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世界年轻的时候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5
ISBN:9787549536290
作者:倪慧如,邹宁远
页数:432页

后记

写这本书不知不觉前后已经超过了十年。虽然我们两人只是利用业余的时间来做这个研究,但是如果当初知道需要花这么长久的时间,我们有没有勇气抓住这个题目去探究,还真的不敢说。    当初被几个中国人为了西班牙这个陌生国度的自由,而甘愿献出自己的青春与性命的故事给迷着了。他们是谁呢?他们为什么会那么做呢?却发现居然找不到关于他们的记载,于是,我们就上路寻找去了。    路上我们遇见了许多人,其中一个是碧眼金发的美国人,  叫梅根(Megan cogswell)。她说西班牙对她有着无比的吸引力。1973年大学毕业后,她就一个人跑去西班牙,这个斗牛的国度曾经使她的父亲在1937年放弃一切,前去参加西班牙内战。究竟是什么东西那样吸引她的父亲?她渴望能够在西班牙亲身感应到。    在西班牙她找到一个家庭教师的工作,学生是一位比她大七岁的年轻律师。有一天她去他的律师事务所上课,学生说太累了,今天不上课,她说那么改天再补课吧。哪知学生说:“不,我们随便谈谈吧。”谈什么呢?话题居然谈到西班牙!    梅根说,他们彼此小心翼翼地谈这个题目,像是在下一盘棋,仔细揣摩对方,然后才接腔下去。    “一个破碎的国家。”律师说。    梅根用心听着,不知他说的真正是什么意思。    “我的父亲心碎了。”律师接着说。    梅根小心问道:“你的父亲为什么心碎呢?”    “从1939那年,我的父亲就心碎了。”    1939年,不正是西班牙共和国战败在佛朗哥的那年!梅根一怔,大胆地说:“我想我的父亲认得你的父亲。”    年轻的律师开始哭起来,嘤嘤地说:“这样的英雄!”    梅根猜对了,律师的父亲和她的父亲,当年都是为了护卫西班牙共和国而战。三十多年来,在佛朗哥白色恐怖的阴影下,他无法,也不能向自己的同胞流露这隐藏在心底的哀痛,是梅根这异国的善良,使他掀开秘密的一角,却惊异于梅根的父亲是一名参加过西班牙阿.战的国际志愿军,是他心灵崇拜的英雄!  ’    纳瓦罗也是一位西班牙青年,因为参加反佛朗哥的地下组织,60年代不得不逃亡海外。他刚到美国,第一件事就是去寻找当年去西班牙参战的美国志愿军。几个礼拜后,他终于找到第一个战士约翰。他惊讶地发现约翰眼里充满了压抑的恐惧,像极了他在西班牙地下工作的同志的眼神,他不知道那是50年代麦卡锡政治迫害的印记。约翰对他显得冷漠,而且很不自在,一直追问他为什么要来见他。经过几个晚上的交谈,约翰终于紧紧抱住眼前这个西班牙青年。    纳瓦罗没有忘记在西班牙的一个寒冬,他的父母要他保证:永远永远不要忘记从异国前来帮助我们作战的兄弟姐妹。并且庄严地跟他说:“将来不论如何,我们将永远敞开我们的家门,和国际志愿军的兄弟姐妹分享我们家中的一切。”    如果纳瓦罗知道有中国人参加西班牙内战,他也一定会热情地伸出他的臂膀,像亲人一样把他们搂在怀里。同样地,如果那位年轻的律师知道有中国人参加西班牙内战,他也一定会喜泣唤道:“我的英雄!”    然而中国志愿军早已消逝人间,连同他们在西班牙的经历。我们走遍了三大洲,去各地聆听古稀战士回忆他们中国战友的点滴,去寻访中国战士的亲友,去翻掘中国战士的资料,才拼凑出十三位中国战士残缺的面貌。虽然明知他们早已作古,可是当我第一次听到毕道文医生在政变中丧生的传闻时,竟伤心地流下泪来。    参加西班牙内战的中国战士恐怕不只这十四位。在我们收集的外国资料里,还有一些零星的关于中国护士、中国伤兵、中国战士的记载、诗篇和照片,却无法找出他们的姓名。究竟有多少中国人参加西班牙内战呢?有一说是“近百佘人”,然而比较中肯的数字恐怕是1939年《新中华报》编者写的“数十人”。期望以后能够有人继续挖掘下去。    在寻找中国志愿军的资料过程中,我们还发现其他的亚洲人——菲律宾、日本、印度、越南和印尼人,也参加了西班牙内战。其中数日本战士白井的资料最丰富,在日本还有两本他的传记,但是关于其他的亚洲战士,几乎没有什么记载,这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我们在这本书里只列出他们的名字和简介,希望以后有人能够研究这个题目,使他们的历史能够活现出来。    对于许多国际志愿军,西班牙不是他们生命中的变奏,而是他们一贯的生命脉搏。譬如毕道文,还有十几位外籍医生,他们参加西班牙内战后,便志愿去中国参加抗日战争。等到毕道文终于返回印尼,他合弃了公家分发的汽车洋房,每天一身布衣,像街坊的一般贩夫走卒,骑着脚踏车去麻风病院看病人。譬如像纳尔逊这些美国老战士,他们在美国民权运动、反越战、反核武、支援中南美的运动里,都是让人刮目相看的老兵。是什么力量促使他们这么活着呢?    有一回,我们在巴黎跟一位当年也去参加西班牙内战的波兰医生欧斯勒聊天,他正在研究参加西班牙内战的四百多位医生,书已经写得差不多了,话题谈到这些医生,包括他在内,为什么当年会去西班牙参战。欧斯勒认为在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国家,总有一些人,他们不能满足于日常生活,即使那是丰衣足食的生活,他们内心有一种渴望,想追求一种更高的精神境界,使他们甘愿做出被人们认为是合己利他的行为。譬如史怀哲,他跑到非洲去行医;譬如现在的“无国界医生”(Doctors WithoutBorder‘s),他们专门去最危险最痛苦的地方去救人,像索马里、波斯尼亚、科索沃……这些地方,明知炮火的危险、病毒的传赧惨淡的生存环境,他们还是执意地去了,,不要求任何的报偿。欧斯勒说,其实那些人是为了自己,为了满足自己内心的饥渴而去的。    突然,欧斯勒把话锋一转,问我们:“那你们为什么去寻找中国志愿军的历史呢?”我愣住了,然后不解地说:“我记得我们第一次见面时,你就问过我们这个问题。”那年是1 991年。当时我们答复过他,显然他并不满意,八年后他还是问着同样的问题。    “也许我们也是为自己而做吧。”望着欧斯勒,我终于这么说。的确,我们想探视他们攀登精神高峰的神秘力量,使我们分享世间任何物质也不能给我们带来的鼓舞与生命的意义,使我们在现世涌现的昏暗中,没有理由颓丧绝望,要像他们一样,无惧于任何挑战。    1999年12月12日,就在这本书写到尾声时,悲哀的太阳沉落在波罗的海的海平线下。德国志愿军白乐夫医生在他九十三岁生日当天离开了人间。    在这十几年当中,许多接受我们访问的国际志愿军,相继病老去世。白乐夫医生算是高寿的,也是我心爱的朋友。我无法忘记六十年前他是怎样从西班牙战场赶去中国,参加抗日战争。我完全了解西班牙青年纳瓦罗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去拥抱美国志愿军,因为我也曾经是这样激动地拥抱白乐夫医生。    白乐夫医生走了,可是就像比他早走的国际志愿军一样,他的心却留在人间。讣文上这样写道:“献金请交给cuba si,为古巴儿童买牛奶。”

作者简介


编辑推荐(作品看点)
★ 一场震撼世界良心的战争——1936年至1939年的西班牙内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前奏,国际法西斯的干涉,国际志愿军的浪潮……那是一场非比寻常的战争,它呼风唤雨,曾经让毕加索的画笔愤怒,让聂鲁达的诗篇流泪,让加缪的心口淌血,让全世界53个国家的4万多男女老少志愿去西班牙。
★ 一群参战西班牙的中国人——东战场,西战场,从抗日中国,从欧洲各国,分别来到西班牙战场,国际反法西斯的阵地上出现华人身影。加缪说:“西班牙使我们意外地了解到,正义一方未必成功,暴力是可能征服精神的。”海明威说:“没有人比在西班牙阵亡的人还要光荣地入土,他们已经完成了人类的不朽。”
★ 一批无国界“西班牙医生”——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刘禾教授序言感慨说,像白求恩一样参加西班牙国际纵队,后来又转赴中国抗日的外国志愿者,还包括印尼华裔医生毕道文、德国医生白乐夫、保加利亚医生甘扬道、印度医生爱德华等20多位医生和护士……
★ 一对旅美华裔科学家夫妇——2位台湾人→踏访3大洲→独立坚持10多年→居然拼凑出13位中国战士残缺的面貌→活出历史,他们不再是躺在纸上的名字:谢唯进—张瑞书—刘景田—张纪—陈文饶—陈阿根—李丰宁—张树生—阎家治—杨春荣—张长官—刘华丰……

内容简介
“我们没有死光,实在是奇迹!”
20 世纪30 年代,当中国在日本法西斯肆虐下挣扎时,居然有中国人志愿前往西班牙抵抗德意法西斯,他们散发“四海一家”的情怀,像一面镜子照着我们,谁说中国人真的只扫自家门前雪?
历史唤起我们的记忆, 早在1868—1878 年古巴独立战争, 就有上千名华人参加;1917 年俄国大革命,华工参加红军人数高达数万人。1936—1939 年西班牙内战,华人的参与并非偶然,而是历史的延续。
从1936年到1939年,来自53个国家的4万多名志愿军先后来到西班牙,与当地反法西斯军民并肩作战。在这支国际大军中,也有中国人的参与,但是,他们的身份和故事却被遗忘在历史的角落。半个世纪后的一次偶然机会,一对旅美华裔夫妇发现了西班牙内战时中国人的身影,在历史的尘埃中,如彗星闪过。他们是谁?他们为什么去西班牙?为什么没有人知道?为什么查不到资料?这对科学家夫妇决定追寻先人足迹,发掘这些勇士的事迹,填补历史不该留下的空白。历尽十余年,八方求索,终于完成这本第一部关于参加西班牙内战的中国人的著作。

书籍目录

【代序】  写在记忆的荒漠上 / 刘禾
【自序】 谁说中国人真的只扫自家门前雪?
【前言】 第一次知道有中国人参加西班牙内战
【楔子】 震撼世界良心的内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前奏:西班牙内战(1936—1939)
“共和”与“反共和”的斗争
国际法西斯的干涉
自由的西方选择了佛朗哥
国际志愿军的浪潮
姑息与战斗
【第一部】 寻找历史的春天
[1] 纽约—西班牙—哈佛旧报—中国城—东欧之行—华盛顿——西雅图—旧金山—柏林—布拉格—荷兰—日内瓦—巴黎
[2] 去台湾—再往荷兰—在北京—联络莫斯科—前往保加利亚
[3] 又访北京——去成都——再访北京——拥抱西班牙
【第二部】 英雄的故事
[1] 中国志愿军
谢唯进(林济时)—张瑞书与刘景田—张纪—陈文饶—陈阿根—李丰宁—张树生—阎家治—杨春荣—张长官—刘华丰
[2] 亚洲志愿军
华裔印尼籍人:毕道文
其他亚洲志愿军
[3] 参加西班牙内战及中国抗日战争的外籍医生与护士
迪尔哈根之歌——德国的白乐夫医生
索非亚的中国情——保加利亚的甘扬道医生
简介与名单
【第三部】 咏叹的诗文
欢送演说辞 / 多洛雷斯•伊巴露丽
《自由西班牙》序言 / 加缪
国际军团到马德里来了 / 聂鲁达
明天的种子 / 朗斯顿•休斯
诗 / 约翰•康福德
生之意志 / 斯蒂芬•斯彭德
献给在西班牙阵亡的美国人 / 海明威
但是林肯兵团那些志愿军是怎么回事? / 约翰•塞尔斯
林肯兵团:对美国历史一点批评 / 纳瓦罗
《保卫马德里》歌曲 / 麦新词、吕骥曲
在回忆中重温往事 / 乔治•奥威尔
【余音】 橄榄桂冠的召唤
背着枪走进马德里大街
用鲜血护卫西班牙民主
四万多个志愿军只剩下几百人
转往中国参加抗日战争
理想之花散发着幽香
【后记】 接受我们访问的国际志愿军,相继病老去世

编辑推荐

《当世界年轻的时候:参加西班牙内战的中国人(1936-1939)》编辑推荐:东战场,西战场,相隔几万里,全世界是我们的家乡。一场震撼世界良心的战争——1936年至1939年的西班牙内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前奏,国际法西斯的干涉,国际志愿军的浪潮……那是一场非比寻常的战争,它呼风唤雨,曾经让毕加索的画笔愤怒,让聂鲁达的诗篇流泪,让加缪的心口淌血,让全世界53个国家的4万多男女老少志愿去西班牙。一群参战西班牙的中国人——东战场,西战场,从抗日中国,从欧洲各国,分别来到西班牙战场,国际反法西斯的阵地上出现华人身影。加缪说:“西班牙使我们意外地了解到,正义一方未必成功,暴力是可能征服精神的。”海明威说:“没有人比在西班牙阵亡的人还要光荣地入土,他们已经完成了人类的不朽。”一批无国界“西班牙医生”——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刘禾教授序言感慨说,像白求恩一样参加西班牙国际纵队,后来又转赴中国抗日的外国志愿者,还包括印尼华裔医生毕道文、德国医生白乐夫、保加利亚医生甘扬道、印度医生爱德华等20多位医生和护士……一对旅美华裔科学家夫妇——2位台湾人→踏访3大洲→独立坚持10多年→居然拼凑出13位中国战士残缺的面貌→活出历史,他们不再是躺在纸上的名字:谢唯进—张瑞书—刘景田—张纪—陈文饶—陈阿根—李丰宁—张树生—阎家治—杨春荣—张长官—刘华丰……

前言

《当世界年轻的时候》这本书就要跟大陆读者见面了,我们满心喜悦和感念。这一段被遗落的历史,七十六年后香醇依然,对中国人有一层特别的意义。    20世纪30年代,当中国在日本法西斯肆虐下挣扎时,居然有中国人志愿前往西班牙抵抗德意法西斯,他们散发“四海一家”的情怀,像一面镜子照着我们,谁说中国人真的只扫自家门前雪?    历史唤起我们的记忆,早在1868—1878年古巴独立战争,就有上千名华人参加;1917年俄国大革命,华工参加红军人数高达数万人。1936—1939年西班牙内战,华人的参与并非偶然,而是历史的延续。历史活在我们的心中,不经意地影响了我们,历史又从我们的所作所为活现出来。当遗落的历史不再蒙尘时,我们不但找回了过去,也孕育了未来。    《当世界年轻的时候》一书的出版,得力于许多朋友、媒体和团体的推动。2001年这本书的繁体版《橄榄桂冠的召唤》由陈映真的人间出版社在台湾问世后,同年美国海鹦基金会(Puffin Foundation)邀请我们在纽约办了一场幻灯演讲,让美国人一睹中国志愿军的风貌。李兆良、徐祁莲和几家中外报社先后撰文介绍此书。2004年美国《科学与社会》(Science&Society)杂志出版“西班牙内战”专辑,刊登了我们的论文《参加西班牙内战的中国志愿者:一个报告》。2006年在西班牙萨拉曼卡(Salamanca)举行的国际志愿军参战七十周年纪念会上,我们发表了《参加西班牙内战国际志愿军的亚洲人》。2009年初北京塞万提斯学院(Insfituto Cervantes de Pekin)邀请我们到北京参加西班牙内战的研讨会,会议主持人巴塞罗那自治大学教授Laureano Ramirlez Bellerin推介我们这本书,并且透露已经开始翻译西班牙语的计划。西班牙的《先锋报》(La Vanguardia)、埃菲通讯社和新华网等媒体都有专题报道。同年年底西班牙的亚洲之家(Casa Asia)邀请我们到巴塞罗那演讲,并且安排了整天的媒体访问,经由《国家报》(E/Pais)、《先锋报》、AVUI等媒体报道,中国志愿军的故事便在西班牙流传开来。2011年幸运悄悄来访,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刘禾看到网站上徐祁莲教授写的书评后,找到了我们去参加她召集的座谈会“中国与西班牙,1936—1939:罗伯特·卡帕与全球人民阵线”。刘禾希望我们这本书能够在大陆出版,于是建议与会评论家鲍昆接洽,不久便获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首肯。我们衷心地感谢鲍昆、刘禾和徐祁莲,因为他们的关心和努力,使得大陆读者能够分享这本书。我们很高兴刘禾教授在执教繁忙中拨冗为简体版写序,在此深表谢意。我们还要感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曹凌志和北京一石文化马健全、王虎的编辑工作,使得出版圆满完成。    2012年3月

内容概要

倪慧如、邹宁远,成长在台湾,后赴美国留学,在自然科学领域耕耘。异国的土地提供了他们了解中国近代史的空间,在世界青年进步风潮的启发下,选择了自己生活的道路。相信“四海一家”不是梦。
倪慧如(英文名Nancy Tsou),邹宁远(英文名Len Tsou),一对旅美华裔科学家夫妇。

名人推荐

这是一本很不寻常的书,它其实在我们记忆的荒漠上竖起了一块纪念碑,将一些人们从未听过的名字——那些参加西班牙内战的中国志愿者和继而奔赴抗日战场的外国人——永久地铭刻在后人的心中。——刘禾(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献给在西班牙阵亡的美国人 海明威 倪慧如译 今夜死者冰冷地睡在西班牙。白雪吹过橄榄树,从树根筛落,飘积到立有墓碑的土堆上。橄榄树低矮的枝干已被砍断,以掩庇坦克,寒风中橄榄树显得十分单薄。那年二月他们战死时,天寒地冻,死者冰冷地睡在哈拉马河上的小坡,从此他们不再察觉四季的转变。 自从林肯兵团在哈拉马山岗上坚持四个半月以来,迄今已经两年了,第一位阵亡的美国战士早已化成西班牙的泥土。 今夜死者冰冷地睡在西班牙,整个冬季他们将冰冷地长眠,与大地一起沉睡,但是当春天来临,雨水将再度唤醒大地,和风将从南方温柔地吹拂过山丘,黑树将冒出绿叶重现生机,哈拉马河边的苹果树将鲜花怒放。今春,死者将感到大地复苏。 如今死者已成为西班牙大地的一部分,西班牙大地从此不再衰亡,每年冬天大地似乎死亡,然而翌春大地再度复苏,我们的死者将与西班牙大地永生。 正如同大地不会灭亡,被解放的、自由的人们也绝不会向奴役回头。农夫们在我们死者躺下的土地上耕耘,他们从战时就了解死者为什么牺牲,他们将永远怀念这些死者。 我们的死者活在西班牙农夫、工人的心中,也活在所有相信西班牙共和国并为它而战的善良人们的心中。只要我们的死者永远活在西班牙大地,他们将与大地永存,没有任何暴政能最终战胜西班牙。 法西斯也许会在大地上蔓延,用国外获夺的武器开路,他们也许会靠叛徒和懦夫前进,摧毁城市乡村,企图奴役人民,但是谁也不能够永久地奴役任何人民。 西班牙人民将再度站起来,就像以前他们站起来反对暴政一样。 死者勿需站起来,他们已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是永不可被征服的,它比任何暴政制度还要长命,大地将永垂不朽。 没有人比在西班牙阵亡的人还要光荣地入土,这些光荣入土的人士,已经完成人类的不朽。 在回忆中重温往事 乔治·奥威尔 谭嘉译 当我们第一次取得军假时,我们已在此驻军一百一十五天了。当时我觉得这段日子实在是我生命中最被荒废的时光。我参军的目的是为了反抗法西斯主义,然而,我根本没有打仗,只是作为一种处于守势的人物生存着。除了挨饥抵冷外,什么也没做地换取我的口粮。也许这就是大多数战争中大多数军人的命运吧!但如今回想起来,我并不后悔有过这一段经历,我衷心希望我当时能较有效地为西班牙政府多做一些事。但从个人的观点来看——从我个人的成长来看——这三四个月的军旅生涯并不是那么徒然的。这时期有一点像我一生中的过渡期,既与我参军前的生活不同,也跟我以后的日子相异,我学到了一些无法从任何其它经历里学得到的东西。 主要的一点是这期间我是孤独的——在前线的人是完全孤立于外面世界的一切的,就连发生在巴塞罗那的事情也不大知晓——我和一群虽然未必贴切但大致上可称为“革命者”的人在一块儿。这是军队编制的结果,这情形在阿拉贡前线一直维持到约莫1937年6月。工人队伍的成员大多数是各工会会员。


 当世界年轻的时候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9条)

  •     去年梁文道先生推荐了这本《当世界年轻的时候》,没想到在中国饱受日本蹂躏的时候,还有中国人去参加国际纵队支援西班牙。全书分为三部分:寻找历史的春天、英雄的故事、咏叹的诗文。第一部分讲述了两位作者全世界遍寻资料的过程,让人感到愤怒的是,在中国找资料异常困难,亏中国还是号称社会主义!!!英雄的故事记录了参加西班牙内战的一些英雄们的事迹。很多资料都已经不全了,所以只有少数人的记录,大多数都变成了无名英雄。最后一部分是反映西班牙内战的一些演讲词、诗文和歌词等。一方面是我被他们的精神所感动,五十三个国家的四万多名国际志愿军,自发奔赴战场贡献青春和生命,为了西班牙人民的自由和民主而战斗。在经历了失败之后,一批“西班牙”医生又辗转来到中国,支持中国的抗日战争,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白求恩医生。他们奉行的是自由、民主、平等的共产主义,而不是我们现在所经历的被扭曲的共产主义。另一方面是为他们的遭遇感到痛心,在美国遭受麦卡锡主义的迫害,在中国遭遇文化大革命,在印尼被清洗,在苏联卷入政治漩涡。然而最让我愤怒的是中国政府的不作为,不仅没有把这段国际共产主义精神发扬广大,反而掩盖抹杀。问问现在的中国人,估计没有多少人知道西班牙内战有中国人的身影,也没有人听过《保卫马德里》。一个当年年轻的世界,遇上今天苍老老成的中国。非常感谢两位作者的付出,当年国际纵队的战士存世的已经屈指可数,但是这段历史不能被我们忘记。PS:我费了好大一番功夫才找到了《保卫马德里》这首歌,整篇日记都是在这首歌的无限单曲循环中写完的。
  •     七十七年前,远在长城的万里之外的伊比利亚半岛上,一群来自中国的年轻人志愿加入国际纵队,在西班牙内战战场上流血、牺牲,拉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曲。   这段记忆的荒漠随着时间与空间的阻隔早已远离视野的地平线。然而,历史的泥沙湮没了青春年少的热血,却也终会淘炼出人性璀璨的光辉。那些远去的背影,如同夜空中消逝的星光,闪耀着微弱的光芒,却给那段黑暗的历史带来些许希望。   四分之三个世纪之后,这个国度的年轻人畅谈大国霸权和宇宙真理,在僵化的国家主义与狭隘的民族主义裹挟下,我们沉醉在自己的崛起伟梦,失去了对世界的热情与关心。   我们对欧美的敌视有增无减,却对亚非拉的落后充满鄙夷。我们拒斥着西方文明与普世价值,却又远渡重洋自我镀金。我们高喊着和平与发展,而对战争与贫穷置若罔闻。当物质的对外援助与文化的对外输出只是为了满足于一个世界大国的壮志雄心,再漂亮的经济数字也掩饰不了下水道的堵塞与图书馆的荒凉。   当全球化的浪潮层层袭卷,文明的破裂与脆片化却与日剧增。我们不禁想起了那个遥远的年代:那时候的地球似乎很小,轻易地就可以渡过重洋;那时候民主还不是普世价值,却是每个民族的奋斗目标;那时候自由与平等同样遥不可及,但有更多的人会为此而战斗;那时候个体的力量还很渺小,但每个人都不吝惜自己的热血;那时候如黑夜一般暗淡,但理想从未泯灭光芒;那时候希特勒风生水起,而冷战要再过十年才会爆发;那时候,世界还很年轻,人们也相信年轻的力量……
  •     喜欢标题,作者很实诚。书不完美,有些句子很别扭,吹毛求疵的人可能说太情绪化,但写到的人和事很完美。好书。不了解里面涉及到的政治的东西,但读书的时候无端的想起前天读到的一篇小说,里面提及古希腊故事时有段话:"我不想说您那些希腊英雄的坏话。他们一气之下钻进帐篷不再出来,他们为死难朋友号啕痛哭,他们倒拽着敌人尸体绕着攻克下来的城池兜圈子。但是,请相信我这一看法:《伊利亚特》中还缺少阿喀琉斯的微笑。"读书的时候,仿佛看到阿喀琉斯笑了。"当世界年轻的时候",就是人类还年轻的时候,人年轻的时候,有什么做不到呢?甚至几个人,就可以背负圣火,绵绵不绝的传递下去。里面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毕道文的故事,作者用了一个词:"颠簸壮丽"。好像朦朦胧胧看到了这个人颠簸生活的一些片段:炮火纷飞的马德里,深夜里海上吱嘎吱嘎船上的偷渡者,延安黄土窑洞前的散碎阳光,还有胶东半岛上日照的海边,捷克矿上的苦工,最后回国一肚皮的不合时宜,默默的死在印尼一个小岛上的漆黑的夜.......这一生真的很奇幻,我读到他"给毛泽东的妻子接生"的时候真觉得好玩,那时候就是给江青接生了,还有大家无聊和主席一块打扑克打一下午,书里面有个标题很贴切:"深夜里讲的那些奇奇怪怪的故事"......有的人年轻几年,有的人年轻一辈子,不过背负的在常人看来实在太沉重了。

精彩短评 (总计62条)

  •     2014.01.26
  •     Rafael 推荐
  •     国际纵队的历史的确让我兴奋和向往了好一段时间,参加西班牙内战的国际人士的确很了不起,抛弃一切去为心中纯洁的东西战斗。但又觉得这些东西太美好了,美好得近乎浪漫主义。Anyway,我们需要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平衡一下过于现实的世界。对于作者夫妇,则更是钦佩了!自己偶尔也会有些浪漫的想法,但是基本上是很快就放弃了。而作者夫妇,居然能一直坚持下来,而且时间那么长,有那么多的困难,实在是太钦佩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的官僚态度,实在令人觉得可恨!好吧,我有愤青了。
  •     纸张和印刷都很不错,内容看了才知道,别人推荐的。
  •     书的质量是不错得,待看中
  •     这么难看到的不看了
  •     国际主义情怀
  •     想到两位作者赤手空拳地展开这一段跨越多个国家地区,甚至是跨越时空的研究,心生敬意。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
  •     真是难得的书,作者有心了
  •     空白括号的确无语。。
  •     年轻人的激情、热血、岁月。
  •     两位科学家作者有一种拼命追求文笔的执念,但写出来的文字就文笔来说确实乏善可陈,因而展现出一种初中生写作文碰到自己喜欢的题目时的认真与热诚。“我怎么能够让别人冒着生命危险去西班牙,为我们相信的理念而战,而我自己却置身度外。叫我怎么能够挣脱这羞愧之感?”究竟他们为什么要去西班牙?这个问题因为一代人的奋不顾身才能被问出口。它表明一切相信所谓“年轻时不相信共产主义便是无良知”云云的人才是最大的犬儒主义者。
  •     虎头蛇尾,文章措词有点做作。
  •     本年度阅读最佳。向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致敬。
  •     其实很羡慕这样的人,可以为了自己的理想,不顾一切,不计后果,只是纯粹地前进。然而现实的残酷粗糙,注定,他们都是折翅的蝴蝶。我伤心的是,自己从未年轻过。
  •     没有理想的人是没有青春的。
  •     虽然有点小贵 但是新书质量什么的真心可以
  •     “因为毕道文自称是共产党人,范女士便百分之百地信任了他。”[微笑]那个年代信任一个人就那么容易?经历过延安整风,布拉格之春的印尼华裔共产党员,参加过国际纵队的医生毕道文,回到爪哇老家时亲苏派打击亲中派,他被调到小医院里工作,最后似乎躲过了印尼的反共风波。这本赞扬理想主义的书,努力还原了不少人凄凉悲壮的现实故事。有趣的是那个年代的亲历者死去后共产主义也差不多一起死去了。
  •     曾经,大家为了反抗法西斯暴行,为了世界和平,而自愿从世界各地纷至沓来,组成国际纵队抵抗佛朗哥政权,尽管失败,但是真的让人为他们的勇气和信念而敬佩!而这其中也包括我们中国同胞!
  •     这是一本好像流水账一样但是你又会每页细细品味,感受新潮澎湃的书。
  •     如果讲做人的责任感,两位作者和张纯如一样,并且在骨子里,我觉得二位作者应该和张纯如一样年轻,有朝气。八九十年代时的作者,岁月匆匆,他们也变老了,但他们曾经年轻过,好些人,未曾年轻就老了。书中的人,无论年龄几何,都是积极向上,怀抱全人类。以前我会觉得那时的年轻人傻,现在想想,如果有理想,有热血都算傻,自己算什么!总觉得在历史浪潮中应该做个弄潮儿,其实从内心深处已经达不到他们那种境界,留给我们的只有膜拜和无限的感慨!
  •     来感受一下朴素的英特纳雄耐尔精神。可惜的是,在科技发达、交通便利、跨国交流更加通畅便捷的今天,世界大同的理想反而更加遥不可及了。
  •     后面有些重复
  •     被宏大历史掩盖的小角落。记得在看天才编辑传记时就记得里面会提到海明威多么热烈地去参加西班牙内战,没曾想中国当时也会有那么多的“国际主义者”。学西辅时对内战这种历史太缺乏关注了,都是那代人的伤痛,不过也是力量。
  •     文字一般,素材重复(两位理科作者的业余研究,可以理解);编辑也有明显错误,那么多空括号是怎么回事。当然国际主义精神依然动人。某种程度上这是左翼文艺在当下的一个困境,让人产生敬意,但并不想加入他们。最感动的话来自一个西班牙人瓦纳罗:“我确信有一天,在美国人民赢得自由时,街道、广场和花园终将以林肯兵团的战士取名。”
  •     读这本书 真的好像是心灵受到了洗涤。老的太快了 纯粹赤诚之心或许曾经到此一游过 并没有留下多少痕迹 有的只是岁月涂上的垢。
  •     虽有累述,但终究瑕不掩瑜,光彩处仍十分动人,是一本值得一看的书——《读书》的推荐是不错的。
  •     我们都曾年轻过, 都曾怀揣改造世界的理想。
  •     Interesting but a bit disjointed, three stars for their efforts at tracking down the remaining witnesses.
  •     前面真是有点太枯燥了,不过从那里只能窥见作者的不易。每每想起一群不同肤色的人同唱国际歌就感觉热血沸腾。
  •     热泪盈眶。
  •     什么叫左派,真正的左派是啥样?什么是人的样子,真正的人的样子。书里说了。
  •     总共三“部”前言后记来了六篇,第一部还是自己的生活流水账,自恋情结可见一斑。
  •     主要篇幅是作者的搜寻过程,而不是具体的事件,与主题有些偏。
  •     已经逝去了的我们先辈曾经拥有过的崇高的理想和可贵的品质。
  •     无意在新闻上了解到的,买来一周多就看完了,感觉很好,然后又因为这本书找了奥威尔的《1984》,真是书又生书无穷尽也
  •     严格来说,这并不是非常好的一本纪实或是历史的书,因为限于各种原因,许多细节都没能得到还原。但这并不能够对作者有所苛求,感谢作者历经千辛搜集史料,为我们呈现了在当时中国面临日寇入侵时,在西班牙依然有中国人为抵抗法西斯一同浴血奋战着。我们不应遗忘这一段历史,也为那种国际精神所感染。值得推荐!
  •     现代西方人加入ISIS,历史何其相似。
  •     主要是这个主题实在太高了,而历史这个东西,站在什么样的立场去写,还真的不能一概而论。
  •     存在过的东西需要很多证据。有想为之奋斗的就年轻。
  •     这是一本不错的书,虽然作者并非专门从事文字工作的人员,在《读书》中见到李零教授推荐,买来一看,果真不错。
  •     书其实有点枯燥,但是致敬之心支撑我看了下去。看完几个收获:1.西班牙内战的大致来龙去脉以及相关国际局势。2.感佩当年诸热血青年充满理想主义光辉的国际精神,多次几欲落泪。通过阅读各位华人的个人历史,体味生活的艰辛,华人的不易,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历史不是孤立的而是跟西班牙内战跟抗日战争跟那个大时代串在一起的。3.作者坚韧不拔之毅力,八方求索之艰难及国内某单位之丑陋嘴脸,两位作者受国际精神感召,也是这种精神的传承践行者。4.口述历史的急迫性。5.感伤英雄落寞,物是人非,不免让人感到凄凉。6.中国人数以亿计,这些人当得起为其著书立传。另外,我觉得第三部分“咏叹的诗文”是本书最后的升华。
  •     “西班牙是我们心上的伤口,她让我们首次尝到了失败的滋味,使我们意料不到地了解到,虽有正义也不会成功,虽有勇气也会一无所得,暴力可能战胜精神”,然而迟来的胜利总会追上无情的历史,“当代表和平的橄榄树枝重新发出绿芽、编结成西班牙共和国胜利的桂冠时——请务必回来!”
  •     感谢你们,让我相信这个世界存在过如此纯粹的信仰。
  •     开卷有益,好读书,读好书!
  •     主题立意非常吸引人,揭示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但是读起来感觉。。。没有那么激情和激动,也许是为了保证材料的客观?
  •     有人做了,有人写了,有人看了。。。【公交车上听梁文道介绍这本书差点听哭了,最近泪点真是有点低。【【睡前读物看这个老实说有点胸闷。
  •     “何必回故乡?看,青天为顶,大地为底,二十八宿为围墙:人类是兄弟姐妹,全世界是咱们的家乡。”《救国时报》送给西班牙前线上中国人的话。那是1938年,这群人,离民族主义要多远有多远。真正年轻过的人,一辈子都年轻。不等独裁落幕不送《格尔尼卡》回西班牙的毕加索说的。
  •     向西班牙致敬
  •     沉溺在自己鸡毛蒜皮的小世界太久,也需要多抬头仰望星空,当世界年轻的时候,那些无私的无畏的年轻的心
  •     或许是他们让世界变得年轻
  •     我倒不想吐槽这本书在写作上的问题,人家本来就不是要“写”而是要“记忆”。但这分明就是我们熟悉的“国际共产主义精神”。里面的很多人物根本就是本国共产党或者第三国际通讯员,书末收入的文章也纪念了苏联对于西班牙的援助和美国麦肯锡时代对于共产党的打压,但不知出于何种原因就是不敢说这个词,结果标题只好归结于“年轻”──这算个毛?荷尔蒙吗?而出生于台湾的作者会不明白为什么中国人不关心这个问题,除了经济条件的限制,那就是我们真的──已经不喜欢这个叫做国际主义的东西了。
  •     有些事需要执着的人去做,虽然两位作者写出来的文字不是那么好看,但如同需要向国际纵队致敬也要向他们致敬
  •     了解中国志愿者参加西班牙内战的历史,只是作者叙述略显啰嗦。
  •     最感动的一段,是来自一群人翻越比利牛斯山的时候,大家抹黑牵着绳子前进,不知是谁开的头,二十几个人开始唱起国际歌,十几种语言在漫天星辰的伴奏下显得如此磅礴,那一刻,人离自己的理想前所未有的近。
  •     2015年6月份买的这本书,最近花了一个多星期读完了,首先是了解了西班牙内战和国际纵队这段历史吧,其次是震撼于倪慧如、邹宁远这两个人的追求,再次,其中的一些观点也使我很受启发,比如:“社会主义必然意味着一个没有阶级的社会,否则它就没有意义了”,说得很对。读书过程中,我震撼于那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为了理想和主义而勇敢献身的举动,难道他们就不害怕吗?他们就没有思考过这样做有什么意义吗?值得吗?我很困惑,设身处地去想一想,我不敢说自己有勇气做出他们那样的决定……当今的社会,依然没有达到他们的理想,或者说远远没有达到。就像书中所说,真正的法西斯不是外表像野兽而好辨认,而是经常具有迷惑性,潜在的贪婪才是最可怕的,那才是法西斯。2015.10.29
  •     记录这件事确实很难得,特别是在已经过去了这么久,当事人都死的差不多了的情况下,依靠蛛丝马迹慢慢拼凑出了几个人的故事实在是很不易。 遗憾的就是因为上述情况,本书厚厚一本实际没有多少涉及到西班牙内战的情况,多数都是在讲他们从西班牙回来之后的事情。 第一部分是在讲寻访的过程,掺杂了当时收集到的故事,顺序非常乱,到第二部分又重新顺着讲了一遍……略蛋疼。 中国革命博物馆的态度倒是不出所料,不管什么事儿都是一副官僚主义的嘴脸,谢唯进他儿子也是,一样的操蛋……
  •     去年的《寻找苏慧廉》与本书有相似之处,不过那本比本书更客观,虽然资料堆砌较多,但更有价值也更值得信任。书中“我”“宁远”已经喧宾夺主了,这不是内外行的问题。non fiction作品中过于渲染感情,身临其境的描写其实效果并不好。不过,从本书中至少知道有曾经中国人参加了西班牙内战
  •     人类曾经也是有理想的
  •     你总能在革命文学里找到理想、感动、和多多少少的悲伤。
  •     值得让世人知晓的历史断面,确切说主要是华人,有从中国去欧洲留学的,有从印尼和越南去欧洲学习的华裔,有西方国家的资深医生,他们一同怀揣着共产主义的理想,在西班牙抛头颅洒热血,然后在转战于中华大地,但历史并没有犒劳他们,他们中的大多数晚景凄凉,让人唏嘘。
  •     第一次知道还有中国人参加了西班牙内战的国际纵队。大概有数十人,又一说百十人,这里面大多是华侨、华裔和在他国谋生的中国人,从中国本土去的只有一人,叫陈阿根。他们是为理想奔赴西班牙战场的,毋容置疑,这是那个时代的特征。而今,烟云消散,世事飘渺,世界早已失去了往日的风采,也不再年轻了。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