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把美献给这个世界的荒凉》书评

出版日期:2015-1-1
ISBN:9787517108999
作者:朱科
页数:264页

逆向学习

By 書評之亂*在豆瓣潛水多年,深知豆友高人多如繁星。小弟之所以能夠出這本小書,與衆多豆友激勵、扶持分不開。我是個寫字的,能得到認同自然高興,有不同意見也屬正常。此文算是自我推介,也是抛磚引玉。~~~~~~~~~相信不少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曾经对某一种经验深信不移,有的甚至奉行了数十年,可是突然遇到某个人、某件事,或者生活中发生了某种变故,才发现原来的经验要么过时,要么干脆根本就是错误的,最终主动地用另一种经验取而代之。这“另一种经验”或者是很久之前就已存在的旧思想,或者是时下通行的某种新潮流。总之,每每遭此观念上的大变,人们总会觉今是昨非、昨是今非。英文中有个词“unlearn”(逆向学习)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请把美献给这个世界的荒凉》一书,以书评、影评、随笔为主,份量并不重,行文通畅,可读性较高,大约是上班一族、在校学生出恭入敬时的上选读物。但不得不说,作者写这本小书,还是有一点小私心,希望能够为“逆向学习”发出些声音。如果读者稍稍读过其中几篇文章的人,可以有所感,回顾一下自己习以为常的“固有观点”,重新认识形成这些“理所当然”的思想背后的真实力量。至少读者在腋下夹着此书,按下马桶冲水按钮的一瞬间,能够为独立思考也多让出点空间,作者大概就会蓬头跣足,满地撒欢儿了。在“梦想”满天飞、“奇迹”遍地走的当下,放肆地鼓吹“励志”,大概是除了偶像崇拜以外,读书认字的人最安全、最生财的营生了。励志?谁不爱听啊。一个相貌堪称奇异的男人,高考两次落榜,第三年才考上一个地方师专,毕业后工资太低,入不敷出,不得不当起“倒爷”,拉下知识分子的脸,卖鲜花、卖礼品。可是,20年后,这样一个曾经不折不扣的“撸sir”,却一次次创造财富神话,成功超越李嘉诚成为了“华人首富”。真够励志啊!是的,如果这个男人的“成功”可以复制,让每一个“撸sir”都能够昂首雄起,各地方的GDP不愁了,屌丝、蚁族也犯不着仇富了,北京出租车司机终于能休养几天,暂时不用操心国家大事了。可是,《请把美献给这个世界的荒凉》要问了,对于真正生活在底层的人们,“成功”可以复制吗?只有“财富成功”才能被称为成功吗?所有“成功”的背后有没有隐情?除了追求“成功”,年轻一辈还有没有别的路可走?几番追问一落槌,人们在重新阅读“励志”故事时,就有可能有不同的看法了。在《励志是一种病》中,作者更是剑走偏锋,抨击、揭露生活中的“伪励志”,“是一种无聊的精神胜利法,是一种容易上瘾的疯病”。年轻人应当拒绝这种励志,“拒绝对实现人生价值的粗暴而简单化的描述,拒绝超离现实基础的妄想与执念”,“要对各阶段理想与严酷现状保持相对的清醒与冷静,承认每个人都是受地域、文化、家庭以及各种偶然性因素局限的,但是要在这些局限之内,穷尽自己的无限可能”。换句话说,要对“励志”故事进行逆向学习,放弃原来功利化色彩浓厚的“成功学”,重新组织知识,建构思想,找寻最适合自己的路子。类似于逆向学习“伪励志”的例子,《请把美献给这个世界的荒凉》一书中还有很多,大家若有兴趣,不妨略加发掘。也许有人会说,现世艰险,“逆向学习”说得轻巧,即便果真做到了,“醒来了”,也必定不能“照进现实”,言语的巨人瞬间就会成为行动的矮子。可是,大家别忘了,当下并不是猿人刚会生火的石器时代,而是人类上天入地几乎无所不能的“E时代”,新一辈的年轻人接收信息与世界同步,视野更宽广,价值观更多元,逆向学习的基础条件比前几代人不知要好到哪里去。有了这样的技术基础,且拥有主动相信的勇气,虎不辞山,人不辞路,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85后都开始写这么美的文字了

我老了。。。 记得,前不久参加互联网的一次沙龙,大家聊天,说现在投资人投项目,要看创业者是不是85后,如果是85前,就不投了。。。顿时,心里哇凉。。。今天看到85后媒体人这本书,更觉得紧迫了,怎么说呢,我能停止学习和阅读吗?不敢不敢!期待阅读

李贵成老师:不得不说,此书还是一剂良药

阅读如旅行,好书如美景,读一本好书仿佛经历一次美丽的旅行,是一场视觉和心灵的盛宴。《请把美献给这个荒凉的世界》,书如其名,游走其间,色彩斑斓,风光旖旎,渐凉的空气也多了温情的味道。本书共有63篇文章,其中书评26篇,随笔22篇,影评15篇。单从数字而言,我们可以看出作者首先是一个爱读书的人,其次是一个爱写作的人,然后是一个爱看电影的人。与朱科君相识于3年前,那时媒体人的待遇堪忧,他说他负责民生栏目的采访报道工作,需要每天走街串巷挖掘新闻。后来,从民生到时政,工作内容的变换也许给了他不一样的视角来思考现实与理想的差距。生活中的他总是不急不躁,不慌不忙,满脸读书人的秀气与温和,这与书中机警犀利的文风实在迥异,令我吃惊。平心而论,我个人的阅读体验是吃力的,这与我贫乏的知识储备及狭窄的视野有关,特别是书中提到的诸如简•雅各布斯、翁贝托•艾柯、迈克尔•桑德尔等人的著作我更是鲜有涉猎,不免加重了阅读的难度。阅读的过程也是清醒认识自己无知与不足的过程,借此机会静下心来反思自己三天打渔两天晒网的阅读习惯与安于现状不问世事的生活态度,不得不说,此书还是一剂良药。我把全书的核心归纳为两个关键词,一是追问,二是坚持。无论是书评、影评还是随笔,作者始终没有离开这两个核心。“我”是谁?怎样做一个“真实的自己”?人文学科“有用”还是“无用”?“人人生而平等”可能吗?……作者以追问的形式完成了对“自我”的审视和生命意义的建构,同时,也引发了读者的思考。“当你出生在当下这个可以大声说话的年代里,何曾想到在1966年,你的同龄人因为一首手抄的普希金爱情诗差点没命”(《忘了我是谁》)读到这样的句子,读者心里一震,如今这个不是最好也不是最坏的时代,我们已经拥有太多,又有几个人能够发自内心去珍惜和感恩呢?“我是谁”这个从古至今也没有正确答案的命题在作者的巧妙处理下,轻而易举地触动了读者的内心。追问的同时,作者自觉承担起知识分子的使命与责任,处处显现出对独立精神与批判意识的坚持,对真理与爱的坚持,对忠诚于信仰的坚持。这些坚持,让我们看到一个年轻的媒体人在纷繁芜杂的现实面前所做出的艰辛努力,“我像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一样,在历史的暗角,在时间的荒原里,踽踽前行。”(《记录与遗忘》)长路漫漫,任重道远,这样的坚持应该由我们这一代甚至今后的几代人共同完成,以此来捍卫知识分子应有的历史使命。《岂有学人守书斋》一文中,作者认为《灯火阑珊处——当代学人自述》中的多数学人对其所处时代的公共问题都“缺乏足够的批判与反抗意识”,“他们的话只能算是读书界湖面上的一丝清风,全然吹不起象牙塔外的惊涛骇浪了”。“当不管是‘高雅的儒学’还是通俗的‘心灵鸡汤’,都与当代中国的社会、政治、民生语境脱节时,那么儒门不管是寂寞淡泊,还是众声狂欢,似乎都只是茶杯里的几抹余味,品之寡淡,弃之可惜了。”(《当孔子遇上马克思》)作者对中国知识分子面对现实问题的集体失语现象进行了批判,可谓坚持中有批判,立场明确,敢于亮剑,令人佩服。相对于书评与影评而言,书中的随笔则显得轻松许多,比如《爱人与爱狗》、《虚构的暧昧》、《书香》等。《爱人与爱狗》以小说《有你的地方,就是家》为引子,剖析了处于社会边缘的贾斯汀寄情于狗的心理成因,内容观照现实,语言幽默诙谐,读到结尾处不免会心一笑,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个“贾斯汀”呢!《虚构的暧昧》则更像是一部短篇小说,写的是一场虚构的“邂逅”,让人很容易联想到郁达夫的自传体小说。作者对人物心理的准确把握以及情感的节制书写足见写作功力之深。《书香》是全书最美的一篇小散文,作者营造的静谧与感伤的情调与张爱玲的《爱》如出一辙。张爱玲写“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是相遇的惊喜。作者写“原来人情也有一枯一荣,也总有落叶归根的那一刻”,是错过的遗憾。相遇的惊喜与错过的遗憾,都似春天里的一阵清风,静候不语,波澜不惊。生命中的每次相遇都是久别重逢。感谢与《请把美献给这个世界的荒凉》的美丽相遇,祝愿作者在追问与坚持的道路上常遇“知音”,实现理想。

在荒凉的世界里向着美好奔跑

读朱科君的这本书,抬眼瞧见的便是大大的六个字“励志是一种病”。在这里需要声明一点,本人对励志书这玩意既说不上喜欢但也说不上讨厌,每一本书的存在,都有它的价值和理由,读者根据自己的口味,选择对味的书籍,便好。只是偶尔会觉得,“励志”的这道菜吃多了,也确实使人愈发地头困身乏,以至于满脑子里只有“快速成功”的念头,而失了慢吞吞而热腾腾地活着的向往。在朱科君第一篇文章中显露出的这种气势纵横的智趣,在全书的其他文章中也屡屡见到;而更令我喜欢的,则是书中那奔腾而出的机锋,随处闪光的思想,独到新鲜的见解,还有那赤裸可见的真诚。当然,在这真诚之中,我们也能见到一个醉心读书、酷爱思考的大男孩时不时显现出的幽默风趣,——如果一定要让我谈谈在读完这本随笔集之后的想法,我觉得,这是一个内心丰富的人,在分享他的生命经验以及经过思考后结出的累累果实,他是想告诉大家,如何在这个荒凉的世界上活得不那么“荒凉”。在这本关于书籍和电影的评论随笔集中,作者在犀利批判的同时,也没有忘记揉进入对这个世界的缕缕温情,而这温情的落脚点恰恰又是对民生问题的关注。比如,在《装睡与醒来》一文中,朱科这样写道:“不少拥有一定知名度的所谓成功人士,一听到普通百姓对现实中的不公发表议论时,总会没头没脑地甩出一句‘没本事移民的,请做个良民吧’。言下之意,如果普通人有本事而又对现实不满,那就‘用脚投票’,如果没本事那就自认倒霉,默认现实的不公。”寥寥几笔便活脱儿地描画出某些所谓“成功人士”的强盗逻辑和无耻嘴脸,读罢只觉心头大快。我想,如果现实生活中有朱科这般的朋友,那么不论是烹茶小叙,亦或是举酒闲谈,总能收获在别处觅不到的真知灼见。而这些清醒锐利的见解,想必他一定会用一种令人舒服的方式表达出来。在序言中朱科君谈到他的写作原则时说:“拒绝人云亦云,独立、新颖、有特点、不迎合,至少要与众不同”,他要表达的是一种真实的思想而非为了迎合他人故作出什么姿态,而正是这样真实的思想和真诚的写作态度,才成为这个荒凉世界中的不一般的美。如果说,在这些关于书和电影的文章中,读者看到的朱科是一个挥舞双臂、疾呼呐喊的形象,那么在本书后记中,恐怕读者们看到的会是一个犀利中藏着温情的人,他内心美好,胸怀磊落,他说:“反归各自内心,追根溯源,问问人格构成的最基本要素是哪些,自己的真实信仰便渐渐浮现——爱、智慧、自由、自律、正直、与人为善。”如果一个人的内心中深深地种下爱、智慧、自由和善良的种子,那么他断然不会认为这世界的荒凉与自己无关,他必然会在文字中倾注着对这个世界的关怀与爱,在看到这个世界的荒凉之后,他会振臂一呼,向着美好的地方奔跑而去。读朱科之文,不仅能看到一个年轻人的求索与思考,更可以在认识自己的同时认识这世界,同时保持着一种独立,一种清醒,虽然这世界荒凉,但依旧怀抱梦想,向着美好与光明的方向眺望。

宁可千年不得道

朱科是我的同事,我的朋友,也是我的兄长。相较那些未曾谋面的读者,我多少更了解他一些。作为媒体人,我们都在一个圈子里谋生,江湖子弟江湖老,多少青山白了头,当初入行的志气,多半化作钢镚,哗哗响着淌入柴米油盐酱醋茶里。社会就是如此现实,容不得既能痛饮酒,也能熟读离骚的名士。生为80后,我们在文气上有天然的缺陷。上个世纪中后期的十年,焚砚烧书,椎琴裂画,我们的父辈过早的脱离了学堂,他们上山下乡,他们学工学农,他们南辕北辙,他们缘木求鱼,这不仅让他们失去了求学的机会,也导致我们这一代缺乏足够的传统启蒙,这么做的结果就是,我们的文脉细沉无力。如今,能背论语,可称神童也;熟读增广,令人惊叹;倘使再能侃两句平水韵,则几乎会被视为大师了;在这样的时代,你跟我谈什么幼功?幼功不足,生活焦躁,再加上中国文人的传统美德——贫穷,这足以让走上社会的文学青年失去继续的动力。所谓古今多少豪杰,都只被江山磨灭。但是有些人,能挺得更久一些。朱科就是如此。从大学开始,他就如高尔基所说,像饥饿的人扑向面包一样扑向书本。当然,那时的年轻人,多半也不懂治学手段,不知道时空史论的逻辑关系,更不清楚原著,解析,译本,批评之间的顺序。但这种“饿殍读书法”,反而让朱科有了更具冲击力的阅读体验,这种全方位立体式全学科的阅读,让他的三观更加丰富,更善思辨,甚至更加狡黠。难得的是,工作之后,朱科依然手不释卷,保持了处男般的饥渴。在这个过程中,他的思想不断经历锤炼。以我自身经历而言,将我和朱科平素交谈内容与此书对照,着实能看到一些他思想演进的痕迹,这是非常有意思的现象——但恕我不能详细说明——不过我可以保证,细读全书,你也一定可以看到朱科思想的一些变化痕迹,这种侦探般的解码探索,在我看来正是读随笔集的最大趣味,也是我不能“剧透”的原因所在。如果要把朱科比作一个人,我觉得他很像是惠施。他知识渊博,见解独到,性格风趣,襟怀坦荡,偶尔还带些呆萌。或许朱科不像恣肆的天才那样锦心绣口,不像冷峻的思想家那般直抵本相,但他的一切文字,都是辛辛苦苦读书之后酝酿而来的,这是旁人难以模仿的治学方法,这是一条艰辛、逼仄、荒凉的道路,但这正体现了作者内心的坚持。宁可千年不得道,弗修一日野狐禅。近乎赤裸的真诚,是本书最大的魅力所在。

追问自己,启迪他人

得到《把美献给这个世界的荒凉》的电子稿,如获至宝,复制到手机里,每天读一到两篇,如饮美酒,越慢慢品尝,越能感受其中的香甜与清纯。可说的感想不知从何说起,真想给每篇写点,也真想此时与君相对而坐,共饮清茶,促膝而谈。可是,很多君所读的书,所看的媒体节目,又是我不曾读到看到的,所以又不敢评论。整个电子书看完,犹如一本书读完,合上书籍,言有尽,而意不尽,又让我不忍不说。我叙说的角度或者方式可能与君不一样,还要请君不要嘲笑,更恳请在百忙之中抽出宝贵时间指教一二。我感觉,朱科君是博学之士,通识古今中外。在这本书里,学说观点涉猎方方面面,包括文学,史学,哲学,宗教,法律,经济,影评,书评,艺术等。人间百态,世情冷乱,无所不包,不管是深度还是广度,都是相当了不起的。真实的谎言,看人看到骨子里,忘了我是谁。道出了人间世情百态,字字珠玑,句句哲理,人们做一切事时,内心都会有厉害计算,找出能自我抚平的理由。青春,为了忘却的纪念。就是一篇很好的影评,让我更加喜欢上赵薇了,也知道电影原来可以这么看。岂有学人守书斋。让我感觉到朱科君博览群书,也让我更明白了每个人起跑点是不一样的。装睡与醒来。你永远也叫不醒装睡的人,太有哲理了。作品在左,作家在右。身为读者,做好自己的本分就行了,何必苛求作者都成为道德完人呢?这句话让读者深刻思考作者和作品之间的关系。用毛姆的话说,有哪位批评家可以告诉我,为什么我有这么多的缺点,我的书仍然在那么多年里被那么多人翻阅呢?或者用陀思妥耶夫斯基有关的行为,可以这么总结:识其人不如识其文。正义经常迟到,但从不缺席。到底是恶法亦法,还是恶法非法,搞不明白的时候,只有开心快乐地活着,目的是好人要比坏蛋长寿才有意义。文学的好坏。好的文学往往描述的是非正常状态下的人生,甚至是悲剧,以便让读者与现实社会稍稍拉开点距离,却又让人忍不住联想到现实。对我的启迪是,以后再写点什么时,要用质疑,开放,独立的角度去写。另一个地球。历史上任何自诩为神或超人的人类,最终莫不是一败涂地。这样看的话,做一个普通人最好。爱人与爱狗。老二说,从单位到家里,我每天变着法让人高兴,只有卡拉每天变着法儿让我高兴。说白了,只有在卡拉那里,我才觉得我有点人样。我也该好好养条狗狗了。总的来说,君是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不是喜欢粉饰太平的人,看问题的角度与众不同,入木三分,针砭时弊,把丑恶的现象撕给人们看。还是爱用功的人,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每一篇文章不知花费了你多少心血,或者在深夜伏案写作,或者午间休息时在笔记本上修改,或者在上班的公车上冥神构思,这样的勤奋,这样的毅力,值得我学习的。如方便,书印刷了,寄一本与我,让我珍藏,见书如见君,回忆与君相处的点点滴滴。

力赞

指点江山,激昂文字。很有思想内涵。正如书名《请把美献给这个世界的荒凉》,作者让我们在荒凉里看到了这个世界的美。它让我们在这个喧嚣的世界,能静下心来,认真的品着一杯茶,看着文字在你的指尖划过,默默的走进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在寂静中品味到了孤独和喧闹的碰撞,让我真正领略到了没,让美占领我们的心灵。


 请把美献给这个世界的荒凉下载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