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鸟

出版日期:2014-12-25
ISBN:9787532154203
作者:[美] 凯文·鲍尔斯
页数:272页

作者简介

一抬头,约翰就会看到默夫。
一有汽车经过,他就害怕。虽然已经几个月没握枪了,但他的双手总是不自觉地摆出握枪的姿势。天真的陌生人把他当成大英雄,但他却感觉自己正在逐渐消失。
在伊拉克服役一年后回到家,过去的回忆时时萦绕他的脑际:尸体在清冽的晨风中燃烧;阳光透过树枝倾泻下来;子弹激起片片尘雾;池塘泛起的涟漪宛如拨动的琴弦。
他曾对一位母亲承诺,会把她年轻的儿子平安地带回家……
凯文•鲍尔斯既是退伍老兵,也是诗人。他在书中描绘了深厚的战友情谊和战后无边的失落感,读来令人动容。《黄鸟》是描写伊拉克战争的经典之作,这部作品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战争本身的残酷无情、战争对人造成的巨大创伤,但同样讴歌了爱、勇气和不屈的斗志。
作者细致入微地描述了人物心理,尤其是家人之间看不见的战争。《黄鸟》是我们这个时代最真实、最震撼和最令人难忘的小说之一。

内容概要

凯文•鲍尔斯(Kevin Powers)
出生、成长于美国弗吉尼亚州里士满市,毕业于弗吉尼亚联邦大学,德克萨斯大学奥斯丁分校艺术硕士,诗作获米切纳奖金。
鲍尔斯17岁入伍,2004至2005年服役伊拉克战场,在摩苏尔和塔法担任机枪手。
《黄鸟》是他的第一部小说,版权输出40余国家和地区,广受赞誉,被认为是描写伊拉克战争最好的小说,媲美《西线无战事》和《第22条军规》。


 黄鸟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6条)

  •     刚刚才看了《追风筝的人》,读过小说的人都能感受到那种震撼在心头萦绕不去。最近又发现了一本和《追风筝的人》很相似的书。那就是《黄鸟》。他们的背景都设立在战争时期。一个是在战争当中自我救赎,找回自己。另一个是在战争之后,心灵和肉体收到巨大创伤之后,依然能够体现人性的美好的一面,爱、勇气和不屈的斗志。他们都是在残酷的战争当中,依然倔强的表现人性当中积极的正能量。正能量也许就是在严酷的环境下才更能体现出它的珍贵和难得吧!希望我们在平凡的生活当中也能够用正能量生活下去。
  •     文/夏丽柠从美国本土去伊拉克,如果走水路,要穿过大西洋、经过好望角、马达加斯加、印度洋和波斯湾,路程超过一万公里。从2003年开始,如此遥远的两个国家名字却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直至2011年最后一批驻伊拉克美军撤离才宣告结束。然而,战争留在两国人民心里的阴郁也许永远盼不到天晴。一位美国母亲曾写信给小布什诘问:美国解救伊拉克人民于水火,为什么死的却是我的儿子?这位母亲表面上是在问责总统,实际上她提出了更深刻的问题:是谁赋予了我们生命,我们的生命将对谁负责?我们是否有权力主宰自己的生命?美国作家凯文•鲍尔斯的处女作《黄岛》就是将这种思考演绎成了一本小说。他17岁入伍,2004年至2005年在伊拉克战场服役,在摩苏尔和塔法担任机枪手。作为一个亲历这场战争的人,鲍尔斯有绝对的权力按照他的意图书写。本书讲述了21岁的巴特尔、18岁的默夫和略微年长的中尉斯特林在战前、战中和战后的不同生活状态,揭示了战争带给一个人乃至家庭生活的长久影响,以及对我们很难触及的内心折磨的充分展现。在我们痛斥战争的同时,那些人类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身边美好事物的捕捉和对爱的坚强执着,也在鲍尔斯的笔端不经意地流淌出来。这书本里有冷酷、有迷茫、有悔恨,但是最可贵的是那份人性的温暖。巴特尔为了向默夫的妈妈隐瞒他的死因,而进行了一系列欺骗行为,最终受到了军法的罚治。这不仅成为了本书的主线,让我们边读边关心这个秘密的命运。同时也是一根我们攀援巴特尔内心世界的绳索,越到深处越感悲凉。对于参与战争的自责,在巴特尔的一生里挥之不去。背负如此深重罪孽活下去的巴特尔,谈何容易!“战争企图在春天杀死我们……接着,战争又企图在夏天杀死我们”。小说伊始,读起来就像一个飘忽的梦,梦里充满悲情。战场的风景柔丽,可让人隐约觉出痛苦。我想鲍尔斯在动笔之初并未像传统写小说那样写个提纲,精选一种结构,而是顺势而为,急迫地将自己心里的感知写下来。他说他从未想过自己会写小说,他只是觉得有义务将亲身经历写下来,否则就来不及了。整部小说就像一个梦中人的呓语,天马行空般述说战争里的生死,亦梦亦真。在本书里,我们读不到大场面的鲜血淋淋的人肉厮杀和现代高科技兵器的对决。小说的落笔处都是那么狭小的点,比如一阵风、一片叶、一粒沙或者一只小鸟,可却反衬出纵然世界美好,可参与到战争中的一个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生命却无比沉重。他们将魂归何处,仍然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他们其中不乏美国大兵,还有伊拉克的“暴民”,手捧圣经和手捧古兰经的人都在亲手夺取他人的生命。生命何用?信仰何用?被伊拉克反抗主义者杀害的默夫的尸体就是人性残忍到极致的证明。鲍尔斯没去上大学,因为他成绩不好又交不起学费。然而,服役之后,政府即可以帮忙付学费还可以给予定期补贴。我们无法知晓在伊拉克战场上有多少像鲍尔斯一样用生命去赚取一个读大学的机会的人。可我们知道,一定有人无法返回美国南部家乡的故土,永远抵达不了那个机会!在2003年,世界各地都爆发了反战游行示威,最深得美国人心的一句口号是:布什撒谎,人民伤亡”。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里写道:“战争本就是丧失人性的最野蛮的行为,为何还要想到什么爱、诗、哲学等人类最文明的东西呢?”从古至今,战争的本质都是一样的。然而,鲍尔斯就是用这本小说再次碰触了爱、诗和哲学的思考命题。《黄鸟》是一个伊战幸存士兵的内心独白,心灵的归家之路何其漫长。“有只黄鸟,长着黄喙,轻轻落到,我的窗台”,而这首旧时美军进行曲便是一首给无法归家军人的安魂曲,或许他们仍在黑色的坟墓里低声吟唱。转载请告知
  •     在办公室又重温了一遍这本书,感觉很真实,第一次看近代战争的样貌,好像有惨烈的画面,和中国战争刻画的不同的人性和感情。 结局里真是悲喜交加,虽然不知道有多少事实,还是很感动,感觉并没有过分的煽情,男主的形象加很多分,很能激发荷尔蒙分泌。无论如何,在战争小说中,算是很优秀的。战争虽然离我们很遥远,但是这部迷你剧仿佛带领我们重新回到泥土和血肉横飞的战场,很喜欢小说的开头设计,铅笔在纸上缓缓划动,灰溅飞战争的场面残酷而真实,故事情节的交待够细致,配角的塑造也够丰富。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战争没有怜悯,没有命运。
  •     这本书文笔真的是漂亮,优美的写景,再缓缓渗入情绪,像是暗流。看到结尾才知道作者是诗人,难怪了。
  •     几乎没什么情节的进展,但每一段描写都能紧紧攫住阅读的视线。去年末有《一句顶一万句》,今年初有《黄鸟》,虽然题材不同、画风迥异,却都使人记起已经失落于我们观念中的文字所独有的、无法用视觉呈现的力量。
  •     战后关于仁慈 生命 温柔 人性的迷思 在某一个特定环境里 你就是没办法思考 想太多导致灭亡
  •     富有诗意的战争小说,翻译也很用心,只是不禁有疑问站在世界经济军事和政治制高点上的美国大兵真的会在战争中如此的多愁善感么
  •     压抑,反思
  •     无法理解。
  •     以个人的视角穿插讲述了一个士兵战时和战后的故事,一定融合了作者本人参军时的感受,语言优美,翻译认真,但散文段落不是我的菜一般都一掠而过。以侵略国的士兵视角写下的反战小说,基本没有描述出被侵略国的悲惨,想看以被侵略国为第一视角的伊战小说
  •     战争,不是诗意和浪漫,是鲜血和死亡,以及对人性的摧残
  •     不能再爱的小说了 人物的心理展现得很好很细腻 采用了现实与回忆相结合的方式完美叙述了一个感人肺腑的战争故事 读完后 我思考了 觉得也许还差那么一点就能登上我心底里的挚爱小说 但依然比《追风筝的人》逊色了一些 读完最后一页心情平静地出奇 但突然整体想了想故事情节 突然心酸悲伤地放声嚎啕大哭
  •     不喜欢,不温不火,内心就那么点儿纠结。
  •     小说要表达什么思想呢,没什么内涵
  •     活在世上已然不容易,其他的都是细节
  •     本来诗人就和纯粹的小说家有很多不同,再加上我不是太喜欢这个译者的调儿,本想给三星的,但是觉得太主观了。这部作品真的值全星。
  •     终于从战场回来,没能用力拥抱和平世界的生活,却开始一场纠缠着回忆的心灵战争。
  •     没想象的好,只讲了一件事情…但描写非常细腻
  •     抱歉画面感太强没能读下去
  •     译者很用心,但如同译者在后记所谈到的,作者用诗的语言来描述战争,来描绘士兵战时和战后的心理变化,所以翻译难度很大,的确还没有翻出原著的感觉。。不同于国内战争小说注重情节推动。。如果说《所有我们看不见的光》偏童话般梦幻的感觉,那么《黄鸟》就是成人的诗的残酷
  •     描绘二十一世纪伊拉克战争的优秀小说。
  •     4.5
  •     很好的小说。语言真美呀,情感那么真挚。
  •     战争后继给士兵带来的伤害
  •     纯真死在敌人的炮火下,纯真死在同伴的冷漠中。
  •     诗意
  •     文字考究,战争在作者的笔下很残酷,但是却用了诗意般的语言,将本该可怕的场景高度艺术化和哲理化。没有矫情的文字,却写出了让人痛心的士兵战后后遗症,只因作者笔下的感受太真实!战争撕裂人的肉体,更摧残人的心灵。即使你活着回来,也许已变成行尸走肉。战争带来的,就只剩下了伤害!
  •     有幸观看了影片,整理略显沉闷,结尾好评
  •     故事其实并没有什么,当然故事在这里也根本不是重点。我们把彼此碾压成烈日下成堆发臭的烂肉,并不知道这个所谓的智慧种群到底想干什么。
  •     ‘’愿生者铭记,愿逝者安息,愿这种精神从沉睡中苏醒,并成为永恒的灯塔。重申对生命的尊重,增强我们的决心,捍卫自由结束仇恨无知与偏狭。‘’这是美国五角大楼上写着的,可是如今美国仍然在到处挑起战争。除了丑恶,战争会杀死一切。去他妈的战争
  •     文笔确实好
  •     结尾卖的就是一种情怀。还有封面太赞了。
  •     描写伊战和士兵战后心理的小说。作者用一幕幕分割的场景连起了一个心酸震撼的战争故事。我看着战争把年轻阳光的默夫改变成一个阴郁寡言忧伤的人。如书中所说,如果一个人在战场上失去了活下去的动力,那么他便离死亡不远了。希望再没有战争,希望人性都可以在和平的环境下自由生长。谢谢作者,带我们看到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     要是老妈让你觉得心烦,记住...... 不要给她一颗子弹,给她一个拥抱。
  •     最初只是想给自己正在写的同人找点参考才去读这本书,从小就不爱看战争题材的作品,并且一直见惯生死,又因为一些文艺作品的影响对“极致的死亡的凄美”极度喜爱。但这本书会读出完全不同的对生死的感受,一种细腻如诗的但又切切实实存在的绵延不绝的哀伤。
  •     我宁愿未能读到这本书,因为我忍不住会想象,一位细腻敏感天生为美而生的诗人穿行于人体炸弹之间一手握机关枪疯狂扫射一手拖着挚友四分五裂的尸体的画面。我忍不住去体会这样的时刻,内心与理性如何被撕裂。我宁愿他是一个麻木的粗人。
  •     穿插着美国和伊拉克的情景,感谢作者从战场回来,还能把战争的感触带给我们,默夫就这么死了,却不是在战场上…可惜了青年
  •     关于伊拉克战争的一部小说。有战争残酷的局部场面,有士兵在战争中矛盾的心理。
  •     痛苦。“献给我的妻子”
  •     沾了题材和纪实的光,值三星。作为小说,故事性太弱。字里行间一直很恍惚,不乏拖沓冗余。其二:我很想问问作者,如果再有一次选择是否参军的机会,他还会选择参军吗?
  •     丰富自己的生活
  •     关于战争的一本悲伤的书。
  •     战后,本就是绝望的字眼。
  •     从澎湃新闻里看到的,就买了纸质书。I have to say, 这书什么烂文笔,破烂至极。语言混乱,结构毫无逻辑, 读这书完全浪费时间。60分作文如果写成这文笔,30分也得不了。谁想看,我把我这本寄给你,包邮。是不是在美国只要政治正确了什么呆逼傻叼都能写书。
  •     我感觉浑身如蚁噬骨,糟透了,但又不能告诉任何人,因为一直以为,所有人都对我感激不尽。要是告诉别人的话,我会觉得自己不知好歹,或是在向别人暗示:自己不配得到任何人的感激,相反,所有人都应该为我的所作所为而憎恨我。可是,每个人却为我的所作所为而敬重我,这简直快把我逼疯了。
  •     作为战争小说 心理上的真实描写 让我极度郁闷 沉浸其中 打仗的感觉是什么 就像遭遇车祸的那一瞬间 2次车祸 感受刻骨 第二次 好几天不敢捏方向盘 20160727 “阿訇的歌声又响了起来。地平线上,残阳如血。火焰从正在倒塌的教堂蔓延开来,点燃了那丛柽柳。到处散落着余火未尽的木块,好像一盏盏路灯,照亮我脚下的路。” 翻译很赞 感谢译者
  •     很深刻的战争题材小说,曾经的美国大兵有这样的文笔、能完成如此架构的作品让人称道。通篇大量的心理与景物描写时刻衬托着战争的邪恶本质:战争对死去的人是残忍的,对活下来的人却更加残酷!小说的成功之处在于借助主人公的情感变化表达出了作者想表达的一切。
  •     这是一个从战场归来的人写下的文字。很喜欢斯特林这个角色的存在,塑造凶狠一面的同时也展现了对于手下关怀的人心。巴特尔坐在出租车里手上没枪,但一直维持握枪的手势,细节入微的描写很容易动容。
  •     作者优美细腻的文笔,每一句都让人难过。
  •     一本地地道道以战争为背景,真真切切以普通士兵的视角,安安分分地叙述了战前、战时、战后的攻心之作
  •     比较久之前看的书,没用感同身受的了解,只是有点迷茫,压抑。
  •     读完之后的心情难以言说,也许这才是真正的战争,那么残酷。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