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切斯的孩子们》书评

出版日期:2014-7-1
ISBN:978753276334X
作者:奥斯卡·刘易斯 (Oscar Lewis)
页数:567页

“我们”如何讲述自己的历史

《桑切斯家的孩子们》的讲述方式,让我想起一个词:织体。他们每个人讲述这个家,时间高度重叠,这个时空的核心确定后,一个人作为一个点,讲出一个故事轴线;再另外一个人,也是同样如此。因为核心不变,所以故事轴线会有交叉,因为是多条线,就会有多重交叉,这个交叉的部分就产生出迷人的叙事效果来,重叠但不重合,同样一个事件,既有同也有不同,无法确定那个是真那个是假,于是叙事多角度的丰富性就出来了。这个丰富性,让我想起一个场景:弹棉花。如果存在所谓一个“客观事实”,它就像是一块板结的棉花一样。现在每个人都来讲述这个“客观事实“,就好比是每个人站在自己的角度拿着弹弓弹着这块棉花,”客观事实“变得蓬松外溢。对于这个事实用的确定性词汇,都在反复的弹打下,变得不再那么确定。每个人在自己的逻辑中自证,然后在他人的叙述中被解构掉,然后重新结构。另外,还有一个场景是:大珠小珠落玉盘。”玉盘“指的是我们读者的阅读心理,也可以指“客观事实”。而大珠小珠就是每个讲述着讲述这个”客观事实“的侧重度,同样一个事情,在这个人的叙述中非常重要,他包含自己的感情和情绪,然而在另外一个人的叙述中却是一笔带过,无足轻重。这样,在我们读者这里,已经有了“织体”的总体印象,讲述着的讲述重叠在一起时,就形成了轻重不一的节奏感。看到最后一页,本书的四个主要讲述者曼努埃尔、罗伯托、康素爱萝、玛塔,他们的生活依旧没有好一点。他们是兄弟姐妹,生活在墨西哥城的贫民窟。他们像是猪一样被生下来,生活在一个猪圈一样的环境中。他们连睡觉的床都没有,只好睡在地板上,床上只能睡着他们的父亲。他们没有受到多少教育,很早就有了性经历,并有了家庭和孩子。可是家庭也是不牢固的,时常死人,时常被欺骗和背叛,相互之间怒骂厮打。看这本书的过程,始终是压抑的,四个人的讲述把我狠狠地按住那种人生的烂泥坑里,连一口气都透不上。这完全可以作为一部杰出的小说来阅读,虽然它原本是一部人类学著作。

他人的人生

很好看,大力推荐。这是一本有名的人类学著作,但是读来特别像小说。人类学家Oscar Lewis和妻子用了几年的时间来深入考察一个墨西哥贫困家庭,以各个家庭成员口述的形式讲述他们的人生,特别鲜活,特别生动。1961年出版以后这本书引起很大的轰动。书的结构很有意思,开篇和尾声是父亲桑切斯的叙述,主体部分分了三部,每一部都由桑切斯的四个孩子(两男两女,和他第一任妻子所生)来轮流讲述,他们的故事有各自独特的轨迹又和他人深深交织。整本书像一个细细编织的巨大的茧,内核里包含着生活和人性的本质。虽然托尔斯泰说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但是从桑切斯一家的叙述来看,贫困社区的不幸太类似了:大家都为生活苦苦挣扎,对明天无法也没能力做任何规划,混乱的男女关系,暴力,酗酒,男性对女性的极度不尊重,一个又一个孩子的出生给家庭造成的沉重负担(桑切斯本人生了15个孩子,孙子辈有36个)……一切都看似混乱无解,男人们偶尔赚了点钱也留不住,都扔到赌场和酒精里了。底层生活似乎有拉着人往下坠的力量。桑切斯一家,父子父女兄弟姐妹之间,关系都不是太好,大家就算彼此关怀,也完全不知道如何表达,而且一言不合就暴力相向,最后没有人觉得自己幸福。父亲辛苦维系一大家子以及许多家庭旁系成员的生活,孩子们对他又怕又敬,关键时候只想着依靠他,但却完全缺乏温柔一些的情感。生活太粗砺了,人与人的关系里好像也就容不下精细的柔情——他们的关系是整个贫民区里关系的一面镜子。从他们的叙述来看,他们家这样的关系并不是特例。同样的他们的关系里也折射出贫民文化里互相支持支撑的一面,整本书读下来,他们每个人的搬家次数简直让人吃惊,吵个架就搬出去和某个亲戚(主要是他们的姨妈)住,家庭成员之间不断地交换和变更住所,某些八杆子都打不着的亲戚说上门就上门,有时候一个小房间要住十八个人,没有隐私,没有安宁,可是家里的男人们一般也不会驱赶寄居者,还要供养他们。一方面他们身无长物,搬迁很容易,另一方面大家互相供养,大约也是让贫穷社会保持运转的一种机制。而且这想来不是墨西哥底层社会独有的。这些贫穷的人们在男女关系上之随便之乱七八糟,是让我觉得很有意思的一部分。是不是越原生态的社会里,人类原始本能的那一面也就越强烈?许多时候是出于纯粹的经济上的考量,女人频繁换伴侣,给自己寻找生活依靠。但是情感浓烈起来也是极其浓烈的,男人女人相爱起来嫉妒起来都有种不管不顾的劲头,对性的需求也特别强,男人女人永远都在互相追逐和被追逐。可惜,他们的爱也不让对方或自己变得更好,每个男人,似乎最后都走上酗酒家暴的路。克制啊隐忍啊这样的秉性在他们的性格里不太有。这大约和拉美人的天性相关?当然这并不是他们生活里的一切。其实他们好些人都有让人惊讶的感受力,从他们的叙述可以感觉出来。刘易斯也认为自己很幸运,碰到的这一家人都很擅长表达。尤其是妹妹康素爱萝,她是兄弟姐妹里最特别的一个,最努力,最想跳出自己的阶层,思考得也深,对父亲和哥哥妹妹的性格都有洞察,有些叙述和分析甚至非常有诗意。我也很喜欢二哥罗伯托小时候去流浪的段落,他天性里的那种大度不羁,如果在一个好环境里其实可以蜕变得颇迷人的。他对自己同父异母妹妹长久的深情也挺打动人。大哥和妹妹不太让我喜欢,都过得比较浑浑噩噩,但是妹妹的性格里又有很硬气的东西在。这本书是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又生动好读。说实在的,因为世界观的巨大不同,他们行事的逻辑和人际关系的反复无常时时让我吃惊:这样也行啊?它特别真切地揭开了对我来说完全是平行世界的一角,窥见不同的人生里丰富的细节。这样的书,魅力完全不逊于精心构思的文学作品,可以让人走到更远的地方,看到人性更微妙的层面和维度。

贫穷的根本和思考

以人类学调查的方式做纪录式文学,还是首次看到这种体裁的书,有一定的新意,以访谈者的视角来讲述他们的生活,他们的贫穷,矛盾,成长,家庭,未来;同一件事,在不同人的眼里反应的所谓事实或是感情的偏差,很好的换位思考和理解。更重要的一点突出就是,他们的讲述还是比较清晰,连贯,对自我感情的表达,对目前状况的困惑都还是比较有认知的,相对于这般教育水平的人来说已经很不容易了。生活过早的让他们成熟,让他们明白自己所处的阶层,环境,家庭,但是由于个人的秉性不同,对未来的期许各不一样,但是都在贫困交加中挣扎。让穷人为自己说话!但贫穷,教育的缺失,环境的恶劣,人口众多,整个家庭就像一摊泥藻,越是挣扎越是沉沦。一家人本该团结勤勉诚实度过艰难,可最终都是梦想的破灭,猜忌,怀疑,矛盾重生;暴力,盗窃,吵架,离家出走家常便饭。他们能从小看清生活的本质,看清自己的阶层,却在绝望中彼此憎恨。1,赫苏斯:父亲。这是我看见所有小说中最特别的一个父亲,让我时时想到自己的父亲,为了孩子,为了一家人,从不间断的辛勤工作,全年无休,让一家大小即使是在贫困的底层阶级依旧是有吃有穿有住,说不上衣食无忧,至少不会露宿街头,不会担心有一天没有钱了会饿肚子。父亲,永远在给他们一个温暖的港湾,使他们孩子一辈子的支柱;他的勤恳,他的勤劳至少让他这辈子都在努力的支撑着,并且慢慢地,在晚年也实现了为后辈建一所房子让他们有避体之所。最让我惊叹的是开头和结尾,他一个人要养多少人!开头一数,3个老婆,加他们的家人,加孩子,差不多19个人,全靠他一个人提供吃喝住~~~结尾,和第三个老婆生了8个还在!!!!!人口之多,数量之庞大,真是无比诧异,他是如何靠着他那双手赚到钱的!可是也和大多数的父亲一样,为了勤奋养家,亦或者本身的不善表达,导致和孩子们感情少甚少的沟通和亲昵,时常各种误会,斥责,打骂。虽然在教育上他是一直支持孩子上学的,可是并没有在思想上动员或是鼓励;孩子就在那样混乱的环境下随大流而放弃学业,这是非常可惜的一件事情。2,曼努埃尔:长子。这个人体现了大部分贫穷导致孩子从童年到成年的一些列行为:打架斗殴,找女人,生孩子又无责任心,时常失业,做生意,倒买倒卖,买彩票赌马期望一夜暴富。。。他曾经有过的努力工作养好家庭小孩,全在一次次挫折中变成妄想,妄想以更容易的方法获得更多的金钱来补救曾经有过的那些期望。可事实却是越陷越深,不可自拔。对此人,我只能说太正常,所有的优缺点放在那种环境下都再合适不过了,都是自然滋长的产物。3,罗伯特:次子。这个人有过几个让我惊艳的想法。A,意识到教育的缺失导致贫困。B,对女人的尊重,即使是妓女,尊重爱人;C,孩子太多,只管生,不管养。生孩子就要负责任的养和教育,不然生下来干什么呢?还生那么多。他应该是几个孩子中上学最少的一个,这几个观点竟然被他总结出来了,很是难得。从小到大,他应该是受不良环境最多的一人,行事更疯狂,打架斗殴,好像和家里谁都不太合得来,一言不合就离家出走,盗窃,抢劫,犯罪,比比皆是。他应该是在几个孩子中最能折腾的一个人,心中有无畏,充满戾气的同时还能满怀虔诚,感恩,对生活怀有敬仰。只是需要人让他安定,并加以引导,不然随时可能走偏,步入监牢。。4,康素爱萝:老三,女。受的教育最多,努力摆脱眼前的困境和泥沼,可是生性偏执,敏感,让她吃进苦头。她说,这是一条泥泞的锁链,我必须挣脱,不然我会跟着这个家庭一起沦陷。可这种挣脱何其容易? 最终认识到这个恶循环的贫困原因,即使心有余而力不足,想帮助那些孩子,却毫无力量,特别是金钱的力量,和家里人时时交恶,在感情上无比脆弱。但理智还是给了她坚强的后盾。让我想起樊胜美。虽然她不是为家庭付出的人,甚至时常需要父亲帮助,但家庭的层层交叠还是像一张无形的网拖住她不得前进,也许脱离才是唯一的出路。5,玛塔:老四,女。和老大一样,平凡普通的,没受什么教育的女子,生一大堆孩子,找不到一个靠谱的男人,没有养活自己的能力,只能依靠父亲。贫穷没有给她带来什么认知的改变和思考。想起56UP里面的女子,小时候最多的愿望是早点结婚生子,相夫教子。但是过早的不如婚姻生活,生孩子,家庭的生活并没有什么好的改善或是提高,而后代的教育水平普遍很低,这就导致了后面越来越难。从许多的实例和事实来看:教育对一整个家庭的命运起到了重大的作用,教育的缺失从父母开始,导致教育意识的缺乏,直接会影响到下一代对受教育的观念。很多父母认为学不学是孩子的事情,而却不知,孩子除了学识上的教育,更需要的一种家庭教育的引导,正如罗伯特一样,这是一个能总结思考的,大胆的孩子,如果有稍稍的引导或是正确的人生观,可能不至于经常暴力出手到蹲监狱。整个家庭的恶循环也就从这里开始了~另一方面,教育让人有能力去发现总结所遇到的困境,至少是在认知上的一种提升。一个好的引导进入一个良性循环。教育是需要父母以身作则,设身处地的为孩子的未来着想,教会孩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如何去应对未来生活的挫折和困境,即使不会大富大贵,至少可以独立成人,不会存在不切实际的妄想,幻想一夜暴富,可以脚踏实地的成长。在中国,崇尚养儿防老。养孩子不是投资产品,是在投资你的未来。在中国,有多少老人真正实现了养儿防老呢?生养孩子是人类正常繁衍后代,基因延续的一种手段,而不是对未来老年衣食住行的一种防范。自己做到独立,何须害怕老年生活?而孩子呢,他们有下一代的时候,父母就变相成了保姆,空巢,甚至还有人啃老,而双方都不自知何以至此。。。所以,没有什么养儿防老,好好教育孩子独立成长,在老年至少不会来拖累父母。正如这本书中描述,赫苏斯到82岁去世在上班的路上,而他的孩子们最大的都还在贫困潦倒靠他的接济,话说,重新来看,恶果是不是从开头就种下了呢?

人类学家的三层皮

同学老曹是留法人类学博士,2013年获得豆瓣征文非虚拟类首奖,作品取名《边缘的姿态》,那是老曹回国三年暑假在青海一座山神庙做田野调查的副产品。我读《桑切斯的孩子》时,一直想到老曹这本书。如何理解长期作为“边缘”的“贫穷”?也是我读这本书时想得最多的。这部首印于1961年的人类学名著,发端于1956年一项农村移民流向墨西哥城的人类学田野考察项目。美国学者奥斯卡·刘易斯及其妻子在对这一领域十多年的考察和研究的基础上,用一部卡式录音机记录下对赫苏斯·桑切斯及其四个子女的访谈,“不加任何评论”整理成书,并为它取了个最准确的名字——“一个墨西哥家庭的自传”。这本书“介于小说和人类学报告之间”,非常精彩。作者认为大哥曼努埃尔口齿最为伶俐,“是一家中讲故事能手”,我却更喜欢二哥罗伯托的叙述,他的故事简直像黑帮小说,信手拈来的比喻也泼辣鲜活。路易斯•布努埃尔于1978年拍下同名电影,我还没看到,想来罗伯托的戏份不会少,少小离家出走,暗恋同父异母的妹妹安东尼娅,当过兵,蹲过大牢,可能还杀过人,越狱逃亡,爱上和妹妹同名的女人,后来被她抛弃,经历丰富彪悍,情感糙中有细。无怪书出版后不久,就有人把刘易斯的角色描述成“一个电影导演,用一些形象和场景,赋予现实流以形式和意义,从而制作成一部连续的戏剧”。然而,人类学家是不是导演?现今“非虚构”写作正盛,让这部书在初版五十年后读来尤具“潮”味。祖师奶奶张爱玲也称这部书“可贵”,因为“普通人……尤其中下层阶级以下,不论过去现在,都是大家知道最少的人,最容易概念化。即使出身同一阶级,熟悉情形的,等到写起来也可能在怀旧的雾中迷失”。这部书不仅让我们看到穷人的生活一点都不乏味,更彻底做到了“去概念化”。不仅让穷人讲述自己的故事,而且是让几个共同生活的人各自讲述他们整个家庭的故事,互见与互补,重叠和延续,矛盾与遮蔽,多维度叙事让普通人的家庭也具有了历史人物独享的“立体的真实性”。而“真实”,恰是非虚构的神髓。有趣的是,本书简体中文版(上海译文,2014)的责任编辑张吉人——亦是何伟三部曲的引进者,“译文纪实”系列的策划者,也可以说是国内非虚构风潮最早的推动者——在接受采访时称,这本《桑切斯的孩子》是他“理想中的书”。那么,人类学家能否等同于非虚构作者?作者在导言中写道,“人类学家最有效的研究工具是他对研究对象的同情和恻隐之心。”他和他们相处的时间共有几百个小时,在他们家里吃饭,参加他们的舞会和节庆活动,陪着他们上班,跟着他们拜访亲友,随他们一起朝圣、上教堂、看电影、开运动会。“我常常会卷入他们的烦恼之中,让自己觉得好像有两个家庭需要我去照顾,一个是桑切斯的家庭,一个是我自己的家庭。”刘易斯无疑已成为桑切斯们依赖的朋友,可是“同情”是否也是人类学研究的障碍,人类学家的终极目标是否只是成为边缘人之友?读完整本书,我有一个想法,或许每个人类学家都有三层皮——导演、非虚构作者和边缘人之友,三层皮蜕尽,才得见真身。为了说明四者的区别,我试着拟了一个寓言:四人结伴去湖畔散步,导演从湖里舀出一瓢水,洒向空中,造出彩虹;非虚构作者取出备好的空瓶子,装了一瓶水放入背包中;边缘人之友步入湖中,深情喝下一大口湖水;人类学家俯身用手捧起一捧水,注目许久,松开手,将水放回水中。“就传统而言,人类学家一直是位居各个偏远角落的落后民众的代言人”,从那时到现在,无数刘易斯这样的人类学家,毕生行走在僻远的湖畔。比起提出“贫穷文化”,引出“墨西哥史上最为激烈的一次公共辩论”,刘易斯更可贵之处,可能在于他不仅向同行后辈,更向所有读者,显示了人类学家的真身。当然,也许会有人问,为什么要捧起穷人这捧水,我可以一辈子不去湖边散步。恺蒂最近一篇关于英国公投的文章《一场公投,两个英国》倒是给了一个好答案。文中称,这场公投中选择退欧的大多是没受过太多教育、没太多技能的低收入及退休人口,而受过教育、富有、年轻的人士则选择留欧。苏格兰、北爱尔兰、伦敦和英格兰的一些城市及大学所在地选择留欧,英格兰和威尔士的那些前制造业集中地、前矿业地区、农业和渔业地区、临海小镇等都选择退欧。“公投的结果,让人们看到了英国社会纵深的鸿沟。这鸿沟不只是留欧退欧上的分裂,更是中下层的穷人和富有的中产阶级之间的天壤之别。”这一次,贫富之间的鸿沟让英国脱欧,说不准下一次,它就会让地球脱离银行系了。这样一想,是不是马上就想去穷人的湖边散步了?


 桑切斯的孩子们下载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