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实践理性》章节试读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2-4-1
ISBN:9787208037755
作者:马歇尔・萨林斯
页数:325页

《文化与实践理性》的笔记-第1页

前言
核心观点:象征理性(文化)造就实践理性(功利)。人的独特本性在于他必须生活在物质世界中,但是根据由其自己设定的意义图式来生活。
观点提要(P2)
对主/客体关系认识论的抛弃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与两种结构主义
问题的根源:马克思所阐述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与文化观在被搬来解释部落社会时是否存在难题。(P1)
马克思主义和英国结构主义:沃利斯——福忒斯争论
沃利斯/福忒斯——布朗——塞巴——列维斯特劳斯
例:泰伦西社会(P6)
福忒斯所引出的象征属性(P11)
泰伦西复合体裂变图示——福忒斯的观点:实践利益依赖于现存的结构(P13)
对布朗的批评(P16)
沃利斯——福忒斯争论的关键(P16):沃利斯不承认亲属关系表现了社会加之,福忒斯认为亲属关系组织了经济活动。
小结:历史唯物主义和英国结构主义都是特殊的理论,只能适用于不同的文化世界。
马克思主义和法国结构主义
结构主义:文化观念主宰实践行动
对结构主义的批评:无历时性。骑马的结构主义者(P20)
塞巴对二者的批评:(P22)
莫阿拉的例子:图2(P26) 图3(P31) 图4(P33) 图5(P37)图6(P41) 对马克思主义批评结构主义所作的批评
马克思的原型再生产(P43)
关键在于用动态论来看结构时究竟拥有怎样的潜在意义(P44)
观点:把结构主义纳入同历史及其他人类学和睦相处的境地(P50)
马克思:结历史面对结构时惟余尴尬可言(P54)
两种类型的社会:两种理论?
例:老列 部落游戏(P55) 批评(P56) 西方文化的相同性(P57)
对两种理论的批评:(P59)
第二章 文化与实践理性:两种范式的人类学理论
文化论与实践论的无法折衷(P70)
借由分析老列得出的观点:正因为文化图式的潜能,所有的物质动因必定是象征系统的产物,而我们的任务也正在与探求这一系统的特征。实践的一般决定作用服从于文化的特定形式。
摩尔根(实践逻辑)——博厄斯(意义逻辑)的对立
摩尔根
借用索绪尔的结构语言学对摩尔根进行批判
例:摩尔根《古代社会》对普那路亚婚的解读及对图兰制度的分析(P74~77)
索绪尔的例子(P79 见后)
博厄斯
博厄斯对海水的研究:人类对量的反应本身时主观性的(P82)
对博厄斯的缺陷所做的补充说明(P85)
摩尔根——博厄斯关于实践——实践活动——概念图式的图解(P87 图9)
实践理性的人类学变体
马林诺夫斯基——G.P.默多克——尤利安·斯图尔特
马林诺夫斯基与新功能主义(更加工具性)
对马的批评:极端经验主义与功利主义(P93)
对比博厄斯和马林诺夫斯基(P95)
萨特对于正统功能主义的批评(P98)
批评马林诺夫斯基:“一种本体论的精神分裂症”(P104)
例:伐木(不是很好的例子P111)
对G.P.默多克的批评:真正的错误(P115~116)
尤利安·斯图尔特 对斯图尔特的评价:忽略了生态时一种文化系统(P121)
所有实践理性的真正问题:文化的存在方式(自然主义或者生态学/功利主义或者经济主义)(P122)
文化理性
涂尔干——怀特——道格拉斯——列维斯特劳斯
秉承博厄斯的鲁斯·本尼迪克特的定向逻辑(P124)
怀特:再进化论中强调技术对文化的决定作用;在象征理论中又强调文化对技术的决定作用。(P127)
老列与怀特的对比
从涂尔干伊始功利主义与文化的相互关系产生的结果(P129)
涂尔干:否决个体经济主义,否定政治经济学,却不得不在社会层次上复制一种同样的经济主义,并在个体层次上决然否决这种经济主义。(P131)到头来,照样无法避免功利主义的目的论(P133)
对涂尔干的进一步批判(P135):坚持认为主客体间的关系既能又不能沟通。
评价:涂尔干提出了一种象征化的社会学理论,但没有提出一种关于社会的象征理论。在他看来,社会不是由象征过程构造起来的,而恰恰时一种相反的过程。(P141)
道格拉斯:一种社会性的拜物教(P145)
列维斯特劳斯:拒绝承认这种二元区分的本体论地位。结构化的共通性(P146)
塞巴的观点与小结:人类学的文化本质(P150)
第三章 人类学与两种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问题
“马克思拒绝把知识简化成自然,把社会简化成技术,把生产简化成需要,从逻辑上讲,这实际上肯定了象征的发明是必然的”
“在马克思看来,人们在生产过程中面对的现实力量要凌驾于人们对这些力量的想象之上……在他看来,语言是一个命名过程,是一种社会文本与物质文本相调和的产物”
“马克思首先把人们谋生的必要性置换成了生产的结构性支配作用,然后就断言生产作为一个实际的时间程序具有首要地位……人类肉体的、生物性的需要是人们所有活动中最为持久、最为迫切的,因而也是其他所有活动的先决条件”
“在《导言》中,马克思把生产关系消解成了生产过程本身,从而也把文化逻辑消解成了工具逻辑…为了把生产的自然逻辑假定为远处的文化(历史的)事实,他把生产的文化关系转换成了自然的关系”。(P200)
引用C.赖特.米尔斯的评论来论证自己对马克思思想的总结:“C.赖特.米尔斯评论说,‘马克思关于阶级意识的看法……同耶利米.边沁一样都是功利主义的和理性主义的’…..关键在于,物质效用、实用,在任何绝对意义上都不曾存在过,而只能存在于文化秩序设定的尺度和形式之中” 。(P208)
第四章 资产阶级的思维:西方社会作为文化
鲍德里亚:象征性交换价值
历史唯物主义/资产阶级经济学——通过实践论的异化—— 将意义系统封闭在实践中(P216)
生存力的限制/使用价值(P219)
生产是文化意图 象征本身的定义(其实不是定义)(P220)
生产是文化结构的功能环节,功利的最大化逻辑实际上是象征法则的奴仆(P221)
例:美国家畜的食物选择和禁忌(食用家畜的文化理性)
肉食——力量——雄性——印欧传统中对牛的认可(P222)
73年危机时刻卖马肉的情况(P224)
美国肉食传统:动物物种同人类社会的关系
牛—猪—马—狗:牛/猪(可食) 马/狗(不可食)
食物系统的结构主义 牛:最可食/猪:较可食 马:较不可食/狗:严格禁忌
狗:作为主体/家庭成员 马:佣人/奴仆 猪/牛:相对于人类主体的对象 猪:更接近 牛:最高社会等级的食品
可食性以颠倒的方式与人性相联系
可食性部位的内外之分是对人体隐喻性的延伸(P226)
结论:一种象征逻辑和图腾秩序(P227)——现代图腾制与市场理性(P229)
结论:整个自然界的再生产构成了整个文化的对象化(P230)
美国服饰系统研究
服装的语义系统:参见罗兰·巴特《流行体系》
服装为文化话语提供一个系统的基础
构成话语的组成单位与图腾思维相联系(P231)
目的:从文化角度解释生产
预先设定的立场:生产是象征图式的实践(P232)
再生产出来的服装是一种分类图式
二元对立的结构:城/乡 中心/边缘 公共/日常 西海岸/东海岸 日/夜 春/秋
丝绸的女性气质(见注释14) 浅色:当权;亮色:大众(P234)
观点:资本主义并不是纯粹的理性,它是一定形式的文化秩序;或者说是以特定形式行事的文化秩序。(P236)
图11 美国服饰系统中指示的功能图示
1 礼仪对应性规则
2 礼仪性强化规则 图12(P239)
三种ECU:布料/线条/色彩的结构主义分析(P242~255)
观点:社会事实即是物质的又是观念的。生产是更普遍的具体逻辑的实践,逻辑本身被生产为对象自然的象征性占有。(P248)
符号:对象性差异的观念 两种自然条件(P249)
对色彩的分析:交通信号灯,利奇的三种观点 图14 色彩意义的关系
观点:以貌取人恰恰是西方文明所采取的最重要的象征表述形式(见注释29)。
结论:另一种野性的思维:观念被营造成了认知本身(P255)
结论:理性是象征逻辑的选择。(P256)
第五章 结论:功利与文化秩序
主要探讨文化的象征论与实用论/西方文化的独特性问题
致命的划分:将文化秩序分成不同目标的次级系统(P265)
(忽略了内部强加于外部的理性)
文化秩序的统一性由意义构成
推论:文化形式不可能由物质力量得到解释。(并不意味着是一种唯心论的解释 关于唯心论,参见贝克莱)(P266)
含义:一种象征属性 历史唯物主义问题 实践利益由象征建构(P267)
逻辑只能是观念本身的属性 物质力量本身没有生产力(P268)
在自然选择之前,文化选择已经出现,自然事实的选择产生于文化结构之中。(P269)
作为一种“生存力的限制”,自然界只解决生存的问题,而不关心具体的形式。(P270)
自然的行动是通过文化开展的,是作为文化综合的环节。
例:大理石雕塑(P271)
西方社会的特性:一种“与众不同的幻觉”(经济象征机制以结构的方式起着决定性作用)/文化着重点的不同代表象征图式的不同制度性整合)(P272~273)
单比较资本主义社会和部落社会:物质生产/亲属关系(见马克思的原型再生产)——不同产品的意义差别——通过思考法则的类型来解释文化差异——生产逻辑是文化的分化逻辑(274~276)
索绪尔用交换价值阐述符号的概念价值(见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P161)(P277)——资产阶级图腾制的“野蛮性”(P278)
货币之于西方社会如同亲属制度之于部落社会,西方社会把每一种关系都同化成了生产中的地位。
经济:为相应的主题生产对象,夜对相应的对象生产主体。(P279)
观念的类比早已存在于社会实践之中
“唯一的真实社会经验”(P280) 存疑(见P283~284)
西方文明的独特性(P284)
资产阶级社会:一切都致力于掩盖系统的象征性秩序化。
西方文明的最终独特之处在于象征生产的方式。(P285)
个人评价:
将文化至于实践理性之前的主体地位,试图消解文化论/实践论的二元对立
一种试图综合历史与结构的符号人类学
太晦涩、冗长、不说人话
对一些概念根本没有进行解释(文化、文化理性、文化秩序、象征图式、意义逻辑、文化解释)
预先设定的立场
何以自信人类学家“唯一真实的社会经验”?(P281)
一种本体论的缺席

《文化与实践理性》的笔记-第206页

马克思一再坚持说,个人是社会的存在物,但他的异化概念却依赖于“人和他的社会存在的对立状态”

《文化与实践理性》的笔记-第164页

马克思的观点也不是粗陋的唯经济论,把人理解成唯利是图的个体,即是说,在与社会环境相对抗的过程中,个体操纵社会环境的目的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最大利益。在马克思那里,“个人首先是社会的存在物”:人只有作为社会的成员才能存在——这正如西方社会视为理所当然得这种经济化的“个体”形象来看待自身,而这种经济化的个体本身恰恰就是这个社会的异化产物,是在意识形态层面上的自我意识。

《文化与实践理性》的笔记-第166页

这也就是说,在许多决定性的方面,生产的文化秩序被自然化了,在它的作用下,上层建筑是作为自然秩序的文化化形式而产生的。
文化秩序的历史变异性是有待于解释的问题,而在试图进行解释时,在双重意义上,它也由解释的主项(subject)变成了解释的谓项(predicate)。首先,历史被从人类主体中抽离出来了。在关键的理论环节上,人以其本质面目出现:人是具有需求的动物,并毋庸置疑地必然要运用可资利用的物质手段在自然中采取有目的的行动。同时,经济条件现在被看作是“给定的”——作为既定状态的生产力:当前的文化建构物被以实证主义的方式抽离出来,其功能就是要把它表现为中性的和惰性的。文化组织方式因而成了为满足需求而展开的自然-物质方案必需的手段。因此接下来就必须把文化转变到谓语的地位。社会秩序和思想是实用目的论的必然结果,它们以各自的方式转述着“劳动环境的客观逻辑”。这样一来,自然化了的生产活动也就不再受象征的决定作用,并辩证地超越了这种决定作用,反而是生产活动本身决定着象征系统。下层组织受事物本身的制约,而马克思的人类学亦步亦趋地跟在生产后面,却不在生产之中。


 文化与实践理性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