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精神分析

出版日期:2016-1-1
ISBN:9787519202704
作者:[英]梅兰妮•克莱茵
页数:288页

作者简介

《儿童精神分析》的第一部分,克莱茵以丰富的临床实务经验,钜细靡遗地描述儿童的精神官能症症状、诱因与對客体的施虐冲动所引发的焦虑和罪恶感。她认为,儿童的游戏、梦、绘画和故事,就像成人的自由联想,都是传达潜意识幻想和焦虑的媒介。通过诠释儿童的潜意识幻想,可以降低、释放儿童的焦虑,減少其內在恐惧,提升身心的健康。克莱茵还详述了早期、潜伏期及青春期儿童的不同特质,进而描绘在各发展阶段分析技巧上的异同。
《儿童精神分析》的第二部分,略述了克莱茵奠基于弗洛伊德之思路,所延展出的理论架构。包括力比多与俄狄浦斯冲突的早期阶段对于超我形成的影响;口腔施虐阶段与肛门施虐阶段如何引发早期焦虑情境、防御机制等。并且对男孩与女孩的性发展,提出全新而复杂的论点。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   儿童分析技巧

第一章 儿童分析的心理学基础 3
第二章 早期分析技巧 15
第三章 6 岁女孩的强迫式精神官能症 33
第四章 潜伏期儿童的分析技巧 54
第五章 青春期儿童的分析技巧 73
第六章 儿童精神官能症 87
第七章 儿童的性活动 102

第二部分 早期焦虑情境及其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第八章 俄狄浦斯冲突的早期阶段与超我的形成 113
第九章 强迫式精神官能症与超我早期阶段的关系 135
第十章 早期焦虑情境对于自我发展的重要性 160
第十一章 早期焦虑情境对女孩性发展的影响 175
第十二章 早期焦虑情境对于男孩性发展的影响 215
附录一 儿童分析的范围与限度 249
附录二 说 明 254
附录三 参考文献 257
附录四 个案名单 265
附录五 克莱茵生平年表 267

内容概要

梅兰妮•克莱茵(Melanie Klein,1882—1960)
著名精神分析学家,被称为“客体关系之母”,儿童精神分析研究的先驱。在其意义深远而富于开创性的工作中,她打开了理解婴儿最早期的心理历程的途径,这些早期心理历程支配着婴儿的内心活动。她的理论将精神分析关注的重点,从之前的“驱力”转到了“关系”上。她也被誉为继弗洛伊德之后,对精神分析理论发展最具贡献的领军人物之一。


 儿童精神分析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7条)

  •     书到以后,看到译者是林玉华,基本上有了大致的了解。这本书和世图之前出版的《自体的分析》和《自体的重建》应该同属一类,是在台版翻译的基础上修饰后出版的。让我感到高兴的是,这本书明确写了克莱因全集卷1,这意味着后续应该会补完另外的三本。拆封后与台版对比发现,台湾和大陆在专业术语上的不同译法(如原我-本我),人名的翻译,一些偏台湾风格的表达,被相应地调整过。其余的内容,基本保持不变。大陆有一种倾向认为,台湾的翻译优于大陆的翻译。当然,这肯定不是绝对的,但台湾对克莱因的翻译确实比较领先,而且优秀。去年年初时,轻工业曾出版过一本大陆自译的《嫉羡与感恩》,但读的过程总会发现这样或那样的细节缺陷。不管是轻工业还是世图,我觉得与台版比起来都少了一个重要的内容——与原文对照的页码标识。既然是对精神分析大家的翻译(尤其是已经整理成册的作品),这样细节处的严谨应该是不可缺少的。言归正传,回到这本书上。《儿童精神分析》这本书可以说是克莱因最早期的作品集,大多是她的演讲材料。按照理论成熟度的顺序,我们可以这样梳理克莱因全集《儿童精神分析》-《爱、罪疚与修复》-《嫉羡与感恩》,最后一本是《儿童分析的故事》(这本是针对十岁儿童理查德的案例描述,持续93次会谈,四个多月。治疗应该发生在四十年代,那时克莱因的临床思想基本成熟,因此可以被看作是对其思想的生动解析)。从书名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克莱因理论的变化,从重视死本能、攻击驱力、迫害焦虑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逐渐过渡到对爱、修复、感恩的重视(但她依然保持着攻击、焦虑在其理论中的坚实地位)。《儿童精神分析》主要是克莱因的早期作品(虽然第三版克莱因有所调整),大致上符合克莱因早期的理论特点:1.重视死本能、施虐、焦虑和罪疚,以及其与俄狄浦斯期和超我形成的联系;2.处于过渡期,整个发展的脉络依然极大依赖于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理论(并未形成自己的心位说);3.处于精神分析依然重视神经官能症的背景下,探讨更多的依然是强迫等神经官能症症状。本书的脉络框架如下: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儿童精神分析的基本态度和技巧,第二部分介绍相应的理论基础。第一部分又包括七章:1.“儿童分析的心理学基础”表明了儿童的心智能力和移情强烈程度,也因此表达了克莱因对儿童精神分析的态度(与安娜截然不同);2.“早期分析技巧”基本说明了克莱因利用游戏作为分析工具,借助象征意义,把游戏当作梦来解释(也与安娜不同,安娜只把游戏当作与儿童建立关系的准备);3.随后的三章“六岁女孩的强迫性精神官能症”“潜伏期儿童的分析技巧”“青春期儿童的分析技巧”讲解了针对不同分析群体的技巧变化,分析师如何应对潜伏期儿童的压抑,青春期儿童的反叛和本能再度活跃;4.“儿童精神官能症”旨在解决两个问题,儿童的什么状态是病理性的,什么状态下儿童的分析才算完成;5.“儿童的性活动”集中描述了儿童自慰的心理意义,强迫性自慰与罪疚感、压抑等的关系,以及由此表现出的过度压抑的超我。第二部分又包括五章:1.“俄狄浦斯冲突的早期阶段与超我的形成”,基于弗洛伊德的发展阶段,提出超我如何在投射、内射中形成,俄狄浦斯在早期的表现,这些都与攻击、施虐、焦虑、罪疚感密不可分;2.“强迫式精神官能症与超我早期阶段的关系”,在经典精神分析对强迫症状的理论基础上,结合自己的超我形成理论和客体因素,对强迫症状进行分析;3.“早期焦虑情境对于自我发展的重要性”基于弗洛伊德的发展阶段,重视焦虑在自我发展、成熟中起到的作用,结合投射、内射和超我形成,描述自我在早期的运作方式以及后续如何成熟并稳定下来;4.“早期焦虑情境对女孩性发展的影响”“早期焦虑情境对男孩性发展的影响”,实际上克莱因认为男孩和女孩最初的性渴望对象都是父亲的阴茎,后续才有发展上的不同,克莱因甚至由此推导出了同性恋的源头。这一部分也是克莱因理论饱受诟病的一部分,先天性交观念与其说是现实,倒不如说是一种投射。但读者也可以在这两章的理论中,进一步深入理解克莱因的焦虑、施虐、罪疚、修复等观点。由于这本书本身的特点(建立在经典精神分析基础上,并没有形成自己的理论系统,更多地只是从新的视角对既有理论的一种增补),导致本书的知识点也十分零散,散落在各处,难以提取出一个综合的框架。静待全集中剩余三本的出版。
  •     看梅兰妮•克莱因的《儿童精神分析》,需要很大的精神勇气。第一是因为这本书的专业性太强,第二是因为书中所描摹的儿童精神问题让人难以接受。但是出于对儿童精神分析的探秘心理,最终把书看完。这本书的可取之处在于,梅来妮•克莱因对于儿童精神症状的深入分析观点新颖,另辟蹊径。她的学说继承了弗洛伊德的理论,并把它应用于对儿童的精神分析,但是她又与安娜•弗洛伊德的理论不同。避开个人好恶和主观的倾向性不提,仅就此书来讲,她的可取之处也非常明显。它是把弗洛伊德的理论进一步延伸,沿着弗洛伊德的思想脉络,进一步在儿童甚至幼儿(小到从两岁八个月)方向进行探索。对儿童甚至幼儿期的罪疚感、强迫症等精神问题,归因于性压抑、俄狄浦斯冲突......这本书写的并不讨巧,所有的症状、治疗都是通过具体案例进行介绍的,书中大量的案例分析以及治疗过程,是梅来妮•克莱因长期研究的心血,对专业人士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对于治疗的方法,梅来妮•克莱因主要采用的是游戏,中间运用了释义等技术。由于本人对安娜•弗洛伊德的理论接触的更早,更加认同,特别是认同孩童在六、七岁之前要有充分且完全的精神分析工作是不太可能的,因为直到他们能成长并经历过主要的形成经验之前,就某意义上言,他们都是不完整的人。没有一个稳定的自我和超我,他们未来的人格会因为过于注意那个他们尚无法被预期可以加以控制的本我的驱力,而处于危险之中。所以,读到梅来妮的技术的时候,总是心有余悸。不过,依布莱尼而言,她的用她的方法最终都能成功结案,用她的话来说,在使用一些“释义”等技巧的时候,要用儿童听得懂的语言,这似乎又回到了一个最简单的问题:所有的心理治疗方法,都要用语言来进行,适当的、可令人接受语言,对于最终的治疗效果,是举足轻重的。原创于2015年12月23日 转载使用请联系。
  •     当护士的朋友总是显得很累,尤其是照顾年幼的病患时。的确,那些微妙的感受,那些无可言说的痛苦衍生出的急躁情绪,都使儿童们可以瞬间变成“熊孩子”,结果,无论是成人还是孩子,都会因为无法意会对方的苦恼而更加气恼。我个人在担任一些儿童的家庭教师的过程中,也时常遇到这种情况。收到书后,我第一感受是终于见到了非常专业的翻译本著述(看到“世界图书出版”字样的简介时就喜出望外~~觉得已经是一种质量保证了),迅速的翻看了序言和引言部分才发现,读过本书,还能够了解到些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方面的观点(我们比较熟悉她父亲学说中的词汇)--比如,根据她的看法,儿童无法发展出“移情精神官能症”(引言部分P12);另外,她认为成人分析技巧不能直接应用于儿童身上。这恰恰是作者观点有着极大差异之处,也是吸引我把这本书进一步读下去的原因--至少,在我的经历中,作者的观点更能为我和儿童的交流带来积极作用。 本书作为一本学术类的专著,无论言语间如何尽量贴近生活实际,译者如何依照“信达雅”原则苦心孤诣,涉及理论部分之处,如要顺畅的阅读,还是需要针对性的适时做些笔记,便于查阅,辅助理解。由于个人的经历,我较为注重对第一部分--《儿童分析技巧》的理解,尤其是前文中也提到过的儿童的“移情”。我和儿童展开学习交流时,会让儿童尽可能的述说,确认不会产生伤害后果的前提下允许他们使用肢体语言演绎,认可他们借助对周围事物的行为施加而要表达的情绪,通常,这就会引发出一个游戏,这本身看起来无可厚非,如果我和他们熟稔起来,我就会进一步明了他们的游戏行为所要表达的含义,希望能进一步引导他们。但是,朋友作为医学工作者,在希图弄清楚致使儿童会忽然性的感到焦虑暴躁的身体之外的原因时,貌似“的确忽略了书中提到的一点”,她说道:那就是“避免让我的协助被视为具有爱的特质”(P18),否则,一旦儿童这类渴求得不到维持,就会更加崩溃。这部分可能是仁者见仁,但是,想来应用到不同的方面势必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吧。 第二部分通过诸多实例叙述了早期焦虑情境及其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个人认为其中对许多儿童在“力比多”的作用下产生的一些行为及分析解释,很有启发意义。比如俄狄浦斯情结会对儿童的性发展产生影响,但是,针对儿童早期的无意识行为即认为那是“真正同性恋”的基础(P215),我个人不是很认同,随着社会文明容忍度的提升和科学研究的深入,想来也会对这个问题给出不同的答案吧。 儿童在尚且无法很好地掌握通过语言详尽地表达自身感受时,成人的探究自然是必要的。但是,并非任何一本书、一种学说只要出现、传承的够久,就能字字句句都被人奉为圭臬,万世不移。作者自己也承认,不是所有的行为都可以被一概而论。强力推荐对儿童的精神分析方面有浓厚兴趣、对弗洛伊德和荣格等人的学说和知识构架掌握的较为丰富的朋友阅读本书,如果只是试图学到一些心理小技巧从而在朋友面前“露一手”的请绕行--否则读起来就全凭毅力了~~ 虽然个人对书中内容理解的还不算深刻,仅能联系自身实际稍加勾画,内容也写得较为浅显,仍期待能不见笑于方家。在此要感谢大象图书馆小站给予我的这份难得的幸运,感谢世界图书出版公司的赠书,还要感谢管理员“信实的精灵”的工作~~也欢迎小站里的其它中奖的朋友为本书写出更精彩的书评,供大家(尤其是我)进一步学习~~

精彩短评 (总计11条)

  •     挺好的书,不过真够艰深的。里面提到孩子的超我极其强大,是最大的意外收获。
  •     已购未读
  •     比较难读懂,不过确认了父母要避免让孩子看到性交过程,哪怕只是婴幼儿。
  •     有点震惊,1932年已经儿童精神分析已经发展到如此地步?!克莱因太牛逼了!!如果没有大量的临床案例,肯定是懵逼的,尤其第二大部分,虽有第一大部分的基础也有点难以理解。作者对儿童神经症关于性方面的因素诠释的真是脑洞大开~虽然没法全部赞同,但也好佩服作者
  •     太专业了,很长见识,死了很多脑细胞。
  •     深入浅出
  •     2016-11-5
  •     看的根本停不下来!!!好!!
  •     抽看了第一部分感觉过于主观独断,对行为的诠释带有压迫性!而且有些分析简直就是胡说八道!用性欲来诠释儿童心理,抹杀了儿童心理需求的多面性,感觉非常牵强附会!
  •     重点看了其中的几章。精神分析好难懂。
  •     《儿童精神分析》的第一部分,克莱茵以丰富的临床实务经验,钜细靡遗地描述儿童的精神官能症症状、诱因与對客体的施虐冲动所引发的焦虑和罪恶感。她认为,儿童的游戏、梦、绘画和故事,就像成人的自由联想,都是传达潜意识幻想和焦虑的媒介。通过诠释儿童的潜意识幻想,可以降低、释放儿童的焦虑,減少其內在恐惧,提升身心的健康。克莱茵还详述了早期、潜伏期及青春期儿童的不同特质,进而描绘在各发展阶段分析技巧上的异同。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