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之音简史》书评

出版日期:2014-11
ISBN:9787500094493
作者:林敏华
页数:200页

简读《美国之音简史》

原文源自本人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8f46f70102vbtf.html“美国之音”,也就是大家熟知的VOA(Voice of America),一直是中国很多人在学习英语过程中的良师益友。现在不敢说,但在我和我父辈的年代,美国之音的英语教学节目几乎是所有中国人学习英语的必经之路,比如很多人或多或少听过或学过的《英语900句》、《中级美国英语》、《VOA慢速英语》,都是源自美国之音。不过“美国之音”在成立之初是否是抱着为广大英语爱好者提供学习英语这么美好的目的而成立的呢?答案是否定的。在阅读完林敏华所著的《美国之音简史》之后,你对美国之音的了解会更多更深刻。正如该书的副标题“美国之音与美国国家传播战略”,作为美国政府全额资助的公营媒体、世界上最大的广播机构之一,美国之音自诞生之日起就肩负着美国政府对外政治宣传的职责。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通过不同媒介平台开展战略传播,塑造国家软实力,彰显国家意识形态、政治、价值和文化。在当代政治中,公共传媒是国家“软权力”的集中体现。哈佛大学Joseph Nye于1990年将“软权力”定义为一国使别国“想其所想”的能力,是一国通过自身的吸引力,而非强制力,在国际事务中实现预想目标的能力。中国在这方面开始的比较晚:直到2009年,新华社才首次通过卫星和互联网向全球广播自己的英语电视新闻,同年,《人民日报》旗下的《环球日报》英文版创刊,《中国日报》推出美国版。写到这里,不禁让我想起前段时间锤子手机与某评测网站的争执事件。要知道,美国之音既然是受政府资助,很难完全摆脱政府传声筒的角色定位,从而去追求新闻的公义与独立。这种矛盾的结合,使美国之音的历史充满了戏剧色彩。这种平衡困境,也被叫做制度性精神分裂(institutional schizophrenia)。它是一個努力要成为新闻机构的政府部门,也是一个肩负着国家使命的新闻机构。在二战结束后,于1948年《史密斯-蒙特法案》(Smith-Mundt Act,又称《美国信息与教育交流法案》)在国会通过,赋予了美国之音如下使命:国家要通过信息交流,促进美国和其他国家和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法案中有六个原则性的条款:只讲真话;明确阐述美国的目的;提振士气和希望;描绘一个真实可信的美国生活和新年;反对扭曲事实;积极地演绎和支持美国外交政策。但是注意哦,法案也明确写明在2013年7月之前,美国之音、自由亚洲电台等公营媒体禁止在美国国内进行实时广播,因此,在历史上,作为美国政府对外宣传的机构,在美国人民的心目中几乎没有任何影响力。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美国之音宪章》相关的故事。在1927年,美国国内对言论自由理解还很狭隘的时候,有位大法官写了如下的一些话:“建国先贤们珍视自由,将之视为目标和手段的统一。他们深信,自由是幸福之本,而勇气则为自由之本。他们也相信,自由思考,畅所欲言,是探索和传播政治真理不可或缺的途径。”1976年7月12日,福特总统签署《美国之音宪章》,确定了美国之音的使命和确保其节目的完善。人民把这个宪章视为美国之音改革的转折点。其中规定,美国之音的节目必须符合以下原则:“作为一个一贯可靠的、权威的新闻来源,美国之音播送的新闻必须准确、客观、全面。”(VOA will serve as a consistently reliable and authoritative source of news. VOA news will be accurate, objective, and comprehensive.)“美国之音将代表整个美国,而不是美国社会的个别阶层。所以,美国之音将平衡、全面地反映重要的美国思想和体制。”(VOA will represent America, not any single segment of American society, and will therefore present a balanced and comprehensive projection of significant American thought and institutions.)“美国之音将清晰而有效地展示美国的政策,以及关于这些政策的负责任的讨论和意见。”(VOA will present the policies of the United States clearly and effectively, and will also present responsible discussions and opinion on these policies.)这样的宪章的制定,让美国之音大大摆脱了政府对新闻的控制,一方面限制政府和政客对新闻的干预,保证其成为美国和美国人民的声音,符合国家的长远战略利益,而不是党派和政治的利益;另一方面,是对国际广播机构和新闻工作者的限制,因为它有财政投入支撑,机构运作必须公开、透明、负责和有服务美国公众的明确目标。在2011年,美国之音在互联网上公布了《美国之音新闻风格样本》(VOA Newsroom Stylebook),链接为http://www.governmentattic.org/4docs/VOA-Stylebook_2009-2010.pdf 美国之音对新闻严谨性和电台品牌形象很大程度上建立在英语新闻的质量上。这个Stylebook有点类似《华尔街日报》的The Wall Street Journal Guide to Business Style and Usage和《经济学人》的The Economist Style Guide。可惜的是它对语言精确性的要求很难以相同的标准贯彻到所有的语言节目中去。虽然美国之音对很多国家地区都有不同的语言节目,但对于中国听众来说,除了新闻节目外,美国之音的慢速英语、常速英语一直备受推崇,这些教学节目中包含了很多文化传播的内容,包括科技、历史、农业、人物、经济、体育、商务等等,这些内容将美国文化和思维方式分解后以细水长流的方式传播给中国的听众。相比之下,美国之音的中文节目就非常微不足道了。2008年的调查中表明收听美国之音国语节目、粤语节目和电视频道的听众观众只有中国人口的0.1%。随着时间的发展,互联网和卫星电视大大普及,所以2011年12月6日,美国之音中文网第一个现场直播网络节目《VOA现场》开播。到了2013年,据VOA自己统计,它的电视观众达到了8780万人次,广播听众达到8490万人次,互联网用户达到1720万人次。电视的收视率首次超过了广播的收听率,是新媒体平台在历史上首次超越广播。美国之音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将广播内容通过互联网持续发布广播的电台(1994年就开始建设网站,1999年开办VOA中文网,同年开播为卫星频道和广播同步播出的华语电视节目)。有趣的是,为了让网站的更容易被访问,在美国之音中文网上,有一栏针对中国网民的特殊信息——“上网办法”。也就是熟知的翻墙。具体这里就不说啦,哈哈!不要认为中国在国际广播方面没有作为,而且恰恰相反,国际广播这个领域竞争相当激烈。很多人也听过的中国国际广播电台(China Radio International, CRI)就是中国向全世界广播的国家广播电台。和美国之音一样,它也是诞生于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CRI的第一种外语广播是日语。但有一点要指出的是,CRI仅用了7年,整体落地电台数量达到了90个,数量发展仅次于英国广播公司,居世界第二位。不仅如此,财力投入也是相当慷慨。据美国广播管理委员会委员Michael Meeham在一次研讨会上指出:CRI每年的预算是66亿美元。2013年,《纽约时报》报道中国公共媒体的投入高达70亿美元,中央电视台每年的预算高达20亿,而且积极地在非洲、南美和北美建立新的站点。相比之下,美国广播管理委员会的年预算是7.5亿美元,美国之音则更少。两个公共电台在全球广播中目标一职,就是将自己的声音传向世界,但拥有的资源却相差甚远。不过,高数量和高预算不意味着高质量,比如,央视的一套英文节目不经定制在全球市场播放,肯定有众口难调的问题,而且高投入能否持续也是未知数,投入产出的评估和研究也十分缺乏。要说美国之音的历史,之前也有人写过:在美国之音服务过超过30年的资深记者Alan L. Heil在退休后,将自己在美国之音工作的经历以及收集到的历史资料编写成了《美国之音历史》一书,记录了1962-1998年美国之音的历史。Alan的书对于我们现在来说可以作为史料来参考,缺乏一些与时俱进的分析与信息。所以这本《美国之音简史》以70多年的VOA变迁为视角,解析了一个公营媒体的发展历史,内容自然丰富许多。我并不是媒体人,只是对VOA的兴趣让我阅读了此书。这篇博客里记录的只是我感兴趣的一部分,也是该书内容很少的一部分。如果深入阅读,还能了解到政府与媒体之间相互约束的平衡点,从而更加深刻了解美国之音的影响力与美国国家发展战略的深层关系。(完)文章内容来自新浪博客与微信公众帐号:【陈晓炜】- 微信公众号:「babyfacer80」- Email: 「michaelcxw@gmail.com」- 博客: 「http://blog.sina.com.cn/babyfacer」陈晓炜乃本名,网名Babyfacer,微信平台是本人新浪博客的准同步平台,分享我对读书、工作、生活、旅游、摄影的点滴经历与想法。一切还在好奇地探索中……


 美国之音简史下载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