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入门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1
ISBN:9787112115464
作者:顾大庆,柏庭卫
页数:225页

作者简介

《建筑设计入门》分为上下两篇。上篇阐述有关课程设计的4个核心问题,即对建筑设计不同入门之"门径"的认识;如何以本地的建筑设计研究作为入门教学的参照系;实际制作的经验在入门教育中的重要性;以及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原则和方法。下篇则以图示的方式描述一个完整的训练过程。
建筑设计入门课程的特殊性在于其对设计基本概念和方法的强调,以及使得一个初学者具备初步的建筑设计能力的教学目标,因此对有关教师在设计研究和教学法研究方面有更高的要求,具体就体现在课程设计中。

书籍目录

前言1前言2上篇门径参照制作课程下篇坐具单元场所中心亭子后记致谢

前言

  这本《建筑设计入门》的写作角度既不似纪录学生作业的作品集。也不似一般的学生做作业的教学参考书。如果说一个教育过程包含了“教”和“学”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这本书侧重从“教”的角度来描述一个建筑设计入门课程。  作为一个设计教师,这些年来我对“teachable”这个概念非常沉迷。最初接触到这个概念是在研究“得州骑警”这一发生于1950年代美国得克萨斯大学的短暂的建筑教育买验时。一群年轻教师提出了一个要使得现代建筑“可教”的教育命题。他们意欲发展一个能与巴黎美术学院的古典建筑教育体系相提并论的新的“学院派”。我以为这个“使得……可教”的概念是指一种超越建筑师个体经验的、学术的设计教育方式。这对大学的其他学科来说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对建筑教育而言却是一种奢求。因为传统的设计教学只有经验,没有学术。进一步,我还以为“使得……可教”这一概念不是指建筑设计的个别概念、知识和技能,因为这些个别的问题总是可教的,而是指如何培养特定的设计态度和做设计的方法。以学术的方式来使得设计态度和做设计的方法可教,一个设计教师需要具备两种基本的能力:一是要有方法意识,即对自身的设计方法的自我反省,或列特定设计态度和方法的敏感性:二是要有将特定设计态度和方法转换成可以传授的练习或设计课题的能力,这涉及如何设计一个设计课程的问题。  建筑设计入门课程的特殊性在于其对设计基本概念和方法的强调,以及使得一个初学者具备初步的建筑设计能力的教学目标,因此对有关教师在设计研究和教学法研究方面有更高的要求,具体就体现在课程设计中。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阐述有关课程设计的4个核心问题,即对建筑设计不同入门之“门径”的认识:如何以本地的建筑设计研究作为入门教学的参照系:实际制作的经验在入门教育中的重要性:以及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原则和方法。下篇则以图示的方式描述一个完整的训练过程。  中国的建筑教育在过去的20年经历了一个飞速扩张的时期,建筑院系从原先的十几所发展到现在超过200多所。教师的培养也成为一个日益迫切的问题。列那些有志投身干建筑教育的人士,本书或许可以起到一个“入门”的作用。

章节摘录

  一个进入大学的建筑学专业的学生,他的惟一学习目标就是学习做设计。如何才能买现他的目标呢?这并不是一个可以简单回答的问题,我们必须从建筑设计训练的特别方式来说起。  我们今天的建筑教育起源于17世纪法国的巴黎美术学院,更早则可以追溯至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学院。早期的建筑教育具有两个重要的特点,一是建筑作为艺术的一个门类,与绘画和雕塑并列:二是开辟了一条通过正规教育来培养建筑师的途径,即所谓的学院派方法。但是,在这个新的教育体人民制中,关于学习如何做设计这个最为核心的部分则依然沿用了中世纪行会的师徒制方法,即学生在学校只学习理论知识,同时在建筑师的(也可能是学院教授的)事务所里跟随老师的实际设计项目来学习设计。后来,巴黎美术学院在师徒制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以图房(Atelier)为基础的完备的设计训练体系,以设计竞赛的方式来传授设计方法。这个时候的工作室已经不是建筑师的事务所,而是一个专门的教学场所。学生所做的也不再是老师的实际工程,而是美院定期举行的设计竞赛。但是,教授设计的主要还是实践建筑师,也就是说基本形成了沿用至今的建筑设计训练的设计工作室制度的雏形。19世纪,这种建筑教育制度被引入美国的大学体系,建筑学成为大学的一门学科。但是,学习如何做设计的方法并没有本质的变化。  在现今的大学体制内,设计工作室是这样的一个教学场所:通常是一个大的空间,学生以年级来组织,每个年级以10~15人左右来分组,每个学生有自己的工作台,以小组为单位来安排空间,每个小组由一位设计老师负责。学生在这个场所内,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各种设计课题:课题的时间跨度可以短至数天或长至数月:大多数的设计课题是由学生个人来完成,有时也需要与他人合作。每个设计课题的结束,学生要在特定的场所向由老师以及外请的建筑师所组成的评委展示和说明自己的设计,并回答评委的各种问题,最后则会得到一个作为学习表现的评分。如此,学生不断重复这个过程,完成从简单到复杂的不同层次的设计课题,最终完成自己的学业。  对一个刚刚跨入建筑学大门的学生来说,对于这种与他过去所熟悉的中学教育如此不同的设计工作室学习的体验往往是迷惘多于兴奋。对于这种既没有教科书,又缺乏系统指导,在茫然无知中疲于完成各种作图或模型制作的任务感到无所适从。学生的这种消极的体验恰恰反映了学习做设计的困难之处,即建筑设计本质上是一种做事情的学问。最典型的是一个设计者能够设计一个好的建筑,但他却不能够用语言来解释他是如何做到的。在设计的运作机制还不能完全用语言来阐述的前提下,设计工作室就被认为是学习做设计的最佳方式。建筑设计知识的本质以及建筑教育的不同方式  我们在前面提到,建筑设计的本质是一种做事的学问。我们还强调设计知识的经验性和不可解释性。但是,作为一个学科,人们从来没有停止过对如何做设计的知识作各种理性的解释,希望这一不可言述的知识真正变得可教。  那么,如何来看待这种做事的学问呢7我们可以把如何做设计的学问划分为态度、知识、方法和技能四个方面。态度是指建筑设计的价值观,它决定了我们对设计问题的敏感性以及对设计质量的判断。知识是指有关设计问题的事实和信息。方法是指设计的步骤和程序,是对设计问题的操作。

图书封面


 建筑设计入门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本书写了港中文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一年级上的建筑教育。以下是其特色和一些与TJ不同之处:1.整个设计课程的设计是一个整体。坐具训练人体尺度,舒适性,实际制作能力,体验由设想到实现的整个过程。然后的单元,场所,中心,是一套后一个练习以前一个练习的结果为条件的练习。而TJ低年级的作业则比较分散。2.在设计过程中练习图纸,模型的技能。TJ的作法是先训练技能,再进行设计。一年级的训练如构成训练,使用针管笔作图,如何画建筑图纸,如何做模型。港中文不特意教这些,在设计中训练。这样的一个好处是学生知道为什么要作这个训练,这个训练怎么和建筑设计联系,在训练的时候明白自己的干什么。3.港中文选取了香港集装箱建筑作为建筑设计的“本地参考系”,可能学生平时对它有体会,在香港又容易参观、测绘,同时又简单,容易学习,同时避免了与西方文化上的隔膜(p34),作者特意提到了Mies的德国馆场被作为基础教育的案例来分析,并指出学生不能实地参观,又缺乏文化背景,难以对其背后的设计概念有准确的把握。TJ虽然有这个作业,不过也不是用来理解设计意图的,仅仅是用于学习制图,模型的技术。4.港中文亭子的建造,在材料上相当于TJ的木桥的设计,在尺度上相当于建造节的纸板房。TJ与其相比,在对材料(木材)的学习上深度还不够,他们的作业,要求绘制如何准确施工的分解轴测图(在哪里使用几个螺栓把怎么样的形状的木材结合起来p192),施工图。而我当时参与的一组的实际情况是,出现了一些问题之后,边施工边改正,即,没有施工图。建筑师这个职业与匠人的分离有一个重要的地方在于,设计与施工的分离,在施工中大面积修改设计是很不好的。而建造节的纸板房,首先这种材料与建筑无关,第二当时的考虑似乎就是从外部形态上出发,也没有给出是用的功能要求(虽然说了是要面向道路能够形成一系列的店面,但实际的操作过程和最后的使用,似乎都与这个无关)。另外,TJ建造节没有各个房子的相互关系的考虑,也没有实施精确的放样(这可能与我们的场地大小与学生的数量的比例有关)。5.对比例的理解。港中文的每个图纸,模型,都有一个比例的要求,明确说明,这个图纸,这个模型是在什么比例上用于进行什么研究的。比如对于单元的组合的研究使用了1:50的模型,而对单元组合成的组合,组团形成的场地使用1:100的研究,局部的深度立面采用1:20的研究。我们到大二上为止,未见有任何给定比例,给定研究内容的作法,几周的作业,时间表上写的可能是深入等字样,老师说的可能是“一草”、“二草”等字样。谁都知道要深入,也没有人太注意你是“一草”还是“二草”,重要的是,设计怎么深化,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这些是港中文的优点。6.另外作者提到“分析与综合”与“假设与验证”的模型。“分析与综合”理论认为如果与问题相关的一切方法都被彻底分析,就必定可以得到最佳的答案;后者则是设计者很快想出一个初步的设想,然后花很多时间根据各种设计要求去验证该想法的正确性。作者采用了后者,也就是不是学生先思考半天,而是一开始就面对问题,虽然一开始的设想是含糊不清,漏洞百出的,但是通过一些列的练习可以理清思路,纠正错误。(以上p88)TJ在这方面似乎没有特别强调是用哪一种理论,不过后者是需要指导教师有明确的按部就班的教学思路的。作者提出“教学操作的基本的原则”,学生必须先作出东西来,教师再对学生的作业作出反应。而不是等到一切都明白后再做作业。(p90)

精彩短评 (总计24条)

  •     建筑设计
  •     挺有匠心的。
  •     好书~
  •     相当清晰明了,尤其喜欢“Unit”部分的教学设计,学生的模型有质的飞跃。然而还是可以看出一年级学生压力之大
  •     重新审视入门的过程,疑惑才慢慢解开。
  •     强调设计和经验
  •     如何教设计 为什么设计难教?写的非常清楚。
  •     大四了还是读了哈
  •     设计与实践
  •     作为一种介入认识对象过程的方法 只是个开始 设计的开始与方法的入门
  •     这种教学方式也很适合实践性较强的专业。
  •     并不是什么入门书籍,类似是一本介绍建筑教育的书,当然是结合了港中文自身的教育背景的。其实书没什么意思,上篇主要是笼统的介绍,下篇列出了任务书,但是如果抱着想学设计的心看这本书,绝对会失望的。唯一的觉得有趣的是,整本书最后由ETH克莱默教授写给顾大庆老师“关于基础设计”的警句。可以提醒自己。
  •     很好的一本适合香港的“可教”的学习建筑的书
  •     建筑教育同样需要精心设计
  •     顾大庆吸取了ETH的本科教学后,在CUHK的教学实践记录。
  •     ETH的本科教育在香港的实践。我们可以把如何做设计的学问划分为态度、知识、方法和技能四个方面。态度是指建筑设计的价值观,它决定了我们对设计问题的敏感性以及对设计质量的判断。知识是指有关设计问题的事实和信息。方法是指设计的步骤和程序,是对设计问题的操作。最后,技能是指设计的媒介和运用技能。
  •     大一教案!
  •     全面介绍了香港中文大学建筑系建筑入门课程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成果,帮我构思了大一空间构成课程的初步教案。张永和说:“在研究建筑学教学法方面无人能出顾大庆之右”。
  •     教案
  •     国内的确太注重理论知识,应该加强一些设计实践的教学
  •     顾大庆
  •     [建筑可教]
  •     说实话,当初并不觉得有多牛逼
  •     嗯中大!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