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隋唐史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0-12
ISBN:9787500405610
作者:(英) 崔瑞德 (Twitchett Denis),(美) 费正清,(英)鲁惟 (Loewe Michael)
页数:731页

作者简介

《剑桥中国史》是剑桥历史丛书的一种。本书为第3卷,论述隋唐时期的王朝历史,作为《剑桥中国隋唐史》的上卷。原书于1979年出版,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国外隋唐史研究的水平。
本书是一部结构来谨、资料丰富、内容充实的断代史,在不少问题上有独特的见解,自成一家可言。相信对这一段历史感兴趣的读者能够从中看到西方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而且隋唐史的研究者也可作为参考。
本书的特点之一是,对隋唐史上有争议的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不乏新意,富有创见。特点之二是它填补了隋唐史研究中的不少薄弱环节,乃至空白。特别之三是它在论述隋唐史时,没有局限于隋唐史本身,而是将隋唐史放在中国古代历史,特别是从汉至宋的历史长河中去考察。特点之四是它极其重视史料真伪和专题研究,并且广泛吸取了各国的学术研究成果。

书籍目录

总编辑序
图表
第一章 导言
剑桥大学中文教授 崔瑞德
全国统一的形成
制度变化
经济和社会变化
隋唐和外部世界
史料的问题
第二章 隋朝,581-617年
前耶鲁大学查尔斯·西摩讲座历史教授 已故芮沃寿教授
6世纪的中国
开国者隋文帝(581-604年在位)及其辅弼大臣
隋代面临的大问题
炀帝(604-617年在位)的个性和生活作风
炀帝在位时的问题
第三章 唐王朝的建立:唐高祖(618-626年在位)
伊利诺伊州厄巴纳-香潘大学历史与亚洲研究副教授 霍华德·韦克斯勒
夺取政权的经过
唐王朝对全国控制的扩展
对内政策
唐王朝与东突厥的关系
玄武门之变和内禅
第四章 唐政权的巩固者唐太宗(626-649年在位)
霍华德·韦克斯勒
太宗朝的群臣
朝廷的“地区性政治
国内政策和改革
旨在加强中央权力的政策
继承问题的斗争
第五章 高宗(649-683年在位)与武后:继承人与篡位者
崔瑞德和霍华德·韦克斯勒
武后的兴起
武后的当权
高宗的对内政策
对外关系
第六章 武后、中宗和睿宗的统治,684-712年
安大略沃特卢大学历史助理教授 理查德.W.L.吉索
第七章 玄宗(712-756年在位)
崔瑞德
第八章 中唐、晚唐的宫廷和地方
康奈尔大学历史教授 C.A.彼得森
第九章 晚唐的宫廷政治
芝加哥大学中国史助理教授 迈克尔·多尔比
第十章 唐朝之灭亡
密苏里-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助理教授罗伯特·萨默斯
后记

编辑推荐

《剑桥中国隋唐史》(589-906年)是一部结构来谨、资料丰富、内容充实的断代史,在不少问题上有独特的见解,自成一家可言。相信对这一段历史感兴趣的读者能够从中看到西方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而且隋唐史的研究者也可作为参考。

内容概要

崔瑞德(1925—2006),英国汉学家、历史学家,主要研究中国隋唐史,历任英国剑桥大学第六任汉学讲座教授和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胡应湘汉学讲座教授,1967年被选为英国学术院院士。与美国哈佛大学学者费正清共同主编《剑桥中国史》。

章节摘录

  此城位于旧长安的东方和南方。夯实的外围土城呈长方形,按罗盘方位布局但面南,东西长5.92英里,南北宽5.27英里。城内按职能分成四区,皇城位于中央,背靠北城墙,内为皇帝的居住地、太极殿、宫廷、几个小议政殿和宫内侍从的居所。皇城南面隔着宽阔的斜坡是另一围有城墙的区域,那是行政城,政府各官署就分布在其内的街道上。行政城为一项创新,因为以前的国都与近现代的巴黎和伦敦相似,政府的建筑分散在城的其他区域。在这两个建筑群和外城城墙之间,排列了108个有长方形围墙的建筑群(这一数字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即9天之数乘以12时辰之数);其中106个为供居住的坊,排列在11条南北向和14条东西向的大道上。各坊坊内有两条街,交叉呈十字形,坊四面的中央各有一城门。另外两个有围墙的建筑群为市场,一在西城,一在东城。它们是有官监督的城市商业中心。  城的主轴是一条南北向的宽阔大街,它从正北有五个门洞的主门通往行政城的中南门。如果一个官员取得了能够通行的官品,他就能穿过行政城直达皇城巨大的南门广阳门。隋文帝就是在此门楼上俯观战败的陈朝显贵的。京城和皇宫都以隋文帝在称帝前所受的封地命名,因此称大兴城和大兴殿(作为隋朝的都城,大兴之称富有吉祥之意,它可能使人想到“大兴”早已消失的汉朝光荣的业绩)。  当村落被清除,城墙拔地而起,城市的外形刚刚构成时,文帝就迁入(皇宫首先完工)。此时正值583年阴历三月。在有些人的眼中,此城的宏伟轮廓对一个掌权未满三年的君主来说,未免有些铺张。杨坚也知道它的内部空荡荡,缺人居住,于是采取种种措施吸引人们前来定居。他命令诸王子和皇亲国戚在城的西南部建造他们的王府,以推动其他人也来营建。他向捐助和建造佛寺的任何人都赏以御制牌匾。有一史料记载,某人拆除其旧长安城中的房屋,以木料建造新城的寺庙。文帝亲自把最佳的位置留给京师佛道寺观:在南北大道的东面,大兴善寺占了整整一个坊。穿过大道,在较不繁华的西面则为道教的玄都观。到了文帝执政的末年,他眺望其国都,可以看到100多座佛道寺观。随着陈之灭亡以及它的精英从其国都迁到大兴城,那里的居民无疑增加了。但在文帝末年,甚至可以说到隋亡之时,城的大部分地区仍无人居住,也未竣工。近代发掘的遗址经确定是隋都外城的一段,发掘者发现城的建筑有赶时间的迹象。直到伟大的唐帝国继承隋朝,并改进了京城与广袤而相对稳定的帝国各地的交通,此城才得到充分的发展。  隋朝初期如此规模的建都工程表明了隋的创建者及其顾问的信念,即他们相信他们的王朝会比以前的政体具有更大的影响,更能长治久安。至少关于前一点,事实证明他们是正确的,因为唐朝继承他们以此城为都,并在此地统治中国和整个东亚几乎达300年之久。  ……

图书封面


 剑桥中国隋唐史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8条)

  •     目前所有的历史记录都说在玄武门之变的前夜,太子和元吉已经准备在第二天大军出征饯行时动手,除掉李世民和他的亲信。而李世民得到了密报,被迫先下手为强。可这里有个重大疑点。如果太子方早已准备动手除掉李世民,按常理他们应该怎么安排?首先,一定会想方设法派出窝底,就如李世民所派在太子府里一样。其次,一定会日夜不分的监视秦王府的一举一动。所以史书上说,房杜二人是装扮道士才能进府筹划。如果做到了这二条,怎么会对秦王府彻夜的调动一无所知,特别是近千兵马的出动?太子和元吉,包括李渊在第二天的措手不及只能说明一点,他们根本没有这种非常手段的战斗准备甚至思想准备,李世民的举动完全出乎意料之外.但史书中渲染的之前双方已经水火不相容,即使太子方面没有下手的准备,也不会不做防备,措手不及不合情理。所以,我认为最合理的解释是,在玄武门之变之前,李世民长期故意示弱,掩饰了自己争夺皇位的野心,他做得非常成功(可能包括同意李渊招走房杜,元吉调走手下亲信战将),以至于李渊,建成都相信了他的诚意,然后在大家认为最不可能的时候突然袭击,一如他在虎牢突袭窦建德那样,以小博大,直取对手心脏,迅速瓦解对手。不过以前我一直有个疑问,如果李世民靠阴谋诡计取得皇位,为什么李渊,建成身边的许多人后来都甘为所用,没有明显的反对声。一个解释是,那个时候刚刚结束南北朝的混乱,城头变换大王旗实在是太普遍了,儒家的纲常伦理还没有根深地固,特别是胡化的北朝,所以知识分子可能更多的是选择实用主义的态度.自从曹魏妥协的九品中正后,皇权被抑制,皇帝不过是贵族精英集团的代表.一如北周取代西魏,隋代北周,武后代李唐一样,官员和贵族集团并没有强调忠诚。只是从唐后期,经过宋代的巩固后,科举制度为皇权带来了忠心耿耿的文人集团.即便李世民是依靠阴谋诡计上台,但他还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君王。如同“唐原来是这样”所说,杀兄侄逼亲父的罪恶感很可能伴随并且鞭策了他的一生。
  •     “杨广做王时任东南总管,驻营江都(扬州),在任九年。”南方的氏族对于非汉族的统治的认同个人认为他做了不少的努力。也是出于同样的原因,做了皇帝之后,他更喜欢到扬州一带,并且不愿意放权,所以总是带着文物大臣,后宫嫔妃。杨素其人,虽好色贪财,残忍暴政;不过作为一个军人,这算得上是好的品质。文学作品中说其在隋炀帝时期,大权在握也是说说的,隋朝没有丞(宰)相,皇帝充当着丞相这一文官集团的代表人物,朝廷中没有权力制衡。杨坚的核心集团主要是西北贵族,杨广的主要来自南方集团,陈朝旧城。而且他有点看不起他爹,原因不明。西北贵族继而为利反叛,杨广无法了解文官集团在帝国中对帝王的牵制作用是原因之一吧。小时听闻隋朝国强人口多,现在了解到隋朝统计征税人口的计量较前朝和唐朝都严格。为了避税,少向政府报应纳税人口纵观古今。同时,该书后半部分说到唐朝时也提及,统计征税人口的工作也体现了当时帝国的管理能力和征税能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隋朝的确不弱。此外,插句题外话,为表现当国政局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统计数据水份总是有一些的,但绝不可和当下的政党同日而语。现在的经济数据如CPI,PPI,可支配收入,已经完全脱离正常人类的理性理解范围了,如果后世做史书,不知怎么还原当下的经济了。宇文述是杨广核心集团中不多受他偏爱的北方将领。毕竟代表的势力不同,他死后不久,他儿子一逮到机会就把杨广干掉了。
  •     最近抽空读完了这本书,这是我读过的第一本剑桥中国史系列,该系列虽为国外汉学家编写,但是史料基本出自于中国史书以及周边受中国影响的朝鲜日本等国相关史料以及该国史学家们的研究,其出发点非常客观,虽然有一些名词翻译的不到位(诸如刺史之类官职翻译为总督),但是总体是本着发掘历史真相的角度去编撰的。隋唐之所以联系在一起,是因为虽然国号变更,但是政策上存在着一种延续性,统治者出身也均属于经历过五胡乱华而与异族通婚的北方汉族门阀,唐朝开国一直延续至玄宗的盛世也与隋朝开国所打下的经济基础,以及隋炀帝时期开建的基础设施带来的福利密不可分。历朝史书的编撰都会受统治者影响,篡改历史的行为屡见不鲜。正如《1984》所说,“谁控制了过去,就控制了未来;谁控制了现在,就控制了过去”。古今中外,有太多的历史被篡改,有太多的历史无法被正视,近如民国史距今不过百年,因为某些原因很多历史人物都没有得到他应有的评价,很多历史事件也并没有完全还原其真相,建国后更有许多历史没有被正视,其原因不予阐述。对历史的篡改,以及年代久远,朝代更迭以及战乱造成的史料遗失(如隋朝史书在搬运过程中损失了大部分)都对后世历史学者解读古代史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好在隋唐时期造纸术的普及使得很多文学作品,能够流传下去,并且由于敦煌莫高窟保存了自南北朝以来的丰富史料,也对史料缺乏做了有力补充。隋炀帝,唐高祖,在如今世人普遍的观点里里一个昏庸残暴,一个庸碌无能,却往往忽略了他们的历史成就,隋炀帝所建运河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更不要说在那个交通不发达的年代,承担着多么重要的向京师运送南方富庶地区的粮草丝绸食盐等商品的作用。远征高丽致使军费压力过大,导致了后来的动乱,但是如果成功,炀帝可能会得到开疆拓土的圣君这种评价吧。高祖的形象通常是平庸无谓,自起兵反隋起,都是太宗李世民频频献策以至于统一全国完成霸业。然而真实情况却并非如此,从起兵开始,一直到征战途中战略战术的安排,高祖都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只是因为太宗帝位是篡权而来,故将自己的父亲,兄弟描绘成昏庸,残暴,无能之辈,他们在民间小说,评书,也大多是这种形象。太宗的历史性向被描绘成一代圣君,且被后世当做圣君的典范,实际太宗也并非完人,然而在他统治时期,良好的君臣关系,和对于臣民直谏的包容态度,符合儒家传统,统治后期也有力储的犹豫不决,以及远征高丽的失利,但基本都被其历史的光芒所掩盖,成为了明君的标杆。以至于唐后期宪宗处处向太宗效仿,并按其所著《帝范》和同时期学者编写的《贞观纲要》来治国,被史学家们赞誉为“小太宗”。高宗的历史形象则是懦弱无能的傀儡,而实质上高宗在世时拥有相当大的权力,而不是被武后所操纵,只是在面对武后利益集团时不够强硬,而且高宗有一个被遗忘的历史功绩是实现了几代先帝的梦想,征服了高丽,使之臣服于天朝。武后作为中国历史唯一的女皇帝,也因为有悖于传统而被史官评价极低,关于私生活等方面负面描写也过于夸大了,然而武后时期核心官员除本族子弟外,多为参加科举而入朝为官,而非自魏晋始,出自大门阀家族的门荫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这些贵族的势力,也为以后乃至宋代完善的科举制度打下了基础。武后时,对内采取均田制,有效的发展农业和经济,对外延续了先帝安抚外族,如有冒犯坚决讨伐的策略,对于巩固唐朝的统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武后若非女子,可能会得到更高的历史评价吧。玄宗像极了前朝炀帝,上任之初精明能干,对外也开始扩张,一度使唐朝版图达到了有史以来最大的国土面积,在军事上委派外族人士为节度使,防止贵族官员在当地培养自己的势力,高仙芝,哥舒翰等名将皆出自外族,当然其中还有一位名叫安禄山。其中高仙芝在西域通阿拉伯军队遭遇的“憻罗斯之战”是当时世界两个最强大文明的唯一一次对决。虽然失败,也有一定的历史意义,此战导致了造纸术流入阿拉伯,并传入欧洲,同时也导致了中国西域逐步伊斯兰化,一直持续至今。随后的安史之乱,使得吐蕃趁机切断了通往西域之路,此后数百年里,中国再也没有向西扩张的机会了。安史之乱是由于玄宗渴望扩张,而在边境驻扎大量军队的缘故,同时,后期将数个藩镇都划归于安禄山统治,其结果也是必然的,然而这一叛乱的深远影响是,唐朝此后再也没能对北方几个藩镇形成绝对的统治,直至五代时期彻底丧失幽云十六州于契丹人手中,甚至直至明朝,这一地区才真正的被中国人所收复,长期的农耕于游牧民族的融合,也产生了北方地区不同于南方的独特地方文化,并延续至今。安史之乱后玄宗丧失了统治权,其子李亨即位,即是唐肃宗,自肃宗朝始,开始了宦官干政的局面,延续至唐朝灭亡,宦官干政,历朝历代都无法阻止,究其原因,实际上是皇帝与群臣之关系无法很好的调和而引起的,以至于皇帝不得不信任身边的宦官,甚至以期望与宦官来制衡朝臣,然而随后的结果的就是宦官反过来左右皇帝的决策,甚至立皇帝为傀儡。直至代宗朝史朝义自尽,安史之乱正式告终,然而北方藩镇却仍是被赦免的叛军所统治,他们对朝廷的态度也一直是藐视和不服从的,唐后期几代皇帝都通过策略和武力想要征服该地区,都没有起到很好的效果,长久以后,这些独立的藩镇嫣然欧洲中世纪领主一般,拥有军队,领地和独立的行政权。德宗时期,开始对藩镇采取强硬政策,却导致了藩镇的又一次叛乱,攻陷了都城,后期德宗开始疯狂的聚敛钱财,得到了贪婪的名声,却使其子宪宗得利,宪宗几次对藩镇的攻伐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同时在各藩镇使刺史拥有一定的军队,并严格控制藩镇军队数,和财政收入,使得藩镇对中央的威胁有所减弱。然后宪宗却不得善终,后来竟被宦官所害。自此之后,除了戏剧化登基的宣宗之外,唐朝再无明主,虽说,皇帝的作为,对于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并不是决定性,实际取决于当时的官员能力和政治制度本身,然而遗憾的是此时的后两者也是千疮百孔,自此中央的地位也越发的衰弱,常年的对北方和外族的征伐,导致了主要富庶经济区和产量地南方开始民不聊生,土匪横行,军队哗变,在平定了几次叛乱之后,终于爆发了王仙芝、黄巢起义,而此时的藩镇间为了保存实力互不配合,使得一只几千人的队伍发展到数十万,并攻陷了长安。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一千多年后也有一只这样的军队,在军阀割据中突出重围,并最终建立了自己的政权。此时两个风云人物开始登场,他们是黄巢手下叛将朱温和沙陀突厥领袖李克用,朱温本为黄巢手下主要将领,后来因为得不到支援而降唐,皇帝赐名“全忠”,然而其人极为残暴,且毫无忠心,只是借着投降后平叛的机会发展了自己的势力,最终杀了昭宗自立为帝,结束了唐朝的统治。反而外族将领李克用一直忠于唐朝,多次参与平定叛乱甚至在被皇帝讨伐后扔坚持效忠于唐,最终其子李存勖灭了后梁建立了后唐,虽与唐朝没有任何关系。唐约300年间政治军事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就,也是中国文明一段时期内的巅峰状态,其虽根源出自北方与异族通婚之汉族,而非真正意义上的传统华夏民族,却很好的吸收了中华文明之精髓,并取得了极高的成就,无愧于世界华人至今仍对唐有强烈的认同感,同时也是中华文明全面对周边国家输出文化的开始,时至今日仍然影响了大多数东亚和东南亚国家。而唐朝之所以进一步对外,尤其是西域扩张,除了地理原因(如战线过长,补给困难,以及占领后缺乏当地支持和民族认同感),更在于其经济制度始终没有解决一如通货紧缩和铸币困难等问题,使得整个国家综合国力没法达到一个质的提高,农耕民族的作战方式又不同于游牧民族那样机动性强全民皆兵,导致注定无法完成更大的扩张之路,倘若安史之乱没有爆发,或许高仙芝在西域还会与阿拉伯进行多次交战,不过其结果对于西域伊斯兰教的渗透没有太大的影响。唐末,几只小的民族趁着动乱开始崛起,随后党项人建立了西夏,契丹人建立了辽,五代有3朝即为沙陀人统治,又随着后晋幽云十六州(北方对游牧民族唯一的方向)的丧失,留给宋朝的是一个四处外患的中国,也造就了宋看似经济发达,军队素质高,却表现羸弱的局面。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从中了解到很多不熟悉的事情,包括杨广的功绩,李世民的腹黑等。晚唐那难以逆转的分裂割据、以及军阀们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反复无常、长安人民所经历的反复蹂躏、宦官与外庭的权力斗争,读之让人震惊与深思。末世大概就这个样子,没了共识、没了凝聚力,人心散了失望了,都只为自己捞钱财抢地盘留后路。知识分子找不到出路,老百姓找不到活路,都变了贼。政府忙着四处灭火,兴兵讨逆,可是军费太高又进一步加重百姓负担,逼民为匪。烂摊子难收拾,太考验皇帝了
  •     本来想恶补唐史来着,不过还是能学到东西。陈寅恪的很多观点被质疑,相当不错。
  •     虽然自称历史爱好者,但这只是完整读过的第二本历史书籍(第一本是史记,上下五千年应该不算吧)。五星打给自己鼓励下。
  •     《剑桥中国史》这套书向来广受好评,这套隋唐史亦是如此,内容翔实,条理清晰
  •     很特别的视角,和一般的的隋唐史不太一样,推荐一读哦~
  •     整个系列都非常不错,强烈推荐,与国内的历史书完全两个风格
  •     漂亮
  •     读历史,就要读经典
  •     与其说“盛唐”忘与宦官参政,亡于藩镇割据,不如说其亡于经济制度的落后,唐朝数百年来,都没有好的办法解决货币短缺的问题,以至于经济活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     理论方面比较枯燥,粗略读了一遍。我还是比较适合看野史吧。如果出勘误表,这本倒是可以出个小册子,虽没仔细看,还是发现很多印刷错误,尤其是年份。
  •     要读第2遍
  •     剑桥史毋庸置疑是一套不错的史学著作,值得好好阅读和品位。
  •     侧重点不同,看到的历史也是同样的精彩,刨根问底,很是激动。 谁能想到隋唐时期竟有如此多的千娇百媚!
  •     中国史非“外人”不足以明。视野宏阔,语言流畅,持论公允。回应了陈寅恪先生的很多观点和假设。研习中国文史者必读。
  •     我觉得这种由外国史学家写的中国历史书籍不错,有参考价值,可以给我们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们看到有别于我国传统思维的新颖观点,可以让我们更全面地看待历史,不会被片面的观点蒙蔽了我们的双眼。例如美国“汉学三杰”之一,北岛眼中的“青灯”魏斐德先生所著的《洪业》,不失为人气好书,所以《剑桥中国隋唐史》一定收,迟些入手《剑桥中国明代史》上下册,我所钟爱的明朝啊!
  •     一本有用的隋唐资料书。
  •     丰富的史料,不一样的视角,独特的评价,剑桥汉学家深厚的学术功底让人折服。
  •      本书是一部结构来谨、资料丰富、内容充实的断代史,在不少问题上有独特的见解,自成一家可言。相信对这一段历史感兴趣的读者能够从中看到西方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而且隋唐史的研究者也可作为参考。  本书的特点之一是,对隋唐史上有争议的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不乏新意,富有创见。特点之二是它填补了隋唐史研究中的不少薄弱环节,乃至空白。特别之三是它在论述隋唐史时,没有局限于隋唐史本身,而是将隋唐史放在中国古代历史,特别是从汉至宋的历史长河中去考察。特点之四是它极其重视史料真伪和专题研究,并且广泛吸取了各国的学术研究成果。
  •     求下卷求下卷
  •     从另一种角度读史
  •     剑桥中国史系列之一,很赞
  •     许多地方还要多次看。综合来看,比较喜欢第八章的中唐晚唐的宫廷和地方以及第二章的隋朝。观点不必说,很受启发,但是翻译的语言表达水平真是令人无语。
  •     其实我们也应该从外人的眼光来审视一下中国历史,取其所长,补己之短。有时候中国人因为深受传统观念影响,眼光未免狭隘,适当阅读国外作品真的能让人眼光开阔,增长见识
  •     基本上能保持一周一卷了。但译本不全,怎么一卷后是三卷,三卷后是六卷呢?越读越觉得历史知识的缺乏。
  •     对剑桥中国隋唐史:589-906年很满意
  •     海外中国学的经典著作,值得珍藏,细细品味,反映了海外研究中国历史的视角和方法。值得收藏
  •     感兴趣的是晚唐的政治。安史之乱令人叹息,盛极而衰只是那么一瞬间。唐的恢宏气象整个中国历史无出其右,相应的,为了维持广大的势力范围,造成了边将自重的局面。制度缺陷是根因,即使没有安禄山,也会有其他人叛变。令人扼腕的是,安史之乱之后唐失去了统治的根基,做了那么多努力依旧无济于事。
  •     觉得隋唐史的体例更喜欢!
  •     隋唐历史 相当经典 值得阅读
  •     剑桥全套,强烈推荐
  •     2015.3
  •     剑桥中国隋唐史+哈佛宇文所安唐诗史<陈寅恪 这本书长处在明白晓畅,不足在没有唐的精神风华,有点遗憾。
  •     对于非历史专业的来说,这本书饭后消遣足已。但若要以专业来论,总觉得差一点火候
  •     跟中国传统的研究角度不同,从官僚体系、宦官势力的发展、地方形势的发展等等来描述 前面主要以皇帝的统治来讲,后面主要以专题形式 给了些数据和图,也反复强调没能论述到的地方是史料不足导致无法描述 西方学者写书的语气应该都比较平易近人,不过本书翻译得到后面有点枯燥
  •     唐史是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让人目不暇接,有阴谋,有爱情,有蛮貊戎狄,有羽衣缁流,有杀人盈野,有温香软玉,总之,不会让你闲下来。
  •     陆陆续续看了三个月
  •     本书的基本框架是建立在陈寅恪先生的研究基础上。总的来说本书对于了解隋唐的史实还是很有用的。
  •     还没有看,但是剑桥中国史作为史学界权威的数目,肯定不不错!!期待中
  •     外国人不同的思路研究中国史
  •     剑桥史系列的书,非常好!值得阅读和珍藏!
  •     太过简单,但是外国人写的中国历史,有不一样的视角,比如将黄巢定性为盗匪集团
  •     翻译很糟糕,但是观点很独到。
  •     我读过的最好的讲唐代通史的著作了。外国学者的视角和一些观点都非常独特。受益匪浅。
  •     大致翻看了下不错还有每个朝代的地图有作者自己的见解可惜这样的好书不是出自国人之手不过还是支持剑桥中国史期待宋史早日出版!
  •     国外写的中国史,为我们理解传统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     非常好,读了有收获,很有意义,翻译的也很好。内容很充实,但是建议有一定相关历史知识准备的人再读,不是科普史实的读物。
  •     这是国外中国史的权威作,爱好中国历史者自然不能错过
  •     你们都说很牛,但是我看不下去,以后有时间再看
  •     就这个鸡巴翻译 也能读
  •     这个系列可以较多的了解历史中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     这本书应该是这个系列里写得最精彩的一本。不过好多地方与现代中国学者研究的结果不一样。历史是任人评论,但史实是唯一的。希望有一天我们能读到真实的历史。顺便说一句书的质量很好,就是贵了点。
  •     这本书的英文版是1979年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代表了当时西方学界关于隋唐史研究的最高水平,现在已过去32年了,某些论述或已过时,但整体价值并未降低,因为虽然有陆扬这样知名的学者活跃,而像杜希德这样的大家并未再出现,更没有足以取代本书的著作产生。加之西方思维方式与中国不同,读这样的书或许可以启发现在的学者。收到该书时还有塑封,书保存很好,现在也打46折,使原来过高的书价也适于学生购读,很高兴。
  •     当年为了研究陆龟蒙,花了将近一个月时间才读完。人生中正式读的第一本历史书,客观的历史书。
  •     隋唐史是我比较喜欢的历史段,感兴趣的点较多,写的不错哦
  •     错误:P510、578、655、709
  •     是不错的能够以一种完全不同的视角来写中国历史的书,
  •     因要查资料买的这本书,从西方人的视角看中国历史,开阔下视野,起借鉴作用。
  •     不知是因为安史之乱时资料丢得太多还是新旧唐书的不一致影响后人的判断力,总之讲得有点混乱本书是《剑桥中国隋唐史》的上卷,下卷是经济社会制度研究,应该是没出版译。上卷偏重政治史,相比国内学界,很有些新说,值得参考。书下用的注释也算是八十年代前很好的海外唐史研究参考资料了。 还有两本未出之书
  •     很好值得拥有 换个角度看历史
  •     外国人理解中的中国。
  •     四星半,块状的信息也不能说是分裂,但很多让人觉得有趣的话题感觉本该着墨多写些,但是写过就没了,这也许就是写给研究者们看的作品和写给广大群众们的不同吧。
  •     了解历史的经典著作
  •     从另一个角度去读中国隋唐史。
  •     视角不同,结论自异。治史当如是
  •     剑桥系列本身就是经典,毋庸置疑。权威性很强,学术很严谨。我基本买全了。
  •     其实还没读,买给老妈的,她说想看看唐朝和清朝的历史,目前在看清朝的,所以这本唐朝的还没拆封,不过看包装,感觉很专业,更像专业书,很踏实的感觉,
  •     又是一个好读书不求甚解,粗粗的过了一下事件的脉络,关于政治、军事、局势的概述部分都跳过了。
  •     这本《剑桥中国隋唐史》比起其他几部剑桥中国史,部头要小,但水准却绝对不低,考证细密,观点透彻,这才叫研究历史!
  •     包装精美,价格不贵。问老公历史方面的书哪本比较好,他推荐这本,说是老外眼中的中国史,同时也是做了大量的考证和研究,非常的客观,所以这次先买了四本。唐一直是我特别喜欢的朝代,不知为何只有一本,还是同隋一起的。好好看看吧。
  •     新角度新历史,而且是半价购得!完全颠覆所谓“传统”说法
  •     书的质量很好。TC何日能重振汉唐雄风。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
  •     主要还是以《资治通鉴》作为底本,叙述的不偏不倚是一个特色,尤其是在突破儒家立传的角度立传,也使得对隋炀帝、唐高祖和唐高宗等历史人物评价,有了全新看法。对于历史事件的厚此薄彼算是这部通史类著作的硬伤,翻译上的许多长句,也对阅读造成了很多的障碍。已豆列。
  •     隋唐可以说都是西北贵族建立的天下,隋的悲剧在于执着打高丽,唐的悲剧在边疆强敌林立不得不重兵把守,以致中央式微,藩镇坐大,节度使失控。
  •     教科书,安史之乱后的内容太少了这部分才是重要部分。 唐亡于宪宗,中兴功业掏空了地方社会的资源、破坏了地方的组织结构,逼良民作盗匪产生了黄巢王仙芝。官军一两次的胜利完全没办法遏止黄巢每,只有地方武装集团割据势力再度甩脱中央控制才使得盗匪消亡。 唐宪宗所为如查士丁尼,一人的功绩坑害了千万无辜的百姓这样的人不配称为伟大,没有查士丁尼的“小太宗作为”基督教世界也不会丢失从亚美尼亚到西班牙的广大区域
  •     剑桥中国史系列写得很好,专业性强,了解中国历史的另一面镜子。
  •     中国历史悠久复杂,用外国人的思维分析评述,可以从中全方位探究中国历史的真谛,可以获得正统中差异。《剑桥中国隋唐史》其中的不同观点,值得我们审视。
  •     国外研究中国历史比较数据化,当初是看了隋唐英雄传有感而买这本书的,至今只读了一半。
  •     看看怎么样
  •     一本老外写的 中国历史 我想应该比较客观的
  •     之前看资治通鉴的隋唐部分,块状的信息存在许多裂缝,这本书中的视野观念像水流一般把一切碎片融汇贯通。
  •     翻譯有些瑕疵,但總體來說作為通史類讀物還行,各類觀點也很好的揉入其中。
  •     中前期写的比后期要好。
  •     一般般,对高宗武后的论述还不如黄永年的现代,尚未脱离传统的研究模式,高祖的评价也是已有陈寅恪在先并不新鲜了。对隋炀帝有些矫枉过正
  •     多从制度与经济方面切入,细致入微。
  •     现在想找本不屌日啷当的老老实实的历史读物真费劲。动不动就是x朝那些事儿,或者x朝那些人儿,光是看书名就倒胃口,根本没兴趣再翻翻里面是不是连片扯犊子。而我又没兴趣没心情看那些古文史料。找到这个还算对胃口。翻译也中规中矩。不敢说如何政治正确,最起码通俗好懂,引用的资料详实。考虑把其它朝代的也翻一翻。
  •     外国人写中国史,不一样的视角,不一样的评价,值得参考。
  •     隋唐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看下国外对于这段历史的研究
  •     此书的英文版出版于1979年,距离中译本的发行也已经有27年了,加上本书的教科书性质(见孟彦弘先生《评〈剑桥中国隋唐史〉》一文),很多东西被时间和体例冲淡了。里面有几章有不少创见,也有几章只是平铺直叙,自己的创新观点很少,也有写得不好的。总的来说,他们的切入角度还是能够给我们带来一些启发。
  •     ……
  •     中国王朝史实际是一部权力结构、权力运作的政治行为史,以前那些拙劣的历史作者喜欢用某种道德、伦理的立场给历史人物乱贴标签,于是末代的帝王、专权的宦官、割据的将军往往不幸沦为负面人物,而实际同样专权的大臣被包装为忠臣,滥杀的叛乱者被视为革命者。本书的好处在于接近零度地表述历史人物的政治行为而不乱作道德评判。
  •     隋唐中国盛世,剑桥有不同看法@!@!
  •     隋唐的历史,不仅政经精彩,而且思想文化更是灿烂,期待下卷的出版,应该更精彩。
  •     我觉得比中国人写得好……难道这是一种偏见?
  •     还没有足够的学力阅读这样大部头的专业著作。书本高度评价了隋朝的作用,对政治变迁叙述颇详,但文化没有涉及。对宦官的总体评价也不同于我国传统史官。留下来的史料基本都是胜利者编写,书中的观点认为要对这些加以客观评判。
  •     客观公正的介绍了唐代历史
  •     外国人眼中的隋唐史,客观描述,作为科普读物。实事求是,知易行难。历史中的人都有自己的无奈。
  •     我对隋唐史了解很浅,所以读这本觉得比秦汉史好不少。但总有种抓大放小,隔靴搔痒的感觉,序言里译者说此书“难能可贵”,应该是恰当的评价。
  •     这是一本学习历史的好书!
  •     名著了,还没看,外国人的角度看我们的历史,比较另类。
  •     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历史
  •     以后,我要补补史实部分啊!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