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的编辑

出版日期:2015-6
ISBN:9787549559295
作者:[美] A.司各特·伯格
页数:584页

作者简介

普利策传记奖得主,美国国家图书奖获奖作品,追迹20世纪美国文学传奇“伯乐”麦克斯·珀金斯的非凡生涯。
美国出版史上,鲜有比麦克斯•珀金斯更具传奇色彩、更像谜一般的人物。他发现了菲茨杰拉德、海明威、沃尔夫等多位伟大的文学天才,以激发作者写出其最佳作品的能力而闻名。在三十多年的职业生涯中,他致力于寻找时代新声、培养年轻作者,单枪匹马挑战几代人固定下来的文学品位,掀起了20世纪美国文学的一场革命,并渐渐改变了“编辑”这一职业的作用。菲茨杰拉德称珀金斯为“我们共同的父亲”,海明威把《老人与海》题献给他以表对他的敬意。他是作者们“矢志不渝的朋友”,与他们共渡写作的难关,给他们毫无保留的支持和创造性的意见。作为一位文学编辑,珀金斯被认为是无法超越的,然而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条:书属于作者。
著名传记作家、普利策奖得主A. 司各特•伯格凭借大量一手资料,引人入胜地再现了珀金斯非凡的一生。20世纪上半叶美国文学出版最炽热的中心和现场,编辑人与重要作家交往合作的细节内幕,《了不起的盖茨比》《太阳照常升起》《天使,望故乡》等等文学杰作诞生的始末,在伯格生动精彩、充满悬念的讲述中一页页得以还原。本书是一位编辑大师扣人心弦的文学传记,也是一个时代的肖像,“一部叹为观止的文化史力作”(《纽约时报书评周刊》)。
2016年,改编影片《天才》(Genius)上映,由科林•费斯、裘德•洛、妮可•基德曼等主演,入围柏林电影节。中文版封面使用精美剧照,获电影片方正式授权,精装典藏。
媒体推荐:
★“伯格的整个叙述是一流的——充满了幽默与情感。麦克斯会在第一时间出版它。”——《新闻周刊》(Newsweek)
★“一部令人愉快的传记,有大量文学圈内的秘闻轶事。对于写作者和编辑们来说,本书是一个蕴藏真知灼见的富矿。”——《出版人周刊》(Publishers Weekly)
★“才气横溢,充满智性,做了不可思议的研究……一部足以向传主致敬之作。”——《芝加哥论坛报》(Chicago Tribune)
★“A. 司各特•伯格的《天才的编辑》……让人纳闷为何此前无人想到写这么一本书!在这部传记的诸多优点之中,其一是珀金斯终于从那片灰影中现身了……无数细节充实了这个传奇。”——《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
★“很遗憾珀金斯不能亲眼看到他自己传记手稿,他乐于寻找富有潜力的年轻作者,而伯格是那个小群体的其中一员……虽然珀金斯会为这样的关注觉得尴尬,但伯格的致敬之作必会令他触动。”——《时代周刊》(Time)
★“关于麦克斯•珀金斯我们所能读到的最全面的作品。非凡、生动的肖像。”——《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伯格将固执专一的热情投入到他心甘情愿的工作中……这一努力的结晶,是一部丰富全面,但决不令人感到乏味的大部头……本书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著名评论家,乔纳森•亚德利(Jonathan Yardley)
★“为这位召集起美国人最爱的文艺帮派的幕后英雄描绘了非凡、动人的画像。这个帮派是菲茨杰拉德、海明威、沃尔夫和他们的朋友们。”——著名作家,拉塞尔•贝克(Russell Baker)

书籍目录

第一部
1 真材实料 005
2 天堂 013
3 出身 031
4 扩展 056
5 新居 081
6 伙伴 115
7 有个性的人 144
8 一点真诚的帮助 166
第二部
9 信心危机 195
10 良师 215
11 悲恸 237
12 两性 260
13 战胜时代 291
第三部
14 重返家园 329
15 关键时刻 351
16 信 380
17 悲伤的告别 411
18 迎着悲风 429
第四部
19 万物有时 455
20 凋零 493
21 灰黑色的肖像 517
22 投帽子 549
致谢 574

内容概要

A.司各特·伯格 (A. Scott Berg),生于1949年,美国传记作家,普利策奖和美国国家图书奖得主。1971年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著有《天才的编辑:麦克斯·珀金斯与一个文学时代》、《高德温传》、《林白传》等。
彭伦,1999年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系。曾在《文汇读书 周报》担任记者,现为外国文学编辑。译有《我与兰登书屋—贝内特·瑟夫回忆录》、菲利普·罗斯作品《遗产》、《凡人》。


 天才的编辑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0条)

  •     菲茨杰拉德、海明威、托马斯•沃尔夫这三位20世纪上半叶最重要的美国作家,在人们已经周知的那些标签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交集:他们非凡的文学事业,事实上始于同一位伯乐,并且终其一生得到此人鼎力襄助。年轻的菲茨杰拉德在给海明威的一封信中,称这个人是“我们共同的父亲”。海明威将《老人与海》题献给他,以表对他的敬意。沃尔夫在《时间与河流》的献词中感谢他与作者“共同度过苦涩、无望和疑虑的日子”,没有他的“付出和关照,也就没有这本书”。 在20世纪上半叶的美国,对于那些想要写作的年轻人来说,斯克里伯纳出版社的文学编辑麦克斯•珀金斯(Max Perkins)是一个大人物。他年轻的时候就发现了菲茨杰拉德、海明威、沃尔夫等多位天才作家,在三十六年的职业生涯中,没有一个编辑像他那样,发现那么多有才华的作者,出版他们的作品。1943年,评论家马尔科姆•考利接受《纽约客》邀约采访珀金斯后写道:“珀金斯在当今的文学界最像一个伟人,传奇故事就像一棵加斯科涅的橡树周围的松露一样聚集在他四周。”但编辑这个行当对于书业之外的人来说始终神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珀金斯并不为公众所知。 这种情况直到1978年,传记作家A. 司各特•伯格的《天才的编辑》(Max Perkins: Editor of Genius)一书出版才得以改变。这是一本关于编辑出版真正重要的著作,作者基于扎实的第一手资料(花费了大量时间做研究、采访、搜集资料),从编辑和作家如何一起共事的角度,再现了一个黄金年代不为人知(而又无比重要的)文学现场。如果不是因为伯格及时的打捞工作,珀金斯的生平恐怕就从此湮没了。事实上,在英文版出版之前,珀金斯几乎已被文学界彻底遗忘,以至于这本书一面世就在艺文界引起热议(“居然有过这样的人!”),并一举拿下了当年的美国国家图书奖。 2014年,改变自这本书并由伯格亲自参与编剧的电影《天才捕手》(Genius)正式开机,由金像奖影帝科林•费斯、影后妮可•基德曼和裘德•洛等联袂主演。珀金斯和他的天才们的故事,至此已进入流行文化的视野。 书名“天才的编辑”本身有双关的意思,既可以说他是天才们的编辑,也可以是指编辑本人的天才,这本书本质上就是一个天才穷其一生去帮助别的天才完成抱负的故事。麦克斯·珀金斯的主要成就是他物色培养了一批文坛新秀,手下召集起了美国人最爱的文艺帮派,这个帮派是菲茨杰拉德、海明威、沃尔夫和朋友们。这些年轻作者“用全新的语言道出战后世界的新价值观”,通过出版这些新人新作,珀金斯切切实实地影响和改变了一个时代的文学标准。一个人做成了如今一堆出版社办不到的事,除了时代造化,有赖于他自身的文学造诣、独到的眼光,以及与才华出众的作者打交道的能力。珀金斯是个典型的新英格兰绅士,个性低调克制,但他可以陪海明威去湾流钓大鱼,帮沃尔夫处理感情纠纷,在他自信心(经常)不足的时候给他支持,也可以帮菲茨杰拉德找中介租房子,在他陷入“一团糟的困境”时设法为他预支和透支版税,一再把他从崩溃边缘拽回来,并在很多年里成了他实际上的财务监管人。要做天才们的编辑,总之你得无所不能。 传记聚焦于珀金斯与作者们的关系,除了中国读者今天熟悉以及不那么熟悉的,珀金斯的作者名单还包括丘吉尔、柯立芝总统等政要。但如果只想扒点文学八卦打发几个时辰,这本书可能是会令人失望的。相比《我与兰登书屋》的贝内特•瑟夫,珀金斯是更纯粹意义上的编辑,从亲自编辑出版的第一本小说《人间天堂》到最后一部《从这里到永恒》,珀金斯的日常是扎扎实实的编辑实务。 伯格在书中大量引述了珀金斯与作者们的来往信函。在编辑生涯中,珀金斯向秘书口授了成千上万封信,对于今天的编辑人和写作者来说,这些书信是一座富矿。珀金斯许多作者说他“谈文学能比任何作家都谈得好”并非溢美,这些书信堪称文学创作的经典指南(现在有各种结集的版本)。它们像是出自一位非凡评论家的手笔,兼有作家的敏感和出版人的务实。虽然珀金斯认为编辑并不给一本书增加东西,充其量只是释放能量,但从这些信件可以看出,具体到每一部作品,一位编辑在各个阶段高明的介入。 珀金斯说他想要做“坐在大将军肩头的小矮人,指导将军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而不被人发现”。他会像药剂师开处方一样,给作者们适时提供创造性的建议,帮助他们构思故事情节,指点他们运用素材,确定作品结构,给书起标题,甚至规划职业生涯。他像国际基甸会派发圣经一样送给几乎每个作者一本《战争与和平》,热情推荐他们细读,或者在他们懈怠的时候送去一本特意挑选的书,“完全贴合你的口味、性情,但又有足够的兴奋点启发你往新的方向思考”。至于他的“三个儿子”:菲茨杰拉德被普遍认为是他自己最好的编辑,珀金斯在创作上给他的帮助通常是大结构方面的;沃尔夫的写作汪洋恣肆,带有鲜明的自传色彩,珀金斯要为他竖立写作规范和边界,制订结构,大刀阔斧删改——把沃尔夫的作品从沃尔夫写的庞然大物里面找了出来;而对于海明威,介入的时机与技巧同样关键。 除了可以当作一本编辑出版从业人员的必备参考书,这本书也是一本好看的文学传记。作家的禀赋往往跟他们的个性成正比,珀金斯的主要作者无不被非凡的才华驱遣着去过一种激烈动荡的人生,对于传记来说这提供了丰富的戏剧性。伯格总的来说笔调克制,恰到好处地设置悬念,拿捏节奏,但也会在某个间歇,焦距突然一变,将读者拉近他细心渲染的情绪氛围。在后半部分,珀金斯的作者们渐次凋零,先是沃尔夫,接着是菲茨,林•拉德纳,关于这些伤逝的哀恸篇章感人至深。在珀金斯与沃尔夫的故事中,伯格的笔法尤为精彩。托马斯•沃尔夫是珀金斯编辑生涯最重要的发现,也是他一生付出心血最多、唯一能在公私两边自由出入的作者。沃尔夫英年早逝,弥留之际与编辑和解。珀金斯前往北卡莱罗莱纳参加沃尔夫的葬礼,伯格这样描写这令他“悲痛至极”的一天:“但镇上的大多数人都悼念这位著名的小镇之子。人们涌入第一长老会教堂唱赞美诗,聆听颂词,颂词中有《时间与河流》中的一个片段。灵柩车经过通往河畔墓园的道路时,男人们在路边站成一排,脱帽致意。落葬时,珀金斯不忍多看,虽然他是荣誉抬棺人。他避开人群,独自在树丛中站着。他讨厌这一切仪式。正如他在沃尔夫生前所扮演的角色那样,此时珀金斯也站在幕后。” 对于文学读者,尤其是热爱《了不起的盖茨比》《太阳照常升起》《丧钟为谁而鸣》《天使望故乡》的人来说,这本书应该会给予极大的满足:它再现了这些20世纪最重要文学作品诞生的细节始末。比如我们会看到22岁的菲茨杰拉德“大杂烩”般的处女作初稿,怎样在珀金斯点石成金的指导下改写重构,蜕去瑕疵,终于释放出它完整的光芒与活力。这些故事让我们意识到,假如我们看到了钻石般有着完美切面的作品,那只是冰山一角。作者与编辑为成就一部杰作而进行的各种努力,所有灵感、思考、取舍、打磨,不断融入作品的最终面貌,而这个过程本身在出版之际就已结束,并被抹除。在这种意义上,伯格挖掘大量第一手资料对珀金斯生平的追迹是一种抢救,他的工作召唤了那些封存于作品中的文学幽灵。 编辑人麦克斯•珀金斯一生坚持自己的信条:“书属于作者。”每个行业都有珀金斯这样的人,隐藏在幕后,塑造影响整个环境,其中的佼佼者,堪称隐秘而伟大。珀金斯将文学看得大过生死。应该感谢这位天才作者的摆渡人,他的生平不应湮没。
  •     根据A. Scott Berg所著《麦克斯·珀金斯:天才们的编辑》改编,由科林·费尔斯主演,麦克斯威尔•珀金斯的传记电影《天才捕手》已上映。文|吴绛枫61岁的麦克斯威尔•珀金斯,弓背弯腰,木讷土气,完全变成了一个糟老头,可他并不在意。他也没怎么在意自己被誉为“美国的编辑元老”、“天才的文学编辑”、“最有影响力的编辑”。当麦考密克,这位能干的曼哈顿青年编辑,向纽约大学三十位选修图书出版课程的同学这样介绍自己时,珀金斯甚至有些茫然。他是在1946年3月,应邀成为了纽约大学的客座讲师,在这个风雨交加的夜晚,第一次登上讲台。 在这之前,珀金斯几乎不在类似的公众场合发言,尽管他每年都能收到来自各地的几十封邀请函。他坚信图书编辑应该自我埋没,避免抛头露面,避免读者对编辑的过多关注,避免破坏读者对作者的信赖。可作家托马斯•沃尔夫还是在名作《时间与河流》里隆重地向他致谢,海明威也不止一次地在文章中提到珀金斯对自己的写作给予的莫大帮助,菲茨杰拉德更是在落魄的时候,一次又一次写信,表达对珀金斯的感激之情。 关于珀金斯的传奇也不只流传于出版界,人们似乎津津乐道于他当年是如何发现了菲茨杰拉德,并一次又一次接济这个酗酒又缺钱的作家,如何与出版社的高层争辩,出版海明威那本写满“脏字”的著作《太阳照样升起》。珀金斯协助托马斯•沃尔夫删改手稿的两次合作甚至引起了不小的争议。人们谈论的,是那个文学界佳作频出、群星闪耀的年代,是他三十六年的编辑职业生涯,和他主导的文学品味。他觉得有必要在这个雨夜的课堂上,花三个小时,把他所知晓的倾诉出来。 身为编辑的三十六年 说起他从事了三十六年的编辑工作,珀金斯评价说它可能是世界上所有工作中最简单、最艰苦、最令人激动、也是最令人恼怒的,他说过“编辑百分之九十的时间里所履行的职责,是任何一个办公室的勤杂工也能干得好的”。在哈佛大学读本科时,没人会相信崇拜拿破仑的珀金斯会当一辈子的编辑。那时,他可是骄傲的“公子哥”,酗酒斗殴,坐过班房,总是以挑衅的姿态出现在哈佛的剑桥街上。1907年毕业后,他先在波士顿贫民区的市民服务所工作,之后去了纽约,在一家报社当记者,负责“突发事件”的报道,每晚在办公室坐等自杀、火灾、车祸。他厌恶记者飘忽不定的工作时间和三天两头的限时交稿。 说起他1910年入职的斯克里布纳公司,那是一家过于保守的出版公司,只出版久负盛名作家的“正派”作品。他们与斯克里布纳公司长期合作,手稿无需编辑大动干戈,编辑的职责多半被限制在校对样张上。珀金斯当了四年半的广告部经理,才改行做编辑,师从当时出版社德高望重的总编辑布劳内尔。除了校对样张,珀金斯还得处理一些敷衍塞责的杂务,偶尔也被叫去纠正园艺书的语法错误,或是编选教科文库的优秀短篇小说和契诃夫作品的译文。“你们要记住”,珀金斯并没有面向他的听众,开口说“编辑不要对书稿添枝加叶,最多就像一个女仆那样为作者服务”。 说起珀金斯与文字勤勤恳恳打交道的一辈子,1919年时,珀金斯已经是一个颇有前途的青年编辑。1920年珀金斯促成菲茨杰拉德的处女作《人间天堂》出版,名声大震。1929年9月同时出版托马斯•沃尔夫和海明威的处女座,《天使望故乡》与《永别了,武器》,把作为新人的两人推向美国文学的风头浪尖,1932年夏天珀金斯被任命为出版社的总编辑和公司的副经理,主管斯克里布纳公司的出版与经营工作。编辑工作重复枯燥,珀金斯却做得风生水起的缘由是,他相信,每个月有一次,或者每半年又一次,契机出现,没有他人,而只有你能够处理的工作。它会是一本好的手稿,一位有潜力的年轻作者,一个亟待发掘出版商机,你需要耐心,需要等待。 身为编辑的成功契机 菲茨杰拉德是珀金斯遇到的一个极为关键的契机。 那是一本十二万字的书稿,是菲茨杰拉德连续三个月的周末写就而成的处女作,是在被众多编辑批评说“根本无法忍受”“读起来很费劲”后才转到了珀金斯的手中。珀金斯也觉得这本书欠缺火候,故事让读者觉得没有在任何情节上达到高潮,也没能有一个恰当的结局。可他欣赏书中洋溢的生活气息,还信告菲茨杰拉德,提出了真诚修改意见。珀金斯非常尊重公司出书的传统标准,但他又挺想冒冒险。所以他比谁都更积极地把全国各地新作者的作品都收集起来,鼓励他们继续创作。珀金斯欣赏有个人风格的新人,菲茨杰拉德便是其中之一。 菲茨杰拉德先后改了两稿,第一稿主要完善了故事的结构,安插了高潮和结局,使它看起来像一部完整的小说,而不是一本由短篇小说、诗歌和速写组成的杂集。第二稿又将小说重写,将第一人称改成了第三人称,拟好了新的书名。珀金斯三次向编委会发动攻势,尽职尽责地把新到的书稿发给同事传阅。这是一次单枪匹马的挑战,总编辑布劳内尔认为这部改名为《人间天堂》的小说仍旧是“轻浮之作”,老板斯克里布纳更是坦言“我们不能出版一本没有文学价值的小说”。 珀金斯认定菲茨杰拉德是个有才华的写手,认为“一个出版者首先要效忠于人才”,他争辩说“雄心勃勃的菲茨杰拉德能够为这部小说找到其他出版人,而且青年作家们也会跟着他跑”。那还是一个精装书畅销的年代,出版社更加倾向于出版那些知名作家的作品,一个初出茅庐的新人出书,可能意味着新书滞销,公司赔钱,声誉受损。在珀金斯的眼中,斯克里布纳的图书出版目录简直无趣得像一潭死水,永远是那么几个名字,他们的书只是让读者得到了消遣,别无他求。他试图改变现状,甚至断言拒绝了菲茨杰拉德这样的青年作家,公司兴许就无异于停业破产了。 后来,《人间天堂》的大获成功证实了珀金斯对小说结构的敏感、市场动向的准确把握,以及慧眼识珠的能力。它作为新人小说在文艺专栏和销售图表中的表现惹人注目,一再加印,成为街头巷议的话题。更重要的是,在这场看似是单枪匹马的改革运动中,他逐步把斯克里布纳公司书目上那些老朽之作,换上了那些他希望很可能会更持久不衰的新书。从菲茨杰拉德开始,继而对每一个他接受的新作家,珀金斯一步一步地改变着传统概念中的编辑作用。 身为编辑的职责所在 而一个有所成就的编辑必须不断地发现新作者,培养新作者的才华,出版新作者的作品并赢得评论家的赞誉,以及可观的销售。斯克里布纳公司出版《人间天堂》的确让那些默默无闻的写作者在珀金斯身上看到了出人头地的希望。菲茨杰拉德的朋友,专栏作家拉德纳,来自特拉华州的青年作家约翰•菲利普斯•马昆德,还有刑事律师亚瑟•特雷恩、侦探小说家威拉德•亨廷•顿莱特都在珀金斯的推崇下出版新作,大获成功。四十岁的珀金斯已然成为了羽翼颇丰的文学编辑,他也发觉在编辑委员会的月会上,为了让同事们听到自己说话,他已无需再提高嗓门,寄给出版社许多不错的书稿现在都直接送到他的手中。 约翰•菲利普斯•马昆德甚至在珀金斯的事业刚起步时,就发现他“最可贵的是,似乎他从来没有小看我们的任何事情与困难,他本人不是一个作家,但是他要比任何一个编辑,任何一个出版人,都更能道出作家的由衷之言”。珀金斯之所以受人信赖,是因为他对写作者们从不吝惜的鼓励,是全身心的投入与认真的编辑态度,是诚恳地提出修改意见,与不变的耐心。珀金斯说过希望成为一个蹲在“大将军”肩头的小矮子,建议他们该做些什么,不该做些什么,而自己却不想引起他人的任何注意。 珀金斯采用各种各样的方法,给他的“将军们”出主意。有时他是大胆的,他告诉那些带着作品来寻去他帮助的作者们,“当你写作时,你必须把自己撇开”。但有时他不流露自己的情感,一言不发。当一个作家找到珀金斯,喋喋不休地谈起有关他的作品中或生活中悲哀的故事,他只是倾听。珀金斯允许他的作家失败两次、三次,甚至四次,蒙受经济损失而支持不改,耐心等待作家获得重大突破的那一刻。 他曾多次接济酗酒又永远缺钱的菲茨杰拉德,预支版税,刊印短篇小说与连载长篇,想法设法地让他有稳定的收入,以保持安稳的创作状态。1932年成为出版社的副总经理后,他不但要打理出版社的经营业务,还得防止海明威会做出危险的事情,敦促菲茨杰拉德笔耕不辍,解决林•拉德纳因贫困而急出来的肺病与失眠症等。珀金斯与他的作家们亲密得就像是一家人,托马斯•沃尔夫甚至把珀金斯当成是自己的父亲。 在一篇名叫《你不能再回家》的小说中,沃尔夫描述的主人公编辑福克斯,正是以珀金斯为原型塑造的。他这么写到“乔治觉得像福克斯这样的人,做自己的编辑的确是自己莫大的荣幸。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对这位长辈的尊崇,变成了一种深厚的情感。对他而言,福克斯已经不再只是一位编辑和朋友了。他逐渐从福克斯的身上看到了早已去世的父亲的影子,这是他多年来,一直在寻找的。” 身为编辑的职业理想 托马斯•沃尔夫,28岁时写就了第一部长篇,35万字。他身高近两米,常常站着写作,把冰箱的顶部当作书桌。正如他以后的作品一样,他的第一部小说的大部分内容是自传性的。小说草稿堆满了整整一个大板条箱。他写自己的生活,写目之所及的人和事,他用词啰嗦、语言冗长,往往在一段文字里使用十几个相同的单词,往往把十几个形容词叠在一起使用。他本人也有意识地控制自己,尽量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尽管在他后期的作品中,这种情况有了很大的改进。但他几乎所有作品都需要经历大篇幅的删减。 那部用板条箱运来的手稿,其实很容易被出版社的编辑们忽略,它杂乱冗长。当他交到了珀金斯的手中时,珀金斯开始相信沃尔夫的天才,并协助这位青年作家整理原稿。珀金斯几乎是逐字逐句地与托马斯商量,他做了长长的修改意见和阅读札记,他们几乎每周都碰头。托马斯总是怀念他俩通力合作,修改书稿的时光,那是在珀金斯家附近的咖啡厅里,尽管有争吵、辱骂、妥协,但这一切都是为了一部伟大的作品。最终,书稿删去了十万字,还改了书名,出版后,沃尔夫名声大震。 珀金斯承认对那些一时没有主意的作家提过建议,但他强调这样的作品通常都不是他们的上乘之作,虽然他们有时也能够畅销盈利,甚至得到书评界的美誉。“一个作家的上乘之作,是完完全全出自他本人的”。他警告在座的学生,不要试图把自己的观点加入到作者的作品中,不要试图改变一个作家的风格。他说“如果你有一个马克•吐温,切勿把他变成一个莎士比亚,因为一个编辑最终能够从一个作者身上发掘的,只能是作者本身所固有的。”协助沃尔夫的编辑工作,确实引起了不少争议。它使评论家和读者们开始怀疑作家沃尔夫的实力。但珀金斯在编辑过程中,力图完整保留的即是沃尔夫本身的特色。 除了恰到好处地让作者的才华发挥得淋漓尽致,使作品放出最耀眼的光彩,珀金斯作为编辑还需要给作者的作品把关。从十九到二十世纪,美国出版商都很在乎作家的声誉。他们认为,出版商的责任就是确保小说无论内容、语调或表达方式,在道德上都必须无懈可击。美国读者想读的是符合主流道德观的书,因此这些书也就能在市场商大买特买。当时,任何书只要在道德上被判“有异议”,就相当于被判了死刑。 海明威的作品一眼看去就是这类在道德上“有异议”的作品,至少那时不时出现在书稿中的脏话与讽刺,让审阅的编辑们不能适应。珀金斯认定这正是海明威新颖的写作风格,并在力求保持完整的前提下,与海明威协商,把书稿修改到出版的标准。在海明威动荡的生活中,珀金斯成为了一个可靠的、可以信赖的兄长,一个可以求助、可以指望的人。珀金斯打算以《永别了,武器》来扩大海明威的读者。他信告海明威,把小说放在杂志上连载,主要是“使更多的人了解你,广泛地帮助你赢得完全的认识”。提高作者的职业声誉和自我认同,吸引广大的目标群体,以使作者信心慢慢笔耕不辍,源源不断地发挥创造力,是编辑更大的责任。 身为编辑的遗憾所在 有不少人问过珀金斯,为何自己不从事文学创作。他在他的出版工作中,也从来没有流露过未能当上作家的懊恼情绪。他把自己的看法自愿提供给那些有时间、有情趣,致力于某个单独的写作计划的作者,以此来宣泄自己被压抑的写作欲望。虽然珀金斯从来没能成为一个创造性的作家,但他竭尽全力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富有创造性的编辑。《时间与河流》是沃尔夫的第二部长篇,这部以“寻父”为主题的小说,早在沃尔夫从事该书写作之前,珀金斯就曾建议他写过。珀金斯的原意不过是小说中的一个情节,然而沃尔夫却把它当成了一个哲学性的命题。 那个下着雨的夜晚,珀金斯耐心地回答了三十名同学热情好奇的提问。他描述如何与菲茨杰拉德共事,评价菲茨杰拉德的为人,讨论如何让海明威的写作更加成功,透露了他与考德威尔相处的一些趋势。大家似乎一直不愿提及珀金斯与托马斯•沃尔夫的决裂。可当晚余下的时间,大部分问题都涉及到他与沃尔夫难舍难分的关系,这是他职业生涯中最艰苦的努力。他都没来得及讲讲与小说家舍伍德•安德森、莫利•卡拉汉、汉密尔顿•巴索的交情,没能说说传记作家道格拉斯•索萨尔•弗里曼、埃蒙德•威尔逊的绯闻趣事,也没时间聊聊手头正在编辑哪些年轻作家的书稿。 他从来没有如此激动过,在一个公开的场合下,谈论自己的职业与往事,甚至在接到麦考密克的邀请时,他都没觉得讨论自己的职业是有意义的。他是一个编辑,一个克服了偏见,用自己的眼光观察事务的编辑。他早已不是那个在哈佛读书时的“公子哥”,其实当他在大一遇见了他人生的导师,当过记者的科普兰教授时,他便一心扑在了学业上,此前,他觉得此前一直是在别人的手中塑造自己,大一之后,他意识到必须自己造就自己,必须使自己脱离旧观念。 他做到了。
  •     有一种责任,叫做天才文•心无际A•司各特•伯格的《天才的编辑》一书,荣获美国国家图书奖之传记奖。该书重新定义了编辑,定义了天才。原来天才,也可能就是伯乐。也许,珀金斯算不上一个天才的编辑,甚至可以说有些不合格。从书中可以看到,在某些方面,他好像并不适合这个职业:拼写很差,标点乱用,阅读“慢得像头牛”。而恰恰就是从这样一个人的手里升起了菲茨杰拉德、海明威、托马斯•沃尔夫等鼎鼎大名的美国作家。珀金斯独到之处就在于,他具有非常独到、极其敏锐的判断力,又以激发作者写出其最佳作品的能力而闻名。这是道布尔戴出版社总编辑麦考米克说的。这个天才的编辑,还有着高级营销策划师的一面。 继续用麦考米克的话说,珀金斯是心理分析师、失恋者的顾问、婚姻法律师、职业规划师、或者放款人。值得一提的细节是,对菲茨杰拉德书稿的评论中,他自作主张地使用代表编辑部的“我们”一词,对作品提出直率的总体意见——“我们会欢迎一个重新考虑出版的机会”。他在给评论家爱丽丝•边克森•邦德的信中说“我们看到……她有技巧,就我们对她的认识来说,她是不可征服的,会完成她承担的工作。”一个简单的词语“我们”,让我们看到了珀金斯对潜力作者作品的负责态度及与编辑部的微妙关系。珀金斯常以发明家自诩。但最伟大的发明家也比不上伟大的诗人。前者只是从外部满足了人的需求,让生活愉快舒适一点,而诗人则改变并丰富了我们的心灵。是的,他是伟大的发明家,因为他发掘了那么多优秀的后来成为名作家的作家。同时也发明了自己!伯乐本身就是千里马,是发现千里马的千里马。写到这里让我想起了一句话,“做好自己工作就是最大的政治”。珀金斯自己的说法是:“书属于作者”;“因为我是编辑”。作为传记的主人公珀金斯是怎样看待他自己、他的工作、他的辉煌业绩呢?答案也许就隐含在珀金斯最喜爱的莎士比亚一首诗里:“不用再怕骄阳晒蒸,/不用再怕寒风凛冽;/世间工作你已完成……”一代人远去,不可复制,但有一种责任可以延续。世界上每个人都独一无二,都是自己的天才的书写者。只是有的人抵达了,有的尚未抵达,有的无从抵达。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看八卦,学习编辑思维。真是寓教于乐。
  •     对于腼腆富有才华的人,总是有说不出的好感。
  •     总有一个天才编辑和他的作家儿子的错觉。菲斯杰拉德是总是还债的小儿子,海明威是粗线条能干的大儿子,沃尔夫是忧郁早逝的老二。还有像安德森一样的离开父亲的“私生子”……
  •     看到书里照片,我立刻喜欢上了他的面相,我觉得他是个好人。通过阅读,我最爱中年时他的气质,很有魅力。不禁让我想象做他作者是有多幸福。他的修养耐心风度,无不让人着迷。仅这一点,这本传记是成功的,主人公的吸引力超过了那些著名的作者。阅读过程是快乐的,我都不愿结束。他生了五个女儿,渴望儿子而不得,于是那些任性的作者,通通成了他血缘外的儿子,对他们无尽宠爱。他太爱文学了,也太爱编辑这一事业了,发现一个天才作者并发展他们取得成功,对他来说胜过其他所有快感,他因而有写作才华而克制不去写作,也因此积劳成疾,年纪大了后变得孤僻刻薄。逻辑性强,专一,内心强大,造就出神助攻手,造福了无数作家。
  •     在没有读这本书之前,其实我对人物传记一直提不起兴趣,因为总是先入为主的认为人物传记是很枯燥乏味的,遇见这本书也是机缘巧合,并且成为了我最喜欢的一本书。自己本身是传媒专业的学生,对编辑有着很深的向往,而这本书将极富有人格魅力的麦克斯带到了我的面前,看这本书的时候落泪了很多次,被麦克斯与作家之间的感情所感动,也为他作为资本主义出版社的一员而拒绝好的作者时的惋惜和无奈感到惆怅。在阅读的过程中,我的脑子里一直在脑补麦克斯生活工作的种种画面,然而这马上就要成为现实了,因为就要上映的电影《天才捕手》正是讲述了麦克斯与他花费时间最多,感情也许是最深的作者沃尔夫的故事。没有人是完美的,但麦克斯在追求完美的同时做到了工作上的完美。
  •     好传记 不罗嗦也不轻浮。用一生经历的文学盛宴 菲茨杰拉德还真让人感慨。以及觉得该读战争与和平了。
  •     “于是他漂泊在冷漠的人群中 成为暗影中的光 是一点光斑 落上阴郁的颜色 也是个精灵 追求真理 却像'传道者'一样兴叹”收益颇丰 感谢感谢
  •     珀金斯偏爱的作家,都是个人传奇式的作家。汲取生命的经验和能量,拆骨化血,固定在纸上。这些作家都痛苦不堪,冀望写作为拯救。生命带有悲剧性。也就是我们定义的,写作的天才。
  •     凌晨1:30分,这是我第一次完整的读完一部传记。书的厚度与麦克斯的一生相呼应,刚见到时只在意书本本身,读过以后方觉其中厚重。麦克斯像一座山,静静的立在那儿,作家们转啊转,轮番从他身边走过,他们贪恋山的庇护,也抱怨因为山而望不到对面的海。是否有人会想,山这辈子也一直在等待海的拥抱。
  •     2016年的最后一本。从许多天才开始闪光一直读到他们英年早逝。
  •     令人向往的人生经历
  •     想了想还是给了五星。今晚就写书评。
  •     上一回读六百页的大部头是宫部美雪的推理小说。读的过程一路惊叹,最后一章戛然而止,留下无限感叹。这位编辑不吝于将自己的生命与众多他认为(事实也是)极富才华的作家的生活交织在一起,又极为有耐心和同情心。他本人的故事就够写一本小说的。
  •     “一位杰出的编辑,一个勇敢、诚实的人…一个无畏、坚定的朋友”这本书流畅且引人入胜,结尾的戛然而止也是恰到好处。以后看经典作品或是喜欢的文学作品时,非常有必要去了解下作品的背景,感受会不一样啊!P.S.我说这书封面能不换嘛
  •     这本书早早买来,竟然因为厚度合适被我拿来撑包包放在衣橱里。等再次拿出来,真正翻来,一下子就沉进去了,心怦怦跳,再也无法摆脱。今天下午在楼下健身房对着窗晒太阳时候看完了,完美地结束。
  •     第三壺法壓咖啡喝過,讀完。隨手記下麥克斯. 珀金斯為天才作者們出版的書名:司格特. 菲次傑拉德《人間天堂》《美與孽》《爵士時代的故事》《了不起的蓋芡比》《所有憂傷的年輕人》《夜色溫柔》⋯⋯歐內斯特. 海明威《太陽照常升起》《永別了武器》《死在午後》《喪鐘為誰而鳴》⋯⋯托馬斯. 沃爾夫《天使,望故鄉》《時間與河流》《網與石》《你不能再回家》⋯⋯讀不完啊!
  •     在这本书里你会看到一些我们所熟知的著名作家,看到他们在生活中的最本真的样子,以及在他们良好的声誉背后有一个人,他是他们的朋友是他们事业上的伙伴,在工作和生活当中都给予了作者极大帮助的编辑。编辑和作者之间的故事曾真实的发生过,并且比电影中还要精彩很多,值得期待。
  •     最近被这本厚厚的书迷住了。一个传奇编辑的一生,串起了一个花枝招展的文学时代。同时也从侧面重申了一个真理——年少成名的人,一般都没有什么好下场。。。嚯嚯嚯哈!
  •     比电影好太多
  •     第一版封面设计好太多。
  •     继《吴敬琏传》之后,这应该是我读的第二本人物传记。作者对麦克斯一生作了详细又并不琐碎的回顾,可以看到作为一个好编辑,麦克斯是独特的——他充分参与到作者的人生中,不只在作品上,他还给他们的人生提出建议,借他们钱,替他们的生活想办法解决问题……很难有别的编辑能够复制麦克斯的编辑人生。读完这本书,也同时熟悉了菲茨杰拉德、海明威、托马斯·沃尔夫等几位原本感觉距离很遥远的伟大作者,看到了他们作为普通人的一面——实际并不普通,他们都是作为普通人的我很难理解的充满感性与冲动的艺术家,他们的激情、情绪、爆发与难以自控,可能恰恰是作品灵感的源泉,而麦克斯正是能完全理解这一点并给予他们充足理解与支持的人。
  •     我不仅因为这本书而重新了解了编辑的工作职责、美国几位重要作家的写作幕后,也从一个作者的角度了解了如何更好的写作,当然也从一个凡人的角度了解了如何才能过不畏惧死亡的一生:有一个能说知心话的灵魂伴侣,找一份热爱到死的工作,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勇往直前…
  •     给我一块铁砧
  •     翻完第三章了 但我并不在乎你的家学渊源啊 也记不住成串的名字 再不打点鸡血就要扔掉了
  •     要给这本传记的中文译者点赞,翻译得不错。作者迅速从珀金斯的职业开端写起,再以衰老和去世迅速结束,讲述他和三个大作货和一群小作货的往事。文章中后从托马斯-沃尔夫去世开始,竟开启了一种红楼式相继凋零的悲郁,果然印证了一个规律:世界万物,悲欢离合的成分各自不同,但“兴衰”的秩序却始终如一(来自于我自己曾讲的一句话)。
  •     四点五星,终于读完很有启发。就如书的最后伊丽莎白说的一样:“我知道有些人被视为力量的支柱,喜欢被人依靠。但麦克斯是把力量输送给别人,使他们自立。”莱蒙果然是珀金斯的灵魂伴侣,因为这句话完整准确的总结了我对全书,对珀金斯的人生的全部看法。(但书中仍有不少错字或排版问题,编辑真是一个太辛苦又太不讨好的职业诶)
  •     好看
  •     因为不太读得动传记类,所以内心打了三星半。珀金斯负责的作者里,读得最全的是推理小说家S•S•范达因。沃尔夫和珀金斯的故事虽在书中有着相当篇幅,却远未如电影Genius中那般占据全局。菲茨吉拉德和海明威也占了很多篇幅且贯穿全书。对于习惯于虚构作品的心智而言,传记类作品就如真实的人生,捱过漫长的烦闷情节之后,偶尔瞥见洞察人性的几颗如珠妙语。
  •     这本书读的奇慢无比,电影果然只摘取了一部分,甚至时间线和具体细节上还是有出入。有点纠结的是,为什么同一个段落人名要变来变去,一会儿司各特一会儿菲茨杰拉德,一会儿海明威一会儿欧内斯特(
  •     尽管年少成名的人 ,或许一般都没有什么好下场。但这么个风度修养的传奇编辑,一生基本上串起了一整个花枝招展的美国文学时代。无一重笔的死亡片段,像过山车轻轻抛起瞬间落下的失重感。像铂金斯习惯性的翻到最后一页,猛地敲击一下琴键,结束。 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
  •     围绕挖掘出天才作家的编辑珀金斯的一生,讲述了相当有代表性的20世纪前半美国文坛轶事。再看旁边书架上的菲茨杰拉德,好感慨。最有意思的部分还是海明威。
  •     资料非常详实,作者文笔很好,能够帮助读者了解这个伟大的编辑以及他和几位传奇作家的关系
  •     多久没啃过这么厚的书了?好看得欲罢不能。我想我会一直记得它。记得书中那些动人的瞬间,记得17年春天那个神奇的夜晚,记得和我一起阅读一起分享的那个人。
  •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作家们的使命是写书以唤醒大众的思考;编辑们的使命是发现伟大的书将之公诸于众。Perkins的一生完美诠释了编辑应具备的两种与众不同的品质:1、能透过一本书的缺点,看到他的不凡之处;2、任凭遇到多少挫折,也应不屈不饶地坚持工作,挖掘这本书的潜力。他像一面旗帜,飘扬在那个文學的黄金时代里。看罢全书,几度落泪几度心酸;个中滋味,唯自己知晓!
  •     一个令人神往的时代 Perkins真是天才啊
  •     这本书不光展现了 “作”(死)家和他们的“家长”那些传奇小说的故事,更是把一整个写书、改书、出书、拿到稿酬之后的过程全部展开来了 好的编辑能创造价值,决定了当时的社会得到了什么样的文化。很多次被当时的那种交流方式打动-- 不止的通信,纽约街头的散步,相约看海龟,让人激动的出版日。。 也被作家们的小细节触动-- 站着把稿纸铺在冰箱上写作的沃尔夫、脾气坏透了的海明威、还有试图把周围每个人都写进小说的菲茨杰拉德。。。帕金斯和沃尔夫的友谊令人惊讶,“我满心期待你捧着两三英尺厚的书稿走来的那一天”,得此良师益友,不抱憾了。
  •     埋头三天看完,书中出现大量熟知的作家,没有这本书,谁会知道他们背后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编辑!45万字啊,Max的死只用最后几页带过,从此,一个文学时代过去了。
  •     这本书在包里塞了半个月,终于读完了。也太多话想摘录下来。20170413读完
  •     本月打卡。是珀金斯的个人传记,也是二十世纪上半叶美国的出版史和文学史。侧重明显,以菲茨杰拉德、海明威和托马斯·沃尔夫为绝对核心,其余作者均为浮光掠影。在名人八卦与时代剪影的映衬下,描摹出珀金斯的精准肖像与人格。任何行业都应有自己的职业偶像,珀金斯从编辑的幕后走出来,为后世从业者树立了“标准”和“专注”两面大旗,他的成就固然有赖于时代,但谁又能说,那个时代的荣光不得力于他的卓著贡献。
  •     推荐给有文字情结的读者们。一本传记书,同时记录铂金斯与那么多作家的故事难度实在高,且叙述文字朴实简单,引人入胜。只是越往后看,大概由于篇幅长,加上“情节”也都大同小异便逐渐失去一开始的阅读兴趣。
  •     克制反而获得更多…
  •     粗略翻看了下
  •     你们这些嗷嗷待哺的文学巨匠们,可让奶妈编辑珀金斯省点儿心吧!
  •     跟电影完全不一样!!
  •     感人至深。难以想象作者以多大的毅力处理这么繁杂的一手材料的。
  •     专业八菲兹杰拉德的卦二十年……
  •     酣畅淋漓的大部头传记巨制,捧在手上就停不下来。诸多作者的形象栩栩如生,简直又包含了另外三名作者的传记侧写。致以编辑最崇高的敬意!
  •     “对于生活本身的疲惫,盘尼西林证明是无能为力的”,在最后的四十页的时候陷入悲伤和焦虑中,一个多么迷人可靠的人啊。而且,再去看海明威的那些片段,忍俊不禁之余想起以前读过的唯一一部作品—《老人与海》,好像也变了样子。
  •     love Max Perkins. Write drunk, edit sober. Perkins is sobriety it self. Lemmon has to be unobtainable to maintain the frank humble yet unreal fantasy of a figure of perfection. That keeps Perkins away from the unbearable everyday life and it's frustrations. Last stages of each design must follow how he edits.
  •     作者背后的手。感叹于其如此睿智与儒雅。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