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华侨华人史

出版社:外研社
出版日期:1998-1
ISBN:9787560015392
作者:张秋生
页数:254页

作者简介

《澳大利亚华侨华人史》主要内容: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对外研究的重点基本上放在两极上,即第一世界的美苏和第三世界的亚非拉。研究前者主要是为了与之对抗;探讨后者是要建立反对世界霸权主义的统一战线。明确的政治目的也使研究本身偏重于政治、军事和国际关系方面,对文化、经济和贸易的探究则退居次要地位。几年来,华东师范大学澳大利亚研究中心一方面担任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澳大利亚课程教学,另一方面积极从事研究活动,举办了国内首次怀特作品讨论会、第三届中国——澳在利亚研究国际讨论会、澳中经济国际讨论会和澳大利亚书籍出版国际会议。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渊源久远的中澳关系第一节 远古至魏亚南北朝时期中国与大洋州的关系第二节 唐宋以前中国人对澳洲的认识与交往第二章 鸦片战争至1949年间的中澳交往与中澳关系第一节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对澳洲了解的增多第二节 清政府在澳设领与早期中澳关系……

媒体关注与评论

序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对外研究的重点基本上放在两极上,即第一世界的苏美和第三世界的亚非拉,研究前者主要是为了与之对抗。探讨后者是要建立反对世界霸权主义的统一战线。明确的政治目的也使研究本身偏重于政治、军事和国际关系方面,对文化、经济和贸易的探究则退居次要地位。   澳大利亚属于第二世界,当时与中国的关系又不密切,所以理所当然地落到了研究的聚焦点之外。出现的研究成果多属编译一类,停留于浅层次的概况介绍,且又零打碎敲,没有系统。研究力量分散单薄,难成气候。平民百姓对澳大利亚则更少关注。尽管就地理位置而言,澳洲比欧美更靠近中国,但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澳大利亚是一个带有某种神秘色彩的遥远国度。    对澳大利亚较为深入全面的研究始于改革开放以后,并由急剧的双向变化所引发。一方面中国敞开了经济开放的大门,派遣了经过精心挑选的学人,深入澳大利亚高等学府,苦心孤诣地钻研澳大利亚的社会、文化、经济和政治,全方位地对有关知识领域进行了科班式的修炼。这批学者回国之后,犹如当年取经回国的玄奘,纷纷建立研究中心,集结队伍,营造气氛,脚踏实地开始了对澳大利亚的研究,并有多种成果问世。与此同时,澳大利亚对自身在国际事务中的归属也作了重新调整,把目光从欧美移向亚洲,越来越多地介入亚洲事务,甚至公开声称把自己的,未来寄托于亚洲。而中华大地经济勃发所透出的魅力,更吸引了曾一度观望的澳大利亚投资者,以前所未有的热情,融入中国的经济大潮,在工业、农业、科技和教育等方面与中国携手合作。澳大利亚需要了解中国,中国也需要了解澳大利亚。人们已不再满足于光知道袋鼠和悉尼歌剧院,不希望止步于“骑在羊背上的国家”那种原始印象。现实的需求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的澳大利亚研究,尤其是把探究的领域从前期的社会和文化研究扩展到对经济、贸易、科技和国家关系的审视,由务虚到务实,乃至虚实结合,使研究更为深入,也更具力度。最能说明问题的是,自1988年始每两年一次的中国—澳大利亚研究国际讨论会内容所发生的变化。1988年的第一届会议上宣读的文学论文之多,使人误以为这是一次澳大利亚文学研讨会。两年后的第二届会议的侧重点仍是文学,自1992年的第三届会议起才开始显出各个领域研究的平衡态势。以研究的深度而言,首届会议上尚可见到称不上论文的肤浅的介绍性文章,到了后来,不但此类东西渐次销声匿迹,而且还出现了不少为中外学者所称道的见解独特、颇有深度的论文。中国的澳大利亚研究正在向广度和深度发展;这是研究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    几年来,华东师范大学澳大利亚研究中心一方面担任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澳大利亚课程教学,另一方面积极从事研究活动,举办了国内首次怀特作品讨论会、第三届中国——澳大利亚研究国际讨论会、澳中经济国际讨论会和澳大利亚书籍出版国际会议。此外,还出版了《澳大利亚文学史》、《澳大利亚文学论》、《澳大利亚文学选读》、《澳大利亚文化简论》、《澳大利亚历史》、《澳大利亚经济》、《当代澳大利亚社会》、《澳大利亚教育》等多部著作,撰写了有关论文五十余篇;现在我们又向广大读者推出这套“澳大利亚研究丛书”,内中包括《澳大利亚政治》、《澳大利亚贸易》、《澳中关系史》、《澳大利亚华侨华人史》等著作。我们感谢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大力支持,正是这种热情与慷慨,使这样一些不易出版的著作虽历尽波折,最后终于与读者见面了。                                (中国澳大利亚研究会副会长、华东师大澳研中心主任)                                                               黄源深                                                 1997年2月于华东师范大学

章节摘录

在这一时期,华工入澳是比较自由的,入澳后也受到了比较平等的对待。澳洲各殖民区政府对华移民政策相比较宽松,对华人入境是默许、支持的,没有制定限制华人的法律条例。采取这种对华移民政策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华人刚开始进入澳洲,人数还很有限,没和白人移民产生竞争。二是澳洲处于早期开发时期,劳动力紧张,雇工寻找工作非常容易。三是白人移民多为欧洲下层人,不少人刚从贫团中挣扎出来,还保持着劳动者的同情心和助人品质。长期以来,由于清政府的闭关锁国,中国朝野上下对“外国之情,一概茫然”;更谈不上对地处甫半球的澳洲的认识了。清人真正了解澳洲可以说是鸦片战争以后的事。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后,西方列强用炮舰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清政府被推上了世界外交舞台,中国对外关系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自19世纪40年代起,随着清政府开放五口通商,广东、福建等沿海省份的华工去澳洲谋生者日增,国内外知识分子介绍澳洲的书籍日多,逐渐打开了国人的眼界。当然,此前刊行的利玛窦的《坤舆万国全图》、艾儒略的《职方外纪》和汤若望绘制的地球图对清人知晓澳洲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陈伦炯的《海国闻见录》、李明彻的《地球正背面图说》,都沿袭了利玛窦等人的叙述。1842年刊行的魏源的《海国图志》所记载的有关澳洲的情况,材料亦基本录自《职方外纪》。 中国人最早使用澳大利亚一名,并介绍澳洲地名由来和地理移民情况的著作当推清人梁廷枏的《海国四说》。该书成书于1846年(清道光二十六年),其序中曰:“万历以后,西人遵海远求荒僻,又得亚墨利之北,移人实之;既又沿沂而得其南,终更 冒险以抵极南生火之地。虽不可居,而墨瓦蜡泥加之名,缘是起焉。”滚书《兰*偶说·卷四》又曰:“澳大利亚洲,即西人所称天下第五洲者。即墨瓦蜡泥加州, 自古不通人踪之处,兽蹄鸟爪,地野人稀,无君长、城廓、宫室、伦理者,亦听民驾舶徙家于洲之东、南、西三方。凡愿迁者,官资其费,而径其界焉。”两年后,即1848年, 原福建巡抚徐继畲又利用翻译的国外资料,撰成《瀛环志略》,概要介绍了澳洲的舆地、民俗和移民情势,并引用了西班牙人和荷兰人的叫法,将澳大利亚“名之曰墨瓦蜡泥加”和“澳大利亚”与“新荷兰”。其书曰:“前明时,西班牙遣使臣墨瓦兰由亚墨利加以南,西驶再寻新地。舟行数月,忽见大地以为另一乾坤,地荒秽、无人踪,入夜磷火乱飞,命名曰火地。


 澳大利亚华侨华人史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书籍介绍:序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对外研究的重点基本上放在两极上,即第一世界的苏美和第三世界的亚非拉,研究前者主要是为了与之对抗。探讨后者是要建立反对世界霸权主义的统一战线。明确的政治目的也使研究本身偏重于政治、军事和国际关系方面,对文化、经济和贸易的探究则退居次要地位。 澳大利亚属于第二世界,当时与中国的关系又不密切,所以理所当然地落到了研究的聚焦点之外。出现的研究成果多属编译一类,停留于浅层次的概况介绍,且又零打碎敲,没有系统。研究力量分散单薄,难成气候。平民百姓对澳大利亚则更少关注。尽管就地理位置而言,澳洲比欧美更靠近中国,但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澳大利亚是一个带有某种神秘色彩的遥远国度。 对澳大利亚较为深入全面的研究始于改革开放以后,并由急剧的双向变化所引发。一方面中国敞开了经济开放的大门,派遣了经过精心挑选的学人,深入澳大利亚高等学府,苦心孤诣地钻研澳大利亚的社会、文化、经济和政治,全方位地对有关知识领域进行了科班式的修炼。这批学者回国之后,犹如当年取经回国的玄奘,纷纷建立研究中心,集结队伍,营造气氛,脚踏实地开始了对澳大利亚的研究,并有多种成果问世。与此同时,澳大利亚对自身在国际事务中的归属也作了重新调整,把目光从欧美移向亚洲,越来越多地介入亚洲事务,甚至公开声称把自己的,未来寄托于亚洲。而中华大地经济勃发所透出的魅力,更吸引了曾一度观望的澳大利亚投资者,以前所未有的热情,融入中国的经济大潮,在工业、农业、科技和教育等方面与中国携手合作。澳大利亚需要了解中国,中国也需要了解澳大利亚。人们已不再满足于光知道袋鼠和悉尼歌剧院,不希望止步于“骑在羊背上的国家”那种原始印象。现实的需求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的澳大利亚研究,尤其是把探究的领域从前期的社会和文化研究扩展到对经济、贸易、科技和国家关系的审视,由务虚到务实,乃至虚实结合,使研究更为深入,也更具力度。最能说明问题的是,自1988年始每两年一次的中国—澳大利亚研究国际讨论会内容所发生的变化。1988年的第一届会议上宣读的文学论文之多,使人误以为这是一次澳大利亚文学研讨会。两年后的第二届会议的侧重点仍是文学,自1992年的第三届会议起才开始显出各个领域研究的平衡态势。以研究的深度而言,首届会议上尚可见到称不上论文的肤浅的介绍性文章,到了后来,不但此类东西渐次销声匿迹,而且还出现了不少为中外学者所称道的见解独特、颇有深度的论文。中国的澳大利亚研究正在向广度和深度发展;这是研究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 几年来,华东师范大学澳大利亚研究中心一方面担任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澳大利亚课程教学,另一方面积极从事研究活动,举办了国内首次怀特作品讨论会、第三届中国——澳大利亚研究国际讨论会、澳中经济国际讨论会和澳大利亚书籍出版国际会议。此外,还出版了《澳大利亚文学史》、《澳大利亚文学论》、《澳大利亚文学选读》、《澳大利亚文化简论》、《澳大利亚历史》、《澳大利亚经济》、《当代澳大利亚社会》、《澳大利亚教育》等多部著作,撰写了有关论文五十余篇;现在我们又向广大读者推出这套“澳大利亚研究丛书”,内中包括《澳大利亚政治》、《澳大利亚贸易》、《澳中关系史》、《澳大利亚华侨华人史》等著作。我们感谢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大力支持,正是这种热情与慷慨,使这样一些不易出版的著作虽历尽波折,最后终于与读者见面了。 (中国澳大利亚研究会副会长、华东师大澳研中心主任) 黄源深 1997年2月于华东师范大学 目录: 第一章 渊源久远的中澳关系 第一节 远古至魏亚南北朝时期中国与大洋州的关系 第二节 唐宋以前中国人对澳洲的认识与交往 第二章 鸦片战争至1949年间的中澳交往与中澳关系 第一节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对澳洲了解的增多 第二节 清政府在澳设领与早期中澳关系 第三节 1911-1949年的中澳关系 第三章 华工赴澳缘起与早期赴澳华工 第一节 华工早期移居澳洲的社会历史背景 第二节 早期华工移居澳洲 第四章 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的澳洲华人 第一节 澳洲金矿的发现与华工赴澳淘金 第二节 淘金热时期的澳洲华工 第三节 早期在澳洲从事其他职业的华工 第五章 澳大利亚联邦建立至二战结束时期的澳洲华人 第一节 经济生活的概况与特点 第二节 政治生活的概况与特点 第六章 澳大利亚对华移民政策的演变 第一节 华工自由赴澳垦殖、淘金、澳洲政府默许、支持中国移民的时期(1840-1855年) 第二节 澳洲各殖民区先后开始排华、制定限制华人法令的时期(1855-1888年) 第三节 澳洲各殖民区开始统一排华的时期(1888-1900年) 第四节 “白澳政策”确立并全面实施的时期(1901-1972年) 第五节 最终废止“白澳政策”,对华移民政策作出重大调整的时期(1972-1995年) 第七章 澳洲华人社团的历史考察 第一节 澳洲华人社团溯源 第二节 早期澳洲华人社团的建立 第三节 19世纪未20世纪初至二战时期澳洲 第四节 战后澳洲华人社团的嬗变 第八章 战后澳洲华人的经济、政治与文化生活变迁 第一节 经济模式的重新构建 第二节 参政运动的蓬勃兴起 第三节 澳洲华人文化的发展繁荣 第九章 澳洲华人与中澳关系的现状和展望 第一节 中澳建立以来两国关系的发展 第二节 中国留学生在澳洲 第三节 澳洲华人社会的现状与前途 第四节 21世纪的澳洲华人与中澳关系展望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书摘 在这一时期,华工入澳是比较自由的,入澳后也受到了比较平等的对待。澳洲各殖民区政府对华移民政策相比较宽松,对华人入境是默许、支持的,没有制定限制华人的法律条例。采取这种对华移民政策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华人刚开始进入澳洲,人数还很有限,没和白人移民产生竞争。二是澳洲处于早期开发时期,劳动力紧张,雇工寻找工作非常容易。三是白人移民多为欧洲下层人,不少人刚从贫团中挣扎出来,还保持着劳动者的同情心和助人品质。 长期以来,由于清政府的闭关锁国,中国朝野上下对“外国之情,一概茫然”;更谈不上对地处甫半球的澳洲的认识了。清人真正了解澳洲可以说是鸦片战争以后的事。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后,西方列强用炮舰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清政府被推上了世界外交舞台,中国对外关系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自19世纪40年代起,随着清政府开放五口通商,广东、福建等沿海省份的华工去澳洲谋生者日增,国内外知识分子介绍澳洲的书籍日多,逐渐打开了国人的眼界。 当然,此前刊行的利玛窦的《坤舆万国全图》、艾儒略的《职方外纪》和汤若望绘制的地球图对清人知晓澳洲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陈伦炯的《海国闻见录》、李明彻的《地球正背面图说》,都沿袭了利玛窦等人的叙述。1842年刊行的魏源的《海国图志》所记载的有关澳洲的情况,材料亦基本录自《职方外纪》。 中国人最早使用澳大利亚一名,并介绍澳洲地名由来和地理移民情况的著作当推清人梁廷枏的《海国四说》。该书成书于1846年(清道光二十六年),其序中曰:“万历以后,西人遵海远求荒僻,又得亚墨利之北,移人实之;既又沿沂而得其南,终更 冒险以抵极南生火之地。虽不可居,而墨瓦蜡泥加之名,缘是起焉。” 滚书《兰*偶说·卷四》又曰:“澳大利亚洲,即西人所称天下第五洲者。即墨瓦蜡泥加州, 自古不通人踪之处,兽蹄鸟爪,地野人稀,无君长、城廓、宫室、伦理者,亦听民驾舶徙家于洲之东、南、西三方。凡愿迁者,官资其费,而径其界焉。” 两年后,即1848年, 原福建巡抚徐继畲又利用翻译的国外资料,撰成《瀛环志略》,概要介绍了澳洲的舆地、民俗和移民情势,并引用了西班牙人和荷兰人的叫法,将澳大利亚“名之曰墨瓦蜡泥加”和“澳大利亚”与“新荷兰”。 其书曰:“前明时,西班牙遣使臣墨瓦兰由亚墨利加以南,西驶再寻新地。舟行数月,忽见大地以为另一乾坤,地荒秽、无人踪,入夜磷火乱飞,命名曰火地。又以使臣之名名之曰墨瓦蜡泥加……后荷兰人东来,建置南洋诸岛,展转略地,遂抵此土,于海滨建设埔头,名之曰澳大利亚,又称新荷兰。旋为佛朗西所为,佛人寻弃去,最后英吉利得之。” 英国占有澳洲后,“因其土地之广,坚意垦辟。先流徙罪人于此为屯田计。本国无业贫民愿往谋食者亦载以来,他国之民愿受一廛者听之。” 读书又叙英人早期开发澳洲情况;“英人流寓者垦海滨湿土,种麦与粟,草肥茂,牧羊孽乳甚逮,毛毳细软,可织呢绒。现居民不足十万,每年运出之羊毛值银二百余万两。百物未备,日用之需,皆从别土运往,英人于东境海口会城曰悉尼,居民二万,捕鲸之船时时收泊,贸易颇盛。” 澳洲华人中很早就有反清组织的存在,早期淘金华工中就有不少人是曾因参加反清斗争遭受迫害而远走海外的。在淘金时代,维多利亚州北部矿区和新南威尔士州已有源于中国洪门的帮会组织—义兴会在活动。该会以“反清复明”为宗旨,在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活动非常活跃,在维多利亚各矿区都建有分会。在1895年香港兴中会成立时,即有澳洲华人谢生泰、余荣等人参加,这主要是“由于反清义士龙兴邦等流亡澳洲,在各地矿区鼓吹革命思想的影响”所致。1897年在墨尔本又出现子与义兴会相对立的帮会团体保良会,两会之间不断发生矛盾。1904年它们在墨尔本唐人街发生了一场冲突,义兴会获胜。保良会势力从此衰落,1912年自行宣布解散。 20世纪初,义兴会逐步公开并与澳洲欧裔团体“共济会”(The Chinese Masonic Socity)建立了联系,采用了“华人共济会”(The Chinese Masonic Socity)的英文名称。1908年,新南威尔士州义兴运动在梅东星、黄柱稳领导下在悉尼布莱克本街建立 定作用”。辛亥革命前,李元三带头与墨尔本的“少年中国会”组成反清政权的联合阵线。其后,共济会又改称中国洪门民治党,仍是澳洲华人最重要的社团之一。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流亡海外,在美、加等地先后成立保皇会,后称“新民启智会”(The Chinese Empire Reform Association)。1900年1月14日,悉尼保皇会成立,墨尔本保皇会亦于同年11月间建立。澳洲保皇会共有10个支部,其领导成员主要由悉尼华商组成。应当指出,尽管澳洲保皇派的政治倾向是保守与落后的,但他们和当时所有的海内外华人一样,期望有一个政治独立、经济繁荣、人民安康的中国,同样表现了海外华人的拳拳爱国之心。何况他们的活动还不可能对中国民主革命产生逆转性的影响。由于当时澳洲华人中“没有其他政党能提出可供选择的政治思想,”因而“在20世纪头10年,保皇派的政治思想很少受到批判性的挑战”,在一定程度上占了优势。 粱启超应悉尼保皇会的邀请,于1900年10月——1901年4月访问澳洲,其间梁氏于11月14日在墨尔本参加当地保皇会负责人的选举,选出谭英才、梁贤统为值理。墨尔本保皇会成立时有会员六百多人,但并不都主张保皇。该会发起人之一任洪南就主张中国应现代化,主张华人服饰西化,以减少白人对华人的歧视。在他的影响下,墨尔本保皇会的政治倾向一开始就与悉尼保皇会有所不同。其后,该会积极宣传华人不抽鸦片,提倡剪辫,穿西服。它还拥有一个藏书丰富的图书馆,在那里可以读到主张改革与革命的不同倾向的报刊,1904年还出版了报纸。1908年,共和派人士刘月池、黄右公等人又致力于改造墨尔本保皇会,将其更名为“启智会”(The New National Mind Broadening Association)英文名称中去掉了“Empire”一词,它实际上已变成了一个共和派组织。 “启智会”的“目的在于团结和唤醒澳洲华人热爱祖国和在中国发动改革和现代化运动”。这与悉尼的情况大不相同,悉尼保皇派人士在辛亥革命后仍坚持保皇立场,支持批评新政府,并在华人中仍占主导地位。 早期华人社团的出现是早期移民海外的华人未能立足、适应、融入主流社会,而借民族传统势力自保、自助、自治,谋生海外的一种必然产物。它们“主要是建立在家族、村社及宗教联系的基础上”的。 19世纪中叶,澳洲淘金热兴起以来,大批华人背井离乡,飘洋国外,初到异国他乡,人地两生,社会地位低下,经济基础薄弱,语言不通,再加上后来欧洲白人日益加重的种族歧视,在澳洲生存和立足,困难重重。中华民族历来有同舟共济,患难相助的传统和习惯。早期赴澳华人移民大多出身农民,他们在国内历代遵循聚族而居、守望相助、族有族长、姓有宗祠的古老传统。到澳洲之后,为互助共济,合谋生计,避免和当地白人或政府发生矛盾冲突,调解华人内部发生的困难和纠纷,便仍采用国内世代相袭的习惯,汇集同乡、同姓、同宗,以宗亲、乡土和业缘关系,建立起许多互助、联谊、福利性的社团组织和少数秘密会社。 早期华人社团的出现是早期移民海外的华人未能立足、适应、融入主流社会,而借民族传统势力自保、自助、自治,谋生海外的一种必然产物。它们“主要是建立在家族、村社及宗教联系的基础上”的。 19世纪中叶,澳洲淘金热兴起以来,大批华人背井离乡,”飘洋国外,初到异国他乡,人地两生,社会地位低下,经济基础薄弱,语言不通,再加上后来欧洲白人日益加重的种族歧视,在澳洲生存和立足,困难重重。中华民族历来有同舟共济,患难相助的传统和习惯。早期赴澳华人移民大多出身农民,他们在国内历代遵循聚族而居、守望相助、族有族长、姓有宗祠的古老传统。到澳洲之后,为互助共济,合谋生计,避免和当地白人或政府发生矛盾冲突,调解华人内部发生的困难和纠纷,便仍采用国内世代相袭的习惯,汇集同乡、同姓、同宗,以宗亲、乡土和业缘关系,建立起许多互助、联谊、福利性的社团组织和少数秘密会社。

精彩短评 (总计2条)

  •     哈哈哈哈居然有pdf太赞了
  •     内容比较详细 做论文的时候用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