如果你认为有结局,就是误解了它们的本质。它们全都是开端。”作者显然是在给予我们一种期待,这个故事的结束只是意味着下一故事的开始。

《狼厅》和《提堂》带来“都铎旋风” (二)

(原载于申江服务导报 http://newspaper.jfdaily.com/sjfwdb/html/2014-09/10/content_1183971.htm)首部小说四处碰壁,身体饱受病痛折磨去年年底,英国首相卡梅伦访华时,曾将希拉里·曼特尔的小说作为国礼赠送给中国总理李克强的夫人程虹,这令中国读者进一步了解了这位英国女作家作品的文学地位。除了收获各种令所有作家羡慕不已的文学奖项之外,曼特尔的作品更是受到了出版界以外的广泛关注——皇家莎士比亚剧团已经将《狼厅》和《提堂》两部作品改编为舞台剧,并于2014年1月正式公演。BBC2套正紧锣密鼓地筹拍这两部作品的电视剧,预计在2015年推出一部长达六小时的迷你电视剧。可以说,一场关于都铎王朝的文化盛宴正在徐徐拉开序幕。作为唯一一位获得“双布克奖”殊荣的女性作家,希拉里·曼特尔的写作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希拉里·曼特尔(HilaryMantel)出生于英国德比郡一个工人阶级家庭,曾于伦敦政经学院、谢菲尔德大学攻读法学。1974年开始了写作生涯,她创作的第一部小说是1992年出版《一个更安全的地方》,是一部讲述法国大革命中传奇革命家的历史小说。但最初曼特尔的这部作品却四处碰壁,没有出版社愿意接受。在遭到出版社拒绝的同时,她还经受着巨大的病痛折磨,多年四处求医问药,始终无法确诊。后来在伦敦时终于被确诊为严重的子宫内膜异位,由于当时条件所限制,经过手术后她再也无法生育,而且之后持续的类固醇治疗导致她体重激增,外貌也发生剧变。不过,曼特尔并没有被命运打垮,在谈到自己如何度过那段艰难岁月时,她说,“我头脑很清楚,强烈感觉到自己必须要迎难而上,我意识到自己应该去试试别的题材,于是,我创作了一部篇幅略短、标准的现代小说。”这部小说就是1985年出版的、曼特尔真正意义上的处女作《每天都是母亲节》。从此,曼特尔一发不可收拾,至今已创作了11部长篇小说,一部短篇小说集及一部自传。选择反面人物克伦威尔,演绎“人对人是狼”都铎王朝的传奇无疑是英国历史上最为绚丽的华彩乐章之一,其中亨利八世血腥残酷的宫闱秘辛书百年来给历史学家和升斗小民带来无穷无尽的研究史料和八卦谈资。亨利八世一生换了六个王后,其中两个离婚,两个处决,一个死亡。为了离婚,迎娶安妮·博林,亨利不惜与罗马教廷决裂,大力推行宗教改革,解散修道院,使英国王室的权利达到巅峰。然而,这所有的丰功伟绩都离不开一个人,那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亨利八世的国务大臣——托马斯·克伦威尔。克伦威尔是何许人也?恶棍,无赖,野心家,政治家还是改革家?其实,他在各种文艺作品中早已滥觞——剧本、小说、电影、电视剧里,只要说到这段历史,都不会遗漏他的身影,只可喜大部分作品中克伦威尔都是以反面人物或配角出现:心狠手辣的无耻之徒,见风使舵的投机分子……抛开稗官野史,正史中的托马斯·克伦威尔担任过财政大臣、掌玺大臣、首席国务大臣,获封艾萨克斯伯爵,成为亨利八世身边第一权臣。他辅佐亨利八世推行宗教和政治改革,为英国向近代化国家过渡打下良好基础。他还促使国会通过了一系列改革方案,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至尊法案》和《王位继承法》。都铎历史学家将克伦威尔视作建立官僚体制和议会构架之人。时间转眼到了21世纪,轮到希拉里·曼特尔出场了。在她的笔下,这个大名鼎鼎或者说臭名昭著的克伦威尔竟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来。我们看到了一个为了活命曾鸡鸣狗盗的克伦威尔,他先后当过雇佣兵、听差、厨工、会计师、商人、律师,掌握多种语言,少年时足迹遍布欧洲大陆,能够通篇背诵《新约》,积聚了非凡的商业智慧和权谋之术,最后成为权倾一时的政治家和改革家。通过克伦威尔的眼睛,我们见证了安妮·博林苦心经营,博取王后宝座;见证了来势汹汹的宗教改革;见证了红衣大主教沃尔西的失宠,见证了圣人托马斯·莫尔的火刑,一幅波澜壮阔的都铎王朝政治、宗教和经济的完整图景跃然纸上。可以说,克伦威尔是串起这一系列重要事件的核心人物,也是这张密不透风的巨网上不可或缺的一个绳结。在外人眼里,克伦威尔阴鸷冷酷——甚至连他的儿子也是如此看待父亲的,他深谙“人对人是狼”之真理。可是曼特尔并没有将他塑造成一个彻头彻尾的冷血之人,面对爱妻和幼女的离世,克伦威尔同样展示了为人夫、为人父的深情一面,为这个冷血之人注入了一丝温暖的人性。《伦敦书评》的书评人科林·布罗曾评价《狼厅》说,“这不是历史小说,而是平行历史小说,它们构建了克伦威尔的内心生活,它们与我们所知的历史事件与图景相平行。”在历史小说中用现在时写作,保持生动逼真小说中曼特尔运用的写作手法也可谓大胆前卫,与传统的历史小说大相径庭。小说中运用了大面积的心理独白、人物对话,还有大量闪回、倒叙,读者一个不留神便会在历史的轨道中突然穿越了三十年而不知所措。小说写作选用的时态是现在时,而非一般历史小说选择的过去时,明显有悖于语法规则,可以揣测作者是打算将这段16世纪的历史以更生动逼真的形式展现在现代读者眼前,使所有的历史事件仿佛发生在眼前一般。《狼厅》讲述的是克伦威尔如何在错综复杂的政治势力中迅速崛起,攀上权力的顶峰,并扶持了安妮博林成为亨利八世第二任王后的故事。而《提堂》紧接着上一部《狼厅》的情节,新王后安妮·博林并没有如愿诞下王子,亨利的眼睛又盯上了狼厅的简·西摩……此时,宫廷里流言四起,传王后不忠、甚至乱伦。托马斯·克伦威尔,国王的秘书官,早已洞悉先机,只待国王一声令下,便会扳倒安妮·博林和她的家族。最终,王后的命运将何去何从?克伦威尔又将付出何等代价,能否全身而退?如今,曼特尔正在致力于创作“托马斯·克伦威尔三部曲”的完结篇——《镜与光》。随着《提堂》的中文版面世,也期待曼特尔能早日呈上该系列三部曲的完结篇——《镜与光》,看作者将如何演绎一代权臣托马斯·克伦威尔的最终命运。

狼厅才看了五分之一,这本~O(∩_∩)O哈哈~不过先买下来再说。

How is it different from Wolf Hall?Wolf Hall takes in a huge span of time, describing Cromwell's early life, and reaching back into the previous century, to show the forces that shaped England before he was born. The foreground action of the book occupies several years, ending in July 1535, on the day of the execution of Cromwell's political antagonist, Thomas More.The action of Bring Up The Bodies occupies only nine months, and within that nine months it concentrates on the three weeks in which Henry's second wife, Anne Boleyn, is arrested, tried and executed for treason. So it is a shorter, more concentrated read. There are no diversions once the plot against Anne begins to accelerate, and the tension builds as her death approaches.It's quite possible to read Bring Up The Bodies without reading Wolf Hall. It makes sense in its own terms. But I think a reader will get a deeper experience by starting with the first book and seeing the characters evolve.——from Amazon.com Review Bring Up the Bodies (Wolf Hall, Book 2)


 提堂下载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