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论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06
ISBN:9787532733675
作者:[德] 恩斯特·卡西尔
页数:313页

作者简介

《人论》上篇着力于人的特点的研究,指出人具有创造“理想世界”的能力,人的本质就是人的无限的创造活动,并独树一帜地把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下篇从这一定义出发,对各种文化现象,诸如神话、宗教、语言、艺术、历史、科学等,进行全面的探索。书中探幽析微,旁征博引,充分体现了一位哲学大师的睿智与精深。

书籍目录

作者序

上篇 人是什么?
第一章 人类自我认识的危机
第二章 符号:人的本性之提示
第三章 从动物的反应到人的应对
第四章 人类的空间与时间世界
第五章 事实与理想

下篇 人与文化
第六章 以人类文化为依据的人的定义
第七章 神话与宗教
第八章 语言
第九章 艺术
第十章 历史
第十一章 科学
第十二章 总结与结论

编辑推荐

  《人论》一书自1985年在国内出版以来,引起了非常大的影响,从首印到1997年第6次印刷共计销售24万多册,在学术书的销售上,这无疑是一个奇迹,今年,此书被收进“世纪文库”,所有这都很好地说明了该书的价值。  作者恩斯特·卡西尔(1874-1945),德国著名哲学家和哲学史家。他早年即接受新康德主义哲学的训练,很快成为马堡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曾任汉堡大学教授、校长,在此期间创立了他的“文化哲学”体系。1933年希特勒在德国上台,卡西尔愤然辞去汉堡大学校长职务,开始了他的流亡生活,后于1945年死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教席。卡西尔一生著述繁富,研究范围几乎涉及当代西方哲学的各个领域,是西方学术界公认的本世纪以来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  卡西尔的“文化哲学”体系,在他三卷本的《符号形式的哲学》中得到了系统的论述。《人论》一书正是他晚年到美国后,用英文简要地阐述《符号形式的哲学》基本思想的一本书,但其中也增加了不少新的观点。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出版了中译本,译者甘阳。  《人论》全书共12章,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前五章集中回答“人是什么”这一问题。首章“人类自我认识的危机”在概述了二千多年来西方思想史上关于人的问题的各种哲学理论之后,提出当代社会虽然科学技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人的自我认识的问题不但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反倒是处于深刻的危机之中。在随后几章中,卡西尔提出了他自己关于人的定义。在他看来,人与其说是“理性的动物”,不如说是“符号的动物”,亦即能利用符号去创造文化的动物。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动物只能对“信号”作出条件反射,而只有人才能够把这些“信号”改造成为有意义的“符号”。人与动物虽然生活在同一个物理世界之中,但人的生活世界却是完全不同于动物的自然世界的。造成这种区别的秘密在于:人能发明、运用各种“符号”,所以能创造出他自己的“理想世界”;而动物始终只能对物理世界给予它的各种“信号”作出反射,无法摆脱“现实世界”的桎桔。人类世界与自然世界的区别构成了《人论》上篇的基本内容。  下篇后七章“人与文化”全面考察了人类世界本身,研究了人是怎样运用各种不同的符号来创造文化的。在卡西尔看来,对人的研究必然只能是对人类文化的研究。下篇各章依次研究了人类文化的各种现象,如神话、宗教、艺术、科学等,力图论证人类的全部文化都是人自身的创造和使用符号的活动的产物。  卡西尔在《人论》中研究了“符号功能”这一极其重要的人类活动能力,但他抽象地将“符号功能”归之于一种人类先验的构造符号的能力,这就反映出了他的哲学的唯心主义性质。

内容概要

作者恩斯特・卡西尔是现代西方最重要的哲学之一。《人论》是他生前发表的最后一部著作。作者在书中全面阐述了他的人类文化哲学的体系。该书一经问世,立即被翻译成多种文字、流传甚广,影响非常大。自20世纪80年代被译成中文后已经销售20多万册。

图书封面


 人论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3条)

  •     1、那种认为必然存在一个确定唯一的词类系统,一个作为理性语言和思想必要组成部分的系统的看法已经被证实是一个幻觉。@是的,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故事,故事就是文化,故事引发的感情就是语言2、萨丕尔说,要想理解语言,我们就必须摆脱个人偏好的价值判断,训练自己以同样冷静而又充满兴趣的客观角度来看待英语和霍顿督语。@我总是觉得不能广泛地运用数学的科学不是科学,例如这里讨论的语言学。这种学科的理论,与其说是理论,还不如说是一种直觉得出的观点。就像我们谈论两个大明星的恋爱会不会成功,我们会给出看似有说服力的理由,我们会因此而辩论,我们坚信自己的观点,但是这种谈论对未来的预测非常不可靠,基本上也没有什么工业价值。很多学科,在性质上与这种无聊谈资太过于相似,我怀疑它们本质上是一回事。首先,所谓的语言学没有给社会带来产值,没有有用的地方。任何一个孩子都是在不懂语言学的时候学会了说话,每一个作家、诗人、外交家、演讲家、所有杰出的语言运用者都不是用语言学来指导自己创作的。而且一个语言学家学习一门外语时也一样要大量练习听说读写,并没有比普通人学得轻松。再者,绝大多数语言学的理论,例如存不存在所有语言都必须包涵的逻辑模式,例如语言是否决定了思维方法,这些理论都没有办法去验证对了还是错了。因为任何一个事实,只能说是和这个理论有关,无法说是证明理论对了还是证明理论错了。例如发现多数的语言都有“因为……所以……”这个逻辑模式,这能说明“存在一种所有语言都必须包涵的逻辑模式”吗?似乎能说明,但是考虑到每个语言中的“因为……所以……”的具体含义都是不完全相同的,一种语言的“因为……所以……”用另一种语言的“因为……所以……”代替后,含义会出现一点变化,没有完全准确的翻译,这似乎又说明不存在这样的“必须包涵的逻辑”。至于语言是否决定了思维方式,我们更加无法验证,我们对于语言和思维方式之间的关系的理解是完全依靠经验的,一个完全依靠经验来解决问题的领域,理论只是归纳经验的工具而已,对未知没有预言功能,没有“助记口诀”以外的价值。这种学科的所有理论都有争议,这种学科的理论的唯一有用之处就是引起争论。这种争论从来没有任何结果。在数学、物理、化学、众多应用到工业上的科学,大部分理论都是没有任何争议的,证明对了就是对了,证明错了就是错了,没有人有异议。争论的东西只在最前沿的一小块,也终有一天会给出确定的答案、永远不再争论,转而去争论更新的问题,这些学科就是这样进步的。永远没有结论的学科不会有进步,除了改换视角增加讨论对象以外没有任何发展,这就像一代明星过气了,换一代明星来做无聊谈资是一样的。这种没有进步、又不能应用的学科为什么要花人力物力来研究?就像一个永远不升值的股票,为什么要买?现在就有个问题,这么没有价值的东西是怎么一直存在的呢?我们3、一个不懂任何外语的人,不可能了解自己的母语4、康德《实践理性批判》:如果我们意志的规定性依赖于我们从所有起因中期望得到的愉快感或不愉快感,那么我们受哪类观念的影响对我们来说就没有什么分别了。我们在做选择时唯一关心的就是这种愉悦干的多少,持续的时间,实现的难易以及重复的频率。5、柏格森把审美的直觉也都说成一种被动的能力,而不是一种主动的形式。6、“艺术的目标在于让我们个性中的活跃因素,也就是那些反抗的能力休眠,从而使我们进入一种完全的待接受状态;我们在这种状态中就会接受那些暗示给我们观点,就会赞同那些向我们表达的情感。在艺术的创作过程中,我们会发现那些通常用来催眠的手段的变相形式,这种手段变得更为精确,并在某种程度上被精神化了……对美的感受并非什么特殊的感情……我们所感受到的一切感性都具有审美的性质,只要它是通过暗示,而不是因果关系产生……因此正如在催眠状态中一样,审美情感的进程中有着各个不同的阶段……”然而,我们对美的经验并不具有这种催眠的性质。通过催眠,我们可以让一个人采取某种行动,或者说我们可以把某种情绪强加给他。但是,美在真正的,特定的意义上而言,是不可能以这种方式印在我们心上的。要想感受美,人们必须与艺术家合作。不仅要赞同艺术家的感情,还要进入他的创造性活动。如果艺术家成功地让我们个性的活动能力入眠的话,那么他也就麻痹了我们对美的感受能力。对美的领会,对动态的形式的认识,是不可能用这种方式来传递的。因为没既取决于某一类具体的感情,也取决于一种判断力和沉思的活动。7、自然是一个事物,一个由众多较小的事物组成的大的事物。不管各种事物之间有着什么区别,他们全都有有着一个共同的基本特征,这个特征简单地提现在这个事实中,即事物存在着,并具有自己的存在。这不仅意味着它们在我们面前存在着,而且还意味着它们具有一个既定的确定结构或延续性……换一种说法就是“自然”这个词。而自然科学的任务便是透过不断变化的表现不断探求永恒不变的本质或结构……今天我们知道,自然科学的所有奇迹虽然在原则上可能无法穷尽,但在人类生活的奇特实在面前却总是不得不全然停息。这是为什么呢?如果所有事物都把它们的绝大部分秘密都交给了自然科学,为什么这个领域如此顽强地抗拒我们呢?我们需要深入挖掘到其根源才能对这个问题进行解释。这个解释也许不过是这样:人不是一个事物,谈论人的本性是不正确的,人并没有本性……人类生活……也不是一个事物,亦没有本性,因此我们必须下决心使用一种与说明物质现象截然不同的术语、范畴、概念来思考它……@美国的社会很规范,但是也有不好的地方,那就是美国人可能太依赖于这种规范。例如一个手稿的发现除了能填补文学史的空白还有什么作用?我想对于我来说,作用就是让我知道一千年前的人也是快乐地生活的,他们对神灵的迷信程度和原因都与今天的人差不多,这让我去思考到底哪写东西是人性中不会改变的东西。如果一个人想独立地面对世界或说有所创造,那么他不可以对一种已经形成的思维泰国于依赖。@我在这本书中停下来思考和觉得印象深刻的段落都是作者的引文。这是不是说明我们真正欣赏的不是语言中的道理,而是语言的说服力。@人只是爱上了思考又装作有了顿悟的感觉,这其实不是真正的创造,也不是真正的快乐,但是爱上这种感觉的人误以为自己全知全能。8、为了认识自我,我不可能试图超越自我,就像我不能越过自己的影子一样9、书里相信统计学与历史学的混血儿没有什么意义,就像有史以来任何时间都是有人自杀的,这不能说明有些人自杀是必然的。但我相信这个结论是有用的,它说明自杀想犯罪一样是人类社会本性的一部分。
  •     考察人或者人性应该从什么方向入手?卡西尔选择的是人与动物的区别。“异于禽兽者几稀”,几乎所有的哲学家都会注意到这个视角,并且是最容易想到这一点。卡西尔所做的,是把这个问题推进了一步:人和动物不同在人使用“符号”,是“符号”的动物。人建立了一个言说系统,阐释世界和自己,并且生生不息,代代相传。从生物上说,人与300年前相比仍然是人,与猴子和鸡鸭狗同300年前相比一样,没有变化,但是“符号”却发生了很深刻的革命。乾隆时期的人穿越过来,肯定不知道跟自己长得很像的“人”是什么了。人创造了符号,只有在创造符号中才是真正的人。从这点来说,卡西尔肯定了艺术和艺术家的重要性。不断地发展,知识量不断地增加,人也就越丰富,越进步——不论从人类整体和个体都是如此。那些贬低文科的人士应该好好读一下卡西尔。卡西尔的这个观点无疑影响了福柯,“人死了”也正是从符号学角度入手的,只不过在福柯自己的思想链条中变成了知识考古的成果。卡西尔默认了人比动物世界要进步。人是与动物对立的?是动物的一部分?我以为是后者。人身上存留的动物性不被考虑,这应该是卡西尔的一个缺失。甘阳认为卡西尔只看感性的人,没有注意到人的感性存在,是有道理的。人本身是有血有肉的,生龙活虎的,会哭会笑的,是个活物。符号在卡西尔这里也变成了先验的正确的东西,没有经过反思。弗洛依德的看法可能相反。人类的文明就是对人本性的戕害,对本能的剥夺。我不同意弗氏的这个看法,但是觉得,野蛮和强力之中,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人类进化不能或缺的因素。竞争既然无处不在,直接就落后,间接就文明?
  •     个人认为这本书最重要的地方在于揭示了宗教与生命哲学或存在哲学的关系,虽然作者没有直接说明。从人类认识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种关系是一种递进和上升。特别推荐看看关于一神宗教和多神宗教的部分,从基督教和希腊神话的关系,很容易使人联想到辩证法、二元论和多元论等哲学问题。这本书的重要不在于证明了什么,而在于对于人类认识给出了一条历史线索,读了很有启发。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颇有精辟之见
  •     第八章太精彩了。
  •     与本体论或行而上学不同,卡西尔的文化哲学是倒着推演的,他研究“活人”,亦即劳作的人,因此关于人的本质或本性,他才提出了用动态化取代静态化的人的理论,用功能的统一性来代替实体统一性。除第十一章关于“科学”的论述略显仓促,评介也不够充分之外,其他部分处处精妙。应该算是本人目前读过的书里,理论视野”最为先进“的了。希望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的结构变化》能够创造新高度~
  •     虽说读后还是一知半解,但是打开了一扇窗的感觉,我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
  •     不只是人性的了解,辐射到人类社会方方面面
  •     我应该多读些哲学。有几点感受: 1.在欣赏艺术品只顾拍照证明自己到此一游,觉得无欣赏价值可言,这是缺乏对该艺术品的了解,缺乏反思与判断。 2.觉得一件事物美,是因为对该事物有共鸣。
  •     对时间的意识必然地包含着这样一种连续的次序的概念。我的生命是事件的连续,我选择什么样的事件呢?
  •     天资有限,看不太懂
  •     这本书的翻译还是可以的,译风也比较漂亮,甘阳在80年代也因为这个译本红遍了大江南北。另:吐槽一下,台湾的那个译本,就是驼
  •     人只有在游戏中,他才真正为人。
  •     研究有点丰富,不亏是人论....
  •     作为人的认识的一半了解,可以看一看。
  •     2016-11-21
  •     苏格拉底转向的意义和启示,希腊精神的最后一个答案就是人的绝对独立性
  •     食完==
  •     真知灼见
  •     符号的动物 读完很多都没有印象了
  •     又是一本某认为可以给七星的,而且是作为人文类书籍中难得的广而不乱的挑不出刺的作品。上篇高屋建瓴,下篇用一系列的文化现象,奏响了一曲人类文化的交响乐。另外,对多部作品的文本解读也丰富了某的认知,比如金枝。
  •     很多⋯⋯没⋯⋯看懂⋯⋯
  •     甘阳的翻译确实很好。从柏拉图的《斐德若》到奥勒留的《沉思录》,从帕斯卡的《思想录》到舍勒《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关于人的定义和对人本质的探讨一直没有停止过。真是愉快的阅读体验。
  •     推荐!
  •     研究生时期看完的第一本书,依旧对当年的美学念念不忘
  •     老师布置了3000字读后感 想哭
  •     好看
  •     上篇:除了具备其他物种都有的接收系统和操控系统外,人还多了一种可称之为符号系统的第三链条。 下篇:人类活动的体系,定义并且决定了人类的范围。
  •     非常好奇对“人”的定义。读过之后,对语言艺术宗教科学有了更具体的认识。外行看热闹,后半部分读来更觉振奋。要读第二遍。
  •     这本书是卡西尔为他煌煌三大卷《符号形式的哲学》基本思想所做的简要阐述,哪里简要,简直煌煌一发不可收。在他晚年时能有这样的力量,把“文化哲学体系”条分缕析清楚呈现,人生真是圆满。卡西尔认为的“自由”,是在创造文化的活动中获得的。他认为人并没有与生具来的抽象本质,没有永恒不变的人性,一切都在work中。人性不是实体,而是人自我塑造的一种过程。真正的人性是人的无限的创造性活动。生活在“理想的”世界,总是向着“可能性”行进,超越“现实性”。(看第二遍却是比第一遍轻松
  •     看下篇就好了,尤其语言、艺术几节。
  •     哲学多大程度与心理学器的方面相结合,而又不失其形而上呢?除了语词外,还能走多远?(一个外行的杞人忧天)“诗不是用思想写成的,而是用语词写成的
  •     人只有在创造文化的活动中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也只有在文化活动中,人才能获得自由;上帝的意志在于隐藏自身;哥白尼是人类解放的决定性一步;理想的重建,而不是经验的观察,乃是历史知识的第一步;历史学家是语言学家;世界历史就是末日审判。
  •     确实翻译得很好
  •     人生活在一个符号宇宙里,语言、神话、艺术和宗教都是这个符号宇宙的各个部分,它们是织成符号之网的不同丝线,是人类经验的交织之网。
  •     在读,时间不够用 读不过来了。。。。。
  •     在孤单的论文路上居然看到一本被标了这么多次的书也是感动……
  •     启蒙书
  •     大学时确实给了我不少启示
  •     不错的人文学科总体入门书诶
  •     不太懂
  •     从动物的反应开始论述,引进各个领域各个时代的思想家的著作和观点,在各个领域阐述其符号系统,抽取语言、宗教、艺术、科学的功能统一性。 希望在这些思考者们的指引下,能够更广泛更立体地理解这个世界。 现代哲学的东西果然比近代哲学的东西更好读,啊偷懒跳过近代哲学感觉不好…
  •     其实我很怀疑这样的研究还能在现在行得通,很一般,很一般
  •     应该说很有那个时代的特色~
  •     人类文化哲学,新康德主义马堡学派,关注对人本身的研究。本来当成一本心灵鸡汤来读,看下来虽然是一本好书,甘阳翻译的很好,但是无心读完,匆匆浏览,其中一张专门论述艺术,似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卡西尔还未接触现代艺术的巨大威力,不然他也不会执着的认为艺术和美之间的关系。
  •     终于读了一本能看懂的。好。
  •     有趣,但是有些论证有瑕疵啊!比如失语症的例子等
  •     通识神作
  •     人是符号の动物
  •     每个字都认识,但连成一句话就不认识了
  •     卡西尔的博学绝对是最大的看点。
  •     装逼必备,催眠手册,不明觉厉
  •     我吃的不是鸡腿,是符号。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