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是自由的象征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1986-12
ISBN:SH10019-4056
作者:高尔泰
页数:351页

书籍目录

关于人的本质
美是自由的象征
美的追求与人的解放
关于美学与自然科学问题的札记
关于艺术的一些思考
艺术的觉醒
人道主义与艺术形式
为"社会学的"评论一辩
中国艺术与中国哲学
[附录]
论美
美感的绝对性

内容概要

高尔泰,著名美学家,旅美学者。1935年生,1955年毕业于江苏师范学院。先后在敦煌文物研究所、中国社科院哲学所、兰州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任职。现居美国,为内华达大学访问学者。著有《论美》、《美是自由的象征》等。


 美是自由的象征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前言(一)"美学热“正在静悄悄地降落下去。代之而起的,是对科学技术和科学哲学、宗教哲学以及社会学、未来学、人才学等等的日益高涨的兴趣。(未来学,人才学,八十年代的新名词)“一波才动万波随”,这些跨学科的学科的兴起,有如改革浪潮的强劲信风,带来了我们渴望已久的新鲜空气。停滞时期那种沉闷窒息的感觉似乎变得淡薄了。我贪婪地呼吸着,一面欢欣鼓舞,一面也隐隐有些不安,害怕自己落在时代的后面。特别是当本书编就,一时不能出版的时候,这种不安就更加强烈了。(高兴得早了点,走得快了点。)我不知道,此书能够适应未来的时代。那将是行动的时代而不是思考的时代。(这二十年全民行动,无人思考)随着经济形势得好转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视线必将由回顾过去、分析贫困的根源,转向探索未来、寻找富裕的道路。青年们面对着越来越多的机会,也必将由沉思的一代,转向为振兴中华而行动的一代。那时候,他们还会对这样一本思辨的书感兴趣吗?我不知道。(!)我写作这些文章的激情,来自“史无前例”的那个时代:那时街道上涂满红字,书店里空着书架;子女监视父母,学生殴打老师,夫妻互相揭发,科学家奴颜婢膝,朋友们相遇时匆匆走过,眼睛羞愧地望着地下;没有窃窃私语,没有掷向受害者的鲜花。我惊惶四顾,仿佛周围没有一个活人,只有无数人形的机器,在按照操纵者的意志去恨、去爱,去上班和下班、蹦跳和叫喊。“众中俯仰不材身”。我在大庭广众之中感到荒凉与恐怖。于是关于人是什么和人应当是什么的种种思想,便不由自主地频频来到心头。忍不住要偷偷地拿起笔来,在环绕在四周的厚墙上挖几个透气的小孔,以减轻一点窒息的痛苦。不被逼到这个地步,怎会冒这么大的风险?在疲劳、饥饿、屈辱和忧惧之中,那里还有心情和时间来辩论这些抽象的问题!何况我们的论敌从来不是用笔和墨,而是用斗争会和劳改队来同我们辩论的!所以从反面来看,如果没有林彪、江青一伙“无微不至的关怀”,也就不会有这么一本书。我不知道它是否能适应未来时代的需要,但我确实知道,过去时代的残余并未消失。改革声中,不是又有人搞起“大批判”来了吗?看来极“左”势力还很强大,未来还将依然存在。所以我又想,由于有他们,本书也还值得出版。它存在的理由是他们给的,它的价值也是他们给的。“日日思君君不见,共饮长江水“。我愿与我无形的旅伴,共同走向伟大的未来。 1983年11月2日前言(二)我原先并没有计划要出这么一本书。本想继《论美》之后,出一本《论人》。某出版社已将《论人》列入出版计划,并作了预告。后来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一九八三年那时,《论美》被禁止重印,《论人》的出版计划也同时被取消。本人也由于讲了人道主义,被停止上课,连研究生也不准带了。形势一时十分紧张,处境一时十分困难。但是,我看到经济改革正在继续进行,有对祖国的未来仍抱着乐观的期望。我相信生产力必将突破生产关系,我相信经济基础终将作用于上层建筑,由此我又相信,理论工作中将于经济改革相配合,对祖国的进步起到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作用。所以在紧张与困难之中,我对国家的前途仍充满信心。为了不浪费时间,便把《论人》中的几篇主要论文,和《论美》中的几篇主要论文选出来,加上几篇关于艺术的存稿和讲演录,通读一遍,修改补充,汇编成书,以求出路。这就是本书的由来。《论美》一书,编集匆忙,校勘仓促,疏忽、含糊、错误之处很多。承蒙读者厚爱,停印后黑市上卖到二、三十元一本,我是深深感到惭愧的。停印固然荒谬,于我却是好事。现在形势大好,重印已无困难,但我也不想重印了。选出来的文章,百忙中都作了订正或概括。以求既满足读者的要求,又补救自己的疏误。有此机会,亦是大幸。大幸生于忧患,吾升往往如此,也确实应当感谢命运。那时写了个前言,是发牢骚的。现在已不适用,所以又再写一个,作为补充。本书题名,初拟为《关于美的沉思》,觉得太高雅。后拟为《美的追求与人的解放》,又觉得太噜嗦。最后改为《美是自由的象征》,似乎勉强可以了,但又不能概括全书。本书内容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人”的问题;一个是“美”的问题。而主要是“人”的问题,即人道主义问题。我力求了解和说明这两个问题之间固有的内在联系。着眼于这种联系,两个基本点问题也就成了一个问题。长期以来,我一直梦想着,有朝一日能系统地研究和论述一下这个问题。由于各种困难,这一愿望至今未能实现。现在呈现给读者的,仍然只是一本论文集。我仍然希望,这仅仅是一个开端。这些文章是分别写成的,各有不同的侧重。书中有些概念,一方面可以互相通用,另一方面又在不同场合有不同的指谓。这就容易造成某种含糊和混淆。例如“动力结构”、“有机整体”、“个体和整体的统一”、“感性和理性的统一”,以及诸如历史和进化,存在和本质,社会和自然,变化、差异和多样性等等的统一,这些提法既可以用来说明人道主义,又可以用来说明美。初看似乎笼统,但其间还是有脉络可寻的:人道主义是宏观历史学;现代美学是微观心理学。同一概念,应用于前者是对宏观历史现象的说明;应用于后者是对微观心理现象的说明。由于后者是前者的一个缩影、一个象征(正如同胚胎发育过程是生物进化过程的缩影与象征),所以这些概念又可以互相通用。指谓不同而又通用,这就容易含混不清。我希望,如果读者记住这个脉络,含混之处就会少得多。本来,避免可能的含糊和混乱,是作者的任务而不是读者的任务。要求读者先记住某个前提,等于是把困难转让给读者,这很不好。但是,为要解决这一问题,为要用统一的逻辑来概括这两个方面,需要写一本专著。目前没有可能这样做。而时代在飞速前进,并不停下来等待我们创造条件。为了争取时间,只能暂先以这样一种不完整的形式,呈现出我的一得之见,作为问题,提出来同大家讨论。“书被催成墨为浓”,一面希望得到谅解,一面也希望得到指正。1984年6月6日
  •     读《自由是美的象征》,最大的收获不一定是,或是说一定不是作者想要让我理解与收获的东西,因为那拗口而繁复的哲学推理并不容易读懂。但“一千个哈姆雷特”让我觉得花费时间来读这本书是值得的。文学、学问本就不是机械制造——copy无效。吸收什么是我的自由,我在充分运用这种自由的时候享受到了美——这就是对作者的至高憧憬吧?收获的几个“同情”,也就是相同情感的共鸣。“同情”之一:面对苦闷生活中会有许多的不如意。有时候会觉得自己到了瓶颈,有时候会觉得自己没一件事做得好做得对,有时候会完全不知道前方的路应该怎么走——也就是许多人挂在嘴上是“迷茫”。还有一些时候,不知缘由的烦恼袭来,因此还增添了为了自己不知缘由的烦恼而烦恼的烦恼。当我被这些“烦恼”环绕,不知所措,因而愈加烦恼的时候,这本书告诉我:苦闷是件好事情。永不停息的苦闷,是永不满足的追求的动力。“同情”之二:面对和别人不一样的自己世界本身就是自由而多样的。从一个起点出发、走不同的路、最后再逐渐找回同一——这是一条再正常不过的道路。有尺度、且向着“真善美”的异化是一种优秀的品质。如果你有这种品质,那么就请保留它,并且让自己试着回归一些琐碎的、庸俗的小幸福。一个社会人的确应该学会和社会妥协,但在妥协的时候一定要认识到自己是有棱角的,这样得来的快乐才更有意义、更有内涵。但也不能太过异化,那是死亡之路。“同情”之三:美不是理性的在卡尔维诺看来,文学是有公式的,作家是可以培养的。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只有那些善于捕捉、有心、有书写欲望、且真正懂得自己想法、能够控制自己想法的人,才有可能用文字去记录。美是自由的,存在的意义即在于“百花齐放”,存在的基础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艺术欣赏也好,爱情也罢,只需要一个眼神的火热触碰,就可以毫无理由地写下结局。米米七月在《小手河》中写道:“从今以后,你就是我的左脑,我的潜意识。”这是一句多么美的爱的表白。它之所以美,是因为在我这里,我读到了“同情”,但他人就未必有同感。美来自潜意识,所谓潜意识不仅来自大自然的细胞组构,还来自文化心理结构。因此,想把自己变“美”,就要遵循“自由”的规则。“自由”不等于没规则,但又肯定不是死规则。了解审美对象的文化背景,“尽人事,听天命”——剩下的就不是我们能够主宰的了。卡氏的总结就是对“文化结构”的总结吧。如果这样说的话,他所研究的文化结构应该是他所处的、西方的结构。对于中国来说,比如“迅速”,就会扼杀掉许多含蓄美了吧?书的前半部分是精华,后面似乎只是对前面观点的重复和强调。还记得作者在序中说了句让我当时很是美滋滋的话,但是还掉书后却很难回忆起来了。大意就是,未来是一个重实践的时代,不知还会不会有人对这样的书感兴趣。确实,这本书已经老了、黄了、脆了,孤寂地躺在那里,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等到它的下一个读者。这是一个忧伤的话题。自己,希望自己永远都不要“实践”到无暇顾及像这本书一样的良师益友。

精彩短评 (总计18条)

  •     我是被这本书名折服的,这个书名有中豁达明媚孤傲的感觉,很喜欢,里面的内容其比较基础,如果高中时看到这本书,可能领悟到的和得到的要比现在多。
  •     自由是毕生不二的追求
  •     曾照进黑暗深渊的一束光。
  •     未言看到无同处 看到同时已有功
  •     美与伦理相关,所以,美才能惊动党中央
  •     2009-12-06;这本书是一本思辨的书,有些深奥,我无法看懂。但是,我赞同高尔泰先生的结论:“人的本质是自由”,“美是自由的象征”,“美是主观的”。读这本书,还有一个深刻的感受是,书中的好多脚注都是引用马克思的著作,这让我感觉是为了保证政治正确,借助马克思主义来阐述作者的观点,当然,这在作者所处的八十年代也是正常。事实上,西方还是有好多大师也讨论过“美”,遗憾的是,作者几乎只是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来论述。这样一本思辨的书,得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读懂,而现在的我真的没有这个耐心。虽然,读不懂这本书,但我还是要给五星的评价,因为作者是高尔泰。
  •     大学时候在图书馆旧书堆里发现,能感受到八十年代鲜活的气息。
  •     不少地方看不懂,跳着读。
  •     觉得还是《论美》写的更好。
  •     喜欢
  •     在那个艰难的时代,高尔泰用自己坎坷的一生证明了这本书的书名:美是自由的象征!
  •     和我想法很多不同,草草结束。作为愿意困于混沌文艺中以及他我不分的坚持者,这样的对比而生人,又因美定人的论述,不很赞同。 豆瓣书籍评分最无聊,姜座 很喜欢,我不喜欢,觉得我的不喜欢可能是因为自己之低能。
  •     人的本质是自由的。感性是自由的开放的,理性是限制的。美是随着美感产生和消失的,具有主观性。
  •     自由即审美。
  •     读高尔泰的美学文集如同沉潜许久的人浮出水面时大口呼吸时的那种生死倒置的畅快,他的文字自带温暖和一种风骨,在理性的无限天空下的快意间矗立着我们民族的苦难和向往:“人的内心生活有多么复杂,美就有多么复杂”“对美的需要可以表述为自我解放的需要”
  •     真的比余秋雨有文化多了
  •     两年前从学校毕业时,最后借走的一本书。居然直到今天才算真正读完。很有启发,虽然有些地方,高先生今天也可能会觉得草率。
  •     有些结论挺草率的,但是依然很棒。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