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的艺术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1
ISBN:9787501752706
作者:陈功
页数:363页

作者简介

长期以来中国的信息科学与信息实践存在严重的脱节问题,虽然信息分析与情报研究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的历史相当久远,但信息分析始终并未形成独立的学科体系,因此难以进一步的发展,并对中国未来的竞争实践构成了现实威胁。

为了使信息分析和情报研究能够有效地面向未来,作者结合日常分析工作,通过历时一年半的研究和写作,提出了信息反射论、思维训练、知识能力、信息链和策略研究等一连串的基础理论概念,引入了必要的方法体系和基本原则,批判性地挑战了长期以来信息科学的传统观点,并在此基础上,首次明确提出并构筑形成了信息分析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应该说,这是一部来自于专业研究人员的著作,是来自于现实的作品,非常务实且具有可操作性。


 分析的艺术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相信关注国内外经济动态的人对安邦资讯和陈功应该不会太陌生,安邦资讯的分析报告在很多财经类网站上(如和讯)都可以看到,而陈功是安邦的创始人和首席信息分析员。我个人觉得安邦的分析报告无论是风格还是内容在国内都算得上独树一帜,值得去读。《分析的艺术》是陈功前几年出版的一部关于信息分析的书籍。由于和工作有关,我从同事那里借来,用了大概两个月的时间才粗略地把这本书看完,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这本书并不像书名那么引人入胜。之前,对陈功个人的印象来自于他的一些分析文章和那篇“一个首席分析员兼公司总裁的招聘启事 ”,他的语气总是斩钉截铁、锋芒毕露,这或许就是分析员所必须采用的语言风格。而在这本书中他也承认使用了“坦率的说教口吻”。陈功在这本书中想从理论上对信息分析和情报研究进行一番梳理,但却显得有些杂乱,一些概念和理论干瘪而无生气。另一方面,本应作为重点的案例分析不仅数量少,也缺乏新意。而整本书的结构也比较散乱。对信息分析这个领域我只是一个门外汉,看了这本书才稍微有了一些概念,而且隐约觉得这或许正是我所感兴趣的一个方向。注1:应萧秋水兄之邀,把03年写的一点读后感贴上来,希望能有所帮助。原文和一些链接在这里:http://goodknight.blogbus.com/logs/2003/06/15216.html注2:之前在求职的过程中,也给安邦咨讯投过两份简历,一份是在招聘会上,一份是电子邮件,都没有回应。后来发现那个职位从去年到现在一直都在招人,不知为何。
  •     http://www.amteam.org/k/Board/2007-6/0/571505.html向BI界做数据分析、业务分析的同志们推荐好书一本——《分析的艺术》。是本好书,作者陈功,一位财经领域的分析师,试图将自己分析问题的方法总结成为一个体系。虽然他不是BI领域的,但其实做的事情是相似的——基于信息进行分析,指导决策。这也是BI要解决的应用问题。特别是,文中所描述的内容跟我现在工作内容极其相似的,大有感触。所以,花了这个周日一下午的时间,读完了这本书。除了少许章节觉得是废话之外,这本书给我很大的启发。当然,那些感觉是废话部分的,大多谈分析的重要性,也许对于那种向客户推销BI技术的厂商,是值得一看的。阅读完毕,基本上记住的有下面三个观点:1 分析思维比分析技术更重要;2 分析者的价值在于”发现”;3 分析者得更像个艺术家一样工作;我想这也就是作者的主要观点,再深入介绍一下。首先,作者将这个话题当作一门学科来描述,叫做”信息分析学”,我想这未必就能如作者所愿,成为这样名称的一门学科。但毕竟我们日常生活中到处在分析问题,而在我们BI领域中,这种对信息的分析也是其中一支。只不过,在BI里面,大多谈是对数据的分析,而所谓信息,是比数据含义更广的概念,包括数据库中的,包括外部非结构化的数据,关键是信息包含了一些含义在其中。“信息分析学”,它背后的一套方法被作者分成”核心分析方法”和”技术分析方法”,说白一点,就是思维和技术。想想人们分析一个问题的时候会怎样,首先会找出一些思路,再深入一点,会利用现有的数据作出一些模型来验证这些思路,比如经济学的公式或者数据挖掘那样。前者就是”核心分析”,后者是”技术分析”。在此,作者就首先提出了第一个观点,分析思维比分析技术更重要。这个观点在ttnn中也曾经提出过,而在我们自己身边,却到处存在分析技术比分析思维更重要的场景。说起人们的分析思维,每个人都具有,只是尚未形成体系而已。作者加以总结,得出诸如解析、归纳、假设、类比等方法。相信看到这些词汇之后,大家都会觉得自己也会使用分析方法,大多人都会从过去经验中总结出一些教训,这是归纳;会用其他领域的例子拿来做比喻证明本领域的事情,这是类比。不过无意使用这种方法和有意使用这些方法本身就是一种区别。可以将两种方法作个比较。分析思维是定性的的,而分析技术是定量的。说前者比后者重要的一个依据是”手段总得服务于目的”。但我认为在这点上,我甚至认为作者说得还是不够彻底,说来说去,分析思维和技术,都是手段,还不是分析的目的。比如说归纳,是从众多事物中抽象出一般的规律。核心方法是目的吗?不是,目的是要得到一种结论。也就是上面提到的第二个观点——分析者的价值在于发现。“发现”,可以算的上是一种目的。不管分析思维多么清晰,或是分析技术多么高超,如果最后没有什么结论,也是白扯。你别不信这点。反正从我们身边的例子看,确实到处存在这样的现象。一份分析报告,没有任何结论,只是给你一堆图表、统计数字,里面倒是能够充斥一些高深的术语,却好似在炫技一般。可惜,这是一份没有”发现”的报告。确实,要得到”发现”是困难的事情,首先要知道已经发现了哪些东西,否则天真地提出一种自以为是的”发现”,原来已经是被大家熟知的常识,那也挺无趣的。第三个观点,是分析者究竟应该是如何工作的?是那种循规蹈矩的,按照固定模式思考?还是像个艺术家一样,不断要突破自己?答案是后者。显然,这对分析者的定义是一种高标准,但确实如此。要将一件事情分析透彻,不能总是抱着旧的脑筋不放,比如就是按照某种现有的模型去分析新问题。甚至是这套”信息分析学”提出来的体系,若干核心分析方法,虽然看起来是比较基础性的了,但同样是可以怀疑,去突破的。这要求分析者将自己的工作当作一门艺术,而不是程式化的任务。这个说法是有道理的,但想了想,觉得其实是废话。因为这对任何行业都是一样的,每个行业都可以发挥创造性。就算是做服务生,做售货员,都是可以做到创造性的。再说,像艺术家有什么好啊,也可以说很多艺术家都是没有创造性的,看似创造出”作品”,其实还在消耗前人的积蓄。而真正有创造性的人,从来就是没有好下场。所以我倒觉得说”分析者应当像商人一样工作”更好一些,盯住目标,能用最低成本达到目的就不多花一分钱。在本书的后半部,重点介绍了若干核心分析方法。比较法、归纳法、假设法、解析法、类别法、逻辑关系法、情景法、图表法、演绎法、综合法。感觉作者如此描述,似乎并没有构建出一个”分析体系”,只是罗列了一堆方法而已。并没有解决什么场合下用什么方法的问题。但这个问题却给我们留下一些思考的空间。如果将”分析问题”当作一问一答,可以看到,本书做的论述都在告诉你有多少种方法回答问题,却没有告诉你”问题”究竟有哪些种。至于文中详细描述的核心分析方法,给我很多启示,人们分析问题确实是从按照这些路子做的。不过这些方法似乎也是不同层面的。有的是在分析过程方面,比如比较法、归纳法,都是将重点放在如何分析一个问题上。而情景法、图表法却重在如何表达分析上。有时候,分析的过程,和分析的表达不太容易区分。上周,我们项目组就有一个很好并且成功跟客户沟通的例子,可以说是将情景和图表结合起来的方法。构造一个应用场景,并且借助设想的图表,来表达我们未来的分析结果,让客户更容易理解如何应用这个结果,以及帮助自己明确后续的分析思路。不管怎样,这本书对于BI领域中做分析应用,做数据挖掘的同志来说,都是极具参考价值,不妨一读。

精彩短评 (总计5条)

  •     智者的必修
  •     主要是说分析有多重要。但具体分析方法提得比较少,不成体系
  •     陈功:信息就是知识、组织和活动。 以我的经验来看,大多数人对自己的承受力都是高估的,更何况大多数时候人们并不清醒地了解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在这种情况下,退缩也并非是大不了的事情,但请打消当分析家的念头。 事实上,无论中外,有资格戴上分析家这顶桂冠的人,都是出类拔萃之辈。在这个行业中,根本容不下平庸之辈,除非他一辈子不谈自己的观点和研究结论,而同时他却有机会仍被称为分析家。
  •     为我开启了一扇门
  •     : G353.1/7211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