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人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1982-2
ISBN:SH10188-243
作者:德莱塞
页数:636页

作者简介

金融资本家柯帕乌精明而具才气,富有艺术底蕴,魄力惊人而无行。他敏锐地把握到初期发展的芝加哥,其城市公用事业具潜在的商业价值,便勾结当地部分金融资本,收购并吞企业;贿赂公行。谋取经营特许权,炒作资本,攫取暴利;勾引女色,以为玩乐。由此,以他为代表的一方与对立的资本势力在政治、经商、社会舆论各个层面捉对厮杀,震动了芝加哥和美国社会。

内容概要

西奥多·德莱塞,美国小说家。生于印第安纳州特雷霍特镇。父亲是贫苦的德国移民。他在公立学校接受了早期教育,以后进印第安纳大学学习。一生的大部分时间从事新闻工作。走遍芝加哥、匹兹堡、纽约等大城市,广泛深入地观察了解社会,为日后的文学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德莱塞是美国现代小说的先驱和代表作家,被认为是同海明威、福克纳并列的美国现代小说的三巨头之一。
第一部小说为《嘉莉妹妹》(1900),通过农村姑娘嘉莉到芝加哥谋生而成为名演员的故事,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繁荣外衣掩盖下的生存斗争,对美国贫富对立的社会作了深刻的描写。这部小说因被指控“有破坏性”而长期禁止发行,但一些散发出去的赠阅本却引起了许多重要作家的注意。1911年,《珍妮姑娘》问世,接着又发表了《欲望三部曲》的前两部《金融家》(1912)和《巨人》(1914),奠定了德莱塞在美国文学界的地位。《天才》(1915)是德莱塞自己最满意的一部长篇小说。它通过一青年画家的堕落控诉了资本主义社会对艺术的摧残。以真实的犯罪案件为题材的《美国的悲剧》(1925)是德莱塞的代表作。他的艺术特色——广阔的社会画面,丰富曲折的情节,深入细致的心理描述,不同情景的对比手法及独具个性的语言——统统体现在这部杰作中。德莱塞最长小说《美国的悲剧》达到他艺术创作的高峰,它展示了对本世纪初美国人经历的深刻理解,无止境的欲望和普遍的幻灭感。作品通过描写穷教士子克莱特·格里菲斯为追逐金钱、地位而堕落为蓄意杀人犯的故事,揭示利己主义恶性膨胀的严重后果,更揭露了金钱至上的美国生活方式对人性的毒害。这部作品的发表使他的声望盛极一时。
1944年,德莱塞被美国文学艺术学会授予荣誉奖。《堡垒》(1946)和《斯多噶》(1947)两部长篇小说是在作家死后出版的。这两本书都反映了德莱塞晚年对宗教哲学的兴趣。1945年,他加入美国共产党。1945年12月28日,美国小说家西奥多·德莱塞在加利福尼亚的好莱坞去世,终年七十四岁。


 巨人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借用“初恋时我们不懂爱情”这个句式,初读德莱赛的时候我不懂小说。第一次看德莱赛的书是小升初的暑假看的《嘉莉妹妹》。那时候啥都不懂,煞有介事的读完之后,关于本书的印象最深的只有三处:一是前言部分提到男主角赫斯渥,说他“逛窑子”(这是个新鲜词儿,语气中透露出一种批斗黄世仁的千夫指的气概,让这本书从一开始就硬被赋予了某种阶级斗争与批判的意味。前言是美国批评家艾尔弗雷德·卡津写于1980年的评论,这一评论在上海译文的经年累月不同版本中一直都有。);二是书中的某一章写到“花蝴蝶”杜洛埃(记得没错的话“花蝴蝶”这个比方是多年以后嘉里面对再度相逢的杜洛埃时候作者的调侃)请嘉莉吃饭这一段里提到的烤鸡牛腰肉烤土豆之类当时让嘉里感到震惊的菜名(可能当时正饿着,我还不知不觉遐想了一下这些菜的样子并对牛腰肉这个词有很多不解);三是这本书的最后一句话,也就是男主角赫斯渥开瓦斯之后的独白:“有什么用呢?”除此之外小说涉及的历史背景以及主要情节完全不记得,总之是个在热热闹闹的大时代底下发生的悲剧故事(这样的故事即使在今天也有它存在的意义)然而话说回来,关于德莱赛的小说,或者贯穿在他的作品里的特点也差不多能从当年对《嘉莉妹妹》的寒掺的理解与记忆中提炼出来:男女关系开放甚至混乱,物质资源处在十分丰饶繁荣的新时代,虚伪的人们为了各自的贪欲赴汤蹈火如飞蛾也在所不惜。德莱赛的特点是以观察细致入微且文笔十分冷静著称,秉承了巴尔扎克以及左拉等作家的现实主义乃至自然主义的写法(说到自然主义,看多了真伤眼),他跟个没事儿人似的在旁边绘声绘色细致入微地写出这些男男女女有多想变有钱、多想进入上流社会、多想征服或俘获某个人,欲望无止境,而且作者竟然一点都不做点具有谴责性质的评论,就这么干脆直接地写出一幕幕男女苟合良知尽失的勾当。如果说德莱赛有什么本事的话,他写的人物得不到读者任何方面的认同或者同情而只能像看猴戏一样目睹情节发展,这应该算是其中之一吧。欲望三部曲是很有代表性的例子,即使离鸿篇巨著还差一点,书中勾勒描绘的从19世纪60年代到世纪末的美国商业社会的剧变以及工业化进程中城市资本家以及商界政界乃至风月圈的男男女女的种种行径,足够作为了解美国近现代史的极有价值的参考书,与此同时也能发现不同时代不同生活状态下的某些微妙的相似之处。这个系列可以读三遍,读第一遍的时候,专门看男主人公Frank Cowperwood如何勾搭女人(他简直是美国西门大官人,情场战绩光辉灿烂,与寡妇、有妇之夫、少女、女演员、女秘书、同僚的女儿等诸多女性发生了一段段刻骨铭心的逐爱之旅,或者说丑恶的男女情事);读第二遍的时候,专门看男主角从十三岁开始就凭一己之力单打独斗在费城、芝加哥、纽约一路开辟的金融巨头之路,除了第一部里因为挪用公款当了替罪羊被判入狱一年多,其他时候哪一次不是凭借冷静的头脑卓越的判断力和投资眼光将对手们痛击的落花流水一步步成为金融巨擎?读第三遍的时候,专门看男主角从一个艺术门外汉进化成独具艺术鉴赏力和绘画收藏品味的文艺巨匠,一个真正的connoisseur,到处盖豪宅,购买收藏艺术珍品,像对待和追逐女人那样追逐名画。Frank这一生过得充实成功自信,从21岁到最终死去,身边女人的平均年龄不会超过25岁,一个真正的异性恋人生赢家!虽然德莱赛在书中把他写成了一个像是开了外挂的绝对主角,但是Frank这个人实在太令人讨厌了,书里的女人为他抛头驴撒狗血,在生意场上他叱刹风云气吞山河,但是这个人物完全没让人产生喜爱亲近的感觉,只能感叹作者笔下的他是一个精力体力战斗力都十分旺盛的非一般人。这个人物的出现和存在,对于女性读者来说倒是很有参考意义的,德莱赛其实完全就是在告诉女性读者:我让你们看看男人,至少是一部分男人头脑里想的是啥以及有什么样的典型的价值观和性格特点。在以女性为主导地位或者以女性作为情感倾斜一方的作品中,Frank绝对会被冠以混蛋渣男的荣誉称号,对相濡以沫无私奉献的几任妻子说翻脸就翻脸,顾不上忏悔自责,投入下一步的猎艳,当然还有逛窑子。如果德莱赛当年就开始用POV的写法,把Frank的历任妻子、情妇、相好都梳理一遍,其凄厉委婉令人唏嘘的程度比不上《红楼梦》也比得上《甄嬛传》。但是主角只有Frank这一个男人,从头到尾都光环闪耀,从象征和典型的角度看,他代表了19世纪以来美国新富群体——在工业革命、科技革命、金融市场泡沫、阶级融合并重新洗牌的时代背景下的城市中产阶段成为掌握操控社会财富的少数金融买办(据说Frank这个人物的原型是摩根·斯坦利)。那个时代的城市中产阶级以及政商两界活跃的上流社会阶层,在德莱赛笔下,都充满魄力,也同时充满野性——在一个回头望去只有不到100年历史的移民国家,因为缺少某种底蕴或者精神的共同皈依之所,这些人显得肆无忌惮。Frank就是很典型的例子,他极度以自我为中心,受无政府主义影响(书中原话),不是天主教徒或其他任何教派的信仰者,冷静执着,欲望强烈,行动力强,做事坚决,自我意识十分强烈,时刻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诸如地位、女人、财富、艺术品等),第一任妻子曾经说他“没有是非感”,因为他第一次抛弃妻子的行为十分冷酷无情,他这种性格可以说是缺乏羞耻之心。在第一部《金融家》里Frank还称得上有所收敛的话,第二部《巨人》里的他就完全变成了一个为了个人目的不断找女人的“淫棍”(书中原话)。在《金融家》里与他相好十多年、导致他抛弃妻子、在他入狱期间不离不弃的、有着惊人美貌的情妇Aileen在《巨人》中有了喜大普奔的情节安排,虽然身居正宫娘娘的位置,但是丈夫外遇偷情的行径愈发张狂,“对你,我已经没有爱情了”,这是他留给她的发自内心的表达。可是读者都难以忘记,第一部里这对X夫X妇的爱是有多山河血泪美人恩,第二部里Frank说翻脸就翻脸,果然是爱无常势水无依,两岸怨声啼不住吗?德莱赛这个老头子这么写,大概出于他多年从事新闻工作,见多了美国上流社会以及擦边环境的种种男女之事,有深切感悟,加之他本人据说也是个喜欢追逐女人的多情种,因而借Frank的个人经历表达出一种思想:这个像患了性瘾症一样对女人执着不已的家伙说到底是为了实现成功和圆满而必须或者说不得不寻找并占有他所认为的“合适的女人”。首先是对女人的肉欲的迷恋。说实话关于女性身体的自然主义的写法都有点像卖猪肉。德莱赛大概是个肘子控,他关于男人眼中的女性身体的描写,有一个很大的特点是喜欢描述女人的手臂或者膀子,而且是那种肉呼呼的膀子,这膀子上可以扑粉,可以戴花边,像是看到一份包装精美的金华火腿,鲜美多汁,深得肉食者喜爱。Frank第一任妻子Lilian比他大5岁,是个年轻美貌的寡妇。Frank主动追求她,完全是因为沉迷于Lilian端庄秀丽的样貌。德莱赛说她“有着胡桃色浓密的秀发,奶油般光滑的脸庞,淡红色的双唇,两眼熠熠生辉。……Frank被Lilian的美貌迷住了,觉得她可爱、优雅、尊贵,完全符合他目前的审美观。如果要他选择妻子,就要这样的。”文中的“目前”两个字应该打上着重号。对第二位妻子,爱得山崩地裂水倒流并当了十多年情妇的Aileen,德莱赛的文笔可就开花了,书中不知道出现多少次关于Aileen美艳不可方物看得男人心跳失调女人咬牙切齿的描写,尤其是膀子,“弗兰克喜欢艾琳那圆润饱满、线条分明的身材——皮肤光滑,像希腊式的体态。”从德莱赛的描述中看,这大概是一个胖乎乎的女人,或者说Frank看上的大部分都是那种非骨感的类型,和今天的审美角度不同。第三位妻子Berenice的外表稍有不同,那时Frank都50好几,而Berenice才20出头,是个青春洋溢、体态优雅、身材修长的社交界女孩。对女人的肉欲迷恋当然是Frank首先考虑的。但是随着他的社会财富与日俱增,社会地位逐渐提高,生活品味不断升级,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就是让他这个中产阶级出身的金融新贵尽快进入上流社交界,这是发生在第二部《巨人》中的重要情节。甚至可以说,《巨人》描写的就是Frank和已经转正的Aileen从费城来到芝加哥后苦心经营以图进入社交界的努力以及失败,Frank由此意识到Aileen也不是适合自己的女人,他需要的是在智力、文化修养、眼界思维都和他更接近的女人。但是Aileen还不够聪明,出身于暴发户家,缺乏艺术与教育熏陶。一场社交活动之后,芝加哥的名门望族们对艾琳的评价是“活泼”、“美丽”、“年轻”、“笨”,应付起来力不从心。Aileen不能实现Frank进入社交圈的雄心抱负,两个人也越发难以沟通,“就他个人来说,他的表现一直很出色。倘若艾琳是多少有点不同的另一种女人就好了”“考波伍德第一次开始清楚地意识到,他与艾琳之间在智力和精神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他与她虽然有许多方面——感情上、肉体上、牧歌式的生活上——可能一致,却有许多事情他能做到而她不能,有许多高度他能达到而她却不可能跟上。”于是这个男人开始了广撒网式的猎艳,上面提到的两种动机都有,或者是发现某个女人特别漂亮而有兴趣,或者是认识到某个女人在某方面很有天赋或共同话题而淫心大作,包括音乐家的妻子、女演员、当地土豪的年轻老婆、合伙人的女儿,Frank没到一处,就真情难却地给当地的金融大佬们纷纷戴上了绿帽子,这也导致他在事业上树敌众多。等到他50多岁初逢Berenice的时候已经变成追逐洛丽塔式的恋爱了,要征服那个姑娘,先搞定她的妈。Berenice之所以能成为以追逐所谓“适合”自己的女性为终身奋斗目标的Frank的心念之人,与Berenice的出身以及教育经历有关,这又引出多少关于豪门恩怨的风流债。Berenice的妈算是名门闺秀,奈何年少太轻狂,已婚之年挑错了情郎,落得逐出豪门的凄惨景象,带着女儿改嫁又被抛弃,无奈之下开始了类似高级会所老鸨的营生,以支付女儿在贵族女校的学费。上流社会的贵族女校才称得上是Frank这样心怀理想或鬼主意的逐梦男的对口单位,因为这些姑娘就是为了毕业后直接进入社交圈而生的。Frank早知今日又何必贪恋出身于爱尔兰移民的垃圾承包商之女Aileen的那点美色呢?每次Frank拍着胸脯向Aileen狡辩或者直言不讳的时候,他会强调“当时如何如何,但是现在怎样怎样”,说明这是一个非常与时俱进、具有科学发展观的男性——对待一切事情,包括感情,都无一不具有发展的眼光。他是怎么对第一任妻子Lillan提出离婚的?“我二十一岁与你结婚。我实在太年轻,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还是个小孩。当然,我并不是以此作为借口,我要说明的是——不管对还是错,我后来变了心,不再爱你了,尽管舆论对我不利,但我仍然觉得现在已经没有必要再维系我们的关系了。”风水轮流转,第二次离婚要求就针对Aileen了,且看他对Berenice的表白:“当时,我非常爱她,认为她是我的理想伴侣,现在我还认为她有许多吸引人的优点,但我自己关于理想女人的观念一直在慢慢改变。通过种种经历,我渐渐明白,她根本不是我理想的女人,她不了解我。我并不自以为了解自己,但是我想,什么地方也许会有一个比较了解我自己的女人,她会在我身上看大我自己看不到的东西,而且至少会喜欢我。”简直感人至深!这个男人真是一步一个脚印实践着寻找理想女性的人生终极目标啊!作为读者我都想冲进书里大声说“我们了解我们非常了解尤其是你说的你自己看不到的东西!你不就是个有钱的傻X嘛!”这个男人每次抛弃旧爱或者表白新欢时候的惯用说辞或者为自己的行动正名的那套借口往往就是:我一直在上升,一直在进步,一直在膨胀,一直在做发面馒头般的干活,我的女人也必须一致保持发面馒头一般才能和我匹配,但是很不幸,你的酵母用完了!(我们结束吧)/幸运的是,你身上有大量优质酵母!(我们在一起吧)为什么Frank不能直接找个男人???绝对和他能够在智力气度魅力事业运以及酵母储藏量上相得益彰甚至超过他半斤有余。如果当初德莱赛有烧死这个异性恋(《金融家》里有芝加哥大火这段描写)的觉悟,还用得着《巨人》里惹出这么多幺蛾子事儿吗?Frank这人大概强迫症很厉害,伴随间歇性性瘾症,因为他整天在费城和芝加哥以及纽约的金融市场上翻云覆雨都够累的了还能兢兢业业几十年如一日猎女采花。说明他目的明确,而且一旦确定目标就一定要实现,肆无忌惮给周围人戴绿帽的习惯也一直保持了多年,确实担得起Titan的名号。
  •       内战结束后,美国的经济迅速发展,按正统经济学正是从自由竞争年代进入高度垄断阶段,而柯帕乌也就从金融家演变成巨人(垄断资本家)。而这次的舞台已经从名声虽大但经济保守落后的费城到达第一流的新兴城市芝加哥(仅比纽约差一点,被火几乎烧光后重建起来)。  柯帕乌是如何成功的呢?大致是先取得事业(煤气‘室内铁路)的特许状(即几十年内的垄断合约),然后组织企业发行股票,再用这些钱(包括股票上涨后抵押给银行)去经营。表面上看是合理合法的,不过做事业是多么麻烦的事,并且还需要打击竞争,于是实质上充满了黑暗,包括收买政府,刻意哄抬股票价格,操纵市场等等。对于事业本身作品没有具体描写,而把重点放在了这些黑暗内容上面。非常符合当时的美国现状以及批判现实主义风格。当然最后柯帕乌“失败”了,没有进一步拿到五十年的特许状。不过是采用民粹主义(煸动群众,也许作者是希望表现平民的觉醒)的做法。而且事实上只不过是削弱了柯帕乌的剥削,并没有影响他的原先的“成果”,并且他还将继续剥削下去。当然也为白丽莱茜的到来提供了契机,下一部柯帕乌将从美国出发去征服世界(欧洲)。  作品的另一条线便是柯帕乌的私生活了,他依然是个纵情声色之徒,虽然他已经和爱玲结婚了。但不久又开始寻花问柳,甚至为此树立了几个最重要的敌人。当然这种斗争原因只不过是引子,事实上柯帕乌是个新型的资本家,与老派的资本家势必有一场战争。这种所谓的正派的上流社会,依旧还有着虚伪的清教徒色彩,所以无法“接纳”柯帕乌夫妇。这反映出当时的美国还比较保守,还有着“道貌岸然”的做法。但真实的原因却是柯帕乌发迹太快了,从十年前的百万富翁一跃成为亿万富翁,甚至在“美国火柴”破产案中大败芝加哥的旧财阀们。洛克菲勒为代表的新垄断财阀正开始“统治”美国甚至世界。柯帕乌搬到了纽约并准备去英国?  (写于2006年6月15日)此书为欲望三部曲之二,主人公柯帕乌人到中年了。他来到芝加哥后,开始了他的进一步事业。由于内战后到一战前美国经济的调整增长,以及迅速进入帝国主义时代,也给主人公带来了无限的机会。垄断则成为了手段。于是通过它,主人公一跃成为了全国闻名的“大王”。只是最后,书中写到由于人民的力量,使其“事业”受到了打击,可谓第二次失败。不过书中对经济的描写依旧是半通不通的。我想作者还是主要把精力描绘主人公的情感生活上,心理描写也还好。

精彩短评 (总计4条)

  •     一部偉大的小說,必須五星!可能老共會反感其中一些赤裸裸的論調,但德萊塞真心是一位犀利、冷靜、透徹且敢說實話的勇士。千瘡百孔又何妨,總強過一切自命不凡和粉飾太平。
  •     這麼多年還能背出的開篇:“法蘭克阿吉龍柯帕烏從費城的東區監獄出來的時候,就體會到,他從少年時代起就在這個城市所過的就生活算結束了。他的青春已經過去了,而少壯時期大好的事業前途也一同失去了。他必須從頭做起。”還有那萬惡嘔吐的後記...“帳是一定要算的,在清算時不是群眾征服了某個人,就是某個人征服了群眾。”這說明作者的思想還是受著資產階級唯心主義哲學的影響....(b= =
  •     小时候的书
  •     其实只看过第二部,没上没下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