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总有一天会出发的你》书评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3
ISBN:9787115342263
作者:刘春晖
页数:316页

写给随时都能出发的我们

从《背包十年》开始(对不起,我绝不是特指这本书),游记型的旅游书便大热。这种书的共同特点就是:大量照片、琐碎的行程(有的时候甚至像“流水账)、作者旅途中的“惊险”,以及点滴的感悟。哦,还有最重要的一点:以域外游记为主。总之,大量图文结合的、调子柔软的、涉及域外的游记书,与其说是作者的心灵记录,更像是对于没有去过那些地方的读者的一种“攻略”,兼风光指南。在拿到《致总有一天会出发的你》之前,我对这本书,没有太多期待。(嗯,书名还是令我心动了,只不过不知道这个“出发”究竟开始在将来的什么时候。)我没有想到,这本书通篇,几乎没有照片。只有寥寥几张“题图“,看上去也跟内文不甚关联,似乎是责编为了不让版面太空而随意放上去的。好吧,如果是游记,是旅行随笔,究竟怎样的文字与故事,是可以不用图片,就能形成自己的力量的呢?这本书,居然让我一口气看完——总的来说,是可以归结到过去年代里的,其实也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化随笔”去的。这是一本讲“城市”的书(只有一两篇,是纯粹讲述景点如武当山的),大概就因为,城之于村,更具备文化上的丰富感和沧桑感。与其他图文相配,讲述自己旅行经历的热门旅游书不同,这本游记,几乎不谈作者自身的游历故事,讲述的都是到临的某个城市,彼城的风景与光影,从前与现在的点滴。作者是个沉默而通透的观者、叙述者。似带着微笑,安静漫步、游走于目标之城的大街小巷,是一个人的,思索的,澄澈的。正因为是(仿佛)一个人孤单的行走,所以更容易进入这座城市的内心。他的体悟,也时刻将景与历史,景与处世,景与人生结合,从而得出淋漓之语,痛快之思。比如说南京:“龙盘虎踞的六朝古都,经历了太多跌宕的历史。一座城的历史,有光辉有阴暗,有成功有失败,这样这座城的历史才会丰厚;一座城的风景,有大气有细腻,有壮观有委婉,这样这座城的风景才会绵长;一座城的文化,既能激动青年人,又能打动中年人,还能感动老年人,这样这座城的文化才更有力量。”“一个城市的伟大就在于它的成败跌宕,一个人的伟大,也许就在于他的顺逆起伏。……若能坚强,即便遭遇不幸,内心也永远不会陷落。”说云南和顺:“如今的和顺,已经不是《北京爱情故事》演绎之前的模样,她多少已背负一些尘缘的色彩;以后的和顺,或许会被施加更多的变化。就如感情路上,你曾失去的、正在经历的、可能遇见的人和事,每时每刻都在变化,感情和人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当你在愿意、可以、并值得经历的时候,一定要全心全意去尝试,因为爱情原本就是简简单单的东西,也因为当时光远去,一切都再也无法重来。”说上海:“人要有包容之心,这样才能拥有更多种的生活;人要有高速之力,这样才能从容地享受激情;人要有细腻之情,这样才会在生活中时常收获感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实际上就是先见过世面,再懂得情面,最后驾驭得了场面,这样步步成熟的过程。”……这些形形色色的感悟,都是各个不同的城市教会他的。其实这些城市,不是那种特别偏远的小城市;这些城市,都是大家都知道,甚至都熟悉,多数人都去过的城市。作者不是个旅游达人,想必那些城市,其实也就是他的公务目的地,“游”只是出差之余兴,恰如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因此,看他写这些城市,景色便重新栩栩如生,心境便感同身受,得来的种种慨叹,自然而然地便成为共鸣。我尤其喜欢他笔下的成都,锦官之城、安逸之乡,美而闲雅,充满市井人生的喜乐祥和——在这样一个年代,日日都是“打拼”的生活状态里,在那样的地方生活,只能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吧?起码在我去过了成都之后,真的是时刻会在脑中氤氲起那些色彩、声影和记忆。“在成都这样的地方旅行,还有一层与众不同的意义,就是它所带来的清凉之感有着长长的保鲜期,而且能够持续发酵。某一刻,当内心遇到很多事情的冲撞,似进迷宫,百思不得其解时,忽然想起在成都某处感受过的静心雅致,顿觉心中如饮清泉,甘之如饴。彼时彼刻,也许内心的感悟并未有那么多,但是,所有的影响都在内心预先保存起来,到了经历过一些事情的此时此刻,那些影响如锦囊一样跃然而出,给出明镜一般的指引……”说的难道不是吗!当然,如果没有经历过奋进,是不会体会出成都的好与妙的。成都文化的安逸不在于不思进取,而是经历过大风大浪之后的宁静致远。“它就像一个人,只有经历过大风大浪的磨砺,才懂得稍稍退后一步对于生命的重要。这样的人,不沉溺于最前沿的物质和现代,心中略带隐世的倾向,个性日趋质朴与平静。这样的人,宽厚、温良,会让人喜欢,让人心安。这些,也正是我们旅行于成都时,最应去感受和汲取的。”“成都的慢生活能让我们明白,越是在这个需要格外努力的社会,越是需要一颗知足常乐、随遇而安的心。”作者没有再写,而我自己的体悟便是:成都之行后,几乎彻底改变了我的工作观和人生观:慢下来,重新思考人生真正该追求的是什么,所谓“值得”的意义是什么。生活的每一天,都应该无愧我心。这些城市,这些景点,既有西安、成都、南京、北京、洛阳这样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有上海、香港这样虽然历史不长,但文化的宽度足够的韵味之都,还有桂林、曲阜这样的特色城市。有的城市作者虽然没有去过(丽江),可是他通过别人的描述,感受着别人的经历,心中也充满了美好的向往。——神州大地,处处皆风景,也处处有风情。“旅行就是如此的,你心中怎样去想,景色就会怎样给你回馈。你渴望纯净,它给你洗礼;你期待壮游,它给你自由;你盼望涅槃,它给你重生的力量。”怀着欢喜(比厌恶难得多)上路,前方总会给你以欢喜的回馈吧。不足之处便是议论的地方稍嫌多,有的城市游记,其感叹的句式甚至都雷同(“我想,这是xxx城教会我的”);旅行路途上几乎没有故事,都是看与思,少了作者自身的个性。而一部好的游记,肯定是地点的性格与人的性格有互动,有结合的。过于智慧而隐忍,必然或抹杀几许人间的绚丽,而旅行的目的,起码是最初的目的,不就是要寻回这些绚丽的吗?是亲切平和的游记,也是亲切又清醒的心灵记录。我也突然明白,“出发”绝不是一个具体的行为,而是某种新境界的开启。那么,带上勇气和信念,我们可以随时出发,随时停驻,随时回顾,随时品掠,然后继续前行。人生,本来就是一场行步的路途。

终会跟着去旅行

每个人想到达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理由。当下,有太多为旅行争论不休的话题,也有太多人教别人怎样去旅行的。当慢慢的,你会发现,其实,好的旅行可能是让自己内心得到舒缓,与景相融合。就如书中说到的,“旅行是一种交互。景色张开了怀抱,你就应该接受她的拥抱;你只有打开内心,才能听到美景背后的声音。”  初次看这本书,还以为误拿了写书评的书,可细看,却发现原来是一本融合着名家名作、故情故人、民风民俗的旅行书。书的每篇文章,大多以娓娓道来的口吻,为你讲述关于一座城后面的人、事、物。跟着作者的脚步,我看到了二十六座城的艺术、文学作品、建筑、自然景观,等等。穿过前奏,一座立体的城豁然在眼前。有时候,我可能就站在杭州大都市车马川流不息的大路上,双手轻轻挽起杭州的面纱,见到了那座叫南宋的故都。有时候在作者的笔触下,感受到几百年前,那位名叫李清照的女子正在窗前写下凄凄惨惨戚戚。这种穿时代感的感觉,让人感受到国家、社会、历史等的变化,多重的空间感让城越加立体,情感也更为浓郁。  作者动用自身的文化底蕴与结合美景,而我则紧跟随着他的笔,走过一座座城,感受到一座座城深藏的历史与文化,同时,又感受到城市细微的美好。就如他写到乌镇的老街,“雨中,走在东栅的老街上,身旁的民居的墙壁、门窗都浸染在一抹水泅之色中,使古建筑更散发出经年的味道。老街的石板路距离水岸仅一步之遥,当木舟泛过,船桨掀起的水花与空中飘荡的雨丝汇在一起,溅到身上,扑到脸上,那一刻,人与水乡彻底地触碰到一起。”雨、水、桥,你甚至感受到自己走在乌镇细雨朦胧中的老街上,感受到乌镇的江南小镇之精致美。当作者写到三峡时,写到贾樟柯下的《三峡好人》,写到那些在水中沉睡的古城,还有游过城上空的城,两岸风光逶迤,还有波光粼粼的水面,让人内心也跟随着他一起去,支着浆,幽幽的游荡,不无美好。  旅行之处的底蕴让人痴迷,而旅途中的的未知却让人感受到惊喜。书中说到, 在旅途中,“怎样醒来”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就如昨日睡下青苔边,今朝起来湖中间,醒来耳边传来哗哗水声,那种感觉是远离自然的人,难以感受到的清幽。在那一瞬间,得到的快乐可能将是莫大的。  “写了这么多,其实关于乌镇,无需做太多攻略式的介绍,无需告诉你该怎么走,那里有什么,那里的故事是什么,因为在乌镇,每个人都可以拥有一种完全任由自己内心去体验和感知的路途。”作者在书中说到乌镇旅行不需要介绍。其实我觉得,以后,不论我到哪里旅行,都不需要有太多条条框框的规则和线路受限制。如果有太多需要去追赶着完成的话,那旅途的快乐也将被打折扣。对于美景,我更喜欢像书中所写的。选择一个安静的时间,静静的走过那些老街,在陌生的城市,感受一个城市的变化与发展。静静倾听花开的声音,轻轻走过远方的街道,就像在乌镇那样幽美的街上,打一把伞,踏过石板,感受她的美。或者到海南倾听海风,看海南人喝茶,或者在某个星辰密布的夜里,坐在夜空下的静湖上,任风漂游,等待天亮时的惊喜。太多的美好了,静静的。  看书到最后,才发现作者的亲笔签名,真是惊喜,就像在走过这些地方之后,遇到了作者也刚好路过。

最美不过那座城

“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若是你到小城来,收获特别多。看似一幅画听像一首歌,唱一唱说一说……”,读完这本书,耳边募地响起了这首轻柔的歌曲,让人不禁沉迷。人们都说,旅行,是换一种生活,也是换一种心态。确实如此,在中国,每一座城市的背后,并不只有车马人流,更沉淀着一个个故事。在这里,每一座城市,都有着它的成长与温情。八零后作者刘春晖作为一名职业经理人,贵在有闲情,去写下一篇篇美妙的散文,带着我们,去读懂那座城市里的,那物,那事,那人。带着从小到大的感悟,他用两年的时间陆续写作。在写作中,他的思绪重回那些城市里,重回到那些让他思考与愉悦的时光里,重回到那些曾给他带来震撼与洗礼的时刻。在对旅行时光的记录中,让自己更明白旅行的意义,也让读者更感觉到那城的静默光阴。  最美不过那座城,美游荡在风景里。大抵一到目的地,第一个入眼的便是那城的风光。山水入画,光影入心,在桂林游荡,就是这样一种感受。江上轻舟游过,岸上青山挺立。最美不过那座城,美安放在人心里。譬如山西平遥,作为一个地理位置上相对封闭的内陆地区,农业亦不发达,故从明清时期,就有人致力于发展商业。从前的人都说,“士农工商”,商虽为末,但当地的人们却用自己的聪慧才智打造了头顶的一片天。“日升昌”票号,专营汇兑业务,成了中国金融业的始祖。其中防伪做法的细致出色,让它在百年历史中,居然没发生过一次误领或冒领的现象。平遥的人们,并未因地理受限,而固步自封,倒是那一份专注与信义,打动了后来游者的心。  最美不过那座城,美隐藏在历史里。安逸如成都,也曾有励精图治的时候。彼时,蜀汉势力虽弱,然其文臣武将皆秉承了刘备兴复汉室的决心,个个都有着远大的军事抱负。再回头看今日之安逸,方能明白是退一步的风平浪静。  当我们在路上,我们就在读一座城市。当我们出发,我们也在用脚步去丈量着这座城市的宽度与深度。当我们回到温暖的家中,我们仍在细细回忆。旅人平常如作者,不仅在眼观察着,也在用心感受着,因此,他的散文细腻平实,且持有对当今旅行的独到观点与建议,皆让人慢慢品味黑字白纸背后的那一曲未散的韵味与遐想,终让一场旅行有了心灵的收获。

这本书让我了解到,什么是负责任的旅行

我曾听一个朋友说过,那些教育年轻人辞职去旅行、不顾一切去旅行的人,都应该好好反省。这话说得不无道理。一个成年人如果整天悠哉悠哉,对家里事情不闻不问,对工作也毫不上心,总是在提倡“放下一切去旅行”“说走就走”,又有什么意义呢?你不曾为家庭付出,不曾为社会出力,自以为过得比别人都自由,这种人我们只能说他不负责任。相反,如果你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工作上一丝不苟,每天充满着活力和动力,还过得悠哉悠哉,那这种人我们便佩服至极。在这书中你能看到在作者眼中,世界是什么,人生是什么。也许,你把这本书当作旅游随笔去看;也许你会关注其中一些历史和人文的观点;也许,你会因此获得自己对旅行的启发。让我们一同成为负责任的旅行者吧。

怀着怎样的心情出发

已经很久不曾如此了,在这个时候,读这样一本书。让我有些心潮澎湃和感动。什么时候?在各种流水游记泛滥的时候,在那么些脑残动不动就劝大家辞职休学不管不顾来一场说走(si)就走(si)的旅行的时候,在很多逃避生活逃避自己的家伙以追求生命真谛为借口鼓吹旅行的意义之风的时候……这样一本,“文化苦旅”,让我对其心怀敬重。也许这么打比方并不恰当,但读时确实有一种在读余秋雨《文化苦旅》的感觉。幸而这本《致》并未真的像《文化苦旅》那样沉重严肃,读完会有种透不过气来的感觉。作者也是以旅行为线,行文涉及文化,涉及历史,涉及建筑,以及他自己对生活、对生命的感悟。初读时候,我是觉得有些索然无味的。也许是自己的生活太过浮躁,或者是我本身也多多少少也有着以上各种现象的存在,这本书让我觉得有些重、有些深,不适合这个年龄,不是我想要的旅行感悟。然而越读越深后,也愈发获得同感并觉得受益匪浅。这是种深厚而不晦涩,认真而不严肃的感觉,像是听着一个并不啰嗦的长辈,对着我安静的讲他的旅行,讲他走过的那些地方,经历过的那些日子,有过的那些感悟。这些经历和感悟,都因为行者本身的有思想、有内涵而让人充满敬意,在心底里认同,却也并不觉得高不可攀。同时与其他旅行随笔不同的事,这里的每一个故事,都更加侧重每一个目的地的城市文化本身。这与我的旅行志向是相契合的。我希望自己能够在旅行中,更多的去体会自然风景,体会城市,乡村,体会不同的人群,多样的食物……这些不言不语,但却很朴素、很真实的东西,而不希望困在自己的小情绪里。现在我在嵩山脚下的一家青年旅舍。遇见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的旅行者。我喜欢呆在这里,喜欢青年旅舍,也恰是因为它所提倡的旅行精神打动着我。“通过旅舍服务,鼓励世界各国青少年,尤其是那些条件有限的青年人,认识及关心大自然,发掘和欣赏世界各地的城市和乡村的文化价值,并提倡在不分种族、国籍、肤色、宗教、性别、阶级和政见的旅舍活动中促进世界青年间的相互了解,进而促进世界和平。”这么写似乎是有一种打广告的嫌疑。(笑。不仅是青旅,任何鼓励着发现生活中的美、发现各个角落里的美的文化,都是我所欣赏的正能量。我相信,我会遇见。然后说回这本书。书的封面装帧是很清新的,书名也十分小资的感觉,让我在读之前还失落的一位又是一本快餐游记。读后这种担忧一扫而光,也十分庆幸自己打开了书,自己认真读了下去。我想,在我以后走到这些地方的时候,我都会想起这些文字。都会情不自禁的,和多年前到这里的一位行者,隔空交流。

最美的风景在路上

随着旅游的热潮越来越流行,很多出版社都发行了大量有关旅行的书,但是说实话,能够看到心里的书真的很少。大部分的书被包装的商业气氛太重,内容空洞,除了大段的风景描写,配上几张图片外,再也没有任何的价值。《致总有一天会出发的你》是一本很有味道的书。简单大方的封面设计,搭配清新的绿色,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从拿到书的那天起,我就一头沉浸在书中的文字里,再也停不下来,每一个城市,在作者的笔下,都变得鲜活起来。俗话说,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性格,想要读懂她,最好的办法就是走近她。我的旅行经历还没有那么丰富,不像作者已经走过了那么多的城市,看过了那么多美丽的风景。但是我一样从这本书里,明白一个浅显的道理,无论去任何地方旅行,都不能像走马观灯似得只看风景,而混略了更深层次的内在美。只有带着感悟的心走近每座城市的深处,才能认真地欣赏她的美,聆听她的故事。读作者的文字,能收获很多的东西在里面。无论是南方小城,或者北方古都,不仅仅只是简单的旅游景点描写,我们还能了解有关这座城市的人文历史、风俗文化、诗词歌赋、趣味典故等等。这是很值得推崇的地方,也是值得每个写作者学习的地方。所以每次看完一个章节,我都有了想要立刻跑去旅行的冲动。我很喜欢书里这样的一句话:旅行就是一种交互。景色张开了怀抱,你就应该接受她的拥抱,你只有打开内心才能听到美景背后的声音。趁年少,多走出去看看外面的风景吧,不要辜负了大好时光。当然了,最美的风景不是那些花花草草、庭院楼阁,而是在路上。

因为一段故事,爱上一个城市

游记有很多种,各种微博、博客的记录是一种方式,集结成书的,比较有代表性,像《转山》,记录旅行的心路历程,在释放和寻找之间渐渐贴近内心;像《波尔骑行攻略》,攻略性质,教导后来人如何方便、快捷、少走弯路地实现旅游目的;另一种就像这本《致总有一天会出发的你》,欣赏美景,观看古迹,回味曾经,在厚重的历史和浓浓的文化氛围中,感受、品味、分享。正像顾伟列教授说的“这本书的出彩之处,在于处处体现对历史文化的精彩点评、时时闪现对生活智慧的深刻感悟,用文字和图片组成的画面有了历史景深,成为一幅幅立体的图画。”文艺一点,恰如:因为一段故事,爱上一座城市。26个城市,沉稳厚重如西安,优雅婉约如苏州,爽快利落如青岛,清新小资如丽江,大气飞扬如长沙,细腻柔美如杭州,麻辣恣意如重庆,安适无为如成都……置身于或熟悉或陌生的城市,欣赏眼前的风景、建筑、人文,回望出自于此、大成于此的古人、今人,揣摩深思是怎样的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每个城市背后都是历经数百数千年的累积,有过繁华盛世,也有过落寞悲怆,或喜或悲都融化在传承的血脉里。岁月如水,悄然流过,前尘往事随风而逝,终是淡定从容,那不泯灭的记忆,关于几个人或者几件事,成为这个城市永久的代表。就像,张国荣之于香港。每个春天、每个四月,哥哥的名字都是我们绕不过去的一份怀念,从2003年到2014年,他离开整整11年。从金曲、金像到金棕榈,从《风继续吹》、《沉默是金》、《夜半歌声》到《风再起时》,从《英雄本色》、《倩女幽魂》、《阿飞正传》、《胭脂扣》到《霸王别姬》,张国荣给香港留下了足够多的印记。他是香港电影、香港音乐的符号,敬业、奋斗、真情、磊落、魅力、优雅、善良、宽容……业界评价“他是具有非凡的品位和艺术成就的顶级巨星和艺术家”。同时,他也是香港文化的写照,香港这座城市,被侵占、被掠夺,却始终坚强乐观、自强不息,经济腾飞、文化腾飞,终成如今的地位。最突出体现香港精神的,有偶像巨星刘德华,最敬业奉献、几十年如一日,有词神林夕,笔耕不辍、才华横溢,有天后王菲,清冷空灵、不拘俗世,有知名电影《岁月神偷》、《桃姐》,那被时光掩盖却依旧闪亮的温情、人情。张爱玲曾说,香港是一个华美但悲哀的城。一个城市就像一个人,要经历怎样的命途多舛,也许冥冥中自有定数。这个满怀离愁和创痛的游子,凭着对故乡的怀念、对故情的感念,不断前行、慢慢长大,终于理解包容、满怀大爱,回望来时路,淡然微笑、也许嘴角有不经意的苦涩,但因这华美和悲哀,微笑与苦涩,我们从心底更爱它,爱它的风采、更爱它的情怀。

再不远行就老喽!

为什么要旅行?或许,该问的是为什么不去旅行。是因为太贵,因为担心安全,因为不放心手上的事儿,还是因为其他更多可有可无的问题。——我们活在通行的标准里,试图取悦所有人:老板、父母、恋人……独独忘了最该取悦的人是自己。真正的成熟,是有勇气承认自己的“自私”,无论是做事,还是爱人,都听凭内心的选择。世界太大,生命这样短,为什么不把它尽量过得像自己想要的那个样子?我们都希望,让爱像一条河,能够流经我们的身体,又流向别人。但是,如果自己都爱无力了,那么怎么能够让爱流通。爱自己,为自己而活,然后我们才能好好去爱别人,爱这个世界,以及被爱。    在生活中我们总能听到身旁的某某说,等退休了,一定要去哪里哪里看看。但是,即使他退休了,去了那里看了又能怎样?那时候,年迈无力,味觉退化的他,即使去到那里,感想也不可能和当年相同了吧。就像时下的年轻人,可能更喜欢碧海蓝天充满了浪漫风情的地方,但是老人应该会喜欢比较闲适比较怀旧的环境。月亮与六便士,懂吗?月亮是理想,六便士是脚底下的钱,顾着看月亮去了,钱也不捡。但是,光顾着低头捡钱,等到想起来抬头的时候,已经看不到月亮了。这本书,只能说文笔不错,写的都是些国内城市游的城市风光……拜读之后,深憾侄女太小,否则书就可以转手给她了-_-|||书的内容,是很适合用做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至少也让孩子们来见识下我中华的大好河山嘛。只是,虽不乏浓重的历史与人文的知识性内容,但该作者的抒情太过太滥,这点的确很成问题。真正的旅行部分反倒所剩无几,地方风光的描写点到即止,倒是弘扬主旋律的个人思想体悟,实在是让我等这些早已经脱校了好多年的社会老油条看得兴趣缺缺。黑白的图片,对比文字的斑斓,挺有那么一种大巧若拙的味道在里面,更是和这个色彩缤纷的色彩世界有种强烈的对比,和刺激感。当然,是不大能理解的,为毛一本游记,无插图也还罢了,有插图居然不是和文字相对应的当地风光照,而是搞的一些黑白的静物照来凑数。其实,光看书目里那些篇名,就知道这书的问题所在了。明显是弘扬主旋律的知音体看多了的后遗症!只能说,游记也是分为很多种的,“以记录行程为主的是记叙型游记;以抒风景发感情为主的是抒情型游记;以描绘景物、景观为主的是写景型游记;通过游记来说明一个道理的,是说理型游记。”这本书就是典型的说理型的游记。每篇末尾总有一段思想总结,或长或短,机关领导的语气说话加之语文老师的总结,总能让人看得有种似曾相识之感。话说,作者确实没在政府机关任职的经历吗?上纲上线,弘扬主旋律,整体而言,就跟党员报刊上那些出自老干部手笔的文章一样。可惜,就是只顾政治正确的大赞人类之伟力,漠视了人类为了经济利益肆意的破坏大自然的恶果。说句不好听的,三峡大坝开建之前就颇多争议,而这些年来国内天气异常,就有人将矛头指向了三峡大坝的建成,难为了作者还能装聋作哑的视若无睹,只顾了一心赞美三峡大坝的雄伟和没对核心景色有多大破坏。    而且,在这位作者的笔下,你是看不到如其他作者,因为政商对于经济利益的追逐而拆古屋建新楼,那样痛心疾首的憾恨的。这位倒是浑不在意的,有旧看旧,没旧看新。只顾着赞叹现代人改天换地的“能力”,说什么与历史的底蕴和现代的仿古建筑相得益彰。虽然,整旧如旧的确是需要人力与资金投入的,但是为了节省政府开支,就去搞外包的整旧如新,甚而是毁旧建新,也未免太过了。无怪乎该书的在网上的评价呈两极分化了。作者的笔调写的是很文化的,但是本质对于文化还没那么的热爱,当然,也可能和作者的职业有关。如果作者真那么热爱传统文化,大概早去校园搞研究了,而不是选择投身金融圈。不过,大抵像我这种实用主义的生物吧,看拆旧宅盖新楼的情况泛滥,想法都是差不多的。虽然感觉,那些传统的旧式民居被拆毁重建成千篇一律的高楼大厦,很是可惜,但一想到国内的人口问题,又感觉,想要在不侵占耕地、不去填海造田破坏更多的自然环境的情况下,还是只能拆旧屋盖新楼。可惜归可惜,但是生存的问题还是比那些冠冕堂皇的大道理更加重要,比起继续让当地的老百姓住在四处透风的木板房里,因为自己没钱改造政府还不肯掏钱,倒不如让房地产商一拆了之,至少还能分套新房呢。别总把问题推到老百姓不识好歹,商人见利忘义,不懂得维护维护老祖宗传下来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民居古迹上。很不能理解,有些“文化人士”,眼看着当地的老百姓住在没有三通四处漏风的老房子里,还觉得那种原始的生活很浪漫,轮到自己也去住一住这种房子,马上就感觉这受不了了、那受不了的。总是说外国的老房子保护的各种好,外国多少人口,中国多少人口。国内的政府不肯掏钱为保护老房子买单,当官儿只顾着自己票子帽子的不作为,你们这些喷子怎么不喷了?什么是真正有良心的作者!这可不是某个人自封就可以的,你至少要能够做到“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吧——某位名叫小柚的作者曾经这样写道:“作为旅行者,看到这样的旧式民居会觉得新奇有趣,也希望能保留这样独特的林区风味。但是站在当地人的立场上,也希望他们能住上条件更好一些的房子,生活能有一些改善。”在这位作者的眼中,单薄的板夹泥房子,就足够让人感觉“贫困”、“艰苦”了,与之相对应的,则是另一位自诩“有良知”的作者,甚至她本人还去藏区支教过。在她的笔下,她自己支教时住的当地难得的水泥房,生活不便都让她感觉不堪忍受。却能完全罔顾了当地藏民住的只是破旧不堪的老房子,还未那些人能住进有暖气自来水的水泥房而庆幸,光顾着感动那些传统建筑代表的文化内涵了。要知道,那些当地民居有的不是加厚的墙壁,只是历经时光摧残后四面漏风的木板。那些老房子,既不是什么寺院,也不是过去的达官贵人的住所;只是普通农奴生活居住过的简陋房屋。连最早建房子的那个人,都惦记着只要有钱,马上拆了盖座新的。就跟汉地的茅草房似的,只是用来暂住,没谁指望用这种房子来传家。这样的房子,是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味,但是对它们现在的主人而言,又能有什么实用性?没有三通,没有上下水,上厕所要到房子外面,冬天没有暖气……你不去感动政府终于办了点实事,给自己建不起房的老百姓免费盖的水泥楼房让他们迁居,却只是可惜了那些藏民抛弃了那些真正住起来并不让人愉快的破房子,只是因为那和他们的传统息息相关。我真的是,不是一般二般的无法理解这种人的思维模式!

关于小《致》,我说几句

关于小《致》,我说几句前一段朋友推荐一本新书《致总有一天会出发的你》,对于我这个整天奔波于生活和工作,碌碌无为而又心情浮躁的人来说,平时难得有时间,有心情,耐下性去品读一本书,但却又是个热爱并渴望旅游的人,又不免增加了几分探求的好奇心,于是决定淘一本回来耐下心来品读一番,以期除去心灵的杂念,不失为一种释放压力的好方式。真如朋友介绍一样,通篇细读了小《致》,个别篇章反复品味后,使人耳目一新,眼前一亮,犹如清风拂面,神清气爽。每个人对待旅游的态度,目的,感知是不同的,有人钟情于大自然的秀美山川,有人喜欢探究风景背后的故事,有人喜爱现代化高科技带给人们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享受,凡此种种,都是旅游带来的魅力,但这终级目的是一致的,即达到愉悦身心的目的。而小《致》的出现很好的回答了这些问题。他有别于一般的旅游产品的推介和旅游活动的攻略等,既有旅游地的自然风光和人文地理的介绍,又有风景形成的经历变迁和优美的历史传说并赋寓了与时俱进的时代新意。有景有情,情景交融,更难得的是作者春晖通过由景及物而产生的感知继而上升到对人生富有哲理的思考令人回味,倒出了我们想说而又说不出或说不全的感觉,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誠然,每个人对每座城市的感观,认知,理解是不同的,有人对一个城市的自然风光大为赞赏,有人对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特别推崇,有人对一个城市的现代化发展叹为观止。而每座城市也都有自己亮点,新点,和与众不同的地方,一片文章不可能把他全部写完写全,关键是要抓住他的灵魂所在,突出的其性格特点,我认为春晖他做到了。一个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是经过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变迁才形成她独特的风格和存在的价值。从北京的这一篇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感受。北京是中国的首都和心脏,有4000多年悠久的历史,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厚重的历史文化于一身,加之不断增添的现代高科技带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就了她一直成为并代表着中国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这是人们有目共睹的。作者春晖没有细述世人熟知故宫,天坛,长城,颐和园等著名的景点,而是以独特的视角,另辟蹊径细说了儒,道,佛在这座城市的和谐相处,共生共长的经历和海纳百川的胸怀。诠释了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又处处彰显着现代化气息的大都市旺盛的生命活力。使人为之而想往。品读小《致》,掩卷而思,自感空山新雨后,身在桃花园。中国之大,生活是如此的美好,还在等什么?苦苦寻觅的,这不正是我们向往的旅游目的吗?在此,温馨提示:热爱生活,热爱旅游,热爱文学,热爱历史的朋友们,带上你的行囊,带上你的小《致》,出发吧!

路上,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因为看了作者的微博,使差一点离开北京的我,留下来。。。而且跟着他的微博看北京,深度看北京的我,也得到北京更多的回赠和爱。这就是分享的力量。这本书并非“惊天动地、横空出世”,它只是作者在路上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无论他心中波澜起伏,还是流淌着涓涓细流;无论他听到古代先贤的声音,还是,自己心中的对话。。。他都分享给我们读者。因为,他,相信分享的美好,坚信行走的力量!因为,他知道,这是上天给他的使命---发现美、感受美、传播美。愿有缘的你,能看到这本书,一如你回忆起邻家小妹的模样,一如你回望着自己的青春背影,一如你勇敢地走在路上。路上,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幸福的自己。

我们发现了什么,又忽略了什么

也许是从彼时的结婚旅行开始,也许是少年时代的第一次郊游……说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我爱上了旅行,更说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旅行竟成为我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每当假期到来的时候,甚至每当周末到来的时候,我都会情不自禁地为自己为家人设计一个又一个旅行。虽然无可避免地要面对旅行的疲累和因旅行所带来的经济上的困窘,但是我很享受这样有旅行滋润的生活。旅行给我的生活增添了许多色彩,旅行也令我发现了不一样的世界、不一样的自己和爱人。这都是旅行所带给我的,却是从前的自己所不曾知悉和理解的。所以我热爱看关于旅行的各种文字,什么游记、什么攻略,都是我喜欢的。另外我读旅行文字有一个特点,就是先捡自己去过的地方读,看看作者是怎样行走的,看看作者在行走的过程中遇见或发现了什么,另外就是了解一下她的遇见和发现是否我也感同身受或有什么不同的发现或感受…….再有就是了解那些自己还没有去到过的城市,透过阅读,发现那些城市文化、人文、历史以及景观的特别之处,然后再依据作者的行程设计自己的行程,以便早早地启程。《迟早要出发的自己》详细记录了作者国内旅行的经历、见闻和对所到之处的认识和理解,她所记录的如乌镇、南京、成都、青岛、厦门等很多城市我都曾经去过,透过那些明心见性的文字记录,我似乎又重新回归到曾经的熟悉或陌生的行走时光,又遇见曾经的相同或不同的行走记忆,于是就有或美好或艰辛,或收获或失落的感觉汹涌而来了。《迟早要出发的自己》让我发现了旅行的美好和行走的意义,学习了自己之于旅行所欠缺的多种知识,也从自己与作者相同的旅行经历发现彼此在旅行中不同的旅行感悟和旅行旅行品质,即我们发现了什么,忽略了什么。另外最为主要的是,我还获得了关于“旅行的奇妙可能只有身处其中的人才能够切肤感受”;“用心地对待每一次旅行,欣然接受旅行和它的目的地的所有馈赠,用心感受一座城市的性情与本真”,喜爱比厌恶更容易让人修养人的内心、知足比苛求更让人过的快乐”……和对自然永怀感恩之心的生命智慧。这些都是旅行和旅行文字不可抗拒的魅力所在。

在文字中与你一起出发

在文字中与你一起出发读过了几十本游记,这本书依然是用书名吸引了我,还有个原因是我有位同学也叫春晖。带着好奇,我打开这本《致总有一天会出发的你》。本以为是书信体,细细读来,却觉得更像是旅行札记。最主要的,它不同于市面上大多数游记,没有过度包装,没有精美图片,而是回归文字本身,用传统的散文式游记为我们带来一阵清风。其实,读过几篇就会发现,作者刘春晖所游览所描写的地方并没有太多新意,基本上是大路货,涵盖了国内各大主要景点。但反观市面上的各种游记,从日韩东南亚,到欧洲美国,以及南美洲非洲,连南极的游记都出了,真是走遍全球了,各位旅游达人的足迹也开始往犄角旮旯里钻,游记内容最好是没中国人去过的地方,或者不写风景而写旅途故事。面对这种趋势,刘春晖却将视线转回国内,重新对祖国的大好河山关注、挖掘,没有走马观花,没有人云亦云,也没有攻略指南,只是用返璞归真的文字征服读者。他每篇只写一个地方,每篇写的也不是一次旅行,而是多次旅行后,比较出不同的旅行感受,写泰山的那篇即是如此,三登泰山,对泰山的理解不断加深。把熟悉的风景写出不一般的感觉可不容易,但刘春晖做到了。在看书的过程中,我就在想,大部分地方我都去过,但是我怎么没有这么深层次的体会呢?而没去过的地方,更是让人充满期待,给人足够的理由心驰神往。这些不断被书写的地方依然能写出新意,只因他的游记充满内涵,历史、地理、文学、政治……包罗万象,不仅是深度游,更有作者自己对人生、对社会的心灵感悟,难以想象出自一位80后之手。而他的游记又不是掉书袋,也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也涉及到不少时下流行的影视剧、明星等,又让这本书多了一些时尚元素。比如写香港的那篇,从音乐到电影,以及文学,分别选取了林夕、张国荣、张爱玲等有代表性的人物,记忆中的香港与现实中的香港交错,恰到好处地概括出香港精神。喜欢他写大城市的几篇,类似的还有上海和北京,总能写出那座城的独特味道。北京是作者生活之所在,作为全书的收尾,更是意味深长。刘春晖文笔很棒,诗意盎然,韵味十足,大气磅礴又不失细腻,对人文景观的深度抒写不禁令人联想起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而文字之优美又让人回忆起朱自清、郁达夫等名家的游记。读这样的游记,不在于给你未来的旅途有多少指引性作用,而是带给你美的感受,去用心发现这个世界的美。不过,这本书的内文使用了大字体,虽然看着不费眼,但有点没必要,图片是黑白的,有的模模糊糊不知何物,不如不放图片。

旅行,是改变我们世界的一把钥匙。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在不同的人眼里,世界是不一样的。有人说,你眼中的世界,就是你心中的世界。26个地方、26段人文、26个故事、26种感悟,在作者的笔下犹如情人间的喃喃细语,娓娓道来。祖国大好河山的秀美景色,民族风情,建筑特色、文化积淀透过书本,一一呈现在我的眼前。 文如其人。我们是第一批的微博好友,但只闻其名,素未谋面。初识春晖,应是2012年的3月,那是春天的北京,一个几百人的会议上,台上被数百道目光注视着的,是一个在业内如慧星般崛起,却仍略含朝气的年青人,那时的他,站在航母的船头浪尖,眉目语言间,充满着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激情。讲台上,他用沉稳的语调描述“一体、两翼、三渠道、四模式”的全新经营理念,发出“用历史描绘感知,用真心丈量中国”的规划宣言,凤凰翼下的春晖,让我诧异,要怎样的身躯和思想,才能够衬托起这样厚重的理想和豪情!虽然时光荏苒,仍然清晰记得握手时那一句真诚的问候,仍然清晰记得酒后那一抹庆功的嫣红,听说那一晚,很多人都喝醉了。此去经年,斗转星移,物是人非,然后,再看到,便是“致总有一天会出发的你”,时间,刚好过去了两年。历史总是不断消散湮灭,涅磐后慢慢重生,得失之间祸福相倚。从豪情万丈到甘之如饴,从初升之日光芒四溢到陈年普洱醇厚清香,这样的一个历程,或者必须经历,或者命数使然,不管怎么样,还是很庆幸能够看到这样一本书的诞生。从当当网上下单,次日书便摆到了我的书桌上,乳白的书面有着一个翠绿的圆,因时间关系,我先从广州走起,再转道香港,北京,慢慢跟随作者的眼睛,在神州大地上遨游,品味着甜酸苦辣的旅途故事,体验着五味杂陈的文化之旅。应该说,这是一本从旅行的角度来感悟生活的书,这是一本从学者的视角去阐述旅行的书,它不是游记,更像是一本散文集。由于职业的关系,作者去过的大部分地方,大抵我也曾经涉足,因此,跟随作者的脚步,北京、上海、广州、西安、黄山、香港。。。。。。,随着一幅幅画卷的开启,像是给自己的记忆梳理归纳一般,依次把尘封的记忆浮现,于是便有了一种电影重播式的感悟,记忆中的那些旅行片断,动人景色,各种以为已经遗忘的细枝末节,那些久久不曾回忆的年少往事,蹉跎岁月,许久不曾联系的朋友的脸,开始缓慢浮现在自己的眼前。那些走马观花浅尝辄止浮光掠影般的工作记忆,也开始逐渐放大慢慢在脑海间清晰,再变成更厚重更坚固的记忆留存下来,如同一起经历了一次奇妙的记忆旅行。如果你喜欢旅行,却还不曾上路,那请你先看看这一本书,然后,你会找到想去的地方,想看的景色和想要去珍惜的人;如果你喜欢旅行,也曾游遍祖国大地,那么,请再看一看这一本书,然后,你会在书本的芳香中细细咀嚼,慢慢回味,找到曾经逝去的岁月。旅行,是改变我们世界的一把钥匙。张利斌二O一四年四月七日于广州

匍匐 潜心

一直认为在没有把中国走遍的时候,到境外感受异域文化,是缺乏根基的。当我认真的走完我脚下的这片土地,我才能真正明白,我从哪里来,我是谁。这本匍匐、潜心的国内行游笔记正是如此。都说旅行是一场修行,因为我们总能在路上汲取营养来印证、丰富、启迪甚至解救我们的人生,最终获得灵魂的自由。致总有一天会出发的自己。

致总有一天会出发的自己

且说我们80后这一代,相近的90和00我也就不大清楚,想必都会有一个关于旅行的憧憬,除了希望有一份满意的工作,温馨的家,还有那念念不忘环游世界的梦想,和自己心爱的人一起,或者独自旅行走过千山万水,看万般人间百态。我自己也是一样,这么多年来,一直放在内心深处,工作后才真正把它从内心里拧出来,计划说每年走一个城市,到我垂垂老矣之前,一定会走遍大江南北的,到现在去过的地方一个手掌就可以数清,进度条才显示5%,发现心境变了,背起包来说走就走的那种劲头和热情经常还没有燃烧起来就自己浇灭了,本身不太喜欢那种“到此一游”的旅游方式,穿着雪纺连衣裙,带个墨镜,头顶一公主蕾丝花边帽,光着脚丫在海边,海风刚好一吹,剪刀手一咔擦,然后将照片往朋友圈里一放,各种点赞和羡慕的,再加上现在的旅游城市也日趋商业化,也有可能是我对美的感应能力逐渐迟钝,还是真的它们都变得越来越相似,经常在出发前满腔期待与热血,抵达那个城市后不免觉得失落和无聊,也问过自己:旅行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书里说:一条古城的老街,从旅游的角度,也许是要经历这么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展示,第二个阶段是体验,第三个阶段是共生。第一二个阶段实现起来不难,第三个阶段则很难实现。那些让旅游感觉到过度商业化的老街,大都是在第三个阶段出现了问题,传统文化和旅游文化实现和谐交融,而是被旅游文化所遮掩甚至代替,而喧宾夺主的旅游文化业演变成一种不甚纯粹的商业文化。这番话不仅是放在老街,其他景点也适用。一个城市的动人之处,除了自然赐予的,更多的是千百年来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人们留下的足迹,翻开这本书的时候,首先看看作者笔下那些我熟悉的城市会是怎样一番模样....在广州这么多年,沙面去过很多次,里面大大小小的雕塑不仅拍了照,尤其是三个小妞的模样,婀娜的身姿每次都要艳羡一番,原来那是广州的西关小姐,一次穿着的是清朝时期的长褂,民国时期的旗袍和现代时期的短裙,表现的是不同时期的广州西关小姐的美。区别于其他介绍旅游攻略的书籍,告诉你第一天该干嘛,行程该怎么走,俨然一张地图,而这倒像是一本“文化地图”。城市除了那些自然风景,还有被人忽略的人文,历史,北京除了长城,故宫,圆明园,天安门,还有北京博物馆,话剧也是这个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路边的城墙也有它自己的故事....“记得早先少年时,大家诚诚恳恳,说一句 是一句,清早上火车站,长街黑暗无行人,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从前的锁也好看,钥匙精美有样子,你锁了,人家就懂了。”这是茅盾笔下的乌镇。从来都不晓得还有这么一首诗,很喜欢....突然想去乌镇瞧瞧,一脚青石板路,一念小城故事。如果你想对那个城市了解的深入点,倒不妨在出发前或者旅途中看看这本书,说不定会有另一番发现和趣味。“旅行就是如此,你心中怎样去想,景色就会怎样给你回馈。”

出发去远方《致总有一天会出发的你》

出发去远方《致总有一天会出发的你》去的地方多了就想写出来,见识广了,就想要表达,不过游记并不好写,近几年游记盛行,很火,不过里面写的都是自己的感受和遭遇,想要真的动笔去写自己去过的地方,那就不容易了。写简单了,就停留在跟团导游的水平,想要写到《文化苦旅》的程度,除了对历史的深入了解,还要相当水平的才气。这本书是作者写下的自己去过的地方,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中国重要的景区作者都去过了。从鼓浪屿到橘子洲,从乌镇到海南,从武当山到成都,从平遥到腾冲,从布达拉宫到维多利亚港,从白马寺到孔林……走得多了对景区就有点麻木了吧,所以都去过了以后,就想要动笔写一写。作者刘春晖的这本书里面很多都是回忆,并不是写自己的一次旅行,而是在走过了很多地方以后,在去对比这些旅行目的地的不同。当然里面也有很多自己的故事,讲述自己对这个地方的感受,比如说到青岛,竟然是从黄渤和林永健开始的,因为他们都出自青岛。应该说这里面接近一半我也去过,去了才知道自己历史知识的贫乏,每次都是去过以后才开始恶补相关的知识,去了才知道事先做好功课有多重要。书里面虽然带了一些插图,但是感觉要是更多一点就好了,那些陌生的地方打动我们的往往是一张照片,一份美景。出发去远方,并不是每个人的向往,其实还有很多人对旅行并不感兴趣,越是对远方有所了解才会越向往,对外面一无所知,出门只能跟团的人,其实并不是喜欢旅行,只是去跟着别人去购物和放松。看完了书,对比一下自己的旅行,那些去过的地方,和作者往往有不同的经历和感受,而那些没有去过的地方,因为作者的故事而变得有所不同。是的,只要向往远方,就总有一天会出发上路,不过这总有一天却不知道是何年何月,不如放开牵挂,背上背包,独自去旅行。年轻的时候说走就走,可是现在有了家庭,有了孩子,就多了一份责任,要考虑别人的感受,想要出发,却总是要想到还有很多事情。不过只要你心中有向往,那么总有一天你会去实现,离开家去远行,去寻找自己梦想中的地方,陌生的地方总是在诱惑着我们去看看究竟。

至是宁静时感受

今天刚拿到书,迫不及待的看了两篇,一篇写的是厦门,一篇写的是青岛。厦门我没有去过,依山傍海的喧嚣与宁静这篇文章,我对厦门有了身临其境的感受,渴望去体会碧海蓝天喧嚣与宁静,让心灵在鼓浪屿的悠扬琴声中找到归宿。宝十安

中学生一本很好的课外辅助读物

与其说这是一本旅游笔记,倒不如说这是一本散文集;与其说这是一本旅游攻略的书籍,倒不如说这是一本中学生很好的课外辅助读物。她涵盖了历史、地理、人文、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知识,更有作者在行走观景过程中的深层思考。对于激发青少年的爱国主义热情,引导青少年认识事物、分析事物,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有裨益。同时,本书语言也很有特色,文中多处引经据典;而排比句、排比段的运用,则更增强了文章的震撼力。

懂得发现美好的人,他的旅途始终是欢乐的

说来也巧,翻开《致总有一天会出发的你》就看到了重庆篇,然后通读全书,便引发了些许感想。因为小区的门口刚好在隐蔽的重庆游船码头入口旁边,所以每天都会看到很多背着包拿着单反的游客们误走到小区里面,一脸迷茫。我开玩笑说每天在小区门口给他们指路估计都能挣一大笔。是什么吸引着游客们络绎不绝的来我已经呆厌了的地方看我每天推开窗就能看到的风景?想起一句话,旅游就是从你呆厌倦了的城市到别人呆厌倦了的城市。而作者笔下的重庆让我重新开始感受这个我深爱着的城市。作者笔下的26个城市,也许比上中国旅行攻略之类的书差了不少,但我以为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不是每个城市的旅游热点,而是整本书传达出的对每个城市文化的体验,用作者的角度讲给我听,每一座城市独特的文化魅力,以及旅行究竟是为了什么。我最喜欢的一篇是《我们所爱的香港》,通篇描写到的没有告诉大家哪里的东西好吃,哪里的景色好美,而是唯美而出名的词曲、电影、作家,这些描写都充满了我的回忆。是的,对一座城市的向往,最深的原因只是因为我爱着这个城市给我的文化憧憬。让我佩服的是作者在侧重对每个城市文化描写的同时又非常注意对景色的细节描写,一些著名景色的长宽高由来起源,都为我们一一道来。书中一半的城市或景色我都去过,但看到作者的描写,我再仔细回忆我见到过的想到过的,不得不承认相差甚远,比如在桂林阳朔,除了青旅印象非常好以外其他的一切都让我一路心情糟糕到极点,不过也正如作者后记中所说,“旅行是与心态相生相合的。任何一个地方,只要用心,都能发现它的美好,而懂得发现美好的人,他的旅途始终是欢乐的”,说的让我心服口服,也许这也是这本书最大的魅力所在,教会你用感受一座城市的文化的方式去旅行,而不是行尸走肉般为了走马观花去旅行,适合文艺的青年们。懂得发现美好的人,他/她的旅途始终是欢乐的。牢记这句话。和作者一样,带着身体和心,一起去旅行。

致——我最亲爱的你

旅行是一件很简单的事,却又是不容易的事。有时间的时候没钱,有钱的时候没时间,有钱又有时间的时候没心情,有钱,有时间,又有心情的时候又不一定有勇气。首先,让我钦佩的是这位80后的勇气和毅力,因为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旅行会让人谦卑,让我们知道地球之大,永远有着与我们截然不同的人、事、物在地球的彼端发生,见的世面广了,也就不会把自己局限在小格局里,会让我们更能看清自己,认清自己。小《致》的作者,更像一位心灵的导师,与众多读者分享生活的启发与感悟。这点很可贵!当下的80后、90后承载着太多来自社会各个方面的压力与责任,每个人都会选择不同的方式来面对,能否安静思考,沉淀积累,对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来说,尤为重要,读什么样的书更重要。喜欢读这本书,是因为作者在小《致》书中提到的,那26个带给他的启发与感悟的城市,有很多,我年轻时也曾到过,那一条条熟悉的街道、一座座熟悉的建筑、还有那散发在古老文明与现代城市间迷人的味道,仿佛在昨天,仿佛在街口转角的地方,熟悉、留恋,沉醉...最美不过如此,就像回忆录,生动、感悟...你可能都不相信,这些感悟,出自一个80后的小伙子...年轻,或许是这个世界上,最叫人欢喜、兴奋的季节了,读完这本书,让我对曾经停留的城市有着别样的感动,更多的是期待,期待下一次的出发...好好享受青春,你无法比此刻更年轻了,趁着现在,多出去走走!

温暖的文字,温暖的人

文字本身是没有灵魂的,它只是在扮演着一个使者的角色,传达作者思想和价值观的使者。所谓温暖的,宠辱不惊的文字,大抵是因为作者有着一颗温暖的,宠辱不惊的心。一直觉得旅行应该是一个感悟和净化心灵的过程,而不仅仅是到此一游的路过。我相信很多真正热爱旅行的人都这么觉得,作者亦是如此。通过他的文字,你仿佛亲身来到了一座城市,游历它,感受它,与它对话。即使你从不了解某座城市,读过《致》以后,你会感觉作者的每一个描绘和感受都是那么的恰到好处,虽然我不了解也没有机会去了解它们,但很奇怪,我就是这么觉得。他仿佛是把它们当做一个个朋友,或久未谋面,或一见倾心,或趣味相投,或若即若离,而透过文字了解了它们以后,你又会觉得它们是那么的似曾相识,对,即使你没有去过。

怀着领悟的心去感受它的内在

我喜欢没有腰封,包装简单的书。书里写了这么多地方,其实很多地方可能读书的人也去过,但却不一定能像作者这样有这么多的感悟,这么多的发现。有句话叫“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有个朋友永远活的特别快乐,一次我和她出去旅行,动车上没信号,书又看完了,无所事事。我去她的卧铺时,发现她用吃完的开心果壳摆各种图形玩。这可能就是一种天生能得到快乐的能力。旅行,是感知的好机会,好的旅行能让我们从中汲取到营养,所以才有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而能得到这些营养的前提是怀着领悟的心去感受它的内在。很多人在旅行中总是很赶,恐怕错过了什么,其实我倒是觉得作者之所以能够发现这么多,是因为他不赶。慢慢来,或许“只有经历了大风大浪的磨砺,才懂得稍稍退后一步对于生命的重要。”他把每个地方的历史、文化细细研究,然后在行走中细细体悟,才有了这些收获。“走在路上,总是会遇到各种问题和境遇,人需要让内心冲破束缚,去寻求一些事实和因果。当你看到一个人愿意从浮躁、复杂、现实中沉下心去思考,结合自己或者身边人的经历去感悟,并有所得时,你会对他(她)产生特别的钦佩。”我们身边总会有些人,比我们顺遂,比我们运气好,其实很多时候,是他们能怀着领悟的心去思考生活,踏实的过日子,这让他们绕过了那些本该碰上的荆棘。

当我们在旅行时,我们该干什么

我也是个很爱四处旅游的人。这些年,也去过不少地方。有的时候,看的美景多了,就会觉得哪里都一样,一样不过都是沙漠,一样不过都是江河湖海,花草日月。我也和很多人的想法一样,觉得去西藏,去新疆,才有劲,才叫旅行。所有的城市都大同小异,千篇一律的水泥森林。所有的黄山泰山,也不过是言过其实的人工景象。所以,我们是已经开始渐渐对旅行疲劳了吗?《致总有一天会出发的你》,也要致那些在路上疲劳的你。这本书,既是作者旅游的心情散记,也是一本各地的旅游攻略。在这本书里,作者去了厦门青岛香港这样熟悉的旅游城市,也去过黄山周庄等人文景点,还有石窟,雪山,高原。他寻找城市的文化意义,追溯水乡的历史由来,也思索着自然与人文是如何交汇、冲撞与融合。于是他把这些记下来了,成了一本旅游的心灵指南。看了这本书,也许会对长久埋在我们心里的疑问有所解答。当我们去参观一座城市的时候,是否应该留意这座城市的建筑特色?是否对这座城市的传说与现状感兴趣?当我们去宏村、去泰山这样闻名遐迩的景点时,是否不再只是关注脚下匆匆的路,而去试图回味千年的历史流传带给现今人们什么样的启示?而雪山也不再只是雪山,草原上也不是只有草和格桑花,或许投眼于那里生活方式与生态会更加有趣味吧?假如我们这样去旅行,能收获的绝对不只是壁纸一样的风光大片,而是比相机更能深刻的留在心中的影像。

出发中寻找心之归处

几天前,与台湾的一位做旅游的朋友吃饭,席间,她翻出一张照片给我看,照片里是两小块儿精致的点心,名为和果子,日本经典佐茶茶点。点心是她亲手做的,在台湾雄狮的心课堂。课上老师通过美食的制作技艺,让大家体会美食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并期待学员们将其融入线路的设计中,从而与用户建立起一种因底蕴而生的信赖关系。两年前,有幸见到这样一条有生命的旅游线——转山。作者是其背后的推动者与策划人。“未曾壮游,怎知自由?”,于是在祖国的西南疆域,从云南到西藏,我们看到了一个个生动的地理名字被恰到好处地安放。后来,他又这样传递国内旅游的理念——“用历史描绘感知,用文化书写品位,用真心串联旅程,用脚步丈量中国。”我不知还有几人可以作这样的表达。爱音乐、文学,偶尔书法、绘画,说来几分文艺,骨子里有先生的儒雅与不凡的气度。大抵这样的人,都明白生活里的确幸与生命中的苦难。因缘际会,结殊胜佛缘。信仰中,更多洞悉此时、此地、此身之事与情。因此,心有清静地,平然智慧。文如其人。“我们喜欢一座城市,往往会因为它外在的表象,如那些美丽的风景、精妙的建筑。但我们爱一座城市,则一定是因为那座城市所出现过给我们带来震撼的人和事。当我们抵达那里,寻找的也并非只是对一些固定陈设的观感,而是还能找到些与它经年往事的对话,以及因此而生的感动与怀念。”这是他在写香港时的结束语,也是书中26个国内城市行文的情感旋律。他到过去去探寻城市的历史——包容落魄南宋的杭州,细数繁华旧景下的洛阳,安乱交替下安逸淡泊的锦官城;他在当下的行走中察觉细微的人情——血性清宁的西南古镇和顺,依存爱之赤诚从容的丽江,音乐电影中倾盖如故的香港;他分享他对一座城市文化性格的理解——海南的多层文化机理、北京的儒释道、上海的世面、情面、场面。最为特别的——西藏,虽多讲述那里的信仰起源与延展,却是整本书作者思想的基底,该耐心地读。这些观察、思索、感悟,并非独立存在,而是融于每一座城市与景观中。读完,我们也便见到了作者本人。回归,任何旅途都是走向回归的旅途。“一个人的行走范围,就是他的世界。”如此说来,这一路,对他来讲,深刻而富足。而对于读者来说,城市的文化性格,与人又呈现出一体性,我们当承接、顺势而为,继而存一颗恒定初心。三峡的变迁,与人生何异?作者说,在变化中坦然美丽下去。面对愈来愈多的人感叹“再也不相信爱情了”,也许就在青石板铺就的老街上,看透眼底那一丝温情,知道什么是懂得。在长沙,习伟人的性格,在泰山曲阜,知晓仁义,道法自然,不断积淀。生活之急促与不易,更需一份在行走中不断打磨的心境去化解,至于黑暗的路途,踽踽独行,更要存一份坚定的信仰与被启发的大智慧。经历、对照、觉知,给予终有一天会出发的人一个看世界的角度,与自我对话的机会,这是作者与读者间的殊遇。也期待着它终有一天与你相遇。

厚重的文化之旅

这是一本别致的旅行书,不是常见的小清新,它有着深深的厚重感。该书不像我们常见的旅游类图书那样——给我们推荐具有地方特色的小吃,也不推荐旅行路线和攻略,哪里住宿实惠,不讲旅途中发生的有趣好玩或新奇的故事,一句话,作者的旅游不是我们普通人的吃喝玩乐、摆poss拍照,而是对历史文化的缅怀和祭奠。由于刚去过杭州,所以我先看写杭州这篇,然后一下就被独特的写法给吸引住了。一上来就是我所喜欢的词人李清照的一首词,然后从这首词说到南宋,从南宋自然说到了南宋的首都杭州。接着又自然而然地引出了辛弃疾和陆游。从文化写到历史,杭州城一下厚重起来,接着,作者笔法一转,又指出,杭州历史文化的厚重与杭州城的性格相反。杭州是个休闲的城市,在这里,你可以得到真正的休闲体验。这也是杭州城市的灵魂。我游杭州最大的感触便也是如此。无论是在白堤、苏堤,还是在西湖的游船上,闲适一词都时刻感受得到。随后,作者又写到灵隐寺的文化历史,写到白蛇传、雷峰塔,写到印象西湖、写到钱塘潮……我想:作者也许不是到了杭州才触景生情,而是事先做好了功课,然后前来缅怀往昔的历史文化。我们常人看到的只是现在的风景,作者的目光却穿透了时光,深入到了杭州的灵魂,望着眼前景,却将杭州的历史文化梳理了一遍。因为我是洛阳人,所以接下来看的便是写我们洛阳的游记。在这篇写洛阳的游记中,前半部分写的却是洛阳的历史,介绍了洛阳这个十三朝古都的历史,然后开始以白马寺、龙门石窟为切入点写了洛阳的传统文化,最后写到洛阳最大的看点——洛阳牡丹。一篇文章很好地介绍了洛阳的历史文化,让我这个洛阳人深感佩服。纵观全书,作者不论到哪个城市,都特别重视该地的人文历史,每个城市都会特别介绍一些与这个城市渊源很深的历史人物,并穿插一些描写该地的名诗,让我们体验到该地的厚重,并感受到城市也是有生命的,古代那些名人往事仿佛就发生在昨天。看着眼前景,却能精骛八极神游万仞,体验天人合一的境界。

愿它开启我们真正的旅行世界

旅行是依存于文化的。一座座曾是都城的城市,如今依然是中国传统文化某一方面的代表;一个个远离喧嚣的边陲或小镇,往往能看到最本真的人心与性情;一处处风光旖旎的胜景,则在千百年间与各路旅人的交互后积淀了它所独有的味道......这些都是旅行可以变得有内涵的基础,也是能让旅人不断收获精神寄托的源泉。旅行是与心态相生相合的。任何一个地方,只要用心,都能发现它很多美好,而懂得发现美好的人,他(她)的旅途始终是欢乐的。尝试寻找旅途美好的过程,亦是一种心态养成的过程。当我经历过这样的修炼后,发现自己有了很大的变化,会真正明白,喜爱比厌恶更容易修养人的内心,知足比苛求更容易让人过得快乐。旅行是可以传递和分享的。世界之大,纵有万千双脚,一生也走不完浩瀚的世界之路。但是,我们可以去听其他人旅行的故事,经历未必能原景重现,但有些情结一定可以感同身受。所以,我更加愿意去写旅行的文字,也更加愿意听别人归来后的声音。因为有了交互,有价值的意义才会更好地传播,单一维度的事情才能变成多元化的共通。人生如流水,很多事情都在自然地发生着,这本书的完成是生命中不可或缺、但又普通平常的一步。我想,我只能用文字,来表达对得到自然恩赐的感激。

远行在寻找自我的路上

旅行究竟是什么?你想到什么?看《出发,和每个人谈次梦想》中余莹问“梦想对你意味着什么?”引起无数人的思索,《致总有一天会出发的你》刘春晖提出“旅行究竟是什么?”你会怎么回答,你会说:旅行就是你去一个别人呆腻的地方。现在为什么那么多人热衷旅行?为什么我们会羡慕他人在路上?为什么不自己出发在寻找自我的路上,而是借助他人的眼、文字、美图在视觉上的满足。刘春晖在自序中:在旅行中,只要用眼睛去捕捉有光阴烙印的风景,用身体去察觉风景背后的文化脉络,就能把所有的感官冲击留存于心…旅行都能帮助我们找到答案。确实,旅行过程中,一睹多地美景、游览多地伟大建筑、碰到不同事情和人,每次的“亲密”接触,都有不同的收获,在路上寻找真正的自我,帮助我们一次次洗礼蜕变成长。《致总有一天会出发的你》有点类似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记录旅行中的所看、所想、所悟,《文化苦旅》所写之地有很厚的文化历史底蕴,稍显沉重;而《致》写了26个地方,有沉重历史感的缅怀感慨,也有俏皮轻松的城市;如有慢生活的厦门:浪漫情调的鼓浪屿,香火旺盛的南普陀寺,最美丽的大学厦门大学。有见证新中国成立的橘子洲头,毛主席的《沁园春.长沙》句式豪迈,铿锵,重笔橘子头,第一支武装和革命的根据地,革命前辈们舍身打江山的身影稍显沉重。浓厚历史的杭州,西湖美景三月天,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景,杭州成为旅游胜地,诗词大家又写过多少悲情色彩的诗句祭奠它呢?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辛弃疾《永遇乐.经口碑》、陆游《示儿》都在写那个以临安为都城的南宋,亡了,爱国诗人陆游最终都没等到家祭不忘告乃翁的捷报,这就是杭州,因南宋,占据了大家对它的部分记忆。26个城市的洗礼,刘春晖感悟内心前所未有的安宁,《致》中刘春晖写了很多因旅行引起的感悟文字,那么的唯美,那么的感同身受,那么的引起共鸣,让我有种寻找自我的冲动,我还是止步不前的顿足,思想负担太多,说走就走的旅行始终奢侈,看到多本游记类书籍,每个人的说法类似,在旅行中心境不断变化,愉悦的时光,旅行中思考,在路上的放松,也渐渐明白了旅行的意义,旅行的意义每个人见解不同,具体为何种,只有自己亲历后才有结论,现在未在路上没关系,暂时放下一切,让身心在路上,致敬总有一天出发的你我,在路上,旅行,让自己内心更加平静,阅历更加丰富。

身体与心灵都在路上

   喜欢看的书,无外乎有两类。一种为“心灵”在路上的书籍,一种为真正旅行的游记。初次看见书名《致总要一天会出发的你》,私下以为这是一本关于心灵感悟的书。打开第一章,发现作者游历各城的画卷就此打开。越翻下去,心中越为赞叹。不仅赞叹作者细细走过与品味的中国26座城,更赞叹,这是一本身心兼行的书。   我赞叹,是作者走过的26座城。大到对城市场面、气势的描写,小到对城市中一块砖、一串小吃的雕刻,城市的每一个元素,都在经历,在体会。更为难得的是,作者能够引经据典,将城市与历史结合,随时比较,处处点评,便使得这幅画卷变得立体而纵深,文字不再肤浅,感悟不再单薄。   我赞叹,这也是心灵的一次历程。作者葛磊说,“旅行是很私人的事情。你在读旅行的书,其实是在阅读一个人”——作者观西安,见历代奸臣、忠将多无善终,便感慨“过犹不及,人生在世难于收放自如”;观香港,见都市繁华,灯火璀璨,便感慨“细致的生活充满着鲜活的故事”;观三峡,见巫山风起云涌,便感慨“生活便是悲欢喜乐的云集”……作者且行且观,且观且感,用身心描绘出一幅幅立体的画卷。   “只有宁静的心才能读懂自然界的美,只有美好的心才能看到美好。”这是一本可做旅行伴侣的书,有了它,便有一个博学多识的伙伴;这是一本历史与地理结合的教科书,有了它,你可足不出户便知周遭精彩;这是一部感悟生活的书,有了它,总有一天,你会想要出发。

旅行容易,出发不易,且行且珍惜

旅行究竟是为了什么?新婚的夫妇的蜜月之旅,充满甜蜜;全家出动的暑假之旅,欢快幸福;老夫老妻的金婚之旅,温馨相守。大抵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受......而作者用自己独特的人生视角,给我带来了不一定的视觉感受。旅行不再是单纯走马是的观花,不再是上车睡觉,下车拍照那样的视觉舒缓,而是与景色的交互,感受用眼睛去扑捉有光阴烙印的风景,察觉风景背后的文化脉络。让所有独特的感官不仅仅短暂停留在眼睛,而是带着我们自己独特的记忆留存与心。犹如一瓶红酒般——历久弥新!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老调查”逃离北上广“,好像北上广是人间炼狱似得。其实,城市与城市之间,本质上是都差不多。与其做一些让自己陷入摇摆的生活中,不如在这个城市找到自我,找到快乐。而在本书的最后,作者就花费28页的文字跟我们谈了谈这个问题,不是那些空而大的鸡汤文字,而是---感随情动,境由心生!全书总写了26个地方,可是好多个都是我没去过的。先哭会....西安我出生的地方!我很喜欢他,可真要我说出个所以然来,除了那些朗朗上口的名声景点外,其它详情就开始进入了便秘状态。正如作者所言:”一座城市的历史就是一个民族的历史“假如我们把旅行当做读史,那么西安就是最厚重的一本。如果你恰好要去西安,马蜂窝那些干瘪的游记不能满足你时,请看看这里。Hk不在是不会粤语就寸步难行的地方,而是Any Other World。而那里带来的旅游体验与快乐,是别处没有的。它的惊喜与文化修养,值得我们一而再的去身临其境。看过作者这篇之后,下次的香港之行,决定自己不再是急匆匆的购物,而是要慢吞吞的感受下他的文化性格。正如作者所言,旅行是依存于文化的。让旅人在形成中不断收获精神寄托,遇见不一样的自己。

你有什么理由还不出发

“人生好比一次旅行,旅行又好似一场修行”说的真好!人们心中总有超乎现实的另一个自己,而这另一个自己只有在旅行中,在修行中才能去慢慢靠近。这场旅行或丰盛或平淡,却都有着同样的目的,我们背起行囊上路,等待着一场洗礼,等待着遇见那个理想中的自己。看看这本书,是不是看见了书中的那个自己?看完它,你有什么理由还不出发?

远行在寻找自我的路上

旅行究竟是什么?你想到什么?看《出发,和每个人谈次梦想》中余莹问“梦想对你意味着什么?”引起无数人的思索,《致总有一天会出发的你》刘春晖提出“旅行究竟是什么?”你会怎么回答,你会说:旅行就是你去一个别人呆腻的地方。现在为什么那么多人热衷旅行?为什么我们会羡慕他人在路上?为什么不自己出发在寻找自我的路上,而是借助他人的眼、文字、美图在视觉上的满足。刘春晖在自序中:在旅行中,只要用眼睛去捕捉有光阴烙印的风景,用身体去察觉风景背后的文化脉络,就能把所有的感官冲击留存于心…旅行都能帮助我们找到答案。确实,旅行过程中,一睹多地美景、游览多地伟大建筑、碰到不同事情和人,每次的“亲密”接触,都有不同的收获,在路上寻找真正的自我,帮助我们一次次洗礼蜕变成长。《致总有一天会出发的你》有点类似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记录旅行中的所看、所想、所悟,《文化苦旅》所写之地有很厚的文化历史底蕴,稍显沉重;而《致》写了26个地方,有沉重历史感的缅怀感慨,也有俏皮轻松的城市;如有慢生活的厦门:浪漫情调的鼓浪屿,香火旺盛的南普陀寺,最美丽的大学厦门大学。有见证新中国成立的橘子洲头,毛主席的《沁园春.长沙》句式豪迈,铿锵,重笔橘子头,第一支武装和革命的根据地,革命前辈们舍身打江山的身影稍显沉重。浓厚历史的杭州,西湖美景三月天,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景,杭州成为旅游胜地,诗词大家又写过多少悲情色彩的诗句祭奠它呢?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辛弃疾《永遇乐.经口碑》、陆游《示儿》都在写那个以临安为都城的南宋,亡了,爱国诗人陆游最终都没等到家祭不忘告乃翁的捷报,这就是杭州,因南宋,占据了大家对它的部分记忆。26个城市的洗礼,刘春晖感悟内心前所未有的安宁,《致》中刘春晖写了很多因旅行引起的感悟文字,那么的唯美,那么的感同身受,那么的引起共鸣,让我有种寻找自我的冲动,我还是止步不前的顿足,思想负担太多,说走就走的旅行始终奢侈,看到多本游记类书籍,每个人的说法类似,在旅行中心境不断变化,愉悦的时光,旅行中思考,在路上的放松,也渐渐明白了旅行的意义,旅行的意义每个人见解不同,具体为何种,只有自己亲历后才有结论,现在未在路上没关系,暂时放下一切,让身心在路上,致敬总有一天出发的你我,在路上,旅行,让自己内心更加平静,阅历更加丰富。

身与心的旅行

作者是用身旅行,用心感悟,与你对话。看完全书,能体会到作者的真性情,其善于以小见大,努力追求心灵的提升,使得全书散发出一种向上的力量。所谓生寄死归,人生就是一场旅行,每一个人的路径都不一样,沿路的风景也不一样。所以,在到达那个目的地时,请你用心感受这一旅程。无论是风光艳丽,还是风雨交加,勇敢面对一切,真诚火灾当下,这就是我们从这本书中所得到启发。

去一个别人活腻了的地方

从远古时期只存在于非洲大陆,到现在上天入地,占领了世界热带到寒带的人类迁徙历程来看,不断出发前进,寻找下一个更好的地方,对人类来说,似乎应该是一种天性。哪怕我们不再需要通过迁徙来寻找生存之地。有人说,旅行就是从一个自己活腻了的地方去一个别人活腻了的地方。于是各种鼓动骚年们放下工作、背包出行的“鸡汤”像争着跃龙门的鲤鱼一般噼噼啪啪汹涌面市。借助着优良的纸张,色彩缤纷的照片以及或清新或治愈的文笔席卷天下。旅行,几乎淹没于浮华躁动的喧嚣。直到翻开这本白纸黑字,干净得让人不敢相信是一本游记的作品。他写西安,篇名叫做《沉睡千年的文明,等待你来敲醒》,开篇就是一首李白的《将进酒》,让人落入千年前诗仙笔下意气风发的大唐盛世。而后,作为大唐都城长安的西安,穿越千年的光影,来到人们眼前。大唐不夜城、芙蓉园,兵马俑,大雁塔……这些或是重建、或是被人惊醒的景致与历史,又随着作者的步伐一一显现。了解一座城,就像了解一杯美酒,要从它的过去开始回味,才能感受到最浓郁的甘甜与香醇。而从历史扎根到当下,方能体会世事变迁带来的美好与失落。而一个旅人的心路历程则折射出一颗心成长的苦乐。也许和散文名家的作品相比,作者的文字还不够隽永、韵味悠长,但是却足够干净,足以让人体会那些文字背后的山水城池、足以感受到960万平方公里中的大好河山。

城市的味道 心灵的模样

书中描写了26个城市,每一个城市都配有散文一般的城市随想、片段感悟和拍下的掠影,这些城市的颜色、模样、味道都随之展现。真正的旅行应该是这样,用心去感受脚下土地的气息,静心地对待自己,对待周遭,在细微琐碎的生活中对人生有些许领悟,随而继续上路,走走停停,一往无前。正值五一假期,每次小长假哪里都到处是人,去旅行的人们在人与人之间的推搡拥挤中在旅游景点匆忙拍照经过,甚至都来不及看清一处花或建筑上的美妙纹路。繁扰喧嚣的观景,尘世的心依然得不到静养。似乎社会的主流态度也如此,只在乎一些形式、过程,而不在意所做所选择的事是否遵从自己的心,是否用心体会。大学时经常会有说走就走的旅行,随意收拾些东西背上包就去火车站了,甚至目的地不知道也不要紧,在车站众多路线图里随便找一个陌生的城市便去了,也不考虑什么,只管品味旅途的风景,当地人群的氛围,无所事事地在路上随意行走。上了班这两年好像都很少出发,考虑的太多,计划一拖再拖,转眼觉得心态都有所变化,有时夜里想想都会觉得自己为何在生活里变得唯唯诺诺,是不是心境变迁,人无再少年。没有勇气面对转变,也许很多人都如此,就这样遵守规则恍惚度过了一生,想想觉得可怕。权衡恐惧与荒度,也许该先上路再说。跟着这本书领略了一些没去过的城市,文化与自然交融,感受与所见相通,也想要暂时放下所有的应该,趁着年轻,轻装上路。旅行和人生一样,众人皆是独行者,独自前行,独自感受,唯有静心才能领悟到其中的美妙。认真旅行的态度也应贯彻到生活的琐碎里,感受细微处的美好,精心灌溉每一天。认真的生活,避免在功利性的社会模式中迷失自我,慢下来,与世界宁静相处。

总有一天你会出发

马航事件给我们带来的影响确实不小,但是身边的很多朋友依旧选择出发,其实我想说,平安到达是为了下一次的出发,这本书也让我们懂得用爱的眼光看世界,怀抱着爱再出发。总有一天我们会怀着这样的心情出发,去看世界。希望一切安好如初,让我们追寻自由的脚步再轻松些。

安静的文字,温暖的人

春晖是个善于和自己对话,善于和这个世界对话的人,他比一般人更加敏感、细心、温柔,所以,同样的一个世界,在他眼里会有更深的意味、更多情的面孔。当他告诉我要出一本书的时候,我觉得那本书其实早已在我的眼前了,书就是他自己,他自己的人生,你读这本书,就好像在读这个人,你不仅读到这个世界在他心中的投射,也能读到他的性情人品在这个世界中的浸润。

旅行是一场对话

每个人都要出发去旅行。有人说旅行就是“从自己活腻了的地方,到别人活腻了的地方去”。旅行对于不同的人来说有着不同的意义,但只要你出发,你就会发现,远方不远。在读这本书之前,我看的游记里很少有像这本书这样,把旅行当做一场对话、一次交流一样。刘春晖去过很多地方,从自己专程奔赴的地方,到差旅的目的地,他都能关注到当地展示给游人表象之下、更深层次、更有内涵的东西。很多人前往一个地方,带着相机却丢了眼睛,只是盲目地拍照留念,并没有用心去体会别的地方的风韵——自然风光尚且如此,更何况人文风光。在当下的社会环境里,旅行更多意义上被当做一种谈资,“我过年去了海南,那里海不错”、“那次去杭州,天气好热”——所谈论的都是这样流于表面的东西,并没有真正去体验当地的生活、感受自然的美丽。刘春晖则不同,从他笔下的文字便可以看出。他去的每一个地方,并不是走马观花地匆匆路过,并不是拍照留念的参观游览,而是更静心、更沉稳地一种体验。他很多时候写一个城市,并不仅仅是在写这个城市的所见所闻,而是会牵连出在这个城市里发生过的那些故事、与这个城市发生过羁绊的那些人。从林夕说起写香港,歌词里的香港、影视里的香港,都在他的笔下一一串联、杂糅、啮合成一个他所感受到的香港;从锦官城切入写成都,铺开来到杜甫、诸葛亮,写成都的文化氛围、生活节奏,写他对这里安逸生活的认识,让偶尔会说“在成都都把身上的性子磨软”了的我对“少不入蜀”有了另一层感受;从信义入笔写山西,给读者展现更深重、更贴近黄土而非煤矿的山西;以《似水年华》为引写乌镇,柔美清静、细腻温婉,又把笔触延伸到乌镇与武有关的历史由来。刘春晖所到一个地方,不仅仅是在体悟当下城市的生活、自然的魅力,他还会向后看,从一花一木抽引出这个地方背后的历史,看岁月曾经在这里留下了怎样的痕迹。这样的旅行是更丰满、更用心的,也是更有意义的。如若只是来过、看过,却不曾用心过,那旅行也无非就是去看一场3D的照片罢了。这本书与“旅行攻略”是完全无关的,他只是在给我们展示一种对不同于浮夸的旅行。曾经去九寨旅行,相机没有电,把拍照这回事完全抛却之后,才发现自己是真的融入到那里去。俯仰之间,一呼一吸,好像整个人都在与九寨的山水相融。旅行,就该如此。所到一个地方,整个人就舒展开来,让灵魂融入山川、浸入空气,让思维随着眼前河流的浪花、城墙的缝隙、火锅蒸腾的雾气飘远,让自己除了用眼睛看景色之外,用心去与所在的地方交流对话。听他讲述这里的故事,解脱相机、游记对我们的束缚,让自己不再只是浅浅滑过一个旅行的表面,而是更深入、更静心地去追随更值得体味的内在。我不喜欢这本书的装帧,但是这本书的内容却值得去感受。尤其是在当下这个连旅行都快节奏的社会里,我们真的该学会去用心旅行,让旅行更有意义,真正去感受旅行的魅力,珍惜每一次相遇所体验到的风情。

情景交融的作品

:收到书后一口气读完,真心钦佩作者丰富的文史的知识,引经据典,运用自如。恰到好处的人文和典故的引入,为看似平淡的景观平添了生机。一边看书,一边回忆自己在书中提到的景点里游览的美好经历,感受更加深刻。祝贺春晖旗开得胜,希望笔耕不停,期待新作早日问世!


 致总有一天会出发的你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