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亮的对话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
ISBN:9787508642253
作者:徐贲
页数:344页

作者简介

说理是文明的产物,人是慢慢才变得开化和文明的。学习说理既是教育又是自我启蒙的过程。人们需要说理,因为说理比不说理更能找到真实和公正的东西,而真实和公正的东西在本质上来说是优于虚假和不公正的,是比较容易证明而且比较容易说服人的。更为重要的是,人有足够的天生能力接受真实和公 正的东西,这种能力就是“理性”。
“理性”不仅指明晓事理、辨知是非,而且是在说服别人时,提供敞亮、清晰、恰当的理由,并倾听别人的合理之言。这是一种公共理性,它离不开说理,也离不开适宜的社会和政治环境——社会必须拥有公民说理可以诉求、依据的普遍价值;政治必须尊重和保护他们自由、平等交流的公民权利。在这样的环境中,说理可以成为明亮的对话,一种因自由、理性而可持续的公共交谈。
——徐贲

书籍目录

序言 Ⅰ
前言 中国需要公共说理教育和公民理性 1
第一讲 什么是说理 29
说理是摊开的手掌,不是攥紧的拳头
说理的目标不是绝对的“确实”
“让说理”和“学说理”
说理的三个因素
第二讲 说理论证的“主张”和“理由” 49
对“理由”批评审视
如何识别不同的“主张”
理由的“证据”与“呼吁”
说理的图尔敏论证模式
第三讲 可靠论证的中介保证 67
中介保证中的玄机
常见的几种中介保证
用图尔敏模式检查中介保证
第四讲 概念和定义 85
“事实”与“看法”
说理从定义开始
五种常用的定义方式
第五讲 说理的信誉与形象 101
说理的信誉
可信度需要展现善意
丧失信誉的权威
诚实和诚信是信誉与形象之本
第六讲 说理的情绪与措辞 113
委婉语和情感用词
抽象与陈套
政治妖魔化的“戈德温法则”
审美化的情绪
冲动和煽情
第七讲 逻辑谬误 129
形式的和非形式的逻辑说理谬误
情绪性谬误
形象性谬误
逻辑性以及其他谬误
“雄辩症”和“厚皮逻辑”
第八讲 伦理说理和价值观 163
“买活鸡”的伦理说理
价值概念和价值原则
三种基本的伦理概念:德性、责任和权利
第九讲 学生作文中的说理 175
作文从“描红”开始
大学一年级的作文
大学生作文的要求
第十讲 书面说理的演变与人文传承 193
“我写作”和“我说理”
说理:普通民众的理性思考与表达
说理谈论的是“人的事务”
第十一讲 说理是一种公民教养 205
从小学习说理的教养
有教养的王子和有教养的中学生
有教养的说理和有教养的听众
第十二讲 歪理巧言不是说理 219
作为权力工具的“说服”
中国特色的“修辞学”
“屁话”比谎言更有害
“刀笔者”和“发言人”
学校“非道义说理”教学是一个错误
第十三讲 “歪理”如何利用人的自身弱点 235
大众文化的宣传机制
“要解释”、“求痛快”和“行动热情”
焦虑、害怕和奉承
“大胆说谎”和“认知失调”
第十四讲 说理的伦理层面 247
说理的“理”与“善”
说理的“诚”与“信”
说理的“诚恳”与“诚实”
第十五讲 说理的目的与环境 259
真实是说理之本
说理的价值与宽容
理在哪里和说理环境
第十六讲 公民听众与政治说理 271
以公民听众为依归的说理
专制的雄辩与宣传
公民教育抵制宣传
第十七讲 非说理宣传的四种危害 283
宣传是与说服、说理对立的话语
宣传运用的是非理性的影响力
宣传是欺骗和谎言
宣传利用人们的心理弱点和认知缺陷
第十八讲 说理与民主 295
哲学民主的理念
从哲学民主到实践民主
民主制度中的演说与辩论
民主的说理与法治
民主与言论
后记 325

内容概要

徐贲 1950年出生于苏州。美国马萨诸塞州大学英语文学博士,美国加州圣玛利学院英文系教授,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兼职教授。写作领域有:公共生活、国民教育、公共文化记忆、公民社会建设等。已出版的中英文著作包括:Situational Tensions of Critic-Intellectuals、Disenchanted Democracy,《走向后现代和后殖民》《文化批评往何处去:八十年代末后的中国文化讨论》《知识分子:我的思想和我们的行为》《人以什么理由来记忆》《通往尊严的公共生活:全球正义和公民认同》《在傻子和英雄之间:群众社会的两张面孔》《什么是好的公共生活》《统治与教育:从国民到公民》《怀疑的时代需要怎样的信仰》《政治是每个人的副业》,并编有《复归的素人:文字中的人生》(父亲徐干生的回忆文集)。
徐贲先生在美国高校教授论证说理和人文教育等课程20余年,深谙说理教育培养之道。本书是国内首部系统论述公共说理的著作,专为中国读者尤其年轻读者而写,实践性与人文性兼备,是培养有效思维、学习理性话语的启蒙读本。


 明亮的对话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7条)

  •     这本书最有价值的地方在于用浅显易懂的方式为大家解释了说理,包括么是宣传、什么是悖谬、什么是话语伦理,对于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矛盾日趋激烈的中国,具有启发意义。我本人对这本书基本持积极的态度,对于徐贲先生对于中国公共说理的启蒙式的作用表示深深的敬佩,但同时,我对于这本书有几点批判性的看法。首先,这本书的编排稍显混乱。有些观点反复涉及,且一些关键的概念没有被明确定义。书的第八讲和第十四讲都在讨论说理的伦理问题,为何不合为一章,且中间跨跃了八个章节?再例第十八章提到”真实的知识“,何为真实的知识?作者似乎也没有给出明确的回答。其实,我认为,作者也犯了一些说理上的谬误,就是对于概念的误用,或者是对于概念的偷换。作者多次在文中涉及到”群众“这样一个概念,认为宣传对于“群众”将产生极大的作用。作者借用了勒庞《乌合之众》一书中“群众”的概念,认为群众是易冲动的、没有理智的。但是勒庞的群众观似乎不能用于宣传领域。在勒庞书中,群众被定义为是由众多个体而归化成的群体,他们丧失了个性,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心智上已经完全划一。但是宣传所面临的群众,他们只是分散在社会上的具体个人,他们尚未走到一起,也没有与彼此交流,没有交叉传染丧失自己的个性,所以我认为徐贲借用勒庞的《乌合之众》的群众观是不合适的。再者,徐贲另一方面,又论证公民是有理性的,尤其是拿美国的社会现状作正面例子进行论证时,他笔下的“群众”(徐贲将其称之为公民)是有理性的,他们渴望相互的说理沟通。在这里徐贲采用的又是一种积极意义的群众观。尽管我认为该书存在着以上几点问题,但总体上这本书的内容还是让人眼前一亮,因为当前话语冲突更加尖锐的中国,太需要人们(尤其是网民)的理性对话了。里面涉及到的诸多问题,如青年人只讲观点不讲论据等问题仍值得当代中国反思。附内容要点概述:前言:作者通过《中国不高兴》为引子,指出当前中国目前公共说理处于匮乏状态。作者主要批评了《中国不高兴》一书作者所犯的逻辑错误。但作者同时认为逻辑错误只是公共说理的最表层部分,除此之外,说理还包括了语言和思想两方面的内容。作者认为,《中国不高兴》的言语方式反映了中国目前的言语环境,公共说理习惯的缺失和中国教育的失职有关。作者以美国为例,介绍了美国教育是如何循序渐进地培养国民的说理习惯的。作者对公域和私域的话语作出了区分,强调公共说理是针对公域的。在私域中,话语的条件较为随意。但一旦进入公域公域,话语就要受到方方面面的限制,比如对话的双方必须建立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之上,表达不仅要有论点,还需有论据作为支持。第一章:什么是说理作者认为说理是“摊开的手掌”,而非“攥紧的拳头”。换言之,说理不是打仗,非得分出胜负,把对方驳斥得哑口无言,而是应该讲和,让对方信服你。作者指出,说理是后天培养起来的,大人应该多与儿童讲理,并且使用简单的语言,这样儿童在成年后也就养成了理的习惯。作者提出了说理的三个因素,分别是“逻辑”,“信誉”和“情绪”。没有逻辑的说理不叫说理,只有逻辑的说理,让人觉得枯燥无趣,没有“信誉”的让进行说理,即使他说的是真的,也难以叫人相信,没有情绪的说理,可能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第二章:说理论证的“主张”和“理由”作者在这一段中,主要给我们介绍了图尔敏模式。图尔敏模式由六个因素构成:主张、理由、保证、支持、反驳、语气。图尔敏模式与普通的三段论不同。作者认为,图尔敏模式它着眼于听众,论证当中的所有东西都可以被对方诘问,并由中立的第三方来判断说理是否有理。作者提出主张可以分为事实性主张,价值性主张和政策性主张。理论是对主张的支持;“保证”类似于三段论中的大前提,可以理解为是“主张”和“理由”二者的桥梁;“支持”是对“保证”的支持;反驳是指出对方论述中的错误;“语气”则是避免绝对,尽量用限制性的词语对我们的论述进行限定。第三章:可靠的中介保证中介保证是用于连接主张和理由,是一种由某种权威所提供的可靠中介保证。我们在逻辑说理的过程当中,出现的谬误多数在于中介保证上面常见的中介保证包括普遍规律、权威、表现、因果、类比、价值。三段论和图尔敏模式都是一种认证方式。三段论有很强的内在逻辑性,只要推理的过程没问题,结果自然是可靠的。但是大前提是否为真不在三段落的考虑范围之内。图尔敏模式不同,图尔敏模式是一种非形式逻辑,它更像是一种对话,首先提出一个主张,然后陈述理由,如有必要再说一说自己的中介保证。同时,图尔敏模式在论证过程当中,还要考虑到对方可能的反驳以及自身的语气。具体来说,图尔敏模式和三段论的区别有四点:一是语言,三段论的大前提属于无需证明的断言,图尔敏模式中的所有主张、理由、中介保证都是可以被挑战的;二是在省略三段论中,图尔敏模式中因果模式的中介保证更有助于我们判断中介保证的真伪;三是二者的论证形态,图尔敏是一种逐步推进的过程;四是图尔敏模式中所包括的语气或模态限定。第四讲:概念和定义在公共说理中,在争议的往往是“看法”而非“事实”,所以弄清楚什么是看法,什么是事实就变得尤为重要。同时在我们说理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对相关概念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否则逻辑推论就无法有效展开。同时,有说服力的说理必须严格遵守已规定好的定义,否则就是在故弄玄虚。作者提出了事实主张和定义主张。事实主张,即要论证的事实是否属于另一个事实。定义主张,就是对某种观念、价值、原则或重要概念提出看法,进行说理。定义主张的说理过程包括:设立标准,用这些标准来衡量“定义主张”的对象。作者提出了五种常用的定义方式,包括:词典或百科全书等工具的定义;特指(根据具体的议题范围、内容从而特别规定一个词的意思);反面定义(反面定义只能告知一个事物不是什么,但不能说明它是什么,因此,否定定义之后还需要有下面的具体定义);举例定义;词源或历史定义法定义。第五讲:说理的信誉和形象一个人越有信誉,他讲的话就越容易被人所接受。信誉包括:在行与可信。在行,就是他在说理的问题上有专业的知识,可信就是他正直诚实。在初会生活当中,一个权威集体的整体有信度下降的时候,作为其中个体的权威个人的可信度也会随之下降。当说法前后不一时,相关权威必须给出必要的诚实的解释和说明,否则其可信度必然下降,这样极可能陷入塔西陀陷阱。当我们犯错的时候,我们通常会认错或采取相应的纠正方式。但是有些方式却时常产生一些事与愿违的效果。比如:抵赖、推诿、避重就轻等抵赖就是拒不认帐。一种是一口咬定我没做,二是以攻为守,反诬他人恶意攻击。推诿的方式有四种。一是声称出于无奈;二是“我不了解当时情况;三是“我原先没有想到这样的结果”。四是我的动机是好的。避重就轻就是将大事化小。虽然以上几种方法可能会在短时间内起作用,但是时间一长,就会造成信誉的丧失,而且难以弥补。这警示着我们,用非诚意的方法去为自己的错误开脱,从长远来看,是弊大于利的。第六讲:说理的情绪与说辞作者在这一章主要谈了说理语言的选择以及群体失去理智变成乌合之众的现象。作者谈出在说理时,所使用的语言最好是准确、明白、诚实的,同时要避免使用感情色情过于强烈的词语(感觉色彩过强可能导致受众丢掉道德做坏事,当然也可能使他们献身道德)。作者同时提出,在说理中,使用抽象的词语会使人忽视个体人的遭遇。作者在本章介绍了勒庞《乌合之众》的观点,认为富有煽动性的语言会使民众转化为暴徒,从而推动在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除此之外,作者还在此章中介意了戈培尔法则,该法则暗示在们在说理中,往往会不自觉地陷入当用类比丑化对方的陷阱中。第七讲:逻辑谬误作者指出,非形式逻辑的谬误比形式逻辑的谬误更难识别。作者在这一章中,举例说明了许多具体的谬误。可大致归为情绪性谬误、形象性谬误、逻辑性谬误和其他四大类。作者在这一讲中,特别介绍了“雄辩症”这一公共话语恶疾。雄辩症对于公共说理的危害主要在于:1,混淆了说理与辩论的目的。说理不是为了在口角中获胜,而是探寻真理;2,雄辩症使人思想阻滞,因为他不愿意接受已经明白的道理和清晰的论据;3,雄辩症使得辩论成为一种对别人进行刁难和伤害的手段。第八讲:伦理说理和价值观作者在这一讲中介绍了价值和伦理。作者将价值问题分为了三类,分别是实用价值、趣味价值和道德价值。一般认为,实用和趣味价值属于私域,权力一般不进行进一步,但是道德价值属于公域,一旦涉及公共伦理,相关权力便可以对其进行干涉。作者在此讲还介绍了伦理价值的产生。人们要形成伦理的价值观念首先要有一些伦理概念,然后对相关的伦理概念进行陈述,形成这个伦理观念的原则。人们通常不会直接否定一个普遍被认同的伦理价值本身,而是会先将其与某种“坏”或“恶”的东西捆绑到一起,然后再加以否定。作者提出,有三种基本的伦理概念:德性、责任和权利。德性是宗教或传统伦理所最普遍使用的概念。他们具体高度的抽象性,比较放到具体的社会、政治关系当中去解释。第二类伦理概念是“责任”,尽责任的就符合“德”的规范。第三类伦理概念是责任和权利,责任不仅是对位者无条件的奉献和服从,而是以任何人都必须尊重责任者的基本权利为条件和基础的。同时,每个人都有权利,但也需要尊重他们的权利。有两种落实权利伦理概念的方式。第一种是将具体的个人权利等同为道德行为标准,凡是个人权利范围内的,都是道义上可以接受的。这表现为“各管各的事”。还有一种是从一些基本而普遍的权利和人权出发,它强调真正具有社会价值的应该建立在普遍的伦理原则之上。作者认为,在公共说理中,真正容易引发争议的通常是道德允许类的话题。第九讲:学生作文中的说理在这一讲中,作者为我们介绍了在美国的教育系统中,一个学生的说理能力是如何被培养的。作者从小学生开始,一直到大学,为我们展示了美国教育大纲对于说理教育的具体要求和学生的具体习作。作者在此想讲述的是,说理不是短时间就可以培养起来的,必须从小开始接受有计划有层次的训练,才可能将说理变成自身的一种习惯。第十讲:书面说理的演变与人文传承在这一讲中,作者主要探讨了“随笔”这一写作形式的发展历程以及背后的人文精神。随笔最开始的形式是“注释”,及可能地将前人的观点收集起来,随后逐渐发展发“评论”,开始表达作者自己的观点看法。16世纪的蒙田被认为是这一领域的开拓者,但是他仍是一位非常私人化的写作者,并没有将随笔真正变成一种公共说理的形式,英国人培根将随笔进行了一定的发展,将其变为了相当程度的说理文字,而真正将其变为说理文字的是英语18世纪时论作家艾迪生,他用普通民众的方式进行思考和表达,使用说理在整个社会中扩大开来,在普通民众和思想人士中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随笔的专业论文不一样,随笔不是一门科学,它是人人都能认识的道理,它在行文中讲究逻辑与论证,在这形式的背景隐藏的是一种思想习惯,这对于整个社会的交流与互动都有积极的意义。第十一讲:说理是一种公民教养这一讲主要谈论的是说理过程中的态度以及说理者本身的教养。在作者眼中,说理要平等、尊重地对待他人。相应地,在语言上则表现为不轻慢不侮辱他人的一种文字结构。通过学习说理,学生培养起自己的教养,同时使得口才智慧等东西真正地成为善物,而非伤害他人的利器。第十二讲:歪言巧语不是说理作者在这一讲的开头便点明了“人道关怀”这样的一个概念:1,说话者的真实意图;2,用可靠的证据和理由来清楚说明绪论;第三是对听众的祈福报有真诚的关怀。作者随后举了两个反例。一是作为权力工具的说服,比如修辞术和演说术,它们从一开始便带有功利的成分,其中还可以会有个人权力欲的因素。第二个反例是中国特色修辞学,例如“纵横术”,这种学术是为了帮助个人在政治中取悦君王获取权利,它们是带有明显的目的性。作者还在此讲中讨论了“屁话”。作者认为屁话比谎话危险更大,因为说谎者还知道真假,只不过他是故意隐瞒真相,而说屁话的人不在乎真假,只在乎哗众取宠,长期以往,个人便丧失了思考的习惯。作者随后谈论了“刀笔者”和“发言人”制度,这二者并非是以探寻真理为目的,他们是为了赢得辩论为目的,所以必然会带来目的不道德等问题,这都是这两种制度内在的矛盾。同时,作者批评了学校里面存在的“非道义说理”现象。即有些学校,会把一个是非分明的问题拿给学生辩论(如民主是否优于专制)。学校只重视了以于辩论技巧的培养,但是忽视了说理中应有的人文关怀和道德教育。第十三讲:歪理如何利用人自身的弱点在这一讲中,作者在心理层面解释了歪理如何可以得逞的原因。在具体分析原因之前,作者先是解析了大众文化的宣传机制。宣传绝对不是说理,因为它在某种程度是一种欺骗。作者认为,作者之所以可以成功,和宣传的手法有关,但是更与被宣传者的素质有关。作者借用庞勒《乌合之众》的观点,认为群众具有易冲动、人云亦云等特征,特别容易受宣传控制。作者在接下来的篇幅里,列举了如下几个原因:“要解释”,“求痛快”,“行动热情”,“焦虑”,“害怕”和“奉承”。1,“要解释”,人们对世界上的事物都有一种想要求得原因的欲望,这样人们才会感到安全感。但是有时候真正的原因不容易求得,于是一旦出现一种“看似合理”的原因,人们也会接受,来填补他们认知上的空白。2,“求痛快”,人们在找原因的时候,比较偏向于接受简单结论。3,“行动热情”,年轻人追求可以让心灵和幻想为之激荡的东西,这给无政府主义的群众运动和反理性主义的激进冲动提供了土壤,容易让他们失去理智。4,“焦虑”和“害怕”。人们总是害怕被孤立的,他们当他们与别人意见不合时,总是下意识的接受他人的意见。而且由于人们害怕孤独,他们容易对信息形成一种心理依赖,即使他本能地察觉到信息是虚假的,他们还是会倾向于接受,认为聊胜于无。作者还解释了为什么一些弥天大谎可以轻而易举地取得成功,因为大谎言人们无法通过经验直接验证,因为不容易被揭穿。再者,即使是出现了经验与认知不协调的时候,人们往往会去调整自己的认知,使之符合自己的经验观察,从而更相信宣传者制造的宣传信息。第十四讲:说理的伦理层面在十四讲中,作者主要论述了什么样的公共话语才符合道德的目的性,而不是仅仅被用作达到某种目的的其他手段,以及公共话语的修辞伦理来源于一种关乎“道德”的文化、思想传统?作者认为公共话语的伦理价值包括好的动机、对他人的善意、话语内容和真实。作者介绍了关于公共话语起源的修辞术,人们对修辞术的认知也经历了几次转变。最早的修辞术是为了帮助学习才在财产诉讼中打赢官司。到伊索格拉底那儿,修辞术被他视为作为政治或文学的普通教育,是一种更普遍的文化教养和德性理念。发展到柏拉图的时代,柏拉图认为如果修辞学没有高尚的道德目标,又没有真实的知识,那就根本不应该使用修辞。作者提倡,说理要“诚恳”和“诚实”。人们在说理当中,应该首先自己明白自己在说什么 ,对于相关的概念和观点自己要理解熟悉,然后诚实地告诉听众。作者认为,如果说理糊里糊涂,语义不明,这对于公共说来话语和公共生活是有害无益的。第十五讲:说理的目的和环境作者认为说理的目的在于表明自己的主张,主张可以分为五类(事实、原因、意义,价值和行动)。无论是哪一种主张,也无论主张之间是否有交叉重合,真实应该是说理之本。尽管人们不会直接反对真实,但是他们可能会引用一些不可靠的材料给于不真实的主张给予支持,更有甚者是先有结论再有理由。作者同时提出,说理的谬误同样可能发生在专家身上。有时,越有权威的人越可能利用这种权威进行欺骗。作者认为,说理应该纳入普通公民的素质教育,而公民可以理性地参与到说理中去,正是民主制度得以有效运作的前提之一。作者认为,无论是哪种价值(实际功用、趣味爱好和道德伦理)都应该受到他人的尊重,没有人可以随意干涉他人的价值,换言之,说理离不开宽容。作者将宽容定义为一种中介性的,而非实质性的价值。宽容有助于实现其他的基本价值,比如(尊严、自由、平等),但是单单宽容本身不足以建构起一个好的社会。一个宽容的社会人们的意见可以得以自由地表达,而不必担心可能会发生的后果,宽容可以带人们走出压迫、专制和暴力。作者在此讲中,还讨论了“共同价值”这一问题,或者具体来说就是“信仰”,无论是法律信仰还是宗教信仰。因为我们在进行说理的时候,必须要去追寻共同 的价值,这些价值必须为人们内心真诚地所接受。宗教、民主或其他核心价值就在扮演着这类的角色。在宗教观念淡薄的国家中,民主制度和核心价值就变得更为重要了。第十六讲:公民听众和政治说理作者在此讲解释了为什么说理要以公民听众为依归。一个民主国家的制度设计决定了民众应该是说理的目标和基础。一方面,民众通过结社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一社团如果想要拉拢民众也必须进行真诚的说理。另一方面,政治人物想要获得民众的支持,他们也只能通过说理的手段去说服民众,而非用暴力的手段去强迫民众去支持他们。而公民的选举权更是这一社会实践的政治保障。这样无论是民众,还是政治都必须温和的说理,这样既避免了暴民,也避免了专制独裁。在本讲,作者再次讨论了宣传,他认为,宣传不仅是一种公共话语,而且更是一种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联系方式,一种以统治权力以中心的社会生活方式。它要求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有一种声音。作者介绍了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中的观点,马基雅维利主张一种实用的、政治功利的、可以用欺骗加暴力手段的话语观,它认为为了政治目的,可以使用的手段对付民众。但是作者谈到,社会发展到今天,公民教育已经开展得很好了,人们对于专制都有了本能的厌恶,于是就是统治者要宣传,他们也需要隐蔽自己的意图,穿上民主的外衣。作者认为公民教育在抵制宣传方面有着巨大的作用。宣传一般来讲有四种惯用的伎俩:一、排斥对立意见;二、无视不同看法;三、取消合理判断;四、运用谬误逻辑。在民主社会中,前两种特点显然会遭到公民的抵制,所以宣传一般以后两种较为“隐性”的手段进行。宣传的效果不仅仅在思想层面,而是通过思想去引导人们的时候,有时候就算人们思想并未被宣传改变,但是却违背自身意愿在行为上被宣传所引导,那么宣传的效果也达到了。第十七讲:非说理宣传的四种危害在这一讲,作者谈论了宣传的四种危害,分别是:1,宣传灌输是对话说服相对立的话语;二,宣传是非理性的影响力;三,宣传是欺骗和谎言;四,宣传利用人们的心理弱点和认知缺陷。1, 宣传和对话的话语方式是对立的。宣传是一种体制和话语,它背后隐藏着权力,所以它不需要向他的听众提供理由,且不择手段。2, 宣传不诉诸理性,而是诉诸情感,它利用的是群众的非理性,好冲动。仇恨作为最强烈的一和种情感,也往往被宣传所利用,比较宣扬民族主义挑起对异族的仇恨,从而掩盖国内的矛盾。3, 作者认为宣传可以分为所说不实和故意说谎两者,现在宣传在朝着所说不实向故意说谎转变。而现在这种现象甚至已经入侵到了学生会。4, 作者认为有缺陷的话语才是最适宜说谎的语言。有认知缺陷的宣传,受众更难分辨其虚伪所在,包括有瑕疵的推理,不道德的命令,不确当的类比等 。在有认知缺陷的说理中,就算宣传者给妯的理由不实,受众往往也会乐于接受,因为他们在意的只是有无理由。作者认为,要想提高民众的独立思考和防御宣传控制就要让民众充分和警惕宣传惯用的手法和技俩,并且深刻地知晓和反思自己的心理定势和偏见。第十八讲:说理与民主在这一讲中,作者论述了哲学民主、实践民主、以及说理、言论等在民主制度中的相互作用者。作者首先通过古希腊人的社会生活来定义了民主。作者认为,民主在古希腊的哲学层面上意味着自由与平等,因为古希腊人将自由视为比自然权利更高层次的人的本质,人们可以平等自由地对话。作者认为哲学民主主要是一种高尚的理想,现代社会一般还是实践民主。说理有助于大家选出优秀的官员(不一定都是“贤人”)来治理国家。通过这种选举机制,可以遏制人性中不利于公生生活的弱点,比如自私,权力欲等。作者在此章谈及到了民主制度中的演说和辩论,并且区分了二者的不同。演说更多的是一种一对多的说话,很少会有互动,辩论则相反。无论是演说还是辩论,它都有助于我们讨论和解决公共问题,而且这种方式可以用非暴力的方式维持社会人际关系,使社会长治久安。作者还谈到了说理的实际效果问题。作者认为,说理只有在对方愿意接受时,也会产生效果。所以政治上的许多政治说理,大多数情况只是针对“中间人士”和“自己人的”。那么如果评价如何的效果呢?在法律领域,美国使用的陪审团制度。以这种制度为代表的民主的审理机制包含了一个人们共同承认的契约关系:无论裁决结果如何,双方都需要接受它、 作者借最高法院裁决“禁止儿童购买和租借暴力视频游戏的行为是否属于违宪“时的例子,来表明任何人任何机构都必须进行说理。民主生活的根本原则是没有人可以置身说理之外,而民主决策或法治裁决的制度性程度更多的体现的是一种自由、平等、宽容和相互尊重的民主精神。作者同时指出,说理者的自由和平等最终还是要归功于民主政治制度对公民个人自由与权利的保护。作者在最后的一个小标题里谈论了民主与言论的关系。自由言论不仅仅为了民主自治这个政治目的,也是为了寻求真实的知识。作者提出,专制和多数人的暴政都是自由言论的敌人,前者是来自政府的压制,后者是来自普通百姓的压制。关于宪法如何保护言论自由,作者介绍了两种美国现目前的原则。一是事后限制,二是需证明有”明显而即刻的危险“,另外,带有挑衅字眼或者会使他们情感受到伤害的言论也不受法律保护。美国之所以对言论自由的保护如何重视, 一方面是因为通过讨论说理人们可以自发地接近事实真相,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任何一点微小的局部的对于言论自由的限制都有可能最终地对整体的言论自由带来危害。同是自言言论不仅代表着说话的自由,同时要求我们认真对待他人的批评言论。最后,作者谈到了自由言论与公民教育的关系。作者认为,说理的教育,通过教人倾听、明辨、选择,使人成为明智的有自治能力的公民。
  •     特别好的一本书,是郝岚教授在开学教育中推荐的。嗯,强推,感觉自己的逻辑观收到了颠覆。正在看,可能会买一本收藏,一遍我肯定是看不懂的。适合收在家中自鉴使用,会买来收藏以备后世之用
  •     现代公民是不是需要学习说理?当然需要!特别是在互联网技术日益发达、公共空间透明度越来越高的今天,公民更应该知道怎样摆事实、讲道理。否则,只会让无端的嘲讽、谩骂和谣言占据这来之不易的公共话语领地。因此,当这本《明亮的对话》上架时,我是很有期待感的,因为它的副标题正是“公共说理十八讲”,而作者徐贲也略有耳闻,是长期关注“公共生活”的一位公共知识分子,并非油腔滑调的民间激愤之徒,文笔应该也是那种畅晓明白的知性风格。谁知,在书店翻过几次之后,决定还是暂且不予购置。从图书馆借来读过一遍之后,更证实了我对此书的一些疑虑。首先,是体例编排的杂乱。除去序言、前言和后记,全书的主体由十八篇围绕“说理”而作的“随笔”组成。作者似乎十分强调“随笔”(essay)这种舶来写作形式的个性化和灵活度,却忽视了这“十八讲”内在逻辑上的安排,特别是从第八讲开始,原本应该是阐述说理的伦理层面和价值层面,但其中穿插了美国学生作文举隅、什么是公民教养、歪理并非说理、非说理宣传的危害等内容,完全是指哪打哪,倘若没有诗一般的思维跳跃性,是很难以把握的。其次,对“说理”、“修辞”、“对话”等概念,作者似乎有所混淆或有所回避。特别是“修辞”一词,古典和现代的用法是大相径庭的,中国与西方的用法也差异很大。古典意义上的修辞,是古希腊智者学派信奉的一种“说服技艺”,柏拉图是极其反感的,因为这只会讨好和奉承公民,使之丧失德性和灵魂。古代中国的修辞是“文”,虽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但“巧言令色,鲜矣仁”,古人排斥过多的“文”,主张“慎辞”。到了现代,“修辞”才慢慢变成一种很“正确”的“演讲和口才”,但也存在着文章修辞、日常修辞和政治修辞等不同领域内的运用差别。作者很干脆地排除了古代中国的修辞言说,直接借用了古希腊修辞理论,对现代公共对话进行了一次十分“穿越”的阐释,定义不清和理路混乱便在所难免了。第三,到底是谁来说理?通读全书之后,这是让我最为困惑的一点。作者一方面深感“中国需要公共说理教育和公民理性”,一方面又铺天盖地地引用了“文革话语”、“国家宣传”等所谓的“中国特色的‘修辞学’”来大加鞭挞,而舍弃了当前充斥网络的大量非理性宣泄、谣言等活生生的反面例子。这样的例证取舍令人生疑:到底是我们的公民需要教育还是我们的国家需要教育?看到最后一讲,我明白了,作者无非在说,只有在“普世价值”的对话平台上来说理,才是有教养的公民说理,才是“自由的”和“民主的”。而所谓“普世价值”,不言而喻,就是西方价值观。这是作者写作的预设,是“在美国大学里教说理写作已经20多年”的经验之谈,是本书的重心所在。然而,作者恰恰在这里掉进了自己的理论悖论中。在第一讲中,他说“说理”是一种理性交流,“是摊开的手掌,不是攥紧的拳头”,而到了最后一讲,却归结到“美国的新民主”。这不正是一只慢慢攥紧的拳头吗?退一步说,非要讲“普世价值”的话,我们祖先提倡的仁、义、礼、智、信就一定不可以吗?中国的古人“交接邻国,以微言相感,当揖让之时,必称诗以谕其志,盖以别贤不肖而观盛衰焉”,这样温文尔雅的修辞术,较之西方智者修辞有过之而无不及。要知道,古希腊最有智慧的哲人苏格拉底,正是命丧于“民主”的公民大会之手。苏格拉底至死都不予辩论,是否正表达了他对“民主说理”的一种态度呢?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有些地方比较啰嗦,有些地方和我原先读到的观点相异(言论自由是为了追求真理),但总而言之,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教科书式启蒙读物。它应该是所有通识人文教育的起点,也应该是我们理性生活的开始。拒绝脑移植,从《明亮的对话》开始。
  •     体系差了些。
  •     有趣,有的话说得很透。明白人写的。
  •     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自由,更需要的是使自由成为可能的素质
  •     好书。中国确实缺乏说理、需要说理。不过作者的“自由主义”气息过于浓烈,反复举文革、反右等例子(有时并不必要),读起来有点不适。
  •     读书不多,就本书而言,对我的帮助还是挺大的,作者有的看法很有见地,对于青年来说这本书浅显易懂,内容都为作者一些专栏文章合集,里面的观点有穿插,但公共说理这个范围太广,如果想更深的理解和表达,除了需要更多的阅历,还得通过阅读更专业的书籍训练才能真正做一个理性交流和表达看法的青年。
  •     至少小孩子会问WHY?
  •     众人皆醉我独醒之无言的智者
  •     《学会提问》
  •     说理教育的确给人启示蛮大的
  •     中国和美国的差距,可见一斑。
  •     2010-2014
  •     强烈推荐。
  •     我要把这本列为中学生进校第一本必读的书。
  •     前面的部分主要是逻辑方面,后面则着重强调了说理过程中的理性还有一些必须捍卫的价值。那个教授关于言论自由的辩论的评价对我触动很大,之前我一直认为:所谓辩论,就是辩题选了我,我为之辩解。辩论不是耍嘴皮子!
  •     说理,“是摊开的手掌,不是攥紧的拳头”。我们需要理性,从基础的理性谈起
  •     内容还可以吧,通识逻辑读本。不过作为教逻辑的书观点太多了。。能出版也是幸运
  •     (逻辑+信誉+情绪)x(见识+美德+好意)
  •     只是一本随笔集,却被包装成“本书是国内首部系统论述公共说理的著作”,全书缺乏良好的结构,文笔拖沓,不建议阅读。
  •     June 6~20,2016. Metro Reading ⑦.
  •     徐贲先生不愧是讲述美国通识教育技巧的一流高手,本书文笔洗练,讲述了演讲的责任和技巧,结合最新的微信读书APP和手里的实体书看的,印证了不少心中的想法。
  •     请把这本书作为大学生必读书目好么?三思而后言 远离各种网络媒体上的洗脑言论。(不过作者喊得这么认真 在现在的天朝也没有多少人听得到 真是遗憾)
  •     越看越有这种恍惚之感——强调说理析理,遇事先质疑,不要相信专家甚至是权威的解释。窦唯在91年就已唱道——不再相信,相信什么道理,人们已是如此冷漠。二十多年过去了,这种现象却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这场信任危机倒逼出理的重要性。我们是如何走到今天这一步的?何时能不这么累,何时才能放松而不是警惕地相信真正善意而正确的建议?
  •     看了以后很有感悟。中国在说理方面确实十分欠缺,媒体的引导也做的很差。希望更多的人能读到,也希望更多的人可以学会说理。
  •     虽然后面有点像是西方“普世思想”的另一种宣教,但结合具体的受众情况而言更像是一种对冲
  •     架构有点乱,其中部分段落不太通顺
  •     前不久刚发生一件不大不小的事情,让我在失去理智之后,又日日反省。这本书如闷声一击。不敢妄言社会,只能内视本心。
  •     似曾相识
  •     这么多年过去了,在公共说理与逻辑思维方面,我们仍然还要启蒙。这本书兼具理论与实践,很有启蒙意义。
  •     关于说理是什么,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很有启发性。尤其是关于说理教育以及反宣传教育
  •     受益匪浅。
  •     给说理的人说理,是素质;给流氓的人说理,是迂腐;给说理的人流氓,是鸡贼;给流氓的更流氓,是天下!——结论:说对方懂得话语,否则,死得很惨!
  •     好书,全书读下来我分为三个层次,内部的逻辑层次,外部的公共说理乃至于伦理道德层次,以及公共说理与民主的紧密联系的层次。在逻辑部分最有趣的在于图尔敏论证模型在公共说理中的特殊意义,缺陷在于对公民面对的认知缺陷的解读不够深入。而在公共说理层面则已一系列的角度,讨论信誉等在说理中的作用,最后的层面诸如其产生过程的人文意义和扭曲的宣传,民主政治之所以产生必须要以公共说理自由言论为根基的论证。
  •     妈的唐僧转世了。
  •     在一个缺乏文明的公共说理的大环境中,读这本书是一件较为心酸的事,沟通需要双方共同格调,无法一个人自说自话。不过理论过于强,整本书也缺乏清晰的结构框架,读起来颇累。。。
  •     徐贲老师的书堪称我的启蒙之书
  •     当今社会,言论自由迅疾飞驰而谨慎说理小步慢跑。人们的嘴巴张得越来越大,脑子却越来越不受控制。这不是因为道理的缺失,而恰恰是缘于道理太多,人们对待事件与言论择取倾向于一种更为简便但危险的方式,一种把自己出卖给事实的方式,结果只能是成为庸众的一部分并且越陷越深。所以,我很难想象一个公众只用屁股或其他部位而非脑袋思考的社会能走得稳妥扎实。
  •     作者是中国知识分子的良心。有理有据表达、不被洗脑是多么不容易。
  •     看这本书的时候恰好出了老虎咬死人被击毙的事,各路人马齐聚微博说着自以为的道理,公民理性极度缺乏。
  •     麻烦回去再多读几本书再对我们的说理指手画脚。哦,那个时候你应该已经不打算这么做了。
  •     值得人人一读
  •     当年应该更认真的听逻辑学的课的
  •     黑暗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     从多维度论述了说理的好处,连带突出论证了民主制度及言论自由的不可或缺。然而在遍布谎言、歪理、宣传等单向主导的失衡社会,去指望教养、道德和自我约束实在显得很滑稽。假话国里容不下异类,或是一丝不苟的去改造异类。这个国度里的所谓精英日益圆滑,或者说懂得变通不被良知束缚的“聪明人”,才具备出人头地的条件。所举例证针砭时弊并且切中肯綮。爱耍嘴皮子的人何以总感觉不真诚?因为根本就不在同一个频段里。此处的精英统治日益壮大不断巩固,口号思维等宣传手段令人恐怖的与时俱进。值得庆幸的是,这本书终于能被读到了。中信社居然完成了让它上市的壮举,简直有点感激涕零咯。
  •     构建宪政民主需要以理性和逻辑的的说理与公共秩序。
  •     [2016.08.05][电子版]瑕不掩瑜。愿更多的人能认真的读进去。文中引用能规范些就更好啦。
  •     吵架越成功,说理越失败。
  •     重读这本书时,一边被某老师鞭策:写作的公共化(-。-;
  •     看完感觉自己就是个不会说话的人
  •     好书!当年看《南周》时就注意到了,也早有老师推荐,读得太迟,要不作文教学可以更有方向!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